<陳勝>字<涉>, <陽城>人. <吳廣>, 字<叔>, <陽夏>人也. <勝>少時, 嘗與人傭耕. 輟耕之壟上, 然甚久, 曰: 苟富貴, 無相忘! 傭者笑而應曰: 若爲傭耕, 何富貴也? <勝>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秦二世>元年秋七月, 發閭左戌<漁陽>九百人, <勝>,<廣>皆爲屯長. 行至< 大澤鄕>, 會天大雨, 道不通, 度已失期. 失期法斬, <勝>,<廣>乃謀曰: 今亡亦死, 擧大計亦死, 等死, 死國可乎? <勝>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聞<二世>, 少子, 不當立,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扶蘇>以數諫故不得立, 上使外將兵. 今或聞無罪, <二世>殺之. 百姓多聞其賢, 未知其死. <項燕>爲<楚>將, 數有功, 愛士卒, <楚>人憐之. 或以爲在. 今誠以吾衆爲天下倡, 宜多應者. <廣>以爲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 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勝>,<廣>喜, 念鬼, 曰: 此敎我先威衆耳. 乃丹書帛曰 <陳勝>王 , 置人所 魚腹中. 卒買魚亨食, 得書, 已怪之矣. 又間令<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夜構火, 狐鳴呼曰: <大楚>興, <陳勝>王. 卒皆夜驚恐. 旦日, 卒中往往指目<勝>,<廣>.
<勝>,<廣>素愛人, 士卒多爲用. 將尉醉, <廣>故數言欲亡, 忿尉, 令辱之, 以激怒其衆, 尉果笞<廣>. 尉劍挺, <廣>起奪而殺尉. <勝>佐之, 幷殺兩尉. 召令徒屬曰: 公等遇雨, 皆已失期, 當斬. 藉弟令毋斬, 而戍死者固什六七. 且壯士不死則已, 死則擧大名耳. 侯王將相, 寧有種乎! 徒屬皆曰: 敬受令.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從民望也. 袒右, 稱大<楚>. 爲壇而盟, 祭以尉首. <勝>自立爲將軍, <廣>爲都尉. 攻<大澤鄕>, 拔之. 收兵而攻< >, < >下. 乃令<符離>人<葛 >將兵徇< >以東, 攻< >,< >,<苦>,< >,< >, 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陳>, 兵車六七百乘, 騎千餘, 卒數萬人. 攻<陳>, <陳>守令皆不在, 獨守丞與戰 門中. 不勝, 守丞死. 乃入據<陳>. 數日, 號召三老豪桀會計事. 皆曰: 將軍身被堅執銳, 伐無道, 誅暴<秦>, 復立<楚>之社稷, 功宜爲王. <勝>乃立爲王, 號爲<張楚>.
於是諸郡縣苦<秦>吏暴, 皆殺其長吏, 將以應<勝>. 乃以<廣>爲假王, 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餘>徇<趙>, <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 當此時, <楚>兵數千人爲聚者不可勝數.
<葛 >至<東城>, 立<襄彊>爲<楚王>. 後聞<勝>已立, 因殺<襄彊>, 還報. 至<陳>, <勝>殺< >, 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廣>圍<滎陽>. <李由>爲<三川>守守<滎陽>, <廣>不能下. <勝>徵國之豪桀與計, 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爲上柱國.
<周文>, <陳>賢人也, 嘗爲<項燕>軍視日, 事<春申君>, 自言習兵. <勝>與之將軍印, 西擊<秦>. 行收兵至關, 車千乘, 卒十萬, 至< > , 軍焉. <秦>令少府<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産子, 悉發以擊<楚>軍, 大敗之. <周文>走出關, 止屯<曹陽>. 二月餘, <章邯>追敗之, 復走< 池>. 十餘日, <章邯>擊, 大破之. <周文>自 , 軍遂不戰.
<武臣>至<邯鄲>, 自立爲<趙王>, <陳餘>爲大將軍, <張耳>,<召騷>爲左右丞相. <勝>怒, 捕繫<武臣>等家室, 欲誅之. 柱國曰: <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 此生一<秦>, 不如因立之. <勝>乃遣使者賀<趙>, 而徙繫<武臣>等家屬宮中. 而封<張耳>子<敖>爲<成都君>, 趣<趙>兵 入關. <趙王>將相相與謀曰: 王王<趙>, 非<楚>意也. <楚>已誅<秦>, 必加兵於<趙>. 計莫如毋西兵, 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廣. <趙>南據<大河>, 北有<燕代>, <楚>雖勝<秦>, 不敢制<趙>, 若不勝<秦>. 必重<趙>. <趙>承<秦楚>之 , 可以得志於天下. <趙王>以爲然, 因不西兵, 而遣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
<燕>地貴人豪桀謂<韓廣>曰: <楚趙>皆已立王. <燕>雖小, 亦萬乘之國也, 願將軍立爲王. <韓廣>曰: <廣>母在<趙>, 不可. <燕>人曰: <趙>方西憂<秦>, 南憂<楚>, 其力不能禁我. 且以<楚>之强, 不敢害<趙王>將相之家, 令<趙>(又)[獨]安敢害將軍(之)家乎? <韓廣>以爲然, 乃自立爲<燕王>. 居數月, <趙>奉<燕王>母家屬歸之.
是時, 諸將徇地者不可勝數. <周市>北至<狄>, <狄>人<田 >殺<狄>令, 自立爲<齊王>, 反擊<周市>. <市>軍散, 還至<魏>地, 立<魏>後故< 陵君咎>爲<魏王>. <咎>在<勝>所, 不得之<魏>. <魏>地已定, 欲立<周市>爲王, <市>不肯. 使者五反, <勝>乃立< 陵君>爲<魏王>, 遣之國. <周市>爲相.
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 <周章>軍已破, <秦>兵且至, 我守<滎陽城>不能下, <秦>軍至, 必大敗. 不如少遺兵, 足以守<滎陽>, 悉精兵迎<秦>軍. 今假王驕, 不知兵權, 不可與計, 非誅之, 事恐敗. 因相與矯<陳王>令以誅<吳廣>, 獻其首於<勝>. <勝>使賜<田臧楚>令尹印, 使爲上將. <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 自以精兵西迎<秦>軍於<敖倉>. 與戰, <田臧>死, 軍破. <章邯>進擊<李歸>等<滎陽>下, 破之, <李歸>死.
<陽城>人<鄧說>將兵居< >, <章邯>別將擊破之, <鄧說>走<陳>. < >人<五逢>將兵居<許>, <章邯>擊破之. <五逢>亦走<陳>. <勝>誅<鄧說>.
<勝>初立時, < >人<秦嘉>, < >人<董 >,<符離>人<朱 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 將兵圍<東海>守於< >. <勝>聞, 乃使<武平君畔>爲將軍, 監< >下軍. <秦嘉>自立爲大司馬, 惡屬人, 告軍吏曰: <武平君>年少, 不知兵事, 勿聽. 人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
<章邯>已破<五逢>, 擊<陳>, 柱國<房君>死. <章邯>又進擊<陳>西<張賀>軍. <勝>出臨戰, 軍破, <張賀>死. 臘月, <勝>之<汝陰>, 還至<下城父>, 其御<莊賈>殺<勝>以降<秦>. 葬< >, 諡曰<隱王>.
<勝>故涓人將軍<呂臣>爲蒼頭軍, 起<新陽>, 攻<陳>下之, 殺<莊賈>, 復以<陳>爲楚.
初, <勝>令< >人<宋留>將兵定<南陽>, 入<武關>. <留>已徇<南陽>, 聞<勝>死, <南陽>復爲<秦>. <宋留>不能入<武關>, 乃東至<新蔡>, 遇<秦>軍, <宋留>以軍降<秦>. <秦>傳<留>至<咸陽>, 車裂<留>以徇.
<秦嘉>等聞<勝>軍敗, 乃立<景駒>爲<楚王>, 引兵之<方與>, 欲擊<秦>軍<濟陰>下. 使<公孫慶>使<齊王>, 欲與幷力俱進. <齊王>曰: <陳王>戰敗, 未知其死生, <楚>安得不請而立王? <公孫慶>曰: <齊>不請<楚>而立王, <楚>何故請<齊>而立王? 且<楚>首事, 當令於天下. ,<田 >殺<公孫慶>.
<秦>左右校復攻<陳>, 下之. <呂將軍>走, 兵復聚, 與<番>盜<英布>相遇, 攻擊<秦>左右校, 破之<靑波>, 復以<陳>爲<楚>. 會<項梁>立<懷王>孫<心>爲<楚王>.
<陳勝>王凡六月. 初爲王, 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 乃之<陳>, 叩宮門曰: 吾欲見<涉>. 宮門令欲縛之. 自辯數, 乃置, 不肯爲通. <勝>出, 遮道而呼<涉>. 乃召見, 載與歸. 入宮, 見殿屋 帳, 客曰: , <涉>之爲王沈沈者! <楚>人謂多爲 , 故天下傳之, <涉>爲王 , 由<陳涉>始. 客出入愈益發舒, 言<勝>故情. 或言 客愚無知, 專妄言, 輕威. <勝>.斬之. 諸故人皆自引去, 由是無親<勝>者. 以<朱防>爲中正, <胡武>爲司過, 主司 臣. 諸將徇地, 至, 令之不是者, 繫而罪之. 以苛察爲忠. 其所不善者, 不下吏, 輒自治. <勝>信用之, 諸將以故不親附, 此其所以敗也.
<勝>雖已死, 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 <高祖>時爲<勝>置守 于< >, 至今血食. <王莽>敗, 乃絶.
<項籍>字<羽>, <下相>人也. 初起, 年二十四. 其季父<梁>, <梁>父卽<楚>名將<項燕>者也. 家世<楚>將, 封於<項>, 故姓<項氏>.
<籍>少時, 學書不成, 去;學劍又不成, 去. <梁>怒之. <籍>曰: 書足記姓名而已. 劍一人敵, 不足學, 學萬人敵耳. 於是<梁>奇其意, 乃敎以兵法. <籍>大喜, 略知其意, 又不肯竟. <梁>嘗有< 陽>逮, 請< >獄 <曹咎>書抵< 陽>獄史<司馬欣>, 以故事皆已. <梁>嘗殺人, 與<籍>避仇<吳中>.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梁>下. 每有大繇役及喪, <梁>常主辦, 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 以知其能. <秦始皇帝>東遊<會稽>, 渡<浙江>, <梁>與<籍>觀.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 曰: 無妄言, 族矣! <梁>以此奇<籍>. <籍>長八尺二寸, 力 鼎, 才氣過人. <吳中>(弟子)[子弟]皆憚<籍>.
<秦二世>元年, <陳勝>起. 九月, <會稽>假守<通>素賢<梁>, 乃召與計事. <梁>曰: 方今<江西>皆反<秦>, 此亦天亡<秦>時也. 先發制人, 後發制於人. 守歎曰: 聞夫子<楚>將世家, 唯足下耳! <梁>曰: <吳>有奇士<桓楚>, 亡在澤中, 人莫知其處, 獨<籍>知之. <梁>乃戒<籍>持劍居外待. <梁>復入, 與守語曰: 請召<籍>, 使受令召<桓楚>. <籍>入, <梁> <籍>曰: 可行矣! <籍>遂拔劍擊斬守. <梁>持守頭, 佩其印綬. 門下驚擾, <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府中皆 伏, 莫敢復起. <梁>乃召故人所知豪吏, 諭以所爲, 遂擧<吳中>兵. 使人收下縣, 得精兵八千人, 部署豪桀爲校尉,候,司馬. 有一人不得官, 自言. <梁>曰: 某時某喪, 使公主某事, 不能辦, 以故不任公. 衆乃皆服. <梁>爲<會稽>將, <籍>爲裨將, 徇下縣.
<秦>二年, <廣陵>人<召平>爲<陳勝>徇<廣陵>, 未下. 聞<陳勝>敗走, <秦>將<章邯>且至, 乃渡<江>矯<陳王>令, 拜<梁>爲<楚>上柱國, 曰: <江東>已定, 急引兵西擊<秦>. <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聞<陳 >已下<東陽>, 使使欲與連和俱西. <陳 >者, 故<東陽>令史, 居縣, 素信, 爲長者. <東陽>少年殺其令, 相聚數千人, 欲立長, 無適用, 乃請<陳 >. < >謝不能, 遂强立之, 縣中從之者得二萬人. 欲立< >爲王, 異軍蒼頭特起. < >母謂< >曰: 自吾爲乃家婦, 聞先故未曾貴. 今暴得大名, 不祥. 不如有所屬, 事成猶得封侯, 事敗易以亡, 非世所指名也. < >乃不敢爲王, 謂其軍[吏]曰: <項氏>世世將家, 有名於<楚>, 今欲擧大事, 將非其人, 不可. 我倚名族, 亡<秦>必矣. 其衆從之, 乃以其兵屬<梁>. <梁>渡<淮>, <英布>,<蒲將軍>亦以其兵屬焉. 凡六七萬人, 軍<下 >.
是時, <秦嘉>已立<景駒>爲<楚王>, 軍<彭城>東, 欲以距<梁>. <梁>謂軍吏曰: <陳王>首事, 戰不利, 未聞所在. 今<秦嘉>背<陳王>立<景駒>, 大逆亡道. 乃引兵擊<秦嘉>. [<嘉>]軍敗走, 追至<胡陵>. <嘉>還戰一日, <嘉>死, 軍降. <景駒>走死<梁>地. <梁>已幷<秦嘉>軍, [軍]<胡陵>, 將引而西. <章邯>至<栗>, <梁>使別將<朱 石>,<餘樊君>與戰. <餘樊君>死. <朱 石>敗, 亡走<胡陵>. <梁>乃引兵入薛, 誅<朱 石>. <梁>前使<羽>別攻<襄城>, <襄城>堅守不下. 已拔, 皆 之, 還報<梁>. 聞<陳王>定死, 召諸別將會<薛>計事. 時<沛公>亦從<沛>往.
<居 >人<范增>年七十, 素好奇計, 往說<梁>曰: <陳勝>敗固當. 夫<秦>滅六國, <楚>最亡罪, 自<懷王>入<秦>不反, <楚>人憐之至今, 故<南公>稱曰『<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 今<陳勝>首事, 不立<楚>後. 其勢不長. 今君起<江東>, <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 以君世世<楚>將, 爲能復立<楚>之後也. 於是<梁>乃求<楚懷王>孫<心>, 在民間爲人牧羊, 立以爲<楚懷王>, 後民望也. <陳 >爲上柱國, 封五縣, 與<懷王>都< 台>. <梁>自號<武信君>, 引兵攻<亢父>.
初, <章邯>旣殺<齊王><田 >於<臨 >. <田假>復自立爲<齊王>. < >弟<榮>走保<東阿>, <章邯>追圍之. <梁>引兵救<東阿>, 大破<秦>軍<東阿>. <田榮>卽引兵歸, 逐王<假>. <假>亡走<楚>, 相<田角>亡走<趙>. <角>弟<閒>, 故將, 居<趙>不敢歸. <田榮>立< >子<市>爲<齊王>. <梁>已破<東阿>下軍, 遂追<秦>軍. 數使使趣<齊>兵俱西. <榮>曰: <楚>殺<田假>, <趙>殺<田角>,<田閒>, 乃發兵. <梁>曰: <田假>與國之王, 窮來歸我, 不忍殺. <趙>亦不殺<角>,<閒>以市於<齊>. <齊>遂不肯發兵助<楚>. <梁>使<羽>與<沛公>別攻<城陽>, 屠之. 西破<秦>軍< 陽>東, <秦>兵收入< 陽>. <沛公>,<羽>攻<定陶>. <定陶>未下, 去, 西略地至<雍丘>, 大破<秦>軍, 斬<李由>. 還攻<外黃>, <外黃>未下.
<梁>起<東阿>, 比至<定陶>, 再破<秦>軍, <羽>等又斬<李由>, 益輕<秦>, 有驕色. <宋義>諫曰: 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 今少惰矣, <秦>兵日益, 臣爲君畏之. <梁>不聽. 乃使<宋義>於<齊>. 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 曰: 公將見<武信君>乎? 曰: 然. <義>曰: 臣論<武信君>軍必敗. 公徐行則免, 疾行則及禍.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 夜銜枚擊<楚>, 大破之<定陶>, <梁>死. <沛公>與<羽>去<外黃>, 攻<陳留>, <陳留>堅守不下. <沛公>,<羽>相與謀曰: 今<梁>軍敗, 士卒恐. 乃與<呂臣>俱引兵而東. <呂臣>軍<彭城>東, <羽>軍<彭城>西, <沛公>軍< >.
<章邯>已破<梁>軍, 則以爲<楚>地兵不足憂, 乃渡<河>北擊<趙>, 大破之. 當此之時, <趙歇>爲王, <陳餘>爲將, <張耳>爲相, 走入<鉅鹿城>. <秦>將<王離>,<涉閒>圍<鉅鹿>, <章邯>軍其南, 築甬道而輸之粟. <陳餘>將卒數萬人軍<鉅鹿>北, 所謂<河北>軍也.
<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見<楚懷王>曰: <宋義>論<武信君>必敗, 數日果敗. 軍未戰先見敗徵, 可謂知兵矣.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說之, 因以爲上將軍;<羽>爲<魯公>, 爲次將, <范增>爲末將. 諸別將皆屬, 號<卿子冠軍>. 北救<趙>, 至<安陽>, 留不進. <秦>三年, <羽>謂<宋義>曰: 今<秦>軍圍<鉅鹿>, 疾引兵渡<河>, <楚>擊其外, <趙>應其內, 破<秦>軍必矣. <宋義>曰: 不然. 夫搏牛之 不可以破蝨. 今<秦>攻<趙>, 戰勝則兵罷, 我承其 ;不勝, 則我引兵鼓行而西, 必擧<秦>矣. 故不如先鬪<秦>,<趙>. 夫擊輕銳, 我不如公;坐運籌策, 公不如我. 因下令軍中曰: 猛如虎, 如羊, 貪如狼, 强不可令者, 皆斬. 遣其子<襄>相<齊>, 身送之<無鹽>, 飮酒高會. 天寒大雨, 士卒凍飢. <羽>曰: 將 力而攻<秦>, 久留不行. 今歲飢民貧, 卒食半菽, 軍無見糧, 乃飮酒高會, 不引兵渡<河>因<趙>食, 與幷力擊<秦>, 乃曰『承其 』. 夫以<秦>之强, 攻新造之<趙>, 其勢必擧<趙>. <趙>擧<秦>强, 何 之承! 且國兵新破, 王坐不安席, 掃境內而屬將軍, 國家安危, 在此一擧. 今不 士卒而徇私(宴), 非社稷之臣也. <羽>晨朝上將軍<宋義>, 卽其帳中斬<義>頭. 出令軍中曰: <宋義>與<齊>謀反<楚>, <楚王>陰令<籍>誅之. 諸將 服, 莫敢枝梧. 皆曰: 首立<楚>者, 將軍家也. 今將軍誅亂. 乃相與共立<羽>爲假上將軍. 使人追<宋義>子, 及之<齊>, 殺之. 使<桓楚>報命於王. 王因使使立<羽>爲上將軍.
<羽>已殺<卿子冠軍>, 威震<楚國>, 名聞諸侯. 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人渡河救<鉅鹿>. 戰少利, <陳餘>復請兵. <羽>乃悉引兵渡河. 已渡, 皆湛舡, 破釜甑, 燒廬舍, 持三日糧, 視士必死, 無還心. 於是至則圍<王離>, 與<秦>軍遇, 九戰, 絶甬道, 大破之, 殺<蘇角>, 虜<王離>. <涉閒>不降, 自燒殺. 當是時, <楚>兵冠諸侯. 諸侯軍救<鉅鹿>者十餘壁, 莫敢縱兵. 及<楚>擊<秦>, 諸侯皆從壁上觀. <楚>戰士無不一當十, 呼聲動天地. 諸侯軍人人 恐. 於是<楚>已破<秦>軍, <羽>見諸侯將, 入轅門, 膝行而前, 莫敢仰視. <羽>繇是始爲諸侯上將軍, 兵皆屬焉.
<章邯>軍<棘原>, <羽>軍< 南>, 相持未戰. <秦>軍數 , <二世>使人讓<章邯>. <章邯>恐, 使長史<欣>請事. 至<咸陽>, 留司馬門三日, <趙高>不見, 有不信之心. 長史<欣>恐, 還走, 不敢出故道. <趙高>果使人追之, 不及. <欣>至軍, 報曰: 事亡可爲者. 相國<趙高> 國主斷. 今戰而勝, <高>嫉吾功;不勝, 不免於死. 願將軍熟計之. <陳餘>亦遺<章邯>書曰: <白起>爲<秦>將, 南幷< >, 北 <馬服>, 攻城略地, 不可勝計, 而卒賜死. <蒙恬>爲,秦>將, 北逐<戎>人, 開<楡中>地數[千]里, 竟斬<陽周>. 何者? 功多, <秦>不能封, 因以法誅之. 今將軍爲<秦>將三歲矣, 所亡失已十萬數, 而諸侯 起玆益多. 彼<趙高>素諛日久, 今事急, 亦恐<二世>誅之, 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使人更代以脫其禍. 將軍居外久, 多內隙, 有功亦誅, 亡功亦誅. 且天之亡<秦>, 無愚智皆知之. 今將軍內不能直諫, 外爲亡國將, 孤立而欲長存, 豈不哀哉! 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爲從, 南面稱孤, 孰與身伏斧質, 妻子爲戮乎? <章邯>狐疑, 陰使候<始成>使<羽>, 欲約. 約未成, <羽>使<蒲將軍>引兵渡<三戶>, 軍< 南>, 與<秦>戰, 再破之. <羽>悉引兵擊<秦>軍< 水>上, 大破之.
<邯>使使見<羽>, 欲約. <羽>召軍吏謀曰: 糧少, 欲聽其約. 軍吏皆曰: 善. <羽>乃與盟<洹水>南<殷虛>上. 已盟, <章邯>見<羽>流涕, 爲言<趙高>. <羽>乃立<章邯>爲<雍王>, 置軍中. 使長史<欣>爲上將, 將<秦>軍行前.
<漢>元年, <羽>將諸侯兵三十餘萬, 行略地至<河南>, 遂西到<新安>. 異時諸侯吏卒 役屯戍過<秦中>, <秦中>遇之多亡狀, 及<秦>軍降諸侯, 諸侯吏卒乘勝奴虜使之, 輕(重)折辱<秦>吏卒. 吏卒多竊言[曰]: <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 今能入關破<秦>, 大善;卽不能, 諸侯虜吾屬而東, <秦>又盡誅吾父母妻子. 諸將微聞其計, 以告<羽>. <羽>乃召<英布>,<薄將軍>計曰: <秦>吏卒尙衆, 其心不服, 至關不聽, 事必危, 不如擊之, 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 >入<秦>. 於是夜擊 <秦>軍二十餘萬人.
至<函谷關>, 有兵守, 不得入. 聞<沛公>已屠<咸陽>, <羽>大怒, 使<當陽君>擊關. <羽>遂入, 至< >西<鴻門>, 聞<沛公>欲王<關中>, 獨有<秦>府庫珍寶. <亞父范增>亦大怒, 勸<羽>擊<沛公>. 饗士, 旦日合戰. <羽>季父<項伯>素善<張良>. <良>時從<沛公>, <項伯>夜以語<良>. <良>與俱見<沛公>, 因<伯>自解於<羽>. 明日, <沛公>從百餘騎至<鴻門>謝<羽>, 自陳 封<秦>府庫, 還軍< 上>以待大王, 閉關以備他盜, 不敢背德. <羽>意旣解, <范增>欲害<沛公>, 賴<張良>,<樊 >得免. 語在{高紀}.
後數日, <羽>乃屠<咸陽>, 殺<秦>降王<子 >, 燒其宮室, 火三月不滅;收其寶貨, 略婦女而東. <秦>民失望. 於是<韓生>說<羽>曰: <關中>阻山帶河, 四塞之地, 肥饒, 可都以伯. <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 又懷思東歸, 曰: 富貴不歸故鄕, 如衣錦夜行. <韓生>曰: 人謂<楚>人沐 而冠, 果然. <羽>聞之, 斬<韓生>.
初, <懷王>與諸將約, 先入關者王其地. <羽>旣背約, 使人致命於<懷王>. <懷王>曰: 如約. <羽>乃曰: <懷王>者, 吾家<武信君>所立耳, 非有功伐, 何以得 主約? 天下初發難, 假立諸侯後以伐<秦>. 然身被堅執銳首事, 暴露於野三年, 滅<秦>定天下者, 皆將相諸君與<籍>力也. <懷王>亡功, 固當分其地王之. 諸將皆曰: 善. <羽>乃陽尊<懷王>爲<義帝>, 曰: 古之王者, 地方千里, 必居上游. 徙之<長沙>, 都< >. 乃分天下以王諸侯.
<羽>與<范增>疑<沛公>, 業已講解, 又惡背約, 恐諸侯叛之, 陰謀曰: <巴>,<蜀>道險, <秦>之遷民皆居之. 乃曰: <巴>,<蜀>亦<關中>地. 故立<沛公>爲<漢王>, 王<巴>,<蜀>,<漢中>. 而參分<關中>, 王<秦>降將以距塞<漢>道. 乃立<章邯>爲<雍王>, 王<咸陽>以西. 長史<司馬欣>, 故< 陽>獄吏, 嘗有德於<梁>;都尉<董 >, 本勸<章邯>降. 故立<欣>爲<塞王>, 王<咸陽>以東至<河>;立< >爲<翟王>, 王<上郡>. 徙<魏王豹>爲<西魏王>, 王<河東>. <瑕丘公申陽>者, <張耳>嬖臣也, 先下<河南>, 迎<楚河>上. 立<陽>爲<河南王>. <趙>將<司馬 >定<河內>, 數有功. 立< >爲<殷王>, 王<河內>. 徙<趙王歇>王<代>. <趙>相<張耳>素賢, 又從入關, 立爲<常山王>, 王<趙>地. <當陽君英布>爲<楚>將, 常冠軍. 立<布>爲<九江王>. <番君><吳芮>帥<百 >佐諸侯從入關. 立<芮>爲<衡山王>. <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 功多, 因立爲<臨江王>. 徙<燕王><韓廣>爲<遼東王>. <燕>將<臧 >從<楚>救<趙>, 因從入關. 立< >爲<燕王>. 徙<齊王><田市>爲<膠東王>.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 入關. 立<都>爲<齊王>. 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 <羽>方渡河救<趙>, <安>下<濟北>數城, 引兵降<羽>. 立<安>爲<濟北王>. <田榮>者, 背<梁>不肯助<楚>擊<秦>, 以故不得封. <陳餘>棄將印去, 不從入關, 然素聞其賢, 有功於<趙>, 聞其在<南皮>, 故因環封之三縣. <番君>將<梅 >功多, 故封十萬戶侯. <羽>自立爲<西楚伯王>, 王<梁楚>地九郡, 都<彭城>.
諸侯各就國. <田榮>聞<羽>徙<齊王市><膠東>, 而立<田都>爲<齊王>, 大怒, 不肯遣<市>之<膠東>, 因以<齊>反, 迎擊<都>. <都>走<楚>. <市>畏<羽>, 乃亡之<膠東>就國. <榮>怒, 追殺之<卽墨>, 自立爲<齊王>. 予<彭越>將軍印, 令反<梁>地. <越>乃擊殺<濟北王><田安>. <田榮>遂幷王<三齊>之地. 時<漢王>還定<三秦>. <羽>聞<漢>幷<關中>, 且東, <齊>,<梁>畔之, 大怒, 乃以故<吳>令<鄭昌>爲<韓王>以距<漢>, 令<蕭公角>等擊<彭越>. <越>敗<蕭公角>等. 時, <張良>徇<韓>, 遺<項王>書曰: <漢王>失職, 欲得<關中>, 如約卽止, 不敢東. 又以<齊>,<梁>反書遺<羽>, <羽>以此故無西意, 而北擊<齊>. 徵兵<九江王布>. <布>稱疾不行, 使將將數千人往. 二年, <羽>陰使<九江王布>殺<義帝>. <陳餘>使<張同>,<夏說>說<齊王榮>, 曰: <項王>爲天下宰不平, 今盡王故王於醜地, 而王 臣諸將善地, 逐其故主<趙王>, 乃北居<代>, <餘>以爲不可. 聞大王起兵, 且不聽不義, 願大王資<餘>兵, 使擊<常山>, 以復<趙王>, 請以國爲 蔽. <齊王>許之, 因遣兵往. <陳餘>悉三縣兵, 與<齊>倂力擊<常山>, 大破之. <張耳>走歸<漢>. <陳餘>迎故<趙王歇>反之<趙>. <趙王>因立<餘>爲<代王>. <羽>至<城陽>, <田榮>亦將兵會戰. <榮>不勝, 走至<平原>, <平原>民殺之. <羽>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 皆 降卒, 係虜老弱婦女. 徇<齊>至<北海>, 所過殘滅. <齊>人相聚而畔之. 於是<田榮>弟<橫>收得亡卒數萬人, 反<城陽>. <羽>因留, 連戰未能下.
<漢王>劫五諸侯兵, 凡五十六萬人, 東伐<楚>. <羽>聞之, 卽令諸將擊<齊>, 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 <漢王>皆已破<彭城>, 收其貨賂美人, 日置酒高會. <羽>乃從<蕭>晨擊<漢>軍而東, 至<彭城>, 日中, 大破<漢>軍. <漢>軍皆走, 追之< >,<泗水>. <漢>軍皆南走山, <楚>又追擊至<靈 >東< 水>上. <漢>軍 , 爲<楚>所 , 多殺. <漢>卒十餘萬皆入< 水>, < 水>爲不流. <漢王>乃與數十騎遁去. 語在{高紀}. <太公>,<呂后>間求<漢王>, 反遇<楚>軍. <楚>軍與歸, <羽>常置軍中.
<漢王>稍收散卒, <蕭何>亦發<關中>卒悉詣<滎陽>, 戰<京>,<索>間,敗<楚>. <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漢>軍<滎陽>, 築甬道, 取<敖倉>食. 三年, <羽>數擊絶<漢>甬道, <漢王>食乏, 請和, 割<滎陽>以西爲<漢>. <羽>欲聽之. <歷陽侯><范增>曰: <漢>易與耳, 今不取, 後必悔之. <羽>乃急圍<滎陽>. <漢王>患之, 乃與<陳平>金四萬斤以間<楚>君臣. 語在{陳平傳}. <項羽>以故疑<范增>, 稍奪之權. <范增>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 君王自爲之! 願賜骸骨歸. 行未至<彭城>, 疽發背死. 於是<漢>將<紀信>詐爲<漢王>出降, 以 <楚>軍, 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從西門出. 令<周苛>, < 公>, <魏豹>守<滎陽>.<漢王>西入關收兵, 還出<宛>,<葉>間, 與<九江王 布>行收兵. <羽>聞之, 卽引兵南. <漢王>堅壁不與戰.
是時, <彭越>渡< >, 與<項聲>,<薛公>戰<下 >, 殺<薛公>. <羽>乃東擊<彭越>. <漢王>亦引兵北軍<成皐>. <羽>已破走<彭越>, 引兵西下<滎陽>城, 亨<周苛>, 殺< 公>, 虜<韓王信>, 進圍<成皐>. <漢王>跳, 獨與< 公>得出. 北渡<河>, 至<修武>, 從<張耳>,<韓信>. <楚>遂拔<成皐>. <漢王>得<韓信>軍, 留止, 使<盧 >,<劉賈>渡<白馬津>入<楚>地, 佐<彭越>共擊破<楚>軍<燕>郭西, 燒其積聚, 攻下<梁>地十餘城. <羽>聞之, 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 謹守<成皐>. 卽<漢>欲挑戰, 愼毋與戰, 勿令得東而已. 我十五日必定<梁>地, 復從將軍. 於是引兵東.
四年, <羽>擊<陳留>,<外黃>, <外黃>不下. 數日降, <羽>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詣城東, 欲 之, <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 往說<羽>曰: <彭越>强劫<外黃>, <外黃>恐, 故且降, 待大王. 大王至, 又皆 之, 百姓豈有所歸心哉! 從此以東, <梁>地十餘城皆恐, 莫肯下矣. <羽>然其言, 乃赦<外黃>當 者. 而東至< 陽>, 聞之皆爭下.
<漢>果數挑<楚>軍戰, <楚>軍不出. 使人辱之, 五六日, 大司馬怒, 渡兵<氾水>. 卒半渡, <漢>擊, 大破之, 盡得<楚國>金玉貨賂. 大司馬<咎>,長史<欣>皆自 <氾水>上. <咎>故< >獄 , <欣>故<塞王>, <羽>信任之. <羽>至< 陽>, 聞<咎>等破, 則引兵還. <漢>軍方圍<鍾離(昧)[ ]於<滎陽>東, <羽>軍至, <漢>軍畏<楚>, 盡走險阻. <羽>亦軍<廣武>相守, 乃爲高俎, 置<太公>其上, 告<漢王>曰: 今不急下, 吾亨<太公>. <漢王>曰: 吾與若俱北面受命<懷王>, 約爲兄弟, 吾翁卽汝翁. 必欲亨乃翁, 幸分我一盃羹. <羽>怒, 欲殺之. <項伯>曰: 天下事未可知. 且爲天下者不顧家, 雖殺之無益, 但益怨耳. <羽>從之. 乃使人謂<漢王>曰: 天下匈匈, 徒以吾兩人. 願與王挑戰, 決雌雄, 毋徒罷天下父子爲也. <漢王>笑謝曰: 吾寧鬪智, 不能鬪力. <羽>令壯士出挑戰. <漢>有善騎射曰<樓煩>, <楚>挑戰, 三合, <樓煩>輒射殺之. <羽>大怒, 自被甲持戟挑戰. <樓煩>欲射, <羽>瞋目叱之. <樓煩>目不能視, 手不能發, 走還入壁, 不敢復出. <漢王>使間問之, 乃<羽>也. <漢王>大驚. 於是<羽>與<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 <漢王>數<羽>十罪. 語在{高紀}. <羽>怒, 伏弩射傷<漢王>. <漢王>入<成皐>.
時<彭越>數反<梁>地, 絶<楚>糧食, 羽<韓信>破<齊>, 且欲擊<楚>. <羽>使從兄子<項 >爲大將, <龍且>爲裨將, 救<齊>. <韓信>破殺<龍且>, 追至<成陽>, 虜<齊王廣>. <信>遂自立爲<齊王>. <羽>聞之, 恐, 使<武涉>往說<信>. 語在{信傳}.
時, <漢關中>兵益出, 食多, <羽>兵食少. <漢王>使<侯公>說<羽>, <羽>乃與<漢王>約, 中分天下, 割<鴻溝>而西者爲<漢>, 東者爲<楚>, 歸<漢王>父母妻子. 已約, <羽>解而東. 五年, <漢王>進兵追<羽>, 至(故)<[固]陵>, 復爲<羽>所敗. <漢王>用<張良>計, 致<齊王信>,<建成侯>,<彭越>兵, 及<劉賈>入<楚>地, 圍<壽春>. 大司馬<周殷>叛<楚>, 擧<九江>兵隨<劉賈>, 迎< 布>, 與<齊梁>諸侯皆大會.
<羽>壁<垓下>, 軍少食盡. <漢>帥諸侯兵圍之數重. <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 乃驚曰: <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多也! 起飮帳中. 有美人姓<虞氏>, 常幸從;駿馬名< >, 常騎. 乃悲歌 慨, 自爲歌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 >不逝. < >不逝兮可柰何! <虞>兮<虞>兮柰若何! 歌數曲, 美人和之. <羽>泣下數行, 左右皆泣, 莫能仰視.
於是<羽>遂上馬, 下騎從者八百餘人, 夜直潰圍南出馳. 平明, <漢>軍乃覺之, 令騎將<灌 >以五千騎追<羽>. <羽>渡<淮>, 騎能屬者百餘人. <羽>至<陰陵>, 迷失道, 問一田父, 田父 曰 左 . 左乃陷大澤中, 以故<漢>追及之. <羽>復引而東, 至<東城>, 乃有二十八騎. 追者數千, <羽>自度不得脫, 謂其騎曰: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 身七十餘戰, 所當者破, 所擊者服, 未嘗敗北, 遂伯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 此天亡我, 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 願爲諸軍快戰, 必三勝, 斬將, 艾旗, 乃後死, 使諸君知我非用兵罪, 天亡我也. 於是引其騎因四 山而爲 陳外嚮. <漢>騎圍之數重. <羽>謂其曰: 吾爲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 期山東爲三處. 於是<羽>大呼馳下, <漢>軍皆披靡. 遂殺<漢>一將. 是時, <楊喜>爲郞騎, 追<羽>, <羽>還叱之, <喜>人馬俱驚, 易數里. 與其騎會三處. <漢>軍不知<羽>所居, 分軍爲三, 復圍之. <羽>乃馳, 復斬<漢>一都尉, 殺數十百人. 復聚其騎, 亡兩騎. 乃謂騎曰: 何如? 騎皆服曰: 如大王言.
於是<羽>遂引東, 欲渡<烏江>. <烏江>亭長 船待, 謂<羽>曰: <江東>雖小, 地方千里, 衆數十萬, 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 <漢>軍至, 亡以渡. <羽>笑曰: 乃天亡我, 何渡爲!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而西, 今亡一人還,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我何面目見之哉? 縱彼不言, <籍>獨不愧於心乎! 謂亭長曰: 吾知公長者也, 吾騎此馬五歲, 所當亡敵, 嘗一日千里, 吾不忍殺, 以賜公. 乃令騎皆去馬, 步持短兵接戰. <羽>獨所殺<漢>軍數百人. <羽>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馬童>面之, 指<王 >曰: 此<項王>也. <羽>乃曰: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 邑萬戶, 吾爲公得. 乃自 . <王 >取其頭, 亂相 蹈爭<羽>相殺者數十人. 最後<楊喜>,<呂馬童>,郞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故分其地以封五人, 皆爲列侯.
<漢王>乃以<魯公>號葬<羽>於< 城>. 諸<項>支屬皆不誅. 封<項伯>等四人爲列侯, 賜姓<劉氏>.
贊曰:昔<賈生>之{過秦}曰:
<秦孝公>據< 函>之固, 擁<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而窺<周室>, 有席卷天下, 包擧宇內, 囊括四海, 幷呑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 <商君>佐之, 內立法度, 務耕織, 修守戰之備, 外連衡而鬪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旣沒,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因遺策, 南取<漢中>, 西擧<巴蜀>, 東割膏 之地, 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 會盟而謀弱<秦>,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合從締交, 相與爲一. 當此之時, <齊>有<孟嘗>, <趙>有<平原>, <楚>有<春甲>, <魏>有<信陵>. 此四賢者, 皆明智而忠信, 寬厚而愛人, 尊賢重士, 約從離橫, 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衆. 於是六國之士有< 越>,<徐尙>, <蘇秦>,<杜赫>之屬爲之謀, <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 >,<樂毅>之徒通其意, <吳起>, <孫 >,<帶他>,<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 常以十倍之地, 百萬之軍, 仰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 九國之師遁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而天下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敗, 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 伏尸百萬, 流血漂鹵, 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强國請服, 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莊襄王>, 享國之日淺, 國家亡事.
及至<始皇>, 奮六世之餘烈, 振長策而馭宇內, 呑<二周>而亡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執敲 以鞭笞天下, 威震四海. 南取<百 >之地, 以爲<桂林>,<象郡>. <百 >之君 首係頸, 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墮名城, 殺豪俊,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銷鋒 鑄以爲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爲城, 因<河>爲池, 據億丈之城, 臨不測之天, 以爲固. 良將勁弩, 守要害之處, 信臣精卒, 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 自以爲<關中>之固, 金城千里,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旣沒, 餘威震于殊俗. 然而<陳涉>, 甕 繩樞之子, 之人, 遷徙之徒也, 材能不及中庸, 非有<仲尼>,<墨翟>之知, <陶朱>, < 頓>之富. 足行伍之間, 而免起阡陌之中, 帥罷散之卒, 將數百之衆, 轉而攻<秦>. 斬木爲兵, 揭竿爲旗, 天下雲合嚮應, 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 起而亡<秦>族矣.
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 < 函>之固, 自若也. <陳涉>之位, 不齒於<齊>, <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 棘矜, 不敵於鉤戟長 ;適戍之衆, 不亢於九國之師;深謀遠慮, 行軍用兵之道, 非及 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 功業相反, 何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 大, 比權量力, 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 致萬乘之權, 招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餘年, 然后以六合爲家, < 函>爲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墮, 身死人手, 爲天下笑者, 何也? 仁誼不施, 而攻守之勢異也.
<周生>亦有言, <舜蓋重童子 , <項羽>又重童子, 豈其苗裔邪? 何其興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 <陳涉>首難, 豪桀蜂起, 相與 爭, 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 乘勢拔起 畝之中, 三年, 遂將五諸侯兵滅<秦>, 分裂天下而威海內, 封立王侯, 政繇<羽>出, 號爲 伯王 , 位雖不終, 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及<羽>背關懷<楚>, 放逐<義帝>, 而怨王侯畔己, 難矣. 自矜功伐, 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始 王之國, 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五年卒亡其國, 身死<東城>, 尙不覺寤, 不自責過失, 乃引 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 , 豈不謬哉!
[參考事項]
1) 이冊의 本文中에 나와있는 긴쉼표같은 월점은 모두 “ , ”로 표시했습니다.
2) 프린트 不分明과 俗字 위자 同字등 모든 冊의 原本과 다른 漢字는 그漢字앞에 “ * ” 와 “ ** ” 를 표시했습니다.
3) 冊中에 나오는 부호는 “ ( ) ” 와 “[ ] ” 와 “ { } ” 등을 모두 冊과 같이 표시했으나 한자의 左편에 죽 내려그은 직선은 “ < > ” 로 표시했습니다.
4) 방점이 不分明한것도 그방점앞에 “ * ” 를 표시했습니다.
5) 漢書三卷 中에서 (책 Page 2406 에 있음) 3字들어갈 정도의 빈공간이 글줄열에있은 다음에 “ 方 ”字가 있어서 “ ****方”으로 표시해 놓았습니다.
6) 프린트가 전혀 안보이고 字와 字사이가 공간으로 희게 남은 부분은 “ *** ”를 표시했습니다.
漢書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第二
<張耳>, <大梁>人也, 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爲客. 嘗亡命遊<外黃>, <外黃>富人女甚美, 庸奴其夫, 亡邸父客. 父客謂曰: 必欲求賢夫, 從<張耳>. 女聽, 爲請決, 嫁之. 女家厚奉給<耳>, <耳>以故致千里客, 宦爲<外黃>令.
<陳餘>, 亦<大梁>人, 好儒術. 遊<趙苦 >, 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 <餘>年少, 父事<耳>, 相與爲刎頸交.
<高祖>爲布衣時, 嘗從<耳>遊. <秦>滅<魏>, 購求<耳>千金, <餘>五百金. 兩人變名姓, 俱之<陳>, 爲里監門. 吏嘗以過笞<餘>, <餘>欲起, <耳>攝使受笞. 吏去, <耳>數之曰: 始吾與公言何如? 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 <餘>謝罪.
<陳涉>起< >至<陳>, <耳>,<餘>上謁<涉>. <涉>及左右生平數聞<耳>,<餘>賢, 見, 大喜.
<陳>豪桀說<涉>曰: 將軍被堅執銳, 帥士卒以誅暴<秦>, 復立<楚>社稷, 功德宜爲王. <陳涉>問兩人, 兩人對曰: 將軍瞋目張膽, 出萬死不顧之計, 爲天下除殘. 今始至<陳>而王之, 視天下私. 願將軍毋王, 急引兵而西, 遣人立六國後, 自爲樹黨. 如此, 野無交兵, 誅暴<秦>, 據<咸陽>以令諸侯, 則帝業成矣. 今獨王<陳>, 恐天下解(矣)[也]. <涉>不聽, 遂立爲王.
<耳>,<餘>復說<陳王>曰: 大王興<梁>, <楚>, 務在入關, 未及收<河北>也. 臣嘗遊<趙>, 知其豪桀, 願請奇兵略<趙>地. 於是<陳王>許之, 以所善<陳>人<武臣>爲將軍, <耳>, <餘>爲左右校尉, 與卒三千人, 從<白馬>渡<河>. 至諸縣, 說其豪桀曰: <秦>爲亂政虐刑, 殘滅天下, 北爲長城之役, 南有<五領>之戍, 外內騷動, 百姓罷 , 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財 力盡, 重以苛法, 使天下父子不相聊. 今<陳王>奮臂爲天下倡始, 莫不嚮應, 家自爲怒, 各報其怨, 縣殺其令丞, 郡殺其守尉. 今以張<大楚>, 王<陳>, 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 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 非人豪也. 夫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 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業, 此一時也. 豪桀皆然其言. 乃行收兵, 得數萬人, 號<武信君>. 下<趙>十餘城, 餘皆城守莫肯下. 乃引兵東北擊<范陽>. <范陽>人< 通>說其令<徐公>降<武信君>, 又說<武信君>以侯印封<范陽>令. 語在{通傳}. <趙>地聞之, 不戰下者三十餘城.
至<邯鄲>, <耳>, <餘>聞<周章>軍入關, 至< > ;又聞諸將爲<陳王>徇地, 多以讒毁得罪誅. 怨<陳王>不以爲將軍而以爲校尉, 乃說<武臣>曰: <陳王>非必立六國後. 今將軍下<趙>數十城, 獨介居<河北>, 不王無以塡之. 且<陳王>聽讒, 還報, 恐不得脫於禍. 願將軍毋失時. <武臣>乃聽, 遂立爲<趙王>. 以<餘>爲大將軍, <耳>爲丞相.
使人報<陳王>, <陳王>大怒, 欲盡族<武臣>等家, 而發兵擊<趙>. 相國<房君>諫曰: <秦>未亡, 今又誅<武臣>等家, 此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賀之, 使急引兵西擊<秦>. <陳王>從其計, 徙繫<武臣>等家宮中, 封<耳>子<敖>爲<成都君>. 使使者賀<趙>, 趣兵西入關. <耳>,<餘>說<武臣>曰: 王王<趙>, 非<楚>意, 特以計賀王. <楚>已滅<秦>, 必加兵於<趙>. 願王毋西兵, 北徇<燕>,<代>, 南收<河內>, 以自廣. <趙>南據<大河>, 北有<燕>,<代>, <楚>雖勝<秦>, 必不敢制<趙>. <趙王>以爲然, 因不西兵, 而使<韓廣>略<燕>, <李良>略<常山>, <張 >略<上黨>.
<韓廣>至<燕>, <燕>人因立<廣>爲<燕王>. <趙王>乃與(陳)[<耳>],<餘>北略地<燕>界. <趙王>間出, 爲<燕>軍所得. <燕>囚之, 欲與分地. 使者往, <燕>輒殺之, 以固求地. <耳>,<餘>患之. 有 養卒謝其舍曰: 吾爲二公說<燕>, 與<趙>王載歸. 舍中人皆笑曰: 使者往十輩皆死, 若何以能得王? 乃走<燕>壁. <燕>將見之, 問曰: 知臣何欲? <燕>將曰: 若欲得王耳. 曰: 君知<張耳>,<陳餘>何如人也? <燕>將曰: 賢人也 曰: 其志何欲? <燕>將曰: 欲得其王耳. <趙>卒笑曰: 君未知兩人所欲也. 夫<武臣>,<張耳>,<陳餘>, 杖馬 下<趙>數十城, 亦各欲南面而王. 夫臣之與主, 豈可同日道哉! 顧其勢初定, 且以長少先立<武臣>, 以持<趙>心. 今<趙>地已服, 兩人亦欲分<趙>而王, 時未可耳. 今君囚<趙王>, 念此兩人名爲求王, 實欲<燕>殺之, 此兩人分<趙>而王. 夫以一<趙>尙易<燕>, 況以兩賢王左提右 , 而責殺王, 滅<燕>易矣. <燕>以爲然, 乃歸<趙王>. 養卒爲御而歸.
<李良>已定<常山>, 還報<趙王>, <趙王>復使<良>略<太原>. 至<石邑, <秦>兵塞<井 >, 未能前. <秦>將詐稱<二世>使使遺<良>書, 不封, 曰: <良>嘗事我, 得顯幸, 誠能反<趙>爲<秦>, 赦<良>罪, 貴<良>. <良>得書, 疑不信. 之<邯鄲>益請兵. 未至, 道逢<趙王> , 從百餘騎. <良>望見, 以爲王, 伏謁道旁. 王 醉, 不知其將, 使騎謝<良>. <良>素貴, 起, 慙其從官. 從官有一人曰: 天下叛<秦>, 能者先立. 且<趙王>素出將軍下, 今女兒乃不爲將軍下車, 請追殺之. <良>以得<秦>書, 欲反<趙>, 未決, 因此怒, 遣人追殺王 , 遂襲<邯鄲. <邯鄲>不知, 竟殺<武臣>. <趙>人多爲<耳>,<餘>耳目者, 故得脫出. 收兵得數萬人. 客有說<耳>,<餘>曰: 兩君羈旅, 而欲附<趙>, 難可獨立;[立]<趙>後, 輔以誼, 可就功. 乃求得<趙歇>, 立爲<趙王>, 居<信都>.
<李良>進兵擊<餘>, <餘>敗<良>. <良>走歸<章邯>. <章邯>引兵至<邯鄲>, 皆徙其民<河內>, 夷其城郭. <耳>餘<趙王歇>走入<鉅鹿>城, <王離>圍之. <餘>北收<常山>兵, 得數萬人, 軍<鉅鹿>北. <章邯>軍<鉅鹿>南<棘原>, 築甬道屬<河>, <王離>. <王離>兵食多, 急攻<鉅鹿>. <鉅鹿>城中食盡. <耳>數使人召<餘>, <餘>自度兵少, 不能敵<秦>, 不敢前. 數月, <耳>大怒, 怨<餘>, 使<張 >,<陳釋>往讓<餘>曰: 始吾與公爲刎頸交, 今王與<耳>旦暮死, 而公擁兵數萬, 不肯相救, 胡不赴<秦>俱死? 且什[有]一二相全. <餘>曰: 所以不俱死, 欲爲<趙王>, <張君>報<秦>. 今俱死, 如以肉 虎, 何益? <張 >,<陳釋>曰: 事已急, 要以俱死立信, 安知後慮! <餘>曰: 吾顧以無益. 乃使五千人令<張 >,<陳釋>先嘗<秦>軍, 至皆沒.
當是時, <燕>,<齊>,<楚>聞<趙>急, 皆來救. <張敖>亦北收<代>, 得萬餘人來, 皆壁<餘>旁. <項羽>兵數絶<章邯>甬道, <王離>軍乏食. <項羽>悉引兵渡<河>, 破<章邯>軍. 諸侯軍乃敢擊<秦>軍, 遂虜<王離>. 於是<趙王歇>,<張耳>得出<鉅鹿>. 與<餘>相見, 責讓<餘>, 問<張 >,<陳釋>所在. <餘>曰: < >,<釋>以必死責臣, 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 皆沒. <耳>不信, 以爲殺之, 數問<餘>. <餘>怒曰: 不意君之望臣深也! 豈以臣重去將哉? 乃脫解印綬與<耳>, <耳>不敢受. <餘>起如 , 客有說<耳>曰: 天予不取, 反受其咎. 今<陳將軍>與君印綬, 不受, 反天不祥. 急取之. <耳>乃佩其印, 收其麾下. <餘>還, 亦望<耳>不讓, 趨出. <耳>遂收其兵. <餘>獨與麾下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 由此有隙.
<趙王歇>復居<信都>. <耳>從<項羽>入關. <項羽>立諸侯, <耳>雅遊, 多爲人所稱. <項羽>素亦聞<耳>賢, 乃分<趙>立<耳>爲<常山王>, 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國>.
<餘>客多說<項羽>: <陳餘>,<張耳>一體有功於<趙>. <羽>以<餘>不從入關, 聞其在<南皮>, 卽以<南皮>旁三縣封之. 而徙<趙王歇>王<代>.
<耳>之國, <餘>愈怒曰: <耳>與<餘>功等也, 今<耳>王, <餘>獨侯. 及<齊王田榮>叛<楚>, <餘>乃使<夏說>說<田榮>曰: <項羽>爲天下宰不平, 盡王諸將善地, 徙故王王惡地, 今<趙王>乃居<代>! 願王假臣兵, 請以<南皮>爲 蔽. <田榮>欲樹黨, 乃遣兵從<餘>. <餘>悉三縣兵, 襲<常山王耳>. <耳>敗走, 曰: <漢王>與我有故, 而<項王>彊, 立我, 我欲之<楚>. <甘公>曰: <漢王>之入關, 五星聚<東井>. <東井>者, <秦>分也. 先至必王. <楚>雖彊, 後必屬<漢>. <耳>走<漢>. <漢>亦還定<三秦>, 方圍<章邯廢丘>. <耳>謁<漢王>, <漢王>厚遇之.
<餘>已敗<耳>, 皆收<趙>地, 迎<趙王>於<代>, 復爲<趙王>. <趙王>德<餘>, 立以爲<代王>. <餘>爲<趙王>弱, 國初定, 留傅<趙王>, 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漢>二年, 東擊<楚>, 使告<趙>, 欲餘俱. <餘>曰: <漢>殺<張耳>乃從. 於是<漢>求人類<耳>者, 斬其頭遺<餘>, <餘>乃遣兵助<漢>. <漢>敗於<彭城>西, <餘>亦聞<耳>詐死, 卽背<漢>. <漢>遣<耳>與<韓信>擊破<趙井 >, 斬<餘 水>上, 追殺<趙王歇襄國>.
四年夏, 立<耳>爲<趙王>. 五年秋, <耳>薨, 諡曰<景王>. 子<敖>嗣立爲王, 尙<高祖>長女<魯元公主>, 爲王后.
七年, <高祖>從<平城>過<趙>, <趙王>旦暮自上食, 體甚卑, 有子壻禮. <高祖>箕踞罵 , 甚慢之. <趙>相<貫高>,<趙午>年六十餘, 故<耳>客也, 怒曰: 吾王孱王也! 說<敖>曰: 天下豪桀 起, 能者先立, 今王事皇帝甚恭, 皇帝遇王無禮, 請爲王殺之. <敖>齧其指出血, 曰: 君何言之誤! 且先王亡國, 賴皇帝得復國, 德流子孫, 秋豪皆帝力也, 願君無復出口. <貫高>等十餘人相爲曰: 吾等非也. 吾王長者, 不背德. 且吾等義不辱, 今帝辱我王, 故欲殺之, 何乃 王爲? 事成歸王, 事敗獨身坐耳.
八年, 上從<東垣>過. <貫高>等乃壁人<柏人>, 要之置 . 上過欲宿, 心動, 問曰: 縣名爲何? 曰: <柏人>. 柏人者, 追於人! 不宿去.
九年, <貫高>怨家知其謀, 告之. 於是上逮捕<趙王>諸反者. <趙午>等十餘人皆爭自 , <貫高>獨怒罵曰: 誰令公等爲之? 今王實無謀, 而幷捕王;公等死, 誰當白王不反者? 乃檻車與王詣<長安>. <高>對獄曰: 獨吾屬爲之, 王不知也. 吏榜笞數千, 刺 , 身無完者, 終不復言. <呂后>數言<張王>以<魯元>故, 不宜有此. 上怒曰: 使<張敖>據天下, 豈少乃女 ! 廷尉以<貫高>辭聞, 上曰: 壯士! 誰知者, 以私問之. 中大夫<泄公>曰: 臣素知之, 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爲然諾者也. 上使<泄公>持節問之 輿前. 視<泄公>, 勞苦如平生歡. 與語, 問<張王>果有謀不. <高>曰: 人情豈不各愛其父母妻子哉? 今吾三族皆以論死, 豈以王易吾親哉! 顧爲王實不反, 獨吾等爲之. 具道本根所以, 王不知狀. 於是<泄公>具以報上, 上乃赦<趙王>.
上賢<高>能自立然諾, 使<泄公>赦之, 告曰: <張王>已出, 上多足下, 故赦足下. <高>曰: 所以不死, 白<張王>不反耳. 今王已出, 吾責塞矣. 且人臣有簒弑之名, 豈有面目復事上哉! 乃仰絶亢而死.
<敖>已出, 尙<魯元公主>如故, 封爲<宣平侯>. 於是上賢<張王>諸客, 皆以爲諸侯相, 郡守. 語在{田叔傳}. 及<孝惠>,<高后>,<文>,<張王>客子孫皆爲二千石.
初, <孝惠>時, <齊悼惠王>獻<城陽郡>, 尊<魯元公主>爲太后. <高后>元年, <魯元太后>薨. 後六年, <宣平侯敖>復薨. <呂太后>立<敖>子<偃>爲<魯王>, 以母爲太后故也. 又憐其年少孤弱, 乃封<敖>前婦子二人:<壽>爲<樂昌侯>, <侈>爲<信都侯>. <高后>崩, 大臣誅諸<呂>, 廢<魯王>及二侯. <孝文>卽位, 復封故<魯王偃>爲<南宮侯>. 薨, 子<生>嗣. <武帝>時, <生>有罪免, 國除. <元光>中, 復封<偃>孫<廣國>爲< 陵侯>. 薨, 子<昌>嗣. <太初>中, <昌>坐不敬免, 國除. <孝平元始>二年, 繼絶世, 封<敖>玄孫<慶忌>爲<宣平侯>, 食千戶.
贊曰:<張耳>,<陳餘>, 世所稱賢, 其賓客 役皆天下俊桀, 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 然<耳>,<餘>始居約時, 相然信死, 豈顧問哉! 及據國爭權, 卒相滅亡, 何鄕者慕用之誠, 後相背之 也! 勢利之交, 古人羞之, 蓋謂是矣.
漢書卷三十三 魏豹田 韓[王]信傳第三
<魏豹>, 故<魏>諸公子也. 其兄<魏咎>, 故<魏>時封爲< 陵君>, <秦>滅<魏>, 爲庶人. <陳勝>之王也, <咎>往從之. <勝>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魏>地已下, 欲立<周市>爲<魏王>. <市>曰: 天下昏亂, 忠臣乃見. 今天下共畔<秦>, 其誼必立<魏王>後乃可. <齊>,<趙>使車各五十乘, 立<市>爲王. <市>不受, 迎<魏咎>於<陳>, 五反, <陳王>乃遣立<咎>爲<魏王>.
<章邯>已破<陳王>, 進兵擊<魏王>於<臨濟>. <魏王>使<周市>請救<齊>,<楚>. <齊>,<楚>遣<項 >,<田巴>將兵, 隨<市>救<魏>. <章邯>遂擊破殺<周市>等軍, 圍<臨濟>. <咎>爲其民約降. 約降定, <咎>自殺.
<魏豹>亡走<楚>. <楚懷王>予<豹>數千人, 復徇<魏>地. <項羽>己破<秦>兵, 降<章邯>, <豹>下<魏>二十餘城, 立爲<魏王>. <豹>引精兵從<項羽>入關. <羽>封諸侯, 欲有<梁>地, 乃徙<豹>於<河東>, 都<平陽>, 爲<西魏王>.
<漢王>還定<三秦>, 渡<臨晉>, <豹>以國屬焉, 遂從擊<楚>於<彭城>. <漢王>敗, 還至<滎陽>, <豹>請視親病, 至國, 則絶<河>津畔<漢>. <漢王>謂< 生>曰: 緩頰往說之. < 生>(至)[往], <豹>謝曰: 人生一世間, 如白駒過隙. 今<漢王> 侮人, 罵 諸侯 臣如奴耳, 非有上下禮節, 吾不忍復見也. <漢王>遣<韓信>擊<豹>, 遂虜之. 傳<豹>詣<滎陽>, 以其地爲<河東>,<太原>,<上黨郡>. <漢王>令<豹>守<滎陽>. <楚>圍之急, <周苛>曰: 反國之王, 難與共守. 遂殺<豹>.
<田 >, <狄>人也, 故<齊王田氏>之族也. < >從弟<榮>, <榮>弟<橫>, 皆豪桀, 宗彊, 能得人. <陳涉>使<周市>略地, 北至<狄>, <狄>城守. < >陽爲縛其奴, 從少年之廷, 欲謁殺奴. 見<狄>令, 因擊殺令, 而召豪吏子弟曰: 諸侯皆反<秦>自立, <齊>, 古之建國, < >, <田氏>, 當王. 遂自立爲<齊王>, 發兵擊<周市>. <市>軍還去, < >因率兵東略定<齊>地.
<秦>將<章邯>圍<魏王咎>於<臨濟>, 急. <魏王>請救於<齊>, < >將兵救<魏>. <章邯>夜銜枚擊, 大破<齊>,<楚>軍, 殺< >於<臨濟>下. < >從弟<榮>收< >餘兵東走<東阿>.
<齊>人聞< >死, 乃立故<齊王建>之弟<田假>爲王, <田角>爲相, <田閒>爲將, 以距諸侯.
<榮>之走<東阿>, <章邯>追圍之. <項梁>聞<榮>急, 乃引兵擊破<章邯><東阿>下. <章邯>走而西, <項梁>因追之. 而<榮>怒<齊>之立<假>, 乃引兵歸, 擊逐<假>. <假>亡走<楚>. 相<角>亡走<趙>. <角>弟<閒>前救<趙>, 因不敢歸. <榮>乃立< >子<市>爲王, <榮>相之, <橫>爲將, 平<齊>地.
<項梁>旣追<章邯>, <章邯>兵益盛. <項梁>使使趣<齊>兵共擊<章邯>. <榮>曰: <楚>殺<田假>, <趙>殺<角>,<閒>, 乃出兵. <楚懷王>曰: <田假>與國之王, 窮而歸我, 殺之不誼. <趙>亦不殺<田角>,<田閒>以市於<齊>. <齊王>曰: *학手則斬手, *학足則斬足. 何者? 爲害於身也. <田假>,<田角>,<田閒>於<楚>,<趙>, 非手足戚, 何故不殺? 且<秦>復得志於天下, 則 首用事者墳墓矣. <楚>,<趙>不聽<齊>, <齊>亦怒, 終不肯出兵. <章邯>果敗殺<項梁>, 破<楚>兵. <楚>兵東走, 而<章邯>渡<河>圍<趙>於<鉅鹿>. <項羽>由此怨<榮>.
<羽>旣存<趙>, 降<章邯>, 西滅<秦>, 立諸侯王, 乃徙<齊王市>更王<膠東>, 治<卽墨>.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 因入關, 故立<都>爲<齊王>, 治<臨 >. 故<齊王建>孫<田安>, <項羽>方渡<河>救<趙>, <安>下<濟北>數城, 引兵降<項羽>, <羽>立<安>爲<濟北王>, 治<博陽>. <榮>以負<項梁>, 不肯助<楚>攻<秦>, 故不得王. <趙>將<陳餘>亦失職, 不得王. 二人俱怨<項羽>.
<榮>使人將兵助<陳餘>, 令反<趙>地, 而<榮>亦發兵以距擊<田都>, <都>亡走<楚>. <榮>留<齊王市>毋之<膠東>. <市>左右曰: <項王>强暴, 王不就國, 必危. <市>懼, 乃亡就國. <榮>怒, 追擊殺<市>於<卽墨>. 還攻殺<濟北王安>, 自立爲王, 盡幷<三齊>之地.
<項王>聞之, 大怒, 乃北伐<齊>. <榮>發兵距之<城陽>. <榮>兵敗, 走<平原>, <平原>民殺<榮>. <項羽>遂燒夷<齊>城郭, 所過盡屠破. <齊>人相聚畔之. <榮>弟<橫>收<齊>散兵, 得數萬人, 反擊<項羽>於<城陽>. 而<漢王>帥諸侯敗<楚>, 入<彭城>. <項羽>聞之, 乃釋<齊>而歸擊<漢>於<彭城>, 因連與<漢>戰, 相距<滎陽>. 以故<橫>復收<齊>城邑, 立<榮>子<廣>爲王, 而<橫>相之, 政事無巨細皆斷於<橫>.
定<齊>三年, 聞<漢>將<韓信>引兵且東擊<齊>, <齊>使<華毋傷>,<田解><軍歷>下以距<漢>. 會<漢>使< 食其>往說王<廣>及相<橫>, 與連和. <橫>然之, 乃罷<歷下>守備, 縱酒, 且遣使與<漢>平. <韓信>乃渡<平原>, 襲破<齊><歷下>軍, 因入<臨 >. 王<廣>,相<橫>以< 生>爲賣己而亨之. <廣>東走<高密>, <橫>走博, 守相<田光>走<城陽>, 將軍<田旣>軍於<膠東>. <楚>使<龍且>救<齊>, <齊王>與合軍<高密>. <漢>將<韓信>,<曹參>破殺<龍且>, 虜<齊王廣>. <漢>將<灌 >追得守相<光>, 至<博>. 而<橫>聞王死, 自立爲王, 還擊< >, < >敗<橫>軍於< >下. <橫>亡走<梁>, 歸<彭越>. <越>時居<梁>地, 中立, 且爲<漢>, 且爲<楚>. <韓信>已殺<龍且>, 因進兵破殺<田旣>於<膠東>, <灌 >破殺<齊>將<田吸>於<千乘>, 遂平<齊>地.
<漢>滅<項籍>, <漢王>立爲皇帝, <彭越>爲<梁王>. <橫>懼誅, 而與其徒屬五百餘人入海, 居島中. <高帝>聞之, 以<橫>兄弟本定<齊>, <齊>人賢者多附焉, 今在海中不收, 後恐有亂, 乃使使赦<橫>罪而召之. <橫>謝曰: 臣亨陛下之使< 食其>, 今聞其弟<商>爲<漢>將而賢, 臣恐懼, 不敢奉詔, 請爲庶人, 守海島中. 使還報, <高帝>乃詔衛尉< 商>曰: <齊王橫>卽至, 人馬從者敢動搖者致族夷! 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意, 曰: <橫>來, 大者王, 小者乃侯耳;不來, 且發兵加誅. <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 陽>.
至<尸鄕> 置, <橫>謝使者曰: 人臣見天子, 當洗沐. 止留. 謂其客曰: <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 今<漢王>爲天子, 而<橫>乃爲亡虜, 北面事之, 其 固已甚矣. 又吾亨人之兄, 與其弟倂肩而事主, 縱彼畏天子之詔, 不敢動搖, 我獨不 於心乎? 且陛下所以欲見我, 不過欲壹見我面貌耳. 陛下在< 陽>, 今斬吾頭, 馳三十里間, 形容尙未能敗, 猶可知也. 遂自 , 令客奉其頭, 從使者馳奏之<高帝>. <高帝>曰: 嗟乎, 有以! 起布衣, 兄弟三人更王, 豈非賢哉! 爲之流涕, 而拜其二客爲都尉, 發卒二千, 以王者禮葬<橫>.
旣葬, 二客穿其 旁, 皆自 從之. <高帝>聞而大驚, 以<橫>之客皆賢者, 吾聞其餘尙五百人在海中, 使使召至, 聞<橫>死, 亦皆自殺. 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
<韓王信>, 故<韓襄王> 孫也, 長八尺五寸. <項梁>立<楚懷王>, <燕>,<齊>,<趙>,<魏>皆已前王, 唯<韓>無有後. 故立<韓>公子<橫陽(城君)[君成]>爲<韓王>, 欲以撫定<韓>地. <項梁>死<定陶>, <成> <懷王>. <沛公>引兵擊<陽城>, 使<張良>以<韓>司徒徇<韓>地, 得<信>, 以爲<韓>將, 將其兵從入<武關>.
<沛公>爲<漢王>, <信>從入<漢中>, 乃說<漢王>曰: <項王>王諸將, 王獨居此, 遷也. 士卒皆<山東>人, 而望歸, 及其蜂東鄕, 可以爭天下. <漢王>還定<三秦>, 乃許王<信>, 先拜爲<韓>太尉, 將兵略<韓>地.
<項籍>之封諸王皆就國, <韓王成>以不從無功, 不遣之國, 更封爲<穰侯>, 後又殺之. 聞<漢>遣<信>略<韓>地, 乃令故<籍>游<吳>時令<鄭昌>爲<韓王>距<漢>. <漢>二年, <信>略定<韓>地十餘城. <漢王>至<河南>, <信>急擊<韓王昌>, <昌>降<漢>. 乃立<信>爲<韓王>, 常將<韓>兵從. <漢王>使<信>與<周苛>等守<滎陽>, <楚>拔之, <信>降<楚>. 已得亡歸<漢>, <漢>復以爲<韓王>, 竟從擊破<項籍>. 五年春, 與<信>剖符, 王<潁川>.
六年春, 上以爲<信>壯武, 北近<鞏>,< >, 南迫<宛>,<葉>, 東有<淮陽>, 皆天下勁兵處也, 乃更以<太原郡>爲<韓國>, 徙<信>以備<胡>, 都<晉陽>. <信>上書曰: 國被邊, <匈奴>數入, <晉陽>去塞遠, 請治<馬邑>. 上許之. 秋, <匈奴><冒頓>大入圍<信>, <信>數使使<胡>求和解. <漢>發兵救之, 疑<信>數間使, 有二心. 上賜<信>書責讓之曰: 專死不勇, 專生不任, 寇攻<馬邑>, 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 安危存亡之地, 此二者朕所以責於君王. <信>得書, 恐誅, 因與<匈奴>約共攻<漢>, 以<馬邑>降<胡>, 擊<太原>.
七年冬, 上自往擊破<信>軍<銅 >, 斬其將<王喜>. <信>亡走<匈奴>. 其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立<趙>苗裔<趙利>爲王, 復收<信>散兵, 而與<信>及<冒頓>謀攻<漢>. <匈奴>使左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 至<晉陽>, 與<漢>兵戰, <漢>兵大破之, 追至于<離石>, 復破之. <匈奴>復聚兵<樓煩>西北. <漢>令車騎擊<匈奴>, 常敗走, <漢>乘勝追北. 聞<冒頓>居<代谷>, 上居<晉陽>, 使人視<冒頓>, 還報曰 可擊 . 上遂至<平城>, 上<白登>. <匈奴>騎圍上, 上乃使人厚遺閼氏. 閼氏說<冒頓>曰: 今得<漢>地, 猶不能居, 且兩主不相 . 居七日, <胡>騎稍稍引去. 天霧, <漢>使人往來, <胡>不覺. 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 <胡>者全兵, 請令彊弩傅兩矢外鄕, 徐行出圍. 入<平城>, <漢>救兵亦至. <胡>騎遂解去, <漢>亦罷兵歸. <信>爲<匈奴>將兵往來擊邊, 令<王黃>等說誤<陳 >.
十一年春, <信>復與<胡>騎入居<參合>. <漢>使<柴將軍>擊之, 遺<信>書曰: 陛下寬仁, 諸侯雖有叛亡, 而後歸, 輒復故位號, 不誅也. 大王所知. 今王以敗亡走<胡>, 非有大罪, 急自歸. <信>報曰: 陛下擢僕閭巷, 南面稱孤, 此僕之幸也. <滎陽>之事, 僕不能死, 囚於<項籍>, 此一罪也. 寇攻<馬邑>, 僕不能堅守, 以城降之, 此二罪也. 今爲反寇, 將兵與將軍爭一旦之命, 此三罪也. 夫<種>,< >無一罪, 身死亡;僕有三罪, 而欲求活, 此<伍子胥>所以 於<吳>世也. 今僕亡匿山谷間, 旦暮乞 蠻夷, 僕之思歸, 如 人不忘起, 盲者不忘視, 勢不可耳. 遂戰. <柴>將軍屠<參合>, 斬<信>.
<信>之入<匈奴>, 與太子俱, 及至<頹當城>, 生子, 因名曰<頹當>. <韓>太子亦生子< >. 至<孝文>時, <頹當>及< >率其衆降. <漢>封<頹當>爲<弓高侯>, < >爲<襄城侯>. <吳><楚>反時, <弓高侯>功冠諸將. 傳子至孫, 孫無子, 國絶. < >孫以不敬失侯. < 當> 孫< >, 貴幸, 名顯當世. < >弟<說>, 以校尉擊<匈奴>, 封<龍 侯>. 後坐酎金失侯, 復以待詔爲橫海將軍, 擊破<東越>, 封<按道侯>. <太初>中, 爲游擊將軍屯<五原>外列城, 還爲光祿勳, 掘蠱太子宮, 爲太子所殺. 子<興>嗣, 坐巫蠱誅. 上曰: 游擊將軍死事, 無論坐者. 乃復封<興>弟<增>爲<龍 侯>. <增>少爲郞, 諸曹侍中光祿大夫, <昭帝>時至前將軍, 與大將軍< 光>定策立<宣帝>, 益封千戶. <本始>二年, 五將征<匈奴>, <增>將三萬騎出<雲中>, 斬首百餘級, 至期而還. <神爵>元年, 代<張安世>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領尙書事. <增>世貴, 幼爲忠臣, 事三主, 重於朝廷. 爲人寬和自守, 以溫顔遜辭承上接下, 無所失意, 保身固寵, 不能有所建明. <五鳳>二年薨, 諡曰<安侯>. 子<寶>嗣, 亡子, 國除. <成帝>時. 繼功臣後, 封增兄子<岑>爲<龍 侯>. 薨, 子<持弓>嗣. <王莽>敗, 乃絶.
贊曰:<周室>旣壞, 至<春秋>末, 諸侯 盡, 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尙猶頗有存者. <秦>滅六國, 而上古遺烈 地盡矣. <楚><漢>之際, 豪桀相王, 唯<魏豹>,<韓信>,<田 >兄弟爲舊國之後, 然皆及身而絶. <橫>之志節, 賓客慕義, 猶不能自立, 豈非天 ! <韓氏>自<弓高>後貴顯, 蓋<周>烈近與!
漢書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韓信>, <淮陰>人也. 家貧無行, 不得推擇爲吏, 又不能治生爲商賈, 常從人寄食. 其母死無以葬, 乃行營高燥地, 令傍可置萬家者. <信>從<下鄕><南昌>亭長食, 亭長妻苦之, 乃晨炊 食. 食時<信>往, 不爲具食. <信>亦知其意, 自絶去. 至城下釣, 有一漂母哀之, 飯<信>, 竟漂數十日. <信>謂漂母曰: 吾必重報母. 母怒曰: 大丈夫不能自食, 吾哀王孫而進食, 豈望報乎! <淮陰>少年又侮<信>曰: 雖長大, 好帶刀劍, 怯耳. 衆辱<信>曰: 能死, 刺我;不能, 出跨下. 於是<信>孰視, 出跨下. 一市皆笑<信>, 以爲怯.
及<項梁>度<淮>, <信>乃杖劍從之, 居 下, 無所知名. <梁>敗, 又屬<項羽>, 爲郞中. <信>數以策干<項羽>, <羽>弗用. <漢王>之入<蜀>, <信>亡<楚>歸<漢>, 未得知名, 爲連敖. 坐法當斬, 其疇十三人皆已斬, 至<信>, <信>乃仰視, 適見< 公>, 曰: 上不欲就天(子)[下]乎? 而斬壯士! < 公>奇其言, 壯其貌, 釋弗斬. 與語, 大說之, 言於<漢王>. <漢王>以爲治粟都尉, 上未奇之也.
數與<蕭何>語, <何>奇之. 至<南鄭>, 諸將道亡者數十人. <信>度<何>等已數言上, 不我用, 卽亡. <何>聞<信>亡, 不及以聞, 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怒, 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 <何>來謁. 上且怒且喜, 罵<何>曰: 若亡, 何也? <何>曰: 臣非敢亡, 追亡者耳. 上曰: 所追者誰也? 曰: <韓信>. 上復罵曰: 諸將亡者已數十, 公無所追;追<信>, 詐也. <何>曰: 諸將易得, 至如<信>, 國士無雙. 王必欲長王<漢中>, 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 非<信>無可與計事者. 顧王策安決. 王曰: 吾亦欲東耳, 安能鬱鬱久居此乎? <何>曰: 王計必東, 能用<信>, <信>卽留;不能用<信>, <信>終亡耳. 王曰: 吾爲公以爲將. <何>曰: 雖爲將, <信>不留. 王曰: 以爲大將. <何>曰: 幸甚.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 王素 無禮, 今拜大將如召小兒, 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 擇日齋戒, 設壇場具禮, 乃可. 王許之. 諸將皆喜, 人人各自以爲得大將. 至拜, 乃<韓信>也, 一軍皆驚.
<信>(以)[已]拜, 上坐. 王曰: 丞相數言將軍, 將軍何以敎寡人計策? <信>謝, 因問王曰: 今東鄕爭權天下, 豈非<項王>邪? 上曰: 然. <信>曰: 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漢王>默然良久, 曰: 弗如也. <信>再拜賀曰: 唯<信>亦以爲大王弗如也. 然臣嘗事<項王>, 請言<項王>爲人也. <項王>意烏猝嗟, 千人皆廢, 然不能任屬賢將, 此特匹夫之勇也. <項王>見人恭謹, 言語 , 人有病疾, 涕泣分食飮, 至使人有功, 當封爵, 刻印 , 忍不能予, 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王>雖 天下而臣諸侯, 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背<義帝>約, 而以親愛王, 諸侯不平. 諸侯之見<項王>逐<義帝><江南>, 亦皆歸逐其主, 自王善地. <項王>所過亡不殘滅, 多怨百姓, 百姓不附, 特劫於威, 彊服耳. 名雖爲 , 實失天下心, 故曰其彊易弱.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 任天下武勇, 何不誅!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何不服! 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 何不散! 且<三秦>王爲<秦>將, 將<秦>子弟數歲, 而所殺亡不可勝計, 又欺其衆降諸侯. 至<新安>, <項王>詐 <秦>降卒二十餘萬人, 唯獨<邯>,<欣>,< >脫. <秦>父兄怨此三人, 痛於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 <秦>民莫愛也. 大王之入<武關>, 秋豪亡所害, 除<秦>苛法, 與民約, 法三章耳, <秦>民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於諸侯之約, 大王當王<關中>, <關中>民戶知之. 王失職之<蜀>, 民亡不恨者. 今王擧而東, <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於是<漢王>大喜, 自以爲得<信>晩. 遂聽<信>計, 部署諸將所擊.
<漢王>擧兵東出<陳倉>, 定<三秦>. 二年, 出關, 收<魏>,<河南>, <韓>,<殷王>皆降. 令<齊>,<趙>共擊<楚彭城>, <漢>兵敗散而還. <信>復發兵與<漢王>會<滎陽>, 復擊破<楚京>,<索>間, 以故<楚>兵不能西.
<漢>之敗 <彭城>, <塞王欣>,<翟王 >亡<漢>降<楚>, <齊>,<趙>,<魏>亦皆反, 與<楚>和. <漢王>使< 生>往說<魏王豹>, <豹>不聽, 乃以<信>爲左丞相擊<魏>. <信>問< 生>: <魏>得毋用<周叔>爲大將乎? 曰: <栢直>也. <信>曰: 子耳. 遂進兵擊<魏>. <魏>盛兵<蒲坂>, 塞<臨晉>. <信>乃益爲疑兵, 陳船欲度<臨晉>, 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缶度軍, 襲<安邑>. <魏王豹>驚, 引兵迎<信>. <信>遂虜<豹>, 定<河東>, 使人請<漢王>: 願益兵三萬人, 臣請以北擧<燕>,<趙>, 東擊<齊>, 南絶<楚>之糧道, 西與大王會於<滎陽>. <漢王>與兵三萬人, 遣<張耳>與俱, 進擊<趙>,<代>. 破<代>, 禽<夏說><閼與>. <信>之下<魏>,<代>, <漢>輒使人收其精兵, 詣<滎陽>以距<楚>.
<信>,<耳>以兵數萬, 欲東下<井 >擊<趙>. <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 聚兵<井 口>, 號稱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 聞<漢>將<韓信>涉<西河>, 虜<魏王>, 禽<夏說>, 新 血<閼與>. 今乃輔以<張耳>, 議欲以下<趙>, 此乘勝而去國遠鬪, 其鋒不可當. 臣聞『千里 糧, 士有飢色;樵蘇後 , 師不宿飽.』 今<井 >之道, 車不得方軌, 騎不得成列, 行數百里, 其勢糧食必在後. 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 從間(道)[路]絶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 彼前不得鬪, 退不得還, 吾奇兵絶其後, 野無所掠鹵, 不至十日, 兩將之頭可致 下. 願君留意臣之計, 必不爲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 儒者, 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謂曰: 吾聞兵法『什則圍之, 倍則戰.』 今<韓信>兵號數萬, 其實不能, 千里襲我, 亦以罷矣. 今如此避弗擊, 後有大者, 何以距之? 諸侯謂吾怯, 而輕來伐我. 不聽<廣武君>策.
<信>使間人窺知其不用, 還報, 則大喜, 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 口>三十里, 止舍. 夜半傳發, 選輕騎二千人, 人持一赤幟, 從間道 山而望<趙>軍, 戒曰: <趙見我走, 必空壁逐我, 若疾入, 拔<趙>幟, 立<漢>幟. 令其裨將傳餐, 曰: 今日破<趙>會食. 諸將皆 然, 陽應曰: 諾. <信>謂軍吏曰: <趙>已先據便地壁, 且彼未見大將旗鼓, 未肯擊前行, 恐吾阻險而還. 乃使萬人先行, 出, 背水陳. <趙>兵望見大笑. 平旦, <信>建大將旗鼓, 鼓行出<井 口>, <趙>開壁擊之, 大戰良久. 於是<信>,<張耳>棄鼓旗, 走水上軍, 復疾戰. <趙>空壁爭<漢>鼓旗, 逐<信>,<耳>. <信>,<耳>已入水上軍, 軍皆殊死戰, 不可敗.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者, 候<趙>空壁逐利, 卽馳入<趙>壁, 皆拔<趙>旗幟, 立<漢>赤幟二千. <趙>軍已不能得<信>,<耳>等, 欲還歸壁, 壁皆<漢>赤幟, 大驚, 以<漢>爲皆已破<趙王>將矣, 遂亂, 遁走. <趙>將雖斬之, 弗能禁. 於是<漢>兵夾擊, 破虜<趙>軍, 斬<成安君 水>上, 禽<趙王歇>. <信>乃令軍毋斬<武君>, 有生得之者, 賜千金. 頃之, 有縛而至 下者, <信>解其縛, 東鄕坐, 西鄕對, 而師事之.
諸校(劾)[ ]首虜休, 皆賀, 因問<信>曰: 兵法有『右背山陵, 前左水澤』, 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 曰破<趙>會食, 臣等不服. 然竟以勝, 此何術也? <信>曰: 此在兵法, 顧諸君弗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 投之亡地而後存』乎? 且<信>非得素 循士大夫, 經所謂『 市人而戰之』也, 其勢非置死地, 人人自爲戰;今卽予生地, 皆走, 寧尙得而用之乎! 諸將皆服曰: 非所及也.
於是問<廣武君>曰: 僕欲北攻<燕>, 東伐<齊>, 何若有功? <廣武君>辭曰: 臣聞『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 若臣者, 何足以權大事乎! <信>曰: 僕聞之,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 之<秦>而<秦>伯, 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 用與不用, 聽與不聽耳. 向使<成安君>聽子計, 僕亦禽矣. 僕委心歸計, 願子勿辭. <廣武君>曰: 臣聞『智者千慮, 必有一失;愚者千慮, 亦有一得.』 故曰『狂夫之言, 聖人擇焉.』(故)[顧]恐臣計未足用, 願效愚忠. 故<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 一日而失之, 軍敗< 下>, 身死< 水>上. 今足下虜<魏王>, 禽<夏說>, 不旬朝破<趙>二十萬衆, 誅<成安君>. 名聞海內, 威震諸侯, 衆庶莫不輟作怠惰, 靡衣 食, 傾耳以待(禽)[命]者. 然而衆勞卒罷, 其實難用也. 今足下擧倦 之兵, 頓之<燕>堅城之下, 情見力屈, 欲戰不拔, 曠日持久, 糧食單竭. 若<燕>不破, <齊>必距境而以自彊. 二國相持, 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 臣愚, 竊以爲亦過矣. <信>曰: 然則何由? <廣武君>對曰: 當今之計, 不如按甲休兵, 百里之內, 牛酒日至, 以饗士大夫, 北首<燕>路, 然後發一乘之使, 奉咫尺之書, 以使<燕>, <燕>必不敢不聽. 從<燕>而東臨<齊>, 雖有智者, 亦不知爲<齊>計矣. 如是, 則天下事可圖也. 兵故有先聲而後實者, 此之謂也. <信>曰: 善. 敬奉敎. 於是用<廣武君>策, 發使<燕>, <燕>從風而靡. 乃遣使報<漢>, 因請立<張耳>王<趙>以撫其國. <漢王>許之.
<楚>數使奇兵度<河>擊<趙>, 王<耳>,<信>往來救<趙>, 因行定<趙>城邑, 發卒佐<漢>. <楚>方急圍<漢王><滎陽>, <漢王>出, 南之<宛>,<葉>, 得<九江王布>, 入<成皐>, <楚>復急圍之. 四年, <漢王>出<成皐>, 度<河>, 獨與< 公>從<張耳>軍<修武>. 至, 宿傳舍. 晨自稱<漢>使, 馳入壁. <張耳>,<韓信>未起, 卽其臥, 奪其印符, 麾召諸將易置之. <信>,<耳>起, 乃知獨<漢王>來, 大驚. <漢王>奪兩人軍, 卽令<張耳>備守<趙>地, 拜<信>爲相國, 發<趙>兵未發者擊<齊>.
<信>引兵東, 未度<平原>, 聞<漢王>使< 食其>已說下<齊>. <信>欲止, < 通>說<信>令擊<齊>. 語在{通傳}. <信>然其計, 遂渡<河>, 襲<歷下>軍, 至<臨 >. <齊王>走<高密>, 使使於<楚>請救. <信>已定<臨 >, 東追至<高密>西. <楚>使<龍且>將, 號稱二十萬, 救<齊>
<齊王>,<龍且>幷軍與<信>戰, 未合. 或說<龍且>曰: <漢>兵遠鬪, 窮寇[久]戰, 鋒不可當也. <齊>,<楚>自居其地戰, 兵易敗散. 不如深壁, 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 城聞王在, <楚>來救, 必反<漢>. <漢>二千里客居<齊>, <齊>城皆反之, 其勢無所得食, 可毋戰而降也. <龍且>曰: 吾平生知<韓信>爲人, 易與耳. 寄食於漂母, 無資身之策;受辱於跨下, 無兼人之勇, 不足畏也. 且救<齊>而降之, 吾何功? 今戰而勝之, <齊>半可得, 何爲而止! 遂戰, 與<信>夾< 水>陳. <信>乃夜令人爲萬餘囊, [盛]沙以壅水上流, 引兵半度, 擊<龍且>. 陽不勝, 還走. <龍且>果喜曰: 固知信<怯>. 遂追度水. <信>使人決壅囊, 水大至. <龍且>軍太半不得度, 卽急擊, 殺<龍且>. <龍且>水東軍散走, <齊王廣>亡去. <信>追北至<城陽>, 虜<廣>. <楚>卒皆降, 遂平<齊>.
使人言<漢王>曰: <齊> 詐多變, 反覆之國, 南邊(荒)[楚], 不爲假王以塡之, 其勢不定. 今權輕, 不足以安之, 臣請自立爲假王. 當是時, <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 使者至, 發書, <漢王>大怒, 罵曰: 吾困於此, 旦暮望而來佐我, 乃欲自立爲王! <張良>,<陳平>伏後 <漢王>足, 因附耳語曰: <漢>方不利, 寧能禁<信>之自王乎? 不如因立, 善遇之, 使自爲守. 不然, 變生. <漢王>亦寤, 因復罵曰: 大丈夫定諸侯, 卽爲眞王耳, 何以假爲! 遣<張良>立<信>爲<齊王>, 徵其兵使擊<楚>.
<楚>以亡<龍且>, <項王>恐, 使< 台>人<武涉>往說<信>曰: 足下何不反<漢>與<楚>? <楚王>與足下有舊故. 且<漢王>不可必, 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 然得脫, 背約, 復擊<項王>, 其不可親信如此. 今足下雖自以爲與<漢王>爲金石交, 然終爲<漢王>所禽矣. 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 以<項王>在. <項王>卽亡, 次取足下. 何不與<楚>連和, 三分天下而王<齊>? 今釋此時, 自必於<漢王>以擊<楚>, 且爲智者固若此邪! <信>謝曰: 臣得事<項王>數年, 官不過郞中, 位不過執戟, 言不聽, 策不用, 故背<楚>歸<漢>.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 數萬之衆, 解衣衣我, 推食食我, 言聽計用, 吾得至於此. 夫人深親信我, 背之不祥. 幸爲<信>謝<項王>. <武涉>已去, < 通>知天下權在於<信>, 深說以三分天下, (之計)[鼎足而王]. 語在{通傳}. <信>不忍背<漢>, 又自以功大, <漢王>不奪我<齊>, 遂不聽.
<漢王>之敗<固陵>, 用<張良>計, 徵<信>將兵會< 下>. <項羽>死, <高祖>襲奪<信>軍, 徙<信>爲<楚王>, 都<下 >.
<信>至國, 召所從食漂母, 賜千金. 及<下鄕>亭長, 錢百, 曰: 公, 小人, 爲德不竟. 召辱己少年令出跨下者, 以爲中尉, 告諸將相曰: 此壯士也. 方辱我時, 寧不能死? 死之無名, 故忍而就此.
<項王>亡將<鍾離 >家在<伊廬>, 素與<信>善. <項王>敗, < >亡歸<信>. <漢>怨< >, 聞在<楚>, 詔<楚>捕之. <信>初之國, 行縣邑, 陳兵出入. 有變告<信>欲反, 書聞, 上患之. 用<陳平>謀, 僞游於<雲夢>者, 實欲襲<信>, <信>弗知. <高祖>且至<楚>, <信>欲發兵, 自度無罪;欲謁上, 恐見禽. 人或說<信>曰: 斬< >謁上, 上必喜, 亡患. <信>見< >計事, < >曰: <漢>所以不擊取<楚>, 以< >在. 公若欲捕我自媚<漢>, 吾今死, 公隨手亡矣. 乃罵<信>曰: 公非長者! 卒自 . <信>持其首謁於<陳>. <高祖>令武士縛<信>, 載後車. <信>曰: 果若人言,『狡 死, 良狗亨.』 上曰: 人告公反. 遂械<信>. 至< 陽>, 赦以爲<淮陰侯>.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 稱疾不朝從. 由此日怨望, 居常 , 羞與<絳>,<灌>等列. 嘗過<樊將軍 >, < >趨拜送迎, 言稱臣, 曰: 大王乃肯臨臣. <信>出門, 笑曰: 生乃與< >等爲伍!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各有差. 上問曰: 如我, 能將幾何? <信>曰: 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上曰: 如公何如? 曰: 如臣, 多多益辦耳. 上笑曰: 多多益辦, 何爲爲我禽? <信>曰: 陛下不能將兵, 而善將將, 此乃<信>之爲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謂天授, 非人力也.
後<陳 >爲<代>相監邊, 辭<信>, <信> 其手, 與步於庭數 , 仰天而嘆曰: 子可與言乎? 吾欲與子有言. < >因曰: 唯將軍命. <信>曰: 公之所居, 天下精兵處也, 而公, 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反, 陛下必不信;再至, 陛下乃疑;三至, 必怒而自將. 吾爲公從中起, 天下可圖也. <陳 >素知其能, 信之, 曰: 謹奉敎!
<漢>十年, < >果反, <高帝>自將而往, <信>[稱]病不從. 陰使人之< >所, 而與家臣謀, 夜詐赦諸官徒奴, 欲發兵襲<呂后>,太子. 部署已定, 待< >報. 其舍人得罪<信>, <信>囚, 欲殺之. 舍人弟上書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呂后>欲召, 恐其黨不(亂)[就], 乃與<蕭相國>謀, 詐令人從帝所來, 稱< >已死, 臣皆賀. 相國 <信>曰: 雖病, 强入賀. <信>入, <呂后>使武士縛<信>, 斬之<長樂>鍾室. <信>方斬, 曰: 吾不用< 通>計, 反爲女子所詐, 豈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高祖>已破< >歸, 至, 聞<信>死, 且喜且哀之, 問曰: <信>死亦何言? <呂后>道其語. <高祖>曰: 此<齊>辯士< 通>也. 召欲亨之. <通>至自說, 釋弗誅. 語在{通傳}.
<彭越>字<仲>, <昌邑>人也. 常漁<鉅野>澤中, 爲盜. <陳勝>起, 或謂<越>曰: 豪桀相立畔<秦>, <仲>可效之. <越>曰: 兩龍方鬪, 且待之.
居歲餘, 澤間少年相聚百餘人, 往從<越>, 請<仲>爲長 , <越>謝不願也. 少年强請, 乃許. 與期旦日日出時, 後會者斬. 旦日日出, 十餘人後, 後者至日中. 於是<越>謝曰: 臣老, 諸君强以爲長. 今期而多後, 不可盡誅, 誅最後者一人. 令校長斬之. 皆笑曰: 何至是! 請後不敢. 於是<越>乃引一人斬之, 設壇祭, 令徒屬. 徒屬皆驚, 畏<越>, 不敢仰視. 乃行略地, 收諸侯散卒, 得千餘人.
<沛公>之從< >北擊<昌邑>, <越>助之. <昌邑>未下, <沛公>引兵西. <越>亦將其衆居<鉅野>澤中, 收<魏>敗散卒. <項籍>入關, 王諸侯, 還歸, <越>衆萬餘人無所屬. <齊王><田榮>叛<項王>, <漢>乃使人賜<越>將軍印, 使下<濟陰>以擊<楚>. <楚>令<蕭公角>將兵擊<越>, <越>大破<楚>軍. <漢>二年春, 與<魏豹>及諸侯東擊<楚>, <越>將其兵三萬餘人, 歸<漢><外黃>. <漢王>曰: <彭將軍>收<魏>地, 得十餘城, 欲急立<魏>後. 今<西魏王豹>, <魏咎>從弟, 眞<魏>也. 乃拜<越>爲<魏>相國, 擅將兵, 略定<梁>地.
<漢王>之敗<彭城>解而西也, <越>皆亡其所下城, 獨將其兵北居<河>上. <漢>三年, <越>常往來爲<漢>游兵擊<楚>, 絶其糧於<梁>地. <項王>與<漢王>相距<滎陽>, <越>攻下< 陽>,<外黃>十七城. <項王>聞之, 乃使<曹咎>守<成皐>, 自東收<越>所下城邑, 皆復爲<楚>. <越>將其兵北走< 城>. <項王>南走<陽夏>, <越>復下<昌邑>旁二十餘城, 得粟十餘萬斛, 以給<漢>食.
<漢王>敗, 使使召<越>幷力擊<楚>, <越>曰: <魏>地初定, 尙畏<楚>, 未可去. <漢王>追<楚>, 爲<項籍>所敗<固陵>. 乃謂<留侯>曰: 諸侯兵不從, 爲之奈何? <留侯>曰: 彭越>本定<梁>地, 功多, 始君王以<魏豹>故. 拜<越>爲相國. 今<豹>死亡後, 且<越>亦欲王, 而君王不蚤定. 今取< 陽>以北至< 城>. 皆許以王<彭越>. 又言所以許<韓信>. 語在{高紀}. 於是<漢王>發使使<越>, 如<留侯>策. 使者至, <越>乃引兵會<垓下>. <項籍>死, 立<越>爲<梁王>, 都<定陶>.
六年, 朝<陳>. 九年, 十年, 皆來朝<長安>.
<陳 >反<代>地, <高帝>自往擊之, 至<邯鄲>, 徵兵<梁>. <梁王>稱病, 使使將兵詣<邯鄲>. <高帝>怒, 使人讓<梁王>. <梁王>恐, 欲自往謝. 其將<扈輒>曰: 王始不往, 見讓而往, 往卽爲禽, 不如遂發兵反. <梁王>不聽, 稱病. <梁>太僕有罪, 亡走<漢>, 告<梁王>與<扈輒>謀反. 於是上使使掩捕<梁王>, 囚之< 陽>. 有司治反形已具, 請論如法. 上赦以爲庶人, 徙<蜀靑衣>. 西至<鄭>, 逢<呂后>從<長安>東, 欲之< 陽>, 道見<越>. <越>爲<呂后>泣涕, 自言亡罪, 願處故<昌邑>. <呂后>許諾, 詔與俱東. 至< 陽>, <呂后>言上曰: <彭越>壯士也, 今徙之<蜀>, 此自遺患, 不如遂誅之. 妾謹與俱來. 於是<呂后>令其舍人告<越>復謀反. 廷尉奏請, 遂夷<越>宗族.
< 布>, <六>人也, 姓<英氏>. 少時客相之, 當刑而王. 及壯, 坐法 , <布>欣然笑曰: 人相我當刑而王, 幾是乎? 人有聞者, 共 笑之. <布>以論輸<驪山>, <驪山>之徒數十萬人, <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 乃率其曹 , 亡之<江>中爲 盜.
<陳勝>之起也, <布>乃見<番君>, 其衆數千人. <番君>以女妻之. <章邯>之滅<陳勝>, 破<呂臣>軍, <布>引兵北擊<秦>左右校, 破之<靑波>, 引兵而東. 聞<項梁>定<會稽>, 西度<淮>, <布>以兵屬<梁>. <梁>西擊<景駒>,<秦嘉>等, <布>常冠軍. <項梁>聞<陳涉>死, 立<楚懷王>, 以<布>爲<當陽君>. <項梁>敗死, <懷王>與<布>及諸侯將皆聚<彭城>. 當是時, <秦>急圍<趙>, <趙>數使人請救<懷王>. <懷王>使<宋義>爲上將[軍], <項籍>與<布>皆屬之, 北救<趙>. 及<籍>殺<宋義><河>上, 自立爲上將軍, 使<布>先涉<河>, 擊<秦>軍, 數有利. <籍>乃悉引兵從之, 遂破<秦>軍, 降<章邯>等. <楚>兵常勝, 功冠諸侯. 諸侯兵皆服屬<楚>者, 以<布>數以少敗衆也.
<項籍>之引兵西至<新安>, 又使<布>等夜擊 <章邯><秦>卒二十餘萬人. 至關, 不得入, 又使<布>等先從間道破關下軍, 遂得入. 至<咸陽>, <布>爲前鋒. <項王>封諸將, 立<布>爲<九江王>, 都<六>. 尊<懷王>爲<義帝>, 徙都<長沙>, 乃陰令<布>擊之. <布>使將追殺之< >.
<齊王><田榮>叛<楚>, <項王>往擊<齊>, 徵兵<九江>, <布>稱病不往, 遣將將數千人行. <漢>之敗<楚彭城>, <布>又稱病不佐<楚>. <項王>由此怨<布>, 數使使者 讓召<布>, <布>愈恐, 不敢往. <項王>方北憂<齊>,<趙>, 西患<漢>, 所與者獨<布>, 又多其材, 欲親用之, 以故未擊.
<漢王>與<楚>大戰<彭城>, 不利, 出<梁>地, 至<虞>, 謂左右曰: 如彼等者, 無足與計天下事者. 謁者<隨何>進曰: 不審陛下所謂. <漢王>曰: 孰能爲我使<淮南>, 使之發兵背<楚>, 留<項王>於<齊>數月, 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 <隨何>曰: 臣請使之. 乃與二十人俱使<淮南>. 至, 太宰主之, 三日不得見. <隨何>因說太宰曰: 王之不見<何>, 必以<楚>爲彊, 以<漢>爲弱, 此臣之所爲使. 使<何>得見, 言之而是邪, 是大王所欲聞也;言之而非邪, 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質<淮南>市, 以明背<漢>而與<楚>也. 太宰乃言之王, 王見之. <隨何>曰: <漢王>使使臣敬進書大王御者, 竊怪大王與<楚>何親也. <淮南王>曰: 寡人北鄕而臣事之. <隨何>曰: 大王與<項王>俱列爲諸侯, 北鄕而臣事之, 必以<楚>爲彊, 可以託國也. <項王>伐<齊>, 身負版築, 以爲士卒先. 大王宜悉<淮南>之衆, 身自將, 爲<楚>軍前鋒, 今乃發四千人以助<楚>. 夫北面而臣事人者, 固若是乎? 夫<漢王>戰於<彭城>, <項王>未出<齊>也, 大王宜 <淮南>之衆, 日夜會戰<彭城>下. 今撫萬人之衆, 無一人渡<淮>者, 陰拱而觀其孰勝. 夫託國於人者, 固若是乎? 大王提空名以鄕<楚>, 而欲厚自託, 臣竊爲大王不取也. 然大王不背<楚>者, 以<漢>爲弱也. 夫<楚>兵雖彊, 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 以其背明約而殺<義帝>也. 然而<楚王>特以戰勝自彊. <漢王>收諸侯, 還守<成皐>,<滎陽>, 下<蜀>,<漢>之粟, 深溝壁壘, 分卒守 乘塞. <楚>人還兵, 間以<梁>地, 深入敵國八九百里, 欲戰則不得, 攻城則力不能, 老弱轉糧千里之外. <楚>兵至<滎陽>,<成皐>, <漢>堅守而不動, 進則不得攻, 退則不能解, 故<楚>兵不足罷也. 使<楚>兵勝<漢>, 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 夫<楚>之彊, 適足以致天下之兵耳. 故<楚>不如<漢>, 其勢易見也. 今大王不與萬全之<漢>, 而自託於危亡之<楚>, 臣竊爲大王或之. 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 夫大王發兵而背<楚>, <項王>必留;留數月, <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 臣請與大王杖劍而歸<漢王>, <漢王>必裂地而分大王, 又況<淮南>, 必大王有也. 故<漢王>敬使使臣進愚計, 願大王之留意也. <淮南王>曰: 請奉命. 陰許叛<楚>與<漢>, 未敢泄.
<楚>使者在, 方急責<布>發兵, <隨何>直入曰: 九江王>已歸<漢>, <楚>何以得發兵! <布>愕然. <楚>使者起, <何>因說<布>曰: 事已 , 獨可遂殺<楚>使, 毋使歸, 而疾走<漢>幷力. <布>曰: 如使者敎. 因起兵而攻<楚>. <楚>使<項聲>,<龍且>攻<淮南>, <項王>留而攻<下邑>. 數月, <龍且>攻<淮南>, 破<布>軍. <布>欲引兵走<漢>, 恐<項王>擊之, 故間行與<隨何>俱歸<漢>.
至, <漢王>方踞牀洗, 而召<布>入見. <布>大怒, 悔來, 欲自殺. 出就舍, 張御食飮從官如<漢王>居, <布>又大喜過望. 於是乃使人之<九江>. <楚>已使<項伯>收<九江>兵, 盡殺<布>妻子. <布>使者頗得故人幸臣, 將衆數千人歸<漢>. <漢>益分<布>兵而與俱北, 收兵至<成皐>. 四年秋七月, 立<布>爲<淮南王>, 與擊<項籍>. <布>使人之<九江>, 得數縣. 五年, <布>與<劉賈>入<九江>, 誘大司馬<周殷>, <殷>反<楚>. 遂擧<九江>兵與<漢>擊<楚>, 破<垓下>.
<項籍>死, 上置酒對衆折<隨何>曰腐儒, 爲天下安用腐儒哉! <隨何> 曰: 夫陛下引兵攻<彭城>, <楚王>未去<齊>也, 陛下發步卒五萬人, 騎五千, 能以取<淮南>乎? 曰: 不能. <隨何>曰: 陛下使<何>與二十人使<淮南>, 如陛下之意, 是<何>之功賢於步卒數萬, 騎五千也. 然陛下謂<何>腐儒, 『爲天下安用腐儒』, 何也? 上曰: 吾方圖子之功. 乃以<隨何>爲護軍中尉. <布>遂剖符爲<淮南王>, 都<六>, <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皆屬焉.
六年, 朝<陳>. 七年, 朝< 陽>. 九年, 朝<長安>.
十一年, <高后>誅<淮陰侯>, <布>因心恐. 夏, <漢>誅<梁王><彭越>, 盛其 以 賜諸侯. 至<淮南>, <淮南王>方獵, 見 , 因大恐, 陰令人部聚兵, 候伺旁郡警急.
<布>有所幸姬病, 就醫. 醫家與中大夫<賁赫>對門, <赫>乃厚 遺, 從姬飮醫家. 姬侍王, 從容語次, 譽<赫>長者也. 王怒曰: 女安從知之? 具道, 王疑與亂. <赫>恐, 稱病. 王愈怒, 欲捕<赫>. <赫>上變事, 乘傳詣<長安>. <布>使人追, 不及. <赫>至, 上變, 言<布>謀反有端, 可先未發誅也. 上以其書語<蕭相國>, <蕭相國>曰: <布>不宜有此, 恐仇怨妄誣之. 請繫<赫>, 使人微驗<淮南王>. <布>見<赫>以罪亡上變, 已疑其言國陰事, <漢>使又來, 頗有所驗, 遂族<赫>家, 發兵反.
反書聞, 上乃赦<赫>, 以爲將軍. 召諸侯問: <布>反, 爲之柰何? 皆曰: 發兵 子耳, 何能爲! <汝陰侯>< 公>以問其客<薛公>, <薛公>曰: 是固當反. < 公>曰: 上裂地而封之, 疏爵而貴之, 南面而立萬乘之主, 其反何也? <薛公>曰: 前年殺<彭越>, 往年殺<韓信>, 三人皆同功一體之人也. 自疑禍及身, 故反耳. < 公>言之上曰: 臣客故<楚>令尹<薛公>, 其人有籌策, 可問. 上乃見問<薛公>, 對曰: <布>反不足怪也. 使<布>出於上計, <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 勝負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 陛下安枕而臥矣. 上曰: 何謂上計? <薛公>對曰: 東取<吳>, 西取<楚>, 幷<齊>取<魯>, 傳檄<燕>,<趙>, 固守其所, <山東>非<漢>之有也. 何謂中計? 東取<吳>, 西取<楚>, 幷<韓>取<魏>, 據<敖倉>之粟, 塞<成皐>之險, 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何謂下計? 東取<吳>, 西取<下蔡>, 歸重於<越>, 身歸<長沙>, 陛下安枕而臥, <漢>無事矣. 上曰: 是計將安出> <薛公>曰: 出下計. 上曰: 胡爲廢上計而出下計? <薛公>曰: <布>故<驪山>之徒也, 致萬乘之主, 此皆爲身, 不顧後爲百姓萬世慮者也, 故出下計. 上曰: 善. 封<薛公>千戶. 遂發兵自將東擊<布>.
<布>之初反, 謂其將曰: 上老矣, 厭兵, 必不能來. 使諸將, 諸將獨患<淮陰>,<彭越>, 今已死, 餘不足畏. 故遂反. 果如<薛公> 之, 東擊<荊>, <荊王><劉賈>走死<富陵>. 盡劫其兵, 度<淮>擊<楚>. <楚>發兵與戰<徐>,< >間, 爲三軍, 欲以相救爲奇. 或說<楚>將曰: <布>善用兵, 民素畏之. 且兵法, 諸侯自戰其地爲散地. 今別爲三, 彼敗吾一, 餘皆走, 安能相救! 不聽. <布>果破其一軍, 二軍散走.
遂西, 與上兵遇< >西, 會<*수>. <布>兵精甚, 上乃壁<庸城>, 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 上惡之, 與<布>相望見, 謂<布> 何苦而反? <布>曰: 欲爲帝耳. 上怒罵之, 遂戰, 破<布>軍. <布>走度<淮>, 數止戰, 不利, 與百餘人走<江南>. <布>舊與<番君>婚, 故<長沙哀王>使人誘<布>, 僞與俱亡, 走<越>, <布>信而隨至<番陽>. <番陽>人殺<布><玆鄕>, 遂滅之. 封<賁赫>爲列侯, 將率封者六人.
<盧 >, < >人也, 與<高祖>同里. < >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 及生男, <高祖>,< >同日生, 里中持羊酒賀兩家. 及<高祖>,< >壯, 學書, 又相愛也. 里中嘉兩家親相愛, 生子同日, 壯又相愛, 復賀羊酒. <高祖>爲布衣時, 有吏事避宅, < >常隨上下. 及<高祖>初起<沛>, < >以客從, 入<漢>爲將軍, 常侍中. 從東擊<項籍>, 以太尉常從, 出入臥內, 衣被食飮賞賜, 臣莫敢望. 雖<蕭>,<曹>等, 特以事見禮, 至其親幸, 莫及< >者. 封爲<長安侯>. <長安>, 故<咸陽>也.
<項籍>死, 使< >別將, 與<劉賈>擊<臨江王><共尉>, 還, 從擊<燕王><臧 >, 皆破平. 時諸侯非<劉氏>而王者七人. 上欲王< >, 爲 臣 望. 及虜<臧 >, 乃下詔, 詔諸將相列侯擇 臣有功者以爲<燕王>. 臣知上欲王< >, 皆曰: 太尉<長安侯><盧 >常從平定天下, 功最多, 可王. 上乃立< >爲<燕王>. 諸侯得幸莫如<燕王>者. < >立六年, 以<陳 >事見疑而敗.
< >者, <宛句>人也, 不知始所以得從. 及<韓王信>反入<匈奴>, 上至<平城>還, < >以郞中封爲列侯, 以<趙>相國將監<趙>,<代>邊, 邊兵皆屬焉. < >少時, 常稱慕<魏公子>, 及將守邊, 招致賓客. 常告過<趙>, 賓客隨之者千餘乘, <邯鄲>官舍皆滿. < >所以待客, 如布衣交, 皆出客下. <趙>相<周昌>乃求入見上, 具言< >賓客盛, 擅兵於外, 恐有變. 上令人覆案< >客居<代>者諸爲不法事, 多連引< >. < >恐, 陰令客通使<王黃>,<曼丘臣>所. <漢>十年秋, 太上皇崩, 上因是召< >. < >稱病, 遂與<王黃>等反, 自立爲<代王>, 劫略<趙>,<代>. 上聞, 乃赦吏民爲< >所 誤劫略者. 上自擊< >, 破之. 語在{高紀}
初, 上如<邯鄲>擊< >, <燕王 >亦擊其東北. < >使<王黃>求救<匈奴>, < >亦使其臣<張勝>使<匈奴>, 言< >等軍破. <勝>至<胡>, 故<燕王><臧 >子<衍>亡在<胡>, 見<勝>曰: 公所以重於<燕>者, 以習<胡>事也. <燕>所以久存者, 以諸侯數反, 兵連不決也. 今公爲<燕>欲急滅< >等, < >等已盡, 次亦至<燕>, 公等亦且爲虜矣. 公何不令<燕>且緩< >, 而與<胡>連和? 事寬, 得長王<燕>, 卽有<漢>急, 可以安國. <勝>以爲然, 乃私令<匈奴>兵擊<燕>. < >疑<勝>與<胡>反, 上書請族<勝>. <勝>還報, 具道所以爲者. < >寤, 乃詐論他人, 以脫<勝>家屬, 使得爲<匈奴>間. 而陰使<范齊>之< >所, 欲令久連兵毋決.
<漢>旣斬< >, 其裨將降, 言<燕王 >使<范齊>通計謀< >所. 上使使召< >, < >稱病. 又使< 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往迎< >, 因驗問其左右. < >愈恐, 匿, 謂其幸臣曰: 非<劉氏>而王者, 獨我與<長沙>耳. 往年<漢>族<淮陰>, 誅<彭越>, 皆<呂后>計. 今上病, 屬任<呂后>. <呂后>婦人, 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乃稱病不行. 其左右皆亡匿. 語頗泄, < 陽侯>聞之, 歸具報, 上益怒. 又得<匈奴>降者, 言<張勝>亡在<匈奴>, 爲<燕>使. 於是上曰: < >果反矣! 使<樊 >擊< >. < >悉將其宮人家屬, 騎數千. 居長城下候伺, 幸上病 , 自入謝. <高祖>崩, < >遂將其衆亡入<匈奴>, <匈奴>以爲<東胡盧王>. 爲蠻夷所侵奪, 常思復歸. 居歲餘, 死<胡>中.
<高后>時, < >妻與其子亡降, 會<高后>病, 不能見, 舍<燕邸>, 爲欲置酒見之. <高后>竟崩, < >妻亦病死.
<孝景帝>時, < >孫< 人>以<東胡王>降, 封爲<惡谷侯>. 傳至曾孫, 有罪, 國除.
<吳芮>, <秦>時<番陽>令也, 甚得<江湖>間民心, 號曰<番君>. 天下之初叛<秦>也, < 布>歸<芮>, <芮>妻之, 因率<越>人擧兵以應諸侯. <沛公>攻<南陽>, 乃遇<芮>之將<梅 >, 與偕攻<析>,< >, 降之. 及<項羽>相王, 以<芮>率<百越>佐諸侯, 從入關, 故立<芮>爲<衡山王>, 都< >. 其將<梅 >功多, 封十萬戶, 爲列侯. <項籍>死, 上以< >有功, 從入<武關>, 故德<芮>, 徙爲<長沙王>, 都<臨湘>, 一年薨, 諡曰<文王>, 子<成王臣>嗣. 薨, 子<哀王回>嗣. 薨, 子<共王右>嗣. 薨, 子<靖王差>嗣. <孝文>後七年薨, 無子, 國除. 初, <文王芮>, <高祖>賢之, 制詔御史: <長沙王>忠, 其定著令. 至<孝惠>,<高后>時, 封<芮>庶子二人爲列侯, 傳國數世絶.
贊曰:昔<高祖>定天下, 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 <張耳>,<吳芮>,<彭越>,< 布>,<臧 >,<盧 >與兩<韓信>, 皆 一時之權變, 以詐力成功, 咸得裂土, 南面稱孤. 見疑强大, 懷不自安, 事窮勢迫, 卒謀叛逆, 終於滅亡. <張耳>以智全, 至子亦失國. 唯<吳芮>之起, 不失正道, 故能傳號五世, 以無嗣絶, 慶流支庶. 有以矣夫, 著于甲令而稱忠也!
漢書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荊王><劉賈>, <高帝>從父兄也, 不知其初起時. <漢>元年, 還定<三秦>, <賈>爲將軍, 定<塞>地, 從東擊<項籍>.
<漢王>敗<成皐>, 北度<河>, 得<張耳>,<韓信>軍, 軍<脩武>, 深溝高壘, 使<賈>將二萬人, 騎數百, 擊<楚>, 度<白馬津>入<楚>地, 燒其積聚, 以破其業, 無以給<項王>軍食. 已而<楚>兵擊之, <賈>輒避不肯與戰, 而與<彭越>相保.
<漢王>追<項籍>至<固陵>, 使<賈>南度<淮>圍<壽春>. 還至, 使人間招<楚>大司馬<周殷>. <周殷>反<楚>, 佐<賈>擧<九江>, 迎<英布>兵, 皆會<垓下>, 誅<項籍>. <漢王>因使<賈>將<九江>兵, 與太尉<盧 >西南擊<臨江王共尉>, <尉>死, 以<臨江>爲<南郡>.
<賈>旣有功, 而<高祖>子弱, 昆弟少, 又不賢, 欲王同姓以塡天下, 乃下詔曰: 將軍<劉賈>有功, 及擇子弟可以爲王者. 臣皆曰: 立<劉賈>爲<荊王>, 王<淮東>. 立六年而<淮南王>< 布>反, 東擊<荊>. <賈>與戰, 弗勝, 走<富陵>, 爲<布>軍所殺.
<燕王><劉澤>, <高祖>從祖昆弟也. <高祖>三年, <澤>爲郞中. 十一年, 以將軍擊<陳 >將<王黃>, 封爲<營陵侯>.
<高后>時, <齊>人<田生>游乏資, 以 奸<澤>. <澤>大說之, 用金二百斤爲<田生>壽. <田生>已得金, 卽歸<齊>. 二歲, <澤>使人謂<田生>曰: 弗與矣. <田生>如<長安>, 不見<澤>, 而假大宅, 令其子求事<呂后>所幸大謁者<張卿>. 居數月, <田生>子請<張卿>臨, 親脩具. <張卿>往, 見<田生> 帳具置如列侯. <張卿>驚. 酒 , 乃屛人說<張卿>曰: 臣觀諸侯邸第百餘, 皆<高帝>一切功臣. 今<呂氏>雅故本推 <高帝>就天下, 功至大, 又有親戚太后之重. 太后春秋長, 諸<呂>弱, 太后欲立<呂産>爲<呂王>, 王<代>. (呂)[太]后又重發之, 恐大臣不聽. 今<卿>最幸, 大臣所敬, 何不風大臣以聞太后, 太后必喜. 諸<呂>以王, 萬戶侯亦<卿>之有. 太后心欲之, 而<卿>爲內臣, 不急發, 恐(過)[禍]及身矣. <張卿>大然之, 乃風大臣語太后. 太后朝, 因問大臣. 大臣請立<呂産>爲<呂王>. <太后>賜<張卿>千金, <張卿>以其半進<田生>. <田生>弗受, 因說之曰: <呂産>王也. 諸大臣未大服. 今<營陵侯澤>, 諸<劉>長, 爲大將軍, 獨此尙 望. 今<卿>言太后, 裂十餘縣王之, 彼得王喜, 於諸<呂>王益固矣. <張卿>入言之. 又太后女弟<呂須>女亦爲<營陵侯>妻, 故遂立<營陵侯澤>爲<琅邪王>. <琅邪王>與<田生>之國, 急行毋留. 出關, 太后果使人追之. 已出, 卽還.
<澤>王<琅邪>二年, 而太后崩, <澤>乃曰: 帝少, 諸<呂>用事, 諸<劉>孤弱. 引兵與<齊王>合謀西, 欲誅諸<呂>. 至<梁>, 聞<漢灌將軍>屯<滎陽>, <澤>還兵備西界, 遂跳驅至<長安>. <代王>亦從<代>至. 諸將相與<琅邪王>共立<代王>, 是爲<孝文帝>. <文帝>元年, 徙<澤>爲<燕王>, 而復以<琅邪>歸<齊>.
<澤>王<燕>二年, 薨, 諡曰<敬王>. 子<康王嘉>嗣, 九年薨. 子<定國>嗣. <定國>與父<康王>姬姦, 生子男一人. 奪弟妻爲姬. 與子女三人姦. <定國>有所欲誅殺臣<肥如>令< 人>, < 人>等告<定國>. <定國>使謁者以 法劾捕格殺< 人>滅口. 至<元朔>中, < 人>昆弟復上書具言<定國>事. 下公卿皆議曰: <定國>禽獸行, 亂人倫, 逆天道, 當誅. 上許之. <定國>自殺, 立四十二年, 國除. <哀帝>時繼絶世, 乃封<敬王澤>玄孫之孫<無終>公士<歸生>爲<營陵侯>, <更始>中爲兵所殺
<吳王 >, <高帝>兄<仲>之子也. <高帝>立<仲>爲<代王>. <匈奴>攻<代>, <仲>不能堅守, 棄國間行, 走< 陽>, 自歸, 天子不忍致法, 廢爲<合陽侯>. 子< >, 封爲<沛侯>. < 布>反, <高祖>自將往誅之. < >年二十, 以騎將從破<布>軍. <荊王><劉賈>爲<布>所殺, 無後. 上患<吳會稽>輕悍, 無壯王塡之, 諸子少, 乃立< >於<沛>, 爲<吳王>, 王三郡五十三城. 已拜受印, <高祖>召< >相之, 曰: 若狀有反相. 獨悔, 業已拜, 因 其背, 曰: <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 豈若邪? 然天下同姓一家, 愼無反! < >頓首曰: 不敢.
會<孝惠>,<高后>時天下初定, 郡國諸侯各務自 循其民. <吳>有<豫章郡>銅山, 卽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 東煮海水爲鹽, 以故無賦, 國用饒足.
<孝文>時, <吳太子>入見, 得侍皇太子飮博. <吳太子>師傅皆<楚>人, 輕悍, 又素驕. 博爭道, 不恭, 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 殺之. 於是遣其喪歸葬<吳>. <吳王> 曰: 天下一宗, 死<長安>卽葬<長安>, 何必來葬! 復遣喪之<長安>葬. <吳王>由是怨望, 稍失藩臣禮, 稱疾不朝. 京師知其以子故, 驗問實不病, 諸<吳>使來, 輒繫責治之. <吳王>恐, 所謀滋甚. 及後使人爲秋請, 上復責問<吳>使者. 使者曰: 察見淵中魚, 不祥. 今<吳王>始詐疾, (反)[及]覺, 見責急, 愈益閉, 恐上誅之, 計乃無聊. 唯上與更始. 於是天子皆赦<吳>使者歸之, 而賜<吳王> 杖, 老, 不朝. <吳>得釋, 其謀亦益解. 然其居國以銅鹽故, 百姓無賦. 卒踐更, 輒予平賈. 歲時存問茂材, 賞賜閭里. 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 頌共禁不與. 如此者三十餘年, 以故能使其衆.
<朝錯>爲太子家令, 得幸皇太子, 數從容言<吳>過可削. 數上書說之, <文帝>寬, 不忍罰, 以此<吳王>日益橫. 及<景帝>卽位, <錯>爲御史大夫, 說上曰: 昔<高帝>初定天下, 昆弟少, 諸子弱, 大封同姓, 故 子<悼惠王>王<齊>七十二城, 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 兄子王<吳>五十餘城. 封三庶 , 分天下半.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 詐稱病不朝, 於古法當誅. <文帝>不忍, 因賜 杖, 德至厚也. 不改過自新, 乃益驕恣, 公卽山鑄錢, 煮海爲鹽, 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 今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 削之, 其反 , 禍小;不削之, 其反遲, 禍大. 三年冬, <楚王>來朝, <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爲<薄太后>服, 私姦服舍, 請誅之. 詔赦, 削<東海郡>. 及前二年, <趙王>有罪, 削其<常山郡>. <膠西王 >以賣爵事有姦, 削其六縣.
<漢>廷臣方議削<吳>, <吳王>恐削地無已, 因欲發謀擧事. 念諸侯無足與計者, 聞<膠西王>勇, 好兵, 諸侯皆畏憚之, 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口說<膠西王>曰: <吳王>不肖, 有夙夜之憂, 不敢自外, 使使臣諭其愚心. 王曰: 何以敎之? <高>曰: 今者主上任用邪臣, 聽信讒賊, 變更律令, 侵削諸侯, 徵求滋多, 誅罰良重, 日以益甚. 語有之曰:『*시 及米.』 <吳>與<膠西>, 知名諸侯也, 一時見察, 不得安肆矣. <吳王>身有內疾, 不能朝請二十餘年, 常患見疑, 無以自白, 脅肩 足, 猶懼不見釋. 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過, 所聞諸侯削地, 罪不至此, 此恐不止削地而已. 王曰: 有之, 子將柰何? <高>曰: 同惡相助, 同好相留, 同情相求, 同欲相趨, 同利相死. 今<吳王>自以與大王同憂, 願因時循理, 棄軀以除患於天下, 意亦可乎? <膠西王>瞿然駭曰: 寡人何敢如是? 主上雖急, 固有死耳, 安得不事? <高>曰: 御史大夫<朝錯>營或天子, 侵奪諸侯, 蔽忠塞賢, 朝廷疾怨, 諸侯皆有背叛之意, 人事極矣. 彗星出, 蝗蟲起, 此萬世一時, 而愁勞, 聖人所以起也. <吳王>內以<朝錯>爲誅, 外從大王後車, 方洋天下, 所向者降, 所指者下, 莫敢不服. 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 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 守<滎陽><敖倉>之粟, 距<漢>兵, 治次舍, 須大王. 大王幸而臨之, 則天下可幷, 兩主分割, 不亦可乎? 王曰: 善. 歸報<吳王>, 猶恐其不果, 乃身自爲使者, 至<膠西>面約之,
<膠西> 臣或聞王謀, 諫曰: 諸侯地不能爲<漢>十二, 爲叛逆以憂太后, 非計也. 今承一帝, 尙云不易, 假令事成, 兩主分爭, 患乃益生. 王不聽, 遂發使約<齊>,< 川>,<膠東>,<濟南>, 皆許諾.
諸侯旣新削罰, 震恐, 多怨<錯>. 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 則<吳王>先起兵, 誅<漢>吏二千石以下. <膠西>,<膠東>,< 川>,<濟南>,<楚>,<趙>亦皆反, 發兵西. <齊王>後悔, 背約城守. <濟北王>城壞未完, 其郞中令劫守王, 不得發兵. <膠西王>,<膠東王>爲渠率, 與< 川>,<濟南>共攻圍<臨 >. <趙王遂>亦陰使<匈奴>與連兵.
七國之發也, <吳王>悉其士卒, 下令國中曰: 寡人年六十二, 身自將. 少子年十四, 亦爲士卒先. 諸年上與寡人同, 下與少子等, 皆發. 二十餘萬人. 南使< >,<東越>, < >,<東越>亦發兵從.
<孝景>前三年正月甲子, 初起兵於<廣陵>. 西涉<淮>, 因幷<楚>兵. 發使遺諸侯書曰: 吳王><劉 >敬問<膠西王>,<膠東王>,< 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故<長沙王>子:幸敎! 以<漢>有賊臣<錯>, 無功天下, 侵奪諸侯之地, 使吏劾繫訊治, 以侵辱之爲故, 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 絶先帝功臣, 進任姦人, 亂天下, 欲危社稷. 陛下多病志逸, 不能省察. 欲擧兵誅之, 謹聞敎. 國雖狹, 地方三千里;人民雖少, 精兵可具五十萬. 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餘年, 其王諸君皆不辭分其兵以隨寡人, 又可得三十萬. 寡人雖不肖, 願以身從諸王. <南越>直<長沙>者, 因王子定<長沙>以北, 西走<蜀>,<漢中>. 告<越>,<楚王>,<淮南>三王, 與寡人西面;<齊>諸王與<趙王>定<河間>,<河內>, 或入<臨晉關>, 或與寡人會< 陽>;<燕王>,<趙王>故與<胡>王有約, <燕王>北定<代>,<雲中>, 轉<胡>衆入<蕭關>, 走<長安>, 匡正天下, 以安<高廟>. 願王勉之. <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餘年, 怨入骨髓, 欲壹有所出久矣, 寡人未得諸王之意, 未敢聽. 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絶, 振弱伐暴, 以安<劉氏>, 社稷所願也. <吳國>雖貧, 寡人節衣食用, 積金錢, 脩兵革, 聚糧食, 夜以繼日, 三十餘年矣. 凡皆爲此, 願諸王勉之. 能斬捕大將者, 賜金五千斤, 封萬戶;列將, 三千斤, 封五千戶;裨將, 二千斤, 封二千戶;二千石, 千斤, 封千戶:皆爲列侯. 其以軍若城邑降者, 卒萬人, 邑萬戶, 如得大將;人戶五千, 如得列將;人戶三千, 如得裨將;人戶千, 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 封賜皆倍軍法. 其有故爵邑者, 更益勿因. 願諸王明以令士大夫, 不敢欺也. 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 非必取於<吳>, 諸王日夜用之不能盡. 有當賜者告寡人, 寡人且往遺之. 敬以聞.
七國反書聞, 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 寄>擊<趙>, 將軍<欒布>擊<齊>, 大將軍<竇 >屯<滎陽>監<齊><趙>兵.
初, <吳><楚>反書聞, 兵未發, <竇 >言故<吳>相<爰 >. 召入見, 上問以<吳><楚>之計, < >對曰: <吳楚>相遺書, 曰『賊臣<朝錯>擅適諸侯, 削奪之地』, 以故反, 名爲西共誅<錯>, 復故地而罷. 方今計獨斬<錯>, 發使赦七國, 復其故地, 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 上從其議, 遂斬<錯>. 語具在{ 傳}. 以< >爲泰常, 奉宗廟, 使<吳王>, <吳王>弟子<德侯>爲宗正, 輔親戚. 使至<吳>, <吳><楚>兵已攻<梁>壁矣. 宗正以親故, 先入見, 諭<吳王>拜受詔. <吳王>聞< >來, 亦知其欲說, 笑而應曰: 我已爲東帝, 尙誰拜? 不肯見< >而留軍中, 欲劫使將. < >不肯, 使人圍守, 且殺之. < >得夜亡走<梁>, 遂歸報.
<條侯>將乘六乘傳, 會兵<滎陽>. 至< 陽>, 見<劇孟>, 喜曰: 七國反, 吾乘傳至此, 不自意全. 又以爲諸侯已得<劇孟>. <孟>今無動, 吾據<滎陽>, <滎陽>以東無足憂者. 至<淮陽>, 問故父<絳侯>客<鄧都尉>曰: 策安出? 客曰: <吳>(楚)兵銳甚, 難擧爭鋒. <楚>兵輕, 不能久. 方今爲將軍計, 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 以<梁>委<吳>, <吳>必盡銳攻之. 將軍深溝高壘, 使輕兵絶<淮泗>口, 塞<吳> 道. 使<吳>,<梁>相 而糧食竭, 乃以全制其極, 破<吳>必矣. <條侯>曰: 善. 從其策, 遂堅壁<昌邑>南, 輕兵絶<吳> 道.
<吳王>之初發也, <吳>臣<田祿伯>爲大將軍. <田祿伯>曰: 兵屯聚而西, 無 奇道, 難以立功. 臣願得五萬人, 別循<江淮>而上, 收<淮南>,<長沙>, 入<武關>, 與大王會, 此亦一奇也. <吳王>太子諫曰: 王以反爲名, 此兵難以藉人, 人亦且反王, 柰何? 且擅兵而別, 多 利害, 徒自損耳. <吳王>卽不許<田祿伯>.
<吳>少將<桓將軍>說王曰: 吳多步兵, 步兵利險;<漢>多車騎, 車騎利平地. 願大王所過城不下, 直去, 疾西據< 陽>武庫, 食<敖倉>粟, 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 雖無入關, 天下固已定矣. 大王徐行, 留下城邑, <漢>軍車騎至, 馳入<梁><楚>之郊, 事敗矣. <吳王>問<吳>老將, 老將曰: 此年少(椎)[推]鋒可耳, 安知大慮! 於是王不用<桓將軍>計
王專幷將其兵, 未度<淮>, 諸賓客皆得爲將,校尉,行間候,司馬, 獨<周丘>不用. <周丘>者, <下 >人, 亡命<吳>, 酒無行, 王薄之, 不任. <周丘>乃上謁, 說王曰: 臣以無能, 不得待罪行間. 臣非敢求有所將也, 願請王一<漢>節, 必有以報. 王乃予之. <周丘>得節, 夜馳入<下 >. <下 >時聞<吳>反, 皆城守. 至傳舍, 召令入戶, 使從者以罪斬令. 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 <吳>反兵且至, 屠<下 >不過食頃. 今先下, 家室必完, 能者封侯至矣. 出乃相告, <下 >皆下. <周丘>一夜得三萬人, 使人報<吳王>, 遂將其兵北略城邑. 比至<城陽>, 兵十餘萬, 破<城陽>中尉軍. 聞<吳王>敗走, 自度無與共成功, 卽引兵歸<下 >. 未至, 癰發背死.
二月, <吳王>兵旣破, 敗走, 於是天子制詔將軍: 蓋聞爲善者天報以福, 爲非者天報以殃. <高皇帝>親垂功德, 建立諸侯, <幽王>,<悼惠王>絶無後, <孝文皇帝>哀憐加惠, 王<幽王>子<遂>, <悼惠王>子< >等, 令奉其先王宗廟, 爲<漢>藩國, 德配天地, 明 日月. 而<吳王 >背德反義, 誘受天下亡命罪人, 亂天下幣, 稱疾不朝二十餘年. 有司數請< >罪, <孝文皇帝>寬之, 欲其改行爲善. 今乃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 >,<濟南王 光>,< 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約從謀反, 爲逆無道, 起兵以危宗廟, 賊殺大臣及<漢>使者, 迫劫萬民, 伐殺無罪, 燒殘民家, 掘其丘壟, 甚爲虐暴. 而< >等又重逆無道, 燒宗廟, 鹵御物, 朕甚痛之. 朕素服避正殿, 將軍其勸士大夫擊反虜. 擊反虜者, 深入多殺爲功, 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皆殺, 無有所置. 敢有議詔及不如詔者, 皆要斬.
初, <吳王>之度<淮>, 與<楚王>遂西敗<棘壁>, 乘勝而前, 銳甚. <梁孝王>恐, 遣將軍擊之, 又敗<梁>兩軍, 士卒皆還走. <梁>數使使<條侯>求救, <條侯>不許. 又使使 <條侯>於上, 上使告<條侯>救<梁>, 又守便宜不行. <梁>使<韓安國>及<楚>死事相弟<張羽>爲將軍, 乃得頗敗<吳>兵. <吳>兵欲西, <梁>城守, 不敢西, 卽走<條侯>軍, 會<下邑>. 欲戰, <條侯>壁, 不肯戰. <吳>糧絶, 卒飢, 數挑戰, 遂夜奔<條侯>壁, 驚東南. <條侯>使備西北, 果從西北. 不得入, <吳>大敗, 士卒多飢死叛散. 於是<吳王>乃與其 下壯士千人夜亡去, 度<淮>走<丹徒>, 保<東越>. <東越>兵可萬餘人, 使人收聚亡卒. <漢>使人以利 <東越>, <東越>卽 <吳王>, <吳王>出勞軍, 使人 殺<吳王>, 盛其頭, 馳傳以聞. <吳王>太子<駒>亡走< 越>. <吳王>之棄軍亡也, 軍遂潰, 往往稍降太尉<條侯>及<梁>軍. <楚王戊>軍敗, 自殺.
三王之圍<齊><臨 >也, 三月不能下. <漢>兵至, <膠西>,<膠東>,< 川王>各引兵歸國. <膠西王>徒跣, 席稿, 飮水, 謝太后. 王太子<德>曰: <漢>兵還, 臣觀之以罷, 可襲, 願收王餘兵擊之, 不勝而逃入海, 未晩也. 王曰: 吾士卒皆已壞, 不可用. 不聽. <漢>將<弓高侯頹當>遺王書曰: 奉詔誅不義, 降者赦, 除其罪, 復故;不降者滅之. 王何處? 須以從事. 王肉袒叩頭<漢>軍壁, 謁曰: 臣< >奉法不謹, 驚駭百姓, 乃苦將軍遠道至于窮國, 敢請 之罪. <弓高侯>執金鼓見之, 曰: 王苦軍事, 願聞王發兵狀. 王頓首膝行對曰: 今者, <朝錯>天子用事臣, 變更<高皇帝>法令, 侵奪諸侯地. < >等以爲不義, 恐其敗亂天下, 七國發兵, 且以誅<錯>. 今聞<錯>已誅, < >等謹已罷兵歸. 將軍曰: 王苟以<錯>爲不善, 何不以聞? 及未有詔虎符, 擅發兵擊義國. 以此觀之, 意非徒欲誅<錯>也. 乃出詔書爲王讀之, 曰: 王其自圖之. 王曰: 如< >等死有餘罪. 遂自殺. 太后,太子皆死. <膠東>,< 川>,<濟南王>皆伏誅. < 將軍>攻<趙>, 十月而下之, <趙王>自殺. <濟北王>以劫故, 不誅.
初, <吳王>首反, 幷將<楚>兵, 連<齊>,<趙>. 正月起, 三月皆破滅.
贊曰:<荊王>王也, 由<漢>初定, 天下未集 故雖疏屬, 以策爲王, 鎭<江><淮>之間. <劉澤>發於<田生>, 權激<呂氏>, 然卒南面稱孤者三世. 事發相重, 豈不危哉! <吳王>擅山海之利, 能薄斂以使其衆, 逆亂之萌, 自其子興.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 山海不以封, 蓋防此矣. <朝錯>爲國遠慮, 禍反及身. 毋爲權首, 將受其咎 , 豈謂<錯>哉!
漢書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楚元王><交>字<游>, <高祖>同父少弟也. 好書, 多材藝. 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於<浮丘伯>. <伯>者, <孫卿>門人也. 及<秦>焚書, 各別去.
<高祖>兄弟四人, 長兄<伯>, 次<仲><伯>蚤卒. <高祖>旣爲<沛公>, <景駒>自立爲<楚王>. <高祖>使<仲>與<審食其>留侍太上皇, <交>與<蕭>,<曹>等俱從<高祖>見<景駒>, 遇<項梁>, 共立<楚懷王>. 因西攻<南陽>, 入<武關>, 與<秦>戰於<藍田>. 至< 上>, 封<交>爲<文信君>, 從入<蜀漢>, 還定<三秦>, 誅<項籍>. 卽帝位, <交>與<盧 >常侍上, 出入臥內, 傳言語諸內事隱謀. 而上從父兄<劉賈>數別將.
<漢>六年, 旣廢<楚王><信>, 分其地爲二國, 立<賈>爲<荊王>, <交>爲<楚王>, 王<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 先有功也. 後封次兄<仲>爲<代王>, 長子<肥>爲<齊王>.
初, <高祖>微時, 常避事, 時時與賓客過其丘嫂食. 嫂厭叔與客來, 陽爲羹盡, 釜, 客以故去. 已而視釜中有羹, 繇是怨嫂. 及立<齊>,<代王>, 而<伯>子獨不得侯. 太上皇以爲言, <高祖>曰: 某非敢忘封之也, 爲其母不長者. 七年十月, 封其子<信>爲<羹 侯>.
<元王>旣至<楚>, 以<穆生>,<白生>,<申公>爲中大夫. <高后>時, <浮丘伯>在<長安>, <元王>遣子< 客>與<申公>俱卒業. <文帝>時, 聞<申公>爲{詩}最精, 以爲博士. <元王>好{詩}, 諸子皆讀{詩}, <申公>始爲{詩}傳, 號{魯詩}. <元王>亦次之{詩}傳, 號曰{元王詩}, 世或有之.
<高后>時, 以<元王>子< 客>爲宗正, 封<上 侯>. <元王>立二十三年薨, 太子< 非>先卒, <文帝>乃以宗正<上 侯>< 客>嗣, 是爲<夷王>. <申公>爲博士, 失官, 隨< 客>歸, 復以爲中大夫. 立四年薨, 子<戊>嗣. <文帝>尊寵<元王>, 子生, 爵比皇子. <景帝>卽位, 以親親封<元王>寵子五人:子<禮>爲<平陸侯>, <富>爲<休侯>, <歲>爲<沈猶侯>, <執>爲<宛 侯>, <調>爲<棘樂侯>.
初, <元王>敬禮<申公>等, <穆生>不耆酒, <元王>每置酒, 常爲<穆生>設醴. 及王<戊>卽位, 常設, 後忘設焉. <穆生>退曰: 可以逝矣! 醴酒不設, 王之意怠, 不去, <楚>人將鉗我於市. 稱疾臥. <申公>,<白生>强起之曰: 獨不念先王之德與? 今王一旦失小禮, 何足至此! <穆生>曰: {易}稱『知幾其神乎! 幾者動之微, 吉凶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 爲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 是忘道也. 忘道之人, 胡可與久處! 豈爲區區之禮哉? 遂謝病去. <申公>,<白生>獨留.
王<戊>稍淫暴, 二十年, 爲<薄太后>服私姦, 削<東海>,<薛郡>, 乃與<吳>通謀. 二人諫, 不聽, 胥靡之, 衣之 衣, 使杵臼雅 於市. <休侯>使人諫王, 王曰: 季父不吾與, 我起, 先取季父矣. <休侯>懼, 乃與母太夫人奔京師. 二十一年春, <景帝>之三年也, 削書到, 遂應<吳王>反. 其相<張尙>,太傅<趙夷吾>諫, 不聽. 遂殺<尙>,<夷吾>, 起兵會<吳>西攻<梁>, 破<棘壁>, 至<昌邑>南, 與<漢>將<周亞夫>戰. <漢>絶<吳><楚>糧道, 士饑, <吳王>走, <戊>自殺, 軍遂降<漢>.
<漢>已平<吳><楚>, <景帝>乃立宗正<平><陸侯禮>爲<楚王>, 奉<元王>後, 是爲<文王>. 四年薨, 子<安王道>嗣. 二十二年薨, 子<襄王注>嗣. 十四年薨, 子<節王><純>嗣. 十六年薨, 子<延壽>嗣. <宣帝>卽位, <延壽>以爲<廣陵王胥><武帝>子, 天下有變必得立, 陰欲附倚輔助之, 故爲其(後)[后]母弟<趙何齊>取<廣陵王>女爲妻. 與<何齊>謀曰: 我與<廣陵王>相結, 天下不安, 發兵助之. 使<廣陵王>立, <何齊>尙公主, 列侯可得也. 因使<何齊>奉書遺<廣陵王>曰: 願長耳目, 毋後人有天下. <何齊>父<長年>上書告之, 事下有司, 考驗辭服, <延壽>自殺. 立三十二年, 國除.
初, <休侯富>旣奔京師, 而王<戊>反, <富>等皆坐免侯, 削屬籍. 後聞其數諫<戊>, 乃更封爲<紅侯>. 太夫人與<竇太后>有親, 懲<山東>之寇, 求留京師, 詔許之. <富>子< 彊>等四人供養, 仕於朝. 太夫人薨, 賜塋, 葬<靈戶>. <富>傳國至曾孫, 無子, 絶.
< 彊>字<少卿>, 亦好讀<詩>, 能屬文. <武帝>時, 以宗室子隨二千石論議, 冠諸宗室. 淸靜少欲, 常以書自娛, 不肯仕. <昭帝>卽位, 或說大將軍< 光>曰: 將軍不見諸<呂>之事乎? 處<伊尹>,<周公>之位, 攝政擅權, 而背宗室, 不與共職, 是以天下不信, 卒至於滅亡. 今將軍當盛位, 帝春秋富, 宜納宗室, 又多與大臣共事, 反諸<呂>道, 如是則可以免患. <光>然之, 乃擇宗室可用者. < 彊>子<德>待詔丞相府, 年三十餘, 欲用之. 或言父見在, 亦先帝之所寵也. 遂拜< 彊>爲光祿大夫, 守<長樂>衛尉, 時年已八十矣. 徙爲宗正, 數月卒.
<德>字<路叔>(少), 修<黃老>術, 有智略. 少時數言事, 召見<甘泉宮>, <武帝>謂之 千里駒 . <昭帝>初, 爲宗正丞, 雜治<劉澤>詔獄. 父爲宗正, 徙大鴻 丞, 遷太中大夫, 後復爲宗正, 雜案<上官氏>,<蓋主>事. <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計. 妻死, 大將軍<光>欲以女妻之, <德>不敢取, 畏盛滿也. <蓋長公主>孫<譚>遮<德>自言, <德>數責以公主起居無狀. 侍御史以爲<光>望不受女, 承指劾<德>誹謗詔獄, 免爲庶人, 屛居山田. <光>聞而恨之, 復白召<德>守<靑州>刺史. 歲餘, 復爲宗正, 與立<宣帝>, 以定策賜爵關內侯. <地節>中, 以親親行謹厚封爲<陽城侯>. 子<安民>爲郞中右曹, 宗家以<德>得官宿衛者二十餘人.
<德>寬厚, 好施生, 每行京兆尹事, 多所平反罪人. 家産過百萬, 則以振昆弟賓客食飮, 曰: 富, 民之怨也. 立十一年, 子<向>坐鑄僞黃金, 當伏法, <德>上書訟罪. 會薨, 大鴻 奏<德>訟子罪, 失大臣體, 不宜賜諡置嗣. 制曰: 賜諡<繆侯>, 爲置嗣. 傳至孫<慶忌>, 復爲宗正太常. 薨. 子<岑>嗣, 爲諸曹中郞將, 列校尉, 至太常. 薨, 傳子, 至<王莽>敗, 乃絶.
<向>字<子政>, 本名<更生>. 年十二, 以父<德>任爲輦郞. 旣冠, 以行修飭擢爲諫大夫. 是時, <宣帝>循<武帝>故事, 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 <更生>以通達能屬文辭, 與<王 >,<張子僑>等 進對, 獻賦頌凡數十篇. 上復興神僊方術之事, 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 書}. 書言神僊使鬼物爲金之術, 及<鄒衍>重道延命方, 世人莫見, 而<更生>父<德><武帝>時治<淮南>獄得其書. <更生>幼而讀誦, 以爲奇, 獻之, 言黃金可成. 上令典尙方鑄作事, 費甚多, 方不驗. 上乃下<更生>吏, 吏劾<更生>鑄僞黃金, 繫當死. <更生>兄<陽城侯><安民>上書, 入國戶半, 贖<更生>罪. 上亦奇其材, 得踰冬減死論. 會初立{ 梁春秋}, 徵<更生>受{ 梁}, 講論{五經}於<石渠>. 復拜爲郞中給事黃門, 遷散騎諫大夫給事中.
<元帝>初卽位, 太傅<蕭望之>爲前將軍, 少傅<周堪>爲諸吏光祿大夫, 皆領尙書事, 甚見尊任. <更生>年少於<望之>,<堪>, 然二人重之, 薦<更生>宗室忠直, 明經有行, 擢爲散騎宗正給事中, 與侍中<金敞>拾遺於左右. 四人同心輔政, 患苦外戚<許>,<史>在位放縱, 而中書宦官<弘恭>,<石顯>弄權. <望之>,<堪>,<更生>議, 欲白罷退之. 未白而語泄, 遂爲<許>,<史>及<恭>,<顯>所 , <堪>,<更生>下獄, 及<望之>皆免官. 語在{望之傳}. 其春地震, 夏, 客星見<昴>,<卷舌>間. 上感悟, 下詔賜<望之>爵關內侯, 奉朝請. 秋, 徵<堪>,<向>, 欲以爲諫大夫, <恭>,<顯>白皆爲中郞. 冬, 地復震. 時<恭>,<顯>,<許>,<史>子弟侍中諸曹, 皆側目於<望之>等, <更生>懼焉, 乃使其外親上變事, 言:
竊聞故前將軍<蕭望之>等, 皆忠正無私, 欲致大治, 於貴戚尙書. 今道路人聞<望之>等復進, 以爲且復見毁讒, 必曰嘗有過之臣不宜復用, 是大不然. 臣聞春秋地震, 爲在位執政太盛也, 不爲三獨夫動, 亦已明矣. 且往者<高皇帝>時, <季布>有罪, 至於夷滅, 後赦以爲將軍, <高后>,<孝文>之間卒爲名臣. <孝武帝>時, <兒寬>有重罪繫. <按道侯><韓說>諫曰: 前<吾丘壽王>死, 陛下至今恨之;今殺<寬>, 後將復大恨矣! 上感其言, 遂貰<寬>, 復用之, 位至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未有及<寬>者也. 又<董仲舒>坐私爲災異書, <主父偃>取奏之, 下吏, 罪至不道, 幸蒙不誅, 復爲太中大夫, <膠西>相, 以老病免歸. <漢>有所欲興, 常有詔問. <仲舒>爲世儒宗, 定議有益天下. <孝宣皇帝>時, <夏侯勝>坐誹謗繫獄, 三年免爲庶人. <宣帝>復用<勝>, 至<長信>少府, 太子太傅, 名敢直言, 天下美之. 若乃 臣, 多此比類, 難一二記. 有過之臣, 無負國家, 有益天下, 此四臣者, 足以觀矣.
前<弘恭>奏<望之>等獄決, 三月, 地大震. <恭>移病出, 後復視事, 天陰雨雪. 由是言之, 地動殆爲<恭>等.
臣愚以爲宜退<恭>,<顯>以章蔽善之罰, 進<望之>等以通賢者之路. 如此, 太平之門開, 災異之原塞矣.
書奏, <恭>,<顯>疑其<更生>所爲, 白請考姦詐. 辭果服, 遂逮<更生>繫獄, 下太傅<韋玄成>,諫大夫<貢禹>, 與廷尉雜考. 劾<更生>前爲九卿, 坐與<望之>,<堪>謀排車騎將軍<高>,<許>,<史氏>侍中者, 毁離親戚, 欲退去之, 而獨專權. 爲臣不忠, 幸不伏誅, 復蒙恩徵用, 不悔前過, 而敎令人言變事, 誣罔不道. <更生>坐免爲庶人. 而<望之>亦坐使子上書自寃前事, <恭>,<顯>白令詣獄置對. <望之>自殺. 天子甚悼恨之, 乃擢<周堪>爲光祿勳, <堪>弟子<張猛>光祿大夫給事中, 大見信任. <恭>,<顯>憚之, 數 毁焉. <更生>見<堪>,<猛>在位, 幾己得復進, 懼其傾危, 乃上封事諫曰:
臣前幸得以骨肉備九卿, 奉法不謹, 乃復蒙恩. 竊見災異 起, 天地失常, 徵表爲國. 欲終不言, 念忠臣雖在 畝, 猶不忘君, 之義也. 況重以骨肉之親, 又加以舊恩未報乎! 欲竭愚誠, 又恐越職, 然惟二恩未報, 忠臣之義, 一 愚意, 退就農畝, 死無所恨.
臣聞<舜>命九官, 濟濟相讓, 和之至也. 衆賢和於朝, 則萬物和於野. 故簫{韶}九成, 而鳳皇來儀;擊石 石, 百獸率舞. 四海之內, 靡不和寧. 及至<周文>, 開基西郊, 雜遝衆賢, 罔不肅和, 崇推讓之風, 以銷分爭之訟. <文王>旣沒, <周公>思慕, 歌詠<文王>之德, 其{詩}曰: 於穆淸廟, 肅雍顯相;濟濟多士, 秉<文>之德. 當此之時, <武王>,<周公>繼政, 朝臣和於內, 萬國驩於外, 故盡得其驩心, 以事其先祖. 其{詩}曰: 有來雍雍, 至止肅肅, 相維 公, 天子穆穆. 言四方皆以和來也. 諸侯和於下, 天應報於上, 故{周頌}曰 降福穰穰 , 又曰 飴我釐 . 釐 , 麥也, 始自天降. 此皆以和致和, 獲天助也.
下至<幽>,< >之際, 朝廷不和, 轉相非怨, 詩人疾而憂之曰: 民之無良, 相怨一方. 衆小在位而從邪議, 相是而背君子, 故其{詩}曰: , 亦孔之哀! 謀之其臧, 則具是違;謀之不臧, 則具是依! 君子獨處守正, 不橈衆枉, 勉彊以從王事則反見憎毒讒 , 故其{詩}曰: 密勿從事, 不敢告勞, 無罪無辜, 讒口 ! 當是之時, 日月薄蝕而無光, 其{詩}曰: 朔日辛卯, 日有蝕之, 亦孔之醜! 又曰: 彼月而微, 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 亦孔之哀! 又曰: 日月鞠凶, 不用其行;四國無政, 不用其良! 天變見於上, 地變動於下, 水泉沸騰, 山谷易處. 其{詩}曰: 百川沸騰, 山 卒崩, 高岸爲谷, 深谷爲陵. 哀今之人, 胡 莫懲! 霜降失節, 不以其時, 其{詩}曰: 正月繁霜, 我心憂傷;民之訛言, 亦孔之將! 言民以是爲非, 甚衆大也. 此皆不和, 賢不肖易位之所致也.
自此之後, 天下大亂, 簒殺殃禍 作, < 王>奔 , <幽王>見殺. 至乎<平王>末年, <魯隱>之始卽位也, <周>大夫<祭伯>乖離不和, 出奔於<魯>, 而{春秋}爲諱, 不言來奔, 傷其禍殃自此始也. 是後<尹氏>世卿而惠恣, 諸侯背畔而不朝, <周>室卑微. 二百四十二年之間, 日食三十六, 地震五, 山陵崩 二, 彗星三見, 夜常星不見, 夜中星隕如雨一, 火災十四. <長狄>入三國, 五石隕墜, 六 退飛, 多 , 有 ,蜚, 來巢者, 皆一見. 晝冥晦. 雨木 . 李梅冬實. 七月霜降, 草木不死. 八月殺菽. 大雨雹. 雨雪雷霆失序相乘. 水,旱,饑, , ,螟蜂午 起. 當是時, 禍亂輒應. 弑君三十六, 亡國五十二, 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 不可勝數也. <周室>多禍:<晉>敗其師於<貿戎>;伐其<郊>;<鄭>傷<桓王>;<戎>執其使;<衛侯朔>召不往, <齊>逆命而助<朔>;五大夫爭權, 三君更立, 莫能正理. 遂至陵夷不能復興.
由此觀之, 和氣致祥, 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 異衆者其國危, 天地之常經, 古今之通義也. 今陛下開<三代>之業, 招文學之士, 優游寬容, 使得 進. 今賢不肖渾 , 白黑不分, 邪正雜 , 忠讒 進. 章交公車, 人滿北軍. 朝臣舛午, 膠戾乖刺, 更相讒 , 轉相是非. 傳授增加, 文書紛糾, 前後錯繆, 毁譽渾亂. 所以營或耳目, 感移心意, 不可勝載. 分曹爲黨, 往往 朋, 將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進者, 治之表也;正臣陷者, 亂之機也. 乘治亂之機, 未知孰任, 而災異數見, 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夫乘權藉勢之人, 子弟鱗集於朝, 羽翼陰附者衆, 輻湊於前, 毁譽將必用, 以終乖離之咎. 是以日月無光, 雪霜夏隕, 海水沸出, 陵谷易處, 列星失行, 皆怨氣之所致也. 夫遵衰<周>之軌迹, 循人之所刺, 而欲以成太平, 致雅頌, 猶 行而求及前人也. <初元>以來六年矣. 案{春秋}六年之中, 災異未有稠如今者也. 夫有{春秋}之異, 無<孔子>之救, 猶不能解紛, 況甚於{春秋}乎?
原其所以然者, 讒邪 進也. 讒邪之所以 進者, 由上多疑心, 旣已用賢人而行善政, 如或 之, 則賢人退而善政還. 夫執狐疑之心者, 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 開 枉之門. 讒邪進則衆賢退, 枉盛則正士消. 故{易}有{否泰}. 小人道長, 君子道消, 君子道消, 則政日亂, 故爲否. 否者, 閉而亂也. 君子道長, 小人道消, 小人道消, 則政日治, 故爲泰. 泰者, 通而治也. {詩}又云 雨雪 , 見晛聿消 , 與{易}同義. 昔者< >,<共工>,<驩兜>與<舜>,<禹>雜處<堯>朝, <周公>與<管>,<蔡> 居<周>位, 當是時, 迭進相毁, 流言相謗, 豈可勝道哉! <帝堯>,<成王>能賢<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 故以大治, 榮華至今. <孔子>與<季>,<孟>偕仕於<魯>, <李斯>與<叔孫>俱宦於<秦>, <定公>,<始皇>賢<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孫>, 故以大亂, 汚辱至今. 故治亂榮辱之端, 在所信任;信任旣賢, 在於堅固而不移. {詩}云 我心匪石, 不可轉也 . 言守善篤也. {易}曰 渙汗其大號 言號令如汗, 汗出而不反者也. 今出善令, 未能踰時而反, 是反汗也;用賢未能三旬而退, 是轉石也. {論語}曰: 見不善如探湯. 今二府奏 不當在位, 歷年而不去. 故出令則如反汗, 用賢則如轉石, 去 則如拔山, 如此望陰陽之調, 不亦難乎!
是以 小窺見間隙, 緣飾文字, 巧言醜 , 流言飛文, 譁於民間. 故{詩}云: 憂心 , 于 小. 小人成 , 誠足 也. 昔<孔子>與<顔淵>,<子貢>更相稱譽, 不爲朋黨;<禹>,<稷>與<皐陶>傳相汲引, 不爲比周. 何則? 忠於爲國, 無邪心也. 故賢人在上位, 則引其類而聚之於朝, {易}曰 飛龍在天, 大人聚也 ;在下位, 則思與其類俱進, {易}曰 拔茅茹以其彙, 征吉 . 在上則引其類, 在下則推其類, 故<湯>用<伊尹>, 不仁者遠, 而衆賢至, 類相致也. 今 邪與賢臣 在交戟之內, 合黨共謀, 違善依惡, , 數設危險之言, 欲以傾移主上. 如忽然用之, 此天地之所以先戒, 災異之所以重至者也.
自古明聖, 未有無誅而治者也, 故<舜>有四放之罰, 而<孔子>有兩觀之誅, 然後聖化可得而行也. 今以陛下明知, 誠深思天地之心, 迹察兩觀之誅, 覽{否泰}之卦, 觀雨雪之詩, 歷<周>,<唐>之所進以爲法, 原<秦>,<魯>之所消以爲戒, 考祥應之福, 省災異之禍, 以揆當世之變, 放遠 邪之黨, 壞散險 之聚, 杜閉 枉之門, 廣開衆正之路, 決斷狐疑, 分別猶豫, 使是非炳然可知, 則百異消滅, 而衆祥 至, 太平之基, 萬世之利也.
臣幸得託肺附, 誠見陰陽不調, 不敢不通所聞. 竊推{春秋}災異, 以( )[救]今事一二, 條其所以, 不宜宣泄. 臣謹重封昧死上.
<恭>,<顯>見其書, 愈與<許>,<史>比而怨<更生>等. <堪>性公方, 自見孤立, 遂直道而不曲. 是歲夏寒, 日靑無光, <恭>,<顯>及<許>,<史>皆言<堪>,<猛>用事之咎. 上內重<堪>, 又患衆口之 潤, 無所取信. 時<長安>令<楊興>以材能幸, 常稱譽<堪>. 上欲以爲助, 乃見問<興>: 朝臣 不可光祿勳, 何(也)[邪]? <興>者傾巧士, 謂上疑<堪>, 因順指曰: <堪>非獨不可於朝廷, 自州里亦不可也. 臣見衆人聞<堪>前與<劉更生>等謀毁骨肉, 以爲當誅, 故臣前言<堪>不可誅傷, 爲國養恩也. 上曰: 然此何罪而誅? 今宜奈何? <興>曰: 臣愚以爲可賜爵關內侯, 食邑三百戶, 勿令典事. 明主不失師傅之恩, 此最策之得者也. 上於是疑. 會城門校尉<諸葛 >亦言<堪>,<猛>短, 上因發怒免< >. 語在其傳. 又曰: < >言<堪>,<猛>貞信不立, 朕閔而不治, 又惜其材能未有所 , 其左遷<堪>爲<河東>太守, <猛槐里>令.
<顯>等專權日甚. 後三歲餘, <孝宣廟>闕災, 其晦, 日有蝕之. 於是上召諸前言日變在<堪>,<猛>者責問, 皆稽首謝. 乃因下詔曰: <河東>太守<堪>, 先帝賢之, 命而傅朕. 資質淑茂, 道術通明, 論議正直, 秉心有常, 發憤 , 信有憂國之心. 以不能阿尊事貴, 孤特寡助, 抑厭遂退, 卒不克明. 往者衆臣見異, 不務自修, 深惟其故, 而反 昧說天, 託咎此人. 朕不得已, 出而試之, 以彰其材. <堪>出之後, 大變仍臻, 衆亦 然. <堪>治未期年, 而三老官屬有識之士詠頌其美, 使者過郡, 靡人不稱. 此固足以彰先帝之知人, 而朕有以自明也. 俗人乃造端作基, 非議 欺, 或引幽隱, 非所宜明, 意疑以類, 欲以陷之, 朕亦不取也. 朕迫于俗, 不得專心, 乃者天著大異, 朕甚懼焉. 今<堪>年衰歲暮, 恐不得自信, 排於異人, 將安究之哉? 其徵<堪>詣行在所. 拜爲光祿大夫, 秩中二千石, 領尙書事. <猛>復爲太中大夫給事中. <顯>幹尙書[事], 尙書五人, 皆其黨也. <堪>希得見, 常因<顯>白事, 事決<顯>口. 會<堪>疾 , 不能言而卒. <顯>誣 <猛>, 令自殺於公車. <更生>傷之, 乃著{疾讒},{ 要},{救危}及{世頌}, 凡八篇, 依興古事, 悼己及同類也. 遂廢十餘年.
<成帝>卽位, <顯>等伏辜, <更生>乃復進用, 更名<向>. <向>以故九卿召拜爲中郞, 使領護<三輔>都水. 數奏封事, 遷光祿大夫. 是時帝元舅<陽平侯><王鳳>爲大將軍秉政, 倚太后, 專國權, 兄弟七人皆封爲列侯. 時數有大異, <向>以爲外戚貴盛, <鳳>兄弟用事之咎. 而上方精於{詩書}, 觀古文, 詔<向>領校中{五經} 書. <向>見{尙書洪範}, <箕子>爲<武王>陳五行陰陽休咎之應. <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 推迹行事, 連傳禍福, 著其占驗, 比類相從, 各有條目, 凡十一篇, 號曰{洪範五行傳論}, 奏之. 天子心知<向>忠精, 故爲<鳳>兄弟起此論也, 然終不能奪<王氏>權.
久之, 營起<昌陵>, 數年不成, 復還歸<延陵>, 制度泰奢. <向>上疏諫曰:
臣聞{易}曰: 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故賢聖之君, 博觀終始, 窮極事情, 而是非分明. 王者必通三統, 明天命所授者博, 非獨一姓也. <孔子>論{詩}, 至於 <殷>士膚敏, 將于京 , 然歎曰: 大哉天命! 善不可不傳于子孫, 是以富貴無常;不如是, 則王公其何以戒愼, 民萌何以勸勉? 蓋傷<微子>之事<周>, 而痛<殷>之亡也. 雖有<堯舜>之聖, 不能化<丹朱>之子;雖有<禹湯>之德, 不能訓末孫之<桀紂>. 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國也. 昔<高皇帝>旣滅<秦>, 將都< 陽>, 感寤<劉敬>之言, 自以德不及<周>, 而賢於<秦>, 遂徙都<關中>, 依<周>之德, 因<秦>之阻. 世之長短, 以德爲 , 故常戰栗, 不敢諱亡. <孔子>所謂 富貴無常 , 蓋謂此也.
<孝文皇帝>居< 陵>, 北臨 , 意悽愴悲懷, 顧謂 臣曰: 嗟乎! 以北山石爲槨, 用紵絮 陳漆其間, 豈可動哉! <張釋之>進曰: 使其中有可欲, 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 雖無石槨, 又何 焉? 夫死者無終極, 而國家有廢興, 故<釋之>之言, 爲無窮計也. <孝文>寤焉, 遂薄葬, 不起山墳.
{易}曰: 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臧之中野, 不封不樹.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 棺槨之作, 自<黃帝>始. <黃帝>葬於<橋山>, <堯>葬<濟陰>, 丘壟皆小, 葬具甚微. <舜>葬<蒼梧>, 二妃不從. <禹>葬<會稽>, 不改其列. <殷湯>無葬處. <文>,<武>,<周公>葬於<畢>, <秦穆公>葬於<雍 ><泉宮><祈年館>下, <樗里子>葬於<武庫>, 皆無丘 之處. 此聖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獨慮無窮之計也. 其賢臣孝子亦承命順意而薄葬之, 此誠奉安君父, 忠孝之至也.
夫<周公>, <武王>弟也, 葬兄甚微. <孔子>葬母於<防>, 稱古墓而不墳, 曰: <丘>, 東西南北之人也, 不可不識也. 爲四尺墳, 遇雨而崩. 弟子修之, 以告<孔子>, <孔子>流涕曰: 吾聞之, 古[者]不修墓. 蓋非之也. <延陵季子>適<齊>而反, 其子死, 葬於< >,<博>之間, 穿不及泉, 斂以時服, 封墳掩坎, 其高可隱, 而號曰: 骨肉歸復於土, 命也, 魂氣則無不之也. 夫< >,<博>去<吳>千有餘里, <季子>不歸葬. <孔子>往觀曰: <延陵季子>於禮合矣. 故<仲尼>孝子, 而<延陵>慈父, <舜><禹>忠臣, <周公>弟弟, 其葬君親骨肉, 皆微薄矣;非苟爲儉, 誠便於體也. <宋><桓><司馬>爲石槨, <仲尼>曰 不如速朽. <秦>相<呂不韋>集知略之士而造{春秋}, 亦言薄葬之義, 皆明於事情者也.
逮至<吳王闔閭>, 違禮厚葬, 十有餘年, <越>人發之. 及<秦><惠文>,<武>,<昭>,<嚴襄>五王, 皆大作丘 , 多其 臧, 咸盡發掘暴露, 甚足悲也. <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 下錮三泉, 上崇山墳, 其高五十餘丈, 周回五里有餘;石槨爲游館, 人膏爲燈燭, 水銀爲江海, 黃金爲鳧雁. 珍寶之臧, 機械之變, 棺槨之麗, 宮館之盛, 不可勝原. 又多殺宮人, 生 工匠, 計以萬數.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 <驪山>之作未成, 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項籍>燔其宮室營宇, 往者咸見發掘. 其後牧兒亡羊, 羊入其鑿, 牧者持火照求羊, 失火燒其臧槨. 自古至今, 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 數年之間, 外被<項籍>之災, 內離牧 之禍, 豈不哀哉!
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 知愈深者葬愈微. 無德寡知, 其葬愈厚, 丘 彌高, 宮廟甚麗, 發掘必速. 由是觀之, 明暗之效, 葬之吉凶, 昭然可見矣. <周>德旣衰而奢侈, <宣王>賢而中興, 更爲儉宮室, 小寢廟. 詩人美之, {斯干}之詩是也, 上章道宮室之如制, 下章言子孫之衆多也. 及<魯嚴公>刻飾宗廟, 多築臺 , 後嗣再絶, {春秋}刺焉. <周宣>如彼而昌, <魯>,<秦>如此而絶, 是則奢儉之得失也.
陛下卽位, 躬親節儉, 始營初陵, 其制約小, 天下莫不稱賢明. 及徙<昌陵>, 增 爲高, 積土爲山, 發民墳墓, 積以萬數, 營起邑居, 期日迫卒, 功費大萬百餘. 死者恨於下, 生者愁於上, 怨氣感動陰陽, 因之以饑饉, 物故流離以十萬數, 臣甚 焉. 以死者爲有知, 發人之墓, 其害多矣;若其無知, 又安用大? 謀之賢知則不說, 以示衆庶則苦之;若苟以說愚夫淫侈之人, 又何爲哉! 陛下慈仁篤美甚厚, 聰明疏達蓋世, 宜弘<漢>家之德, 崇<劉氏>之美, 光昭<五帝>,<三王>, 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爲奢侈, 比方丘 , 說愚夫之目, 隆一時之觀, 違賢知之心, 亡萬世之安, 臣竊爲陛下羞之. 唯陛下上覽明聖<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仲尼>之制, 下觀賢知<穆公>,<延陵>,<樗里>,<張釋之>之意. <孝文皇帝>去墳薄葬, 以儉安神, 可以爲則;<秦昭>,<始皇>增山厚臧, 以侈生害, 足以爲戒. 初陵之*무, 宜從公卿大臣之議, 以息衆庶.
書奏, 上甚感<向>言, 而不能從其計.
<向>睹俗彌奢淫, 而<趙>,<衛>之屬起微賤, 踰禮制. <向>以爲王敎由內及外, 自近者始. 故採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 興國顯家可法則, 及 嬖亂亡者, 序次爲{列女傳}, 凡八篇. 以戒天子. 及采傳記行事, 著{新序}, {說苑}凡五十篇奏之. 數上疏言得失, 陳法戒. 書數十上, 以助觀覽, 補遺闕. 上雖不能盡用, 然內嘉其言, 常嗟歎之.
時上無繼嗣, 政由<王氏>出, 災異浸甚. <向>雅奇<陳湯>智謀, 與相親友, 獨謂<湯>曰: 災異如此, 而外家日(甚)[盛], 其漸必危<劉氏>. 吾幸得同姓末屬, 世蒙<漢>厚恩, 身爲宗室遺老, 歷事三主. 上以我先帝舊臣, 每進見常加優禮, 吾而不言, 孰當言者? <向>遂上封事極諫曰:
臣聞人君莫不欲安, 然而常危, 莫不欲存, 然而常亡, 失御臣之術也. 夫大臣操權柄, 持國政, 未有不爲害者也, 昔<晉>有六卿, <齊>有<田>,<崔>, <衛>有<孫>,< >, <魯>有<季>,<孟>, 常掌國事, 世執朝柄. 終後<田氏>取<齊>;六卿分<晉>;<崔 >弑其君<光>;<孫林父>,< 殖>出其君< >, 弑其君<剽>;<季氏>八佾舞於庭, 三家者以<雍>徹, 專國政, 卒逐<昭公>. <周>大夫<尹氏> 朝事, 濁亂王室, <子朝>,<子猛>更立, 連年乃定. 故經曰 王室亂 , 又曰 <尹氏>殺<王子克> , 甚之也. {春秋}擧成敗, 錄禍福, 如此類甚衆, 皆陰盛而陽微, 下失臣道之所致也. 故{書}曰: 臣之有作威作福, 害于而家, 凶于而國. <孔子>曰 祿去公室, 政逮大夫 , 危亡之兆. <秦昭王>舅<穰侯>及<涇陽>,<葉陽君>專國擅勢, 上假太后之威, 三人者權重於<昭王>, 家富於<秦國>, 國甚危殆, 賴寤<范 >之言, 而<秦>復存. <二世>委任<趙高>, 專權自恣, 壅蔽大臣, 終有<閻樂><望夷>之禍, <秦>遂以亡. 近事不遠, 卽<漢>所代也.
<漢>興, 諸<呂>無道, 擅相尊王. <呂産>,<呂祿>席太后之寵, 據將相之位, 兼南北軍之衆, 擁<梁>,<趙>王之尊, 驕盈無厭, 欲危<劉氏>. 賴忠正大臣<絳侯>,<朱虛侯>等竭誠盡節以誅滅之, 然後<劉氏>復安. 今<王氏>一姓乘朱輪華 者二十三人, 靑紫貂蟬充盈幄內, 魚鱗左右. 大將軍秉事用權, 五侯驕奢僭盛, 作威福, 擊斷自恣, 行 而寄治, 身私而託公, 依東宮之尊, 假甥舅之親, 以爲威重. 尙書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門, 執樞機, 朋黨比周. 稱譽者登進, 恨者誅傷;游談者助之說, 執政者爲之言. 排 宗室, 孤弱公族, 其有智能者, 尤非毁而不進. 遠絶宗室之任, 不令得給事朝省, 恐其與己分權;數稱<燕王>,<蓋主>以疑上心, 避諱<呂>,< >而弗肯稱. 內有<管>,<蔡>之萌, 外假<周公>之論, 兄弟據重, 宗族磐互. 歷上古至<秦><漢>, 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 雖<周><皇甫>,<秦><穰侯>,<漢><武安>,<呂>,< >,<上官>之屬, 皆不及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 爲其人微象. <孝昭帝>時, 冠石立於<泰山>, 柳起於<上林>. 而<孝宣帝>卽位, 今<王氏>先祖墳墓在<濟南>者, 其梓柱生枝葉, 扶疏上出屋, 根*잡地中;雖立石起柳, 無以過此之明也. 事勢不兩大, <王氏>與<劉氏>亦且不 立, 如下有<泰山>之安, 則上有累卵之危. 陛下爲人子孫, 守持宗廟, 而令國祚移於外親, 降爲 , 縱不爲身, 奈宗廟何! 婦人內夫家, 外父母家, 此亦非皇太后之福也. <孝宣皇帝>不與舅<平昌>,<樂昌侯>權, 所以安全之也.
夫明者起福於無形, 銷患於未然. 宜發明詔, 吐德音, 援近宗室, 親而納信, 黜遠外戚, 毋授以政, 皆罷令就弟, 以則效先帝之所行, 厚安外戚, 全其宗族, 誠東宮之意, 外家之福也. <王氏>永存, 保其爵祿, <劉氏>長安, 不失社稷, 所以 睦外內之姓, 子子孫孫無疆之計也. 如不行此策, <田氏>復見於今, 六卿必起於<漢>, 爲後嗣憂, 昭昭甚明, 不可不深圖, 不可不蚤慮. {易}曰: 君不密, 則失臣;臣不密, 則失身;幾事不密, 則害成. 唯陛下深留聖思, 審固幾密, 覽往事之戒, 以折中取信, 居萬安之實, 用保宗廟, 久承皇太后, 天下幸甚.
書奏, 天子召見<向>, 歎息悲傷其意, 謂曰: 君具休矣, 吾將思之. 以<向>爲中壘校尉.
<向>爲人簡易無威儀, 廉靖樂道, 不交接世俗, 專積思於經術, 晝誦書傳, 夜觀星宿, 或不寐達旦. <元延>中, 星 <東井>, <蜀郡><岷山>崩雍江. <向>惡此異, 語在{五行志}. 懷不能已, 復上奏, 其辭曰:
臣聞<帝舜>戒<伯禹>, 毋若<丹朱>敖;<周公>戒<成王>, 毋若<殷王紂>. {詩}曰 <殷>監不遠, 在<夏后>之世 , 亦言<湯>以<桀>爲戒也. 聖帝明王常以敗亂自戒, 不諱廢興, 故臣敢極陳其愚, 唯陛下留神察焉.
謹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日蝕三十六, <襄公>尤數, 率三歲五月有奇而壹食. <漢>興訖<竟寧>, <孝景帝>尤數, 率三歲一月而一食. 臣<向>前數言日當食, 今連三年比食. 自<建始>以來, 二十歲間而八食, 率二歲六月而一發, 古今罕有. 異有小大希稠, 占有舒疾緩急, 而聖人所以斷疑也. {易}曰: 觀乎天文, 以察時變. 昔<孔子>對<魯哀公>, 言<夏桀>,<殷紂>暴虐天下, 故曆失則<攝提>失方, 孟 無紀, 此皆易姓之變也. <秦始皇>之末至<二世>時, 日月薄食, 山陵淪亡, <辰星>出於四孟, <太白>經天而行, 無雲而雷, 枉矢夜光, <熒惑>襲月, 孼火燒宮, 野禽 廷, 都門內崩, 長人見<臨 >, 石隕于<東郡>, 星 <大角>, <大角>以亡. 觀<孔子>之言, 考暴<秦>之異, 天命信可畏也. 及<項籍>之敗, 亦 <大角>. <漢>之入<秦>, 五星聚于<東井>, 得天下之象也. <孝惠>時, 有雨血, 日食於衝, 滅光星見之異. <孝昭>時, 有<泰山>臥石自立, <上林> 柳復起, 大星如月西行, 衆星隨之, 此爲特異. <孝宣>興起之表, 天狗夾漢而西, 久陰不雨者二十餘日, <昌邑>不終之異也. 皆著於{漢紀}. 觀<秦>,<漢>之易世, 覽<惠>,<昭>之無後, 察<昌邑>之不終, 視<孝宣>之紹起, 天之去就, 豈不昭昭然哉! <高宗>,<成王>亦有 雉拔木之變, 能思其故, 故<高宗>有百年之福, <成王>有復風之報. 神明之應, 應若景嚮, 世所同聞也.
臣幸得託末屬, 誠見陛下有寬明之德, 冀銷大異, 而興<高宗>,<成王>之聲, 以崇<劉氏>, 故 數奸死亡之誅. 今日食尤屢, 星 <東井>, <攝提>炎及<紫宮>, 有識長老莫不震動, 此變之大者也. 其事難一二記, 故{易}曰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 是以設卦指爻, 而復說義. {書}曰 來以圖 , 天文難以相曉, 臣雖圖上, 猶須口說, 然後可知, 願賜淸燕之閒, 指圖陳狀.
上輒入之, 然終不能用也. <向>每召見, 數言公族者國之枝葉, 枝葉落則本根無所庇 ;方今同姓疏遠, 母黨專政, 祿去公室, 權在外家, 非所以彊<漢>宗, 卑私門, 保守社稷, 安固後嗣也.
<向>自見得信於上, 故常顯訟宗室, 譏刺<王氏>及在位大臣, 其言多痛切, 發於至誠. 上數欲用<向>爲九卿, 輒不爲<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 故終不遷. 居列大夫官前後三十餘年, 年七十二卒. 卒後十三歲而<王氏>代<漢>. <向>三子皆好學:長子<伋>, 以{易}敎授, 官至郡守;中子<賜>, 九卿丞, 蚤卒;少子<歆>, 最知名.
<歆>字<子駿>, 少以通{詩}{書}能屬文召見<成帝>, 待詔宦者署, 爲黃門郞. <河平>中, 受詔與父<向>領校 書, 講六藝傳記, 諸子,詩賦,數術,方技, 無所不究. <向>死後, <歆>復爲中壘校尉.
<哀帝>初卽位, 大司馬<王莽>擧<歆>宗室有材行, 爲侍中太中大夫, 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 貴幸. 復領{五經}, 卒父前業. <歆>乃集六藝 書, 種別爲{七略}. 語在{藝文志}.
<歆>及<向>始皆治{易}, <宣帝>時, 詔<向>受{ 梁春秋}, 十餘年, 大明習. 及<歆>校 書, 見古文{春秋左氏傳}, <歆>大好之. 時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 與<歆>共校經傳. <歆>略從<咸>及丞相<翟方進>受, 質問大義. 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 學者傳訓故而已, 及<歆>治{左氏}, 引傳文以解經, 轉相發明, 由是章句義理備焉. <歆>亦湛靖有謀, 父子俱好古, 博見彊志, 過絶於人. <歆>以爲<左丘明>好惡與聖人同, 親見夫子, 而<公羊>,< 梁>在七十子後, 傳聞之與親見之, 其詳略不同. <歆>數以難<向>, <向>不能非間也, 然猶自持其{ 梁}義. 及<歆>親近, 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 {逸禮},{古文尙書}皆列於學官. <哀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 諸博士或不肯置對. <歆>因移書太常博士, 責讓之曰:
昔<唐虞>旣衰, 而<三代>迭興, 聖帝明王, 累起相襲, 其道甚著. <周室>旣微而禮樂不正, 道之難全也如此. 是故<孔子>憂道之不行, 歷國應聘. 自<衛>反<魯>, 然後樂正, {雅}{頌}乃得其所;修{易}, 序{書}, 制作{春秋}, 以紀帝王之道. 及夫子沒而微言絶, 七十子終而大義乖. 重遭<戰國>, 棄 豆之禮, 理軍旅之陳, <孔氏>之道抑, 而<孫><吳>之術興. 陵夷至于暴<秦>, 燔經書, 殺儒士, 設挾書之法, 行是古之罪. 道術由是遂滅. <漢>興, 去聖帝明王遐遠, <仲尼>之道又絶, 法度無所因襲. 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 天下唯有{易}卜, 未有 書. 至<孝惠>之世, 乃除挾書之律, 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胄武夫, 莫以爲意. 至<孝文皇帝>, 始使掌故<朝錯>從<伏生>受{尙書}. {尙書}初出于屋壁, 朽折散絶, 今其書見在, 時師傳讀而已. {詩}始萌牙. 天下衆書往往頗出, 皆諸子傳說, 猶廣立於學官, 爲置博士. 在<漢>朝之儒, 唯<賈生>而已. 至<孝武皇帝>, 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 皆起於<建元>之間. 當此之時, 一人不能獨盡其經, 或爲{雅}, 或爲{頌}, 相合而成. {泰誓}後得, 博士集而讀之. 故詔書稱曰: 禮壞樂崩, 書缺簡脫, 朕甚閔焉. 時<漢>興已七八十年, 離於全經, 固已遠矣.
及<魯恭王>壞<孔子>宅, 欲以爲宮, 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 {逸禮}有三十九, {書}十六篇. <天漢>之後. <孔安國>獻之, 遭巫蠱倉卒之難, 未及施行. 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 皆古文舊書, 多者二十餘通, 臧於 府, 伏而未發. <孝成皇帝>閔學殘文缺, 稍離其眞, 乃陳發 臧, 校理舊文, 得此三事, 以考學官所傳, 經或脫簡, 傳或間編. 傳問民間, 則有<魯國>(柏)<[桓]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遺學與此同, 抑而未施. 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閔, 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絶之闕, 苟因陋就寡, 分文析字, 煩言碎辭, 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 信口說而背傳記, 是末師而非往古, 至於國家將有大事, 若立 雍封禪巡狩之儀, 則幽冥而莫知其原. 猶欲保殘守缺, 挾恐見破之私意, 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或懷妬嫉, 不考情實, 雷同相從, 隨聲是非, 抑此三學, 以{尙書}爲備, 謂<左氏>爲不傳{春秋}, 豈不哀哉!
今聖上德通神明, 繼統揚業, 亦閔文學錯亂, 學士若玆, 雖昭其情, 猶依違謙讓, 樂與士君子同之. 故下明詔, 試{左氏}可立不, 遣近臣奉指銜命, 將以輔弱扶微, 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 冀得廢遺. 今則不然, 深閉固距, 而不肯試, 猥以不誦絶之, 欲以杜塞餘道, 絶滅微學. 夫可與樂成, 難與慮始, 此乃衆庶之所爲耳, 非所望士君子也. 且此數家之事, 皆先帝所親論, 今上所考視, 其古文舊書, 皆有徵驗, 外內相應, 豈苟而已哉!
夫禮失求之於野, 古文不猶愈於野乎? 往者博士{書}有<歐陽>, {春秋}<公羊>, {易}則<施>,<孟>, 然<孝宣皇帝>猶復廣立{ 梁春秋}, {梁丘易}, {大}{小}{夏侯尙書}, 義雖相反, 猶 置之. 何則? 與其過而廢之也, 寧過而立之. 傳曰: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 在人;賢者志其大者, 不賢者志其小者. 今此數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義, 豈可偏絶哉! 若必專己守殘, 黨同門, 妬道眞, 違明詔, 失聖意, 以陷於文吏之議, 甚爲二三君子不取也.
其言甚切, 諸儒皆怨恨. 是時名儒光祿大夫< 勝>以<歆>移書上疏深自罪責, 願乞骸骨罷. 及儒者<師丹>爲大司空, 亦大怒, 奏<歆>改亂舊章, 非毁先帝所立. 上曰: <歆>欲廣道術, 亦何以爲非毁哉? <歆>由是 執政大臣, 爲衆儒所 , 懼誅, 求出補吏, 爲<河內>太守. 以宗室不宜典<三河>, 徙守<五原>, 後復轉在< 郡>, 歷三郡守. 數年, 以病免官, 起家復爲<安定>屬國都尉. 會<哀帝>崩, <王莽>持政, <莽>少與<歆>俱爲黃門郞, 重之, 白太后. 太后留<歆>爲右曹太中大夫, 遷中壘校尉, 羲和, 京兆尹, 使治明堂 雍, 封<紅休侯>. 典儒林史卜之官, 考定律曆, 著{三統曆譜}.
初, <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 字<穎叔>云. 及<王莽>簒位, <歆>爲國師, 後事皆在{莽傳}.
贊曰:<仲尼>稱 材難不其然與! 自<孔子>後, 綴文之士衆矣, 唯<孟軻>,<孫況>, <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揚雄>. 此數公者, 皆博物洽聞, 通達古今, 其言有補於世. 傳曰 聖人不出, 其間必有命世者焉 , 豈近是乎? <劉氏>{洪範論}發明{大傳}, 著天人之應;{七略}剖判藝文, 總百家之緖;{三統曆譜}考步日月五星之度. 有意其推本之也. 嗚 ! <向>言山陵之戒, 于今察之, 哀哉! 指明梓柱以推廢興, 昭矣! 豈非直諒多聞, 古之益友與!
漢書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季布>, <楚>人也, 爲任俠有名. <項籍>使將兵, 數窘<漢王>. <項籍>滅, <高祖>購求<布>千金, 敢有舍匿, 罪三族. <布>匿< 陽><周氏>, <周氏>曰: <漢>求將軍急, 迹且至臣家, 能聽臣, 臣敢進計;卽否, 願先自 . <布>許之. 乃 鉗<布>, 衣褐, 置廣柳車中, 幷與其家 數十人, 之<魯><朱家>所賣之. <朱家>心知其<季布>也, 買置田舍. 乃之< 陽>見<汝陰侯>< 公>, 說曰: <季布>何罪? 臣各爲其主用, 職耳. <項氏>臣豈可盡誅邪? 今上始得天下, 而以私怨求一人, 何示不廣也! 且以<季布>之賢, <漢>求之急如此, 此不北走<胡>, 南走<越>耳. 夫忌壯士以資敵國, 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之墓也. 君何不從容爲上言之? < 公>心知<朱家>大俠, 意<布>匿其所, 乃許諾. 侍間, 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布>. 當是時, 諸公皆多<布>能 剛爲柔, <朱家>亦以此名聞當世. <布>召見, 謝, 拜郞中.
<孝惠>時, 爲中郞將. 單于嘗爲書 <呂太后>, 太后怒, 召諸將議之. 上將軍<樊 >曰: 臣願得十萬衆, 橫行<匈奴>中. 諸將皆阿<呂太后>, 以< >言爲然. <布>曰: <樊 >可斬也. 夫以<高帝>兵三十餘萬, 困於<平城>, < >時亦在其中. 今< >奈何以十萬衆橫行<匈奴>中, 面 ! 且<秦>以事<胡>, <陳勝>等起. 今瘡痍未 , < >又面諛, 欲搖動天下. 是時殿上皆恐, 太后罷朝, 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布>爲<河東>守. <孝文>時, 人有言其賢, 召欲以爲御史大夫. 人又言其勇, 使酒難近. 至, 留邸一月, 見罷. <布>進曰: 臣待罪<河東>, 陛下無故召臣,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 無所受事, 罷去, 此人必有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譽召臣, 一人毁去臣, 臣恐天下有識者聞之, 有以窺陛下. 上默然, 慙曰: <河東>吾股肱郡, 故特召君耳. <布>之官.
辯士<曹丘生>數招權顧金錢, 事貴人<趙談>等, 與<竇長君>善. <布>聞, 寄書諫<長君>曰: 吾聞<曹丘生>非長者, 勿與通. 及<曹丘生>歸, 欲得書請<布>. <竇長君>曰: <季將軍>不說足下, 足下無往. 固請書, 遂行. 使人先發書, <布>果大怒, 待<曹丘>. <曹丘>至, 則揖<布>曰: <楚>人諺曰『得黃金百, 不如得<季布>諾』, 足下何以得此聲<梁><楚>之間哉? 且僕與足下俱<楚>人, 使僕游揚足下名於天下, 顧不美乎? 何足下距僕之深也! <布>乃大說. 引入, 留數月, 爲上客, 厚送之. <布>名所以益聞者, <曹丘>揚之也.
<布>弟<季心>氣蓋<關中>, 遇人恭謹, 爲任俠, 方數千里, 士爭爲死. 嘗殺人, 亡<吳>, 從<爰絲>匿, 長事<爰絲>, 弟畜<灌夫>,<籍福>之屬. 嘗爲中司馬, 中尉< 都>不敢加. 少年多時時竊借其名以行. 當是時, <季心>以勇, <布>以諾, 聞<關中>.
<布>母弟<丁公>, 爲<項羽>將, 逐窘<高祖><彭城>西. 短兵接, <漢王>急, 顧謂<丁公>曰: 兩賢豈相 哉! <丁公>引兵而還. 及<項王>滅, <丁公>謁見<高祖>, 以<丁公>徇軍中, 曰: <丁公>爲<項王>臣不忠, 使<項王>失天下者也. 遂斬之, 曰: 使後爲人臣無 <丁公>也!
<欒布>, <梁>人也. <彭越>爲家人時, 嘗與<布>游, 窮困, 賣庸於<齊>, 爲酒家保. 數歲別去, 而<布>爲人所略, 賣爲奴於<燕>. 爲其主家報仇, <燕>將<臧 >擧以爲都尉. < >爲<燕王>, <布>爲將. 及< >反, <漢>擊<燕>, 虜<布>. <梁王><彭越>聞之, 乃言上, 請贖<布>爲<梁>大夫. 使於<齊>, 未反, <漢>召<彭越>責以謀反, 夷三族, 梟首< 陽>, 下詔有收視者輒捕之. <布>還, 奏事<彭越>頭下, 祠而哭之. 吏捕以聞. 上召<布>罵曰: 若與<彭越>反邪? 吾禁人勿收, 若獨祠而哭之, 與反明矣. 趣亨之. 方提趨湯, 顧曰: 願一言而死. 上曰: 何言? <布>曰: 方上之困<彭城>, 敗<滎陽>,<成皐>間, <項王>所以不能遂西, 徒以<彭王>居<梁>地, 與<漢>合從苦<楚>也. 當是之時, <彭王>壹顧, 與<楚>則<漢>破, 與<漢>則<楚>破. 且<垓下>之會, 微<彭王>, <項氏>不亡. 天下已定, <彭王>剖符受封, 亦欲傳之萬世. 今(漢)[帝]壹徵兵於<梁>, <彭王>病不行, 而疑以爲反. 反形未見, 以苛細誅之, 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今<彭王>已死, 臣生不如死, 請就亨. 上乃釋<布>, 拜爲都尉.
<孝文>時, 爲<燕>相, 至將軍. <布>稱曰: 窮困不能辱身, 非人也;富貴不能快意, 非賢也. 於是嘗有德, 厚報之;有怨, 必以法滅之. <吳><楚>反時, 以功封爲< 侯>, 復爲<燕>相. <燕><齊>之間皆爲立社, 號曰<欒公社>.
<布>薨, 子<賁>嗣侯, <孝武>時坐爲太常犧牲不如令, 國除.
<田叔>, <趙>< 城>人也. 其先, <齊><田氏>也. <叔>好劍, 學<黃老>術於<樂鉅公>. 爲人廉直, 喜任俠. 游諸公, <趙>人擧之<趙>相<趙午>, 言之<趙王><張敖>, 以爲郞中. 數歲, <趙王>賢之, 未及遷.
會<趙午>,<貫高>等謀弑上, 事發覺, <漢>下詔捕<趙王>及 臣反者. <趙>有敢隨王, 罪三族. 唯<田叔>,<孟舒>等十餘人 衣自 鉗, 隨王至<長安>. <趙王敖>事白, 得出, 廢王爲<宣平侯>, 乃進言<叔>等十人. 上召見, 與語, <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 上說, 盡拜爲郡守, 諸侯相. <叔>爲<漢中>守十餘年.
<孝文帝>初立, 召<叔>問曰: 公知天下長者乎? 對曰: 臣何足以知之! 上曰: 公長者, 宜知之. <叔>頓首曰: 故<雲中>守<孟舒>, 長者也. 是時<孟舒>坐虜大入<雲中>免. 上曰: 先帝置<孟舒><雲中>十餘年矣, 虜常一入, <孟舒>不能堅守, 無故士卒戰死者數百人. 長者固殺人乎? <叔>叩頭曰: 夫<貫高>等謀反, 天子下明詔, <趙>有敢隨<張王>者罪三族, 然<孟舒>自 鉗, 隨<張王>, 以身死之, 豈自知爲<雲中>守哉! <漢>與<楚>相距, 士卒罷 , 而<匈奴><冒頓>新服北夷, 來爲邊寇, <孟舒>知士卒罷 , 不忍出言, 士爭臨城死敵, 如子爲父, 以故死者數百人, <孟舒>豈 之哉! 是乃<孟舒>所以爲長者. 於是上曰: 賢哉<孟舒>! 復召以爲<雲中>守.
後數歲, <叔>坐法失官. <梁孝王>使人殺<漢>議臣<爰 >, <景帝>召<叔>案<梁>, 具得其事. 還報, 上曰: <梁>有之乎? 對曰: 有之. 事安在? <叔>曰: 上無以<梁>事爲問也. 今<梁王>不伏誅, 是廢<漢>法也;如其伏誅, 太后食不甘味, 臥不安席, 此憂在陛下. 於是上大賢之, 以爲<魯>相.
相初至官, 民以王取其財物自言者百餘人. <叔>取其渠率二(千)[十]人笞, 怒之曰: 王非汝主邪? 何敢自言主! <魯王>聞之, 大慙, 發中府錢, 使相償之. 相曰: 王自使人償之, 不爾, 是王爲惡而相爲善也.
<魯王>好獵, 相常從入苑中, 王輒休相就館. 相常暴坐苑外, 終不休, 曰: 吾王暴露, 獨何爲舍? 王以故不大出遊.
數年以官卒, <魯>以百金祠, 少子<仁>不受, 曰: 義不傷先人名.
<仁>以壯勇爲<衛將軍>舍人, 數從擊<匈奴>. <衛將軍>進言<仁>爲郞中, 至二千石,丞相長史, 失官. 後使刺<三河>, 還, 奏事稱意, 拜爲京輔都尉. 月餘, 遷司直. 數歲, <戾太子>擧兵, <仁>部閉城門, 令太子得亡, 坐縱反者族.
<贊>曰:以<項羽>之氣, 而<季布>以勇顯名<楚>, 身履軍 旗者數矣, 可謂壯士. 及至困 奴 , 苟活而不變, 何也? 彼自負其材, 受辱不羞, 欲其所用其未足也, 故終爲<漢>名將. 賢者誠重其死. 夫婢妾賤人, 感 而自殺, 非能勇也. 其 無俚之至耳. <欒布>哭<彭越>, <田叔>隨<張敖>, 赴死如歸, 彼誠知所處, 雖古烈士, 何以加哉!
漢書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高皇帝>八男:<呂后>生<孝惠帝>, <曹夫人>生<齊悼惠王肥, <薄姬>生<孝文帝>, <戚夫人>生<趙隱王如意>, <趙姬>生<淮南 王長>, 諸姬生<趙幽王友>,<趙共王恢>,<燕靈王建>. <淮南 王長>自有傳.
<齊悼惠王肥>, 其母<高祖>微時外婦也. <高祖>六年立, 食七十餘城. 諸民能<齊>言者皆與<齊>. <孝惠>二年, 入朝. 帝與<齊王>燕飮太后前, 置<齊王>上坐, 如家人禮. 太后怒, 乃令人酌兩 酒置前, 令<齊王>爲壽. <齊王>起, 帝亦起, 欲俱爲壽. 太后恐, 自起反 . <齊王>怪之, 因不敢飮, 陽醉去. 問知其 , 乃憂, 自以爲不得脫<長安>. 內史<士>曰: 太后獨有帝與<魯元公主>, 今王有七十餘城, 而公主乃食數城. 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爲公主湯沐邑, 太后必喜, 王無患矣. 於是<齊王>獻<城陽郡>以尊公主爲王太后. <呂太后>喜而許之. 乃置酒<齊邸>, 樂飮, 遣王歸國. 後十三年薨, 子<襄>嗣.
<趙隱王如意>, 九年立. 四年, <高祖>崩, <呂太后>徵王到<長安>, 殺之. 無子, 絶.
<趙幽王友>, 十一年立爲<淮陽王>. <趙隱王如意>死, <孝惠>元年, 徙<友>王<趙>, 凡立十四年. <友>以諸<呂>女爲后, 不愛, 愛 姬. 諸<呂>女怒去, 讒之於太后曰: 王曰『<呂氏>安得王? 太后百歲後, 吾必擊之.』 太后怒, 以故召<趙王>. <趙王>至, 置邸不見, 令衛圍守之, 不得食. 其 臣或竊饋之, 輒捕論之. <趙王>餓, 乃歌曰: 諸<呂>用事兮, <劉氏>微;迫脅王侯兮, 彊授我妃. 我妃旣 兮, 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 上曾不寤. 我無忠臣兮, 何故棄國? 自快中野兮, 蒼天與直! 于嗟不可悔兮, 寧早自賊! 爲王餓死兮, 誰者憐之? <呂氏>絶理兮, 託天報仇! 遂幽死. 以民禮葬之<長安>.
<高后>崩, <孝文>卽位, 立<幽王>子<遂>爲<趙王>. 二年, 有司請立皇子爲王. 上曰: <趙幽王>幽死, 朕甚憐之. 已立其長子<遂>爲<趙王>. <遂>弟< 彊>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 皆可王. 於是取<趙>之<河間>立< 彊>, 是爲<河間文王>. <文王>立十三年薨, 子<哀王福>嗣. 一年薨, 無子, 國除.
<趙王遂>立二十六年, <孝景>時< 錯>以過削<趙><常山郡>, 諸侯怨, <吳><楚>反, <遂>與合謀起兵. 其相<建德>,內史<王悍>諫, 不聽. 遂燒殺<德>,<悍>, 發兵住其西界, 欲待<吳><楚>俱進, 北使<匈奴>與連和. <漢>使<曲周侯>< 寄>擊之, <趙王>城守<邯鄲>, 相距七月. <吳><楚>敗, <匈奴>聞之, 亦不肯入邊. <欒布>自破<齊>還, 幷兵引水灌<趙>城. 城壞, 王<遂>自殺, 國除. <景帝>憐<趙>相,內史守正死, 皆封其子爲列侯.
<趙共王恢>. 十一年, <梁王><彭越>誅, 立<恢>爲<梁王>. 十六年, <趙幽王>死, <呂后>徙<恢>王<趙>, <恢>心不樂. 太后以<呂産>女爲<趙王>后, 王后從官皆諸<呂>也, 內擅權, 微司<趙王>, 王不得自恣. 王有愛姬, 王后 殺之. 王乃爲歌詩四章, 令樂人歌之. 王悲思, 六月自殺. 太后聞之, 以爲用婦人故自殺, 無思奉宗廟禮, 廢其嗣.
<燕靈王建>. 十一年, <燕王盧 >亡入<匈奴>, 明年, 立<建>爲<燕王>. 十五年薨, 有美人子, 太后使人殺之, 絶後.
<齊悼惠王>子, 前後凡九人爲王:太子<襄>爲<齊哀王>, 次子<章>爲<城陽景王>, <興居>爲<濟北王>, <將閭>爲<齊王>, <志>爲<濟北王>, < 光>爲<濟南王>, <賢>爲< 川王>, < >爲<膠西王>, <雄渠>爲<膠東王>.
<齊哀王襄>, <孝惠>六年嗣立. 明年, <惠帝>崩, <呂太后>稱制. 元年, 以其兄子< 侯><呂台>爲<呂王>, 割<齊>之<濟南郡>爲<呂王>奉邑. 明年, <哀王>弟<章>入宿衛於<漢>, <高后>封爲<朱虛侯>, 以<呂祿>女妻之. 後四年, 封<章>弟<興居>爲<東牟侯>, 皆宿衛<長安>. <高后>七年, 割<齊琅邪郡>, 立<營陵侯劉澤>爲<琅邪王>. 是歲, <趙王友>幽死于邸. 三<趙王>旣廢, <高后>立諸<呂>爲三王, 擅權用事.
<章>年二十, 有氣力, 忿<劉氏>不得職. 嘗入侍燕飮, <高后>令<章>爲酒吏. <章>自請曰: 臣, 將種也, 請得以軍法行酒. <高后>曰: 可. 酒 , <章>進歌舞, 已而曰: 請爲太后言耕田. <高后>兒子畜之, 笑曰: 顧乃父知田耳, 若生而爲王子, 安知田乎? <章>曰: 臣知之. 太后曰: 試爲我言田意. <章>曰: 深耕 種, 立苗欲疏;非其種者, 而去之. 太后默然. 頃之, 諸<呂>有一人醉, 亡酒, <章>追, 拔劍斬之, 而還報曰: 有亡酒一人, 臣謹行軍法斬之. 太后左右大驚. 業已許其軍法, 亡以罪也. 因罷酒. 自是後, 諸<呂>憚<章>, 雖大臣皆依<朱虛侯>. <劉氏>爲彊.
其明年, <高后>崩. <趙王呂祿>爲上將軍, <呂王産>爲相國, 皆居<長安>中, 聚兵以威大臣, 欲爲亂. <章>以<呂祿>女爲婦, 知其謀, 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 欲令發兵西, <朱虛侯>,<東牟侯>欲從中與大臣爲內應, 以誅諸<呂>, 因立<齊王>爲帝.
<齊王>聞此計, 與其舅<駟鈞>,郞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 <齊>相<召平>聞之, 乃發兵入衛王宮. <魏勃> <平>曰: 王欲發兵, 非有<漢>虎符驗也. 而相君圍王, 固善. <勃>請爲君將兵衛衛王. <召平>信之, 乃使<魏勃>將. <勃>旣將, 以兵圍相府. <召平>曰: 嗟乎! 道家之言『當斷不斷, 反受其亂』. 遂自殺. 於是<齊王>以<駟鈞>爲相, <魏勃>爲將軍, <祝午>爲內史, 悉發國中兵. 使<祝午> <琅邪王>曰: <呂氏>爲亂, <齊王>發兵欲西誅之. <齊王>自以兒子, 年少, 不習兵革之事, 願擧國委大王. 大王自<高帝>將也, 習戰事. <齊王>不敢離兵, 使臣請大王幸之<臨 >見<齊王>計事, 幷將<齊>兵以西平<關中>之亂. <琅邪王>信之, 以爲然, 乃馳見<齊王>. <齊王>與<魏勃>等因留<琅邪王>, 而使<祝午>盡發<琅邪國>而幷將其兵.
<琅邪王><劉澤>旣欺, 不得反國, 乃說<齊王>曰: <齊><悼惠王>, <高皇帝>長子也, 推本言之, 大王<高皇帝>適長孫也, 當立. 今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 而<澤>於<劉氏>最爲長年, 大臣固待<澤>決計. 今大王留臣無爲也, 不如使我入關計事. <齊王>以爲然, 乃益具車送<琅邪王>.
<琅邪王>旣行, <齊>遂擧兵西攻<呂國>之<濟南>. 於是<齊王>遺諸侯王書曰: 高帝>平定天下, 王諸子弟. <悼惠王>薨, <惠帝>使<留侯><張良>立臣爲<齊王>. <惠帝>崩, <高后>用事, 春秋高, 聽諸<呂>擅廢帝更立, 又殺三<趙王>, 滅<梁>,<趙>,<燕>, 以王諸<呂>, 分<齊國>爲四. 忠臣進諫, 上或亂不聽. 今<高后>崩, 皇帝春秋富, 未能治天下, 固待大臣諸侯. 今諸<呂>又擅自尊官, 聚(官)[兵]嚴威, 劫列侯忠臣, 制以令天下, 宗廟以危. 寡人帥兵入誅不當爲王者.
<漢>聞之, 相國<呂産>等遣大將軍<潁陰侯><灌 >將兵擊之. < >至<滎陽>, 乃謀曰: 諸<呂>擧兵<關中>, 欲危<劉氏>而自立, 今我破<齊>還報, 是益<呂氏>資也. 乃留兵屯<滎陽>, 使人諭<齊王>及諸侯, 與連和, 以待<呂氏>之變而共誅之. <齊王>聞之, 乃屯兵西界待約.
<呂祿>,<呂産>欲作亂, <朱虛侯章>與太尉<勃>,丞相<平>等誅之. <章>首先斬<呂産>, 太尉<勃>等乃盡誅諸<呂>. 而<琅邪王>亦從<齊>至<長安>.
大臣議欲立<齊王>, 皆曰: 母家<駟鈞>惡戾, 虎而冠者也. 訪以<呂氏>故, 幾亂天下, 今又立<齊王>, 是欲復爲<呂氏>也. <代王>母家<薄氏>, 君子長者, 且<代王>, <高帝>子, 於今見在, 最爲長. 以子則順, 以善人則大臣安. 於是大臣乃謀迎<代王>, 而遣<章>以誅<呂氏>事告<齊王>, 令罷兵.
<灌 >在<滎陽>, 聞<魏勃>本敎<齊王>反, 旣誅<呂氏>, 罷<齊>兵, 使使召責問<魏勃>. <勃>曰: 失火之家, 豈暇先言丈人後救火乎! 因退立, 股戰而栗. 恐不能言者, 終無他語. <灌將軍>孰視, 笑曰: 人謂<魏勃>勇, 妄庸人耳, 何能爲乎! 乃罷<勃>. <勃>父以善鼓琴見<秦皇帝>. 及<勃>少時, 欲求見<齊>相<曹參>, 家貧無以自通, 乃常獨早 <齊>相舍人門外. 舍人怪之, 以爲物而司之, 得<勃>. <勃>曰: 願見相君無因, 故爲子 , 欲以求見. 於是舍人見<勃>, <曹參>因以爲舍人. 壹爲<參>御言事, 以爲賢, 言之<悼惠王>. 王召見, 拜爲內史. 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 及<悼惠王>薨, <哀王>嗣, <勃>用事重於相.
<齊王>旣罷兵歸, 而<代王>立, 是爲<孝文帝>.
<文帝>元年, 盡以<高后>時所割<齊>之<城陽>,<琅邪>,<濟南郡>復予<齊>, 而徙<琅邪王>王<燕>. 益封<朱虛侯>,<東牟侯>各二千戶, 黃金千斤.
是歲, <齊哀王>薨, 子<文王則>嗣. 十四年薨, 無子, 國除.
<城陽景王章>, <孝文>二年以<朱虛侯>與<東牟侯興居>俱立. 二年薨. 子<共王喜>嗣. <孝文>十二年, 徙王<淮南>, 五年, 復還王<城陽>, 凡立三十三年薨. 子<頃王延>嗣, 二十六年薨. 子<敬王義>嗣, 九年薨. 子<惠王武>嗣, 十一年薨. 子<荒王順>嗣, 四十六年薨. 子<戴王恢>嗣, 八年薨. 子<孝王景>嗣, 二十四年薨. 子<哀王雲>嗣, 一年薨, 無子, 國絶. <成帝>復立<雲>兄<俚>爲<城陽王>, <王莽>時絶.
<濟北王興居>初以<東牟侯>與大臣共立<文帝>於<代邸>, 曰: 誅<呂氏>, 臣無功, 請與太僕< 公>俱入淸宮. 遂將<少帝>出, 迎皇帝入宮.
始誅諸<呂>時, <朱虛侯章>功尤大, 大臣許盡以<趙>地王<章>, 盡以<梁>地王<興居>. 及<文帝>立, 聞<朱虛>,<東牟>之初欲立<齊王>, 故黜其功. 二年, 王諸子, 乃割<齊>二郡以王<章>,<興居>. <章>,<興居>意自以失職奪功. 歲餘, <章>薨, 而<匈奴>大入邊, <漢>多發兵, 丞相<灌 >將擊之, <文帝>親幸<太原>. <興居>以爲天子自擊<胡>, 遂發兵反. 上聞之, 罷兵歸<長安>, 使<棘蒲侯><柴將軍>擊破, 虜<濟北王>. 王自殺, 國除.
<文帝>憫<濟北王>逆亂以自滅, 明年, 盡封<悼惠王>諸子<罷軍>等七人爲列侯. 至十五年, <齊文王>又薨, 無子. 時<悼惠王>後尙有<城陽王>在, <文帝>憐<悼惠王>適嗣之絶, 於是乃分<齊>爲六國, 盡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爲王. <齊孝王將閭>以<楊虛侯>立, <濟北王志>以<安都侯>立, < 川王賢>以<武成侯>立, <膠東王雄渠>以<白石侯>立, <膠西王 >以<平昌侯>立, <濟南王 光>以< 侯>立. <孝文>十六年, 六王同日俱立.
立十一年, <孝景>三年, <吳楚>反, <膠東>,<膠西>,< 川>,<濟南王>皆發兵應<吳><楚>. 欲與<齊>, <齊孝王>狐疑, 城守不聽. 三國兵共圍<齊>, <齊王>使<路中大夫>告於天子. 天子復令<路中大夫>還報, 告<齊王>堅守, <漢>兵今破<吳><楚>矣. <路中大夫>至, 三國兵圍<臨 >數重, 無從入. 三國將與<路中大夫>盟曰: 若反言<漢>已破矣, <齊>趣下三國, 不且見屠. <路中大夫>旣許, 至城下, 望見<齊王>, 曰: <漢>已發兵百萬, 使太尉<亞夫>擊破<吳><楚>, 方引兵救<齊>, <齊>必堅守無下! 三國將誅<路中大夫>.
<齊>初圍急, 陰與三國通謀, 約未定, 會<路中大夫>從<漢>來, 其大臣乃復勸王無下三國. 會<漢>將<欒布>,<平陽侯>等兵至<齊>, 擊破三國兵, 解圍. 已後聞<齊>初與三國有謀, 將欲移兵伐<齊>. <齊孝王>懼, 飮藥自殺. 而<膠東>,<膠西>,<濟南>,< 川王>皆伏誅, 國除. 獨<濟北王>在.
<齊孝王>之自殺也, <景帝>聞之, 以爲<齊>首善, 以迫劫有謀, 非其罪也, 召立<孝王>太子<壽>, 是爲<懿王>. 二十三年薨, 子< 王次昌>嗣.
其母曰<紀太后>. 太后取其弟<紀氏>女爲王后, 王不愛. <紀太后>欲其家重寵, 令其長女<紀翁主>入王宮正其後宮無令得近王, 欲令愛<紀氏>女. 王因與其 翁主姦.
<齊>有宦者<徐甲>, 入事<漢>皇太后. 皇太后有愛女曰<脩成君>, <脩成君>非<劉氏>子, 太后憐之, <脩成君>有女<娥>, 太后欲嫁之於諸侯. 宦者<甲>乃請使<齊>, 必令王上書請<娥>. 皇太后大喜, 使<甲>之<齊>. 時<主父偃>知<甲>之使<齊>以取后事, 亦因謂<甲>: 卽事成, 幸言<偃>女願得充王後宮. <甲>至<齊>, 風以此事. <紀太后>怒曰: 王有后, 後宮備具. 且<甲>, <齊>貧人, 及爲宦者入事<漢>, 初無補益, 乃欲亂吾王家! 且<主父偃>何爲者? 乃欲以女充後宮! <甲>大窮, 還報皇太后曰: 王已願尙<娥>, 然事有所害, 恐如<燕王>. <燕王>者, 與其子昆弟姦, 坐死. 故以<燕>感太后. 太后曰: 毋復言嫁女<齊>事. 事 淫聞於上. <主父偃>由此與<齊>有隙.
<偃>方幸用事, 因言: <齊><臨 >十萬戶, 市租千金, 人衆殷富, 鉅於<長安>, 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 今<齊王>於親屬益疏. 乃從容言<呂太后>時<齊>欲反, 及<吳><楚>時<孝王>幾爲亂. 今聞<齊王>與其 亂. 於是<武帝>拜<偃>爲<齊>相, 且正其事. <偃>至<齊>, 急治王後宮宦者爲王通於 翁主所者, 辭及王. 王年少, 懼以罪爲吏所執誅, 乃飮藥自殺.
是時<趙王>懼<主父偃>壹出敗<齊>, 恐其漸疏骨肉, 乃上書言<偃>受金及輕重之短, 天子亦因囚<偃>. <公孫弘>曰: <齊王>以憂死, 無後, 非誅<偃>無以塞天下之望. <偃>遂坐誅.
< 王>立五年, 國除.
<濟北王志>, <吳><楚>反時初亦與通謀, 後堅守不發兵, 故得不誅, 徙王< 川>. <元朔>中, <齊國>絶.
<悼惠王>後唯有二國:<城陽>,< 川>. < 川>地比<齊>, <武帝>爲<悼惠王> 園在<齊>, 乃割<臨 >東 <悼惠王> 園邑盡以予< 川>, 令奉祭祀.
<志>立三十五年薨, 是爲<懿王>. 子<靖王建>嗣, 二十年薨. 子<頃王遺>嗣, 三十五年薨. 子<思王終古>嗣. <五鳳>中, <靑州>刺史奏<終古>使所愛奴與八子及諸御婢姦, <終古>或參與被席, 或白晝使(羸)[裸]伏. 犬馬交接, <終古>親臨觀. 産子, 輒曰: 亂不可知, 使去其子. 事下丞相御史, 奏<終古>位諸侯王, 以令置八子, 秩比六百石, 所以廣嗣重祖也. 而<終古>禽獸行, 亂君臣夫婦之別, 悖逆人倫, 請逮捕. 有詔削四縣. 二十八年薨. 子<考王尙>嗣, 五年薨. 子<孝王橫>嗣, 三十一年薨. 子<懷王交>嗣, 六年薨. 子<永>嗣, <王莽>時絶.
贊曰:<悼惠>之王<齊>, 最爲大國. 以海內初定, 子弟少, 激<秦>孤立亡藩輔, 故大封同姓, 以塡天下. 時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 卿以下衆官, 如<漢>朝, <漢>獨爲置丞相. 自<吳><楚>誅後, 稍奪諸侯權, 左官附益阿黨之法設. 其後諸侯唯得衣食租稅, 貧者或乘牛車.
漢書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蕭何>, <沛>人也. 以文毋害爲<沛>主吏 . <高祖>爲布衣時, 數以吏事護<高祖>. <高祖>爲亭長, 常佑之. <高祖>以吏繇<咸陽>, 吏皆送奉錢三, <何>獨以五. <秦>御史監郡者, 與從事辨之. <何>乃給<泗水>卒史事, 第一. <秦>御史欲入言徵<何>, <何>固請, 得毋行.
及<高祖>起爲<沛公>, <何>嘗爲丞督事. <沛公>至<咸陽>, 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 <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臧之. <沛公>具知天下*액塞, 戶口多少, 彊弱處, 民所疾苦者, 以<何>得<秦>圖書也.
初, 諸侯相與約, 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 <沛公>旣先定<秦>, <項羽>後至, 欲攻<沛公>, <沛公>謝之得解. <羽>遂屠燒<咸陽>, 與<范增>謀曰: <巴蜀>道險, <秦>之遷民皆居<蜀>. 乃曰: <蜀漢>亦<關中>地也. 故立<沛公>爲<漢王>, 而三分<關中>地, 王<秦>降將以距<漢王>. <漢王>怒, 欲謀攻<項羽>. <周勃>,<灌 >,<樊 >皆勸之, <何>諫之曰: 雖王<漢中>之惡, 不猶愈於死乎? <漢王>曰: 何爲乃死也? <何>曰: 今衆弗如, 百戰百敗, 不死何爲? {周書}曰『天予不取, 反受其咎』. 語曰『天漢』, 其稱甚美. 夫能 於一人之下, 而信於萬乘之上者, <湯><武>是也. 臣願大王王<漢中>, 養其民以致賢人, 收用<巴蜀>, 還定<三秦>, 天下可圖也. <漢王>曰: 善. 乃遂就國, 以<何>爲丞相. <何>進<韓信>, <漢王>以爲大將軍, 說<漢王>令引兵東定<三秦>. 語在{信傳}.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 塡撫諭告, 使給軍食. <漢>二年, <漢王>與諸侯擊<楚>, <何>守<關中>, 侍太子, 治< 陽>. 爲令約束, 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 輒奏, 上可許以從事;卽不及奏, 輒以便宜施行, 上來以聞. 計戶轉漕給軍, <漢王>數失軍遯去, <何>常興<關中>卒, 輒補缺. 上以此 屬任<何><關中>事.
<漢>三年, 與<項羽>相距<京>,<索>間, 上數使使勞苦丞相. <鮑生>謂<何>曰: 今王暴衣露蓋, 數勞苦君者, 有疑君心. 爲君計, 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 上益信君. 於是<何>從其計, <漢王>大說.
<漢>五年, 已殺<項羽>, 卽皇帝位, 論功行封, 臣爭功, 歲餘不決. 上以<何>功最盛, 先封爲< 侯>, 食邑八千戶. 功臣皆曰: 臣等身被堅執兵, 多者百餘戰, 少者數十合, 攻城略地, 大小各有差. 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 徒持文墨議論, 不戰, 顧居臣等上, 何也? 上曰: 諸君知獵乎? 曰: 知之. 知獵狗乎? 曰: 知之. 上曰: 夫獵, 追殺獸者狗也, 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走得獸耳, 功狗也;至如<蕭何>, 發縱指示, 功人也. 且諸君獨以身從我, 多者三兩人;<蕭何>擧宗數十人皆隨我, 功不可忘也! 臣後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 奏位次, 皆曰: <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 攻城略地, 功最多, 宜第一. 上已橈功臣多封<何>, 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 然心欲<何>第一. 關內侯<鄂(千)秋>時爲謁者, 進曰: 臣議皆誤. 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 此特一時之事. 夫上與<楚>相距五歲, 失軍亡衆, 跳身遯者數矣, 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 非上所詔令召, 而數萬衆會上乏絶者數矣. 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 軍無見糧, <蕭何>轉漕<關中>, 給食不乏. 陛下雖數亡<山東>, <蕭何>常全<關中>待陛下, 此萬世功也. 今雖無<曹參>等百數, 何缺於<漢>? <漢>得之不必待以全. 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 <蕭何>當第一, <曹參>次之. 上曰: 善. 於是乃令<何>第一, 賜帶劍履上殿, 入朝不趨. 上曰: 吾聞進賢受上賞, <蕭何>功雖高, 待<鄂君>乃得明. 於是因<鄂(千)秋>故所食關內侯邑二千戶, 封爲<安平侯>. 是日, 悉封<何>父母兄弟十餘人, 皆食邑. 乃益封<何>二千戶, 以嘗繇<咸陽>時<何>送我獨 錢二也 .
<陳 >反, 上自將, 至<邯鄲>. 而<韓信>謀反<關中>, <呂后>用<何>計誅<信>. 語在{信傳}. 上已聞誅<信>, 使使拜丞相爲相國, 益封五千戶, 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爲相國衛. 諸君皆賀, <召平>獨弔. <召平>者, 故<秦><東陵侯>. <秦>破, 爲布衣, 貧, 種瓜<長安>城東, 瓜美, 故世謂 東陵瓜 , 從<召平>始也. <平>謂<何>曰: 禍自此始矣. 上暴露於外, 而君守於內, 非被矢石之難, 而益君封置衛者, 以今者<淮陰>新反於中, 有疑君心. 夫置衛衛君, 非以寵君也. 願君讓封勿受, 悉以家私財佐軍. <何>從其計, 上說.
其秋, < 布>反, 上自將擊之, 數使使問相國何爲. 曰: 爲上在軍, 循勉百姓, 悉所有佐軍, 如<陳 >時. 客又說<何>曰: 君滅族不久矣. 夫君位爲相國, 功第一, 不可復加. 然君初入關, 本得百姓心, 十餘年矣. 皆附君, 尙復 得民和. 上所謂數問君, 畏君傾動<關中>. 今君胡不多買田地, 賤貰 以自 ? 上心必安. 於是<何>從其計, 上乃大說.
上罷<布>軍歸, 民道遮行, 上書言相國彊賤買民田宅數千人. 上至, <何>謁. 上笑曰: 今相國乃利民! 民所上書皆以與<何>, 曰: 君自謝民. 後<何>爲民請曰: <長安>地 , <上林>中多空地, 棄, 願令民得入田, 毋收稿爲獸食. 上大怒曰: 相國多受賈人財物, 爲請吾苑! 乃下<何>廷尉, 械繫之. 數日, <王衛尉>侍, 前問曰: 相國胡大罪, 陛下繫之暴也? 上曰: 吾聞<李斯>相<秦皇帝>, 有善歸主, 有惡自予. 今相國多受賈 金, 爲請吾苑, 以自媚於民. 故繫治之. <王衛尉>曰: 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 眞宰相事也. 陛下柰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 且陛下距<楚>數歲, <陳 >,< 布>反時, 陛下自將往, 當是時相國守<關中>, <關中>搖足則關西非陛下有也. 相國不以此時爲利, 乃利賈人之金乎? 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 夫<李斯>之分過, 又何足法哉! 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 上不 . 是日, 使使持節赦出<何>. <何>年老, 素恭謹, 徒跣入謝. 上曰: 相國休矣! 相國爲民請吾苑不許, 我不過爲<桀紂>主, 而相國爲賢相. 吾故繫相國, 欲令百姓聞吾過.
<高祖>崩, <何>事<惠帝>. <何>病, 上親自臨視<何>疾, 因問曰: 君卽百歲後, 誰可代君? 對曰: 知臣莫如主. 帝曰: <曹參>何如? <何>頓首曰: 帝得之矣. <何>死不恨矣!
<何>買田宅必居窮 處, 爲家不治垣屋. 曰: 令後世賢, 師吾儉;不賢, 毋爲勢家所奪.
<孝惠>二年, <何>薨, 諡曰<文終侯>. 子<祿>嗣, 薨, 無子. <高后>乃封<何夫人><同>爲< 侯>, 小子<延>爲<筑陽侯>. <孝文>元年, 罷<同>, 更封<延>爲< 侯>. 薨, 子<遺>嗣. 薨, 無子. <文帝>復以<遺>弟<則>嗣, 有罪免. <景帝>二年, 制詔御史: 故相國<蕭何>, <高皇帝>大功臣, 所與爲天下也. 今其祀絶, 朕甚憐之. 其以<武陽縣>戶二千封<何>孫<嘉>爲列侯. <嘉>, <則>弟也. 薨, 子<勝>嗣, 後有罪免. <武帝元狩>中, 復下詔御史: 以< >戶二千四百封<何>曾孫<慶>爲< 侯>, 布告天下, 令明知朕報<蕭相國>德也. <慶>, <則>子也. 薨, 子<壽成>嗣, 坐爲太常(儀)[犧]牲瘦免. <宣帝>時, 詔丞相御史求問<蕭相國>後在者, 得玄孫<建世>等十二人, 復下詔以< >戶二千封<建世>爲< 侯>. 傳子至孫<獲>, 坐使奴殺人減死論. <成帝>時, 復封<何>玄孫之子<南*련>長<喜>爲< 侯>. 傳子至曾孫, <王莽>敗乃絶.
<曹參>, <沛>人也. <秦>時爲獄 , 而<蕭何>爲主吏, 居縣爲豪吏矣. <高祖>爲<沛公>也, <參>以中涓從. 擊<胡陵>,<方與>, 攻<秦>監公軍, 大破之. 東下<薛>, 擊<泗水>守軍<薛>郭西. 復攻<胡陵>, 取之. 徙守<方與>. <方與>反爲<魏>, 擊之. < >反爲<魏>, 攻之. 賜爵七大夫. 北擊<司馬欣>軍< >東, 取<狐父>,<祁善置>. 又攻<下邑>以西, 至<虞>, 擊<秦>將<章邯>車騎. 攻<轅戚>及<亢父>, 先登. 遷爲五大夫. 北救<東阿>, 擊<章邯>軍, 陷陳, 追至< 陽>. 攻<定陶>, 取<臨濟>. 南救<雍丘>, 擊<李由>軍, 破之, 殺<李由>, 虜<秦>候一人. <章邯>破殺<項梁>也, <沛公>與<項羽>引兵而東. <楚懷王>以<沛公>爲< 郡>長, 將< 郡>兵. 於是乃封<參>執帛, 號曰<建成君>. 遷爲<戚公>, 屬< 郡>.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 破之<成武>南. 擊<王離>軍<成陽>南, 又攻< 里>, 大破之. 追北, 西至<開封>, 擊<趙賁>軍, 破之, 圍<趙賁><開封>城中. 西擊<秦>將<楊熊>軍於<曲遇>, 破之. 虜<秦>司馬及御史各一人. 遷爲執珪. 從西攻<陽武>, 下< 轅>,< 氏>, 絶<河>津. 擊<趙賁>軍<尸>北, 破之. 從南攻< >, 與<南陽>守< >戰<陽城>郭東, 陷陳, 取<宛>, 虜< >, 定<南陽郡>. 從西攻<武關>,<嶢關>, 取之. 前攻<秦>軍<藍田>南, 又夜擊其北軍, 大破之, 遂至<咸陽>, 破<秦>.
<項羽>至, 以<沛公>爲<漢王>. <漢王>封<參>爲<建成侯>. 從至<漢中>, 遷爲將軍. 從還定<三秦>, 攻<下辨>,<故道>,<雍>,< >. 擊<章平>軍於<好 >南, 破之, 圍<好 >, 取<壤鄕>. 擊<三秦>軍<壤>東及<高 >, 破之. 復圍<章平>, <平>出<好 >走. 因擊<趙賁>,內史<保>軍, 破之. 東取<咸陽>, 更名曰<新城>. <參>將兵守<景陵>二十三日, <三秦>使<章平>等攻<參>, <參>出擊, 大破之. 賜食邑於<寧秦>. 以將軍引兵圍<章邯><廢丘>;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關>. 至<河內>, 下<脩武>, 度<圍津>, 東擊<龍且>,<項 ><定陶>, 破之. 東取< >,<蕭>,<彭城>. 擊<項籍>軍, <漢>軍大敗走. <參>以中尉圍取<雍丘>. <王武>反於<外黃>, <程處>反於<燕>, 往擊, 盡破之. <柱天侯>反於<衍氏>, 進破取<衍氏>. 擊<羽 >於<昆陽>, 追至<葉>. 還攻<武彊>, 因至<滎陽>. <參>自<漢中>爲將軍中尉, 從擊諸侯, 及<項王>敗, 還至<滎陽>.
<漢>二年, 拜爲假左丞相, 入屯兵<關中>. 月餘, <魏王豹>反, 以假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 ><東張>, 大破之. 因攻<安邑>, 得<魏>將<王襄>. 擊<魏王>於<曲陽>, 追至<東垣>, 生獲<魏王豹>. 取<平陽>, 得<豹>母妻子, 盡定<魏>地, 凡五十二縣. 賜食邑<平陽>. 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 >東, 大破之, 斬<夏說>. 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 >, 擊<成安君><陳餘>, 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公>於< >城中. <戚公>出走, 追斬之. 乃引兵詣<漢王>在所. <韓信>已破<趙>, 爲相國, 東擊<齊>, <參>以左丞相屬焉. 攻破<齊><歷下>軍, 遂取<臨淄>. 還定<濟北郡>, 收<著>,< 陰>,<平原>,< >,<盧>. 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於<上假密>, 大破之, 斬<龍且>, 虜亞將<周蘭>. 定<齊郡>, 凡得七十縣. 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 其守相<許章>, 及故將軍<田旣>. <韓信>立爲<齊王>, 引兵東詣<陳>, 與<漢王>共破<項羽>, 而<參>留平<齊>未服者.
<漢王>卽皇帝位. <韓信>徙爲<楚王>. <參>歸相印焉. <高祖>以長子<肥>爲<齊王>, 而以<參>爲相國. <高祖>六年, 與諸侯剖符, 賜<參>爵列侯, 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 世世勿絶.
<參>以<齊>相國擊<陳 >將<張春>, 破之. < 布>反, <參>從<悼惠王>將車騎十二萬, 與<高祖>會擊< 布>軍, 大破之. 南至< >, 還定<竹邑>,<相>,<蕭>,<留>.
<參>功:凡下二國, 縣百二十二;得王二人, 相三人, 將軍六人, 大莫 ,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
<孝惠>元年, 除諸侯相國法, 更以<參>爲<齊>丞相. <參>之相<齊>, <齊>七十城. 天下初定, <悼惠王>富於春秋, <參>盡召長老諸先生, 問所以安集百姓. 而<齊>故諸儒以百數, 言人人殊, <參>未知所定. 聞<膠西>有<蓋公>, 善治<黃老>言, 使人厚幣請之. 旣見<蓋公>, <蓋公>爲言治道貴淸靜而民自定, 推此類具言之. <參>於是避正堂, 舍<蓋公>焉. 其治要用<黃老>術, 故相<齊>九年, <齊國>安集, 大稱賢相.
<蕭何>薨, <參>聞之, 告舍人趣治行, 吾且入相. 居無何, 使者果召<參>. <參>去, 屬其後相曰: 以<齊>獄市爲寄, 愼勿擾也. 後相曰: 治無大於此者乎? <參>曰: 不然. 夫獄市者, 所以幷容也, 今君擾之, 姦人安所容乎? 吾是以先之.
始<參>微時, 與<蕭何>善, 及爲宰相, 有隙. 至<何>且死, 所推賢唯<參>. <參>代<何>爲相國, 擧事無所變更, 壹遵<何>之約束. 擇郡國吏長大, 訥於文辭, 謹厚長者, 卽召除爲丞相史. 吏言文刻深, 欲務聲名, 輒斥去之. 日夜飮酒. 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 來者皆欲有言. 至者. <參>輒飮以醇酒, 度之欲有言, 復飮酒, 醉而後去, 終莫得開說. 以爲常.
相舍後園近吏舍, 吏舍日飮歌呼. 從吏患之, 無如何, 乃請<參>遊後園. 聞吏醉歌呼, 從吏幸相國召按之. 乃反取酒張坐飮, 大歌呼與相和.
<參>見人之有細過, 掩匿覆蓋之, 府中無事.
<參>子< >爲中大夫. <惠帝>怪相國不治事, 以爲 豈少朕與? 乃謂< >曰: 女歸, 試私從容問乃父曰:『<高帝>新棄 臣, 帝富於春秋, 君爲相國, 日飮, 無所請事, 何以憂天下?』然無言吾告女也. < >旣洗沐歸, 時間, 自從其所諫<參>. <參>怒而笞之二百, 曰: 趣入侍, 天下事非乃所當言也. 至朝時, 帝讓<參>曰: 與< >胡治乎? 乃者我使諫君也. <參>免冠謝曰: 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皇帝>? 上曰: 朕乃安敢望先帝! <參>曰: 陛下觀<參>孰與<蕭何>賢? 上曰: 君似不及也. <參>曰: 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皇帝>與<蕭何>定天下, 法令旣明具, 陛下垂拱, <參>等守職, 遵而勿失, 不亦可乎? <惠帝>曰: 善. 君休矣!
<參>爲相國三年, 薨, 諡曰<懿侯>. 百姓歌之曰: <蕭何>爲法, 講若 一;<曹參>代之, 守而勿失. 載其淸靖, 民以寧壹.
< >嗣侯, <高后>時至御史大夫. 傳國至曾孫<襄>, <武帝>時爲將軍, 擊<匈奴>, 薨. 子<宗>嗣, 有罪, 完爲城旦. 至<哀帝>時, 乃封<參>玄孫之孫<本始>爲<平陽侯>, 二千戶, <王莽>時薨. 子<宏>嗣, 建<武>中先降<河北>, 封<平陽侯>. 至今八侯.
贊曰: <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 當時錄錄未有奇節. <漢>興, 依日月之末光, <何>以信謹守管 , <參>與<韓信>俱征伐. 天下旣定, 因民之疾<秦>法, 順流與之更始, 二人同心, 遂安海內. <淮陰>,< 布>等已滅, 唯<何>,<參>擅功名, 位冠 臣, 聲施後世, 爲一代之宗臣, 慶流苗裔, 盛矣哉!
漢書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張良>字<子房>, 其先<韓>人也. 大父<開地>, 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 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 <平>卒. 卒二十歲, <秦>滅<韓>. <良>(年)少, 未宦事<韓>. <韓>破, <良>家 三百人, 弟死不葬, 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 爲<韓>報仇, 以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 東見<倉海君>, 得力士, 爲鐵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東游, 至<博狼沙>中, <良>與客狙擊<秦皇帝>, 誤中副車. <秦皇帝>大怒, 大索天下, 求賊急甚. <良>乃更名姓, 亡匿<下 >.
<良>嘗閒從容步游<下 > 上, 有一老父, 衣褐, 至<良>所, 直墮其履 下, 顧謂<良>曰: 孺子下取履! <良>愕然, 欲歐之. 爲其老, 乃彊忍, 下取履, 因 進. 父以足受之, 笑去. <良>殊大驚. 父去里所, 復還, 曰: 孺子可敎矣. 後五日平明, 與我期此. <良>因怪(之), 曰: 諾. 五日平明, <良>往. 父已先在, 怒曰: 與老人期, 後, 何也? 去, 後五日蚤會. 五日, 鳴往. 父又先在, 復怒曰: 後, 何也? 去, 後五日復蚤來. 五日, <良>夜半往. 有頃, 父亦來, 喜曰: 當如是. 出一編書, 曰: 讀是則爲王者師. 後十年興. 十三年, 孺子見我. <濟北>< 城山>下黃石卽我已. 遂去不見. 旦日視其書, 乃{太公兵法}. <良因異之, 常習[讀]誦.
居<下 >, 爲任俠. <項伯>嘗殺人, 從<良>匿.
後十年, <陳涉>等起, <良>亦聚少年百餘人. <景駒>自立爲<楚>假王, 在<留>. <良>欲往從之, 行道遇<沛公>. <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 >, 遂屬焉. <沛公>拜<良>爲 將.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 <沛公>喜, 常用其策. <良>爲 人言, 皆不省. <良>曰: <沛公>殆天授. 故遂從不去.
<沛公>之<薛>, 見<項梁>, 共立<楚懷王>. <良>乃說<項梁>曰: 君已立<楚>後, <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 可立爲王, 益樹黨. <項梁>使<良>求<韓成>, 立爲<韓王>. 以<良>爲<韓>司徒, 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 得數城, <秦>輒復取之, 往來爲游兵<潁川>.
<沛公>之從< 陽>南出< 轅>, <良>引兵從<沛公>, 下<韓>十餘城, 擊<楊熊>軍. <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 與<良>俱南, 攻下<宛>, 西入<武關>. <沛公>欲以二萬人擊<秦><嶢關>下軍, <良>曰: <秦>兵尙彊, 未可輕. 臣聞其將屠者子, 賈 易動以利. 願<沛公>且留壁, 使人先行, 爲五萬人具食, 益張旗幟諸山上, 爲疑兵, 令< 食其>持重寶 <秦>將. <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襲<咸陽>, <沛公>欲聽之. <良>曰: 此獨其將欲叛, 士卒恐不從. 不從必危, 不如因其解擊之. <沛公>乃引兵擊<秦>軍, 大破之. 逐北至<藍田>, 再戰, <秦>兵竟敗. 遂至<咸陽>, <秦王子 >降<沛公>.
<沛公>入<秦>, 宮室 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 意欲留居之. <樊 >諫, <沛公>不聽. <良>曰: 夫<秦>爲無道, 故<沛公>得至此. 爲天下除殘去賊, 宜縞素爲資. 今始入<秦>, 卽安其樂, 此所謂『助<桀>爲虐』. 且『忠言逆耳利於行, 毒藥苦口利於病』, 願<沛公>聽<樊 >言. <沛公>乃還軍< 上>.
<項羽>至<鴻門>, 欲擊<沛公>, <項伯>夜馳至<沛公>軍, 私見<良>, 欲與俱去. <良>曰: 臣爲<韓王>送<沛公>, 今(有事)[事有]急, 亡去不義. 乃具語<沛公>. <沛公>大驚, 曰: 爲之柰何? <良>曰: <沛公>誠欲背<項王>邪? <沛公>曰: 生說我距關毋內諸侯, <秦>地可王也, 故聽之. <良>曰: <沛公>自度能 <項王>乎? <沛公>默然, 曰: 今爲柰何? <良>因要<項伯>見<沛公>. <沛公>與<伯>飮, 爲壽, 結婚, 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項王>, 所以距關者, 備 盜也. <項羽>後解, 語在{羽傳}.
<漢>元年, <沛公>爲<漢王>, 王<巴蜀>, 賜<良>金百溢, 珠二斗, <良>具以獻<項伯>. <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 使請<漢中>地. <項王>許之. <漢王>之國, <良>送至< 中>, 遣<良>歸<韓>. <良>因說<漢王>燒絶棧道, 示天下無還心, 以固<項王>意. 乃使<良>還. 行, 燒絶棧道.
<良>歸至<韓>, 聞<項羽>以<良>從<漢王>故, 不遣<韓王成>之國, 與俱東, 至<彭城>殺之. 時<漢王>還定<三秦>, <良>乃遺<項羽>書曰: 漢王>失職, 欲得<關中>, 如約卽止, 不敢復東. 又以<齊>反書遺<羽>, 曰: <齊>與<趙>欲幷滅<楚>. <項羽>以故北擊<齊>.
<良>乃間行歸<漢>. <漢王>以<良>爲<成信侯>, 從東擊<楚>. 至<彭城>, <漢王>兵敗而還. 至<下邑>, <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 吾欲捐關已東等棄之, 誰可與共功者? <良>曰: 九江王布>, <楚>梟將, 與<項王>有隙, <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 此兩人可急使. 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 當一面. 卽欲捐之, 捐之此三人, <楚>可破也. <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 而使人連<彭越>. 及<魏王豹>反, 使<韓信>特將北擊之, 因擧<燕>,(伐)[<代>],<齊>,<趙>. 然卒破<楚>者, 此三人力也.
<良>多病, 未嘗特將兵, 常爲 策臣, 時時從.
<漢>三年, <項羽>急圍<漢王>於<滎陽>, <漢王>憂恐, 與< 食其>謀橈<楚>權. < 生>曰: 昔<湯>伐<桀>, 封其後<杞>;<武王>誅<紂>, 封其後<宋>. 今<秦>無道, 伐滅六國, 無立錐之地. 陛下誠復立六國後, 此皆爭戴陛下德義, 願爲臣妾. 德義已行, 南面稱伯. <楚>必斂 而朝. <漢王>曰: 善. 趣刻印, 先生因行佩之.
< 生>未行, <良>從外來謁<漢王>. <漢王>方食, 曰: 客有爲我計橈<楚>權者. 具以< 生>計告<良>曰: 於<子房>何如? <良>曰: 誰爲陛下 此計者? 陛下事去矣. <漢王>曰: 何哉? <良>曰: 臣請借前箸以籌之. 昔<湯><武>伐<桀><紂>封其後者, 度能制其死命也. 今陛下能制<項籍>死命乎? 其不可一矣. <武王>入<殷>, 表<商容>閭, 式<箕子>門, 封<比干>墓, 今陛下能乎? 其不可二矣. 發<鉅橋>之粟, 散<鹿臺>之財, 以賜貧窮, 今陛下能乎? 其不可三矣. <殷>事以畢, 偃革爲軒, 倒載干戈, 示不復用, 今陛下能乎? 其不可四矣. 休馬<華山>之陽, 示無所爲, 今陛下能乎? 其不可五矣. 息牛<桃林>之野, 示天下不復輸積, 今陛下能乎? 其不可六矣. 且夫天下游士, (左)[離]親戚, 棄墳墓, 去故舊, 從陛下者, 但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乃立六國後, 唯無復立者, 游士各歸事其主, 從親戚, 反故舊, 陛下誰與取天下乎? 其不可七矣. 且<楚>唯毋彊, 六國復橈而從之. 陛下焉得而臣之? 其不可八矣. 誠用此謀, 陛下事去矣. <漢王>輟食吐哺, 罵曰: 儒, 幾敗乃公事! 令趣銷印.
後<韓信>破<齊>欲自立爲<齊王>, <漢王>怒. <良>說<漢王>, <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 語在{信傳}.
五年冬, <漢王>追<楚>至<陽夏>南, 戰不利, 壁<固陵>, 諸侯期不至. <良>說<漢王>, <漢王>用其計, 諸侯皆至. 語在{高紀}.
<漢>六年, 封功臣. <良>未嘗有戰鬪功, <高帝>曰: 運籌策 幄中, 決勝千里外, <子房>功也. 自擇<齊>三萬戶. <良>曰: 始臣起<下 >, 與上會<留>, 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計, 幸而時中, 臣願封<留>足矣, 不敢當三萬戶. 乃封<良>爲<留侯>, 與<蕭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 其餘日夜爭功而不決, 未得行封. 上居< 陽><南宮>, 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數人偶語. 上曰: 此何語? <良>曰: 陛下不知乎? 此謀反耳. 上曰: 天下屬安定, 何故而反? <良>曰: 陛下起布衣, 與此屬取天下, 今陛下已爲天子, 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 而所誅者皆平生仇怨. 今軍吏計功, 天下不足以 封, 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 又恐見疑過失及誅, 故相聚而謀反耳. 上乃憂曰: 爲將柰何? <良>曰: 上平生所憎, 臣所共知, 誰最甚者? 上曰: <雍齒>與我有故怨, 數窘辱我, 我欲殺之, 爲功多, 不忍. <良>曰: 今急先封<雍齒>, 以示 臣, 臣見<雍齒>先封, 則人人自堅矣. 於是上置酒, 封<雍齒>爲<什方侯>, 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臣罷酒, 皆喜曰: <雍齒>且侯, 我屬無患矣.
<劉敬>說上都<關中>, 上疑之. 左右大臣皆<山東>人, 多勸上都< 陽>: < 陽>東有<成皐>, 西有< >< >, 背<河>鄕< >, 其固亦足恃. <良>曰: < 陽>雖有此固, 其中小, 不過數百里, 田地薄, 四面受敵, 此非用武之國. 夫<關中>左< ><函>, 右< ><蜀>, 沃野千里, 南有<巴蜀>之饒, 北有<胡>苑之利, 阻三面而固守, 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 河,渭漕輓天下, 西給京師;諸侯有變, 順流而下, 足以委輸. 此所謂金城千里, 天府之國. <劉敬>說是也. 於是上卽日駕, 西都<關中.>
<良>從入關, 性多疾, 卽道引不食 , 閉門不出歲餘.
上欲廢太子, 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大臣多爭, 未能得堅決也. <呂后>恐, 不知所爲. 或謂<呂后>曰: <留侯>善 計, 上信用之. <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良>, 曰: 君常爲上謀臣, 今上日欲易太子, 君安得高枕而臥? <良>曰: 始上數在急困之中, 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 以愛欲易太子, 骨肉之間, 雖臣等百人何益! <呂澤>彊要曰: 爲我 計. <良>曰: 此難以口舌爭也. 顧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四人年老矣, 皆以上 姆士, 故逃匿山中, 義不爲<漢>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誠能毋愛金玉璧帛, 令太子爲書, 卑辭安車, 因使辨士固請, 宜來. 來, 以爲客, 時從入朝, 令上見之, 則一助也. 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 卑辭厚禮, 迎此四人. 四人至, 客<建成侯>所.
<漢>十一年, < 布>反, 上疾, 欲使太子往擊之. 四人相謂曰: 凡來者, 將以存太子. 太子將兵, 事危矣. 乃說<建成侯>曰: 太子將兵, 有功卽位不益, 無功則從此受禍. 且太子所與俱諸將, 皆與上定天下梟將也, 今乃使太子將之, 此無異使羊將狼, 皆不肯爲用, 其無功必矣. 臣聞『母愛者子抱』. 今<戚夫人>日夜侍御, <趙王>常居前, 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上』, 明[其]代太子位必矣. 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爲上泣言:『< 布>, 天下猛將, 善用兵, 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 乃令太子將, 此屬莫肯爲用, 且<布>聞之, 鼓行而西耳. 上雖疾, 彊載輜車, 臥而護之, 諸將不敢不盡力. 上雖苦, 彊爲妻子計.』於是<呂澤>夜見<呂后>. <呂后>承間爲上泣而言, 如四人意. 上曰: 吾惟之, 子固不足遣, 乃公自行耳. 於是上自將而東, 臣居守, 皆送至< 上>. <良>疾, 强起至<曲郵>, 見上曰: 臣宜從, 疾甚. <楚>人剽疾, 願上愼毋與<楚>爭鋒. 因說上令太子爲將軍監<關中>兵. 上謂 <子房>雖疾, 彊臥傅太子 . 是時<叔孫通>已爲太傅, <良>行少傅事.
<漢>十二年, 上從破<布>歸, 疾益甚, 愈欲易太子. <良>諫不聽, 因疾不視事. <叔孫太傅>稱說引古, 以死爭太子. 上陽許之, 猶欲易之. 及宴, 置酒, 太子侍. 四人者從太子, 年皆八十有餘, 須眉皓白, 衣冠甚偉. 上怪, 問曰: 何爲者? 四人前對, 各言其姓名. 上乃驚曰: 吾求公, 避逃我, 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 四人曰: 陛下輕士善罵, 臣等義不辱, 故恐而亡匿. 今聞太子仁孝, 恭敬愛士, 天下莫不延頸願爲太子死者, 故臣等來. 上曰: 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人爲壽已畢, 趨去. 上目送之, 召<戚夫人>指視曰: 我欲易之, 彼四人爲之輔, 羽翼已成, 難動矣. <呂氏>眞乃主矣. <戚夫人>泣涕, 上曰: 爲我<楚>舞, 吾爲若<楚>歌. 歌曰: 鴻鵠高飛, 一擧千里. 羽翼以就, 橫絶四海. 橫絶四海, 又可柰何! 雖有 , 尙安所施! 歌數 , <戚夫人> 流涕. 上起去, 罷酒. 竟不易太子者, <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良>從上擊<代>, 出奇計下<馬邑>, 及立<蕭相國>, 所與從容言天下事甚衆, 非天下所以存亡, 故不著. <良>乃稱曰: 家世相<韓>, 及<韓>滅, 不愛萬金之資, 爲<韓>報仇彊<秦>, 天下震動. 今以三寸舌爲帝者師, 封萬戶, 位列侯, 此布衣之極, 於<良>足矣. 願棄人間事, 欲從<赤松子>游耳. 乃學道, 欲輕擧. <高帝>崩, <呂后>德<良>, 乃彊食之, 曰: 人生一世[間], 如白駒之過隙, 何自苦如此! <良>不得已, 彊聽食. 後六歲薨. 諡曰<文成侯>.
<良>始所見<下 > 上老父與書者, 後十三歲從<高帝>過<濟北>, 果得< 城山>下黃石, 取而寶祠之. 及<良>死, 幷葬黃石. 每上 伏臘祠黃石.
子<不疑>嗣侯. <孝文>三年坐不敬, 國除.
<陳平>, <陽武><戶 鄕>人也. 少時家貧, 好讀書, 治<黃帝>,<老子>之術. 有田三十畝, 與兄<伯>居. <伯>常耕田, 縱<平>使游學. <平>爲人長大美色, 人或謂<平>: 貧何食而肥若是? 其嫂疾<平>之不親家生産, 曰: 亦食糠 耳. 有叔如此, 不如無有! <伯>聞之, 逐其婦棄之.
及<平>長, 可取婦, 富人莫與者, 貧者<平>亦 之. 久之, <戶 >富人<張負>有女孫, 五嫁夫輒死, 人莫敢取, <平>欲得之. 邑中有大喪, <平>家貧侍喪, 以先王後罷爲助. <張負>旣見之喪所, 獨視偉<平>, <平>亦以故後去. 負隨<平>至其家, 家乃負郭窮巷, 以席爲門, 然門外多長者車轍. <張負>歸, 謂其子<仲>曰: 吾欲以女孫予<陳平>. <仲>曰: <平>貧不事事, 一縣中盡笑其所爲, 獨柰何予之女? 負曰: 固有美如<陳平>長貧者乎? 卒與女. 爲<平>貧, 乃假貸幣以聘, 予酒肉之資以內婦. 負戒其孫曰: 毋以貧故, 事人不謹. 事兄<伯>如事乃父, 事嫂如事乃母. <平>旣取<張氏>女, 資用益饒, 游道日廣.
里中社, <平>爲宰, 分肉甚均. 里父老曰: 善, <陳孺子>之爲宰! <平>曰: 嗟乎, 使<平>得宰天下, 亦如此肉矣!
<陳涉>起王, 使<周市>略地, 立<魏咎>爲<魏王>, 與<秦>軍相攻於<臨濟>. <平>已前謝兄<伯>, 從少年往事<魏王咎>. 爲太僕. 說<魏王>, 王不聽. 人或讒之, <平>亡去.
<項羽>略地至<河>上, <平>往歸之, 從入破<秦>, 賜爵卿. <項羽>之東王<彭城>也, <漢王>還定<三秦>而東. <殷王>反<楚>, <項羽>乃以<平>爲<信武君>, 將<魏王>客在<楚>者往擊, <殷>降而還. <項王>使<項悍>拜<平>爲都尉, 賜金二十溢. 居無何, <漢>攻下<殷>. <項王>怒, 將誅定<殷>者. <平>懼誅, 乃封其金與印, 使使歸<項王>, 而<平>身間行杖劍亡. 度<河>, 船人見其美丈夫, 獨行, 疑其亡將, 要下當有寶器金玉, 目之, 欲殺<平>. <平>心恐, 乃解衣 而佐刺船. 船人知其無有, 乃止.
<平>遂至<脩武>降<漢>, 因<魏無知>求見<漢王>, <漢王>召入. 是時, <萬石君><石奮>爲中涓, 受<平>謁. <平>等十人俱進, 賜食. 王曰: 罷, 就舍矣. <平>曰: 臣爲事來, 所言不可以過今日. 於是<漢王>與語而說之, 問曰: 子居<楚>何官? <平>曰: 爲都尉. 是日拜<平>爲都尉, 使參乘, 典護軍. 諸將盡 , 曰: 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 未知高下, 而卽與共載, 使監護長者! <漢王>聞之, 愈益幸<平>, 遂與東伐<項王>. 至<彭城>, 爲<楚>所敗, 引師而還. 收散兵至<滎陽>, 以<平>爲亞將, 屬<韓王信>, 軍<廣武>.
<絳>,<灌>等或讒<平>曰: <平>雖美丈夫, 如冠玉耳, 其中未必有也. 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王>不容, 亡而歸<楚>;歸<楚>不中, 又亡歸<漢>. 今大王尊官之, 令護軍. 臣聞<平>使諸將, 金多者得善處, 金少者得惡處. <平>, 反覆亂臣也, 願王察之. <漢王>疑之, 以讓<無知>, 問曰: 有之乎? <無知>曰: 有. <漢王>曰: 公言其賢人何也? 對曰: 臣之所言者, 能也;陛下所問者, 行也. 今有<尾生>,<孝已>之行, 而無益於勝敗之數, 陛下何暇用之乎? 今<楚><漢>相距, 臣進奇謀之士, 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耳. 盜嫂受金又安足疑乎? <漢王>召<平>而問曰: 吾聞先生事<魏>不遂, 事<楚>而去, 今又從吾游, 信者固多心乎? <平>曰: 臣事<魏王>, <魏王>不能用臣說, 故去事<項王>. <項王>不信人, 其所任愛, 非諸<項>卽妻之昆弟, 雖有奇士不能用. 臣居<楚>聞<漢王>之能用人, 故歸大王. 身來, 不受金無以爲資. 誠臣計 有可采者, 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 大王所賜金具在, 請封輸官, 得請骸骨. <漢王>乃謝, 厚賜, 拜以爲護軍中尉, 盡護諸將. 諸將乃不敢復言.
其後, <楚>急擊, 絶<漢>甬道, 圍<漢王>於<滎陽城>. <漢王>患之, 請割<滎陽>以西和. <項王>弗聽. <漢王>謂<平>曰: 天下紛紛, 何時定乎? <平>曰: <項王>爲人, 恭敬愛人, 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至於行功賞爵邑, 重之, 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 而少禮, 士之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 士之頑頓耆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誠各去兩短, 集兩長, 天下指麾卽定矣. 然大王資侮人, 不能得廉節之士. 顧<楚>有可亂者, 彼<項王>骨 之臣<亞父>,<鍾離 >,<龍且>,<周殷>之屬, 不過數人耳. 大王能出捐數萬斤金, 行反間, 間其君臣, 以疑其心, <項王>爲人意忌信讒, 必內相誅. <漢>因擧兵而攻之, 破<楚>必矣. <漢王>以爲然, 乃出黃金四萬斤予<平>, 恣所爲, 不問出入.
<平>旣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 宣言諸將<鍾離 >等爲<項王>將, 功多矣, 然終不得列地而王, 欲與<漢>爲一, 以滅<項氏>, 分王其地. <項王>果疑之, 使使至<漢>. <漢>爲太牢之具, 擧進, 見<楚>使, 卽陽驚曰: 以爲<亞父>使, 乃<項王>使也! 復持去, 以惡草具進<楚>使. 使歸, 具以報<項王>, 果大疑<亞父>. <亞父>欲急擊下<滎陽>城, <項王>不信, 不肯聽<亞父>. <亞父>聞<項王>疑之, 乃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 君王自爲之! 願乞骸骨歸! 歸未至<彭城>, 疽發背而死.
<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滎陽>東門, <楚>因擊之. <平>乃與<漢王>從城西門出去. 遂入關, 收聚兵而復東.
明年, <淮陰侯信>破<齊>, 自立爲假<齊王>, 使使言之<漢王>. <漢王>怒而罵, <平> <漢王>. <漢王>寤, 乃厚遇<齊>使, 使<張良>往立<信>爲<齊王>. 於是封<平>以<戶 鄕>. 用其計策, 卒滅<楚>.
<漢>六年, 人有上書告<楚王韓信>反. <高帝>問諸將, 諸將曰: 發兵 子耳. <高帝>默然. 以問<平>, <平>固辭謝, 曰: 諸將云何? 上具告之. <平>曰: 人之上書言<信>反, 人有聞知者乎? 曰: 未有. 曰: <信>知之乎? 曰: 弗知. <平>曰: 陛下兵精孰與<楚>? 上曰: 不能過也. <平>曰: 陛下將用兵有能敵<韓信>者乎? 上曰: 莫及也. <平>曰: 今兵不如<楚>精, 將弗及, 而擧兵擊之, 是趣之戰也, 竊爲陛下危之. 上曰: 爲之柰何? <平>曰: 古者天子巡狩, 會諸侯. 南方有<雲夢>, 陛下弟出僞游<雲夢>, 會諸侯於<陳>. <陳>, <楚>之西界, <信>聞天子以好出游, 其勢必郊迎謁. 而陛下因禽之, 特一力士之事耳. <高帝>以爲然, 乃發使告諸侯會<陳>, 吾將南游<雲夢> . 上因隨以行. 行至<陳>, <楚王信>果郊迎道中. <高帝>豫具武士, 見<信>, 卽執縛之. 語在{信傳}.
遂會諸侯於<陳>. 還至< 陽>, 與功臣剖符定封, 封<平>爲<戶 侯>, 世世勿絶. <平>辭曰: 此非臣之功也. 上曰: 吾用先生計謀, 戰勝克敵, 非功而何? <平>曰: 非<魏無知>臣安得進? 上曰: 若子可謂不背本矣! 乃復賞<魏無知>.
其明年, <平>從擊<韓王信>於<代>. 至<平城>, 爲<匈奴>圍, 七日不得食. <高帝>用<平>奇計, 使單于閼氏解, 圍以得開. <高帝>旣出, 其計 , 世莫得聞. <高帝>南過<曲逆>, 上其城, 望室屋甚大, 曰: 壯哉縣! 吾行天下, 獨見< 陽>與是耳. 顧問御史: <曲逆>戶口幾何? 對曰: 始<秦>時三萬餘戶, 間者兵數起, 多亡匿, 今見五千餘戶. 於是(召)[詔]御史, 更封<平>爲<曲逆侯>, 盡食之, 除前所食<戶 >.
<平>自初從, 至天下定後, 常以護軍中尉從擊<臧 >,<陳 >,< 布>. 凡六出奇計, 輒益邑封. 奇計或頗 , 世莫得聞也.
<高帝>從擊<布>軍還, 病創, 徐行至<長安>. <燕王><盧 >反, 上使<樊 >以相國將兵擊之. 旣行, 人有短惡< >者. <高帝>怒曰: < >見吾病, 乃幾我死也! 用<平>計, 召<絳侯><周勃>受詔牀下, 曰: <[陳]平>乘馳傳載<勃>代< >將, <平>至軍中卽斬< >頭! 二人旣受詔, 馳傳未至軍, 行計曰: <樊 >, 帝之故人, 功多, 又<呂后>女弟<呂須>夫, 有親且貴, 帝以忿怒故欲斬之, 卽恐後悔. 寧囚而致上, 令上自誅之. 未至軍, 爲壇, 以節召<樊 >. < >受詔, 卽反接, 載檻車詣<長安>, 而令<周勃>代將兵定<燕>.
<平>行聞<高帝>崩, <平>恐<呂后>及<呂須>怒, 乃馳傳先去. 逢使者詔<平>與<灌 >屯於<滎陽>. <平>受詔, 立復馳至宮, 哭殊悲, 因奏事喪前. <呂后>哀之, 曰: 君出休矣! <平>畏讒之就, 因固請之, 得宿衛中. 太后乃以爲郞中令, 日傅敎帝. 是後<呂須>讒乃不得行. <樊 >至, 卽赦復爵邑.
<惠帝>六年, 相國<曹參>薨, <安國侯><王陵>爲右丞相, <平>爲左丞相.
<王陵>, <沛>人也. 始爲縣豪, <高祖>微時兄事<陵>. 及<高祖>起<沛>, 入<咸陽>, <陵>亦聚黨數千人, 居<南陽>, 不肯從<沛公>. 及<漢王>之還擊<項籍>, <陵>乃以兵屬<漢>. <項羽>取<陵>母置軍中, <陵>使至, 則東鄕坐<陵>母, 欲以招<陵>. <陵>母旣私送使者, 泣曰: 願爲老妾語<陵>, 善事<漢王>. <漢王>長者, 毋以老妾故持二心. 妾以死送使者. 遂伏劍而死. <項王>怒, 亨<陵>母. <陵>卒從<漢王>定天下. 以善<雍齒>, <雍齒>, <高祖>之仇, <陵>又本無從<漢>之意, 以故後封<陵>, 爲<安國侯>.
<陵>爲人少文任氣, 好直言. 爲右丞相二歲, <惠帝>崩. <高后>欲立諸<呂>爲王, 問<陵>. <陵>曰: <高皇帝>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 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 非約也. 太后不說. 問[左]丞相<平>及<絳侯><周勃>等, 皆曰: <高帝>定天下, 王子弟;今太后稱制, 欲王昆弟諸<呂>, 無所不可. 太后喜. 罷朝, <陵>讓<平>,<勃>曰: 始與<高帝> 血而盟, 諸君不在邪? 今<高帝>崩, 太后女主, 欲王<呂氏>, 諸君縱欲阿意背約, 何面目見<高帝>於地下乎! <平>曰: 於面折廷爭, 臣不如君;全社稷, 定<劉氏>後, 君亦不如臣. <陵>無以應之. 於是<呂太后>欲廢<陵>, 乃陽遷<陵>爲帝太傅, 實奪之相權. <陵>怒, 謝病免, 杜門竟不朝請, 十年而薨.
<陵>之免, <呂太后>徙<平>爲右丞相, 以< 陽侯><審食其>爲左丞相. <食其>亦<沛>人也. <漢王>之敗<彭城>西, <楚>取太上皇,<呂后>爲質, <食其>以舍人侍<呂后>. 其後從破<項籍>爲侯, 幸於<呂太后>. 及爲相, 不治, 監宮中, 如郞中令, 公卿百官皆因決事.
<呂須>常以<平>前爲<高帝>謀執<樊 >, 數讒<平>曰: 爲丞相不治事, 日飮醇酒, 婦人. <平>聞, 日益甚. <呂太后>聞之, 私喜. 面質<呂須>於<平>前, 曰: 鄙語曰『兒婦人口不可用』, 顧君與我何如耳, 無畏<呂須>之 .
<呂太后>多立諸<呂>爲王, <平>僞聽之. 及<呂太后>崩, <平>與太尉<勃>合謀, 卒誅諸<呂>, 立<文帝>, <平>本謀也. <審食其>免相, <文帝>立, 擧以爲相.
太尉<勃>親以兵誅<呂氏>, 功多;<平>欲讓<勃>位, 乃謝病. <文帝>初立, 怪<平>病, 問之. <平>曰: <高帝>時, <勃>功不如臣;及誅諸<呂>, 臣功亦不如<勃>. 願以相讓<勃>. 於是乃以太尉<勃>爲右丞相, 位第一;<平>徙爲左丞相, 位第二. 賜<平>金千斤, 益封三千戶.
居頃之, 上益明習國家事, 朝而問右丞相<勃>曰: 天下一歲決獄幾何? <勃>謝不知. 問 天下錢 一歲出入幾何? <勃>又謝不知. 汗出洽背, 不能對. 上亦問左丞相<平>. <平>曰: (各)有主者. 上曰: 主者爲誰乎? <平>曰: 陛下卽問決獄, 責廷尉;問錢 , 責治粟內史. 上曰: 苟各有主者, 而君所主何事也? <平>謝曰: 主臣! 陛下不知其駑下, 使待罪宰相. 宰相者, 上佐天子理陰陽, 順四時, 下遂萬物之宜, 外塡撫四夷諸侯, 內親附百姓, 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上稱善. <勃>大慙, 出而讓<平>曰: 君獨不素敎我乎! <平>笑曰: 君居其位, 獨不知其任邪? 且陛下卽問<長安>盜賊數, 又欲彊對邪? 於是<絳侯>自知其能弗如<平>遠矣. 居頃之, <勃>謝(病請)免相, 而<平> 爲丞相.
<孝文>二年, <平>薨, 諡曰<獻侯>. 傳子至曾孫<何>, 坐略人妻棄(主)[市]. <王陵>亦至玄孫, 坐酎金國除. < 陽侯食其>免後三歲而爲<淮南王>所殺, <文帝>令其子<平>嗣侯. <淄川王>反, < 陽>近<淄川>, <平>降之, 國除.
始<平>曰: 我多陰謀, 道家之所禁. 吾世卽廢, 亦已矣, 終不能復起, 以吾多陰禍也. 其後曾孫<陳掌>以<衛氏>親戚貴, 願得續封, 然終不得也.
<周勃>, <沛人>. 其先<卷>人也, 徙<沛>. <勃>以織薄曲爲生, 常以吹簫給喪事, 材官引强.
<高祖>爲<沛公>初起, <勃>以中涓從攻<胡陵>, 下<方與>. <方與>反, 與戰, 敵. 攻< >. 擊<秦>軍< >東. 還軍<留>及<蕭>. 復攻< >, 破之. 下<下邑>, 先登. 賜爵五大夫. 攻(蘭)<[蒙]>,<虞>, 取之. 擊<章邯>車騎殿. 略定<魏>地. 攻<轅戚>,<東緡>, 以往至<栗>, 取之. 攻<齧桑>, 先登. 擊<秦>軍<阿>下, 破之. 追至< 陽>, 下< 城>. 攻<都關>,<定陶>, 襲取<宛 >, 得<單>父令. 夜襲取<臨濟>, 攻<壽張>, 以前至<卷>, 破<李由><雍丘>下. 攻<開封>, 先至城下爲多. 後<章邯>破<項梁>, <沛公>與<項羽>引兵東如< >. 自初起<沛>還至< >, 一歲二月. <楚懷王>封<沛公>號<武安侯>, 爲< 郡>長. <沛公>拜<勃>爲<襄賁>令. 從<沛公>定<魏>地, 攻<東郡>尉於<成武>, 破之. 攻<長社>, 先登. 攻<潁陽>,< 氏>, 絶<河>津. 擊<趙賁>軍<尸>北. 南攻<南陽>守< >, 破<武關>,<嶢關>. 攻<秦>軍於<藍田>. 至<咸陽>, 滅<秦>.
<項羽>至, 以<沛公>爲<漢王>. <漢王>賜<勃>爵爲<威武侯>. 從入<漢中>, 拜爲將軍. 還定<三秦>, 賜食邑<懷德>. 攻<槐里>,<好 >, 最. 北擊<趙賁>,內史<保>於<咸陽>, 最. 北救<漆>. 擊<章平>,<姚 >軍. 西定< >. 還下< >,<頻陽>. 圍<章邯><廢丘>, 破之. 西擊<益已>軍, 破之. 攻<上 >. 東守<嶢關>. 擊<項籍>. 攻<曲遇>, 最. 還守<敖倉>, 追<籍>, <籍>己死, 因東定<楚>地<泗水>,<東海郡>, 凡得二十二縣. 還守< 陽>,< 陽>, 賜與<潁陰侯>共食<鍾離>. 以將軍從<高祖>擊<燕王><臧 >, 破之<易>下. 所將卒當馳道爲多. 賜爵列侯, 剖符世世不絶. 食<絳>八千二百八十戶.
以將軍從<高帝>擊<韓王信>於<代>, 降下< 人>. 以前至<武泉>, 擊<胡>騎, 破之<武泉>北. 轉攻<韓信>軍<銅 >, 破之. 還, 降<太原>六城. 擊<韓信胡>騎<晉陽>下, 破之, 下<晉陽>. 後擊<韓信>軍於< 石>, 破之, 追北八十里. 還攻<樓煩>三城, 因擊<胡>騎<平城>下, 所將卒當馳道爲多. <勃>遷爲太尉.
[擊]<陳 >, 屠<馬邑>. 所將卒斬< >將軍<乘馬降>. 轉擊<韓信>,<陳 >,<趙利>軍於<樓煩>, 破之. 得< >將<宋最>,< 門>守< >. 因轉攻得<雲中>守< >,丞相<箕肄>,將軍<博>. 定< 門郡>十七縣, <雲中郡>十二縣. 因復擊< 靈丘>, 破之, 斬< >丞相<程縱>,將軍<陳武>,都尉<高肄>. 定<代郡>九縣.
<燕王><盧 >反, <勃>以相國代<樊 >將, 擊下< >, 得< >大將<抵>,丞相<偃>,守< >,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渾都>. 破< >軍<上蘭>, 後擊< >軍<沮陽>. 追至長城, 定<上谷>十二縣, <右北平>十六縣, <遼東>二十九縣, <漁陽>二十二縣. 最從<高帝>得相國一人, 丞相二人, 將軍,二千石各三人;別破軍二, 下城三, 定郡五, 縣七十九, 得丞相,大將各一人.
<勃>爲人木强敦厚, <高帝>以爲可屬大事. <勃>不好文學, 每召諸生說士, 東鄕坐責之: 趣爲我語. 其椎少文如此.
<勃>旣定<燕>而歸, <高帝>已崩矣, 以列侯事<惠帝>. <惠帝>六年, 置太尉官, 以<勃>爲太尉. 十年, <高后>崩. <呂祿>以<趙王>爲<漢>上將軍, <呂産>以<呂王>爲相國, 秉權, 欲危<劉氏>. <勃>與丞相<平>,<朱虛侯章>共誅諸<呂>. 語在{高后紀}.
於是陰謀(乃)[以]爲 <少帝>及<濟川>,<淮陽>,<*恒山王>皆非<惠帝>子, <呂太后>以計詐名 人子, 殺其母, 養之後宮, 令<孝惠>子之, 立以爲後, 用彊<呂氏>. 今己滅諸<呂>, <少帝>卽長用事, 吾屬類無矣, 不如視諸侯賢者立之. 遂迎立<代王>, 是爲<孝文皇帝>.
<東牟侯興居>, <朱虛侯章>弟也, 曰: 誅諸<呂>, 臣無功, 請得除宮. 乃與太僕<汝陰>< 公>入宮. < 公>前謂<少帝>曰: 足下非<劉氏>, 不當立. 乃顧麾左右執戟, 皆 兵罷. 有數人不肯去, (官)[宦]者令<張釋>諭告, 亦去. < 公>召乘輿車載<少帝>出. <少帝>曰: 欲持我安之乎? < 公>曰: 就舍少府. 乃奉天子法駕, 迎皇帝<代>邸, 報曰: 宮謹除. 皇帝入<未央宮>, 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 曰: 天子在也, 足下何爲者? 不得入. 太尉往喩, 乃引兵去, 皇帝遂入. 是夜, 有司分部誅<濟川>,<淮陽>,<常山王>及<少帝>於邸.
<文帝>卽位, 以<勃>爲右丞相, 賜金五千斤, 邑萬戶. 居十餘月, 人或說<勃>曰: 君旣誅諸<呂>, 立<代王>, 威震天下, 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厭之, 則禍及身矣. <勃>懼, 亦自危, 乃謝請歸相印. 上許之. 歲餘, <陳丞相平>卒, 上復用<勃>爲(丞)相. 十餘月, 上王: 前日吾詔列侯就國, 或頗未能行, 丞相朕所重, 其爲朕率列侯之國. 乃免相就國.
歲餘, 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 <絳侯勃>自畏恐誅, 常被甲, 令家人持兵以見. 其後人有上書告<勃>欲反, 下廷尉, 逮捕<勃>治之. <勃>恐, 不知置辭. 吏稍侵辱之. <勃>以千金與獄吏, 獄吏乃書牘背示之, 曰 以公主爲證 . 公主者, <孝文帝>女也, <勃>太子<勝之>尙之, 故獄吏敎引爲證. 初, <勃>之益封, 盡以予<薄昭>. 及繫急, <薄昭>爲言<薄太后>, 太后亦以爲無反事. <文帝>朝, 太后以冒絮提<文帝>, 曰 <絳侯> 皇帝璽, 將兵於北軍, 不以此時反, 今居一小縣, 顧欲反邪! <文帝>旣見<勃>獄辭, 乃謝曰: 吏方驗而出之. 於是使使持節赦<勃>, 復爵邑. <勃>旣出, 曰: 吾嘗將百萬軍, 安知獄吏之貴也!
<勃>復就國, <孝文>十一年薨, 諡曰<武侯>. 子<勝之>嗣, 尙公主不相中, 坐殺人, 死, 國絶. 一年, [<文帝>]乃擇<勃>子賢者<河內>太守](弟)<亞夫>復爲侯.
<亞夫>爲<河內>守時, <許負>相之: 君後三歲而侯. 侯八歲, 爲將相, 持國秉, 貴重矣, 於人臣無二. 後九年而餓死. <亞夫>笑曰:臣之兄以代父侯矣, 有如卒, 子當代, 我何說侯乎? 然旣已貴如負言, 又何說餓死? 指視我. 負指其口曰: 從理入口, 此餓死法也. 居三歲, 兄<絳侯勝之>有罪, <文帝>擇<勃>子賢者, 皆推<亞夫>, 乃封爲<條侯>.
<文帝>後六年, <匈奴>大入邊. 以宗正<劉禮>爲將軍軍< 上>, <祝玆侯><徐 >爲將軍軍<棘門>, 以<河內>守<亞夫>爲將軍軍<細柳>, 以備<胡>. 上自勞軍, 至< 上>及<棘門>軍, 直馳入, 將以下騎出入送迎. 已而之<細柳>軍, 軍士吏被甲, 銳兵刃, 弓弩, 持滿. 天子先驅至, 不得入先驅曰: 天子且至! 軍門都尉曰: 軍中聞將軍之令, 不聞天子之詔. 有頃, 上至, 又不得入. 於是上使使持節詔將軍曰: 吾欲勞軍. <亞夫>乃傳言開壁門. 壁門士請車騎曰: 將軍約, 軍中不得驅馳. 於是天子乃按 徐行. 至中營, 將軍<亞夫>揖, 曰: 介胄之士不拜, 請以軍禮見. 天子爲動, 改容式車. 使人稱謝: 皇帝敬勞將軍. 成禮而去. 旣出軍門, 臣皆驚. <文帝>曰: 嗟乎, 此眞將軍矣! 鄕者< 上>,<棘門>如兒 耳, 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至於<亞夫>, 可得而犯邪! 稱善者久之. 月餘, 三軍皆罷. 乃拜<亞夫>爲中尉.
<文帝>且崩時, 戒太子曰: 卽有緩急, <周亞夫>眞可任將兵. <文帝>崩, <亞夫>爲車騎將軍. <孝景帝>三年, <吳><楚>反. <亞夫>以中尉爲太尉, 東擊<吳><楚>. 因自請上曰: <楚>兵剽輕, 難與爭鋒. 願以<梁>委之, 絶其食道, 乃可制也. 上許之.
<亞夫>旣發, 至< 上>, <趙涉>遮說<亞夫>曰: 將軍東誅<吳><楚>, 勝則宗廟安, 不勝則天下危, 能用臣之言乎? <亞夫>下車, 禮而問之. <涉>曰: <吳王>素富, 懷輯死士久矣. 此知將軍且行, 必置間人於< >< >*액 之間. 且兵事上神密, 將軍何不從此右去, 走<藍田>, 出<武關>, 抵< 陽>, 間不過差一二日, 直入武庫, 擊鳴鼓. 諸侯聞之, 以爲將軍從天而下也. 太尉如其計. 至< 陽>, 使吏搜< >< >間, 果得<吳>伏兵. 乃請<涉>爲護軍.
<亞夫>至, 會兵<滎陽>. <吳>方攻<梁>, <梁>急, 請救. <亞夫>引兵東北走<昌邑>, 深壁而守. <梁王>使使請<亞夫>, <亞夫>守便宜, 不往. <梁>上書言<景帝>, <景帝>詔使救<梁>. <亞夫>不奉詔, 堅壁不出, 而使輕騎兵<弓高侯>等絶<吳><楚>兵後食道. <吳><楚>兵乏糧, 飢, 欲退, 數挑戰, 終不出. 夜, 軍中驚, 內相攻擊擾亂, 至於帳下. <亞夫>堅臥不起. 頃之, 復定. <吳>奔壁東南 , <亞夫>使備西北. 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 不得入. <吳><楚>旣餓, 乃引而去. <亞夫>出精兵追擊, 大破<吳王 >. <吳王 >棄其軍, 與壯士數千人亡走, 保於<江南><丹徒>. <漢>兵因乘勝, 遂盡虜之, 降其縣, 購<吳王>千金. 月餘, <越>人斬<吳王>頭以告. 凡相守攻三月, 而<吳><楚>破平, 於是諸將乃以太尉計謀爲是. 由此<梁孝王>與<亞夫>有隙.
歸, 復置太尉官. 五歲, 遷爲丞相, <景帝>甚重之. 上廢<栗太子>, <亞夫>固爭之, 不(待)[得]. 上由此疏之. 而<梁孝王>每朝, 常與太后言<亞夫>之短.
<竇太后>曰: 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上讓曰: 始<南皮>及<章武>先帝不侯, 及臣卽位, 乃侯之, <信>未得封也. <竇太后>曰: 人生各以時行耳. <竇長君>在時, 竟不得封侯, 死後, 乃其子<彭祖>顧得侯. 吾甚恨之. 帝趣侯<信>也! 上曰: 請得與丞相計之. <亞夫>曰: <高帝>約『非<劉氏>不得王, 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約, 天下共擊之』. 今<信>雖皇后兄, 無功, 侯之, 非約也. 上默然而沮.
其後<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漢>, 上欲侯之以勸後. <亞夫>曰: 彼背其主降陛下, 陛下侯之, 卽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 上曰: 丞相議不可用. 乃悉封<徐盧>等爲列侯. <亞夫>因謝病免相.
頃之, 上居禁中, 召<亞夫>賜食. 獨置大 , 無切肉, 又不置箸. <亞夫>心不平, 顧謂尙席取箸. 上視而笑曰: 此非不足君所乎? <亞夫>免冠謝上. 上曰: 起. <亞夫>因趨出. 上目送之, 曰: 此 , 非少主臣也!
居無何, <亞夫>子爲父買工官尙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取庸苦之, 不與錢. 庸知其盜買縣官器, 怨而上變告子, 事連 <亞夫>, 書旣聞, 上下吏. 吏簿責<亞夫>, <亞夫>不對. 上罵之曰: 吾不用也. 召詣廷尉. 廷尉責問曰: 君侯欲反何? <亞夫>曰: 臣所買器, 乃葬器也, 何謂反乎? 吏曰: 君縱不欲反地上, 卽欲反地下耳. 吏侵之益急. 初, 吏捕<亞夫>, <亞夫>欲自殺, 其夫人止之, 以故不得死, 遂入廷尉, 因不食五日, 歐血而死. 國絶.
一歲, 上乃更封<絳侯勃> 子<堅>爲<平曲侯>, 續<絳侯>後. 傳子<建德>, 爲太子太傅, 坐酎金免官. 後有罪, 國除.
<亞夫>果餓死. 死後, 上乃封<王信>爲<蓋侯>. 至<平帝元始>二年, 繼絶世, 復封<勃>玄孫之子<恭>爲<絳侯>, 千戶.
贊曰:聞<張良>之智勇, 以爲其貌魁梧奇偉, 反若婦人女子. 故<孔子>稱 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 學者多疑於鬼神, 如<良>受書老父, 亦異矣. <高祖>數離困*액, <良>常有力, 豈可謂非天乎! <陳平>之志, 見於社下, 傾側擾攘<楚>,<魏>之間, 卒歸於<漢>, 而爲謀臣. 及<呂后>時, 事多故矣, <平>竟自免, 以智終. <王陵>廷爭, 杜門自絶, 亦各其志也. <周勃>爲布衣時, 鄙樸庸人, 至登輔佐, 匡國家難, 誅諸<呂>, 立<孝文>, 爲<漢><伊><周>, 何其盛也! 始<呂后>問宰相, <高祖>曰: <陳平>智有餘, <王陵>少戇, 可以佐之;安<劉氏>者必<勃>也. 又問其次, 云 過此以後, 非乃所及 . 終皆如言, 聖矣夫!
漢書卷四十一 樊 灌傳 周傳第十一
<樊 >, <沛>人也, 以屠狗爲事. 後與<高祖>俱隱於<芒 >山澤間.
<陳勝>初起, <蕭何>,<曹參>使< >求迎<高祖>, 立爲<沛公>. < >以舍人從攻<胡陵>,<方與>, 還守< >, 擊<泗水>監< >下, 破之. 復東定<沛>, 破<泗水>守<薛>西. 與司馬<*夷>戰< >東, 敵, 斬首十五級, 賜爵國大夫. 常從, <沛公>擊<章邯>軍< 陽>, 攻城先登, 斬首二十三級, 賜爵列大夫. 從攻(陽城)[<城陽>], 先登. 下<戶 >, 破<李由>軍, 斬首十六級, 賜上聞爵後攻< >都尉,<東郡>守尉於<成武>, 敵, 斬首十四級, 捕虜十六人, 賜爵五大夫. 從攻<秦>軍, 出< >南. <河間>守軍於< 里>, 破之. 擊破<趙賁>軍<開封>北, 以 敵先登, 斬候一人, 首六十八級, 捕虜二十六人. 賜爵卿. 從攻破<揚熊>於<曲遇>. 攻<宛陵>, 先登, 斬首八級, 捕虜四十四人, 賜爵封號<賢成君>. 從攻<長社>,< 轅>, 絶<河>津, 東攻<秦>軍<尸鄕>, 南攻<秦>軍於< >. 破<南陽>守< >於<陽城>. 東攻<宛城>, 先登. 西至< >, 以 敵, 斬首十四級, 捕虜四十人, 賜重封. 攻<武關>, 至< 上>, 斬都尉一人, 首十級, 捕虜百四十六人, 降卒二千九百人.
<項羽>在< 下>, 欲攻<沛公>. <沛公>從百餘騎因<項伯>面見<項羽>. 謝無有閉關事. <項羽>旣饗軍士, 中酒, <亞父>謀欲殺<沛公>, 令<項莊>拔劍舞坐中, 欲擊<沛公>, <項伯>常屛蔽之. 時獨<沛公>與<張良>得入坐, <樊 >居營外, 聞事急, 乃持盾入. 初入營, 營衛止< >, < >直撞入, 立帳下. <項羽>目之, 問爲誰. <張良>曰: <沛公>參乘<樊 >也. <項羽>曰: 壯士. 賜之 酒 肩. < >旣飮酒, 拔劍切肉食之. <項羽>曰: 能復飮乎? < >曰: 臣死且不辭, 豈特 酒乎! 且<沛公>先入定<咸陽>, 暴師< 上>, 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 聽小人之言, 與<沛公>有隙, 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項羽>默然. <沛公>如 , 麾< >去. 旣出, <沛公>留車騎, 獨騎馬, < >等四人步從, 從山下走歸< 上>軍, 而使<張良>謝<項羽>. <羽>亦因遂已, 無誅<沛公>之心. 是日微<樊 >奔入營 讓<項羽>, <沛公>幾殆.
後數日, <項羽>入屠<咸陽>, 立<沛公>爲<漢王>. <漢王>賜< >爵爲列侯, 號<臨武侯>. 遷爲郞中, 從入<漢中>.
還定<三秦>, 別擊<西>丞<白水>北, (擁)[<雍>]輕車騎<雍>南, 破之. 從攻<雍>,<**무>城, 先登. 擊<章平>軍<好 >, 攻城, 先登陷陣, 斬縣令丞各一人, 首十一級, 虜二十人, 遷爲郞中騎將. 從擊<秦>車騎<壤>東, 敵, 遷爲將軍. 攻<趙>賁, 下< >,<槐里>,<柳中>,<咸陽>;灌<廢丘>, 最. 至< 陽>, 賜食邑<杜>之<樊鄕>. 從攻<項籍>, 屠<煮棗>, 擊破<王武,<程處>軍於<外黃>. 攻<鄒>,<魯>,<瑕丘>,<薛>. <項羽>敗<漢王>於<彭城>, 盡復取<魯>,<梁>地. < >還至<滎陽>, 益食<平陰>二千戶, 以將軍守<廣武>一歲. <項羽>引東, 從<高祖>擊<項籍>, 下<陽夏>, 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 圍<項籍陳>, 大破之. 屠<胡陵>.
<項籍>死, <漢王>卽皇帝位, 以< >有功, 益食邑八百戶. 其秋, <燕王臧 >反, < >從攻虜< >, 定<燕>地. <楚王韓信>反, < >從至<陳>, 取<信>, 定<楚>. 更賜爵列侯, 與剖符, 世世勿絶, 食<舞陽>, 號爲<舞陽侯>, 除前所食. 以將軍從攻反者<韓王信>於<代>. 自< 人>以往至<雲中>, 與<絳侯>等共定之, 益食千五百戶. 因擊<陳 >與<曼丘臣>軍, 戰<襄國>, 破<柏人>, 先登, 降(之)定<淸河>,<常山>凡二十七縣, 殘<東垣>, 遷爲左丞相. 破得< 母(印)[ ]>,<尹潘>軍於<無終>,<廣昌>. 破< >別將<胡>人<王黃>軍<代>南, 因擊<韓信>軍<參合>. 軍所將卒斬<韓信>, 擊< 胡>騎<橫谷>, 斬將軍<趙旣>, 虜<代>丞相<馮梁>,守<孫奮,大將<王黃>,將軍(大將)一人,太僕<解福>等十人. 與諸將共定<代>鄕邑七十三. 後<燕王盧 >反, < >以相國擊< >, 破其丞相<抵 >南, 定<燕>縣十八, 鄕邑五十一. 益食千三百戶, 定食<舞陽>五千四百戶. 從, 斬首百七十六級, 虜二百八十七人. 別, 破軍七, 下城五, 定郡六, 縣五十二, 得丞相一人, 將軍十三人, 二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十二人.
< >以<呂后>弟<呂須>爲婦, 生子<伉>, 故其比諸將最親. 先< 布>反時, <高帝>嘗病, 惡見人, 臥禁中, 詔戶者無得入 臣. 臣<絳>,<灌>等莫敢入. 十餘日, < >乃排 直入, 大臣隨之. 上獨枕一宦者臥. < >等見上流涕曰: 始陛下與臣等起< 沛>, 定天下, 何其壯也! 今天下已定, 又何憊也! 且陛下病甚, 大臣震恐, 不見臣等計事, 顧獨與一宦者絶乎? 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 <高帝>笑而起.
其後<盧 >反, <高帝>使< >以相國擊<燕>. 是時<高帝>病甚, 人有惡< >黨於<呂氏>, 卽上一日宮車晏駕, 則< >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 <高帝>大怒, 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 而卽軍中斬< >. <陳平>畏<呂后>, 執< >詣<長安>. 至則<高帝>已崩, <呂后>釋< >, 得復爵邑.
<孝惠>六年, < >薨, 諡曰<武侯>, 子<伉>嗣. 而<伉>母<呂須>亦爲<臨光侯>, <高后>時用事 權, 大臣盡畏之. <高后>崩, 大臣誅<呂須>等, 因誅<伉>, <舞陽侯>中絶數月. <孝文帝>立, 乃復封< >庶子<市人>爲侯, 復故邑. 薨, 諡曰<荒侯>. 子< 廣>嗣. 六歲, 其舍人上書言: <荒侯市人>病不能爲人, 令其夫人與其弟亂而生< 廣>, < 廣>實非<荒侯>子. 下吏, 免. <平帝元始>二年, 繼絶世, 封< >玄孫之子<章>爲<舞陽侯>, 邑千戶.
< 商>, <高陽>人也. <陳勝>起, <商>聚少年得數千人. <沛公>略地六月餘, <商>以所將四千人屬<沛公>於<岐>. 從攻<長社>, 先登, 賜爵封<信成君>. 從攻< 氏>, 絶<河>津, 破<秦>軍< 陽>東. 從下<宛>,<穰>, 定十七縣. 別將攻<旬關>, 西定<漢中>.
<沛公>爲<漢王>, 賜<商>爵<信成君>, 以將軍爲< 西>都尉. 別定<北地郡>, 破<章邯>別將於<烏氏>,<栒邑>,<泥陽>, 賜食邑<武城>六千戶. 從擊<項籍>軍, 與<鍾離 >戰, 受<梁>相國印, 益食四千戶. 從擊<項羽>二歲, 攻<胡陵>.
<漢王>卽帝位, <燕王臧 >反, <商>以將軍從擊< >, 戰<龍脫>, 先登陷陣, 破< >軍<易>下, 敵, 遷爲右丞相, 賜爵列侯, 與剖符, 世世勿絶, 食邑< 郡>五千戶. 別定<上谷>, 因攻<代>, 受<趙>相國印. 與<絳侯>等定<代郡>,< 門>, 得<代>丞相<程縱>,守相<郭同>,將軍以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還, 以將軍將太上皇衛一歲. 十月, 以右丞相擊<陳 >, 殘<東垣>. 又從擊< 布>, 攻其前垣, 陷兩陳, 得以破<布>軍, 更封爲<曲周侯>, 食邑五千一百戶, 除前所食. 凡列破軍三, 降定郡六, 縣七十三, 得丞相,守相,大將(軍)各一人, 小將(軍)二人, 二千石以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商>事<孝惠帝>,<呂后>. <呂后>崩, <商>疾不治事. 其子<寄>, 字<況>, 與<呂祿>善. 及<高后>崩, 大臣欲誅諸<呂>, <呂祿>爲將軍, 軍於北軍, 太尉<勃>不得入北軍, 於是乃使人劫<商>, 令其子<寄> <呂祿>. <呂祿>信之, 與出游, 而太尉<勃>乃得入據北軍, 遂以誅諸<呂>. <商>是歲薨, 諡曰<景侯>. 子<寄>嗣. 天下稱< 況>賣友.
<孝景>時, <吳>,<楚>,<齊>,<趙>反, 上以<寄>爲將軍, 圍<趙>城, 七月不能下. <欒布>自平<齊>來, 乃滅<趙>. <孝景>中二年, <寄>欲取<平原君>( )爲夫人, <景帝>怒, 下<寄>吏, 免. 上乃封<商> 子<堅>爲<繆侯>
, 奉<商>後. 傳至玄孫<終根>, <武帝>時爲太常, 坐巫蠱誅, 國除. <元始>中, 賜<高祖>時功臣自< 商>以下子孫爵(乎)[皆]關內侯, 食邑凡百餘人.
<夏侯 >, <沛>人也. 爲<沛> 司御, 每送使客, 還過<泗上亭>, 與<高祖>語, 未嘗不移日也. < >已而試補縣吏, 與<高祖>相愛. <高祖> 而傷< >, 人有告<高祖>. <高祖>時爲亭長, 重坐傷人, 告故不傷< >, < >證之. 移獄覆, < >坐<高祖>繫歲餘, 掠笞數百, 終脫<高祖>.
<高祖>之初與徒屬欲攻<沛>也, < >時以縣令史爲<高祖>使. 上降<沛>一日, <高祖>爲<沛公>, 賜爵七大夫, 以< >爲太僕, 常奉車. 從攻<胡陵>, < >與<蕭何>降<泗水>監<平>, <平>以<胡陵>降, 賜< >爵五大夫. 從擊<秦>軍< >東, 攻<濟陽>, 下<戶 >, 破<李由>軍<雍丘>, 以兵車趣攻戰疾, 破之, 賜爵執帛. 從擊<章邯>軍<東阿>,< 陽>下, 以兵車趣攻戰疾, 破之, 賜爵執圭. 從擊<趙賁>軍<開封>, <楊熊>軍<曲遇>. < >從捕虜六十八人, 降卒八百五十人, 得印一 . 又擊<秦>軍< 陽>東, 以兵車趣攻戰疾, 賜爵封, 轉爲< 令>. 因奉車從攻定<南陽>, 戰於<藍田>,<芷陽>, 至< 上>. <沛公>爲<漢王>, 賜< >爵列侯, 號<昭平侯>, 復爲太僕, 從入<蜀漢>.
還定<三秦>, 從擊<項籍>. 至<彭城>, <項羽>大破<漢>軍. <漢王>不利, 馳去. 見<孝惠>,<魯元>, 載之. <漢王>急, 馬罷, 虜在後, 常 兩兒棄之, < >常收載行, 面雍樹馳. <漢王>怒, 欲斬< >者十餘, 卒得脫, 而致<孝惠>,<魯元>於< >.
<漢王>旣至<滎陽>, 收散兵, 復振, 賜< >食邑<沂陽>. 擊<項籍下邑>, 追至<陳>, 卒定<楚>. 至<魯>, 益食<玆氏>
<漢王>卽帝位, <燕王臧 >反, < >從擊< >. 明年, 從至<陳>, 取<楚王信>. 更食<汝陰>, 剖符, 世世勿絶. 從擊<代>, 至<武泉>,<雲中>, 益食千戶. 因從擊<韓信>軍<胡>騎<晉陽>旁, 大破之. 追北至<平城>, 爲<胡>所圍, 七日不得通. <高帝>使使厚遺閼氏, <冒頓>乃開其圍一角. <高帝>出欲馳, < >固徐行, 弩皆持滿外鄕, 卒以得脫. 益食< 細陽>千戶. 從擊<胡>騎<句注>北, 大破之. 擊<胡>騎<平城>南, 三陷陳, 功爲多, (閼)[賜]所奪邑五百戶. 從擊<陳 >,< 布>軍, 陷陳 敵, 益千戶, 定食<汝陰>六千九百戶, 除前所食.
< >自上初起<沛>, 常爲太僕從, 竟<高祖>崩. 以太僕事<惠帝>. <惠帝>及<高后>德< >之脫<孝惠>,<魯元>於<下邑>間也, 乃賜< >北第第一, 曰 近我 , 以尊異之. <惠帝>崩, 以太僕事<高后>. <高后>崩, <代王>之來, < >以太僕與<東牟侯>入淸宮, 廢<少帝>, 以天子法駕迎<代王代>邸, 與大臣共立<文帝>, 復爲太僕. 八歲薨, 諡曰<文侯>. 傳至曾孫<頗>, 尙<平陽公主>, 坐與父御婢姦, 自殺, 國除.
初< >爲< >令奉車, 故號< 公>. 及曾孫頗尙主, 主隨外家姓, 號<孫公主>, 故< 公>子孫更爲<孫氏>.
<灌 >, < 陽>販繒者也. <高祖>爲<沛公>, 略地至<雍丘>, <章邯>殺<項梁>, 而<沛公>還軍於< >, < >以中涓從, 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 里>, 疾鬪, 賜爵七大夫. 又從攻<秦>軍< >南,<開封>,<曲遇>, 戰疾力, 賜爵執帛, 號<宣陵君>. 從攻<陽武>以西至< 陽>, 破<秦>軍<尸>北. 北絶<河>津, 南破<南陽>守< 陽城>東, 遂定<南陽郡>. 西入<武關>, 戰於<藍田>, 疾力, 至< 上>, 賜爵執圭, 號<昌文君>.
<沛公>爲<漢王>, 拜< >爲郞中, 從入<漢中>, 十月, 拜爲中謁者. 從還定<三秦>, 下< 陽>, 降<塞王>. 還圍<章邯廢丘>, 未拔. 從東出<臨晉關>, 擊降<殷王>, 定其地. 擊<項羽>將<龍且>,<魏>相<項 >軍<定陶>南, 疾戰, 破之. 賜< >爵列侯, 號<昌文侯>, 食<杜平鄕>.
復以中謁者從降下< >, 以北至<彭城>. <項羽>擊破<漢王>, <漢王>遁而西, < >從還, 軍於<雍丘>. <王武>,<魏公申徒>反, 從擊破之. 攻下<外黃>, 西收軍於<滎陽>. <楚>騎來衆, <漢王>乃擇軍中可爲騎將者, 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心>,<駱甲>習騎兵, 今爲校尉, 可爲騎將. <漢王>欲拜之, <必>,<甲>曰: 臣故<秦>民, 恐軍不信臣, 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 < >雖少, 然數力戰, 乃拜< >爲中大夫, 令<李必>,<駱甲>爲左右校尉, 將郞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 大破之. 受詔別擊<楚>軍後, 絶其 道, 起<陽武>至<襄邑>. 擊<項羽>之將<項冠>於<魯>下, 破之, 所將卒斬右司馬,騎將各一人. 擊破< 公王武>軍<燕>西, 所將卒斬<樓煩>將五人, 連尹一人. 擊<王武>別將<桓 白馬>下, 破之, 所將卒斬都尉一人. 以騎度<河>南, 送<漢王>到< 陽>, 從北迎相國<韓信>軍於<邯鄲>. 還至<敖倉>, < >遷爲御史大夫.
三年, 以列侯食邑<杜平鄕>. 受詔將郞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 擊破<齊>軍於<歷>下, 所將卒虜(單)[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 降下<臨淄>, 得相<田光>. 追<齊>相<田橫>至< >,<博>, 擊破其騎, 所將卒斬騎將一人, 生得騎將四人. 攻下< >,<博>, 破<齊>將軍<田吸>於<千乘>, 斬之. 東從<韓信>攻<龍且>,<留公>於<假密>, 卒斬<龍且>, 生得右司馬, 連尹各一人, <樓煩>將十人, 身生得亞將<周蘭>.
<齊>地已定, <韓信>自立爲<齊王>, 使< >別將擊<楚>將<公 >於<魯>北, 破之. 轉南, 破<薛郡>長, 身虜騎將(入)[一人]. 攻(博)<[傅]陽>, 前至<下相>以東南< >,<取慮>,<徐>. 度<淮>, 盡降其城邑, 至<廣陵>. <項羽>使<項聲>,<薛公>,< 公>復定<淮>北, < >度<淮>擊破<項聲>,< 公下 >, 斬<薛公>, 下<下 >,<壽春>. 擊破<楚>騎<平陽>, 遂降<彭城>. 虜柱國<項 >, 降<留>,<薛>,<沛>,< >,<蕭>,<相>. 攻<苦>,< >. 復得亞將. 與<漢王>會< 鄕>. 從擊<項籍>軍<陳>下, 破之. 所將卒斬<樓煩>將二人, 虜將八人. 賜益食邑二千五百戶.
<項籍>敗<垓下>去也, < >以御史大夫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 破之. 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 皆賜爵列侯. 降左右司馬各一人, 卒萬二千人, 盡得其軍將吏. 下<東城>,<歷陽>. 度<江>, 破<吳郡>長<吳>下, 得<吳>守, 遂定<吳>,<豫章>,<會稽郡>. 還定<淮北>, 凡五十二縣.
<漢王>卽帝位, 賜益< >邑三千戶. 以車騎將軍從擊<燕王 >. 明年, 從至陳, 取<楚王信>. 還, 剖符, 世世勿絶, 食<潁陰>二千五百戶.
從擊(漢)<[韓]王信>於<代>, 至<馬邑>, 別降<樓煩>以北六縣, 斬<代>左將, 破<胡>騎將於<武泉>北. 復從擊<信胡>騎<晉陽>下, 所將卒斬<胡白題>將一人又受詔幷將<燕>,<趙>,<齊>,<梁>,<楚>車騎, 擊破<胡>騎於< 石>. 至<平城>, 爲<胡>所困.
從擊<陳 >, 別攻< >丞相<侯敞>軍<曲逆>下, 破之, 卒斬<敞>及特將五人. 降<曲逆>,<盧奴>,<上曲陽>,<安國>,<安平>. 攻下<東垣>.
< 布>反, 以車騎將軍先出, 攻<布>別將於<相>, 破之, 斬亞將<樓煩>將三人. 又進擊破<布>上柱國及大司馬軍. 又進破<布>別將<肥銖>. < >身生得左司馬一人, 所將卒斬其小將十人, 追北至<淮上>. 益食邑二千五百戶. <布>已破, <高帝>歸, 定令< >食<潁陰>五千戶, 除前所食邑. 凡從所得二千石二人, 別破軍十六, 降城四十六, 定國一, 郡二, 縣五十二, 得將軍二人, 柱國,相各一人, 二千石十人.
< >自破<布>歸, <高帝>崩, 以列侯事<惠帝>及<呂后>. <呂后>崩, <呂祿>等欲爲亂. <齊哀王>聞之, 擧兵西, <呂祿>等以< >爲大將軍往擊之. < >至<滎陽>, 乃與<絳侯>等謀, 因屯兵<滎陽>, 風<齊王>以誅<呂氏>事, <齊>兵止不前. <絳侯>等旣誅諸<呂>, <齊王>罷兵歸. < >自<滎陽>還, 與<絳侯>,<陳平>共立<文帝>. 於是益封< >三千戶, 賜金千斤, 爲太尉.
三歲, <絳侯勃>免相, < >爲丞相, 罷太尉官. 是歲, <匈奴>大入<北地>, 上令丞相< >將騎八萬五千擊<匈奴>. <匈奴>去, <濟北王>反. 詔罷< >兵. 後歲餘, 以丞相薨, 諡曰<懿侯>. 傳至孫(疆)[<彊>], 有罪, 絶. <武帝>復封< >孫<賢>爲<臨汝侯>, 奉< >後, 後有罪, 國除.
<傅寬>, 以<魏>五大夫騎將從, 爲舍人, 起<橫陽>. 從攻<安陽>,< 里>, <趙賁>軍於<開封>, 及擊<楊熊曲遇>,<陽武>, 斬首十二級, 賜爵卿. 從至< 上>. <沛公>爲<漢王>, 賜<寬>封號<共德君>. 從入<漢中>, 爲右騎將. 定<三秦>, 賜食邑<雕陰>. 從擊<項籍>, 待<懷>, 賜爵<通德侯>. 從擊<項冠>,<周蘭>,<龍且>, 所將卒斬騎將一人<敖>下, 益食邑.
屬<淮陰>, 擊破<齊歷>下軍, 擊<田解>. 屬相國<參>, 殘<博>, 益食邑. 因定<齊>地, 剖符世世勿絶, 封<陽陵侯>, 二千六百戶, 除前所食. 爲<齊>右丞相, 備<齊>. 五歲爲<齊>相國.
四月, 擊<陳 >, 屬太尉<勃>, 以相國代丞相< >擊< >. 一月, 徙爲<代>相國, 將屯. 二歲, 爲丞相, 將屯. <孝惠>五年薨, 諡曰<景侯>. 傳至曾孫<偃>, 謀反, 誅, 國除.
< >, 以中涓從, 起<宛 >. 攻<濟陽>. 破<李由>軍. 擊<秦>軍<開封>東, 斬騎千人將一人, 首五十七級, 捕虜七十三人, 賜爵封<臨平君>. 又戰<藍田>北, 斬車司馬二人, 騎長一人, 首二十八級, 捕虜五十七人. 至< 上>. <沛公>爲<漢王>, 賜< >爵<建武侯>, 遷騎都尉.
從定<三秦>. 別西擊<章平>軍於< 西>, 破之, 定< 西>六縣, 所將卒斬車司馬,候各四人, 騎長十二人. 從東擊<楚>, 至<彭城>. <漢>軍敗還, 保<雍丘>, 擊反者<王武>等. 略<梁>地, 別西擊<邢說>軍< >南, 破之, 身得<說>都尉二人, 司馬,候十二人, 降吏卒四千六百八十人. 破<楚>軍<滎陽>東. 食邑四千二百戶.
別之<河內>, 擊<趙賁>軍<朝歌>, 破之, 所將卒得騎將二人, 車馬二百五十匹. 從攻<安陽>以東, 至<棘蒲>, 下十縣. 別攻破<趙>軍, 得其將司馬二人, 候四人, 降吏卒二千四百人. 從降下<邯鄲>. 別下<平陽>, 身斬守相, 所將卒斬兵守郡一人, 降< >. 從攻<朝歌>,<邯鄲>, 又別擊破<趙>(郡)[軍], 降<邯鄲>郡六縣. 還軍<敖倉>, 破<項籍>軍<成皐>南, 擊絶<楚> 道, 起<滎陽>至<襄邑>*, 破<項冠魯>下. 略地東至<* >,< >,<下 >, 南至< >,<竹邑>. 擊<項悍濟陽>下. 還擊<項籍>軍<陳>下, 破之. 別定<江陵>, 降柱國,大司馬以下八人, 身得<江陵王>, 致< 陽>, 因定<南郡>. 從至<陳>, 取<楚王信>, 剖符世世勿絶, 定食四千六百戶, 爲<信武侯>.
以騎都尉[從]擊<代>, 攻<韓信平城>下, 還軍<東垣>. 有功, 遷爲車騎將軍, 幷將<梁>,<趙>,<齊>,<燕>,<楚>車騎, 別擊<陳 >丞相<敞>, 破之, 因降<曲逆>. 從擊< 布>有功, 益封, 定食邑五千三百戶.
凡斬首九十級, 虜百四十二人, 別破軍十四, 降城五十九, 定郡,國各一, 縣二十三, 得王,柱國各一人, 二千石以下至五[百]石三十九人.
<高后>五年, 薨, 諡曰<肅侯>. 子<亭>嗣, 有罪, 國除.
<周 >, <沛>人也. 以舍人從<高祖>起<沛>. 至< 上>, 西入<蜀漢>, 還定<三秦>, 常爲參乘, 賜食邑<池陽>. 從東擊<項羽滎陽>, 絶甬道, 從出度<平陰>, 遇<韓信>軍<襄國>, 戰有利不利, 終亡離上心. 上以< >爲<信武侯>, 食邑三千三百戶.
上欲自擊<陳 >, < >泣曰: 始<秦>攻破天下, 未曾自行, 今上常自行, 是亡人可使者乎? 上以爲 愛我 , 賜入殿門不趨.
十二年, 更封< >爲<**배城侯>, <孝文>五年薨, 諡曰<貞侯>. 子<昌>嗣, 有罪, 國除. <景帝>復封< >子<應>爲<鄲侯>, 薨, 諡曰<康侯>. 子<仲居>嗣, 坐爲太常有罪, 國除.
贊曰:<仲尼>稱 犁牛之子 且角, 雖欲勿用, 山川其舍諸? 言士不繫於世類也. 語曰 雖有玆基, 不如逢時 , 信矣! <樊 >,<夏侯 >,<灌 >之徒, 方其鼓刀僕御販繒之時, 豈自知附驥之尾, (勤)[勒]功帝籍, 慶流子孫哉? 當<孝文>時, 天下以< 寄>爲賣友. 夫賣友者, 謂見利而忘義也. 若<寄>父爲功臣而又執劫, 雖 <呂祿>, 以安社稷, 誼存君親, 可也.
漢書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張蒼>, <陽武>人也, 好書律曆. <秦>時爲御史, 主柱下方書. 有罪, 亡歸. 及<沛公>略地過<陽武>, <蒼>以客從攻<南陽>. <蒼>當斬, 解衣伏質, 身長大, 肥白如瓠, 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 乃言<沛公>, 赦勿斬. 遂西入<武關>, 至<咸陽>.
<沛公>立爲<漢王>, 入<漢中>, 還定<三秦>. <陳餘>擊走<常山王張耳>, <耳>歸<漢>, <漢>以<蒼>爲<常山>守. 從<韓信>擊<趙>, <蒼>得<陳餘>. <趙>地已平, <漢王>以<蒼>爲<代>相, 備邊寇. 已而徙爲<趙>相, 相<趙王耳>. <耳>卒, 相其子<敖>. 復徙相<代>. <燕王臧 >反, <蒼>以<代>相從攻< >有功, 封爲<北平侯>, 食邑千二百戶.
遷爲計相, 一月, 更以列侯爲主計四歲. 是時<蕭何>爲相國, 而<蒼>乃自<秦>時爲柱下御史, 明習天下圖書計籍, 又善用算律曆, 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 領主郡國上計者. < 布>反, <漢>立皇子<長>爲<淮南王>, 而<蒼>相之. 十四年, 遷爲御史大夫.
<周昌>者, <沛>人也. 其從兄<苛>, <秦>時皆爲<泗水>卒史. 及<高祖>(沛起)[起<沛>], 擊破<泗水>守監, 於是<苛>,<昌>(自)[以]卒史從<沛公>, <沛公>以<昌>爲職志, <苛>爲客. 從入關破<秦>. <沛公>立爲<漢王>, 以<苛>爲御史大夫, <昌>爲中尉.
<漢>三年, <楚>圍<漢王滎陽>急, <漢王>出去, 而使<苛>守<滎陽>城. <楚>破<滎陽>城, 欲令<苛>將, <苛>罵曰: 若趣降<漢王>! 不然, 今爲(慮)[虜]矣! <項羽>怒, 亨<苛>. <漢王>於是拜<昌>爲御史大夫. 常從擊破<項籍>. 六年, 與<蕭>,<曹>等俱封, 爲<汾陰侯>. <苛>子<成>以父死事, 封爲<高景侯>.
<昌>爲人强力, 敢直言, 自<蕭>,<曹>等皆卑下之. <昌>嘗燕入奏事, <高帝>方擁<戚姬>, <昌>還走. <高帝>逐得, 騎<昌>項, 上問曰: 我何如主也? <昌>仰曰: 陛下卽<桀紂>之主也. 於是上笑之, 然尤憚<昌>. 及<高帝>欲廢太子, 而立<戚姬>子<如意>爲太子, 大臣固爭莫能得, 上以<留侯>策止. 而<昌>庭爭之强, 上問其說, <昌>爲人吃, 又盛怒, 曰: 臣口不能言, 然臣(心)[期期]知其(其)不可. 陛下欲廢太子, 臣期期不奉詔. 上欣然而笑, 卽罷. <呂后>側耳於東箱聽, 見<昌>, 爲 謝曰: 微君, 太子幾廢.
是歲, <戚姬>子<如意>爲<趙王>, 年十歲, <高祖>憂萬歲之後不全也. <趙堯>爲符璽御史, <趙>人<方與公>謂御史大夫<周昌>曰: 君之史<趙堯>, 年雖少, 然奇士, 君必異之, 是且代君之位. <昌>笑曰: <堯>年少, 刀筆吏耳, 何至是乎! 居頃之, <堯>侍<高祖>, <高祖>獨心不樂, 悲歌, 臣不知上所以然. <堯>進請(間)[問]曰: 陛下所爲不樂, 非以<趙王>年少, 而<戚夫人>與<呂后>有隙, 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 <高祖>曰: 我私憂之, 不知所出. <堯>曰: 陛下獨爲<趙王>置貴彊相, 及<呂后>,太子, 臣素所敬憚者乃可. <高祖>曰: 然. 吾念之欲如是, 而 臣誰可者? <堯>曰: 御史大夫<昌>, 其人堅忍伉直, 自<呂后>,太子及大臣皆素嚴憚之. 獨<昌>可. <高祖>曰: 善. 於是召<昌>謂曰: 吾固欲煩公, 公彊爲我相<趙>. <昌>泣曰: 臣初起從陛下, 陛下獨奈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乎? <高祖>曰: 吾極知其左遷, 然吾私憂<趙>, 念非公無可者. 公不得已强行! 於是徙御史大夫<昌>爲<趙>相.
旣行久之, <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 曰: 誰可以爲御史大夫者? 孰視<堯>曰: 無以易<堯>. 遂拜<堯>爲御史大夫. <堯>亦前有軍功食邑, 及以御史大夫從擊<陳 >有功, 封爲<江邑侯>.
<高祖>崩, 太后使使召<趙王>, 其相<昌>令王稱疾不行. 使者三反, <昌>曰: <高帝>屬臣<趙王>, 王年少, 竊聞太后怨<戚夫人>, 欲召<趙王>幷誅之. 臣不敢遣王, 王且亦疾, 不能奉詔. 太后怒, 乃使使召<趙>相. 相至, 謁太后, 太后罵<昌>曰: 爾不知我之怨<戚氏>乎? 而不遣<趙王>! <昌>旣被徵, <高后>使使召<趙王>. 王果來, 至<長安>月餘, 見 殺. <昌>謝病不朝見, 三歲而薨, 諡曰<悼侯>. 傳子至孫<意>, 有罪, 國除. <景帝>復封<昌>孫<左車>爲<安陽侯>, 有罪, 國除.
初, <趙堯>旣代<周昌>爲御史大夫, <高祖>崩, 事<惠帝>終世. <高后>元年, 怨<堯>前定<趙王如意>之 , 乃抵<堯>罪, 以<廣阿侯任敖>爲御史大夫.
<任敖>, <沛>人也, 少爲獄吏. <高祖>嘗避吏. 吏繫<呂后>, 遇之不謹. <任敖>素善<高祖>, 怒, 擊傷主<呂后>吏. 及<高祖>初起, <敖>以客從爲御史, 守< >二歲. <高祖>立爲<漢王>, 東擊<項羽>, <敖>遷爲<上黨>守. <陳 >反, <敖>堅守, 封爲<廣阿侯>, 食邑千八百戶. <高后>時爲御史大夫, 三歲免. <孝文>元年薨, 諡曰<懿侯>. 傳子至曾孫<越人>, 坐爲太常廟酒酸不敬, 國除.
初<任敖>免, <平陽侯曹 >代<敖>爲御史大夫. <高后>崩, 與大臣共誅諸<呂>. 後坐事免, 以<淮南>相<張蒼>爲御史大夫. <蒼>與<絳侯>等尊立<孝文皇帝>, 四年, 代<灌 >爲丞相.
<漢>興二十餘年, 天下初定, 公卿皆軍吏. <蒼>爲計相時, 緖正律曆. 以<高祖>十月始至< 上>, 故因<秦>時本十月爲歲首, 不革. 推五德之運, 以爲<漢>當水德之時, 上黑如故. 吹律調樂, 入之音聲, 及以比定律令. 若百工, 天下作程品. 至於爲丞相, 卒就之. 故<漢家>言律曆者本<張蒼>. <蒼>(尤)[凡]好書, 無所不觀, 無所不通, 而尤邃律曆.
<蒼>德<安國侯王陵>, 及貴, 父事<陵>. <陵>死後, <蒼>爲丞相, 洗沐, 常先朝<陵夫人>上食, 然後敢歸家.
<蒼>爲丞相十餘年, <魯>人<公孫臣>上書, 陳終始五德傳, 言<漢>土德時, 其符黃龍見, 當改正朔, 易服色. 事下<蒼>, <蒼>以爲非是, 罷之. 其後黃龍見<成紀>, 於是<文帝>召<公孫臣>以爲博士, 草立土德時曆制度, 更元年. <蒼>由此自 , 謝病稱老. <蒼>任人爲中候, 大爲姦利, 上以爲讓, <蒼>遂病免. <孝景>五年薨, 諡曰<文侯>. 傳子至孫<類>, 有罪, 國除.
初<蒼>父長不滿五尺, <蒼>長八尺餘, <蒼>子復長八尺, 及孫<類>長六尺餘. <蒼>免相後, 口中無齒, 食乳, 女子爲乳母. 妻妾以百數, 嘗孕者不復幸. 年百餘歲乃卒. 著書十八篇, 言陰陽律曆事.
<申屠嘉>, <梁>人也. 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 遷爲隊率. 從擊< 布>, 爲都尉. <孝惠>時, 爲<淮陽>守. <孝文>元年, 擧故以二千石從<高祖>者, 悉以爲關內侯, 食邑二十四人, 而<嘉>食邑五百戶. 十六年, 遷爲御史大夫. <張蒼>免相, <文帝>以皇后弟<竇廣國>賢有行, 欲相之, 曰: 恐天下以吾私<廣國>. 久念不可, 而<高帝>時大臣餘見無可者, 乃以御史大夫<嘉>爲丞相, 因故邑封爲<故安侯>.
<嘉>爲人廉直, 門不受私謁. 是時太中大夫<鄧通>方愛幸, 賞賜累鉅萬. <文帝>常燕飮<通>家, 其(見)寵如是. 是時<嘉>入朝, 而<通>居上旁, 有怠慢之禮. <嘉>奏事畢, 因言曰: 陛下幸愛 臣則富貴之, 至於朝廷之禮, 不可以不肅! 上曰: 君勿言, 吾私之. 罷朝坐府中, <嘉>爲檄召<通>詣丞相府, 不來, 且斬<通>. <通>恐, 入言上. 上曰: 汝弟往, 吾今使人召若. <通>至(詣)丞相府, 免冠, 徒跣, 頓首謝<嘉>. <嘉>坐自如, 弗爲禮, 責曰: 夫朝廷者, <高皇帝>之朝廷也, <通>小臣, 殿上, 大不敬, 當斬. 史今行斬之! <通>頓首, 首盡出血, 不解. 上度丞相已困<通>, 使使持節召<通>, 而謝丞相: 此吾弄臣, 君釋之. <鄧通>旣至, 爲上泣曰: 丞相幾殺臣.
<嘉>爲丞相五歲, <文帝>崩, <孝景>卽位. 二年, < 錯>爲內史, 貴幸用事, 諸法令多所請變更, 議以適罰侵削諸侯. 而丞相<嘉>自 , 所言不用, 疾<錯>. <錯>爲內史, 門東出, 不便, 更穿一門, 南出. 南出者, <太上皇廟>堧垣也. <嘉>聞<錯>穿宗廟垣, 爲奏請誅<錯>. 客有語<錯>, <錯>恐, 夜入宮上謁, 自歸上. 至朝, <嘉>請誅內史<錯>. 上曰: <錯>所穿非眞廟垣, 乃外堧垣, 故 官居其中, 且又我使爲之, <錯>無罪. 罷朝, <嘉>謂長史曰: 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 爲<錯>所賣. 至舍, 因歐血而死. 諡曰<節侯>. 傳子至孫<臾>, 有罪, 國除.
自<嘉>死後, <開封侯陶靑>,<桃侯劉舍>及<武帝>時<柏至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彊侯莊靑翟>,<商陵侯趙周>, 皆以列侯繼踵, 齪齪廉謹, 爲丞相備員而已, 無所能發明功名著於世者.
贊曰:<張蒼>文好律曆, 爲<漢>名相, 而專遵用<秦>之{ 頊曆}, 何哉? <周昌>, 木强人也. <任敖>以舊德用. <申屠嘉>可謂剛毅守節, 然無術學, 殆與<蕭>,<曹>,<陳平>異矣.
漢書卷四十三 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 食其>, <陳留高陽>人也. 好讀書, 家貧落魄, 無衣食業. 爲里監門, 然吏縣中賢豪不敢役, 皆謂之狂生.
及<陳勝>,<項梁>等起, 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 <食其>聞其將皆握 好荷禮自用, 不能聽大度之言, <食其>乃自匿. 後聞<沛公>略地<陳留>郊, <沛公>麾下騎士適<食其>里中子, <沛公>時時問邑中賢豪. 騎士歸, <食其>見, 謂曰: 吾聞<沛公> 易人, 有大略, 此眞吾所願從游, 莫爲我先. 若見<沛公>, 謂曰『臣里中有< 生>, 年六十餘, 長八尺, 人皆謂之狂生』, 自謂我非狂. 騎士曰: <沛公>不喜儒, 諸客冠儒冠來者, <沛公>輒解其冠, 溺其中. 與人言, 常大罵. 未可以儒生說也. <食其>曰: 第言之. 騎士從容言<食其>所戒者.
<沛公>至<高陽>傳舍, 使人召<食其>. <食其>至, 入謁, <沛公>方踞牀令兩女子洗, 而見<食其>. <食其>入, 卽長揖不拜, 曰: 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 欲率諸侯(攻)[破]<秦>乎? <沛公>罵曰: 儒! 夫天下同苦<秦>久矣, 故諸侯相率攻<秦>, 何謂助<秦>? <食其>曰: 必欲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 不宜踞見長者. 於是<沛公>輟洗, 起衣, 延<食其>上坐, 謝之. <食其>因言六國從衡時. <沛公>喜, 賜<食其>食, 問曰: 計安出? <食其>曰: 足下起瓦合之卒, 收散亂之兵, 不滿萬人, 欲以徑入彊<秦>, 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夫<陳留>, 天下之衡, 四通五達之郊也, 今其城中又多積粟. 臣知其令, 今請使, 令下足下. 卽不聽, 足下擧兵攻之, 臣爲內應. 於是遣<食其>往, <沛公>引[兵]隨之, 遂下<陳留>. 號<食其>爲<廣野君>.
<食其>言弟<商>, 使將數千人從<沛公>西南略地. <食其>(嘗)[常]爲說客, 馳使諸侯.
<漢>三年秋, <項羽>擊<漢>, 拔<滎陽>, <漢>兵遁保<鞏>. <楚>人聞<韓信>破<趙>, <彭越>數反<梁>地, 則分兵救之. <韓信>方東擊<齊>, <漢王>數困<滎陽>,<成皐>, 計欲捐<成皐>以東, 屯<鞏>,< >以距<楚>. <食其>因曰: 臣聞之, 知天之天者, 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 王事不可成. 王者以民爲天, 而民以食爲天. 夫<敖倉>, 天下轉輸久矣, 臣聞其下乃有臧粟甚多. <楚>人拔<滎陽>, 不堅守<敖倉>, 乃引而東, 令適卒分守<成皐>, 此乃天所以資<漢>. 方今<楚>易取而<漢>反 , 自奪便, 臣竊以爲過矣. 且兩雄不俱立, <楚漢>久相持不決, 百姓騷動, 海內搖蕩, 農夫釋 , 紅女下機, 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願足下急復進兵, 收取<滎陽>, 據<敖庾>之粟, 塞<成皐>之險, 杜<太行>之道, 距<飛狐>之口, 守<白馬>之津, 以示諸侯形制之勢, 則天下知所歸矣. 方今<燕>,<趙>已定, 唯<齊>未下. 今<田廣>據千里之<齊>, <田間>將二十萬之衆軍於<歷城>, 諸<田>宗彊, 負海<岱>, 阻<河濟>, 南近<楚>, <齊>人多變詐, 足下雖遣數十萬師, 未可以歲月破也. 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爲<漢>而稱東藩. 上曰: 善.
乃從其 , 復守<敖倉>, 而使<食其>說<齊王>, 曰: 王知天下之所歸乎? 曰: 不知也. 曰: 知天下之所歸, 則<齊國>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歸, 卽<齊國>未可保也. <齊王>曰: 天下何歸? <食其>曰: 天下歸<漢>. <齊王>曰: 先生何以言之? 曰: <漢王>與<項王>戮力西面擊<秦>, 約先入<咸陽>者王之, <項王>背約不與, 而王之<漢中>. <項王>遷殺<義帝>, <漢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 出關而責<義帝>之負處, 收天下之兵, 立諸侯之後. 降城卽以侯其將, 得賂則以分其士, 與天下同其利, 豪英賢材皆樂爲之用. 諸侯之兵四面而至, <蜀漢>之粟方船而下. <項王>有背約之名, 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 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 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爲人刻印, 玩而不能授;攻城得賂, 積財而不能賞. 天下畔之, 賢材怨之, 而莫爲之用. 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 可坐而策也. 夫<漢王>發<蜀漢>, 定<三秦>;涉<西河>之外, 援<上黨>之兵;下<井 >, 誅<成安君>;破<北魏>, 擧三十二城:此<黃帝>之兵, 非人之力, 天之福也. 今已據<敖庾>之粟, 塞<成皐>之險, 守<白馬>之津, 杜<太行>之**액, 距<飛狐>之口, 天下後服者先亡矣. 王疾下<漢王>, <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 危亡可立而待也. <田廣>以爲然, 乃聽<食其>, 罷<歷下>兵守戰備, 與<食其>日縱酒.
<韓信>聞<食其>馮軾下<齊>七十餘城, 乃夜度兵<平原>襲<齊>. <齊王田廣>聞<漢>兵至, 以爲<食其>賣己, 乃亨<食其>, 引兵走.
<漢>十二年, <曲周侯 商>以丞相將兵擊< 布>, 有功. <高祖>擧功臣, 思<食其>. <食其>子<疥>數將兵, 上以其父故, 封<疥>爲<高梁侯>. 後更食<武陽>, 卒, 子<遂>嗣. 三世, 侯<平>有罪, 國除.
<陸賈>, <楚>人也. 以客從<高祖>定天下, 名有口辯, 居左右, 常使諸侯.
時中國初定, <尉 >平<南越>, 因王之. <高祖>使<賈>賜< >印爲<南越王>. <賈>至, <尉 > 結箕踞見<賈>. <賈>因說< >曰: 足下中國人, 親戚昆弟墳墓在<眞定>. 今足下反天性, 棄冠帶, 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伉)[抗]衡爲敵國, 禍且及身矣. 夫<秦>失其正, 諸侯豪桀 起, 唯<漢王>先入關, 據<咸陽>. <項籍>背約, 自立爲<西楚 王>, 諸侯皆屬, 可謂至彊矣. 然<漢王>起<巴蜀>, 鞭笞天下, 劫諸侯, 遂誅<項羽>. 五年之間, 海內平定, 此非人力, 天之所建也. 天子聞君王王<南越>, 而不助天下誅暴逆, 將相欲移兵而誅王, 天子憐百姓新勞苦, 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 北面稱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 <漢誠聞之, 掘燒君王先人(家)[ ]墓, 夷種宗族, 使一偏將將十萬衆臨<越>, 卽<越>殺王降<漢>, 如反覆手耳.
於是< >乃蹶然起坐, 謝<賈>曰: 居蠻夷中久, 殊失禮義. 因問<賈>曰: 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 <賈>曰: 王似賢也. 復問曰: 我孰與皇帝賢? <賈>曰: 皇帝起< 沛>, 討暴<秦>, 誅彊<楚>, 爲天下興利除害, 繼<五帝三王>之業, 統天下, 理中國. 中國之人以億計, 地方萬里, 居天下之膏 , 人衆車輿, 萬物殷富, 政由一家, 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今王衆不過數萬, 皆蠻夷, 崎嶇山海間, 譬如<漢>一郡, 王何乃比於<漢>! < >大笑曰: 吾不起中國, 故王此. 使我居中國, 何遽不若<漢>? 乃大說<賈>, 留與飮數月. 曰: <越>中無足與語, 至生來, 令我日聞所不聞. 賜<賈> 中裝直千金, 送亦千金. <賈>卒拜< >爲<南越王>, 令稱臣奉<漢>約. 歸報, <高帝>大說, 拜<賈>爲太中大夫.
<賈>時時前說稱{詩書}. <高帝>罵之曰: 乃公居馬上得之, 安事{詩書}! <賈>曰: 馬上得之, 寧可以馬上治乎? 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 文武 用, 長久之術也. 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 卒滅<趙氏>. 鄕使<秦>以幷天下, 行仁義, 法先聖, 陛下安得而有之? <高帝>不 , 有慙色, 謂<賈>曰: 試爲我著<秦>所以失天下, 吾所以得之者, 及古成敗之國. <賈>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 <高帝>未嘗不稱善, 左右呼萬歲, 稱其書曰{新語}.
<孝惠>時, <呂太后>用事, 欲王諸<呂>, 畏大臣及有口者. <賈>自度不能爭之, 乃病免. 以<好 >田地善, 往家焉. 有五男, 乃出所使<越> 中裝, 賣千金, 分其子, 子二百金, 令爲生産. <賈>常乘安車駟馬, 從歌鼓瑟侍者十人, 寶劍直百金, 謂其子曰: 與女約:過女, 女給人馬酒食極(飮)[欲], 十日而更. 所死家, 得寶劍車騎侍從者. 一歲中以往來過 客, 率不過再過, 數擊鮮, 毋久 女爲也.
<呂太后>時, 王諸<呂>, 諸<呂>擅權, 欲劫少主, 危<劉氏>. 右丞相<陳平>患之, 力不能爭, 恐禍及己. <平>(嘗)[常]燕居深念. <賈>往, 不請, 直入坐, <陳平>方念, 不見<賈>. <賈>曰: 何念深也? <平>曰: 生 我何念? <賈>曰: 足下位爲上相, 食三萬戶侯, 可謂極富貴無欲矣. 然有憂念, 不過患諸<呂>,少主耳. <陳平>曰: 然. 爲之奈何? <賈>曰: 天下安, 注意相;天下危, 注意將. 將相和, 則士豫附;士豫附, 天下雖有變, 則權不分. 權不分, 爲社稷計, 在兩君掌握耳. 臣常欲謂太尉<絳侯>, <絳侯>與我 , 易吾言. 君何不交驩太尉, 深相結? 爲<陳平> <呂氏>數事. <平>用其計, 乃以五百金爲<絳侯>壽, 厚具樂飮太尉, 太尉亦報如之. 兩人深相結, <呂氏>謀益壞. <陳平>乃以奴婢百人, 車馬五十乘, 錢五百萬, 遺<賈>爲食飮-費. <賈>以此游<漢>廷公卿間, 名聲籍甚. 及誅<呂氏>, 立<孝文>, <賈>頗有力.
<孝文>卽位, 欲使人之<南越>, 丞相<平>乃言<賈>爲太中大夫, 往使<尉 >, 去黃屋稱制, 令比諸侯, 皆如意指. 語在{南越傳}. <陸生>竟以壽終.
<朱建>, <楚>人也. 故嘗爲<淮南王 布>相, 有罪去, 後復事<布>. <布>欲反時, 問<建>, <建>諫止之. <布>不聽, 聽<梁父侯>, 遂反. <漢>旣誅<布>, 聞<建>諫之, <高祖>賜<建>號<平原君>, 家徙<長安>.
爲人辯有口, 刻廉剛直, 行不苟合, 義不取容. < 陽侯>行不正, 得幸<呂太后>, 欲知<建>, <建>不肯見. 及<建>母死, 貧未有以發喪, 方假 服具. <陸賈>素與<建>善, 乃見< 陽侯>, 賀曰: <平原君>母死. [< 陽侯>曰: <平原君>母死], 何乃賀我? <陸生>曰: 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 <平原君>義不知君, 以其母故. 今其母死, 君誠厚送喪, 則彼爲君死矣. < 陽侯>乃奉百金 , 列侯貴人以< 陽侯>故, 往賻凡五百金.
久之, 人或毁< 陽侯>, <惠帝>大怒, 下吏, 欲誅之. 太后慙, 不可言. 大臣多害< 陽侯>行, 欲遂誅之. < 陽侯>困急, 使人欲見<建>. <建>辭曰: 獄急, 不敢見君. <建>乃求見<孝惠>幸臣< 籍孺>, 說曰: 君所以得幸帝, 天下莫不聞. 今< 陽侯>幸太后而下吏, 道路皆言君讒, 欲殺之. 今日< 陽侯>誅, 旦日太后含怒, 亦誅君. 君何不肉袒爲< 陽侯>言帝? 帝聽君出< 陽侯>, 太后大驩. 兩主俱幸君, 君富貴益倍矣. 於是< 籍孺>大恐, 從其計, 言帝, 帝果出< 陽侯>. < 陽侯>之囚, 欲見<建>, <建>不見, < 陽侯>以爲背之, 大怒. 及其成功出之, 大驚.
<呂太后>崩, 大臣誅諸<呂>, < 陽侯>與諸<呂>至深, 卒不誅. 計 所以全者, 皆<陸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時, <淮南 王>殺< 陽侯>, 以黨諸<呂>故. <孝文>聞其客<朱建>爲其策, 使吏捕欲治. 聞吏至門, <建>欲自殺. 諸子及吏皆曰: 事未可知, 何自殺爲? <建>曰: 我死禍絶, 不及乃身矣. 遂自 . <文帝>聞而惜之, 曰: 吾無殺<建>意也. 乃召其子, 拜爲中大夫. 使<匈奴>, 單于無禮, 罵單于, 遂死<匈奴>中.
<婁敬>, <齊>人也. <漢>五年, 戌< 西>, 過< 陽>, <高帝>在焉. <敬>脫輓輅, 見<齊>人<虞將軍>曰: 臣願見上言便宜. <虞將軍>欲與鮮衣, <敬>曰: 臣衣帛, 衣帛見, 衣褐, 衣褐見, 不敢易衣. <虞將軍>入言上, 上召見, 賜食.
已而問<敬>, <敬>說曰: 陛下都< 陽>, 豈欲與<周室>比隆哉? 上曰: 然. <敬>曰: 陛下取天下與<周>異. <周>之先自<后稷>, <堯>封之<邰>, 積德 善十餘世. <公劉>避<桀>居< >. <大王>以<狄>伐故, 去< >, 杖馬 去居<岐>, 國人爭歸之. 及<文王>爲<西伯>, 斷<虞芮>訟, 始受命, <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 <武王>伐<紂>, 不期而會<孟津>上八百諸侯, 遂滅<殷>. <成王>卽位, <周公>之屬傅相焉, 乃營<成周>都< >, 以爲此天下中, 諸侯四方納貢職, 道里鈞矣, 有德則易以王, 無德則易以亡. 凡居此者, 欲令務以德致人, 不欲阻險, 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 及<周>之衰, 分而爲二, 天下莫朝<周>, <周>不能制. 非德薄, 形勢弱也. 今陛下起< 沛>, 收卒三千人, 以之徑往, 卷<蜀漢>, 定<三秦>, 與<項籍>戰<滎陽>, 大戰七十, 小戰四十, 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 父子暴骸中野, 不可勝數, 哭泣之聲不絶, 傷夷者未起, 而欲比隆<成康>之時, 臣竊以爲不 矣.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 四塞以爲固, 卒然有急, 百萬之衆可具. 因<秦>之故, 資甚美膏 之地, 此所謂天府. 陛下入關而都之, <山東>雖亂, <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夫與人鬪, 不 其亢, 其背, 未能全勝. 今陛下入關而都, 按<秦>之故, 此亦 天下之亢而 其背也.
<高帝>問 臣, 臣皆<山東>人, 爭言<周>王數百年, <秦>二世則亡, 不如都<周>. 上疑未能決. 及<留侯>明言入關便, 卽日駕西都<關中>.
於是上曰: 本言都<秦>地者<婁敬>, 婁者劉也. 賜姓<劉氏>, 拜爲郞中, 號曰<奉春君>.
<漢>七年, <韓王信>反, <高帝>自往擊. 至<晉陽>, 聞<信>與<匈奴>欲擊<漢>, 上大怒, 使人使<匈奴>.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 徒見其老弱及羸畜. 使者十輩來, 皆言<匈奴>易擊. 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 還報曰: 兩國相擊, 此宜 矜見所長. 今臣往, 徒見羸 老弱, 此必欲見短, 伏奇兵以爭利. 愚以爲<匈奴>不可擊也. 是時<漢>兵以踰<句注>, 三十餘萬衆, 兵已業行. 上怒, 罵<敬>曰: <齊>虜! 以舌得官, 乃今妄言沮吾軍. 械繫<敬廣武>. 遂往, 至<平城>, <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 七日然後得解. <高帝>至<廣武>, 赦<敬>, 曰: 吾不用公言, 以困<平城>. 吾已斬先使十輩言可擊者矣. 乃封<敬>二千戶, 爲關內侯, 號<建信侯>.
<高帝>罷<平城>歸, <漢王信>亡入<胡>. 當是時, <冒頓單于>兵彊, 控弦四十萬騎, 數苦北邊. 上患之, 問<敬>. <敬>曰: 天下初定, 士卒罷於兵革, 未可以武服也. <冒頓>殺父代立, 妻 母, 以力爲威, 未可以仁義說也. 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爲臣耳, 然陛下恐不能爲. 上曰: 誠可, 何爲不能! 顧爲奈何? <敬>曰: 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單于, 厚奉遺之, 彼知<漢>女送厚, 蠻夷必慕, 以爲閼氏, 生子必爲太子, 代單于. 何者? 貪<漢>重幣. 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 使辯士風諭以禮節. <冒頓>在, 固爲子壻;死, 外孫爲單于. 豈曾聞(外)孫敢與大父亢禮哉? 可毋戰以漸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 而(今)[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 彼亦知不肯貴近, 無益也. <高帝>曰: 善. 欲遣長公主. <呂后>泣曰: 妾唯以一太子,一女, 奈何棄之<匈奴>! 上竟不能遣長公主, 而取家人子爲公主, 妻單于. 使<敬>往結和親約.
<敬>從<匈奴>來, 因言 <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 去<長安>近者七百里, 輕騎一日一夕可以至. <秦中>新破, 少民, 地肥饒, 可益實. 夫諸侯初起時, 非<齊>諸<田>, <楚昭>,<屈>,<景>莫與. 今陛下雖都<關中>, 實少人. 北近<胡>寇, 東有六國彊族, 一日有變, 陛下亦未得安枕而臥也. 臣願陛下徙<齊>諸<田>, <楚昭>,<屈>,<景>, <燕>,<趙>,<韓>,<魏>後, 及豪傑名家, 且實<關中>. 無事, 可以備<胡>;諸侯有變, 亦足率以東伐. 此彊本弱末之術也. 上曰: 善. 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叔孫通>, <薛>人也. <秦>時以文學徵, 待詔博士. 數歲, <陳勝>起, <二世>召博士諸儒生問曰: <楚>戌卒攻< >入<陳>, 於公何如? 博士諸生三十餘人前曰: 人臣無將, 將則反, 罪死無赦. 願陛下急發兵擊之. <二世>怒, 作色. <通>前曰: 諸生言皆非. 夫天下爲一家, 毁郡縣城, 其兵, 視天下弗復用. 且明主在上, 法令具於下, 吏人人奉職, 四方輻輳, 安有反者! 此特 盜鼠竊狗盜, 何足置齒牙間哉? 郡守尉(令)[今]捕誅, 何足憂? <二世>喜, 盡問諸生, 諸生或言反, 或言盜. 於是<二世>令御史按諸生言反者下吏, 非所宜言. 諸生言盜者皆罷之. 乃賜<通>帛二十疋, 衣一襲, 拜爲博士. <通>已出, 反舍, 諸生曰: 生何言之諛也? <通>曰: 公不知, 我幾不免虎口! 乃亡去之<薛>, <薛>已降<楚>矣.
及<項梁>之<薛>, <通>從之. 敗<定陶>, 從<懷王>. <懷王>爲<義帝>, 徙<長沙>, <通>留事<項王>. <漢>二年, <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 <通>降<漢王>.
<通>儒服, <漢王>憎之, 乃變其服, 服短衣, <楚>製. 漢王喜.
<通>之降<漢>, 從弟子百餘人, 然無所進, 言諸故 盜壯士進之. 弟子皆曰: 事先生數年, 幸得從降<漢>, 今不進臣等, 言大猾, 何也? <通>乃謂曰: <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 諸生寧能鬪乎? 故先言斬將 旗之士. 諸生且待我, 我不忘矣. <漢王>拜<通>爲博士, 號<稷嗣君>.
<漢王>已幷天下, 諸侯共尊爲皇帝於<定陶>, <通>就其儀號. <高帝>悉去<秦>儀法, 爲簡易. 臣飮爭功, 醉或妄呼, 拔劍擊柱, 上患之. <通>知上益 之, 說上曰: 夫儒者難與進取, 可與守成. 臣願徵<魯>諸生, 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高帝>曰: 得無難乎? <通>曰: <五帝>異樂, <三王>不同禮. 禮者, 因時世人情爲之節文者也. 故<夏>*, <殷>,<周>禮所因損益可知者, 謂不相復也. 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上曰: 可試爲之, 令易知, 度吾所能行爲之.
於是<通>使徵<魯>諸生三十餘人. <魯>有兩生不肯行, 曰: 公所事者且十主, 皆面諛親貴. 今天下初定, 死者未葬, 傷者未起, 又欲起禮樂. 禮樂所由起, 百年積德而後可興也. 吾不忍爲公所爲. 公所爲不合古, 吾不行. 公往矣, 毋汚我! <通>笑曰: 若眞鄙儒, 不知時變.
遂與所徵三十人西, 及上左右爲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爲 野外. 習之月餘, <通>曰: 上可試觀. 上使行禮, 曰: 吾能爲此. 乃令 臣習肄, 會十月.
<漢>七年, <長樂宮>成, 諸侯 臣朝十月. 儀:先平明, 謁者治禮, 引以次入殿門*. 廷中陳車騎戌卒衛官, 設兵, 張旗志. 傳曰 趨 . 殿下郞中俠陛, 陛數百人. 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 東鄕;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 西鄕. 大行設九賓, 句傳. 於是皇帝輦出房, 百官執戟傳警, 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 自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肅敬. 至禮畢, 盡伏, 置法酒. 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 以尊卑次起上壽. 觴九行, 謁者言 罷酒 . 御史執法擧不如儀者輒引去. 竟朝置酒, 無敢 譁失禮者. 於是<高帝>曰: 吾乃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 拜<通>爲奉常, 賜金五百斤.
<通>因進曰: 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 與共爲儀, 願陛下官之. <高帝>悉以爲郞. <通>出, 皆以五百金賜諸生. 諸生乃喜曰: <叔孫生>聖人, 知當世務.
九年, <高帝>徙<通>爲太子太傅. 十二年, <高帝>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 <通>諫曰: 昔者<晉獻公>以<驪姬>故, 廢太子, 立<奚齊>, <晉國>亂者數十年, 爲天下笑. <秦>以不早定<扶蘇>, <胡亥>詐立, 自使滅祀, 此陛下所親見. 今太子仁孝, 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共)[攻]苦食啖, 其可背哉! 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 臣願先伏誅, 以頸血 地. <高帝>曰: 公罷矣, 吾特 耳. <通>曰: 太子天下本, 本壹搖天下震動, 奈何以天下 ! <高帝>曰: 吾聽公. 及上置酒, 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入見, 上遂無易太子志矣.
<高帝>崩, <孝惠>卽位, 乃謂<通>曰: 先帝園陵寢廟, 臣莫習. 徙<通>爲奉常, 定宗廟儀法. 及稍定<漢>諸儀法, 皆<通>所論著也. <惠帝>爲東朝<長樂宮>, 及間往, 數 煩民, 作復道, 方築武庫南, <通>奏事, 因請間, 曰: 陛下何自築復道<高帝>寢, 衣冠月出游<高廟>? 子孫奈何乘宗廟道(以)[上]行哉! <惠帝>懼, 曰: 急壞之. <通>曰: 人主無過擧. 今已作, 百姓皆知之矣. 願陛下爲原廟<渭>北, 衣冠月出游之, 益廣宗廟, 大孝之本. 上乃詔有司立原廟.
<惠帝>常出游離宮, <通>曰: 古者有春嘗菓, 方今櫻桃孰, 可獻, 願陛下出, 因取櫻桃獻宗廟. 上許之. 諸菓獻由此興.
贊曰: <高祖>以征伐定天下, 而縉紳之徒騁其知辯, 成大業. 語曰 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 信哉! <劉敬>脫輓輅而建金城之安, <叔孫通>舍 鼓而立一王之儀, 遇其時也. < 生>自匿監門, 待主然後出, 猶不免鼎 . <朱建>始名廉直, 旣距< 陽>, 不終其節, 亦以喪身. <陸賈>位止大夫, 致仕諸<呂>, 不受憂責, 從容<平>,<勃>之間, 附會將相以彊社稷, 身名俱榮, 其最優乎!
漢書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淮南 王長>, <高帝>少子也, 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 <高帝>八年, 從<東垣>過<趙>, <趙王>獻美人, < 王>母也, 幸, 有身. <趙王>不敢內宮, 爲築外宮舍之. 及<貫高>等謀反事覺, 幷逮治王, 盡捕王母兄弟美人, 繫之<河內>. < 王>母亦繫, 告吏曰: 日得幸上, 有子. 吏以聞, 上方怒<趙>, 未及理< 王>母. < 王>母弟<趙兼>因< 陽侯>言<呂后>, <呂后> , 不肯白, < 陽侯>不强爭. < 王>母已生< 王>, , 卽自殺. 吏奉< 王>詣上, 上悔, 令<呂后>母之, 而葬其母<眞定>. <眞定>, < 王>母家縣也.
十一年, <淮南王布>反, 上自將擊滅<布>, 卽立子<長>爲<淮南王>. 王早失母, 常附<呂后>, <孝惠>,<呂后>時以故得幸無患, 然常心怨< 陽侯>, 不敢發. 及<孝文>初卽位, 自以爲最親, 驕蹇, 數不奉法. 上寬赦之. 三年, 入朝, 甚橫. 從上入苑獵, 與上同輦, 常謂上 大兄 . < 王>有材力, 力 鼎, 乃往請< 陽侯>. < 陽侯>出見之, 卽自*포金椎椎之, 命從者刑之. 馳詣闕下, 肉袒而謝曰: 臣母不當坐<趙>時事, < 陽侯>力能得之<呂后>, 不爭, 罪一也. <趙王如意>子母無罪, <呂后>殺之, < 陽侯>不爭, 罪二也. <呂后>王諸<呂>, 欲以危<劉氏>, < 陽侯>不爭, 罪三也. 臣謹爲天下誅賊, 報母之仇, 伏闕下請罪. <文帝>傷其志, 爲親故不治, 赦之.
當是時, 自<薄太后>及太子諸大臣皆憚< 王>. < 王>以此歸國益恣, 不用<漢>法, 出入警 , 稱制, 自作法令, 數上書不遜順. <文帝>重自切責之. 時帝舅<薄昭>爲將軍, 尊重, 上令<昭>予< 王>書諫數之, 曰:
竊聞大王剛直而勇, 慈惠而厚, 貞信多斷, 是天以聖人之資奉大王也甚盛, 不可不察. 今大王所行, 不稱天資. 皇帝初卽位, 易侯邑在<淮南>者, 大王不肯. 皇帝卒易之, 使大王得三縣之實, 甚厚. 大王以未嘗與皇帝相見, 求入朝見, 未畢昆弟之歡, 而殺列侯以自爲名. 皇帝不使吏與其間, 赦大王, 甚厚. <漢>法, 二千石缺, 輒言<漢>補, 大王逐<漢>所置, 而請自置相,二千石. 皇帝 天下正法而許大王, 甚厚. 大王欲屬國爲布衣, 守 <眞定>. 皇帝不許, 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 甚厚. 大王宜日夜奉法度, 修貢職, 以稱皇帝之厚德, 今乃輕言恣行, 以負謗於天下, 甚非計也.
夫大王以千里爲宅居, 以萬民爲臣妾, 此<高皇帝>之厚德也. <高帝>蒙霜露, 風雨, 赴矢石, 野戰(次)[攻]城, 身被創痍, 以爲子孫成萬世之業, 艱難危苦甚矣. 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 日夜 , 修身正行, 養犧牲, 潔 盛, 奉祭祀, 以無忘先帝之功德, 而欲屬國爲布衣, 甚過. 且夫貪讓國土之名, 輕廢先帝之業, 不可以言孝. 父爲之基, 而不能守, 不賢. 不求守<長陵>, 而求之<眞定>, 先母後父, 不誼. 數逆天子之令, 不順. 言節行以高兄, 無禮. 幸臣有罪, 大者立斷, 小者肉刑, 不仁. 貴布衣一劍之任, 賤王侯之位, 不知. 不好學問大道, 觸情妄行, 不(詳)[祥]. 此八者, 危亡之路也, 而大王行之*, 棄南面之位, 奮<諸>,<賁>之勇, 常出入危亡之路, 臣之所見, <高皇帝>之神必不廟食於大王之手, 明白.
昔者, <周公>誅<管叔>, 放<蔡叔>, 以安<周>;<齊桓>殺其弟, 以反國;<秦始皇>殺兩弟, 遷其母, 以安<秦>;<頃王>亡<代>, <高帝>奪之國, 以便事;<濟北>擧兵, 皇帝誅之, 以安<漢>. 故<周>,<齊>行之於古, <秦>,<漢>用之於今, 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國便事, 而欲以親戚之意望於太上, 不可得也. 亡之諸侯, 游宦事人, 及舍匿者, 論皆有法. 其在王所, 吏主者坐. 今諸侯子爲吏者, 御史主;爲軍吏者, 中尉主;客出入殿門者, 衛尉大行主;諸從蠻夷來歸誼及以亡名數自(古)[占]者, 內史縣令主. 相欲委下吏, 無與其禍, 不可得也. 王若不改, <漢>繫大王邸, 論相以下, 爲之奈何? 夫墮父大業, 退爲布衣所哀, 幸臣皆伏法而誅, 爲天下笑, 以羞先帝之德, 甚爲大王不取也.
宜急改操易行, 上書謝罪, 曰: 臣不幸早失先帝, 少孤, <呂氏>之世, 未嘗忘死. 陛下卽位, 臣 恩德驕盈, 行多不軌. 追念罪過, 恐懼, 伏地待誅不敢起. 皇帝聞之必喜. 大王昆弟歡欣於上, 臣皆得延壽於下;上下得宜, 海內常安. 願孰計而疾行之. 行之有疑, 禍如發矢, 不可追已.
王得書不說. 六年, 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 以輦車四十乘反<谷口>, 令人使< 越>,<匈奴>. 事覺, 治之, 乃使使召<淮南王>.
王至<長安>, 丞相<張蒼>, 典客<馮敬>行御史大夫事, 與宗正,廷尉雜奏: <長>廢先帝法, 不聽天子詔, 居處無度, 爲黃屋蓋 天子, 擅爲法令, 不用<漢>法. 及所置吏, 以其郞中<春>爲丞相, 收聚<漢>諸侯人及有罪亡者, 匿與居, 爲治家室, 賜與財物爵祿田宅, 爵或至關內侯, 奉以二千石所當得. 大夫<但>,士伍<開章>等七十人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 欲以危宗廟社稷, 謀使< 越>及<匈奴>發其兵. 事覺, <長安>尉<奇>等往捕<開章>, <長>匿不予, 與故中尉<* 忌>謀, 殺以閉口, 爲棺*槨衣衾, 葬之<肥陵>, 吏曰『不知安在』. 又陽聚土, 樹表其上曰『<開章>死, 葬此下』. 及<長>身自賊殺無罪者一人;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爲亡命棄市詐捕命者以除罪;擅罪人, 無告劾繫治城旦以上十四人;赦免罪人死罪十八人, 城旦 以下五十八人;賜人爵關內侯以下九十四人. 前日<長>病, 陛下心憂之, 使使者賜棗脯, <長>不肯見拜使者. <南海>民處< 江>界中者反, <淮南>吏卒擊之. 陛下遣使者齎帛五十匹, 以賜吏卒勞苦者. <長>不欲受賜, 曰『無勞苦者』. <南海王織>上書獻璧帛皇帝, <忌>擅燔其書, 不以聞. 吏請召治<忌>, <長>不遣, 曰『<忌>病』. <長>所犯不軌, 當棄市, 臣請論如法.
制曰: 朕不忍置法於王, 其與列侯吏二千石議. 列侯吏二千石臣< >等四十三人議, 皆曰: 宜論如法. 制曰: 其赦<長>死罪, 廢勿王. 有司奏: 請處<蜀嚴道 >郵, 遣其子,子母從居, 縣爲築蓋家室, 皆日三食, 給薪菜鹽炊食器席 . 制曰: 食<長>, 給肉日五斤, 酒二斗. 令故美人材人得幸者十人從居. 於是盡誅所與謀者. 乃遣<長>, 載以輜車, 令縣次傳.
<爰 >諫曰: 上素驕<淮南王>, 不爲置嚴相傅, 以故至此. 且<淮南王>爲人剛, 今暴 折之, 臣恐其逢霧露病死, 陛下有殺弟之名, 奈何! 上曰: 吾特苦之耳, 令復之. <淮南王>謂侍者曰: 誰謂乃公勇者? 吾以驕不聞過, 故至此. 乃不食而死. 縣傳者不敢發車封. 至<雍>, <雍>令發之, 以死聞. 上悲哭, 謂<爰 >曰: 吾不從公言, 卒亡<淮南王>. < >曰: <淮南王>不可奈何, 願陛下自寬. 上曰: 爲之奈何? 曰: 獨斬丞相,御史以謝天下乃可. 上卽令丞相,御史逮諸縣傳<淮南王>不發封 侍者, 皆棄市. 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 三十家.
<孝文>八年, 憐<淮南王>, 王有子四人, 年皆七八歲, 乃<封子安>爲<阜陵侯>, 子<勃>爲<安陽侯>, 子<賜>爲<陽周侯>, 子<良>爲<東城侯>.
十二年, 民有作歌歌<淮南王>曰: 一尺布, 尙可縫;一斗粟, 尙可 . 兄弟二人, 不相容! 上聞之曰: 昔<堯舜>放逐骨肉, <周公>殺<管蔡>, 天下稱聖, 不以私害公. 天下豈以爲我貪<淮南>地邪? 乃徙<城陽王>王<淮南>故地, 而追尊諡<淮南王>爲< 王>, 置園如諸侯儀.
十六年, 上憐<淮南王>廢法不軌, 自使失國早夭, 乃徙<淮南王喜>復王故<城陽>, 而立< 王>三子王<淮南>故地, 三分之:<阜陵侯安>爲<淮南王>, <安陽侯勃>爲<衡山王>, <陽周侯賜>爲< 江王>. <東城侯良>前薨, 無後.
<孝景>三年, <吳楚>七國反, <吳>使者至<淮南>, (淮南)王欲發兵應之. 其相曰: 王必欲應<吳>, 臣願爲將. 王乃屬之. 相已將兵, 因城守, 不聽王而爲<漢>. <漢>亦使<曲城侯>將兵救<淮南>, <淮南>以故得完. <吳>使者至<廬江>, <廬江王>不應, 而往來使<越>;至<衡山>, <衡山王>堅守無二心. <孝景>四年, <吳楚>已破, <衡山王>朝, 上以爲貞信, 乃勞苦之曰: 南方卑*濕. 徙王王於<濟北>以 之. 及薨, 遂賜諡爲<貞王>. <廬江王>以邊<越>, 數使使相交, 徙爲<衡山王>, 王<江北>.
<淮南王安>爲人好書, 鼓琴, 不喜 獵狗馬馳騁, 亦欲以行陰德 循百姓, 流名譽. 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 作爲{內書}二十一篇, {外書}甚衆, 又有{中篇}八卷, 言神仙黃白之術, 亦二十餘萬言. 時<武帝>方好藝文, 以<安>屬爲諸父, 辯博善爲文辭, 甚尊重之. 每爲報書及賜, 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 初, <安>入朝, 獻所作{內篇}, 新出, 上愛 之. 使爲{離騷傳}, 旦受詔, 日食時上. 又獻{頌德}及{長安都國頌}. 每宴見, 談說得失及方技賦頌, 昏莫然後罷.
<安>初入朝, 雅善太尉<武安侯>, <武安侯>迎之< 上>, 與語曰: 方今上無太子, 王親<高皇帝>孫, 行仁義, 天下莫不聞. 宮車一日晏駕, 非王尙誰立者! <淮南王>大喜, 厚遺<武安侯>寶賂. 其 臣賓客, <江淮>間多輕薄, 以< 王>遷死感激<安>. <建元>六年, 彗星見, <淮南王>心怪之. 或說王曰: 先<吳>軍時, 彗星出, 長數尺, 然尙流血千里. 今彗星竟天, 天下兵當大起. 王心以爲上無太子, 天下有變, 諸侯 爭, 愈益治攻戰具, 積金錢賂遺郡國. 遊士妄作妖言阿諛王, 王喜. 多賜予之.
王有女<陵>, 慧有口. 王愛<陵>, 多予金錢, 爲中 <長安>, 約結上左右. <元朔>二年, 上賜<淮南王> 杖, 不朝. 后< >愛幸, 生子<遷>爲太子, 取皇太后外孫<修成君>女爲太子妃*. 王謀爲反具, 畏太子妃知而內泄事, 乃與太子謀, 令詐不愛, 三月不同席. 王陽怒太子, 閉使與妃同內, 終不近妃. 妃求去, 王乃上書謝歸之. 后< >,太子<遷>及女<陵>擅國權, 奪民田宅, 妄致繫人.
太子學用劍, 自以爲人莫及, 聞郞中<雷被>巧, 召與 <被>壹再辭讓, 誤中太子. 太子怒, <被>恐. 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長安>, <被>卽願奮擊<匈奴>. 太子數惡<被>, 王使郞中令斥免, 欲以禁後. <元朔>五年, <被>遂亡之<長安>, 上書自明. 事下廷尉,<河南>. <河南>治, 逮<淮南>太子. 王,王后計欲毋遣太子, 遂發兵. 計未定, 猶與十餘日. 會有詔卽訊太子, <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 劾不敬. 王請相, 相不聽. 王使人上書告相, 事下廷尉治. 從迹連王, 王使人候司. <漢>公卿請逮捕治王, 王恐, 欲發兵. 太子<遷>謀曰: <漢>使卽逮王, 令人衣衛士衣, 持戟居王旁, 有非是者, 卽刺殺之, 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 乃擧兵, 未晩也. 是時上不許公卿, 而遣<漢>中尉<宏>卽訊驗王. 王視<漢>中尉顔色和, 問斥<雷被>事耳, 自度無何, 不發. 中尉還, 以聞. 公卿治者曰: <淮南王安>雍閼求奮擊<匈奴>者<雷被>等, 格明詔, 當棄市. 詔不許. 請廢勿王, 上不許. 請削五縣, 可二縣. 使中尉<宏>赦其罪, 罰以削地. 中尉入<淮南>界, 宣言赦王. 王初聞公卿請誅之, 未知得削地, 聞<漢>使來, 恐其捕之, 乃與太子謀如前計. 中尉至, 卽賀王, 王以故不發. 其後自傷曰: 吾行仁義見削地, 寡人甚恥之. 爲反謀益甚. 諸使者道<長安>來, 爲妄言, 言上無男, 卽喜;言<漢>廷治, 有男, 卽怒, 以爲妄言, 非也.
日夜與<左吳>等按輿地圖, 部署兵所從入. 王曰: 上無太子, 宮車卽晏駕, 大臣必徵<膠東王>, 不卽<常山王>, 諸侯 爭, 吾可以無備乎! 且吾<高帝>孫, 親行仁義, 陛下遇我厚, 吾能忍之;萬世之後, 吾寧能北面事 子乎!
王有 子<不害>, 最長, 王不愛, 后,太子皆不以爲子兄數. <不害>子<建>, 材高有氣, 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 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爲侯, <淮南王>有兩子, 一子爲太子, 而<建>父不得爲侯. 陰結交, 欲害太子, 以其父代之. 太子知之, 數捕繫笞<建>. <建>具知太子之欲謀殺<漢>中尉, 卽使所善<壽春嚴正>上書天子曰: 毒藥苦口利病, 忠言逆耳利行. 今<淮南王>孫<建>材能高, <淮南王>后< >,< >子<遷>常疾害<建>. <建>父<不害>無罪, 擅數繫, 欲殺之. 今<建>在, 可徵問, 具知<淮南王>陰事. 書旣聞, 上以其事下廷尉,<河南>治. 是歲<元朔>六年也. 故< 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 怨<淮南 王>殺其大父, 陰求<淮南>事而 之於<弘>. <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 深探其獄. <河南>治<建>, 辭引太子及黨與.
初, 王數以擧兵謀問<伍被>, <被>常諫之, 以<吳楚>七國爲效. 王引<陳勝>,<吳廣>, <被>復言形勢不同, 必敗亡. 及<建>見治, 王恐國陰事泄, 欲發, 復問<被>, <被>爲言發兵權變. 語在{被傳}. 於是王銳欲發, 乃令官奴入宮中, 作皇帝璽, 丞相,御史大夫,將軍,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 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 <漢>使節法冠. 欲如<伍被>計, 使人爲得罪而西, 事大將軍,丞相;一日發兵, 卽刺大將軍<衛靑>, 而說丞相<弘>下之, 如發蒙耳. 欲發國中兵, 恐相,二千石不聽, 王乃與<伍被>謀, 爲失火宮中, 相,二千石救火, 因殺之. 又欲令人衣求盜衣, 持羽檄從南方來, 呼言曰 <南越>兵入 , 欲因以發兵. 乃使人之<廬江>,<會稽>爲求盜, 未決.
廷尉以<建>辭連太子<遷>聞, 上遣廷尉監與<淮南>中尉逮捕太子. 至, <淮南王>聞, 與太子謀召相,二千石, 欲殺而發兵. 召相, 相至;內史以出爲解. 中尉曰: 臣受詔使, 不得見王. 王念獨殺相而內史,中尉不來, 無益也, 卽罷相. 計猶與未決. 太子念所坐者**한殺<漢>中尉, 所與謀殺者已死, 以爲口絶, 乃謂王曰: 臣可用者皆前繫, 今無足與擧事者. 王以非時發, 恐無功, 臣願會逮. 王亦愈欲休, 卽許太子. 太子自刑, 不殊. <伍被>自詣吏, 具告與<淮南王>謀反. 吏因捕太子,王后, 圍王宮, 盡捕王賓客在國中者, 索得反具以聞. 上下公卿治, 所連引與<淮南王>謀反列侯,二千石,豪桀數千人, 皆以罪輕重受誅.
<衡山王賜>, 淮南王弟, 當坐收. 有司請逮捕<衡山王>, 上曰: 諸侯各以其國爲本, 不當相坐. 與諸侯王列侯議. <趙王彭祖>,列侯<讓>等四十三人皆曰: <淮南王安>大逆無道, 謀反明白, 當伏誅. <膠西王端>議曰: <安>廢法度, 行邪 , 有詐僞心, 以亂天下, 營惑百姓, 背畔宗廟, 妄作妖言. {春秋}曰『臣毋將, 將而誅.』 <安>罪重於將, 謀反形已定. 臣<端>所見其書印圖及 逆亡遣事驗明白, 當伏法. 論國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 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 不能相敎, 皆當免, 削爵爲士伍, 毋得官爲吏. 其非吏, 贖死金二斤八兩, 以章<安>之罪, 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 毋敢復有邪僻背畔之意. 丞相<弘>,廷尉<湯>等以聞, 上使宗正以符節治王. 未至, <安>自刑殺. 后,太子諸所與謀皆收夷. 國除爲<九江郡>.
<衡山王賜>, 后<乘舒>生子三人, 長男<爽>爲太子, 次女<無采>, 少男<孝>. 姬<徐來>生子男女四人, 美人<厥姬>生子二人. <淮南>,<衡山>相責望禮節, 間不相能. <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爲畔逆具, 亦心結賓客以應之, 恐爲所幷.
<元光>六年入朝, 謁者<衛慶>有方術, 欲上書事天子, 王怒, 故劾<慶>死罪, 强榜服之. 內史以爲非是, 其獄. 王使人上書告內史, 內史治, 言王不直. 又數侵奪人田, 壞人 以爲田. 有司請逮治<衡山王>, 上不許, 爲置吏二百石以上. <衡山王>以此 , 與<奚慈>,<張廣昌>謀, 求能爲兵法候星氣者, 日夜縱臾王謀反事.
后<乘舒>死, 立<徐來>爲后, <厥姬>俱幸. 兩人相 , <厥姬>乃惡<徐來>於太子, 曰 <徐來>使婢蠱殺太子母. 太子心怨<徐來>. <徐來>兄至<衡山>, 太子與飮, 以刃刑傷之. 后以此怨太子, 數惡之於王. 女弟<無采>嫁, 棄歸, 與客姦. 太子數以數讓之, <無采>怒, 不與太子通. 后聞之, 卽善遇<無采>及<孝>. <孝>少失母, 附后, 后以計愛之, 與共毁太子, 王以故數繫笞太子. <元朔>四年中, 人有賊傷后假母者, 王疑太子使人傷之, 笞太子. 後王病, 太子時稱病不侍. <孝>,<無采>惡太子: 實不病, 自言, 有喜色. 王於是大怒, 欲廢太子而立弟<孝>. 后知王決廢太子, 又欲幷廢<孝>. 后有侍者善舞, 王幸之, 后欲令與<孝>亂以汚之, 欲幷廢二子而以己子<廣>代之. 太子知之, 念后數惡己無已時, 欲與亂以止其口. 后飮太子, 太子前爲壽, 因據后股求與臥. 后怒, 以告王. 王乃召, 欲縛笞之. 太子知王常欲廢己而立<孝>, 乃謂王曰: <孝>與王御者姦, <無采>與奴姦, 王强食, 請上書. 卽背王去. 王使人止之, 莫能禁, 王乃自追捕太子. 太子妄惡言, 王械繫宮中.
<孝>日益以親幸. 王奇<孝>材能, 乃佩之王印, 號曰將軍, (今)[令]居外家, 多給金錢, 招致賓客. 賓客來者, 微知<淮南>,<衡山>有逆計, 皆將養勸之. 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枚赫>,<陳喜>作 車鍛矢, 刻天子璽, 將,相,軍吏印. 王日夜求壯士如<周丘>等, 數稱引<吳楚>反時計 約束. <衡山王>非敢效<淮南王>求卽天子位, 畏<淮南>起幷其國, 以爲<淮南>已西, 發兵定<江淮>間而有之, 望如是.
<元朔>五年秋, 當朝, 六年, 過<淮南>. <淮南王>乃昆弟語, 除前隙, 約束反具. <衡山王>卽上書謝病, 上賜不朝. 乃使人上書請廢太子<爽>, 立<孝>爲太子. <爽>聞, 卽使所善<白 >之<長安>上書, 言<衡山王>與子謀逆, 言<孝>作兵車鍛矢, 與王御者姦, 至<長安>未及上書, 卽吏捕< >, 以<淮南>事繫. 王聞之, 恐其言國陰事, 卽上書告太子, 以爲不道. 事下<沛郡>治. <元狩>元年冬, 有司求捕與<淮南王>謀反者, 得<陳喜>於<孝>家. 吏劾<孝>首匿<喜>. <孝>以爲<陳喜>雅數與王計反, 恐其發之, 聞律先自告除其罪, 又疑太子使<白 >上書發其事, 卽先自告所與謀反者<枚赫>,<陳喜>等. 廷尉治, 事驗, 請逮捕<衡山王>治. 上曰: 勿捕. 遣中尉<安>,大行<息>卽問王, 王具以情實對. 吏皆圍王宮守之. 中尉,大行還, 以聞. 公卿請遣宗正,大行與<沛郡>雜治王. 王聞, 卽自殺. <孝>告自告反, 告除其罪. <孝>坐與王御婢姦, 及后<徐來>坐蠱前后<乘舒>, 及太子<爽>坐告王父不孝, 皆棄市. 諸坐與王謀反者皆誅. 國除爲郡.
<濟北貞王勃>者, <景帝>四年徙. 徙二年, 因前王<衡山>, 凡十四年薨. 子<式王胡>嗣, 五十四年薨. 子<寬>嗣. 十二年, <寬>坐與父<式王>后<光>,姬<孝兒>姦, 人倫, 又祠祭祝詛上, 有司請誅. 上遣大鴻 <利>召王, 王以刃自 死. 國除爲<北安縣>, 屬<泰山郡>.
贊曰:{詩}云 <戎狄>是膺, <荊舒>是懲 , 信哉是言也! <淮南>,<衡山>親爲骨肉, 疆土千里, 列在諸侯, 不務遵蕃臣職, 以丞輔天子, 而 懷邪 之計, 謀爲畔逆, 仍父子再亡國, 各不終其身. 此非獨王也, 亦其俗薄, 臣下漸靡使然. 夫<荊楚>剽輕, 好作亂, 乃自古記之矣.
漢書卷四十五 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 通>, <范陽>人也, 本與<武帝>同諱. <楚漢>初起, <武臣>略定<趙>地, 號<武信君>. <通>說<范陽>令<徐公>曰: 臣, <范陽>百姓< 通>也, 竊閔公之將死, 故弔之. 雖然, 賀公得<通>而生也. <徐公>再拜曰: 何以弔之? <通>曰: 足下爲令十餘年矣, 殺人之父, 孤人之子, 斷人之足, 人之首*, 甚衆. 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於公之腹者, 畏<秦>法也. 今天下大亂, <秦>政不施, 然則慈父孝子將爭接刃於公之腹, 以復其怨而成其(功)名. 此<通>之所以弔者也. 曰: 何以賀得子而生也? 曰: <趙武信君>不知<通>不肖, 使人候問其死生, <通>且見<武信君>而說之, 曰:『必將戰勝而後略地, 攻得而後下城, 臣竊以爲殆矣. 用臣之計, 毋戰而略地, 不攻而下城, 傳檄而千里定, 可乎?』 彼將曰:『何謂也?』 臣因對曰:『<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 怯而畏死, 貪而好富貴, 故欲以其城先下君. 先下君而君不利[之], 則邊地之城皆將相告曰 <范陽>令先降而身死 , 必將 城固守, 皆爲金城湯池, 不可攻也. 爲君計者, 莫若以黃屋朱輪迎<范陽>令, 使馳 於<燕趙>之郊, 則邊城皆將相告曰 <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 , 必相率而降, 猶如阪上走丸也. 此臣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 <徐公>再拜, 具車馬遣<通>. <通>遂以此說<武臣>. <武臣>以車百乘, 騎二百, 侯印迎<徐公>. <燕趙>聞之, 降者三十餘城, 如<通>策焉.
後<漢>將<韓信>虜<魏王>, 破<趙>,<代>, 降<燕>, 定三國, 引兵將東擊<齊>. 未度<平原>, 聞<漢王>使< 食其>說下<齊>, <信>欲止. <通>說<信>曰: 將軍受詔擊<齊>, 而<漢>獨發間使下<齊>, 寧有詔止將軍乎? 何以得無行! 且< 生>一士, 伏軾掉三寸舌, 下<齊>七十餘城, 將軍將數萬之衆, 乃下<趙>五十餘城. 爲將數歲, 反不如一 儒之功乎! 於是<信>然之, 從其計, 遂度<河>. <齊>已聽< 生>, 卽留之縱酒*, 罷備<漢>守禦. <信>因襲<歷下>軍, 遂至<臨 >. <齊王>以< 生>爲欺己而亨之, 因敗走. <信>遂定<齊>地, 自立爲<齊>假王. <漢>方困於<滎陽>, 遣<張良>卽立<信>爲<齊王>, 以安固之. <項王>亦遣<武涉>說<信>, 欲與連和.
< 通>知天下權在<信>, 欲說<信>令背<漢>, 乃先微感<信>曰: 僕嘗受相人之術, 相君之面, 不過封侯, 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 貴而不可言. <信>曰: 何謂也? <通>因請間, 曰: 天下初作難也, 俊雄豪桀建號壹呼, 天下之士雲合霧集, 魚鱗雜襲, 飄至風起. 當此之時, 憂在亡<秦>而已. 今<劉>,<項>分爭, 使人肝腦塗地, 流離中野, 不可勝數. <漢王>將數十萬衆*, 距<鞏>,< >, 山<河>, 一日數戰, 無尺寸之功, 折北不救, 敗<滎陽>, 傷<成皐>, 還走<宛>,<葉>之間, 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楚>人起<彭城>, 轉鬪逐北, 至<滎陽>, 乘利席勝, 威震天下, 然兵困於<京>,<索>之間, 追西山而不能進, 三年於此矣. 銳氣挫於 塞, 粮食盡於內藏, 百姓罷極, 無所歸命. 以臣料之, 非天下賢聖, 其勢固不能息天下之禍. 當今之時, 兩主縣命足下. 足下爲<漢>則<漢>勝, 與<楚>則<楚>勝. 臣願披心腹, 墮肝膽, 效愚忠, 恐足下不能用也. 方今爲足下計, 莫若兩利而俱存之, 參分天下, 鼎足而立, 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 有甲兵之衆, 據彊<齊>, 從<燕>,<趙>*, 出空虛之地以制其後, 因民之欲, 西鄕爲百姓請命, 天下孰敢不聽! 足下按<齊國>之故, 有<淮泗>之地, 懷諸侯以德, 深拱揖讓, 則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齊矣. 蓋聞『天與弗取, 反受其咎;時至弗行, 反受其殃.』 願足下孰圖之.
<信>曰: <漢>遇我厚, 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 <通>曰: 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爲刎頸之交, 及爭<張 >,<陳釋>之事, <常山王>奉頭鼠竄, 以歸<漢王>. 借兵東下, 戰於< 北>, <成安君>死於< 水>之南, 頭足異處. 此二人相與, 天下之至驩也, 而卒相滅亡者, 何也? 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行忠信以交於<漢王>, 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 而事多大於<張 >,<陳釋>之事者, 故臣以爲足下必<漢王>之不危足下, 過矣. <大夫種>存亡<越>, 伯<句踐>, 立功名而身死. 語曰:『野禽 , 走犬亨;敵國破, 謀臣亡.』故以交友言之, 則不過<張王>與<成安君>;以忠臣言之, 則不過<大夫種>. 此二者, 宜足以觀矣. 願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之, 勇略震主者身危, 功蓋天下者不賞. 足下涉<西河>, 虜<魏王>, 禽<夏說>, 下<井 >, 誅<成安君>之罪, 以令於<趙>, 脅<燕>定<齊>, 南 <楚>人之兵數十萬衆, 遂斬<龍且>, 西鄕以報, 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 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挾不賞之功, 戴震主之威, 歸<楚>, <楚>人不信;歸<漢>, <漢>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歸乎? 夫勢在人臣之位, 而有高天下之名, 切爲足下危之. <信>曰: 生且休矣, 吾將念之.
數日, <通>復說曰: 聽者, 事之候也;計者, 存亡之機也. 夫隨 養之役者, 失萬乘之權;守 石之祿者, 闕卿相之位. 計誠知之, 而決弗敢行者, 百事之禍也. 故猛虎之猶與, 不如蜂 之致**학;<孟賁>之狐疑, 不如童子之必至. 此言貴能行之也.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 時者難値而易失. 『時乎時, 不再來.』 願足下無疑臣之計. <信>猶與不忍背<漢>, 又自以功多, <漢>不奪我<齊>, 遂謝<通>. <通>說不聽, 惶恐, 乃陽狂爲巫.
天下旣定, 後<信>以罪廢爲<淮陰侯>, 謀反被誅, 臨死歎曰: 悔不用< 通>之言, 死於女子之手! <高帝>曰: 是<齊>辯士< 通>. 乃詔<齊>召< 通>. <通>至, 上欲亨之, 曰: 若敎<韓信>反, 何也? <通>曰: 狗各吠非其主. 當彼時, 臣獨知<齊王韓信>, 非知陛下也. 且<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 高材者先得. 天下匈匈*, 爭欲爲陛下所爲, 顧力不能, 可 誅邪! 上乃赦之.
至<齊悼惠王>時, <曹參>爲相, 禮下賢人, 請<通>爲客.
初, <齊王田榮>怨<項羽>, 謀擧兵畔之, 劫<齊>士, 不與者死. <齊>處士<東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 强從. 及<田榮>敗, 二人醜之, 相與入深山隱居. 客謂<通>曰: 先生之於<曹相國>, 拾遺擧過, 顯賢進能, <齊國>莫若先生者. 先生知<梁石君>,<東郭先生>世俗所不及, 何不進之於相國乎? <通>曰: 諾. 臣之里婦, 與里之諸母相善也. 里婦夜亡肉, 姑以爲盜, 怒而逐之. 婦晨去, 過所善諸母, 語以事而謝之. 里母曰:『女安行, 我今令而家追女矣.』 卽束縕請火於亡肉家, 曰:『昨暮夜, 犬得肉, 爭鬪相殺, 請火治之.』 亡肉家遽追呼其婦. 故里母非談說之士也, 束縕乞火非還婦之道也, 然物有相感, 事有適可. 臣請乞火於<曹相國>. 乃見相國曰: 婦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 有幽居守寡不出門者, 足下卽欲求婦, 何取? 曰: 取不嫁者. <通>曰: 然則求臣亦猶是也, 彼<東郭先生>,<梁石君>, <齊>之俊士也, 隱居不嫁, 未嘗卑節下意以求仕也. 願足下使人禮之. <曹相國>曰: 敬受命. 皆以爲上賓.
<通>論<戰國>時說士權變, 亦自序其說, 凡八十一首, 號曰{雋永}.
初, <通>善<齊>人<安其生>, <安其生>嘗干<項羽>, <羽>不能用其策. 而<項羽>欲封此兩人, 兩人卒不肯受.
<伍被>*, <楚>人也. 或言其先<伍子胥>後也. <被>以材能稱, 爲<淮南>中郞. 是時<淮南王安>好術學, 折節下士, 招致英雋以百數, <被>爲冠首.
久之, <淮南王>陰有邪謀, <被>數微諫. 後王坐東宮, 召<被>欲與計事, 呼之曰: 將軍上. <被>曰: 王安得亡國之言乎? 昔<子胥>諫<吳王>, <吳王>不用, 乃曰『臣今見 鹿游<姑蘇>之臺也.』 今臣亦將見宮中生荊棘, 露霑衣也. 於是王怒, 繫<被>父母, 囚之三月.
王復召<被>曰: 將軍許寡人乎? (對)[<被>]曰: 不, 臣將爲大王 計耳. 臣聞聰者聽於無聲, 明者見於未形, 故聖人萬擧而萬全. <文王>壹動而功顯萬世, 列爲<三王>, 所謂因天心以動作者也. 王曰: 方今<漢>庭治乎? 亂乎? <被>曰: 天下治. 王不說曰: 公何以言治也? <被>對曰: <被>竊觀朝廷, 君臣父子夫婦長幼之序皆得其理, 上之擧錯遵古之道, 風俗紀綱未有所缺. 重裝富賈周流天下, 道無不通, 交易之道行. <南越>賓服, <羌>,<棘>貢獻, <東 >入朝, 廣長楡, 開<朔方>, <匈奴>折傷. 雖未及古太平時, 然猶爲治. 王怒, <被>死罪.
王又曰: <山東>卽有變, <漢>必使大將軍將而制<山東>, 公以爲大將軍何如人也? <被>曰: 臣所善<黃義>, 從大將軍擊<匈奴>, 言大將軍遇士大夫以禮, 與士卒有恩, 衆皆樂爲用. 騎上下山如飛, 材力絶人如此, 數將習兵, 未易當也. 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 言大將軍號令明, 當敵勇, 常爲士卒先;須士卒休, 乃舍;穿井得水, 乃敢飮;軍罷, 士卒已踰河, 乃度. 皇太后所賜金錢, 盡以賞賜. 雖古名將不過也. 王曰: 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 非常人也, 以爲<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 而冠耳. <被>曰: 獨先刺大將軍, 乃可擧事.
王復問<被>曰: 公以爲<吳>擧兵非邪? <被>曰: 非也. 夫<吳王>賜號爲<劉氏>祭酒, 受 杖而不朝, 王四郡之衆, 地方數千里, 采山銅以爲錢, 煮海水以爲鹽, 伐<江陵>之木以爲船, 國富民衆, 行珍寶, 賂諸侯, 與七國合從, 擧兵而西, 破<大梁>, 敗<狐父>, 奔走而還, 爲<越>所禽, 死於<丹徒>, 頭足異處, 身滅祀絶, 爲天下戮. 夫以<吳>衆不能成功者, 何也? 誠逆天違衆而不見時也. 王曰: 男子之所死者, 一言耳. 且<吳>何知反? <漢>將一日過<成皐>者四十餘人. 今我令<緩>先要<成皐>之口, <周被>下<潁川>兵塞< 轅>,<伊闕>之道, <陳定>發<南陽>兵守<武關>. <河南>太守獨有< 陽>耳, 何足憂? 然此北尙有<臨晉關>,<河東>,<上黨>與<河內>,<趙國>界者通谷數行. 人言『絶<成皐>之道, 天下不通』. 據<三川>之險, 招天下之兵, 公以爲何如? <被>曰: 臣見其禍, 未見其福也.
後<漢>逮<淮南王>孫<建>, 繫治之. 王恐陰事泄, 謂<被>曰: 事至, 吾欲遂發. 天下勞苦有間矣, 諸侯頗有失行, 皆自疑, 我擧兵西鄕, 必有應者;無應, 卽還略<衡山>. 勢不得不發. <被>曰: 略<衡山>以擊(盧)<[廬]江>, 有<尋陽>之船, 守<下雉>之城, 結<九江>之浦, 絶<豫章>之口, 强弩臨<江>而守, 以禁<南郡>之下, 東保<會稽>, 南通勁<越>, 屈强<江淮>間, 可以延歲月之壽耳, 未見其福也. 王曰: <左吳>,<趙賢>,<朱驕如>皆以爲什八九成, 公獨以爲無福*, 何? <被>曰: 大王之 臣近幸素能使衆者, 皆前繫詔獄, 餘無可用者. 王曰: <陳勝>,<吳廣>無立錐之地, 百人之聚, 起於<大澤>, 奮臂大呼, 天下嚮應, 西至於< >而兵百二十萬. 今吾國雖小, 勝兵可得二十萬, 公何以言有禍無福? <被>曰: 臣不敢避<子胥>之誅, 願大王無爲<吳曰>之聽. 往者<秦>爲無道, 殘賊天下, 殺術士, 燔{詩書}, 滅聖迹*, 棄禮義, 任刑法, 轉海濱之粟, 致于<西河>. 當是之時, 男子疾耕不足於糧 , 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 遣<蒙恬>築長城, 東西數千里. 暴兵露師, 常數十萬, 死者不可勝數, 尸滿野, 流血千里. 於是百姓力屈, 欲爲亂者十室而五. 又使<徐福>入海求仙藥, 多齎珍寶, 童男女三千人, 五種百工而行. <徐福>得平原大澤, 止王不來. 於是百姓悲痛愁思, 欲爲亂者十室而六. 又使<尉 >踰<五嶺>, 攻<百越>, <尉 >知中國勞極, 止王<南越>. 行者不還, 往者莫返, 於是百姓離心瓦解, 欲爲亂者十室而七. 興萬乘之駕, 作<阿房>之宮, 收太半之賦, 發閭左之戌. 父不寧子, 兄不安弟, 政苛刑慘, 民皆引領而望, 傾耳而聽, 悲號仰天, 叩心怨上, 欲爲亂者, 十室而八. 客謂<高皇帝>曰:『時可矣.』 <高帝>曰:『待之, 聖人當起東南.』 間不一歲, <陳>,<吳>大呼, <劉>,<項> 和, 天下嚮應, 所謂蹈瑕 , 因<秦>之亡時而動, 百姓願之, 若枯旱之望雨, 故起於行陳之中, 以成帝王之功. 今大王見<高祖>得天下之易也, 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 當今陛下臨制天下, 壹齊海內, 氾愛蒸庶, 布德施惠. 口雖未言, 聲疾雷震;令雖未出, 化馳如神. 心有所懷, 威動千里;下之應上, 猶景嚮也. 而大將軍材能非直<章邯>,<楊熊>也. 王以<陳勝>,<吳廣>論之, <被>以爲過矣. 且大王之兵衆不能什分<吳楚>之一, 天下安寧又萬倍於<秦>時. 願王用臣之計. 臣聞<箕子>過故國而悲, 作{麥秀}之歌, 痛<紂>之不用<王子比干>之言也. 故<孟子>曰:<紂>貴爲天子, 死曾不如匹夫. 是<紂>先自絶久矣, 非死之日天去之也. 今臣亦竊悲大王棄千乘之君, 將賜絶命之書, 爲 臣先, 身死于東宮也. <被>因流涕而起.
後王復召問<被>: 苟如公言, 不可以 幸邪? <被>曰: 必不得已, <被>有愚計. 王曰: 柰何? <被>曰: 當今諸侯無異心, 百姓無怨氣. <朔方>之郡土地廣美, 民徙者不足以實其地. 可爲丞相,御史請書, 徙郡國豪桀及耐罪以上, 以赦令除, 家産五十萬以上者, 皆徙其家屬<朔方>之郡, 益發甲卒, 急其會日. 又僞爲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詔獄書, 逮諸侯太子及幸臣. 如此, 則民怨, 諸侯懼, 卽使辯士隨而說之, 黨可以 幸. 王曰: 此可也. 雖然, 吾以不至若此, 專發而已. 後事發覺, <被>詣吏自告與<淮南王>謀反(縱)[ ]跡如此. 天子以<伍被>雅辭多引<漢>美, 欲勿誅. <張湯>進曰: <被>首爲王 反計, 罪無赦. 遂誅<被>.
<江充>字<次 >, <趙國邯鄲>人也. <充>本名<齊>, 有女弟善鼓琴歌舞, 嫁之<趙太子丹>. <齊>得幸於<敬肅曰>, 爲上客.
久之, 太子疑<齊>以己陰私告王, 與<齊> , 使吏逐捕<齊>, 不得, 收繫其父兄, 按驗, 皆棄市. <齊>遂絶迹亡, 西入關, 更名<充>. 詣闕告<太子丹>與同産 及王後宮姦亂, 交通郡國豪猾, 攻剽爲姦, 吏不能禁. 書奏, 天子怒, 遣使者詔郡發吏卒圍<趙王>宮, 收捕<太子丹>, 移繫<魏郡>詔獄, 與廷尉雜治, 法至死.
<趙王彭祖>, 帝異母兄也, 上書訟太子罪, 言 <充>逋逃小臣, 苟爲姦 , 激怒聖朝, 欲取必於萬乘以復私怨. 後雖亨 , 計猶不悔. 臣願選從<趙國>勇敢士, 從軍擊<匈奴>, 極盡死力, 以贖<丹>罪. 上不許, 竟敗<趙>太子.
初, <充>召見<犬臺宮>, 自請願以所常被服冠見上. 上許之. <充>衣紗 衣, 曲 後垂交輸, 冠 步搖冠, 飛 之纓. <充>爲人魁岸, 容貌甚壯. 帝望見而異之, 謂左右曰: <燕趙>固多奇士. 旣至前, 問以當世政事, 上說之.
<充>因自請, 願使<匈奴>. 詔問其狀, <充>對曰: 因變制宜, 以敵爲師, 事不可豫圖. 上以<充>爲謁者, 使<匈奴>還, 拜爲直指繡衣使者, 督<三輔>盜賊, 禁察踰侈. 貴戚近臣多奢僭, <充>皆擧劾, 奏請沒入車馬, 令身待北軍擊<匈奴>. 奏可. <充>卽移書光祿勳中黃門, 逮名近臣侍中諸當詣北軍者, 移劾門衛, 禁止無令得出入宮殿. 於是貴戚子弟惶恐, 皆見上叩頭求哀, 願得入錢贖罪. 上許之, 令各以秩次輸錢北軍, 凡數千萬. 上以<充>忠直, 奉法不阿, 所言中意.
<充>出, 逢<館陶長公主>行馳道中. <充>呵問之, 公主曰: 有太后詔. <充>曰: 獨公主得行, 車騎皆不得. 盡劾沒入官.
後<充>從上,甘泉>, 逢太子家使乘車馬行馳道中, <充>以屬吏. 太子聞之, 使人謝<充>曰: 非愛車馬, 誠不欲令上聞之, 以敎 亡素者. 唯<江君>寬之! <充>不聽, 遂白奏. 上曰: 人臣當如是矣. 大見信用, 威震京師.
遷爲水衡都尉, 宗族知友多得其力者. 久之, 坐法免.
會<陽陵朱安世>告丞相<公孫賀>子太僕<敬聲>爲巫蠱事, 連及<陽石>,<諸邑公主>, <賀>父子皆坐誅. 語在{賀傳}. 後上幸<甘泉>, 疾病, <充>見上年老, 恐晏駕後爲太子所誅, 因是爲姦, 奏言上疾 在巫蠱. 於是上以<充>爲使者治巫蠱. <充>將<胡>巫掘地求偶人, 捕蠱及夜祠, 視鬼, 染 令有處, 輒收捕驗治, 燒鐵鉗灼, 强服之. 民轉相誣以巫蠱, 吏輒劾以大逆亡道, 坐而死者前後數萬人.
是時, 上春秋高, 疑左右皆爲蠱祝詛, 有與亡, 莫敢訟其寃者. <充>旣知上意, 因言宮中有蠱氣, 先治後宮希幸夫人, 以次及皇后, 遂掘蠱於太子宮, 得桐木人. 太子懼, 不能自明, 收<充>, 自臨斬之. 罵曰: <趙>虜! 亂乃國王父子不足邪! 乃復亂吾父子也! 太子繇是遂敗. 語在{戾園傳}. 後<武帝>知<充>有詐, 夷<充>三族.
<息夫躬>字<子微>, <河內河陽>人也. 少爲博士弟子, 受{春秋}, 通覽記書. 容貌壯麗, 爲衆所異.
<哀帝>初卽位, 皇后父特進<孔鄕侯傅晏>與<躬>同郡, 相友善, <躬>繇是以爲援, 交游日廣. 先是, <長安孫寵>亦以游說顯名, 免<汝南>太守, 與<躬>相結, 俱上書, 召待詔. 是時<哀帝>被疾, 始卽位, 而人有告<中山孝王>太后祝詛上, 太后及弟<宜鄕侯馮參>皆自殺, 其罪不明. 是後<無鹽危山>有石自立, 開道. <躬>與<寵>謀曰: 上亡繼嗣, 體久不平, <關東>諸侯, 心爭陰謀. 今<無鹽>有大石自立, 聞邪臣託往事, 以爲大山石立而先帝龍興. <東平王雲>以故與其后日夜祠祭祝詛上, 欲求非望. 而后舅<伍宏>反因方術以醫技得幸, 出入禁門. < 顯>之謀將行於杯杓, <荊軻>之變必起於 幄. 事勢若此, 告之必成;發國姦, 誅主 , 取封侯之計也. <躬>,<寵>乃與中郞<右師譚>, 共因中常侍<宋弘>上變事告焉, 上惡之, 下有司案驗, <東平王雲>,<雲>后<謁>及<伍宏>等皆坐誅. 上擢<寵>爲<南陽>太守, <譚潁川>都尉, <弘>,<躬>皆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 是時侍中<董賢>愛幸, 上欲侯之, 遂下詔云: <躬>,<寵>因<賢>以聞, 封<賢>爲<高安侯>, <寵>爲<方陽侯>, <躬>爲<宜陵侯>, 食邑各千戶. 賜<譚>爵關內侯, 食邑. 丞相<王嘉>內疑<東平>獄事, 爭不欲侯<賢>等, 語在{嘉傳}. <嘉>固言<董賢>泰盛, <寵>,<躬>皆傾覆有 邪材, 恐必撓亂國家, 不可任用. <嘉>以此得罪矣.
<躬>旣親近, 數進見言事, 論議亡所避. 衆畏其口, 見之仄目. <躬>上疏歷 公卿大臣, 曰: 方今丞相<王嘉>健而蓄縮, 不可用. 御史大夫<賈延>墮弱不任職. 左將軍<公孫祿>,司 ,鮑宣>皆外有直項之名, 內實 不曉政事. 諸曹以下僕**속不足數. 卒有彊弩圍城, 長戟指闕, 陛下誰與備之? 如使狂夫 於東崖, <匈奴>飮馬於<渭水>, 邊竟雷動, 四野風起, 京師雖有武蜂精兵, 未有能窺左足而先應者也. 軍書交馳而輻湊, 羽檄重迹而押至, 小夫 臣之徒 不知所爲. 其有犬馬之決者, 仰藥而伏刃, 雖加夷滅之誅, 何益禍敗之至哉!
<躬>又言: <秦>開<鄭國渠>以富國彊兵, 今爲京師, 土地肥饒, 可度地勢水泉, 廣漑灌之利. 天子使<躬>持節領護<三輔>都水. <躬>立表, 欲穿<長安>城, 引漕注太倉下以省轉輸. 議不可成, 乃止.
<董賢>貴幸日盛, <丁>,<傅>害其寵, <孔鄕侯晏>與<躬>謀, 欲求居位輔政. 會單于當來朝, 遣使言病, 願朝明年. <躬>因是而上奏, 以爲 單于當以十一月入塞, 後以病爲解, 疑有他變.
<烏孫>兩昆彌弱, <卑爰 >强盛, 居<彊煌>之地, 擁十萬之衆, 東結單于, 遣子往侍. 如因素彊之威, 循<烏孫就屠>之迹, 擧兵南伐, 幷<烏孫>之勢也, <烏孫>幷, 則<匈奴>盛, 而<西域>危矣. 可令降<胡>詐爲<卑爰 >使者來上書曰:『所以遣子侍單于者, 非親信之也, 實畏之耳. 唯天子哀, 告單于歸臣侍子. 願助戊己校尉保<惡都奴>之界.』因下其章諸將軍. 令<匈奴>客聞焉. 則是所謂『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者也.
書奏, 上引見<躬>, 召公卿將軍大議. 左將軍<公孫祿>以爲 中國常以威信懷伏夷狄, <躬>欲逆詐造不信之謀, 不可許. 且<匈奴>賴先帝之德, 保塞稱蕃. 今單于以疾病不任奉朝賀, 遣使自陳, 不失臣子之禮. 臣<祿>自保沒身不見<匈奴>爲邊竟憂也. <躬> <祿>曰: 臣爲國家計幾先, 謀將然, 豫圖未形, 爲萬世慮. 而左將軍<公孫祿>欲以其犬馬齒保目所見. 臣與<祿>異議, 未可同日語也. 上曰: 善. 乃罷 臣, 獨與<躬>議.
因建言: 往年<熒惑>守<心>, <太白>高而芒光, 又<角星> 於<河鼓>, 其法爲有兵亂. 是後訛言行詔籌, 經歷郡國, 天下騷動, 恐必有非常之變. 可遣大將軍行邊兵, 武備, 斬一郡守, 以立威, 震四夷, 因以厭應變異. 上然之, 以問丞相. 丞相<嘉>對曰: 臣聞動民以行不以言, 應天以實不以文. 下民微細, 猶不可詐, 況於上天神明而可欺哉! 天之見異, 所以 戒人君, 欲令覺悟反正, 推誠行善. 民心說而天意得矣. 辯士見一端, 或妄以意傅著星曆, 虛造<匈奴>,<烏孫>,<西羌>之難, 謀動干戈, 設爲權變, 非應天之道也. 守相有罪, 車馳詣闕, 交臂就死, 恐懼如此, 而談設者云, 動安之危, 辯口快耳, 其實未可從. 夫議政者, 苦其 諛傾險辯慧深刻也. 諛則主德毁, 傾險則下怨恨, 辯慧則破正道, 深刻則傷恩惠. 昔<奏繆公>不從<百里奚>,<蹇叔>之言, 以敗其師, 悔過自責, 疾 誤之臣, 思黃髮之言, 名垂於後世. 唯陛下觀覽古戒, 反覆參考, 無以先入之語爲主.
上不聽, 遂下詔曰: 間者災變不息, 盜賊衆多, 兵革之徵, 或頗著見. 未聞將軍惻然深以爲意, 簡練戎士, 繕修干戈. 器用 惡, 孰當督之! 天下雖安, 忘戰必危. 將軍與中二千石擧明習兵法有大慮者各一人, 將軍二人, 詣公車. 就拜<孔鄕侯傅晏>爲大司馬衛將軍, <陽安侯丁明>又爲大司馬票騎將軍.
是日, 日有食之, <董賢>因此沮<躬>,<晏>之策. 後數日, 收<晏>衛將軍印綬, 而丞相御史奏<躬>罪過. 上繇是惡<躬>等, 下詔曰: <南陽>太守<方陽侯寵>, 素亡廉聲, 有酷惡之資, 毒流百姓. 左曹光祿大夫<宜陵侯躬>, 虛造詐 之策, 欲以 誤朝廷. 皆交遊貴戚*, 趨權門, 爲名. 其免<躬>,<寵>官, 遣就國.
<躬>歸國, 未有第宅, 寄居丘亭. 姦人以爲侯家富, 常夜守之. <躬>邑人<河內> <賈惠>往過<躬>, 敎以祝盜方, 以桑東南指枝爲匕, <北斗>七星其上, <躬>夜自被髮, 立中庭, 向<北斗>, 持匕招指祝盜. 人有上書言<躬>懷怨恨, 非笑朝廷所進, (侯)[候]星宿, 視天子吉凶, 與巫同祝詛. 上遣侍御史,廷尉監逮<躬>, 繫< 陽>詔獄. 欲掠問, <躬>仰天大 , 因 . 吏就問, 云咽已絶, 血從鼻耳出. 食頃, 死. 黨友謀議相連下獄百餘人. <躬>母<聖>, 坐祠 祝詛上, 大逆不道. <聖>棄市, 妻<充漢>與家屬徙<合浦>. <躬>同族親屬素所厚者, 皆免廢錮. <哀帝>崩, 有司奏: <方陽侯寵>及<右師譚>等, 皆造作姦謀, 罪及王者骨肉, 雖蒙赦令, 不宜處爵位, 在中土. 皆免<寵>等, 徙<合浦郡>.
初, <躬>待詔, 數危言高論, 自恐遭害, 著絶命辭曰: 玄雲 鬱, 將安歸兮! 鷹 橫 , 鸞俳 兮! 若浮 , 動則機兮! 棘*잔*잔, 曷可棲兮! 發忠忘身, 自繞罔兮! 寃頸折翼, 庸得往兮! 涕泣流兮 蘭, 心結 兮傷肝. 虹 曜兮日微, 杳冥兮未開. 痛入天兮**鳴 , 寃際絶兮誰語! 仰天光兮自列, 招上帝兮我察. 秋風爲我 , 浮雲爲我陰. 嗟若是兮欲何留, 撫神龍兮擥其須. 游曠逈兮反亡期, 雄失據兮世我思. 後數年乃死, 如其文.
贊曰:<仲尼> 惡利口之覆邦家 , < 通>一說而喪三儁, 其得不亨者, 幸也. <伍被>安於危國, 身爲謀主, 忠不終而詐 , 誅夷不亦宜乎! {書}放四罪, {詩}歌{靑蠅}, <春秋>以來, 禍敗多矣. 昔<子 >謀<桓>而<魯隱>危, <欒書> < >而<晉 >弑. < 牛>奔<仲>, <叔孫>卒;< 伯>毁<季>, <昭公>逐;<費忌>納女, <楚建>走;<宰 >讒<胥>, <夫差>喪;<李園>進妹, <春申>斃;<上官>訴<屈>, <懷王>執;<趙高>敗<斯>, <二世>縊;<伊戾>坎盟, <宋 >死;<江充>造蠱, 太子殺;<息夫>作姦, <東平>誅:皆自小覆大, 繇疎陷親, 可不懼哉! 可不懼哉!
漢書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第十六
<萬石君石奮>, 其父<趙>人也. <趙>亡, 徙<溫>. <高祖>東<擊>項籍, 過<河內>, 時<奮>年十五, 爲小吏, 侍<高祖>. <高祖>與語, 愛其恭敬, 問曰: 若何有? 對曰: 有母, 不幸失明. 家貧. 有 , 能鼓瑟. <高祖>曰: 若能從我乎? 曰: 願盡力. 於是<高祖>召其 爲美人, 以<奮>爲中涓, 受書謁. 徙其家<長安>中<戚里>, 以 爲美人故也.
<奮>積功勞, <孝文>時官至太中大夫. 無文學, 恭謹, 擧無與比. <東陽侯張相如>爲太子太傅, 免. 選可爲傅者, 皆推<奮>爲太子太傅. 及<孝景>卽位, 以<奮>爲九卿. 迫近, 憚之, 徙<奮>爲諸侯相. <奮>長子<建>, 次甲, 次乙, 次<慶>, 皆以馴行孝謹, 官至二千石. 於是<景帝>曰: <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 人臣尊寵乃擧集其門. 凡號<奮>爲<萬石君>.
<孝景>季年, <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 以歲時爲朝臣. 過宮門闕必下車趨, 見路馬必軾焉. 子孫(謂)[爲]小吏, 來歸謁, <萬石君>必朝服見之, 不名. 子孫有過失, 不 讓, 爲便坐, 對案不食. 然後諸子相責, 因長老肉袒固謝罪, 改之, 乃許. 子孫勝冠者在側, 雖燕必冠, 申申如也. 僕 如也, 唯謹. 上時賜食於家, 必稽首俯伏而食, 如在上前. 其執喪, 哀戚甚. 子孫遵敎, 亦如之. <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 雖<齊魯>諸儒質行, 皆自以爲不及也.
<建元>二年, 郞中令<王臧>以文學獲罪皇太后. 太后以爲儒者文多質少, 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 乃以長子<建>爲郞中令, 少子<慶>爲內史.
<建>老白首, <萬石君>尙無恙. 每五日洗沐歸謁親, 入子舍, 竊問侍者, 取親中*裙 , 身自澣 , 復與侍者, 不敢令<萬石君>知之, 以爲常. <建>奏事於上前, 卽有可言, 屛人乃言極切;至廷見, 如不能言者. 上以是親而禮之.
<萬石君>徙居<陵里>. 內史<慶>醉歸, 入外門不下車. <萬石君>聞之, 不食. <慶>恐, 肉袒謝請罪, 不許. 擧宗及兄<建>肉袒, <萬石君>讓曰: 內史貴人, 入閭里, 里中長老皆走匿, 而內史坐車中自如, 固當! 乃謝罷<慶>. <慶>及諸子入里門, 趨至家.
<萬石君元朔>五年卒, <建>哭泣哀思, 杖乃能行. 歲餘, <建>亦死. 諸子孫咸孝, 然<建>最甚, 甚於<萬石君>.
<建>爲郞中令, 奏事下, <建>讀之, 驚恐曰: 書『馬』者與尾而五, 今乃四, 不足一, 獲譴死矣! 其爲謹愼, 雖他皆如是.
<慶>爲太僕, 御出, 上問車中幾馬, <慶>以策數馬畢, 擧手曰: 六馬. <慶>於兄弟最爲簡易矣, 然猶如此. 出爲<齊>相, <齊國>慕其家行, 不治而<齊國>大治, 爲立<石相祠>.
<元狩>元年, 上立太子, 選 臣可傅者, <慶>自<沛>守爲太子太傅, 七歲遷御史大夫. <元鼎>五年, 丞相<趙周>坐酎金免, 制詔御史: <萬石君>先帝尊之, 子孫至孝, 其以御史大夫<慶>爲丞相, 封<牧丘侯>. 是時<漢>方南誅<兩越>, 東擊<朝鮮>, 北逐<匈奴>, 西伐<大宛>, 中國多事. 天子巡狩海內, 修古神祠, 封禪, 興禮樂. 公家用少, <桑弘羊>等致利, <王溫舒>之屬峻法, <兒 >等推文學, 九卿更進用事, 事不關決於<慶>, <慶>醇謹而已. 在位九歲, 無能有所匡言. 嘗欲請治上近臣<所忠>,九卿<咸宣>, 不能服, 反受其過, 贖罪.
<元封>四年, <關東>流民二百萬口, 無名數者四十萬, 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 上以爲<慶>老謹, 不能與其議, 乃賜丞相告歸, 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議爲請者. <慶>慙不任職, 上書曰: 臣幸得待罪丞相, 疲駑無以輔治. 城郭倉 空虛, 民多流亡, 罪當伏斧質, 上不忍致法. 願歸丞相侯印, 乞骸骨歸, 避賢者路.
上報曰: 間者, <河>水滔陸, 泛濫十餘郡, 防勤勞, 弗能 塞, 朕甚憂之. 是故巡方州, 禮<嵩嶽>, 通八神, 以合<宣房>. 濟<淮江>, 歷山濱海, 問百年民所疾苦. 惟吏多私, 徵求無已, 去者便, 居者擾, 故爲流民法, 以禁重賦. 乃者封<泰山>, 皇天嘉況, 神物 見. 朕方答氣應, 未能承意, 是以切比閭里, 知吏姦邪. 委任有司, 然則官曠民愁, 盜賊公行. 往年覲明堂, 赦殊死, 無禁錮, 咸自新, 與更始. 今流民愈多, 計文不改, 君不繩責長吏, 而請以興徙四十萬口, 搖蕩百姓, 孤兒幼年未滿十歲, 無罪而坐率, 朕失望焉. 今君上書言倉庫城郭不充實, 民多貧, 盜賊衆, 請入粟爲庶人. 夫懷知民貧而請益賦, 動危之而辭位, 欲安歸難乎? 君其反室!
<慶>素質, 見詔報反室, 自以爲得許, 欲上印綬. 史以爲見責甚深, 而終以反室者, 醜惡之辭也. 或勸<慶>宜引決. <慶>甚懼, 不知所出, 遂復起視事.
<慶>爲丞相, 文深審謹, 無他大略. 後三歲餘薨, 諡曰<恬侯>. 中子<德>, <慶>愛之. 上以<德>嗣, 後爲太常, 坐法免, 國除. <慶>方爲丞相時, 諸子孫爲小吏至二千石者十三人. 及<慶>死後, 稍以罪去, 孝謹衰矣.
<衛 >, <代大陵>人也, 以 車爲郞, 事<文帝>, 功次遷中郞將, 醇謹無 . <孝景>爲太子時, 召上左右飮, 而< >稱病不行. <文帝>且崩時, 屬<孝景>曰: < >長者, 善遇之. 及<景帝>立, 歲餘, 不孰何< >, < >日以謹力.
<景帝>幸<上林>, 詔中郞將參乘, 還而問曰: 君知所以得( )[參]乘乎? < >曰: 臣<代> 車士, 幸得功次遷, 待罪中郞將, 不知也. 上問曰: 吾爲太子時召君, 君不肯來, 何也? 對曰: 死罪, 病. 上賜之劍, < >曰: 先帝賜臣劍凡六, 不敢奉詔. 上曰: 劍, 人之所施易, 獨至今乎? < >曰: 具在. 上使取六劍, 劍常盛, 未嘗服也.
郞官有譴, 常蒙其罪, 不與 將爭;有功, 常讓 將. 上以爲廉, 忠實無 腸, 乃拜< >爲<河間王>太傅. <吳楚>反, 詔< >爲將, 將<河間>兵擊<吳楚>有功, 拜爲中尉. 三歲, 以軍功封< >爲<建陵侯>.
明年, 上廢太子, 誅<栗卿>之屬. 上以< >爲長者, 不忍, 乃賜< >告歸, 而使< 都>治捕<栗氏>. 旣已, 上立<膠東王>爲太子, 召< >拜爲太子太傅, 遷爲御史大夫. 五歲, 代<桃侯舍>爲丞相, 朝奏事如職所奏. 然自初宦以至相, 終無可言. 上以爲敦厚可相少主, 尊寵之, 賞賜甚多.
爲丞相三歲, <景帝>崩, <武帝>立. <建元>中, 丞相以<景帝>病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 而君不任職, 免之. 後薨, 諡曰<哀侯>. 子<信>嗣, 坐酎金, 國除.
<直不疑>, <南陽>人也. 爲郞, 事<文帝>. 其同舍有告歸, 誤持其同舍郞金去. 已而同舍郞覺, 亡意<不疑>, <不疑>謝有之, 買金償. 後告歸者至而歸金, 亡金郞大慙, 以此稱爲長者. 稍遷至中大夫. 朝, 廷見, 人或毁<不疑>曰: <不疑>狀貌甚美, 然特毋柰其善盜嫂何也! <不疑>聞, 曰: 我乃無兄. 然終不自明也.
<吳楚>反時, <不疑>以二千石將擊之. <景帝>後元年, 拜爲御史大夫. 天子修<吳楚>時功, 封<不疑>爲<塞侯>. <武帝>卽位, 與丞相< >俱以過免.
<不疑>學{老子}言. 其所臨, 爲官如故, 唯恐人之知其爲吏迹也. 不好立名, 稱爲長者. 薨, 諡曰<信侯>. 傳子至孫<彭祖>, 坐酎金, 國除.
<周仁>, 其先<任城>人也. 以 見. <景帝>爲太子時, 爲舍人, 積功遷至太中大夫. <景帝>初立, 拜<仁>爲郞中令.
<仁>爲人陰重不泄. 常衣弊補衣溺袴, 期爲不潔淸, 以是得幸, 入臥內. 於後宮 , <仁>常在旁, 終無所言. 上時問人, <仁>曰: 上自察之. 然亦無所毁, 如此. <景帝>再自幸其家. 家徙<陽陵>. 上所賜甚多, 然終常讓, 不敢受也. 諸侯 臣賂遺, 終無所受. <武帝>立, 爲先帝臣重之. <仁>乃病免, 以二千石祿歸老, 子孫咸至大官.
<張 >字<叔>, <高祖>功臣<安丘侯說>少子也. < 孝文>時以治刑名侍太子, 然其人長者. <景帝>時尊重, 常爲九卿. 至<武帝元朔>中, 代<韓安國>爲御史大夫. < >爲吏, 未嘗言按人, 以誠長者處官. 官屬以爲長者, 亦不敢大欺. 上具獄事, 有可 , 之;不可者, 不得已, 爲涕泣, 面而封之. 其愛人如此.
老篤, 請免, 天子亦寵以上大夫祿, 歸老于家. 家<陽陵>. 子孫咸至大官.
贊曰:<仲尼>有言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其<萬石君>,<建陵侯>,<塞侯>,<張叔>之謂與? 是以其敎不肅而成, 不嚴而治. 至<石建>之澣衣, <周仁>爲垢 , 君子譏之.
漢書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孝文皇帝>四男:<竇皇后>生<孝景帝>,<梁李王武>, 諸姬生<代孝王參>,<梁懷王揖>.
<梁孝王武>以<孝文>二年與<太原王參>,<梁王揖>同日立. <武>爲<代王>, 四年徙爲<淮陽王>, 十二年徙<梁>, 自初王通歷已十一年矣.
<孝王>十四年, 入朝. 十七年, 十八年, 比年入朝, 留. 其明年, 乃之國. 二十一年, 入朝. 二十二年, <文帝>崩. 二十四年, 入朝. 二十五年, 復入朝. 是時, 上未置太子, 與<孝王>宴飮, 從容言曰: 千秋萬歲後傳於王. 王辭謝. 雖知非至言, 然心內喜. 太后亦然.
其春, <吳>,<楚>,<齊>,<趙>七國反, 先擊<梁棘壁>, 殺數萬人. <梁王>城守< 陽>, 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爲將軍以距<吳>,<楚>. <吳>,<楚>以<梁>爲限, 不敢過而西, 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 <吳>,<楚>破, 而<梁>所殺虜略與<漢>中分.
明年, <漢>立太子. <梁>最親, 有功, 又爲大國, 居天下膏 地, 北界<泰山>, 西至<高陽>, 四十餘城, 多大縣. <孝王>, 太后少子, 愛之, 賞賜不可勝道. 於是<孝王>築<東苑>, 方三百餘里, 廣< 陽城>七十里, 大治宮室, 爲復道, 自宮連屬於<平臺>三十餘里. 得賜天子旌旗, 從千乘萬騎, 出稱警, 入言**필, 於天子. 招延四方豪桀, 自<山東>游士莫不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 <公孫詭>多奇邪計, 初見日, 王賜千金, 官至中尉, 號曰<公孫將軍>. 多作兵弩弓數十萬, 而府庫金錢且百鉅萬, 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二十九年十月, <孝王>入朝. <景帝>使使持乘輿駟, 迎<梁王>於關下. 旣朝, 上疏, 因留. 以太后故, 入則侍帝同輦, 出則同車遊獵<上林>中. <梁>之侍中,郞,謁者著引籍出入天子殿門, 與<漢>宦官亡異.
十一月, 上廢<栗太子>, 太后心欲以<梁王>爲嗣. 大臣及<爰 >等有所關說於帝, 太后議格, <孝王>不敢復言太后以嗣事. 事 , 世莫知, 乃辭歸國.
其夏, 上立<膠東王>爲太子. <梁王>怨<爰 >及議臣, 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謀, 陰使人刺殺<爰 >及他議臣十餘人. 賊未得也. 於是天子意<梁>, 逐賊, 果<梁>使之. 遣使冠蓋相望於道, 覆案<梁>事. 捕<公孫詭>,<羊勝>, 皆匿王後宮. 使者責二千石急, <梁>相<軒丘豹>及內史<安國>皆泣諫王, 王乃令<勝>,<詭>皆自殺, 出之. 上由此怨望於<梁王>. <梁王>恐, 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 然後得釋.
上怒稍解, 因上書請朝. 旣至關, <茅蘭>說王, 使乘布車, 從兩騎入, 匿於長公主園. <漢>使迎王, 王已入關, 車騎盡居外, 外不知王處. 太后泣曰: 帝殺吾子! (弟)[帝]憂恐. 於是<梁王>伏斧質, 之闕下謝罪. 然後太后,帝皆大喜, 相與泣, 復如故. 悉召王從官入關. 然帝益疏王, 不與同車輦矣.
三十五年冬, 復入朝. 上疏欲留, 上弗許. 歸國, 意忽忽不樂. 北獵<梁山>, 有獻牛, 足上出背上, <孝王>惡之. 六月中, 病熱, 六日薨.
<孝王>慈孝, 每聞太后病, 口不能食, 常欲留<長安>侍太后. 太后亦愛之. 及聞<孝王>死, <竇太后>泣極哀, 不食, 曰: 帝果殺吾子! 帝哀懼, 不知所爲. 與長公主計之, 乃分<梁>爲五國, 盡立<孝王>男五人爲王, 女五人皆令食湯沐邑. 奏之太后, 太后乃說, 爲帝壹餐.
<孝王>未死時, 財以鉅萬計, 不可勝數. 及死, 藏府餘黃金尙四十餘萬斤, 他財物稱是.
<代孝王參>初立爲<太原王>. 四年, <代王武>徙爲<淮陽王>, 而<參>徙爲<代王>, 復 得<太原>, 都<晉陽>如故. 五年一朝. 凡三朝, 十七年薨, 子<共王登>嗣. 二十九年薨, 子義<嗣>. <元鼎>中, <漢>廣關, 以<常山>爲阻, 徙<代王>於<淸河>, 是爲<剛王>. 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 子<頃王湯>嗣. 二十四年薨, 子<年>嗣.
<地節>中, <冀州>刺史<林>奏<年>爲太子時與女弟<則>私通. 及<年>立爲王後, <則>懷<年>子, 其壻使勿擧. <則>曰: 自來殺之. 壻怒曰: 爲王生子, 自令王家養之. <則>送兒<頃太后>所. 相聞知, 禁止<則>, 令不得入宮. <年>使從季父往來送迎<則>, 連年不絶. 有司奏<年>淫亂, <年>坐廢爲庶人, 徙<房陵>, 與湯沐邑百戶. 立三年, 國除.
<元始>二年, <新都侯王莽>興滅繼絶, 白太皇太后, 立<年>弟子<如意>爲<廣宗王>, 奉<代孝王>後. <莽>簒位, 國絶.
<梁懷王揖>, <文帝>少子也. 好{詩書}, 帝愛之, 異於他子. 五年一朝, 凡再入朝. 因墮馬死, 立十年薨. 無子, 國除. 明年, <梁孝王武>徙王<梁>.
<梁孝王>子五人爲王. 太子<買>爲<梁共王>, 次子<明>爲<濟川王>, <彭離>爲<濟東王>, <定>爲<山陽王>, <不識>爲<濟陰王>, 皆以<孝景>中六年同日立.
<梁共王買>立十年薨, 子<平王襄>嗣.
<濟川王明>以<垣邑侯>立. 七年, 坐射殺其中尉, 有司請誅, <武帝>弗忍, 廢爲庶人, 徙<房陵>, 國除.
<濟東王彭離>立二十九年. <彭離>驕悍, 昏莫私與其奴亡命少年數十人行剽, 殺人取財物以爲好. 所殺發覺者百餘人, 國皆知之, 莫敢夜行. 所殺者子上書告言, 有司請誅, <武帝>弗忍, 廢爲庶人, 徙<上庸>, 國除, 爲<大河郡>.
<山陽哀王定>立九年薨. 亡子, 國除.
<濟陰哀王不識>立一年薨. 亡子, 國除.
<孝王>支子四王, 皆絶於身.
<梁平王襄>, 母曰<陳太后>. <共王>母曰<李太后>. <李太后>, 親<平王>之大母也. 而<平王>之后曰<任后>, <任后>甚有寵於<襄>.
初, <孝王>有**전尊, 直千金, 戒後世善寶之, 毋得以與人. <任后>聞而欲得之. <李太后>曰: 先王有命, 毋得以尊與人. 他物雖百鉅萬, 猶自恣. <任后>絶欲得之. 王<襄>直使人開府取尊賜<任后>, 又王及母<陳太后>事<李太后>多不順. 有<漢>使者來, <李太后>欲自言, 王使謁者中郞<胡>等遮止, 閉門. <李太后>與爭門, 措指, 太后啼 , 不得見<漢>使者. <李太后>亦私與食官長及郞<尹 >等姦亂, 王與<任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 <李太后>亦已, 後病薨. 病時, <任后>未嘗請疾;薨, 又不侍喪.
<元朔>中, < 陽>人< 反>, 人辱其父, 而與< 陽>太守客俱出同車. < 反>殺其仇車上, 亡去. < 陽>太守怒, 以讓<梁>二千石. 二千石以下求<反>急, 執<反>親戚. <反>知國陰事, 乃上變告<梁王>與大母爭尊狀. 時相以下具知之, 欲以傷<梁>長吏, 書聞. 天子下吏驗問, 有之. 公卿治, 奏以爲不孝, 請誅王及太后. 天子曰: 首惡失道, <任后>也. 朕置相吏不逮, 無以輔王, 故陷不誼, 不忍致法. 削<梁王>五縣, 奪王太后湯沐<成陽邑>, 梟<任后>首于市, 中郞<胡>等皆伏誅. <梁>餘尙有八城.
<襄>立四十年薨, 子<頃王無傷>嗣. 十一年薨, 子<敬王定國>嗣. 四十年薨, 子<夷王遂>嗣. 六年薨, 子<荒王嘉>嗣. 十五年薨, 子<立>嗣.
<鴻嘉>中, 太傅<輔>奏: <立>一日至十一犯法, 臣下愁苦, 莫敢親近, 不可諫止. 願令王, 非耕,祠, 法駕毋得出宮, 盡出馬置外苑, 收兵杖藏私府, 毋得以金錢財物假賜人. 事下丞相,御史, 請許. 奏可. 後數復 傷郞, 夜私出宮. 傅相連奏, 坐削或千戶或五百戶, 如是者數焉.
<荒王>女弟<園子>爲<立>舅<任寶>妻, <寶>兄子<昭>爲<立>后. 數過<寶>飮食, 報<寶>曰: 我好翁主, 欲得之. <寶>曰: 翁主, 姑也, 法重. <立>曰: 何能爲! 遂與<園子>姦.
積數歲, <永始>中, 相<禹>奏<立>對外家怨望, 有惡言. 有司案驗, 因發淫亂事, 奏<立>禽獸行, 請誅. 太中大夫<谷永>上疏曰: 臣聞『禮, 天子外屛, 不欲見外』也. 是故帝王之意, 不窺人閨門之私, 聽聞中 之言. {春秋}爲親者諱. {詩}云『戚戚兄弟, 莫遠具爾』. 今<梁王>年少, 頗有狂病, 始以惡言按驗, 旣亡事實, 而發閨門之私, 非本章所指. 王辭又不服, 猥强劾<立>, 傅致難明之事, 獨以偏辭成罪斷獄, 亡益於治道. 宗室, 以內亂之惡披布宣揚於天下, 非所以爲公族隱諱, 增朝廷之榮華, 昭聖德之風化也. 臣愚以爲王少, 而父同産長, 年齒不倫;<梁國>之富, 足以厚聘美女, 招致妖麗;父同産亦有恥辱之心. 案事者乃驗問惡言, 何故猥自發舒? 以三者揆之, 殆非人情, 疑有所迫切, 過誤失言, 文吏 尋, 不得轉移. 萌牙之時, 加恩勿治, 上也. 旣已案驗擧憲, 宜及王辭不服, 詔廷尉選上德通理之吏, 更審考淸問, 著不然之效, 定失誤之法, 而反命於下吏, 以廣公族附疏之德, 爲宗室刷 亂之恥, 甚得治親之誼. 天子由是寢而不治.
居數歲, <元延>中, <立>復以公事怨相 及< 陽>丞, 使奴殺之, 殺奴以滅口. 凡殺三人, 傷五人, 手 郞吏二十餘人. 上書不拜奏. 謀簒死罪囚. 有司請誅, 上不忍, 削<立>五縣.
<哀帝建平>中, <立>復殺人. 天子遣廷尉<賞>,大鴻 <由>持節卽訊. 至, 移書傅,相,中尉曰: 王背策戒, 暴妄行, 連犯大 , 毒流吏民. 比比蒙恩, 不伏重誅, 不思改過, 復賊殺人. 幸得蒙恩, 丞相長史,大鴻 丞卽問. 王陽病抵 , 置辭驕 , 不首主令, 與背畔亡異. 丞相,御史請收王璽綬, 送<陳留>獄. 明詔加恩, 復遣廷尉,大鴻 雜問. 今王當受詔置辭, 恐復不首實對. {書}曰:『至于再三, 有不用, 我降爾命.』 傅,相,中尉皆以輔正爲職, 『虎 出於匣, 龜玉毁於 中, 是誰之過也?』 書到, 明以誼曉王. 敢復懷詐, 罪過益深. 傅,相以下, 不能輔導, 有正法.
<立>惶恐, 免冠對曰: <立>少失父母, 孤弱處深宮中, 獨與宦者婢妾居, 漸漬小國之俗, 加以質性下愚, 有不可移之姿. 往者傅相亦不純以仁誼輔翼<立>, 大臣皆尙苛刻, 刺求微密. 讒臣在其間, 左右弄口, 積使上下不和, 更相眄伺. 宮殿之裏, 毛 過失, 亡不暴陳. 當伏重誅, 以視海內, 數蒙聖恩, 得見貰赦. 今<立>自知賊殺中郞曹將, 冬月迫促, 貪生畏死, 卽詐 陽病, 幸得踰於須臾. 謹以實對, 伏須重誅. 時冬月盡, 其春大赦, 不治.
<元始>中, <立>坐與<平帝>外家<中山衛氏>交通, <新都侯王莽>奏廢<立>爲庶人, 徙<漢中>. <立>自殺. 二十七年, 國除. 後二歲, 莽白太皇太后立<孝王>玄孫之曾孫<沛郡>卒史<音>爲<梁王>, 奉<孝王>後. <莽>簒, 國絶.
贊曰:<梁孝王>雖以愛親故王膏 之地, 然會<漢家>隆盛, 百姓殷富, 故能殖其貨財, 廣其宮室車服. 然亦僭矣. 親亡厭, 牛禍告罰, 卒用憂死, 悲夫!
漢書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賈誼>, < 陽>人也, 年十八, 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 <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材, 召置門下, 甚幸愛. <文帝>初立, 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爲天下第一, 故與<李斯>同邑, 而嘗學事焉, 徵以爲廷尉. 廷尉乃言<誼>年少, 頗通諸家之書. <文帝>召以爲博士.
是時, <誼>年二十餘, 最爲少. 每詔令議下, 諸老先生未能言, <誼>盡爲之對, 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諸生於是以爲能. <文帝>說之, 超遷, 歲中至太中大夫.
<誼>以爲<漢>興二十餘年, 天下和洽, 宜當改正朔, 易服色制度, 定官名, 興禮樂. 乃草具其儀法, 色上黃, 數用五, 爲官名悉更, 奏之. <文帝>謙讓未皇也. 然諸法令所更定, 及列侯就國, 其說皆<誼>發之. 於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 <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 乃毁<誼>曰: < 陽>之人年少初學, 專欲擅權, 紛亂諸事. 於是天子後亦疏之, 不用其議, 以<誼>爲<長沙王>太傅.
<誼>旣以適去, 意不自得, 及度<湘水>, 爲賦以弔<屈原>. <屈原>, <楚>賢臣也, 被讒放逐, 作{離騷賦}, 其終篇曰: 已矣! 國亡人, 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誼>追傷之, 因以自諭. 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 罪<長沙>. 仄聞<屈原>兮, 自湛<汨羅>. 造託<湘>流兮, 敬弔先生. 遭世罔極兮, 隕厥身. 烏 哀哉兮, 逢時不祥! 鸞鳳伏竄兮, 翔. 茸尊顯兮, 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 方正倒植. 謂<隨>,<夷> 兮, 謂< >,< >廉;莫邪爲鈍兮, 刀爲 . 于嗟默默, 生之亡故兮! 斡棄<周>鼎, 寶康瓠兮. 騰駕罷牛, 蹇驢兮;驥垂兩耳, 服鹽車兮. 章父薦 , 漸不可久兮;嗟(若)[苦]先生, 獨離此咎兮!
曰:已矣! 國其莫吾知兮, 子獨壹鬱其誰語? 鳳 其高逝兮, 夫固自引而遠去. 襲九淵之神龍兮, 沕淵潛以自珍; 獺以隱處兮, 夫豈從蝦與蛭 ? 所貴聖之神德兮, 遠濁世而自臧. 使麒麟可係而羈兮, 豈云異夫犬羊? 般紛紛其離此郵兮, 亦夫子之故也! 歷九州而相其君兮, 何必懷此都也? 鳳皇翔于千 兮, 覽德煇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微)[徵]兮, 遙增擊而去之. 彼尋常之 瀆兮, 豈容呑舟之魚! 橫江湖之 鯨兮, 固將制於 .
<誼>爲<長沙>傅三年, 有服飛入<誼>舍, 止於坐隅. 服似 , 不祥鳥也. <誼>旣以適居<長沙>, <長沙>卑濕, <誼>自傷悼, 以爲壽不得長, 乃爲賦以自廣. 其辭曰:
單閼之歲, 四月孟夏, 庚子日斜, 服集余舍, 止于坐隅, 貌甚閒暇. 異物來 , 私怪其故, 發書占之, 讖言其度. 曰 野鳥入室, 主人將去. 問于子服: 余去何之? 吉 告我, 凶言其災. 淹速之度, 語余其期.
服乃太息, 擧首奮翼, 口不能言, 請對以意. 萬物變化, 固亡休息. 斡流而遷, 或推而還. 形氣轉續, 變化而 . 沕穆亡間, 胡可勝言!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 吉凶同域. 彼<吳>彊大, <夫差>以敗;< >棲<會稽>, <句踐>伯世. <斯>遊遂成, 卒被五刑;<傅說>胥靡, 乃相<武丁>. 夫禍之與福, 何異糾 ! 命不可說, 孰知其極? 水激則旱, 矢激則遠. 萬物回薄, 震蕩相轉. 雲烝雨降, 糾錯相紛. 大鈞播物, * 無垠. 天不可與慮, 道不可與謀. 遲速有命, 烏識其時?
且夫天地爲 , 造化爲工;陰陽爲炭, 萬物爲銅, 合散消息, 安有常則? 千變萬化, 未始有極. 忽然爲人, 何足控 ;化爲異物, 又何足患! 小智自私, 賤彼貴我;達人大觀, 物亡不可. 貪夫徇財, 列士徇名; 者死權, 品庶每生. 迫之徒, 或趨西東;大人不曲, 意變齊同. 愚士繫俗, **군若囚拘;至人遺物, 獨與道俱. 衆人惑惑, 好惡積意;眞人恬漠, 獨與道息. 釋智遺形, 超然自喪;寥廓忽荒, 與道 翔. 乘流則逝, 得坎則止;縱軀委命, 不私與己. 其生兮若浮, 其死兮若休. 澹 若深淵之 , 氾 若不繫之舟. 不以生故自保, 養空而浮. 德人無累, 知命不憂. 細故 芥, 何足以疑!
後歲餘, <文帝>思<誼>, 徵之. 至, 入見, 上方受釐, 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 而問鬼神之本. <誼>具道所以然之故. 至夜半, <文帝>前席. 旣罷, 曰: 吾久不見<賈生>, 自以爲過之, 今不及也. 乃拜<誼>爲<梁懷王>太傅. <懷王>, 上少子, 愛, 而好書, 故令<誼>傅之, 數問以得失.
是時, <匈奴>彊, 侵邊. 天下初定, 制度疏闊. 諸侯王僭 , 地過古制, <淮南>,<濟北王>皆爲逆誅. <誼>數上疏陳政事, 多所欲匡建, 其大略曰:
臣竊惟事勢, 可爲痛哭者一, 可爲流涕者二, 可爲長太息者六, 若其 背理而傷道者, 難 以疏擧.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 臣獨以爲未也. 曰安且治者, 非愚則諛, 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 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 火未及燃, 因謂之安, 方今之勢, 何以異此! 本末舛逆, 首尾衡決, 國制 攘, 非甚有紀, 胡可謂治! 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數之於前, 因陳治安之策, 試詳擇焉!
夫射獵之娛, 與安危之機孰急? 使爲治, 勞智慮, 苦身體, 乏鍾鼓之樂, 勿爲可也. 樂與今同, 而加之諸侯軌道, 兵革不動, 民保首領, <匈奴>賓服, 四荒鄕風, 百姓素朴, 獄訟衰息, 大數旣得, 則天下順治, 海內之氣淸和咸理, 生爲明帝, 沒爲明神, 名譽之美, 垂於無窮. {禮}祖有功而宗有德, 使<顧成>之廟稱爲<太宗>, 上配<太祖>, 與<漢>亡極. 建久安之勢, 成長治之業, 以承祖廟, 以奉六親, 至孝也;以幸天下, 以育 生, 至仁也;立經陳紀, 輕重同得, 後可以爲萬世法程, 雖有愚幼不肖之嗣, 猶得蒙業而安, 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達, 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 致此非難也. 其具可素陳於前, 願幸無忽. 臣謹稽之天地, 驗之往古, 按之當今之務, 日夜念此至孰也, 雖使<禹舜>復生, 爲陛下計, 亡以易此.
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 下數被其殃, 上數爽其憂, 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親弟謀爲東帝, 親兄之子西鄕而擊, 今<吳>又見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 行義未過, 德澤有加焉, 猶尙如是, 況莫大諸侯, 權力且十此者 !
然而天下少安, 何也? 大國之王幼弱未壯, <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數年之後, 諸侯之王大抵皆冠, 血氣方剛, <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 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 如此, 有異<淮南>,<濟北>之爲邪! 此時而欲爲治安, 雖<堯舜>不治.
<黃帝>曰: 日中必*혜, 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 甚易, 不肯早爲, 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 之, 豈有異<秦>之季世 ! 夫以天子之位, 乘今之時, 因天之助, 尙憚以危爲安, 以亂爲治, 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 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設天下如 時, <淮陰侯>尙王<楚>, < 布>王<淮南>, <彭越>王<梁>, <韓信>王<韓>, <張敖>王<趙>, <貫高>爲相, <盧 >王<燕>, <陳 >在<代>, 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 當是時而陛下卽天子位, 能自安乎? 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 亂, <高皇帝>與諸公倂起, 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 諸公幸者, 乃爲中涓, 其次 得舍人, 材之不逮至遠也. <高皇帝>以明聖威武卽天子位, 割膏 之地以王諸公, 多者百餘城, 少者乃三四十縣, 德至渥也, 然其後十年之間, 反者九起. 陛下之與諸公, 非親角材而臣之也, 又非身封王之也, 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爲安, 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尙有可 者, 曰疏, 臣請試言其親者. 假令<悼惠王>王<齊>, <元王>王<楚>, 中子王<趙>, <幽王>王<淮陽>, <共王>王<梁>, <靈王>王<燕>, < 王>王<淮南>, 六七貴人皆亡恙, 當是時陛下卽位, 能爲治 ?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諸王, 雖名爲臣, 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 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爲者. 擅爵人, 赦死罪, 甚者或戴黃屋, <漢>法令非行也. 雖行不軌如< 王>者, 令之不肯聽, 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來至, 法安可得加! 動一親戚, 天下 視而起, 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 適啓其口, 匕首已陷其匈矣. 陛下雖賢. 誰與領此? 故疏者必危, 親者必亂, 已然之效也. 其異姓負彊而動者, <漢>已幸勝之矣, 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襲是跡而動, 旣有徵矣, 其勢盡又復然. 殃禍之變, 未知所移, 明帝處之尙不能以安, 後世將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而芒刃不頓者, 所排擊剝割, 皆衆理解也. 至於 之所, 非斤則斧. 夫仁義恩厚, 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 人主之斤斧也. 今諸侯王皆衆 也, 釋斤斧之用, 而欲 以芒刃, 臣以爲不缺則折. 胡不用之<淮南>,<濟北>? 勢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 大抵彊者先反. <淮陰>王<楚>最彊, 則最先反;<韓信>倚<胡>, 則又反;<貫高>因<趙>資, 則又反;<陳 >兵精, 則又反;<彭越>用<梁>, 則又反;< 布>用<淮南>, 則又反;<盧 >最弱, 最後反. <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 功少而最完, 勢疏而最忠, 非獨性異人也, 亦形勢然也. 令<樊>,< >,<絳>,<灌>據數十城而王, 今雖以殘亡可也;令<信>,<越>之倫列爲徹侯而居, 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 欲諸王之皆忠附*, 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 , 則莫若令如<樊>,< >等;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衆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 國小則亡邪心. 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 莫不制從, 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 輻湊 進而歸命天子, 雖在細民, 且知其安, 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 令<齊>,<趙>,<楚>各爲若干國, 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 地盡而止, 及<燕>,<梁> 國皆然. 其分地衆而子孫少者, 建以爲國, 空而置之, 須其子孫生者, 擧使君之. 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 爲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 所以數償之:一寸之地, 一人之衆, 天子亡所利焉, 誠以定治而已, 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 宗室子孫莫慮不王, 下無倍畔之心, 上無誅伐之志, 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 令行而不逆, <貫高>,<利幾>之謀不生, <柴奇>,<開章>之計不萌, 細民鄕善, 大臣致順, 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 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 植遺腹, 朝委 , 而天下不亂, 當時大治, 後世誦聖. 壹動而五業附, 陛下誰憚而久不爲此?
天下之勢方病大 . 一脛之大幾如要, 一指之大幾如股, 平居不可屈信, 一二指 , 身慮亡聊. 失今不治, 必爲錮疾, 後雖有<扁鵲>, 不能爲已. 病非徒 也, 又苦蹠 . <元王>之子, 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 從弟之子也. <惠王>, 親兄子也;今之王者, 兄子之子也. 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 疏者或制大權以 天子, 臣故曰非徒病 也, 又苦蹠 . 可痛哭者, 此病是也.
天下之勢方倒縣. 凡天子者, 天下之首, 何也? 上也. 蠻夷者, 天下之足, 何也? 下也. 今<匈奴> 姆侵掠, 至不敬也*, 爲天下患, 至亡已也, 而<漢>歲致金絮采繒以奉之. 夷狄徵令, 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 是臣下之禮也. 足反居上, 首顧居下, 倒縣如此, 莫之能解, 猶爲國有人乎? 非亶倒縣而已, 又類 , 且病 . 夫 者一面病, 者一方痛. 今西邊北邊之郡, 雖有長爵不輕得復, 五尺以上不輕得息, 斥候望烽燧不得臥, 將吏被介胄而睡, 臣故曰一方病矣. 醫能治之, 而上不使, 可爲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爲<戎>人諸侯, 勢旣卑辱, 而禍不息, 長此安窮! 進謀者率以爲是, 固不可解也, 亡具甚矣. 臣竊料<匈奴>之衆不過<漢>一大縣, 以天子之大困於一縣之衆, 甚爲執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試以臣爲屬國之官以主<匈奴>? 行臣之計, 請必係單于之頸而制其命, 伏<中行說>而笞其背, 擧<匈奴>之衆唯上之令. 今不獵猛敵而獵田 , 不搏反寇而搏畜 , 翫細娛而不圖大患, 非所以爲安也. 德可遠施, 威可遠加, 而直數百里外威令不信, 可爲流涕者此也.
今民賣 者, 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 內之閑中. 是古天子后服, 所以廟而不宴者也, 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 之表, 薄紈之裏, 以偏諸, 美者 繡, 是古天子之服, 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牆.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節適, 今庶人屋壁得爲帝服, 倡優下賤得爲后飾, 然而天下不屈者, 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 , 而富民牆屋被文繡;天子之后以緣其領, 庶人*孼妾緣其履:此臣所謂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 欲天下亡寒, 胡可得也? 一人耕之, 十人聚而食之, 欲天下亡飢, 不可得也. 飢寒切於民之肌膚, 欲其亡爲姦邪, 不可得也. 國已屈矣, 盜賊直須時耳, 然而獻計者曰 毋動 , 爲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 至亡等也, 至冒上也, 進計者猶曰 毋爲 , 可爲長太息者此也.
<商君>遺禮義, 棄仁恩, 幷心於進取, 行之二歲, <秦>俗日敗. 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 家貧子壯則出贅. 借父 , 慮有德色;母取箕 , 立而 語. 抱哺其子, 與公倂倨;婦姑不相說, 則反脣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 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然幷心而赴時, 猶曰*蹶六國, 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 終不知反廉愧之節, 仁義之厚. 信幷兼之法, 遂進取之業, 天下大敗;衆掩寡, 智欺愚, 勇威怯, 壯陵衰, 其亂至矣. 是以大賢起之, 威震海內, 德從天下. 之爲<秦>者, 今轉而爲<漢>矣. 然其遺風餘俗, 猶尙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競, 而上亡制度, 棄禮誼, 捐廉恥, 日甚, 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 逐利不耳, 慮非顧行也, 今其甚者殺父兄矣. 盜者 寢戶之簾, 兩廟之器, 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 矯僞者出幾十萬石粟, 賦六百餘萬錢, 乘傳而行郡國, 此其亡行義之(先)[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 期會之間, 以爲大故. 至於俗流失, 世壞敗, 因恬而不知怪, 慮不動於耳目, 以爲是適然耳. 夫移風易俗, 使天下回心而鄕道, 類非俗吏之所能爲也. 俗吏之所務, 在於刀筆筐 , 而不知大(禮)[體]. 陛下又不自憂, 竊爲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 等上下, 使父子有禮, 六親有紀, 此非天之所爲, 人之所設也. 夫人之所設, 不爲不立, 不植則 , 不修則壞. { 子}曰: 禮義廉恥, 是謂四維;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 使< 子>愚人也則可, < 子>而少知治體, 則是豈可不爲寒心哉! <秦>滅四維而不張, 故君臣乖亂, 六親殃戮, 姦人 起, 萬民離叛, 凡十三歲, [而]社稷爲虛. 今四維猶未備也, 故姦人幾幸, 而衆心疑惑. 豈如今定經制, 令君君臣臣, 上下有差, 父子六親各得其宜, 姦人亡所幾幸, 而 臣衆信, 上不疑惑! 此業壹定, 世世常安, 而後有所持循矣. 若夫經制不定, 是猶度江河亡維楫, 中流而遇風波, 船必覆矣. 可爲長太息者此也.
<夏>爲天子, 十有餘世, 而<殷>受之. <殷>爲天子, 二十餘世, 而<周>受之. <周>爲天子, 三十餘世, 而<秦>受之. <秦>爲天子, 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遠也, 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 而<秦>無道之暴也? 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 太子乃生, 固擧以禮, 使士負之, 有司齊肅端冕, 見之南郊, 見于天也. 過闕則下, 過廟則趨, 孝子之道也. 故自爲赤子而敎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 抱之中, <召公>爲太保, <周公>爲太傅, <太公>爲太師. 保, 保其身體;傅, 傅之德(意)[義];師, 道之敎訓:此三公之職也. 於是爲置三少, 皆上大夫也, 曰少保,少傅,少師, 是與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提有識, 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 逐去邪人, 不使見惡行. 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 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 聞正言, 行正道, 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夫習與正人居之, 不能毋正, 猶生長於<齊>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 不能毋不正, 猶生長於<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耆, 必先受業, 乃得嘗之;擇其所樂, 必先有習, 乃得爲之. <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 習貫如自然. 及太子少長, 知妃色, 則入于學. 學者, 所學之官也. {學禮}曰: 帝入東學, 上親而貴仁, 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學, 上齒而貴信, 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帝入西學, 上賢而貴德, 則聖智在位而功不遺矣;帝入北學, 上貴而尊爵, 則貴賤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學, 承師問道, 退習而考於太傅, 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 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 此五學者旣成於上, 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 及太子旣冠成人, 免於保傅之嚴, 則有記過之史, 徹膳之宰, 進善之旌, 誹謗之木, 敢諫之鼓. 史誦詩, 工誦箴諫, 大夫進謀, 士傳民語. 習與智長, 故切而不 ;化與心成, 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禮:春朝朝日, 秋暮夕月, 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學, 坐國老, 執醬而親 之, 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鸞和, 步中{采齊}, 趣中{肆夏}, 所以明有度也;其於禽獸, 見其生不食其死, 聞其聲不食其肉, 故遠 廚, 所以長恩, 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 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貴辭讓也, 所上者告 也;固非貴禮義也, 所上者刑罰也. 使<趙高>傅<胡亥>而敎之獄, 所習者非斬 人, 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胡亥>今日卽位而明日射人, 忠諫者謂之誹謗, 深計者謂之妖言, 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豈惟<胡亥>之性惡哉?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諺曰: 不習爲吏, 視已成事. 又曰: 前車覆, 後車誡.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 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從者, 是不法聖智也. <秦>世之所以 絶者, 其轍跡可見也;然而不避, 是後車又將覆也. 夫存亡之變, 治亂之機, 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 縣於太子;太子之善, 在於早諭敎與選左右. 夫心未濫而先諭敎, 則化易成也;開於道術智誼之指, 則敎之力也. 若其服習積貫, 則左右而已. 夫<胡>,< >之人, 生而同聲, 耆欲不異, 及其長而成俗, 累數譯而不能相通, 行者[有]雖死而不相爲者, 則敎習然也. 臣故曰選左右早諭敎最急. 夫敎得而左右正, 則太子正矣, 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 一人有慶, 兆民賴之. 此時務也.
凡人之智, 能見已然, 不能見將然. 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 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 是故法之所用易見, 而禮之所爲生難知也. 若夫慶賞以勸善, 刑罰以懲惡, 先王執此之政, 堅如金石, 行此之令, 信如四時, 據此之公, 無私如天地耳, 豈顧不用哉? 然而曰禮云禮云者, 貴絶惡於未萌, 而起敎於微 , 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孔子>曰: 聽訟, 吾猶人也, 必也使毋訟乎! 爲人主計者, 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於內, 而安危之萌應於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 危者非一日而危也, 皆以積漸然, 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積, 在其取舍. 以禮義治之者, 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 積刑罰. 刑罰積而民怨背, 禮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 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或道之以德敎, 或 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敎者, 德敎洽而民氣樂; 之以法令者, 法令極而民風哀. 哀樂之感, 禍福之應也. <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 與<湯武>同, 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 六七百歲而弗失, <秦王>治天下, 十餘歲則大敗. 此亡 故矣, <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 夫天下, 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 置諸安處則安, 置諸危處則危. 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 在天子之所置之. <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 而德澤洽, 禽獸草木廣裕, 德被蠻貊四夷, 累子孫數十世, 此天下所共聞也. <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 德澤亡一有, 而怨毒盈於世, 下憎惡之如仇讐, 禍幾及身, 子孫誅絶, 此天下之所共見也. 是非其明效大驗邪! 人之言曰: 聽言之道, 必以其事觀之, 則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禮誼之不如法令, 敎化之不如刑罰, 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 臣如陛, 衆庶如地. 故陛九級上, 廉遠地, 則堂高;陛亡級, 廉近地, 則堂卑. 高者難攀, 卑者易陵, 理勢然也. 故古者聖王制爲等列, 內有公卿大夫士, 外有公侯伯子男, 然後有官師小吏, 延及庶人, 等級分明, 而天子加焉, 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諺曰: 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諭也. 鼠近於器, 尙憚不投, 恐傷其器, 況於貴臣之近主乎! 廉恥節禮以治君子, 故有賜死而亡戮辱. 是以 之罪不及大夫, 以其離主上不遠也. 禮不敢齒君之路馬, 蹴其芻者有罰;見君之 杖則起, 遭君之乘車則下, 入正門則趨;君之寵臣雖或有過, 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 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爲主上豫遠不敬也, 所以體貌大臣而 其節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貴, 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禮之也, 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 而令與衆庶同 笞 棄市之法, 然則堂不亡陛 ? 被戮辱者不泰迫 ? 廉恥不行, 大臣無乃握重權, 大官而有徒 亡恥之心 ? 夫<望夷>之事, <二世>見當以重法者, 投鼠而不忌器之習也.
臣聞之, 履雖鮮不加於枕, 冠雖 不以 履. 夫嘗已在貴寵之位, 天子改容而體貌之矣, 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 今而有過, 帝令廢之可也, 退之可也, 賜之死可也, 滅之可也;若夫束縛之, 係 之, 輸之司寇, 編之徒官, 司寇小吏 罵而榜笞之, 殆非所以令衆庶見也. 夫卑賤者習知尊貴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 非所以習天下也, 非尊尊貴貴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嘗敬, 衆庶之所嘗寵, 死而死耳, 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
<豫讓>事<中行>之君, <智伯>伐而滅之, 移事<智伯>. 及<趙>滅<智伯, <豫讓> 面呑炭, 必報<襄子>, 五起而不中. 人問<豫子>, <豫子>曰: <中行>衆人畜我, 我故衆人事之;<智伯>國士遇我, 我故國士報之. 故此一<豫讓>也, 反君事讐, 行若狗 , 已而抗節致忠, 行出 列士, 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馬, 彼將犬馬自爲也;如遇官徒, 彼將官徒自爲也. 頑頓亡恥**오 亡節, 廉恥不立, 且不自好, 苟若而可, 故見利則逝, 見便則奪. 主上有敗, 則因而挻之矣;主上有患, 則吾苟免而已, 立而觀之耳;有便吾身者, 則欺賣而利之耳. 人主將何便於此? 下至衆, 而主上至少也, 所託財器職業者粹於 下也. 俱亡恥, 俱苟妄, 則主上最病.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 刑不至大夫, 所以 寵臣之節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 不謂不廉, 曰 不飾 ;坐 穢淫亂男女亡別者, 不曰 穢, 曰 薄不修 ;坐罷軟不勝任者, 不謂罷軟, 曰 下官不職 . 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 猶未斥然正以 之也, 尙遷就而爲之諱也.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 聞譴何則白冠 纓, 盤水加劍, 造請室而請罪耳, 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 聞命而自弛, 上不使人頸 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 聞命則北面再拜, 而自裁, 上不使 抑而刑之也, 曰: 子大夫自有過耳! 吾遇子有禮矣. 遇之有禮, 故 臣自熹; 以廉恥, 故人矜節行. 上設廉恥禮義以遇其臣, 而臣不以節行報其上者, 則非人類也. 故化成俗定, 則爲人臣者主耳忘身, 國耳忘家, 公耳忘私, 利不苟就, 害不苟去, 唯義所在. 上之化也, 故父兄之臣誠死宗廟, 法度之臣誠死社稷, 輔翼之臣誠死君上, 守圄 敵之臣誠死城郭封疆. 故曰聖人有金城者, 比物此志也. 彼且爲我死, 故吾得與之俱生;彼且爲我亡, 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爲我危, 故吾得與之皆安. 顧行而忘利, 守節而仗義, 故可以託不御之權, 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 廉恥行禮誼之所致也, 主上何喪焉! 此之不爲, 而顧彼之久行, 故曰可爲長太息者此也.
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 人有告<勃>謀反, 逮繫<長安>獄治, 卒亡事, 復爵邑, 故<賈誼>以此譏上, 上深納其言, 養臣下有節. 是後大臣有罪, 皆自殺, 不受刑. 至<武帝>時, 稍復入獄, 自< 成>始.
初, <文帝>以<代王>入卽位, 後分<代>爲兩國, 立皇子<武>爲<代王>, <參>爲<太原王>, 小子<勝>則<梁王>矣. 後又徙<代王武>爲<淮陽王>, 而<太原王參>爲<代王>, 盡得故地. 居數年, <梁王勝>死, 亡子. <誼>復上疏曰.
陛下卽不定制, 如今之勢, 不過一傳再傳, 諸侯猶且人恣而不制, 豪植而大强, <漢>法不得行矣. 陛下所以爲蕃 及皇太子之所恃者, 唯<淮陽>,<代>二國耳. <代>北邊<匈奴>, 與强敵爲 , 能自完則足矣. 而<淮陽>之比大諸侯, 如黑子之著面, 適足以餌大國耳, 不足以有所禁禦. 方今制在陛下, 制國而令子適足以爲餌, 豈可謂工哉! 人主之行異布矣. 布衣者, 飾小行, 競小廉, 以自託於鄕黨, 人主唯天下安社稷固不耳. <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 反者如蝟毛而起, 以爲不可, 故 去不義諸侯而虛其國. 擇良日, 立諸子< 陽>上東門之外, 畢以爲王, 而天下安. 故大人者, 不牽小行, 以成大功.
今<淮南>地遠者或數千里, 越兩諸侯, 而縣屬於<漢>. 其吏民繇役往來<長安>者, 自悉而補, 中道衣 , 錢用諸費稱此, 其苦屬<漢>而欲得王至甚, 逋逃而歸諸侯者已不少矣. 其勢不可久. 臣之愚計, 願擧<淮南>地以益<淮陽>, 而爲<梁王>立後, 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梁>;不可者, 可徙<代王>而都< 陽>. <梁>起於<新 >以北著之<河>, <淮陽>包<陳>以南 之<江>, 則大諸侯之有異心者, 破膽而不敢謀. <梁>足以 <齊>,<趙>, <淮陽>足以禁<吳>,<楚>, 陛下高枕, 終亡<山東>之憂矣, 此二世之利也. 當今恬然, 適遇諸侯之皆少, 數歲之後, 陛下且見之矣. 夫<秦>日夜苦心勞力以除六國之禍, 今陛下力制天下, 指如意, 高拱以成六國之禍, 難以言智. 苟身亡事, 畜亂宿禍, 孰視而不定, 萬年之後, 傳之老母弱子, 將使不寧, 不可謂仁. 臣聞聖主言問其臣而不自造事, 故使人臣得畢其愚忠. 唯陛下財幸!
<文帝>於是從<誼>計, 乃徙<淮陽王武>爲<梁王>, 北界<泰山>, 西至<高陽>, 得大縣四十餘城;徙<城陽王喜>爲<淮南王>, 撫其民.
時又封<淮南 王>四子皆爲列侯. <誼>知上必將復王之也, 上疏諫曰: 竊恐陛下按王<淮南>諸子, 曾不與如臣者孰計之也. <淮南王>之悖逆亡道, 天下孰不知其罪? 陛下幸而赦遷之, 自疾而死, 天下孰以王死之不當? 今奉尊罪人之子, 適足以負謗於天下耳. 此人少壯, 豈能忘其父哉? <白公勝>所爲父報仇者, 大父與伯父,叔父也. <白公>爲亂, 非欲取國代主也, 發憤快志, 剡手以衝仇人之匈, 固爲俱靡而已. <淮南>雖小, < 布>嘗用之矣. <漢>存特幸耳. 夫擅仇人足以危<漢>之資, 於策不便. 雖割而爲四, 四子一心也. 予之衆, 積之財, 此非有<子胥>,<白公>報於廣都之中, 卽疑有< 諸>,<荊軻>起於兩柱之間, 所謂假賊兵爲虎翼者也. 願陛下少留計!
<梁王勝>墜馬死, <誼>自傷爲傅無狀, 常哭泣, 後歲餘, 亦死. <賈生>之死, 年三十三矣.
後四歲, <齊文王>薨, 亡子. <文帝>思<賈生>之言, 乃分<齊>爲六國, 盡立<悼惠王>子六人爲王;又遷<淮南王喜>於<城陽>, 而分<淮南>爲三國, 盡立< 王>三子以王之. 後十年, <文帝>崩, <景帝>立, 三年而<吳>,<楚>,<趙>與四<齊王>合從擧兵, 西鄕京師, <梁王> 之, 卒破七國. 至<武帝>時, <淮南 王>子爲王者兩國亦反誅.
<孝武>初立, 擧<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 <賈嘉>最好學, 世其家.
贊曰:<劉向>稱 <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 其論甚美, 通達國體, 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 使時見用, 功化必盛. 爲庸臣所害, 甚可悼痛. 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 <誼>之所陳略施行矣. 及欲改定制度, 以<漢>爲土德, 色上黃, 數用五, 及欲試屬國, 施五餌三表以係單于, 其術固以疏矣. <誼>(以夭)[亦天]年早終, 雖不至公卿, 未爲不遇也. 凡所著述五十八篇, 其切於世事者著于傳云.
漢書卷四十九 爰 錯傳第十九
<爰 >字<絲>. 其父<楚>人也, 故爲 盜, 徙<安陵>. <高后>時, < >爲<呂祿>舍人. <孝文>卽位, < >兄< >任< >爲郞中.
<絳侯>爲丞相, 朝罷趨出, 意得甚. 上禮之恭, 常目送之. < >進曰: 丞相何如人也? 上曰: 社稷臣. < >曰: <絳侯>所謂功臣, 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與在, 主亡與亡. 方<呂后>時, 諸<呂>用事, 擅相王, <劉氏>不絶如帶. 是時<絳侯>爲太尉, 本兵柄, 弗能正. <呂后>崩, 大臣相與共誅諸<呂>, 太尉主兵, 適會其成功, 所謂功臣, 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驕主色, 陛下謙讓, 臣主失禮, 竊爲陛下弗取也. 後朝, 上益莊, 丞相益畏. 已而<絳侯>望< >曰: 吾與汝兄善, 今兒乃毁我! < >遂不謝.
及<絳侯>就國, 人上書告以爲反, 徵繫請室, 諸公莫敢爲言, 唯< >明<絳侯>無罪. <絳侯>得釋, < >頗有力. <絳侯>乃大與< >結交.
<淮南 王>朝, 殺< 陽侯>, 居處驕甚. < >諫曰: 諸侯太驕必生患, 可適削地. 上弗許. <淮南王>益橫. 謀反發覺. 上徵<淮南王>, 遷之<蜀>, 檻車傳送. < >時爲中郞將, 諫曰: 陛下素驕之, 弗稍禁, 以至此, 今又暴 折之.<淮南王>爲人剛, 有如遇霜露行道死, 陛下竟爲以天下大弗能容, 有殺弟名, 柰何? 上不聽, 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 病死, 聞, 上輟食, 哭甚哀. < >入, 頓首請罪. 上曰: 以不用公言至此. < >曰: 上自寬, 此往事, 豈可悔哉! 且陛下有高世行三, 此不足以毁名. 上曰: 吾高世三者何事? < >曰: 陛下居<代>時, 太后嘗病, 三年, 陛下不交睫解衣, 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 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 今陛下親以王者修之, 過<曾參>遠矣. 諸<呂>用事, 大臣 制, 然陛下從<代>乘六乘傳, 馳不測淵, 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 陛下至<代>邸, 西鄕讓天子者三, 南鄕讓天子者再. 夫<許由>一讓, 陛下五以天下讓, 過<許由>四矣. 且陛下遷<淮南王>, 欲以苦其志, 使改過, 有司宿衛不謹, 故病死. 於是上乃解, < >繇此名重朝廷.
< >常引大體 慨. 宦者<趙談>以數幸, 常害< >, < >患之. < >兄子<種>爲常侍騎, 諫< >曰: 君衆辱之, 後雖惡君, 上不復信. 於是上朝東宮, <趙談> 乘, < >伏車前曰: 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 皆天下豪英. 今<漢>雖乏人, 陛下獨柰何與刀鋸之餘共載! 於是上笑, 下<趙談>. <談>泣下車.
上從< 陵>上, 欲西馳下峻阪, < >擥 . 上曰: 將軍怯邪? < >言曰: 臣聞千金之子不垂堂. 百金之子不騎衡, 聖主不乘危, 不 幸. 今陛下騁六飛, 馳不測山, 有如馬驚車敗, 陛下縱自輕, 柰<高廟>,太后何? 上乃止.
上幸<上林>, 皇后,<愼夫人>從. 其在禁中, 常同坐. 及坐, 郞署長布席, < >引 <愼夫人>坐. <愼夫人>怒, 不肯坐. 上亦怒, 起. < >因前說曰: 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 今陛下旣以立后, <愼夫人>乃妾, 妾主豈可以同坐哉! 且陛下幸之, 則厚賜之. 陛下所以爲<愼夫人>, 適所以禍之也. 獨不見『人豕』乎? 於是上乃說, 入語<愼夫人>. <愼夫人>賜< >金五十斤.
然< >亦以數直諫, 不得久居中. 調爲< 西>都尉, 仁愛士卒, 士卒皆爭爲死. 遷<齊>相, 徙爲<吳>相. 辭行, <種>謂< >曰: <吳王>驕日久, 國多姦, 今<絲>欲刻治, 彼不上書告君, 則利劍刺君矣. 南方卑濕, <絲>能日飮, 亡何, 說王毋反而已. 如此幸得脫. < >用<種>之計, <吳王>厚遇< >.
< >告歸, 道逢丞相<申屠嘉>, 下車拜謁, 丞相從車上謝. < >還, 其吏, 乃之丞相舍上謁, 求見丞相. 丞相良久乃見. 因 曰: 願請間. 丞相曰: 使君所言公事, 之曹與長史 議之, 吾且奏之;則私, 吾不受私語. < >卽起說曰: 君爲相, 自度孰與<陳平>,<絳侯>? 丞相曰: 不如. < >曰: 善, 君自謂弗如. 夫<陳平>,<絳侯>輔翼<高帝>, 定天下, 爲將相, 而誅諸<呂>, 存<劉氏>;君乃爲材官蹶張, 遷爲隊帥, 積功至<淮陽>守, 非有奇計攻城野戰之功. 且陛下從<代>來, 每朝, 郞官者上書疏, 未嘗不止輦受. 其言不可用, 置之;言可采, 未嘗不稱善. 何也? 欲以致天下賢英士大夫, 日聞所不聞. 以益聖. 而君自閉箝天下之口, 而日益愚. 夫以聖主責愚相, 君受禍不久矣. 丞相乃再拜曰: <嘉>鄙人, 乃不知, 將軍幸敎. 引與入坐, 爲上客.
< >素不好< 錯>, <錯>所居坐, < >輒避;< >所居坐, <錯>亦避:兩人未嘗同堂語. 及<孝景>卽位, < 錯>爲御史大夫, 使吏案< >受<吳王>財物, 抵罪, 詔赦以爲庶人. <吳楚>反聞, <錯>謂丞史曰: <爰 >多受<吳王>金錢, 專爲蔽匿, 言不反. 今果反, 欲請治< >, 宜知其計謀. 丞史曰: 事未發, 治之有絶. 今兵西向, 治之何益! 且< >不宜有謀. <錯>猶與未決. 人有告< >, < >恐, 夜見<竇 >, 爲言<吳>所以反, 願(致)[至]前, 口對狀. < >入言, 上乃召< >. < >入見, 竟言<吳>所以反, 獨急斬<錯>以謝<吳>, <吳>可罷. 上拜< >爲泰常, <竇 >爲大將軍. 兩人素相善. 是時, 諸陵<長安>中賢大夫爭附兩人, 車騎隨者日數百乘.
及< 錯>已誅, < >以泰常使<吳>. <吳王>欲使將, 不肯. 欲殺之, 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 >軍中. 初, < >爲<吳>相時, 從史盜私< >侍兒. < >知之, 弗泄, 遇之如故. 人有告從史, 君知女與侍者通 , 乃亡去. < >驅自追之, 遂以侍者賜之, 復爲從史. 及< >使<吳>見守, 從史適在守< >校爲司馬, 乃悉以其裝齎買二石醇 , 會天寒, 士卒飢渴, 飮醉西南 卒, 卒皆臥. 司馬夜引< >起, 曰: 君可以去矣, <吳王>期旦日斬君. < >弗信, 曰: 何爲者? 司馬曰: 臣故爲君從史盜侍兒者也. < >乃驚, 謝曰: 公幸有親, 吾不足 公. 司馬曰: 君弟去, 臣亦且亡, 吾親, 君何患! 乃以刀決帳, 道從醉卒直出. 司馬與分背, < >解節 懷之, 步行七十里, 明, 見<梁>騎, 馳去, 遂歸報.
<吳楚>已破, 上更以<元王>子<平陸侯禮>爲<楚王>, 以< >爲<楚>相. 嘗上書, 不用. < >病免家居, 與閭里浮湛, 相隨行鬪 走狗. < 陽><劇孟>嘗過< >, < >善待之. <安陵>富人有謂< >曰: 吾聞<劇孟>博徒, 將軍何自通之? < >曰: <劇孟>雖博徒, 然母死, 客送喪車千餘乘, 此亦有過人者. 且緩急人所有. 夫一旦叩門, 不以親爲解, 不以在亡爲辭, 天下所望者, 獨<季心>,<劇孟>. 今公陽從數騎, 一旦有緩急, 寧足恃乎? 遂罵富人, 弗與通. 諸公聞之, 皆多< >.
< >雖居家, <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 <梁王>欲求爲嗣, < >進說, 其後語塞. <梁王>以此怨< >, 使人刺< >. 刺者至<關中>, 問< >, 稱之皆不容口. 乃見< >曰: 臣受<梁王>金刺君. 君長者, 不忍刺君. 然後刺者十餘曹, 備之! < >心不樂, 家多怪, 乃之< 生>所問占. 還, <梁>刺客後曹果遮刺殺< 安陵>郭門外.
< 錯>, <潁川>人也. 學<申商>刑名於< 張恢生>所, 與< 陽><宋孟>及<劉帶>同師. 以文學爲*太常掌故.
<錯>爲人** 直刻深. <孝文>時, 天下亡治{尙書}者, 獨聞<齊>有<伏生>, 故<秦>博士, 治<尙書>, 年九十餘, 老不可徵. 乃詔太常, 使人受之. 太常遣<錯>受{尙書}<伏生>所, 還, 因上書稱說. 詔以爲太子舍人, 門大夫, 遷博士. 又上書言: 人主所以尊顯功名揚於萬世之後者, 以知術數也. 故人主知所以臨制臣下而治其衆, 則 臣畏服矣;知所以聽言受事, 則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萬民, 則海內必從矣;知所以忠孝事上, 則臣子之行備矣:此四者, 臣竊爲皇太子急之. 人臣之議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爲也. 臣之愚, 誠以爲不然. 竊觀上世之君, 不能奉其宗廟而劫殺於其臣者, 皆不知術數者也. (皇太子所讀書多矣, 而未深知術數者也.)皇太子所讀書多矣, 而未深知術數者, 不問書說也. 夫多誦而不知其說, 所謂勞苦而不爲功. 臣竊觀皇太子材智高奇, 馭射伎藝過人絶遠, 然於術數未有所守者, 以陛下爲心也. 竊願陛下幸擇聖人之術可用今世者, 以賜皇太子. 因時使太子陳明於前. 唯陛下裁察. 上善之, 於是拜<錯>爲太子家令. 以其辯得幸太子, 太子家號曰 智囊 .
是時<匈奴>彊, 數寇邊, 上發兵以禦之. <錯>上言兵事, 曰:
臣聞<漢>興以來, <胡>虜數入邊地, 小入則小利, 大入則大利;<高后>時再入< 西>, 攻城屠邑, 略畜産;其後復入< 西>, 殺吏卒, 大寇盜. 竊聞戰勝之威, 民氣百倍;敗兵之卒, 沒世不復. 自<高后>以來, < 西>三困於<匈奴>矣, 民氣破傷, 亡有勝意. 今玆< 西>之吏, 賴社稷之神靈, 奉陛下之明詔, 和輯士卒, 底 其節, 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 用少擊衆, 殺一王, 敗其衆而(法曰)大有利. 非< 西>之民有勇怯, 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 故兵法曰: 有必勝之將, 無必勝之民. 繇此觀之, 安邊境, 立功名, 在於良將, 不可不擇也.
臣又聞用兵,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 二曰卒服習, 三曰器用利. 兵法曰:丈吾之溝, 漸車之水, 山林積石, 經川丘阜, 木所在, 此步兵之地也, 車騎二不當一. 土山丘陵, 曼衍相屬, 平原廣野, 此車騎之地, 步兵十不當一. 平陵相遠, 川谷居間, 仰高臨下, 此弓弩之地也, 短兵百不當一. 兩陳相近, 平地淺(草)[ ], 可前可後, 此長戟之地也, 劍楯三不當一. ( )[ ]葦竹蕭, 木蒙 , 支葉茂接, 此矛 之地也, 長戟二不當一. 曲道相伏, 險**액相薄, 此劍楯之地也, 弓弩三不當一. 士不選練, 卒不服習, 起居不精, 動靜不集, 趨利弗及, 避難不畢, 前擊後解, 與金鼓之(音)[指]相失, 此不習勒卒之過也, 百不當十. 兵不完利, 與空手同;甲不堅密, 與袒 同;弩不可以及遠, 與短兵同;射不能中, 與亡矢同;中不能入, 與亡鏃同:此將不省兵之禍也, 五不當一. 故兵法曰:器械不利, 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 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 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 以其國予敵也. 四者, (國)[兵]之至要也.
臣又聞小大異形, 彊弱異勢, 險易異備. 夫卑身以事彊, 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 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 中國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 上下山阪, 出入溪澗, 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 且馳且射, 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 飢渴不困, 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 輕車突騎, 則<匈奴>之衆易撓亂也;勁弩長戟, 射疏及遠, 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 長短相雜, 遊弩往來, 什伍俱前, 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 矢道同的, 則<匈奴>之革 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鬪, 劍戟相接, 去就相薄, 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以此觀之, <匈奴>之長技三, 中國之長技五. 陛下又興數十萬之衆, 以誅數萬之<匈奴>, 衆寡之計, 以一擊十之術也.
雖然, 兵, 凶器;戰, 危事也. 以大爲小, 以彊爲弱, 在 之間耳. 夫以人之死爭勝, 跌而不振, 則悔之亡及也. 帝王之道, 出於萬全. 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 其衆數千, 飮食長技與<匈奴>同, 可賜之堅甲絮衣, 勁弓利矢, 益以邊郡之良騎. 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 以陛下之明約將之. 卽有險阻, 以此當之;平地通道, 則以輕車材官制之. 兩軍相爲表裏, 各用其長技, 衡加之以衆, 此萬全之術也.
傳曰: 狂夫之言, 而明主擇焉. 臣<錯>愚陋, 昧死上狂言, 唯陛下財擇.
<文帝>嘉之, 乃賜<錯>璽書寵答焉, 曰: 皇帝問太子家令:上書言兵體三章, 聞之. 書言『狂夫之言, 而明主擇焉』. 今則不然. 言者不狂, 而擇者不明, 國之大患, 故在於此. 使夫不明擇於不狂, 是以萬聽而萬不當也.
<錯>復言守邊備塞, 勸農力本, 當世急務二事, 曰:
臣聞<秦>時北攻<胡* >, 築塞<河>上, 南攻<楊 >, 置戌卒焉, 其起兵而攻<胡>,< >者, 非以衛邊地而救民死也, 貪戾而欲廣大也, 故功未立而天下亂. 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 戰則爲人禽, 屯則卒積死. 夫<胡* >之地, 積陰之處也, 木皮三寸, 厚六尺, 食肉而飮酪, 其人密理, 鳥獸 毛, 其性能寒. <楊 >之地少陰多陽, 其人疏理, 鳥獸希毛, 其性能暑. <秦>之戌卒不能其水土, 戌者死於邊, 輸者 於道. <秦>民見行, 如往棄市, 因以 發之, 名曰 戌 . 先發吏有 及**췌壻,賈人, 後以嘗有市籍者, 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 後入閭, 取其左. 發之不順, 行者深怨, 有背畔之心. 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 以計爲之也. 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 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以富家室, 故能使其衆蒙矢石, 赴湯火, 視死如生. 今<秦>之發卒也, 有萬死之害, 而亡銖兩之報, 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復, 天下明知禍烈及己也. <陳勝>行戌, 至於<大澤>, 爲天下先倡, 天下從之如流水者, <秦>以威劫而行之之 也.
<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 其勢易以擾亂邊竟. 何以明之? <胡>人食肉飮酪, 衣皮毛, 非有城郭田宅之歸居, 如飛鳥走獸於廣*野, 美草甘水則止, 草盡水竭則移. 以是觀之, 往來轉徙, 時至時去, 此<胡>人之生業, 而中國之所以離南*畝也. 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 或當<燕代>, 或當<上郡>,<北地>,< 西>, 以候備塞之卒, 卒少則入. 陛下不救, 則邊民絶望而有降敵之心;救之, 少發則不足, 多發, 遠縣 至, 則<胡>又已去. 聚而不罷, 爲費甚大;罷之, 則<胡>復入. 如此連年, 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憂邊境, 遣將吏發卒以治塞, 甚大惠也, 然令遠方之卒守塞, 一歲而更, 不知<胡>人之能, 不如選常居者, 家室田作, 且以備之. 以便爲之高城深塹, 具藺石, 布渠答, 復爲一城其內, 城間百五十步. 要害之處, 通川之道, 調立城邑, 毋下千家, 爲中周虎落. 先爲室屋, 具田器, 乃募罪人及免徒復作令居之;不足, 募以丁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 乃募民之欲往者. 皆賜高爵, 復其家. 予冬夏衣, 食, 能自給而止. 郡縣之民得買其爵, 以自增至卿. 其亡夫若妻者, 縣官買予之. 人情非有匹敵, 不能久安其處. 塞下之民, 祿利不厚, 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 <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 以其半予之, 縣官爲贖其民. 如是, 則邑里相救助, 赴<胡>不避死. 非以德上也, 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 此與東方之(戎)[戌]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 功相萬也. 以陛下之時, 徙民實邊, 使遠方無屯戌之事, 塞下之民父子相保, 亡係虜之患, 利施後世, 名稱聖明, 其與<秦>之行怨民, 相去遠矣.
上從其言, 募民徙塞下. <錯>復言:
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實塞下, 使屯戌之事益省, 輸將之費益寡, 甚大惠也. 下吏誠能稱厚惠, 奉明法, 存 所徙之老弱, 善遇其壯士, 和輯其心而勿侵刻, 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鄕, 則貧民相募而勸往矣. 臣聞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 相其陰陽之和, 嘗其水泉之味, 審其土地之宜, 觀其 木之饒, 然後營邑立城, 製里割宅, 通田作之道, 正阡陌之界, 先爲築室, 家有一堂二內, 門戶之閉, 置器物焉, 民至有所居, 作有所用, 此民所以輕去故鄕而勸之新(色)[邑]也. 爲置醫巫, 以救疾病, 以脩祭祀, 男女有昏, 生死相 , 墳墓相從, 種樹畜長, 室屋完安, 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
臣又聞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也, 使五家爲伍:伍有長;十長一里, 里有假士;四里一連, 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 邑有假候:皆擇其邑之賢材有護, 習地形知民心者, 居則習民於射法, 出則敎民於應敵. 故卒伍成於內, 則軍正定於外. 服習以成, 勿令遷徙, 幼則同游, 長則共事. 夜戰聲相知, 則足以相救;晝戰目相見, 則足以相識;驩愛之心, 足以相死. 如此而勸以厚賞, 威以重罰, 則前死不還踵矣. 所徙之民非壯有材力, 但費衣糧, 不可用也;雖有材力, 不得良吏, 猶亡功也.
陛下絶<匈奴>不與和親, 臣竊意其冬來南也, 壹大治, 則終身創矣. 欲立威者, 始於折膠, 來而不能困, 使得氣去, 後未易服也. 愚臣亡識, 唯陛下財察.
後詔有司擧賢良文學士, <錯>在選中. 上親策詔之, 曰:
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 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賢士, 施及方外, 四極之內, 舟車所至, 人迹所及, 靡不聞命, 以輔其不逮;近者獻其明, 遠者通厥聰, 比善戮力, 以翼天子. 是以<大禹>能亡失德, <夏>以長楙. <高皇帝>親除大害, 去亂從, 建豪英, 以爲官師, 爲諫爭, 輔天子之闕, 而翼戴<漢>宗也. 賴天之靈, 宗廟之福, 方內以安, 澤及四夷. 今朕獲執天子之正, 以承宗廟之祀, 朕旣不德, 又不敏, 明弗能燭, 而智不能治, 此大夫之所著聞也. 故詔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 各帥其志, 以選賢良明於國家之大體, 通於人事之終始, 及能直言極諫者, 各有人數, 將以匡朕之不逮. 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 朕甚嘉之, 故登大夫于朝, 親諭朕志. 大夫其上三道之要, 及永惟朕之不德, 吏之不平, 政之不宣, 民之不寧, 四者之闕, 悉陳其志, 毋有所隱. 上以薦先帝之宗廟, 下以興愚民之休利, 著之于篇, 朕親覽焉, 觀大夫所以佐朕, 至與不至. 書之, 周之密之, 重之閉之. 興自朕躬, 大夫其正論, 毋枉執事. 烏 , 戒之! 二三大夫其帥志毋怠!
<錯>對曰:
<平陽侯>臣< >,<汝陰侯>臣< >,<潁陰侯>臣<何>,廷尉臣<宜昌>,< 西>太守臣<昆邪>所選賢良太子家令臣<錯>昧死再拜言:臣竊聞古之賢主莫不求賢以爲輔翼, 故<黃帝>得<力牧>而爲<五帝>[先], <大禹>得<咎繇>而爲<三王>祖, <齊桓>得< 子>而爲<五伯>長. 今陛下講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 退託於不明, 以求賢良, 讓之至也. 臣竊觀上世之傳, 若<高皇帝>之建功業, 陛下之德厚而得賢佐, 皆有司之所覽, 刻於玉版, 藏於金 , 歷之春秋, 紀之後世, 爲帝者祖宗, 與天地相終. 今臣< >等乃以臣<錯>充賦, 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 臣<錯> 茅臣, 亡識知, 昧死上愚對, 曰:
詔策曰 明於國家大體 , 愚臣竊以古之<五帝>明之. 臣聞<五帝>神聖, 其臣莫能及, 故自親事, 處于法宮之中, 明堂之上;動靜上配天, 下順地, 中得人. 故衆生之類亡不覆也, 根著之徒亡不載也;燭以光明, 亡偏異也;德上及飛鳥, 下至水蟲草木諸産, 皆被其澤. 然後陰陽調, 四時節, 日月光, 風雨時, 膏露降, 五 孰, 滅, 賊氣息, 民不疾疫, <河>出圖, <洛>出書, 神龍至, 鳳鳥翔, 德澤滿天下, 靈光施四海. 此謂配天地, 治國大體之功也.
詔策曰 通於人事終始 , 愚臣竊以古之<三王>明之. 臣聞<三王>臣主俱賢, 故合謀相輔, 計安天下, 莫不本於人情. 人情莫不欲壽, <三王>生而不傷也;人情莫不欲富, <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 <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 <三王>節其力而不盡也. 其爲法令也, 合於人情而後行之;其動衆使民也, 本於人事然後爲之. 取人以己, 內恕及人. 情之所惡, 不以彊人;情之所欲, 不以禁民. 是以天下樂其政, 歸其德, 望之若父母, 從之若流水;百姓和親, 國家安寧, 名位不失, 施及後世. 此明於人情終始之功也.
詔策曰 直言極諫 , 愚臣竊以<五伯>之臣明之. 臣聞<五伯>不及其臣, 故屬之以國, 任之以事. <五伯>之佐之爲人臣也, 察身而不敢誣, 奉法令不容私, 盡心力不敢矜, 遭患難不避死, 見賢不居其上, 受祿不過其量, 不以亡能居尊顯之位. 自行若此, 可謂方正之士矣. 其立法也, 非以苦民傷衆而爲之機陷也, 以之興利除害, 尊主安民而救暴亂也. 其行賞也, 非虛取民財妄予人也, 以勸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 故功多者賞厚, 功少者賞薄. 如此, 斂民財以顧其功, 而民不恨者, 知與而安己也. 其行罰也, 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 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國者也. 故罪大者罰重, 罪小者罰輕. 如此, 民雖伏罪至死而不怨者, 知罪罰之至, 自取之也. 立法若此, 可謂平正之吏矣. 法之逆者, 請而更之, 不以傷民;主行之暴者, 逆而復之, 不以傷國. 救主之失, 補主之過, 揚主之美, 明主之功, 使主內亡邪 之行, 外亡騫 之名. 事君若此, 可謂直言極諫之士矣. 此<五伯>之所以德匡天下, 威正諸侯, 功業甚美, 名聲章明. 擧天下之賢主, <五伯>與焉, 此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極諫補其不逮之功也. 今陛下人民之衆, 威武之重, 德惠之厚, 令行禁止之勢, 萬萬於<五伯>, 而賜愚臣策曰 匡朕之不逮 , 愚臣何足以識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
詔策曰 吏之不平, 政之不宣, 民之不寧 , 愚臣竊以<秦>事明之. 臣聞<秦>始幷天下之時, 其主不及<三王>, 而臣不及其佐, 然功力不遲者, 何也? 地形便, 山川利, 財用足, 民利戰. 其所與 者六國, 六國者, 臣主皆不肖, 謀不輯, 民不用, 故當此之時, <秦>最富彊. 夫國富彊而 國亂者, 帝王之資也, 故<秦>能兼六國, 立爲天子. 當此之時, <三王>之功不能進焉. 及其末塗之衰也, 任不肖而信讒賊;宮室過度, 耆欲亡極, 民力罷盡, 賦斂不節;矜奮自賢, 臣恐諛, 驕溢縱恣, 不顧患禍;妄賞以隨(善)[喜], 妄誅以快怒心, 法令煩 , 刑罰暴酷, 輕絶人命, 身自射殺;天下寒心, 莫安其處. 姦邪之吏, 乘其亂法, 以成其威, 獄官主斷, 生殺自恣. 上下瓦解, 各自爲制. <秦>始亂之時, 吏之所先侵者, 貧人賤民也;至其中節, 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塗, 所侵者宗室大臣也. 是故親疏皆危, 外內咸怨, 離散逋逃, 人有走心. <陳勝>先倡, 天下大潰, 絶祀亡世, 爲異姓福. 此吏不平, 政不宣, 民不寧之禍也. 今陛下配天象地, 覆露萬民, 絶<秦>之迹, 除其亂法;躬親本事, 廢去淫末;除苛解 , 寬大愛人;肉刑不用, *罪人亡帑;非謗不治, 鑄錢者除;通關去塞, 不 諸侯;賓禮長老, 愛 少孤;*罪人有期, 後宮出嫁;尊賜孝悌, 農民不租;明詔軍師, 愛士大夫;求進方正, 廢退姦邪;除去陰刑, 害民者誅;憂勞百姓, 列侯就都;親耕節用, 視民不奢. 所爲天下興利除害, 變法易故, 以安海內者, 大功數十, 皆上世之所難及, 陛下行之, 道純德厚, 元元之民幸矣.
詔策曰 永惟朕之不德 , 愚臣不足以當之.
詔策曰 悉陳其志, 毋有所隱 , 愚臣竊以<五帝>之賢臣明之. 臣聞<五帝>其臣莫能及, 則自親之;<三王>臣主俱賢, 則共憂之;<五伯>不及其臣, 則任使之. 此所以神明不遺, 而聖賢不廢也, 故各當其世而立功德焉. 傳曰 往者不可及, 來者猶可待, 能明其世者謂之天子 , 此之謂也. 竊聞戰不勝者易其地, 民貧窮者變其業. 今以陛下神明德厚, 資財不下<五帝>, 臨制天下, 至今十有六年, 民不益富, 盜賊不衰, 邊竟未安, 其所以然, 意者陛下未之躬親, 而待 臣也. 今執事之臣皆天下之選已, 然莫能望陛下淸光, 譬之猶<五帝>之佐也. 陛下不自躬親, 而待不望淸光之臣, 臣竊恐神明之遺也. 日損一日, 歲亡一歲, 日月益暮, 盛德不及究於天下, 以傳萬世, 愚臣不自度量, 竊爲陛下惜之. 昧死上狂惑 茅之愚, 臣言唯陛下財擇.
時<賈誼>已死, 對策者百餘人, 唯<錯>爲高第, 繇是遷中大夫.
<錯>又言宜削諸侯事, 及法令可更定者, 書凡三十篇. <孝文>雖不盡聽, 然奇其材. 當是時, 太子善<錯>計策, <爰 >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卽位, 以<錯>爲內史. <錯>數請間言事, 輒聽, 幸傾九卿, 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 力未有以傷. 內史府居<太上廟>堧中, 門東出, 不便, <錯>乃穿門南出, 鑿廟堧垣. 丞相大怒, 欲因此過爲奏請誅<錯>. <錯>聞之, 卽請間爲上言之. 丞相奏事, 因言<錯>擅鑿廟垣爲門, 請下廷尉誅. 上曰: 此非廟垣, 乃堧中垣, 不致於法. 丞相謝. 罷朝, 因怒謂長史曰: 吾當先斬以聞, 乃先請, 固誤. 丞相遂發病死. <錯>以此愈貴.
遷爲御史大夫, 請諸侯之罪過, 削其支郡. 奏上,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 莫敢難, 獨<竇 >爭之, 繇此與<錯>有隙. <錯>所更令三十章, 諸侯 譁. <錯>父聞之, 從<潁川>來, 謂<錯>曰: 上初卽位, 公爲政用事, 侵削諸侯, 疏人骨肉, 口讓多怨, 公何爲也! <錯>曰: 固也. 不如此, 天子不尊, 宗廟不安. 父曰: <劉氏>安矣, 而< 氏>危, 吾去公歸矣! 遂飮藥死, 曰: 吾不忍見禍逮身.
後十餘日, <吳楚>七國俱反, 以誅<錯>爲名. 上與<錯>議出軍事, <錯>欲令上自將兵, 而身居守. 會<竇 >言<爰 >, 詔召入見, 上方與<錯>調兵食. 上問< >曰: 君嘗爲<吳>相, 知<吳>臣<田祿伯>爲人 ? 今<吳楚>反, 於公意何如? 對曰: 不足憂也, 今破矣. 上曰: <吳王>卽山鑄錢, *煮海爲鹽, 誘天下豪桀, 白頭擧事, 此其計不百全, 豈發 ? 何以言其無能爲也? < >對曰: <吳>銅鹽之利則有之, 安得豪桀而誘之! 誠令<吳>得豪桀, 亦且輔而爲誼, 不反矣. <吳>所誘, 皆亡賴子弟, 亡命鑄錢姦人, 故相誘以亂. <錯>曰: < >策之善. 上問曰: 計安出? < >對曰: 願屛左右. 上屛人, 獨<錯>在. < >曰: 臣所言, 人臣不得知. 乃屛<錯>. <錯>趨避東箱, 甚恨. 上卒問< >, 對曰: <吳楚>相遺書, 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 今賊臣< 錯>擅適諸侯, 削奪之地, 以故反名爲西共誅<錯>, 復故地而罷. 方今計, 獨有斬<錯>, 發使赦<吳楚>七國, 復其故地, 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 於是上默然, 良久曰: 顧誠何如, 吾不愛一人謝天下. < >曰: 愚計出此, 唯上孰計之. 乃拜< >爲太常, 密裝治行.
後十餘日, 丞相<靑翟>,中尉<嘉>,廷尉< >劾奏<錯>曰: <吳王>反逆亡道, 欲危宗廟, 天下所當共誅. 今御史大夫<錯>議曰:『兵數百萬, 獨屬 臣, 不可信, 陛下不如自出臨兵, 使<錯>居
<徐>,< >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 <錯>不稱陛下德信, 欲疏 臣百姓, 又欲以城邑予<吳>, 亡臣子禮, 大逆無道. <錯>當要斬, 父母妻子同産無少長皆棄市. 臣請論如法. 制曰: 可. <錯>殊不知. 乃使中尉召<錯>, 載行市. <錯>衣朝衣斬東市.
<錯>已死, 謁者僕射<鄧公>爲校尉, 擊<吳楚>爲將. 還, 上書言軍事, 見上. 上問曰: 道軍所來, 聞< 錯>死, <吳楚>罷不? <鄧公>曰: <吳>爲反數十歲矣, 發怒削地, 以誅<錯>爲名, 其意不在<錯>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 口不敢復言矣. 上曰: 何哉? <鄧公>曰: 夫< 錯>患諸侯彊大不可制, 故請削之, 以尊京師, 萬世之利也. 計 始行, 卒受大戮, 內杜忠臣之口, 外爲諸侯報仇, 臣竊爲陛下不取也. 於是<景帝> 然長息, 曰: 公言善, 吾亦恨之. 乃拜<鄧公>爲<城陽>中尉.
<鄧公>, <成固>人也, 多奇計. <建元>年中, 上招賢良, 公卿言<鄧先>. <鄧先>時免, 起家爲九卿. 一年, 復謝病免歸. 其子<章>, 以修<黃老>言顯諸公間.
贊曰:<爰 >雖不好學, 亦善傅會, 仁心爲質, 引義慷慨. 遭<孝文>初立, 資適逢世. 時已變易, 及<吳>壹說, 果於用辯, 身亦不遂. < 錯>銳於爲國遠慮, 而不見身害. 其父*睹之, 經於溝瀆, 亡益救敗, 不如<趙母>指<括>, 以全其宗. 悲夫! <錯>雖不終, 世哀其忠. 故論其施行之語著于篇.
漢書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張釋之>字<季>, <南陽堵陽>人也. 與兄<仲>同居, 以 爲騎郞, 事<文帝>, 十年不得調, 亡所知名. <釋之>曰: 久宦減<仲>之産, 不遂. 欲免歸. 中郞將<爰 >知其賢, 惜其去, 乃請徙<釋之>補謁者. <釋之>旣朝畢, 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 卑之, 毋甚高論, 令今可行也. 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間事, <秦>所以失, <漢>所以興者. <文帝>稱善, 拜<釋之>爲謁者僕射.
從行, 上登虎圈, 問<上林>尉禽獸簿, 十餘問, 尉左右視, 盡不能對. 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 欲以觀其能口對嚮應亡窮者. <문제>曰: 吏不當如此邪? 尉亡賴! 詔<釋之>拜嗇夫爲<上林>令. <釋之>前曰: 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 長者. 又復問: <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 上復曰: 長者. <釋之>曰: 夫<絳侯>,<東陽侯>稱爲長者, 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 豈效此嗇夫 利口捷給哉! 且<秦>以任刀筆之吏, 爭以 疾苛察相高, 其 徒文具, 亡惻隱之實. 以故不聞其過, 陵夷至於<二世>, 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 臣恐天下隨風靡, 爭口辯, 亡其實. 且下之化上, 疾於景嚮, 擧錯不可不察也. <文帝>曰: 善. 乃止不拜嗇夫.
就車, 召<釋之> 乘, 徐行, 行問<釋之秦>之 . 具以質言. 至宮, 上拜<釋之>爲公車令.
頃之, 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 不下司馬門, 於是<釋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門. 遂劾不下公門不敬, 奏之. <薄太后>聞之, <文帝>免冠謝曰: 敎兒子不謹. <薄太后>使使承詔赦太子,<梁王>, 然後得入. <文帝>繇是奇<釋之>, 拜爲中大夫.
頃之, 至中郞將. 從行至< 陵>, 上居外臨 . 時<愼夫人>從, 上指視<愼夫人><新 >道, 曰: 此走<邯鄲>道也. 使<愼夫人>鼓瑟, 上自倚瑟而歌, 意悽愴悲懷, 顧謂 臣曰: 嗟乎! 以北山石爲*槨, 用紵絮 陳漆其間, 豈可動哉! 左右皆曰: 善. <釋之>前曰: 使其中有可欲, 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亡可欲, 雖亡石*槨, 又何戚焉? <文帝>稱善. 其後, 拜<釋之>爲廷尉.
頃之, 上行出<中渭橋>, 有一人從橋下走, 乘輿馬驚. 於是使騎捕之, 屬廷尉. <釋之>治問. 曰: 縣人來, 聞 , 匿橋下. 久, 以爲行過, 旣出, 見車騎, 卽走耳. <釋之>奏當: 此人犯 , 當罰金. 上怒曰: 此人親驚吾馬, 馬賴和柔, 令 馬, 固不敗傷我乎? 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釋之>曰: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 更重之, 是法不信於民也. 且方其時, 上使使誅之則已. 今已下廷尉, 廷尉, 天下之平也, 壹傾, 天下用法皆爲之輕重, 民安所錯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 廷尉當是也.
其後人有盜<高廟>座前玉環, 得, <文帝>怒, 下廷尉治. 案盜宗廟服御物者爲奏, 當棄市. 上大怒曰: 人亡道, 乃盜先帝器! 吾屬廷尉者, 欲致之族, 而君以法奏之, 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 <釋之>免冠頓首謝曰: 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 然以逆順爲基. 今盜宗廟器而族之, 有如萬分一, 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杯土, 陛下且何以加其法 ? <文帝>與太后言之, 乃許廷尉當. 是時, 中尉<條侯周亞夫>與<梁>相<山都侯王恬(咸)[啓]>見<釋之>持議平, 乃結爲親友. <張廷尉>繇此天下稱之.
<文帝>崩, <景帝>立, <釋之>恐, 稱疾. 欲免去, 懼大誅至;欲見, 則未知何如. 用<王生>計, 卒見謝, <景帝>不過也.
<王生>者, 善爲<黃老>言, 處士. 嘗召居廷中, 公卿盡會立, <王生>老人, 曰 吾**말解 , 顧謂<釋之>: 爲我結**말! <釋之> 而結之. 旣已, 人或讓<王生>: 獨柰何廷辱<將廷尉>如此? <王生>曰: 吾老且賤, 自度終亡益於<張廷尉>. <廷尉>方天下名臣, 吾故聊使結**말, 欲以重之. 諸公聞之, 賢<王生>而重<釋之>.
<釋之>事<景帝>歲餘, 爲<淮南>相, 猶尙以前過也. 年老病卒. 其子<摯>, 字<長公>, 官至大夫, 免. 以不能取容當世, 故終身不仕.
<馮唐>, 祖父<趙>人也. 父徙<代>. <漢>興徙<安陵>. <唐>以孝著, 爲郞中署長, 事<文帝>. 帝輦過, 問<唐>曰: 父老何自爲郞? 家安在? 具以實言. <文帝>曰: 吾居<代>時, 吾尙食監<高祛>數爲我言<趙>將<李齊>之賢, 戰於<鉅鹿>下. 吾每飮食, 意未嘗不在<鉅鹿>也. 父老知之乎? <唐>對曰: <齊>尙不如<廉頗>,<李牧>之爲將也. 上曰: 何已? <唐>曰: 臣大父在<趙>時, 爲官帥將, 善<李牧>. 臣父故爲<代>相, 善<李齊>, 知其爲人也. 上旣聞<廉頗>,<李牧>爲人, 良說, 乃 曰: 嗟乎! 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爲將, 豈憂<匈奴>哉! <唐>曰: 主臣! 陛下雖有<廉頗>,<李牧>, 不能用也. 上怒, 起入禁中. 良久, 召<唐>讓曰: 公衆辱我, 獨亡間處 ? <唐>謝曰: 鄙人不知忌諱.
當是時, <匈奴>新大入<朝那>, 殺<北地>都尉< >. 上以<胡>寇爲意, 乃卒復問<唐>曰: 公何以言吾不能用<頗>,<牧>也? <唐>對曰: 臣聞上古王者遣將也, 而推 , 曰:『 以內寡人制之, 以外將軍制之;軍功爵賞, 皆決於外, 歸而奏之.』 此非空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之爲<趙>將居邊, 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 賞賜決於外, 不從中覆也. 委任而責成功, 故<李牧>乃得盡其知能, 選車千三百乘, 騎萬三千匹, 百金之士十萬, 是以北逐單于, 破<東胡>, 滅<澹林>, 西抑彊<秦>, 南支<韓>,<魏>. 當是時, <趙>幾伯. 後會<趙王遷>立, 其母倡也. 用<郭開>讒, 而誅<李牧>, 令<顔聚>代之. 是以爲<秦>所滅. 今臣竊聞<魏尙>爲<雲中>守, 軍市租盡以給士卒, 出私養錢, 五日壹殺牛, 以饗賓客軍吏舍人, 是以<匈奴>遠避, 不近<雲中>之塞. 虜嘗一入, <尙>帥車騎擊之, 所殺甚衆. 夫士卒盡家人子, 起田中從軍, 安知尺籍伍符? 終日力戰, 斬首捕虜, 上功莫府, 一言不相應, 文吏以法繩之. 其賞不行, 吏奉法必用. 愚以爲陛下法太明, 賞太輕, 罰太重. 且<雲中>守<尙>坐上功首虜差六級, 陛下下之吏, 削其爵, 罰作之. 繇此言之, 陛下雖得<李牧>, 不能用也. 臣誠愚, 觸忌諱, 死罪! <文帝>說. 是日, 令<唐>持節赦<魏尙>, 復以爲<雲中>守, 而拜<唐>爲車騎都尉, 主中尉及郡國車士.
十年, <景帝>立, 以<唐>爲<楚>相. <武帝>卽位, 求賢良, 擧<唐>. <唐>時年九十餘, 不能爲官, 乃以子<遂>爲郞. <遂>字<王孫>, 亦奇士. <魏尙>, <槐里>人也.
<汲 >字<長孺>, < 陽>人也. 其先有寵於古之<衛君>也. 至< >十世, 世爲卿大夫. 以父任, <孝景>時爲太子洗馬, 以嚴見憚.
<武帝>卽位, < >爲謁者. <東 >相攻, 上使< >往視之. 至<吳>而還, 報曰: 家人失火, 屋比延燒, 不足憂. 臣過<河內>, <河內>貧人傷水旱萬餘家, 或父子相食, 臣謹以便宜, 持節發<河內>倉粟以振貧民. 請歸節, 伏矯制*罪. 上賢而釋之, 遷爲<滎陽>令. < >恥爲令, 稱疾歸田里. 上聞, 乃召爲中大夫. 以數切諫, 不得久留內, 遷爲<東海>太守.
< >學<黃老>言, 治官民, 好淸靜, 擇丞史任之, 責大指而已, 不細苛. < >多病, 臥閤內不出. 歲餘, <東海>大治, 稱之. 上聞, 召爲主爵都尉, 列於九卿. 治務在無爲而已, 引大體, 不拘文法.
爲人性倨, 少禮, 面折, 不能容人之過. 合己者善待之, 不合者弗能忍見, 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游俠, 任氣節, 行修潔. 其諫, 犯主之顔色. 常慕<傅伯>,<爰 >之爲人. 善<灌夫>,<鄭當時>及宗正<劉棄疾>. 亦以數直諫, 不得久居位.
是時, 太后弟<武安侯田 >爲丞相, 中二千石拜謁, < >弗爲禮. < >見< >, 未嘗拜, 揖之. 上方招文學儒者, 上曰吾欲云云, < >對曰: 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 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上怒, 變色而罷朝. 公卿皆爲< >懼. 上退, 謂人曰: 甚矣, <汲 >之戇也! 臣或數< >, < >曰: 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 寧令從諛承意, 陷主於不誼 ? 且已在其位, 縱愛身, 柰辱朝廷何!
< >多病, 病且滿三月, 上常賜告者數, 終不 . 最後, <嚴助>爲請告. 上曰: <汲 >何如人也? 曰: 使< >任職居官, 亡以 人, 然至其輔少主守成, 雖自謂<賁育>弗能奪也. 上曰: 然. 古有社稷之臣, 至如<汲 >, 近之矣.
大將軍<靑>侍中, 上踞 視之. 丞相<弘>宴見, 上或時不冠. 至如見< >, 不冠不見也, 上嘗坐武帳, < >前奏事, 上不冠, 望見< >, 避 中, 使人可其奏. 其見敬禮如此.
<張湯>以更定律令爲廷尉, < >質責<湯>於上前, 曰: 公爲正卿, 上不能 先帝之功業, 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 安國富民, 使囹圄空虛, 何空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爲? 而公以此無種矣! < >時與<湯>論議, <湯>辯常在文深小苛, < >憤發, 罵曰: 天下謂刀筆吏不可(謂)[爲]公卿, 果然. 必<湯>也, 令天下重足而立, 仄目而視矣!
是時, <漢>方征<匈奴>, 招懷四夷. < >務少事, 間常言與<胡>和親, 毋起兵. 上方鄕儒術. 尊<公孫弘>, 及事益多, 吏民巧. 上分別文法, <湯>等數奏決 以幸. 而< >常毁儒, 面觸<弘>等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 而刀筆之吏專深文巧 , 陷人於罔, 以自爲功. 上愈益貴<弘>,<湯>,<弘>,<湯>心疾< >, 雖上亦不說也, 欲誅之以事. <弘>爲丞相, 乃言上曰: <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 難治, 非素重臣弗能任, 請徙< >爲右內史. 數歲, 官事不廢.
大將軍<靑>旣益尊, 爲皇后, 然< >與亢禮. 或說< >曰: 自天子欲令 臣下大將軍, 大將軍尊貴, 誠重, 君不可以不拜. < >曰: 夫以大將軍有揖客, 反不重耶? 大將軍聞, 愈賢< >, 數請問以朝廷所疑, 遇< >加於平日.
<淮南王>謀反, 憚< >, 曰: < >好直諫, 守節死義;至說<公孫弘>等, 如發蒙耳.
上旣數征<匈奴>有功, < >言益不用.
始< >列九卿矣, 而<公孫弘>,<張湯>爲小吏. 及<弘>,<湯>稍貴, 與< >同位, < >又非毁<弘>,<湯>. 已而<弘>至丞相封侯, <湯>御史大夫, < >時丞史皆與同列, 或尊用過之. < > 心, 不能無少望, 見上, 言曰: 陛下用 臣如積薪耳. 後來者居上. < >罷, 上曰: 人果不可以無學, 觀<汲 >之言, 日益甚矣.
居無何, <匈奴渾邪王>帥衆來降, <漢>發車二萬乘. 縣官亡錢, 從民貰馬. 民或匿馬, 馬不具. 上怒, 欲斬<長安>令. < >曰: <長安>令亡罪, 獨斬臣< >, 民乃肯出馬. 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漢>, 徐以縣次傳之, 何至令天下騷動, 罷中國, 甘心夷狄之人乎! 上默然. 後<渾邪曰>至, 賈人與市者, 坐當死五百餘人. < >入, 請間, 見<高門>, 曰: 夫<匈奴>攻當路塞, 絶和親, 中國擧兵誅之, 死傷不可勝計, 而費以鉅萬百數. 臣愚以爲陛下得<胡>人, 皆以爲奴婢, 賜從軍死者家;鹵獲, 因與之, 以謝天下, 塞百姓之心. 今縱不能, <渾邪>帥數萬之衆來, 虛府庫賞賜, 發良民侍養, 若奉驕子. 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而文吏繩以爲 出財物如邊關乎? 陛下縱不能得<匈奴>之 以謝天下, 又以微文殺無知者五百餘人, 臣竊爲陛下弗取也. 上弗許, 曰: 吾久不聞<汲 >之言, 今又復妄發矣. 後數月, < >坐小法, 會赦, 免官. 於是< >隱於田園者數年.
會更立五銖錢, 民多盜鑄錢者, <楚>地尤甚. 上以爲<淮陽>, <楚>地之郊也, 召< >拜爲<淮陽>太守. < >伏謝不受印綬, 詔數强予, 然後奉詔. 召上殿, < >泣曰: 臣自以爲塡溝壑, 不復見陛下, 不意陛下復收之. 臣常有狗馬之心, 今病, 力不能任郡事. 臣願爲中郞, 出入禁 , 補過拾遺, 臣之願也. 上曰: 君薄<淮陽>邪? 吾今召君矣. 顧<淮陽>吏民不相得, 吾徒得君重, 臥而治之. < >旣辭, 過大行<李息>, 曰: < >棄逐居郡, 不得與朝廷議矣. 然御史大夫<湯>智足以距諫, 詐足以飾非, 非肯正爲天下言, 專阿主意. 主意所不欲, 因而毁之;主意所欲, 因而譽之. 好興事, 舞文法, 內懷詐以御主心, 外挾賊吏以爲重. 公列九卿不早言之何? 公與之俱受其戮矣! <息>畏<湯>,終不敢言. < >居郡如其故治, <淮陽>政淸. 後<張湯>敗, 上聞< >與<息>言, 抵<息>罪. 令< >以諸侯相秩居<淮陽>. 居<淮陽>十歲而卒.
卒後, 上以< >故, 官其弟<仁>至九卿, 子<偃>至諸侯相. < > 子<司馬安>亦少與< >爲太子洗馬. <安>文深巧善宦, 四至九卿, 以<河南>太守卒. 昆弟以<安>故, 同時至二千石十人. < 陽段宏>始事<蓋侯信>, <信>任<宏>, 官亦再至九卿. 然<衛>人仕者皆嚴憚<汲 >, 出其下.
<鄭當時>字<莊>, <陳>人也. 其先<鄭君>嘗事<項籍>, <籍>死而屬<漢>. <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 <鄭君>獨不奉詔. 詔盡拜名籍者爲大夫, 而逐<鄭君>. <鄭君>死<孝文>時.
<當時>以任俠自喜, 脫<張羽>於**액, 聲聞<梁楚>間. <孝景>時, 爲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 常置驛馬<長安>諸郊, 請謝賓客, 夜以繼日, 至明旦, 常恐不 . <當時>好<黃老>言, 其慕長者, 如恐不稱. 自見年少官薄, 然其知友皆大父行, 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卽位, <當時>稍遷爲<魯>中尉, <濟南>太守, <江都>相, 至九卿爲右內史. 以<武安魏其>時議, 貶秩爲詹事, 遷爲大司農.
<當時>爲大史, 戒門下: 客至, 亡貴賤亡留門(下)者. 執賓主之禮, 以其貴下人. 性廉, 又不治産, 奉賜給諸公. 然其 遺人, 不過具器食. 每朝, 候上間說, 未嘗不言天下長者. 其推 士及官屬丞史, 誠有味其言也, 常引以爲賢於己. 未嘗名吏, 與官屬言, 若恐傷之. 聞人之善言, 進之上, 唯恐後. <山東>諸公以此翕然稱<鄭莊>.
使視決<河>, 自請治行五日. 上曰: 吾聞<鄭莊>行, 千里不齎糧, 治行者何也? 然<當時>在朝, 常趨和承意, 不敢甚斥臧否. <漢>征<匈奴>, 招四夷, 天下費多, 財用益屈. <當時>爲大司農, 任人賓客 , 入多逋負. <司馬安>爲<淮陽>太守, 發其事, <當時>以此陷罪, 贖爲庶人. 頃之, 守長史. 遷<汝南>太守, 數歲, 以官卒. 昆弟以<當時>故, 至二千石者六七人.
<當時>始與<汲 >列爲九卿, 內行修. 兩人中廢, 賓客益落. <當時>死, 家亡餘財.
先是<下 翟公>爲廷尉, 賓客亦塡門, 及廢, 門外可設爵羅. 後復爲廷尉, 客欲往, <翟公>大署其門曰: 一死一生, 乃知交情;一貧一富, 乃知交態;一貴一賤, 交情乃見.
贊曰:<張釋之>之守法, <馮唐>之論將, <汲 >之正直, <鄭當時>之推士, 不如是, 亦何以成名哉! <揚子>以爲<孝文>親 帝尊以信<亞夫>之軍, 曷爲不能用<頗>,<牧>? 彼將有激云爾.
漢書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賈山>, <潁川>人也. 祖父(祛)[< >], 故<魏王>時博士弟子也. <山>受學(祛)[< >], 所言涉獵書記, 不能爲醇儒. 嘗給事<潁陰侯>爲騎.
<孝文>時, 言治亂之道, 借<秦>爲諭, 名曰{至言}. 其辭曰:
臣聞爲人臣者, 盡忠竭愚, 以直諫主, 不避死亡之誅者, 臣<山>是也. 臣不敢以久遠諭, 願借<秦>以爲諭, 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韋帶之士, 修身於內, 成名於外, 而使後世不絶息. 至<秦>則不然. 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賦斂重數, 百姓任罷, 衣半道, 盜滿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 傾耳而聽. 一夫大 , 天下嚮應者, <陳勝>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 起<咸陽>而西至<雍>, 離宮三百, 鍾鼓 帳, 不移而具. 又爲<阿房>之殿, 殿高數十 , 東西五里, 南北千步, 從車羅騎, 四馬 馳, 旌旗不橈. 爲宮室之麗至於此, 使其後世曾不得聚廬而託處焉. 爲馳道於天下, 東窮<燕齊>, 南極<吳楚>, 江湖之上, 瀕海之觀畢至. 道廣五十步, 三丈而樹, 厚築其外, 隱以金椎, 樹以靑松. 爲馳道之麗至於此, 使其後世曾不得邪徑而託足焉. 死葬乎<驪山>, 吏徒數十萬人, 曠日十年. 下徹三泉合采金石, 冶銅錮其內, 塗其外, 被以珠玉, 飾以翡翠, 中成觀游, 上成山林. 爲葬 之侈至於此, 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 而託葬焉. <秦>以熊 之力, 虎狼之心, 蠶食諸侯, 幷呑海內, 而不篤禮義, 故天殃已加矣. 臣昧死以聞, 願陛下少留意而詳擇其中.
臣聞忠臣之事君也, 言切直則不用而身危, 不切直則不可以明道, 故切直之言, 明主所欲急聞, 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 地之 者, 雖有善種, 不能生焉;江皐河瀕, 雖有惡種, 無不猥大. 昔者<夏商>之季世, 雖<關龍逢>,<箕子>,<比干>之賢, 身死亡而道不用. <文王>之時, 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 芻 採薪之人皆得盡其力, 此<周>之所以興也. 故地之美者善養禾, 君之仁者善養士. 雷霆之所擊, 無不 折者;萬鈞之所壓, 無不 滅者. 今人主之威, 非特雷霆也;勢重, 非特萬鈞也. 開道而求諫, 和顔色而受之, 用其言而顯其身, 士猶恐懼而不敢自盡, 又乃況於縱欲恣行暴虐, 惡聞其過乎! 震之以威, 壓之以重, 則雖有<堯舜>之智, <孟賁>之勇, 豈有不 折者哉? 如此, 則人主不得聞其過失矣;弗聞, 則社稷危矣. 古者聖王之制, 史在前書過失, 工誦箴諫, 誦詩諫, 公卿比諫, 士傳言諫(過), 庶人謗於道, 商旅議於市, 然後君得聞其過失也. 聞其過失而改之, 見義而從之, 所以永有天下也. 天子之尊, 四海之內, 其義莫不爲臣. 然而養三老於大學, 親執醬而 , 執爵而 , 祝 在前, 祝 在後, 公卿奉杖, 大夫進履, 擧賢以自輔弼. 求修正之士使直諫. 故以天子之尊, 尊養三老, 視孝也;立輔弼之臣者, 恐驕也;置直諫之士者, 恐不得聞其過也;學問至於芻 者, 求善無 也;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 從善無不聽也.
昔者, <秦政>力幷萬國, 富有天下, 破六國以爲郡縣, 築長城以爲關塞. <秦>地之固, 大小之勢, 輕重之權, 其與一家之富, 一夫之彊, 胡可勝計也! 然而兵破於<陳涉>, 地奪於<劉氏>者, 何也? <秦王>貪狼暴虐, 殘賊天下, 窮困萬民, 以適其欲也. 昔者, <周>蓋千八百國, 以九州之民養千八百國之君, 用民之力不過歲三日, 什一而籍, 君有餘財, 民有餘力, 而頌聲作. <秦皇帝>以千八百國之民自養, 力罷不能勝其役, 財盡不能勝其求. 一君之身耳, 所以自養者馳騁 獵之娛, 天下弗能供也. 勞罷者不得休息, 飢寒者不得衣食, 亡罪而死刑者無所告訴, 人與之爲怨, 家與之爲 , 故天下壞也. <秦皇帝>身在之時, 天下已壞矣, 而弗自知也. <秦皇帝>東巡狩, 至<會稽>,<琅邪>, 刻石著其功, 自以爲過<堯舜>統;縣石鑄鍾 , 篩土築<阿房>之宮, 自以爲萬世有天下也. 古者聖王作諡, 三四十世耳, 雖<堯舜禹湯文武> 世廣德以爲子孫基業, 無過二三十世者也. <秦皇帝>曰死而以諡法, 是父子名號有時相襲也, 以一至萬, 則世世不相復也, 故死而號曰<始皇帝>, 其次曰<二世皇帝>者, 欲以一至萬也. <秦皇帝>計其功德, 度其後嗣, 世世無窮, 然身死 數月耳, 天下四面而攻之, 宗廟滅絶矣.
<秦皇帝>居滅絶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 天下莫敢告也. 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 亡養老之義, 亡輔弼之臣, 亡進諫之士, 縱恣行誅, 退誹謗之人, 殺直諫之士, 是以道諛 合苟容, 比其德則賢於<堯舜>, 課其功則賢於<湯武>, 天下已潰而莫之告也.
{詩}曰: 匪言不能, 胡此畏忌, 聽言則對, 言則退. 此之謂也. 又曰: 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 天下未嘗亡士也, 然而<文王>獨言以寧者何也? <文王>好仁則仁興, 得士而敬之則士用, 用之有禮義.
故不致其愛敬, 則不能盡其心;不能盡其心, 則不能盡其力;不能盡其力, 則不能成其功. 故古之賢君於其臣也, 尊其爵祿而親之;疾則臨視之亡數, 死則往弔哭之, 臨其小斂大斂, 已棺塗而後爲之服錫衰麻 , 而三臨其喪;未斂不飮酒食肉, 未葬不擧樂, 當宗廟之祭而死, 爲之廢樂. 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 可謂盡禮矣;服法服, 端容貌, 正顔色, 然後見之. 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其上, 功德立於後世, 而令聞不忘也.
今陛下念思祖考, 術追厥功, 圖所以昭光洪業休德, 俟天下擧賢良方正之士, 天下皆 焉, 曰將興<堯舜>之道, <三王>之功矣. 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 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 又選其賢者使爲常侍諸吏, 與之馳 射獵, 一日再三出. 臣恐朝廷之解弛, 百官之墮於事也, 諸侯聞之, 又必怠於政矣.
陛下卽位, 親自勉以厚天下, 損食膳, 不聽樂, 減外 衛卒, 止歲貢;省 馬以賦縣傳, 去諸苑以賦農夫, 出帛十萬餘匹以振貧民;禮高年, 九十者一子不事, 八十者二算不事;賜天下男子爵, 大臣皆至公卿;發御府金賜大臣宗族, 亡不被澤者;赦罪人, 憐其亡髮, 賜之巾, 憐其衣 書其背, 父子兄弟相見也而賜之衣. 平獄緩刑, 天下莫不說喜. 是以元年膏雨降, 五 登, 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 刑輕於 時而犯法者寡, 衣食多於前年而盜賊少, 此天下之所以順陛下也. 臣聞<山東>吏布詔令, 民雖老羸* 疾, 扶杖而往聽之, 願少須臾毋死, 思見德化之成也. 今功業方就, 名聞方昭, 四方鄕風, 今從豪俊之臣, 方正之士, 直與之日日獵射, 擊 伐狐, 以傷大業, 絶天下之望, 臣竊悼之. {詩}曰: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臣不勝大願, 願少衰射獵, 以<夏>歲二月, 定明堂, 造太學, 修先王之道. 風行俗成, 萬世之基定, 然後唯陛下所幸耳. 古者大臣不 , 故君子不常見其齊嚴之色, 肅敬之容. 大臣不得與宴游, 方正修潔之士不得從射獵, 使皆務其方以高其節, 則 臣莫敢不正身修行, 盡心以稱大禮. 如此, 則陛下之道尊敬, 功業施於四海, 垂於萬世子孫矣. 誠不如此, 則行日壞而榮日滅矣. 夫士修之於家, 而壞之於天子之廷, 臣竊愍之. 陛下與衆臣宴游, 與大臣方正朝廷論議. 夫游不失樂, 朝不失禮, 議不失計, 軌事之大者也.
其後<文帝>除鑄錢令, <山>復上書諫, 以爲變先帝法, 非是. 又訟<淮南王>無大罪, 宜急令反國. 又言<柴唐>子爲不善, 足以戒. 章下詰責, 對以爲 錢者, 亡用器也, 而可以易富貴. 富貴者, 人主之操柄也, 令民爲之, 是與人主共操柄, 不可長也. 其言多激切, 善指事意, 然終不加罰, 所以廣諫爭之路也. 其後復禁鑄錢云.
<鄒陽>, <齊>人也. <漢>興, 諸侯王皆自治民聘賢. <吳王 >招致四方游士, <陽>與<吳嚴忌>,<枚乘>等俱仕<吳>, 皆以文辯著名. 久之, <吳王>以太子事怨望, 稱疾不朝, 陰有邪謀, <陽>奏書諫. 爲其事尙隱, 惡指斥言, 故先引<秦>爲諭, 因道<胡>,<越>,<齊>,<趙>,<淮南>之難, 然後乃致其意. 其辭曰:
臣聞<秦>倚<曲臺>之宮, 懸衡天下, 地而不犯, 兵加<胡越>;至其晩節末路, <張耳>,<陳勝>連從兵之據, 以叩<函谷>, <咸陽>遂危. 何則? 列郡不相親, 萬室不相救也. 今<胡>數涉<北河>之外, 上覆飛鳥, 下不見伏 , 鬪城不休, 救兵不止, 死者相隨, 輦車相屬, 轉粟流輸, 千里不絶, 何則? 彊<趙>責於<河間>, 六<齊>望於<惠后>, <城陽>顧於<盧博>, 三<淮南>之心思墳墓. 大王不憂, 臣恐救兵之不專, <胡>馬遂進窺於<邯鄲>, <越>水<長沙>, 還舟<靑陽>. 雖使<梁>幷<淮陽>之兵, 下<淮>東, 越<廣陵>, 以 <越>人之糧, <漢>亦折<西河>而下, 北守< 水>, 以輔大國, <胡>亦益進, <越>亦益深. 此臣之所爲大王患也.
臣聞交龍襄首奮翼, 則浮雲出流, 霧雨咸集. 聖王底節修德, 則游談之士歸義思名. 今臣盡智畢議, 易精極慮, 則無國不可奸;飾固陋之心, 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 乎? 然臣所以歷數王之朝, 背<淮>千里而自致者, 非惡臣國而樂<吳>民也, 竊高下風之行, 尤說大王之義. 故願大王之無忽, 察聽其志.
臣聞 鳥 百, 不如一 . 夫全<趙>之時, 武力鼎士 服<叢臺>之下者一旦成市, 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患. <淮南>連<山東>之俠, 死士盈朝, 不能還< 王>之西也. 然而計議不得, 雖<諸>,<賁>不能安其位, 亦明矣. 故願大王審 而已.
始<孝文皇帝>據關入立, 寒心銷志, 不明求衣. 自立天子之後, 使<東牟朱虛>東 <義父>之後, 深割 兒王之. 壤子王<梁>,<代>, 益以<淮陽>. 卒 <濟北>, 囚弟於<雍>者, 豈非象<新垣平>等哉! 今天子新據先帝之遺業, 左規<山東>, 右制<關中>, 變權易勢, 大臣難知. 大王弗察, 臣恐<周>鼎復起於<漢>, <新垣>過計於朝, 則我<吳>遺嗣, 不可期於世矣. <高皇帝>燒棧道, 水<章邯>, 兵不留行, 收弊民之倦, 東馳<函谷>, <西楚>大破. 水攻則<章邯>以亡其城, 陸擊則<荊王>以失其地, 此皆國家之不幾者也. 願大王孰察之.
<吳王>不內其言.
是時, <景帝>少弟<梁孝王>貴盛, 亦待士. 於是<鄒陽>,<枚乘>,<嚴忌>知<吳>不可說, 皆去之<梁>, 從<孝王>游.
<陽>爲人有智略, 慨不苟合, 介於<羊勝>,<公孫詭>之間. <勝>等疾<陽>, 惡之<孝王>. <孝王>怒, 下<陽>吏, 將殺之. <陽>客游以讒見禽, 恐死而負 , 乃從獄中上書曰:
臣聞忠無不報, 信不見疑, 臣常以爲然, 徒虛語耳. 昔<荊軻>慕<燕丹>之義, 白虹貫日, 太子畏之;<衛先生>爲<秦> <長平>之事, <太白>食<昴>, <昭王>疑之. 夫精(誠)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 豈不哀哉! 今臣盡忠竭誠, 畢議願知, 左右不明, 卒從吏訊, 爲世所疑. 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 而<燕>,<秦>不寤也. 願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獻寶, <楚王>誅之;<李斯>竭忠, <胡亥>極刑. 是以<箕子>陽狂, <接輿>避世, 恐遭此患也. 願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 而後<楚王>,<胡亥>之聽, 毋使臣爲<箕子>,<接輿>所笑. 臣聞<比干>剖心, <子胥> 夷, 臣始不信, 乃今知之, 願大王孰察, 少加憐焉!
語曰 有白頭如新, 傾蓋如故 . 何則? 知與不知也. 故<樊於期>逃<秦>之<燕>, 藉<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 臨城自 以 <齊>而存<魏>. 夫<王奢>, <樊於期>非新於<齊>,<秦>而故於<燕>,<魏>也, 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 行合於志, 慕義無窮也. 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 爲<燕尾生>;<白圭>戰亡六城, 爲<魏>取<中山>. 何則? 誠有以相知也. <蘇秦>相<燕>, 人惡之<燕王>,<燕王>按劍而怒, 食以 ;<白圭>顯於<中山>, 人惡之於<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 何則? 兩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 豈移於浮辭哉!
故女無美惡, 入宮見 ;士無賢不肖, 入朝見嫉. 昔<司馬喜> 脚於<宋>, 卒相<中山>;<范 >拉脅折齒於<魏>, 卒爲<應侯>. 此二人者, 皆信必然之 , 捐朋黨之私, 挾孤獨之交, 故不能自免於嫉 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 <徐衍>負石入海. 不容於世, 義不苟取比周於朝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里奚>乞食於道路, <繆公>委之以政;< 戚>飯牛車下, <桓公>任之以國. 此二人者, 豈素宦於朝, 借譽於左右, 然後二主用之哉? 感於心, 合於行, 堅如膠 , 昆弟不能離, 豈惑於衆口哉? 故偏聽生姦, 獨任成亂. 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 <宋>任<子 >之計囚<墨翟>. 夫以<孔>,<墨>之辯, 不能自免於讒諛, 而二國以危, 何則? 衆口 金, 積毁銷骨也. <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國, <齊>用<越>人<子臧>而彊<威>,<宣>. 此二國豈係於俗, 牽於世, 繫奇偏之浮辭哉? 公聽 觀, 垂明當世. 故意合則<胡越>爲兄弟, <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則骨肉爲 敵, <朱>,<象>,<管>,<蔡>是矣. 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明, 後<宋>,<魯>之聽, 則<五伯>不足 , 而<三王>易爲也.
是以聖王覺寤, (損)[捐]<子之>之心, 而不說<田常>之賢, 封<比干>之後, 修孕婦之墓, 故功業覆於天下. 何則? 欲善亡厭也. 夫<晉文>親其 , 彊伯諸侯;<齊桓>用其仇, 而一匡天下. 何則? 慈仁殷勤, 誠加於心, 不可以虛辭借也.
至夫<秦>用<商 >之法, 東弱<韓>,<魏>, 立彊天下, 卒車裂之. <越>用<大夫種>之謀, 禽勁<吳>而伯中國, 遂誅其身. 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 <於陵子仲>辭三公爲人灌園. 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 懷可報之意, 披心腹, 見情素, 墮肝膽, 施德厚, 終與之窮達, 無愛於士, 則<桀>之犬可使吠<堯>, < >之客可使刺<由>, 何況因萬乘之權, 假聖王之資乎!然則<[荊]軻>湛七族, <要離>燔妻子, 豈足爲大王道哉!
臣聞明月之珠, 夜光之璧, 以闇投人於道, 衆莫不按劍相眄者. 何則? 無因而至前也. 蟠木根 , 輪 離奇, 而爲萬乘器者, 以左右先爲之容也. 故無因而至前, 雖出<隨>珠<和>璧, 祗怨結而不見德;有人先游, 則枯木朽株, 樹功而不忘. 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 身在貧羸, 雖蒙<堯>,<舜>之術, 挾<伊>,<管>之辯, 懷<龍逢>,<比干>之意, 而素無根 之容, 雖竭精神, 欲開忠於當世之君, 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迹矣. 是使布衣之士不得爲枯木(巧)[朽]株之資也.
是以聖王制世御俗, 獨化於陶鈞之上, 而不牽乎卑辭之語, 不奪乎衆多之口. 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 以信<荊軻>, 而匕首竊發;<周文王>獵<涇渭>, 載<呂尙>歸, 以王天下. <秦>信左右而亡, <周>用烏集而王. 何則? 以其能越攣拘之語, 馳域外之議, 獨觀乎昭曠之道也.
今人主沈諂諛之辭, 牽 之制, 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 , 此<鮑焦>所以憤於世世.
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私 義, 底 名號者不以利傷行. 故里名<勝母>, <曾子>不入;邑號<朝歌>, <墨子>回車. 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籠於威重之權, 脅於位勢之貴, 回面 行, 以事諂諛之人, 而求親近於左右, 則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 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
書奏<孝王>, <孝王>立出之, 卒爲上客.
初, <勝>,<詭>欲使王求爲<漢>嗣, 王又嘗上書, 願賜容車之地徑至<長樂宮>, 自使<梁國>士衆築作甬道朝太后. <爰 >等皆建以爲不可. 天子不許. <梁王>怒, 令人刺殺< >. 上疑<梁>殺之, 使者冠蓋相望責<梁王>. <梁王>始與<勝>,<詭>有謀, <陽>爭以爲不可, 故見讒. <枚先生>,<嚴夫子>皆不敢諫.
及<梁>事敗, <勝>,<詭>死, <孝王>恐誅, 乃思<陽>言, 深辭謝之, 齎以千金, 令求方略解罪於上者. <陽>素知<齊>人<王先生>, 年八十餘, 多奇計, 卽往見, 語以其事. <王先生>曰: 難哉! 人主有私怨深怒, 欲施必行之誅, 誠難解也. 以太后之尊, 骨肉之親, 猶不能止, 況臣下乎? 昔<秦始皇>有伏怒於太后, 臣諫而死者以十數. 得<茅焦>爲廓大義, <始皇>非能說其言也, 乃自强從之耳. <茅焦>亦 脫死如毛*미耳, 故事所以難者也. 今子欲安之乎? <陽>曰: <鄒魯>守經學, <齊楚>多辯知, <韓魏>時有奇節, 吾將歷問之. <王先生>曰: 子行矣. 還, 過我而西.
<鄒陽>行月餘, 莫能爲謀, 還過<王先生>, 曰: 臣將西矣, 爲如何? <王先生>曰: 吾先日欲獻愚計, 以爲衆不可蓋, 竊自薄陋不敢道也. 若子行, 必往見<王長君>, 士無過此者矣. <鄒陽>發寤於心, 曰: 敬諾. 辭去, 不過<梁>, 徑至<長安>, 因客見<王長君>. <長君>者, <王美人>兄也, 後封爲<蓋侯>. <鄒陽>留數日, 乘間而請曰: 臣非爲<長君>無使令於前, 故來侍也;愚戇竊不自料, 願有謁也. <長君> 曰: 幸甚. <陽>曰: 竊聞<長君>弟得幸後宮, 天下無有, 而<長君>行迹多不循道理者. 今<爰 >事卽窮竟, <梁王>恐誅. 如此, 則太后 鬱泣血, 無所發怒, 切齒側目於貴臣矣. 臣恐<長君>危於 卵, 竊爲足下憂之. <長君>懼然曰: 將爲之柰何? <陽>曰:<長君>誠能精爲上言之, 得毋竟<梁>事, <長君>必固自結於太后. 太后厚德<長君>, 入於骨髓, 而<長君>之弟幸於兩宮, 金城之固也. 又有存亡繼絶之功, 德布天下, 名施無窮, 願<長君>深自計之. 昔者, <舜>之弟<象>日以殺<舜>爲事, 及<舜>立爲天子, 封之於<有卑>. 夫仁人之於兄弟, 無臧怒, 無宿怨, 厚親愛而已, 是以後世稱之. <魯公子慶父>使僕人殺<子般>, 獄有所歸, <季友>不探其情而誅焉;<慶父>親殺<閔公>, <季子>緩追免賊, {春秋}以爲親親之道也. <魯哀姜>薨於<夷>, <孔子>曰『<齊桓公>法而不譎』, 以爲過也. 以是說天子, 幸<梁>事不奏. <長君>曰: 諾. 乘間入而言之. 及<韓安國>亦見長公主, 事果得不治.
初, <吳王 >與七國謀反, 及發, <齊>,<濟北>兩國城守不行. <漢>旣破<吳>, <齊王>自殺, 不得立嗣. <濟北王>亦欲自殺, 幸全其妻子. <齊>人<公孫 >謂<濟北王>曰: 臣請試爲大王明說<梁王>, 通意天子, 說而不用, 死未晩也. <公孫 >遂見<梁王>, 曰: 夫<濟北>之地, 東接彊<齊>, 南牽<吳越>, 北脅<燕趙>, 此四分五裂之國, 權不足以自守, 勁不足以 寇, 又非有奇怪云以待難也, 雖墜言於<吳>, 非其正計也. 昔者<鄭祭仲>許<宋>人立<公子突>以活其君, 非義也, {春秋}記之, 爲其以生易死, 以存易亡也. 鄕使<濟北>見情實, 示不從之端, 則<吳>必先歷<齊>畢<濟北>, 招<燕>,<趙>而總之. 如此, 則<山東>之從結而無隙矣. 今<吳楚>之王練諸侯之兵, 白徒之衆, 西與天子爭衡, <濟北>獨底節堅守不下. 使<吳>失與而無助, 步獨進, 瓦解土崩, 破敗而不救者, 未必非<濟北>之力也. 夫以區區之<濟北>而與諸侯爭彊, 是以羔犢之弱而 虎狼之敵也. 守職不橈, 可謂誠一矣. 功義如此, 尙見疑於上, 脅肩低首, 足撫衿, 使有自悔不前之心, 非社稷之利也. 臣恐藩臣守職者疑之. 臣竊料之, 能歷西山, 徑<長樂>, 抵<未央>, 攘袂而正議者, 獨大王耳. 上有全亡之功, 下有安百姓之名, 德淪於骨髓, 恩加於無窮, 願大王留意詳惟之. <孝王>大說, 使人馳以聞. <濟北王>得不坐, 徙封於<淄川>.
<枚乘>字<叔>, <淮陰>人也, 爲<吳王 >郞中. <吳王>之初怨望謀爲逆也. <乘>奏書諫曰:
臣聞得全者全昌, 失全者全亡. <舜>無立錐之地, 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聚, 以王諸侯. <湯>,<武>之土不過百里, 上不絶三光之明, 下不傷百姓之心者, 有王術也. 故父子之道, 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 則事無遺策, 功流萬世. 臣<乘>願披腹心而效愚忠, 唯大王少加意念惻 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縷之任係千鈞之重, 上縣無極之高, 下垂不測之淵, 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絶也. 馬方駭鼓而驚之, 係方絶又重鎭之;係絶於天不可復結, 隊入深淵難以復出. 其出不出, 間不容髮. 能聽忠臣之言, 百擧必脫. 必若所欲爲, 危於 卵, 難於上天;變所欲爲, 易於反掌, 安於<太山>. 今欲極天命之壽, 無窮之樂, 究萬乘之勢, 不出反掌之易, 以居<泰山>之安, 而欲乘 卵之危, 走上天之難, 此愚臣之所以爲大王惑也.
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 背而走, 迹愈多, 景愈疾, 不知就陰而止, 景滅迹絶. 欲人勿聞, 莫若勿言;欲人勿知, 莫若勿爲. 欲湯之 , 一人炊之, 百人揚之, 無益也, 不如絶薪止火而已. 不絶之於彼, 而救之於此, 譬猶抱薪而救火也. <養由基>, <楚>之善射者也, 去楊葉百步, 百發百中. 楊葉之大, 加百中焉, 可謂善射矣. 然其所止, 乃百步之內耳, 比於臣<乘>, 未知操弓持矢也.
福生有基, 禍生有胎;納其基, 絶其胎, 禍何自來? <泰山>之 穿石, 單極之* 斷幹. 水非石之鑽, 索非木之鋸, 漸靡使之然也. 夫銖銖而稱之, 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 至丈必過. 石稱丈量, 徑而寡失. 夫十圍之木, 始生如蘖, 足可搔而絶, 手可擢而拔, 據其未生, 先其未形也. 磨 底 , 不見其損, 有時而盡;種樹畜養, 不見其益, 有時而大;積德 行, 不知其善, 有時而用;棄義背理, 不知其惡, 有時而亡. 臣願大王孰計而身行之,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吳王>不納. <乘>等去而之<梁>, 從<孝王>游.
<景帝>卽位, 御史大夫< 錯>爲<漢>定制度, 損削諸侯, <吳王>遂與六國謀反, 擧兵西鄕, 以誅<錯>爲名. <漢>聞之, 斬<錯>以謝諸侯. <枚乘>復說<吳王>曰:
昔者, <秦>西擧<胡戎>之難, 北備<楡中>之關, 南距<羌 >之塞, 東當六國之從. 六國乘<信陵>之籍, 明<蘇秦>之約, <荊軻>之威, 幷力一心以備<秦>. 然<秦>卒禽六國, 滅其社稷, 而幷天下, 是何也? 則地利不同, 而民輕重不等也. 今<漢>據全<秦>之地, 兼六國之衆, 修<戎狄>之義, 而南朝<羌 >, 此其與<秦>, 地相什而民相百, 大王之所明知也. 今夫讒諛之臣爲大王計者, 不論骨肉之義, 民之輕重, 國之大小, 以爲<吳>禍, 此臣所以爲大王患也.
夫擧<吳>兵以 於<漢>, 譬猶蠅 之附 牛, 腐肉之齒利劍, 鋒接必無事矣. 天子聞<吳>率失職諸侯, 願責先帝之遺約, 今<漢>親誅其三公, 以謝前過, 是大王之威加於天下, 而功越於<湯武>也. 夫<吳>有諸侯之位, 而實富於天子;有隱匿之名, 而居過於中國. 夫<漢>幷二十四郡, 十七諸侯, 方輸錯出, 運行數千里不絶於道, 其珍怪不如<東山>之府. 轉粟西鄕, 陸行不絶, 水行滿<河>, 不如<海陵>之倉. 修治<上林>, 雜以離宮, 積聚玩好, 圈守禽獸, 不如<長洲>之苑. 游<曲臺>, 臨上路, 不如朝夕之池. 深壁高壘, 副以關城, 不如<江淮>之險. 此臣之所(以)爲大王樂也.
今大王還兵疾歸, 尙得十半. 不然, <漢>知<吳>之有呑天下之心也, 赫然加怒, 遣羽林黃頭循<江>而下, 襲大王之都;<魯東海>絶<吳>之 道;<梁王>飭車騎, 習戰射, 積粟固守, 以備<滎陽>, 待<吳>之飢. 大王雖欲反都, 亦不得已. 夫三<淮南>之計不負其約, <齊王>殺身以滅其跡, 四國不得出兵其郡, <趙>囚<邯鄲>, 此不可掩, 亦已明矣. 大王已去千里之國, 而制於十里之內矣. <張>,<韓>將北地, <弓高>宿左右, 兵不得下壁, 軍不得大息, 臣竊哀之. 願大王孰察焉.
<吳王>不用<乘>策, 卒見禽滅.
<漢>旣平七國, <乘>由是知名. <景帝>召拜<乘>爲<弘農>都尉. <乘>久爲大國上賓, 與英俊 游, 得其所好, 不樂郡吏, 以病去官.
復游<梁>, <梁>客皆善屬辭賦, <乘>尤高. <孝王>薨, <乘>歸<淮陰>.
<武帝>自爲太子聞<乘>名, 及卽位, <乘>年老, 乃以安車蒲輪徵<乘>, 道死. 詔問<乘>子, 無能爲文者, 後乃得其 子<皐>.
<皐>字<少孺>. <乘>在<梁>時, 取<皐>母爲小妻. <乘>之東歸也, <皐>母不肯隨<乘>, <乘>怒, 分<皐>數千錢, 留與母居. 年十七, 上書<梁共王>, 得召爲郞. 三年, 爲王使, 與冗從爭, 見讒惡遇罪, 家室沒入. <皐>亡至<長安>. 會赦, 上書北闕, 自陳<枚乘>之子. 上得之大喜, 召入見待詔. <皐>因賦殿中. 詔使賦<平樂館>, 善之. 拜爲郞, 使<匈奴>. <皐>不通經術, 笑類俳倡, 爲賦頌, 好 , 以故得 貴幸, 比<東方朔>,<郭舍人>等, 而不得比<嚴助>等得尊官.
<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 臣喜, 故<皐>與<東方朔>作{皇太子生賦}及{立皇子 祝}, 受詔所爲, 皆不從故事, 重皇子也.
初, <衛皇后>立, <皐>奏賦以戒終. <皐>爲賦善於<朔>也.
從行至<甘泉>,<雍>,<河東>, 東巡狩, 封<泰山>, 塞決<河宣房>, 游觀<三輔>離宮館, 臨山澤, 獵射馭狗馬蹴鞠刻鏤, 上有所感, 輒使賦之. 爲文疾, 受詔輒成, 故所賦者多. <司馬相如>善爲文而遲, 故所作少而善於<皐>. <皐>賦辭中自言爲賦不如<相如>, 又言爲賦乃非, 見視如倡, 自悔類倡也. 故其賦有 <東方朔>, 又自 . 其文 , 曲隨其事, 皆得其意, 頗 笑, 不甚閒靡. 凡可讀者百二十篇, 其尤 不可讀者尙數十篇.
<路溫舒>字<長君>, <鉅鹿東里>人也. 父爲里監門. 使<溫舒>牧羊, <溫舒>取澤中蒲, 截以爲牒, 編用寫書. 稍習善, 求爲獄小吏, 因學律令, 轉爲獄史, 縣中疑事皆問焉. 太守行縣, 見而異之, 署決曹史. 又受{春秋}, 通大義. 擧孝廉, 爲<山邑>丞, 坐法免, 復爲郡吏.
<元鳳>中, 廷尉<光>以治詔獄, 請<溫舒>署奏曹 , 守廷尉史. 會<昭帝>崩, <昌邑王賀>廢, <宣帝>初卽位, <溫舒>上書, 言宜尙德緩刑. 其辭曰: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 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 而<文公>用伯. 近世<趙王>不終, 諸<呂>作(難)[亂], 而<孝文>爲<大宗>. 繇是觀之, 禍亂之作, 將以開聖人也. 故<桓文>扶微興壞, 尊<文武>之業, 澤加百姓, 功潤諸侯, 雖不及<三王>, 天下歸仁焉. <文帝>永思至悳, 以承天心, 崇仁義, 省刑罰, 通關梁, 一遠近, 敬賢如大賓, 愛民如赤子, 內恕情之所安, 而施之於海內, 是以囹圄空虛, 天下太平. 夫繼變化之後, 必有異舊之恩, 此賢聖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 <昭帝>卽世而無嗣, 大臣憂戚, 焦心合謀, 皆以<昌邑>尊親, 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 淫亂其心, 遂以自亡. 深察禍變之故, 乃皇天之所以開至聖也. 故大將軍受命<武帝>, 股肱<漢國>, 披肝膽, 決大計, 黜亡義, 立有德, 輔天而行, 然後宗廟以安, 天下咸寧.
臣聞{春秋}正卽位, 大一統而愼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 與天合符, 宜改前世之失, 正始受(命)之統, 滌煩文, 除民疾, 存亡繼絶, 以應天意.
臣聞<秦>有十失, 其一尙存, 治獄之吏是也. <秦>之時, 羞文學, 好武勇, 賤仁義之士, 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 過者謂之妖言. 故盛服先生不用於世, 忠良切言皆鬱於胸, 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熏心, 實禍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 亡金革之危, 飢寒之患, 父子夫妻 力安家, 然太平未洽者, 獄亂之也. 夫獄者, 天下之大命也, 死者不可復生, *絶者不可復屬. {書}曰: 與其殺不辜, 寧失不經. 今治獄吏則不然, 上下相 , 以刻爲明;深者獲公名, 平者多後患. 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 非憎人也, 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 被刑之徒比肩而立, 大 之計歲以萬數, 此仁聖之所以傷也. 太平之未洽, 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則樂生, 痛則思死. 楚之下, 何求而不得? 故囚人不勝痛, 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 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 , 則鍛練而周內之. 蓋奏當之成, 雖<咎繇>聽之, 猶以爲死有餘辜. 何則? 成練者衆, 文致之罪明也. ,是以獄吏專爲深刻, 殘賊而亡極, 爲一切, 不顧國患, 此世之大賊也. 故俗語曰: 地爲獄, 議不入;刻木爲吏, 期不對. 此皆疾吏之風, 悲痛之辭也. 故天下之患, 莫深於獄;敗法亂正, 離親塞道, 莫甚乎治獄之吏. 此所謂一尙存者也.
臣聞烏鳶之卵不毁, 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不誅, 而後良言進. 故古人有言: 山藪藏疾, 川澤納 , 瑾瑜匿惡, 國君含 . 唯陛下除誹謗以招切言, 開天下之口, 廣箴諫之路, 掃亡<秦>之失, 尊<文武>之悳, 省法制, 寬刑罰, 以廢治獄, 則太平之風可興於世, 永履和樂, 與天亡極, 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遷<廣陽>私府長.
內史擧<溫舒>文學高第, 遷右扶風丞. 時, 詔書令公卿選可使<匈奴>者, <溫舒>上書, 願給 養, 暴骨方外, 以盡臣節. 事下度遼將軍<范明友>,太僕<杜延年>問狀, 罷歸故官. 久之, 遷<臨淮>太守, 治有異迹, 卒於官.
<溫舒>從祖父受曆數天文, 以爲<漢>厄三七之間, 上封事以豫戒. <成帝>時, <谷永>亦言如此. 及<王莽>簒位, 欲章代<漢>之符, 著其語焉. <溫舒>子及孫皆至牧守大官.
贊王:<春秋魯臧孫達>以禮諫君, 君子以爲有後. <賈山>自下 上, <鄒陽>,<枚乘>游於危國, 然卒免刑戮者, 以其言正也. <路溫舒>辭順而意篤, 遂爲世家, 宜哉!
漢書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竇 >字<王孫>,<孝文皇后>從兄子也. 父世<觀津>人也. 喜賓客. <孝文>時爲<吳>相, 病免. <孝景>卽位, 爲詹事.
帝弟<梁孝王>, 母<竇太后>愛之. <孝王>朝, 因燕昆弟飮. 是時上未立太子, 酒 , 上從容曰: 千秋萬歲後傳王. 太后驩. < >引 酒進上曰: 天下者, <高祖>天下, 父子相傳, <漢>之約也, 上何以得傳<梁王>! 太后由此憎< >. < >亦薄其官, 因病免. 太后除< >門籍, 不得朝請.
<孝景>三年, <吳楚>反, 上察宗室諸<竇>無如< >賢, 召入見, 固讓謝, 稱病不足任. 太后亦慙. 於是上曰: 天下方有急, <王孫>寧可以讓邪> 乃拜< >爲大將軍, 賜金千斤. < >言<爰 >,<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 所賜金, 陳廊 下, 軍吏過, 輒令財取爲用, 金無入家者. < >守<滎陽>, 監<齊趙>兵. 七國破, 封爲<魏其侯>. 游士賓客爭歸之. 每朝議大事, <條侯>,<魏其>, 列侯莫敢與亢禮.
四年, 立<栗太子>, 以< >爲傅. 七年, <栗太子>廢, < >爭弗能得, 謝病, 屛居<藍田>南山下數月, 諸<竇>賓客辯士說, 莫能來. <梁>人<高遂>乃說< >曰: 能富貴將軍者, 上也;能親將軍者, 太后也. 今將軍傅太子, 太子廢, 爭不能拔, 又不能死, 自引謝病, 擁<趙>女屛閒處而不朝, 加 自明, 揚主之過. 有如兩宮奭將軍, 則妻子無類矣. < >然之, 乃起, 朝請如故.
<桃侯>免相, <竇太后>數言<魏其>. <景帝>曰: 太后豈以臣有愛相<魏其>者? <魏其>沾沾自喜耳, 多易, 難以爲相持重. 遂不用, 用<建陵侯><衛 >爲丞相.
<田 >, <孝景王皇后>同母弟也, 生<長陵>. <竇 >已爲大將軍, 方盛, < >爲諸曹郞, 未貴, 往來侍酒< >所, 起如子姓. 及<孝景>晩節, < >益貴幸, 爲中大夫. 辯有口, 學{盤盂}諸書, <王皇后>賢之.
<孝景>崩, <武帝>初卽位, < >以舅封爲<武安侯>, 弟<勝>爲<周陽侯>.
< >新用事, 卑下賓客, 進名士家居者貴之, 欲以傾諸將相. 上所塡撫, 多< >賓客計策. 會丞相< >病免, 上議置丞相,太尉. <藉福>說< >曰: <魏其侯>貴久矣, 素天下士歸之. 今將軍初興, 未如, 卽上以將軍爲相, 必讓<魏其>. <魏其>爲相, 將軍必爲太尉. 太尉,相尊等耳, 有讓賢名. < >乃微言太后風上, 於是乃以< >爲丞相, < >爲太尉. <藉福>賀< >, 因弔曰: 君侯資性喜善疾惡, 方今善人譽君侯, 故至丞相;然惡人衆, 亦且毁君侯. 君侯能兼容, 則幸久;不能, 今以毁去矣. < >不聽.
< >,< >俱好儒術, 推 <趙 >爲御史大夫, <王臧>爲郞中令. 迎<魯申公>, 欲設明堂, 令列侯就國, 除關, 以禮爲服制, 以興太平. 擧 諸<竇>宗室無行者, 除其屬藉. 諸外家爲列侯, 列侯多尙公主, 皆不欲就國, 以故毁日至<竇太后>. 太后好<黃老>言, 而< >,< >,<趙 >等務隆推儒術, 貶道家言, 是以<竇太后>滋不說. 二年, 御史大夫<趙 >請毋奏事東宮. <竇太后>大怒, 曰: 此欲復爲<新垣平>邪! 乃罷逐<趙 >,<王臧>, 而免丞相< >,太尉< >, 以<柏至侯許昌>爲丞相, <武彊侯莊靑翟>爲御史大夫. < >,< >以侯家居.
< >雖不任職, 以<王太后>故親幸, 數言事, 多效, 士吏趨勢利者皆去< >而歸< >. < >日益橫. 六年, <竇太后>崩, 丞相<昌>,御史大夫<靑翟>坐喪事不辦, 免. 上以< >爲丞相, 大司農<韓安國>爲御史大夫. 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 >.
< >爲人貌侵, 生貴甚. 又以爲諸侯王多長, 上初卽位, 富於春秋, < >以肺附爲相. 非痛折節以禮屈之, 天下不肅. 當是時, 丞相入奏事, 語移日, 所言皆聽. 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 權移主上. 上乃曰: 君除吏盡未? 吾亦欲除吏. 嘗請考工地益宅, 上怒曰: 遂取武庫! 是後乃退. 召客飮, 坐其兄<蓋侯>北鄕, 自坐東鄕, 以爲<漢>相尊, 不可以兄故私橈. 由此滋驕, 治宅甲諸第, 田園極膏 , 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 前堂羅鐘鼓, 立曲 ;後房婦女以百數. 諸奏珍物狗馬玩好, 不可勝數.
而< >失<竇太后>, 益疏不用, 無勢, 諸公稍自引而怠( )[ ], 唯<灌夫>獨否. 故< >墨墨不得意, 而厚遇<夫>也.
<灌夫>字<仲孺>, <潁陰>人也. 父<張孟>, (常)[嘗]爲<潁陰侯><灌 >舍人, 得幸, 因進之, 至二千石, 故蒙<灌氏>姓爲<灌孟>. <吳楚>反時, <潁陰侯><灌 >爲將軍, 屬太尉, 請<孟>爲校尉. <夫>以千人與父俱. <孟>年老, <潁陰侯>彊請之, 鬱鬱不得意, 故戰常陷堅, 遂死<吳>軍中. <漢>法, 父子俱, 有死事, 得與喪歸. <夫>不肯隨喪歸, 奮曰: 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 於是<夫>被甲持戟, 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數十人. 及出壁門, 莫敢前. 獨兩人及從奴十餘騎馳入<吳>軍, 至 下, 所殺傷數十人. 不得前, 復還走<漢>壁, 亡其奴, 獨與一騎歸. <夫>身中大創十餘, 適有萬金良藥, 故得無死. 創少 , 又復請將軍曰: 吾益知<吳>壁曲折, 請復往. 將軍壯而義之, 恐亡<夫>, 乃言太尉, 太尉召固止之. <吳>軍(敗)[破], <夫>以此名聞天下.
<潁陰侯>言<夫>, <夫>爲郞中將. 數歲, 坐法去. 家居<長安>中, 諸公莫不稱, 由是復爲<代>相.
<武帝>卽位, 以爲<淮陽>天下郊, 勁兵處, 故徙<夫>爲<淮陽>太守. 入爲太僕. 二年, <夫>與<長樂>衛尉<竇甫>飮, 輕重不得, <夫>醉, 搏<甫>. <竇太后>昆弟. 上恐太后誅<夫>, 徙<夫>爲<燕>相. 數歲, 坐法免, 家居<長安>.
<夫>爲人剛直, 使酒, 不好面諛. 貴戚諸勢在己之右, 欲必陵之;士在己左, 愈貧賤, 尤益禮敬, 與鈞. 稠人廣衆, 薦寵下輩. 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好文學, 喜任俠, 已然諾. 諸所與交通, 無非豪桀大猾. 家累數千萬, 食客日數十百人. 波池田園, 宗族賓客爲權利, 橫<潁川>. <潁川>兒歌之曰: <潁水>淸, <灌氏>寧;<潁水>濁, <灌氏>族.
<夫>家居, 卿相侍中賓客益衰. 及<竇 >失勢, 亦欲倚<夫>引繩排根生平慕之後棄者. <夫>亦得< >通列侯宗室爲名高. 兩人相爲引重, 其游如父子然, 相得驩甚, 無厭, 恨相知之晩.
<夫>嘗有服, 過丞相< >. < >從容曰: 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 會<仲孺>有服. <夫>曰: 將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 <夫>安敢以服爲解! 請語<魏其>具, 將軍旦日蚤臨. < >許諾. <夫>以語< >. < >與夫人益市牛酒, 夜酒 張具至旦. 平明, 令門下候司. 至日中, < >不來. < >謂<夫>曰: 丞相豈忘之哉? <夫>不 , 曰: <夫>以服請, 不宜. 乃駕, 自往迎< >. < >特前 許<夫>, 殊無意往. <夫>至門, < >尙臥也. 於是<夫>見, 曰: 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 <魏其>夫妻治具, 至今未敢嘗食. < >悟, 謝曰: 吾醉, 忘與<仲孺>言. 乃駕往. 往又徐行. <夫>愈益怒. 及飮酒 , <夫>起舞屬< >, < >不起. <夫>徙坐, 語侵之. < >乃扶<夫>去, 謝< >. < >卒飮至夜, 極驩而去.
後< >使<藉福>請< >城南田, < >大望曰: 老僕雖棄, 將軍雖貴, 寧可以勢相奪乎! 不許. <夫>聞, 怒罵<福>. <福>惡兩人有隙, 乃 好謝< >曰: <魏其>老且死, 易忍, 且待之. 已而< >聞< >,<夫>實怒不予, 亦怒曰: <魏其>子嘗殺人, < >活之. < >事<魏其>無所不可, 愛數頃田? 且<灌夫>何與也? 吾不敢復求田. 由此大怒.
<元光>四年春, < >言<灌夫>家在<潁川>, 橫甚, 民苦之. 請案之. 上曰: 此丞相事, 何請? <夫>亦持< >陰事, 爲姦利, 受<淮南王>金與語言. 賓客居間, 遂已, 俱解.
夏, < >取<燕王>女爲夫人, 太后詔召列侯宗室皆往賀. < >過<夫>, 欲與俱. <夫>謝曰: <夫>數以酒失過丞相, 丞相今者又與<夫>有隙. < >曰: 事已解. 彊與俱. 酒 , < >起爲壽, 坐皆避席伏. 已< >爲壽, 獨故人避席, 餘半膝席. <夫>行酒, 至< >, < >膝席曰: 不能滿觴. <夫>怒, 因 笑曰: 將軍貴人也, 畢之! 時< >不肯. 行酒次至<臨汝侯灌賢>, <賢>方與<程不識>耳語, 又不避席. <夫>無所發怒, 乃罵<賢>曰: 平生毁<程不識>不直一錢, 今日長者爲壽, 乃效女曹兒 耳語! < >謂<夫>曰: <程>,<李>俱東西宮衛尉, 今衆辱<程將軍>, <仲孺>獨不爲<李將軍>地乎? <夫>曰: 今日斬頭穴匈, 何知<程>,<李>!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 < >去, <夫>. <夫>出, < >遂怒曰: 此吾驕<灌夫>罪也. 乃令騎留<夫>, <夫>不得出. <藉福>起爲謝, 案<夫>項令謝. <夫>愈怒, 不肯順. < >乃 騎縛<夫>置傳舍, 召長史曰: 今日召宗室, 有詔. 劾<灌夫>罵坐不敬, 繫居室. 遂其前事, 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 皆得棄市罪. < >愧, 爲資使賓客請, 莫能解. < >吏皆爲耳目, 諸<灌氏>皆亡匿, <夫>繫, 遂不得告言< >陰事.
< >銳爲救<夫>, < 夫人>諫曰: <灌將軍>得罪丞相, 與太后家 , 寧可救邪? < >曰: 侯自我得之, 自我捐之, 無所恨. 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 < >獨生. 乃匿其家, 竊出上書. 立召入, 具告言<灌夫>醉飽事, 不足誅. 上然之, 賜< >食, 曰: 東朝廷辯之.
< >東朝, 盛推<夫>善, 言其醉飽得過, 乃丞相以 事誣罪之. < >盛毁<夫>所爲橫恣, 罪逆不道. < >度無可奈何, 因言< >短. < >曰: 天下幸而安樂無事, < >得爲( )[肺]附, 所好音樂狗馬田宅, 所愛倡優巧匠之屬, 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 腹誹而心謗, 視天, 地, 兩宮間, 幸天下有變, 而欲有大功. 臣乃不如<魏其>等所爲. 上問朝臣: 兩人孰是? 御史大夫<韓安國>曰: <魏其>言<灌夫>父死事, 身荷戟馳不測之<吳>軍, 身被數十創, 名冠三軍, 此天下壯士, 非有大惡, 爭 酒, 不足引 過以誅也. <魏其>言是. 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 侵細民, 家累巨萬, 橫恣<潁川>, 轢宗室, 侵犯骨肉, 此所謂『支大於幹, 脛大於股, 不折必披』 丞相言亦是. 唯明主裁之. 主爵都尉<汲 >是<魏其>. 內史<鄭當時>是<魏其>, 後不堅. 餘皆莫敢對. 上怒內史曰: 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 今日廷論, 局趣效轅下駒, 吾幷斬若屬矣! 卽罷起入, 上食太后. 太后亦已使人候司, 具以語太后. 太后怒, 不食, 曰: 我在也, 而人皆藉吾弟, 令我百歲後, 皆魚肉之乎! 且帝寧能爲石人邪! 此特帝在, 卽錄錄, 設百歲後, 是屬寧有可信者乎? 上謝曰: 俱外家, 故廷辨之. 不然, 此一獄吏所決耳. 是時郞中令<石建>爲上分別言兩人.
< >已罷朝, 出止車門, 召御史大夫<安國>載, 怒曰: 與<長孺>共一禿翁, 何爲首鼠兩端? <安國>良久謂< >曰: 君何不自喜! 夫<魏其>毁君, 君當免冠解印綬歸, 曰『臣以( )[肺]附幸得待罪, 固非其任, <魏其>言皆是.』 如此, 上必多君有讓, 不廢君. <魏其>必 , 杜門 舌自殺. 今人毁君, 君亦毁之, 譬如賈 女子爭言, 何其無大體也! < >謝曰: 爭時急, 不知出此.
於是上使御史簿責< >所言<灌夫>頗不 , 劾繫都司空. <孝景>時, < >嘗受遺詔, 曰 事有不便, 以便宜論上. 及繫, <灌夫>罪至族, 事日急, 諸公莫敢復明言於上. < >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 幸得召見. 書奏, 案尙書, 大行無遺詔. 詔書獨臧< >家, < >家丞封. 乃劾< >矯先帝詔害, 罪當棄市. 五年十月, 悉論<灌夫>支屬. < >良久乃聞有劾, 卽陽病 , 不食欲死. 或聞上無意殺< >, 復食, 治病, 議定不死矣. 乃有飛語爲惡言聞上, 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
春, < >疾, 一身盡痛, 若有擊者, 服謝罪. 上使視鬼者瞻之, 曰: <魏其侯>與<灌夫>共守, 笞欲殺之. 竟死. 子<恬>嗣, <元朔>中有罪免.
後<<淮南王安>謀反, 覺. 始<安>入朝時, < >爲太尉, 迎<安 上>, 謂<安>曰: 上未有太子, 大王最賢, <高祖>孫, 卽(公)[宮]車晏駕, 非大王立, 尙誰立哉? <淮南王>大喜, 厚遺金錢財物. 上自< >,<夫>事時不直< >, 特爲太后故. 及聞<淮南>事, 上曰: 使<武安侯>在者, 族矣.
<韓安國>字<長孺>, <梁成安>人也, 後徙< 陽>. 嘗受{韓子},雜說<鄒田生>所. 事<梁孝王>, 爲中大夫. <吳楚>反時, <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爲將, <吳>兵於東界. <張羽>力戰, <安國>持重, 以故<吳>不能過<梁>. <吳楚>破, <安國>,<張羽>名由此顯<梁>.
<梁王>以至親故, 得自置相,二千石, 出入游 , 僭於天子. 天子聞之, 心不善. 太后知帝弗善, 乃怒<梁>使者, 弗見, 案責王所爲. <安國>爲<梁>使, 見大長公主而泣曰: 何<梁王>爲人子之孝, 爲人臣之忠, 而太后曾不省也? 夫前日<吳>,<楚>,<齊>,<趙>七國反, 自關以東皆合從而西嚮, 唯<梁>最親, 爲限難. <梁王>念太后,帝在中, 而諸侯擾亂, 壹言泣數行而下, 送臣等六人將兵擊 <吳楚>, <吳楚>以故兵不敢西, 而卒破亡, <梁>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苛禮責望<梁王>. <梁王>父兄皆帝王, 而所見者大, 故出稱**필, 入言警, 車旗皆帝所賜, 卽以 鄙小縣, 驅馳國中, 欲 諸侯, 令天下知太后,帝愛之也. 今<梁>使來, 輒案責之, <梁王>恐, 日夜涕泣思慕, 不知所爲. 何<梁王>之忠孝而太后不 也? 長公主具以告太后, 太后喜曰: 爲帝言之. 言之, 帝心乃解, 而免冠謝太后曰: 兄弟不能相敎, 乃爲太后遺憂. 悉見<梁>使, 厚賜之. 其後, <梁王>益親驩. 太后,長公主更賜<安國>直千餘金. 由此顯, 結於<漢>.
其後, <安國>坐法抵罪, <蒙>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 死灰獨不復然乎? <甲>曰: 然卽溺之. 居無幾, <梁>內史缺. <漢>使使者拜<安國>爲<梁>內史, 起(徙)[徒]中爲二千石. <田甲>亡. <安國>曰: <甲>*不就官, 我滅而宗. <甲>肉袒謝, <安國>笑曰: 公等足與治乎? 卒善遇之.
內史之缺也, 王新得<齊>人<公孫詭>, 說之, 欲請爲內史. <竇太后>(所)[聞], 乃詔王以<安國>爲內史.
<公孫詭>,<羊勝>說王求爲帝太子及益地事, 恐<漢>大臣不聽, 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 及殺故<吳>相<爰 >, <景帝>遂聞<詭>,<勝>等計 , 乃遣使捕<詭>,<勝>, 必得. <漢>使十輩至<梁>, 相以下擧國大索, 月餘弗得. <安國>聞<詭>,<勝>匿王所, 乃入見王而泣曰: 主辱者臣死. 大王無良臣, 故紛紛至此. 今<勝>,<詭>不得, 請辭賜死. 王曰; 何至此? <安國>泣數行下, 曰: 大王自度於皇帝, 孰與太上皇之與<高帝>及皇帝與<臨江王>親? 王曰: 弗如也. <安國>曰: 夫太上皇,<臨江>親父子間, 然<高帝>曰『提三尺取天下者朕也』, 故太上終不得制事, 居于< 陽>. <臨江>, 適長太子, 以一言過, 廢王<臨江>;用宮垣事, 卒自殺中尉府. 何則? 治天下終不用私亂公. 語曰:『雖有親父, 安知不爲虎? 雖有親兄, 安知不爲狼?』 今大王列在諸侯, 邪臣浮說, 犯上禁, 橈明法. 天子以太后故, 不忍致法於大王. 太后日夜涕泣, 幸大王自改, 大王終不覺寤. 有如太后宮車卽晏駕, 大王尙誰攀乎? 語未卒, 王泣數行而下, 謝<安國>曰: 吾今出之. 卽日<詭>,<勝>自殺. <漢>使還報, <梁>事皆得釋, <安國>力也. <景帝>,太后益重<安國>.
<孝王>薨, <共王>卽位, <安國>坐法失官, 家居. <武帝>卽位, <武安侯田 >爲太尉, 親貴用事. <安國>以五百金遺< >, < >言<安國>太后, 上素聞<安國>賢, 卽召以爲<北地>都尉, 遷爲大司農. < >,<東越>相攻, 遣<安國>,大行<王恢>將兵. 未至<越>, <越>殺其王降, <漢>兵亦罷. 其年, <田 >爲丞相, <安國>爲御史大夫.
<匈奴>來請和親, 上下其議. 大行<王恢>, <燕>人, 數爲邊吏, 習<胡>事, 議曰: <漢>與<匈奴>和親, 率不過數歲卽背約. 不如勿許, 擧兵擊之. <安國>曰: 千里而戰, 卽兵不獲利. 今<匈奴>負戎馬足, 懷鳥獸心, 遷徙鳥集, 難得而制. 得其地不足爲廣, 有其衆不足爲彊, 自上古弗屬. <漢>數千里爭利, 則人馬罷, 虜以全制其 , 勢必危殆. 臣故以爲不如和親. 臣議多附<安國>, 於是上許和親.
明年, <雁門馬邑>豪< 壹>因大行<王恢>言: 匈奴>初和親, 親信邊, 可誘以利致之, 伏兵襲擊, 必破之道也. 上乃召問公卿曰: 朕飾子女以配單于, 幣帛文錦, 賂之甚厚. 單于待命加 , 侵盜無已, 邊竟數驚, 朕甚閔之. 今欲擧兵攻之, 何如?
大行<恢>對曰: 陛下雖未言, 臣固願效之. 臣聞全<代>之時, 北有彊<胡>之敵, 內連中國之兵, 然尙得養老長幼, 種樹以時, 倉 常實, <匈奴>不輕侵也. 今以陛下之威, 海內爲一, 天下同任, 又遣子弟乘邊守塞, 轉粟輓輸, 以爲之備, 然<匈奴>侵盜不已者, 無 , 以不恐之故耳. 臣竊以爲擊之便.
御史大夫<安國>曰: 不然. 臣聞<高皇帝>嘗圍於<平城>, <匈奴>至者投鞍高如城者數所. <平城>之飢, 七日不食, 天下歌之, 及解圍反位, 而無忿怒之心. 夫聖人以天下爲度者也, 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 故乃遣<劉敬>奉金千斤, 以結和親, 至今爲五世利. <孝文皇帝>又嘗壹擁天下之精兵聚之<廣武常谿>, 然終無尺寸之功, 而天下黔首無不憂者. <孝文>寤於兵之不可宿, 故復合和親之約. 此二聖之迹, 足以爲效矣. 臣竊以爲勿擊便.
<恢>曰: 不然. 臣聞<五帝>不相襲禮, <三王>不相復樂, 非故相反也, 各因世宜也. 且<高帝>身被堅執銳, 蒙霧露, 沐霜雪, 行幾十年, 所以不報<平城>之怨者, 非力不能, 所以休天下之心也. 今邊竟數驚, 士卒傷死, 中國 車相望, 此仁人之所隱也*. 臣故曰擊之便.
<安國>曰: 不然. 臣聞利不十者不易業, 功不百者不變常, 是以古之人君謀事必就祖, 發政占古語, 重作事也. 且自<三代>之盛, 夷狄不與正朔服色, 非威不能制, 彊弗能服也, 以爲遠方絶地不牧之民, 不足煩中國也. 且<匈奴>, 輕疾悍 之兵也, 至如 風, 去如收電, 畜牧爲業, 孤弓射獵, 逐獸隨草, 居處無常, 難得而制. 今使邊郡久廢耕織, 以支<胡>之常事, 其勢不相權也. 臣故曰勿擊便.
<恢>曰: 不然. 臣聞鳳鳥乘於風, 聖人因於時. 昔<秦繆公>都<雍>, 地方三百里, 知時宜之變, 攻取<西戎>, 地千里, 幷國十四, < 西>,<北地>是也. 及後<蒙恬>爲<秦>侵<胡>, 數千里, 以<河>爲竟, 累石爲城, 樹輸爲塞, <匈奴>不敢飮馬於<河>, 置*烽*燧然後敢牧馬. 夫<匈奴>獨可以威服, 不可以仁畜也. 今以中國之盛, 萬倍之資, 遣百分之一以攻<匈奴>, 譬猶以彊弩射且潰之癰也, 必不留行矣. 若是, 則北發<月氏>可得而臣也. 臣故曰擊之便.
<安國>曰: 不然. 臣聞用兵者以飽待饑, 正治以待其亂, 定舍以待其勞. 故接兵覆衆, 伐國墮城, 常坐而役敵國, 此聖人之兵也. 且臣聞之, 衝風之衰, 不能起毛羽;彊弩之末, 力不能入<魯>縞. 夫盛之有衰, 猶朝之必莫也. 今將卷甲輕擧, 深入長 , 難以爲功;從行則迫脅, 衡行則中絶, 疾則糧乏, 徐則後利, 不至千里, 人馬乏食. 兵法曰:『遺人獲也.』 意者有 繆巧可以禽之, 則臣不知也;不然, 則未見深入之利也. 臣故曰勿擊便.
<恢>曰: 不然. 夫草木遭霜者不可以風過, 淸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通方之士, 不可以文亂. 今臣言擊之者, 固非發而深入也, 將順因單于之欲, 誘而致之邊, 吾選梟騎壯士陰伏而處以爲之備, 審遮險阻以爲其戒. 吾勢已定, 或營其左, 或營其右, 或當其前, 或絶其後, 單于可禽, 百全必取.
上曰: 善. 乃從<恢>議. 陰使< 壹>爲間, 亡入<匈奴>, 謂單于曰: 吾能斬<馬邑>令丞, 以城降, 財物可盡得. 單于愛信, 以爲然而許之. < 壹>乃詐斬死罪囚, 縣其頭<馬邑>城下, 視單于使者爲信, 曰: <馬邑>長吏已死, 可急來. 於是單于穿塞, 將十萬騎入<武州>塞.
當是時, <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 匿<馬邑>旁谷中. 衛尉<李廣>爲驍騎將軍, 太僕<公孫賀>爲輕車將軍, 大行<王恢>爲將屯將軍, 太中大夫<李息>爲材官將軍. 御史大夫<安國>爲護軍將軍, 諸將皆屬. 約單于入<馬邑>縱兵. <王恢>,<李息>別從<代>主擊輜重. 於是單于入塞, 未至<馬邑>百餘里, 覺之, 還去. 語在{匈奴傳}. 塞下傳言單于已去, <漢>兵追至塞, 度弗及, <王恢>等皆罷兵.
上怒<恢>不出擊單于輜重也, <恢>曰: 始約爲入<馬邑>城, 兵與單于接, 而臣擊其輜重, 可得利. 今單于不至而還, 臣以三萬人衆不敵, 祗取辱. 固知還而斬, 然完陛下士三萬人. 於是下<恢>廷尉, 廷尉當<恢>逗橈, 當斬. <恢>行千金丞相< >. < >不敢言上, 而言於太后曰: <王恢>首爲<馬邑>事, 今不成而誅<恢>, 是爲<匈奴>報仇也. 上朝太后, 太后以< >言告上. 上曰: 首爲<馬邑>事者<恢>, 故發天下兵數十萬, 從其言, 爲此. 且縱單于不可得, <恢>所部擊, 猶頗可得, 以尉士大夫心. 今不誅<恢>, 無以謝天下. 於是<恢>聞, 乃自殺.
<安國>爲人多大略, 知足以當世取舍, 而出於忠厚. 貪耆財利, 然所推擧皆廉士賢於己者. 於<梁>擧<壺遂>,<臧固>, 至 , 皆天下名士, 士亦以此稱慕之, 唯天子以爲國器. <安國>爲御史大夫五年, 丞相< >薨. <安國>行丞相事, 引墮車, 蹇. 上欲用<安國>爲丞相, 使使視, 蹇甚, 乃更以<平棘侯薛澤>爲丞相. <安國>病免, 數月, , 復爲中尉.
歲餘, 徙爲衛尉. 而將軍<衛靑>等擊<匈奴>, 破<龍城>. 明年,. <匈奴>大入邊. 語在{靑傳}. <安國>爲材官將軍, 屯<漁陽>, 捕生口虜, 言<匈奴>遠去. 卽上言方佃作時, 請且罷屯. 罷屯月餘, <匈奴>大入<上谷>,<漁陽>. <安國>壁乃有七百餘人, 出與戰, <安國>傷, 入壁. <匈奴>虜略千餘人及畜産去. 上怒, 使使責讓<安國>. 徙益東, 屯<右北平>. 是時虜言****方.
<安國>始爲御史大夫及護軍, 後稍下遷. 新壯將軍<衛靑>等有功, 益貴. <安國>旣斥疏, 將屯又失亡多, 甚自 . 幸得罷歸, 乃益東徙, 意忽忽不樂, 數月, 病歐血死.
<壺遂>與太史<遷>等定<漢>律曆, 官至詹事, 其人深中篤行君子. 上方倚欲以爲相, 會其病卒.
贊曰:<竇 >,<田 >皆以外戚重, <灌夫>用一時決策, 而各名顯, 位卿相, 大業定矣. 然< >不知時變, <夫>亡術而不遜, < >負貴而驕溢. 凶德參會, 待時而發, <藉福>區區其間, 惡能救斯敗哉! 以<韓安國>之見器, 臨其摯而顚墜, 陵夷以憂死, 遇合有命, 悲夫! 若<王恢>爲兵首而受其咎, 豈命也 ?
漢書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孝景皇帝>十四男. <王皇后>生<孝武皇帝>. <栗姬>生<臨江閔王榮>,<河間獻王德>,<臨江哀王閼>. <程姬>生<魯共王餘>,<江都易王非>,<膠西于王端>. <賈夫人>生<趙敬肅王彭祖>,<中山靖王勝>. <唐姬>生<長沙定王發>. <王夫人>生<廣川惠王越>,<膠東康王寄>,<淸河哀王乘>,<常山憲王舜>.
<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 修學好古, 實事求是. 從民得善書, 必爲好寫與之, 留其眞, 加金帛賜以招之. 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 或有先祖舊書, 多奉以奏<獻王>者, 故得書多, 與<漢>朝等. 是時, <淮南王安>亦好書, 所招致率多浮辯. <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 {周官},{尙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 皆經傳說記, 七十子之徒所論. 其學擧六藝, 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 修禮樂, 被服儒術, 造次必於儒者.
<武帝>時, <獻王>來朝, 獻雅樂, 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 其對推道術而言, 得事之中, 文約指明.
立二十六年薨. 中尉<常麗>以聞, 曰: 王身端行治, 溫仁恭儉, 篤敬愛下, 明知深察, 惠于鰥寡. 大行令奏: 諡法曰『聰明睿知曰獻』, 宜諡曰<獻王>. 子<共王不害>嗣, 四年薨. 子<剛王堪>嗣, 十二年薨. 子<頃王授>嗣, 十七年薨. 子<孝王慶>嗣, 四十三年薨. 子<元>嗣.
<元>取故<廣陵 王>,< 王>太子及<中山懷王>故姬<廉>等以爲姬.<甘露>中, <冀州>刺史<敞>奏<元>, 事下廷尉, 逮召<廉>等. <元>迫脅凡七人, 令自殺. 有司奏請誅<元>, 有詔削二縣, 萬一千戶. 後<元>怒少史<留貴>, <留貴>踰垣出, 欲告<元>, <元>使人殺<留貴>母. 有司奏<元>殘賊不改, 不可君國子民. 廢勿王, 處<漢中房陵>. 居數年, 坐與妻<若>共乘朱輪車, 怒<若>, 又笞擊, 令自 . <漢中>太守請治(元), 病死. 立十七年, 國除.
絶五歲, <成帝建始>元年, 復立<元>弟<上郡>庫令<良>, 是爲<河間惠王>. <良>修<獻王>之行, 母太后薨, 服喪如禮. <哀帝>下詔 揚曰: <河間王良>, 喪太后三年, 爲宗室儀表, 其益封萬戶. 二十七年薨. 子<尙>嗣, <王莽>時絶.
<臨江哀王閼>以<孝景>前二年立, 三年薨. 無子, 國除爲郡.
<臨江閔王榮>以<孝景>前四年爲皇太子, 四歲廢爲<臨江王>. 三歲, 坐侵廟 地爲宮, 上徵<榮>. <榮>行, 祖於<江陵>北門, 旣上車, 軸折車廢. <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 吾王不反矣! <榮>至, 詣中尉府對簿. 中尉< 都>簿責訊王, 王恐, 自殺. 葬<藍田>, 燕數萬銜土置* 上. 百姓憐之.
<榮>最長, 亡子, 國除. 地入于<漢>, 爲<南郡>.
<魯恭王餘>以<孝景>前二年立爲<淮陽王>. <吳楚>反破後, 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魯>. 好治宮室苑 狗馬, 季年好音, 不喜辭. 爲人口吃難言.
二十八年薨. 子<安王光>嗣, 初好音樂輿馬, 晩節 , 唯恐不足於財. 四十年薨. 子<孝王慶忌>嗣, 三十七年薨. 子<頃王勁>嗣, 二十八年薨. 子<文王 >嗣, 什八年薨, 亡子, 國除. <哀帝建平>三年, 復立<頃王>子< >弟< 鄕侯閔>爲王. <王莽>時絶.
<恭王>初好治宮室, 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 聞鐘磬琴瑟之聲, 遂不敢復壞, 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二年立爲<汝南王>. <吳楚>反時, <非>年十五, 有材氣, 上書自請擊<吳>. <景帝>賜<非>將軍印, 擊<吳>. <吳>已破, 徙王<江都>, 治故<吳國>, 以軍功賜天子旗. <元光>中, <匈奴>大入<漢>邊, <非>上書願擊<匈奴>, 上不許. <非>好氣力, 治宮館, 招四方豪桀, 驕奢甚. 二十七年薨, 子<建>嗣.
<建>爲太子時, <邯鄲>人<梁 >持女欲獻之<易王>, <建>聞其美, 私呼之, 因留不出. < >宣言曰: 子乃與其公爭妻! <建>使人殺< >. < >家上書, 下廷尉考, 會赦, 不治. <易王>薨未葬, <建>居服舍, 召<易王>所愛美人< 姬>等凡十人與姦. <建>女弟<徵臣>爲<蓋侯>子婦, 以<易王>喪來歸, <建>復與姦. <建>異母弟<定國>爲<淮陽侯>, <易王>最小子也, 其母幸立之, 具知<建>事, 行錢使男子< 恬>上書告<建>淫亂, 不當爲後. 事下廷尉, 廷尉治<恬>受人錢財爲上書, 論棄市. <建>罪不治. 後數使使至<長安>迎<徵臣>, <魯恭王>太后聞之, 遺<徵臣>書曰: 國中口語籍籍, 愼無復至<江都>. 後<建>使謁者<吉>請問<共太后>, 太后泣謂<吉>: 歸以吾言謂而王, 王前事漫漫, 今當自謹, 獨不聞<燕齊>事乎? 言吾爲而王泣也. <吉>歸, 致<共太后>語, <建>大怒, 擊<吉>, 斥之.
<建>游<章臺宮>, 令四女子乘小船, <建>以足蹈覆其船, 四人皆溺, 二人死. 後游<雷波>, 天大風, <建>使郞二人乘小船入波中. 船覆, 兩郞溺, 攀船, 乍見乍沒. <建>臨觀大笑, 令皆死.
宮人姬八子有過者, 輒令 立擊鼓, 或置樹上, 久者三十日乃得衣;或 鉗以 杵 , 不中程, 輒掠;或縱狼令齧殺之, <建>觀而大笑;或閉不食, 令餓死. 凡殺不辜三十五人. <建>欲令人與禽獸交而生子, 彊令宮人 而四據, 與 羊及狗交.
專爲淫虐, 自知罪多, 國中多欲告言者, <建>恐誅, 心內不安, 與其后<成光>共使<越>婢下神, 祝詛上. 與郞中令等語怨望: <漢>廷使者卽復來覆我, 我決不獨死!
<建>亦頗聞<淮南>,<衡山>陰謀, 恐一日發, 爲所幷, 遂作兵器. 號王后父<胡應>爲將軍. 中大夫<疾>有材力, 善騎射, 號曰<靈武君>. 作治黃屋蓋;刻皇帝璽, 鑄將軍,都尉金銀印;作<漢>使節二十, 綬千餘;具置軍官品員, 及拜爵封侯之賞;具天下之輿地及軍陳圖. 遣人通<越繇王 侯>, 遺以錦帛奇珍, <繇王 侯>亦遺<建> ,葛,珠璣,犀甲,翠羽, 熊奇獸, 數通使往來, 約有急相助. 及<淮南>事發, 治黨與, 頗連及<建>, <建>使人多推金錢絶其獄.
後復謂近臣曰: 我爲王, 詔獄歲至, 生又無驩怡日, 壯士不坐死, 欲爲人所不能爲耳. <建>時佩其父所賜將軍印, 載天子旗出. 積數歲, 事發覺, <漢>遣丞相長史與<江都>相雜案, 索得兵器璽綬節反具, 有司請捕誅<建>. 制曰: 與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 議皆曰: <建>失臣子道, 積久, 輒蒙不忍, 遂謀反逆. 所行無道, 雖<桀紂>惡不至於此. 天誅所不赦, 當以謀反法誅. 有詔宗正,廷尉卽問<建>. <建>自殺, 后<成光>等皆棄市. 六年國除, 地入于<漢>, 爲<廣陵郡>.
絶百二十一年, <平帝>時<新都侯王莽>秉政, 興滅繼絶, 立<建>弟< 侯>子<宮>爲<廣陵王>, 奉<易王>後. <莽>簒, 國絶.
<膠西于王端>, <孝景>前三年立. 爲人賊 , 又陰 , 一近婦人, 病數月. 有所愛幸少年, 以爲郞. 郞與後宮亂, <端>禽滅之, 及殺其子母. 數犯法, <漢>公卿數請誅<端>, 天子弗忍, 而<端>所爲滋甚. 有司比再請, 削其國, 去太半. <端>心 , 遂爲無 省. 府庫壞漏, 盡腐財物, 以鉅萬計, 終不得收徙. 令吏毋得收租賦. <端>皆去衛, 封其宮門, 從一門出入. 數變名姓, 爲布衣, 之 國.
相二千石至者, 奉<漢>法以治, <端>輒求其罪告之, 亡罪者詐藥殺之. 所以設詐究變, 彊足以距諫, 知足以飾非. 相二千石從王治, 則<漢>繩以法. 故<膠西>小國, 而所殺傷二千石甚衆.
立四十七年薨, 無子, 國除. 地入于<漢>, 爲<膠西郡>.
<趙敬肅王彭祖>以<孝景>前二年立爲<廣川王>. <趙王遂>反破後, 徙王<趙>. <彭祖>爲人巧 , 卑諂足共, 而心刻深, 好法律, 持詭辯以中人. 多內寵姬及子孫. 相二千石欲奉<漢>法以治, 則害於王家. 是以每相二千石至, <彭祖>衣帛布單衣, 自行迎除舍, 多設疑事以詐動之, 得二千石失言, 中忌諱, 輒書之. 二千石欲治者, 則以此迫劫;不聽, 乃上書告之, 及 以姦利事. <彭祖>立六十餘年, 相二千石無能滿二歲, 輒以罪去, 大者死, 小者刑. 以故二千石莫敢治, 而<趙王>擅權. 使使卽縣爲賈人 會, 入多於國租稅. 以是<趙王>家多金錢, 然所賜姬諸子, 亦盡之矣.
<彭祖>不好治宮室 祥, 好爲吏. 上書願督國中盜賊. 常夜從走卒行 <邯鄲>中. 諸使過客, 以<彭祖>險陂, 莫敢留<邯鄲>.
久之, 太子<丹>與其女弟及同産 姦. <江充>告<丹>淫亂, 又使人椎埋攻剽, 爲姦甚衆. <武帝>遣使者發吏卒捕<丹>, 下<魏郡>詔獄, 治罪至死. <彭祖>上書 訟<丹>, 願從國中勇敢擊<匈奴>, 贖<丹>罪, 上不許. 久之, 竟赦出. 後<彭祖>入朝, 因帝 <平陽隆慮公主>, 求復立<丹>爲太子, 上不許.
<彭祖>取<江都易王>寵姬, 王<建>所姦< 姬>者, 甚愛之, 生一男, 號< 子>. <彭祖>以<征和>元年薨, 諡<敬肅王>. <彭祖>薨時, < 姬>兄爲<漢>宦者, 上召問: < 子>何如? 對曰: 爲人多欲. 上曰: 多欲不宜君國子民. 問<武始侯昌>, 曰: 無咎無譽. 上曰: 如是可矣. 遣使者立<昌>, 是爲<頃王>, 十九年薨. 子<懷王尊>嗣, 五年薨. 無子, 絶二歲. <宣帝>立<尊>弟<高>, 是爲<哀王>, 數月薨. 子<共王充>嗣, 五十六年薨. 子<隱>嗣, <王莽>時絶.
初, <武帝>復以親親故, 立<敬肅王>小子<偃>爲<平干王>, 是爲<頃王>, 十一年薨. 子<繆王元>嗣, 二十五年薨. 大鴻 <禹>奏: <元>前以刃賊殺奴婢, 子男殺謁者, 爲刺史所擧奏, 罪名明白. 病先令, 令能爲樂奴婢從死, 迫脅自殺者凡十六人, 暴虐不道. 故{春秋}之義, 誅君之子不宜立. <元>雖未伏誅, 不宜立嗣. 奏可, 國除.
<中山靖王勝>以<孝景>前三年立. <武帝>初卽位, 大臣懲<吳楚>七國行事, 議者(勿)[多] < 錯>之策, 皆以諸侯連城數十, 泰强, 欲稍侵削, 數奏暴其過惡. 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 先帝所以廣封連城, 犬牙相錯者, 爲盤石宗也. 今或無罪, 爲臣下所侵辱, 有司吹毛求疵, 笞服其臣, 使證其君, 多自以侵 .
<建元>三年, <代王登>,<長沙王發>,<中山王勝>,<濟川王明>來朝, 天子置酒, <勝>聞樂聲而泣. 問其故, <勝>對曰:
臣聞悲者不可爲 , 思者不可爲歎息. 故<高漸離>擊筑<易水>之上, <荊軻>爲之低而不食;<雍門子>壹微吟, <孟嘗君>爲之於邑. 今臣心結日久, 每聞幼 之聲, 不知涕泣之橫集也.
夫衆 漂山, 聚** 成*雷, 朋黨執虎, 十夫橈椎. 是以<文王>拘於< 里>, <孔子> 於<陳>,<蔡>. 此乃烝庶之成風, 增積之生害也. 臣身遠與寡, 莫爲之先, 衆口 金, 積毁銷骨, 叢輕折軸, 羽 飛肉, 紛驚逢羅, 然出涕.
臣聞白日 光, 幽隱皆照;明月曜夜, ** 宵見. 然雲蒸列布, 杳冥晝昏;塵埃 覆, 昧不[見]<泰山>. 何則? 物有蔽之也. 今臣雍閼不得聞, 讒言之徒蜂生. 道遼路遠, 曾莫爲臣聞, 臣竊自悲也.
臣聞社 不灌, 屋鼠不熏. 何則? 所託者然也. 臣雖薄也, 得蒙肺附;位雖卑也, 得爲東藩, 屬又稱兄. 今 臣非有 莩之親, 鴻毛之重, 居黨議, 朋友相爲, 使夫宗室 , 骨肉 釋. 斯<伯奇>所以流離, <比干>所以橫分也. {詩}云 我心憂傷, 焉如 ;假寐永歎, 唯憂用老;心之憂矣, 如疾首 , 臣之謂也.
具以吏所侵聞. 於是上乃厚諸侯之禮, 省有司所奏諸侯事, 加親親之恩焉. 其後更用<主父偃>謀, 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而<漢>爲定制封號, 輒別屬<漢>郡. 漢有厚恩, 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勝>爲人樂酒好內, 有子百二十餘人. 常與<趙王彭祖>相非曰: 兄爲王, 專代吏治事. 王者當日聽音樂, 御聲色. <趙王>亦曰: <中山王>但奢淫, 不佐天子 循百姓, 何以稱爲藩臣!
四十三年薨. 子<哀王昌>嗣, 一年薨. 子<康王昆侈>嗣, 二十一年薨. 子<頃王輔>嗣, 四年薨. 子<憲王福>嗣, 十七年薨. 子<懷王循>嗣, 十五年薨, 無子, 絶四十五歲. <成帝鴻嘉>二年復立<憲王>弟孫<利鄕侯>子<雲客>, 是爲<廣德夷王>. 三年薨, 無子, 絶十四歲. <哀帝>復立<雲客>弟<廣漢>爲<廣平王>. 薨, 無後. <平帝元始>二年復立<廣川惠王>曾孫<倫>爲<廣德王>, 奉<靖王>後. <王莽>時絶.
<長沙定王發, 母<唐姬>, 故<程姬>侍者. <景帝>召<程姬>, <程姬>有所避, 不願進, 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 上醉, 不知, 以爲<程姬>而幸之, 遂有身. 已乃覺非<程姬>也. 及生子, 因名曰<發>. 以<孝景>前二年立. 以其母微無寵, 故王卑濕貧國.
二十八年薨. 子<戴王庸>嗣, 二十七年薨. 子<頃王 >嗣, 十七年薨. 子<刺王建德>嗣, <宣帝>時坐獵縱火燔民九十六家, 殺二人, 又以縣官事怨內史, 敎人誣告以棄市罪, 削八縣, 罷中尉官. 三十四年薨. 子<煬王旦>嗣, 二年薨. 無子, 絶歲餘. <元帝初元>三年復立<旦>弟<宗>, 是爲<孝王>, 五年薨. 子<魯人>嗣, <王莽>時絶.
<廣川惠王越>以<孝景>中二年立, 十三年薨. 子<繆王齊>嗣, 四十四年薨. 初<齊>有幸臣<乘距>, 已而有罪, 欲誅<距>. <距>亡, <齊>因禽其宗族. <距>怨王, 乃上書告<齊>與同産姦. 是後, <齊>數告言<漢>公卿及幸臣<所忠>等, 又告中尉<蔡彭祖>捕子<明>, 罵曰: 吾盡汝種矣! 有司案驗, 不如王言, 劾<齊>誣罔, 大不敬, 請繫治. <齊>恐, 上書願與<廣川>勇士奮擊<匈奴>, 上許之. 未發, 病薨. 有司請除國, 奏可.
後數月, 下詔曰: <廣川惠王>於朕爲兄, 朕不忍絶其宗廟, 其以<惠王>孫<去>爲<廣川王. <去>卽<繆王齊>太子也, 師受{易},{論語},{孝景}皆通, 好文辭方技博 倡優. 其殿門有<成慶> , 短衣大 長劍, <去>好之, 作七尺五寸劍, 被服皆效焉. 有幸姬<王昭平>,<王地餘>, 許以爲后. <去>嘗疾, 姬<陽成昭信>侍視甚謹, 更愛之. <去>與<地餘> , 得* 中刀, 笞問狀, 服欲與<昭平>共殺<昭信>. 笞問<昭平>, 不服, 以鐵鍼鍼之, 彊服. 乃會諸姬, <去>以劍自擊<地餘>, 令<昭信>擊<昭平>, 皆死. <昭信>曰: 兩姬婢且泄口. 復絞殺從婢三人. 後<昭信>病, 夢見<昭平>等以狀告<去>. <去>曰: 虜乃復見畏我! 獨可燔燒耳. 掘出尸, 皆燒爲灰.
後<去>立<昭信>爲后;幸姬<陶望卿>爲<脩靡夫人>, 主繒帛;<崔脩成>爲<明貞夫人>, 主永巷. <昭信>復 <望卿>曰: 與我無禮, 衣服常鮮於我, 盡取善繒 諸宮人. <去>曰: 若數惡<望>卿, 不能減我愛;設聞其淫, 我亨之矣. <後昭>信謂<去>曰: 前 工 <望卿>舍, <望卿>袒 傅粉其傍. 又數出入南戶窺郞吏, 疑有姦. <去>曰: 善司之. 以故益不愛<望卿>. 後與<昭信>等飮, 諸姬皆侍, <去>爲<望卿>作歌曰: 背尊章, 以忽, 謀屈奇, 起自絶. 行周流, 自生患, 諒非望, 今誰怨! 使美人相和歌之. <去>曰: 是中當有自知者. <昭信>知<去>已怒, 卽誣言<望卿>歷指郞吏臥處, 具知其主名, 又言郞中令錦被, 疑有姦. <去>卽與<昭信>從諸姬至<望卿>所, 其身, 更擊之. 令諸姬各持燒鐵共灼<望卿>. <望卿>走, 自投井死. <昭信>出之, 其陰中, 割其鼻脣, 斷其舌. 謂<去>曰: 前殺<昭平>, 反來畏我, 今欲靡爛<望卿>, 使不能神. 與<去>共支解, 置大 中, 取桃灰毒藥幷煮之, 召諸姬皆臨觀, 連日夜靡盡. 復共殺其女弟<都>.
後<去>數召姬<榮愛>與飮, <昭信>復 之, 曰: <榮姬>視瞻, 意態不善, 疑有私. 時<愛>爲<去>刺方領繡, <去>取燒之. <愛>恐, 自投井. 出之未死, 笞問<愛>, 自誣與醫姦. <去>縛繫柱, 燒刀灼潰兩目, 生割兩股, 銷 灌其口中. <愛>死, 支解以棘埋之. 諸幸於<去>者, <昭信>輒 殺之, 凡十四人, 皆埋太后所居<長壽宮>中. 宮人畏之, 莫敢復 .
<昭信>欲擅愛, 曰: 王使<明貞夫人>主諸姬, 淫亂難禁. 請閉諸姬舍門, 無令出敖. 使其大婢爲僕射, 主永巷, 盡封閉諸舍, 上 於后, 非大置酒召, 不得見. <去>憐之, 爲作歌曰: 愁莫愁, 居無聊. 心重結, 意不舒. 內 鬱, 憂哀積. 上不見天, 生何益! 日崔 , 時不再. 願棄軀, 死無悔. 令<昭信>聲鼓爲節, 以敎諸姬歌之, 歌罷輒歸永巷, 封門. 獨<昭信>兄子<初>爲<乘華夫人>, 得朝夕見. <昭信>與<去>從十餘奴博飮游敖.
初<去>年十四五, 事師受{易}, 師數諫正<去>, <去>益大, 逐之. 內史請以爲 , 師數令內史禁切王家. <去>使奴殺師父子, 不發覺. 後<去>數置酒, 令倡俳 坐中以爲樂. 相<彊>劾繫倡, 入殿門, 奏狀. 事下考案, 倡辭, 本爲王敎<脩靡夫人望卿>弟<都>歌舞. 使者召<望卿>,<都>, <去>對皆淫亂自殺. 會赦不治. <望卿>前亨煮, 卽取他死人與<都>死幷付其母. 母曰: <都>是, <望卿>非也. 數號哭求死, <昭信>令奴殺之. 奴得, 辭服. <本始>三年, 相內史奏狀, 具言赦前所犯. 天子遣大鴻 ,丞相長史,御史丞,廷尉正雜治<鉅鹿>詔獄, 奏請逮捕<去>及后<昭信>. 制曰: 王后<昭信>,諸姬奴婢證者皆下獄. 辭服. 有司復請誅王. 制曰: 與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博士議. 議者皆以爲<去>悖虐, 聽后<昭信>讒言, 燔燒亨煮, 生割剝人, 距師之諫, 殺其父子. 凡殺無辜十六人, 至一家母子三人, 逆節絶理. 其十五人在赦前, 大惡仍重, 當伏顯戮以示衆. 制曰: 朕不忍致王於法, 議其罰. 有司請廢勿王, 與妻子徙<上庸>. 奏可. 與湯沐邑百戶. <去>道自殺, <昭信>棄市.
立二十二年, 國除. 後四歲, <宣帝地節>四年, 復立<去>兄<文>, 是爲<戴王>. <文>素正直, 數諫王<去>, 故上立焉, 二年薨. 子<海陽>嗣, 十五年, 坐 屋爲男女 交接, 置酒請諸父 妹飮, 令仰視 ;又<海陽>女弟爲人妻, 而使與幸臣姦;又與從弟<調>等謀殺一家三人, 已殺. <甘露>四年坐廢, 徙<房陵>, 國除. 後十五年, <平帝元始>二年, 復立<戴王>弟<襄 侯>子< >爲<廣德王>, 奉<惠王>後, 二年薨. 子<赤>嗣, <王莽>時絶.
<膠東康王寄>以<孝景>中二年立, 二十八年薨. <淮南王>謀反時, <寄>微聞其事, 私作兵車鏃矢, 戰守備, 備<淮南>之起. 及吏治<淮南>事, 辭出之. <寄>於上最親, 意自傷, 發病而死, 不敢置後. 於是上聞<寄>有長子<賢>, 母無寵, 少子<慶>, 母愛幸, <寄>常欲立之, 爲非次, 因有過, 遂無所言. 上憐之, 立<賢>爲<膠東王>, 奉<康王>祀, 而封<慶>爲<六安王>, 王故<衡山>地. <膠東王賢>立十五年薨, 諡爲<哀王>. 子<戴王通平>嗣, 二十四年薨. 子<頃王音>嗣, 五十四年薨. 子<共王授>嗣, 十四年薨. 子<殷>嗣, <王莽>時絶.
<六安共王慶>立三十八年薨. 子<夷王祿>嗣, 十年薨. 子<繆王定>嗣, 二十二年薨. 子<頃王光>嗣, 二十七年薨. 子<育>嗣, <王莽>時絶.
<淸河哀王乘>以<孝景>中三年立, 十二年薨. 無子, 國除.
<常山憲王舜>以<孝景>中五年立. <舜>, 帝少子, 驕淫, 數犯禁, 上常寬之. 三十三年薨, 子<勃>嗣爲王.
初, <憲王>有不愛姬生長男< >, < >以母無寵故, 亦不得幸於王. 王后<脩>生太子<勃>. 王內多, 所幸姬生子<平>,子<商>, 王后稀得幸. 及<憲王>疾甚, 諸幸姬侍病, 王后以 不常在, 輒歸舍. 醫進藥, 太子<勃>不自嘗藥, 又不宿留侍疾. 及王薨, 王后,太子乃至. <憲王>雅不以< >爲子數, 不分與財物. 郞或說太子,王后, 令分< >財, 皆不聽. 太子代立, 又不收恤< >. < >怨王后及太子. <漢>使者視<憲王>喪, < >自言<憲王>病時, 王后,太子不侍, 及薨, 六日出舍, 太子<勃>私姦,飮酒,博 ,擊筑, 與女子載馳, 環城過市, 入獄視囚. 天子遣大行<騫>驗問, 逮諸證者, 王又匿之. 吏求捕, <勃>使人致擊笞掠, 擅出<漢>所疑囚. 有司請誅<勃>及<憲王>后<脩>. 上曰: <脩>素無行, 使< >陷之罪. <勃>無良師傅, 不忍致誅. 有司請廢勿王, 徙王<勃>以家屬處<房陵>, 上許之.
<勃>王數月, 廢, 國除. 月餘, 天子爲最親, 詔有司曰: <常山憲王>早夭, 后妾不和, 適 誣爭, 陷于不誼以滅國, 朕甚閔焉. 其封<憲王>子<平>三萬戶, 爲<眞定王>;子<商>三萬戶, 爲<泗水王>. <頃王平>立二十五年薨. 子<烈王偃>嗣, 十八年薨. 子<孝王由>嗣, 二十二年薨. 子<安王雍>嗣, 二十六年薨. 子<共王普>嗣, 十五年薨. 子<陽>嗣, <王莽>時絶.
<泗水思王商>立十[二]年薨. 子<哀王安世>嗣, 一年薨, 無子. 於是<武帝>憐<泗水王>絶, 復立<安世>弟<賀>, 是爲<戴王>. 立二十二年薨, 有遺腹子<煖>, 相內史不以聞. 太后上書, <昭帝>閔之, 抵相內史罪, 立<煖>, 是爲<勤王>. 立三十九年薨. 子<戾王駿>嗣, 三十一年薨. 子<靖>嗣, <王莽>時絶.
贊曰:昔<魯哀公>有言: 寡人生於深宮之中, 長於婦人之手, 未嘗知憂, 未嘗知懼. 信哉斯言也! 雖欲不危亡, 不可得已. 是故古人以宴安爲 毒, 亡德而富貴, 謂之不幸. <漢>興, 至于<孝平>, 諸侯王以百數, 率多驕淫失道. 何則? 沈溺放恣之中, 居勢使然也. 自凡人猶繫于習俗, 而況<哀公>之倫乎! 夫唯大雅, 卓爾不 , <河間獻王>近之矣.
漢書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李廣>, < 西成紀>人也. 其先曰<李信>, <秦>時爲將. 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廣>世世受射. <孝文>十四年, <匈奴>大入<蕭關>, 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 用善射, 殺首虜多, 爲郞, 騎常侍. 數從射獵, 格殺猛獸, <文帝>曰: 惜<廣>不逢時, 令當<高祖>世, 萬戶侯豈足道哉!
<景帝>卽位, 爲騎郞將. <吳楚>反時, 爲驍騎都尉, 從太尉<亞夫>戰<昌邑>下, 顯名. 以<梁王>授<廣>將軍印, 故還, 賞不行. 爲<上谷>太守, 數與<匈奴>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爲上泣曰: <李廣>材氣, 天下亡雙, 自負其能, 數與虜 , 恐亡之. 上乃徙<廣>爲<上郡>太守.
<匈奴>(入)[侵]<上郡>, 上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 中貴人者將數十騎從, 見<匈奴>三人, 與戰. 射傷中貴人, 殺其騎且盡. 中貴人走<廣>, <廣>曰: 是必射 者也. <廣>乃從百騎往馳三人. 三人亡馬步行, 行數十里. <廣>令其騎張左右翼, 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 殺其二人, 生得一人, 果<匈奴>射 者也. 已縛之上山, 望<匈奴>數千騎, 見<廣>, 以爲誘騎, 驚, 上山陳. <廣>之百騎皆大恐, 欲馳還走. <廣>曰: 我去大軍數十里, 今如此走, <匈奴>追射, 我立盡. 今我留, <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 不我擊. <廣>令曰: 前! 未到<匈奴>陳二里所, 止, 令曰: 皆下馬解鞍! 騎曰: 虜多如是, 解鞍, 卽急, 柰何? <廣>曰: 彼虜以我爲走, 今解鞍以示不去, 用堅其意. 有白馬將出護兵. <廣>上馬, 與十餘騎奔射殺白馬將, 而復還至其百騎中, 解鞍, 縱馬臥. 時會暮, <胡>兵終怪之, 弗敢擊. 夜半, <胡>兵以爲<漢>有伏軍於傍欲夜取之, 卽引去. 平旦, <廣>乃歸其大軍. 後徙爲< 西>,<北地>,<雁門>,<雲中>太守.
<武帝>卽位, 左右言<廣>名將也, 由是入爲<未央>衛尉, 而<程不識>時亦爲<長樂>衛尉. <程不識>故與<廣>俱以邊太守將屯. 及出擊<胡>, 而<廣>行無部曲行陳, 就善水草頓舍, 人人自便, 不擊(刀)[ ]斗自衛, 莫府省文書, 然亦遠斥候, 未嘗遇害. <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 擊(刀)[ ]斗, 吏治軍簿至明, 軍不得自便. <不識>曰: <李將軍>極簡易, 然虜卒犯之, 無以禁;而其士亦佚樂, 爲之死. 我軍雖煩擾, 虜亦不得犯我. 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爲名將, 然<匈奴>畏<廣>, 士卒多樂從, 而苦<程不識>. <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爲太中大夫, 爲人廉, 謹於文法.
後<漢>誘單于以<馬邑>城, 使大軍伏<馬邑>傍, 而<廣>爲驍騎將軍, 屬護軍將軍. 單于覺之, 去, <漢>軍皆無功. 後四歲, <廣>以衛尉爲將軍, 出<雁門>擊<匈奴>. <匈奴>兵多, 破<廣>軍, 生得<廣>. 單于素聞<廣>賢, 令曰: 得<李廣>必生致之. <胡>騎得<廣>, <廣>時傷, 置兩馬間, 絡而盛(之)臥. 行十餘里, <廣>陽死, 其傍有一兒騎善馬, 暫騰而上<胡>兒馬, 因抱兒鞭馬南馳數十里, 得其餘軍. <匈奴>騎數百追之, <廣>行取兒弓射殺追騎, 以故得脫. 於是至<漢>, <漢>下<廣>吏. 吏當<廣>亡失多, 爲虜所生得, 當斬, 贖爲庶人.
數歲, 與故<潁陰侯>屛居<藍田>南山中射獵. 嘗夜從一騎出, 從人田間飮. 還至亭, < 陵>尉醉, 呵止<廣>, <廣>騎曰: 故<李將軍>. 尉曰: 今將軍尙不得夜行, 何故也! 宿<廣>亭下. 居無何, <匈奴>入<遼西>, 殺太守, 敗<韓將軍>. <韓將軍>後徙居<右北平>, 死. 於是上乃召拜<廣>爲<右北平>太守. <廣>請< 陵>尉與俱, 至軍而斬之, 上書自陳謝罪. 上報曰: 將軍者, 國之爪牙也. {司馬法}曰:『登車不式, 遭喪不服, 振旅撫師, 以征不服;率三軍之心, 同戰士之力, 故怒形則仟里 , 威振則萬物伏;是以名聲暴於夷 , 威稜憺乎 國.』 夫報忿除害, 捐殘去殺, 朕之所圖於將軍也;若乃免冠徒跣, 稽 請罪, 豈朕之指哉! 將軍其率師東轅, 彌節<白檀>, 以臨<右北平>盛秋. <廣>在郡, <匈奴>號曰 <漢>飛將軍 , 避之, 數歲不入界.
<廣>出獵, 見草中石, 以爲虎而射之, 中石沒矢, 視之, 石也. 他日射之, 終不能入矣. <廣>所居郡聞有虎, 常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 虎騰傷<廣>, <廣>亦射殺之.
<石建>卒, 上召<廣>代爲郞中令. <元朔>六年, <廣>復爲將軍, 從大將軍出<定襄>. 諸將多中首虜率爲侯者, 而<廣>軍無功. 後三歲, <廣>以郞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 <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 異道. 行數百里, <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 <廣>軍士皆恐, <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 <敢>從數十騎直貫<胡>騎, 出其左右而還, 報<廣>曰: <胡>虜易與耳. 軍士乃安. 爲 陳外鄕, <胡>急擊, 矢下如雨. <漢>兵死者過半, <漢>矢且盡. <廣>乃令持滿毋發, 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 殺數人, <胡>虜益解. 會暮, 吏士無人色, 而<廣>意氣自如, 益治軍. 軍中服其勇也. 明日, 復力戰, 而<博望侯>軍亦至, <匈奴>乃解去. <漢>軍罷, 弗能追. 是時<廣>軍幾沒, 罷歸. <漢>法, <博望侯>後期, 當死, 贖爲庶人. <廣>軍自當, 亡賞.
初, <廣>與從弟<李蔡>俱爲郞, 事<文帝>. <景帝>時, <蔡>積功至二千石. <武帝元朔>中, 爲輕車將軍, 從大將軍擊右賢王, 有功中率, 封爲<樂安侯>. <元狩>二年, 代<公孫弘>爲丞相. <蔡>爲人在下中, 名聲出<廣>下遠甚, 然<廣>不得爵邑, 官不過九卿. <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廣>與望氣<王朔>語云: 自<漢>擊<匈奴>, <廣>未嘗不在其中, 而諸妄校尉已下, 材能不及中, 以軍功取侯者數十人. <廣>不爲後人, 然終無尺寸功以得封邑者, 何也? 豈吾相不當侯邪? <朔>曰: 將軍自念, 豈嘗有恨者乎? <廣>曰: 吾爲< 西>守, <羌>嘗反, 吾誘降者八百餘人, 詐而同日殺之, 至今恨獨此耳. <朔>曰: 禍莫大於殺已降, 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廣>歷七郡太守, 前後四十餘年, 得賞賜, 輒分其 下, 飮食與士卒共之. 家無餘財, 終不言生産事. 爲人長, 爰臂, 其善射亦天性, 雖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 <廣> 口少言, 與人居, 則 地爲軍陳, 射闊狹以飮. 專以射爲 . 將兵乏絶處見水, 士卒不盡飮, 不近水, 不盡餐, 不嘗食. 寬緩不苛, 士以此愛樂爲用. 其射, 見敵, 非在數十步之內, 度不中不發, 發卽應弦而倒. 用此, 其將數困辱, 及射猛獸, 亦數爲所傷云.
<元狩>四年, 大將軍票騎將軍大擊<匈奴>, <廣>數自請行, 上以爲老, 不許;良久乃許之, 以爲前將軍.
大將軍<靑>出塞, 捕虜知單于所居, 乃自以精兵走之, 而令<廣>幷於右將軍軍, 出東道. 東道少回遠, 大軍行, 水草少, 其勢不屯行. <廣>辭曰: 臣部爲前將軍, 今大將軍乃徙臣出東道, 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 乃今一得當單于, 臣願居前, 先死單于. 大將軍陰受上指, 以爲<李廣>數奇, 毋令當單于, 恐不得所欲. 是時<公孫敖>新失侯, 爲中將軍, 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 故徙<廣>. <廣>知之, 固辭. 大將軍弗聽, 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 曰: 急詣部, 如書. <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 意象 怒而就部, 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 惑失道, 後大將軍. 大將軍與單于接戰, 單于遁走, 弗能得而還. 南絶幕, 乃遇兩將軍. <廣>已見大將軍, 還入軍. 大將軍使長史持 遺<廣>, 因問<廣>,<食其>失道狀, 曰: <靑>欲上書報天子失軍曲折. <廣>未對. 大將軍長史急責<廣>之莫府上簿. <廣>曰: 諸校尉亡罪, 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 謂其麾下曰: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 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 而大將軍徙<廣>部行回遠, 又迷失道, 豈非天哉! 且<廣>年六十餘, 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矣! 遂引刀自 . 百姓聞之, 知與不知, 老壯皆爲垂泣. 而右將軍獨下吏, 當死, 贖爲庶人.
<廣>三子, 曰<當戶>,<椒>,<敢>, 皆爲郞. 上與<韓 > , < >少不遜, <當戶>擊< >, < >走, 於是上以爲能. <當戶>蚤死, 乃拜<椒>爲<代郡>太守, 皆先<廣>死. <廣>死軍中時, <敢>從票騎將軍. <廣>死明年, <李蔡>以丞相坐詔賜 地<陽陵>當得二十畝, <蔡>盜取三頃, 頗賣得四十餘萬, 又盜取神道外 地一畝葬其中, 當下獄, 自殺. <敢>以校尉從票騎將軍擊<胡>左賢王, 力戰, 奪左賢王旗鼓, 斬首多, 賜爵關內侯, 食邑二百戶, 代<廣>爲郞中令. 頃之, 怨大將軍<靑>之恨其父, 乃擊傷大將軍, 大將軍匿諱之. 居無何, <敢>從上<雍>, 至<甘泉宮>獵, 票騎將軍<去病>怨<敢>傷<靑>, 射殺<敢>. <去病>時方貴幸, 上爲諱, 云鹿觸殺之. 居歲餘, <去病>死.
<敢>有女爲太子中人, 愛幸. <敢>男<禹>有寵於太子, 然好利, 亦有勇. 嘗與侍中貴人飮, 侵陵之, 莫敢應. 後 之上, 上召<禹>, 使刺虎, 縣下圈中, 未至地, 有詔引出之. <禹>從落中以劍斫絶 , 欲刺虎. 上壯之, 遂救止焉. 而<當戶>有遺腹子<陵>, 將兵擊<胡>, 兵敗, 降<匈奴>. 後人告<禹>謀欲亡從<陵>, 下吏死.
<陵>字<少卿>, 少爲侍中<建章>監. 善騎射, 愛人, 謙讓下士, 甚得名譽. <武帝>以爲有<廣>之風, 使將八百騎, 深入<匈奴>二千餘里, 過<居延>視地形, 不見虜, 還. 拜爲騎都尉, 將勇敢五千人, 敎射<酒泉>,<張掖>以備<胡>. 數年, <漢>遣貳師將軍伐<大宛>, 使<陵>將五校兵隨後. 行至塞, 會貳師還. 上賜<陵>書, <陵>留吏士, 與輕騎五百出<敦煌>, 至<鹽水>, 迎貳師還, 復留屯<張掖>.
<天漢>二年, 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 擊右賢王於<天山>. 召<陵>, 欲使爲貳師將輜重. <陵>召見<武臺>, 叩頭自請曰: 臣所將屯邊者, 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 力扼虎, 射命中, 願得自當一隊, 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 毋令專鄕貳師軍. 上曰: 將惡相屬邪! 吾發軍多, 毋騎予女. <陵對>: 無所事騎, 臣願以少擊衆, 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 上壯而許之, 因詔彊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 <博德>故伏波將軍, 亦羞爲<陵>後距, 奏言: 方秋<匈奴>馬肥, 未可與戰, 臣願留<陵>至春, 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 擊東西<浚稽>, 可必禽也. 書奏, 上怒, 疑<陵>悔不欲出而敎<博德>上書, 乃詔<博德>: 吾欲予<李陵>騎, 云『欲以少擊衆』. 今虜入<西河>, 其引兵走<西河>, 遮<鉤營>之道. 詔<陵>: 以九月發, 出<遮虜 >, 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 徘徊觀虜, 卽亡所見, 從< 野侯趙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 因騎置以聞. 所與<博德>言者云何? 具以書對. <陵>於是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 北行三十日, 至<浚稽山>止營, 擧圖所過山川地形, 使麾下騎<陳步樂>還以聞. <步樂>召見, 道<陵>將率得士死力, 上甚說, 拜<步樂>爲郞.
<陵>王<浚稽山>, 與單于相直, 騎可三萬圍<陵>軍. 軍居兩山間, 以大車爲營. <陵>引士出營外爲陳, 前行持戟盾, 後行持弓弩, 令曰: 聞鼓聲而縱, 聞金聲而止. 虜見<漢>軍少, 直前就營. <陵>搏戰攻之, 千弩俱發, 應弦而倒. 虜還走上山, <漢>軍追擊, 殺數千人. 單于大驚, 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 <陵>且戰且引, 南行數日, 抵山谷中. 連戰, 士卒中矢傷, 三創者載輦, 兩創者將車, 一創者持兵戰. <陵>曰: 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 何也? 軍中豈有女子乎? 始軍出時, <關東> 盜妻子徙邊者隨軍爲卒妻婦, 大匿車中. <陵>搜得, 皆劍斬之. 明日復戰, 斬首三千餘級. 引兵東南, 循故<龍城>道行, 四五日, 抵大澤 葦中, 虜從上風縱火, <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 南行至山下, 單于在南山上, 使其子將騎擊<陵>. <陵>軍步鬪樹木間, 復殺數千人, 因發連弩射單于, 單于下走. 是日捕得虜, 言 單于曰:『此<漢>精兵, 擊之不能下, 日夜引吾南近塞, 得毋有伏兵乎?』諸當戶君長皆言『單于自將數萬騎擊<漢>數千人不能滅, 後無以復使邊臣, 令<漢>益輕<匈奴>. 復力戰山谷間, 尙四五十里得平地, 不能破, 乃還.』
是時<陵>軍益急, <匈奴>騎多, 戰一日數十合, 復傷殺虜二千餘人. 虜不利, 欲去, 會<陵>軍候<管敢>爲校尉所辱, 亡降<匈奴>, 具言 <陵>軍無後救, 射矢且盡, 獨將軍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爲前行, 以黃與白爲幟, 當使精騎射之卽破矣. <成安侯>者, <潁川>人, 父<韓千秋>, 故<濟南>相, 奮擊<南越>戰死, <武帝>封子<延年>爲侯, 以校尉隨<陵>. 單于得<敢>大喜, 使騎 攻<漢>軍, 疾呼曰: <李陵>,<韓延年>趣降! 遂遮道急攻<陵>. <陵>居谷中, 虜在山上, 四面射, 矢如雨下. <漢>軍南行, 未至< 汗山>, 一日五十萬矢皆盡, 卽棄車去. 士尙三千餘人, 徒斬車輻而持之, 軍吏持尺刀, 抵山入 谷. 單于遮其後, 乘隅下壘石, 士卒多死, 不得行. 昏後, <陵>便衣獨步出營, 止左右: 毋隨我, 丈夫一取單于耳! 良久, <陵>還, 大息曰: 兵敗, 死矣! 軍吏或曰: 將軍威震<匈奴>, 天命不遂, 後求道徑還歸, 如< 野侯>爲虜所得, 後亡還, 天子客遇之, 況於將軍乎! <陵>曰: 公止! 吾不死, 非壯士也. 於是盡斬旌旗, 及珍寶埋地中, <陵>歎曰: 復得數十矢, 足以脫矣. 今無兵復戰, 天明坐受縛矣! 各鳥獸散, 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令軍士人持二升 , 一半 , 期至<遮虜 >者相待. 夜半時, 擊鼓起士, 鼓不鳴. <陵>與<韓延年>俱上馬, 壯士從者十餘人. 虜騎數千追之, <韓延年>戰死. <陵>曰: 無面目報陛下! 遂降. 軍人分散, 脫至塞者四百餘人.
<陵>敗處去塞百餘里, 邊塞以聞. 上欲<陵>死戰, 召<陵>母及婦, 使相者視之, 無死喪色. 後聞<陵>降, 上怒甚, 責問<陳步樂>, <步樂>自殺. 臣皆罪<陵>, 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 <遷>盛言: <陵>事親孝, 與士信, 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其素所畜積也, 有國士之風. 今擧事一不幸, 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 其短, 誠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 深 戎馬之地, 抑數萬之師, 虜救死扶傷不暇, 悉擧引弓之民共攻圍之. 轉鬪千里, 矢盡道窮, 士張空拳, 冒白刃, 北首爭死敵, 得人之死力, 雖古名將不過也. 身雖陷敗, 然其所 敗亦足暴於天下. 彼之不死, 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初, 上遣貳師大軍出, 財令<陵>爲助兵, 及<陵>與單于相値, 而貳師功少. 上以<遷>誣罔, 欲沮貳師, 爲<陵>游說, 下<遷>腐刑.
久之, 上悔<陵>無救, 曰:<陵>當發出塞, 乃詔彊弩都尉令迎軍. 坐預詔之, 得令老將生姦詐. 乃遣使勞賜<陵>餘軍得脫者.
<陵>在<匈奴>歲餘, 上遣因 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 <敖>軍無功還, 曰: 捕得生口, 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故臣無所得. 上聞, 於是族<陵>家, 母弟妻子皆伏誅. < 西>士大夫以<李氏>爲愧. 其後, <漢>遣使使<匈奴>, <陵>謂使者曰: 吾爲<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 以亡救而敗, 何負於<漢>而誅吾家? 使者曰: <漢>聞<李少卿>敎<匈奴>爲兵. <陵>曰: 乃<李緖>, 非我也. <李緖>本<漢>塞外都尉, 居<奚侯城>, <匈奴>攻之, <緖>降, 而單于客遇<緖>, 常坐<陵>上. <陵>痛其家以<李緖>而誅, 使人刺殺<緖>. 大閼氏欲殺<陵>, 單于匿之北方, 大閼氏死乃還.
單于壯<陵>, 以女妻之, 立爲右校王, <衛律>爲<丁靈王>, 皆貴用事. <衛律>者, 父本<長水胡>人. <律>生長<漢>, 善協律都尉<李延年>, <延年>薦言<律>使<匈奴>. 使還, 會<延年>家收, <律>懼幷誅, 亡還降<匈奴>. <匈奴>愛之, 常在單于左右. <陵>居外, 有大事, 乃入議.
<昭帝>立, 大將軍< 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 素與<陵>善, 遣<陵>故人< 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 <立政>等至, 單于置酒賜<漢>使者, <李陵>,<衛律>皆侍坐. <立政>等見<陵>, 未得私語, 卽目視<陵>, 而數數自循其刀環, 握其足, 陰諭之, 言可還歸<漢>也. 後<陵>,<律>持牛酒勞<漢>使, 博飮, 兩人皆<胡>服椎結. <立政>大言曰: <漢>已大赦, 中國安樂, 主上富於春秋, < 子孟>,<上官少叔>用事. 以此言微動之. <陵>墨不應, 孰視而自循其髮, 答曰: 吾已<胡>服矣! 有頃, <律>起更衣, <立政>曰: , <少卿>良苦! < 子孟>,<上官少叔>謝女. <陵>曰: < >與<上官>無恙乎? <立政>曰: 請<少卿>來歸故鄕, 毋憂富貴. <陵>字<立政>曰: <少公>, 歸易耳, 恐再辱, 柰何! 語未卒, <衛律>還, 頗聞餘語, 曰: <李少卿>賢者, 不獨居一國. <范 > 遊天下, <由余>去<戎>入<秦>, 今何語之親也! 因罷去. <立政>隨謂<陵>曰: 亦有意乎? <陵>曰: 丈夫不能再辱.
<陵>在<匈奴>二十餘年, <元平>元年病死.
<蘇建>, <杜陵>人也. 以校尉從大將軍<靑>擊<匈奴>, 封<平陵侯>. 以將軍築<朔方>. 後以衛尉爲遊擊將軍, 從大將軍出<朔方>. 後一歲, 以右將軍再從大將軍出<定襄>, 亡<翕侯>, 失軍當斬, 贖爲庶人. 其後爲<代郡>太守, 卒官. 有三子:<嘉>爲奉車都尉, <賢>爲騎都尉, 中子<武>最知名.
<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 兄弟 爲郞, 稍還至< 中 >監. 時<漢>連伐<胡>, 數通使相窺觀, <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 前後十餘輩. <匈奴>使來, <漢>亦留之以相當. <天漢>元年, <且 侯單于>初立, 恐<漢>襲之, 乃曰: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武帝>嘉其義, 乃遣<武>以中郞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因厚(輅)[賂]單于, 答其善意. <武>與副中郞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旣至<匈奴>, 置幣遺單于. 單于益驕, 非<漢>所望也.
方欲發使送<武>等, 會< 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 王>者, <昆邪王> 子也, 與<昆邪王>俱降<漢>, 後隨< 野侯>沒<胡>中. 及<衛律>所將降者,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會<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 私候<勝>曰: 聞<漢>天子甚怨<衛律>, <常>能爲<漢>伏弩射殺之. 吾母與弟在<漢>, 幸蒙其賞賜. <張勝>許之, 以貨物與<常>. 後月餘, 單于出獵, 獨閼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餘人欲發, 其一人夜亡, 告之. 單于子弟發兵與戰. < 王>等皆死, <虞常>生得.
單于使<衛律>治其事. <張勝>聞之, 恐前語發, 以狀語<武>. <武>曰: 事如此, 此必及我. 見犯乃死, 重負國. 欲自殺, <勝>,<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張勝>. 單于怒, 召諸貴人議, 欲殺<漢>使者. 左伊秩 曰: 卽謀單于, 何以復加? 宜皆降之. 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 <武>謂<惠>等: 屈節辱命, 雖生, 何面目以歸<漢>! 引佩刀自刺. <衛律>驚, 自抱持<武>, 馳召* . 鑿地爲坎, 置 火, 覆<武>其上, 蹈其背以出血. <武>氣絶, 半日復息. <惠>等哭, 輿歸營. 單于壯其節, 朝夕遣人候問<武>, 而收繫<張勝>.
<武>益愈, 單于使使曉<武>. 會論<虞常>, 欲因此時降<武>. 劍斬<虞常>已, <律>曰: <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 當死, 單于募降者赦罪. 擧劍欲擊之, <勝>請降. <律>謂<武>曰: 副有罪, 當相坐. <武>曰: 本無謀, 又非親屬, 何謂相坐? 復擧劍擬之, <武>不動. <律>曰: <蘇君>, <律>前負<漢>歸<匈奴>, 幸蒙大恩, 賜號稱王, 擁衆數萬, 馬畜彌山, 富貴如此. <蘇君>今日降, 明日復然. 空以身膏草野, 誰復知之! <武>不應. <律>曰: 君因我降, 與君爲兄弟, 今不聽吾計, 後雖欲復見我, 尙可得乎? <武>罵<律>曰: 女爲人臣子, 不顧恩義, 畔主背親, 爲降虜於蠻夷, 何以女爲見? 且單于信女, 使決人死生, 不平心持正, 反欲鬪兩主, 觀禍敗. <南越>殺<漢>使者, 屠爲九郡;<宛王>殺<漢>使者, 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 卽時誅滅. 獨<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 欲令兩國相攻, <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律>知<武>終不可脅, 白單于. 單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 中, 絶不飮食. 天雨雪, <武>臥齧雪與 毛幷咽之, 數日不死, <匈奴>以爲神,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使牧 , 乳乃得歸. 別其官屬<常惠>等, 各置他所.
<武>旣至海上, 食不至, 掘野鼠去 實而食之. 杖<漢>節牧羊, 臥起操持, 節 盡落. 積五六年, 單于弟<於 王> 射海上. <武>能網紡 , 弓弩, <於 王>愛之, 給其衣食. 三歲餘, 王病, 賜<武>馬畜服匿穹廬. 王死後, 人衆徙去. 其冬, <丁令>盜<武>牛羊, <武>復窮厄.
初, <武>與<李陵>俱爲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 不敢求<武>. 久之, 單于使<陵>至海上, 爲<武>置酒設樂, 因謂<武>曰: 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 故使<陵>來說足下, 虛心欲相待. 終不得歸<漢>, 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義安所見乎? 前<將軍>爲奉車. 從至<雍 陽宮>, 扶輦下除, 觸柱折轅, 劾大不敬, 伏劍自刎, 賜錢二百萬以葬. <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 推墮駙馬河中溺死, 宦騎亡, 詔使<孺卿>逐捕不得, 惶恐飮藥而死. 來時, 大夫人已不幸, <陵>送葬至<陽陵>. <子卿>婦年少, 聞已更嫁矣. 獨有女弟二人, 兩女一男, 今復十餘年, 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 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降時, 忽忽如狂, 自痛負<漢>, 加以老母繫保宮, <子卿>不欲降, 何以過<陵>? 且陛下春秋高,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安危不可知, <子卿>尙復誰爲乎? 願聽<陵>計, 勿復有云. <武>曰: <武>父子亡功德, 皆爲陛下所成就, 位列將, 爵通侯, 兄弟親近, 常願肝腦塗地. 今得殺身自效, 雖蒙斧鉞湯 , 誠甘樂之. 臣事君, 猶子事父也, 子爲父死亡所恨. 願勿復再言. <陵>與<武>飮數日, 復曰: <子卿>壹聽<陵>言. <武>曰: 自分已死久矣! 王必欲降<武>, 請畢今日之驩, 效死於前! <陵>見其至誠, 然歎曰: 嗟乎, 義士! <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 因泣下霑衿, 與<武>決去.
<陵>惡自賜<武>, 使其妻賜<武>牛羊數十頭. 後<陵>復至<北海>上, 語<武>: 區脫捕得<雲中>生口, 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 曰上崩. <武>聞之, 南鄕號哭, 歐血, 旦夕臨.
數月, <昭帝>卽位. 數年, <匈奴>與<漢>和親. <漢>求<武>等, <匈奴>詭言<武>死. 後<漢>使復至<匈奴>, <常惠>請其守者與俱, 得夜見<漢>使, 具自陳道. 敎使者謂單于, 言天子射<上林>中, 得雁, 足有係帛書, 言<武>等在某澤中. 使者大喜, 如<惠>語以讓單于. 單于視左右而驚, 謝<漢>使曰: <武>等實在. 於是<李陵>置酒賀<武>曰: 今足下還歸, 揚名於<匈奴>, 功顯於<漢室>, 雖古竹帛所載, 丹靑所 , 何以過<子卿>! <陵>雖駑怯, 令<漢>且貰<陵>罪, 全其老母, 使得奮大辱之積志, 庶幾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收族<陵>家, 爲世大戮, <陵>尙復何顧乎? 已矣! 令<子卿>知吾心耳. 異域之人, 壹別長絶!! <陵>起舞, 歌曰: 徑萬里兮度沙幕, 爲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絶兮矢刃 , 士衆滅兮名已 . 老母已死, 雖欲報恩將安歸! <陵>泣下數行, 因與<武>決. 單于召會<武>官屬, 前以降及物故, 凡隨<武>還者九人.
<武>以(元始)[<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 拜爲典屬國, 秩中二千石, 賜錢二百萬, 公田二頃, 宅一區. <常惠>,<徐聖>,<趙終根>皆拜爲中郞, 賜帛各二百匹. 其餘六人老歸家, 賜錢人十萬, 復終身. <常惠>後至右將軍, 封列侯, 自有傳. <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始以彊壯出, 及還, 須髮盡白.
<武>來歸明年, <上官桀>子<安>與<桑弘羊>及<燕王>,<蓋主>謀反. <武>子男<元>與<安>有謀, 坐死.
初<桀>,<安>與大將軍< 光>爭權, 數疏<光>過失予<燕王>, 令上書告之. 又言<蘇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 還乃爲典屬國, 大將軍長史無功勞, 爲搜粟都尉, <光> 權自恣. 及<燕王>等反誅, 窮治黨與, <武>素與<桀>,<弘羊>有舊, 數爲<燕王>所訟, 子又在謀中, 廷尉奏請逮捕<武>. < 光>寢其奏, 免<武>官.
數年, <昭帝>崩, <武>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 賜爵關內侯, 食邑三百戶. 久之, 衛將軍<張安世>薦<武>明習故事, 奉使不辱命, 先帝以爲遺言. <宣帝>卽時召<武>待詔宦者署, 數進見, 復爲右曹典屬國. 以<武>著節老臣, 令朝朔望, 號稱祭酒, 甚優寵之.
<武>所得賞賜, 盡以施予昆弟故人, 家不餘財. 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樂昌侯>,車騎將軍<韓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 子前坐事死, 上閔之, 問左右: <武>在<匈奴>久, 豈有子乎? <武>因<平恩侯>自白: 前發<匈奴>時, <胡>婦適産一子<通國>, 有聲問來, 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 上許焉. 後<通國>隨使者至, 上以爲郞. 又以<武>弟子爲右曹. <武>年八十餘, <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 單于始入朝. 上思股肱之美, 乃圖 其人於<麒麟閣, 法其形貌, 署其官爵姓名. 唯< 光>不名, 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 氏>, 次曰衛將軍<富平侯張安世>, 次曰車騎將軍<龍 侯韓增>, 次曰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 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 次曰丞相<博陽侯丙吉>, 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 次曰宗正<陽城侯劉德>, 次曰少府<梁丘賀>, 次曰太子太傅蕭望之>, 次曰典屬國<蘇武>. 皆有功德, 知名當世, 是以表而揚之, 明著中興輔佐, 列於<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凡十一人, 皆有傳. 自丞相<黃 >,廷尉<于定國>,大司農<朱邑>,京兆尹<張敞>,右扶風<尹翁歸>及儒者<夏侯勝>等, 皆以善終, 著名<宣帝>之世, 然不得列於名臣之圖, 以此知其選矣.
贊曰:<李將軍恂恂如鄙人, 口不能出辭, 及死之日, 天下知與不知皆爲流涕, 彼其中心誠信於士大夫也. 諺曰: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此言雖小, 可以喩大. 然三代之將, 道家所忌, 自<廣>至<陵>, 遂亡其宗, 哀哉! <孔子>稱 志士仁人, 有殺身以成仁, 無求生以害仁 , 使於四方, 不辱君命 , <蘇武>有之矣.
漢書卷五十五 衛靑 去病傳第二十五
<衛靑>字<仲卿>. 其父<鄭季>, <河東平陽>人也, 以縣吏給事侯家. <平陽侯曹壽>尙<武帝> <陽信長公主>. <季>與主家 <衛 >通, 生<靑>. <靑>有同母兄<衛長君>及 <子夫>, <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武帝>, 故<靑>冒姓爲<衛氏>. <衛 >長女<君孺>, 次女<少兒>, 次女則<子夫>. <子夫>男弟<步廣>, 皆冒<衛氏>.
<靑>爲侯家人, 少時歸其父, 父使牧羊. 民母之子皆奴畜之, 不以爲兄弟數. <靑>嘗從人至<甘泉>居室, 有一鉗徒相<靑>曰: 貴人也, 官至封侯. <靑>笑曰: 人奴之生, 得無笞罵卽足矣, 安得封侯事乎!
<靑>壯, 爲侯家騎, 從<平陽主>. <建元>二年春, <靑> <子夫>得入宮幸上. 皇后, 大長公主女也, 無子, . 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 有身, 之, 乃使人捕<靑>. <靑>時給事<建章>, 未知名. 大長公主執囚<靑>, 欲殺之. 其友騎郞<公孫敖>與壯士往簒之, 故得不死. 上聞, 乃召<靑>爲<建章>監, 侍中. 及母昆弟貴, 賞賜數日間累千金. <君孺>爲太僕<公孫賀>妻. <少兒>故與<陳掌>通, 上召貴<掌>. <公孫敖>由此益顯. <子夫>爲夫人. <靑>爲太中大夫.
<元光>六年, 拜爲車騎將軍, 擊<匈奴>, 出<上谷>;<公孫賀>爲輕車將軍, 出<雲中;太中大夫<公孫敖>爲騎將軍, 出<代郡>;衛尉<李廣>爲驍騎將軍, 出<雁門>:軍各萬騎. <靑>至<籠城>, 斬首虜數百. 騎將軍<敖>亡七千騎, 衛尉<廣>爲虜所得, 得脫歸, 皆當斬, 贖爲庶人. <賀>亦無功. 唯<靑>賜爵關內侯. 是後<匈奴>仍侵犯邊. 語在{匈奴傳}.
<元朔>元年春, <衛夫人>有男, 立爲皇后. 其秋, <靑>復將三萬騎出<雁門>, <李息>出<代郡>. <靑>斬首虜數千. 明年, <靑>復出<雲中>, 西至<高闕>, 遂至於< 西>, 捕首虜數千, 畜百餘萬, 走<白羊>,<樓煩王>. 遂取<河南>地爲<朔方郡>. 以三千八百戶封<靑>爲<長平侯>. <靑>校尉<蘇建>爲<平陵侯>, <張次公>爲<岸頭侯>. 使<建>築<朔方>城. 上曰: <匈奴>逆天理, 亂人倫, 暴長虐老, 以盜竊爲務, 行詐諸蠻夷, 造謀籍兵, 數爲邊害. 故興師遣將, 以征厥罪. {詩}不云乎? 『薄伐< 允>, 至于<太原>』;『出車彭彭, 城彼朔方』. 今車騎將軍<靑>度<西河>至<高闕>, 獲首二千三百級, 車輜畜産畢收爲鹵, 已封爲列侯, 遂西定<河南>地, 案<楡谿>舊塞, 絶<梓領>, 梁<北河>, 討<蒲泥>, 破<符離>, 斬輕銳之卒, 捕伏聽者三千一十七級. 執訊獲醜, 馬牛羊百有餘萬, 全甲兵而還, 益封<靑>三千八百戶. 其後<匈奴>比歲入<代郡>,<雁門>,<定襄>,<上郡>,<朔>方, 所殺略甚衆. 語在{匈奴傳}.
<元朔>五年春, 令<靑>將三萬騎出<高闕>, 衛尉<蘇建>爲遊擊將軍, 左內史<李沮>爲彊弩將軍, 太僕<公孫賀>爲騎將軍, <代>相<李蔡>爲輕車將軍, 皆領屬車騎將軍, 俱出<朔方>. 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爲將軍, 俱出<右北平>. <匈奴>右賢王當<靑>等兵, 以爲<漢>兵不能至此, 飮醉, <漢>兵夜至, 圍右賢王. 右賢王驚, 夜逃, 獨與其愛妾一人騎數百馳, 潰圍北去. <漢>輕騎校尉<郭成>等追數百里, 弗得, 得右賢裨王十餘人, 衆男女萬五千餘人, 畜數十百萬, 於是引兵而還. 至塞, 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 卽軍中拜<靑>爲大將軍, 諸將皆以兵屬, 立號而歸. 上曰: 大將軍<靑>躬率戎士, 師大捷, 獲<匈奴>王十有餘人, 益封<靑>八千七百戶. 而封<靑>子<伉>爲<宜春侯>, 子<不疑>爲<陰安侯>, 子<登>爲<發干侯>. <靑>固謝曰: 臣幸得待罪行間, 賴陛下神靈, 軍大捷, 皆諸校力戰之功也. 陛下幸已益封臣<靑>, 臣<靑>子在 褓中, 未有勤勞, 上幸裂地封爲三侯, 非臣待罪行間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 <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上曰: 我非忘諸校功也, 今固且圖之. 乃詔御史曰: 護軍都尉<公孫敖>三從大將軍擊<匈奴>, 常護軍傅校獲王, 封<敖>爲<合騎侯>. 都尉<韓說>從大軍出< 渾>, 至<匈奴>右賢王庭, 爲 下搏戰獲王. 封<說>爲<龍 侯>. 騎將軍<賀>從大將軍獲王, 封<賀>爲<南 侯>. 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 封<蔡>爲<樂安侯>. 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 封<朔>爲<陟 侯>, <不虞>爲<隨成侯>, <戎奴>爲<從平侯>. 將軍<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中郞將< >皆有功, 賜爵關內侯. <沮>,<息>,<如意>食邑各三百戶. 其秋, <匈奴>入<代>, 殺都尉.
明年春, 大將軍<靑>出<定襄>, <合騎侯敖>爲中將軍, 太僕<賀>爲左將軍, <翕侯趙信>爲前將軍, 衛尉<蘇建>爲右將軍, 郞中令<李廣>爲後將軍, 左內史<李沮>爲彊弩將軍, 咸屬大將軍, 斬首數千級而還. 月餘, 悉復出<定襄>, 斬首虜萬餘人. <蘇建>,<趙信>幷軍三千餘騎, 獨逢單于兵, 與戰一日餘, <漢>兵且盡. <信>故<胡>人, 降爲<翕侯>, 見急, <匈奴>誘之, 遂將其餘騎可八百 降單于. <蘇建>盡亡其軍, 獨以身得亡去, 自歸<靑>. <靑>問其罪正< >,長史<安>,議郞<周 >等: <建>當云何? < >曰: 自大將軍出, 未嘗斬裨將, 今<建>棄軍, 可斬, 以明將軍之威. < >,<安>曰: 不然. 兵法『小敵之堅, 大敵之禽也.』 今<建>以數千當單于數萬, 力戰一日餘, 士皆不敢有二心. 自歸而斬之, 是示後無反意也. 不當斬. <靑>曰: <靑>幸得以 附待罪行間, 不患無威, 而< >說我以明威, 甚失臣意. 且使臣職雖當斬將, 以臣之尊寵而不敢自擅專誅於境外, 其歸天子, 天子自裁之, 於以風爲人臣不敢專權, 不亦可乎? 軍吏皆曰 善 . 遂囚<建>行在所.
是歲也, < 去病>始侯.
< 去病>, 大將軍<靑> <少兒>子也. 其父< 仲孺>先與<少兒>通, 生<去病>. 及<衛皇后>尊. <少兒>更爲詹事<陳掌>妻. <去病>以皇后 子, 年十八爲侍中. 善騎射, 再從大將軍. 大將軍受詔, 予壯士, 爲票姚校尉, 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將)軍數百里赴利, 斬捕首虜過當. 於是上曰: 票姚校尉<去病>斬首捕虜二千二十八級, 得相國,當戶, 斬單于大父行<藉若侯産>, 捕季父<羅姑比>, 再冠軍, 以二千五百戶封<去病>爲<冠軍侯>. <上谷>太守< 賢>四從大將軍, 捕首虜千三百級, 封<賢>爲<終利侯>. 騎士<孟已>有功, 賜爵關內侯, 邑二百戶.
是歲失兩將軍, 亡<翕侯>, 功不多, 故<靑>不益封. <蘇建>至, 上弗誅, 贖爲庶人. <靑>賜千金. 是時<王夫人>方幸於上, < 乘>說<靑>曰: 將軍所以功未甚多, 身食萬戶, 三子皆爲侯者, 以皇后故也. 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貴, 願將軍奉所賜千金爲<王夫人>親壽. <靑>以五百金爲<王夫人>親壽. 上聞, 問<靑>, <靑>以實對. 上乃拜< 乘>爲<東海>都尉.
校尉<張騫>從大將軍, 以嘗使<大夏>, 留<匈奴>中久, 道軍, 知善水草處, 軍得以無飢渴, 因前使絶國功, 封<騫>爲<博望侯>.
<去病>侯三歲, <元狩>[二]年春爲票騎將軍, 將萬騎出< 西>, 有功. 上曰: 票騎將軍率戎士 <烏 >, 討< >, 涉<狐奴>, 歷五王國, 輜重人衆攝 者弗取, 幾獲單于子*. 轉戰六日, 過<焉支山>千有餘里, 合短兵, <皐蘭>下, 殺<折蘭王>, 斬<盧侯王>, 銳悍者誅, 全甲獲醜, 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 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 收<休屠>祭天金人, 師率減什七, 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戶.
其夏, <去病>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 異道. <博望侯張騫>,郞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 異道. <廣>將四千騎先至, <騫>將萬騎後. <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廣>, <廣>與戰二日, 死者過半, 所殺亦過當. <騫>至, <匈奴>引兵去. <騫>坐行留, 當斬, 贖爲庶人. 而<去病>出<北地>, 遂深入, <合騎侯>失道, 不相得. <去病>至<祁連山>, 捕首虜甚多. 上曰: 票騎將軍涉<鈞耆>, 濟<居延>, 遂臻<小月氏>, 攻<祁連山>, 揚武乎< 得>, 得單于<單桓>,<酋 王>, 及相國,都尉以衆降下者二千五百人, 可謂能舍服知成而止矣. 捷首虜三萬二百, 獲五王, 王母,單于閼氏, 王子五十九人, 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 師大率減什三, 益封<去病>五千四百戶. 賜校尉從至<小月氏>者爵左庶長. 鷹擊司馬<破奴>再從票騎將軍斬< 王>, 捕<稽且王>, 右千騎將[得]王,王母各一人, 王子以下四十一人, 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 前行捕虜千四百人, 封<破奴>爲<從票侯>. 校尉<高不識>從票騎將軍捕<呼于耆王>王子以下十一人, 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 封<不識>爲<宜冠侯>. 校尉<僕多>有功, 封爲<煇渠侯>. <合騎侯敖>坐行留不與票騎將軍會, 當斬, 贖爲庶人. 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去病>, <去病>所將常選, 然亦敢深入, 常與壯騎先其大軍, 軍亦有天幸, 未嘗困絶也. 然而諸宿將常留落不 . 由此<去病>日以親貴, 比大將軍.
其後, 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爲<漢>所破, 亡數萬人, 以票騎之兵也, 欲召誅<渾邪王>. <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 使人先要道邊. 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 得<渾邪王>使, 卽馳傳以聞. 上恐其以詐降而襲邊, 乃令<去病>將兵往迎之. <去病>旣度<河>, 與<渾邪>衆相望. <渾邪>裨王將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 頗遁去. <去病>乃馳入, 得與<渾邪王>相見, 斬其欲亡者八千人, 遂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 盡將其衆度<河>, 降者數萬人, 號稱十萬. 旣至<長安>, 天子所以賞賜數十鉅萬. 封<渾邪王>萬戶, 爲< 陰侯>. 封其裨王<呼毒尼>爲<下摩侯>, <*雁 >爲<煇渠侯>, <禽黎>爲<河 侯>, 大當戶<調雖>爲<常樂侯>. 於是上嘉<去病>之功, 曰: 票騎將軍<去病>率師征<匈奴>, 西域王<渾邪王>及厥衆萌咸 於率, 以軍糧接食, 幷將控弦萬有餘人, 誅 悍, 捷首虜八千餘級, 降異國之王三十二. 戰士不離傷, 十萬之衆畢懷集服. 仍興之勞, 爰及<河>塞, 庶幾亡患. 以千七百戶益封票騎將軍. 減< 西>,<北地>,<上郡>戌卒之半, 以寬天下繇役. 乃分處降者於邊五郡故塞外, 而皆在<河>南, 因其故俗爲屬國. 其明年, <匈奴>入<右北平>,<定襄>, 殺略<漢>千餘人.
其明年, 上與諸將議曰: <翕侯趙信>爲單于 計, 常以爲<漢>兵不能度幕輕留, 今大發卒, 其勢必得所欲. 是歲<元狩>四年也. 春, 上令大將軍<靑>,票騎將軍<去病>各五萬騎, 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 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去病>. <去病>始爲出<定襄>, 當單于. 捕虜, 虜言單于東, 乃更令<去病>出<代郡>, 令<靑>出<定襄>. 郞中令<李廣>爲前將軍, 太僕<公孫賀>爲左將軍, 主爵<趙食其>爲右將軍, <平陽侯襄>爲後將軍, 皆屬大將軍. <趙信>爲單于謀曰: <漢>兵卽度幕, 人馬罷, <匈奴>可坐收虜耳. 乃悉遠北其輜重, 皆以精兵待幕北. 而適直<靑>軍出塞千餘里, 見單于兵陳而待, 於是<靑>令武剛車自環爲營, 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 <匈奴>亦(從)[縱]萬騎. 會日且入, 而大風起, 沙礫擊面, 兩軍不相見, <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 單于視<漢>兵多, 而士馬尙彊, 戰而<匈奴>不利, 薄莫, 單于遂乘六 , 壯騎可數百, 直冒<漢>圍西北馳去. 昏, <漢匈奴>相紛 , 殺傷大當. <漢>軍左校捕虜, 言單于未昏而去, <漢>軍因發輕騎夜追之, <靑>因隨其後. <匈奴>兵亦散走. 會明, 行二百餘里, 不得單于, 頗捕斬首虜萬餘級, 遂至< 顔山趙信城>, 得<匈奴>積粟食軍. 軍留一日而還, 悉燒其城餘粟以歸.
<靑>之與單于會也, 而前將軍<廣>,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 或失道. 大將軍引還, 過幕南, 乃相逢. <靑>欲使使歸報, 令長史簿責<廣>, <廣>自殺. <食其>贖爲庶人. <靑>軍入塞, 凡斬首虜萬九千級.
是時<匈奴>衆失單于十餘日, 右谷 王自立爲單于. 單于後得其衆, 右王乃去單于之號.
<去病>騎兵車重與大將軍軍等, 而亡裨將. 悉以<李敢>等爲大校, 當裨將, 出<代>,<右北平>二千餘里, 直左方兵, 所斬捕功已多於<靑>.
旣皆還, 上曰: 票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 允>之士, 約輕齎, 絶大幕, 涉獲單于<章渠>, 以誅<北車耆>, 轉擊左大將<雙>, 獲旗鼓, 歷度<難侯>, 濟<弓盧>, 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 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 封<狼居胥山>, 禪於<姑衍>, 登臨<翰海>, 執訊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師率減什二, 取食於敵, 卓行殊遠而糧不絶. 以五千八百戶益封票騎將軍. <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票騎將軍, 會<興城>, 不失期, 從至< 余山>, 斬首捕虜二千八百級, 封<博德>爲< 離侯>. <北地>都尉<衛山>從票騎將軍獲王, 封<山>爲<義陽侯>. 故歸義侯<因淳王復陸支>,<樓 王伊卽 >皆從票騎將軍有功. 封<復陸支>爲<杜侯>, <伊卽 >爲<衆利侯>. <從票侯破奴>,<昌武侯安稽>從票騎有功, 益封各三百戶. <漁陽>太守<解>,校尉<敢>皆獲鼓旗, 賜爵關內侯, <解>食邑三百戶, <敢>二百戶. 校尉<自爲>爵左庶長. 軍吏卒爲官, 賞賜甚多. 而<靑>不得益封, 吏卒無封者. 唯<西河>太守<常惠>,<雲中>太守<遂成>受賞, <遂成>秩諸侯相, 賜食邑二百戶, 黃金百斤, <惠>爵關內侯.
兩軍之出塞, 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 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乃置大司馬位, 大將軍,票騎將軍皆爲大司馬. 定令, 令票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 自是後, <靑>日衰而<去病>日益貴. <靑>故人門下多去事<去病>, 輒得官爵, 唯獨<任安>不肯去.
<去病>爲人少言不泄, 有氣敢往. 上嘗欲敎之<吳孫>兵法, 對曰: 顧方略何如耳, 不至學古兵法. 上爲治第, 令視之, 對曰: <匈奴>不滅, 無以家爲也. 由此上益重愛之. 然少而侍中, 貴不省士. 其從軍. 上爲遣太官齎數十乘, 旣還, 重車餘棄粱肉, 而士有飢者. 其在塞外, 卒乏糧, 或不能自振, 而<去病>尙穿域*踏鞠也. 事多此類. <靑>仁, 喜士退讓, 以和柔自媚於上, 然於天下未有稱也.
<去病>自四年軍後三歲, <元狩>六年薨. 上悼之, 發屬國玄甲, 軍陳自<長安>至茂陵, 爲 象<祁連山>. 諡之幷武與廣地曰<景桓侯>. 子< >嗣. < >字<子侯>, 上愛之, 幸其壯而將之. 爲奉車都尉, 從封<泰山>而薨. 無子, 國除.
自<去病>死後, <靑>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後五歲, <伉>弟二人, <陰安侯不疑>,<發干侯登>, 皆坐酎(伉)[金]失侯. 後二歲, <冠軍侯>國絶. 後四年, <元封>五年, <靑>薨, 諡曰<烈侯>. 子<伉>嗣. 六年坐法免.
自<靑>圍單于後十四歲而卒, 竟不復擊<匈奴>者, 以<漢>馬少, 又方南誅兩<越>, 東伐<朝鮮>, 擊<羌>,<西南夷>, 以故久不伐<胡>.
初, <靑>旣尊貴, 而<平陽侯曹壽>有惡疾就國, 長公主問: 列侯誰賢者? 左右皆言大將軍. 主笑曰: 此出吾家, 常騎從伐, 柰何? 左右曰: 於今尊貴無比. 於是長公主風白皇后, 皇后言之, 上乃詔<靑>尙<平陽主>, 與主合葬, 起 象<廬山>云.
最大將軍<靑>凡七出擊<匈奴>, 斬捕首虜五萬餘級. 一與單于戰, 收<河>南地, 置<朔方>郡. 再益封, 凡萬六千三百戶;封三子爲侯, 侯千三百戶, 幷之二萬二百戶. 其裨將及校尉侯者九人, 爲特將者十五人, <李廣>,<張騫>,<公孫賀>,<李蔡>,<曹襄>,<韓說>,<蘇建>皆自有傳.
<李息>, <郁 >人也, 事<景帝>. 至<武帝>立八歲, 爲材官將軍, 軍<馬邑>;後六歲, 爲將軍, 出<代>;後三歲, 爲將軍, 從大將軍出<朔方>:皆無功. 凡三爲將軍, 其後常爲大行.
<公孫敖>, <義渠>人, 以郞事<景帝>. 至<武帝>立十二歲, 爲騎將軍, 出<代>, 亡卒七千人, 當斬, 贖爲庶人. 後五歲, 以校尉從大將軍, 封<合騎侯>. 後一歲, 以中將軍從大將軍再出<定襄>, 無功. 後二歲, 以將軍出<北地>, 後票騎, 失期當斬, 贖爲庶人. 後二歲, 以校尉從大將軍, 無功. 後十四歲, 以因(杆)[ ]將軍築<受降城>. 七歲, 復以因 將軍再出擊<匈奴>, 至<余吾>, 亡士多, 下吏, 當斬, 詐死, 亡居民間五六歲. 後覺, 復繫. 坐妻爲巫蠱, 族. 凡四爲將軍.
<李沮>, <雲中>人, 事<景帝>. <武帝>立十七歲, 以左內史爲彊弩將軍. 後一歲, 復爲彊弩將軍.
<張次公>, <河東>人, 以校尉從大將軍, 封<岸頭侯>. 其後太后崩, 爲將軍. 軍北軍. 後一歲, 復從大將軍. 凡再爲將軍, 後坐法失侯.
<趙信>, 以<匈奴>相國降, 爲侯. <武帝>立十八年, 爲前將軍, 與<匈奴>戰, 敗, 降<匈奴>.
<趙食其>, < >人. <武帝>立十八年, 以主爵都尉從大將軍, 斬首六百六十級. <元狩>三年, 賜爵關內侯, 黃金百斤. 明年, 爲右將軍, 從大將軍出<定襄>, 迷失道, 當斬, 贖爲庶人.
<郭昌>, <雲中>人, 以校尉從大將軍. <元封>四年, 以太中大夫爲拔胡將軍, 屯<朔方>. 還擊<昆明>, 無功, 奪印.
<荀 >, <太原廣武>人, 以御見, 侍中, 用校尉數從大將軍. <元封>三年, 爲左將軍擊<朝鮮>, 無功, 坐捕樓船將軍誅.
最票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 其四出以將軍, 斬首虜十一萬餘級. <渾邪王>以衆降數萬, 開<河西酒泉>之地, 西方益少<胡>寇. 四益封, 凡萬七千七百戶. 其校尉吏有功侯者六人, 爲將軍者二人.
<路博德>, <西河平州>人, 以<右北平>太守從票騎將軍, 封< 離侯>. 票騎死後, <博德>以衛尉爲伏波將軍, 伐破<南越>, 益封. 其後坐法失侯. 爲彊弩都尉, 屯<居延>, 卒.
<趙破奴>, <太原>人. 嘗亡入<匈奴>, 已而歸<漢>, 爲票騎將軍司馬. 出<北地>, 封<從票侯>, 坐酎金失侯. 後一歲, 爲匈河將軍, 攻<胡>至<匈河水>, 無功. 後一歲, 擊虜<樓蘭王>, 後爲< 野侯>. 後六歲, 以浚稽將軍將二萬騎擊<匈奴>左王. 左王與戰, 兵八萬騎圍<破奴>, <破奴>爲虜所得, 遂沒其軍. 居<匈奴>中十歲, 復與其太子<安國>亡入<漢>. 後坐巫蠱, 族.
自<衛氏>興, 大將軍<靑>首封, 其後支屬五人爲侯. 凡二十四歲而五侯皆奪國. <征和>中, <戾太子>敗, <衛氏>遂滅. 而< 去病>弟<光>貴盛, 自有傳.
贊曰:<蘇建>嘗說責 大將軍至尊重, 而天下之賢士大夫無稱焉, 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者, 勉之哉! <靑>謝曰: 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 天子常切齒. 彼親待士大夫, 招賢黜不肖者, 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職而已, 何與招士! 票騎亦方此意, 爲將如此.
漢書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董仲舒>, <廣川>人也. 少治{春秋}, <孝景>時爲博士. 下 講誦, 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 或莫見其面. 蓋三年不窺園, 其精如此. 進退容止, 非禮不行, 學士皆師尊之.
<武帝>卽位, 擧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 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 傳之亡窮, 而施之罔極, 任大而守重, 是以夙夜不皇康寧, 永惟萬事之統, 猶懼有闕. 故廣延四方之豪儁, 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 博習之士, 欲聞大道之要, 至論之極. 今子大夫 然爲擧首, 朕甚嘉之. 子大夫其精心致思, 朕垂聽而問焉.
蓋聞<五帝三王>之道, 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 百王同之. 當<虞氏>之樂莫盛於{韶}, 於<周>莫盛於{ }. 聖王已沒, 鐘鼓 絃之聲未衰, 而大道微缺, 陵夷至 <桀紂>之行, 王道大壞矣. 夫五百年之間, 守文之君, 當塗之士, 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衆, 然猶不能反, 日以 滅, 至後王而後止, 豈其所持操或 繆而失其統與? 固天降命不可復反, 必推之於大衰而後息與? 烏 ! 凡所爲屑屑, 夙興夜寐, 務法上古者, 又將無補與? <三代>受命, 其符安在? 災異之變, 何緣而起? 性命之情, 或夭或壽, 或仁或鄙, 習聞其號, 未燭厥理. 伊欲風流而令行, 刑輕而姦改, 百姓和樂, 政事宣昭, 何脩何飭而膏露降, 百 登, 德潤四海, 澤臻 木, 三光全, 寒暑平, 受天之祜, 享鬼神之靈, 德澤洋溢, 施 方外, 延及 生?
子大夫明先聖之業, 習俗化之變, 終始之序, 講聞高誼之日久矣, 其明以諭朕. 科別其條, 勿猥勿幷, 取之於術, 愼其所出. 乃其不正不直, 不忠不極, 枉于執事, 書之不泄, 興于朕躬, 毋悼後害, 子大夫其盡心, 靡有所隱, 朕將親覽焉.
<仲舒>對曰:
陛下發德音, 下明詔, 求天命與情性, 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謹案{春秋}之中, 視前世已行之事, 以觀天人相與之際, 甚可畏也.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 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 不知自省, 又出怪異以警懼之, 尙不知變, 而傷敗乃至. 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 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 事在彊勉而已矣. 彊勉學問, 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 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 {詩}曰 夙夜匪解 , {書}云 茂哉茂哉! 皆彊勉之謂也.
道者, 所繇適於治之路也, 仁義禮樂皆其具也. 故聖王已沒, 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 此皆禮樂敎化之功也. 王者未作樂之時, 乃用先王之樂宜於世者, 而以深入敎化於民. 敎化之情不得, 雅頌之樂不成, 故王者功成作樂, 樂其德也. 樂者, 所以變民風, 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 其化人也著. 故聲發於和而本於情, 接於肌膚, 臧於骨髓. 故王道雖微缺, 而 絃之聲未衰也. 夫<虞氏>之不爲政久矣, 然而樂頌遺風猶有存者, 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 然而政亂國危者甚衆, 所任者非其人, 而所繇者非其道, 是以政日以 滅也. 夫<周>道衰於<幽 >, 非道亡也, <幽 >不繇也. 至於<宣王>, 思昔先王之德, 興滯補弊, 明<文武>之功業, <周>道粲然復興, 詩人美之而作, 上天祐之, 爲生賢佐, 後世稱誦, 至今不絶. 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 <孔子>曰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也. 故治亂廢興在於己, 非天降命不可得反, 其所操持 謬失其統也
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 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歸之, 若歸父母, 故天瑞應誠而至. {書}曰 白魚入于王舟, 有火復于王屋, 流爲烏 , 此蓋受命之符也. <周公>曰 復哉復哉 , <孔子>曰 德不孤, 必有 , 皆積善 德之效也. 及至後世, 淫佚衰微, 不能統理 生, 諸侯背畔, 殘賊良民以爭壤土, 廢德敎而任刑罰. 刑罰不中, 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 怨惡畜於上. 上下不和, 則陰陽繆 而妖 生矣. 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 性者生之質也, 情者人之欲也. 或夭或壽, 或仁或鄙, 陶冶而成之, 不能粹美, 有治亂之所生, 故不齊也. <孔子>曰: 君子之德風(也), 小人之德 (也), 上之風必偃. 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 <桀紂>行暴則民鄙夭. 夫上之化下, 下之從上, 猶泥之在鈞, 唯甄者之所爲;猶金之在鎔, 唯冶者之所鑄. 綏之斯 , 動之斯和 , 此之謂也.
臣謹案{春秋}之文, 求王道之端, 得之於正. 正次王, 王次春. 春者, 天之所爲也;正者, 王之所爲也. 其意曰, 上承天之所爲, 而下以正其所爲, 正王道之端云爾. 然則王者欲有所爲, 宜求其端於天.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 陽爲德, 陰爲刑;刑主殺而德主生. 是故陽常居大夏, 而以生育養長爲事;陰常居大冬, 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 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使陽出布施於上而主歲功, 使陰入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 亦不能獨成歲. 終陽以成歲爲名, 此天意也.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 故任德敎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 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 爲政而任刑, 不順於天, 故先王莫之肯爲也. 今廢先王德敎之官, 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 毋乃任刑之意與! <孔子>曰: 不敎而誅謂之虐. 虐政用於下, 而欲德敎之被四海, 故難成也.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 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 元者辭之所謂大也. 謂一爲元者, 視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 而反自貴者始. 故爲人君者, 正心以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正百官以正萬民, 正萬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 遠近莫敢不壹於正, 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 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 生和而萬民殖, 五 孰而 木茂, 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 美, 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徠臣, 諸福之物, 可致之祥, 莫不畢至, 而王道終矣.
<孔子>曰: 鳳鳥不至, <河>不出圖, 吾已矣夫! 自悲可致此物, 而身卑賤不得致也*. 今陛下貴爲天子, 富有四海, 居得致之位, 操可致之勢, 又有能致之資, 行高而恩厚, 知明而意美, 愛民而好士, 可謂誼主矣. 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 何也? 凡以敎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 夫萬民之從利也, 如水之走下, 不以敎化 防之, 不能止也. 是故敎化立而姦邪皆止者, 其 防完也;敎化廢而姦邪 出, 刑罰不能勝者, 其 防壞也. 古之王者明於此, 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敎化爲大務. 立大學以敎於國, 設庠序以化於邑, 漸民以仁, 摩民以誼, 節民以禮, 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 敎化行而習俗美也.
聖王之繼亂世也, 除其迹而悉去之, 復修敎化而崇起之. 敎化已明, 習俗已成, 子孫循之, 行五六百歲尙未敗也. 至<周>之末世, 大爲亡道, 以失天下. <秦>繼其後, 獨不能改, 又益甚之, 重禁文學, 不得挾書, 棄捐禮誼而惡聞之, 其心欲盡滅先王之道, 而 爲自恣苟簡之治, 故立爲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 自古以 , 未嘗有以亂濟亂, 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 其遺毒餘烈, 至今未滅, 使習俗薄惡, 人民 頑, 抵冒殊 , 孰爛如此之甚者也. <孔子>曰: 腐朽之木不可彫也, 糞土之牆不可 也. 今<漢>繼<秦>之後, 如朽木糞牆矣, 雖欲善治之, 亡可柰何. 法出而姦生, 令下而詐起, 如以湯止沸, 抱薪救火, 愈甚亡益也. 竊譬之琴瑟不調, 甚者必解而更張之, 乃可鼓也;爲政而不行, 甚者必變而更化之, 乃可理也. 當更張而不更張, 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 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 故<漢>得天下以來, 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 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古人有言曰: 臨淵羨魚, 不如(蛛)[退]而結網. 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 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 善治則災害日去, 福祿日來. {詩}云: 宜民宜人, 受祿于天. 爲政而宜於民者, 固當受祿于天. 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 王者所當脩飭也;五者脩飭, 故受天之祐, 而享鬼神之靈, 德施于方外, 延及 生也.
天子覽其對而異焉, 乃復冊之曰:
制曰:蓋聞<虞舜>之時, 游於巖郞之上, 垂拱無爲, 而天下太平. <周文王>至於日 不暇食, 而宇內亦治. 夫帝王之道, 豈不同條共貫與? 何逸勞之殊也?
蓋儉者不造玄黃旌旗之飾. 及至<周室>, 設兩觀, 乘大路, 朱干玉戚, 八佾陳於庭, 而頌聲興. 夫帝王之道豈異指哉? 或曰良玉不 , 又曰非文無以輔德, 二端異焉.
<殷>人執五刑以督姦, 傷肌膚以懲惡. <成康>不式, 四十餘年天下不犯, 囹圄空虛. <秦國>用之, 死者甚衆, 刑者相望, 矣哀哉!
烏 ! 朕夙寤晨興, 惟前帝王之憲, 永思所以奉至尊, 章洪業, 皆在力本任賢. 今朕親耕藉田以爲農先, 勸孝弟, 崇有德, 使者冠蓋相望, 問勤勞, 恤孤獨, 盡思極神, 功烈休德未始云獲也. 今陰陽錯繆, 氣充塞, 生寡遂, 黎民未濟, 廉恥貿亂, 賢不肖渾(淆)[ ], 未得其眞, 故詳延特起之士, (意)庶幾乎! 今子大夫待詔百有餘人, 或道世務而未濟, 稽諸上古之不同, 考之于今而難行, 毋乃牽於文繫而不得騁(歟)[與]? 將所繇異術, 所聞殊方與? 各悉對, 著于篇, 毋諱有司. 明其指略, 切磋究之, 以稱朕意.
<仲舒>對曰:
臣聞<堯>受命, 以天下爲憂, 而未以位爲樂也, 故誅逐亂臣, 務求賢聖, 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 衆聖輔德, 賢能佐職, 敎化大行, 天下和洽, 萬民皆安仁樂誼, 各得其宜, 動作應禮, 從容中道. 故<孔子>曰 如有王者, 必世而後仁 , 此之謂也. <堯>在位七十載, 乃遜于位以禪<虞舜>. <堯>崩, 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 <舜>知不可 , 乃卽天子之位, 以<禹>爲相, 因<堯>之輔佐, 繼其統業, 是以垂拱無爲而天下治. <孔子>曰 {韶}盡美矣, 又盡善(也)[矣], 此之謂也. 至於<殷紂>, 逆天暴物, 殺戮賢知, 殘賊百姓. <伯夷>,<太公>皆當世賢者, 隱處而不爲臣. 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 入于河海. 天下 亂, 萬民不安, 故天下去<殷>而從<周>. <文王>順天理物, 師用賢聖, 是以< 夭>,<大顚>,<散宜生>等亦聚於朝廷. 愛施兆民, 天下歸之, 故<太公>起海濱而卽三公也. 當此之時, <紂>尙在上, 尊卑昏亂, 百姓散亡, 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 是以日 而不暇食也. <孔子>作{春秋}, 先正王而繫萬事, 見素王之文焉. 繇此觀之, 帝王之條貫同, 然而勞逸異者, 所遇之時異也. <孔子>曰 {武}盡美矣, 未盡善也 , 此之謂也.
臣聞制度文采玄黃之飾, 所以明尊卑, 異貴賤, 而勸有德也. 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 改正朔, 易服色, 所以應天也. 然則宮室旌旗之制, 有法而然者也. 故<孔子>曰: 奢則不遜, 儉則固. 儉非聖人之中制也. 臣聞良玉不 , 資質潤美, 不待刻 , 此亡異於<達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也. 然則常玉不 , 不成文章;君子不學, 不成其德.
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 少則習之學, 長則材諸位, 爵祿以養其德, 刑罰以威其惡, 故民曉於禮誼而恥犯其上. <武王>行大誼, 平殘賊, <周公>作禮樂以文之, 至於<成康>之隆, 囹圄空虛四十餘年, 此亦敎化之漸而仁誼之流, 非獨傷肌膚之效也. 至<秦>則不然. 師<申商>之法, 行<韓非>之說, 憎帝王之道, 以貪狼爲俗, 非有文德以敎訓於(天)下也. 誅名而不察實, 爲善者不必免, 而犯惡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飾(空言)虛辭而不顧實, 外有事君之禮, 內有背上之心, 造僞飾詐, 趣利無恥;又好用 酷之吏, 賦斂亡度, 竭民財力, 百姓散亡, 不得從耕織之業, 盜 起. 是以刑者甚衆, 死者相望, 而姦不息, 俗化使然也. 故<孔子>曰 導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 此之謂也.
今陛下幷有天下, 海內莫不率服, 廣覽兼聽, 極 下之知, 盡天下之美, 至德昭然, 施於方外. <夜郞>,<康居>, 殊方萬里, 說德歸誼, 此太平之致也. 然而功不加於百姓者, 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 尊其所聞, 則高明矣;行其所知, 則光大矣. 高明光大, 不在於 , 在乎加之意而已. 願陛下因用所聞, 設誠於內而致行之, 則<三王>何異哉!
陛下親耕藉田以爲農先, 夙寤晨興, 憂勞萬民, 思惟往古, 而務以求賢, 此亦<堯舜>之用心也, 然而未云獲者, 士素不 也. 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 譬猶不( )[琢]玉而求文采也. 故養士之大者, 莫大(虐)[ ]太學;太學者, 賢士之所關也, 敎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國之衆, 對亡應書者, 是王道往往而絶也. 臣願陛下興太學, 置明師, 以養天下之士, 數考問以盡其材, 則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縣令, 民之師帥, 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 則主德不宣, 恩澤不流. 今吏旣亡敎訓於下*, 或不承用主上之法, 暴虐百姓, 與姦爲市, 貧窮孤弱, 寃苦失職, 甚不稱陛下之意. 是以陰陽錯繆, 氣充塞, 生寡遂, 黎民未濟, 皆長吏不明, 使至於此也.
夫長吏多出於郞中,中郞, 吏二千石子弟選郞吏, 又以富 , 未必賢也. 且古所謂功者, 以任官稱職爲差, 非(所)謂積日 久也. 故小材雖 日, 不離於小官;賢材雖未久, 不害爲輔佐. 是以有司竭力盡知, 務治其業而以赴功. 今則不然.(累)[ ]日以取貴, 積久以致官, 是以廉恥貿亂, 賢不肖渾 , 未得其眞. 臣愚以爲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 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 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 所貢不肖者有罰. 夫如是, 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 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得天下之賢人, 則<三王>之盛易爲, 而<堯舜>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爲功, 實試賢能爲上, 量材而授官, 錄德而定位, 則廉恥殊路, 賢不肖異處矣. 陛下加惠, 寬臣之罪, 令勿牽制於文, 使得切磋究之, 臣敢不盡愚!
於是天子復冊之.
制曰:蓋聞 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 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 . 故朕垂問乎天人之應, 上嘉<唐虞>, 下悼<桀紂>, 微 滅 明 昌之道, 虛心以改. 今子大夫明於陰陽所以造化, 習於先聖之道業, 然而文采未極, 豈惑 當世之務哉? 條貫靡竟, 統紀未終, 意朕之不明與? 聽若眩與? 夫<三王>之敎所祖不同, 而皆有失, 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 意豈異哉? 今子大夫旣已著大道之極, 陳治亂之端矣, 其悉之究之, 孰之復之. {詩}不云 ? 嗟爾君子, 毋常安息, 神之聽之, 介爾景福. 朕將親覽焉, 子大夫其茂明之.
<仲舒>復對曰:
臣聞{論語}曰: 有始有卒者, 其唯聖人 ! 今陛下幸加惠, 留聽於承學之臣, 復下明冊, 以切其意, 而究盡聖德, 非愚臣之所能具也. 前所上對, 條貫靡竟, 統紀不終, 辭不別白, 指不分明, 此臣淺陋之罪也.
冊曰: 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 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 臣聞天者 物之祖也, 故 覆包函而無所殊, 建日月風雨以和之, 經陰陽寒暑以成之. 故聖人法天而立道, 亦溥愛而亡私, 布德施仁以厚之, 設誼立禮以導之.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 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 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 刑者君之所以罰也. 繇此言之, 天人之徵, 古今之道也. <孔子>作{春秋}, 上揆之天道, 下質諸人情, 參之於古, 考之於今. 故{春秋}之所譏, 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 怪異之所施也. 書邦家之過, 兼災異之變, 以此見人之所爲, 其美惡之極, 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 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古者修敎訓之官, 務以德善化民, 民已大化之後, 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 今世廢而不脩, 亡以化民, 民以故棄行誼而死財利, 是以犯法而罪多, 一歲之獄以萬千數. 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也, 故{春秋}變古則譏之. 天令之謂命, 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 性非敎化不成;人欲之謂情, 情非度制不節. 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 以順命也;下務明敎化民, 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 別上下之序, 以防欲也:脩此三者, 而大本擧矣. 人受命於天, 固超然異於 生, 入有父子兄弟之親, 出有君臣上下之誼, 會聚相遇, 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 驩然有恩以相愛, 此人之所以貴也. 生五 以食之, 桑麻以衣之, 六畜以養之, 服牛乘馬, 圈豹檻虎, 是其得天之靈, 貴於物也. 故<孔子>曰: 天地之性人爲貴. 明於天性, 知自貴於物;知自貴於物, 然後知仁誼;知仁誼, 然後重禮節;重禮節, 然後安處善;安處善, 然後樂循理;樂循理, 然後謂之君子. 故<孔子>曰 不知命, 亡以爲君子 , 此之謂也.
冊曰: 上嘉<唐虞>, 下悼<桀紂>, 微 滅 明 昌之道, 虛心以改. 臣聞衆少成多, 積小致鉅, 故聖人莫不以 致明, 以微致顯. 是以<堯>發於諸侯. <舜>興 深山, 非一日而顯也, 蓋有漸以致之矣. 言出於己, 不可塞也;行發於身, 不可掩也. 言行, 治之大者, 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故盡小者大, 愼微者著. {詩}云: 惟此<文王>, 小心翼翼. 故<堯>兢兢日行其道, 而<舜>業業日致其孝, 善積而名顯, 德章而身尊, 此其 明 昌之道也. 積善在身, 猶長日加益, 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 猶火之銷膏, 而人不見也. 非明 情性察 流俗者, 孰能知之? 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 而<桀紂>之可爲悼懼者也. 夫善惡之相從, 如景鄕之應形聲也. 故<桀紂>暴 , 讒賊 進, 賢知隱伏, 惡日顯, 國日亂, 晏然自以如日在天, 終陵夷而大壞. 夫暴逆不仁者, 非一日而亡也, 亦以漸至, 故<桀>,<紂>雖亡道, 然猶享國十餘年, 此其 微 滅之道也.
冊曰: <三王>之敎所祖不同, 而皆有失, 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 意豈異哉? 臣聞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亡弊, 弊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 故政有 而不行, 擧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 非其相反, 將以 溢扶衰, 所遭之變然也. 故<孔子>曰: 亡爲而治者, 其<舜> ! 改正朔, 易服色, 以順天命而已;其餘盡循<堯>道, 何更爲哉!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 亡變道之實. 然<夏>上忠, <殷>上敬, <周>上文者, 所繼之 , 當用此也. <孔子>曰: <殷>因於<夏>禮, 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 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 雖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 以此三者矣. <夏>因於<虞>, 而獨不言所損益者, 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 道之大原出於天, 天不變, 道亦不變, 是以<禹>繼<舜>, <舜>繼<堯>, 三聖相受而守一道, 亡救弊之政也, 故不言其所損益也. 繇是觀之, 繼治世者其道同, 繼亂世者其道變. 今<漢>繼大亂之後, 若宜少損<周>之文致, 用<夏>之忠者.
陛下有明德嘉道, 愍世俗之靡薄, 悼王道之不昭, 故擧賢良方正之士, 論(誼)[議]考問, 將欲興仁誼之休德, 明帝王之法制, 建太平之道也. 臣愚不肖, 述所聞, 誦所學, 道師之言, 能勿失耳. 若乃論政事之得失, 察天下之息 , 此大臣輔佐之職, 三公九卿之任, 非臣<仲舒>所能及也. 然而臣竊有怪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共是天下, 古(亦)[以]大治, 上下和睦, 習俗美盛, 不令而行, 不禁而止, 吏亡姦邪, 民亡盜賊, 囹圄空虛, 德潤草木, 澤被四海, 鳳皇來集, 麒麟來游, 以古準今, 壹何不相逮之遠也! 安所繆 而陵夷若是? 意者有所失於古之道與? 有所詭於天之理與? 試迹之[於]古, 返之於天, 黨可得見乎.
夫天亦有所分予, 予之齒者去其角, 傅其翼者兩其足, 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祿者, 不食於力, 不動於末, 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 與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 又取小, 天不能足, 而況人乎! 此民之所以 苦不足也. 身寵而載高位, 家溫而食厚祿, 因乘富貴之資力, 以與民爭利於下, 民安能如之哉! 是故衆其奴婢, 多其牛羊, 廣其田宅, 博其産業, 畜其積委, 務此而亡已, 以迫蹴民, 民日削月 , 以大窮. 富者奢侈羨溢, 貧者窮急愁苦;窮急愁苦而上不救, 則民不樂生;民不樂生, 尙不避死, 安能避罪! 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姦邪不可勝者也. 故受祿之家, 食祿而已, 不與民爭業, 然後利可均布, 而民可家足. 此上天之理, 而亦太古之道, 天子之所宜法以爲制, 大夫之所當循以爲行也. 故<公儀子>相<魯>, 之其家見織帛, 怒而出其妻, 食於舍而茹葵, 而拔其葵, 曰: 吾已食祿, 又奪園夫紅女利 ! 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 是故下高其行而從其敎, 民化其廉而不貪鄙. 及至<周室>之衰, 其卿大夫緩於誼而急於利, 亡推讓之風而有爭田之訟. 故詩人疾而刺之, 曰: 節彼南山, 惟石巖巖, 赫赫<師尹>, 民具爾瞻. 爾好誼, 則民鄕仁而俗善;爾好利, 則民好邪而俗敗. 由是觀之, 天子大夫者, 下民之所視效, 遠方之所四面而內望也. 近者視而放之, 遠者望而效之, 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爲庶人行哉! 夫皇皇求財利常恐乏 者, 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 大夫之意也. {易}曰: 負且乘, 致寇至. 乘車者君子之位也, 負擔者小人之事也, 此言居君子之位而爲庶人之行者, 其患禍必至也. 若居君子之位, 當君子之行, 則舍<公儀休>之相<魯>, 亡可爲者矣.
{春秋}大一統者, 天地之常經, 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 人異論,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爲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 皆絶其道, 勿使 進. 邪 之說滅息, 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從矣.
對旣畢, 天子以<仲舒>爲<江都>相, 事<易王>. <易王>, 帝兄, 素驕, 好勇. <仲舒>以禮誼匡正, 王敬重焉. 久之, 王問<仲舒>曰: < 王句踐>與大夫<泄庸>,<種>,< >謀伐<吳>, 遂滅之. <孔子>稱<殷>有三仁, 寡人亦以爲< >有三仁. <桓公>決疑於<管仲>, 寡人決疑於君. <仲舒>對曰: 臣愚不足以奉大對. 聞昔者<魯君>問<柳下惠>:『吾欲伐<齊>, 何如?』<柳下惠>曰:『不可.』歸而有憂色, 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 此言何爲至於我哉!』徒見問耳, 且猶羞之, 況設詐以伐<吳> ? 繇此言之, < >本無一仁. 夫仁人者,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是以<仲尼>之門, 五尺之童羞稱<五伯>, 爲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 苟爲詐而已, 故不足稱於大君子之門也. <五伯>比於他諸侯爲賢, 其比<三王>, 猶武夫之與美玉也. 王曰: 善.
<仲舒>治國. 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 故求雨, 閉諸陽, 縱諸陰, 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 未嘗不得所欲. 中廢爲中大夫. 先是<遼東高廟>,<長陵高園>殿災, <仲舒>居家推說其意, *稿未上, <主父偃>候<仲舒>, 私見, 嫉之, 竊其書而奏焉. 上召視諸儒, <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 以爲大愚. 於是下<仲舒>吏, 當死, 詔赦之. <仲舒>遂不敢復言災異.
<仲舒>爲人廉直. 是時方外攘四夷, <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 而<弘>希世用事, 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爲從諛, <弘>嫉之. <膠西王>亦上兄也, 尤縱恣, 數害吏二千石. <弘>乃言於上曰: 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 <膠西王>聞<仲舒>大儒, 善待之, <仲舒>恐久獲罪, 病免. 凡相兩國, 輒事驕王, 正身以率下, 數上疏諫爭, 敎令國中, 所居而治. 及去位歸居, 終不問家産業, 以修學著書爲事.
<仲舒>在家, 朝廷如有大議, 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 其對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 <魏其>,<武安侯>爲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對冊, 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 立學校之官, 州郡擧茂材孝廉, 皆自<仲舒>發之. 年老, 以壽終於家. 家徙<茂陵>, 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仲舒>所著, 皆明經術之意, 及上疏條敎, 凡百二十三篇. 而說{春秋}事得失, {聞擧},{玉杯},{蕃露},{淸明},{竹林}之屬, 復數十篇, 十餘萬言, 皆傳於後世. 其切當世施朝廷者著于篇.
贊曰:<劉向>稱 <董仲舒>有王佐之材, 雖<伊呂>亡以加, < 晏>之屬, 伯者之佐, 殆不及也. 至<向>子<歆>以爲 <伊呂>乃聖人之 , 王者不得則不興. 故<顔淵>死, <孔子>曰『噫! 天喪余.』 唯此一人爲能當之, 自<宰我>,<子 >,<子游>,<子夏>不與焉. <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後, {六經}離析, 下 發憤, 潛心大業, 令後學者有所統壹, 爲 儒首, 然考其師友淵源所漸, 猶未及乎<游夏>, 而曰< 晏>弗及, <伊呂>不加, 過矣. 至<向>曾孫< >, 篤論君子也, 以<歆>之言爲然.
漢書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司馬相如>字<長卿>, <蜀郡成都>人也. 少時好讀書, 學擊劍, 名<犬子>. <相如>旣學, 慕<藺相如>之爲人也, 更名<相如>. 以 爲郞, 事<孝景帝>, 爲武騎常侍, 非其好也. 會<景帝>不好辭賦, 是時<梁孝王>來朝, 從游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嚴忌夫子>之徒, <相如>見而說之, 因病免, 客游<梁>, 得與諸侯游士居, 數歲, 乃著{子虛之賦}.
會<梁孝王>薨, <相如>歸, 而家貧無以自業. 素與<臨* >令<王吉>相善, <吉>曰: <長卿>久宦游, 不遂而困, 來過我. 於是<相如>往舍都亭. <臨* >令繆爲恭敬, 日往朝<相如>. <相如>初尙見之, 後稱病, 使從者謝<吉>, <吉>愈益謹肅.
<臨* >多富人, <卓王孫> 客八百人, <程鄭>亦數百人, 乃相謂曰: 令有貴客, 爲具召之. 幷召令. 令旣至, <卓氏>客以百數, 至日中請<司馬長卿>, <長卿>謝病不能臨. <臨* >令不敢嘗食, 身自迎<相如>, <相如>爲不得已而强往, 一坐盡傾. 酒 , <臨* 令前奏琴曰: 竊聞<長卿>好之, 願以自娛. <相如>辭謝, 爲鼓一再行. 是時, <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 好音, 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時從車騎, 雍容閒雅, 甚都. 及飮<卓氏>弄琴, <文君>竊從戶窺, 心說而好之, 恐不得當也. 旣罷, <相如>乃令侍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 <相如>與馳歸<成都>. 家徒四壁立. <卓王孫>大怒曰: 女不材, 我不忍殺, 一錢不分也! 人或謂<王孫>, <王孫>終不聽. <文君>久之不樂, 謂<長卿>曰: 弟俱如<臨 >, 從昆弟假 , 猶足以爲生, 何至自苦如此! <相如>與俱之<臨 >, 盡賣車騎, 買酒舍, 乃令<文君>當盧. <相如>身自著犢鼻 , 與庸保雜作, 滌器於市中. <卓王孫>恥之, 爲杜門不出. 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 有一男兩女, 所不足者非財也. 今<文君>旣失身於<司馬長卿>, <長卿>故倦游, 雖貧, 其人材足依也. 且又令客, 奈何相辱如此! <卓王孫>不得已, 分與<文君> 百人, 錢百萬, 及其嫁時衣被財物. <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 買田宅, 爲富人.
居久之, <蜀>人<楊得意>爲狗監, 侍上. 上讀{子虛賦}而善之, 曰: 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 <得意>曰: 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爲此賦. 上驚, 乃召問<相如>. <相如>曰: 有是. 然此乃諸侯之事, 未足觀, 請爲天子游獵之賦. 上令尙書給筆札, <相如>以 子虛 , 虛言也. 爲<楚>稱; 烏有先生 者, 烏有此事也, 爲<齊>難; 亡是公 者, 亡是人也, 欲明天子之義. 故虛藉此三人爲辭, 以推天子諸侯之苑 . 其卒章歸之於節儉, 因以風諫. 奏之天子, 天子大說. 其辭曰:
<楚>使<子虛>使於<齊>, <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田. 田罷, <子虛>過 <烏有先生>, <亡是公>存焉. 坐定. <烏有先生>問曰: 今日田樂乎? <子虛>曰: 樂. 獲多乎? 曰: 少. 然則何樂? 對曰: 僕樂王之欲 僕以車騎之衆, 而僕對以<雲夢>之事也. 曰: 可得聞乎?
<子虛>曰: 可. 王駕車千乘, 選徒萬騎, 田於海濱, 列卒滿澤, 罔彌山. 掩 鹿, 射 格麟, 於鹽浦, 割鮮染輪. 射中獲多, 矜而自功, 顧謂僕曰:『<楚>亦有平原廣澤遊獵之地饒樂若此者乎? <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僕下車對曰:『臣, <楚國>之鄙人也, 幸得宿衛十有餘年, 時從出遊, 遊於後園, 覽於有無, 然猶未能 覩也. 又烏足以言其外澤乎?』<齊王>曰:『雖然, 略以子之所聞見言之.』
僕對曰:『唯唯. 臣聞<楚>有七澤, 嘗見其一, 未覩其餘也. 臣之所見, 蓋特其小小者耳, 名曰<雲夢>. <雲夢>者, 方九百里, 其中有山焉. 其山則盤紆 鬱, 隆崇律 ;岑 參差, 日月蔽虧;交錯糾紛, 上干靑雲;罷池陂 , 下屬江河. 其土則丹靑 堊, 雌黃白 , 錫碧金銀, 衆色炫燿, 照爛龍鱗. 其石則赤玉 , 琳珉<昆吾>, 玄 , 石武夫. 其東則有蕙圃, 衡蘭芷若, 穹窮昌蒲, 江離 蕪, 諸 巴且. 其南則有平原廣澤, 登降 靡, 案衍壇曼, 緣以<大江>, 限以<巫山>. 其高燥則生 析苞 , 莎靑 . 其 則生藏 , 東 彫胡, 蓮藕 盧, 奄閭軒于. 衆物居之, 不可勝圖. 其西則有涌泉淸池, 激水推移, 外發夫容 華, 內隱鉅石白沙. 其中則有神龜蛟 , 毒冒鼈 . 其北則有陰林巨樹, 豫章, 桂椒木蘭, 檗離朱楊, 梨 栗, 橘柚芬芳. 其上則有宛雛孔鸞, 騰遠射干. 其下則有白虎玄豹, .
『於是乎乃使< 諸>之倫, 手格此獸. <楚王>乃駕馴 之駟, 乘彫玉之輿, 靡魚須之橈 , 曳明月之珠旗, 建<干將>之雄戟, 左烏號之彫弓, 右<夏>服之勁箭;<陽子> 乘, < 阿>爲御;案節未舒, 卽陵狡獸, 蹴 , 距虛, 野馬, ;乘遺風, 射遊騏, , 雷動 至, 星流電擊, 弓不虛發, 中必決 , 洞胸達掖, 絶乎心繫, 獲若雨獸, 掩 蔽地. 於是<楚王>乃 節徘徊, 翔容與, 覽乎陰林, 觀壯士之暴怒, 與猛獸之恐懼, *극受 , 覩衆物之變態.
『於是<鄭>女曼姬, 被阿錫, 揄紵縞, 雜纖羅, 垂霧 , 積 , 鬱橈谿谷; , 揚 戌削, 蜚 垂 , 扶輿 靡, 翕 萃蔡, 下摩蘭蕙, 上拂羽蓋;錯翡翠之 , 繆繞玉綏; 忽忽, 若神之 .
『於是乃 相與 於蕙圃, 勃 , 上金 , 翡翠, 射 , 微 出, 施, 白鵠, 連駕鵝, 雙 下, 玄鶴加. 怠而後游於淸池, 浮文 , 揚旌 , 張翠 , 建羽蓋. 罔毒冒, 釣紫貝, 金鼓, 吹鳴 , 榜人歌, 聲流喝, 水蟲駭, 波鴻沸, 涌泉起, 奔揚會, 石相擊, 琅琅*개*개, 若雷霆之聲, 聞乎數百里外.
『將息 者, 擊靈鼓, 起熢燧, 車案行, 騎就隊, 乎淫淫. 般乎裔裔. 於是<楚王>乃登<陽雲之臺>, 泊乎無爲, 澹乎自持, 勺藥之和具而後御之. 不若大王終日馳騁, 曾不下輿, 割輪 , 自以爲娛. 臣竊觀之, <齊>殆不如.』 於是王無以應僕也.
<烏有先生>曰: 是何言之過也! 足下不遠千里, 來況<齊國>, 王悉境內之士, 備車騎之衆, 與使者出田, 乃欲戮力致獲, 以娛左右也, 何名爲 哉! 問<楚>地之有無者, 願聞大國之風烈, 先生之餘論也. 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德厚, 而盛推<雲夢>以爲驕, 奢言淫樂而顯侈靡, 竊爲足下不取也. 必若所言, 固非<楚國>之美也. 有而言之, 是章君之惡也;無而言之, 是害足下之信也. 章君惡, 傷私義, 二者無一可, 而先生行之, 必且輕於<齊>而累於<楚>矣. 且<齊>東 鉅海, 南有<琅邪>, 觀乎<成山>, 射乎<之 >, 浮<勃 >, 游<孟諸>, 邪與<肅愼>爲 , 右以<湯谷>爲界. 秋田乎<靑丘>, 乎海外, 呑若<雲夢>者八九, 其於匈中曾不 芥. 若乃 瑋, 異方殊類, 珍怪鳥獸, 萬端鱗 , 充 其中者, 不可勝記, <禹>不能名, <卨>不能計. 然在諸侯之位, 不敢言游 之樂, 苑 之大;先生又見客, 是以王辭不復, 何爲無以應哉!
<亡是公> 然而笑曰: <楚>則失矣, 而<齊>亦未爲得也. 夫使諸侯納貢者, 非爲財幣, 所以述職也;封彊 界者, 非爲守禦, 所以禁淫也 今<齊>列爲東蕃, 而外私<肅愼>, 捐國 限, 越海而田, 其於義固未可也. 且二君之論, 不務明君臣之義, 正諸侯之禮, 徒事爭於游 之樂, 苑 之大, 欲以奢侈相勝, 荒淫相越, 此不可以揚名發譽, 而適足以貶君自損也.
且夫<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 君未覩夫巨麗也, 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 左<蒼梧>, 右西極, <丹水>更其南, <紫淵>徑其北. 終始< 産>, 出入<涇渭>, < 鎬 >, 紆餘委蛇, 經營其內. 蕩蕩乎八川分流, 相背異態, 東西南北, 馳 往來, 出乎<椒丘>之闕, 行乎州 之浦, 徑乎桂林之中, 過乎 莽之野, 汨乎混流, 順阿而下, 赴隘 之口, 觸穹石, 激堆埼, 沸不暴怒, 洶涌彭湃, 弗宓汨, 側泌 , 橫流逆折, 轉騰 洌, 滂 沆漑, 穹隆雲橈, 宛 膠 , 踰波趨 , 下瀨, 批巖衝擁, 奔揚滯沛, 臨 注壑, 隊, 沈沈隱隱, 磅 *개, , 潗鼎沸, 馳波跳沫, 汨*급漂疾, 悠遠長懷, 寂 無聲, 肆乎永歸. 然後灝 潢 , 安翔徐 , 乎 , 東注<大湖>, 衍溢陂池. 於是蛟龍赤 , *몽漸離, , , 掉尾, 振鱗奮翼, 潛處乎深巖. 魚鼈 聲, 萬物衆 . 明月珠子, 的 江靡, 蜀石黃*연, 水玉磊 , 爛爛, 采色澔汗, 叢積乎其中. *홍 鵠 , 鵝屬玉, 交精旋目, 煩鶩庸渠, 箴疵 盧, 浮乎其上. 汎淫氾濫, 隨風澹淡, 與波搖蕩, 奄薄水 , 菁藻, 咀嚼菱藕.
於是乎崇山矗矗, 從崔 , 深林巨木, 巖參差. <九 >, <南山> , 巖 錡, 崎, 振溪通谷, 蹇産溝瀆, 豁 , 阜陵別島, , 丘虛堀 , 隱 鬱*류, 登降施靡, 陂池 . 允溶淫 , 散渙夷陸, 亭皐千里, 靡不被築. 以綠蕙, 被以江離, 以 蕪, 雜以留夷. 布結縷, 戾莎, 揭車衡蘭, 稿本射干, 薑 荷, 持若蓀, 鮮支黃礫, 蔣 靑 , 布濩 澤, 延曼太原, 離靡廣衍, 應風披靡, 吐芳揚烈, 郁郁菲菲, 衆香發越, 布寫, .
於是乎周覽氾觀, 縝紛軋 , 芒芒 忽, 視之無端, 察之無涯. 日出東沼, 入 西陂. 其南則隆冬生長, 涌水躍波;其獸則庸 , 沈牛 , 赤首 題, 窮奇象犀. 其北則盛夏含凍裂地, 涉 揭河;其獸則麒麟角端, 駝, , 驢*리.
於是乎離宮別館, 彌山跨谷, 高廊四注, 重坐曲閣, 華 璧 , 輦道 屬, 步 周流, 長途中宿. 夷 築堂, 臺增成, 巖突洞房. 杳 而無見, 仰化 而 天, 奔星更於閨 , 宛虹拖於楯軒. 靑龍 於東箱, 象輿婉 於西淸, 靈 燕於閒館, < 佺>之倫暴於南榮, 醴泉涌於淸室, 通川過於中庭. 磐石 崖, 巖倚傾, 嵯峨*집嶪, 刻削 嶸, 碧琳, 珊瑚叢生, 珉玉旁唐, 文 , 赤瑕駁 , 雜* 其間, 采琬琰, <和氏>出焉.
於是乎盧橘夏孰, 黃甘橙 , 枇杷 枾, 亭柰厚朴, 棗楊梅, 櫻桃蒲陶, 隱夫 , 遝離支, 羅乎後宮, 列乎北園, 丘陵, 下平原, 揚翠葉, 紫莖, 發紅華, 垂朱榮, 煌煌扈扈, 照曜鉅野. 沙棠 , 華楓枰 , 留落胥邪, 仁頻幷閭, 檀木蘭, 豫章女貞, 長千 , 大連抱, 條直暢, 實葉 楙, 立叢倚, 連卷 , 崔錯 , 坑衡 , 垂條扶疏, 落英幡 , 紛溶 蔘, 從風, , 蓋象金石之聲, 管 之音. 柴池 , 旋還乎後宮, 雜襲 輯, 被山緣谷, 循阪下 , 視之無端, 究之亡窮.
於是乎玄 素雌, 飛 , 蛭 , 胡 , 棲息乎其間. 長嘯哀鳴, 翩幡互經, 夭 枝格, 偃蹇 顚, 絶梁, 騰殊榛, 捷垂條, 掉希間, 牢落陸離, 爛漫遠遷.
若此者數百千處, 娛游往來, 宮宿館舍, 廚不徙, 後宮不移, 百官備具. 於是乎背秋涉冬, 天子校獵. 乘鏤象, 六玉 , 拖 旌, 靡雲旗, 前皮軒, 後道游;<孫叔>奉 , <衛公>參乘, 扈從橫行, 出乎四校之中. 鼓嚴簿, 縱獵者, <江河>爲 , <泰山>爲櫓, 車騎*雷起, 殷天動地, 先後陸離, 離散別追, 淫淫裔裔, 緣陵流澤, 雲布雨施. 生 豹, 搏豺狼, 手熊 , 足野羊. 蒙 蘇, 白虎, 被斑文, 跨野馬, 陵三 之危, 下 歷之 , 徑峻赴險, 越壑 水. 推蜚廉, 弄解 , 格蝦蛤, 猛氏, 要 :射封豕. 箭不苟害, 解 陷腦;弓不虛發, 應聲而倒.
於是乘輿 節徘徊, 翔往來, 部曲之進退, 覽將帥之變態. 然後侵淫促節, 遠去, 流離輕禽, 蹴履狡獸, 白鹿, 捷狡 . 赤電, 遺光耀, 追怪物, 出宇宙, 彎蕃弱, 滿白羽, 射游梟, 蜚遽. 擇肉而后發, 先中而命處, 弦矢分, .
然後揚節而上浮, 陵驚風, 歷駭 , 乘虛亡, 與神俱, 藺玄鶴, 亂昆 , 孔鸞, 促 , 拂 鳥, 鳳凰, 捷 , 焦明.
道盡塗 , 車而還. 消搖乎襄羊, 降集乎北紘, 率乎直指, 乎反鄕, 蹶<石關>, 歷<封巒>, 過<*지鵲>, 望<露寒>, 下<堂梨>, 息<宜春>, 西馳<宣曲>, 濯 <牛首>, 登<龍臺>, 掩<細柳>, 觀士大夫之勤略, 鈞獵者之所得獲. 徒車之所 轢, 騎之所蹂若, 人之所蹈藉, 與其窮極倦 , 驚憚 伏, 不被創刃而死者, 藉藉, 塡 滿谷, 掩平彌澤.
於是乎游 懈怠, 置酒乎顥天之臺, 張樂乎膠葛之 , 撞千石之鐘, 立萬石之 , 建翠華之旗, 樹靈 之鼓, 奏<陶唐氏>之舞, 聽<葛天氏>之歌, 千人倡, 萬人和山陵爲之震動, 川谷爲之蕩波. <巴兪宋蔡>, <淮南>{干遮}, <文成顚>歌, 族居遞奏, 金鼓迭起, , 洞心駭耳. <荊吳鄭衛<之聲, {韶濩武象}之樂, 陰淫案衍之音, < > 紛, {激楚結風}, 俳優侏儒, <狄 >之倡, 所以娛耳目樂心意者, 麗靡爛漫於前, 靡曼美色於後.
若夫<靑琴 妃>之徒, 絶殊離俗, 妖冶閑都, 莊刻飾, 便 綽約, 柔橈 , 媚 弱, 曳獨繭之 *예, 閻易以恤削, 便 屑, 與世殊服, 芬芳 鬱, 酷烈淑郁, 皓齒粲爛, 宜笑的 , 長眉連娟, 微 , 色授魂予, 心愉於側.
於是酒中樂 , 天子芒然而思, 似若有亡, 曰:『嗟乎, 此大奢侈! 朕以覽聽餘閒, 無事棄日, 順天道以殺伐, 時休息(以)於此, 恐後世靡麗, 遂往而不返, 非所以爲繼嗣創業垂統也.』 於是乎乃解酒罷獵, 而命有司曰:『地可墾 , 悉爲農郊, 以贍氓 , 牆塡塹, 使山澤之民得至焉. 實陂池而勿禁, 虛宮館而勿 . 發倉 以救貧窮, 補不足, 恤鰥寡, 存孤獨. 出德號, 省刑罰, 改制度, 易服色, 革正朔, 與天下爲始.』
於是歷吉日以齋戒, 襲朝服, 乘法駕, 建華旗, 鳴玉鸞, 游于六藝之 , 馳 乎仁義之塗, 覽觀{春秋}之林, 射{ 首}, 兼{騶虞}, 玄鶴, 舞干戚, 戴雲罕, 雅, 悲{伐檀}, 樂樂胥, 修容乎{禮}園, 翔乎{*書}圃, 述{易}道, 放怪獸, 登明堂, 坐淸廟, 恣 臣, 奏得失, 四海之內, 靡不受獲. 於斯之時, 天下大說, 鄕風而聽, 隨流而化, 然興道而遷義, 刑錯而不用, 德隆於<三皇>, 功羨於<五帝>. 若此, 故獵乃可喜也.
若夫終日馳騁, 勞神苦形, 罷車馬之用, 士卒之精, 費府庫之財, 而無德厚之恩, 務在獨樂, 不顧衆庶, 忘國家之政, 貪雉 之獲, 則仁者不繇也. 從此觀之, <齊楚>之事, 豈不哀哉! 地方不過千里, 而 居九百, 是草木不得墾 , 而民無所食也. 夫以諸侯之細, 而樂萬乘之所侈, 僕恐百姓被其尤也.
於是二子 然改容, 超若自失, 逡巡避席, 曰: 鄙人固陋, 不知忌諱, 乃今日見敎, 謹受命矣.
賦奏, 天子以爲郞. <亡是公>言<上林>廣大, 山谷水泉萬物, 及<子虛>言<雲夢>所有甚衆, 侈靡多過其實, 且非義理所止, 故刪取其要, 歸正道而論之.
漢書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相如>爲郞數歲, 會<唐蒙>使略通<夜郞>,< >中, 發<巴蜀>吏卒千人, 郡又多爲發轉漕萬餘人, 用軍興法誅其渠率. <巴蜀>民大驚恐. 上聞之, 乃遣<相如>責<唐蒙>等, 因諭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檄曰: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 不討之日久矣, 時侵犯邊境, 勞士大夫. 陛下卽位, 存撫天下, 集安中國, 然後興師出兵, 北征<匈奴>, 單于怖駭, 交臂受事, 屈膝請和. <康居西域>, 重譯納貢, 稽首來享. 移師東指, < 越>相誅;右弔<番 >, 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 <西 >之長, 常效貢職, 不敢惰怠, 延頸擧踵, 然, 皆鄕風慕義, 欲爲臣妾, 道里遼遠, 山川阻深, 不能自致. 夫不順者已誅, 而爲善者未賞, 故遣中郞將往賓之, 發<巴蜀>之士各五百人以奉幣, 衛使者不然, 靡有兵革之事, 戰鬪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 驚懼子弟, 憂患長老, 郡又擅爲轉粟運輸, 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 亦非人臣之節也.
夫邊郡之士, 聞熢擧燧燔, 皆攝弓而馳, 荷兵而走, 流汗相屬, 惟恐居後, 觸白刃, 冒流矢, 議不反顧, 計不旋踵, 人懷怒心, 如報私讐. 彼豈樂死惡生, 非編列之民, 而與<巴蜀>異主哉? 計深慮遠, 急國家之難, 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 析圭而爵, 位爲通侯, 居列東第. 終則遺顯號於後世, 傳土地於子孫, 事行甚忠敬, 居位甚安佚, 名聲施於無窮, 功(業)[烈]著而不滅. 是以賢人君子, 肝腦塗中原, 膏液潤 而不辭也. 今奉幣使至<南夷>, 卽自賊殺, 或亡逃抵誅, 身死無名, 諡爲至愚, 恥及父母, 爲天下笑. 人之度量相越, 豈不遠哉! 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 父兄之敎不先, 子弟之率不謹, 寡廉鮮恥, 而俗不長厚也. 其被刑戮, 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 悼不肖愚民之如此, 故遣信使, 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 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 讓三老孝弟以不敎誨之過. 方今田時, 重煩百姓, 已親見近縣, 恐遠所谿谷山澤之民不 聞, 檄到, 下縣道, 咸喩陛下意, 毋忽!
<相如>還報. <唐蒙>已略通<夜郞>, 因通<西南夷>道, 發<巴蜀廣漢>卒. 作者數萬人. 治道二歲, 道不成, 士卒多物故, 費以億萬計. <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 是時< >,< >之君長聞<南夷>與<漢>通, 得賞賜多, 多欲願爲內臣妾, 請吏, 比<南夷>. 上問<相如>, <相如>曰: < >,< >,< >,< >者近<蜀>, 道易通, 異時嘗通爲郡縣矣, 至<漢>興而罷. 今誠復通, 爲置縣, 愈於<南夷>. 上以爲然, 乃拜<相如>爲中郞將, 建節往使. 副使者<王然于>,<壺充國>,<呂越人>, 馳四乘之傳, 因<巴蜀>吏幣物以賂<西南夷>. 至<蜀>, 太守以下郊迎, 縣令負弩矢先驅, <蜀>人以爲寵. 於是<卓王孫>,<臨 >諸公皆因門下獻牛酒以交驩. <卓王孫> 然而歎, 自以得使女尙<司馬長卿>晩, 乃厚分與其女財, 與男等. <相如>使略定<西南夷>, < >,< >,< >,< >,<斯楡>之君皆請爲臣妾, 除邊關, [邊關]益斥, 西至< >,<若水>, 南至< >爲 , 通<靈山>道, 橋<孫水>, 以通< >,< >. 還報, 天子大說.
<相如>使時, <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之不爲用, 大臣亦以爲然. <相如>欲諫, 業已建之, 不敢, 乃著書, 藉<蜀>父老爲辭, 而己詰難之, 以風天子, 且因宣其使(詣)[指], 令百姓皆知天子意. 其辭曰:
<漢>興七十有八載, 德茂存乎六世, 威武紛云, 湛恩汪濊, 生霑濡, 洋溢乎方外. 於是乃命使西征, 隨流而攘, 風之所被, 罔不披靡. 因朝< >從< >, 定< >存< >, 略<斯楡>, 擧<苞蒲>, 結軌還轅, 東鄕將報, 至于<蜀>都.
耆老大夫搢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 儼然造焉. 辭畢, 進曰: 蓋聞天子之於夷狄也, 其義羈 勿絶而已. 今罷三郡之士, 通<夜郞>之塗, 三年於玆, 而功不竟, 士卒勞倦, 萬民不贍;今又接之以<西夷>, 百姓力屈, 恐不能卒業, 此亦使者之累也, 竊爲左右患之. 且夫< >,< >,<西 >之與中國 也, 歷年玆多, 不可記已. 仁者不以德來, 强者不以力幷, 意者殆不可乎! 今割齊民以附夷狄, 弊所恃以事無用, 鄙人固陋, 不識所謂.
使者曰: 烏謂此乎? 必若所云, 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 僕尙惡聞若說. 然斯事體大, 固非觀者之所 也. 余之行急, 其詳不可得聞已. 請爲大夫粗陳其略: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 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 然後有非常之功. 非常者, 固常人之所異也. 故曰非常之元, 黎民懼焉;及臻厥成, 天下晏如也.
昔者, 洪水沸出, 氾濫衍溢, 民人升降移徙, 崎嶇而不安. <夏后氏>戚之, 乃 洪原, 決江疏河, 灑沈澹災, 東歸之於海, 而天下永寧. 當斯之勤, 豈惟民哉? 心煩於慮, 而身親其勞, 躬 無 , 膚不生毛, 故休烈顯乎無窮, 聲稱浹乎于玆.
且夫賢君之踐位也, 豈特委 握齪, 拘文牽俗, 循誦習傳, 當世取說云爾哉! 必將崇論 議, 創業垂統, 爲萬世規. 故馳 乎兼容幷包, 而勤思乎參天貳地. 且{詩}不云乎?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士之濱, 莫非王臣.』 是以六合之內, 八方之外, 浸淫衍溢, 懷生之物有不浸潤於澤者, 賢君恥之. 今封疆之內, 冠帶之倫, 咸獲嘉祉, 靡有闕遺矣. 而夷狄殊俗之國, 遼絶異黨之域, 舟車不通, 人迹*罕至, 政敎未加, 流風猶微, 內之則犯義侵禮於邊境, 外之則邪行橫作, 放殺其上, 君臣易位, 尊卑失序, 父兄不辜, 幼孤爲奴虜, 係 號泣. 內鄕而怨, 曰:『蓋聞中國有至仁焉, 德洋恩普, 物靡不得其所, 今獨曷爲遺己!』 擧踵思慕, 若枯旱之望雨, 夫爲之垂涕, 況乎上聖, 又烏能已? 故北出師以討强<胡>, 南馳使以 勁<越>*. 四面風德, 二方之君鱗集仰流, 願得受號者以億計. 故乃關< >,<若>, < >, 鏤<靈山>, 梁<孫原>, 創道德之塗, 垂仁義之統, 將博恩廣施, 遠撫長駕, 使疏 不閉, 爽闇昧得燿乎光明, 以偃甲兵於此, 而息討伐於彼. 遐邇一體, 中外 福, 不亦康乎? 夫拯民於沈溺, 奉至尊之休德, 反衰世之陵夷, 繼<周氏>之絶業, 天子之急務也. 百姓雖勞, 又惡可以已哉?
且夫王者固未有不始於憂勤, 而終於佚樂者也. 然則受命之符合在於此. 方將增<太山>之封, 加<梁父>之事, 鳴和鸞, 揚樂頌, 上咸五, 下登三. 觀者未覩指, 聽者未聞音, 猶焦朋已翔乎寥廓, 而羅者猶視乎藪澤, 悲夫!
於是諸大夫茫然喪其所懷來, 失厥所以進, 然 稱曰: 允哉<漢>德, 此鄙人之所願聞也. 百姓雖勞, 請以身先之. 敞罔靡徙, 遷延而辭避.
其後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受金, 失官. 居歲餘, 復召爲郞.
<相如>口吃而善著書. 常有消渴病. 與<卓氏>婚, 饒於財. 故其(事)[仕]宦, 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 常稱疾閒居, 不慕官爵. 嘗從上至<長楊>獵. 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 馳逐*野獸, <相如>因上疏諫. 其辭曰: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 故力稱<烏獲>, 捷言<慶忌>, 勇期<賁育>. 臣之愚, 竊以爲人誠有之, 獸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阻險, 射猛獸, 卒然遇逸材之獸, 駭不存之地, 犯屬車之淸塵, 輿不及還轅, 人不暇施巧, 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 枯木朽株盡爲難矣. 是<胡越>起於 下, 而<羌夷>接軫也, 豈不殆哉! 雖萬全而無患, 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淸道而後行, 中路而馳, 猶時有銜* 之變. 況乎涉 草, 騁丘虛, 前有利獸之樂, 而內無存變之意, 其爲害也不[亦]難矣! 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爲安, 樂出萬有一危之塗以爲娛, 臣竊爲陛下不取.
蓋明者遠見於未萌, 而知者避危於無形, 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 故鄙諺曰: 家 千金, 坐不垂堂. 此言雖小, 可以諭大. 臣願陛下留意幸察.
上善之. 還過<宜春宮>, <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 其辭曰:
登陂 之長阪兮, 入曾宮之嵯 . 臨<曲江>之 州兮, 望<南山>之參差. 巖巖深山之 兮, 通谷豁乎 *. 汨 以永逝兮, 注平皐之廣衍. 觀衆樹之 兮, 覽竹林之榛榛. 東馳土山兮, 北揭石瀨. 節容與兮, 歷弔<二世>. 持身不謹兮, 亡國失勢;信讒不寤兮, 宗廟滅絶. 烏乎! 操行之不得, 墓蕪穢而不修兮, 魂亡歸而不食.
<相如>拜爲<孝文園>令. 上旣美<子虛>之事, <相如>見上好僊, 因曰: <上林>之事未足美也, 尙有靡者. 臣嘗爲{大人賦}, 未就, 請具而奏之. <相如>以爲列僊之儒居山澤間, 形容甚 , 此非帝王之僊意也, 乃遂奏{大人賦}. 其辭曰:
世有大人兮, 在乎中州. 宅彌萬里兮, 曾不足以少留. 悲世俗之追隘兮, 輕擧而遠游. 乘絳幡之素 兮, 載雲氣而上浮. 建格澤之修竿兮, 總光燿之采 . 垂旬始以爲 兮, 曳彗星而爲 . 掉指橋以偃 兮, 又 以招搖. 擥 以爲旌兮, 靡屈虹而爲綢. 紅杳 以玄 兮, 風涌而雲浮. 駕應龍象輿之 略委麗兮, 赤 靑 之 宛 . 低 夭 以驕 兮, 折隆窮 以連卷. 沛艾赳 以 兮, 放散畔岸 以孱顔. 容以 麗兮, 偃 **결以梁倚. 糾蓼叫 踏以**밤路兮, *벌蒙踊躍騰而狂 . 颯 至電過兮, 煥然霧除, 然雲消.
邪絶少陽而登太陰兮, 與眞人乎相求. 互折窈窕以右轉兮, 橫 <飛泉>以正東. 悉徵靈 而選之兮, 部署衆神於<搖光>. 使<五帝>先導兮, 反<大壹>而從<陵陽>. 左<玄冥>而右<黔雷>兮, 前<長離>而後< 皇>. <征伯僑>而役<羨門>兮, 詔<岐伯>使尙方. <祝融>警而 御兮, 淸氣 而后行. 屯余車而萬乘兮, 雲蓋而樹華旗. 使<句芒>其將行兮, 吾欲往乎南 .
歷<唐堯>於<崇山>兮, 過<虞舜>於<九疑>. 紛湛湛其差錯兮, 雜遝膠 以方馳. 騷擾衝 其(相)紛 兮, 滂 軋麗以林離. 羅列聚叢以 茸兮, 衍曼流爛 以陸離. 徑入<雷室>之 鬱律兮, 洞出<鬼谷>之堀 魁. 覽八紘而觀四海兮, 度九江越五河. 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 杭絶浮渚涉流沙. 奄息< 極>氾濫水 兮, 使<靈 >鼓琴而舞<馮夷>. 時若曖曖將混濁兮, 召<屛 >誅<風伯>, 刑<雨師>. 西望<崑崙>之軋沕荒忽兮, 直徑馳乎<三危>. 排 闔而入帝宮兮, 載玉女而與之歸. 登< 風>而遙集兮, 亢鳥騰而壹止. 低徊<陰山>翔以紆曲兮, 吾乃今日覩<西王母>. 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 亦幸有三足烏爲之使. 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 雖濟萬世不足以喜.
回車 來兮, 絶道<不周>, 會食<幽都>. 呼吸沆瀣兮餐朝霞, 咀 芝英兮 瓊華. 尋而高縱兮, 紛鴻溶而上 . 貫列缺之倒景兮, 涉< 隆>之滂 . 騁游道而脩降兮, 遺霧而遠逝. 追區中之隘陜兮, 舒節出乎北垠. 遺屯騎於<玄闕>兮, 先驅於<寒門>. 下 嶸而無地兮, 上 廓而無天. 視眩泯而亡見兮, 聽敞 而亡聞. 乘虛亡而上遐兮, 超無友而獨存.
<相如>旣奏{大人賦}, 天子大說, 飄飄有陵雲氣游天地之閒意.
<相如>旣病免, 家居<茂陵>. 天子曰: <司馬相如>病甚, 可往從悉取其書, 若後之矣. 使<所忠>往, 而<相如>已死, 家無遺書. 問其妻, 對曰: <長卿>未嘗有書也. 時時著書, 人又取去. <長卿>未死時, 爲一卷書, 曰有使來求書, 奏之. 其遺札書言封禪事, <所忠>奏焉, 天子異之. 其辭曰:
伊上古之初肇, 自顥穹生民. 歷選列 , 以 乎<秦>. 率邇者踵武, 聽 者風聲*. 紛輪威 , 滅而不稱者, 不可勝數也. 繼{昭夏}, 崇號諡, 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 罔若淑而不昌, 疇逆失而能存?
<軒轅>之前, 遐哉邈乎, 其詳不可得聞已. 五三{六經}載籍之傳, 維見可觀也. {書}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因斯以談, 君莫盛於<堯>, 臣莫賢於<后稷>. <后稷>創業於<唐>, <公劉>發迹於<西戎>, <文王>改制, 爰<周> 隆, 大行越成, 而后陵夷衰微, 千載亡聲, 豈不善始善終哉! 然無異端, 愼所由於前, 謹遺敎於後耳. 故軌迹夷易, 易遵也;湛恩 洪, 易 也;憲度著明, 易則也;垂統理順, 易繼也. 是以業隆於 保而崇冠乎二后. 揆厥所元, 終都攸卒, 未有殊尤絶迹可考於今者也. 然猶 <梁甫>, 登<大山>, 建顯號, 施尊名. <大漢>之德, 逢涌原泉, 沕 曼羨, 旁魄四塞, 雲布霧散, 上暢九垓, 下 八 . 懷生之類, 沾濡浸潤, 協氣橫流, 武節 逝, 爾 游原, 逈闊泳末, 首惡鬱沒, 闇昧昭 , 昆蟲 . 回首面內. 然后 騶虞之珍 , 鹿之怪獸, 導一莖六穗於 , 犧雙 共抵之獸, 獲<周>餘放龜于<岐>, 招翠黃乘龍於沼. 鬼神接<靈 >, 賓於閒館. 奇物譎詭, 窮變. 欽哉, 符瑞臻玆, 猶以爲薄, 不敢道封禪. 蓋<周>躍魚隕杭, 休之以燎. 微夫斯之爲符也, 以登介丘, 不亦 乎! 進攘之道, 何其爽與?
於是大司馬進曰: 陛下仁育 生, 義征不 , 諸夏樂貢, 百蠻執贄, 德牟往初, 功無與二, 休烈液洽, 符瑞衆變, 期應紹至, 不特創見. 意者<太山>,<梁父>設壇場望幸, 蓋號以況榮, 上帝垂恩儲祉, 將以慶成, 陛下 讓而弗發也. 三神之歡, 缺王道之儀, 臣 焉. 或謂且天爲質闇, 示珍符固不可辭;若然辭之, 是<泰山>靡記而<梁父>罔幾也. 亦各 時而榮, 咸濟厥世而屈, 說者尙何稱於後, 而云七十二君哉? 夫修德以錫符, 奉符以行事, 不爲進越也. 故聖王弗替, 而修禮(以)[地]祗, 謁款天神, 勒功<中岳>, 以章至尊, 舒盛德, 發號榮, 受厚福, 以浸黎民. 皇皇哉斯事, 天下之壯觀, 王者之卒業, 不可貶也. 願陛下全之. 而后因雜縉紳先生之略術, 使獲曜日月之末光絶炎, 以展采錯事. 猶兼正列其義, 飾厥文, 作{春秋}一藝. 將襲舊六爲七, 攄之無窮, 萬世得激淸流, 揚微波, 蜚英聲, 騰茂實. 前聖之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爲稱首者用此. 宜命掌故悉奏其儀而覽焉.
於是天子沛然改容, 曰: 兪乎, 朕其試哉! 乃遷思回慮, 總公卿之議, 詢封禪之事, 詩大澤之博, 廣符瑞之富. 遂作頌曰:
自我天覆, 雲之油油. 甘露時雨, 厥壤可游. 滋液渗 , 何生不育! 嘉 六穗, 我穡曷蓄?
匪唯雨之, 又潤澤之;匪唯偏我, 氾布護之;萬物熙熙, 懷而慕之. 名山顯位, 望君之來. 君兮君兮, 侯不邁哉!
*斑*斑之獸, 樂我君圃;白質黑章, 其儀可喜;旼旼穆穆, 君子之態. 蓋聞其聲, 今視其來. 厥塗靡從, 天瑞之徵. 玆爾於<舜>, <虞氏>以興.
濯濯之麟, 游彼靈 . 孟冬十月, 君 郊祀. 馳我君輿, 帝用享祉. <三代>之前, 蓋未嘗有.
宛宛黃龍, 興德而升;采色玄耀, 炳炳煇煌. 正陽顯見, 覺寤黎烝. 於傳載之, 云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 不必諄諄. 依類託寓, 諭以封巒.
披藝觀之, 天人之際已交, 上下相發允答. 聖王之事, 兢兢翼翼. 故曰於興必慮衰, 安必思危. 是以<湯武>至尊嚴, 不失肅祗, <舜>在假典, 顧省厥遺:此之謂也.
<相如>旣卒五歲, 上始祭后土. 八年而遂禮<中岳>, 封于<太山>, 至<梁甫>, 禪<肅然>.
<相如> 所著, 若{遺平陵侯書},{與五公子相難},< 木書篇}, 不采, 采其尤著公卿者云.
贊曰:<司馬遷>稱 {春秋}推見至隱, {易本}隱以之顯, {大雅}言王公大人, 而德逮黎庶, {小雅}譏小己之得失, 其流及上. 所言雖殊, 其合德一也. <相如>雖多虛辭濫說, 然要其歸引之於節儉, 此亦{詩}之風諫何異? <揚雄>以爲靡麗之賦, 勸百而風一, 猶騁<鄭衛>之聲, 曲終而奏雅, 不已 乎!
漢書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公孫弘>, < 川薛>人也. 少時爲獄吏, 有罪, 免. 家貧, 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 乃學{春秋}雜說.
<武帝>初卽位, 招賢良文學士, 是時<弘>年六十, 以賢良徵爲博士. 使<匈奴>, 還報, 不合意, 上怒, 以爲不能, <弘>乃移病免歸.
<元光>五年, 復徵賢良文學, < 川國>復推上<弘>. <弘>謝曰: 前已嘗西, 用不能罷, 願更選. 國人固推<弘>, <弘>至太常. 上策詔諸儒:
制曰:蓋聞上古至治, 衣冠, 異章服, 而民不犯;陰陽和, 五 登, 六畜蕃, 甘露降, 風雨時, 嘉禾興, 朱 生, 山不童, 澤不 ;麟鳳在郊藪, 龜龍游於沼, <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 兄不哭弟;北發<渠搜>, 南撫<交 >, 舟車所至, 人迹所及, 行喙息, 咸得其宜. 朕甚嘉之, 今何道而臻乎此? 子大夫修先聖之術, 明君臣之義, 講論洽聞, 有聲乎當世, [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 何所本始? 吉凶之效, 安所期焉? <禹湯>水旱, 厥咎何由? 仁義禮知四者之宜, 當安設施? 屬統垂業, 物鬼變化, 天命之符, 廢興何如? 天文地理人事之紀, 子大夫習焉. 其悉意正議, 詳具其對, 著之于篇, 朕將親覽焉, 靡有所隱.
<弘>對曰:
臣聞上古<堯舜>之時, 不貴爵賞而民勸善, 不重刑罰而民不犯, 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 深刑重罰而姦不止, 其上不正, 遇民不信也, 夫厚(當)[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 必信而已矣. 是故因能任官, 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 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 卽賦斂省;不奪民時, 不妨民力, 則百姓富;有德者進, 無德者退, 則朝廷尊;有功者上, 無功者下, 則 臣逡;罰當罪, 則姦邪止;賞當賢, 則臣下勸:凡此八者, 治[民]之本也. 故民者, 業之卽不爭, 理得則不怨, 有禮則不暴, 愛之則親上, 此有天下之急者也. 故法不遠義, 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 則民親而不暴. 故法之所罰, 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 禮之所取也. 禮義者, 民之所服也, 而賞罰順之, 則民不犯禁矣. 故 衣冠, 異章服, 而民不犯者, 此道素行也.
臣聞之, 氣同則從, 聲比則應. 今人主和德於上, 百姓和合於下, 故心和則氣和, 氣和則形和, 形和則聲和, 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 故陰陽和, 風雨時, 甘露降, 五 登, 六畜蕃, 嘉禾興, 朱草生, 山不童, 澤不 , 此和之至也. 故形和則無疾, 無疾則不夭, 故父不喪子, 兄不哭弟. 德配天地, 明 日月, 則麟鳳至, 龜龍在郊, <河>出圖, <洛>出書, 遠方之君莫不說義, 奉幣而來朝, 此和之極也.
臣聞之, 仁者愛也, 義者宜也, 禮者所履也, 智者術之原也. 致利除害, 兼愛無私, 謂之仁;明是非, 立可否, 謂之義;進退有度, 尊卑有分, 謂之禮;擅殺生之柄, 通[壅]塞之塗, 權輕重之數, 論得失之道, 使遠近情僞必見於上, 謂之術:凡此四者, 治之本, 道之用也, 皆當設施, 不可廢也. 得其要, 則天下安樂, 法設而不用;不得其術, 則主蔽於上, 官亂於下. 此事之情, 屬統垂業之本也.
臣聞<堯>遭鴻水, 使<禹>治之, 未聞<禹>之有水也. 若<湯>之旱, 則<桀>之餘烈也. <桀紂>行惡, 受天之罰;<禹湯>積德, 以王天下. 因此觀之, 天德無私親, 順之和起, 逆之害生. 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 臣<弘>愚戇, 不足以奉大對.
時對者百餘人, 太*常奏<弘>第居下. 策奏, 天子擢<弘>對爲第一. 召入見, 容貌甚麗, 拜爲博士, 待詔<金馬門>.
<弘>復上疏曰: 陛下有先聖之位而無先聖之名, 有先聖之名而無先聖之吏, 是以勢同而治異. 先世之吏正, 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 故其民薄. 政弊而不行, 令倦而不聽. 夫使邪吏行弊政, 用倦令治薄民, 民不可得而化, 此治之所以異也. 臣聞<周公旦>治天下, 朞年而變, 三年而化, 五年而定. 唯陛下之所志. 書奏, 天子以冊書答曰: 問:<弘>稱<周公>之治, <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 <弘>對曰: 愚臣淺薄, 安敢比材於<周公>! 雖然, 愚心曉然見治道之可以然也. 夫虎豹馬牛, 禽獸之不可制者也, 及其敎馴服習之, 至可牽持駕服, 唯人之從. 臣聞 曲木者不累日, 銷金石者不累月, 夫人之於利害好惡, 豈比禽獸木石之類哉? 朞年而變, 臣<弘>尙竊遲之. 上異其言.
時方通<西南夷>, <巴蜀>苦之, 詔使<弘>視焉. 還奏事, 盛毁<西南夷>無所用, 上不聽. 每朝會議, 開陳其端, 使人主自擇, 不肯面折庭爭. 於是上察其行愼厚, 辯論有餘, 習文法吏事, 緣飾以儒術, 上說之, 一歲中至左內史.
<弘>奏事, 有所不可, 不肯庭辯. 常與主爵都尉<汲 >請間, < >先發之, <弘>推其後, 上常說, 所言皆聽, 以此日益親貴. 嘗與公卿約議, 至上前, 皆背其約以順上指. <汲 >庭詰<弘>曰: <齊>人多詐而無情, 始爲與臣等建此議, 今皆背之, 不忠. 上問<弘>, <弘>謝曰: 夫知臣者以臣爲忠, 不知臣者以臣爲不忠. 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毁<弘>, 上益厚遇之.
<弘>爲人談笑多聞, 常稱以爲人主病不廣大, 人臣病不儉節. 養後母孝謹, 後母卒, 服喪三年.
爲內史數年, 遷御史大夫. 時又東置<蒼海>, 北築<朔方>之郡. <弘>數諫, 以爲罷弊中國以奉無用之地, 願罷之. 於是上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 發十策, <弘>不得一. <弘>乃謝曰: <山東>鄙人, 不知其便若是, 願罷<西南夷>,<蒼海>, 專奉<朔方>. 上乃許之.
<汲 >曰: <弘>位在三公, 奉祿甚多, 然爲布被, 此詐也. 上問<弘>, <弘>謝曰: 有之. 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 >, 然今日庭詰<弘>, 誠中<弘>之病. 夫以三公爲布被, 誠飾詐欲以釣名. 且臣聞<管仲>相<齊>, 有三歸, 侈擬於君, <桓公>以 , 亦上僭於君. <晏 >相<景公>, 食不重肉, 妾不衣絲, <齊國>亦治, 亦下比於民. 今臣<弘>位爲御史大夫, 爲布被, 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 誠如< >言. 且無< >, 陛下安聞此言? 上以爲有讓, 愈益賢之.
<元朔>中, 代<薛澤>爲丞相. 先是, <漢>常以列侯爲丞相, 唯<弘>無爵, 上於是下詔曰: 朕嘉先聖之道, 開廣門路, 宣招四方之士, 蓋古者任]賢而序位, 量能以授官, 勞大者厥祿厚, 德盛者獲爵尊, 故武功以顯重, 而文德以行 . 其以<高成>之<平津鄕>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爲<平津侯>. 其後以爲故事, 至丞相封, 自<弘>始也.
時上方興功業, 婁擧賢良. <弘>自見爲擧首, 起徒步, 數年至宰相封侯, 於是起客館, 開東閣以延賢人, 與參謀議. <弘>身食一肉, 脫粟飯, 故人賓客仰衣食, 奉祿皆以給之, 家無所餘. 然其性意忌, 外寬內深. 諸常與<弘>有隙, 無近遠, 雖陽與善, 後竟報其過. 殺<主父偃>, 徙<董仲舒膠西>, 皆<弘>力也.
後<淮南>,<衡山>謀反, 治黨與方急, <弘>病甚, 自以爲無功而封侯, 居宰相位, 宜佐明主塡撫國家, 使人由臣子之道. 今諸侯有畔逆之計, 此大臣奉職不稱也. 恐病死無以塞責, 乃上書曰: 臣聞天下通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 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 所以行之也. 故曰『好問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 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 然後知所以治人.』 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陛下躬孝弟, 監<三王>, 建<周>道, 兼<文武>, 招 四方之士, 任賢序位, 量能授官, 將以 百姓勸賢材也. 今臣愚駑, 無汗馬之勞, 陛下(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 封爲列侯, 致位三公. 臣<弘>行能不足以稱, 加有負薪之疾, 恐先狗馬塡溝壑, 終無以報德塞責*, 願歸侯, 乞骸骨, 避賢者路. 上報曰: 古者賞有功, 有德, 守成[上]文, 遭遇右武, 未有易此者也. 朕夙夜庶幾, 獲承至尊, 懼不能寧, 惟所與共爲治者, 君宜知之. 蓋君子善善及後世, 若玆行, 常在朕躬. 君不幸罹霜露之疾, 何恙不已, 乃上書歸侯, 乞骸骨, 是章朕之不德也. 今事少閒, 君其存精神, 止念慮, 輔助醫藥以自持. 因賜告牛酒雜帛. 居數月, 有 , 視事.
凡爲丞相御史六歲, 年八十, 終丞相位. 其後<李蔡>,<嚴靑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리>繼踵爲丞相. 自<蔡>至<慶>, 丞相府客館丘虛而已, 至<賀>,<屈*리>時壞以爲馬廐車庫奴婢室矣. 唯<慶>以惇謹, 復終相位, 其餘盡伏誅云.
<弘>子<度>嗣侯, 爲<山陽>太守十餘歲, 詔徵<鉅野>令<史成>詣公車, <度>留不遣, 坐論爲城旦.
<元始>中, 修功臣後, 下詔曰: <漢>興以來, 股肱在位, 身行儉約, 輕財重義, 未有若<公孫弘>者也. 位在宰相封侯, 而爲布被脫粟之飯, 奉祿以給故人賓客, 無有所餘, 可謂減於制度, 而率下篤俗者也. 與內富厚而外爲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 夫表德章義, 所以率世 俗, 聖王之制也. 其賜<弘>後子孫之次見爲適者, 爵關內侯, 食邑三百戶.
<卜式>, <河南>人也. 以田畜爲事. 有少弟, 弟壯, <式>脫身出, 獨取畜羊百餘, 田宅財物盡與弟. <式>入山牧, 十餘年, 羊致千餘頭, 買田宅. 而弟盡破其産, <式>輒復分與弟者數矣.
時<漢>方事<匈奴>, <式>上書, 願輸家財半助邊. 上使使問<式>: 欲爲官乎? <式>曰: 自(少)[小]牧羊, 不習仕宦, 不願也. 使者曰: 家豈有 , 欲言事乎? <式>曰: 臣生與人亡所爭, 邑人貧者貸之, 不善者敎之, 所居, 人皆從<式>, <式>何故見 ! 使者曰: 苟, 子何欲? <式>曰: 天子誅<匈奴>, 愚以爲賢者宜死節, 有財者宜輸之, 如此而<匈奴>可滅也. 使者以聞. 上以語丞相<弘>. <弘>曰: 此非人情. 不軌之臣不可以爲化而亂法, 願陛下勿許. 上不報, 數歲乃罷<式>. <式>歸, 復田牧.
歲餘, 會<渾邪>等降, 縣官費衆, 倉府空, 貧民大徙, 皆 給縣官, 無以盡贍. <式>復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 以給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 上識<式>姓名, 曰: 是固前欲輸其家半財助邊. 乃賜<式>外繇四百人, <式>又盡復與官. 是時富豪皆爭匿財, 唯<式>尤欲助費. 上於是以<式>終長者, 乃召拜<式>爲中郞, 賜爵左庶長, 田十頃, 布告天下, 尊顯以風百姓.
初<式>不願爲郞, 上曰: 吾有羊在<上林>中, 欲令子牧之. <式>旣爲郞, 布衣 而牧羊. 歲餘, 羊肥息. 上過其羊所, 善之*, <式>曰: 非獨羊也, 治民亦猶是矣. 以時起居, 惡者輒去, 毋令敗 . 上奇其言, 欲試使治民. 拜<式 氏>令, < 氏>便之;遷<成皐>令, 將漕最. 上以<式>朴忠, 拜爲<齊王>太傅, 轉爲相.
會<呂嘉>反, <式>上書曰: 臣聞主 臣死. 臣宜盡死節, 其駑下者宜出財以佐軍, 如是則强國不犯之道也. 臣願與子男及<臨 >習弩<博昌>習船者請行死之, 以盡臣節. 上賢之, 下詔曰: 朕聞報德以德, 報怨以直. 今天下不幸有事, 郡縣諸侯未有奮繇直道者也. <齊>相雅行躬耕, 隨牧蓄番, 輒分昆弟, 更造, 不爲利惑. 日者北邊有興, 上書助官. 往年<西河>歲惡, 率<齊>人入粟. 今又首奮, 雖未戰, 可謂義形於內矣. 其賜<式>爵關內侯, 黃金四(百)[十]斤, 田十頃, 布告天下, 使明知之.
<元鼎>中, 徵<式>代<石慶>爲御史大夫. <式>旣在位, 言郡國不便鹽鐵而船有算, 可罷. 上由是不說<式>. 明年當封禪, <式>又不習文章, 貶秩爲太子太傅, 以<兒寬>代之. <式>以壽終.
<兒寬>, <千乘>人也. 治{尙書}, 事<歐陽生>. 以郡國選詣博士, 受業<孔安國>. 貧無資用, 嘗爲弟子都養. 時行賃作, 帶經而 , 休息輒讀誦, 其精如此. 以射策爲掌故, 功次, 補廷尉文學卒史.
<寬>爲人溫良, 有廉知自將, 善屬文, 然懦於武, 口弗能發明也. 時<張湯>爲廷尉, 廷尉府盡用文史法律之吏, 而<寬>以儒生在其間, 見謂不習事, 不署曹, 除爲從史, 之<北地>視畜數年. 還至府, 上畜簿, 會廷尉時有疑奏, 已再見 矣, 史莫知所爲. <寬>爲言其意, 史因使<寬>爲奏. 奏成, 讀之皆服, 以白廷尉<湯>. <湯>大驚, 召<寬>與語, 乃奇其材, 以爲 . 上<寬>所作奏, 卽時得可. 異日, <湯>見上. 問曰: 前奏非俗吏所及, 誰爲之者? <湯>言<兒寬>. 上曰: 吾固聞之久矣. <湯>由是鄕學, 以<寬>爲奏 , 以古法義決疑獄, 甚重之. 及<湯>爲御史大夫, 以<寬>爲 , 擧侍御史. 見上, 語經學. 上說之, 從問{尙書}一篇. 擢爲中大夫, 遷左內史.
<寬>旣治民, 勸農業, 緩刑罰, 理獄訟, 卑體下士, 務在於得人心;擇用仁厚士, 推情與下, 不求名聲, 吏民大信愛之. <寬>表奏開六輔渠, 定水令以廣漑田收租稅, 時裁闊狹, 與民相假貸, 以故租多不入. 後有軍發, 左內史以負租課殿, 當免. 民聞當免, 皆恐失之, 大家牛車, 小家擔負, 輸租 屬不絶, 課更以最. 上由此愈奇<寬>.
及議欲放古巡狩封禪之事, 諸儒對者五十餘人, 未能有所定, 先是, <司馬相如>病死, 有遺書, 頌功德, 言符瑞, 足以封<泰山>. 上奇其書, 以問<寬>, <寬>對曰: 陛下躬發聖德, 統楫 元, 宗祀天地, 薦禮百神, 精神所鄕, 徵兆必報, 天地 應, 符瑞昭明. 其封<泰山>, 禪<梁父>, 昭姓考瑞, 帝王之盛節也. 然享薦之義, 不著于經, 以爲封禪告成, 合祛於天地神祇 祗戒精專以接神明. 總百官之職, 各稱事宜而爲之節文. 唯聖主所由, 制定其當, 非 臣之所能列. 今將擧大事, 優游數年, 使 臣得人自盡, 終莫能成. 唯天子建中和之極, 兼總條貫, 金聲而玉振之, 以順成天慶, 垂萬世之基. 上然之, 乃自制儀, 采儒術以文焉.
旣成, 將用事, 拜<寬>爲御史大夫, 從東封<泰山>, 還登明堂. <寬>上壽曰: 臣聞<三代>改制, 屬象相因. 間者聖統廢絶, 陛下發憤, 合指天地, 祖立明堂 雍, 宗祀<泰一>, 六律五聲, 幽贊聖意, 神樂四合, 各有方象, 以丞嘉祀, 爲萬世則, 天下幸甚. 將建大元本瑞, 登告<岱宗>, 發祉 門, 以候景至. 癸亥宗祀, 日宣重光;上元甲子, 肅邕永享. 光輝充塞, 天文粲然, (充)[見]象日昭, 報降符應. 臣<寬>奉觴再拜, 上千萬歲壽. 制曰: 敬擧君之觴.
後太史令<司馬遷>等言: 曆紀壞廢, <漢>興未改正朔, 宜可正. 上乃詔<寬>與<遷>等共定<漢>{太初曆}. 語在{律曆志}.
初<梁>相< 大>通{五經}, 爲博士, 時<寬>爲弟子. 及御史大夫缺, 徵< 大>, <大>自以爲得御史大夫. 至<洛陽>, 聞<兒寬>爲之, < 大>笑. 及至, 與<寬>議封禪於上前, <大>不能及, 退而服曰: 上誠知人. <寬>爲御史大夫, 以稱意任職, 故久無有所匡諫於上, 官屬易之. 居位九歲, 以官卒.
贊曰:<公孫弘>,<卜式>,<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爵, 遠迹羊豕之間, 非遇其時, 焉能致此位乎? 是時, <漢>興六十餘載, 海內艾安, 府庫充實, 而四夷未賓, 制度多闕. 上方欲用文武, 求之如弗及, 始以蒲輪迎<枚生>, 見<主父>而歎息. 士慕嚮, 異人 出. <卜式>拔於芻牧, <弘羊>擢於賈 , <衛靑>奮於奴僕, <日 >出於降虜, 斯亦 時版築飯牛之(明)[朋]已. <漢>之得人, 於玆爲盛, 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 篤行則<石建>,<石慶>, 質直則<汲 >,<卜式>, 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 定令則<趙禹>,<張湯>, 文章則<司馬遷>,<相如>, 滑稽則<東方朔>,<枚皐>, 應對則<嚴助>,<朱買臣>, 曆數則<唐都>,<洛下 >, 協律則<李延年>, 運籌則<桑弘羊>, 奉使則<張騫>,<蘇武>, 將率則<衛靑>,< 去病>, 受遺則< 光>,<金日 >, 其餘不可勝紀. 是以興造功業, 制度遺文, 後世莫及. <孝宣>承統, 纂修洪業, 亦講論六藝, 招選茂異, 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 <劉向>,<王 >以文章顯, 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丙吉>,<于定國>,<杜延年>, 治民則<黃 >,<王成>,< 遂>,<鄭弘>,<召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嚴延年>,<張敞>之屬, 皆有功迹見述於世. 參其名臣, 亦其次也.
漢書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張湯>, <杜陵>人也. 父爲<長安>丞, 出, <湯>爲兒守舍. 還, 鼠盜肉, 父怒, 笞<湯>. <湯>掘熏得鼠及餘肉, 劾鼠掠治, 傳爰書, 訊鞫論報, 幷取鼠與肉, 具獄 堂下, 父見之, 視文辭如老獄吏, 大驚, 遂使書獄.
父死後, <湯>爲<長安>吏. <周陽侯>爲諸卿時, 嘗繫<長安, <湯>傾身事之. 及出爲侯, 大與<湯>交, 見貴人. <湯>給事內史, 爲< 成> , 以<湯>爲無害, 言大府, 調<茂陵>尉, 治方中.
<武安侯>爲丞相, 徵<湯>爲史, 薦補侍御史. 治<陳皇后>巫蠱獄, 深竟黨與, 上以爲能, 遷太中大夫. 與<趙禹>共定諸律令, 務在深文, 拘守職之吏. 已而<禹>至少府, <湯>爲廷尉, 兩人交驩, 兄事<禹>. <禹>志在奉公孤立, 而<湯>舞知以御人. 始爲小吏, 乾沒, 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之屬交私. 及列九卿, 收接天下名士大夫, 己心內雖不合, 然陽浮道與之.
是時, 上方鄕文學, <湯>決大獄, 欲傅古義, 乃請博士弟子治{尙書},{春秋}, 補廷尉史, 平亭疑法. 奏 疑, 必奏先爲上分別其原, 上所是, 受而著 法廷尉 令, 揚主之明. 奏事卽譴, <湯> 謝, 鄕上意所便, 必引正監 史賢者, 曰: 固爲臣議, 如(此)上責臣, 臣弗用, 愚抵此.. 罪常釋. 間卽奏事, 上善之, 曰: 臣非知爲此奏, 乃監, ,史某所爲. 其欲薦吏, 揚人之善解人之過如此. 所治卽上意所欲罪, 予監吏深刻者;卽上意所欲釋, 予監吏輕平者. 所治卽豪, 必舞文巧 ;卽下戶羸弱, 時口言 雖文致法, 上裁察. 於是往往釋<湯>所言. <湯>至於大吏, 內行修, 交通賓客飮食, 於故人子弟爲吏及貧昆弟, 調護之尤厚其造請諸公, 不避寒暑. 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 然得此聲譽. 而深刻吏多爲爪牙用者, 依於文學之士. 丞相<弘>數稱其美.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 皆窮根本. <嚴助>,<伍被>, 上欲釋之, <湯>爭曰: <伍被>本造反謀, 而<助>親幸出入禁 腹心之臣, 乃交私諸侯, 如此弗誅, 後不可治. 上可論之. 其治獄所巧排大臣自以爲功, 多此類. 繇是益尊任, 遷御史大夫.
會<渾邪>等降<漢>, 大興兵伐<匈奴>, <山東>水旱, 貧民流徙, 皆 給縣官, 縣官空虛. <湯>承上指, 請造白金及五銖錢, 籠天下鹽鐵, 排富商大賈, 出告緡令, 豪彊幷兼之家, 舞文巧 以輔法. <湯>每朝奏事, 語國家用, 日 , 天子忘食. 丞相取充位, 天下事皆決<湯>. 百姓不安其生, 騷動, 縣官所興未獲其利, 姦吏 侵漁, 於是痛繩以罪. 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咸指<湯>. <湯>嘗病, 上自至舍視, 其隆貴如此.
<匈奴>求和親, 臣議前, 博士<狄山>曰: 和親便. 上問其便, <山>曰: 兵, 凶器, 未易數動. <高帝>欲伐<匈奴>, 大困<平城>, 乃遂結和親. <孝惠>,<高后>時, 天下安樂, 及<文帝>欲事<匈奴>, 北邊蕭然苦兵. <孝景>時, <吳楚>七國反, <景帝>往來東宮間, 天下寒心數月. <吳楚>已破, 竟<景帝>不言兵, 天下富實. 今自陛下興兵擊<匈奴>, 中國以空虛, 邊大困貧. 由是觀之, 不如和親. 上問<湯>, <湯>曰: 此愚儒無知. <狄山>曰: 臣固愚忠, 若御史大夫<湯>, 乃詐忠. <湯>之治<淮南>,<江都>, 以深文痛 諸侯, 別疏骨肉, 使藩臣不自安, 臣固知<湯>之(爲)詐忠. 於是上作色曰: 吾使生居一郡, 能無使虜入盜乎? <山>曰: 不能. 曰: 居一縣? 曰: 不能. 復曰: 居一 間? <山>自度辯窮且下吏, 曰: 能. 乃遣<山>乘 至月餘, <匈奴>斬<山>頭而去. 是後 臣震 .
<湯>客<田甲>雖賈人, 有賢操, 始<湯>爲小吏, 與錢通, 及爲大吏, 而<甲>所以責<湯>行義, 有烈士之風.
<湯>爲御史大夫七歲, 敗.
<河東>人<李文>, 故嘗與<湯>有隙, 已而爲御史中丞, 薦數從中文事有可以傷<湯>者, 不能爲地. <湯>有所愛史<魯謁居>, 知<湯>弗平, 使人上飛變告<文>姦事. 事下<湯>, <湯>治論殺<文>, 而<湯>心知<謁居>爲之. 上問: 變事從迹安起? <湯>陽驚曰: 此殆<文>故人怨之. <謁居>病臥閭里主人, <湯>自往視病, 爲<謁居>摩足. <趙國>以治鑄爲業, 王數訟鐵官事, <湯>常排<趙王>. <趙王>求<湯>陰事. <謁居>嘗案<趙王>, <趙王>怨之, 幷上書告: <湯>大臣也, 史<謁居>有病, <湯>至爲摩足, 疑與爲大姦. 事下廷尉. <謁居>病死, 事連其弟, 弟繫導官. <湯>亦治 囚導官. 見<謁居>弟, 欲陰爲之, 而陽不省. <謁居>弟不知而怨<湯>, 使人上書, 告<湯>與<謁居>謀, (兵)[共]變<李文>. 事下<減宣>. <宣>嘗與<湯>有隙, 及得此事, 窮竟其事, 未奏也. 會人有盜發<孝文園> 錢, 丞相<靑翟>朝, 與<湯>約俱謝, 至前, <湯>念獨丞相以四時行園, 當謝, <湯>無與也, 不謝. 丞相謝, 上使御史案其事. <湯>欲致其文丞相見知, 丞相患之. 三長史皆害<湯>, 欲陷之.
始, 長史<朱買臣>素怨<湯>, 語在其傳. <王朝>, <齊>人, 以術至右內史. <邊通>學短長, 剛暴人也, 官至<濟南>相. 故皆居<湯>右, 已而失官, 守長史, 體於<湯>. <湯>數行丞相事, 知此三長史素貴, 常陵折之, 故三長史合謀曰: 始<湯>約與君謝, 已而賣君;今欲劾君以宗廟事, 此欲代君耳. 吾知<湯>陰事. 使吏捕案<湯>左<田信>等, 曰<湯>且欲爲請奏, <信>輒先知之, 居物致富, 與<湯>分之. 及 姦事. 事辭頗聞. 上問<湯>曰: 吾所爲, 賈人輒知, 益居其物, 是類有以吾謀告之者. <湯>不謝, 又陽驚曰: 固宜有. <減宣>亦奏<謁居>事. 上以<湯>懷詐面欺, 使使八輩簿責<湯>. <湯>具自道無此, 不服. 於是上使<趙禹>責<湯>. <禹>至, 讓<湯>曰: 君何不知分也! 君所治, 夷滅者幾何人矣! 今人言君皆有狀, 天子重致君獄, 欲令君自爲計, 何多以對爲? <湯>乃爲書謝曰: <湯>無尺寸之功, 起刀筆吏, 陛下幸致位三公, 無以塞責. 然謀陷<湯>者, 三長史也. 遂自殺.
<湯>死, 家産直不過五百金, 皆所得奉賜, 無 . 昆弟諸子欲厚葬<湯>, <湯>母曰: <湯>爲天子大臣, 被惡言而死, 何厚葬爲! 載以牛車, 有棺而無*槨. 上聞之, 曰: 非此母不生此子. 乃盡按誅三長史. 丞相<靑翟>自殺. 出<田信>. 上惜<湯>, 復稍進其子<安世>.
<安世>字<子孺>, 少以父任爲郞. 用善書給事尙書, 精力於職, 休沐未嘗出. 上行幸<河東>, 嘗亡書三 , 詔問莫能知, 唯<安世>識之, 具作其事. 後購求得書, 以相校無所遺失. 上奇其材, 擢爲尙書令, 遷光祿大夫.
<昭帝>卽位, 大將軍< 光>秉政, 以<安世>篤行, <光>親重之. 會左將軍<上官桀>父子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皆與<燕王>,<蓋主>謀反誅, <光>以朝無舊臣, 白用<安世>爲右將軍光祿勳, 以自副焉. 久之, 天子下詔曰: 右將軍光祿勳<安世>輔政宿衛, 肅敬不怠, 十有三年, 咸以康寧. 夫親親任賢, <唐虞>之道也, 其封<安世>爲<富平侯>.
明年, <昭帝>崩, 未葬, 大將軍<光>白太后, 徙<安世>爲車騎將軍, 與共徵立<昌邑王>. 王行淫亂, <光>復與<安世>謀廢王, 尊立<宣帝>. 帝初卽位, 賞大臣, [下]詔曰: 夫 有德, 賞有功, 古今之通義也. 車騎將軍光祿勳<富平侯安世>, 宿衛忠正, 宣德明恩, 勤勞國家, 守職秉義, 以安宗廟, 其益封萬六百戶, 功次大將軍<光>. <安世>子<千秋>,<延壽>,<彭祖>, 皆中郞將侍中.
大將軍<光>薨後數月, 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 聖王 有德以懷萬方, 顯有功以勸百寮, 是以朝廷尊榮, 天下鄕風. 國家承祖宗之業], 制諸侯之重, 新失大將軍, 宜宣章盛德以示天下, 顯明功臣以塡藩國. 毋空大位, 以塞爭權, 所以安社稷絶未萌也. 車騎將軍<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餘年, 忠信謹厚, 勤勞政事, 夙夜不怠, 與大將軍定策, 天下受其福, 國家重臣也, 宜尊其位, 以爲大將軍, 毋令領光祿勳事, 使專精神, 憂念天下, 思惟得失. <安世>子<延壽>重厚, 可以爲光祿勳, 領宿衛臣. 上亦欲用之. <安世>聞指, 懼不敢當, 請間求見, 免冠頓首曰: 老臣耳妄聞, 言之爲先事, 不言情不達, 誠自量不足以居大位, 繼大將軍後. 唯天子財哀, 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 君言泰謙. 君而不可, 尙誰可者! <安世>深辭弗能得. 後數日, 竟拜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領尙書事. 數月, 罷車騎將軍屯兵, 更爲衛將軍, 兩宮衛尉, 城門,北軍兵屬焉.
時< 光>子<禹>爲右將軍, 上亦以<禹>爲大司馬, 罷其右將軍屯兵, 以虛尊加之, 而實奪其衆. 後歲餘, <禹>謀反, 夷宗族, <安世>素小心畏忌, 已內憂矣. 其女孫<敬>爲< 氏>外屬婦, 當相坐, <安世>瘦懼, 形於顔色. 上怪而憐之, 以問左右, 乃赦<敬>, 以慰其意. <安世>**침恐. 職典樞機, 以謹愼周密自著, 外內無間. 每定大政, 已決, 輒移病出, 聞有詔令, 乃驚, 使吏之丞相府問焉. 自朝廷大臣莫知其與議也.
嘗有所薦, 其人來謝, <安世>大恨, 以爲擧賢達能, 豈有私謝邪? 絶勿復爲通. 有郞功高不調, 自言, <安世>應曰: 君之功高, 明主所知. 人臣執事, 何長短而自言乎! 絶不許. 已而郞果遷. 莫府長史遷, 辭去之官, <安世>問以過失. 長史曰: 將軍爲明主股肱, 而士無所進, 論者以爲譏. <安世>曰: 明主在上, 賢不肖較然, 臣下自修而已, 何知士而薦之? 其欲匿名迹遠權勢如此.
爲光祿勳, 郞有醉小便殿上, 主事白行法, <安世>曰: 何以知其不反水漿邪? 如何以小過成罪! 郞淫官婢, 婢兄自言, <安世>曰:奴以 怒, 誣 衣冠. (自)[告]署適奴. 其隱人過失, 皆此類也.
<安世>自見父子尊顯, 懷不自安, 爲子<延壽>求出補吏, 上以爲<北地>太守. 歲餘, 上閔<安世>年老, 復徵<延壽>爲左曹太僕.
初, <安世>兄<賀>幸於<衛太子>, 太子敗, 賓客皆誅, <安世>爲<賀>上書, 得下蠶室. 後爲掖庭令, 而<宣帝>以皇曾孫收養掖庭. <賀>內傷太子無辜, 而曾孫孤幼, 所以視養 循, 恩甚密焉. 及曾孫壯大, <賀>敎書, 令受{詩}, 爲取<許妃>, 以家財聘之. 曾孫數有徵怪, 語在{宣紀}. <賀>聞知, 爲<安世>道之, 稱其材美. <安世>輒絶止, 以爲少主在上, 不宜稱述曾孫. 及<宣帝>卽位, 而<賀>已死. 上謂<安世>曰: 掖(廷)[庭]令平生稱我, 將軍止之, 是也. 上追思<賀>恩, 欲封其 爲<恩德侯>, 置守 二百家. <賀>有一子蚤死, 無子, 子<安世>小男<彭祖>. <彭祖>又小與上同席硏書, 指欲封之, 先賜爵關內侯. 故<安世>深辭<賀>封, 又求損守 戶數, 稍減至三十戶. 上曰: 吾自爲掖(廷)[庭]令, 非爲將軍也. <安世>乃止, 不敢復言. 遂下詔曰: 其爲故掖(廷)[庭]令<張賀>置守 三十家. 上自處置其里, 居 西鬪 翁舍南, 上少時所嘗游處也. 明年, 復下詔曰: 朕微 時, 故掖(廷)[庭]令<張賀>輔道朕躬, 修文學經術, 恩惠卓異, 厥功茂焉. {詩}云:『無言不 , 無德不報.』 其封<賀>弟子侍中關內侯<彭祖>爲<陽都侯>, 賜<賀>諡曰<陽都哀侯>. 時<賀>有孤孫< >, 年七歲, 拜爲散騎中郞將, 賜爵關內侯, 食邑三百戶. <安世>以父子封侯, 在位大盛, 乃辭祿. 詔都內別臧<張氏>無名錢以百萬數.
<安世>尊爲公侯, 食邑萬戶, 然身衣 , 夫人自紡績, 家童七百人, 皆有手技作事, 內治産業, 累積纖微, 是以能殖其貨, 富於大將軍<光>. 天子甚尊憚大將軍, 然內親<安世>, 心密於<光>焉.
<元康>四年春, <安世>病, 上疏歸侯, 乞骸骨. 天子報曰: 將軍年老被病, 朕甚閔之. 雖不能視事, 折衝萬里, 君先帝大臣, 明於治亂, 朕所不及, 得數問焉, 何感而上書歸衛將軍<富平侯>印? 薄朕忘故, 非所望也! 願將軍强餐食, 近醫藥, 專精神, 以輔天年. <安世>復强起視事, 至秋薨. 天子贈印綬, 送以輕車介士, 諡曰<敬侯>. 賜塋<杜>東, 將作穿復土, 起 祠堂. 子<延壽>嗣.
<延壽>已歷位九卿, 旣嗣侯, 國在<陳留>, 別邑在<魏郡>, 租入歲千餘萬. <延壽>自以身無功德, 何以能久堪先人大國, 數上書讓減戶邑, 又因弟<陽都侯><彭祖>口陳至誠. 天子以爲有讓, 乃徙封<平原>, 幷一國, 戶口如故, 而租稅減半. 薨, 諡曰<愛侯>. 子<勃>嗣, 爲散騎諫大夫.
<元帝>初卽位, 詔列侯擧茂材, <勃>擧太官獻丞<陳湯>. <湯>有罪, <勃>坐削戶二百, 會薨, 故賜諡曰<繆侯>. 後<湯>立功<西域>, 世以<勃>爲知人. 子<臨>嗣.
<臨>亦謙儉, 每登閣殿, 常歎曰: <桑>,< >爲我戒, 豈不厚哉! 且死, 分施宗族故舊, 薄葬不起墳. <臨>尙<敬武公主>. 薨, 子<放>嗣.
<鴻嘉>中, 上欲遵<武帝>故事, 與近臣游宴, <放>以公主子開敏得幸. <放>取皇后弟<平恩侯><許嘉>女, 上爲<放>供張, 賜甲第, 充以乘輿服飾, 號爲天子取婦, 皇后嫁女. 大官私官 供(具)[其]第, 兩宮使者冠蓋不絶, 賞賜以千萬數. <放>爲侍中中郞將, 監<平樂>屯兵, 置莫府, 儀比將軍. 與上臥起, 寵愛殊絶, 常從爲微行出游, 北至<甘泉>, 南至<長楊>,<五 >, 鬪 走馬<長安>中, 積數年.
是時上諸舅皆害其寵, 白太后. 太后以上春秋富, 動作不節, 甚以過<放>. 時數有災異, 議者歸咎<放>等. 於是丞相<宣>,御史大夫<方進>奏: <放>驕蹇縱恣, 奢淫不制. 前侍御史<修>等四人奉使至<放>家逐名捕賊, 時<放>見在, 奴從者閉門設兵弩射吏, 距使者不肯內. 知男子<李游君>欲獻女, 使樂府音監<景武>强求不得, 使奴<康>等之其家, 賊傷三人. 又以縣官事怨樂府游 <莽>, 而使大奴<駿>等四十餘人 黨盛兵弩, 白晝入樂府攻射官寺, 縛束長吏子弟, 斫破器物, 宮中皆 走伏匿. <莽>自 鉗, 衣 衣, 及守令史<調>等皆徒跣叩頭謝<放>, <放>乃止. 奴從者支屬 乘權勢爲暴虐, 至求吏妻不得, 殺其夫, 或 一人, 妄殺其親屬, 輒亡入<放>(弟)[第], 不得, 幸得勿治. <放>行輕薄, 連犯大惡, 有感動陰陽之咎, 爲臣不忠首, 罪名雖顯, 前蒙恩. 驕逸悖理, 與背畔無異, 臣子之惡, 莫大於是, 不宜宿衛在位. 臣請免<放>歸國, 以銷衆邪之萌, 厭海內之心.
上不得已, 左遷<放>爲<北地>都尉. 數月, 復徵入侍中. 太后以<放>爲言, 出<放>爲<天水>屬國都尉. <永始>,<元延>間, 比年日蝕, 故久不還<放>, 璽書勞問不絶. 居歲餘, 徵<放>歸第視母公主疾. 數月, 主有 , 出<放>爲<河東>都尉. 上雖愛<放>, 然上追太后, 下用大臣, 故常涕泣而遣之. 後復徵<放>爲侍中光祿大夫, 秩中二千石. 歲餘, 丞相<方進>復奏<放>, 上不得已, 免<放>, 賜錢五百萬, 遣就國. 數月, <成帝>崩, <放>思慕哭泣而死.
<初>, <安世>長子<千秋>與< 光>子<禹>俱爲中郞將, 將兵隨度遼將軍<范明友>擊<烏桓>. 還, 謁大將軍<光>, 問<千秋>戰鬪方略, 山川形勢, <千秋>口對兵事, 地成圖, 無所忘失. <光>復問<禹>, <禹>不能記, 曰: 皆有文書. <光>由是賢<千秋>, 以<禹>爲不材, 歎曰: < 氏>世衰, <張氏>興矣! 及<禹>誅滅, 而<安世>子孫相繼, 自<宣>,<元>以來爲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 功臣之世, 唯有<金氏>,<張氏>, 親近寵貴, 比於外戚.
<放>子<純>嗣侯, 恭儉自修, 明習<漢家>制度故事, 有<敬侯>遺風. <王莽>時不失爵, <建武>中歷位至大司空, 更封<富平>之別鄕爲<武始侯>.
<張湯>本居<杜陵>, <安世><武>,<昭>,<宣>世輒隨陵, 凡三徙, 復還<杜陵>.
贊曰:<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 而<司馬遷>不言, 故闕焉. <漢>興以來, 侯者百數, 保國持寵, 未有若<富平>者也. <湯>雖酷烈, 及身蒙咎, 其推賢揚善, 固宜有後. <安世>履道, 滿而不溢. <賀>之陰德, 亦有助云.
漢書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杜周>, <南陽杜衍>人也. <義縱>爲<南陽>太守, 以<周>爲爪牙, 薦之<張湯>, 爲廷尉史. 使案邊失亡, 所論殺甚多. 奏事中意, 任用, 與<減宣>更爲中丞者十餘歲.
<周>少言重遲, 而內深次骨. <宣>爲左內史, <周>爲廷尉, 其治大抵放<張湯>, 而善候司. 上所欲 者, 因而陷之;上所欲釋, 久繫待問而微見其 狀. 客有謂<周>曰: 君爲天下決平, 不循三尺法, 專以人主意指爲獄, 獄者固如是乎? <周>曰: 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爲律, 後主所是疏爲令;當時爲是, 何古之法乎!
至<周>爲廷尉, 詔獄亦益多矣. 二千石繫者新故相因, 不減百餘人. 郡吏大府擧之廷尉, 一歲至千餘章. 章大者連逮證案數百, 小者數十人;遠者數千里, 近者數百里. 會獄, 吏因責如章告劾, 不服, 以掠笞定之. 於是聞有逮證, 皆亡匿. 獄久者至更數赦十餘歲而相告言, 大 盡 以不道, 以上廷尉及中都官, 詔獄逮至六七萬人, 吏所增加十有餘萬.
<周>中廢, 後爲執金吾, 逐捕<桑弘羊>,<衛皇后>昆弟子刻深, 上以爲盡力無私, 遷爲御史大夫.
始<周>爲廷史, 有一馬, 及久任事, 列三公, 而兩子夾<河>爲郡守, 家 累巨萬矣. 治皆酷暴, 唯少子<延年>行寬厚云.
<延年>字<幼公>, 亦明法律. <昭帝>初立, 大將軍< 光>秉政, 以<延年>三公子, 吏材有餘, 補軍司空<始元>四年, <益州>蠻夷反, <延年>以校尉將<南陽>士擊<益州>, 還, 爲諫大夫. 左將軍<上官桀>父子與<蓋主>,<燕王>謀爲逆亂, 假稻田使者<燕倉>知其謀, 以告大司農<楊敞>. <敞>惶懼, 移病, 以語<延年>. <延年>以聞, <桀>等伏辜. <延年>封爲<建平侯>.
<延年>本大將軍< 光>吏, 首發大姦, 有忠節, 由是擢爲太僕右]曹給事中. <光>持刑罰嚴, <延年>輔之以寬. 治<燕王>獄時, 御史大夫<桑弘羊>子<遷>亡, 過父故吏<侯史吳>. 後<遷>捕得, 伏法. 會赦, <侯史吳>自出繫獄, 廷尉<王平>與少府<徐仁>雜治反事, 皆以爲<桑遷>坐父謀反而<侯史吳>臧之, 非匿反者, 乃匿爲隨者也. 卽以赦令除<吳>罪. 後侍御史治實, 以<桑遷>通經術, 知父謀反而不諫爭, 與反者身無異;<侯史吳>故三百石吏, 首匿<遷>, 不與庶人匿隨從者等, <吳>不得赦. 奏請覆治, 劾廷尉,少府縱反者. 少府<徐仁>卽丞相<車千秋>女壻也, 故<千秋>數爲<侯史吳>言. 恐<光>不聽, <千秋>卽召中二千石,博士會公車門, 議問<吳>法. 議者知大將軍指, 皆執<吳>爲不道. 明日, <千秋>封上衆議, <光>於是以<千秋>擅召中二千石以下, 外內異言, 遂下廷尉<平>,少府<仁>獄. 朝廷皆恐丞相坐之. <延年>乃奏記<光>爭, 以爲 吏縱罪人, 有常法, 今更* <吳>爲不道, 恐於法深. 又丞相素無所守持, 而爲好言於下, 盡其素行也. 至擅召中二千石, 甚無狀. <延年>愚, 以爲丞相久故, 及先帝用事, 非有大故, 不可棄也. 間者民頗言獄深, 吏爲峻 , 今丞相所議, 又獄事也, 如是以及丞相, 恐不合衆心. 下 譁, 庶人私議, 流言四布, <延年>竊重將軍失此名於天下也! <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輕重, 皆論棄市, 而不以及丞相, 終與相竟. <延年>論議持平, 合和朝廷, 皆此類也.
見國家承<武帝>奢侈師旅之後, 數爲大將軍<光>言: 年歲比不登, 流民未盡還, 宜修<孝文>時政, 示以儉約寬和, 順天心, 說民意, 年歲宜應. <光>納其言, 擧賢良, 議罷酒 鹽鐵, 皆自<延年>發之. 吏民上書言便宜, 有異, 輒下<延年>平處復奏. 言可官試者, 至爲縣令, 或丞相,御史除用, 滿歲以狀聞, 或抵其罪法, 常與兩府及廷尉分章.
<昭帝>末, 寢疾, 徵天下名醫, <延年>典領方藥. 帝崩, <昌邑王>卽位, 廢, 大將軍<光>,車騎將軍<張安世>與大臣議所立. 時<宣帝>養於掖廷, 號皇曾孫, 與<延年>中子< >相愛善, <延年>知曾孫德美, 勸<光>,<安世>立焉. <宣帝>卽位, 賞大臣, <延年>以定策安宗廟, 益戶二千三百, 與始封所食邑凡四千三百戶. 詔有司論定策功, 大司馬大將軍<光>功德過太尉<絳侯><周勃>, 車騎將軍<安世>,丞相<楊敞>功比丞相<陳平>, 前將軍<韓增>,御史大夫<蔡誼>功比<潁陰侯><灌 >, 太僕<杜延年>功比<朱虛侯劉章>, 後將軍<趙充國>,大司農<田延年>,少府<史樂成>功比典客<劉揭>, 皆封侯益土.
<延年>爲人安和, 備於諸事, 久典朝政, 上任信之, 出卽奉駕, 入給事中, 居九卿位十餘年, 賞賜賂遺, 數千萬.
< 光>薨後, 子<禹>與宗族謀反, 誅. 上以<延年 氏>舊人, 欲退之, 而丞相<魏相>奏<延年>素貴用事, 官職多姦. 遣吏考案, 但得苑馬多死, 官奴婢乏衣食, <延年>坐免官, 削戶二千. 後數月, 復召拜爲<北地>太守. <延年>以故九卿外爲邊吏, 治郡不進, 上以璽書讓<延年>. <延年>乃選用良吏, 捕(繫)[擊]豪强, 郡中淸靜. 居歲餘, 上使謁者賜<延年>璽書, 黃金二十斤, 徙爲<西河>太守, 治甚有名. <五鳳>中, 徵入爲御史大夫. <延年>居父官府, 不敢當舊位, 坐臥皆易其處. 是時四夷和, 海內平, <延年>視事三歲, 以老病乞骸骨, 天子優之, 使光祿大夫持節賜<延年>黃金百斤,(牛)酒, 加致醫藥<延年>遂稱(疾)[病]篤. 賜安車駟馬, 罷就第. 後數月薨, 諡曰<敬侯>, 子<緩>嗣.
<緩>少爲郞, <本始>中以校尉從蒲類將軍擊<匈奴>, 還爲諫大夫, 遷<上谷>都尉, <雁門>太守. 父<延年>薨, 徵視喪事, 拜爲太常, 治諸陵縣, 每冬月封具獄日, 常去酒省食, 官屬稱其有恩. <元帝>初卽位, 貴民流, <永光>中<西羌>反, <緩>輒上書入錢 以助用, 前後數百萬.
<緩>六弟, 五人至大官, 少弟<熊>歷五郡二千石, 三州牧刺史, 有能名, 唯中弟<欽>官不至而最知名.
<欽>字<子夏>, 少好經書, 家富而目偏盲, 故不好爲吏. <茂陵杜 >與<欽>同姓字, 俱以材能稱京師, 故衣冠謂<欽>爲 盲<杜子夏> 以相別. <欽>惡以疾見 , 乃爲小冠, 高廣財二寸, 由是京師更謂<欽>爲 小冠<杜子夏> , 而< >爲 大冠<杜子夏> 云.
時帝舅大將軍<王鳳>以外戚輔政, 求賢知自助. <鳳>父<頃侯禁>與<欽>兄<緩>相善, 故<鳳>深知<欽>能, 奏請<欽>爲大將軍軍武庫令. 職閒無事, <欽>所好也.
<欽>爲人深博有謀. 自上爲太子時, 以好色聞, 及卽位, 皇太后詔采良家女. <欽>因是說大將軍<鳳>曰: 禮壹娶九女, 所以極陽數, 廣嗣重祖也;必鄕擧求窈窕, 不問華色, 所以助德理內也; 姪雖缺不復補, 所以養壽塞爭也. 故后妃有貞淑之行, 則胤嗣有賢聖之君;制度有威儀之節, 則人君有壽考之福. 廢而不由, 則女德不厭;女德不厭, 則壽命不究於高年. {書}云『或四三年』, 言失欲之生害也. 男子五十, 好色未衰;婦人四十, 容貌改前. 以改前之容侍於未衰之年, 而不以禮爲制, 則其原不可救而後徠異態;後徠異態, 則正后自疑而支庶有間適之心. 是以<晉獻>被納讒之謗, <申生>蒙無罪之辜. 今聖主富於春秋, 未有適嗣, 方鄕術入學, 未親后妃之議. 將軍輔政, 宜因始初之隆, 建九女之制, 詳擇有行義之家, 求淑女之質, 毋必有(聲色)[色聲]音技能, 爲萬世大法. 夫少, 戒之在色, {小卞>之作, 可爲寒心. 唯將軍常以爲憂.
<鳳>白之太后, 太后以爲故事無有. <欽>復重言: {詩}云 『<殷>監不遠, 在<夏后氏>之世』. 刺戒者至迫近, 而省聽者常怠忽, 可不愼哉! 前言九女, 略陳其禍福, 甚可悼懼, 竊恐將軍不深留意. 后妃之制, 夭壽治亂存亡之端也. 迹<三代>之季世, 覽<宗>,<宣>之饗國, 察近屬之符驗, 禍敗曷常不由女德? 是以佩玉晏鳴, {關 }歎之, 知好色之伐性短年, 離制度之生無厭, 天下將蒙化, 陵夷而成俗也. 故詠淑女, 幾以配上, 忠孝之篤, 仁厚之作也. 夫君親壽尊, 國家治安, 誠臣子之至願, 所當勉之也. {易}曰:『正其本, 萬物理.』 凡事論有疑未可立行者, 求之往古則典刑無, 考之來今則吉凶同, 卒搖易之則民心惑, 若是者誠難施也. 今九女之制, 合於往古, 無害於今, 不逆於民心, 至易行也, 行之至有福也, 將軍輔政而不蚤定, 非天下之所望也. 唯將軍信臣子之願, 念{關 }之思, 逮委政之隆, 及始初淸明, 爲<漢家>建無窮之基, 誠難以忽, 不可以 . <鳳>不能自立法度, 循故事而已. 會皇太后女弟司馬<君力>與<欽>兄子私通, 事上聞, <欽>慙懼, 乞骸骨去.
後有日蝕地震之變, 詔擧賢良方正能直言士, <合陽侯><梁放>擧<欽>. <欽>上對曰: 陛下畏天命, 悼變異, 延見公卿, 擧直言之士, 將以求天心, 迹得失也. 臣<欽>愚戇, 經術淺薄, 不足以奉大對. 臣聞日蝕地震, 陽微陰盛也. 臣者, 君之陰也;子者, 父之陰也;妻者, 夫之陰也;夷狄者, 中國之陰也. {春秋}日蝕三十六, 地震五, 或夷狄侵中國, 或政權在臣下, 或婦乘夫, 或臣子背君父, 事雖不同, 其類一也. 臣竊觀人事以考變異, 則本朝大臣無不自安之人, 外戚親屬無乖刺之心, <關東>諸侯無强大之國, 三垂蠻夷無逆理之節;殆爲後宮. 何以言之? 日以戊申蝕, 時加未. 戊(夫)[未], 土也. 土者, 中宮之部也. 其夜地震<未央宮>殿中, 此必適妾將有爭寵相害而爲患者, 唯陛下深戒之. 變感以類相應, 人事失於下, 變象見於上. 能應之以德, 則異咎消亡;不能應之以善, 則禍敗至. <高宗>遭 雉之戒, 飭己正事, 享百年之壽, <殷>道復興, 要在所以應之. 應之非誠不立, 非信不行. <宋景公>小國之諸侯耳, 有不忍移禍之誠, 出人君之言三, <熒惑>爲之退舍. 以陛下聖明, 內推至誠, 深思天變, 何應而不感? 何搖而不動? <孔子>曰:『仁遠乎哉!』 唯陛下正后妾, 抑女寵, 防奢泰, 去佚游, 躬節儉, 親萬事, 數御安車, 由輦道, 親二宮之饔膳, 致晨昏之定省. 如此, 卽<堯舜>不足與比隆, 咎異何足消滅! 如不留聽於庶事, 不論材而授位, 天下之財以奉淫侈, 萬姓之力以從耳目, 近諂諛之人而遠公方, 信讒賊之臣以誅忠良, 賢俊失在巖穴, 大臣怨於不以, 雖無變異, 社稷之憂也. 天下至大, 萬事至衆, 祖業至重, 誠不可以佚豫爲, 不可以奢泰持也. 唯陛下忍無益之欲, 以全衆庶之命. 臣<欽>愚戇, 言不足采.
其夏, 上盡召直言之士詣<白虎殿>對策, 策曰: 天地之道何貴? 王者之法何如? {六經}之義何上? 人之行何先? 取人之術何以? 當世之治何務? 各以經對.
<欽>對曰: 臣聞天道貴信, 地道貴貞;不信不貞, 萬物不生. 生, 天地之所貴也. 王者承天地之所生, 理而成之, 昆蟲草木靡不得其所. 王者法天地, 非仁無以廣施, 非義無以正身;克己就義, 恕以及人, {六經}之所上也. 不孝, 則事君不忠, 官不敬, 戰陳無勇, 朋友不信. <孔子>曰:『孝無終始, 而患不及者, 未之有也.』 孝, 人行之所先也. 觀本行於鄕黨, 考功能於官職, 達觀其所擧, 富觀其所予, 窮觀其所不爲, 乏觀其所不取, 近觀其所爲[主], 遠觀其所主. <孔子>曰:『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 哉?』 取人之術也. <殷>因於<夏>尙質, <周>因於<殷>尙文, 今<漢家>承<周秦>之 , 宜抑文尙質, 廢奢長儉, 表實去僞. <孔子>曰『惡紫之奪朱』, 當世治之所務也. 臣竊有所憂, 言之則拂心逆指, 不言則漸日長, 爲禍不細, 然小臣不敢廢道而求從, 違忠而 意. 臣聞玩色無厭, 必生好憎之心;好憎之心生, 則愛寵偏於一人;愛寵偏於一人, 則繼嗣之路不廣, 而嫉 之心興矣. 如此, 則匹婦之說, 不可勝也. 唯陛下純德普施, 無欲是從, 此則衆庶咸說, 繼嗣日廣, 而海內長安. 萬事之是非何足備言!
<欽>以前事病, 賜帛罷, 後爲議郞, 復以病免.
徵詣大將軍莫府, 國家政謀, <鳳>常與<欽>慮之. 數稱達名士<王駿>,<韋安世>,<王延世>等, 救解<馮野王>,<王尊>,<胡常>之罪過, 及繼功臣絶世, 塡撫四夷, 當世善政, 多出於<欽>者. 見<鳳>專政泰重, 戒之曰: 昔<周公>身有至聖之德, 屬有叔父之親, 而<成王>有獨見之明, 無信讒之聽, 然<管蔡>流言而<周公>懼. <穰侯>, <昭王>之舅也, 權重於<秦>, 威震 敵, 有旦莫偃伏之愛, 心不介然有間, 然<范 >起徒步, 由異國, 無雅信, 開一朝之說, 而<穰侯>就封. 及近者<武安侯>之見退, 三事之跡, 相去各數百歲, 若合符節, 甚不可不察. 願將軍由<周公>之謙懼, 損<穰侯>之威,放<武安>之欲, 毋使<范雎>之徒得間其說.
頃之, 復日蝕, 京兆尹<王章>上封事求見, 果言<鳳>專權蔽主之過, 宜廢勿用, 以應天變. 於是天子感悟, 召見<章>, 與議, 欲退<鳳>. <鳳>甚憂懼, <欽>令<鳳>上疏謝罪, 乞骸骨, 文指甚哀. 太后涕泣爲不食. 上少而親倚<鳳>, 亦不忍廢, 復起<鳳>就位. <鳳>心慙, 稱病篤, 欲遂退. <欽>復說之曰: 將軍深悼輔政十年, 變異不已, 故乞骸骨, 歸咎於身, 刻己自責, 至誠動衆, 愚知莫不感傷. 雖然, 是無屬之臣, 執進退之分, 其去就之節者耳, 非主上所以待將軍, 非將軍所以報主上也. 昔<周公>雖老, 猶在京師, 明不離<成周>, 示不忘王室也. <仲山父>異姓之臣, 無親於<宣>, 就封於<齊>, 猶歎息永懷, 宿夜徘徊, 不忍遠去, 況將軍之於主上, 主上之與將軍哉! 夫欲天下治安變異之意, 莫有將軍, 主上照然知之, 故攀援不遣, {書}稱『公毋困我!』 唯將軍不爲四國流言自疑於<成王>, 以固至忠. <鳳>復起視事. 上令尙書劾奏京兆尹<章>, <章>死詔獄. 語在{元后傳}.
<章>旣死, 衆庶 之, 以譏朝廷. <欽>欲救其過, 復說<鳳>曰: 京兆尹<章>所坐事密, 吏民見<章>素好言事, 以爲不坐官職, 疑其以日蝕見對有所言也. 假令<章>內有所犯, 雖陷正法, 事不暴揚, 自京師不曉, 況於遠方. 恐天下不知<章>實有罪, 而以爲坐言事也. 如是, 塞爭引之原, 損寬明之德. <欽>愚以爲宜因<章>事擧直言極諫, 見郞從官展盡其意, 加於往前, 以明示四方, 使天下咸知主上聖明, 不以言罪下也. 若此, 則流言消釋, 疑惑著明. <鳳>白行其策. <欽>之補過將美, 皆此類也.
優游不仕, 以壽終. <欽>子及昆弟支屬至二千石者且十人. <欽>兄<緩>前免太常, 以列侯奉朝請, <成帝>時乃薨, 子<業>嗣.
<業>有材能, 以列侯選, 復爲太常. 數言得失, 不事權貴, 與丞相<翟方進>,衛尉<定陵侯淳于長>不平. 後<業>坐法免官, 復爲<函谷關>都尉. 會<定陵侯長>有罪, 當就國, <長>舅<紅陽侯立>與<業>書曰: 誠哀老 垂白, 隨無狀子出關, 願勿復用前事相侵. <定陵侯>旣出關, 伏罪復發, 下< 陽>獄. 丞相史搜得<紅陽侯>書, 奏<業>聽請, 不敬, 坐免就國.
其春, 丞相<方進>薨, <業>上書言: <方進>本與<長>深結厚, 更相稱薦, <長>陷大惡, 獨得不坐, 苟欲障塞前過, 不爲陛下廣持平例, 又無恐懼之心, 反因時信其邪 , 報 怨. 故事, 大逆朋友坐免官, 無歸故郡者, 今(在)[坐]<長>者歸故郡, 已深一等:<紅陽侯立>坐子受<長>貨賂故就國耳, 非大逆也, 而<方進>復奏<立>黨友後將軍<朱博>,<鉅鹿>太守<孫宏>,故少府<陳咸>, 皆免官, 歸<咸>故郡. 刑罰無平, 在<方進>之筆端, 衆庶莫不疑惑, 皆言<孫宏>不與<紅陽侯>相愛. <宏>前爲中丞時, <方進>爲御史大夫, 擧 <隆>可侍御史, <宏>奏<隆>前奉使欺 , 不宜執法近侍, <方進>以此怨<宏>. 又<方進>爲京兆尹時, <陳咸>爲少府, 在九卿高弟, 陛下所自知也. <方進>素與司直<師丹>相善, 臨御史大夫缺, 使<丹>奏<咸>爲姦利, 請案驗, 卒不能有所得, 而<方進>果自得御史大夫. 爲丞相, 卽時 欺, 奏免<咸>, 復因<紅陽侯>事歸<咸>故郡. 衆人皆言國家假<方進>權太甚. 案<師丹>行能無異, 及光祿勳<許商>被病殘人, 皆但以附從<方進>, 嘗獲尊官. <丹>前親(屬)[薦]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 爲國求福, 幾獲大利. 幸賴陛下至明, 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驗, 卒得其姦, 皆坐死. 假令<丹>知而白之, 此誣罔罪也;不知而白之, 是背經術惑左道也:二者皆在大 , 重於<朱博>,<孫宏>,<陳咸>所坐. <方進>終不擧白, 專作威福, 阿黨所厚, 排 英俊, 託公報私, 橫 無所畏忌, 欲以熏 天下. 天下莫不望風而靡, 自尙書近臣皆結舌杜口, 骨肉親屬莫不股栗. 威權泰盛而不忠信, 非所以安國家也. 今聞<方進>卒病死, 不以尉示天下, 反復賞賜厚葬, 唯陛下深思往事, 以戒來今.
會<成帝>崩, <哀帝>卽位, <業>復上書言: <王氏>世權日久, 朝無骨 之臣, 宗室諸侯微弱, 與繫囚無異, 自佐史以上至於大吏皆權臣之黨. <曲陽侯根>前爲三公輔政, 知<趙昭儀>殺皇子, 不輒白奏, 反與<趙氏>比周, 恣意妄行, 故<許后>, 被加以非罪, 誅破諸<許>族, 敗<元帝>外家. 內嫉 同産兄 <紅陽侯立>及<淳于氏>, 皆老被放棄. 新 血京師, 威權可畏. <高陽侯薛宣>有不養母之名, <安昌侯張禹>姦人之雄, 惑亂朝廷, 使先帝負謗於海內, 尤不可不愼. 陛下初卽位, 謙讓未皇, 孤獨特立, 莫可據杖, 權臣易世, 意若探湯*. 宜蚤以義割恩, 安百姓心. 竊見<朱博>忠信勇猛, 材略不世出, 誠國家雄俊之寶臣也, 宜徵<博>置左右, 以塡天下. 此人在朝, 則陛下可高枕而臥矣. 昔諸<呂>欲危<劉氏>, 賴有<高祖>遺臣<周勃>,<陳平>尙存, 不者. 幾爲姦臣笑.
<業>又言宜爲<恭王>立廟京師, 以章孝道. 時<高昌侯董宏>亦言宜尊帝母<定陶王丁后>爲帝太后. 大司空<師丹>等劾<宏>誤朝不道, 坐免爲庶人, <業>復上書訟<宏>. 前後所言皆合指施行, <朱博>果見拔用. <業>由是徵, 復爲太常. 歲餘, 左遷<上黨>都尉. 會司 奏<業>爲太常選擧不實, <業>坐免官, 復就國.
<哀帝>崩, <王莽>秉政, 諸前議立廟尊號者皆免, 徙<合浦>. <業>以前罷黜, 故見闊略, 憂恐, 發病死. <業成帝>初尙帝妹<潁邑公主>, 主無子, 薨, <業>家上書求還京師與主合葬, 不許, 而賜諡曰<荒侯>, 傳子至孫絶. 初, <杜周武帝>時徙<茂陵>, 至<延年>徙<杜陵>云.
贊曰:<張湯>,<杜周> 起文墨小吏, 致位三公, 列於酷吏. 而俱有良子, 德器自過, 爵位尊顯, 繼世立朝, 相與提衡, 至於<建武>, <杜氏>爵乃獨絶. 迹其福祚, 元功儒林之後莫能及也. 自謂<唐杜>苗裔, 豈其然乎? 及<欽>浮沈當世, 好謀而成, 以<建始>之初深陳女戒, 終如其言, 庶幾乎{關 }之見微, 非夫浮華博習之徒所能規也. <業>因勢而抵*궤, 稱<朱博>, 毁<師丹>, 愛憎之議可不畏哉!
漢書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張騫>, <漢中>人也. <建元>中爲郞. 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 以其頭爲飮器, <月氏>遁而怨<匈奴>, 無與共擊之. <漢>方欲事滅<胡>, 聞此言, 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 乃募能使者. <騫>以郞應募, 使<月氏>, 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 西>. 徑<匈奴>, <匈奴>得之, 傳詣單于. 單于曰: <月氏>在吾北, <漢>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 <漢>肯聽我乎? 留<騫>十餘歲, 予妻, 有子, 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西, <騫>因與其屬亡鄕<月氏>, 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聞<漢>之饒財, 欲通不得, 見<騫>, 喜, 問欲何之. <騫>曰: 爲<漢>使<月氏>而爲<匈奴>所閉道, 今亡, 唯王使人道送我. 誠得至, 反<漢>, <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以爲然, 遣<騫>, 爲發譯道, 抵<康居>. <康居>傳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爲<胡>所殺, 立其夫人爲王. 旣臣<大夏>而君之, 地肥饒, 少寇, 志安樂. 又自以遠遠<漢>, 殊無報<胡>之心. <騫>從<月氏>至<大夏>, 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留歲餘, 還, <南山>, 欲從<羌>中歸, 復爲<匈奴>所得. 留歲餘, 單于死, 國內亂, <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 拜<騫>太中大夫, <堂邑父>爲奉使君.
<騫>爲人彊力, 寬大信人, 蠻夷愛之. <堂邑父胡>人, 善射, 窮急射禽獸給食. 初, <騫>行時百餘人, 去十三歲, 唯二人得還.
<騫>身所至者, <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 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 具爲天子言其地形, 所有*. 語皆在{西域傳}.
<騫>曰: 臣在<大夏>時, 見< >竹杖,<蜀>布, 問安得此, <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 其俗土著, 與<大夏>同, 而卑濕暑熱. 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 以<騫>度之, <大夏>去<漢>萬二千里, 居西南. 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 有<蜀>物, 此其去<蜀>不遠矣. 今使<大夏>, 從<羌>中, 險, <羌>人惡之;少北, 則爲<匈奴>所得;從<蜀>, 宜徑, 又無寇. 天子旣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 多奇物, 土著, 頗與中國同俗, 而兵弱, 貴<漢>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 兵彊, 可以賂遺設利朝也. 誠得而以義屬之, 則廣地萬里, 重九譯, 致殊俗, 威德 於四海. 天子欣欣以<騫>言爲然. 乃令因<蜀 爲>發間使, 四道 出:出< >, 出< >, 出<徙>,< >, 出< >, 皆各行一二千里. 其北方閉< >,< >, 南方閉< >,<昆明>. <昆明>之屬無君長, 善寇盜, 輒殺略<漢>使, 終莫得通. 然聞其西可千餘里, 有乘象國, 名< 越>, 而蜀<賈>間出物者或至焉, 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 國>. 初, <漢>欲通<西南夷>, 費多, 罷之. 及<騫>言可以通<大夏>, 乃復事<西南夷>.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 知水草處, 軍得以不乏, 乃封<騫>爲<博望侯>. 是歲<元朔>六年也. 後二年, <騫>爲衛尉, 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擊<匈奴>. <匈奴>圍<李將軍>, 軍失亡多, 而<騫>後期當斬, 贖爲庶人. 是歲驃騎將軍破<匈奴>西邊, 殺數萬人, 至<祁連山>. 其秋, <渾邪王>率衆降<漢>, 而<金城>,<河西>(西) <南山>至<鹽澤>, 空無<匈奴>. <匈奴>時有候者到, 而希矣. 後二年, <漢>擊走單于於幕北.
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 <騫>旣失侯, 因曰: 臣居<匈奴>中, 聞<烏孫王>號<昆莫>. <昆莫>父<難兜靡>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焞煌>間, 小國也. <大月氏>攻殺<難兜靡>, 奪其地, 人民亡走<匈奴>. 子<昆莫>新生, 傅父布就翎侯抱亡置草中, 爲求食, 還, 見狼乳之, 又烏銜肉翔其旁, 以爲神, 遂持歸<匈奴>, 單于愛養之. 及壯, 以其父民衆與<昆莫>, 使將兵, 數有功. 時, <月氏>已爲<匈奴>所破, 西擊<塞王>. <塞王>南走遠徙, <月氏>居其地. <昆莫>旣健, 自請單于報父怨, 遂西攻破<大月氏>. <大月氏>復西走, 徙<大夏>地. <昆莫>略其衆, 因留居, 兵稍彊, 會單于死, 不肯復朝事<匈奴>. <匈奴>遣兵擊之, 不勝, 益以爲神而遠之. 今單于新困於<漢>, 而<昆莫>地空. 蠻夷戀故地, 又貪<漢>物, 誠以此時厚賂<烏孫>, 招以東居故地, <漢>遣公主爲夫人, 結昆弟, 其勢宜聽, 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旣連<烏孫>, 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爲外臣. 天子以爲然, 拜<騫>爲中郞將, 將三百人, 馬各二匹, 牛羊以萬數, 齎金幣帛直數千鉅萬, 多持節副使, 道可便遣之旁國. <騫>旣至<烏孫>, 致賜諭指, 未能得其決. 語在{西域傳}. <騫>卽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 <烏孫>發譯道送<騫>, 與<烏孫>使數十人, 馬數十匹, 報謝, 因令窺<漢>, 知其廣大.
<騫>還, 拜爲大行. 歲餘, <騫>卒. 後歲餘, 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 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然<騫>鑿空, 諸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 以爲質於外國, 外國由是信之. 其後, <烏孫>竟與<漢>結婚.
初, 天子發書{易}, 曰 神馬當從西北來 . 得<烏孫>馬好, 名曰 天馬 . 及得<宛>汗血馬, 益壯, 更名<烏孫>馬曰 西極馬 , <宛>馬曰 天馬 云. 而<漢>始築<令居>以西, 初置<酒泉郡>, 以通西北國. 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 >,<條支>,<身毒國>. 而天子好<宛>馬, 使者相望於道, 一輩大者數百, 少者百餘人, 所齎操, 大放<博望侯>時. 其後益習而衰少焉. <漢>率一歲中使者多者十餘, 少者五六輩, 遠者八九歲, 近者數歲而反.
是時, <漢>旣滅<越>, <蜀>所通<西南夷>皆震, 請吏. 置< 柯>,<越 >,<益州>,<沈黎>,<文山>郡, 欲地接以前通<大夏>. 乃遣使歲十餘輩, 出此初郡, 皆復閉<昆明>, 爲所殺, 奪幣物. 於是<漢>發兵擊<昆明>, 斬首數萬. 後復遣使, 竟不得通. 語在{西南夷傳}.
自<騫>開外國道以尊貴, 其吏士爭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 求使. 天子爲其絶遠, 非人所樂, 聽其言, 予節, 募吏民無問所從來, 爲具備人衆遣之, 以廣其道. 來還不能無侵盜幣物, 及使失指, 天子爲其習之, 輒覆按致重罪, 以激怒令贖, 復求使. 使端無窮, 而輕犯法. 其吏卒亦輒復盛推外國所有, 言大者予節, 言小者爲副, 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相效. 其使皆私縣官齎物, 欲賤市以私其利. 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 度<漢>兵遠, 不能至, 而禁其食物, 以苦<漢>使. <漢>使乏絶, 責怨, 至相攻擊. <樓蘭>,<姑師>小國, 當空道, 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 而<匈奴>奇兵又時時遮擊之. 使者爭言外國利害, 皆有城邑, 兵弱易擊. 於是天子遣<從票侯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萬以擊<胡>, <胡>皆去. 明年, 擊破<姑師>, 虜<樓蘭王>. <酒泉>列亭 至<玉門>矣.
而<大宛>諸國發使隨<漢>使來, 觀<漢>廣大, 以大鳥卵及< >眩人獻於<漢>, 天子大說. 而<漢>使窮<河>源, 其山多玉石, 采來, 天子案古圖書, 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
是時, 上方數巡狩海上, 乃悉從外國客, 大都多人則過之, 散財帛賞賜, 厚具饒給之, 以覽視<漢>富厚焉. 大角 , 出奇 諸怪物, 多聚觀者, 行賞賜, 酒池肉林, 令外國客 觀各倉庫府臧之積, 欲以見<漢>廣大, 傾駭之. 及加其眩者之工, 而角 奇 歲增變, 其益興, 自此始. 而外國使更來更去. <大宛>以西皆自恃遠, 尙驕恣, 未可 以禮羈 而使也.
<漢>使往旣多, 其少從率進孰於天子, 言<大宛>有善馬在<貳師城>, 匿不肯示<漢>使. 天子旣好<宛>馬, 聞之甘心, 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 <宛國>饒<漢>物, 相與謀曰: <漢>去我遠, 而<鹽水>中數有*敗, 出其北有<胡>寇, 出其南乏水草, 又且往往而絶邑, 乏食者多. <漢>使數百人爲輩來, 常乏食, 死者過半, 是安能致大軍乎? 且<貳師>馬, <宛>寶馬也. 遂不肯予<漢>使. <漢>使怒, 妄言, 椎金馬而去. <宛>中貴人怒曰: <漢>使至輕我! 遣<漢>使去, 令其東邊<郁成王>遮攻, 殺<漢>使, 取其財物. 天子大怒. 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 <宛>兵弱, 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 强弩射之, 卽破<宛>矣. 天子以嘗使< 野侯>攻<樓蘭>, 以七百騎先至, 虜其王, 以<定漢>等言爲然, 而欲侯寵姬<李氏>, 乃以<李廣利>爲將軍, 伐<宛>.
<騫>孫<猛>, 字<子游>, 有俊才, <元帝>時爲光祿大夫, 使<匈奴>, 給事中, 爲<石顯>所 , 自殺.
<李廣利>, 女弟<李夫人>有寵於上, 産<昌邑哀王>. <太初>元年, 以<廣利>爲貳師將軍, 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 期至<貳師城>取善馬, 故號 貳師將軍 . 故<浩侯王恢>使道軍. 旣西過<鹽水>, 當道小國各堅城守, 不肯給食, 攻之不能下. 下者得食, 不下者數日則去. 比至<郁成>, 士財有數千, 皆飢罷. 攻<郁成>城, <郁成>距之, 所殺傷甚衆. 貳師將軍與左右計: 至<郁成>尙不能擧, 況至其王都乎? 引而還. 往來二歲, 至<敦煌>, 士不過什一二. 使使上書言: 道遠, 多乏食, 且士卒不患戰而患飢. 人少, 不足以拔<宛>. 願且罷兵, 益發而復往. 天子聞之, 大怒, 使使遮<玉門關>, 曰: 軍有敢入, 斬之. 貳師恐, 因留屯<敦煌>.
其夏, <漢>亡< 野>之兵二萬餘於<匈奴>, 公卿議者皆願罷<宛>軍, 專力攻<胡>. 天子業出兵誅<宛>, <宛>小國而不能下, 則<大夏>之屬漸輕<漢>, 而<宛>善馬絶不來, <烏孫>,<輪臺>易苦<漢>使, 爲外國笑.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 赦囚徒 寇盜, 發惡少年及邊騎, 歲餘而出<敦煌>六萬人, 負私從者不與. 牛十萬, 馬三萬匹, 驢 駝以萬數齎糧, 兵弩甚設. 天下騷動, 轉相奉伐<宛>, 五十餘校尉. <宛>城中無井, 汲城外流水, 於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 益發戌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 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 而發天下七科適, 及載 給貳師, 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 而拜習馬者二人爲執驅馬校尉, 備破<宛>擇取其善馬云.
於是貳師後復行, 兵多, 所至小國莫不迎, 出食給軍. 至<輪臺>, <輪臺>不下, 攻數日, 屠之. 自此而西, 平行至<宛>城, 兵到者三萬. <宛>兵迎擊<漢>兵, <漢>兵射敗之, <宛>兵走入保其城. 貳師欲攻<郁成>城, 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 乃先至<宛>, 決其水原, 移之, 則<宛>固已憂困. 圍其城, 攻之四十餘日. <宛>貴人謀曰: 王<毋寡>匿善馬, 殺<漢>使. 今殺王而出善馬, <漢>兵宜解;卽不, 乃力戰而死, 未晩也. <宛>貴人皆以爲然, 共殺王. 其外城壞, 虜<宛>貴人勇將<煎靡>. <宛>大恐, 走入中城, 相與謀曰: <漢>所爲攻<宛>, 以王<毋寡>. 持其頭, 遣人使貳師, 約曰: <漢>無攻我, 我盡出善馬, 恣所取, 而給<漢>軍食. 卽不聽我, 我盡殺善馬, <康居>之救又且至. 至, 我居內, <康居>居外, 與<漢>軍戰. 孰計之, 何從? 是時, <康居>候視<漢>兵尙盛, 不敢進. 貳師聞<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 而其內食尙多. 計以爲來誅首惡者<毋寡>, <毋寡>頭已至, 如此不許, 則堅守, 而<康居>候<漢>兵罷來救<宛>, 破<漢>軍必矣. 軍吏皆以爲然, 許<宛>之約. <宛>乃出其馬, 令<漢>自擇之, 而多出食食<漢>軍. <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 中馬以下牝牡三千餘匹, 而立<宛>貴人之故時遇<漢>善者名<昧蔡>爲<宛王>, 與盟而罷兵. 終不得入中城, 罷而引歸.
初, 貳師起<敦煌>西, 爲人多, 道上國不能食, 分爲數軍, 從南北道. 校尉<王申生>, 故鴻 <壺充國>等千餘人別至<郁成>, 城守不肯給食. <申生>去大軍二百里, 負而輕之, 攻<郁成>急. <郁成>窺知<申生>軍少, 晨用三千人攻殺<申生>等, 數人脫亡, 走貳師. 貳師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郁成>, <郁成>降. 其王亡走<康居>, <桀>追至<康居>. <康居>聞<漢>已破<宛>, 出<郁成王>與<桀>. <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將軍. 四人相謂: <郁成>, <漢>所毒, 今生將, 卒失大事. 欲殺, 莫適先擊. <上 >騎士<趙弟>拔劍擊斬<郁成王>. <桀>等遂追及大將軍.
初, 貳師後行, 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兵擊<宛>. <烏孫>發二千騎往, 持兩端, 不肯前. 貳師將軍之東, 諸所過小國聞<宛>破, 皆使其子弟從入貢獻, 見天子, 因爲質焉. 軍還, 入<玉門>者萬餘人, 馬千餘匹. 後行, 非乏食, 戰死不甚多, 而將吏貪, 不愛卒, 侵牟之, 以此物故者衆. 天子爲萬里而伐, 不錄其過, 乃下詔曰: <匈奴>爲害久矣, 今雖徙幕北, 與旁國謀共要絶<大月氏>使, 遮殺中郞將<江>,故<雁門>守<攘>. <危須>以西及<大宛>皆合約殺期門<車令>,中郞將<朝>及<身毒國>使, 隔東西道. 貳師將軍<廣利>征討厥罪, 伐勝<大宛>. 賴天之靈, 從 河山, 涉流沙, 通西海, 山雪不積, 士大夫徑度, 獲王首虜, 珍怪之物畢陳於闕. 其封<廣利>爲<海西侯>, 食邑八千戶. 又封斬<郁成王>者<趙弟>爲<新 侯>;軍正<趙始成>功最多, 爲光祿大夫;<上官桀>敢深入, 爲少府;<李 >有計謀, 爲<上黨>太守. 軍官吏爲九卿者三人, 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餘人, 千石以下千餘人. 奮行者官過其望, 以適過行者皆黜其勞. 士卒賜直四萬錢. 伐<宛>再反, 凡四歲而得罷焉.
後十一歲, <征和>三年, 貳師得將七萬騎出<五原>, 擊<匈奴>, 度< 居水>. 兵敗, 降<匈奴>, 爲單于所殺. 語在{匈奴傳}.
贊曰: {禹本紀}言<河>出<昆侖>, <昆侖>高二千五百里餘, 日月所相避隱爲光明也. 自<張騫>使<大夏>之後, 窮<河>原, 惡睹所謂<昆侖>者乎? 故言九州山川, {尙書}近之矣. 至{禹本紀},{山經}所有, 放哉!
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昔在< 頊>, 命南正<重>司天, 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際, 紹<重黎>之後, 使復典之, 至于<夏商>,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 <程伯休甫>其後也. 當<宣王>時, 官失其守而爲<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 <司馬氏>適<晉>. <晉>中軍<隨會> <魏>, 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 分散, 或在<衛>, 或在<趙>, 或在<秦>. 其在<衛>者, 相<中山>. 在<趙>者, 以傳劍論顯, < >其後也. 在<秦>者<錯>, 與<張儀>爭論, 於是<惠王>使<錯>將兵伐<蜀>, 遂拔, 因而守之. <錯>孫< >, 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夏陽>. < >與<武安君> <趙長平>軍, 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 葬於<華池>. < >孫<昌>, 爲<秦王>鐵官. 當<始皇>之時, < >玄孫< >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 王< >於<殷>. <漢>之伐<楚>, < >歸<漢>, 以其地爲<河內郡>. <昌>生<毋 >, <毋 >爲<漢>市長. <毋 >生<喜>, <喜>爲五大夫, 卒, 皆葬<高門>. <喜>生<談>, <談>爲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 受{易}於<楊何>, 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 愍學者不達其意而師 , 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傳}曰: 天下一致而百慮, 同歸而殊塗.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此務爲治者也, 直所從言之異路, 有省不省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 大詳而衆忌諱, 使人拘而多畏, 然其序四時之大順, 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 勞而少功, 是以其事難盡從, 然其敍君臣父子之禮, 列夫婦長幼之別, 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 是以其事不可 循, 然其彊本節用, 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眞, 然其正名實, 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 動合無形, 澹足萬物, 其爲術也, 因陰陽之大順,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與時遷徙, 應物變化, 立俗施事, 無所不宜, 指約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 以爲人主天下之儀表也, 君唱臣和, 主先臣隨. 如此, 則主勞而臣佚. 至於大道之要, 去健 , 黜聰明, 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 形大勞則 ;神形蚤衰, 欲與天地長久, 非所聞也.
夫陰陽, 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敎令, 曰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 未必然也, 故曰 使人拘而多畏 . 夫春生夏長, 秋收冬臧, 此天道之大經也, 弗順則無以爲天下紀綱, 故曰 四時之大順, 不可失也 .
夫儒者, 以六藝爲法, 六藝經傳以千萬數, 累世不能通其學, 當年不能究其禮, 故曰 博而寡要, 勞而少功 .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 序夫婦長幼之別, 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上<堯舜>, 言其德行曰: 堂高三尺, 土階三等, 茅茨不 , 椽不 ;飯土 , 土刑, 粱之食, 藜藿之羹;夏日葛衣, 冬日鹿 . 其送死, 桐棺三寸, 擧音不盡其哀. 敎喪禮, 必以此爲萬民率. 故天下共若此, 則尊卑無別也. 夫世異時移, 事業不必同, 故曰 儉而難遵 也. 要曰彊本節用, 則人給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長, 雖百家不能廢也.
法家不別親疏, 不殊貴賤, 壹斷於法, 則親親尊尊之恩絶矣, 可以行一時之計, 而不可長用也, 故曰 嚴而少恩 . 若尊主卑臣, 明分職不得相踰越, 雖百家不能改也.
名家苛察 繞, 使人不得反其意, 決於名, 時失人情, 故曰 使人儉而善失眞 . 若夫控名責實, 參伍不失, 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無爲, 又曰無不爲, 其實易行, 其辭難知. 其術以虛無爲本, 以因循爲用. 無成勢, 無常形, 故能究萬物之情. 不爲物先後, 故能爲萬物主. 有法無法, 因時爲業;有度無度, 因物興舍. 故曰 聖人不巧, 時變是守 . 虛者道之常也, 因者君之綱也. 臣 至, 使各自明也. 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 實不中其聲者謂之款. 款言不聽, 姦乃不生, 賢不肖自分, 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 混混冥冥. 光燿天下, 復反無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託者形也. 神大用則竭, 形大勞則 , 形神離則死. 死者不可復生, 離者不可復合, 故聖人重之. 由此觀之, 神者生之本, 形者生之具. 不先定其神形, 而曰 我有以治天下 , 何由哉?
<太史公>旣掌天官, 不治民. 有子曰<遷>.
<遷>生<龍門>, 耕牧<河>山之陽. 年十歲則誦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 上<會稽>, 探<禹穴>, 窺<九疑>, 浮<沅湘>. 北涉<汶泗>, 講業<齊魯>之都, 觀夫子遺風, 鄕射<鄒 >;**액困<蕃>,<薛>,<彭城>, 過<梁楚>以歸. 於是<遷>仕爲郞中,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略< >,< >,<昆明>, 還報命.
是歲, 天子始建<漢家>之封, 而<太史公>留滯<周南>, 不得與從事, 發憤且卒. 而子<遷>適反, 見父於<河 >之間. <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 予先, <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嘗顯功名<虞夏>, 典天官事. 後世中衰, 絶於予乎? 汝復爲太史, 則續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歲之統, 封<泰山>, 而予不得從行, 是命也夫! 命也夫! 予死, 爾必爲太史;爲太史, 毋忘吾所欲論著矣. 且夫孝, 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 此孝之大也. 夫天下稱<周公>, 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 宣<周召>之風, 達<大王><王季>思慮, 爰及<公劉>, 以尊<后稷>也. <幽 >之後, 王道缺, 禮樂衰, <孔子>脩舊起廢, 論{詩書}, 作{春秋}, 則學者至今則之. 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 而諸侯相兼, 史記放絶. 今<漢>興, 海內壹統, 明主賢君, 忠臣義士, 予爲太史而不論載, 廢天下之文, 予甚懼焉, 爾其念哉! <遷>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 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 不敢闕. 卒三歲, 而<遷>爲太史令, 紬史記石室金 之書. 五年而當<太初>元年,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天曆始改, 建於明堂, 諸神受記.
<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 <孔子>至於今五百歲, 有能紹而明之, 正{易傳}. 繼{春秋}, 本{詩書禮樂}之際.』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攘焉!
上大夫<壺遂>曰: 昔<孔子>爲何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 余聞之<董生>:『<周>道廢, <孔子>爲<魯>司寇, 諸侯害之*, 大夫壅之. <孔子>知時之不用, 道之不行也,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爲天下儀表, 貶諸侯, 討大夫, 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 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春秋}上明<三王>之道, 下辨人事之經紀, 別嫌疑, 明是非, 定猶與, 善善惡惡, 賢賢賤不肖, 存亡國, 繼絶世, 補弊起廢, 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 故長於變;{禮}綱紀人倫, 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 故長於政;{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 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 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 故長於治人. 是故{禮}以節人, {樂}以發和, {書}以道事, {詩}以達意, {易}以道化, {春秋}以道義. 撥亂世反之正, 莫近於{春秋}. {春秋}文成數萬, 其指數千. 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國五十二, 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 察其所以, 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差以豪 , 謬以千里』. 故『臣弑君, 子弑父, 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漸久矣』. 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前有讒而不見, 後有賊而不知. 爲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守經事而不知其宜, 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爲人君父者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 必蒙首惡之名. 爲人臣子不通於{春秋}之義者, 必陷簒弑誅死之罪. 其實皆以善爲之, 而不知其義, 被之空言不敢辭. 夫不通禮義之指, 至於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夫君不君則犯, 臣不臣則誅, 父不父則無道, 子不子則不孝. 此四行者, 天下之大過也. 以天下大過予之, 受而不敢辭. 故{春秋}者, 禮義之大宗也. 夫禮禁未然之前, 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爲用者易見, 而禮之所爲禁者難知.
<壺遂>曰: <孔子>之時, 上無明君, 下不得任用, 故作{春秋}, 垂空文以斷禮義, 當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 下得守職, 萬事旣具, 咸各序其宜, 夫子所論, 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 唯唯, 否否, 不然. 余聞之先人曰:『< >至純厚, 作{易}八卦. <堯舜>之盛, {尙書}載之, 禮樂作焉. <湯武>之隆, 詩人歌之. {春秋}采善貶惡, 推<三代>之德, <周室>, 非獨刺譏而已也.』 <漢>興已來, 至明天子, 獲符瑞, 封禪, 改正朔, 易服色, 受命於穆淸, 澤流罔極, 海外殊俗重譯款塞, 請來獻見者, 不可勝道. 臣下百官力誦聖德, 猶不能宣盡其意. 且士賢能矣, 而不用, 有國者恥也;主上明聖, 德不布聞, 有司之過也. 且余掌其官, 廢明聖盛德不載, 滅功臣賢大夫之業不述, 墮先人所言, 罪莫大焉. 余所謂述故事, 整齊其世傳, 非所謂作也, 而君比之{春秋}, 謬矣.
於是論次其文. 十年而遭<李陵>之禍, 幽於 . 乃 然而歎曰: 是余之**罪夫! 身虧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 夫{詩書}隱約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來, 至於麟止, 自<黃帝>始. {五帝本紀}第一, {夏本紀}第二, {殷本紀}第三. {周本紀}第四, {秦本紀}第五, {始皇本紀}第六, {項羽本紀}第七, {高祖本紀}第八, {呂后本紀}第九, {孝文本紀}第十, {孝景本紀}第十一, {今上本紀}第十二. {三代世表}第一,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六國年表}第三,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漢諸侯年表}第五**{祖功臣年表}第六, {惠景間功臣年表}第七,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禮書}第一, {樂書}第二, {律書}第三, {曆書}第四, {天官書}第五, {封禪書}第六, {河渠書}第七, {平準書}第八. {吳太伯世家}第一, {齊太公世家}第二, {魯周公世家}第三, {燕召公世家}第四, {管蔡世家}第五, {陳*杞世家}第六, {衛康叔世家}第七, {宋微子世家}第八, {晉世家}第九, {楚世家}第十, {越世家}第十一, {鄭世家}第十二, {趙世家}第十三, {魏世家}第十四, {韓世家}第十五, {田完世家}第十六,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陳涉世家}第十八, {外戚世家}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荊燕王世家}第二十一,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絳侯世家}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王世家}第三十. {伯夷列傳}第一, {管晏列傳}第二,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司馬穰 列傳}第四,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伍子胥列傳}第六,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商君列傳}第八, {蘇秦列傳}第九, {張儀列傳}第十, {樗里甘茂列傳}第十一, {穰侯列傳}第十二, {白起王 列傳}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平原虞卿列傳}第十五, {孟嘗君列傳}第十六,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范 蔡澤列傳}第十九, {樂毅列傳}第二十,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魯仲連列傳}第二十三,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 布列傳}第三十一, {淮陰侯韓信列傳}第三十二, {韓王信盧 列傳}第三十三, {田 列傳]第三十四, {樊 灌列傳}第三十五, {張丞相倉列傳}第三十六, { 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傅 **배成侯列傳}第三十八,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爰 朝錯列傳}第四十一,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吳王 列傳}第四十六, {魏其武安列傳}第四十七,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 {平津主父列傳}第五十一, {匈奴列傳}第五十二,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 越列傳}第五十四,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汲鄭列傳}第六十,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 幸列傳}第六十五,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惟<漢>繼<五帝>末流, 接<三代>絶業. <周>道旣廢, <秦>撥去古文, 焚滅{詩書}, 故明堂石室金 玉版圖籍散亂. <漢>興, <蕭何>次律令, <韓信>申軍法, <張蒼>爲章程, <叔孫通>定禮儀, 則文學彬彬稍進, {詩書}往往間出. 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 而<賈誼>,<朝錯>明<申韓>, <公孫弘>以儒顯, 百年之間, 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 <太史公>仍父子相繼**찬其職, 曰: 於 ! 余]維先人嘗掌斯事, 顯於<唐虞>. 至於<周>, 復典之. 故<司馬氏>世主天官, 至於余乎, 欽念哉!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 王迹所興, 原始察終, 見盛觀衰, 論考之行事, 略<三代>, 錄<秦漢>, 上記<軒轅>, 下至於玆, 著十二本紀, 旣科條之矣. 時異世, 年差不明, 作十表. 禮樂損益, 律曆改易, 兵權山川鬼神, 天人之際, 承 通變, 作八書. 二十八宿環<北辰>, 三十輻共一 , 運行無窮, 輔弼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以奉主上, 作三十世家. 扶義 , 不令己失時, 立功名於天下, 作七十列傳. 凡百三十篇, 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爲{太史公書}. 序略, 以拾遺補 , 成一家言, 協<六經>異傳, 齊百家雜語, 臧之名山, 副在京師, 以 後聖君子. 第七十, <遷>之自敍云爾. 而十篇缺, 有錄無書.
<遷>旣被刑之後, 爲中書令, 尊寵任職. 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遷>書, 責以古賢臣之義. <遷>報之曰:
<少卿>足下: 者辱賜書, 敎以愼於接物, 推賢進士爲務, 意氣勤勤懇懇, 若望僕不相師用, 而流俗人之言. 僕非敢如是也. 雖罷駑, 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 顧自以爲身殘處穢, 動而見尤, 欲益反損, 是以抑鬱而無誰語. 諺曰: 誰爲爲之? 孰令聽之? 蓋<鍾子期>死, <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何則? 士爲知己用, 女爲說己容. 若僕大質已虧缺, 雖材懷<隨和>, 行若<由夷>, 終不可以爲榮, 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書辭宜答, 會東從上來, 又迫賤事, 相見日淺, 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測之罪, 涉旬月, 迫季冬, 僕又薄從上上<雍>, 恐卒然不可諱. 是僕終已不得舒憤 以曉左右, 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請略陳固陋. 闕然不報, 幸勿過.
僕聞之, 修身者智之府也, 愛施者仁之端也, 取予者義之符也, 恥辱者勇之決也, 立名者行之極也. 士有此五者, 然後可以託於世, 列於君子之林矣. 故禍莫 於欲利, 悲莫痛於傷心, 行莫醜於辱先, 而 莫大於宮刑. 刑餘之人, 無所比數, 非一世也, 所從來遠矣. 昔<衛靈公>與<雍渠>載, <孔子>適<陳>;<商 >因<景監>見, <趙良>寒心;同子參乘, <爰絲>變色:自古而恥之. 夫中材之人, 事關於宦 , 莫不傷氣, 況 慨之士乎! 如今朝雖乏人, 柰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 僕賴先人緖業, 得待罪輦 下, 二十餘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 不能納忠效信, 有奇策材力之譽, 自結明主;次之, 又不能拾遺補闕, 招賢進能, 顯巖穴之士;外之, 不能備行伍, 攻城(戰野)[野戰], 有斬將 旗之功;下之, 不能累日積勞, 取尊官厚祿, 以爲宗族交遊光寵. 四者無一遂, 苟合取容, 無所短長之效, 可見於此矣. 鄕者, 僕亦嘗厠下大夫之列, 陪外廷末議. 不以此時引維綱, 盡思慮, 今已虧形爲 除之 , 在 茸之中, 乃欲 首信眉, 論列是非, 不亦輕朝廷, 羞當世之士邪! 嗟乎! 嗟乎! 如僕, 尙何言哉! 尙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僕少負不羈之才, 長無鄕曲之譽,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 使得奉薄技, 出入周衛之中. 僕以爲戴盆何以望天, 故絶賓客之知, 忘室家之業, 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 務壹心營職, 以求親媚於主上. 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 素非相善也, 趣舍異路, 未嘗銜盃酒接殷勤之歡. 然僕觀其爲人自奇士, 事親孝, 與士信, 臨財廉, 取予義, 分別有讓, 恭儉下人, 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其素]所畜積也, 僕以爲有國士之風. 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 赴公家之難, 斯已奇矣. 今擧事壹不當, 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 其短, 僕誠私心痛之. 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 深踐戎馬之地, 足歷王庭, 垂餌虎口, 橫挑彊<胡>, 億萬之師, 與單于連戰十餘日, 所殺過當. 虜救死扶傷不給, 之君長咸震怖, 乃悉徵左右賢王, 擧引弓之民, 一國共攻而圍之. 轉鬪千里, 矢盡道窮, 救兵不至, 士卒死傷如積. 然<李陵>一呼勞軍, 士無不起, 躬流涕, 血飮泣, 張空 , 冒白刃, 北首爭死敵. <陵>未沒時, 使有來報, <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 後數日, <陵>敗書聞, 主上爲之食不甘味, 聽朝不怡. 大臣憂懼, 不知所出. 僕竊不自料其卑賤, 見主上慘悽 悼, 誠欲 其款款之愚. 以爲<李陵>素與士大夫絶甘分少, 能得人之死力, 雖古名將不過也. 身雖陷敗, 彼觀其意, 且欲得其當而報<漢>. 事已無可柰何, 其所 敗, 功亦足以暴於天下. 僕懷欲陳之, 而未有路. 適會召問, 卽以此指推言<陵>功, 欲以廣主上之意, 塞 之辭. 未能盡明, 明主不深曉, 以爲僕沮貳師, 而爲<李陵>游說, 遂下於理. 拳拳之忠, 終不能自列, 因爲誣上, 卒從吏議. 家貧, 財賂不足以自贖, 交遊莫救, 左右親近不爲壹言. 身非木石, 獨與法吏爲伍, 深幽囹圄之中, 誰可告 者! 此正<少卿>所親見, 僕行事豈不然邪? <李陵>旣生降, 其家聲, 而僕又茸以蠶室, 重爲天下觀笑. 悲夫! 悲夫!
事未易一二爲俗人言也. 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 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 固主上所 弄, 倡優畜之, 流俗之所輕也. 假令僕伏法受誅, 若九牛亡一毛, 與 何異? 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 特以爲智窮罪極, 不能自免, 卒就死耳. 何也? 素所自樹立使然. 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於<泰山>, 或輕於鴻毛, 用之所趨異也. 太上不辱先, 其次不辱身, 其次不辱理色, 其次不辱辭令, 其次 體受辱, 其次易服受辱, 其次關木索被 楚受辱, 其次 毛髮 金鐵受辱, 其次毁肌膚斷支體受辱, 最下腐刑, 極矣. 傳曰 刑不上大夫 , 此言士節不可不 也. 猛虎處深山, 百獸震恐, 及其在穽檻之中, 搖尾而求食, 積威約之漸也. 故士有 地爲牢勢不入, 削不爲吏議不對, 定計於鮮也. 今交手足, 受木索, 暴肌膚, 受榜 , 幽於 牆之中, 當此之時, 見獄吏則頭槍地, 視徒 則心 息. 何者? 積威約之勢也. 及已至此, 言不辱者, 所謂彊顔耳, 曷足貴乎! 且<西伯>, 伯也, 拘< 里>;<李斯>, 相也, 具五刑;<淮陰>, 王也, 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鄕稱孤, 繫獄具罪;<絳侯>誅諸<呂>, 權傾五伯, 囚於請室;<魏其>, 大將也, 衣 關三木;<季布>爲<朱家>鉗奴;<灌夫>受辱居室. 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 聲聞 國, 及罪至罔加, 不能引決自財. 在塵埃之中, 古今一體, 安在其不辱也! 由此言之, 勇怯, 勢也;彊弱, 形也. 審矣, 曷足怪乎! 且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 已稍陵夷至於鞭 之間, 乃欲引節, 斯不亦遠乎! 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 殆爲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 念親戚, 顧妻子, 至激於義理者不然, 乃有不得已也. 今僕不幸, 蚤失二親, 無兄弟之親, 獨身孤立, <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節, 怯夫慕義, 何處不勉焉! 僕雖怯 欲苟活, 亦頗識去就之分矣. 何至自湛溺累 之辱哉! 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 況若僕之不得已乎*! 所以隱*忍*苟活, 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恨私心有所不盡, 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 不可勝記, 唯 非常之人稱焉.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賦{離騷};<左丘>失明, 厥有{國語};<孫子> 脚, {兵法}修列;<不韋>遷<蜀>, 世傳{呂覽};<韓非>囚<秦>, {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 大 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 思來者. 及如<左丘明>無目, <孫子>斷足, 終不可用, 退論書策以舒其憤, 思垂空文以自見. 僕竊不遜, 近自託於無能之辭,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考之行事, 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草創未就, 適會此禍, 惜其不成, 是以就極刑而無 色. 僕誠已著此書, 藏之名山, 傳之其人通邑大都, 則僕償前辱之責, 雖萬被戮, 豈有悔哉! 然此可爲智者道, 難爲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 下流多謗議. 僕以口語遇遭此禍, 重爲鄕黨戮笑, 辱先人, 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 雖累百世, 垢彌甚耳! 是以腸一日而九回, 居則忽忽若有所亡, 出則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恥, 汗未嘗不發背霑衣也. 身直爲閨閤之臣, 寧得自引深臧於巖穴邪! 故且從俗浮湛, 與時俯仰, 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敎以推賢進士, 無乃與僕之私指謬乎. 今雖欲自彫 , 曼辭以自解, 無益, 於俗不信, 祇取辱耳. 要之死日, 然後是非乃定. 書不能盡意, 故略陳固陋.
<遷>旣死後, 其書稍出. <宣帝>時, <遷>外孫<平通侯楊 >祖述其書, 遂宣布焉. 至<王莽>時, 求封<遷>後, 爲<史通子>.
贊曰:自古書契之作而有史官, 其載籍博矣. 至<孔氏>**찬之, 上(繼)[斷]<唐堯>, 下訖<秦繆>. <唐虞>以前雖有遺文, 其語不經, 故言<黃帝>,< 頊>之事未可明也. 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 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爲之傳, 又**찬異同爲{國語}. 又有{世本}, 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 <春秋>之後, 七國 爭, <秦>兼諸侯, 有{戰國策}. <漢>興伐<秦>定天下, 有{楚漢春秋}. 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 采{世本},{戰國策}, 述{楚漢春秋}, 接其後事, 訖于(大)<[天]漢>. 其言<秦漢>, 詳矣. 至於采經 傳, 分散數家之事, 甚多疏略, 或有抵梧. 亦其涉獵者廣博, 貫穿經傳, 馳騁古今, 上下數千載間, 斯以勤矣. 又其是非頗繆於聖人, 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 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 此其所蔽也. 然自<劉向>,<揚雄>博極 書, 皆稱<遷>有良史之材, 服其善序事理, 辨而不華, 質而不俚, 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虛美, 不隱惡, 故謂之實錄. 烏呼! 以<遷>之博物洽聞, 而不能以知自全, 旣陷極刑, 幽而發憤, 書亦信矣. 迹其所以自傷悼, {小雅}<巷伯>之倫夫唯{大雅} 旣明且哲, 能保其身 , 難矣哉!
漢書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孝武皇帝>六男. <衛皇后>生<戾太子>, <趙 >生<孝昭帝>, <王夫人>生<齊懷王 >, <李姬>生<燕刺王旦>,<廣陵 王胥>, <李夫人>生<昌邑哀王 >.
<戾太子據>, <元狩>元年立爲皇太子, 年七歲矣. 初, 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 甚喜, 爲立 , 使<東方朔>,<枚皐>作 祝. 少壯, 詔受{公羊春秋}, 又從<瑕丘江公>受{ 梁}. 及冠就宮, 上爲立<博望苑>, 使通賓客, 從其所好, 故多以異端進者. <元鼎>四年, 納<史良 >, 産子男<進>, 號曰<史皇孫>.
<武帝>末, <衛后>寵衰, <江充>用事. <充>與太子及<衛氏>有隙, 恐上晏駕後爲太子所誅, 會巫蠱事起, <充>因此爲姦. 是時, 上春秋高, 意多所惡, 以爲左右皆爲蠱道祝詛, 窮治其事. 丞相<公孫賀>父子, <陽石>,<諸邑公主>, 及皇后弟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語在{公孫賀},{江充傳}.
<充>典治巫蠱, 旣知上意, 白言宮中有蠱氣, 入宮至省中, 壞御座掘地. 上使<按道侯韓說>,御史<章 >,黃門<蘇文>等助<充>. <充>遂至太子宮掘蠱, 得桐木人. 時上疾, 暑<甘泉宮>, 獨皇后,太子在. 太子召問少傅<石德>, <德>懼爲師傅幷誅, 因謂太子曰: 前丞相父子,兩公主及<衛氏>皆坐此, 今巫與使者掘地得徵驗, 不知巫置之邪, 將實有也, 無以自明, 可矯以節收捕<充>等繫獄, 窮治其姦詐. 且上疾在<甘泉>, 皇后及家吏請問皆不報, 上存亡未可知, 而姦臣如此, 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 太子急, 然<德>言.
<征和>二年七月壬午, 乃使客爲使者收捕<充>等. <按道侯說>疑使者有(詔)[詐], 不肯受詔, 客格殺<說>. 御史<章 >被創突亡, 自歸<甘泉>. 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 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 發中 車載射士, 出武庫兵, 發<長樂宮>衛, 告令百官曰<江充>反. 乃斬<充>以徇, 炙<胡>巫<上林>中. 遂部賓客爲將率, 與丞相<劉屈 >等戰. <長安>中擾亂, 言太子反, 以故衆不肯附. 太子兵敗, 亡, 不得.
上怒甚, 下憂懼, 不知所出. <壺關>三老<茂>上書曰: 臣聞父者猶天, 母者猶地, 子猶萬物也. 故天平地安, 陰陽和調, 物乃茂成:父慈母愛室家之中, 子乃孝順. 陰陽不和則萬物夭傷, 父子不和則室家(散)[喪]亡. 故父不父則子不子, 君不君則臣不臣, 雖有粟, 吾豈得而食諸! 昔者<虞舜>, 孝之至也, 而不中於< >;<孝己>被謗, <伯奇>放流, 骨肉至親, 父子相疑. 何者? 積毁之所生也. 由是觀之, 子無不孝, 而父有不察. (令)[今]皇太子爲<漢>適嗣, 承萬世之業, 體祖宗之重, 親則皇帝之宗子也. <江充>, 布衣之人, 閭閻之 臣耳, 陛下顯而用之, 銜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 造飾姦詐, 邪錯謬, 是以親戚之路 塞而不通. 太子進則不得上見, 退則困於亂臣, 獨 結而亡告, 不忍忿忿之心, 起而殺<充>, 恐懼逋逃, 子盜父兵以救難自免耳, 臣竊以爲無邪心. {詩}云:『營營靑蠅, 止于藩;愷悌君子, 無信讒言;讒言罔極, 交亂四國.』 往者<江充>讒殺<趙太子>, 天下莫不聞, 其罪固宜. 陛下不省察, 深過太子, 發盛怒, 擧大兵而求之, 三公自將, 智者不敢言, 辯士不敢說, 臣竊痛之. 臣聞<子胥>盡忠而忘其號, <比干>盡仁而遺其身, 忠臣竭誠不顧 鉞之誅以陳其愚, 志在匡君安社稷也. {詩}云:『取彼 人, 投 豺虎.』 唯陛下寬心慰意, 少察所親, 毋患太子之非, 罷甲兵, 無令太子久亡. 臣不勝 , 出一旦之命, 待罪<建章>闕下. 書奏, 天子感寤.
太子之亡也, 東至<湖>, 臧匿<泉鳩里>. 主人家貧, 常賣 以給太子. 太子有故人在<湖>, 聞其富贍, 使人呼之而發覺. 吏圍捕太子, 太子自度不得脫, 卽入室距戶自經. <山陽>男子<張富昌>爲卒, 足 開戶, <新安>令史<李壽>趨抱解太子, 主人公遂格鬪死, 皇孫二人皆幷遇害. 上旣傷太子, 乃下詔曰: 蓋行疑賞, 所以申信也. 其封<李壽>爲< 侯>, <張富昌>爲<題侯>.
久之, 巫蠱事多不信. 上知太子愰恐無他意, 而<車千秋>復訟太子 , 上遂擢<千秋>爲丞相, 而族滅<江充>家, 焚<蘇文>於<橫橋>上, 及<泉鳩里>加兵刃於太子者, 初爲<北地>太守, 後族. 上憐太子無辜, 乃作<思子宮>, 爲<歸來望思之臺>於<湖>. 天下聞而悲之.
初, 太子有三男一女, 女者<平輿侯>嗣子尙焉. 及太子敗, 皆同時遇害. <衛(侯)[后]>,<史良 >葬<長安>城南. <史皇孫>,皇孫妃<王夫人>及皇女孫葬<廣明>. 皇孫二人隨太子者, 與太子幷葬<湖>.
太子有遺孫一人, <史皇孫>子, <王夫人>男, 年十八卽尊位, 是爲<孝宣帝>. 帝初卽位, (帝)[下]詔曰: 故皇太子在<湖>, 未有號諡, 歲時祠, 其議諡, 置園邑. 有司奏請: 禮『爲人後者, 爲之子也』, 故降其父母不得祭, 尊祖之義也. 陛下爲<孝昭帝>後, 承祖宗之祀, 制禮不踰閑. 謹行視<孝昭帝>所爲故皇太子起位在<湖>, <史良 >* 在<博望苑>北, 親<史皇孫>位在<廣明>郭北. 諡法曰『諡者, 行之迹也』, 愚以爲親諡宜曰<悼>(皇)母曰<悼后>, 比諸侯王園, 置奉邑三百家. 故皇太子諡曰<戾>, 置奉邑二百家. <史良 >曰<戾夫人>, 置守 三十家. 園置長丞, 周衛奉守如法. 以<湖 鄕邪里聚>爲<戾園>, <長安><白亭>東爲<戾后園>, <廣明成鄕>爲<悼園>. 皆改葬焉.
後八歲, 有司復言: {禮}『父爲士, 子爲天子, 祭以天子』. <悼園>宜稱尊號曰皇考, 立廟, 因園爲寢, 以時薦享焉. 益奉園民滿千六百家, 以爲<奉明縣>. 尊<戾夫人>曰<戾后>, 置園奉邑, 及益<戾園>各滿三百家.
<齊懷王 >與<燕王旦>,<廣陵王胥>同日立, 皆賜策, 各以國土風俗申戒焉, 曰: 惟<元狩>六年四月乙巳, 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 >爲<齊王>, 曰:嗚呼! 小子< >, 受玆靑社. 朕承天序, 惟稽古, 建爾國家, 封于東土, 世爲<漢>藩輔. 烏呼! 念哉, 共朕之詔. 惟命不于常, 人之好德, 克明顯光;義之不圖, 君子怠. 悉爾心, 允執其中, 天祿永終;厥有愆不臧, 乃凶于乃國, 而害于爾躬. 嗚呼! 保國乂民, 可不敬與! 王其戒之! < >母<王夫人>有寵, < >尤愛幸, 立八年, 薨, 無子, 國除.
<燕刺王旦>賜策曰: 嗚呼! 小子<旦>, 受玆玄社, 建爾國家, 封于北土, 世爲<漢>藩輔. 嗚呼! <薰 氏>虐老獸心, 以姦巧邊 . 朕命將率, 征厥罪. 萬夫長, 千夫長, 三十有二帥, 降旗奔師. <薰 >徙域, 北州以妥. 悉爾心, 毋作怨, 毋作 德, 毋乃廢備. 非敎士不得從徵. 王其戒之!
<旦>壯大就國, 爲人辯略, 博學經書雜說, 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之事, 招致游士. 及<衛太子>敗, <齊懷王>又薨, <旦>自以次第當立, 上書求入宿衛. 上怒, 下其使獄. 後坐臧匿亡命, 削<良鄕>,<安次>,<文安>三縣. <武帝>由是惡<旦>, 後遂立少子爲太子.
帝崩, 太子立, 是爲<孝昭帝>賜諸侯王璽書. <旦>得書, 不肯哭, 曰: 璽書封小. 京師疑有變. 遣幸臣<壽西長>,<孫縱之>,<王孺>等之<長安>, 以問禮儀爲名. <王孺>見執金吾<廣(義)[意]>, 問帝崩所病, 立者誰子, 年幾歲. <廣意>言待詔<五 宮>, 宮中 言帝崩, 諸將軍共立太子爲帝, 年八九歲, 葬時不出臨. 歸以報王. 王曰: 上棄 臣, 無語言, 蓋主>又不得見, 甚可怪也. 復遣中大夫至京師上書言: 竊見<孝武皇帝>躬聖道, 孝宗廟, 慈愛骨肉, 和集兆民, 德配天地, 明 日月, 威武洋溢, 遠方執寶而朝, 增郡數十, 斥地且倍, 封<泰山>, 禪<梁父>, 巡狩天下, 遠方珍物陳于太廟, 德甚休盛, 請立廟郡國. 奏報聞. 時大將軍< 光>秉政, 賜<燕王>錢三千萬, 益封萬三千戶. <旦>怒曰: 我當爲帝, 何賜也! 遂與宗室<中山哀王>子<劉長>,<齊孝王>孫<劉澤>等結謀, 詐言以<武帝>時受詔, 得職吏事, 修武備, 備非常.
<長>於是爲<旦>命令 臣曰: 寡人賴先帝休德, 獲奉北藩, 親受明詔, 職吏事, 領庫兵, 飭武備, 任重職大, 夙夜兢兢, 子大夫將何以規佐寡人? 且<燕國>雖小, <成周>之建國也, 上自<召公>, 下及<昭>,<襄>, 于今千載, 豈可謂無賢哉? 寡人束帶聽朝三十餘年, 曾無聞焉. 其者寡人之不及與? 意亦子大夫之思有所不至乎? 其咎安在? 方今寡人欲 邪防非, 章聞揚和, 撫慰百姓, 移風易俗, 厥路何由? 子大夫其各悉心以對, 寡人將察焉.
臣皆免冠謝. 郞中<成軫>謂<旦>曰: 大王失職, 獨可起而索, 不可坐而得也. 大王壹起, 國中雖女子皆奮臂隨大王. <旦>曰: 前<高后>時, 僞立子<弘>爲皇帝, 諸侯交手事之八年. <呂太后>崩, 大臣誅諸<呂>, 迎立<文帝>, 天下乃知非<孝惠>子也. 我親<武帝>長子, 反不得立, 上書請立廟, 又不聽. 立者疑非<劉氏>.
卽與<劉澤>謀爲姦書, 言少帝非<武帝>子, 大臣所共立, 天下宜共伐之. 使人傳行郡國, 以搖動百姓. <澤>謀歸發兵<臨淄>, 與<燕王>俱起. <旦>遂招來郡國姦人, 賦斂銅鐵作甲兵, 數閱其車騎材官卒, 建旌旗鼓車, 頭先 , 郞中侍從者著貂羽, 黃金附蟬, 皆號侍中. <旦>從相,中尉以下, 勒車騎, 發民會圍, 大獵<文安縣>, 以講士馬, 須期日. 郞中<韓義>等數諫<旦>, <旦>殺<義>等凡十五人. 會< 侯><劉成>知<澤>等謀, 告之<靑州>刺史<雋不疑>, <不疑>收捕<澤>以聞. 天子遣大鴻 丞治, 連引<燕王>. 有詔弗治, 而<劉澤>等皆伏誅. 益封< 侯>.
久之<旦> <鄂邑蓋長公主,左將軍<上官桀>父子與< 光>爭權有隙, 皆知<旦>怨<光>, 卽私與<燕>交通. <旦>遣<孫縱之>等前後十餘輩, 多齎金寶走馬, 賂遺<蓋主>. <上官桀>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皆與交通, 數記疏<光>過失與<旦>, 令上書告之. <桀>欲從中下其章. <旦>聞之, 喜, 上疏曰: 昔<秦>據南面之位, 制一世之命, 威服四夷, 輕弱骨肉, 顯重異族, 廢道任刑, 無恩宗室. 其後<尉 >入<南夷>, <陳涉>呼<楚澤>, 近狎作亂, 內外俱發, <趙氏>無炊火焉. <高皇帝>覽 迹, 觀得失, 見<秦>建本非是, 故改其路, 規土連城, 布王子孫, 是以支葉扶疏, 異姓不得間也. 今陛下承明繼成, 委任公卿, 臣連與成朋, 非毁宗室, 膚受之 , 日騁於廷, 惡吏廢法立威, 主恩不及下究. 臣聞<武帝>使中郞將<蘇武>使<匈奴>, 見留二十年不降, 還亶爲典屬國. 今大將軍長史<敞>無勞, 爲搜粟都尉. 又將軍都郞羽林, 道上移 , 太官先置. 臣<旦>願歸符璽, 入宿衛, 察姦臣之變.
是時<昭帝>年十四, 覺其有詐, 遂親信< 光>, 而疏<上官桀>等. <桀>等因謀共殺<光>, 廢帝, 迎立<燕王>爲天子. <旦>置驛書, 往來相報, 許立<桀>爲王, 外連郡國豪桀以千數. <旦>以語相<平>, <平>曰: 大王前與<劉澤>結謀, 事未成而發覺者, 以<劉澤>素 , 好侵陵也. <平>聞左將軍素輕易, 車騎將軍少而驕, 臣恐其如<劉澤>時不能成, 又恐旣成, 反大王也. <旦>曰: 前日一男子詣闕, 自謂故太子, <長安>中民趣鄕之, 正 不可止, 大將軍恐, 出兵陳之, 以自備耳. 我帝長子, 天下所信, 何憂見反? 後謂 臣: <蓋主>報言, 獨患大將軍與右將軍<王莽>. 今右將軍物故, 丞相病, 幸事必成, 徵不久. 令 臣皆裝.
是時天雨, 虹下屬宮中飮井水, (水泉)[井水]竭. 中豕 出, 壞大官 . 烏鵲鬪死. 鼠舞殿端門中. 殿上戶自閉, 不可開. 天火燒城門. 大風壞宮城樓, 折拔樹木. 流星下 . 后姬以下皆恐. 王驚病, 使人祠< 水>,<台水>. 王客<呂廣>等知星, 爲王言 當有兵圍城, 期在九月十月, <漢>當有大臣戮死者. 語具在{五行志}.
王愈憂恐, 謂<廣>等曰: 謀事不成, 妖祥數見, 兵氣且至, 柰何? 會<蓋主>舍人父<燕倉>知其謀, 告之, 由是發覺. 丞相賜璽書, 部中二千石逐捕<孫縱之>及左將軍<桀>等, 皆伏誅. <旦>聞之, 召相<平>曰: 事敗, 遂發兵乎? <平>曰: 左將軍已死, 百姓皆知之, 不可發也. 王憂 , 置酒<萬載宮>, 會賓客 臣妃妾坐飮. 王自歌曰: 歸空城兮, 狗不吠, 不鳴, 橫術何廣廣兮, 固知國中之無人! <華容夫人>起舞曰: 髮紛紛兮 渠, 骨籍籍兮亡居. 母求死子兮, 妻求死夫. 裴回兩渠間兮, 君子獨安居! 坐者皆泣.
有赦令到, 王讀之, 曰: 嗟乎! 獨赦吏民, 不赦我. 因迎后姬諸夫人之<明光殿>, 王曰: 老虜曹爲事當族! 欲自殺. 左右曰: 黨得削國, 幸不死. 后(妃)[姬]夫人共啼泣止王. 會天子使使者賜<燕王>璽書曰*: 昔<高皇帝>王天下, 建立子弟以藩屛社稷. 先日諸<呂>陰謀大逆, <劉氏>不絶若髮, 賴<絳侯>等誅討賊亂, 尊立<孝文>, 以安宗廟, 非以中外有人, 表裏相應故邪? <樊>,< >,<曹>,<灌>, 劍推鋒, 從<高[皇]帝>墾 除害, 耘 海內, [當此之時, 頭如蓬 ], 勤苦至矣, 然其賞不過(諸)[封]侯. 今宗室子孫會無暴衣露冠之勞, 裂地而王之, 分財而賜之, 父死子繼, 兄終弟及. 今王骨肉至親, 敵吾一體, 乃與他姓異族謀害社稷, 親其所疏, 疏其所親, 有逆悖之心, 無忠愛之義. 如使古人有知, 當何面目復(擧)[奉]齊酎見<高祖>之廟乎!
<旦>得書, 以符璽屬醫工長, 謝相二千石: 奉事不謹, 死矣. 卽以綬自絞. 后夫人隨<旦>自殺者二十餘人. 天子加恩, 赦王太子<建>爲庶人, 賜<旦>諡曰<刺王>. <旦>立三十八年而誅, 國除.
後六年, <宣帝>卽位, 封<旦>兩子, <慶>爲<新昌侯>, <賢>爲(定安)<[安定]侯>, 又立故太子<建>, 是爲<廣陽頃王>, 二十九年薨. 子<穆王舜>嗣, 二十一年薨. 子<思王璜>嗣, 二十年薨. 子<嘉>嗣. <王莽>時, 皆廢<漢>藩王爲家人, <嘉>獨以獻符命封<扶美侯>, 賜姓<王氏>.
<廣陵 王胥>賜策曰: 嗚呼! 小子<胥>, 受玆赤社, 建爾國家, 封于南土, 世世爲<漢>藩輔. 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 <五湖>之間, 其人輕心. <揚州>保彊, <三代>要服, 不及以正.』 嗚呼! 悉爾心, 祗祗兢兢, 乃惠乃順, 毋桐好逸, 毋邇宵人, 惟法惟則! {書}云『臣不作福, 不作威』, 靡有後羞. 王其戒之!
<胥>壯大, 好倡樂逸游, 力 鼎, 空手搏熊 猛獸. 動作無法度, 故終不得爲<漢>嗣.
<昭帝>初立, 益封<胥>萬三千戶, <元鳳>中入朝, 復益萬戶, 賜錢二千萬, 黃金二千斤, 安車駟馬寶劍. 及<宣帝>卽位, 封<胥>四子<聖>,<曾>,<寶>,<昌>皆爲列侯, 又立<胥>小子<弘>爲<高密王>. 所以 賞甚厚.
始, <昭帝>時, <胥>見上年少無子, 有 欲心. 而<楚>地巫鬼, <胥>迎女巫<李女須>, 使下神祝詛. <女須>泣曰: <孝武帝>下我. 左右皆(服)[伏]. 言 吾必令<胥>爲天子. <胥>多賜<女須>錢, 使禱<巫山>. 會<昭帝>崩, <胥>曰: <女須>良巫也! 殺牛塞禱. 及<昌邑王>徵, 復使巫祝詛之. 後王廢, <胥> 信<女須>等, 數賜予錢物. <宣帝>卽位, <胥>曰: 太子孫何以反得立? 復令<女須>祝詛如前. 又<胥>女爲<楚王延壽>后弟婦, 數相 遺, 通私書. 後<延壽>坐謀反誅, 辭連及<胥>. 有詔勿治, 賜<胥>黃金前後五千斤, 器物甚衆. <胥>又聞<漢>立太子, 謂姬<南>等曰: 我終不得立矣. 乃止不詛. 後<胥>子<南利侯寶>坐殺人奪爵, 還歸<廣陵>, 與<胥>姬<左修>姦. 事發覺, 繫獄, 棄市. 相<勝之>奏奪王<射陂>草田以賦貧民, 奏可. <胥>復使巫祝詛如前.
<胥>宮園中棗樹生十餘莖, 莖正赤, 葉白如素. 池水變赤, 魚死. 有鼠晝立舞王后廷中. <胥>謂姬<南>等曰: 棗水魚鼠之怪甚可惡也. 居數月, 祝詛事發覺, 有司按驗, <胥>惶恐, 藥殺巫及宮人二十餘人以絶口. 公卿請誅<胥>, 天子遣廷尉,大鴻 卽訊. <胥>謝曰: 罪死有餘, 誠皆有之. 事久遠, 請歸思念具對. <胥>旣見使者還, 置酒<顯陽殿>, 召太子< >及子女<董 >,<胡生>等夜飮, 使所幸八子<郭昭君>,家人子<趙左君>等鼓瑟歌舞. 王自歌曰: 欲久生兮無終, 長不樂兮安窮! 奉天期兮不得須臾, 千里馬兮駐待路. 黃泉下兮幽深, 人生要死, 何爲苦心! 何用爲樂心所喜, 出入無悰爲樂 . 蒿里召兮郭門閱, 死不得取代庸, 身自逝. 左右悉更涕泣奏酒, 至 鳴時罷. <胥>謂太子< >曰: 上遇我厚, 今負之甚. 我死, 骸骨當暴. 幸而得葬, 薄之, 無厚也. 卽以綬自絞死. 及八子<郭昭君>等二人皆自殺. 天子加恩, 赦王諸子皆爲庶人, 賜諡曰< 王>. 立六十四年而誅, 國除.
後七年, <元帝>復立<胥>太子< >, 是爲<孝王>, 十三年薨. 子<共王意>嗣, 三年薨. 子<哀王護>嗣, 十六年薨, 無子, 絶. 後六年, <成帝>復立<孝王>子<守>, 是爲<靖王>, 立二十年薨. 子<宏>嗣, <王莽>時絶.
初, <高密哀王弘本始>元年以<廣陵王胥>少子立, 九年薨. 子<頃王章>嗣, 三十三年薨. 子<懷王寬>嗣, 十一年薨. 子<愼>嗣, <王莽>時絶.
<昌邑哀王 天漢>四年立, 十一年薨, 子<賀>嗣. 立十三年, <昭帝>崩, 無嗣, 大將軍< 光>徵王<賀>典喪. 璽書曰: 制詔<昌邑王>:使行大鴻 事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郞將<利漢>徵王, 乘七乘傳詣<長安>邸. 夜漏未盡一刻, 以火發書. 其日中, <賀>發, 時至<定陶>, 行百三十五里, 侍從者馬死相望於道. 郞中令< 遂>諫王, 令還郞謁者五十餘人. <賀>到<濟陽>, 求長鳴 , 道買積竹杖. 過<弘農>, 使大奴<善>以衣車載女子. 至<湖>, 使者以讓相<安樂>. <安樂>告<遂>, <遂>入問<賀>, <賀>曰: 無有. <遂>曰: 卽無有, 何愛一<善>以毁行義! 請收屬吏, 以 大王. 卽 <善>, 屬衛士長行法.
<賀>到< 上>, 大鴻 郊迎, 騶奉乘輿車. 王使僕<壽成>御, 郞中令<遂>參乘. 旦至<廣明東都門>, <遂>曰: 禮, 奔喪望見國都哭. 此<長安>東郭門也. <賀>曰: 我 痛, 不能哭. 至城門, <遂>復言, <賀>曰: 城門與郭門等耳. 且至<*未央宮>東闕, <遂>曰: <昌邑>帳在是闕外馳道北, 未至帳所, 有南北行道, 馬足未至數步, 大王宜下車, 鄕闕西面伏, 哭盡哀止. 王曰: 諾. 到, 哭如儀.
王受皇帝璽綬, 襲尊號. 卽位二十七日, 行淫亂. 大將軍<光>與 臣議, 白<孝昭皇后>, 廢<賀>歸故國, 賜湯沐邑二千戶, 故王家財物皆與<賀>. 及<哀王>女四人各賜湯沐邑千戶. 語在{ 光傳}. 國除, 爲<山陽郡>.
初<賀>在國時, 數有怪. 嘗見白犬, 高三尺, 無頭, 其頸以下似人, 而冠方山冠. 後見熊, 左右皆莫見. 又大鳥飛集宮中. 王知, 惡之, 輒以問郞中令<遂>. <遂>爲言其故, 語在{五行志}. 王 天歎曰: 不祥何爲數來! <遂>叩頭曰: 臣不敢隱忠, 數言危亡之戒, 大王不說. 夫國之存亡, 豈在臣言哉? 願王內自揆度. 大王誦{詩}三百五篇, 人事浹, 王道備, 王之所行中{詩}一篇何等也? 大王位爲諸侯王, 行 於庶人, 以存難, 以亡易, 宜深察之. 後又血 王坐席, 王問<遂>. <遂>叫然號曰: 宮空不久, 祥數至. 血者, 陰憂象也. 宜畏愼自省. <賀>終不改節. 居無何, 徵. 旣卽位, 後王夢靑蠅之矢積西階東, 可五六石, 以屋版瓦覆, 發視之, 靑蠅矢也. 以問<遂>, <遂>曰: 陛下之{詩}不云乎? 『營營靑蠅, 至于藩;愷悌君子, 毋信讒言.』 陛下左側讒人衆多, 如是靑蠅惡矣. 宜進先帝大臣子孫親近以爲左右. 如不忍<昌邑>故人, 信用讒諛, 必有凶咎. 願詭禍爲福, 皆放逐之. 臣當先逐矣. <賀>不用其言, 卒至於廢.
大將軍<光>更尊立<武帝>曾孫, 是爲<孝宣帝>. 卽位, 心內忌<賀>, <元康>二年遣使者賜<山陽>太守<張敞>璽書曰: 制詔<山陽>太守:其謹備盜賊, 察往來過客. 毋下所賜書! <敞>於是條奏<賀>居處, 著其廢亡之效, 曰: 臣<敞地節>三年五月視事, 故<昌邑王>居故宮, 奴婢在中者百八十三人, 閉大門, 開小門, 廉吏一人爲領錢物市買, 朝內食物, 不得出入. 督盜一人別主 循, 察往來者. 以王家錢取卒, 宮淸中備盜賊. 臣<敞>數遣丞吏行察. 四年九月中, 臣<敞>入視居處狀, 故王年二十六七, 爲人靑黑色, 小目, 鼻末銳卑, 少須眉, 身體長大, 疾 , 行步不便. 衣短衣大 , 冠惠文冠, 佩玉環, 簪筆持牘趨謁. 臣<敞>與坐語中庭, 閱妻子奴婢. 臣<敞>欲動觀其意, 卽以惡鳥感之, 曰:『<昌邑>多梟.』故王應曰:『然. 前<賀>西至<長安>, 殊無梟. 復來, 東至<濟陽>, 乃復聞梟聲.』 臣<敞>閱至子女<持 >, 故王 曰:『<持 >母, <嚴長孫>女也.』 臣<敞>故知執金吾<嚴延年>字<長孫>, 女<羅 >, 前爲故王妻. 察故王衣服言語 起, 淸狂不惠. 妻十六人, 子二十二人, 其十一人男, 十一人女. 昧死奏名籍及奴婢財物簿. 臣<敞>前書言:『<昌邑哀王>歌舞者<張修>等十人, 無子, 又非姬, 但良人, 無官名, 王薨當罷歸. 太傅<豹>等擅留, 以爲<哀王>園中人, 所不當得爲, 請罷歸.』 故王聞之曰:『中人守園, 疾者當勿治, 相殺傷者當勿法, 欲令 死, 太守柰何而欲罷之?』 其天資喜由亂亡, 終不見仁義, 如此. 後丞相御史以臣<敞>書聞, 奏可. 皆以遣. 上由此知<賀>不足忌.
其明年春, 乃下詔曰: 蓋聞<象>有罪, <舜>封之, 骨肉之親, 析而不殊. 其封故<昌邑王賀>爲<海昏侯>, 食邑四千戶. 侍中衛尉<金安上>上書言: <賀>天之所棄, 陛下至仁, 復封爲列侯. <賀> 頑放廢之人, 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 奏可. <賀>就國<豫章>.
數年, <揚州>刺史<柯>奏<賀>與故太守卒史<孫萬世>交通, <萬世>問<賀>: 前見廢時, 何不堅守毋出宮, 斬大將軍, 而聽人奪璽綬乎? <賀>曰: 然. 失之. <萬世>又以<賀>且王<豫章>, 不久爲列侯. <賀>曰*: 且然, 非所宜言. 有司案驗, 請逮捕. 制曰: 削戶三千. 後薨.
<豫章>太守<廖>奏言: <舜>封<象>於<有鼻>, 死不爲置後, 以爲暴亂之人不宜爲太祖. <海昏侯賀>死, 上當爲後者子<充國>;<充國>死, 復上弟<奉親>;<奉親>復死, 是天絶之也. 陛下聖仁, 於<賀>甚厚*, 雖<舜>於<象>無以加也. 宜以禮絶<賀>, 以奉天意. 願下有司議. 議皆以爲不宜爲立嗣, 國除.
<元帝>卽位, 復封<賀>子<代宗>爲<海昏侯>, 傳子至孫, 今見爲[侯].
贊曰:巫蠱之禍, 豈不哀哉! 此不唯一<江充>之辜, 亦有天時, 非人力所致焉. <建元>六年, <蚩尤>之旗見, 其長竟天. 後遂命將出征, 略取<河南>, 建置<朔方>. 其春, <戾太子>生. 自是之後, 師行三十年, 兵所誅屠夷滅死者不可勝數. 及巫蠱事起, 京師流血, 尸數萬, 太子子父皆敗. 故太子生長於兵, 與之終始, 何獨一嬖臣哉! <秦始皇>卽位三十九年, 內平六國, 外攘四夷, 死人如亂麻, 暴骨長城之下, 頭盧相屬於道, 不一日而無兵. 由是<山東>之難興, 四方潰而逆<秦>. <秦>將吏外畔, 賊臣內發, 亂作蕭牆, 禍成<二世>. 故曰 兵猶火也, 弗 必自焚 , 信矣. 是以<倉 >作書, 止 戈 爲 武 . 聖人以武禁暴整亂, 止息干戈, 非以爲殘而興縱之也. {易}曰: 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君子履信思順, 自天祐之, 吉無不利也. 故<車千秋>指明蠱情, 章太子之 . <千秋>材知未必能過人也, 以其銷惡運, 亂原, 因衰激極, 道迎善氣, 傳得天人之祐助云.
漢書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嚴助>, <會稽吳>人, <嚴夫子>子也, 或言族家子也. 郡擧賢良, 對策百餘人, <武帝>善<助>對, 繇是獨擢<助>爲中大夫. 後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枚皐>,<膠倉>,<終軍>,<嚴 奇>等, 在左右. 是時征伐四夷, 開置邊郡, 軍旅數發, 內改制度, 朝廷多事, 婁擧賢良文學之士. <公孫弘>起徒步, 數年至丞相, 開東閣, 延賢人與謀議, 朝覲奏事, 因言國家便宜. 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 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 大臣數 . 其尤親幸者, <東方朔>,<枚皐>,<嚴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 <相如>常稱疾避事. <朔>,<皐>不根持論, 上頗俳優畜之. 唯<助>與<壽王>見任用, 而<助>最先進.
<建元>三年, < 越>擧兵圍<東 >, <東 >告急於<漢>. 時<武帝>年未二十, 以問太尉<田 >. < >以爲<越>人相攻擊, 其常事, 又數反覆, 不足煩中國往救也, 自<秦>時棄不屬. 於是<助>詰< >曰: 特患力不能救, 德不能覆, 誠能, 何故棄之? 且<秦>擧<咸陽>而棄之, 何但<越>也! 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 天子不振, 尙安所 , 又何以子萬國乎? 上曰: 太尉不足與計. 吾新卽位, 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乃遣<助>以節發兵<會稽>. <會稽>守欲距法, 不爲發. <助>乃斬一司馬, 諭意指, 遂發兵浮海救<東 >. 未至, < 越>引兵罷.
後三歲, < 越>復興兵擊<南越>. <南越>守天子約, 不敢擅發兵, 而上書以聞. 上多其義, 大爲發興, 遣兩將軍將兵誅< 越>. <淮南王安>上書諫曰:
陛下臨天下, 布德施惠, 緩刑罰, 薄賦斂, 哀鰥寡, 恤孤獨, 養耆老, 振 乏, 盛德上隆, 和澤下洽, 近者親附, 遠者懷德, 天下攝然, 人安其生, 自以[沒]身不見兵革. 今聞有司擧兵將以誅<越>, 臣<安>竊爲陛下重之. <越>, 方外之地, 髮文身之民也. 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 自<三代>之盛, <胡越>不與受正朔, 非彊弗能服, 威弗能制也, 以爲不居之地, 不牧之民, 不足以煩中國也. 故古者封內甸服, 封外侯服, 侯衛賓服, 蠻夷要服, 戎狄荒服, 遠近勢異也. 自<漢>初定已來七十二年, <吳越>人相攻擊者不可勝數, 然天子未嘗擧兵而入其地也.
臣聞<越>非有城郭邑里也, 處谿谷之間, 篁竹之中, 習於水鬪, 便於用舟, 地深昧而多水險, 中國之人不知其勢阻而入其地, 雖百不當其一. 得其地, 不可郡縣也;攻之, 不可暴取也. 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 相去不過寸數, 而間獨數百千里, 阻險林叢弗能盡著. 視之若易, 行之甚難. 天下賴宗廟之靈, 方內大寧, 戴白之老不見兵革, 民得夫婦相守, 父子相保, 陛下之德也. <越>人名爲藩臣, 貢酎之奉, 不輸大內, 一卒之用不給上事. 自相攻擊而陛下發兵救之, 是反以中國而勞蠻夷也. 且<越>人愚戇輕薄, 負約反覆*, 其不(可)用天子之法度*, 非一日之積也. 壹不奉詔*, 擧兵誅之, 臣恐後兵革無時得息也.
間者, 數年歲比不登, 民待賣爵贅子以接衣食, 賴陛下德澤振救之, 得毋轉死溝壑. 四年不登, 五年復蝗, 民生未復. 今發兵行數千里, 資衣糧, 入<越>地, 輿轎而 領, 舟而入水, 行數百千里, 夾以深林叢竹, 水道上下擊石, 林中多 蛇猛獸, 夏月暑時, 歐泄 亂之病相隨屬也, 曾未施兵接刃, 死傷者必衆矣. 前時<南海王>反, 陛下先臣使將軍<間忌>將兵擊之, 以其軍降, 處之<上 >. 後復反, 會天暑多雨, 樓船卒水居擊櫂, 未戰而疾死者過半. 親老涕泣, 孤子 號, 破家散業, 迎尸千里之外, 骸骨而歸. 悲哀之氣數年不息, 長老至今以爲記. 曾未入其地而禍已至此矣.
臣聞軍旅之後必有凶年, 言民之各以其愁苦之氣薄陰陽之和, 感天地之精, 而災氣爲之生也. 陛下德配天地, 明象日月, 恩至禽獸, 澤及草木, 一人有飢寒不終其天年而死者, 爲之悽愴於心. 今方內無狗吠之警, 而使陛下甲卒死亡, 暴露中原, 霑漬山谷, 邊境之民爲之早閉晏開, 不及夕, 臣<安>竊爲陛下重之.
不習南方地形者, 多以<越>爲人衆兵彊, 能難邊城. <淮南>全國之時, 多爲邊吏, 臣竊聞之, 與中國異. 限以高山, 人迹所絶, 車道不通, 天地所以隔外內也. 其入中國必下領水, 領水之山 峻, 漂石破舟, 不可以大船載食糧下也. <越>人欲爲變, 必先田<餘干>界中, 積食糧, 乃入伐材治船. 邊城守候誠謹, <越>人有入伐材者, 輒收捕, 焚其積聚, 雖百<越>, 奈邊城何! 且<越>人 力薄材, 不能陸戰, 又無車騎弓弩之用, 然而不可入者, 以保地險, 而中國之人不能其水土也. 臣聞<越>甲卒不下數十萬, 所以入之, 五倍乃足, 輓車奉 者, 不在其中. 南方暑濕, 近夏 熱, 暴露水居, 蛇**학生, 疾 多作, 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 雖擧<越國>而虜之, 不足以償所亡.
臣聞道路言, < 越王>弟<甲>弑而殺之, <甲>以誅死, 其民未有所屬. 陛下若欲來內, 處之中國, 使重臣臨存, 施德垂賞以招致之, 此必 幼扶老以歸聖德. 若陛下無所用之, 則繼其絶世, 存其亡國, 建其王侯, 以爲畜<越>, 此必委質爲藩臣, 世共貢職. 陛下以方寸之印, 丈二之組, 塡撫方外, 不勞一卒, 不頓一戟, 而威德 行. 今以兵入其地, 此必震恐, 以有司爲欲屠滅之也, 必雉 逃入山林險阻. 背而去之, 則復相 聚;留而守之, 歷歲經年, 則士卒罷**권, 食糧乏絶, 男子不得耕稼(種樹)[樹種], 婦人不得紡績織* , 丁壯從軍, 老弱轉餉, 居者無食, 行者無糧. 民苦兵事, 亡逃者必衆, 隨而誅之, 不可勝盡, 盜賊必起.
臣聞長老言, <秦>之時嘗使尉<屠 >擊<越>, 又使監<祿>鑿渠通道. <越>人逃入深山林叢, 不可得攻. 留軍屯守空地, 曠日(持)[引]久, 士卒勞倦. <越>(乃)出擊之. <秦>兵大破, 乃發適戌以備之. 當此之時, 外內騷動, 百姓靡 , 行者不還, 往者(菓)[莫]反, 皆不聊生, 亡逃相從, 爲盜賊, 於是<山東>之難始興. 此<老子>所謂 師之所處, 荊棘生之 者也. 兵者凶事, 一方有急, 四面皆從. 臣恐變故之生, 姦邪之作, 由此始也. {周易}曰: <高宗>伐<鬼方>, 三年而克之. <鬼方>, 小蠻夷;<高宗>, <殷>之盛天子也. 以盛天子伐小蠻夷, 三年而後克, 言用兵之不可不重也.
臣聞天子之兵有征而無戰, 言莫敢( )[校]也. 如使<越>人蒙(死) 幸以逆執事之顔行, 輿之卒有一不備而歸者, 雖得<越王>之首, 臣猶竊爲大<漢>羞之. 陛下以四海爲境, 九州爲家, 八(蔬)[藪]爲 , <江>(海)[<漢>]爲池, 生民之屬皆爲臣妾. 人徒之衆足以奉千官之共, 租稅之收足以給乘輿之御. 玩心神明, 秉執聖道, 負 依, 馮玉 , 南面而聽斷, 號令天下, 四海之內莫不嚮應. 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 使元元之民安生樂業, 則澤被萬世, 傳之子孫, 施之無窮. 天下之安猶<泰山>而四維之也, 夷狄之地何足以爲一日之閒, 而煩汗馬之勞乎! {詩}云 王猶充塞, <徐方>旣來 , 言王道甚大, 而遠方懷之也. 臣聞之, 農夫勞而君子養焉, 愚者言而智者擇焉. 臣<安>幸得爲陛下守藩, 以身爲 蔽, 人臣之任也. 邊境有警, 愛身仔死而不畢其愚, 非忠臣也. 臣<安>竊恐將吏之以十萬之師爲一使之任也!
是時, <漢>兵遂出, [未]踰領, 適會< 越王>弟<餘善>殺王以降. <漢>兵罷. 上嘉<淮南>之意, 美將卒之功, 乃令<嚴助>諭意風指於<南越>. <南越王>頓首曰: 天子乃幸興兵誅< 越>, 死無以報! 卽遣太子隨<助>入侍.
<助>還, 又諭<淮南>曰: 皇帝問<淮南王>:使中大夫<玉>上書言事, 聞之. 朕奉先帝之休德, 夙興夜(昧)[寐], 明不能燭, 重以不德, 是以比年凶 害衆. 夫以 之身, 託于王侯之上, 內有飢寒之民, <南夷>相攘, 使邊騷然不安, 朕甚懼焉. 今王深惟重慮, 明太平以弼朕失, 稱<三代>至盛, 際天接地, 人迹所及, 咸盡賓服, 然甚慙嘉王之意, 靡有所終, 使中大夫<助>諭朕意, 告王<越>事.
<助>諭意曰: 今者大王以發屯臨<越>事上書, 陛下故遣臣<助>告王其事. 王居遠, 事薄遽, 不與王同其計. 朝有闕政, 遺王之憂, 陛下甚恨之. 夫兵固凶器, 明主之所重出也, 然自<五帝三王>禁暴止亂, 非兵, 未之聞也. <漢>爲天下宗, 操殺生之柄, 以制海內之命, 危者望安, 亂者 治. 今< 越王>狼戾不仁, 殺其骨肉, 離其親戚, 所爲甚多不義, 又數擧兵侵陵<百越>, 幷兼 國, 以爲暴彊, 陰計奇策, 入燔<尋陽>樓船, 欲招<會稽>之地, 以踐<句踐>之迹. 今者, 邊又言< 王>率兩國擊<南越>. 陛下爲萬民安危久遠之計, 使人諭告之曰:『天下安寧, 各繼世撫民, 禁毋敢相幷.』有司疑其以虎狼之心, 貪據<百越>之利, 或於逆順, 不奉明詔, 則<會稽>,<豫章>必有長患. 且天子誅而不伐, 焉有勞百姓苦士卒乎? 故遣兩將屯於境上, 震威武, 揚聲鄕. 屯曾未會, 天誘其衷, < 王>隕命, 輒遣使者罷屯, 毋後農時. <南越王>甚嘉被惠澤, 蒙休德, 願革心易行, 身從使者入謝. 有狗馬之病, 不能勝服, 故遣太子< 齊>入侍;病有 , 願伏北闕, 望大廷, 以報盛德. < 王>以八月擧兵於<冶南>, 士卒罷倦, 三王之衆相與攻之, 因其弱弟<餘善>以成其(謀)[誅]. 至今國空虛, 遣使者上符節, 請所立, 不敢自立, 以待天子之明詔. 此一擧, 不挫一兵之鋒, 不用一卒之死, 而< 王>伏辜, <南越>被澤, 威震暴王, 義存危國, 此則陛下深計遠慮之所出也. 事效見前, 故使臣<助>來諭王意.
於是王謝曰: 雖<湯>伐<桀>, <文王>伐<崇>, 誠不過此. 臣<安>妄以愚意狂言, 陛下不忍加誅, 使使者臨詔臣<安>以所不聞, 臣不勝厚幸! <助>由是與<淮南王>相結而還. 上大說.
<助>侍燕從容, 上問<助>居鄕里時, <助>對曰: 家貧, 爲友壻富人所辱. 上問所欲, 對願爲<會稽>太守. 於是拜爲<會稽>太守. 數年, 不聞問. 賜書曰: 制詔<會稽>太守:君厭<承明>之廬, 勞侍從之事, 懷故土, 出爲郡吏. <會稽>東接於海, 南近<諸越>, 北枕<大江>. 間者, 闊焉久不聞問, 具以{春秋}對, 毋以<蘇秦>從橫. <助>恐, 上書謝稱: {春秋}天王出居于<鄭>, 不能事母, 故絶之. 臣事君, 猶子事父母也, 臣<助>當伏誅. 陛下不忍加誅, 願奉三年計最. 詔許, 因留侍中. 有奇異*, 輒使爲文, 及作賦頌數十篇.
後<淮南王>來朝, 厚賂遺<助>, 交私論議. 及<淮南王>反, 事與<助>相連, 上薄其罪, 欲勿誅. 廷尉<張湯>爭, 以爲<助>出入禁門, 腹心之臣, 而外與諸侯交私如此, 不誅, 後不可治. <助>竟棄市.
<朱買臣>字<翁子>, <吳>人也. 家貧, 好讀書, 不治産業, 常艾薪樵, 賣以給食, 擔束薪, 行且誦書. 其妻亦負戴相隨, 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 <買臣>愈益疾歌, 妻羞之, 求去. <買臣>笑曰: 我年五十當富貴, 今已四十餘矣. 女苦日久, 待我富貴報女功. 妻 怒曰: 如公等, 終餓死
溝中耳, 何能富貴? <買臣>不能留, 卽聽去. 其後, <買臣>獨行歌道中, 負薪墓間. 故妻與夫家俱上 , 見<買臣>饑寒, 呼飯飮之. 後數歲, <買臣>隨上計吏爲卒, 將重車至<長安>, 詣闕上書, 書久不報. 待詔公車, 糧用乏, 上計吏卒更乞 之. 會邑子<嚴助>貴幸, 薦<買臣>. 召見, 說{春秋}, 言{楚詞}, 帝甚說之, 拜<買臣>爲中大夫, 與<嚴助>俱侍中. 是時方築<朔方>, <公孫弘>諫, 以爲罷 中國. 上使<買臣>難 <弘>, 語在{弘傳}. 後<買臣>坐事免, 久之, 召待詔.
是時, <東越>數反覆, <買臣>因言: 故<東越王>居保<泉山>, 一人守險, 千人不得上. 今聞<東越王>更徙處南行, 去<泉山>五百里, 居大澤中. 今發兵浮海, 直指<泉山>, 陳舟列兵, 席卷南行, 可破滅也. 上拜<買臣會稽>太守. 上謂<買臣>曰: 富貴不歸故鄕, 如衣繡夜行, 今子何如? <買臣>頓首辭謝. 詔<買臣>到郡, 治樓船, 備糧食,水戰具, 須詔書到, 軍與俱進.
初, <買臣>免, 待詔, 常從<會稽>守邸者寄居飯食. 拜爲太守, <買臣>衣故衣, 懷其印綬, 步歸郡邸. 直上計時, <會稽>吏方相與 飮, 不視<買臣>, <買臣>入室中, 守邸與共食, 食且飽, 少見其綬. 守邸怪之, 前引其綬, 視其印, <會稽>太守章也. 守邸驚, 出語上計 吏. 皆醉, 大呼曰: 妄誕耳! 守邸曰: 試來視之. 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內]視之, 還走, 疾呼曰: 實然! 坐中驚駭, 白守丞, 相推排陳列中庭拜謁. <買臣>徐出戶. 有頃, <長安>廐吏乘駟馬車來迎, <買臣>遂乘傳去. <會稽>聞太守且至, 發民除道, 縣吏 送迎, 車百餘乘. 入<吳>界, 見其故妻,妻夫治道. <買臣>駐車, 呼令後車載其夫妻, 到太守舍, 置園中, 給食之. 居一月, 妻自經死, <買臣>乞其夫錢, 令葬. 悉召見故人與飮食諸嘗有恩者, 皆報復焉.
居歲餘, <買臣>受詔將兵, 與橫海將軍<韓說>等俱擊破<東越>, 有功. 徵入爲主爵都尉, 列於九卿.
數年, 坐法免官, 復爲丞相長史. <張湯>爲御史大夫. 始<買臣>與<嚴助>俱侍中, 貴用事, <湯>尙爲小吏, 趨走<買臣>等前. 後<湯>以廷尉治<淮南>獄, 排陷<嚴助>, <買臣>怨<湯>. 及<買臣>爲長史, <湯>數行丞相事, 知<買臣>素貴, 故陵折之. <買臣>見<湯>, 坐牀上弗爲禮. <買臣>深怨, 常欲死之. 後遂告<湯>陰事, <湯>自殺, 上亦誅<買臣>. <買臣>子<山 >官至郡守, 右扶風.
<吾丘壽王>字<子 >, <趙>人也. 年少, 以善格五召待詔. 詔使從中大夫<董仲舒>受{春秋}, 高材通明. 遷侍中中郞, 坐法免. 上書謝罪, 願養馬黃門, 上不許. 後願守塞 寇難, 復不許. 久之, 上疏願擊<匈奴>, 詔問狀, <壽王>對良善, 復召爲郞.
稍遷, 會<東郡>盜賊起, 拜爲<東郡>都尉. 上以<壽王>爲都尉, 不復置太守. 是時, 軍旅數發, 年歲不熟, 多盜賊. 詔賜<壽王>璽書曰: 子在朕前之時, 知略輻湊, 以爲天下少雙, 海內寡二. 及至連十餘城之守, 任四千石之重, 職事 廢, 盜賊從橫, 甚不稱在前時, 何也? <壽王>謝罪, 因言其狀.
後徵入爲光祿大夫侍中. 丞相<公孫弘>奏言 民不得挾弓弩. 十賊*광弩, 百吏不敢前, 盜賊不輒伏辜, 免脫者衆, 害寡而利多, 此盜賊所以蕃也. 禁民不得挾弓弩, 則盜賊執短兵, 短兵接則衆者勝. 以衆吏捕寡賊, 其勢必得. 盜賊有害無利, 則莫犯法, 刑錯之道也. 臣愚以爲禁民毋得挾弓弩便. 上下其議. <壽王>對曰:
臣聞古者作五兵, 非以相害, 以禁暴討邪也. 安居則以制猛獸而備非常, 有事則以設守衛而施行陣. 及至<周室>衰微, 上無明王, 諸侯力政, 彊侵弱, 衆暴寡, 海內 , (是以)巧詐 生.[是以]知者陷愚, 勇者威怯, 苟以得勝爲務, 不顧義理. 故機變械飾, 所以相賊害之具不可勝數. 於是<秦>兼天下, 廢王道, 立私議, 滅{詩書}而首法令, 去仁恩而任刑戮, 墮名城, 殺豪桀, 銷甲兵, 折鋒刃. 其後, 民以 相撻擊, 犯法滋衆, 盜賊不勝, 至於 衣塞路, 盜滿山, 卒以亂亡. 故聖王務敎化而省禁防, 知其不足恃也.
今陛下昭明德, 建太平, 擧俊材, 興學官, 三公有司或由窮巷, 起白屋, 裂地而封, 宇內日化, 方外鄕風, 然而盜賊猶有者, 郡國二千石之罪, 非挾弓弩之過也. {禮}曰男子生, 桑弧蓬矢以擧之, 明示有事也. <孔子>曰: 吾何執? 執射乎? 大射之禮, 自天子降及庶人, <三代>之道也. {詩}云 大侯旣抗, 弓矢斯張, 射夫旣同, 獻爾發功 , 言貴中也. 愚聞聖王合射以明敎矣, 未聞弓矢之爲禁也. 且所爲禁者, 爲盜賊之以攻奪也. 攻奪之罪死, 然而不止者, 大姦之於重誅固不避也. 臣恐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 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 是擅賊威而奪民救也. 竊以爲無益於禁姦, 而廢先王之典, 使學者不得習行其禮, 大不便.
書奏, 上以難丞相<弘>. <弘> 服焉.
及<汾陰>得寶鼎, <武帝>嘉之, 薦見宗廟, 臧於<甘泉宮>. 臣皆上壽賀曰: 陛下得<周>鼎. <壽王>獨曰非<周>鼎. 上聞之, 召而問之, 曰: 今朕得<周>鼎, 臣皆以爲然, <壽王>獨以爲非, 何也? 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 <壽王>對曰: 臣安敢無說! 臣聞<周>德始乎<后稷>, 長於<公劉>, 大於<大王>, 成於<文武>, 顯於<周公>. 德澤上昭, 天下漏泉, 無所不通. 上天報應, 鼎爲<周>出, 故名曰<周>鼎. 今<漢>自<高祖>繼<周>, 亦昭德顯行, 布恩施惠, 六合和同. 至於陛下, 恢廓祖業, 功德愈盛, 天瑞 至, 珍祥畢見. 昔<秦始皇>親出鼎於<彭城>而不能得, 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 此天之所以與<漢>, 乃<漢>寶, 非<周>寶[也]. 上曰: 善. 臣皆稱萬歲. 是日, 賜<壽王>黃金十斤. 後坐事誅.
<主父偃>, <齊國臨 >人也. 學長短從橫術, 晩乃學{易},{春秋},百家之言. 游<齊>諸子間, 諸儒生相與排 , 不(客)[容]於<齊>. 家貧, 假 無所得, 北游<燕>,<趙>,<中山>, 皆莫能厚, 客甚困. 以諸侯莫足游者, <元光>元年, 乃西入關見<衛將軍>. <衛將軍>數言上, 上不省. 資用乏, 留久, 諸侯賓客多厭之, 乃上書闕下. 朝奏, 暮召入見. 所言九事, 其八事爲律令, 一事諫伐<匈奴>, 曰: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 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 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 今臣不敢隱忠避死, 以效愚計, 願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馬法}曰: 國雖大, 好戰必亡;天下雖平, 忘戰必危. 天下旣平, 天子大愷, 春蒐秋 , 諸侯春振旅, 秋治兵, 所以不忘戰也. 且怒者逆德也, 兵者凶器也, 爭者末節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 故聖王重行之. 夫務戰勝, 窮武事, 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 蠶食天下, 幷呑戰國, 海內爲一, 功齊<三代>. 務勝不休, 欲攻<匈奴>, <李斯>諫曰: 不可. 夫<匈奴>無城郭之居, 委積之守, 遷徙鳥擧, 難得而制. 輕兵深入, 糧食必絶;運糧以行, 重不及事. 得其地, 不足以爲利;得其民, 不可調而守也. 勝必棄之, 非民父母. 靡 中國, 甘心<匈奴>, 非完計也. <秦皇帝>不聽, 遂使<蒙恬>將兵而攻<胡>, 地千里, 以<河>爲境. 地固澤鹵, 不生五 , 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暴兵露師十有餘年, 死者不可勝數, 終不能踰<河>而北. 是豈人衆之不足, 兵革之不備哉? 其勢不可也. 又使天下*비芻輓粟, 起於<黃>,< >,<琅邪>負海之郡, 轉輸<北河>, 率三十鍾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 女子紡績不足於 幕. 百姓靡 , 孤寡老弱不能相養, 道死者相望, 蓋天下始叛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 略地於邊, 聞<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擊之. 御史<成>諫曰: 不可. 夫<匈奴>, 獸聚而鳥散, 從之如搏景,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 臣竊危之. <高帝>不聽, 遂至<代谷>, 果有<平城>之圍. <高帝>悔之, 乃使<劉敬>往結和親, 然後天下亡干戈之事.
故兵法曰: 興師十萬, 日費千金. <秦>常積衆數十萬人, 雖有覆軍殺將, 係虜單于, 適足以結怨深讐, 不足以償天下之費. 夫<匈奴>行盜侵 , 所以爲業, 天性固然. 上自<虞><夏殷><周>, 固不程督, 禽獸畜之, 不比爲人. 夫不上觀<虞夏殷周>之統, 而下循近世之失, 此臣之所以大恐, 百姓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則變生, 事苦則慮易. 使邊境之民靡 愁苦, 將吏相疑而外市, 故<尉 >,<章邯>得成其私, 而<秦>政不行, 權分二子, 此得失之效也. 故{周書}曰: 安危在出令, 存亡在所用. 願陛下孰計之而加察焉.
是時, <徐樂>,<嚴安>亦俱上書言世務. 書奏, 上召見三人, 謂曰: 公皆安在? 何相見之晩也! 乃拜<偃>,<樂>,<安>皆爲郞中. <偃>數上疏言事, 遷謁者, 中郞, 中大夫. 歲中四遷.
<偃>說上曰: 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 彊弱之形易制. 今諸侯或連城數十, 地方千里, 緩則驕奢易爲淫亂, 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 今以法割削, 則逆節萌起, 前日<朝錯>是也.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 而適嗣代立, 餘雖骨肉, 無尺地之封, 則仁孝之道不宣. 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願, 上以德施, 實分其國, 必稍自銷弱矣. 於是上從其計. 又說上曰: <茂陵>初立, 天下豪桀兼幷之家, 亂衆民, 皆可徙<茂陵>, 內實京師, 外銷姦猾, 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上又從之.
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 <偃>有功焉. 大臣皆畏其口, 賂遺累千金. 或說<偃>曰: 大橫! <偃>曰: 臣結髮游學四十餘年, 身不得遂, 親不以爲子, 昆弟不收, 賓客棄我, 我**액日久矣. 丈夫生不五鼎食, 死則五鼎亨耳! 吾日暮, 故倒行逆施之.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 外阻<河>, <蒙恬>築城以逐<匈奴>, 內省轉輸戌漕, 廣中國, 滅<胡>之本也. 上覽其說, 下公卿議, 皆言不便. <公孫弘>曰: <秦>時嘗發三十萬衆築<北河>, 終不可就, 已而棄之. <朱買臣>難 <弘>, 遂置<朔方>, 本<偃>計也.
<元朔>中, <偃>言<齊王>內有淫失之行, 上拜<偃>爲<齊>相. 至<齊>, 召昆弟賓客, 散五百金予之, 數曰: 始吾貧時, 昆弟不我衣食, 賓客不我內門, 今吾相<齊>, 諸君迎我或千里. 吾與諸君絶矣, 毋復入<偃>之門! 乃使人以王與 姦事動王. 王以爲終不得脫, 恐效<燕王>論死, 乃自殺.
<偃>始爲布衣時, 嘗游<燕>,<趙>, 及其貴, 發<燕>事. <趙王>恐其爲國患, 欲上書言其陰事, 爲居中, 不敢發. 及其爲<齊>相, 出關, 卽使人上書, 告<偃>受諸侯金, 以故諸侯子多以得封者. 及<齊王>以自殺聞, 上大怒, 以爲<偃>劫其王令自殺, 乃徵下吏治. <偃>服受諸侯之金, 實不劫<齊王>令自殺. 上欲勿誅, <公孫弘>爭曰: <齊王>自殺無後, 國除爲郡, 入<漢>, <偃>本首惡, 非誅<偃>無以謝天下. 乃遂族<偃>.
<偃>方貴幸時, 客以千數, 及族死, 無一人視, 獨<孔車>收葬焉. 上聞之, 以<車>爲長者.
<徐樂>, <燕(郡)無終>人也. 上書曰:
臣聞天下之患, 在於土崩, 不在瓦解, 古今一也.
何謂土崩? <秦>之末世是也. <陳涉>無千乘之尊, 尺土之地, 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 [無]鄕曲之譽, 非有<孔>,<曾>,<墨子>之賢, <陶朱>,< 頓>之富也. 然起窮巷, 奮棘矜, 偏袒大呼, 天下從風, 此其故何也? 由民困而主不恤, 下怨而上不知, 俗已亂而政不修, 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爲資也. 此之謂土崩. 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崩.
何謂瓦解? <吳>,<楚>,<齊>,<趙>之兵是也. 七國謀爲大逆, 號皆稱萬乘之君, 帶甲數十萬, 威足以嚴其境內, 財足以勸其士民, 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 而身爲禽於中原者, 此其故何也? 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 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 而安土樂俗之民衆, 故諸侯無竟外之助. 此之謂瓦解.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由此觀之, 天下誠有土崩之勢, 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難而危海內, <陳涉>是也, 況<三晉>之君或存乎? 天下雖未治也, 誠能無土崩之勢, 雖有彊國勁兵, 不得還踵而身爲禽, <吳楚>是也, 況 臣百姓, 能爲亂乎? 此二體者, 安危之明要, 賢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
間者, <關東>五 數不登, 年歲未復, 民多窮困, 重之以邊境之事, 推數循理而觀之, 民宜有不安其處者矣. 不安故易動, 易動者, 土崩之勢也. 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 明於安危之機, 修之廟堂之上, 而銷未形之患也. 其要, 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 故雖有彊國勁兵, 陛下逐走獸, 射飛鳥, 弘游燕之 *. 淫從恣之觀, 極馳騁之樂*, 自若. 金石絲竹之聲不絶於耳, 幄之私俳優朱儒之笑不乏於前, 而天下無宿憂. 名何必<夏>,<子>, 俗何必<成>,<康>! 雖然, 臣竊以爲陛下天然之質*, 寬仁之資, 而誠以天下爲務, 則<禹>,<湯>之名不難 , 而<成>,<康>之俗未必不復興也. 此二體者立*. 然後處尊安之實*, 揚廣譽於當世, 親天下而服四夷, 餘恩遺德爲數世隆, 南面背依攝袂而揖王公, 此陛下之所服也. 臣聞圖王不成, 其 足以安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 何威而不成, 奚征而不服哉?
漢書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嚴安>者, <臨 >人也. 以故丞相史上書, 曰:
臣聞{鄒(衍)[子]}曰: 政敎文質者, 所以云救也, 當時則用, 過則舍之, 有易則易(也)[之], 故守一而不變者, 未睹治之至也. 今天下人民用財侈靡, 車馬衣 宮室皆競修飾, 調五聲使有節族, 雜五色使有文章, 重五味方丈於前, 以觀欲天下. 彼民之情, 見美則願之, 是敎民以侈也. 侈而無節, 則不可贍, 民離本而 末矣. 末不可徒得, 故搢紳者不憚爲詐, 帶劍者 殺人以矯奪, 而世不知 , 故姦軌浸長. 夫佳麗珍怪固順於耳目, 故養失而泰, 樂失而淫, 禮失而采, 敎失而僞. 僞,采,淫,泰, 非所以範民之道也. 是以天下人民逐利無已, 犯法者衆. 臣願爲民制度以防其淫, 使貧富不相燿以和其心. 心旣和平, 其性恬安. 恬安不營, 則盜賊銷;盜賊銷, 則刑罰少;刑罰少, 則陰陽和, 四時正, 風雨時, 草木暢茂, 五 蕃孰, 六畜遂字, 民不夭 , 和之至也.
臣聞<周>有天下, 其治三百餘歲, <成康>其隆也, 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 及其衰, 亦三百餘年, 故五伯更起. 伯者, 常佐天子興利除害, 誅暴禁邪, 匡正海內, 以尊天子. 五伯旣沒, 賢聖莫續, 天子孤弱, 號令不行. 諸侯恣行, 彊陵弱, 衆暴寡. <田常>簒<齊>, 六卿分<晉>, 爲戰國, 此民之始苦也. 於是彊國務攻, 弱國修守, 合從連衡, 馳車 擊, 介胄生 蝨, 民無所告 .
及至<秦王>, 蠶食天下, 幷呑戰國, 稱號皇帝, 一海內之政, 壞諸侯之城. 銷其兵, 鑄以爲鍾 , 示不復用. 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 逢明天子, 人人自以爲更生. 鄕使<秦>緩刑罰, 薄賦斂, 省繇役, 貴仁義, 賤權利, 上篤厚, 下 巧, 變風易俗, 化於海內, 則世世必安矣. <秦>不行是風, 循其故俗, 爲知巧權利者進, 篤厚忠正者退, 法嚴令苛, 諛者衆.(曰)[日]聞其美, (章)[意]廣心逸. 欲威海外, 使<蒙恬>將兵以北攻彊<胡>, 地進境, 戌於<北河>, 飛芻輓粟以隨其後. 又使尉<屠 >將樓船之士攻<越>, 使監<祿>鑿渠運糧, 深入<越>地, <越>人遁逃. 曠日持久, 糧食乏絶, <越>人擊之, <秦>兵大敗. <秦>乃使<尉 >將卒以戌<越>. 當是時, <秦>禍北構於<胡>, 南 於<越>, 宿兵於無用之地, 進而不得退. 行十餘年, 丁男被甲, 丁女轉輸, 苦不聊生, 自經於道樹, 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 天下大畔. <陳勝>,<吳廣>擧<陳>, <武臣>,<張耳>擧<趙>*, <項梁>擧<吳>, <田 >擧<齊>, <景駒>擧< >, <周市>擧<魏>, <韓廣>擧<燕>, 窮山通谷, 豪士 起, 不可勝載也. 然本皆非公侯之後, 非長官之吏, 無尺寸之勢, 起閭巷, 杖棘矜, 應時而動, 不謀而俱起, 不約而同會, 壤長地進, 至乎伯王, 時敎使然也. <秦>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滅世絶祀, 窮兵之禍也. 故<周>失之弱, <秦>失之彊, 不變之患也.
今徇, <南夷>, 朝<夜郞>, 降<羌 >, 略< 州>, 建城邑, 深入<匈奴>, 燔其<龍城>, 議者美之. 此人臣之利, 非天下之長策也. 今中國無狗吠之警, 而外累於遠方之備, 靡 國家, 非所以子民也. 行無窮之欲, 甘心快意, 結怨於<匈奴>, 非所以安邊也. 禍 而不解, 兵休而復起, 近者愁苦, 遠者驚駭, 非所以持久也. 今天下鍛甲摩劍, 矯箭控弦, 轉輸軍糧, 未見休時, 此天下所共憂也. 夫兵久而變起, 事煩而慮生. 今外郡之地或幾千里, 列城數十, 形束壤制, 帶脅諸侯, 非宗室之利也. 上觀<齊晉>所以亡, 公室卑削, 六卿大盛也;下覽<秦>之所以滅, 刑嚴文刻, 欲大無窮也. 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 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 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 以逢萬世之變, 則不可勝諱也.
後以<安>爲騎馬令.
<終軍>字<子雲>, <濟南>人也. 少好學, 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 年十八, 選爲博士弟子. 至府受遺, 太守聞其有異材, 召見<軍>, 甚奇之, 與交結. <軍>揖太守而去, 至<長安>上書言事. <武帝>異其文, 拜<軍>爲謁者給事中.
從上幸<雍>祠<五 >, 獲白麟, 一角而五蹄. 時又得奇木, 其枝旁出, 輒復合於木上. 上異此二物, 博謀 臣. <軍>上對曰:
臣聞{詩}頌君德, {樂}舞后功, 異經而同指, 明盛德之所隆也. <南越>竄屛 葦, 與鳥魚 , 正朔不及其俗. 有司臨境, 而<東 >內附, < 王>伏辜, <南越>賴救. 北<胡>隨畜薦居, 禽獸行, 虎狼心, 上古未能攝. 大將軍秉鉞, 單于 幕;票騎抗旌, <昆邪>右 . 是澤南洽而威北暢也. 若罰不阿近, 擧不遺遠, 設官 賢, 縣賞待功, 能者進以保祿, 罷者退而勞力, 刑於宇內矣. 履衆美而不足, 懷聖明而不專, 建三宮之文質, 章厥職之所宜, 封禪之君無聞焉.
夫(人)[天]命初定, 萬事草創, 及臻六合同風, 九州共貫, 必待明聖潤色, 祖業傳於無窮. 故<周>至<成王>, 然後制定, 而休徵之應見. 陛下盛日月之光, 垂聖思於勒成, 專神明之敬, 奉燔 於郊宮, 獻享之精交神, 積和之氣塞明, 而異獸來獲, 宜矣. 昔<武王>中流未濟, 白魚入於王舟, 俯取以燎, 公咸曰 休哉! 今郊祀未見於神祇, 而獲獸以饋, 此天之所以示饗, 而上通之符合也. 宜因昭時令日, 改定告元, (以)白茅於<江淮>, 發嘉號于<營丘>, 以應緝熙, 使著事者有紀焉.
蓋六 退飛, 逆也;白魚登舟, 順也. 夫明闇之徵, 上亂飛鳥, 下動淵魚, 各以類推. 今野獸幷角, 明同本也;衆支內附, 示無外也. 若此之應, 殆將有解編髮, 削左 , 襲冠帶, 要衣裳, 而蒙化者焉. 斯拱而 之耳!
對奏, 上甚異之, 由是改元爲<元狩>. 後數月, <越>地及<匈奴>名王有率衆來降者, 時皆以<軍>言爲中.
<元鼎>中, 博士<徐偃>使行風俗. <偃>矯制, 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 還, 奏事, 徙爲太常丞. 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 法至死. <偃>以爲{春秋}之義, 大夫出疆, 有可以安社稷, 存萬民, 之可也. <湯>以致其法, 不能 其義. 有詔下<軍>問狀, <軍>詰<偃>曰: 古者諸侯國異俗分, 百里不通, 時有聘會之事, 安危之勢, 呼吸成變, 故有不受辭造命 己之宜;今天下爲一, 萬里同風, 故{春秋}『王者無外』. <偃>巡封域之中, 稱以出疆何也? 且鹽鐵, 郡有餘臧, 正二國廢, 國家不足以爲利害, 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爲辭, 何也? 又詰<偃>: <膠東>南近<琅邪>, 北接<北海>, <魯國>西枕<泰山>, 東有<東海>, 受其鹽鐵. <偃>度四郡口數田地, 率其用器食鹽, 不足以幷給二郡邪? 將勢宜有餘, 而吏不能也? 何以言之? <偃>矯制而鼓鑄者, 欲及春耕種贍民器也. 今<魯國>之鼓, 當先具其備, 至秋乃能擧火. 此言與實反者非? <偃>已前三奏, 無詔, 不惟所爲不許, 而直矯作威福, 以從民望, 干名采譽, 此明聖所必加誅也. 『枉尺直尋』, <孟子>稱其不可;今所犯罪重, 所就者小, <偃>自予必死而爲之邪? 將幸誅不加, 欲以采名也? <偃>窮 , 服罪當死. <軍>奏 <偃>矯制 行, 非奉使體, 請下御史徵<偃>卽罪. 奏可. 上善其詰, 有詔示御史大夫.
初, <軍>從<濟南>當詣博士, 步入關, 關吏予<軍> . <軍>問: 以此何爲? 吏曰: 爲復傳, 還當以合符. <軍>曰: 大丈夫西游, 終不復傳還. 棄 而去. <軍>爲謁者, 使行郡國, 建節東出關, 關吏識之, 曰: 此使者乃前棄 生也. <軍>行郡國, 所見便宜以聞. 還奏事, 上甚說.
當發使(使)<匈奴>, <軍>自請曰: <軍>無橫草之功, 得列宿衛, 食祿五年. 邊境時有風塵之警, 臣宜被堅執銳, 當矢石, 啓前行. 駑下不習金革之事, 今聞將遣<匈奴>使者, 臣願盡精 氣, 奉佐明使, 吉凶於單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 孤於外官, 不足以亢一方之任, 竊不勝憤 . 詔問 吉凶之狀, 上奇<軍>對, 擢爲諫大夫.
<南越>與<漢>和親, 乃遣<軍>使<南越>, 說其王, 欲令入朝, 比內諸侯. <軍>自請: 願受長纓, 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軍>遂往說<越王>, <越王>聽許, 請擧國內屬. 天子大說, 賜<南越>大臣印綬, 壹用<漢>法, 以新改其俗, 令使者留塡撫之. <越>相<呂嘉>不欲內屬, 發兵攻殺其王, 及<漢>使者皆死. 語在{南越傳}. <軍>死時年二十餘, 故世謂之 <終>童 .
<王 >字<子淵>, <蜀>人也. <宣帝>時修<武帝>故事, 講論六藝 書, 博盡奇異之好, 徵能爲{楚辭}<九江被公>, 召見誦讀, 益召高材<劉向>,<張子僑>,<華龍>,<柳 >等待詔<金馬門>. <神爵>,<五鳳>之間, 天下殷(當)[富], 數有嘉應. 上頗作歌詩, 欲興協律之事, 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趙定>,<梁國 德>, 皆召見待詔. 於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風化於衆庶, 聞<王 >有俊材, 請與相見, 使< >作{中和},{樂職},{宣布詩}, 選好事者令依{鹿鳴}之聲習而歌之. 時<氾鄕侯何武>爲 子, 選在歌中. 久之, <武>等學<長安>, 歌太學下, 轉而上聞. <宣帝>召見<武>等觀之, 皆賜帛, 謂曰: 此盛德之事, 吾何足以當之!
< >旣爲刺史作頌, 又作其傳, <益州>刺史因奏< >有 材. 上乃徵< >. 旣至, 詔< >爲聖主得賢臣頌其意. < >對曰:
夫荷 被 者, 難與道純綿之麗密;羹(黎)[藜] 者, 不足與論太牢之滋味. 今臣 在<西蜀>, 生於窮巷之中, 長於蓬茨之下, 無有游觀廣覽之知, 顧有至愚極陋之累, 不足以塞厚望, 應明指. 雖然, 敢不略陳愚而抒情素!
記曰: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 在乎審己正統而已. 夫賢者, 國家之器用也. 所任賢, 則趨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 則用力少而就效衆. 故工人之用鈍器也, 勞筋苦骨, 終日 . 及至巧冶鑄干將之樸, 淸水 其鋒, <越>砥斂其 , 水斷蛟龍, 陸 犀革, 忽若彗氾 塗. 如此, 則使<離婁>督繩, <公輸>削墨, 雖崇臺五增, 延 百丈, 而不 者, 工用相得也. 庸人之御駑馬, 亦傷吻 策而不進於行, 匈喘膚汗, 人極馬倦. 及至駕齧*담, 乘旦, <王良>執 , <韓哀>附輿, 縱馳騁 , 忽如景靡, 過都越國, 蹶如歷塊;追奔電, 逐遺風, 周流八極, 萬里壹息. 何其遼哉? 人馬相得也. 故服 之 者, 不苦盛暑之鬱 ;襲貂狐之*煖者, 不憂至寒之悽愴. 何則? 有其具者易其備. 賢人君子, 亦聖(主)[王]之所以易海內也. 是以嘔喩受之, 開寬裕之路, 以延天下英俊也. 夫竭知附賢者, 必建仁策;索人求士者, 必樹伯迹. 昔<周公>躬吐捉之勞, 故有 空之隆;<齊桓>設庭燎之禮, 故有匡合之功. 由此觀之, 君人者勤於求賢而逸於得人.
人臣亦然. 昔賢者之夫遭遇也, 圖事揆策則君不用其謀, 陳見 誠則上不然其信, 進仕不得施效, 斥逐又非其愆. 是故<伊尹>勤於鼎俎, <太公>困於鼓刀, <百里>自 , < 子>飯牛, 離此患也. 及其遇明君遭聖主也, 運籌合上意, 諫諍卽見聽, 進退得關其忠, 任職得行其術, 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 離疏釋 而享膏粱, 剖符錫壤而光祖考, 傳之子孫, 以資說士. 故世必有聖知之君, 而後有賢明之臣. 故虎嘯而(冽風)[風冽], 龍興而致雲, 俟秋 , 出以陰. {易}曰: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詩}曰: 思皇多士, 生此王國. 故世平主聖, 俊艾將自至, 若<堯>,<舜>,<禹>,<湯>,<文>,<武>之君, 獲<稷>,<契>,<皐陶>,<伊尹>,<呂望>, 明明在朝, 穆穆列布, 聚精會神, 相得益章. 雖<伯牙>操遞鍾, <逢門子>彎烏號, 猶未足以喩其意也.
故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 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 上下俱欲, 驩然交欣, 千載壹合, 論說無疑, 翼乎如鴻毛過順風, 沛乎如巨魚縱大壑. 其得意若此, 則胡禁不止, 曷令不行? 化溢四表, 橫被無窮, 遐夷貢獻, 萬祥畢溱. 是以聖王不 窺望而視已明, 不單頃耳而聽已聰;恩從祥風 , 德與和氣游, 太平之責塞, 優游之望得;遵遊自然之勢, 恬淡無爲之場, 休徵自至, 壽考無疆, 雍容垂拱, 永永萬年, 何必偃 信若<彭祖>, 噓呼吸如<僑>,<松>, 然絶俗離世哉! {詩}云 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 , 蓋信乎其以寧也!
是時, 上頗好神僊, 故< >對及之.
上令< >與<張子僑>等 待詔, 數從< >等放獵, 所幸宮館, 輒爲歌頌, 第其高下, 以差賜帛. 議者多以爲淫靡不急, 上曰: 『不有博 者乎, 爲之猶賢乎已!』 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 小者辯麗可喜. 如女工有綺 , 音樂有<鄭衛>, 今世俗猶皆以此虞說耳目, 辭賦比之, 尙有仁義風諭, 鳥獸草木多聞之觀, 賢於倡優博 遠矣. 頃之, 擢< >爲諫大夫.
其後太子體不安, 苦忽忽善忘, 不樂. 詔使< >等皆之太子宮虞侍太子, 朝夕誦讀奇文及所自造作. 疾平復, 乃歸. 太子喜< >所爲{甘泉}及{洞簫頌}, 令後宮貴人左右皆誦讀之.
後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 之寶, 可祭祀致也, <宣帝>使< >往祀焉. < >於道病死, 上閔惜之.
<賈捐之>字<君房>, <賈誼>之曾孫也. <元帝>初卽位, 上疏言得失, 召待詔<金馬門>.
初, <武帝>征<南越>*, <元封>元年立< 耳>,<珠厓郡>, 皆在南方海中洲居, 廣 可千里, 合十六縣, 戶二萬三千餘. 其民暴惡, 自以阻絶, 數犯吏禁, 吏亦酷之, 率數年壹反, 殺吏, <漢>輒發兵擊定之. 自初爲郡至<昭帝始元>元年, 二十餘年間, 凡六反叛. 至其五年, 罷< 耳郡>幷屬<珠厓>. 至<宣帝神爵>三年, <珠厓>三縣復反. 反後七年, <甘露>元年, 九縣反, 輒發兵擊定之. <元帝初元>元年. <珠厓>又反, 發兵擊之. 諸縣更叛, 連年不定. 上與有司議大發軍, <捐之>建議, 以爲不當擊. 上使侍中駙馬都尉<樂昌侯王商>詰問<捐之>曰: <珠厓>內屬爲郡久矣, 今背畔逆節, 而云不當擊, 長蠻夷之亂, 虧先帝功德, 經義何以處之? <捐之>對曰:
臣幸得遭明盛之朝, 蒙危言之策, 無忌諱之患, 敢昧死竭卷卷.
臣聞<堯舜>, 聖之盛也, <禹>入聖域而不優, 故<孔子>稱<堯>曰 大哉 , {韶}曰 盡善 , <禹>曰 無間 . 以三聖之德, 地方不過數千里, [西]被流沙, 東漸于海, 朔南 聲敎, 于四海, 欲與聲敎則治之, 不欲與者不彊治也. 故君臣歌德, 含氣之物各(德)[得]其宜. <武丁>,<成王>, <殷>,<周>之大仁也, 然地東不過<江>,<黃>, 西不過< >,<羌>, 南不過<蠻荊>, 北不過<朔方>. 是以頌聲 作, 視聽之類咸樂其生, <越裳氏>重九譯而獻, 此非兵革之所能致. 及其衰也, 南征不還, <齊桓> 其難, <孔子>定其文. 以至乎<秦>, 興兵遠攻, 貪外虛內, 務欲廣地, 不慮其害. 然地南不過< 越>, 北不過<太原>, 而天下潰畔, 禍卒在於<二世>之末, {長城之歌}至今未絶.
賴聖<漢>初興, 爲百姓請命, 平定天下. 至<孝文皇帝>, 閔中國未安, 偃武行文, 則斷獄數百, 民賦四十, 丁男三年而一事. 時有獻千里馬者, 詔曰: 鸞旗在前, 屬車在後, 吉行日五十里, 師行[三]十里, 朕乘千里之馬, 獨先安之? 於是還馬, 與道里費, 而下詔曰: 朕不受獻也, 其令四方毋求來獻. 當此之時, 逸游之樂絶, 奇麗之賂塞, <鄭衛>之倡微矣. 夫後(官)[宮]盛色則賢者隱處, 人用事則諍臣杜口, 而<文帝>不行, 故諡爲<孝文>, 廟稱<太宗>. 至<孝武皇帝元狩>六年, <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 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 )[校]. 乃探<平城>之事, 錄<冒頓>以來數爲邊害, 籍兵 馬, 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連諸國至于<安息>, 東過<碣石>以<玄 >,<樂浪>爲郡, (比)[北] <匈奴>萬里, 更起營塞, 制<南海>以爲八郡, 則天下斷獄萬數, 民賦數百, 造鹽鐵酒 之利以佐用度, 猶不能足. 當此之時, 寇賊 起, 軍旅數發, 父戰死於前, 子鬪傷於後, 女子乘亭 , 孤兒號於道, 老母寡婦飮泣巷哭, 遙設虛祭, 想魂乎萬里之外. <淮南王>盜寫虎符, 陰聘名士, <關東公孫勇>等詐爲使者, 是皆廓地泰大, 征伐不休之故也.
今天下獨有<關東>, <關東>大者獨有<齊楚>, 民衆久困, 連年流離, 離其城郭, 相枕席於道路. 人情莫親父母, 莫樂夫婦, 至嫁妻賣子, 法不能禁, 義不能止, 此社稷之憂也. 今陛下不忍 之忿, 欲驅士衆 之大海之中, 快心幽冥之地, 非所以救助飢饉, 保全元元也. {詩}云 蠢爾<蠻荊>, 大邦爲 , 言聖人起則後服, 中國衰則先畔, 動爲國家難, 自古而患之久矣, 何況乃復其南方萬里之蠻乎! <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 相習以鼻飮, 與禽獸無異, 本不足郡縣置也. 獨居一海之中, 霧露氣濕, 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 人未見虜, 戰士自死. 又非獨<珠厓>有珠犀 瑁也, 棄之不足惜, 不擊不損威. 其民譬猶魚鼈, 何足貪也!
臣竊以往者<羌>軍言之, 暴師曾未一年, 兵出不踰千里, 費四十餘萬萬, 大司農錢盡, 乃以少府禁錢續之. 夫一隅爲不善, 費尙如此, 況於勞師遠攻, 亡士毋功乎! 求之往古則不合, 施之當今又不便. 臣愚以爲非冠帶之國, {禹貢}所及, {春秋}所治, 皆可且無以爲. 願遂棄<珠厓>, 專用恤<關東>爲憂.
對奏, 上以問丞相御史. 御史大夫<陳萬年>以爲當擊;丞相<于定國>以爲 前日興兵擊之連年, 護軍都尉,校尉及丞凡十一人, 還者二人, 卒士及轉輸死者萬人以上, 費用三萬萬餘, 尙未能盡降. 今<關東>困乏, 民難搖動, <捐之>議是. 上乃從之. 遂下詔曰: <珠厓>虜殺吏民, 背畔爲逆, 今廷議者或言可擊, 或言可守, 或欲棄之, 其指各殊. 朕日夜惟思議者之言, 羞威不行, 則欲誅之;狐疑 難, 則守屯田;通于時變, 則憂萬民. 夫萬民之饑餓, 與遠蠻之不討, 危孰大焉? 且宗廟之祭, 凶年不備, 況乎 不嫌之辱哉! 今<關東>大困, 倉庫空虛, 無以相贍, 又以動兵, 非特勞民, 凶年隨之. 其罷<珠厓郡>. 民有慕義欲內屬, 便處之;不欲, 勿彊. <珠厓>由是罷.
<捐之>數召見, 言多納用. 時中書令<石顯>用事, <捐之>數短<顯>, 以故不得官, 後稀復見. 而<長安>令<楊興>新以材能得幸, 與<捐之>相善. <捐之>欲得召見, 謂<興>曰: 京兆尹缺, 使我得見, 言<君蘭>, 京兆尹可立得. <興>曰: 縣官嘗言<興> <薛大夫>, 我易助也. <君房>下筆, 言語妙天下, 使<君房>爲尙書令, 勝<五鹿充宗>遠甚. <捐之>曰: 令我得代<充宗>, <君蘭>爲京兆, 京兆郡國首, 尙書百官本, 天下眞大治, 士則不隔矣. <捐之>前言<平恩侯>可爲將軍, <期思侯 可爲諸曹, 皆如言;又薦謁者<滿宣>, 立爲<冀州>刺史;言中謁者不宜受事, 宦者不宜入宗廟, 立止. 相薦之信, 不當如是乎! <興>曰: 我復見, 言<君房>也. <捐之>復短<石顯>. <興>曰: <顯>鼎貴, 上信用之. 今欲進, 弟從我計, 且與合意, 卽得入矣.
<捐之>卽與<興>共爲薦<顯>奏, 曰: 竊見<石顯>本<山東>名族, 有禮義之家也. 持正六年, 未嘗有過, 明習於事, 敏而疾見, 出公門, 入私門. 宜賜爵關內侯, 引其兄弟以爲諸曹. 又共爲薦<興>奏, 曰: 竊見<長安>令<興>, 幸得以知名數召見. <興>事父母有<曾氏>之孝, 事師有<顔閔>之材*, 榮名聞於四方. 明詔擧茂材, 列侯以爲首. 爲<長安>令, 吏民敬鄕, 道路皆稱能. 觀其下筆屬文, 則<董仲舒>;進談動辭, 則<東方生>;置之爭臣, 則<汲直>;用之介胄, 則<冠軍侯>;施之治民, 則<趙廣漢>;抱公絶私, 則<尹翁歸>. <興>兼此六人而有之, 守道堅固, 執義不回, 臨大節而不可奪, 國之良臣也, 可試守京兆尹.
<石顯>聞知, 白之上. 乃下<興>,<捐之>獄, 令皇后父<陽平侯禁>與<顯>共雜治, 奏 <興>,<捐之>懷詐僞, 以上語相風, 更相薦譽, 欲得大位, 漏泄省中語, (岡)[罔]上不道. {書}曰:『讒說殄行, 震驚朕師.』 {王制}:順非而澤, 不聽而誅.』 請論如法.
<捐之>竟坐棄市. <興>減死罪一等, 鉗爲城旦. <成帝>時, 至部刺史.
贊曰:{詩}稱 <戎狄>是膺, <荊舒>是懲 , 久矣其爲諸夏患也. <漢>興, 征伐<胡越>, 於是爲盛. 究觀<淮南>,<捐之>,<主父>,<嚴安>之義, 深切著明, 故備論其語. 世稱<公孫弘>排<主父>, <張湯>陷<嚴助>, <石顯> <捐之>, 察其行迹, <主父>求欲鼎亨而得族, <嚴>,<賈>出入禁門招權利, 死皆其所也, 亦何排陷之恨哉!
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東方朔>字<曼 >, <平原><厭次>人也. <武帝>初卽位, 徵天下擧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 待以不次之位, 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 自衒 者以千數, 其不足采者輒報聞罷. <朔>初來, 上書曰: 臣<朔>少失父母, 長養兄嫂. 年十三學書, 三冬文史足用. 十五學擊劍. 十六學{詩書}, 誦二十二萬言. 十九學<孫吳>兵法, 戰陣之具, 鉦鼓之敎, 亦誦二十二萬言. 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又常服<子路>之言. 臣<朔>年二十二, 長九尺三寸, 目若懸珠, 齒若編貝, 勇若<孟賁>, 捷若<慶忌>, 廉若<鮑叔>, 信若<尾生>. 若此, 可以爲天子大臣矣. 臣<朔>昧死再拜以聞.
<朔>文辭不遜, 高自稱譽, 上偉之, 令待詔公車, 奉祿薄, 未得省見.
久之, <朔> 騶朱儒, 曰: 上以若曹無益於縣官, 耕田力作固不及人, 臨衆處官不能治民, 從軍擊虜不任兵事, 無益於國用, 徒索衣食, 今欲盡殺若曹. 朱儒大恐, 啼泣. <朔>敎曰: 上卽過, 叩頭請罪. 居有頃, 聞上過, 朱儒皆號泣頓首. 上問: 何爲? 對曰: <東方朔>言上欲盡誅臣等. 上知<朔>多端, 召問<朔>: 何恐朱儒爲? 對曰: 臣<朔>生亦言, 死亦言. 朱儒長三尺餘, 奉一囊粟, 錢二百四十. 臣<朔>長九尺餘, 亦奉一囊粟, 錢二百四十. 朱儒飽欲死, 臣<朔>飢欲死. 臣言可用, 幸異其禮;不可用, 罷之, 無令但索<長安>米. 上大笑, 因使待詔<金馬門>, 稍得親近.
上嘗使諸數家射覆, 置守宮盂下, 射之, 皆不能中. <朔>自贊曰: 臣嘗受{易}, 請射之. 乃別蓍布卦而對曰: 臣以爲龍又無角, 謂之爲*蛇又有足, 脈脈善緣壁, 是非守宮卽 . 上曰: 善. 賜帛十匹. 復使射他物, 連中, 輒賜帛.
時有幸倡<郭舍人>, 滑稽不窮, 常侍左右, 曰: <朔>狂, 幸中耳, 非至數也. 臣願令<朔>復射, <朔>中之, 臣榜百, 不能中, 臣賜帛. 乃覆樹上寄生, 令<朔>射之. <朔>曰: 是 藪也. <舍人>曰: 果知<朔>不能中也. <朔>曰: 生肉爲膾, 乾肉爲脯;著樹爲寄生, 盆下爲 數. 上令倡監榜<舍人>, <舍人>不勝痛, 呼 . <朔>笑之曰: ! 口無毛, 聲 , (*시)[尻]益高. <舍人> 曰: <朔>擅 欺天子從官, 當棄市. 上問<朔>: 何故 之? 對曰: 臣非敢 之, 乃與爲隱耳. 上曰: 隱云何? <朔>曰: 夫口無毛者, 狗竇也;聲 者, 鳥哺 也;尻益高者, 鶴 啄也. <舍人>不服, 因曰: 臣願復問<朔>隱語, 不知, 亦當榜. 卽妄爲諧語曰: 令壺齟, 老柏塗*, 伊優亞, 牙. 何謂也> <朔>曰: 令者, 命也. 壺者, 所以盛也. 齟者, 齒不正也. 老者, 人所敬也. 柏者, 鬼之廷也. 塗者, 漸 徑也. 伊優亞者, 辭未定也. 牙者, 兩犬爭也. <舍人>所問, <朔>應聲輒對, 變詐*봉出, 莫能窮者, 左右大驚. 上以<朔>爲常侍郞, 遂得愛幸.
久之, 伏日, 詔賜從官肉. 大官丞日晏不來, <朔>獨拔劍割肉, 謂其同官曰: 伏日當蚤歸, 請受賜. 卽懷肉去. 大官奏之. <朔>入, 上曰: 昨賜肉, 不待詔, 以劍割肉而去之, 何也? <朔>免冠謝. 上曰: 先生起自責也. <朔>再拜曰: <朔>來! <朔>來! 受賜不待詔, 何無禮也! 拔劍割肉, 壹何壯也! 割之不多, 又何廉也! 歸遺<細君>, 又何仁也! 上笑曰: 使先生自責, 乃反自譽! 復賜酒一石, 肉百斤, 歸遺<細君>.
初, <建元>三年, 微行始出, 北至<池陽>, 西至<黃山>, 南獵<長楊>, 東游<宜春>. 微行常用飮酎已. 八九月中, 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 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 故有 期門 之號自此始. 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 常稱<平陽侯>. 旦明, 入山下馳射鹿豕狐 , 手格熊 , 馳 禾稼稻 之地. 民皆號呼罵 , 相聚會, 自言< 杜>令. 令往, 欲謁<平陽侯>, 諸騎欲擊鞭之. 令大怒, 使吏呵止, 獵者數騎見留, 乃示以乘輿物, 久之乃得去. 時夜出夕還, 後齎五日糧*, 會朝<長信宮>, 上大驩樂之. 是後, <南山>下乃知微行數出也, 然尙迫於太后, 未敢遠出. 丞相御史知指, 乃使右輔都尉 循<長楊>以東, 右內史發小民共待會所. 後乃私置更衣, 從<宣曲>以南十二所, 中休更衣, 投宿諸宮, <長楊>,<五 >,<倍陽>,<宣曲>尤幸. 於是上以爲道遠勞苦, 又爲百姓所患, 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壽王>與待詔能用算者二人, 擧籍<阿城>以南, < >以東, <宜春>以西, 提封頃畝, 及其賈直, 欲除以爲<上林苑>, 屬之<南山>. 又詔中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 欲以償< 杜>之民. <吾丘壽王>奏事, 上大說稱善. 時<朔>在傍, 進諫曰:
臣聞謙遜靜慤, 天表之應, 應之以福;驕溢靡麗, 天表之應, 應之以異. 今陛下累郞臺, 恐其不高也; 獵之處, 恐其不廣也. 如天不爲變, 則<三輔>之地盡可以爲苑, 何必< >,< >,<杜>乎! 奢侈越制, 天爲之變, <上林>雖小, 臣尙以爲大也.
夫<南山>, 天下之阻也, 南有<江淮>, 北有<河渭>, 其地從< >以東, <商 >以西, 厥壤肥饒. <漢>興, 去<三河>之地, 止< 産>以西, 都<涇渭>之南, 此所謂天下陸海之地, <秦>之所以虜<西戎>兼<山東>者也. 其山出玉石, 金, 銀,銅,鐵, 豫章,檀, , 異類之物, 不可勝原, 此百工所取給, 萬民所 足也. 又有 稻梨粟桑麻竹箭之饒, 土宜薑芋, 水多 魚, 貧者得以人給家足, 無飢寒之憂. 故< 鎬>之間號爲土膏, 其賈畝一金. 今規以爲苑, 絶陂池水澤之利, 而取民膏 之地, 上乏國家之用, 下奪農桑之業, 棄成功, 就敗事, 損耗五 , 是其不可一也. 且盛荊棘之林, 而長養 鹿, 廣狐 之苑, 大虎狼之虛, 又壞人 墓, 發人室廬, 令幼弱懷土而思, 耆老泣涕而悲, 是其不可二也. 斥而營之, 垣而 之, 騎馳東西, 車 南北, 又有深溝大渠, 夫一日之樂不足以危無 之輿*, 是其不可三也. 故務苑 之大, 不恤農時, 非所以彊國富人也.
夫<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畔, <靈王>起<章華>之臺而<楚>民散, <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 糞土愚臣, 忘生觸死, 逆盛意, 犯隆指, 罪當萬死, 不勝大願, 願陳{泰階六符}, 以觀天變, 不可不省.
是日因奏{泰階}之事, 上乃拜<朔>爲太中大夫給事中, 賜黃金百斤. 然遂起<上林苑>, 如<壽王>所奏云.
久之, <隆慮公主>子<昭平君>尙帝女<夷安公主>, <隆慮主>病困, 以金千斤錢千萬爲<昭平君>豫贖死罪, 上許之. <隆慮主>卒, <昭平君>日驕, 醉殺主傅, 獄繫內官. 以公主子, 廷尉上請請論. 左右人人爲言: 前又入贖, 陛下許之. 上曰: 吾弟老有是一子, 死以屬我. 於是爲之垂涕歎息, 良久曰: 法令者, 先帝所造也, 用弟故而誣先帝之法, 吾何面目入<高廟>乎! 又下負萬民. 乃可其奏, 哀不能自止, 左右盡悲. <朔>前上壽, 曰: 臣聞聖王爲政, 賞不避仇讐, 誅不擇骨肉. {書}曰:『不偏不黨, 王道蕩蕩.』 此二者, <五帝>所重, <三王>所難也. 陛下行之, 是以四海之內元元之民各得其所, 天下幸甚! 臣<朔>奉觴, 昧死再拜上萬歲壽. 上乃起, 入省中, 夕時召讓<朔>, 曰: 傳曰『時然後言, 人不厭其言』. 今先生上壽, 時乎? <朔>免冠頓首曰: 臣聞樂太甚則陽溢, 哀太甚則陰損, 陰陽變則心氣動, 心氣動則精神散, 精神散而邪氣及. 銷憂者莫若酒, 臣<朔>所以上壽者, 明陛下正而不阿, 因以止哀也. 愚不知忌諱, 當死. 先是, <朔>嘗醉入殿中, 小遺殿上, 劾不敬. 有詔免爲庶人, 待詔宦者署, 因此(時)[對]復爲中郞, 賜帛百匹.
初, 帝姑<館陶公主>號<竇太主>, <堂邑侯陳午>尙之. <午>死, 主寡居, 年五十餘矣, 近幸<董偃>. 始<偃>與母以賣珠爲事, <偃>年十三, 隨母出入主家. 左右言其 好, 主召見, 曰: 吾爲母養之. 因留第中, 敎書計相馬御射, 頗讀傳記. 至年十八而冠, 出則執 , 入則侍內. 爲人溫柔愛人, 以主故, 諸公接之, 名稱城中, 號曰<董君>. 主因推令散財交士, 令中府曰: <董君>所發, 一日金滿百斤, 錢滿百萬, 帛滿千匹, 乃白之. <安陵爰叔>者, <爰 >兄子也, 與<偃>善, 謂<偃>曰: 足下私侍<漢主>, 挾不測之罪, 將欲安處乎? <偃>懼曰: 憂之久矣, 不知所以. <爰叔>曰: <顧城廟>遠無宿宮, 又有萩竹籍田, 足下何不白主獻<長門園>? 此上所欲也. 如是, 上知計出於足下也, 則安枕而臥, 長無慘 之憂. 久之不然, 上且請之, 於足下何如? <偃>頓首曰: 敬奉敎. 入言之主, 主立奏書獻之. 上大說, 更名<竇太主>園爲<長門宮>. 主大喜, 使<偃>以黃金百斤爲<爰叔>壽.
<叔>因是爲<董君> 求見上之策, 令主稱疾不朝. 上往臨疾, 問所欲, 主辭謝曰: 妾幸蒙陛下厚恩, 先帝遺德, 奉朝請之禮, 備臣妾之儀, 列爲公主, 賞賜邑入, 隆天重地, 死無以塞責. 一日卒有不勝酒掃之職, 先狗馬塡溝壑, 竊有所恨, 不勝大願, 願陛下時忘萬事, 養精游神, 從中掖庭回輿, 枉路臨妾山林, 得獻觴上壽, 娛樂左右. 如是而死, 何恨之有! 上曰: 主何憂? 幸得愈. 恐 臣從官多, 大爲主費. 上還. 有頃, 主疾愈, 起謁, 上以錢千萬從主飮. 後數日, 上臨山林, 主自執宰 膝, 道入登階就坐. 坐未定, 上曰: 願謁主人翁. 主乃下殿, 去簪珥, 徒跣頓首謝曰: 妾無狀, 負陛下, 身當伏誅. 陛下不致之法, 頓首死罪. 有詔謝. 主簪履起. 之東箱自引<董君>. <董君>綠 傅**구, 隨主前, 伏殿下. 主乃贊: <館陶公主>胞人臣<偃>昧死再拜謁. 因叩頭謝, 上爲之起. 有詔賜衣冠上. <偃>起, 走就衣冠. 主自奉食進觴. 當是時, <董君>見尊不名, 稱爲 主人翁 , 飮大驩樂. 主乃請賜將軍列侯從官金錢雜繒各有數. 於是<董君>貴寵, 天下莫不聞. 郡國狗馬蹴鞠劍客輻湊<董氏>. 常從游 <北宮>, 馳逐<平樂>, 觀 鞠之會, 角狗馬之足*. 上大歡樂之. 於是上爲<竇太主>置酒<宣室>, 使謁者引內<董君>.
是時, <朔>陛戟殿下, 戟而前曰: <董偃>有斬罪三, 安得入乎? 上曰: 何謂也? <朔>曰: <偃>以人臣私侍公主, 其罪一也. 敗男女之化, 而亂婚姻之禮, 傷王制, 其罪二也. 陛下富於春秋, 方積思於{六經}, 留神於王事, 馳 於<唐虞>, 折節於<三代>, <偃>不遵經勸學, 反以靡麗爲右, 奢侈爲務, 盡狗馬之樂, 極耳目之欲, 行邪枉之道, 徑淫 之路, 是乃國家之大賊, 人主之大* . <偃>爲淫首, 其罪三也. 昔<伯姬>燔而諸侯憚, 奈何乎陛下? 上默然不應, 良久曰: 吾業以設飮, 後而自改. <朔>曰: 不可. 夫<宣室>者, 先帝之正處也, 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 故淫亂之漸, 其變爲簒, 是以< 貂>爲淫而<易牙>作患, <慶父>死而<魯國>全, <管蔡>誅而<周室>安. 上曰: 善. 有詔止, 更置酒<北宮>, 引<董君>從<東司馬門>. <東司馬門>更名<東交門>. 賜<朔>黃金三十斤. <董君>之寵由是日衰, 至年三十而終. 後數歲, <竇太主>卒, 與<董君>會葬於< 陵>. 是後, 公主貴人多踰禮制, 自<董偃>始.
時天下侈靡趨末, 百姓多難農畝. 上從容問<朔>: 吾欲化民, 豈有道乎? <朔>對曰: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上古之事, 經歷數千載, 尙難言也, 臣不敢陳. 願近述<孝文皇帝>之時, 當世耆老皆聞見之. 貴爲天(下)[子], 富有四海, 身衣 , 足履革 , 以韋帶劍, 莞蒲爲席, 兵木無刃, 衣縕無文, 集上書囊以爲殿 ;以道德爲麗, 以仁義爲準. 於是天下望風成俗, 昭然化之. 今陛下以城中爲小, 圖起<建章>, 左<鳳闕>, 右<神明>, 號稱千門萬戶;木土衣綺繡, 狗馬被 ;宮人簪 瑁, 垂珠璣;設 車, 敎馳逐, 飾文采, *叢珍怪;撞萬石之鐘, 擊雷霆之鼓, 作俳優, 舞<鄭>女. 上爲淫侈如此, 而欲使民獨不奢侈失農, 事之難者也. 陛下誠能用臣<朔>之計, 推甲乙之帳燔之於四通之衢, 走馬示不復用, 則<堯舜>之隆宜可與比治矣. {易}曰:『正其本, 萬事理;失之豪 , 差以千里.』 願陛下留意察之.
<朔>雖 笑, 然時觀察顔色, 直言切諫, 上常用之. 自公卿在位, <朔>皆敖弄, 無所爲屈.
上以<朔>口諧辭給, 好作問之. 嘗問<朔>曰: 先生視朕何如主也? <朔>對曰: 自<唐虞>之隆, <成康>之際, 未足以諭當世. 臣伏觀陛下功德, 陳<五帝>之上, 在<三王>之右. 非若此而已, 誠得天下賢士, 公卿在位咸得其人矣. 譬若以<周邵>爲丞相, <孔丘>爲御史大夫, <太公>爲將軍, <畢公高>拾遺於後, <弁嚴子>爲衛尉, <皐陶>爲大理, <后稷>爲司農, <伊尹>爲少府, <子 >使外國, <顔閔>爲博士, <子夏>爲太常, <益>爲右扶風, <季路>爲執金吾, <契>爲鴻 , <龍逢>爲宗正, <伯夷>爲京兆, <管仲>爲馮翊, <魯般>爲將作, <仲山甫>爲光祿, <申伯>爲太僕, <延陵季子>爲水衡, <百里奚>爲典屬國, <柳下惠>爲大長秋, <史魚>爲司直, < 伯玉>爲太傅, <孔父>爲詹事. <孫叔敖>爲諸侯相, <子産>爲郡守, <王慶忌>爲期門, <夏育>爲鼎官, < >爲 頭, <宋萬>爲式道候. 上乃大笑.
是時朝廷多賢材, 上復問<朔>: 方今<公孫丞相>,<兒大夫>,<董仲舒>,<夏侯始昌>,<司馬相如>,<吾丘壽王>,<主父偃>,<朱買臣>,<嚴助>,<汲 >,<膠倉>,<終軍>,<嚴安>,<徐樂>,<司馬遷>之倫, 皆辯知 達, 溢于文辭, 先生自視, 何與比哉? <朔>對曰: 臣觀其 齒牙, 樹頰 , 吐脣吻, 擢項 , 結股*脚, 連 尻, 遺蛇其迹, 行步 旅, 臣<朔>雖不肖, 尙兼此數子者. <朔>之進對澹辭, 皆此類也.
<武帝>旣招英俊, 程其器能, 用之如不及. 時方外事<胡越>, 內興制度, 國家多事, 自<公孫弘>以下至<司馬遷>皆奉使方外, 或爲郡國守相至公卿, 而<朔>嘗至太中大夫, 後常爲郞, 與<枚皐>,<郭舍人>俱在左右, 而已. 久之, <朔>上書陳農戰彊國之計, 因自訟獨不得大官, 欲求試用. 其言專<商 >,<韓非>之語也, 指意放蕩, 頗復 諧, 辭數萬言, 終不見用. <朔>因著論, 設客難己, 用位卑以自慰諭. 其辭曰:
客難<東方朔>曰: <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 而都卿相之位, 澤及後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 慕聖人之義, 諷誦{詩書}百家之言, 不可勝數, 著於竹帛, 脣腐齒落, 服膺而不釋, 好學樂道之效, 明白甚矣;自以智能海內無雙, 則可謂博聞辯智矣. 然悉力盡忠以事聖帝, 曠日持久, 官不過侍郞, 位不過執戟, 意者尙有遺行邪? 同胞之徒無所容居, 其故何也?
<東方先生> 然長息, 仰而應之曰: 是固非子之所能備也. 彼一時也, 此一時也, 豈可同哉? 夫<蘇秦>,<張儀>之時, <周室>大壞, 諸侯不朝, 力政爭權, 相禽以兵, 幷爲十二國, 未有雌雄, 得士者彊, 失士者亡, 故談說行焉. 身處尊位, 珍寶充內, 外有 倉, 澤及後世, 子孫長享. 今則不然. 聖帝流德, 天下震 , 諸侯賓服, 連四海之外以爲帶, 安於覆盂, 動猶運之掌, 賢不肖何以異哉? 遵天之道, 順地之理, 物無不得其所;故綏之則安, 動之則苦;尊之則爲將, 卑之則爲虜;抗之則在靑雲之上, 抑之則在深泉之下;用之則爲虎, 不用則爲鼠;雖欲盡節效情, 安知前後? 夫天地之大, 士民之衆, 竭精談說, 進輻湊者不可勝數, 悉力募之, 困於衣食, 或失門戶. 使<蘇秦>,<張儀>與僕 生於今之世, 曾不得掌故, 安敢望常侍郞乎! 故曰時異事異.
雖然, 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 {詩}云:『鼓鐘于宮, 聲聞于外.』 『鶴鳴于九皐, 聲聞于天.』 苟能修身, 何患不榮! <太公>體行仁義, 七十有二(延)[乃]設用於<文武>, 得信厥說, 封於<齊>, 七百歲而不絶. 此士所以日夜 , 敏行而不敢怠也. 若 , 飛且鳴矣. 傳曰:『天下爲人之惡寒而輟其冬, 地不爲人之惡險而輟其廣, 君子不爲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天有常度, 地有常形, 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 小人計其功.』 {詩}云:『禮義之不愆, 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淸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冕而前旒, 所以蔽明: 充耳, 所以塞聰.』 明有所不見, 聰有所不聞, 擧大德, 赦小過, 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枉而直之, 使自得之;優而柔之, 使自求之;揆而度之, 使自索之. 蓋聖人敎化如此, 欲自得之;自得之, 則敏且廣矣.
今世之處士, 魁然無徒, 廓然獨居, 上觀<許由>, 下察<接輿>, 計同<范 >, 忠合<子胥>, 天下和平, 與義相扶, 寡 少徒, 固其宜也. 子何疑於我哉? 若夫<燕>之用<樂毅>, <秦>之任<李斯>, < 食其>之下<齊>, 說行如流, 曲從如環, 所欲必得, 功若丘山, 海內定, 國家安, 是遇其時也, 子又何怪之邪? 語曰『以 窺天, 以 測海, 以 撞鐘』, 豈能通其條貫, 考其文理, 發其音聲哉? 繇是觀之, 譬猶 之襲狗, 孤豚之 虎, 至則靡耳, 何功之有? 今以下愚而非處士, 雖欲勿困, 固不得已, 此適足以明其不知權變而終或於大道也.
又設<非有先生>之論, 其辭曰:
<非有先生>仕於<吳>, 進不稱往古以 主意, 退不能揚君美以顯其功, 默(默)[然]無言者三年矣. <吳王>怪而問之, 曰: 寡人獲先人之功, 寄於衆賢之上, 夙興夜寐, 未嘗敢怠也. 今先生率然高擧, 遠集<吳>地, 將以輔治寡人, 誠竊嘉之, 體不安席, 食不甘味, 目不視靡曼之色, 耳不聽鐘鼓之音, 虛心定志欲聞流議者三年于玆矣. 今先生進無以輔治, 退不揚主譽, 竊不爲先生取之也. 蓋懷能而不見, 是不忠也;見而不行, 主不明也. 意者寡人殆不明乎? <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吳王>曰: 可以談矣, 寡人將 意而覽焉. 先生曰: 於 ! 可乎哉? 可乎哉? 談何容易! 夫談有悖於目拂於耳謬於心而便於身者, 或有說於目順於耳快於心而毁於行者, 非有明王聖主, 孰能聽之? <吳王>曰: 何爲其然也? 『中人已上可以語上也.』 先生試言, 寡人將聽焉.
先生對曰: 昔者<關龍逢>深諫於<桀>, 而<王子比干>直言於<紂>, 此二臣者, 皆極慮盡忠, 閔王澤不下流, 而萬民騷動, 故直言其失, 切諫其邪者, 將以爲君之榮, 除主之禍也. 今則不然, 反以爲誹謗君之行, 無人臣之禮, 果紛然傷於身, 蒙不辜之名, 戮及先人, 爲天下笑, 故曰談何容易! 是以輔弼之臣瓦解, 而邪諂之人 進, [遂]及<蜚廉>,<惡來(輩)[革]>等. 二人皆詐僞, 巧言利口以進其身, 陰奉 刻鏤之好以納其心. 務快耳目之欲, 以苟容爲度. 遂往不戒, 身沒被戮, 宗廟崩 , 國家爲虛, 放戮聖賢, 親近讒夫. {詩}不云乎? 『讒人罔極, 交亂四國』, 此之謂也. 故卑身賤體, 說色微辭, 愉愉 , 終無益於主上之治, 則志士仁人不忍爲也. 將儼然作矜嚴之色, 深言直諫, 上以拂主之邪, 下以損百姓之害, 則 於邪主之心, 歷於衰世之法. 故養壽命之士莫肯進也, 遂居(家)[深]山之間, 積土爲室, 編蓬爲戶, 彈琴其中, 以*詠先王之風, 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是以<伯夷叔齊>避<周>, 餓于<首陽>之下, 後世稱其仁. 如是, 邪主之行固足畏也, 故曰談何容易!
於是<吳王>懼然易容, 捐薦去 , 危坐而聽. 先生曰: <接輿>避世, <箕子>被髮陽狂, 此二人者, 皆避濁世以全其身者也. 使遇明王聖主, 得淸燕之閒, 寬和之色, 發憤畢誠, 圖 安危, 揆度得失, 上以安主體, 下以便萬民, 則<五帝三王>之道可幾而見也. 故<伊尹>蒙恥辱負鼎俎和五味以于<湯>, <太公>釣於<渭>之陽以見<文王>. 心合意同, 謀無不成, 計無不從, 誠得其君也. 深念遠慮, 引義以正其身, 推恩以廣其下, 本仁祖義, 有德, 祿賢能, 誅惡亂, 總遠方, 一統類, 美風俗, 此帝王所由昌也. 上不變天性, 下不奪人倫, 則天地和洽, 遠方懷之, 故號聖王. 臣子之職旣加矣, 於是裂地定封, 爵爲公侯, 傳國子孫, 名顯後世, 民到于今稱之, 以遇<湯>與<文王>也. <太公>,<伊尹>以如此, <龍逢>,<比干>獨如彼, 豈不哀哉! 故曰談何容易!
於是<吳王>穆然, 而深惟, 仰而泣下交 , 曰: 嗟乎! 余國之不亡也, 連連, 殆哉, 世[之]不絶也! 於是正明堂之朝, 齊君[臣]之位, 擧賢材, 布德惠, 施仁義, 賞有功;躬節儉, 減後宮之費, 損車馬之用;放<鄭>聲, 遠 人, 省 廚, 去侈靡;卑宮館, 壞苑 , 塡池塹, 以予貧民無産業者;開內藏, 振貧窮, 存耆老, 孤獨;薄賦斂, 省刑 . 行此三年, 海內晏然, 天下大洽, 陰陽和調, 萬物咸得其宜;國無災害之變, 民無飢寒之色, 家給人足, 畜積有餘, 囹圄空虛;鳳凰來集, 麒麟在郊, 甘露旣降, 朱草萌牙;遠方異俗之人鄕風慕義, 各奉其職而來朝賀. 故治亂之道, 存亡之端, 若此易見, 而君人者莫肯爲也, 臣愚竊以爲過. 故{詩}云: 王國克生, 惟<周>之楨, 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 此之謂也.
<朔>之文辭, 此二篇最善. 其餘有{封泰山}, {責和氏璧}及{皇太子生 }, {屛風}, {殿上柏柱}, {平樂觀賦獵}, 八言,七言上下, {從公孫弘借車}, 凡<[劉]向>所錄<朔>書具是矣. 世所傳他事皆非也.
贊曰:<劉向>言少時數問長老賢人通於事及<朔>時者, 皆曰<朔>口諧倡辯, 不能持論, 喜爲庸人誦說, 故令後世多傳聞者. 而<楊雄>亦以爲<朔>言不純師, 行不純德, 其流風遺書蔑如也. 然<朔>名過實者, 以其 達多端, 不名一行, 應諧似優, 不窮似智, 正諫似直, 穢德似隱. 非<夷齊>而是<柳下惠>, 戒其子以上容: <首陽>爲拙, 柱下爲工;飽食安步, 以仕易農;依隱玩世, 詭時不逢 . 其滑稽之雄乎! <朔>之 諧, 逢占射覆, 其事浮淺, 行於衆庶, 童兒牧 莫不眩燿. 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 故詳錄焉.
漢書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公孫賀>字<子叔>, <北地義渠>人也. <賀>祖父<昆邪>, <景帝>時爲< 西>守, 以將軍擊<吳楚>有功, 封<平曲侯>, 著書十餘篇.
<賀>少爲騎士, 從軍數有功. 自<武帝>爲太子時, <賀>爲舍人, 及<武帝>卽位, 遷至太僕. <賀>夫人<君孺>, <衛皇后> 也, <賀>由是有寵. <元光>中爲輕車將軍, 軍<馬邑>. 後四歲, 出<雲中>. 後五歲, 以車騎將軍從大將軍<靑>出, 有功, 封<南 侯>. 後再以在將軍出<定襄>, 無功, 坐酎金, 失侯. 復以浮沮將軍出<五原>二千餘里, 無功. 後八歲, 遂代<石慶>爲丞相. 封<葛繹侯>. 時朝廷多事, 督責大臣. 自<公孫弘>後, 丞相<李蔡>,<嚴靑翟>,<趙周>三人比坐事死. <石慶>雖以謹得終, 然數被譴. 初<賀>引拜爲丞相, 不受印綬, 頓首涕泣, 曰: 臣本邊鄙, 以鞍馬騎射爲官, 材誠不任宰相. 上與左右見<賀>悲哀, 感動下泣, 曰: 扶起丞相. <賀>不肯起, 上乃起去, <賀>不得已拜. 出, 左右問其故, <賀>曰: 主上賢明, 臣不足以稱, 恐負重責, 從是殆矣.
<賀>子<敬聲>, 代<賀>爲太僕, 父子 居公卿位. <敬聲>以皇后 子, 驕奢不奉法, <征和>中擅用北軍錢千九百萬, 發覺, 下獄. 是時詔捕<陽陵朱安世>不能得, 上求之急, <賀>自請逐捕<安世>以贖<敬聲>罪. 上許之. 後果得<安世>. <安世>者, 京師大俠也, 聞<賀>欲以贖子, 笑曰: 丞相禍及宗矣. <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 <斜谷>之木不足爲我械. <安世>遂從獄中上書, 告<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 及使人巫祭祠詛上, 且上<甘泉>當馳道埋偶人, 祝詛有惡言. 下有司案驗<賀>, 窮治所犯, 遂父子死獄中, 家族.
無蠱之禍起自朱安世, 成於江充遂及公主ㆍ皇后ㆍ太子皆敗, 語在江充戾園傳. <劉屈 >, <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子也, 不知其始所以進.
<征和>二年春, 制詔御史: 故丞相<賀>倚舊故乘高勢而爲邪, 興美田以利子弟賓客, 不顧元元, 無益邊 , 貨賂上流, 朕忍之久矣. 終不自革, 乃以邊爲援, 使內郡自省作車, 又令耕者自轉, 以困農煩擾畜者, 重馬傷 , 武備衰減;下吏妄賦, 百姓流亡;又詐爲詔書, 以姦傳<朱安世>. 獄已正於理. 其以< 郡>太守<屈 >爲左丞相, 分丞相長史爲兩府, 以待天下遠方之選. 夫親親任賢, <周唐>之道也. 以<澎>戶二千二百封左丞相爲<澎侯>.
其秋, <戾太子>爲<江充>所 , 殺<充>, 發兵入丞相府, <屈 >挺身逃, 亡其印綬. 是時上避暑在<甘泉宮>, 丞相長史乘疾置以聞. 上問 丞相何爲? 對曰: 丞相 之, 未敢發兵. 上怒曰: 事籍籍如此, 何謂 也? 丞相無<周公>之風矣. <周公>不誅<管蔡>乎? 乃賜丞相璽書曰: 捕斬反者, 自有賞罰. 以牛車爲櫓, 毋接短兵, 多殺傷士衆. 堅閉城門, 毋令反者得出.
太子旣誅<充>發兵, 宣言帝在<甘泉>病困, 疑有變, 姦臣欲作亂. 上於是從<甘泉>來, 幸城西<建章宮>, 詔發<三輔>近縣兵, 部中二千石以賀, 丞相兼將. 太子亦遣使者 制赦<長安>中都官囚徒, 發武庫兵, 命少傅<石德>及賓客<張光>等分將, 使<長安>囚<如侯>持節發<長水>及<宣曲胡>騎, 皆以裝會. 侍郞<莽通>使<長安>, 因追捕<如侯>, 告<胡>人曰: 節有詐, 勿聽也. 遂斬<如侯>, 引騎入<長安>, 又發輯濯士, 以予大鴻 <商丘成>. 初, <漢>節純赤, 以太子持赤節, 故更爲黃 加上以相別. 太子召監北軍使者<任安>發北軍兵, <安>受節已閉軍門, 不肯應太子. 太子引兵去, 四市人凡數萬衆. 至<長樂>西闕下, 逢丞相軍, 合戰五日, 死者數萬人, 血流入溝中. 丞相附兵浸多, 太子軍敗, 南 <覆 城門>, 得出. 會夜司直<田仁>部閉城門, 坐令太子得出, 丞相欲斬<仁>. 御史大夫<暴勝之>謂丞相曰: 司直, 吏二千石, 當先請, 柰何擅斬之. 丞相釋<仁>. 上聞而大怒, 下吏責問御史大夫曰: 司直縱反者, 丞相斬之, 法也, 大夫何以擅止之? <勝之>皇恐, 自殺. 及北軍使者<任安>, 坐受太子節, 懷二心, 司直<田仁>縱太子, 皆要斬. 上曰: 侍郞<莽通>獲反將<如侯>, <長安>男子<景建>從<通>獲少傅<石德>, 可謂元功矣. 大鴻 <商丘成>力戰獲反將<張光>. 其封<通>爲<重合侯>, <建>爲<德侯>, <成>爲< 侯>. 諸太子賓客, 嘗出入宮門, 皆坐誅. 其隨太子發兵, 以反法族. 吏士劫略者, 皆徙<敦煌郡>. 以太子在外*, 始置屯兵<長安>諸城門. 後二十餘日, 太子得於<湖>. 語在{太子傳}.
其明年, 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兵出擊<匈奴>, 丞相爲祖道, 送至<渭橋>, 與<廣利>辭決. <廣利>曰: 願君侯早請<昌邑王>爲太子. 如立爲帝, 君侯長何憂乎? <屈 >許諾. <昌邑王>者, 貳師將軍女弟<李夫人>子也. 貳師女爲<屈 >子妻, 故共欲立焉. 是時治巫蠱獄急, 內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數有譴, 使巫祠社, 祝詛主上, 有惡言, 及與貳師共禱祠, 欲令<昌邑王>爲帝. 有司奏請案驗, 罪至大逆不道. 有詔載<屈 >廚車以徇, 要斬東市, 妻子梟首<華陽街>. 貳師將軍妻子亦收. 貳師聞之, 降<匈奴>, 宗族遂滅.
<車千秋>, 本姓<田氏>, 其先<齊>諸<田>徙<長陵>. <千秋>爲<高 >郞. 會<衛太子>爲<江充>所 敗, 久之, <千秋>上急變訟太子 , 曰: 子弄父兵, 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 當何罪哉! 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敎臣言. 是時, 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 乃大感寤, 召見<千秋>. 至前, <千秋>長八尺餘, 體貌甚麗, <武帝>見而說之, 謂曰: 父子之間, 人所難言也, 公獨明其不然. 此<高廟>神靈使公敎我, 公當遂爲吾輔佐. 立拜<千秋>爲大鴻 . 數月, 遂代<劉屈 >爲丞相, 封<富民侯>. <千秋>無他材能術學, 又無伐閱功勞, 特以一言寤意, 旬月取宰相封侯, 世未嘗有也. 後<漢>使者至<匈奴>, 單于問曰: 聞<漢>新拜丞相, 何用得之? 使者曰: 以上書言事故. 單于曰: 苟如是, <漢>置丞相, 非用賢也, 妄一男子上書卽得之矣. 使者還, 道單于語. <武帝>以爲辱命, 欲下之吏. 良久, 乃貰之.
然<千秋>爲人敦厚有智, 居位自稱, 踰於前後數公. 初, <千秋>始視事, 見上連年治太子獄, 誅罰尤多, 下恐懼, 思欲寬廣上意, 尉安衆庶. 乃與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壽頌德美, 勸上施恩惠, 緩刑罰, 玩聽音樂, 養志和神, 爲天下自虞樂. 上報曰: 朕之不德, 自左丞相與貳師陰謀逆亂, 巫蠱之禍流及士大夫. 朕日一食者累月, 乃何樂之聽? 痛士大夫常在心, 旣事不咎. 雖然, 巫蠱始發, 詔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 廷尉治, 未聞九卿廷尉有所鞫也. 者, <江充>先治<甘泉宮>人, 轉至<未央椒房>, 以及<敬聲>之疇,<李禹>之屬謀入<匈奴>, 有司無所發, 今丞相親掘<蘭臺>蠱驗, 所明知也. 至今餘巫頗脫不止, 陰賊侵身, 遠近爲蠱, 朕 之甚, 何壽之有? 敬不擧君之觴! 謹謝丞相,二千石各就館. 書曰:『毋偏毋黨, 王道蕩蕩.』 毋有復言.
後歲餘, <武帝>疾, 立皇子<鉤 夫人>男爲太子, 拜大將軍< 光>,車騎將軍<金日 >,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 受遺詔, 輔道少主. <武帝>崩, <昭帝>初卽位, 未任聽政, 政事壹決大將軍<光>. <千秋>居丞相位, 謹厚有重德. 每公卿朝會, <光>謂<千秋>曰: 始與君侯俱受先帝遺詔. 今<光>治內, 君侯治外, 宜有以敎督, 使<光>毋負天下. <千秋>曰: 唯將軍留意, 卽天下幸甚. 終不肯有所言. <光>以此重之. 每有吉祥嘉應, 數 賞丞相. 訖<昭帝>世, 國家少事, 百姓稍益充實. <始元>六年, 詔郡國擧賢良文學士, 問以民所疾苦, 於是鹽鐵之議起焉.
<千秋>爲相十二年, 薨, 諡曰<定侯>. 初, <千秋>年老, 上優之, 朝見, 得乘小車入宮殿中, 故因號曰 車丞相 . 子<順>嗣侯, 官至<雲中>太守, <宣帝>時以虎牙將軍擊<匈奴>, 坐盜增鹵獲自殺, 國除.
<桑弘羊>爲御史大夫八年, 自以爲國家興 之利, 伐其功, 欲爲子弟得官, 怨望< 光>, 與<上官桀>等謀反, 遂誅滅.
<王 >, <濟南>人也. 以郡縣吏積功, 稍遷爲<被陽>令. <武帝>末, 軍旅數發, 郡國盜賊 起, 繡衣御史<暴勝之>使持斧逐捕盜賊, 以軍興從事, 誅二千石以下. <勝之>過<被陽>, 欲斬< >, < >已解衣伏質, 仰言曰: 使君 殺生之柄, 威震郡國, 今復斬一< >, 不足以增威, 不如時有所寬*, 以明恩貸, 令盡死力. <勝之>壯其言, 貰不誅, 因與< >相結厚.
<勝之>使還, 薦< >, 徵爲右輔都尉, 守右扶風. 上數出幸<安定>,<北地>, 過<扶風>, 宮館馳道脩治, 供張辦. <武帝>嘉之, 駐車, 拜< >爲眞, 視事十餘年. <昭帝>時爲御史大夫, 代<車千秋>爲丞相, 封<宜春侯>. 明年薨, 諡曰<敬侯>.
子<譚>嗣, 以列侯與謀廢<昌邑王>立<宣帝>, 益封三百戶. 薨, 子<咸>嗣. <王莽>妻卽<咸>女, <莽>簒位, <宜春氏>以外戚寵. 自< >傳國至玄孫, <莽>敗, 乃絶.
<楊敞>, <華陰>人也. 給事大將軍莫府, 爲軍司馬, < 光>愛厚之, 稍遷至大司農. <元鳳>中, 稻田使者<燕蒼>知<上官桀>等反謀, 以告<敞>. <敞>素謹畏事, 不敢言, 乃移病臥. 以告諫大夫<杜延年>, <延年>以聞. <蒼>,<延年>皆封, <敞>以九卿不輒言, 故不得侯. 後遷御史大夫, 代<王 >爲丞相, 封<安平侯>.
明年, <昭帝>崩. <昌邑王>徵卽位, 淫亂, 大將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欲廢王更立. 議旣定, 使大司農<田延年>報<敞>. <敞>驚懼, 不知所言, 汗出洽背, 徒唯唯而已. <延年>起至更衣, <敞>夫人遽從東箱謂<敞>曰: 此國大事, 今大將軍議已定, 使九卿來報君侯. 君侯不疾應, 與大將軍同心, 猶與無決, 先事誅矣. <延年>從更衣還, <敞>,夫人與<延年>參語許諾, 請奉大將軍敎令, 遂共廢<昌邑王>, 立<宣帝>. <宣帝>卽位月餘, <敞>薨, 諡曰<敬侯>. 子<忠>嗣, 以<敞>居位定策安宗廟, 益封三千五百戶.
<忠>弟< >, 字<子幼>, 以<忠>任爲郞, 補常侍騎. < >母, <司馬遷>女也. < >始讀外祖{太史公記}, 頗爲{春秋}. 以材能稱. 好交英俊諸儒, 名顯朝廷, 擢爲左曹. < 氏>謀反, < >先聞知, 因侍中<金安上>以聞, 召見言狀. < 氏>伏誅, < >等五人皆封, < >爲<平通侯>, 遷中郞將.
郞官故事, 令郞出錢市財用, 給文書, 乃得出, 名曰 山郞 . 移病盡一日, 輒償一沐*, 或至歲餘不得沐. 其豪富郞, 日出游 , 或行錢得善部. 貨賂流行, 傳相放效. < >爲中郞將, 罷山郞, 移長度大司農, 以給財用. 其疾病休謁洗沐, 皆以法令從事. 郞,謁者有罪過, 輒奏免, 薦擧其高弟有行能者, 至郡守九卿. 郞官化之, 莫不自 , 絶請謁貨賂之端, 令行禁止, 宮殿之內翕然同聲. 由是擢爲諸吏光祿勳, 親近用事.
初, < >受父財五百萬, 及身封侯, 皆以分宗族. 後母無子, 財亦數百萬, 死皆予< >, < >盡復分後母昆弟. 再受 千餘萬, 皆以分施. 其輕財好義如此.
< >居殿中, 廉 無私, 郞官稱公平. 然< >伐其行治, 又性刻害, 好發人陰伏, 同位有 己者, 必欲害之, 以其能高人. 由是多怨於朝廷, 與太僕<戴長樂>相失, 卒以是敗.
<長樂>者, <宣帝>在民間時與相知, 及卽位, 拔擢親近. <長樂>嘗使行事( )[肄]宗廟, 還謂 史曰: 我親面見受詔, 副帝( )[肄], < 侯>御. 人有上書告<長樂>非所宜言, 事下廷尉. <長樂>疑< >敎人告之, 亦上書告< >罪: <高昌侯>車 入<北掖門>, < >語<富平侯張延壽>曰:『聞前曾有 車抵殿門, 門關折, 馬死, 而<昭帝>崩. 今復如此, 天時, 非人力也.』 左馮翊<韓延壽>有罪下獄, < >上書訟<延壽>. 郞中<丘常>謂< >曰:『聞君侯訟<韓馮翊>, 當得活乎?』< >曰:『事何容易! 脛脛者未必全也. 我不能自保, 眞人所謂鼠不容穴銜 數者也.』 又中書謁者令<宣>持單于使者語, 視諸將軍,中朝二千石. < >曰:『<冒頓單于>得<漢>美食好物, 謂之 惡, 單于不來明甚.』 < >上觀西閣上* 人, 指<桀紂> 謂<樂昌侯王武>曰:『天子過此, 一二問其過, 可以得師矣.』 人有<堯舜禹湯>, 不稱而擧<桀紂>. < >聞<匈奴>降者道單于見殺, < >曰:『得不肖君, 大臣爲 善計不用, 自令身無處所. 若<秦>時但任小臣, 誅殺忠良, 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 卽至今耳. 古與今如一丘之 .』 < >妄引亡國以誹謗當世, 無人臣禮. 又語<長樂>曰:『正月以來, 天陰不雨, 此{春秋}所記, <夏侯君>所言. 行必不至<河東>矣.』 以主上爲 語, 尤悖逆絶理.
事下廷尉. 廷尉<定國>考問, 左驗明白, 奏< >不服罪, 而召戶將<尊>, 欲令戒飭<富平侯延壽>, 曰『太僕定有死罪數事, 朝暮人也. < >幸與<富平侯>婚姻, 今獨三人坐語. 侯言 時不聞< >語 , 自與太僕相觸也』. <尊>曰:『不可』. < >怒, 持大刀, 曰:『蒙<富平侯>力, 得族罪! 毋泄< >語, 令太僕聞之亂餘事.』 < >幸得列九卿諸吏, 宿衛近臣, 上所信任, 與聞政事, 不竭忠愛, 盡臣子義, 而妄怨望, 稱引爲 惡言, 大逆不道, 請逮捕治. 上不忍加誅, 有詔皆免< >,<長樂>爲庶人.
< >旣失爵位, 家居治産業, 起室宅, 以財自娛. 歲餘, 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孫會宗>, 知略士也, 與< >書諫戒之, 爲言大臣廢退, 當闔門惶懼, 爲可憐之意, 不當治産業, 通賓客有稱(擧)[譽]. < >宰相子, 少顯朝廷, 一朝[以] 昧語言見廢, 內懷不服, 報<會宗>書曰:
< >材朽行穢, 文質無所底, 幸賴先人餘業得備宿衛, 遭遇時變以獲爵位, 終非其任, 卒與禍會. 足下哀其愚, 蒙賜書, 敎督以所不及, 殷勤甚厚, 然竊恨足下不深惟其終始, 而猥隨俗之毁譽也. 言鄙陋之愚心, 若逆指而文過, 默而息乎, 恐違<孔氏> 各言爾志 之義, 故敢略陳其愚, 唯君子察焉!
< >家方隆盛時, 乘朱輪者十人. 位在列卿, 爵爲通侯, 總領從官, 與聞政事, 曾不能以此時有所建明*. 以宣德化, 又不能與 僚同心幷力, 陪輔朝廷之遺忘, 已負竊位素餐之責久矣. 懷祿貪勢, 不能自退, 遭遇變故, 橫被口語, 身幽北闕, 妻子滿獄*, 當此之時, 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 豈意得全首領, 復奉先人之丘墓乎? 伏惟聖主之恩, 不可勝量. 君子游道, 樂以忘憂;小人全軀, 說以忘罪. 竊自思念, 過已大矣, 行已虧矣, 長爲農夫以沒世矣. 是故身率妻子, 戮力耕桑, 灌園治産, 以給公上, 不意當復用此爲譏議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 聖人弗禁, 故君父至尊親, 送其終也, 有時而旣. 臣之得罪, 已三年矣. 田家作苦, 歲時伏臘, 亨羊 羔, 斗酒自勞. 家本<秦>也, 能爲<秦>聲. 婦, <趙>女也, 雅善鼓瑟. 奴婢歌者數人, 酒後耳熱, 仰天 缶而呼烏烏. 其詩曰: 田彼南山, 蕪穢不治, 種一頃豆, 落而爲 . 人生行樂耳, 須富貴何時! 是日也, 拂衣而喜, 奮 低 , 頓足起舞, 誠淫荒無度, 不知其不可也. < >幸有餘祿, 方 賤販貴, 逐什一之利, 此賈 之事, 辱之處, < >親行之. 下流之人, 衆毁所歸, 不寒而栗. 雖雅知< >者, 猶隨風而靡, 尙何稱譽之有! <董生>不云乎? 明明求仁義, 常恐不能化民者, 卿大夫意也;明明求財利, 常恐困乏者, 庶人之事也. 故 道不同, 不相爲謀. 今子尙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責僕哉!
夫<西河魏>土, <文侯>所興, 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遺風, 漂然皆有節 , 知去就之分. 頃者, 足下離舊土. 臨<安定>, <安定>山谷之間, <昆戎>舊壤, 子弟貪鄙, 豈習俗之移人哉? 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方當盛<漢>之隆, 願勉 , 毋多談.
又< >兄子<安平侯譚>爲典屬國, 謂< >曰: <西河>太守<建平杜侯>前以罪過出, 今徵爲御史大夫. 侯罪薄, 又有功, 且復用. < >曰: 有功何益? 縣官不足爲盡力. < >素與<蓋寬饒>,<韓延壽>善, <譚>卽曰: 縣官實然, <蓋司 >,<韓馮翊>皆盡力吏也, 俱坐事誅. 會有日食變, 騶馬猥佐<成>上書告< > 驕奢不悔過, 日食之咎, 此人所致. 章下廷尉案驗, 得所予<會宗>書, <宣帝>見而惡之. 廷尉當< >大逆無道, 要斬. 妻子徙<酒泉郡>. <譚>坐不諫正< >, 與相應, 有怨望語, 免爲庶人. 召拜<成>爲郞, 諸在位與< >厚善者, <未央>衛尉<韋玄成>,京兆尹<張敞>及<孫會宗>等, 皆免官.
<蔡義>, <河內溫>人也. 以明經給事大將軍莫府. 家貧, 常步行, 資禮不逮衆門下, 好事者相合爲<義>買犢車, 令乘之. 數歲, 遷補<覆 城門>候.
久之, 詔求能爲{韓詩}者, 徵<義>待詔, 久不進見. <義>上疏曰: 臣<山東>草萊之人, 行能亡所比, 容貌不及衆, 然而不棄人倫者, 竊以聞道於先師, 自託於經術也. 願賜淸閒之燕, 得盡精思於前. 上召見<義>, 說{詩}, 甚說之, 擢爲光祿大夫給事中, 進授<昭帝>. 數歲, 拜爲少府, 遷御史大夫, 代<楊敞>爲丞相, 封<陽平侯>. 又以定策安宗廟益封, 加賜黃金二百斤.
<義>爲丞相時年八十餘, 短小無須眉, 貌似老 , 行步 , 常兩吏扶夾乃能行. 時大將軍<光>秉政, 議者或言<光>置宰相不選賢, 苟用可 制者. <光>聞之, 謂侍中左右及官屬曰: 以爲人主師當爲宰相, 何謂云云? 此語不可使天下聞也.
<義>爲相四歲, 薨, 諡曰<節侯>. 無子, 國除.
<陳萬年>字<幼公>, <沛郡相>人也. 爲郡吏, 察擧, 至縣令, 遷<廣陵>太守, 以高弟入爲右扶風, 遷太僕.
<萬年>廉平, 內行修, 然善事人*, 賂遺外戚<許>,<史>, 傾家自盡, 尤事<樂陵侯史高>. 丞相<丙吉>病, 中二千石上謁問疾. 遣家丞出謝, 謝已皆去, <萬年>獨留, 昏夜乃歸. 及<吉>病甚, 上自臨, 問以大臣行能. <吉>薦<于定國>,<杜延年>及<萬年>. <萬年>竟代<定國>爲御史大夫, 八歲病卒.
子<咸>字<子康>, 年十八, 以<萬年>任爲郞. 有異材, 抗直, 數言事, 刺譏近臣, 書數十上, 遷爲左曹. <萬年>嘗病, 召<咸>敎戒於牀下, 語至夜半, <咸>睡, 頭觸屛風. <萬年>大怒, 欲杖之, 曰: 乃公敎戒汝, 汝反睡, 不聽吾言, 何也? <咸>叩頭謝曰: 具曉所言, 大要敎<咸> 也. <萬年>乃不復言.
<萬年>死後, <元帝>擢<咸>爲御史中丞, 總領州郡奏事, 課第諸刺史, 內執法殿中, 公卿以下皆敬憚之. 是時中書令<石顯>用事 權, <咸>頗言<顯>短, <顯>等恨之. 時<槐里>令<朱雲>殘酷殺不辜, 有司擧奏, 未下. <咸>素善<雲>,<雲>從刺候, 敎令上書自訟. 於是<石顯>微伺知之, 白奏<咸>漏泄省中語, 下獄掠治, 減死, 爲城旦, 因廢.
<成帝>初卽位, 大將軍<王鳳>以<咸>前指言<石顯>, 有忠直節, 奏請<咸>補長史. 遷<冀州>刺史, 奉使稱意, 徵爲諫大夫. 復出爲<楚>內史. <北海>,<東郡>太守. 坐爲京兆尹<王章>所薦, <章>誅, <咸>免官. 起家復爲<南陽>太守. 所居以殺伐立威, 豪猾吏及大姓犯法, 輒輪輸府, 以律程作司空, 爲地臼木杵, 不中程, 或私解脫鉗 , 衣服不如法, 輒加罪笞. 督作劇, 不勝痛, 自絞死, 歲數百千人, 久者蟲出腐爛, 家不得收. 其治放<嚴延年>, 其廉不如. 所居調發屬縣所出食物以自奉養, 奢侈玉食. 然操持 史, 郡中長吏皆令閉門自斂, 不得踰法. 公移 書曰: 卽各欲求索自快, 是一郡百太守也, 何得然哉! 下吏畏之, 豪彊執服, 令行禁止, 然亦以此見廢. <咸>, 三公子, 少顯名於朝廷, 而<薛宣>,<朱博>,<翟方進>,<孔光>等仕宦絶在<咸>後, 皆以廉儉先至公卿, 而<咸>滯於郡守.
時車騎將軍<王音>輔政, 信用<陳湯>. <咸>數賂遺<湯>, 予書曰: 卽蒙<子公>力, 得入帝城, 死不恨. 後竟徵入爲少府. 少府多寶物, 屬官<咸>皆鉤校, 發其姦臧, 沒入辜 財物. 官屬及諸中宮黃門,鉤盾,掖庭官吏, 擧奏按論, 畏<咸>, 皆失氣. 爲少府三歲, 與<翟方進>有隙. <方進>爲丞相, 奏 <咸>前爲郡守, 所在殘酷, 毒 加於吏民. 主守盜, 受所監. 而官媚邪臣<陳湯>以求薦擧. 苟得無恥, 不宜處位. <咸>坐免. 頃之, <紅陽侯立>擧<咸>方正, 爲光祿大夫給事中, <方進>復奏免之. 後數年, <立>有罪就國, <方進>奏歸<咸>故郡, 以憂死.
<鄭弘>字<穉卿>, <泰山剛>人也. 兄<昌>字<次卿>, 亦好學, 皆明經, 通法律政事. <次卿>爲<太原>,< 郡>太守, <弘>爲<南陽>太守, 皆著治迹, 條敎法度, 爲後所述. <次卿>用刑罰深, 不如<弘>平. 遷<淮陽>相, 以高弟入爲右扶風, 京師稱之. 代<韋玄成>爲御史大夫. 六歲, 坐與<京房>論議免, 語在{房傳}.
贊曰*:所謂鹽鐵議者, 起<始元>中, 徵文學賢良問以治亂, 皆對願罷郡國鹽鐵酒 均輸*, 務本抑末, 毋與天下爭利, 然後[敎]化可興. 御史大夫<弘羊>以爲此乃所以安邊竟, 制四夷, 國家大業, 不可廢也. 當時相詰難, 頗有其議文. 至<宣帝>時, <汝南>(相)<[桓]寬次公>治{公羊春秋}, 擧爲郞, 至<廬江>太守丞, 博通善屬文, 推衍鹽鐵之議, 增廣條目, 極其論難, 著數萬言*. 亦欲以究治亂, 成一家之法焉. 其辭曰: 觀公卿賢良文學之議, 『異乎吾所聞』. 聞<汝南朱生>言, 當此之時, 英俊 進, 賢良<茂陵唐生>,文學<魯國萬生>之徒六十有餘人咸聚闕庭, 舒六藝之風, 陳治平之原, 知者贊其慮, 仁者明其施, 勇者見其斷, 辯者騁其辭, 焉, 行行焉, 雖未詳備, 斯可略觀矣. <中山劉子>推言王道, 當世, 反諸正, 彬彬然弘博君子也. <九江祝生>奮<史魚>之節, 發憤 , 譏公卿, 介然直而不撓, 可謂不畏彊 矣. <桑大夫>據當世, 合時變, 上權利之略, 雖非正法, 鉅儒宿學不能自解, 博物通達之士也. 然攝公卿之柄, 不師古始*, 放於末利, 處非其位, 行非其道, 果隕其性, 以及厥宗. <車丞相>履<伊呂>之列, 當軸處中, 括囊不言, 容身而去, 彼哉! 彼哉! 若夫丞相,御史兩府之士, 不能正議以輔宰相, 成同類, 長同行, 阿意苟合, 以說其上, 『斗 之徒, 何足選也!』
漢書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楊王孫>者, <孝武>時人也. 學<黃老>之術, 家業千金, 厚自奉養生, 亡所不致. 及病且終, 先令其子, 曰: 吾欲 葬, 以反吾眞, 必亡易吾意. 死則爲布囊盛尸, 入地七尺, 旣下, 從足引脫其囊, 以身親土. 其子欲默而不從, 重廢父命, 欲從(其)[之], 心又不忍, 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
<祁侯>與<王孫>書曰: <王孫>苦疾, 僕迫從上祠<雍>, 未得詣前. 願存精神, 省思慮, 進醫藥, 厚自持. 竊(閒)[聞]<王孫>先令 葬, 令死者亡知則已, 若其有知, 是戮尸地下, 將 見先人, 竊爲<王孫>不取也. 且{孝經}曰『爲之棺槨衣衾』, 是亦聖人之遺制, 何必區區獨守所聞? 願<王孫>察焉.
<王孫>報曰: 蓋聞古之聖王, 緣人情不忍其親, 故爲制禮, 今則越之, 吾是以 葬, 將以矯世也. 夫厚葬誠亡益於死者, 而俗人競以相高, 靡財單幣, 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 此眞與暴骸於中野何異! 且夫死者, 終生之化, 而物之歸者也. 歸者得至, 化者得變, 是物各反其眞也. 反眞冥冥, 亡形亡聲, 乃合道情. 夫飾外以華衆, 厚葬以 眞, 使歸者不得至, 化者不得變, 是使物各失其所也. 且吾聞之, 精神者天之有也, 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離形, 各歸其眞, 故謂之鬼, 鬼之爲言歸也. 其尸塊然獨處, 豈有知哉? 以幣帛, 以棺槨, 支體絡束, 口含玉石, 欲化不得, 鬱爲枯 , 千載之後, 棺槨朽腐, 乃得歸土, 就其眞宅. 繇是言之, 焉用久客! 昔<帝堯>之葬也, 木爲 , 葛 爲緘, 其穿下不亂泉, 上不泄 . 故聖王生易尙, 死易葬也. 不加功於亡用, 不損財於亡謂. 今費財厚葬, 留歸 至, 死者不知, 生者不得, 是謂重惑. 於 ! 吾不爲也.
<胡建>字<子孟>, <河東>人也. <孝武天漢>中, 守軍正丞, 貧亡車馬, 常步與走卒起居, 所以尉薦走卒, 甚得其心. 時監軍御史爲姦, 穿北軍壘垣以爲賈區, <建>欲誅之, 乃約其走卒曰: 我欲與公有所誅, 吾言取之則取, 斬之則斬. 於是當選士馬日, 監御史與護軍諸校列坐堂皇上, <建>從走卒趨至堂皇下拜謁, 因上堂[皇], 走卒皆上, <建>指監御史曰: 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 <建>曰: 斬之. 遂斬御史. 護軍諸校皆愕驚, 不知所以. <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懷中, 遂上奏曰: 臣聞軍法, 立武以威衆, 誅惡以禁邪. 今監御史公穿軍垣以求賈利, 私買賣以與士市, 不立剛毅之心, 勇猛之節, 亡以帥先士大夫, 尤失理不公. 用文吏議, 不至重法. {黃帝李法}曰:『壁壘已定, 穿 不繇路, 是謂姦人, 姦人者殺.』 臣謹按軍法曰:『正亡屬將軍, 將軍有罪以聞, 二千石以下行法焉.』 丞於用法疑, 執事不 上, 臣謹以斬, 昧死以聞. 制曰: {司馬法}曰『國容不入軍, 軍容不入國』, 何文吏也? <三王>或誓於軍中, 欲民先成其慮也;或誓於軍門之外, 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將交刃而誓, 致民志也.』 <建>又何疑焉? <建>繇是顯名.
後爲<渭城>令, 治甚有聲. 値<昭帝>幼, 皇后父<上官將軍安>與帝 <蓋主>私夫<丁外人>相善. <外人>(矯)[驕]恣, 怨故京兆尹<樊福>, 使客射殺之. 客臧公主廬, 吏不敢捕. <渭城>令<建>將吏卒圍捕. <蓋主>聞之, 與<外人>,<上官將軍>多從奴客往, 射追吏, 吏散走. 主使僕射劾<渭城>令游 傷主家奴. <建>報亡 坐. <蓋主>怒, 使人上書告<建>侵辱長公主, 射甲舍門. 知吏賊傷奴, 報故不窮審. 大將軍< 光>寢其奏. 後<光>病, <上官氏>代聽事, 下吏捕<建>, <建>自殺. 吏民稱 , 至今<渭城>立其祠.
<朱雲>字<游>, <魯>人也, 徙<平陵>. 少時通輕俠, 借客報仇. 長八尺餘, 容貌甚壯, 以勇力聞. 年四十, 乃變節從博士<白子友>受{易}, 又事前將軍<蕭望之>受{論語}, 皆能傳其業. 好倜 大節, 當世以是高之.
<元帝>時, <琅邪貢禹>爲御史大夫, 而<華陰>守丞<嘉>上封事, 言 治道在於得賢, 御史之官, 宰相之副, 九卿之右, 不可不選. <平陵朱雲>, 兼資文武, 忠正有智略, 可使以六百石秩試守御史大夫, 以盡其能. 上乃下其事問公卿. 太子少傅<匡衡>對, 以爲 大臣者, 國家之股肱, 萬姓所瞻仰, 明王所愼擇也. 傳曰下輕其上爵, 賤人圖柄臣, 則國家搖動而民不靜矣. 今<嘉>從守丞而圖大臣之位, 欲以匹夫徒(走)[步]之人而超九卿之右, 非所以重國家而尊社稷也. 自<堯>之用<舜>, <文王>於<太公>, 猶試然後爵之, 又況<朱雲>者乎? <雲>素好勇, 數犯法亡命, 受{易}頗有師道, 其行義未有以異. 今御史大夫<禹> 白廉正, 經術通明, 有<伯夷>,<史魚>之風, 海內莫不聞知, 而<嘉>(*외)[猥]稱<雲>, 欲令爲御史大夫, 妄相稱擧, 疑有姦心, 漸不可長, 宜下有司案驗以明好惡. <嘉>竟坐之.
是時, 少府<五鹿充宗>貴幸, 爲{梁丘易}. 自<宣帝>時善<梁丘氏>說, <元帝>好之, 欲考其異同, 令<充宗>與諸{易}家論. <充宗>乘貴辯口, 諸儒莫能與抗, 皆稱疾不敢會. 有薦<雲>者, 召入, 攝*제登堂, 抗首而請, 音動左右. 旣論難, 連 <五鹿君>, 故諸儒爲之語曰: <五鹿嶽嶽, <朱雲>折其角. 繇是爲博士.
遷<杜陵>令, 坐故縱亡命, 會赦, 擧方正, 爲<槐里>令. 時中書令<石顯>用事, 與<充宗>爲黨, 百僚畏之. 唯御史中丞<陳咸>年少抗節, 不附<顯>等, 而與<雲>相結. <雲>數上疏, 言丞相<韋玄成>容身保位, 亡能往來, 而<咸>數毁<石顯>. 久之, 有司考<雲>, 疑風吏殺人. 臣朝見, 上問丞相以<雲>治行. 丞相<玄成>言<雲>暴虐亡狀. 時<陳咸>在前, 聞之, 以語<雲>. <雲>上書自訟, <咸>爲定奏草, 求下御史中丞. 事下丞相, 丞相部吏考立其殺人罪. <雲>亡入<長安>, 復與<咸>計議. 丞相具發其事, 奏 <咸>宿衛執法之臣, 幸得進見, 漏泄所聞, 以私語<雲>, 爲定奏草, 欲令自下治, 後知<雲>亡命罪人, 而與交通, <雲>以故不得. 上於是下<咸>,<雲>獄, 減死爲城旦. <咸>,<雲>遂廢錮, 終<元帝>世.
至<成帝>時, 丞相故<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 甚尊重. <雲>上書求見, 公卿在前. <雲>曰: 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 下亡以益民, 皆尸位素餐, <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 『苟患失之, 亡所不至』者也. 臣願賜尙方斬馬劍, 斷 臣一人以 其餘. 上問: 誰也? 對曰 安昌侯張禹. 上大怒, 曰: 小臣居下 上, 廷辱師傅, 罪死不赦. 御史將<雲>下, <雲>攀殿檻, 檻折. <雲>呼曰: 臣得下從<龍 >,<比干>游於地下, 足矣! 未知聖朝何如耳? 御史遂將<雲>去. 於是左將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綬, 叩頭殿下曰: 此臣素著狂直於世. 使其言是, 不可誅;其言非, 固當容之. 臣敢以死爭. <慶忌>叩頭流血. 上意解, 然後得已. 及後當治檻, 上曰: 勿易! 因而輯之, 以旌直臣.
<雲>自是之後不復仕, 常居< >田, 時出乘牛車從諸生, 所過皆敬事焉. <薛宣>爲丞相, <雲>往見之. <宣>備賓主禮, 因留<雲>宿, 從容謂<雲>曰: 在田野亡事, 且留我東閤, 可以觀四方奇士. <雲>曰: 小生乃欲相吏邪? <宣>不敢復言.
其敎授, 擇諸生, 然後爲弟子. <九江嚴望>及<望>兄子<元>, 字<仲>, 能傳<雲>學, 皆爲博士. <望>至<泰山>太守.
<雲>年七十餘, 終於家. 病不呼醫飮藥. 遺言以身服斂, 棺周於身, 土周於**槨, 爲丈五墳, 葬<平陵>東郭外.
<梅福>字<子眞>, <九江壽春>人也. 少學<長安>, 明{尙書},{ 梁春秋}, 爲郡文學, 補<南昌>尉. 後去官歸<壽春>, 數因縣道上言變事, 求假 傳, 詣行在所條對急政*, 輒報罷.
是時<成帝>委任大將軍<王鳳>, <鳳>專勢擅朝, 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 譏刺<鳳>, 爲<鳳>所誅. <王氏>浸盛, 災異數見, 下莫敢正言. <福>復上書曰:
臣聞<箕子>佯狂於<殷>, 而爲<周>陳{洪範};<叔孫通>遁<秦>歸<漢>, 制作儀品. 夫<叔孫先>非不忠也. <箕子>非疏其家而畔親也, 不可爲言也. 昔<高祖>納善若不及, 從諫若轉 , 聽言不求其能, 擧功不考其素. <陳平>起於亡命而爲謀主, <韓信>拔於行陳而建上將. 故天下之士雲合歸<漢>, 爭進奇異, 知者竭其策, 愚者盡其慮, 勇士極其節, 怯夫勉其死. 合天下之知, 幷天下之威, 是以擧<秦>如鴻毛, 取<楚>若拾遺, 此<高祖>所以亡敵於天下也. <孝文皇帝>起於<代谷>, 非有<周召>之師, <伊呂>之佐也, 循<高祖>之法, 加以恭儉. 當此之時, 天下幾平. 繇是言之, 循<高祖>之法則治, 不循則亂. 何者? <秦>爲亡道, 削<仲尼>之迹, 滅<周公>之軌, 壞井田, 除五等, 禮廢樂崩, 王道不通, 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 <孝(文)[武]皇帝>好忠諫, 說至言, 出爵不待廉茂, 慶賜不須顯功, 是以天下布衣各 志竭精以赴闕廷自衒 者不可勝數. <漢家>得賢, 於此爲盛. 使<孝武皇帝>聽用其計, 升平可致. 於是積尸暴骨, 快心<胡越>, 故<淮南(安王>[王安]>緣間而起. 所以計慮不成而謀議泄者, 以衆賢聚於本朝, 故其大臣勢陵不敢和從也. 方今布衣乃窺國家之隙, 見間而起者, <蜀郡>是也. 及<山陽>亡徒<蘇令>之 , 蹈藉各都大郡, 求黨與, 索隨和, 而亡逃匿之意. 此皆輕量大臣, 亡所畏忌, 國家之權輕, 故匹夫欲與上爭衡也.
士者, 國之重器;得士則重, 失士則輕. {詩}雲: 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 廟堂之議, 非草茅所當言也. 臣誠恐身塗野草, 尸幷卒伍, 故數上書求見, 輒報罷. 臣聞<齊桓>之時有以九九見者. <桓公>不逆, 欲以致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 陛下距臣者三矣, 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昔<秦武王>好力, <任鄙>叩關自 ;<繆公>行伯, <繇余>歸德. 今欲致天下之士, 民有上書求見者, 輒使詣尙書問其所言, 言可采取者, 秩以升斗之祿, 賜以一束之帛. 若此, 則天下之士發憤 , 吐忠言, 嘉謀日聞於上, 天下條貫, 國家表裏, 爛然可睹矣. 夫以四海之廣, 士民之數, 能言之類至衆多也. 然其儁桀指世陳政, 言成文章, 質之先聖而不繆, 施之當世合時務, 若此者, 亦亡幾人. 故爵祿束帛者, 天下之*底石, <高祖>所以 世摩鈍也. <孔子>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至<秦>則不然, 張誹謗之罔, 以爲<漢> 除, 倒持泰阿, 授<楚>其柄. 故誠能勿失其柄, 天下雖有不順, 莫敢觸其鋒. 此<孝武皇帝>所以 地建功爲<漢>世宗也. 今不循伯者之道, 乃欲以<三代>選擧之法取當時之士, 猶察<伯樂>之圖, 求騏驥於市, 而不可得, 亦已明矣. 故<高祖>棄<陳平>之過而獲其謀, ,晉文>召<天王>, <齊桓>用其 , [有]益於時, 不顧逆順, 此所謂伯道者也. 一色成體謂之醇, 白黑雜合謂之 . 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緖, 猶以鄕飮酒之禮理軍市也.
今陛下旣不納天下之言, 又加戮焉. 夫**원鵲遭害, 則仁鳥增逝;愚者蒙戮, 則知士深退. 間者愚民上疏, 多觸不急之法, 或下廷尉, 而死者衆. 自<陽朔>以來, 天下以言爲諱, 朝廷尤甚, 臣皆承順上指, 莫有執正. 何以明其然也? 取民所上書, 陛下之所善, 試下之廷尉, 廷尉必曰 非所宜言, 大不敬. 以此卜之, 一矣. 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直, 敢面引廷爭, <孝元皇帝>擢之, 以 具臣而矯曲朝. 及至陛下, 戮及妻子. 且惡惡止其身, <王章>非有反畔之辜, 而殃及家. 折直士之節, 結諫臣之舌, 臣皆知其非, 然不敢爭, 天下以言爲戒, 最國家之大患也. 願陛下循<高祖>之軌, 杜亡<秦>之路, 數御{十月}之歌, 留意{亡逸}之戒, 除不急之法, 下亡諱之詔, 博覽兼聽, 謀及疏賤, 令深者不隱, 遠者不塞, 所謂 四門, 明四目 也. 且不急之法, 誹謗之微者也. 往者不可及, 來者猶可追. 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奪, 外戚之權日以益隆, 陛下不見其形, 願察其景. <建始>以來, 日食地震, 以率言之, 三倍<春秋>, 水災亡與比數. 陰盛陽微, 金鐵爲飛, 此何景也! <漢>興以來, 社稷三危. <呂>,< >,<上官>皆母后之家也, 親親之道, 全之爲右, 當與之賢師良傅, 敎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寵其位, 授以魁柄, 使之驕逆, 至於夷滅, 此失親親之大者也. 自< 光>之賢, 不能爲子孫慮, 故權臣易世則危. {書}曰: 毋若火, 始庸庸. 勢陵於君, 權隆於主, 然後防之, 亦亡及已.
上遂不納.
<成帝>久亡繼嗣, <福>以爲宜建三統, 封<孔子>之世以爲<殷>後, 復上書曰:
臣聞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 政者職也, 位卑而言高者罪也. 越職觸罪, 危言世患, 雖伏質橫分, 臣之願也, 守職不言, 沒齒身全, 死之日, 尸未腐而名滅, 雖有<景公>之位, 伏歷千駟, 臣不貪也. 故願壹登文石之陛, 涉赤 之塗, 當戶 之法坐, 盡平生之愚慮. 亡益於時, 有遺於世, 此臣寢所以不安, 食所以忘味也. 願陛下深省臣言.
臣聞存人所以自立也, 壅人所以自塞也. 善惡之報, 各如其事. 昔者<秦>滅二<周>, 夷六國, 隱士不顯, 佚民不擧, 絶三統, 滅天道, 是以身危子殺, 厥孫不嗣, 所謂壅人以自塞者也. 故<武王>克<殷>, 未下車, 存<五帝>之後, 封<殷>於<宋>, 紹<夏>於<*杞>, 明著三統, 示不獨有也. 是以<姬>姓半天下, 遷廟之主, 流出於戶, 所謂存人以自立者也. 今<成湯>不祀, <殷>人亡後, 陛下繼嗣久微, 殆爲此也. {春秋經}曰: <宋>殺其大夫. { 梁傳}曰: 其不稱名姓, 以其在祖位, 尊之也. 此言<孔子>故<殷>後也, 雖不正統, 封其子孫以爲<殷>後, 禮亦宜之. 何者? 諸侯奪宗, 聖庶奪適. 傳曰 賢者子孫宜有土 , 而況聖人, 又<殷>之後哉! 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公>, 而皇天動威, 雷風著災. 今<仲尼>之廟不出<闕里>, <孔氏>子孫不免編戶, 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 非皇天之意也. 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 以封其子孫, 則國家必獲其福, 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 何者? 追聖人素功, 封其子孫, 未有法也, 後聖必以爲則. 不滅之名, 可不勉哉!
<福>孤遠, 又譏切<王氏>, 故終不見納.
[初], <武帝>時, 始封<周>後<姬嘉>爲<周子南君>, 至<元帝>時, 尊<周子南君>爲<周承休侯>, 位次諸侯王. 使諸大夫博士求<殷>後, 分散爲十餘姓, 郡國往往得其大家, 推求子孫, 絶不能紀. 時<匡衡>議, 以爲 王者存二王後, 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統也. 其犯誅絶之罪者絶, 而更封他親爲始封君, 上承其王者之始祖. {春秋}之義, 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絶. 今<宋國>已不守其統而失國矣, 則宜更立<殷>後爲始封君, 而上承<湯>統, 非當繼<宋>之絶侯也, 宜明得<殷>後而已. 今之故<宋>, 推求其嫡, 久遠不可得;雖得其嫡, 嫡之先已絶, 不當得立. *{禮}記<孔子>曰:『<丘>, <殷>人也.』 先師所共傳, 宜以<孔子>世爲<湯>後. 上以其語不經, 遂見寢. 至<成帝>時, <梅福>復言宜封<孔子>後以奉<湯>祀. <綏和>元年, 立二王後, 推迹古文, 以{左氏},{ 梁},{世本},{禮記}相明, 遂下詔封<孔子>世爲{殷紹嘉公>. 語在{成紀}. 是時, <福>居家, 常以讀書養性爲事.
至<元始>中, <王莽> 政, <福>一朝棄妻子, 去<九江>, 至今傳以爲仙. 其後, 人有見<福>於<會稽>者, 變名姓, 爲<吳>市門卒云.
<云敞>字<幼(儒)[孺]>, <平陵>人也. 師事同縣<吳章>, <章>治{尙書經}爲博士. <平帝>以<中山王>卽帝位*, 年幼, <莽>秉政, 自號<安漢公>. 以<平帝>爲<成帝>後, 不得顧私親, 帝母及外家<衛氏>皆留<中山>, 不得至京師. <莽>長子<宇>, 非<莽> 絶<衛氏>, 恐帝長大後見怨. <宇>與<吳章>謀, 夜以血塗<莽>門, 若鬼神之戒, 冀以懼<莽>. <章>欲因對其咎. 事發覺, <莽>殺<宇>, 誅滅<衛氏>, 謀所聯及, 死者百餘人. <章>坐要斬, 尸<東市門>. 初, <章>爲當世名儒, 敎授尤盛, 弟子千餘人, <莽>以爲惡人黨, 皆當禁(固)[錮], 不得仕宦. 門人盡更名他師. <敞>時爲大司徒 , 自劾<吳章>弟子, 收抱<章>尸歸, 棺斂葬之, 京師稱焉. 車騎將軍<王舜>高其志節, 比之<欒布>, 表奏以爲 , 薦爲中郞諫大夫. <莽>簒位, <王舜>爲太師, 復薦<敞>可輔職. 以病免. <唐林>言<敞>可典郡, 擢爲<魯郡>大尹. <更始>時, 安車徵<敞>爲御史大夫, 復病免去, 卒于家.
贊曰:昔<仲尼>稱不得中行, 則思狂 . 觀<楊王孫>之志, 賢於<秦始皇>遠矣. 世稱<朱雲>多過其實, [故曰]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我亡是也. <胡建>臨敵敢斷, 武昭於外. 斬伐姦隙, 軍旅不隊. <梅福>之辭, 合於{大雅}雖無老成, 尙有典刑;<殷>監不遠, <夏后>所聞. 遂從所好, 全性市門. <云敞>之義, 著於<吳章>, 爲仁由己, 再入大府, 淸則濯纓, 何遠之有?
漢書卷六十八 光金日 傳第三十八
< 光>字<子孟>, 票騎將軍<去病>弟也. 父<中孺>, <河東平陽>人也, 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 與侍者<衛少兒>私通而生<去病>. <中孺>吏畢歸家, 娶婦生<光>, 因絶不相聞. 久之, <少兒>女弟<子夫>得幸於<武帝>, 立爲皇后, <去病>以皇后 子貴幸. 旣壯大, 乃自知父爲< 中孺>, 未及求問. 會爲票騎將軍擊<匈奴>, 道出<河東>, <河東>太守郊迎, 負弩矢先驅, 至<平陽>傳舍, 遣吏迎< 中孺>. <中孺>趨入拜謁, 將軍迎拜, 因 曰: <去病>不早自知爲大人遺體也. <中孺>扶服叩頭, 曰: 老臣得託命將軍, 此天力也. <去病>大爲<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 還, 復過焉, 乃將<光>西至<長安>, 時年十餘歲, 任<光>爲郞, 稍遷諸曹侍中. <去病>死後, <光>爲奉(常)[車]都尉光祿大夫, 出則奉車, 入侍左右, 出入禁 二十餘年, 小心謹愼, 未嘗有過, 甚見親信.
<征和>二年, <衛太子>爲<江充>所敗, 而<燕王旦>,<廣陵王胥>皆多過失. 是時上年老, 寵姬<鉤 趙 >有男, 上心欲以爲嗣, 命大臣輔之. 察 臣唯<光>任大重, 可屬社稷. 上乃使黃門 者 <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 <後元>二年春, 上游<五 宮>, 病篤, <光>涕泣問曰: 如有不諱, 誰當嗣者? 上曰: 君未諭前 意邪? 立少子, 君行<周公>之事. <光>頓首讓曰: 臣不如<金日 >. <日 >亦曰: 臣外國人, 不如<光>. 上以<光>爲大司馬大將軍, <日 >爲車騎將軍, 及太僕<上官桀>爲左將軍, 搜粟都尉<桑弘羊>爲御史大夫, 皆拜臥內牀下, 受遺詔輔少主. 明日, <武帝>崩, 太子襲尊號, 是爲<孝昭皇帝>. 帝年八歲, 政事壹決於<光>.
先是, <後元>年, 侍中僕射<莽何羅>與弟<重合侯通>謀爲逆, 時<光>與<金日 >,<上官桀>等共誅之, 功未錄. <武帝>病, 封璽書曰: 帝崩發書以從事. 遺詔封<金日 >爲< 侯>, <上官桀>爲<安陽侯>, <光>爲<博陸侯>, 皆以前捕反者功封. 時衛尉<王莽>子男<忽>侍中, 揚語曰: 帝(病)[崩], <忽>常在左右, 安得遺詔封三子事! 兒自相貴耳. <光>聞之, 切讓<王莽>, <莽> 殺<忽>.
<光>爲人沈靜詳審, 長財七尺三寸, 白晳, 疏眉目, 美須**염. 每出入下殿門, 止進有常處, 郞僕射竊識視之, 不失尺寸, 其資性端正如此. 初輔幼主, 政自己出, 天下想聞其風采. 殿中嘗有怪, 一夜 臣相驚, <光>召尙符璽郞, 郞不肯授<光>. <光>欲奪之, 郞按劍曰: 臣頭可得, 璽不可得也! <光>甚誼之. 明日, 詔增此郞秩二等. 衆庶莫不多<光>.
<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 <光>長女爲<桀>子<安>妻. 有女年與帝相配, <桀>因帝 <鄂邑蓋主>內<安>女後宮爲 , 數月立爲皇后. 父<安>爲票騎將軍, 封<桑樂侯>. <光>時休沐出, <桀>輒入代<光>決事. <桀>父子旣尊盛, 而德長公主. 公主內行不修, 近幸<河間丁外人>. <桀>,<安>欲爲<外人>求封, 幸依國家故事以列侯尙公主者, <光>不許. 又爲<外人>求光祿大夫, 欲令得召見, 又不許. 長主大以是怨<光>. 而<桀>,<安>數爲<外人>求官爵弗能得, 亦慙. 自先帝時, <桀>已爲九卿, 位在<光>右. 及父子 爲將軍, 有<椒房>中宮之重, 皇后親<安>女, 光乃其外祖, 而顧專制朝事, 繇是與<光>爭權.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 常懷怨望. 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 鹽鐵, 爲國興利, 伐其功, 欲爲子弟得官, 亦怨恨<光>. 於是<蓋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與<燕王旦>通謀, 詐令人爲<燕王>上書, 言 <光>出都肄郞羽林, 道上稱**필, 太官先置. 又引<蘇武>前使<匈奴>, 拘留二十年不降, 還乃爲典屬國, 而大將軍長史<敞>亡功爲搜粟都尉. 又擅調益莫府校尉. <光>專權自恣, 疑有非常. 臣<旦>願歸符璽, 入宿衛, 察姦臣變. 候司<光>出沐日奏之. <桀>欲從中下其事, <桑弘羊>當與諸大臣共執退<光>. 書奏, 帝不肯下.
明旦, <光>聞之, 止 室中不入. 上問 大將軍安在? 左將軍<桀>對曰: 以<燕王>告其罪, 故不敢入. 有詔召大將軍. <光>入, 免冠頓首謝, 上曰: 將軍冠. 朕知是書詐也, 將軍亡罪. <光>曰: 陛下何以知之? 上曰: 將軍之<廣明>, 都郞屬耳. 調校尉以來未能十日, <燕王>何以得知之? 且將軍爲非, 不須校尉. 是時帝年十四, 尙書左右皆驚, 而上書者果亡, 捕之甚急. <桀>等懼, 白上小事不足遂, 上不聽.
後<桀>黨與有 <光>者, 上輒怒曰: 大將軍忠臣, 先帝所屬以輔朕身, 敢有毁者坐之. 自是<桀>等不敢復言, 乃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 伏兵格殺之, 因廢帝, 迎立<燕王>爲天子. 事發覺, <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族. <燕王>,<蓋主>皆自殺. <光>威震海內. <昭帝>旣冠, 遂委任<光>, 訖十三年, 百姓充實, 四夷賓服.
<元平>元年<昭帝>崩, 亡嗣. <武帝>六男獨有<廣陵王胥>在, 臣議所立, 咸持<廣陵王>. 王本以行失道, 先帝所不用. <光>內不自安. 郞有上書言 <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 <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 唯在所宜, 雖廢長立少可也. <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廟. 言合<光>意. <光>以其書視丞相<敞>等, 擢郞爲<九江>太守, 卽日承皇太后詔, 遣行大鴻 事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郞將<利漢>迎<昌邑王賀>.
<賀>者, <武帝>孫, <昌邑哀王>子也. 旣至, 卽位, 行淫亂. <光>憂 , 獨以問所親故吏大司農<田延年>. <延年>曰: 將軍爲國柱石, 審此人不可, 何不建白太后, 更選賢而立之? <光>曰: 今欲如是, 於古嘗有此否? <延年>曰: <伊尹>相<殷>, 廢<太甲>以安宗廟, 後世稱其忠. 將軍若能行此, 亦<漢>之<伊尹>也. <光>乃引<延年>給事中, 陰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圖計, 遂召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 <光>曰: <昌邑王>行昏亂, 恐危社稷, 如何? 臣皆驚鄂失色, 莫敢發言, 但唯唯而已. <田延年>前, 離席按劍, 曰: 先帝屬將軍以幼孤, 寄將軍以天下, 以將軍忠賢能安<劉氏>也. 今 下鼎沸, 社稷將傾, 且<漢>之傳諡常爲孝者, 以長有天下, 令宗廟血食也. 如令<漢家>絶祀, 將軍雖死, 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乎? 今日之議, 不得旋踵. 臣後應者, 臣請劍斬之. <光>謝曰: 九卿責<光>是也. 天下匈匈不安, <光>當受難. 於是議者皆叩頭, 曰: 萬姓之命在於將軍, 唯大將軍令.
<光>卽與 臣俱見白太后, 具陳<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廟狀. 皇太后乃車駕幸<未央承明殿>, 詔諸禁門毋內<昌邑> 臣. 王入朝太后還, 乘輦欲歸<溫室>, 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 王入, 門閉, <昌邑> 臣不得入. 王曰: 何爲? 大將軍 曰: 有皇太后詔, 毋內<昌邑> 臣. 王曰: 徐之, 何乃驚人如是! <光>使盡驅出<昌邑> 臣, 置<金馬門>外. 車騎將軍<安世>將羽林騎收縛二百餘人, 皆送廷尉詔獄. 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 <光> 左右: 謹宿衛, 卒有物故自裁, 令我負天下, 有殺主名. 王尙未自知當廢, 謂左右: 我故 臣從官安得罪, 而大將軍盡繫之乎. 頃之, 有太后詔召王. 王聞召, 意恐, 乃曰: 我安得罪而召我哉! 太后被珠 , 盛服坐武帳中, 侍御數百人皆持兵, 期門武士陛戟, 陳列殿下. 臣以次上殿, 召<昌邑王>伏前聽詔. <光>與 臣連名奏王, 尙書令讀奏曰:
丞相臣<敞>,大司馬大將軍臣<光>,車騎將軍臣<安世>,度遼將軍臣<明友>,前將軍臣<增>,後將軍臣<充國>,御史大夫臣<誼>,<宜春侯>臣<譚>,<當塗侯>臣<聖>,<隨桃侯>臣<昌樂>,<杜侯>臣<屠耆堂>,太僕臣<延年>,太常臣<昌>,大司農臣<延年>,宗正臣<德>,少府臣<樂成>,廷尉臣<光>,執金吾臣<延壽>,大鴻 臣<賢>,左馮翊臣<廣明>,右扶風臣<德>,<長信>少府臣<嘉>,典屬國臣<武>,京輔都尉臣<廣漢>,司 校尉臣< 兵>,諸吏文學光祿大夫臣<遷>,臣<畸>,臣<吉>,臣<賜>,臣<管>,臣<勝>,臣<梁>,臣<長幸>,臣<夏侯勝>,太中大夫臣<德>,臣< >昧死言皇太后陛下:臣<敞>等頓首死罪. (大)[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壹海內者, 以慈孝禮誼賞罰爲本. <孝昭皇帝>早棄天下, 亡嗣, 臣<敞>等議, 禮曰 爲人後者爲之子也 , <昌邑王>宜嗣後, 遣宗正,大鴻 ,光祿大夫奉節使徵<昌邑王>典喪. 服斬 , 亡悲哀之心, 廢禮誼, 居道上不素食, 使從官略女子載衣車, 內所居傳舍. 始至謁見, 立爲皇太子, 常私買 豚以食. 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 就次發璽不封. 從官更持節, 引內<昌邑>從官騶宰官奴二百餘人, 常與居禁 內敖 . 自之符璽取節十六, 朝暮臨, 令從官更持節從. 爲書曰 皇帝問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黃金千斤, 賜<君卿>取十妻. 大行在前殿, 發樂府樂器, 引內<昌邑>樂人, 擊鼓歌吹作俳倡. 會下還, 上前殿, 擊鐘磬, 召內<泰壹>宗廟樂人輦道<牟首>, 鼓吹歌舞, 悉奏衆樂. 發<長安廚>三太牢具祠閣室中, 祀已, 與從官飮 . 駕法駕, 皮軒鸞旗, 驅馳<北宮>,<桂宮>, 弄 鬪虎. 召皇太后御小馬車, 使官奴騎乘, 遊 掖庭中. 與<孝昭皇帝>宮人<蒙>等淫亂, 詔掖庭令敢泄言要斬.
太后曰: 止!爲人臣子當悖亂如是邪! 王離席伏. 尙書令復讀曰:
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黃綬以幷佩<昌邑>郞官者免奴. 變易節上黃 以赤. 發御府金錢刀劍玉器采繒, 賞賜所與遊 者. 與從官官奴夜飮, 湛沔於酒. 詔太官上乘輿食如故. 食監奏未釋服未可御故食, 復詔太官趣具, 無關食監. 太官不敢具, 卽使從官出買 豚, 詔殿門內, 以爲常. 獨夜設九賓<溫室>, 延見 夫<昌邑>關內侯. 祖宗廟祠未擧, 爲璽書使使者持節, 以三本牢祠<昌邑哀王>園廟, 稱嗣子皇帝. 受璽以來二十七日, 使者旁午, 持節詔諸官署徵發, 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文學光祿大夫<夏侯勝>等及侍中<傅嘉>數進諫以過失, 使人簿責<勝>, 縛<嘉>繫獄. 荒淫迷惑, 失帝王禮誼, 亂<漢>制度. 臣<敞>等數進諫, 不變更, 日以益甚, 恐危社稷, 天下不安.
臣<敞>等謹與博士臣< >,臣<雋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倉>議, 皆曰: 高皇帝>建功業爲<漢太祖>, <孝文皇帝>慈仁節儉爲<太宗>, 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後, 行淫 不軌. {詩}云:『籍曰未知, 亦旣抱子.』 五 之屬, 莫大不孝. <周襄王>不能事母, {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鄭>』, 繇不孝出之, 絶之於天下也. 宗廟重於君, 陛下未見命<高廟>, 不可以承天序, 奉祖宗廟, 子萬姓, 當廢. 臣請有司御史大夫臣<誼>,宗正臣<德>,太常臣<昌>與太祝以一太牢具, 告祠<高廟>. 臣<敞>等昧死以聞.
皇太后詔曰: 可. <光>令王起拜受詔, 王曰: 聞天子有爭臣七人, 雖無道不失天下. <光>曰: 皇太后詔廢, 安得天子! 乃卽持其手, 解脫其璽組, 奉上太后, 扶王下殿, 出<金馬門>, 臣隨送, 王西面拜, 曰: 愚戇不任<漢>事. 起就乘輿副車. 大將軍<光>送至<昌邑邸>, <光>謝曰: 王行自絶於天, 臣等駑怯, 不能殺身報德. 臣寧負王, 不敢負社稷. 願王自愛, 臣長不復見左右. <光>涕泣而去. 臣奏言: 古者廢放之人屛於遠方, 不及以政, 請徙王<賀漢中房陵縣>. 太后詔歸<賀昌邑>, 賜湯沐邑二千戶. <昌邑> 臣坐亡輔導之誼, 陷王於惡, <光>悉誅殺二百餘人. 出死, 號呼市中曰: 當斷不斷, 反受其亂.
<光>坐庭中, 會丞相以下議定所立. <廣陵王>已前不用, 及<燕刺王>反誅, 其子不在議中. 近親唯有<衛太子>孫號皇曾孫在民間, 咸稱述焉. <光>遂復與丞相<敞>等上奏曰: {禮]曰『人道親親故尊祖, 尊祖故敬宗.』(太)[大]宗亡嗣, 擇支子孫賢者爲嗣. <孝武皇帝>曾孫<病已>, <武帝>時有詔掖庭養視, 至今年十八, 師受<詩},{論語},{孝經}, 躬行節儉, 慈仁愛人, 可以嗣<孝昭皇帝>後, 奉承祖宗廟, 子萬姓. 臣昧死以聞. 皇太后詔曰: 可. <光>遣宗正<劉德>至曾孫家<尙冠里>, 洗沐賜御衣, 太僕以 獵車迎曾孫就齋宗正府, 入<未央宮>見皇太后, 封爲<陽武侯>. 已而<光>奉上皇帝璽綬, 謁于<高廟>, 是爲<孝宣皇帝>. 明年, 下詔曰: 夫 有德, 賞元功, 古今通誼也. 大司馬大將軍<光>宿衛忠正, 宣德明恩, 守節秉誼, 以安宗廟. 其以<河北>,<東武陽>益封<光>萬七千戶. 與故所食凡二萬戶. 賞賜前後黃金七千斤, 錢六千萬, 雜繒三萬疋, 奴婢百七十人, 馬二千疋, 甲第一區.
自<昭帝>時, <光>子<禹>及兄孫<雲>皆中郞將, <雲>弟<山>奉車都尉侍中, 領<胡越>兵. <光>兩女壻爲東西宮衛尉, 昆弟諸壻外孫皆奉朝請, 爲諸曹大夫, 騎都尉, 給事中. 黨親連體, 根據於朝廷. <光>自<後元>秉持萬機, 及上卽位, 乃歸政. 上謙讓不受, 諸事皆先關白<光>, 然後奏御天子. <光>每朝見, 上虛己斂容, 禮下之已甚.
<光>秉政前後二十年, <地節>二年春病篤, 車駕自臨問<光>病, 上爲之涕泣. <光>上書謝恩曰: 願分國邑三千戶, 以封兄孫奉車都尉<山>爲列侯, 奉兄票騎將軍<去病>祀. 事下丞相御史, 卽日拜<光>子<禹>爲右將軍.
<光>薨, 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 中二千石治莫府 上. 賜金錢,繒絮, 繡被百領, 衣五十 , 璧珠璣玉衣, 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木外臧*槨十五具. 東園溫明, 皆如乘輿制度. 載<光>尸柩以 車, 黃屋左纛, 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 以送其葬. 諡曰<宣成侯>. 發<三河>卒穿復土, 起 祠堂, 置園邑三百家, 長丞奉守如舊法.
旣葬, 封<山>爲<樂平侯>, 以奉車都尉領尙書事. 天子思<光>功德, 下詔曰: 故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宿衛<孝武皇帝>三十有餘年, 輔<孝昭皇帝>十有餘年, 遭大難, 躬秉誼, 率三公九卿大夫定萬世冊以安社稷, 天下蒸庶咸以康寧. 功德茂盛, 朕甚嘉之. 復其後世, 疇其爵邑, 世世無有所與, 功如<蕭相國>. 明年夏, 封太子外祖父<許廣漢>爲<平恩侯>. 復下詔曰: <宣成侯光>宿衛忠正, 勤勞國家. 善善及後世, 其封<光>兄孫中郞將<雲>爲<冠陽侯>.
<禹>旣嗣爲<博陸侯>, 太夫人<顯>改<光>時所自造塋制而侈大之. 起三出闕, 築神道, 北臨<昭靈>, 南出<承恩>, 盛飾祠室, 輦閣通屬永巷, 而幽良人婢妾守之. 廣治第室, 作乘輿輦, 加 繡絪馮, 黃金塗, 韋絮薦輪, 侍婢以五采絲輓<顯>, 游 第中. 初, <光>愛幸監奴<馮子都>, 常與計事, 及<顯>寡居, 與<子都>亂. 而<禹>,<山>亦 繕治第宅, 走馬馳逐<平樂館>. <雲>當朝請, 數稱病私出, 多從賓客, 張圍獵<黃山>苑中, 使蒼頭奴上朝謁, 莫敢譴者. 而<顯>及諸女, 晝夜出入<長信宮>殿中, 亡期度.
<宣帝>自在民間聞知< 氏>尊盛日久, 內不能善. <光>薨, 上始躬親朝政, 御史大夫<魏相>給事中. <顯>謂<禹>,<雲>,<山>: 女曹不務奉大將軍餘業, 今大夫給事中, 他人壹間, 女能復自救邪? 後兩家奴爭道, < 氏>奴入御史府, 欲*踏大夫門, 御史爲叩頭謝, 乃去. 人以謂< 氏>, <顯>等始知憂. 會<魏大夫>爲丞相, 數燕見言事. <平恩侯>與侍中<金安上>等徑出入省中. 時< 山>自若領尙書, 上令吏民得奏封事, 不關尙書, 臣進見獨往來, 於是< 氏>甚惡之.
<宣帝>始立, 立微時<許妃>爲皇后. <顯>愛小女<成君>, 欲貴之, 私使乳醫<淳于衍>行毒藥殺<許后>, 因勸<光>內<成君>, 代立爲后. 語在{外戚傳}. 始<許后>暴崩, 吏捕諸醫, 劾<衍>侍疾亡狀不道, 下獄. 吏簿問急, <顯>恐事敗, 卽具以實語<光>. <光>大驚, 欲自發擧, 不忍, 猶與. 會奏上, 因署<衍>勿論. <光>薨後, 語稍泄. 於是上始聞之而未察, 乃徙<光>女壻度遼將軍<未央>衛尉<平陵侯范明友>爲光祿勳, 次壻諸吏中郞將羽林監<任勝>出爲<安定>太守. 數月, 復出<光> 壻給事中光祿大夫<張朔>爲<蜀郡>太守, 孫壻中郞將<王漢>爲<武威>太守. 頃之, 復徙<光>長女壻<長樂>衛尉<鄧廣漢>爲少府. 更以<禹>爲大司馬, 冠小冠, 亡印綬, 罷其右將軍屯兵官屬, 特使<禹>官名與<光>俱大司馬者. 又收<范明友>度遼將軍印綬, 但爲光祿勳. 及<光>中女壻<趙平>爲散騎騎都尉光祿大夫將屯兵, 又收<平>騎都尉印綬. 諸領<胡越>騎,羽林及兩宮衛將屯兵, 悉易以所親信<許>,<史>子弟代之.
<禹>爲大司馬, 稱病. <禹>故長史<任宣>候問, <禹>曰: 我何病? 縣官非我家將軍不得至是, 今將軍墳墓未乾, 盡外我家, 反任<許>,<史>, 奪我印綬, 令人不省死. <宣>見<禹>恨望深, 乃謂曰: 大將軍時何可復行! 持國權柄, 殺生在手中. 廷尉<李 >,<王平>,左馮翊<賈勝胡>及<車丞相>女壻少府<徐仁>皆坐逆將軍(竟)[意]下獄死. <使樂成>小家子得幸將軍, 至九卿封侯. 百官以下但事<馮子都>,<王子方>等, 視丞相亡如也. 各自有時, 今<許>,<史>自天子骨肉, 貴正宜耳. 大司馬欲用是怨恨, 愚以爲不可. <禹>默然. 數日, 起視事.
<顯>及<禹>,<山>,<雲>自見日侵削, 數相對啼泣, 自怨. <山>曰: 今丞相用事, 縣官信之, 盡變易大將軍時法令, 以公田賦與貧民, 發揚大將軍過失. 又諸儒生多 人子, 遠客飢寒, 喜妄說狂言, 不避忌諱, 大將軍常 之, 今陛下好與諸儒生語, 人人自使書對事, 多言我家者. 嘗有上書言大將軍時主弱臣强, 專制擅權, 今其子孫用事, 昆弟益驕恣, 恐危宗廟, 災異數見, 盡爲是也. 其言絶痛, <山>屛不奏其書. 後上書者益 , 盡奏封事, 輒(使)[下]中書令出取之, 不關尙書, 益不信人. <顯>曰: 丞相數言我家, 獨無罪乎? <山>曰: 丞相廉正, 安得罪? 我家昆弟諸壻多不謹. 又聞民間 言< 氏>毒殺<許皇后>, 寧有是邪? <顯>恐急, 卽具以實告<山>,<雲>,<禹>. <山>,<雲>,<禹>驚曰: 如是, 何不早告<禹>等! 縣官離散斥逐諸壻, 用是故也. 此大事, 誅罰不小, 柰何? 於是始有邪謀矣.
初, <趙平>客<石夏>善爲天官, 語<平>曰: <熒惑>守<御星>, <御星>, 太僕奉車都尉也, 不黜則死. <平>內憂<山>等, <雲>舅<李竟>所善<張赦>見<雲>家卒卒, 謂<竟>曰: 今丞相與<平恩侯>用事, 可令太夫人言太后, 先誅此兩人. 移徙陛下, 在太后耳. <長安>男子<張章>告之, 事下廷尉. 執金吾捕<張赦>,<石夏>等, 後有詔止勿捕. <山>等愈恐, 相謂曰: 此縣官重太后, 故不竟也. 然惡端已見, 又有弑<許后>事, 陛下雖寬仁, 恐左右不聽, 久之猶發, 發卽族矣, 不如先也. 遂令諸女各歸報其夫, 皆曰: 安所相避?
會<李竟>坐與諸侯王交通, 辭語及< 氏>, 有詔<雲>,<山>不宜宿衛, 免就第. <光>諸女遇太后無禮, <馮子都>數犯法, 上幷以爲讓, <山>,<禹>等甚恐. <顯>夢第中井水溢流庭下, 居樹上, 又夢大將軍謂<顯>曰: 知捕兒不? 下捕之. 第中鼠暴多, 與人相觸, 以尾 地. 數鳴殿前樹上. 第門自壞. <雲尙冠里>宅]中門亦壞. 巷端人共見有人居<雲>屋上, 徹瓦投地, 就視, 亡有, 大怪之. <禹>夢車騎聲正 來捕<禹>, 擧家憂愁. <山>曰: 丞相擅減宗廟羔, ,* , 可以此罪也. 謀令太后爲<博平君>置酒, 召丞相,<平恩侯>以下, 使<范明友>,<鄧廣漢>承太后制引斬之, 因廢天子而立<禹>. 約定未發, <雲>拜爲<玄 >太守, 太中大夫<任宣>爲<代郡>太守. <山>又坐寫 書, <顯>爲上書*獻城西第, 入馬千匹, 以贖<山>罪. 書報聞. 會事發覺, <雲>,<山>,<明友>自殺, <顯>,<禹>,<廣漢>等捕得. <禹>要斬, <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 唯獨< 后>廢處<昭臺宮>. 與< 氏>相連坐誅滅者數千家.
上乃下詔曰: 乃者東織室令史<張赦>使<魏郡>豪<李竟>報<冠陽侯雲>謀爲大逆, 朕以大將軍故, 抑而不揚, 冀其自新. 今大司馬<博陸侯禹>與母<宣成侯>夫人<顯>及從昆弟子<冠陽侯雲>,<樂平侯山>諸 妹壻謀爲大逆, 欲 誤百姓. 賴(祖宗)[宗廟]神靈, 先發得, 咸伏其辜, 朕甚悼之. 諸爲< 氏>所 誤, 事在內申前, 未發覺在吏者, 皆赦除之. 男子<張章>先發覺, 以語期門<董忠>, <忠>告左曹<楊 >, < >告侍中<金安上>. < >召見對狀, 後<章>上書以聞. 侍中<史高>與<金安上>建發其事, 言無入< 氏>禁 , 卒不得遂其謀, 皆 有功. 封<章>爲<博成侯>, <忠高昌侯>, < 平通侯>, <安上都成侯>, <高樂陵侯>.
初, < 氏>奢侈, <茂陵徐生>曰: < 氏>必亡. 夫奢則不遜, 不遜必侮上. 侮上者, 逆道也. 在人之右, 衆必害之. < 氏>秉權日久, 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 而又行以逆道, 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 < 氏>泰盛, 陛下卽愛厚之, 宜以時抑制, 無使至亡. 書三上, 輒報聞. 其後< 氏>誅滅, 而告< 氏>者皆封. 人爲<徐生>上書曰: 臣聞客有過主人者, 見其 直突, 傍有積薪, 客謂主人, 更爲曲突, 遠徙其薪, 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 然不應. 俄而家果失火, 里共救之, 幸而得息. 於是殺牛置酒, 謝其 人, 灼爛者在於上行, 餘各以功次坐, 而不錄言曲突者. 人謂主人曰:『鄕使聽客之言, 不費牛酒, 終亡火患. 今論功而請賓, 曲突徙薪亡恩澤, 頭爛額爲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 今<茂陵徐福>數上書言< 氏>且有變, 宜防絶之. 鄕使<福>說得行, 則國亡裂土出爵之費, 臣亡逆亂誅滅之敗. 往事旣已, 而<福>獨不蒙其功, 唯陛下察之, 貴徙薪曲突之策, 使居焦髮灼爛之右. 上乃賜<福>帛十疋, 後以爲郞.
<宣帝>始立, 謁見<高廟>, 大將軍<光>從 乘, 上內嚴憚之, 若有芒刺在背. 後車騎將軍<張安世代光> 乘, 天子從容肆體, 甚安近焉. 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誅, 故俗傳之曰: 威震主者不畜, < 氏>之禍萌於 乘.
至<成帝>時, 爲<光>置守 百家, 吏卒奉祠焉. <元始>二年, 封<光>從父昆弟曾孫<陽>爲<博陸侯>, 千戶.
<金日 >字<翁叔>, 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武帝元狩>中, 票騎將軍< 去病>將兵擊<匈奴>右地, 多斬首, 虜獲<休屠王>祭天金人. 其夏, 票騎復西過<居延>, 攻<祁連山>, 大克獲. 於是單于怨<昆邪>,<休屠>居西方多爲<漢>所破, 召其王欲誅之. <昆邪>,<休屠>恐, 謀降<漢>. <休屠王>後悔, <昆邪王>殺之, 幷將其衆降<漢>. 封<昆邪王>爲列侯. <日 >以父不降見殺, 與母閼氏,弟<倫>俱沒入官, 輸黃門養馬, 時年十四矣.
久之, <武帝>游宴見馬, 後宮滿側. <日 >等數十人牽馬過殿下, 莫不竊視, 至<日 >獨不敢. <日 >長八尺二寸, 容貌甚嚴, 馬又肥好, 上異而問之, 具以本狀對. 上奇焉, 卽日賜湯沐衣冠, 拜爲馬監, 遷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 <日 >旣親近, 未嘗有過失, 上甚信愛之, 賞賜累千金, 出則 乘, 入侍左右. 貴戚多竊怨, 曰: 陛下妄得一<胡>兒, 反貴重之! 上聞, 愈厚焉.
<日 >母敎誨兩子, 甚有法度, 上聞而嘉之. 病死, 詔圖 於<甘泉宮>, 署曰 <休屠王>閼氏. <日 >每見 常拜, 鄕之涕泣, 然後乃去. <日 >子二人皆愛, 爲帝弄兒, 常在旁側. 弄兒或自後擁上項, <日 >在前, 見而目之. 弄兒走且啼曰: 翁怒. 上謂<日 > 何怒吾兒爲? 其後弄兒壯大, 不謹, 自殿下與宮人 , <日 >適見之, 惡其淫亂, 遂殺弄兒. 弄兒卽<日 >長子也. 上聞之大怒, <日 >頓首謝, 具言所以殺弄兒狀. 上甚哀, 爲之泣, 已而心敬<日 >.
初, <莽何羅>與<江充>相善, 及<充>敗<衛太子>, <何羅>弟<通>用誅太子時力戰得封. 後上知太子 , 乃夷滅<充>宗族黨與. <何羅>兄弟懼及, 遂謀爲逆. <日 >視其志意有非常, 心疑之, 陰獨察其動靜, 與俱上下. <何羅>亦覺<日 >意, 以故久不得發. 是時上行幸<林光宮>, <日 >小疾臥廬. <何羅>與<通>及小弟<安成>矯制夜出, 共殺使者, 發兵. 明旦, 上未起, <何羅>亡何從外入. <日 >奏 心動, 立入坐內戶下. 須臾, <何羅>** 白刃從東箱上, 見<日 >, 色變, 走趨臥內欲入, 行觸寶瑟, . <日 >得抱<何羅>, 因傳曰: <莽何羅>反! 上驚起, 左右拔刃欲格之, 上恐幷中<日 >, 止勿格. <日 > 胡投<何羅>殿下, 得禽縛之, 窮治皆伏辜. 繇是著忠孝節.
<日 >自在左右, 目不 視者數十年. 賜出宮女, 不敢近. 上欲內其女後宮, 不肯. 其篤愼如此, 上尤奇異之. 及上病, 屬< 光>以輔少主, <光>讓<日 >. <日 >曰: 臣外國人, 且使<匈奴>輕<漢>. 於是遂爲<光>副. <光>以女妻<日 >嗣子<賞>. 初, <武帝>遺詔以討<莽何羅>功封<日 >爲< 侯>, <日 >以帝少不受封. 輔政歲餘, 病困, 大將軍<光>白封<日 >, 臥授印綬. 一日, 薨, 賜葬具 地, 送以輕車介士, 軍陳至<茂陵>, 諡曰<敬侯>.
<日 >兩子, <賞>,<建>, 俱侍中, 與<昭帝>略同年, 共臥起. <賞>爲奉車,<建>駙馬都尉. 及<賞>嗣侯, 佩兩綬, 上謂< 將軍>曰: <金氏>兄弟兩人不可使俱兩綬邪? < 光>對曰: <賞>自嗣父爲侯耳. 上笑曰: 侯不在我與將軍乎? <光>曰: 先帝之約, 有功乃得封侯. 時年俱八九歲. <宣帝>卽位, <賞>爲太僕, < 氏>有事萌牙, 上書去妻. 上亦自哀之, 獨得不坐. <元帝>時爲光祿勳, 薨, 亡子, 國除. <元始>中繼絶世, 封<建>孫<當>爲< 侯>, 封<日 >後.
初, <日 >所將俱降弟<倫>, 字<少卿>, 爲黃門郞, 早卒. <日 >兩子貴, 及孫則衰矣, 而<倫>後嗣遂盛, 子<安上>始貴顯封侯.
<安上>字<子侯>, 少爲侍中, 惇篤有智, <宣帝>愛之. 頗與發擧<楚王延壽>反謀, 賜爵關內侯, 食邑三百戶. 後< 氏>反, <安上>傳禁門 , 無內< 氏>親屬, 封爲<都成侯>, 至<建章>衛尉. 薨, 賜 塋<杜陵>, 詩曰<敬侯>. 四子, <常>,<敞>,<岑>,(哭)[<明>].
(今)[<岑>],<明>皆爲諸曹中郞將, <常>光祿大夫. <元帝>爲太子時, <敞>爲中庶子, 幸有寵, 帝卽位. 爲騎都尉光祿大夫, 中郞將侍中. <元帝>崩, 故事, 近臣皆隨陵爲園郞, <敞>以世名忠孝, 太后詔留侍<成帝>, 爲奉車水衡都尉, 至衛尉. <敞>爲人正直, 敢犯顔色, 左右憚之, 唯上亦難焉. 病甚, 上使使者問所欲, 以弟<岑>爲託. 上召<岑>, 拜爲(郞)使主客. <敞>子<涉>本爲左曹, 上拜<涉>爲侍中, 使待幸綠車載送衛尉舍. 須臾卒. 敞三子,. <涉>,<參>,<饒>.
<涉>明經儉節, 諸儒稱之. <成帝>時爲侍中騎都尉, 領<三輔胡越>騎. <哀帝>卽位, 爲奉車都尉, 至<長信>少府. 而<參>使<匈奴>, <匈奴>中郞將, <越>騎校尉, 關[內]都尉, <安定>,<東海>太守. <饒>爲<越>騎校尉.
<涉>兩子, <湯>,<融>, 皆侍中諸曹將大夫. 而<涉>之從父弟<欽>擧明經, 爲太子門大夫, <哀帝>卽位, 爲太中大夫給事中, <欽>從父弟<遷>爲尙書令, 兄弟用事. 帝祖母<傅太后>崩, <欽>使護作, 職辦, 擢爲<泰山>,<弘農>太守, 著威名. <平帝>卽位, 徵爲大司馬司直,京兆尹. 帝年幼, 選置師友, 大司徒<孔光>以明經高行爲<孔氏>師, 京兆尹<金欽>以家世忠孝爲<金氏>友. 徙光祿大夫侍中, 秩中二千石, 封<都成侯>.
時<王莽>新誅<平帝>外家<衛氏>, 召明禮少府<宗伯鳳>入說爲人後之誼, 白令公卿,將軍,侍中,朝臣 聽, 欲以內 <平帝>而外塞百姓之議. <欽>與族昆弟< 侯當>俱封. 初, <當>曾祖父<日 >傳子<節侯賞>, 而<欽>祖父<安上>傳子<夷侯常>, 皆亡子, 國絶, 故<莽>封<欽>,<當>奉其後. <當>母<南>卽<莽>母<功顯君>同産弟也. <當>上<南>大行爲太夫人. <欽>因緣謂<當>: 詔書陳<日 >功, 亡有<賞>語. <當>名爲以孫繼祖也, 自當爲父,祖父立廟. <賞>故國君, 使大夫主其祭. 時<甄邯>在旁, 庭叱<欽>, 因劾奏曰: <欽>幸得以通經術, 超擢侍 幄, 重蒙厚恩, 封襲爵號, 知聖朝以世有爲人後之誼. 前遭故<定陶太后>背本逆天, <孝哀>不獲厥福, 乃者<呂寬>,<衛寶>復造姦謀, 至於反逆, 咸伏厥辜. 太皇太后懲艾悼懼, 逆天之咎, 非聖誣法, 大亂之殃, 誠欲奉承天心, 遵明聖制, 專壹爲後之誼, 以安天下之命, 數臨正殿, 延見 臣, 講習{禮經}. 孫繼祖者, 謂亡正統持重者也. <賞>見嗣<日 >, 後成爲君, 持大宗重, 則{禮}所謂『尊祖故敬宗』, 大宗不可以絶者也. <欽>自知與<當>俱拜同誼, 卽數揚言殿省中, 敎<當>云云. <當>卽如其言, 則<欽>亦欲爲父<明>立廟而不入<夷侯常>廟矣. 進退異言, 頗惑衆心, 亂國大綱, 開禍亂原, 誣祖不孝, 罪莫大焉. 尤非大臣所宜, 大不敬. < 侯當>上母<南>爲太夫人, 失禮不敬. <莽>白太后, 下四輔,公卿,大夫,博士,議郞, 皆曰: <欽>宜以時卽罪. 謁者召<欽>詣詔獄, <欽>自殺. <邯以綱紀國體, 亡所阿私, 忠孝尤著, 益封千戶. 更封<長信>少府<涉>子右曹<湯>爲<都成侯>. <湯>受封日, 不敢還歸家, 以明爲人後之誼. 益封之後, <莽>復用<欽>弟<遵>, 封侯, 歷九卿位.
贊曰:< 光>以結髮內侍, 起於階 之間, 確然秉志, 誼形於主. 受襁褓之託, 任<漢室>之寄, 當廟堂, 擁幼君, <燕王>, <上官>, 因權制敵, 以成其忠. 處廢置之際, 臨大節而不可奪, 遂匡國家, 安社稷. 擁<昭>立<宣>, <光>爲師保, 雖<周公>,<阿衡>, 何以加此! 然<光>不學亡術, 闇於大理, 陰妻邪謀, 立女爲后, 湛溺盈溢之欲, 以增顚覆之禍, 死財三年, 宗族誅夷, 哀哉! 昔< 叔>封於<晉>, <晉>卽<河東>, <光>豈其苗裔乎? <金日 >夷狄亡國, 羈虜<漢庭>, 而以篤敬寤主, 忠信自著, 勒功上將, 傳國後嗣, 世名忠孝, 七世內侍, 何其盛也! 本以<休屠>作金人爲祭天主, 故因賜姓<金氏>云.
漢書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趙充國>字<翁孫>, < 西上 >人也, 後徙<金城令居>. 始爲騎士, 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 爲人沈勇有大略, 少好將帥之節, 而學兵法, 通知四夷事.
<武帝>時, 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 大爲虜所圍. <漢>軍乏食數日, 死傷者多, <充國>乃與壯士百餘人潰圍陷陳, 貳師引兵隨之, 遂得解. 身被二十餘創, 貳師奏狀, 詔徵<充國>詣行在所. <武帝>親見視其創, 嗟歎之, 拜爲中郞遷車騎將軍長史.
<昭帝>時, <武都 人>反, <充國>大將軍護軍都尉將兵擊定之, 遷中郞將, 將屯<上谷>, 還爲水衡都尉. 擊<匈奴>, 獲<西祁王>, 擢爲後將軍, 兼水衡如故.
與大將軍< 光>定冊尊立<宣帝>, 封<營平侯>. <本始>中, 爲蒲類將軍征<匈奴>, 斬虜數百級, 還爲後將軍,少府. <匈奴>大發十餘萬騎, 南旁塞, 至<符奚廬山>, 欲入爲寇. 亡者<題除渠堂>降<漢>言之, 遣<充國>將四萬騎屯緣邊九郡. 單于聞之, 引去.
是時, 光祿大夫<義渠安國>使行諸<羌>, <先零>豪言願時渡<湟水>北, 逐民所不田處畜牧. <安國>以聞. <充國>劾<安國>奉使不敬. 是後, <羌>人旁緣前言, 抵冒<渡湟>水, 郡縣不能禁. <元康>三年, <先零>遂與諸<羌>種豪二百餘人解仇交質盟詛. 上聞之, 以問<充國>, 對曰: <羌>人所以易制者, 以其種自有豪, 數相攻擊, 勢不壹也. 往三十餘歲, <西羌>反時, 亦先解仇合約攻<令居>, 與<漢>相距, 五六年乃定. 至<征和>五年, <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 <匈奴>使人至<小月氏>, 傳告諸<羌>曰:『<漢>貳師將軍衆十餘萬人降<匈奴>. <羌人>爲<漢>事苦. <張掖>,<酒泉>本我地, 地肥美, 可共擊居之.』以此觀<匈奴>欲與<羌>合, 非一世也. 間者<匈奴>困於西方, 聞<烏桓>來保塞, 恐兵復從東方起, 數使使<尉黎>,<危須>諸國, 設以子女貂 , 欲沮解之. 其計不合. 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 道從<沙陰>地, 出<鹽澤>, 過<長 >, 入<窮水塞>, 南抵屬國, 與<先零>相直. 臣恐<羌>變未止此, 且復結聯他種, 宜及未然爲之備. 後月餘, <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藉兵, 欲擊< 善>,<敦煌>以絶<漢>道. <充國>以爲 <狼何>, <小月氏>種, 在<陽關>西南, 勢不能獨造此計, 疑<匈奴>使已至<羌>中, <先零>,<*罕>,<**병>乃解仇作約. 到秋馬肥, 變必起矣. 宜遣使者行邊兵豫爲備, 視諸<羌>, 毋令解仇, 以發覺其謀. 於是兩府復白遣<義渠安國>行視諸<羌>, 分別善惡. <安國>至, 召<先零>諸豪三十餘人, 以尤桀 , 皆斬之. 縱兵擊其種人, 斬首千餘級. 於是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恐怒, 亡所信鄕, 遂劫略小種, 背畔犯塞, 攻城邑, 殺長吏. <安國>以騎都尉將騎三千屯備<羌>, 至<浩 >, 爲虜所擊, 失亡車重兵器甚衆. <安國>引還, 至<令居>, 以聞. 是歲, <神爵>元年春也.
時<充國>年七十餘, 上老之, 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 <充國>對曰: 亡踰於老臣者矣. 上遣問焉, 曰: 將軍度<羌>虜何如, 當用幾人? <充國>曰: 百聞不如一見. 兵難 度, 臣願馳至<金城>, 圖上方略. 然<羌戎>小夷, 逆天背畔, 滅亡不久, 願陛下以屬老臣, 勿以爲憂. 上笑曰: 諾.
<充國>至<金城>, 須兵滿萬騎, 欲渡<河>, 恐爲虜所遮, 卽夜遣三校銜枚先渡, 渡輒營陳, 會明, 畢, 遂以次盡渡. 虜數十百騎來, 出入軍傍. <充國>曰: 吾士馬新倦, 不可馳逐. 此皆驍騎難制, 又恐其爲誘兵也. 擊虜以殄滅爲期, 小利不足貪. 令軍勿擊. 遣騎候四<望 >中, 亡虜. 夜引兵上至<落都>, 召諸校司馬, 謂曰: 吾知<羌>虜不能爲兵矣. 使虜發數千人守杜<四望 >中, 兵豈得入哉! <充國>常以遠斥候爲務, 行必爲戰備, 止必堅營壁, 尤能持重, 愛士卒, 先計而後戰. 遂西至西部都尉府, 日饗軍士, 士皆欲爲用. 虜數挑戰, <充國>堅守. 搏得生口, 言<羌>豪相數責曰: 語汝亡反, 今天子遣<趙將軍>來, 年八九十矣, 善爲兵. 今請欲一鬪而死, 可得邪!
<充國>子右曹中郞將< >, 將期門 飛,羽林孤兒,<胡越>騎爲支兵, 至<令居>. 虜 出絶轉道, < >以聞. 有詔將八校尉與驍騎都尉,<金城>太守合疏捕山間虜, 通轉道津渡.
初, <罕>,<*연>豪<靡當兒>使弟<雕庫>來告都尉曰<先零>欲反, 後數日果反. <雕庫>種人頗在<先零>中, 都尉卽留<雕庫>爲質. <充國>以爲亡罪, 乃遣歸告種豪: 大兵誅有罪者, 明白自別, 毋取幷滅. 天子告諸<羌>人, 犯法者能相捕斬, 除罪. 斬大豪有罪者一人, 賜錢四十萬, 中豪十五萬, 下豪二萬, 大男三千, 女子及老小千錢, 又以其所捕妻子財物盡與之. <充國>計欲以威信招降<罕*연>及劫略者, 解散虜謀, 極乃擊之.
時上已發<三輔>,太常徒弛刑, <三河>,<潁川>,<沛郡>,<淮陽>,<汝南>材官, <金城>,< 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騎士,<羌>騎, 與<武威>,<張掖>,<酒泉>太守各屯其郡者, 合六萬人矣. <酒泉>太守<辛武賢>奏言: 郡兵皆屯備南山, 北邊空虛, 勢不可久. 或曰至秋冬乃進兵, 此虜在竟外之冊. 今虜朝夕爲寇, 土地寒苦, <漢>馬不能冬, 屯兵在<武威>,<張掖>,<酒泉>萬騎以上, 皆多羸瘦. 可益馬食, 以七月上旬齎三十日糧, 分兵 出<張掖>,<酒泉>合擊<罕>,<*연>在<鮮水>上者. 虜以畜産爲命, 今皆離散, 兵卽分出, 雖不能盡誅, 亶奪其畜産, 虜其妻子, 復引兵還, 冬復擊之, 大兵仍出, 虜必震壞.
天子下其書<充國>, 令與校尉以下吏士知<羌>事者博議. <充國>及長史<董通年>以爲 <武賢>欲輕引萬騎, 分爲兩道出<張掖>, 回遠千里. 以一馬自 負三十日食, 爲米二斛四斗, 麥八斛, 又有衣裝兵器, 難以追逐. 勤勞而至, 虜必商軍進退, 稍引去, 逐水 , 入山林. 隨而深入, 虜卽據前險, 守後**액, 以絶糧道, 必有傷危之憂, 爲夷狄笑, 千載不可復. 而<武賢>以爲可奪其畜産, 虜其妻子, 此殆空言, 非至計也. 又<武威縣>,<張掖日勒>皆當北塞, 有通谷水草. 臣恐<匈奴>與<羌>有謀, 且欲大入, 幸能要杜<張掖>,<酒泉>以絶<西域>, 其郡兵尤不可發. <先零>首爲畔逆, 種劫略. 故臣愚冊, 欲捐<罕>,<開>闇昧之過, 隱而勿章, 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 宜悔過反善, 因赦其罪, 選擇良吏知其俗者 循和輯, 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 天子下其書. 公卿議者咸以爲<先零>兵盛, 而負<罕>,<開>之助, 不先破<罕>,<開>, 則<先零>未可圖也.
上乃拜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爲强弩將軍, 卽拜<酒泉>太守<武賢>爲破羌將軍, 賜璽書嘉納其冊. 以書 讓<充國>曰:
皇帝問後將軍, 甚苦暴露. 將軍計欲至正月乃擊<罕羌>, <羌>人當獲麥, 已遠其妻子, 精兵萬人欲爲<酒泉>,<敦煌>寇. 邊兵少, 民守保不得田作. 今<張掖>以東粟石百餘, 芻 束數十. 轉輸 起, 百姓煩擾. 將軍將萬餘之衆, 不早及秋共水草之利爭其畜食, 欲至冬, 虜皆當畜食, 多藏匿山中依險阻, 將軍士寒, 手足 , 寧有利哉? 將軍不念中國之費, 欲以歲數而勝微, 將軍誰不樂此者!
今詔破羌將軍<武賢>將兵六千一百人, <敦煌>太守<快>將二千人, <長水>校尉<富昌>,<酒泉>(侯)[候]<奉世>將< >,<月氏>兵四千人, 亡慮萬二千人. 齎三十日食, 以七月二十二日擊<罕羌>, 入<鮮水>北句廉上, 去<酒泉>八百里, 去將軍可千二百里. 將軍其引兵便道西 進, 雖不相及, 使虜聞東方北方兵 來, 分散其心意, 離其黨與, 雖不能殄滅, 當有瓦解者. 已詔中郞將< >將<胡越> 飛射士步兵二校, 益將軍兵.
今五星出東方, 中國大利, 蠻夷大敗. <太白>出高, 用兵深入敢戰者吉, 弗敢戰者凶. 將軍急裝, 因天時, 誅不義, 萬下必全, 勿復有疑.
<充國>旣得讓, 以爲將任兵在外, 便宜有守, 以安國家. 乃上書謝罪, 因陳兵利害, 曰:
臣竊見騎都尉<安國>前幸賜書, 擇<羌>人可使使<罕>, 諭告以大軍當至, <漢>不誅<罕>, 以解其謀. 恩澤甚厚, 非臣下所能及. 臣獨私美陛下盛德至計亡已, 故遣<*연>豪<雕庫>宣天子至德, <罕>,<開>之屬皆聞知明詔. 今<先零羌楊玉>將騎四千及<煎鞏>騎五千, 阻石山木, 候便爲寇, <罕羌>未有所犯. 今置<先零>, 先擊<罕>, 釋有罪, 誅亡辜, 起壹難, 就兩害, 誠非陛下本計也.
臣聞兵法<攻不足者守有餘 , 又曰 善戰者致人, 不致於人 . 今<罕羌>欲爲<敦煌>,<酒泉>寇, 飭兵馬, 練戰士, 以須其至, 坐得致敵之術, 以逸擊勞, 取勝之道也. 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 而發之行攻, 釋致虜之術而從爲虜所致之道, 臣愚以爲不便. <先零羌>虜欲爲背畔, 故與<罕>,<開>解仇結約, 然其私心不能亡恐<漢>兵至而<罕>,<開>背之也. 臣愚以爲其計常欲先赴<罕>,<開>之急, 以堅其約, 先擊<罕羌>, <先零>必助之. 今虜馬肥, 糧食方饒, 擊之恐不能傷害, 適使<先零>得施德於<罕羌>, 堅其約, 合其黨. 虜交堅黨合, 精兵二萬餘人, 迫脅諸小種, 附著者稍衆, <莫須>之屬不輕得離也. 如是虜兵 多, 誅之用力數倍, 臣恐國家憂累繇十年數, 不二三歲而已.
臣得蒙天子厚恩, 父子俱爲顯列. 臣位至上卿, 爵爲列侯, 犬馬之齒七十六, 爲明詔塡溝壑, 死骨不朽, 亡所顧念. 獨思惟兵利害至孰悉也, 於臣之計, 先誅<先零>已, 則<罕>,<開>之屬不煩兵而服矣. <先零>已誅而<罕>,<開>不服, 涉正月擊之, 得計之理, 又其時也. 以今進兵, 誠不見其利, 唯陛下裁察.
六月戊申奏, 七月甲寅璽書報從<充國>計焉.
<充國>引兵至<先零>在所. 虜久屯聚, 解弛, 望見大軍, 棄車重, 欲渡<湟水>道*액狹, <充國>徐行驅之. 或曰逐利行遲, <充國>曰: 此窮寇不可迫也. 緩之則走不顧, 急之則還致死. 諸校皆曰: 善. 虜赴水溺死者數百, 降及斬首五百餘人, 鹵馬牛羊十萬餘頭, 車四千餘兩. 兵至<罕>地, 令軍毋燔聚落芻牧田中. <罕羌>聞之, 喜曰: <漢>果不擊我矣! 豪<靡忘>使人來言: 願得還復故地. <充國>以聞, 未報. <靡忘>來自歸, <充國>賜飮食, 遣還諭種人. 護軍以下皆爭之, 曰: 此反虜, 不可擅遣. <充國>曰: 諸君但欲便文自營, 非爲公家忠計也. 語未卒, 璽書報, 令<靡忘>以贖論. 後<罕>竟不煩兵而下.
其秋, <充國>病, 上賜書曰: 制詔後將軍:聞苦脚脛,寒泄, 將軍年老加疾, 一朝之變不可諱, 朕甚憂之. 今詔破羌將軍詣屯所, 爲將軍副, 急因天時大利, 吏士銳氣, 以十二月擊<先零羌>. 卽疾劇, 留屯毋行, 獨遣破羌,彊弩將軍. 時<羌>降者萬餘人矣. <充國>度其必壞, 欲罷騎兵屯田, 以待其 . 作奏未上, 會得進兵璽書, 中郞將< >懼, 使客諫<充國>曰: 誠令兵出, 破軍殺將以傾國家, 將軍守之可也. 卽利與病, 又何足爭? 一旦不合上意, 遣繡衣來責將軍, 將軍之身不能自保, 何國家之安? <充國>歎曰: 是何言之不忠也! 本用吾言, <羌>虜得至是邪? 往者擧可先行<羌>者, 吾擧<辛武賢>, 丞相御史復白遣<義渠安國>, 竟沮敗<羌>. <金城>,<湟中> 斛八錢, 吾謂<耿中丞>, 二百萬斛 , <羌>人不敢動矣. <耿中丞>請 百萬斛, 乃得四十萬斛耳. <義渠>再使, 且費其半. 失此二冊, <羌>人故敢爲逆. 失之毫釐, 差(之)[以]千里, 是旣然矣. 今兵久不決, 四夷卒有動搖, 相因而起, 雖有知者不能善其後, <羌>獨足憂邪! 吾固以死守之, 明主可爲忠言. 遂上屯田奏曰:
臣聞兵者, 所以明德除害也, 故擧得於外, 則福生於內, 不可不愼. 臣所將吏士馬牛食, 月用糧 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 鹽千六百九十三斛, 藁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 難久不解, 繇役不息. 又恐 夷卒有不虞之變, 相因 起, 爲明主憂, 誠非素定廟勝之冊. 且<羌>虜易以計破, 難用兵碎也, 故臣愚以爲擊之不便.
計度<臨羌>東至<浩 >, <羌>虜故田及公田, 民所未墾, 可二千頃以上, 其間郵亭多壞敗者. 臣前部士入山, 伐材木大小六萬餘枚, 皆在水次. 願罷騎兵, 留弛刑應募, 及<淮陽>,<汝南>步兵與吏士私從者, 合凡萬二百八十一人, 用 月二萬七千三百六十三斛, 鹽三百八斛, 分屯要害處. 解漕下, 繕鄕亭, 浚溝渠, 治<湟 >以西道橋七十所, 令可至<鮮水>左右. 田事出, 賦人二十*畝. 至四月草生, 發郡騎及屬國<胡>騎伉健各千, 馬什二, 就草, 爲田者遊兵. 以充入<金城郡>, 益積畜, 省大費. 今大司農所轉 至者, 足支萬人一歲食. 謹上田處及器用簿, 唯陛下裁許.
上報曰: 皇帝問後將軍, 言欲罷騎兵萬人留田, 卽如將軍之計, 虜當何時伏誅, 兵當何時得決? 孰計其便, 復奏. <充國>上狀曰:
臣聞帝王之兵, 以全取勝, 是以貴謀而賤戰. 戰而百勝, 非善之善者也, 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蠻夷習俗雖殊於禮義之國, 然其欲避害就利, 愛親戚畏死亡, 一也. 今虜亡其美地薦草, 愁於寄託遠遯, 骨肉離心, 人有畔志, 而明主般師罷兵, 萬人留田, 順天時, 因地利, 以待可勝之虜, 雖未卽伏辜, 兵決可期月而望. <羌>虜瓦解, 前後降者萬七百餘人, 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 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
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步兵九校, 吏士萬人, 留屯以爲武備, 因田致 , 威德 行, 一也. 又因排折<羌>虜, 令不得歸肥饒之**地, 貧破其衆, 以成<羌>虜相畔之漸, 二也. 居民得 田作, 不失農業, 三也. 軍馬一月之食, 度支田士一歲, 罷騎兵以省大費, 四也. 至春省甲士卒, 循<河湟>漕 至<臨羌>, 以視<羌>虜, 揚威武, 傳世折衝之具, 五也. 以閒暇時下所伐材, 繕治郵亭, 充入<金城>, 六也. 兵出, 乘危 幸, 不出, 令反畔之虜竄於風寒之地, 離霜露疾疫 之患, 坐得必勝之道, 七也. 亡經阻遠追死傷之害, 八也. 內不損威武之重, 外不令虜得乘間之勢, 九也. 又亡驚動<河>南<大開>,<小開>使生 變之憂, 十也. 治<湟 >中道橋, 令可至<鮮水>, 以制<西域>, 信威千里, 從枕席上過師, 十一也. 大費旣省, 繇役豫息, 以戒不虞, 十二也. 留屯田得十二便, 出兵失十二利. 臣<充國>材下, 犬馬齒衰, 不識長冊, 唯明詔博詳公卿議臣採擇.
上復賜報曰: 皇帝問後將軍, 言十二便, 聞之. 虜雖未伏誅, 兵決可期月而望, 期月而望者, 謂今冬邪, 謂何時也? 將軍獨不計虜聞兵頗罷, 且丁壯相聚, 攻擾田者及道上屯兵, 復殺略人民, 將何以止之? 又<大開><小開>前言曰:『我告<漢>軍<先零>所在, 兵不往擊, 久留, 得亡效五年時不分別人而幷擊我?』 其意常恐. 今兵不出, 得亡變生, 與<先零>爲一? 將軍孰計復奏. <充國>奏曰:
臣聞兵以計爲本, 故多算勝少算. <先零羌>精兵今餘不過七八千人, 失地遠客, 分散飢凍. <罕>,<開>,<莫須>又頗暴略其羸弱畜産, 畔還者不絶, 皆聞天子明令相捕斬之賞. 臣愚以爲虜破壞可日月冀, 遠在來春, 故曰兵決可期月而望. 竊見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餘里, 乘塞列隧有吏卒數千人, 虜數大衆攻之而不能害. 今留步士萬人屯田, 地勢平易, 多高山遠望之便, 部曲相保, 爲塹壘木樵, 校聯不絶, 便兵弩, 飭鬪具. 烽火幸通, 勢及幷力, 以逸待勞, 兵之利者也. 臣愚以爲屯田內有亡費之利, 外有守禦之備. 騎兵雖罷, 虜見萬人留田爲必禽之具, 其土崩歸德, 宜不久矣. 從今盡三月, 虜馬羸瘦, 必不敢捐其妻子於他種中, 遠涉河山而來爲寇. 又見屯田之士精兵萬人, 終不敢復將其累重還歸故地. 是臣之愚計, 所以度虜且必瓦解其處, 不戰而自破之冊也. 至於虜小寇盜, 時殺人民, 其原未可卒禁. 臣聞戰不必勝, 不苟接刃;攻不必取, 不苟勞衆. 誠令兵出, 雖不能滅<先零>, 亶能令虜絶不爲小寇, 則出兵可也. 卽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 從乘危之勢, 往終不見利, 空內自罷 , 貶重而自損, 非所以視蠻夷也. 又大兵一出, 還不可復留, <湟中>亦未可空, 如是, 繇役復發也. 且<匈奴>不可不備, <烏桓>不可不憂. 今久轉運煩費, 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 臣愚以爲不便. 校尉<臨衆>幸得承威德, 奉厚幣, 循衆<羌>, 諭以明詔, 宜皆鄕風. 雖其前辭嘗曰 得亡效五年 , 宜亡 心, 不足以故出兵. 臣竊自惟念, 奉詔出塞, 引軍遠擊, 窮天子之精兵, 散車甲於山野. 雖亡尺寸之功, 得避慊之便, 而亡後咎餘責, 此人臣不忠之利, 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臣幸得奮精兵, 討不義, 久留天誅*, 罪當萬死. 陛下寬仁, 未忍加誅, (今)[令]臣數得孰計. 愚臣伏計孰甚, 不敢避斧鉞之誅, 昧死陳愚, 唯陛下省察.
<充國>奏每上, 輒下公卿議臣. 初是<充國>計者什三, 中什五, 最後什八. 有詔詰前言不便者, 皆頓首服. 丞相<魏相>曰: 臣愚不習兵事利害, 後將軍數 軍冊, 其言常是, 臣任其計可必用也. 上於是報<充國>曰: 皇帝問後將軍, 上書言<羌>虜可勝之道, 今聽將軍, 將軍計善. 其上留屯田及當罷者人馬數. 將軍强食, 愼兵事, 自愛! 上以破羌,强弩將軍數言當擊, 又用<充國>屯田處離散, 恐虜犯之, 於是兩從其計, 詔兩將軍與中郞將< >出擊. 强弩出, 降四千餘人, 破羌斬首二千級, 中郞將< >斬首降者亦二千餘級, 而<充國>所降復得五千餘人. 詔罷兵, 獨<充國>留屯田.
明年五月, <充國>奏言: <羌>本可五萬人軍, 凡斬首七千六百級, 降者三萬一千二百人, 溺<河湟>飢餓死者五六千人, 定計遺脫與<煎鞏>,<黃 >俱亡者不過四千人. <羌靡忘>等自詭必得, 請罷屯兵. 奏可, <充國>振旅而還.
所善<浩星賜>迎說<充國>, 曰 衆人皆以破羌,强弩出擊, 多斬首獲降, 虜以破壞. 然有識者以爲虜勢窮困, 兵雖不出, 必自服矣. 將軍卽見, 宜歸功於二將軍出擊, 非愚臣所及. 如此, 將軍計未失也. <充國>曰: 吾年老矣, 爵位已極, 豈嫌伐一時事以欺明主哉! 兵勢, 國之大事, 當爲後法. 老臣不以餘命壹爲陛下明言兵之利害, 卒死, 誰當復言之者? 卒以其意對. 上然其計, 罷遣<辛武賢>歸<酒泉>太守官, <充國>復爲後將軍衛尉.
其秋, <羌若零>,<離留>,<且種>,<兒庫>共斬<先零>大豪<猶非>,<楊玉>首, 及諸豪<弟澤>,<陽雕>,<良兒>,<靡忘>皆帥<煎鞏>,<黃 >之屬四千餘人降<漢>. 封<若零>,<弟澤>二人爲<帥衆王>, <離留>,<且種>二人爲侯, <兒庫>爲君, <陽雕>爲<言兵侯>, <良兒>爲君, <靡忘>爲<獻牛君>. 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詔擧可護羌校尉者, 時<充國>病, 四府擧<辛武賢>小弟<湯>. <充國>遽起奏: <湯>使酒, 不可典蠻夷. 不如<湯>兄<臨衆>. 時<湯>已拜受節, 有詔更用<臨衆>. 後<臨衆>病免, 五府復擧<湯>, <湯>數醉**후<羌>人, <羌>人反畔, 卒如<充國>之言.
初, 破羌將軍<武賢>在軍中時與中郞將< >宴語, < >道: 車騎將軍<張安世>始嘗不快上, 上欲誅之, < >家將軍以爲<安世>本持 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 見謂忠謹, 宜全度之. <安世>用是得免. 及<充國>還言兵事, <武賢>罷歸故官, 深恨, 上書告< >泄省中語. < >坐禁止而入至<充國>莫府司馬中亂屯兵下吏, 自殺.
<充國>乞骸骨, 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 罷就第. 朝庭每有四夷大議, 常與參兵謀, 問籌策焉. 年八十六, <甘露>二年薨, 諡曰<壯侯>. 傳子至孫<欽>, <欽>尙<敬武公主>. 主亡子, 主敎<欽>良人<習>詐有身, 名 人子. <欽>薨, 子<岑>嗣侯, <習>爲太夫人. <岑>父母求錢財亡已, 忿]恨相告. <岑>坐非子免, 國除. <元始>中, 修功臣後, 復封<充國>曾孫<伋>爲<營平侯>.
初, <充國>以功德與< 光>等列, <未央宮>. <成帝>時, <西羌>嘗有警, 上思將帥之臣, 追美<充國>, 乃召黃門郞<楊雄>卽<充國>圖 而頌之, 曰:
明靈惟<宣>, 戎有<先零>. <先零>昌狂, 侵<漢>西疆. <漢>命虎臣, 惟後將軍, 整我六師, 是討是震. 旣臨其域, 諭以威德, 有守矜功, 謂之弗克. 請奮其旅, 于<罕>之<羌>, 天子命我, 從之<鮮>陽. <營平>守節, 婁奏封章, 料敵制勝, 威謀靡亢. 遂克<西戎>, 還師於京, <鬼方>賓服, 罔有不庭. 昔<周>之<宣>, 有<方>有<虎>, 詩人歌功, 乃列于{雅}. 在<漢>中興*. <充國>作武, 赳赳桓桓, 亦紹厥後.
<充國>爲後將軍, 徙<杜陵>. <辛武賢>自<羌>軍還後七年, 復爲破羌將軍, 征<烏孫>至<敦煌>, 後不出, 徵未到, 病卒. 子<慶忌>至大官.
<辛慶忌>字<子眞>, 少以父任爲右校丞, 隨<長羅侯常惠>屯田<烏孫赤谷城>, 與 侯戰, 陷陳 敵. <惠>奏其功, 拜爲侍郞, 遷校尉, 將吏士屯<焉耆國>. 還爲謁者, 尙未知名. <元帝>初, 補<金城>長史, 擧茂材, 遷郞中車騎將(軍), 朝庭多重之者. 轉爲校尉, 遷<張掖>太守, 徙<酒泉>, 所在著名.
<成帝>初, 徵爲光祿大夫, 遷左曹中郞將, 至執金吾. 始<武賢>與<趙充國>有隙, 後<充國>家殺<辛氏>, 至<慶忌>爲執金吾, 坐子殺<趙氏>, 左遷<酒泉>太守. 歲餘, 大將軍<王鳳>薦<慶忌> 前在兩郡著功迹, 徵入, 歷位朝廷, 莫不信鄕. 質行正直, 仁勇得衆心, 通於兵事, 明略威重, 任國柱石. 父破羌將軍<武賢>顯名前世, 有威西夷. 臣<鳳>不宜久處<慶忌>之右. 乃復徵爲光祿大夫,執金吾. 數年, 坐小法左遷<雲中>太守, 復徵爲光祿勳.
時數有災異, 丞相司直<何武>上封事曰: <虞>有<宮之奇>, <晉獻>不寐;<衛靑>在位, <淮南>寢謀. 故賢人立朝, 折衝厭難, 勝於亡形. {司馬法}曰:『天下雖安, 忘戰必危.』夫將不豫設, 則亡以應卒;士不素 , 則難使死敵. 是以先帝建列將之官, 近戚主內, 異姓距外, 故姦軌不得萌動而破滅, 誠萬世之長冊也. 光祿勳<慶忌>行義修正, 柔毅敦厚, 謀慮深遠. 前在邊郡, 數破敵獲虜, 外夷莫不聞. 乃者大異 見, 未有其應. 加以兵革久寢. {春秋}大災未至而豫禦之, <慶忌>宜在爪牙官以備不虞. 其後拜爲右將軍諸吏散騎給事中, 歲餘徙爲左將軍.
<慶忌>居處恭儉, 食飮被服尤節約, 然性好輿馬, 號爲鮮明, 唯是爲奢. 爲國虎臣, 遭世承平, <匈奴>,<西域>親附, 敬其威信. 年老卒官. 長子<通>爲護羌校尉, 中子<遵函谷關>都尉, 少子<茂>水衡都尉出爲郡守, 皆有將帥之風. 宗族支屬至二千石者十餘人.
<元始>中, <安漢公王莽>秉政, 見<慶忌>本大將軍<鳳>所成, 三子皆能, 欲親厚之. 是時<莽>方立威柄, 用<甄 >,<甄邯>以自助, < >,<邯>新貴, 威震朝廷. 水衡都尉<茂>自見名臣子孫, 兄弟 列, 不甚 事兩<甄>. 時<平帝>幼, 外家<衛氏>不得在京師, 而護羌校尉<通>長子<次兄>素與帝從舅<衛子伯>相善, 兩人俱游俠, 賓客甚盛. 及<呂寬>事起, <莽>誅<衛氏>. 兩<甄> 言諸<辛>陰與<衛子伯>爲心腹, 有背恩不說<安漢公>之謀. 於是司直<陳崇>擧奏其宗親< 西辛興>等侵陵百姓, 威行州郡. <莽>遂按<通>父子,<遵茂>兄弟及<南郡>太守<辛伯>等, 皆誅殺之. <辛氏>繇是廢. <慶忌>本<狄道>人, 爲將軍, 徙<昌陵>. <昌陵>罷, 留<長安>.
贊曰:<秦漢>已來, 山東出相, 山西出將, <秦>將軍<白起>, < >人;<王 >, <頻陽>人. <漢>興, <郁 王圍>,<甘延壽>, <義渠公孫賀>,<傅介子>, <成紀李廣>,<李蔡>, <杜陵蘇建>,<蘇武>, <上 上官桀>,<趙充國>, <襄武廉 >, <狄道辛武賢>,<慶忌>, 皆以勇武顯聞. <蘇>,<辛>父子著節, 此其可稱列者也, 其餘不可勝數. 何則? 山西<天水>,< 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 民俗修習戰備, 高上勇力鞍馬騎射. 故{秦詩}曰: 王于興師, 修我甲兵, 與子皆行. 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 今之歌謠慷慨, 風流猶存耳.
漢書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傅介子>. <北地>人也, 以從軍爲官. 先是<龜玆>,<樓蘭>皆嘗殺<漢>使者, 語在{西域傳}. 至<元鳳>中, <介子>以駿馬監求使<大宛>, 因詔令責<樓蘭>,<龜玆國>.
<介子>至<樓蘭>, 責其王敎<匈奴>遮殺<漢>使: 大兵方至, 王苟不敎<匈奴>, <匈奴>使過至諸國, 何爲不言? 王謝服, 言 <匈奴>使屬過, 當至<烏孫>, 道過<龜玆>. <介子>至<龜玆>, 復責其王, 王亦服罪. <介子>從<大宛>還到<龜玆>, <龜玆>言 <匈奴>使從<烏孫>還, 在此. <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誅斬<匈奴>使者. 還奏事, 詔拜<介子>爲中郞, 遷<平樂>監.
<介子>謂大將軍< 光>曰: <樓蘭>,<龜玆>數反覆而不誅, 無所懲艾. <介子>過<龜玆>時, 其王近就人, 易得也, 願往刺之, 以威示諸國. 大將軍曰: <龜玆>道遠, 且驗之於<樓蘭>. 於是白遣之.
<介子>與士卒俱齎金幣, 揚言以賜外國爲名. 至<樓蘭><樓蘭王>意不親<介子>, <介子>陽引去, 至其西界, 使譯謂曰: <漢>使者持黃金錦繡行賜諸國, 王不來受, 我去之西國矣. 卽出金幣以示譯. 譯還報王, 王貪<漢>物, 來見使者. <介子>與坐飮, 陳物示之. 飮酒皆醉, <介子>謂王曰: 天子使我私報王. 王起隨<介子>入帳中, 屛語, 壯士二人從後刺之, 刃交胸, 立死. 其貴人左右皆散走. <介子>告諭以 王負<漢>罪, 天子遣我來誅王, 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 <漢>兵方至, 毋敢動, 動, 滅國矣! 遂持王首還詣闕, 公卿將軍議者咸嘉其功. 上乃下詔曰: <樓蘭王安歸>嘗爲<匈奴>間, 候遮<漢>使者, 發兵殺略衛司馬<安樂>,光祿大夫<忠>,期門卽<遂成>等三輩, 及<安息>,<大宛>使, 盜取節印獻物, 甚逆天理. <平樂>監<傅介子>持節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 縣之北闕, 以直報怨, 不煩師衆. 其封<介子>爲<義陽侯>, 食邑七百戶. 士刺王者皆補侍郞.
<介子>薨, 子<敞>有罪不得嗣, 國除. <元始>中, 繼功臣世, 復封<介子>曾孫<長>爲<義陽侯>, <王莽>敗, 乃絶.
<常惠>, <太原>人也. 少時家貧, 白奮應募, 隨<**이中>監<蘇武>使<匈奴>, 幷見拘留十餘年. <昭帝>時乃還. <漢>嘉其勤勞, 拜爲光祿大夫.
是時, <烏孫公主>上書言 <匈奴>發騎田<車師>, <車師>與<匈奴>爲一, 共侵<烏孫>, 唯天子救之! <漢>養士馬, 議欲擊<匈奴>. 會<昭帝>崩, <宣帝>初卽位, <本始>二年, 遣<惠>使<烏孫>. 公主及昆彌皆遣使, 因<惠>言 <匈奴>連發大兵擊<烏孫>, 取<車延>,<惡師>地, 收其人民去, 使使脅求公主, 欲隔絶<漢>. 昆彌願發國半精兵, 自給人馬五萬騎, 盡力擊<匈奴>. 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彌! 於是<漢>大發十五萬騎, 五將軍分道出, 語在{匈奴傳}.
以<惠>爲校尉, 持節護<烏孫>兵. 昆彌自將翕侯以下五萬餘騎從西方入至<右谷 庭>, 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 名王騎將以下三萬九千人, 得馬牛驢* 五萬餘匹, 羊六十餘萬頭, <烏孫>皆自取鹵獲. <惠>從吏卒十餘人隨昆彌還, 未至<烏孫>, <烏孫>人盜<惠>印綬節. <惠>還, 自以當誅. 時<漢>五將皆無功, 天子以<惠>奉使克獲, 遂封<惠>爲<長羅侯>. 復遣<惠>持金幣還賜<烏孫>貴人有功者, <惠>因奏請<龜玆國>嘗殺校尉<賴丹>, 未伏誅, 請便道擊之, <宣帝>不許. 大將軍< 光>風<惠>以便宜從事. <惠>與吏士五百人俱至<烏孫>, 還過, 發西國兵二萬人, 令副使發<龜玆>東國二萬人, <烏孫>兵七千人, 從三面攻<龜玆>, 兵未合, 先遣人責其王以前殺<漢>使狀. 王謝曰: 乃我先王時爲貴人<姑翼>所誤耳, 我無罪. <惠>曰: 卽如此, 縛<姑翼>來, 吾置王. 王執<姑翼>詣<惠>, <惠>斬之而還.
後代<蘇武>爲典屬國, 明習外國事, 勤勞數有功. <甘露>中, 後將軍<趙充國>薨, 天子遂以<惠>爲右將軍, 典屬國如故. <宣帝>崩, <惠>事<元帝>, 三歲薨, 諡曰<壯武侯>. 傳國至曾孫, <建武>中乃絶.
<鄭吉>, <會稽>人也, 以卒伍從軍, 數出<西域>, 由是爲郞. <吉>爲人彊執, 習外國事. 自<張騫>通<西域>, <李廣利>征伐之後, 初置校尉, 屯田<渠黎>. 至<宣帝>時, <吉>以侍郞田<渠黎>, 積 , 因發諸國兵攻破<車師>, 遷衛司馬, 使護< 善>以西南道.
<神爵>中, <匈奴>乖亂, 日逐王<先賢 >欲降<漢>, 使人與<吉>相聞. <吉>發<渠黎>,<龜玆>諸國五萬人迎日逐王, 口萬二千人,小王將十二人隨<吉>至<河曲>, 頗有亡者, <吉>追斬之, 遂將詣京師. <漢>封日逐王爲<歸德侯>.
<吉>旣破<車師>, 降日逐, 威震<西域>, 遂幷護<車師>以西北道, 故號都護. 都護之置自<吉>始焉.
上嘉其功效, 乃下詔曰: 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 循外蠻, 宣明威信, 迎<匈奴單于>從兄日逐王衆, 擊破<車師兜 城>, 功效茂著. 其封<吉>爲<安遠侯>, 食邑千戶. <吉>於是中<西域>而立莫府, 治<烏壘城>, 鎭撫諸國, 誅伐懷集之. <漢>之號令班<西域>矣, 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 語在{西域傳}.
<吉>薨, 諡曰<繆侯>. 子<光>嗣, 薨, 無子, 國除. <元始>中, 錄功臣不以罪絶者, 封<吉>曾孫<永>爲<安遠侯>.
<甘延壽>字<君況>, <北地郁 >人也. 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爲羽林, 投石拔距絶於等倫, 嘗超踰羽林亭樓, 由是遷爲郞. 試弁, 爲期門, 以材力愛幸. 稍遷至<遼東>太守, 免官. 車騎將軍<許嘉>薦<延壽>爲郞中諫大夫. 使<西域>都護騎都尉, 與副校尉<陳湯>共誅斬< 支單于>, 封<義成侯>. 薨, 諡曰<壯侯>. 傳國至曾孫, <王莽>敗, 乃絶.
<陳湯>字<子公>, <山陽瑕丘>人也. 少好書, 博達善屬文. 家貧* 無節, 不爲州里所稱. 西至<長安>求官, 得太官獻食丞. 數歲, <富平侯張勃>與<湯>交, 高其能. <初元>二年, <元帝>詔列侯擧茂材. <勃>擧<湯>. <湯>待遷, 父死不 喪, 司 奏<湯>無循行, <勃>選擧故不以實, 坐削(二百戶)[戶二百], 會薨, 因賜諡曰<繆侯>. <湯>下獄論. 後復以薦爲郞, 數求使外國. 久之, 遷<西域>副校尉, 與<甘延壽>俱出.
先是, <宣帝>時<匈奴>乖亂, 五單于爭立, <呼韓邪單于>與< 支單于>俱遣子入侍, <漢>兩受之. 後<呼韓邪單于>身入稱臣朝見, < 支>以爲<呼韓邪>破弱降<漢>, 不能自還, 卽西收右地. 會<漢>發兵送<呼韓邪單于>, < 支>由是遂西破<呼偈>,<堅昆>,<丁令>, 兼三國而都之. 怨<漢>擁護<呼韓邪>而不助己, 困辱<漢>使者<江乃始>等. <初元>四年, 遣使奉獻, 因求侍子, 願爲內附. <漢>議遣衛司馬<谷吉>送之. 御史大夫<貢禹>,博士<匡衡>以爲{春秋}之義 許夷狄者不壹而足 , 今< 支單于>鄕化未(*순)[醇], 所在絶遠, 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 <吉>上書言: 中國與夷狄有羈(靡)[ ]不絶之義, 今旣養全其子十年, 德澤甚厚, 空絶而不送, 近從塞還, 示(捐棄)[棄捐]不畜, 使無鄕從之心. 棄前恩, 立後怨, 不便. 議者見前<江乃始>無應敵之數, 知勇俱困, 以致恥辱, 卽豫爲臣憂. 臣幸得建彊<漢>之節, 承明聖之詔, 宣諭厚恩, 不宜敢桀. 若懷禽獸, 加無道於臣, 則單于長 大罪, 必遁逃遠舍, 不敢近邊. 沒一使以安百姓, 國之計, 臣之願也. 願送至庭. 上以示朝者, <禹>復爭, 以爲<吉>往必爲國取悔生事, 不可許. 右將軍<馮奉世>以爲可遣, 上許焉. 旣至, < 支單于>怒, 竟殺<吉>等. 自知負<漢>, 又聞<呼韓邪>益彊, 遂西奔<康居>. <康居王>以女妻< 支>, < 支>亦以女予<康居王>. <康居>甚尊敬< 支>, 欲倚其威以脅諸國. < 支>數借兵擊<烏孫>, 深入至<赤谷城>, 殺略民人, (歐)[* ]畜産, <烏孫>不敢追, 西邊空虛, 不居者且千里. < 支單于>自以大國, 威名尊重, 又乘勝驕, 不爲<康居王>禮, 怒殺<康居王>女及貴人,人民數百, 或支解投<都賴水>中. 發民作城, 日作五百人, 二歲乃已. 又遣使責<闔蘇>,<大宛>諸國歲遺, 不敢不予. <漢>遣使三輩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 支>困辱使者, 不肯奉詔, 而因都護上書言: 居困 , 願歸計彊<漢>, 遣子入侍. 其驕 如此.
<建昭>三年, <湯>與<延壽>出<西域>. <湯>爲人沈勇有大慮, 多策謀, 喜奇功, 每過城邑山川, 常登望. 旣領外國, 與<延壽>謀曰: 夷狄畏服大種, 其天性也. <西域>本屬<匈奴>, 今< 支單于>威名遠聞, 侵陵<烏孫>,<大宛>, 常爲<康居> 計, 欲降服之. 如得此二國, 北擊<伊列>, 西取<安息>, 南排<月氏>,<山離烏 >, 數年之間, 城郭諸國危矣. 且其人剽悍, 好戰伐, 數取勝, 久畜之, 必爲<西域>患. < 支單于>雖所在絶遠, 蠻夷無金城强弩之守, 如發屯田吏士, 從<烏孫>衆兵, 直指其城下, 彼亡則無所之, 守則不足自保, 千載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延壽>亦以爲然, 欲奏請之, <湯>曰: 國家與公卿議, 大策非凡所見, 事必不從. <延壽>猶與不聽. 會其久病, <湯>獨矯制發城郭諸國兵,<車師>戊己校尉屯田吏士. <延壽>聞之, 驚起, 欲止焉. <湯>怒, 按劍叱<延壽>曰: 大衆已集會, 子欲沮衆邪? <延壽>遂從之, 部勒行陳, 益置揚威,白虎,合騎之校, <漢>兵<胡>兵合四萬餘人, <延壽>,<湯>上疏自劾奏矯制, 陳言兵狀.
卽日引軍分行, 別爲六校, 其三校從南道踰< 領>徑<大宛>, 其三校都護自將, 發<溫宿國>, 從北道入<赤谷>, 過<烏孫>, 涉<康居>界, 至< 池>西. 而<康居>副王<抱 >將數千騎, 寇<赤谷>城東, 殺略大昆彌千餘人, 畜産甚多. 從後與<漢>軍相及, 頗寇盜後重. <湯>縱<胡>兵擊之, 殺四百六十人, 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 還付大昆彌, 其馬牛羊以給軍食. 又捕得<抱 >貴人<伊奴毒>.
入<康居>東界, 令軍不得爲寇. 間呼其貴人<屠墨>見之, 諭以威信, 與飮盟遣去. 徑引行, 未至單于城可六十里, 止營. 復捕得<康居>貴人<貝色>子男<開牟>以爲導. <貝色>子卽<屠墨>母之弟, 皆怨單于, 由是具知< 支>情.
明日引行, 未至城三十里, 止營. 單于遣使問: <漢>兵何以來? 應曰 單于上書言居困*액, 願歸計彊<漢>, 身入朝見. 天子哀閔單于棄大國, 屈意<康居>, 故使都護將軍來迎單于妻子, 恐左右驚動, 故未敢至城下. 使數往來相答報. <延壽>,<湯>因讓之: 我爲單于遠來, 而至今無名王大人見將軍受事者, 何單于忽大計, 失客主之禮也! 兵來道遠, 人畜罷極, 食度且盡, 恐無以自還, 願單于與大臣審計策.
明日, 前至< 支城都賴水>上, 離城三里, 止營傅陳. 望見單于城上立五采幡織, 數百人披甲乘城, 又出百餘騎往來馳城下, 步兵百餘人來門魚鱗陳, 講習用兵. 城上人更招<漢>軍曰 鬪來! 百餘騎馳赴營, 營皆張弩持滿指之, 騎引 . 頗遣吏士射城門騎步兵, 騎步兵皆入. <延壽>,<湯>令軍聞鼓音皆薄城下, 四面圍城, 各有所守, 穿塹, 塞門戶, 鹵楯爲前, 戟弩爲後, 射城中樓上人, 樓上人下走. 土城外有重木城, 從木城中射, 頗殺傷外人. 外人發薪燒木城. 夜, 數百騎欲出外, 迎射殺之.
初, 單于聞<漢>兵至, 欲去, 疑<康居>怨己, 爲<漢>內應, 又聞<烏孫>諸國兵皆發, 自以無所之. < 支>已出, 復還, 曰: 不如堅守. <漢>兵遠來, 不能久攻. 單于乃被甲在樓上, 諸閼氏夫人數十皆以弓射外人. 外人射中單于鼻, 諸夫人頗死. 單于下騎, 傳戰大內. 夜過半, 木城穿, 中人 入土城, 乘城呼. 時<康居>兵萬餘騎分爲十餘處, 四面環城, 亦與相應和. 夜, 數 營, 不利, 輒 . 平明, 四面火起, 吏士喜, 大呼乘之, 鉦鼓聲動地. <康居>兵引 . <漢>兵四面推鹵楯, 入土城中. 單于男女百餘人走入大內. <漢>兵縱火, 吏士爭入, 單于被創死. 軍候假丞<杜勳>斬單于首, 得<漢>使節二及<谷吉>等所齎帛書. 諸鹵獲以 得者. 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 生虜百四十五人, 降虜千餘人, 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
於是<延壽>,<湯>上疏曰: 臣聞天下之大義, 當混爲一, 昔有<唐虞>, 今有彊<漢>. <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 唯< 支單于>叛逆, 未伏其辜, <大夏>之西, 以爲彊<漢>不能臣也. < 支單于>慘毒行於民, 大惡通于天. 臣<延壽>,臣<湯>將義兵, 行天誅, 賴陛下神靈, 陰陽 應, 天氣精明, 陷陳克敵, 斬< 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縣頭< 街>蠻夷邸間, 以示萬里, 明犯彊<漢>者, 雖遠必誅. 事下有司. 丞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壽>以爲 < 支>及名王首更歷諸國, 蠻夷莫不聞知. {月令}春『掩 埋 』之時, 宜勿縣. 車騎將軍<許嘉>,右將軍<王商>以爲 <春秋夾谷>之會, <優施>笑君, <孔子>誅之, 方盛夏, 首足異門而出. 宜縣十日乃埋之. 有詔將軍議是.
初, 中書令<石顯>嘗欲以 妻<延壽>, <延壽>不取. 及丞相,御史亦惡其矯制, 皆不與<湯>. <湯>素貪, 所鹵獲財物入塞多不法. 司 校尉移書道上, 繫吏士按驗之. <湯>上疏言: 臣與吏士共誅< 支單于>, 幸得禽滅, 萬里振旅, 宜有使者迎勞道路. 今司 反逆收繫按驗, 是爲< 支>報讐也! 上立出吏士, 令縣道具酒食以過軍. 旣至, 論功, <石顯>,<匡衡>以爲 <延壽>,<湯>擅興師矯制, 幸得不誅, 如復加爵土, 則後奉使者爭欲乘危 幸, 生事於蠻夷, 爲國招難, 漸不可開. <元帝>內嘉<延壽>,<湯>功, 而重違<衡>,<顯>之議, 議久不決.
故宗正<劉向>上疏曰: < 支單于>囚殺使者吏士以百數, 事暴揚外國, 傷威毁重, 臣皆閔焉. 陛下赫然欲誅之, 意未嘗有忘. <西域>都護<延壽>,副校尉<湯>承聖指, 倚神靈, 總百蠻之君, *擥城郭之兵, 出百死, 入絶域, 遂蹈<康居>, 屠五重城, 侯之旗, 斬< 支>之首, 縣旌萬里之外, 揚威<昆山>之西, 掃<谷吉>之恥, 立昭明之功, 萬夷 伏, 莫不懼震. <呼韓邪單于>見< 支>已誅, 且喜且懼, 鄕風馳義, 稽首來賓, 願守北藩, 累世稱臣. 立千載之功, 建萬世之安, 臣之勳莫大焉. 昔<周>大夫<方叔>,<吉甫>爲<宣王>誅< >而百蠻從, 其{詩}曰:『 焞焞, 如霆如雷, 顯允<方叔>, 征伐< >, <蠻荊>來威.』 {易}曰:『有嘉折首, 獲(非)[匪]其醜.』 言美誅首惡之人, 而諸不順者皆來從也. 今<延壽>,<湯>所誅震, 雖{易}之折首,{詩}之雷霆不能及也. 論大功者不錄小過, 擧大美者不疵細瑕. {司馬法}曰『軍賞不踰月』, 欲民速得爲善之利也. 蓋急武功, 重用人也. <吉甫>之歸, <周>厚賜之, 其{詩}曰『<吉甫>燕喜, 旣多受祉, 來歸自<鎬>, 我行永久.』 千里之<鎬>猶以爲遠, 況萬里之外, 其勤至矣! <延壽>,<湯>旣未獲受祉之報, 反屈捐命之功, 久挫於刀筆之前, 非所以勸有功 戎士也. 昔<齊桓公>前有尊<周>之功, 後有滅<項>之罪, 君子以功覆過而爲之諱行事. 貳師將軍<李廣利>捐五萬之師, 靡億萬之費, 經四年之勞, 而 獲駿馬三十匹, 雖斬<宛王毋鼓>之首, 猶不足以復費, 其私罪惡甚多. <孝武>以爲萬里征伐, 不錄其過, 遂封拜兩侯,三卿,二千石百有餘人. 今<康居>國彊於<大宛>, < 支>之號重於<宛王>, 殺使者罪甚於留馬, 而<延壽>,<湯>不煩<漢>士, 不費斗糧, 比於貳師, 功德百之. 且<常惠>隨欲擊之<烏孫>, <鄭吉>迎自來之日逐, 猶皆裂土受爵. 故言威武勤勞則大於<方叔>,<吉甫>, 列功覆過則優於<齊桓>,貳師, 近事之功則高於<安遠>,<長羅>, 而大功未著, 小惡數布, 臣竊痛之! 宜以時解縣通籍, 除過勿治, 尊寵爵位, 以勸有功.
於是天子下詔曰: <匈奴>< 支單于>背畔禮義, 留殺<漢>使者,吏士, 甚逆道理, 朕豈忘之哉! 所以優游而不征者, 重動師衆, 勞將帥, 故隱忍而未有云也. 今<延壽>,<湯>睹便宜, 乘時利, 結城郭諸國, 擅興師矯制而征之, 賴天地宗廟之靈, 誅討< 支單于>, 斬獲其首, 及閼氏貴人名王以下千數. 雖踰義干法, 內不煩一夫之役, 不開府庫之臧, 因敵之糧以贍軍用, 立功萬里之外, 威震百蠻, 名顯四海. 爲國除殘, 兵革之原息, 邊竟得以安. 然猶不免死亡之患, 罪當在於奉憲, 朕甚閔之! 其赦<延壽>,<湯>罪, 勿治. 詔公卿議封焉. 議者皆以爲宜如軍法捕斬單于令. <匡衡>,<石顯>以爲 < 支>本亡逃失國, 竊號絶域, 非眞單于. <元帝>取<安遠侯鄭吉>故事, 封千戶, <衡>,<顯>復爭. 乃封<延壽>爲<義成侯>, 賜<湯>爵關內侯, 食邑各三百戶, 加賜黃金百斤. 告上帝,宗廟, 大赦天下. 拜<延壽>爲<長水>校尉, <湯>爲射聲校尉.
<延壽>遷城門校尉, 護軍都尉, 薨於官. <成帝>初卽位, 丞相<衡>復奏 <湯>以吏二千石奉使, 命蠻夷中, 不正身以先下, 而盜所收<康居>財物, 戒官屬曰絶域事不覆校. 雖在赦前, 不宜處位. <湯>坐免.
後<湯>上書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也. 按驗, 實王子也. <湯>下獄當死. 太中大夫<谷永>上疏訟<湯>曰: 臣聞<楚>有<子玉得臣>, <文公>爲之仄席而坐;<趙>有<廉頗>,<馬服>, 彊<秦>不敢窺兵<井 >;近<漢>有< 都>,<魏尙>, <匈奴>不敢南鄕沙幕. 由是言之, 戰克之將, 國之爪牙, 不可不重也. 蓋『君子聞鼓 之聲, 則思將率之臣』. 竊見關內侯<陳湯>, 前使副<西域>都護, 忿< 支>之無道, 閔王誅之不加, 策慮 億, 義勇奮發, 卒興師奔逝, 橫 <烏孫>, 踰集<都賴>, 屠三重城, 斬< 支>首, 報十年之逋誅, 雪邊吏之宿恥, 威震百蠻, 武暢西海, <漢>元以來, 征伐方外之將, 未嘗有也. 今<湯>坐言事非是, 幽囚久繫, 歷時不決, 執憲之吏欲致之大 . 昔<白起>爲<秦>將, 南拔< 都>, 北 <趙括>, 以纖介之過, 賜死<杜郵>, <秦>民憐之, 莫不隕涕. 今<湯>親秉鉞, 席卷 血萬里之外, 薦功(宗)[祖]廟, 告類上帝, 介胄之士靡不慕義. 以言事爲罪, 無赫赫之惡. {周書}曰:『記人之功, 忘人之過, 宜爲君者也.』 夫犬馬有勞於人, 尙加 蓋之報, 況國之功臣者哉! 竊恐陛下忽於鼓 之聲, 不察{周書}之意, 而忘 蓋之施, 庸臣遇<湯>, 卒從吏議, 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 非所以 死難之臣也. 書奏, 天子出<湯>, 奪爵爲士伍.
後數歲, <西域>都護<段會宗>爲<烏孫>兵所圍, 驛騎上書, 願發城郭<敦煌>兵以自救. 丞相<王商>,大將軍<王鳳>及百僚議數日不決. <鳳>言 <湯>多籌策, 習外國事, 可問. 上召<湯>見<宣室>. <湯>擊< 支>時中寒病, 兩臂不 申. <湯>入見, 有詔毋拜, 示以<會宗>奏. <湯>辭謝, 曰: 將相九卿皆賢材通明, 小臣罷 , 不足以策大事. 上曰: 國家有急, 君其毋讓. 對曰, 臣以爲此必無可憂也. 上曰: 何以言之? <湯>曰: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 何者? 兵刃朴鈍, 弓弩不利. 今聞頗得<漢>巧, 然猶三而當一. 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 今圍<會宗>者人衆不足以勝<會宗>, 唯陛下勿憂! 且兵輕行五十里, 重行三十里, 今<會宗>欲發城郭<敦煌>, 歷時乃至, 所謂報讐之兵, 非救急之用也. 上曰: 柰何? 其解可必乎? 度何時解? <湯>知<烏孫>瓦合, 不能久攻, 故事不過數日, 因對曰: 已解矣! 指計其日, 曰: 不出五日, 當有吉語聞. 居四日, 軍書到, 言已解. 大將軍<鳳>奏以爲從事中郞, 莫府事壹決於<湯>. <湯>明法令, 善因事爲勢, 納說多從. 常受人金錢作章奏, 卒以此敗.
初, <湯>與將作大匠<解萬年>相善. 自<元帝>時, <渭陵>不復徙民起邑. <成帝>起初陵, 數年後, 樂< 陵曲亭>南, 更營之. <萬年>與<湯>議, 以爲 <武帝>時工<楊光>以所作數可意自致將作大匠, 及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造<杜陵>賜爵關內侯, 將作大匠<乘馬延年>以勞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營起邑居, 成大功, <萬年>亦當蒙重賞. <子公>妻家在<長安>, 兒子生長<長安>, 不樂東方, 宜求徙, 可得賜田宅, 俱善. <湯>心利之, 卽上封事言: 初陵, 京師之地, 最爲肥美, 可立一縣. 天下民不徙諸陵三十餘歲矣, <關東>富人益衆, 多規良田, 役使貧民, 可徙初陵, 以彊京師, 衰弱諸侯, 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 <湯>願與妻子家屬徙初陵, 爲天下先. 於是天子從其計, 果起<昌陵>邑, 後徙內郡國民. <萬年>自詭三年可成, 後卒不就, 臣多言其不便者. 下有司議, 皆曰: <昌陵>因卑爲高, 積土爲山, 度便房猶在平地上, 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靈, 淺外不固, 卒徒工庸以鉅萬數, 至*然脂火夜作, 取土東山, 且與 同賈. 作治數年, 天下 被其勞, 國家罷 , 府臧空虛, 下至衆庶, 熬熬苦之. 故陵因天性, 據眞土, 處勢高敞, 旁近祖考, 前又已有十年功緖, 宜還復故陵, 勿徙民. 上乃下詔罷<昌陵>, 語在{成紀}. 丞相御史請廢<昌陵>邑中室, 奏未下, 人以問<湯>: 第宅不(得徹)[徹, 得]毋復發徙? <湯>曰: 縣官且順聽 臣言, 猶且復發徙之也.
時<成都侯商>新爲大司馬衛將軍輔政, 素不善<湯>. <商>聞此語, 白<湯>惑衆, 下獄治, 按驗諸所犯. <湯>前爲騎都尉<王莽>上書言: 父早死, (犯)[獨]不封, 母<明君>共養皇太后, 尤勞苦, 宜封竟爲<新都侯>. 後皇太后同母弟<苟參>爲水衡都尉, 死, 子<伋>爲侍中, <參>妻欲爲<伋>求封, <湯>受其金五十斤, 許爲求比上奏. <弘農>太守<張匡>坐臧百萬以上, 狡猾不道, 有詔卽訊, 恐下獄, 使人報<湯>. <湯>爲訟罪, 得踰冬月, 許謝錢二百萬, 皆此類也. 事在赦前. 後<東萊郡>黑龍冬出, 人以*間<湯>, <湯>曰: 是所謂玄門開. 微行數出, 出入不時, 故龍以非時出也. 又言當復發徙, 傳相語者十餘人. 丞相御史奏 <湯>惑衆不道, 妄稱詐歸異於上, 非所宜言, 大不敬. 廷尉<增壽>議, 以爲 不道無正法, 以所犯劇易爲罪, 臣下(丞)[承]用失其中, 故移獄廷尉, 無比者先以聞, 所以正刑罰, 重人命也. 明主哀憫百姓, 下制書罷<昌陵>勿徙吏民, 已申布. <湯>妄以意相謂且復發徙, 雖頗驚動, 所流行者少, 百姓不爲變, 不可謂惑衆. <湯>稱詐, 虛設不然之事, 非所宜言, 大不敬也. 制曰: 廷尉<增壽>當是. <湯>前有討< 支單于>功, 其免<湯>爲庶人, 徙邊. 又曰: 故將作大匠<萬年> 邪不忠, 妄爲巧詐, 多賦斂, 煩繇役, 興卒暴之作, 卒徒蒙辜, 死者連屬, 毒流衆庶, 海內怨望. 雖蒙赦令, 不宜居京師. 於是<湯>與<萬年>俱徙<敦煌>.
久之, <敦煌>太守奏 <湯>前親誅< 支單于>, 威行外國, 不宜近邊塞. 詔徙<安定>.
議郞<耿育>上書言便宜, 因 訟<湯>曰: <延壽>,<湯>爲聖<漢>揚鉤深致遠之威, 雪國家累年之恥, 討絶域不羈之君, 係萬里難制之虜, 豈有比哉! 先帝嘉之, 仍下明詔, 宣著其功, 改年垂曆, 傳之無窮. 應是, <南郡>獻白虎, 邊 無警備. 會先帝寢疾, 然猶垂意不忘, 數使尙書責問丞相, 趣立其功. 獨丞相<匡衡>排而不予, 封<延壽>,<湯>數百戶, 此功臣戰士所以失望也. <孝成皇帝>承建業之基, 乘征伐之威, 兵革不動, 國家無事, 而大臣傾邪, 讒 在朝, 曾不深惟本末之難, 以防未然之戒, 欲專主威, 排 有功, 使<湯>塊然被 拘囚, 不能自明, 卒以無罪, 老棄<敦煌>, 正當<西域>通道, 令威名折衝之臣旋踵及身, 復爲< 支>遺虜所笑, 誠可悲也! 至今奉使外蠻者, 未嘗不陳< 支>之誅以揚<漢國>之盛. 夫援人之功以懼敵, 棄人之身以快讒, 豈不痛哉! 且安不忘危, 盛必慮衰, 今國家素無<文帝>累年節儉富饒之畜, 又無<武帝>薦延梟俊禽敵之臣, 獨有一<陳湯>耳! 假使異世不及陛下, 尙望國家追錄其功, 封表其墓, 以勸後進也. <湯>幸得身當聖世, 功曾未久, 反聽邪臣鞭逐斥遠, 使亡逃分竄, 死無處所. 遠覽之士, 莫不計度, 以爲<湯>功累世不可及, 而<湯>過人情所有, <湯>尙如此, 雖復破絶筋骨, 暴露形骸, 猶復制於脣舌, 爲嫉 之臣所係虜耳. 此臣所以爲國家尤戚戚也. 書奏, 天子還<湯>, 卒於<長安>.
死後數年, <王莽>爲<安漢公>秉政, 旣內德<湯>舊恩, 又欲 皇太后, 以討< 支>功尊<元帝>廟稱<高宗>. 以<湯>,<延壽>前功大賞薄, 及候丞<杜勳>不賞, 乃益封<延壽>孫<遷>千六百戶, 追諡<湯>曰<破胡壯侯>, 封<湯>子<馮>爲<破胡侯>, <勳>爲<討狄侯>.
<段會宗>字<子松>, <天水上 >人也. <竟寧>中, 以<杜陵>令五府擧爲<西域>都護,騎都尉光祿大夫, <西域>敬其威信. 三歲, 更盡還, 拜爲<沛郡>太守. 以單于當朝, 徙爲<雁門>太守. 數年, 坐法免. <西域>諸國上書願得<會宗>, <陽朔>中復爲都護.
<會宗>爲人好大節, 矜功名, 與<谷永>相友善. <谷永>閔其老復遠出, 予書戒曰: 足下以柔遠之令德, 復典都護之重職, 甚休甚休! 若子之材, 可優遊都城而取卿相, 何必勒功<昆山>之仄, 總領百蠻, 懷柔殊俗? 子之所長, 愚無以喩. 雖然, 朋友以言贈行, 敢不略意. 方今<漢>德隆盛, 遠人賓服, <傅>,<鄭>,<甘>,<陳>之功沒齒不可復見, 願吾子因循舊貫, 毋求奇功, 終更 還, 亦足以復<雁門>之 . 萬里之外以身爲本. 願詳思愚言.
<會宗>旣出. 諸國遣子弟郊迎. 小昆彌<安日>前爲<會宗>所立, 德之, 欲往謁, 諸翕侯止不聽, 遂至<龜玆>謁. 城郭甚親附. <康居>太子<保蘇匿>率衆萬餘人欲降, <會宗>奏狀, <漢>遣衛司馬逢迎. <會宗>發戊己校尉兵隨司馬受降. 司馬畏其衆, 欲令降者皆自縛, <保蘇匿>怨望, 擧衆亡去. <會宗>更盡還, 以擅發戊己校尉之兵乏興, 有詔贖論. 拜爲<金城>太守, 以病免.
歲餘, 小昆彌爲國民所殺, 諸翕侯大亂. 徵<會宗>爲左曹中郞將光祿大夫, 使安輯<烏孫>, 立小昆彌兄<末振將>, 定其國而還.
明年, <末振將>殺大昆彌, 會病死, <漢>恨誅不加. <元延>中, 復遣<會宗>發戊己校尉諸國兵, 卽誅<末振將>太子<番丘>. <會宗>恐大兵入<烏孫>, 驚<番丘>, 亡逃不可得, 卽留所發兵< 婁>地, 選精兵三十弩, 徑至昆彌所在, 召<番丘>, 責以 <末振將>骨肉相殺, 殺<漢>公主子孫, 未伏誅而死, 使者受詔誅<番丘>. 卽手劍擊殺<番丘>. 官屬以下驚恐, 馳歸. 小昆彌<烏 靡>者, <末振將>兄子也, 勒兵數千騎圍<會宗>, <會宗>爲言來誅之意: 今圍守殺我, 如取<漢>牛一毛耳. <宛王 支>頭縣< 街>, <烏孫>所知也. 昆彌以下服, 曰: <末振將>負<漢>, 誅其子可也, 獨不可告我, 令飮食之邪> <會宗>曰: 豫告昆彌, 逃匿之, 爲大罪. 卽飮食以付我, 傷骨肉恩, 故不先告. 昆彌以下號泣罷去. <會宗>還奏事, 公卿議<會宗>權得便宜, 以輕兵深入<烏孫>, 卽誅<番丘>, 宣明國威, 宜加重賞. 天子賜<會宗>爵關內侯, 黃金百斤.
是時, 小昆彌季父<卑爰 >擁衆欲害昆彌, <漢>復遣<會宗>使安輯, 與都護<孫建>幷力. 明年, <會宗>病死<烏孫>中, 年七十五矣, 城郭諸國爲發喪立祠焉.
贊曰:自<元狩>之際, <張騫>始通<西域>, 至于<地節>, <鄭吉>建都護之號, 訖<王莽>世, 凡十八人, 皆以勇略選, 然其有功迹者具此. <廉 >以恩信稱, <郭舜>以廉平著, <孫建>用威重顯, 其餘無稱焉. <陳湯> , 不自收斂, 卒用困窮, 議者閔之, 故備列云.
漢書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雋不疑>字<曼 >, <勃海>人也. 治{春秋}, 爲郡文學, 進退必以禮, 名聞州郡.
<武帝>末, 郡國盜賊 起, <暴勝之>爲直指使者, 衣繡衣, 持斧, 逐捕盜賊, 督課郡國, 東至海, 以軍興誅不從命者, 威振州郡. <勝之>素聞<不疑>賢, 至<勃海>, 遣吏請與相見. <不疑>冠進賢冠, 帶 具劍, 佩環 , 衣博帶, 盛服至門上謁. 門下欲使解劍, <不疑>曰: 劍者君子武備, 所以衛身, 不可解. 請退. 吏白<勝之>. <勝之>開閤延請, 望見<不疑>容貌尊嚴, 衣冠甚偉, <勝之> 履起迎. 登堂坐定, <不疑>據地曰: 竊伏海瀕, 聞<暴公子>威名舊矣, 今乃承顔接辭. 凡爲吏, 太剛則折, 太柔則廢, 威行施之以恩, 然後樹功揚名, 永終天祿. <勝之>知<不疑>非庸人, 敬納其戒, 深接以禮意, 問當世所施行. 門下諸從事皆州郡選吏, 側聽<不疑>, 莫不驚駭. 至昏夜, 罷去. <勝之>遂表薦<不疑>, 徵詣公車, 拜爲<靑州>刺史.
久之, <武帝>崩, <昭帝>卽位, 而<齊孝王>孫<劉澤>交結郡國豪傑謀反, 欲先殺<靑州>刺史. <不疑>發覺, 收捕, 皆伏其辜. 擢爲京兆尹, 賜錢百萬. 京師吏民敬其威信. 每行縣錄囚徒還, 其母輒問<不疑>: 有所平反, 活幾何人? 卽<不疑>多有所平反, 母喜笑, 爲飮食語言異於他時;或亡所出, 母怒, 爲之不食. 故<不疑>爲吏, 嚴而不殘.
<始元>五年, 有一男子乘黃犢車, 建黃 , 衣黃 , 著黃冒, 詣北闕, 自謂<衛太子>. 公車以聞, 詔使公卿將軍中二千石雜識視. <長安>中吏民聚觀者數萬人. 右將軍勒兵闕下, 以備非常. 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 ]莫敢發言. 京兆尹<不疑>後到, 叱從吏收縛. 或曰: 是非未可知, 且安之. <不疑>曰: 諸君何患於<衛太子>! 昔< >違命出奔, <輒>距而不納, {春秋}是之. <衛太子>得罪先帝, 亡不卽死, 今來自詣, 此罪人也. 遂送詔獄.
天子與大將軍< 光>聞而嘉之, 曰: 公卿大臣當用經術明於大誼. 繇是名聲重於朝廷, 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 大將軍<光>欲以女妻之, <不疑>固辭, 不肯當. 久之, 以病免, 終於家. 京師紀之. 後<趙廣漢>爲京兆尹, 言 我禁姦止邪, 行於吏民, 至於朝廷事, 不及<不疑>遠甚. 廷尉驗治何人, 竟得姦詐. 本<夏陽>人, 姓<成>名<方遂>, 居<湖>, 以卜筮爲事. 有故太子舍人嘗從<方遂>卜, 謂曰: 子狀貌甚似<衛太子>. <方遂>心利其言, 幾得以富貴, 卽詐自稱詣闕. 廷尉逮召鄕里識知者<張宗祿>等, <方遂>坐誣罔不道, 要斬東市. 一[云]姓<張>名<延年>.
<疏廣>字<仲翁>, <東海蘭陵>人也. 少好學, 明{春秋}, 家居敎授, 學者自遠方至. 徵爲博士太中大夫. <地節>三年, 立皇太子, 選<丙吉>爲太傅, <廣>爲少傅. 數月, <吉>遷御史大夫, <廣>徙爲太傅, <廣>兄子<受>字<公子>, 亦以賢良擧爲太子家令. <受>好禮恭謹, 敏而有辭. <宣帝>幸太子宮, <受>迎謁應對, 及置酒宴, 奉觴上壽, 辭禮閑雅, 上甚 說. 頃之, 拜<受>爲少傅.
太子外祖父特進<平恩侯許伯>以爲太子少, 白使其弟中郞將<舜>監護太子家. 上以問<廣>, <廣>對曰: 太子國儲副君, 師友必於天下英俊, 不宜獨親外家<許氏>. 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 官屬已備, 今復使<舜>護太子家, 視陋, 非所以廣太子德於天下也. 上善其言, 以語丞相<魏相>, <相>免冠謝曰: 此非臣等所能及. <廣>繇是見器重, 數受賞賜. 太子每朝, 因進見, 太傅在前, 少傅在後. 父子 爲師傅, 朝廷以爲榮.
在位五歲, 皇太子年十二, 通{論語},{孝經}. <廣>謂<受>曰: 吾聞『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今仕(宦)[官]至二千石, 宦成名立, 如此不去, 懼有後悔, 豈如父子相隨出關, 歸老故鄕, 以壽命終, 不亦善乎? <受>叩頭曰: 從大人議. 卽日父子俱移病. 滿三月賜告, <廣>遂稱篤, 上疏乞骸骨. 上以其年篤老, 皆許之, 加賜黃金二十斤, 皇太子贈以五十斤. 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 供張<東都門>外, 送者車數百兩, 辭決而去. 及道路觀者皆曰: 賢哉二大夫! 或歎息爲之下泣.
<廣>旣歸鄕里, 日令家共具設酒食, 請族人故舊賓客, 與相娛樂. 數問其家金餘尙有幾所, 趣賣以共具. 居歲餘, <廣>子孫竊謂其昆弟老人<廣>所愛信者曰: 子孫幾及君時頗立産業基 , 今日飮食(廢)[費]且盡. 宜從丈人所, 勸說君買田宅. 老人卽以閒暇時爲<廣>言此計, <廣>曰: 吾豈老 不念子孫哉? 顧自有舊田廬, 令子孫勤力其中, 足以共衣食, 與凡人齊. 今復增益之以爲 餘, 但敎子孫怠 耳. 賢而多財, 則損其志;愚而多財, 則益其過. 且夫富者, 衆人之怨也;吾旣亡以敎化子孫, 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又此金者, 聖主所以惠養老臣也, 故樂與鄕黨宗族共饗其賜, 以盡吾餘日, 不亦可乎! 於是族人說服. 皆以壽終.
<于定國>字<曼 >, <東海 >人也. 其父<于公>爲縣獄史, 郡決曹, 決獄平, 羅文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 郡中爲之生立祠, 號曰<于公祠>.
<東海>有孝婦, 少寡, 亡子, 養姑甚謹, 姑欲嫁之, 終不肯. 姑謂 人曰: 孝婦事我勤苦, 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 久 丁壯, 柰何? 其後姑自經死, 姑女告吏: 婦殺我母. 吏捕孝婦, 孝婦辭不殺姑. 吏驗治, 孝婦自誣服. 具獄上府, <于公>以爲此婦養姑十餘年, 以孝聞, 必不殺也. 太守不聽, <于公>爭之, 弗能得, 乃抱其具獄, 哭於府上, 因辭疾去. 太守竟論殺孝婦. 郡中枯旱三年. 後太守至, 卜筮其故, <于公>曰: 孝婦不當死, 前太守彊斷之, 咎黨在是乎? 於是太守殺牛自祭孝婦 , 因表其墓, 天立大雨, 歲孰. 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定國>少學法于父, 父死, 後<定國>亦爲獄史, 郡決曹, 補廷尉史, 以選與御史中丞從事治反者獄, 以材高擧侍御史, 遷御史中丞. 會<昭帝>崩, <昌邑王>徵卽位, 行淫亂, <定國>上書諫. 後王廢, <宣帝>立, 大將軍<光>領尙書事, 條奏 臣諫<昌邑王>者皆超遷. <定國>繇是爲光祿大夫, 平尙書事, 甚見任用. 數年, 遷水衡都尉, 超爲廷尉.
<定國>乃迎師學{春秋}, 身執經, 北面備弟子禮. 爲人謙恭, 尤重經術士, 雖卑賤徒步往過, <定國>皆與鈞禮, 恩敬甚備, 學士咸(聲)[稱]焉. 其決疑平法, 務在哀鰥寡, 罪疑從輕, 加審愼之心. 朝廷稱之曰: <張釋之>爲廷尉, 天下無 民;<于定國>爲廷尉, 民自以不 . <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 冬月請治 , 飮酒益精明. 爲廷尉十八歲, 遷御史大夫.
<甘露>中, 代<黃 >爲丞相, 封<西平侯>. 三年, <宣帝>崩, <元帝>立, 以<定國>任職舊臣, 敬重之. 時<陳萬年>爲御史大夫, 與<定國> 位八年, 論議無所拂. 後<貢禹>代爲御史大夫, 數處 議, <定國>明習政事, 率常丞相議可. 然上始卽位, <關東>連年被災害, 民流入關, 言事者歸咎於大臣. 上於是數以朝日引見丞相,御史, 入受詔, 條責以職事, 曰: 惡吏負賊, 妄意良民, 至亡辜死. 或盜賊發, 吏不 追而反繫亡家, 後不敢復告, 以故 廣. 民多 結, 州郡不理, 連上書者交於闕廷. 二千石選擧不實, 是以在位多不任職. 民田有災害, 吏不肯除, 收趣其租, 以故重困. <關東>流民飢寒疾疫, 已詔吏轉漕, 虛倉 開府臧相振救, 賜寒者衣, 至春猶恐不贍. 今丞相,御史將欲何施以塞此咎? 悉意條狀, 陳朕過失. <定國>上書謝罪.
<永光>元年, 春霜夏寒, 日靑亡光, 上復以詔條責曰: 郞有從東方來者, 言民父子相棄. 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邪? 將從東方來者加增之也? 何以錯繆至是? 欲知其實. 方今年歲未可預知也, 卽有水旱, 其憂不細. 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 救其已然者不? 各以誠對, *毋有所諱. <定國>惶恐, 上書自劾, 歸侯印, 乞骸骨. 上報曰: 君相朕躬, 不敢怠息, 萬方之事, 大錄于君. 能*毋過者, 其唯聖人. 方今承<周秦>之 , 俗和陵夷, 民寡禮誼, 陰陽不調, 災咎之發, 不爲一端而作, 自聖人推類以記, 不敢專也, 況於非聖者乎! 日夜惟思所以, 未能盡明. 經曰:『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 君雖任職, 何必 焉? 其勉察郡國守相(郡)[ ]牧, 非其人者*毋令久賊民. 永執綱紀, 務悉聰明, 强食愼疾. <定國>遂稱篤, 固辭. 上乃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 罷就第. 數歲, 七十餘薨, 諡曰<安侯>.
子<永>嗣. 少時, 耆酒多過失, 年且三十, 乃折節修行, 以父任爲侍中中郞將,長水校尉. <定國>死, 居喪如禮, 孝行聞. 由是以列侯爲散騎光祿勳, 至御史大夫. 尙<館陶公主施>. <施>者, <宣帝>長女, <成帝>姑也, 賢有行, <永>以選尙焉. 上方欲相之, 會<永>薨. 子<恬>嗣. <恬>不肖, 薄於行.
始<定國>父<于公>, 其閭門壞, 父老方共治之. <于公>謂曰: 少高大閭門, 令容駟馬高蓋車. 我治獄多陰德, 未嘗有所 , 子孫必有興者. 至<定國>爲丞相, <永>爲御史大夫, 封侯傳世云.
<薛廣德>字<長卿>, <沛郡相>人也. 以{魯詩}敎授<楚國>, < 勝>,<舍>師事焉. <蕭望之>爲御史大夫, 除<廣德>爲屬, 數與論議, 器之, 薦<廣德>經行宜充本朝. 爲博士, 論<石渠>, 遷諫大夫, 代<貢禹>爲<長信>少府,御史大夫.
<廣德>爲人溫雅有 藉. 及爲三公, 直言諫爭. 始拜旬日間, 上幸<甘泉>, 郊<泰 >, 禮畢, 因留射獵. <廣德>上書曰: 竊見<關東>困極, 人民流離. 陛下日撞亡<秦>之鐘, 聽<鄭衛>之樂, 臣誠悼之. 今士卒暴露, 從官勞倦, 願陛下 反宮, 思與百姓同憂樂, 天下幸甚. 上卽日還. 其秋, 上酎祭宗廟, 出<便門>, 欲御樓船, <廣德>當乘輿車, 免冠頓首曰: 宜從橋. 詔曰: 大夫冠. <廣德>曰: 陛下不聽臣, 臣自刎, 以血 車輪, 陛下不得入廟矣! 上不說. 先 光祿大夫<張猛>進曰: 臣聞主聖臣直. 乘船危, 就橋安, 聖主不乘危. 御史大夫言可聽. 上曰: 曉人不當如是邪! 乃從橋.
後月餘, 以歲惡民流, 與丞相<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俱乞骸骨, 皆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 罷. <廣德>爲御史大夫, 凡十月免. 東歸<沛>, 太守迎之界上. <沛>以爲榮, 縣其安車傳子孫.
<平當>字<子思>, 祖父以 百萬, 自<下邑>徙<平陵>. <當>少爲大行治禮丞, 功次補大鴻 文學, 察廉爲<順陽>長, <栒邑>令, 以明經爲博士, 公卿薦<當>論議通明, 給事中. 每有災異, <當>輒傅經術, 言得失. 文雅雖不能及<蕭望之>,<匡衡>, 然指意略同.
自<元帝>時, <韋玄成>爲丞相, 奏罷<太上皇>寢廟園, <當>上書言: 臣聞<孔子>曰:『如有王者, 必世而後仁.』 三十年之間, 道德和洽, 制禮興樂, 災害不生, 禍亂不作. 今聖<漢>受命而王, 繼體承業二百餘年, 孜孜不怠, 政令淸矣. 然風俗未和, 陰陽未調, 災害數見, 意者大本有不立與? 何德化休徵不應之久也! 禍福不虛, 必有因而至者焉. 宜深迹其道而務修其本. 昔者<帝堯>南面而治, 先『克明俊德, 以親九族』, 而化及萬國. {孝經}曰:『天地之性人爲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 孝莫大於嚴父, 嚴父莫大於配天, 則<周公>其人也.』 夫孝子善述人之志, <周公>旣成<文武>之業而制作禮樂, 修嚴父配天之事, 知<文王>不欲以子臨父, 故推而序之, 上極於<后稷>而以配天. 此聖人之德, 亡以加於孝也. <高皇帝>聖德受命, 有天下, 尊<太上皇>, 猶<周文武>之追王<太王>,<王季>也. 此<漢>之始祖, 後嗣所宜尊奉以廣盛德, 孝之至也. {書}云:『正稽古建功立事, 可以永年, 傳於亡窮.』 上納其言, 下詔復<太上皇>寢廟園.
頃之, 使行流民<幽州>, 擧奏刺史二千石勞 有意者, 言<勃海>鹽池可且勿禁, 以救民急. 所過見稱, 奉使者十一人爲最, 遷丞相司直. 坐法, 左遷<朔方>刺史, 復徵入爲太中大夫給事中, 遷<長信>少府,大鴻 ,光祿勳.
先是太后 子衛尉<淳于長>白言<昌陵>不可成, 下有司議. <當>以爲作治連年, 可遂就. 上旣罷<昌陵>, 以<長>首建忠策, 復下公卿議封<長>. <當>又以爲<長>雖有善言, 不應封爵之科. 坐前議不正, 左遷<鉅鹿>太守. 後上遂封<長>. <當>以經明{禹貢}, 使行<河>, 爲騎都尉, 領<河> .
<哀帝>卽位, 徵<當>爲光祿大夫諸吏散騎, 復爲光祿勳, 御史大夫, 至丞相. 以冬月, 賜爵關內侯. 明年春, 上使使者召, 欲封<當>. <當>病篤, 不應召. 室家或謂<當>: 不可强起受侯印爲子孫邪? <當>曰: 吾居大位, 已負素餐之責矣, 起受侯印, 還臥而死, 死有餘罪. 今不起者, 所以爲子孫也. 遂上書乞骸骨. 上報曰: 朕選於衆, 以君爲相, 視事日寡, 輔政未久, 陰陽不調, 冬無大雪, 旱氣爲災, 朕之不德, 何必君罪? 君何疑而上書乞骸骨, 歸關內侯爵邑? 使尙書令<譚>賜君養牛一, 上尊酒十石. 君其勉致醫藥以自持. 後月餘, 卒. 子<晏>以明經歷位大司徒, 封<防鄕侯>. <漢>興, 唯<韋>,<平>父子至宰相.
<彭宣>字<子佩>, <淮陽陽夏>人也. 治{易}, 事<張禹>, 擧爲博士, 遷<東平>太傅. <禹>以帝師見尊信. 薦<宣>經明有威重, 可任政事, 繇是入爲右扶風, 遷廷尉, 以王國人出爲<太原>太守. 數年, 復入爲大司農,光祿勳,右將軍. <哀帝>卽位, 徙爲左將軍. 歲餘, 上欲令<丁>,<傅>處爪牙官, 乃策<宣>曰: 有司數奏言諸侯國人不得宿衛, 將軍不宜典兵馬, 處大位. 朕唯將軍任<漢>將之重, 而子又前取<淮陽王>女, 婚姻不絶, 非國之制. 使光祿大夫<曼>賜將軍黃金五十斤,安車駟馬, 其上左將軍印綬, 以關內侯歸家.
<宣>罷數歲, 諫大夫<鮑宣>數薦<宣>. 會<元壽>元年正月朔日蝕, <鮑宣>復(上言)[言, 上]乃召<宣>爲光祿大夫, 遷御史大夫, 轉爲大司空, 封<長平侯>.
會<哀帝>崩, <新都侯王莽>爲大司馬, 秉政專權. <宣>上書言: 三公鼎足承君, 一足不任, 則覆亂美實. 臣資性淺薄, 年齒老 , 數伏疾病, 昏亂遺忘, 願上大司空,<長平侯>印綬, 乞骸骨歸鄕里. 溝壑. <莽>白太后, 策<宣>曰: 惟君視事日寡, 功德未效, 迫于老 昏亂, 非所以輔國家, 綏海內也. 使光祿勳< >冊詔君, 其上大司空印綬, 便就國. <莽>恨<宣>求退, 故不賜黃金安車駟馬. <宣>居國數年, 薨, 諡曰<頃侯>. 傳子至孫, <王莽>敗, 乃絶.
贊曰:<雋不疑>學以從政, 臨事不惑, 遂立名迹, 終始可述. <疏廣>行止足之計, 免辱殆之 , 亦其次也. <于定國>父子哀鰥哲獄, 爲任職臣. <薛廣德>保縣車之榮, <平當>逡遁有恥, <彭宣>見險而止, 異乎 苟患失之 者矣.
漢書卷七十二 王貢兩 鮑傳第四十二
昔<武王>伐<紂>, 遷九鼎於< 邑>, <伯夷>,<叔齊>薄之, 餓[死]于<首陽>, 不食其祿, <周>猶稱盛德焉. 然<孔子>賢此二人, 以爲<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也. 而{孟子}亦云: 聞<伯夷>之風者, 貪夫廉, 懦夫有立志; 奮乎百世之上, (行乎)百世之下莫不興起, 非賢人而能若是乎!
<漢>興有<園公>,<綺里季>,<夏黃公>,< 里先生>, 此四人者, 當<秦>之世, 避而入<商 >深山, 以待天下之定也. 自<高祖>聞而召之, 不至. 其後<呂后>用<留侯>計, 使皇太子卑辭束帛致禮, 安車迎而致之. 四人旣至, 從太子見, 高祖客而敬焉, 太子得以爲重, 遂用自安. 語在{留侯傳}.
其後<谷口>有<鄭子眞>, <蜀>有<嚴君平>, 皆修身自保, 非其服弗服, 非其食弗食. <成帝>時, 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眞>, <子眞>遂不 而終. <君平>卜筮於<成都>市, 以爲 卜筮者賤業, 而可以惠衆人. 有邪惡非正之問, 則依蓍龜爲言利害. 與人子言依於孝, 與人弟言依於順, 與人臣言依於忠, 各因勢導之以善, 從吾言者, 已過半矣. 裁日閱數人, 得百錢足自養, 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 博覽亡不通, 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餘萬言, <楊雄>少時從遊學, 以而仕京師顯名, 數爲朝廷在位賢者稱<君平>德. <杜陵李彊>素善<雄>, 久之爲<益州>牧, 喜謂<雄>曰: 吾眞得<嚴君平>矣. <雄>曰: 君備禮以待之, 彼人可見而不可得 也. <彊>心以爲不然. 及至<蜀>, 致禮與相見, 卒不敢言以爲從事, 乃歎曰: <楊子雲>誠知人! <君平>年九十餘, 遂以其業終, <蜀>人愛敬, 至今稱焉. 及<雄>著書言當世士, 稱此二人. 其論曰: 或問: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 勢諸? 名, 卿可幾. 曰:君子德名爲幾. <梁>,<齊>,<楚>,<趙>之君非不當且貴也, 惡 成其名! <谷口鄭子眞>不 其志, 耕於嚴石之下, 名震於京師, 豈其卿? 豈其卿? <楚>兩< >之 , 其淸矣乎! <蜀嚴>湛冥, 不作苟見, 不治苟得, 久幽而不改其操, 雖<隨>,<和>何以加諸? 擧玆以 , 不亦寶乎!
自<園公>,<綺里季>,<夏黃公>,< 里先生>,<鄭子眞>,<嚴君平>皆未嘗仕, 然其風聲足以激貪 俗, 近古之逸民也. 若<王吉>,<貢禹>,兩< >之屬, 皆以禮讓進退云.
<王吉>字<子陽>, <琅邪皐虞>人也. 少<時)[好]學明經, 以郡吏擧孝廉爲郞, 補若盧右丞, 遷<雲陽>令. 擧賢良爲<昌邑>中尉, 而王好遊獵, 驅馳國中, 動作亡節, <吉>上疏諫, 曰:
臣聞古者師日行三十里, 吉行五十里. {詩}云: 匪風發兮, 匪車揭兮, 顧瞻<周>道, 中心* 兮. 說曰:是非古之風也, 發發者;是非古之車也, 揭揭者. 蓋傷之也. 今者大王幸<方與>, 曾不半日而馳二百里, 百姓頗廢耕桑, 治道牽馬, 臣愚以爲民不可數變也. 昔<召公>述職, 當民事時, 舍於棠下而聽斷焉. 是時人皆得其所, 後世思其仁恩, 至 不伐甘棠, {甘棠}之詩是也.
大王不好書術而樂逸游, 馮式 銜, 馳騁不止, 口倦乎叱咤, 手苦於 , 身勞乎車輿;朝則冒霧露, 晝則被塵埃, 夏則爲大暑之所暴炙, 冬則爲風寒之所 薄. 數以 脆之玉體犯勤勞之煩毒, 非所以全壽命之宗也, 又非所以進仁義之隆也.
夫廣夏之下, 細 之上, 明師居前, 勸誦在後, 上論<唐虞>之際, 下及<殷周>之盛, 考仁聖之風, 習治國之道, 焉發憤忘食, 日新厥德, 其樂豈徒銜 之間哉! 休則 仰 信以利形, 進退步趨以實下, 吸新吐故以練臧, 專意積精以適神, 於以養生, 豈不長哉! 大王誠留意如此, 則心有<堯舜>之志, 體有<喬松>之壽, 美聲廣譽登而上聞, 則福祿其 而社稷安矣.
皇帝仁聖, 至今思慕未怠, 於宮館 池 獵之樂未有所幸, 大王宜夙夜念此, 以承聖意. 諸侯骨肉, 莫親大王, 大王於屬則子也, 於位則臣也, 一身而二任之責加焉, 恩愛行義 介有不具者, 於以上聞, 非饗國之福也. 臣<吉>愚戇, 願大王察之.
王<賀>雖不遵道, 然猶知敬禮<吉>, 乃下令曰: 寡人造行不能無惰, 中(慰)[尉]甚忠, 數輔吾過. 使謁者<千秋>賜中尉牛肉五百斤, 酒五石, 脯五束. 其後復放從自若. <吉>輒諫爭, 甚得輔弼之義, 雖不治民, 國中莫不敬重焉.
久之, <昭帝>崩, 亡嗣, 大將軍< 光>秉政, 遣大鴻 宗正迎<昌邑王>. <吉>卽奏書戒王曰: 臣聞<高宗>諒闇, 三年不言. 今大王以喪事徵, 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 愼毋有所發. 且何獨喪事, 凡南面之君何言哉? 天不言,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願大王察之. 大將軍仁愛勇智, 忠信之德天下莫不聞, 事<孝武皇帝>二十餘年未嘗有過. 先帝棄 臣, 屬以天下, 寄幼孤焉, 大將軍抱持幼君襁 之中, 布政施敎, 海內晏然, 雖<周公>,<伊尹>亡以加也. 今帝崩亡嗣, 大將軍惟思可以奉宗廟者, 攀援而立大王, 其仁厚豈有量哉! 臣願大王事之敬之, 政事壹聽之, 大王垂拱南面而已. 願留意, (嘗)[常]以爲念.
王旣到, 卽位二十餘日以行淫亂廢. <昌邑> 臣坐在國時不擧奏王罪過, 令<漢>朝不聞知, 又不能輔道, 陷王大惡, 皆下獄誅. 唯<吉>與郞中令< 遂>以忠直數諫正得減死, 爲城旦.
起家復爲<益州>刺史, 病去官, 復徵爲博士諫大夫. 是時<宣帝>頗修<武帝>故事, 宮室車服盛於<昭帝>. 時外戚<許>,<史>,<王氏>貴寵, 而上躬親政事, 任用能吏. <吉>上疏言得失, 曰:
陛下躬聖質, 總萬方, 帝王圖籍日陳于前, 惟思世務, 將興太平. 詔書每下, 民欣然若更生. 臣伏而思之, 可謂至恩, 未可謂本務也.
欲治之主不世出, 公卿幸得遭遇其時, 言聽諫從, 然未有建萬世之長策, 擧明主於<三代>之隆者也. 其務在於期會簿書, 斷獄聽訟而已, 此非太平之基也.
臣聞聖王宣德流化, 必自近始. 朝廷不備, 難以言治;左右不正, 難以化遠. 民者, 弱而不可勝, 愚而不可欺也. 聖主獨行於深宮, 得則天下稱誦之, 失則天下咸言之. 行發於近, 必見於遠, 故謹選左右, 審擇所使;左右所以正身也, 所使所以宣德也. {詩}云: 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 此其本也.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 六合同風, 九州共貫也. 今俗吏所以牧民者, 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 獨設刑法以守之. 其欲治者, 不知所繇, 以意穿鑿, 各取一切, 權譎自在, 故一變之後不可復修也. 是以百里不同風, 千里不同俗, 戶異政, 人殊服, 詐僞萌生, 刑罰亡極, 質樸日銷, 恩愛 薄. <孔子>曰 安上治民, 莫善於禮 , 非空言也. 王者未制禮之時, 引先王禮宜於今者而用之. 臣願陛下承天心, 發大業, 與公卿大臣延及儒生, 述舊禮, 明王制, 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 則俗何以不若<成康>, 壽何以不若<高宗>? 竊見當世趨務不合於道者, 謹條奏, 唯陛下財擇焉.
<吉>意以爲 夫婦, 人倫大綱, 夭壽之萌也. 世俗嫁娶太早, 未知爲人父母之道而有子, 是以敎化不明而民多夭. 聘妻送女亡節, 則貧人不及, 故不擧子. 又<漢家>列侯尙公主, 諸侯則國人承翁主, 使男事女, 夫 於婦, 逆陰陽之位, 故多女亂. 古者衣服車馬貴賤有章, 以 有德而別尊卑, 今上下僭差, 人人自制, 是以貪財(趨)[誅]利, 不畏死亡. <周>之所以能致治, 刑措而不用者, 以其禁邪於冥冥, 絶惡於未萌也. 又言 <舜>,<湯>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擧<皐陶>,<伊尹>, 不仁者遠. 今使俗吏得任子弟, 率多驕 , 不通古今, 至於積功治人, 亡益於民, 此{伐檀}所爲作也. 宜明選求賢, 除任子之令. 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財, 不宜居位. 去角抵, 減樂府, 省尙方, 明視天下以儉. 古者工不造 , 商不通侈靡, 非工商之獨賢, 政敎使之然也. 民見儉則歸本, 本立而末成. 其指如此, 上以其言迂闊, 不甚寵異也. <吉>遂謝病歸<琅邪>.
始<吉>少時學問, 居<長安>. 東家有大棗樹垂<吉>庭中, <吉>婦取棗以啖<吉>. <吉>後知之, 乃去婦. 東家聞而欲伐其樹, 里共止之, 因固請<吉>令還婦. 里中爲之語曰: 東家有樹, <王陽>婦去;東家棗完, 去婦復還. 其 志如此.
<吉>與<貢禹>爲友, 世稱 <王陽>在位, <貢公>彈冠 , 言其取舍同也. <元帝>初卽位, 遣使者徵<貢禹>與<吉>. <吉>年老, 道病卒, 上悼之, 復遣使者弔祠云.
初, <吉>兼通{五經}. 能爲<騶氏>{春秋}, 以{詩},{論語}敎授, 好<梁丘賀>說{易}, 令子<駿>受焉. <駿>以孝廉爲郞. 左曹<陳咸>薦<駿>賢父子, 經明行修, 宜顯以 俗. 光祿勳<匡衡>亦擧<駿>有專對材. 遷諫大夫, 使責<淮陽憲王>. 遷<趙>內史. <吉>坐<昌邑王>被刑後, 戒子孫*毋爲王國吏, 故<駿>道病, 免官歸. 起家復爲<幽州>刺史, 遷司 校尉, 奏免丞相<匡衡>, 遷少府. 八歲, <成帝>欲大用之, 出<駿>爲京兆尹, 試以政事. 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 至<駿>皆有能名, 故京師稱曰: 前有<趙>,<張>, 後有三<王>. 而<薛宣>從左馮翊代<駿>爲少府, 會御史大夫缺, <谷永>奏言: 聖王不以名譽加於實效. 考績用人之法, <薛宣>政事已試. 上然其議. <宣>爲少府月餘, 遂超御史大夫, 至丞相. <駿>乃代<宣>爲御史大夫, 居位. 六歲病卒, <翟方進>代<駿>爲大夫. 數月, <薛宣>免, 遂代爲丞相. 衆人爲<駿>恨不得封侯. <駿>爲少府時, 妻死, 因不復娶, 或問之, <駿>曰: 德非<曾參>, 子非<華>,<元>, 亦何敢娶?
<駿>子<崇>以父任爲郞, 歷刺史,郡守, 治有能名. <建平>三年, 以<河南>太守徵入爲御史大夫數月. 是時<成帝>舅<安成恭侯>夫人<放>寡居, 共養<長信宮>, 坐祝詛下獄, <崇>奏封事, 爲<放>言. <放>外家<解氏>與<崇>爲昏, <哀帝>以<崇>爲不忠誠, 策詔<崇>曰: 朕以君有累世之美, 故踰列次. 在位以來, 忠誠匡國未聞所繇, 反懷詐 之辭, 欲以攀救舊姻之家, 大逆之辜, 擧錯專恣, 不遵法度, 亡以示百僚. 左遷爲大司農, 後徙衛尉左將軍. <平帝>卽位, <王莽>秉政, 大司空<彭宣>乞骸骨罷, <崇>代爲大司空, 封<扶平侯>. 歲餘, <崇>復謝病乞骸骨, 皆避<王莽>, <莽>遣就國. 歲餘, 爲傅婢所毒, 薨, 國除.
自<吉>至<崇>, 世名淸廉, 然材器名稱稍不能及父, 而祿位彌隆. 皆好車馬衣服, 其白奉養極爲鮮明, 而亡金銀錦繡之物. 及遷徙去處, 所載不過囊衣, 不畜積餘財. 去位家居, 亦布衣疏食. 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 故俗傳 <王陽>能作黃金 .
<貢禹>字<少翁>, <琅邪>人也. 以明經 行著聞, 徵爲博士, < 州>刺史, 病去官. 復擧賢良爲<河南>令. 歲餘, 以職事爲府官所責, 免冠謝. <禹>曰: 冠壹免, 安復可冠也! 遂去官.
<元帝>初卽位, 徵<禹>爲諫大夫, 數虛己問以政事. 是時年歲不登, 郡國多困, <禹>奏言:
古者宮室有制, 宮女不過九人, 馬不過八匹;牆塗而不 , 木摩而不刻, 車輿器物皆不文 , 苑 不過數十里, 與民共之;任賢使能, 什一而稅, 亡 賦斂繇戌之役, 使民歲不過三日, 千里之內自給, 千里之外各置貢職而已. 故天下家給人足, 頌聲 作.
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 循古節儉, 宮女不過十餘, 馬百餘匹. <孝文皇帝>衣 履革, 器亡 文金銀之飾. 後世爭爲奢侈, 轉轉益(盛)[甚], 臣下亦相放效, 衣服履 刀劍亂於主上, 主上時臨朝入廟, 衆人不能別異, 甚非其宜. 然非自知奢僭也. 猶<魯昭公>曰: 吾何僭矣?
今大夫僭諸侯, 諸侯僭天子, 天子過天道, 其日久矣. 承衰救亂, 矯復古化, 在於陛下. 臣愚以爲盡如太古難, 宜少放古以自節焉. {論語}曰: 君子樂節禮樂. 方今宮室已定, 亡可奈何矣, 其餘盡可減損. 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 , 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 一歲費數鉅萬. <蜀廣漢>主金銀器, 歲各用五百萬. 三工官官費五千萬, 東西織室亦然. 馬食粟將萬匹. 臣<禹>嘗從之東宮, 見賜杯案, 盡文 金銀飾, 非當所以賜食臣下也. 東宮之費亦不可勝計. 天下之民所爲大飢餓死者, 是也. 今民大飢而死, 死又不葬, 爲犬 (所)食. 人至相食, 而 馬食粟, 苦其大肥, 氣盛怒至, 乃日步作之. 王者受命於天, 爲民父母, 固當若此乎! 天不見邪? <武帝>時, 又多取好女至數千人, 以塡後宮. 及棄天下, <昭帝>幼弱, < 光>專事, 不知禮正, 妄多臧金錢財物, 鳥獸魚鼈牛馬虎豹生禽, 凡百九十物, 盡 臧之, 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 大失禮, 逆天心, 又未必稱<武帝>意也. <昭帝>晏駕, <光>復行之. 至<孝宣皇帝>時, 陛下(烏)[惡]有所言, 臣亦隨故事, 甚可痛也! 故使天下承化, 取女皆大過度, 諸侯妻妾或至數百人, 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數十人, 是以內多怨女, 外多曠夫. 及衆庶葬埋, 皆虛地上以實地下. 其過自上生, 皆在大臣循故事之罪也.
唯陛下深察古道, 從其儉者, 大減損乘輿服御器物, 三分去二. 子産多少有命, 審察後宮, 擇其賢者留二十人, 餘悉歸之. 及諸陵園女亡子者, 宜悉遣. 獨<杜陵>宮人數百, 誠可哀憐也. 馬可亡過數十匹. 獨舍<長安>城南苑地以爲田獵之 , 自城西南至山西至< >皆復其田, 以與貧民. 方今天下飢饉, 可亡大自損減以救之, 稱天意乎? 天生聖人, 蓋爲萬民, 非獨使自娛樂而已也. 故{詩}曰: 天難諶斯, 不易惟王; 上帝臨女, 毋貳爾心. 當仁不讓 , 獨可以聖心參諸天地, 揆之往古, 不可與臣下議也. 若其阿意順指, 隨君上下, 臣<禹>不勝拳拳, 不敢不盡愚心.
天子納善其忠, 乃下詔令太僕減食 馬, 水衡減食肉獸, 省<宜春下苑>以與貧民, 又罷角抵諸 及<齊>三服官. 遷<禹>爲光祿大夫.
頃之, <禹>上書曰: 臣<禹>年老貧窮, 家 不滿萬錢, 妻子 豆不贍, 褐不完. 有田百三十畝, 陛下過意徵臣, 臣賣田百畝以供車馬. 至, 拜爲諫大夫, 秩八百石, 奉錢月九千二百. 食太官, 又蒙賞賜四時雜繒 絮衣服酒肉諸果物, 德厚甚深. 疾病侍醫臨治, 賴陛下神靈, 不死而活. 又拜爲光祿大夫, 秩二千石, 奉錢月萬二千. 祿賜愈多, 家日以益富, 身日以益尊, 誠非 茅愚臣所當蒙也. 伏自念終亡以報厚(恩)[德], 日夜慙愧而已. 臣<禹>犬馬之齒八十一, 血氣衰竭, 耳目不聰明, 非復能有補益, 所謂素餐尸祿 朝之臣也. 自痛去家三千里, 凡有一子, 年十二, 非有在家爲臣具棺*槨者也. 誠恐一旦 氣竭, 不復自還, 席薦於宮室, 骸骨棄捐, 孤魂不歸. 不勝私願, 願乞骸骨, 及身生歸鄕里, 死亡所恨.
天子報曰: 朕以生有<伯夷>之廉, <史魚>之直, 守經據古, 不阿當世, 於民, 俗之所寡, 故親近生, 幾參國政. 今未得久聞生之奇論也, 而云欲退, 意豈有所恨與? 將在位者與生殊乎? 往者嘗令<金敞>語生, 欲及生時祿生之子, 旣已諭矣, 今復云子少. 夫以王命辨護生家, 雖百子何以加? 傳曰亡懷土, 何必思故鄕! 生其强飯愼疾以自輔. 後月餘, 以<禹>爲<長信>少府. 會御史大夫<陳萬年>卒, <禹>代爲御史大夫, 列於三公.
自<禹>在位, 數言得失, 書數十上. <禹>以爲古民亡賦算口錢, 起<武帝>征伐四夷, 重賦於民, 民産子三歲則出口錢, 故民重困, 至於生子輒殺, 甚可悲痛. 宜令兒七歲去齒乃出口錢, 年二十乃算.
又言古者不以金錢爲幣, 專意於農, 故一夫不耕, 必有受其飢者. 今<漢家>鑄錢, 及諸鐵官皆置吏卒徒, 攻山取銅鐵, 一歲功十萬人已上, 中農食七人, 是七十萬人常受其飢也. 鑿地數百丈, 銷陰氣之精, 地臧空虛, 不能含氣出雲, 斬伐林木亡有時禁, 水旱之災未必不繇此也. 自五銖錢起已來七十餘年, 民坐盜鑄錢被刑者衆, 富人積錢滿室, 猶亡厭足. 民心(搖動)[動搖], 商賈求利, 東西南北各用智巧, 好衣美食, 歲有十二之利, 而不出租稅. 農夫父子暴露中野, 不避寒暑, 杷土, 手足 , 已奉 租, 又出稿稅, 鄕部私求, 不可勝供. 故民棄本逐末, 耕者不能半. 貧民雖賜之田, 猶賤賣以賈, 窮則起爲盜賊. 何者? 末利深而惑於錢也. 是以姦邪不可禁, 其原皆起於錢也. 疾其末者絶其本, 宜罷採珠玉金銀鑄錢之官, 亡復以爲幣. 市井勿得販賣, 除其租銖之律, 租稅祿賜皆以布帛及 . 使百姓壹歸於農, 復古道便.
又言諸離宮及<長樂宮>衛可減其太半, 以寬繇役. 又諸官奴婢十萬餘人 遊亡事, 稅良民以給之, 歲費五六鉅萬, 宜免爲庶人, 食, 令代<關東>戌卒, 乘北邊亭塞候望.
又欲令近臣自諸曹侍中以上, 家亡得私販賣, 與民爭利, 犯者輒免官削爵, 不得仕宦. <禹>又言:
<孝文皇帝>時, 貴廉 , 賤貪 , 賈人贅壻及吏坐贓者皆禁錮不得爲吏, 賞善罰惡, 不阿親戚, 罪白者伏其誅, 疑者以與民, 亡贖罪之法, 故令行禁止, 海內大化, 天下斷獄四百, 與刑錯亡異. <武帝>始臨天下, 尊賢用士, 闢地廣境數千里, 自見功大威行, 遂從耆欲, 用度不足, 乃行壹切之變, 使犯法者贖罪, 入 者補吏, 是以天下奢侈, 官亂民貧, 盜賊 起, 亡命者衆. 郡國恐伏其誅, 則擇便巧史書習於計簿能欺上府者, 以爲右職;姦軌不勝, 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以苛暴威服下者, 使居大位. 故亡義而有財者顯於世, 欺 而善書者尊於朝, 逆而勇猛者貴於官. 故俗皆曰: 何以孝弟爲? 財多而光榮. 何以禮義爲? 史書而仕宦. 何以謹愼爲? 勇猛而臨官. 故 而 鉗者猶復攘臂爲政於世, 行雖犬 , 家富勢足, 目指氣使, 是爲賢耳. 故謂居官而置富者爲雄桀, 處姦而得利者爲壯士, 兄勸其弟, 父勉其子, 俗之壞敗, 乃至於是! 察其所以然者, 皆以犯法得贖罪, 求士不得眞賢, 相守崇財利, 誅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興至治, 致太平, 宜除贖罪之法. 相守選擧不以實, 及有臧者, 輒行其誅, 亡但免官, 則爭盡力爲善, 貴孝弟, 賤賈人, 進眞賢, 擧實廉, 而天下治矣. <孔子>, 匹夫之人耳, 以樂道正身不解之故, 四海之內, 天下之君, 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 況乎以
<漢>地之廣, 陛下之德, 處南面之尊, 秉萬乘之權, 因天地之助, 其於變世易俗, 調和陰陽, 陶冶萬物, 化正天下, 易於決流抑隊. 自<成康>以來, 幾且千歲, 欲爲治者甚衆, 然而太平不復興者, 何也? 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 奢侈行而仁義廢也.
陛下誠深念<高祖>之苦, 醇法<太宗>之治, 正己以先下, 選賢以自輔, 開進忠正, 致誅姦臣, 遠放 , 放出園陵之女, 罷倡樂, 絶<鄭>聲, 去甲乙之帳, 退僞薄之物, 修節儉之化, 驅天下之民皆歸於農, 如此不解, 則<三王>可 , <五帝>可及. 唯陛下留意省察, 天下幸甚.
天子下其議, 令民産子七歲乃出口錢, 自此始. 又罷<上林>宮館希幸御者, 及省<建章>,<甘泉宮>衛卒, 減諸侯王廟衛卒省其半. 餘雖未盡從, 然嘉其質直之意. <禹>又奏欲罷郡國廟, 定<漢>宗廟迭毁之禮, 皆未施行.
爲御史大夫數月卒, 天子賜錢百萬, 以其子爲郞, 官至<東郡>都尉. <禹>卒後, 上追思其議, 竟下詔罷郡國廟, 定迭毁之禮. [然通儒或非之], 語在{韋玄成傳}.
兩< >皆<楚>人也, <勝>字<君賓>, <舍>字<君 >. 二人相友, 著名節, 故世謂之<楚>兩< >. 少皆好學明經, <勝>爲郡吏, <舍>不仕.
久之, <楚王>入朝, 聞<舍>高(明)[名], 聘<舍>爲常侍, 不得已隨王, 歸國固辭, 願卒學, 復至<長安>. 而<勝>爲郡吏, 三擧孝廉, 以王國人不得宿衛補吏. 再爲尉, 壹爲丞, <勝>輒至官乃去. 州擧茂材, 爲<重泉>令, 病去官. 大司空<何武>,執金吾<閻崇>薦<勝>, <哀帝>自爲<定陶王>固已聞其名, 徵爲諫大夫. 引見, <勝>薦< 舍>及<亢父 壽>,<濟陰侯嘉>, 有詔皆徵. <勝>曰: 竊見國家徵醫巫, 常爲駕, 徵賢者宜駕. 上曰: 大夫乘私車來邪? <勝>曰: 唯唯. 有詔爲駕. < 舍>,<侯嘉>至, 皆爲諫大夫. < 壽>稱疾不至.
<勝>居諫官, 數上書求見, 言百姓貧, 盜賊多, 吏不良, 風俗薄, 災異數見, 不可不憂. 制度泰奢, 刑罰泰深, 賦斂泰重, 宜以儉約先下. 其言祖述<王吉>,<貢禹>之意. 爲大夫二歲餘, 遷丞相司直, 徙光祿大夫, 守右扶風. 數月, 上知<勝>非撥煩吏, 乃復還<勝>光祿大夫諸吏給事中. <勝>言<董賢>亂制度, 繇是逆上指.
後歲餘, 丞相<王嘉>上書薦故廷尉<梁相>等, 尙書劾奏<嘉> 言事恣意, 迷國罔上, 不道. 下將軍中朝者議, 左將軍<公孫祿>,司 <鮑宣>,光祿大夫<孔光>登十四人皆以爲<嘉>應迷國不道法. <勝>獨書議曰: <嘉>資性邪僻, 所擧多貪殘吏. 位列三公, 陰陽不和, 諸事 廢, 咎皆繇<嘉>, 迷國不疑, 今擧<相>等, 過微薄. 日暮議者罷. 明旦復會, 左將軍<祿>問<勝>: 君議亡所據, 今奏當上, 宜何從? <勝>曰: 將軍以<勝>議不可者, 通劾之. 博士<夏侯常>見<勝>應<祿>不和, 起至<勝>前謂曰: 宜如奏所言. <勝>以手推<常>曰: 去!
後數日, 復會議可復<孝惠>,<孝景廟>不, 議者皆王宜復. <勝>曰: 當如禮. <常>復謂<勝>: 禮有變. <勝>疾言曰: 去! 是時之變. <常> , 謂<勝>曰: 我視君何若, 君欲小與衆異, 外以采名, 君乃<申徒狄>屬耳!
先是<常>又爲<勝>道<高陵>有子殺母者. <勝>白之, 尙書問: 誰受? 對曰: 受<夏侯常>. 尙書使<勝>問<常>, <常>連恨<勝>, 卽應曰: 聞之白衣, 戒君勿言也. 奏事不詳, 妄作觸罪. <勝>窮, 亡以對尙書, 卽自劾奏與<常>爭言, 辱朝廷. 事下御史中丞, 召詰問, 劾奏 <勝>吏二千石, <常>位大夫, 皆幸得給事中, 與論議, 不崇禮義, 而居公門下相非恨, 疾言辯訟, 亡狀, 皆不敬. 制曰: 貶秩各一等. <勝>謝罪, 乞骸骨. 上乃復加賞賜, 以子<博>爲侍郞, 出<勝>爲<渤海>太守. <勝>謝病不任之官, 積六月免歸.
上復徵爲光祿大夫. <勝>常稱疾臥, 數使子上書乞骸骨, 會<哀帝>崩.
初, <琅邪 漢>亦以淸行徵用, 至京兆尹, 後爲太中大夫. <王莽>秉政, <勝>與<漢>俱乞骸骨. 自<昭帝>時, < 郡韓福>以德行徵至京師, 賜策書束帛遣歸. 詔曰: 朕閔勞以官職之事, 其務修孝弟以敎鄕里. 行道舍傳舍, 縣次具酒肉, 食從者及馬. 長吏以時存問, 常以歲八月賜羊一頭, 酒二斛. 不幸死者, 賜複衾一, 祠以中牢. 於是<王莽>依故事, 白遣<勝>,<漢>. 策曰: 惟<元始>二年六月庚寅, 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耆艾二人以老病罷. 太皇太后使謁者僕射策詔之曰:蓋聞古者有司年至則致仕, 所以恭讓而不盡其力也. 今大夫年至矣, 朕愍以官職之事煩大夫, 其上子若孫若同産,同産子一人. 大夫其修身守道, 以終高年. 賜帛及行道舍宿, 歲時羊酒衣衾, 皆如<韓福>故事. 所上子男皆除爲郞. 於是<勝>,<漢>遂歸老于鄕里. <漢>兄子<曼容>亦養志自修, 爲官不肯過六百石, 輒自免去, 其名過出於<漢>.
初, < 舍>以< 勝>薦, 徵爲諫大夫, 病免. 復徵爲博士, 又病去. 頃之, <哀帝>遣使者卽<楚>拜<舍>爲<太山>太守. <舍>家居在<武原>, 使者至縣請<舍>, 欲令至廷拜授印綬. <舍>曰: 王者以天下爲家, 何必縣官? 遂於家受詔, 便道之官. 旣至數月, 上書乞骸骨. 上徵<舍>, 至<京兆>東<湖>界, 固稱病篤. 天子使使者收印綬, 拜<舍>爲光祿大夫. 數賜告, <舍>終不肯起, 乃遣歸.
<舍>亦通{五經}, 以{魯詩}敎授. <舍>,<勝>旣歸鄕里, 郡二千石長吏初到官皆至其家, 如師弟子之禮. <舍>年六十八, <王莽>居攝中卒.
<莽>旣簒國, 遣五威將帥行天下風俗, 將帥親奉羊酒存問<勝>. 明年, <莽>遣使者卽拜<勝>爲講學祭酒, <勝>稱疾不應徵. 後二年, <莽>復遣使者奉璽書, 太子師友祭酒印綬, 安車駟馬迎<勝>, 卽拜, 秩上卿, 先賜六月祿直以辦裝, 使者與郡太守,縣長吏,三老官屬,行義諸生千人以上入<勝>里致詔. 使者欲令<勝>起迎, 久立門外. <勝>稱病篤, 爲牀室中戶西南 下, 東首加朝服 紳. 使者入戶, 西行南面立, 致詔付璽書, 遷延再拜奉印綬, 內安車駟馬, 進謂<勝>曰: 聖朝未嘗忘君, 制作未定, 待君爲政, 思聞所欲施行, 以安海內. <勝>對曰: 素愚, 加以年老被病, 命在朝夕, 隨使君上道, 必死道路, 無益萬分. 使者要說, 至以印綬就加<勝>身, <勝>輒推不受. 使者卽上言: 方盛夏暑熱, <勝>病少氣, 可須秋 乃發. 有詔許. 使者五日壹與太守俱問起居, 爲<勝>兩子及門人<高暉>等言: 朝廷虛心待君以茅土之封, 雖疾病, 宜動移至傳舍, 示有行意 必爲子孫遺大業. <暉>等白使者語, <勝>自知不見聽, 卽謂<暉>等: 吾受<漢家>厚恩, 亡以報, 今年老矣, 旦暮入地, 誼豈以一身事二姓, 下見故主哉? <勝>因 以棺斂喪事: 衣周於身, 棺周於衣. 勿隨俗動吾 , 種柏, 作祠堂. 語畢, 遂不復開口飮食, 積十四日死, 死時七十九矣. 使者,太守臨斂, 賜複衾祭祠如法. 門人衰 治喪者百數. 有老父來弔, 哭甚哀, 旣而曰: 嗟 ! 薰以香自燒, 膏以明自銷. < 生>竟夭天年, 非吾徒也. 遂趨而出, 莫知其誰. <勝>居<彭城廉里>, 後世刻石表其里門.
<鮑宣>字<子都>, <渤海高城>人也. 好學明經, 爲縣鄕嗇夫, 守<束州>丞. 後爲都尉太守功曹, 擧孝廉爲郞, 病去官, 復爲州從事. 大司馬衛將軍<王商> <宣>, 薦爲議郞, 後以病去. <哀帝>初, 大司空<何武>除<宣>爲西曹 , 甚敬重焉, 薦<宣>爲諫大夫, 遷<豫州>牧. 歲餘, 丞相司直<郭欽>奏 <宣>擧錯煩苛, 代二千石署吏聽訟, 所察過詔條. 行部乘傳去法駕, 駕一馬, 舍宿鄕亭, 爲衆所非. <宣>坐免. 歸家數月, 復徵爲諫大夫.
<宣>每居位, 常上書諫爭, 其言少文多實. 是時帝祖母<傅太后>欲與<成帝>母俱稱尊號, 封爵親屬, 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何武>,大司馬<傅喜>始執正議, 失<傅太后>指, 皆免官. <丁>,<傅>子弟 進, <董賢>貴幸, <宣>以諫大夫從其後, 上書諫曰:
竊見<孝成皇帝>時, 外親持權, 人人牽引所私以充塞朝廷, 妨賢人路, 濁亂天下, 奢泰亡度, 窮困百姓, 是以日蝕且十, 彗星四起. 危亡之徵, 陛下所親見也, 今柰何反覆劇於前乎! 朝臣亡有大儒骨 , 白首耆艾, 魁壘之士;論議通古今, 然動衆心, 憂國如飢渴者, 臣未見也. 敦外親小童及幸臣<董賢>等在公門省戶下, 陛下欲與此共承天地, 安海內, 甚難. 今世俗謂不智者爲能, 謂智者爲不能. 昔<堯>放四罪而天下服, 今除一吏而衆皆惑;古刑人尙服, 今賞人反惑. 請寄爲姦, 小日進. 國家空虛, 用度不足. 民流亡, 去城郭, 盜賊 起, 吏爲殘賊, 歲增於前.
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 水旱爲災, 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 二亡也;貪吏 公, 受取不已, 三亡也;豪强大姓蠶食亡厭, 四亡也;苛吏繇役, 失農桑時, 五亡也;部落鼓鳴, 男女遮 , 六亡也;盜賊劫略, 取民財物, 七亡也. 七亡尙可, 又有七死:酷吏毆殺, 一死也;治獄深刻, 二死也; 陷亡辜, 三死也;盜賊橫發, 四死也;怨 相殘, 五死也;歲惡飢餓, 六死也;時氣疾疫, 七死也. 民有七亡而無一得, 欲望國安, 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 欲望刑措, 誠難. 此非公卿守相貪殘成化之所致邪? 臣幸得居尊官, 食重祿, 豈有肯加惻隱於細民, 助陛下流敎化者邪? 志但在營私家, 稱賓客, 爲姦利而已. 以苟容曲從爲賢, 以拱默尸祿爲智, 謂如臣<宣>等爲愚. 陛下擢臣巖穴, 誠冀有益豪毛, 豈徒欲使臣美食大官, 重<高門>之地哉!
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 陛下上爲皇天子, 下爲黎庶父母, 爲天牧養元元, 視之當如一, 合{尸鳩}之詩. 今貧民菜食不厭, 衣又穿空, 父子夫婦不能相保, 誠可爲酸鼻. 陛下不救, 將安所歸命乎? 奈何獨私養外親與幸臣<董賢>, 多賞賜以大萬數, 使奴從賓客漿酒 肉, 蒼頭廬兒皆用致富! 非天意也. 及<汝昌侯傅商>亡功而封. 夫官爵非陛下之官爵, 乃天下之官爵也. 陛下取非其官, 官非其人, 而望天說民服, 豈不難哉!
<方陽侯孫寵>,<宜陵侯息夫躬>辯足以移衆, 彊可用獨立, 姦人之雄, 或世尤劇者也, 宜以時罷退. 及外親幼童未通經術者, 皆宜令休就師傅. 急徵故大司馬<傅喜>使領外親. 故大司空<何武>,<師丹>,故丞相<孔光>,故左將軍<彭宣>, 經皆更博士, 位皆歷三公, 智謀威信, 可與建敎化, 圖安危. < 勝>爲司直, 郡國皆愼選擧, 三輔委輸官不敢爲姦, 可大委任也. 陛下前以小不忍退<武>等, 海內失望. 陛下尙能容亡功德者甚衆, 曾不能忍<武>等邪! 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爲心, 不得自專快意而已也. 上之皇天見譴, 下之黎庶怨恨, 次有諫爭之臣, 陛下苟欲自薄而厚惡臣, 天下猶不聽也. 臣雖愚戇, 獨不知多受祿賜, 美食太官, 廣田宅, 厚妻子, 不與惡人結 怨以安身邪? 誠迫大義, 官以諫爭爲職, 不敢不竭愚. 惟陛下少留神明, 覽{五經}之文, 原聖人之至意, 深思天地之戒. 臣<宣> 鈍於辭, 不勝 , 盡死節而已.
上以<宣>名儒, 優容之.
是時郡國地震, 民訛言行籌, 明年正月朔日蝕, 上乃徵<孔光>, 免<孫寵>,<息夫躬>, 罷侍中諸曹黃門郞數十人. <宣>復上書言:
陛下父事天, 母事地, 子養黎民, 卽位已來, 父虧明, 母震動, 子訛言相驚恐. 今日蝕於三始, 誠可畏懼. 小民正月朔日尙恐毁敗器物, 何況於日虧乎! 陛下深內自責, 避正殿, 擧直言, 求過失, 罷退外親及旁仄素餐之人, 徵拜<孔光>爲光祿大夫, 發覺<孫寵>,<息夫躬>過惡, 免官遣就國, 衆庶 然, 莫不說喜. 天人同心, 人心說則天意解矣. 乃二月丙戌, 白虹 日, 連陰不雨, 此天有憂結未解, 民有怨望未塞者也.
侍中駙馬都尉<董賢>本無 莩之親, 但以令色諛言自進, 賞賜亡度, 竭盡府藏, 幷合三第尙以爲小, 復壞暴室. <賢>父子坐使天子使者將作治第, 行夜吏卒皆得賞賜. 上 有會, 輒太官爲供. 海內貢獻當養一君, 今反盡之<賢>家, 豈天意與民意邪! 天(下)[不]可久負, 厚之如此, 反所以害之也. 誠欲哀<賢>, 宜爲謝過天地, 解 海內, 免遣就國, 收乘輿器物, 還之縣官. 如此, 可以父子終其性命;不者, 海內之所 , 未有得久安者也.
<孫寵>,<息夫躬>不宜居國, 可皆免以視天下. 復徵<何武>,<師丹>,<彭宣>,<傅喜>, 曠然使民易視, 以應天心, 建立大政, 以興太平之端.
<高門>去省戶數十步, 求見出入, 二年未省, 欲使海瀕仄陋自通, 遠矣! 願賜數刻之間, 極竭 之思, 退入三泉, 死亡所恨.
上感大異, 納<宣>言, 徵<何武>,<彭宣>, 旬月皆復爲三公. 拜<宣>爲司 . 時<哀帝>改司 校尉但爲司 , 官比司直.
丞相<孔光>四時行園陵, 官屬以令行馳道中, <宣>出逢之, 使吏鉤止丞相 史, 沒入其車馬, 辱宰相. 事下御史, 中丞侍御史至司 官, 欲捕從事, 閉門不肯內. <宣>坐距閉使者, 亡人臣禮, 大不敬, 不道, 下廷尉獄. 博士弟子<濟南王咸>擧幡太學下, 曰: 欲救<鮑司 >者會此下. 諸生會者千餘人. 朝日, 遮丞相<孔光>自言, 丞相車不得行, 又守闕上書. 上遂抵<宣>罪減死一等, 鉗. <宣>旣被刑, 乃徙之<上黨>, 以爲其地宜田牧, 又少豪俊, 易長雄, 遂家于<長子>.
<平帝>卽位, <王莽>秉政, 陰有簒國之心, 乃風州郡以罪法案誅諸豪桀, 及<漢>忠直臣不附己者, <宣>及<何武>等皆死. 時名捕< 西辛興>, <興>與<宣>女壻<許紺>俱過<宣>, 一飯去, <宣>不知情, 坐繫獄, 自殺.
自<成帝>至<王莽>時, 淸名之士, <琅邪>又有<紀逡王思>, <齊>則<薛方子容>, <太原>則< 越臣仲>,< 相稚賓>, <沛郡>則<唐林子高>,<唐尊伯高>, 皆以明經飭行顯名於世.
<紀逡>,兩<唐>皆仕<王莽>, 封侯貴重, 歷公卿位. <唐林>數上疏諫正, 有忠直節. <唐尊>衣 履空, 以瓦器飮食, 又以歷遺公卿, 被虛僞名.
< 越>,<相>, 同族昆弟也, 擧州郡孝廉茂材, 數病, 去官. <越>散其先人 千餘萬, 以分施九族州里, 志節尤高. <相王莽>時徵爲太子四友, 病死, <莽>太子遣使 以衣衾, 其子攀棺不聽, 曰: 死父遺言, 師友之送勿有所受, 今於皇太子得託友官, 故不受也. 京師稱之.
<薛方>嘗爲郡 祭酒, 嘗徵不至, 及<莽>以安車迎<方>, <方>因使者辭謝曰: <堯舜>在上, 下有<巢由>, 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 小臣欲守<箕山>之節也. 使者以聞, <莽>說其言, 不强致. <方>居家以經敎授, 喜屬文, 著詩賦數十篇.
始< 郭欽>, <哀帝>時爲丞相司直, 奏免<豫州>牧<鮑宣>,京兆尹<薛修>等, 又奏<董賢>, 左遷<盧奴>令, <平帝>時遷<南郡>太守. 而<杜陵蔣 元卿>爲< 州>刺史, 亦以廉直爲名. <王莽>居攝, <欽>,< >皆以病免官, 歸鄕里, 臥不出戶, 卒於家.
<齊栗融客卿>,<北海禽慶子夏>,<蘇章游卿>,<山陽曹竟子期>皆儒生, 去官不仕於<莽>. <莽>死, <漢更始>徵<竟>以爲丞相, 封侯, 欲視致賢人, 銷寇賊. <竟>不受侯爵. 會<赤眉>入<長安>, 欲降<竟>, <竟>手劍格死.
<世祖>卽位, 徵<薛方>, 道病卒. 兩< >,<鮑宣>子孫皆見 表, 至大官.
贊曰:{易}稱 君子之道, 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 , 言其各得道之一節, 譬諸草木, 區以別矣. 故曰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 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 二者各有所短. <春秋>列國卿大夫及至<漢>興將相名臣, 懷祿耽寵以失其世者多矣! 是故淸節之士於是爲貴. 然大率多能自治而不能治人. <王>,<貢>之材, 優於< >,<鮑>. 守死善道, <勝>實蹈焉. 貞而不諒, <薛方>近之. <郭欽>,<蔣 >好遯不 , 絶<紀>,<唐>矣!
漢書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韋賢>字<長孺>, <魯國鄒>人也. 其先<韋孟>, 家本<彭城>, 爲<楚元王>傅, 傅子<夷王>及孫王<戊>. <戊>荒淫不遵道, <孟>作詩風諫. 後遂去位, 徙家於<鄒>, 又作一篇. 其諫詩曰:
肅肅我祖, 國自<豕韋>, 衣朱 , 四牡龍 . 弓斯征, 撫寧遐荒, 總齊 邦, 以翼<大商>, 迭彼<大彭>, 勳績惟光. 至于<有周>, 歷世會同. 王< >聽 , 寔絶我邦. 我邦旣絶, 厥政斯逸, 賞罰之行, 非繇王室. 庶尹 后, 靡扶靡衛, 五服崩離, <宗周>以隊. 我祖斯微, **선于<彭城>, 在予小子, 勤 厥生, **액此 <秦>, 以耕. 悠悠 <秦>, 上天不寧, 乃眷南顧, 授<漢>于京.
於赫有<漢>, 四方是征, 靡適不懷, 萬國 平. 乃命厥弟, 建侯於<楚>, 我小臣, 惟傅是輔. 兢兢<元王>, 恭儉淨壹, 惠此黎民, 納彼輔弼. 饗國漸世, 垂烈于後, 乃及<夷王>, 克奉厥緖. 咨命不永, 唯王統祀, 左右陪臣, 此惟皇士.
如何我王, 不思守保, 不惟履 , 以繼祖考! 邦事是廢, 逸游是娛, 犬馬繇繇, 是放是驅. 務彼鳥獸, 忽此稼苗, 烝民以 , 我王以 . 所弘非德, 所親非俊, 唯 是恢, 唯諛是信. 諂夫, 黃髮, 如何我王, 曾不是察! 旣 下臣, 追欲從逸, 彼顯祖, 輕玆削黜.
嗟嗟我王, <漢>之睦親, 曾不夙夜, 以休令聞! 穆穆天子, 臨爾下土, 明明 司, 執憲靡顧. 正遐繇近, 殆其 玆, 嗟嗟我王, 曷不此思!
非思非鑒, 嗣其罔則, 彌彌其失, 其國. 致 匪霜, 致隊靡 , 瞻惟我王, 昔靡不練. 興國救顚, 孰違悔過, 追思黃髮, <秦繆>以 . 歲月其 , 年其逮耉, 於昔君子, 庶顯于後. 我王如何, 曾不斯覽! 黃髮不近, 胡不時監!
其在<鄒>詩曰:
微微小子, 旣耉且陋, 豈不牽位, 穢我王朝. 王朝肅淸, 唯俊之庭, 顧瞻余躬, 懼穢此征.
我之退征, 請于天子, 天子我恤, 矜我髮齒. 赫赫天子, 明 且仁, 懸車之義, 以 小臣. 嗟我小子, 豈不懷土? 庶我王寤, 越遷于<魯>.
旣去 祖, 惟懷惟顧, 祁祁我徒, 戴負盈路. 爰戾于<鄒>, 茅作堂, 我徒我環, 築室于牆.
我旣**선逝, 心存我舊, 夢我<瀆上>, 立于王朝. 其夢如何? 夢爭王室. 其爭如何? 夢王我弼. 寤其外邦, 歎其 然, 念我祖考, 泣涕其漣. 微微老夫, 咨旣遷絶, 洋洋<仲尼>, 視我遺烈. 濟濟<鄒魯>, 禮義唯恭, 誦習弦歌, 于異他邦. 我雖鄙耉, 心其好而, 我徒侃爾, 樂亦在而.
<孟>卒于<鄒>. 或曰其子孫好事, 述先人之志而作是詩也.
自<孟>至<賢>五世. <賢>爲人質朴少欲, 篤志於學, 兼通{禮},{尙書}, 以{詩}敎授, 號稱<鄒魯>大儒. 徵爲博士, 給事中, 進授<昭帝>{詩}, 稍遷光祿大夫詹事, 至大鴻 . <昭帝>崩, 無嗣, 大將軍< 光>與公卿共尊立<孝宣帝>. 帝初卽位, <賢>以與謀議, 安宗廟, 賜爵關內侯, 食邑. 徙爲<長信>少府. 以先帝師, 甚見尊重. <本始>三年, 代<蔡義>爲丞相, 封<扶陽侯>, 食邑七百戶. 時<賢>七十餘, 爲相五歲, <地節>三年以老病乞骸骨, 賜黃金百斤, 罷歸, 加賜弟一區. 丞相致仕自<賢>始. 年八十二薨, 諡曰<節侯>.
<賢>四子:長子<方山>爲<高寢>令, 早終;次子<弘>, 至<東海>太守;次子<舜>, 留<魯>守墳墓;少子<玄成>, 復以明經歷位至丞相. 故<鄒魯>諺曰: 遺子黃金滿**영, 不如一經.
<玄成>字<少翁>, 以父任爲郞, 常侍騎. 少好學, 修父業, 尤謙遜下士.出遇知識步行, 輒下從者, 與載送之, 以爲常. 其接人, 貧賤者益加敬, 繇是名譽日廣. 以明經擢爲諫大夫, 遷<大河>都尉.
初, <玄成>兄<弘>爲太常丞, 職奉宗廟, 典諸陵邑, 煩劇多罪過. 父<賢>以<弘>當爲嗣, 故 令自免. <弘>懷謙, 不去官. 及<賢>病篤, <弘>竟坐宗廟事繫獄, 罪未決. 室家問<賢>當爲後者, <賢> 恨不肯言. 於是<賢>門下生博士<義 >等與宗家計議, 共矯<賢>令, 使家丞上書言大行, 以<大河>都尉<玄成>爲後. <賢>薨, <玄成>在官聞喪, 又言當爲嗣, <玄成>深知其非<賢>雅意, 卽陽爲病狂, 臥便利, 妄笑語昏亂. 徵至<長安>, 旣葬, 當襲爵, 以病狂不應召. 大鴻 (奉)[奏]狀, 章下丞相御史案驗. <玄成>素有名聲, 士大夫多疑其欲讓爵 兄者. 案事丞相史乃與<玄成>書曰: 古之辭讓, 必有文義可觀, 故能垂榮於後. 今子獨壞容貌, 蒙恥辱, 爲狂癡, 光曜 而不宣. 微哉! 子之所託名也. 僕素愚陋, 過爲宰相執事, 願少聞風聲. 不然, 恐子傷高而僕爲小人也. <玄成>友人侍郞<章>亦上疏言: 聖王貴以禮讓爲國, 宜優養<玄成>, 勿枉其志, 使得自安衡門之下. 而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實不病, 劾奏之. 有詔勿劾, 引拜. <玄成>不得已受爵. <宣帝>高其節, 以<玄成>爲<河南>太守. 兄<弘太山>都尉, 遷<東海>太守.
數歲, <玄成>徵爲<未央>衛尉, 遷太常. 坐與故<平通侯楊 >厚善, < >誅, 黨友皆免官. 後以列侯侍祀<孝惠廟>, 當晨入廟, 天雨 , 不駕駟馬車而騎至廟下. 有司劾奏, 等輩數人皆削爵爲關內侯. <玄成>自傷貶黜父爵, 歎曰: 吾何面目以奉祭祀! 作詩自劾責, 曰:
赫矣我祖, 侯于<豕韋>, 賜命建伯, 有<殷>以綏. 厥績旣昭, 車服有常, 朝宗<商邑>, 四牡翔翔. 德之令顯, 慶流于裔, <宗周>至<漢>, 后歷世.
肅肅<楚>傅, 輔翼<元>,<夷>, 厥駟有庸, 惟愼惟祗. 嗣王孔佚, 越遷于<鄒>, 五世壙僚, 至我<節侯>.
惟我<節侯>, 顯德遐聞, 左右<昭>,<宣>, 五品以訓. 旣耉致位, 惟懿惟奐, 厥賜祁祁, 百金 館. 國彼<扶陽>, 在京之東, 惟帝是留, 政謀是從. 繹繹六 , 是列是理, 威儀濟濟, 朝享天子. 天子穆穆, 是宗是師, 四方遐爾, 觀國之煇.
茅土之繼, 在我俊兄, 惟我俊兄. 是讓是形. 於休厥德, 於赫有聲, 致我小子, 越留於京. 惟我小子, 不肅會同, 彼車服, 黜此附庸.
赫赫顯爵, 自我隊之;微微附庸, 自我招之. 誰能忍 , 寄之我顔;誰將遐征, 從之夷蠻. 於赫三事, 匪俊匪作, 於蔑小子, 終焉其度. 誰謂<華>高, 企其齊而;誰謂德難, 其庶而. 嗟我小子, 于貳其尤, 隊彼令聲, 申此擇辭. 四方 后, 我監我視, 威儀車服, 唯肅是履!
初, <宣帝>寵姬<張 >男<淮陽憲王>好政事, 通法律, 上奇其材, 有意欲以爲嗣, 然用太子起於細微, 又早失母, 故不忍也. 久之, 上欲感風<憲王>, 輔以禮讓之臣, 乃召拜<玄成>爲<淮陽>中尉. 是時王未就國, <玄成>受詔, 與太子太傅<蕭望之>及{五經}諸儒雜論同異於<石渠閣>, 條奏其對. 及<元帝>卽位, 以<玄成>爲少府, 遷太子太傅, 至御史大夫. <永光>中, 代<于定國>爲丞相. 貶黜十年之間, 遂繼父相位, 封侯故國, 榮當世焉. <玄成>復作詩, 自著復 缺之*艱難, 因以戒示子孫, 曰:
於肅君子, 旣令厥德, 儀服此恭, 其則. 咨余小子, 旣德靡逮, 曾是車服, 荒 以隊.
明明天子, 俊德烈烈, 不遂我遺, 恤我九列. 我旣玆恤, 惟夙惟夜, 畏忌是申, 供事靡惰. 天子我監, 登我三事, 顧我傷隊, 爵復我舊.
我旣此登, 望我舊階, 先后玆度, 漣漣孔懷. 司直御事, 我熙我盛; 公百僚, 我嘉我慶. 于異卿士, 非同我心, 三事惟*艱, 莫我肯矜. 赫赫三事, 力雖此畢, 非(吾)[我]所度, 退其罔日. 昔我之隊, 畏不此居, 今我度玆, 戚戚其懼.
嗟我後人, 命其靡常, 靖享爾位, 瞻仰靡荒. 愼爾會同, 戒爾車服, 無 爾儀, 以保爾域. 爾無我視, 不愼不整;我之此復, 惟祿之幸. 於 後人, 惟肅惟栗. 無 顯祖, 以蕃<漢>室!
<玄成>爲相七年, 守正持重不及父<賢>, 而文采過之. <建昭>三年薨, 諡曰<共侯>. 初, <賢>以<昭帝>時徙<平陵>, <玄成>別徙<杜陵>, 病且死, 因使者自白曰: 不勝父子恩, 願乞骸骨, 歸葬父墓. 上許焉.
子<頃侯寬>嗣. 薨, 子<僖侯育>嗣. 薨, 子<節侯沈>嗣. 自<賢>傳國至玄孫乃絶. <玄成>兄<高寢>令<方山>子<安世>歷郡守, 大鴻 , <長樂>衛尉, 朝廷稱有宰相之器, 會其病終. 而<東海>太守<弘>子<賞>亦明{詩}. <哀帝>爲<定陶王>時, <賞>爲太傅. <哀帝>卽位, <賞>以舊恩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列爲三公, 賜爵關內侯, 食邑千戶, 亦年八十餘, 以壽終. 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餘人.
初, <高祖>時, 令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廟>. 至<惠帝>尊<高帝廟>爲<太祖廟>, <景帝>尊<孝文廟>爲<太宗廟>, 行所嘗幸郡國各立<太祖>,<太宗廟>. 至<宣帝本始>二年, 復尊<孝武廟>爲,世宗廟>, 行所巡狩亦立焉. 凡祖宗廟在郡國六十八, 合百六十七所. 而京師自<高祖>下至<宣帝>, 與<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廟, 幷爲百七十六. 又園中各有寢,便殿. 日祭於寢, 月祭於廟, 時祭於便殿. 寢, 日四上食;廟, 歲二十五祠;便殿, 歲四祠. 又月一游衣冠. 而<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各有寢園, 與諸帝合, 凡三十所. 一歲祠, 上食二萬四千四百五十五, 用衛士四萬五千一百二十九人, 祝宰樂人萬二千一百四十七人, 養犧牲卒不在數中.
至<元帝>時, <貢禹>奏言: 古者天子七廟, 今<孝惠>,<孝景廟>皆親盡, 宜毁. 及郡國廟不應古禮, 宜正定. 天子是其議, 未及施行而<禹>卒. <永光>四年, 乃下詔先議罷郡國廟, 曰: 朕聞明王之御世也, 遭時爲法, 因事制宜. 往者天下初定, 遠方未賓, 因嘗所親以立宗廟, 蓋建威銷萌, 一民之至權也. 今賴天地之靈, 宗廟之福, 四方同軌, 蠻貊貢職, 久遵而不定, 令疏遠卑賤共承尊祀, 殆非皇天祖宗之意, 朕甚懼焉. 傳不云乎? 『吾不與祭, 如不祭.』 其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郞議. 丞相<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太子太傅<嚴彭祖>,少府<歐陽地餘>,諫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皆曰: 臣聞祭, 非自外至者也, 繇中出, 生於心也. 故唯聖人爲能饗帝, 孝子爲能饗親. 立廟京師之居, 躬親承事, 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 尊親之大義, <五帝三王>所共, 不易之道也. {詩}云:『有來雍雍, 至止肅肅, 相維 公, 天子穆穆.』 {春秋}之義, 父不祭於支庶之宅, 君不祭於臣僕之家, 王不祭於下土諸侯. 臣等愚以爲宗廟在郡國, 宜無修, 臣請勿復修. 奏可. 因罷<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園>, 皆不奉祠, 裁置吏卒守焉.
罷郡國廟後月餘, 復下詔曰: 蓋聞明王制禮, 立親廟四, 祖宗之廟, 萬世不毁, 所以明尊祖敬宗, 著親親也. 朕獲承祖宗之重, 惟大禮未備, 戰栗恐懼, 不敢自 , 其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 <玄成>等四十四人奏議曰: {禮}, 王者始受命, 諸侯始封之君, 皆爲太祖. 以下, 五廟而迭毁, 毁廟之主臧乎太祖, 五年而再殷祭, 言壹 壹 也. 祭者, 毁廟與未毁廟之主皆合食於太祖, 父爲昭, 子爲穆, 孫復爲昭, 古之正禮也. 祭義曰:『王者 其祖自出, 以其祖配之, 而立四廟.』 言始受命而王, 祭天以其祖配, 而不爲立廟, 親盡也. 立親廟四, 親親也. 親盡而迭毁, 親疏之殺, 示有終也. <周>之所以七廟者, 以<后稷>始封, <文王>,<武王>受命而王, 是以三廟不毁, 與親廟四而七. 非有<后稷>始封, <文>,<武>受命之功者, 皆當親盡而毁. <成王>成二聖之業, 制禮作樂, 功德茂盛, 廟猶不世, 以行爲諡而已. {禮], 廟在大門之內, 不敢遠親也. 臣愚以爲<高帝>受命定天下, 宜爲帝者<太祖>之廟. 世世不毁, 承後屬盡者宜毁. 今宗廟異處, 昭穆不序, 宜入就<太祖廟>而序昭穆如禮. <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廟>皆親盡宜毁, <皇考廟>親未盡, 如故. 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等二十九人以爲<孝文皇帝>除誹謗, 去肉刑, 躬節儉, 不受獻, 罪人不帑, 不私其利, 出美人, 重絶人類, 賓賜長老, 收恤孤獨, 德厚 天地, 利澤施四海, 宜爲帝者<太宗>之廟. 廷尉<忠>以爲<孝武皇帝>改正朔, 易服色, 攘四夷, 宜爲<世宗>之廟. 諫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以爲<皇考廟>上序於昭穆, 非正禮, 宜毁.
於是上重其事, 依違者一年, 乃下詔曰: 蓋聞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 尊尊之大義也;存親廟四, 親親之至恩也. <高皇帝>爲天下誅暴除亂, 受命而帝, 功莫大焉. <孝文皇帝>國爲<代王>, 諸<呂>作亂, 海內搖動, 然 臣黎庶靡不壹意, 北面而歸心, 猶謙辭固讓而後卽位, 削亂<秦>之迹, 興<三代>之風, 是以百姓晏然, 咸獲嘉福, 德莫盛焉. <高皇帝>爲<漢太祖>, <孝文皇帝>爲<太宗>, 世世承祀, 傳之無窮, 朕甚樂之. <孝宣皇帝>爲<孝昭皇帝>後, 於義壹體. <孝景皇帝廟>及<皇考廟>皆親盡, 其正禮儀. <玄成>等奏曰: 祖宗之廟世世不毁, 繼祖以下, 五廟而迭毁. 今<高皇帝>爲<太祖>, <孝文皇帝>爲<太宗>, <孝景皇帝>爲昭, <孝武皇帝>爲穆, <孝昭皇帝>與<孝宣皇帝>俱爲昭. <皇考廟>親未盡. <太上>,<孝惠廟>皆親盡, 宜毁. <太上廟>主宜 園, <孝惠皇帝>爲穆, 主遷於<太祖廟>, 寢園皆無復修. 奏可.
議者又以爲{淸廟}之詩言交神之禮無不淸靜, 今衣冠出游, 有車騎之衆, 風雨之氣, 非所謂淸靜也. 祭不欲數, 數則瀆, 瀆則不敬. 宜復古禮, 四時祭於廟, 諸寢園日月間祀皆可勿復修. 上亦不改也. 明年, <玄成>復言: 古者制禮, 別尊卑貴賤, 國君之母非適不得配食, 則薦於寢, 身沒而已. 陛下躬至孝, 承天心, 建祖宗, 定迭毁, 序昭穆, 大禮旣定, <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祠園宜如禮勿復修. 奏可.
後歲餘, <玄成>薨, <匡衡>爲丞相. 上寢疾, 夢祖宗譴罷郡國廟, 上少弟<楚孝王>亦夢焉. 上詔問<衡>, 議欲復之, <衡>深言不可. 上疾久不平, <衡>惶恐, 禱<高祖>,<孝文>,<孝武廟>曰: 嗣曾孫皇帝恭承洪業, 夙夜不敢康寧, 思育休烈, 以章祖宗之盛功. 故動作接神, 必因古聖之經. 往者有司以爲前因所幸而立廟, 將以繫海內之心, 非爲尊祖嚴親也. 今賴宗廟之靈, 六合之內莫不附親, 廟宜一居京師, 天子親奉, 郡國廟可止*毋修. 皇帝祗肅舊禮, 尊重神明, 卽告于祖宗而不敢失. 今皇帝有疾不豫, 乃夢祖宗見戒以廟, <楚王>夢亦有其序. 皇帝悼懼, 卽詔臣<衡>復修立. 謹案上世帝王承祖 之大(義)[禮], 皆不敢不自親. 郡國吏卑賤, 不可使獨承. 又祭祀之義以民爲本, 間者歲數不登, 百姓困乏, 郡國廟無以修立. {禮], 凶年則歲事不擧, 以祖 之意爲不樂, 是以不敢復. 如誠非禮義之中, 違祖宗之心, 咎盡在臣<衡>, 當受其殃, 大被其疾, 隊在溝瀆之中. 皇帝至孝肅愼, 宜蒙祐福. 唯<高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省察, 右饗皇帝之孝, 開賜皇帝眉壽亡疆, 令所疾日 , 平復反常, 永保宗廟, 天下幸甚!
又告謝毁廟曰: 往者大臣以爲在昔帝王承祖宗之休典, 取象於天地, 天序五行, 人親五屬, 天子奉天, 故率其意而尊其制. 是以 嘗之序, 靡有過五. 受命之君躬接于天, 萬世不墮. 繼烈以下, 五廟而遷, 上陳太祖, 間歲而 , 其道應天, 故福祿永終. <太上皇>非受命而屬盡, 義則當遷. 又以爲孝莫大於嚴父, 故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 父之所異子不敢同. 禮, 公子不得爲母信, 爲後則於子祭, 於孫止, 尊祖嚴父之義也. 寢日四上食, 園廟間祠, 皆可亡修. 皇帝思慕悼懼, 未敢盡從. 惟念<高皇帝>聖德茂盛, 受命溥將, 欽若稽古, 承順天心, 子孫本支, 陳錫亡疆. 誠以爲遷廟合祭, 久長之策, <高皇帝>之意, 乃敢不聽? 卽以令日遷<太上>,<孝惠廟>, <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 將以昭祖宗之德. 順天人之序, 定無窮之業. 今皇帝未受玆福, 乃有不能共職之疾. 皇帝願復修承祀, 臣<衡>等咸以爲禮不得. 如不合<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孝宣皇帝>,<太上皇>,<孝文太后>,<孝昭太后>之意, 罪盡在臣<衡>等, 當受其咎. 今皇帝尙未平, 詔中朝臣具復毁廟之文. 臣<衡>中朝臣咸復以爲天子之祀義有所斷, 禮有所承, 違統背制, 不可以奉先祖, 皇天不祐, 鬼神不饗. {六藝}所載, 皆言不當, 無所依緣, 以作其文. 事如失指, 罪乃在臣<衡>, 當深受其殃. 皇帝宜厚蒙祉福, 嘉氣日興, 疾病平復, 永保宗廟, 與天亡極, 生百神, 有所歸息. 諸廟皆同文.
久之, 上疾連年, 遂盡復諸所罷寢廟園, 皆修祀如故. 初, 上定迭毁禮, 獨尊<孝文廟>爲<太宗>, 而<孝武廟>親未盡, 故未毁. 上於是乃復申明之, 曰: <孝宣皇帝>尊<孝武廟>曰<世宗>, 損益之禮, 不敢有與焉. 他皆如舊制. 唯郡國廟遂廢云.
<元帝>崩, <衡>奏言: 前以上體不平, 故復諸所罷祠, 卒不蒙福. 案<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園>, 親未盡. <孝惠>,<孝景廟>親盡, 宜毁. 及<太上皇>,<孝文>,<孝昭太后>,<昭靈后>,<昭哀后>,<武哀王>祠, 請悉罷, 勿奉. 奏可. 初, <高后>時患臣下妄非議先帝宗廟寢園官, 故定著令, 敢有擅議者棄市. 至<元帝>改制, 除此令. <成帝>時以無繼嗣, <河平>元年復復<太上皇>寢廟園, 世世奉祠. <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幷食於<太上>寢廟如故, 又復擅議宗廟之命.
<成帝>崩, <哀帝>卽位.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言: <永光>五年制書, <高皇帝>爲<漢太祖>, <孝文皇帝>爲<太宗>. <建昭>五年制書, <孝武皇帝>爲<世宗>. 損益之禮, 不敢有與. 臣愚以爲迭毁之次, 當以時定, 非令所爲擅議宗廟之意也. 臣請與 臣雜議. 奏可. 於是, 光祿勳<彭宣>,詹事<滿昌>,博士<左咸>等五十三人皆以爲繼祖宗以下, 五廟而迭毁, 後雖有賢君, 猶不得與祖宗 列. 子孫雖欲 大顯揚而立之, 鬼神不饗也. <孝武皇帝>雖有功烈, 親盡宜毁.
太僕<王舜>,中壘校尉<劉歆>議曰: 臣聞<周室>旣衰, 四夷 侵, < >最彊, 於今<匈奴>是也. 至<宣王>而伐之, 詩人美而頌之曰:『薄伐< >, 至于<太原>』, 又曰『 推推, 如霆如雷, 顯允<方叔>, 征伐< >, <荊蠻>來威』, 故稱中興. 及至<幽王>, <犬戎>來伐, 殺<幽王>, 取宗器. 自是之後, 南夷與北夷交侵, 中國不絶如線. {春秋}紀<齊桓>南伐<楚>, 北伐<山戎>, <孔子>曰:『微<管仲>, 吾其被髮在 矣.』 是故棄<桓>之過而錄其功, 以爲伯首. 及<漢>興, <冒頓>始彊, 破<東胡>, 禽<月氏>, 幷其土地, 地廣兵彊, 爲中國害. <南越尉 >總<百 >, 自稱帝. 故中國雖平, 猶有四夷之患, 且無寧歲. 一方有急, 三面救之, 是天下皆動而被其害也. <孝文皇帝>厚以貨賂, 與結和親, 猶侵暴無已. 甚者, 興師十餘萬衆, 近屯京師及四邊, 歲發屯備虜, 其爲患久矣, 非一世之漸也. 諸侯郡守連<匈奴>及<百 >以爲逆者非一人也. <匈奴>所殺郡守都尉, 略取人民, 不可勝數. <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 乃遣大將軍,驃騎,伏波,樓船之屬, 南滅<百 >, 起七郡;北攘<匈奴>, 降<昆邪>十萬之衆, 置五屬國, 起<朔方>, 以奪其肥饒之地;東伐<朝鮮>, 起<玄 >,<樂浪>, 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 三十六國, 結<烏孫>, 起<敦煌>,<酒泉>,<張掖>, 以 < 羌>, 裂<匈奴>之右肩. 單于孤特, 遠遁于幕北. 四垂無事, 斥地遠境, 起十餘郡. 功業旣定, 乃封丞相爲<富民侯>, 以大安天下, 富實百姓, 其規**무可見. 又招集天下賢俊, 與協心同謀, 興制度, 改正朔, 易服色, 立天地之祠, 建封禪, 殊官號, 存<周>後, 定諸侯之制, 永無逆爭之心, 至今累世賴之. 單于守藩, 百蠻服從, 萬世之基也, 中興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高帝>建大業, 爲<太祖>;<孝文皇帝>德至厚也, 爲<文太宗>;<孝武皇帝>功至著也, 爲<武世宗>;此<孝宣帝>所以發德音也. {禮記王制}及{春秋 梁傳}, 天子七廟, 諸侯五, 大夫三, 士二. 天子七日而殯, 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 五月而葬;此喪事尊卑之序也, 與廟數相應. 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 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二昭二穆, 與太祖之廟而五.』故德厚者流光, 德薄者流卑. {春秋左氏傳}曰:『名位不同, 禮亦異數.』 自上以下, 降殺以兩, 禮也. 七者, 其正法數, 可常數者也. 宗不在此數中. 宗, 變也, 苟有功德則宗之, 不可預爲設數. 故於<殷>, <太甲>爲<太宗>, <大戊>曰<中宗>, <武丁>曰<高宗>. <周公>爲{*毋逸}之戒, 擧<殷>三宗以勸<成王>. 繇是言之, 宗無數也, 然則所以勸帝者之功德博矣. 以七廟言之, <孝武皇帝>未宜毁;以所宗言之, 則不可謂無功德. {禮記}祀典曰:『夫聖王之制祀也, 功施於民則祀之, 以勞定國則祀之, 能救大災則祀之.』 竊觀<孝武皇帝>, 功德皆兼而有焉. 凡在於異姓, 猶將特祀之, 況于先祖? 或說天子五廟無見文, 又說中宗,高宗者, 宗其道而毁其廟. 名與實異, 非尊德貴功之意也. {詩}云:『蔽 甘棠, 勿 勿伐, <邵伯>所 .』 思其人猶愛其樹, 況宗其道而毁其廟乎? 迭毁之禮自有常法, 無殊功異德, 固以親疏相推及. 至祖宗之序, 多少之數, 經傳無明文, 至尊至重, 難以疑文虛說定也. <孝宣皇帝>擧公卿之議, 用衆儒之謀, 旣以爲<世宗>之廟, 建之萬世, 宣布天下. 臣愚以爲<孝武皇帝>功烈如彼, <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 不宜毁. 上覽其議而從之. 制曰: 太僕<舜>,中壘校尉<歆>議可.
<歆>又以爲 禮, 去事有殺, 故{春秋外傳}曰:『日祭, 月祀, 時享, 歲貢, 終王.』 祖 則日祭, 曾高則月祀, 二 則時享, 壇 則歲貢, 大 則終王. 德盛而游廣, 親親之殺也;彌遠則彌尊, 故 爲重矣. 孫居王父之處, 正昭穆, 則孫常與祖相代, 此遷廟之殺也. 聖人於其祖, 出於情矣, 禮無所不順, 故無毁廟. 自<貢禹>建迭毁之議, <惠>,<景>及<太上>寢園廢而爲虛, 失禮意矣.
至<平帝元始>中, 大司馬<王莽>奏: <本始>元年丞相<義>等議, 諡<孝宣皇帝>親曰<悼園>, 置邑三百家, 至<元康>元年, 丞相<相>等奏, 父爲士, 子爲天子, 祭以天子, <悼園>宜稱尊號曰『皇考』, 立廟, 益故奉園民滿千六百家, 以爲縣. 臣愚以爲<皇考廟>本不當立, 累世奉之, 非是. 又<孝文太后南陵>,<孝昭太后雲陵園>, 雖前以禮不復修, 陵名未正. 謹與大司徒<晏>等百四十七人議, 皆曰<孝宣皇帝>以兄孫繼統爲<孝昭皇帝>後, 以數, 故<孝元>世以<孝景皇帝>及<皇考廟>親未盡, 不毁. 此兩統貳父, 違於禮制. 案<義>奏親諡曰『悼』, 裁置奉邑, 皆應經義. <相>奏<悼園>稱『皇考』, 立廟, 益民爲縣, 違離祖統, 乖繆本義. 父爲士, 子爲天子, 祭以天子者, 乃謂若<虞舜>,<夏禹>,<殷湯>,<周文>,<漢>之<高祖>受命而王者也. 非謂繼祖統爲後者也. 臣請皇高祖考廟<奉明園>毁勿修, 罷<南陵>,<雲陵>爲縣. 奏可.
司徒 <班彪>曰:<漢>承亡<秦>絶學之後, 祖宗之制因時施宜. 自<元>,<成>後學者(番)[蕃]滋, <貢禹>毁宗廟, <匡衡>改郊兆, <何武>定三公, 後皆數復, 故紛紛不定. 何者? 禮文缺微, 古今異制, 各爲一家, 未易可偏定也. 考觀諸儒之議, <劉歆>博而篤矣.
漢書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魏相>字<弱翁>, <濟陰定陶>人也, 徙<平陵>. 少學{易}, 爲郡卒史, 擧賢良, 以對策高第, 爲<茂陵>令. 頃之, 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詐稱御史止傳, 丞不以時謁, 客怒縛丞. <相>疑其有姦, 收捕, 案致其罪, 論棄客市, <茂陵>大治.
後遷<河南>太守, 禁止姦邪, 豪彊畏服. 會丞相<車千秋>死, 先是<千秋>子爲< 陽>武庫令, 自見失父, 而<相>治郡嚴, 恐久獲罪, 乃自免去. <相>使 追呼之, 遂不肯還. <相>獨恨曰: 大將軍聞此令去官, 必以爲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 使當世貴人非我, 殆矣! 武庫令西至<長安>, 大將軍< 光>果以責過<相>曰: 幼主新立, 以爲<函谷>京師之固, 武庫精兵所聚, 故以丞相弟爲關都尉, 子爲武庫令. 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國家大策, 苟見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 何淺薄也! 後人有告<相>賊殺不辜, 事下有司. <河南>卒戌中都官者二三千人, 遮大將軍, 自言願復留作一年以贖太守罪. <河南>老弱萬餘人守關欲入上書, 關吏以聞. 大將軍用武庫令事, 遂下<相>廷尉獄. 久繫踰冬, 會赦出. 復有詔守<茂陵>令, 遷<楊州>刺史. 考案郡國守相, 多所貶退. <相>與<丙吉>相善, 時<吉>爲光祿大夫, 與<相>書曰: 朝廷已深知<弱翁>(行治)[治行], 方且大用矣. 願少愼事自重, 臧器于身. <相>心善其言, 爲霽威嚴. 居部二歲, 徵爲諫大夫, 復爲<河南>太守.
數年, <宣帝>卽位, 徵<相>入爲大司農, 遷御史大夫. 四歲, 大將軍< 光>薨, 上思其功德, 以其子<禹>爲右將軍, 兄子<樂平侯山>復領尙書事. <相>因<平恩侯許伯>奏封事, 言: {春秋}譏世卿, 惡宋三世爲大夫, 及<魯季孫>之專權, 皆危亂國家. 自<後元>以來, 祿去王室, 政繇 宰. 今<光>死, 子復爲大將軍, 兄子秉樞機, 昆弟諸壻據權勢, 在兵官. <光>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 或夜詔門出入, 驕奢放縱, 恐 不制. 宜有以損奪其權, 破散陰謀, 以固萬世之基, 全功臣之世. 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爲二封, 署其一曰副, 領尙書者先發副封, 所言不善, 屛去不奏. <相>復因<許伯>白, 去副封以防雍蔽. <宣帝>善之, 詔<相>給事中, 皆從其議. < 氏>殺<許后>之謀始得上聞. 乃罷其三侯, 令就第, 親屬皆出補吏. 於是<韋賢>以老病免, <相>遂代爲丞相, 封<高平侯>, 食邑八百戶. 及< 氏>怨<相>, 又憚之, 謀矯太后詔, 先召斬丞相, 然後廢天子. 事發覺, 伏誅. <宣帝>始親萬機, 精爲治, 練 臣, 核名實, 而<相>總領衆職, 甚稱上意.
<元康>中, <匈奴>遣兵擊<漢>屯田<車師>者, 不能下. 上與後將軍<趙充國>等議, 欲因<匈奴>衰弱, 出兵擊其右地, 使不敢復擾<西域>. <相>上書諫曰: 臣聞之, 救亂誅暴, 謂之義兵, 兵義者王;敵加於己, 不得已而起者, 謂之應兵, 兵應者勝;爭恨小故, 不忍憤怒者, 謂之忿兵, 兵忿者敗;利人土地貨寶者, 謂之貪兵, 兵貪者破;恃國家之大, 矜民人之衆, 欲見威於敵者, 謂之驕兵, 兵驕者滅:此五者, 非但人事, 乃天道也. 間者<匈奴>嘗有善意, 所得<漢>民輒奉歸之, 未有犯於邊境, 雖爭屯田<車師>, 不足致意中. 今聞諸將軍欲興兵入其地, 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今邊郡困乏, 父子共犬羊之 , 食草萊之實, 常恐不能自存, 難於動兵. 『軍旅之後, 必有凶年』, 言民以其愁苦之氣, 傷陰陽之和也. 出兵雖勝, 猶有後憂, 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 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 風俗尤薄, 水旱不時. 案今年計, 子弟殺父兄,妻殺夫者, 凡二百二十二人, 臣愚以爲此非小變也. 今左右不憂此, 乃欲發兵報纖介之忿於遠夷, 殆<孔子>所謂『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願陛下與<平昌侯>,<樂昌侯>,<平恩侯>及有識者詳議乃可. 上從(其)[<相>]言而止.
<相>明{易經}, 有師法, 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 以爲古今異制, 方今務在奉行故事而已. 數條<漢>興已來國家便宜行事, 及賢臣<賈誼>,< 錯>,<董仲舒>等所言, 奏請施行之, 曰: 臣聞明主在上, 賢輔在下, 則君安虞而民和睦. 臣<相>幸得備位, 不能奉明法, 廣敎化, 理四方, 以宣聖德. 民多背本趨末, 或有飢寒之色, 爲陛下之憂, 臣<相>罪當萬死. 臣<相>知能淺薄, 不明國家大體, 時用之宜, 惟民終始, 未得所繇. 竊伏觀先帝聖德仁恩之厚, 勤勞天下, 垂意黎庶, 憂水旱之災, 爲民貧窮發倉 , 賑乏 ;遣諫大夫博士巡行天下, 察風俗, 擧賢良, 平 獄, 冠蓋交道;省諸用, 寬租賦, 弛山澤波池, 禁 馬 酒貯積:所以周急繼困, 慰安元元, 便利百姓之道甚備. 臣<相>不能悉陳, 昧死奏故事詔書凡二十三事. 臣謹案王法必本於農而務積聚, 量入制用以備凶災, 亡六年之畜, 尙謂之急. <元鼎>二年, <平原>,<勃海>,<太山>,<東郡>溥被災害, 民餓死於道路. 二千石不豫慮其難, 使至於此, 賴明詔振 , 乃得蒙更生. 今歲不登, 暴騰 , 臨秋收斂猶有乏者, 至春恐甚, 亡以相恤. <西羌>未平, 師旅在外, 兵革相乘, 臣竊寒心, 宜蚤圖其備. 唯陛下留神元元, 帥繇先帝盛德以撫海內. 上施行其策.
又數表采{易陰陽}及{明堂月令}奏之, 曰: 臣<相>幸得備員, 奉職不修, 不能宣廣敎化. 陰陽未和, 災害未息, 咎在臣等. 臣聞{易}曰:『天地以順動, 故日月不過, 四時不 ;聖王以順動, 故刑罰淸而民服.』 天地變化, 必繇陰陽, 陰陽之分, 以日爲紀. 日冬夏至, 則八風之序立, 萬物之性成, 各有常職, 不得相干. 東方之神<太昊>, 乘{震}執規司春;南方之神<炎帝>, 乘{離}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 乘{兌}執矩司秋;北方之神< 頊>, 乘{坎}執權司冬;中央之神<黃帝>, 乘{坤艮}執繩司下土. 玆五帝所司, 各有時也. 東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 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 春興{兌}治則飢, 秋興{震}治則華, 冬興{離}治則泄, 夏興{坎}治則雹. 明王謹於尊天, 愼于養人, 故立羲和之官以乘四時, 節授民事. 君動靜以道, 奉順陰陽, 則日月光明, 風雨時節, 寒暑調和. 三者得 , 則災害不生, 五 熟, 絲麻遂, 木茂, 鳥獸蕃, 民不夭疾, 衣食有餘. 若是, 則君尊民說, 上下亡怨, 政敎不違, 禮讓可興. 夫風雨不時, 則傷農桑;農桑傷, 則民飢寒;飢寒在身, 則亡廉恥, 寇賊姦 所繇生也. 臣愚以爲陰陽者, 王事之本, 生之命, 自古賢聖未有不繇者也. 天子之義, 必純取法天地, 而觀於先聖. <高皇帝>所述書{天子所服第八}曰:『大謁者臣<章>受詔<長樂宮>, 曰**令 臣議天子所服, 以安治天下. 相國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謹與將軍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議: 春夏秋冬天子所服, 當法天地之數, 中得人和. 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 下及兆民, 能法天地, 順四時, 以治國家, 身亡禍殃, 年壽永究, 是奉宗廟安天下之大禮也. 臣請法之. 中謁者<趙堯>擧春, <李舜>擧夏, <兒湯>擧秋, <貢禹>擧冬, 四人各職一時. 大謁者<襄章>奏, 制曰: 可. 』 <孝文皇帝>時, 以二月施恩惠於天下, 賜孝弟力田及罷軍卒, 祠死事者, 頗非時節. 御史大夫<朝錯>時爲太子家令, 奏言其狀. 臣<相>伏念陛下恩澤甚厚, 然而災氣未息, 竊恐詔令有未合當時者也. 願陛下選明經通知陰陽者四人, 各主一時, 時至明言所職, 以和陰陽, 天下幸甚! <相>數陳便宜, 上納用焉.
<相> 史案事郡國及休告從家還至府, 輒白四方異聞, 或有逆賊風雨災變, 郡不上, <相>輒奏言之. 時<丙吉>爲御史大夫, 同心輔政, 上皆重之. <相>爲人嚴毅, 不如<吉>寬. 視事九歲, <神爵>三年薨, 諡曰<憲侯>. 子<弘>嗣, <甘露>中有罪削爵爲關內侯.
<丙吉>字<少卿>, <魯國>人也. 治律令, 爲<魯>獄史. 積功勞, 稍遷至廷尉右監. 坐法失官, 歸爲州從事. <武帝>末, 巫蠱事起, <吉>以故廷尉監徵, 詔治巫蠱郡邸獄. 時<宣帝>生數月, 以皇曾孫坐<衛太子>事繫, <吉>見而憐之. 又心知太子無事實, 重哀曾孫無辜, <吉>擇謹厚女徒, 令保養曾孫, 置閒燥處. <吉>治巫蠱事, 連歲不決. <後元>二年, <武帝>疾, 往來<長楊>,<五 宮>, 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 於是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詔獄繫者, 亡輕重一切皆殺之. 內謁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獄, <吉>閉門拒使者不納, 曰: 皇曾孫在. 他人亡辜死者猶不可, 況親曾孫乎! 相守至天明不得入, <穰>還以聞, 因劾奏<吉>. <武帝>亦寤, 曰: 天使之也. 因赦天下. 郡邸獄繫者獨賴<吉>得生, 恩及四海矣. 曾孫病, 幾不全者數焉, <吉>數 保養乳母加致醫藥, 視遇甚有恩惠, 以私財物給其衣食.
後<吉>爲車騎將軍軍市令, 遷大將軍長史, < 光>甚重之, 入爲光祿大夫給事中. <昭帝>崩, 亡嗣, 大將軍<光>遣<吉>迎<昌邑王賀>. <賀>卽位, 以行淫亂廢, <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諸>大臣議所立, 未定. <吉>奏記<光>曰: 將軍事<孝武皇帝>, 受襁褓之屬, 任天下之寄, <孝昭皇帝>早崩亡嗣, 海內憂懼, 欲 聞嗣主, 發喪之日以大誼立後, 所立非其人, 復以大誼廢之, 天下莫不服焉. 方今社稷宗廟 生之命在將軍之壹擧. 竊伏聽於衆庶, 察其所言, 諸侯宗室在(列位)[位列]者, 未有所聞於民間也. 而遺詔所養<武帝>曾孫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 <吉>前使居郡邸時見其幼少, 至今十八九矣, 通經術, 有美材, 行安而節和. 願將軍詳大議, 參以蓍龜, 豈宜 顯, 先使入侍, 令天下昭然知之, 然後決定大策, 天下幸甚! <光>覽其議, 遂尊立皇曾孫, 遣宗正<劉德>與<吉>迎曾孫於掖庭. <宣帝>初卽位, 賜<吉>爵關內侯.
<吉>爲人深厚, 不伐善. 自曾孫遭遇, <吉>絶口不道前恩, 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地節>三年, 立皇太子, <吉>爲太子太傅, 數月, 遷御史大夫. 及< 氏>誅, 上躬親政, 省尙書事. 是時, 掖庭宮婢<則>令民夫上書, 自陳嘗有阿保之功. 章下掖庭令考問, <則>辭引使者<丙吉>知狀. 掖庭令將<則>詣御史府以視<吉>. <吉>識, 謂<則>曰: 汝嘗坐養皇曾孫不謹督笞, 汝安得有功? 獨<渭城胡組>,<淮陽郭徵卿>有恩耳. 分別奏<組>等共養勞苦狀. 詔<吉>求<組>,<徵卿>, 已死, 有子孫, 皆受厚賞. 詔免<則>爲庶人, 賜錢十萬. 上親見問, 然後知<吉>有舊恩, 而終不言. 上大賢之, 制詔丞相: 朕微 時, 御史大夫<吉>與朕有舊恩, 厥德茂焉. {詩}不云 ? 『亡德不報.』 其封<吉>爲<博陽侯>, 邑千三百戶. 臨當封, <吉>疾病, 上將使人加 而封之, 及其生存也. 上憂<吉>疾不起, 太子太傅<夏侯勝>曰: 此未死也. 臣聞有陰德者, 必饗其樂以及子孫. 今<吉>未獲報而疾甚, 非其死疾也. 後病果 . <吉>上書固辭, 自陳不宜以空名受賞. 上報曰: 朕之封君, 非空名也, 而君上書歸侯印, 是顯朕之不德也. 方今天下少事, 君其專精神, 省思慮, 近醫藥, 以自持. 後五歲, 代<魏相>爲丞相.
<吉>本起獄法小吏, 後學{詩},{禮}, 皆通大義. 及居相位, 上寬大, 好禮讓. 史有罪臧, 不稱職, 輒予長休告, 終無所案驗. 客或謂<吉>曰: 君侯爲<漢>相, 姦吏成其私, 然無所懲艾. <吉>曰: 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吾竊陋焉. 後人代<吉>, 因以爲故事, 公府不案吏, 自<吉>始.
於官屬 史, 務掩過揚善. <吉>馭吏耆酒, 數逋蕩, 嘗從<吉>出, 醉歐丞相車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 <吉>曰: 以醉飽之失去士, 使此人將復何所容? 西曹地忍之, 此不過 丞相車茵耳. 遂不去也. 此馭吏邊郡人, 習知邊塞發 命警備事, 嘗出, 適見驛騎持赤白囊, 邊郡發 命書
馳來至. 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 知虜入<雲中>,<代郡>, 遽歸府見<吉>白狀, 因曰: 恐虜所入邊郡, 二千石長吏有老病不任兵馬者, 宜可豫視. <吉>善其言, 召東曹案邊長吏, 科條其人. 未已, 詔召丞相,御史,問以虜所入郡吏, <吉>具對. 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詳知, 以得譴讓. 而<吉>見謂憂邊思職, 馭吏力也. <吉>乃歎曰: 士亡不可容, 能各有所長. 嚮使丞相不先聞馭吏言, 何見勞勉之有? 史繇是益賢<吉>.
<吉>又嘗出, 逢淸道 鬪者, 死傷橫道, <吉>過之不問, 史獨怪之. <吉>前行, 逢人逐牛, 牛喘吐舌. <吉>止駐, 使騎吏問: 逐牛行幾里矣? 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 或以譏<吉>, <吉>曰: 民鬪相殺傷, <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 歲竟丞相課其殿最, 奏行賞罰而已. 宰相不親小事, 非所當於道路問也. 方春少陽用事, 未可大熱, 恐牛近行用暑故喘, 此時氣失節, 恐有所傷害也. 三公典調和陰陽, 職(所)當憂, 是以問之. 史乃服, 以<吉>知大體.
<五鳳>三年春, <吉>病篤. 上自臨問<吉>, 曰: 君卽有不諱, 誰可以自代者? <吉>辭謝曰: 臣行能, 明主所知, 愚臣無所能識. 上固問, <吉>頓首曰: <西河>太守<杜延年>明於法度, 曉國家故事, 前爲九卿十餘年, 今在郡治有能名. 廷尉<于定國>執憲詳平, 天下自以不 . 太僕<陳萬年>事後母孝, 惇厚備於行止. 此三人能皆在臣右, 唯上察之. 上以<吉>言皆是而許焉. 及<吉>薨, 御史大夫<黃 >爲丞相, 徵<西河>太守<杜延年>爲御史大夫, 會其年老, 乞骸骨, 病免. 以廷尉<于定國>代爲御史大夫. <黃 >薨, 而<定國>爲丞相, 太僕<陳萬年>代<定國>爲御史大夫, 居位皆稱職, 上稱<吉>爲知人.
<吉>薨, 諡曰<定侯>. 子<顯>嗣, <甘露>中有罪削爵爲關內侯, 官至衛尉太僕. 始<顯>少爲諸曹, 嘗從祠<高廟>, 至夕牲日, 乃使出取齋衣. 丞相<吉>大怒, 謂其夫人曰: 宗廟至重, 而<顯>不敬愼, 亡吾爵者必<顯>也. 夫人爲言, 然後乃已. <吉>中子<禹>爲水衡都尉, 少子<高>爲中壘校尉.
<元帝>時, <長安>士伍<尊>上書, 言 臣少時爲郡邸小吏, 竊見<孝宣皇帝>以皇曾孫在郡邸獄. 是時治獄使者<丙吉>見皇曾孫遭離無辜, <吉>仁心感動, 涕泣悽惻, 選擇復作<胡組>養視皇孫, <吉>常從. 臣<尊>日再侍臥庭上. 後遭條獄之詔, <吉> 拒大難, 不避嚴刑峻法. 旣遭大赦, <吉>謂守丞<誰如>, 皇孫不當在官, 使<誰如>移書京兆尹, 遣與<胡組>俱送京兆尹, 不受, 復還. 及<組>日滿當去, 皇孫思慕, <吉>以私錢顧<組>, 令留與<郭徵卿> 養數月, 乃遣<組>去. 後少內嗇夫白<吉>曰:『食皇孫亡詔令.』 時<吉>得食米肉, 月月以給皇孫. <吉>卽時病, 輒使臣<尊>朝夕請問皇孫, 視省席 燥濕. 候伺<組>,<徵卿>, 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 , 數奏甘 食物. 所以擁全神靈, 成育聖躬, 功德已亡量矣. 時豈豫知天下之福, 而 其報哉! 誠其仁恩內結於心也. 雖<介之推>割肌以存君, 不足(比也)[以比]. <孝宣皇帝>時, 臣上書言狀, 幸得下<吉>謙讓不敢自伐, 刪去臣辭, 專歸美於<組>,<徵卿>. <組>,<徵卿>皆以受田宅賜錢, <吉>封爲<博陽侯>. 臣<尊>不得比<組>,<徵卿>. 臣年老居貧, 死在旦暮, 欲終不言, 恐使有功不著. <吉>子<顯>坐微文奪爵爲關內侯, 臣愚以爲宜復其爵邑, 以報先人功德. 先是<顯>爲太僕十餘年, 與官屬大爲姦利, 臧千餘萬, 司 校尉<昌>案劾, 罪至不道, 奏請逮捕. 上曰: 故丞相<吉>有舊恩, 朕不忍絶. 免<顯>官, 奪邑四百戶. 後復以爲城門校尉. <顯>卒, 子<昌>嗣爵關內侯.
<成帝>時, 修廢功, 以<吉>舊恩尤重, <鴻嘉>元年制詔丞相御史: 蓋聞 功德, 繼絶統, 所以重宗廟, 廣賢聖之路也. 故<博陽侯吉>以舊恩有功而封, 今其祀絶, 朕甚憐之. 夫善善及子孫, 古今之通誼也, 其封<吉>孫中郞將關內侯<昌>爲<博陽侯>, 奉<吉>後. 國絶三十二歲復續云. <昌>傳子至孫, <王莽>時乃絶.
贊曰:古之制名, 必繇象類, 遠取諸物, 近取諸身. 故經謂君爲元首, 臣爲股肱, 明其一體, 相待而成也. 是故君臣相配, 古今常道, 自然之勢也. 近觀<漢>相, <高祖>開基, <蕭>,<曹>爲冠, <孝宣>中興, <丙>,<魏>有聲. 是時黜陟有序, 衆職修理, 公卿多稱其位, 海內興於禮讓. 覽其行事, 豈虛 哉!
漢書卷七十五 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 弘>字<孟>, <魯國蕃>人也. 少時好俠, 鬪 走馬, 長乃變節, 從< 公>受{春秋}. 以明經爲議郞, 至符節令.
<孝昭元鳳>三年正月, <泰山萊蕪山>南匈匈有數千人聲, 民視之, 有大石自立, 高丈五尺, 大四十八圍, 入地深八尺, 三石爲足. 石立後有白烏數千下集其旁. 是時<昌邑>有枯社木臥復生, 又<上林苑>中大柳樹斷枯臥地, 亦自立生, 有蟲食樹葉成文字, 曰 公孫病已立 , <孟>推{春秋}之意, 以爲 石柳皆陰類, 下民之象, (而)<泰山>者<岱宗>之嶽, 王者易姓告代之處. 今大石自立, 柳復起, 非人力所爲, 此當有從匹夫爲天子者. 枯社木復生, 故廢之家<公孫氏>當復興者也. <孟>意亦不知其所在, 卽說曰: 先師<董仲舒>有言, 雖有繼體守文之君, 不害聖人之受命. <漢家堯>後, 有傳國之運. <漢>帝宜誰差天下, 求索賢人, **선以帝位, 而退自封百里, 如<殷周>二王後, 以承順天命. <孟>使友人內官長<賜>上此書. 時, <昭帝>幼, 大將軍< 光>秉政, 惡之, 下其書廷尉. 奏<賜>,<孟>妄設 言惑衆, 大逆不道, 皆伏誅. 後五年, <孝宣帝>興於民間, 卽位, 徵<孟>子爲郞.
<夏侯始昌>, <魯>人也. 通{五經}, 以{齊詩},{尙書}敎授. 自<董仲舒>,<韓 >死後, <武帝>得<始昌>, 甚重之. <始昌>明於陰陽, 先言<柏梁臺>災日, 至期日果災. 時<昌邑王>以少子愛, 上爲選師, <始昌>爲太傅. 年老, 以壽終. 族子<勝>亦以儒顯名.
<夏侯勝>字<長公>. 初, <魯共王>分<魯>西<寧鄕>以封子<節侯>, 別屬<大河>, <大河>後更名<東平>, 故<勝>爲<東平>人. <勝>少孤, 好學, 從<始昌>受{尙書}及{洪範五行傳}, 說災異. 後事<* 卿>, 又從<歐陽氏>問. 爲學精孰, 所問非一師也. 善說禮服. 徵爲博士,光祿大夫. 會<昭帝>崩, <昌邑王>嗣立, 數出, <勝>當乘輿前諫曰: 天久陰而不雨, 臣下有謀上者, 陛下出欲何之? 王怒, 謂<勝>爲 言, 縛以屬吏. 吏白大將軍< 光>, <光>不擧法. 是時, <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欲廢<昌邑王>. <光>讓<安世>以爲泄語, <安世>實不言. 乃召問<勝>, <勝>對言: 在{洪範傳}曰『皇之不極, 厥罰常陰, 時則下人有伐上者』, 惡察察言, 故云臣下有謀. <光>,<安世>大驚, 以此益重經術士. 後十餘日, <光>卒與<安世>(共)白太后, 廢<昌邑王>, 尊立<宣帝>. <光>以爲 臣奏事東宮, 太后省政, 宜知經術, 白令<勝>用{尙書}授太后. 遷<長信>少府, 賜爵關內侯, 以與謀廢立, 定策安宗廟, 益千戶.
<宣帝>初卽位, 欲 先帝, 詔丞相御史曰: 朕以 身, 蒙遺德, 承聖業, 奉宗廟, 夙夜惟念. <孝武皇帝>躬仁誼, 威武, 北征<匈奴>, 單于遠遁, 南平< 羌>,<昆明>,< 駱>兩<越>, 東定< >,< >,<朝鮮>, 廓地斥境, 立郡縣, 百蠻率服, 款塞自至, 珍貢陳於宗廟;協音律, 造樂歌, 薦上帝, 封<太山>, 立明堂, 改正朔, 易服色;明開聖緖, 尊賢顯功, 興滅繼絶, <周>之後;備天地之禮, 廣道術之路. 上天報況, 符瑞 應, 寶鼎出, 白麟獲, 海效鉅魚, 神人 見, 山稱萬歲. 功德茂盛, 不能盡宣, 而廟樂未稱, 朕甚悼焉. 其與列侯,二千石,博士議. 於是 臣大議廷中, 皆曰: 宜如詔書. <長信>少府<勝>獨曰: <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 然多殺士衆, 竭民財力, 奢泰亡度, 天下虛耗, 百姓流離, 物故者(過)半. 蝗蟲大起, 赤地數千里, 或人民相食, 畜積至今未復. 亡德澤於民, 不宜爲立廟樂. 公卿共難<勝>曰: 此詔書也. <勝>曰: 詔書不可用也. 人臣之誼, 宜直言正論, 非苟阿意順指. 議已出口, 雖死不悔. 於是丞相<義>,御史大夫<廣明>劾奏<勝>非議詔書, 毁先帝, 不道, 及丞相長史<黃 >阿縱<勝>, 不擧劾, 俱下獄. 有司遂請尊<孝武帝廟>爲<世宗廟>,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 天下世世獻納, 以明盛德. <武帝>巡狩所幸郡國凡四十九, 皆立廟, 如<高祖>,<太宗>焉.
<勝>,< >旣久繫, < >欲從<勝>受經, <勝>辭以罪死. < >曰: 『朝聞道, 夕死可矣』 <勝>賢其言, 遂授之. 繫再更冬, 講論不怠.
至四年夏, <關東>四十九郡同日地動, 或山崩, 壞城郭室屋, 殺六千餘人. 上乃素服, 避正殿, 遣使者弔問吏民, 賜死者棺錢. 下詔曰: 蓋災異者, 天地之戒也. 朕承洪業, 託士民之上, 未能和 生. 者地震<北海>,<琅邪>, 壞祖宗廟, 朕甚懼焉. 其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術士, 有以應變, 補朕之闕, 毋有所諱. 因大赦, <勝>出爲諫大夫給事中, < >爲<揚州>刺史.
<勝>爲人質樸守正, 簡易亡威儀. 見時謂上爲君, 誤相字於前, 上亦以是親信之. 嘗見, 出道上語, 上聞而讓<勝>, <勝>曰: 陛下所言善, 臣故揚之. <堯>言布於天下, 至今見誦. 臣以爲可傳, 故傳耳. 朝廷每有大議, 上知<勝>素直, 謂曰: 先生通正言, 無懲前事.
<勝>復爲<長信>少府, 遷太子太傅. 受詔撰{尙書},{論語說}, 賜黃金百斤. 年九十卒官, 賜 塋, 葬<平陵>. 太后賜錢二百萬, 爲<勝>素服五日, 以報師傅之恩, 儒者以爲榮.
始, <勝>每講授, 常謂諸生曰: 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 其取靑紫如 拾地芥耳. 學經不明, 不如歸耕.
<勝>從父子<建>字<長卿>, 自師事<勝>及<歐陽高>, 左右采獲, 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尙書}相出入者, 牽引以次章句, 具文飾說. <勝>非之曰: <建>所謂章句小儒, 破碎大道. <建>亦非<勝>爲學疏略, 難以應敵. <建>卒自 門名經, 爲議郞博士, 至太子少傅. <勝>子<兼>爲左曹太中大夫, 孫<堯>至<長信>少府,司農,鴻 , 曾孫<蕃>郡守,州牧,<長樂>少府. <勝>同産弟子<賞>爲<梁>內史, <梁>內史子<定國>爲<豫章>太守. 而<建>子<千秋>亦爲少府,太子少傅.
<京房>字<君明>, <東郡頓丘>人也. 治{易}, 事<梁>人<焦延壽>. <延壽>字< >. < >貧賤, 以好學得幸<梁王>, 王共其資用, 令極意學. 旣成, 爲郡史, 察擧補<小黃>令. 以候司先知姦邪, 盜賊不得發. 愛養吏民, 化行縣中. 擧最當遷, 三老官屬上書願留< >, 有詔許增秩留, 卒於<小黃>. < >常曰: 得我道以亡身者, 必<京生>也. 其說長於災變, 分六十四卦, 更直*日用事, 以風雨寒溫爲候:各有占驗. <房>用之尤精, 好鍾律, 知音聲. <初元>四年以孝廉爲郞.
<永光>,<建昭>間, <西羌>反, 日蝕, 又久靑亡光, 陰霧不精. <房>數上疏, 先言其將然, 近數月, 遠一歲, 所言屢中, 天子說之. 數召見問, <房>對曰: 古帝王以功擧賢, 則萬化成, 瑞應者, 末世以毁譽取人, 故功業廢而致災異. 宜令百官各試其功, 災異可息. 詔使<房>作其事, <房>奏考功課吏法. 上令公卿朝臣與<房>會議<溫室>, 皆以<房>言煩碎, 令上下相司, 不可許. 上意鄕之. 時部刺史奏事京師, 上召見諸刺史, 令<房>曉以課事, 刺史復以爲不可行. 唯御史大夫<鄭弘>,光祿大夫周<堪>初言不可, 後善之.
是時中書令<石顯> 權. <縣>友人<五鹿充宗>爲尙書令, 與<房>同經, 論議相非. 二人用事, <房>嘗宴見, 問上曰: <幽 >之君何以危? 所任者何人也? 上曰: 君不明, 而所任者巧 . <房>曰: 知其巧 而用之邪, 將以爲賢也? 上曰: 賢之. <房>曰: 然則今何以知其不賢也? 上曰: 以其時亂而君危知之. <房>曰: 若是, 任賢必治, 任不肖必亂, 必然之道也. <幽 >何不覺寤而更求賢, 曷爲卒任不肖以至於是? 上曰: 臨亂之君各賢其臣, 令皆覺寤, 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房>曰: <齊桓公>,<秦二世>亦嘗聞此君而非笑之, 然則任< >,<趙高>, 政治日亂, 盜賊滿山, 何不以<幽 >卜之而覺寤乎? 上曰: 唯有道者能以往知來耳. <房>因免冠頓首, 曰: {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災異, 以視萬世之君. 今陛下卽位已來, 日月失明, 星辰逆行, 山崩泉涌, 地震石隕, 夏霜冬*雷, 春凋秋榮, 隕霜不殺, 水旱螟蟲, 民人飢疫, 盜賊不禁, 刑人滿市, {春秋}所記災異盡備. 陛下視今爲治邪, 亂邪? 上曰: 亦極亂耳. 尙何道! <房>曰: 今所任用者誰與? 上曰: 然幸其 於彼, 又以爲不在此人也. <房>曰: 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 臣恐後之視今, 猶今之視前也. 上良久乃曰: 今爲亂者誰哉? <房>曰: 明主宜自知之. 上曰: 不知也;如知(之), 何故用之? <房>曰: 上最所信任, 與圖事 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 <房>指謂<石顯>, 上亦知之, 謂<房>曰: 已諭.
<房>罷出, 後上令<房>上弟子曉知考功課吏事者, 欲試用之. <房>上中郞<任良>,<姚平>, 願以爲刺史, 試考功法, 臣得通籍殿中, 爲奏事, 以防雍塞. <石顯>,<五鹿充宗>皆疾<房>, 欲遠之, 建言宜試以<房>爲郡守. <元帝>於是以<房>爲<魏郡>太守, 秩八百石, 居得以考功法治郡. <房>自請, 願無屬刺史, 得除用 郡人, 自第吏千石已下, 歲竟乘傳奏事. 天子許焉.
<房>自知數以논論議爲大臣所非, 內與<石顯>,<五鹿充宗>有隙, 不欲遠離左右, 及爲太守, 憂懼. <房>以<建昭>二年二月朔拜, 上封事曰: 辛酉以來, 蒙氣衰去, 太陽精明, 臣獨欣然, 以爲陛下有所定也. 然少陰倍力而乘消息. 臣疑陛下雖行此道, 猶不得如意, 臣竊悼懼. 守<陽平侯鳳>欲見未得, 至己卯, 臣拜爲太守, 此言上雖明下猶勝之效也. 臣出之後, 恐必爲用事所蔽, 身死而功不成, 故願歲盡乘傳奏事, 蒙哀見許. 乃辛巳, 蒙氣復乘卦, 太陽侵色, 此上大夫覆陽而上意疑也. 己卯,庚辰之間, 必有欲隔絶臣令不得乘傳奏事者.
<房>未發, 上令<陽平侯鳳>承制詔<<房>, 止無乘傳奏事. <房>意愈恐, 去至<新 >, 因郵上封事曰: 臣[前]以六月中言{遯卦}不 , 法曰:『道人始去, 寒, 涌水爲災.』 至其七月, 涌水出. 臣弟子<姚平>謂臣曰:『<房>可謂知道, 未可謂信道也. <房>言災異, 未嘗不中, 今涌水已出, 道人當逐死, 尙復何言?』臣曰:『陛下至仁, 於臣尤厚, 雖言而死, 臣猶言也.』 <平>又曰:『<房>可謂小忠, 未可謂大忠也. 昔<秦>時<趙高>用事, 有<正先>者, 非刺<高>而死, <高>威自此成, 故<秦>之亂, <正先>趣之.』 今臣得出守郡, 自詭效功, 恐未效而死. 惟陛下毋使臣塞涌水之異, 當<正先>之死, 爲<姚平>所笑.
<房>至<陜>, 復上封事曰: 乃丙戌小雨, 下亥蒙氣去, 然少陰幷力而乘消息, 戊子益甚, 到五十分, 蒙氣復起. 此陛下欲正消息, 雜卦之黨幷力而爭, 消息之氣不勝. 彊弱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己丑夜, 有還風, 盡辛卯, 太陽復侵色, 至癸巳, 日月相薄, 此邪陰同力而太陽爲之疑也. 臣前白九年不改, 必有星亡之異. 臣願出<任良>試考功, 臣得居內, 星亡之異可去. 議者知如此於身不利, 臣不可蔽, 故云使弟子不若試師. 臣爲刺史又當奏事, 故得云爲刺史恐太守不與同心, 不若以爲太守, 此其所以隔絶臣也. 陛下不違其言而遂聽之, 此乃蒙氣所以不解, 太陽亡色者也. 臣去朝稍遠, 太陽侵色益甚, 唯陛下毋難還臣而易逆天意. 邪說雖安于人, 天氣必變, 故人可欺, 天不可欺也, 願陛下察焉. <房>去月餘, 意徵下獄.
初, <淮陽憲王>舅<張博>從<房>受學, 以女妻<房>. <房>與相親, 每朝見, 輒爲<博>道其語, 以爲上意欲用<房>議, 而 臣惡其害己, 故爲衆所排. <博>曰: <淮陽王>上親弟, 敏達好政, 欲爲國忠. 今欲令王上書求入朝, 得佐助<房>. <房>曰: 得無不可? <博>曰: 前<楚王>朝薦士, 何爲不可? <房>曰: 中書令<石顯>,尙書令<五鹿>君相與合同, 巧 之人也, 事縣官十餘年;及丞相<韋侯>, 皆久亡補於民, 可謂亡功矣. 此尤不欲行考功者也. <淮陽王>卽朝見, 勸上行考功, 事善;不然, 但言丞相,中書令任事久而不治, 可休丞相, 以御史大夫<鄭弘>代之, 遷中書令置他官, 以鉤盾令<徐立>代之, 如此, <房>考功事得施行矣. <博>具從<房>記諸所說災異事, (固)[因]令<房>爲<淮陽王>作求朝奏草, 皆持柬與<淮陽王>. <石顯>微司具知之, 以<房>親近, 未敢言. 及<房>出守郡, <顯>告<房>與<張博>通謀, 非謗政治, 歸惡天子, 誤諸侯王, 語在{憲王傳}. 初, <房>見道<幽 >事, 出爲御史大夫<鄭弘>言之. <房>,<博>皆棄市, <弘>坐免爲庶人. <房>本姓<李>, 推律自定爲<京>氏, 死時年四十一.
<翼奉>字<少君>, <東海下 >人也. 治{齊詩}, 與<蕭望之>,<匡衡>同師. 三人經術皆明, <衡>爲後進, <望之>施之政事, 而<奉>惇學不仕, 好律曆陰陽之占. <元帝>初卽位, 諸儒薦之, 徵待詔宦者署, 數言事宴見, 天子敬焉.
時, <平昌侯王臨>以<宣(布)[帝]>外屬侍中, 稱詔欲從<奉>學其術. <奉>,不肯與言, 而上封事曰: 臣聞之於師, 治道要務, 在知下之邪正. 人誠鄕正, 雖愚爲用;若乃懷邪, 知益爲害. 知下之術, 在於六情十二律而已. 北房之情, 好也;好行貪狼, 申子主之. 東方之情, 怒也;怒行陰賊, 亥卯主之. 貪狼必待陰賊而後動, 陰賊必待貪狼而後用, 二陰 行, 是以王者忌子卯也. {禮經}避之, {春秋}諱焉. 南方之情, 惡也;惡行廉貞, 寅午主之. 西方之情, 喜也;喜行寬大, 巳酉主之. 二陽 行, 是以王者吉午酉也. {詩}曰:『吉日庚午.』 上方之情, 樂也;樂行姦邪, 辰未主之. 下方之情, 哀也;哀行公正, 戌丑主之. 辰未屬陰, 戌丑屬陽, 萬物各以其類應. 今陛下明聖虛靜以待物至, 萬事雖衆, 何聞而不諭, 豈況乎執十二律而御六情! 於以知下參實, 亦甚優矣, 萬不失一, 自然之道也. 乃正月癸未日加申, 有暴風從西南來. 未主姦邪, 申主貪狼, 風以大陰下抵建前, 是人主左右邪臣之氣也. <平昌侯>比三來見臣, 皆以正辰加邪時. 辰爲客, 時爲主人. 以律知人情, 王者之 道也, 愚臣誠不敢以語邪人.
上以<奉>爲中郞, 召*問<奉>: 來者以善日邪時, 孰與邪日善時? <奉>對曰: 師法用辰不用日. 辰爲客, 時爲主人. 見於明主, 侍者爲主人. 辰正時邪, 見者正, 侍者邪;辰邪時正, 見者邪, 侍者正. 忠正之見, 侍者雖邪, 辰時俱正;大邪之見, 侍者雖正, 辰時俱邪. 卽以自知侍者之邪, 而時邪辰正, 見者反邪;卽以自知侍者之正, 而時正辰邪, 見者反正. 辰爲常事, 時爲一行. 辰疏而時精, 其效同功, 必參五觀之, 然後可知. 故曰:察其所繇, 省其進退, 參之六合五行, 則可以見人性, 知人情. 難用外察, 從中甚明, 故詩之爲學, 情性而已. 五性不相害, 六情更興廢. 觀性以曆, 觀情以律, 明主所宜獨用, 難與二人共也. 故曰:『顯諸仁, 臧諸用.』 露之則不神, 獨行則自然矣, 唯<奉>能用之, 學者莫能行.
是歲, <關東>大水, 郡國十一飢, 疫尤甚. 上乃下詔江海陂湖園池屬少府者以假貧民, 勿租稅; 損大官膳, 減樂府員, 省苑( )[馬], 諸宮館稀御幸者勿繕治;太僕少府減食 馬, 水衡省食肉獸. 明年二月戊午, 地震. 其夏, <齊>地人相食. 七月己酉, 地復震. 上曰: 蓋聞賢聖在位, 陰陽和, 風雨時, 日月光, 星辰靜, 黎庶康寧, 考終厥命. 今朕共承天地, 託于公侯之上, 明不能燭, 德不能綏, 災異 臻, 連年不息. 乃二月戊午, 地大震于< 西郡>, 毁落<太上廟>殿壁木飾, 壞敗<** 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 厭殺人衆, 山崩地裂, 水泉涌出. 一年地再動, 天惟降災, 震驚朕躬. 治有大虧, 咎至於此. 夙夜兢兢, 不通大變, 深懷鬱悼, 未知其序. 比年不登, 元元困乏, 不勝飢寒, 以陷刑 , 朕甚閔焉, 於心. 已詔吏虛倉 , 開府臧, 振 貧民. 司其茂思天地之戒, 有可 除減省以便萬姓者, 各條奏. 悉意陳朕過失, 靡有所諱. 因赦天下, 擧直言極諫之士. 奉奏封事曰:
臣聞之於師曰, 天地設位, 懸日月, 布星辰, 分陰陽, 定四時, 列五行, 以視聖人, 名之曰道. 聖人見道, 然後知王治之象, 故 州土, 建君臣, 立律曆, 陳成敗, 以視賢者, 名之曰經. 賢者見經, 然後知人道之務, 則{詩},{書},{易},{春秋},{禮},{樂}是也. {易}有陰陽, {詩}有五際, {春秋}有災異, 皆列終始, 推得失, 考天心, 以言王道之安危. 至<秦>乃不說, 傷之以法, 是以大道不通, 至於滅亡. 今陛下明聖, 深懷要道, 燭臨萬方, 布德流惠, 靡有闕遺. 罷省不急之用, 振救困貧, 賦醫藥, 賜棺錢, 恩澤甚厚. 又擧直言, 求過失, 盛德純備, 天下幸甚.
臣<奉>竊學{齊詩}, 聞五際之要{十月之交}篇, 知日蝕地震之效昭然可明, 猶巢居知風, 穴處知雨, 亦不足多, 適所習耳. 臣聞人氣內逆, 則感動天地;天變見於星氣日蝕, 地變見於奇物震動. 所以然者, 陽用其精, 陰用其形, 猶人之有五臧六體, 五臧象天, 六體象地. 故臧病則氣色發於面, 體病則欠申動於貌. 今年太陰建於甲戌, 律以庚寅初用事, 曆以甲午從春. 曆中甲庚, 律得參陽, 性中仁義, 情得公正貞廉, 百年之精歲也. 正以精歲, 本首王位, 日臨中時接律而地大震, 其後連月久陰, 雖有大令, 猶不能復, 陰氣盛矣. 古者朝廷必有同姓以明親親, 必有異姓以明賢賢, 此聖王之所以大通天下也. 同姓親而易進, 異姓疏而難通, 故同姓一, 異姓五, 乃爲平均. 今左右亡同姓, 獨以舅后之家爲親, 異姓之臣又疏. 二后之黨滿朝, 非特處位, 勢尤奢僭過度, <呂>,< >,<上官>足以卜之, 甚非愛人之道, 又非後嗣之長策也. 陰氣之盛, 不亦宜乎!
臣又聞<未央>,<建章>,<甘泉>宮才人各以百數, 皆不得天性. 若<杜陵園>, 其已御見者, 臣子不敢有言, 雖然, 太皇太后之事也. 及諸侯王園, 與其後宮, 宜爲設員, 出其過制者, 此損陰氣應天救邪之道也. 今異至不應, 災將隨之. 其法大水, 極陰生陽, 反爲大旱, 甚則有火災, <春秋宋伯姬>是矣. 唯陛下財察.
明年夏四月乙未, <孝武園白鶴館>災. <奉>自以爲中, 上疏曰: 臣前上五際地震之效, 曰極陰生陽, 恐有火災. 不合明聽, 未見省答, 臣竊內不自信. 今<白鶴館>以四月乙未, 時加於卯, 月宿亢災, 與前地震同法. 臣<奉>乃深知道之可信也. 不勝拳拳, 願復賜間, 卒其終始.
上復延問以得失. <奉>以爲祭天地於<雲陽汾陰>, 及諸寢廟不以親疏迭毁, 皆煩費, 違古制. 又宮室苑 , 奢泰難供, 以故民困國虛, 亡累年之畜. 所繇來久, 不改其本, 難以末正, 乃上疏曰:
臣聞昔者<盤庚>改邑以興<殷>道, 聖人美之. 竊聞<漢>德隆盛, 在於<孝文皇帝>躬行節儉, 外省繇役. 其時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諸離宮館也. <未央宮>又無<高門>,<武臺>,<麒麟>,(凰)<[鳳]皇>,<白虎>,<玉堂>,<金華>之殿, 獨有<前殿>,<曲臺>,<漸臺>,<宣室>,<溫室>,<承明>耳. <孝文>欲作一臺, 度用百金, 重民之財, 廢而不爲, 其積土基, 至今猶存, 又下遺詔, 不起山墳. 故其時天下大和, 百姓洽足, 德流後嗣.
如令處於當今, 因此制度, 必不能成功名. 天道有常, 王道亡常, 亡常者所以應有常也. 必有非常之主, 然後能立非常之功. 臣願陛下徙都於<成周>, 左據<成皐>, (左)[右]阻< 池>, 前鄕<崧高>, 後介<大河>, 建<榮陽>, 扶<河東>, 南北千里以爲關, 而入<敖倉>;地方百里者八九, 足以自娛;東厭諸侯之權, 西遠<羌胡>之難, 陛下共己亡爲, 按<成周>之居, 兼<盤庚>之德, 萬歲之後, 長爲<高宗>. <漢家>郊兆寢廟祭祀之禮多不應古, 臣<奉>誠難亶居而改作, 故願陛下遷都正本. 衆制皆定, 亡復繕治宮館不急之費, 歲可餘一年之畜.
臣聞<三代>之祖積德以王, 然皆不過數百年而絶. <周>至<成王>, 有上賢之材, 因<文武>之業, 以<周召>爲輔, 有司各敬其事, 在位莫非其人. 天下甫二世耳, 然<周公>猶作詩書深戒<成王>, 以恐失天下. {書}則曰: 王毋若<殷王紂>. 其{詩}則曰: <殷>之未喪師, 克配上帝;宜監于<殷>, 駿命不易. 今<漢>初取天下, 起於< 沛>, 以兵征伐, 德化未洽, 後世奢侈, 國家之費當數代之用, 非直費財, 又乃費士. <孝武>之世, 暴骨四夷, 不可勝數. 有天下雖未久, 至於陛下八世九主矣, 雖有<成王>之明, 然亡<周召>之佐. 今東方連年飢饉, 加之以疾疫, 百姓菜色, 或至相食. 地比震動, 天氣 濁, 日光侵奪. 繇此言之, 執國政者豈可以不懷 而戒萬分之一乎! 故臣願陛下因天變而徙都, 所謂與天下更始者也. 天道終而復始, 窮則反本, 故能延長而亡窮也. 今<漢>道未終, 陛下本而始之, 於以永世延祚, 不亦優乎! 如因丙子之孟夏, 順太陰以東行, 到後七年之明歲, 必有五年之餘蓄, 然後大行考室之禮, 雖<周>之隆盛, 亡以加此. 唯陛下留神, 詳察萬世之策.
書奏, 天子異其意, 答曰: 問<奉>:今園廟有七, 云東徙, 狀何如? <奉>對曰: 昔<成王>徙<洛>, <般庚>遷<殷>, 其所避就, 皆陛下所明知也. 非有聖明, 不能一變天下之道. 臣<奉>愚戇狂惑, 唯陛下裁赦.
其後, <貢禹>亦言當定迭毁禮, 上遂從之. 及<匡衡>爲丞相, 奏徙南北郊, 其議皆自<奉>發之.
<奉>以中郞爲博士,諫大夫, 年老以壽終. 子及孫, 皆以學在儒官.
<李尋>字<子長>, <平陵>人也. 治{尙書}, 與<張孺>,<鄭寬中>同師. <寬中>等守師法敎授, <尋>獨好{洪範}災異, 又學天文月令陰陽. 事丞相<翟方進>, <方進>亦善爲星曆, 除<尋>爲吏, 數爲<翟侯>言事. 帝舅<曲陽侯王根>爲大司馬票騎將軍, 厚遇<尋>. 是時多災異, <根>輔政, 數虛己問<尋>. <尋>見<漢家>有中衰*액會之象, 其意以爲且有洪水爲災, 乃說<根>曰:
{書}云 天聰明, 蓋言<紫宮>極樞, 通位帝紀, <太微>四門, 廣開大道, 五經六緯, 尊術顯士, <翼張>舒布, 燭臨四海, <少微>處士, 爲比爲輔, 故次帝廷, 女宮在後. 聖人承天, 賢賢易色, 取法於此. 天官上相上將, 皆 面正朝, 憂責甚重, 要在得人. 得人之效, 成敗之機, 不可不勉也. 昔<秦穆公>說 之言, 任 之勇, 身受大辱, 社稷幾亡. 悔過自責, 思惟黃髮, 任用<百里奚>, 卒伯西域, 德列王道. 二者禍福如此, 可不愼哉!
夫士者, 國家之大寶, 功名之本也. 將軍一門九侯, 二十朱輪, <漢>興以來, 臣子貴盛, 未嘗至此. 夫物盛必衰, 自然之理, 唯有賢友彊輔, 庶幾可以保身命, 全子孫, 安國家.
{書}曰 曆象日月星辰 , 此言仰視天文, 俯察地理, 觀日月消息, 候星辰行伍, 揆山川變動, 參人民繇俗, 以制法度, 考禍福. 擧錯 逆, 咎敗將至, 徵兆爲之先見. 明君恐懼修正, 側身博問, 轉禍爲福;不可救者, 卽蓄備以待之, 故社稷亡憂.
竊見往者赤黃四塞, 地氣大發, 動土竭民, 天下擾亂之徵也. 彗星爭明, 庶雄爲桀, 大寇之引也. 此二者已頗效矣. 城中訛言大水, 奔走上城, 朝廷驚駭, 女 入宮, 此獨未效. 間者重以水泉涌溢, 帝宮闕仍出. 月,<太白>入<東井>, 犯<積水>, 缺<天淵>. 日數湛於極陽之色. 羽氣乘宮, 起風積雲. 又錯以山崩地動, <河>不用其道. 盛冬*雷電, 潛龍爲 . 繼以隕星流彗, 維,塡上見, 日蝕有背鄕. 此亦高下易居, 洪水之徵也. 不憂不改, 洪水乃欲 滌, 流彗乃欲 除;改之, 則有年亡期. 故屬者頗有變改, 小貶邪猾, 日月光精, 時雨氣應, 此皇天右<漢>亡已也, 何況致大改之!
宜急博求幽隱, 拔擢天士, 任以大職. 諸 茸 , 抱虛求進, 及用殘賊酷虐聞者, 若此之徒, 皆嫉善憎忠, 壞天文, 敗地理, 涌 邪陰, 湛溺太陽, 爲主結怨於民, 宜以時廢退, 不當得居位. 誠必行之, 凶災銷滅, 子孫之福不旋日而至. 政治感陰陽, 猶鐵炭之低 , 見效可信者也. 及諸蓄水連泉, 務通利之. 修舊 防, 省池澤稅, 以助損邪陰之盛. 案行事, 考變易, 訛言之效, 未嘗不至. 請徵<韓放>, <周敞>,<王望>可與圖之.
<根>於是薦<尋>. <哀帝>初卽位, 召<尋>待詔黃門, 使侍中衛尉<傅喜>問<尋>曰: 間者水出地動, 日月失度, 星辰亂行, 災異仍重, 極言毋有所諱. <尋>對曰:
陛下聖德, 尊天敬地, 畏命重民, 悼懼變異, 不忘疏賤之臣, 幸使重臣臨問, 愚臣不足以奉明詔. 竊見陛下新卽位, 開大明, 除忌諱, 博延名士, 靡不 進. 臣<尋>位卑術淺, 過隨衆賢待詔, 食太官, 衣御府, 久 <玉堂>之署. 比得召見, 亡以自效. 復特見延問至誠, 自以逢不世出之命, 願竭愚心, 不敢有所避, 庶幾萬分有一可采. 唯棄須臾之間, 宿留 言, 考之文理, 稽之{五經}, 揆之聖意, 以參天心. 夫變異之來, 各應象而至, 臣謹條陳所聞.
{易}曰: 縣象著明, 莫大乎日月. 夫日者, 衆陽之長, 輝光所燭, 萬里同晷, 人君之表也. 故日將旦, 淸風發, 陰伏, 君以臨朝, 不牽於色. 日初出, 炎以陽, 君登朝, 不行, 忠直進, 不蔽障. 日中輝光, 君德盛明, 大臣奉公. 日將入, 專以壹, 君就房, 有常節. 君不修道, 則日失其度, 昧亡光. 各有云爲. 其於東方作, 日初出時, 陰雲邪氣起者, 法爲牽於女謁, 有所畏難;日出後, 爲近臣亂政;日中, 爲大臣欺誣;日且入, 爲妻妾役使所營. 間者日尤不精, 光明侵奪失色, 邪氣珥 數作. 本起於晨, 相連至昏, 其日出後至日中間差 . 小臣不知內事, 竊以日視陛下志操, 衰於始初多矣. 其咎恐有以守正直言而得罪者, 傷嗣害世, 不可不愼也. 唯陛下執乾剛之德, 彊志守度, 毋聽女謁邪臣之態. 諸保阿乳母甘言悲辭之託, 斷而勿聽. 勉强大誼, 絶小不忍;良有不得已, 可賜以財貨, 不可私以官位, 誠皇天之禁也. 日失其光, 則星辰放流. 陽不能制陰, 陰桀得作. 間者<太白>正晝經天. 宜隆德克躬, 以執不軌.
臣聞月者, 衆陰之長, 銷息見伏, 百里爲品, 千里立表, 萬里連紀, 妃后大臣諸侯之象也. 朔晦正終始, 弦爲繩墨, 望成君德, 春夏南, 秋冬北. 間者, 月數以春夏與日同道, 過<軒轅>上后受氣, 入<太微>帝廷(楊)[揚]光輝, 犯上將近臣, 列星皆失色, 厭厭如滅, 此爲母后與政亂朝, 陰陽俱傷, 兩不相便. 外臣不知朝事, 竊信天文卽如此, 近臣已不足杖矣. 屋大柱小, 可爲寒心. 唯陛下親求賢士, 無彊所惡, 以崇社稷, 尊彊本朝.
臣聞五星者, 五行之精, 五帝司命, 應王者號令爲之節度. <歲星>主歲事, 爲統首, 號令所紀, 今失度而盛, 此君指意欲有所爲, 未得其節也. 又<塡星>不避<歲星>者, 后帝共政, 相留於<奎>,<婁>, 當以義斷之. (營)<[熒]惑>往來亡常, 周歷兩宮, 作態低 , 入天門, 上明堂, 貫<尾>亂宮. <太白>發越犯庫, 兵寇之應也. 貫黃龍, 入帝庭, 當門而出, 隨<熒惑>入天門, 至<房>而分, 欲與<熒惑>爲患, 不敢當明堂之精. 此陛下神靈, 故禍亂不成也. <熒惑>厥弛, 巧依勢, 微言毁譽, 進類蔽善. <太白>出端門, 臣有不臣者. <火>入室, <金>上堂, 不以時解, 其憂凶. <塡>,<歲>相守, 又主內亂. 宜察蕭牆之內, 毋忽親疏之微, 誅放 人, 防絶萌牙, 以 滌濁濊, 消散積惡, 毋使得成禍亂. <辰星>主正四時, 當效於四仲;四時失序, 則<辰星>作異. 今出於歲首之孟, 天所以譴告陛下也. 政急則出蚤, 政緩則出晩, 政絶不行則伏不見而爲彗 . 四孟皆出, 爲易王命;四季皆出, 星家所諱. 今幸獨出寅孟之月, 蓋皇天所以篤右陛下也, 宜深自改.
治國故不可以戚戚, 欲速則不達. 經曰: 三載考績, 三考黜陟. 加以號令不順四時, 旣往不咎, 來事之師也. 間者春三月治大獄, 時賊陰立逆, 恐歲小收;季夏擧兵法, 時寒氣應, 恐後有霜雹之災;秋月行封爵, 其月土濕奧, 恐後有雷雹之變. 夫以喜怒賞罰, 而不顧時禁, 雖有<堯舜>之心, 猶不能致和. 善言天者, 必有效於人. 設上農夫而欲冬田, 肉袒深耕, 汗出種之, 然猶不生者, 非人心不至, 天時不得也. {易}曰: 時止則止, 時行則行, 動靜不失其時, 其道光明. {書}曰: 敬授民時. 故古之王者, 尊天地, 重陰陽, 敬四時, 嚴月令. 順之以善政, 則和氣可立致, 猶 鼓之相應也. 今朝廷忽於時月之令, 諸侍中尙書近臣宜皆令通知月令之意, 設 下請事;若陛下出令有謬於時者, 當知爭之, 以順時氣.
臣聞五行以水爲本, 其星玄武< 女>, 天地所紀, 終始所生. 水爲準平, 王道公正修明, 則百川理, 落脈通;偏黨失綱, 則踊溢爲敗. {書}云 水曰潤下 , 陰動而卑, 不失其道. 天下有道, 則<河>出圖, <洛>出書, 故<河>,<洛>決溢, 所爲最大. 今<汝>,<潁> 澮皆川水漂踊, 與雨水 爲民害, 此{詩}所謂 震電, 不寧不令, 百川沸騰 者也. 其咎在於<皇甫>卿士之屬. 唯陛下留意詩人之言, 少抑外親大臣.
臣聞地道柔靜, 陰之常義也. 地有上中下, 其上位震, 應妃后不順, 中位應大臣作亂, 下位應庶民離畔. 震或於其國, 國君之咎也. 四方中央連國歷州俱動者, 其異最大. 間者<關東>地數震, 五星作異, 亦未大逆, 宜務崇陽抑陰, 以救其咎;固志建威, 閉絶私路, 拔進英雋, 退不任職, 以彊本朝. 夫本彊則精神折衝, 本弱則招殃致凶, 爲邪謀所陵. 聞往者<淮南王>作謀之時, 其所難者, 獨有<汲 >, [以爲]<公孫弘>等不足言也. <弘>, <漢>之名相, 於今亡比, 而尙見輕, 何況亡<弘>之屬乎? 故曰朝廷亡人, 則爲賊亂所輕, 其道自然也. 天下未聞陛下奇策固守之臣也. 語曰, 何以知朝廷之衰? 人人自賢, 不務於通人, 故世陵夷.
馬不伏歷, 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 不可以重國. {詩}曰 濟濟多士, <文王>以寧 , <孔子>曰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 非虛言也. 陛下秉四海之衆, 曾亡柱幹之固守聞於四境, 殆開之不廣, 取之不明, 勸之不篤. 傳曰: 土之美者善養禾, 君之明者善養士. 中人皆可使爲君子. 詔書進賢良, 赦小過, 無求備, 以博聚英儁. 如近世<貢禹>, 以言事忠切蒙尊榮, 當此之時, 士 身立名者多. <禹>死之後, 日日以衰. 及京兆尹<王章>坐言事誅滅, 智者結舌, 邪僞 興, 外戚 命, 君臣隔塞, 至絶繼嗣, 女宮作亂. 此行事之敗, 誠可畏而悲也.
本在積任母后之家, 非一日之漸, 往者不可及, 來者猶可追也. 先帝大聖, 深見天意昭然, 使陛下奉承天統, 欲矯正之也. 宜少抑外親, 選練左右, 擧有德行道術通明之士充備天官, 然後可以輔聖德, 保帝位, 承大宗. 下至郞吏從官, 行能亡以異, 又不通一藝, 及博士無文雅者, 宜皆使就南畝, 以視天下, 明朝廷皆賢材君子, 於以重朝尊君, 滅凶致安, 此其本也. 臣自知所言害身, 不 死亡之誅, 唯財留神, 反覆覆愚臣之言.
是時<哀帝>初立, <成帝>外家<王氏>未甚抑黜, 而帝外家<丁>,<傅>新貴, 祖母<傅太后>尤驕恣, 欲稱尊號. 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執政諫爭, 久之, 上不得已, 遂免<光>,<丹>而尊<傅太后>. 語在{丹傳}. 上雖不從<尋>言, 然采其語, 每有非常, 輒問<尋>. <尋>對屢中, 遷黃門侍郞. 以<尋>言且有水災, 故拜<尋>爲騎都尉, 使護<河> .
初, <成帝>時, <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 以言 <漢家>逢天地之大終, 當更受命於天, 天帝使眞人<赤精子>, 下敎我此道. <忠可>以敎<重平夏賀良>,<容丘丁廣世>,<東郡郭昌>等, 中壘校尉<劉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衆, 下獄治服, 未斷病死. <賀良>等坐挾學<忠可>書以不敬論, 後<賀良>等復私以相敎. <哀帝>初立, 司 校尉<解光>亦以明經通災異得幸, 白<賀良>等所挾<忠可>書. 事下奉車都尉<劉歆>, <歆>以爲不合{五經}, 不可施行. 而<李尋>亦好之. <光>曰: 前<歆>父<向>奏<忠可>下獄, <歆>安肯通此道? 時<郭昌>爲<長安>令, 勸<尋>宜助<賀良>等. <尋>遂白<賀良>等皆待詔黃門, 數召見, 陳說 <漢>曆中衰, 當更受命. <成帝>不應天命, 故絶嗣. 今陛下久疾, 變異屢數, 天所以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號, 乃得延年益壽, 皇子生, 災異息矣. 得道不得行, 咎殃且亡, 不有洪水將出, 災火且起, 滌 (人民)[民人].
<哀帝>久寢疾, 幾其有益, 遂從<賀良>等議. 於是詔制丞相御史: 蓋聞{尙書}『五曰考終命』, 言大運壹終, 更紀天元人元, 考文正理, 推曆定紀, 數如甲子也. 朕以 身入繼太祖, 承皇天, 總百僚, 子元元, 未有應天心之效. 卽位出入三年, 災變數降, 日月失度, 星辰錯謬, 高下貿易, 大異連仍, 盜賊 起. 朕甚懼焉, 戰戰兢兢, 唯恐陵夷. 惟<漢>興至今二百載, 曆紀開元, 皇天降非材之右, <漢國>再獲受命之符, 朕之不德, 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 必與天下自新. 其大赦天下, 以<建平>二年爲<太初>(元將)元年, 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 漏刻以百二十爲度. 布告天下, 使明知之. 後月餘, 上疾自若. <賀良>等復欲妄變政事, 大臣爭以爲不可許. <賀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 宜退丞相御史, 以<解光>,<李尋>輔政. 上以其言亡驗, 遂下<賀良>等吏, 而下詔曰: 朕獲保宗廟, 爲政不德, 變異屢仍, 恐懼戰栗, 未知所繇. 待詔<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 增益漏刻, 可以永安國家. 朕信道不篤, 過聽其言, 幾爲百姓獲福. 卒無嘉應, 久旱爲災. 以問<賀良>等, 對當復改制度, 皆背經誼, 違聖制, 不合時宜. 夫過而不改, 是爲過矣. 六月甲子詔書, 非赦令也, 皆 除之. <賀良>等反道惑衆, 姦態當窮竟. 皆下獄, 光祿勳<平當>,光祿大夫<毛莫如>與御史中丞,廷尉雜治, 當<賀良>等執左道, 亂朝政, 傾覆國家, 誣罔主上, 不道. <賀良>等皆伏誅. <尋>及<解光>減死一等, 徙<敦煌郡>
贊曰:幽贊神明, 通合天人之道者, 莫著乎{易},{春秋}. 然<子 >猶云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已矣. <漢>興推陰陽言災異者, <孝武>時有<董仲舒>,<夏侯始昌>, <昭>,<宣>則< 孟>,<夏侯勝>, <元>,<成>則<京房>,<翼奉>,<劉向>,<谷永>, <哀>,<平>則<李尋>,<田終術>. 此其納說時君著明者也. 察其所言, 佛一端. 假經設誼, 依託象類, 或不免乎 億則屢中 . <仲舒>下吏, <夏侯>囚執, < 孟>誅戮, <李尋>流放, 此學者之大戒也. <京房>區區, 不量淺深, 危言刺譏, 構怨彊臣, 罪辜不旋踵, 亦不密以失身, 悲夫!
漢書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趙廣漢>字<子都>, < 郡 吾>人也, 故屬<河間>. 少爲郡吏,州從事, 以廉 通敏下士爲名. 擧茂材, 平準令. 察廉爲<陽翟>令. 以治行尤異, 遷京輔都尉, 守京兆尹. 會<昭帝>崩, 而<新 杜建>爲京兆 , 護作<平陵>方上. <建>素豪俠, 賓客爲姦利, <廣漢>聞之, 先風告. <建>不改, 於是收案致法. 中貴人豪長者爲請無不至, 終無所聽. 宗族賓客謀欲簒取, <廣漢>盡知其計議主名起居, 使吏告曰: 若計如此, 且幷滅家. 令數吏將<建>棄市, 莫敢近者. 京師稱之.
是時, <昌邑王>徵卽位, 行淫亂, 大將軍< 光>與 臣共廢王, 尊立<宣帝>. <廣漢>以與議定策, 賜爵關內侯.
遷<潁川>太守. 郡大姓<原>,< >宗族橫恣, 賓客犯爲盜賊, 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廣漢>旣至數月, 誅<原>,< >首惡, 郡中震栗.
先是, <潁川>豪桀大姓相與爲婚姻, 吏俗朋黨. <廣漢>患之, 使其中可用者受記, 出有案問, 旣得罪名, 行法罰之, <廣漢>故漏泄其語, 令相怨咎. 又敎吏爲 , 及得投書, 削其主名, 而託以爲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其後彊宗大族家家結爲仇 , 姦黨散落, 風俗大改. 吏民相告 , <廣漢>得以爲耳目, 盜賊以故不發, 發又輒得. 壹切治理, 威名流聞, 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聞<廣漢>.
<本始>二年, <漢>發五將軍擊<匈奴>, 徵<廣漢>以太守將兵, 屬蒲類將軍<趙充國>. 從軍還, 復用守京兆尹, 滿歲爲眞.
<廣漢>爲二千石, 以和顔接士, 其尉薦待遇吏, 殷勤甚備. 事推功善, 歸之於下, 曰: 某 卿所爲, 非二千石所及. 行之發於至誠. 吏見者皆輸寫心腹, 無所隱匿, 咸願爲用, 無所避. <廣漢>聰明, 皆知其能之所宜, 盡力與否. 其或負者, 輒先聞知, 風諭不改, 乃收捕之, 無所逃, 按之*罪立具, 卽時伏辜.
<廣漢>爲人彊力, 天性精於吏職. 見吏民, 或夜不寢至旦. 尤善爲鉤距, 以得事情. 鉤距者, 設欲知馬賈, 則先問狗, 已問羊, 又問牛, 然後及馬, 參伍其賈, 以類相準, 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唯<廣漢>至精能行之, 人效者莫能及也. 郡中盜賊, 閭里輕俠, 其根株窟穴所在, 及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姦, 皆知之. <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 坐語未訖, <廣漢>使吏捕治具服. 富人<蘇回>爲郞, 二人劫之. 有頃, <廣漢>將吏到家, 自立庭下, 使<長安>丞< 奢>叩堂戶曉賊, 曰: 京兆尹<趙君>謝兩卿, 無得殺質, 此宿衛臣也. 釋質, 束手, 得善相遇, 幸逢赦令, 或時解脫. 二人驚愕, 又素聞<廣漢>名, 卽開戶出, 下堂叩頭, <廣漢> 謝曰: 幸全活郞, 甚厚! 送獄, 吏謹遇, 給酒肉. 至冬當出死, 豫爲調棺, 給斂葬具, 告語之, 皆曰: 死無所恨!
<廣漢>嘗記召<湖>都亭長, <湖>都亭長西至<界上>, <界上>亭長 曰: 至府, 爲我多謝問<趙君>. 亭長旣至, <廣漢>與語, 問事畢, 謂曰: <界上>亭長寄聲謝我, 何以不爲致問? 亭長叩頭服實有之. <廣漢>因曰: 還爲吾謝<界上>亭長, 勉思職事, 有以自效, 京兆不忘卿厚意. 其發姦 伏如神, 皆此類也.
<廣漢>奏請, 令<長安>游 獄吏秩百石, 其後百石吏皆差自重, 不敢枉法妄繫留人. <京兆>政淸, 吏民稱之不容口. 長老傳以爲自<漢>興以來治<京兆>者莫能及. 左馮翊,右扶風皆治<長安>中, 犯法者從迹喜過<京兆>界. <廣漢>歎曰: 亂吾治者, 常二輔也! 誠令<廣漢>得兼治之, 直差易耳.
初, 大將軍< 光>秉政, <廣漢>事<光>. 及<光>薨後, <廣漢>心知微指, 發<長安>吏自將, 與俱至<光>子<博陸侯禹>第, 直突入其門, 索私屠 , 椎破盧罌, 斧斬其門關而去. 時<光>女爲皇后, 聞之, 對帝涕泣. 帝心善之, 以召問<廣漢>. <廣漢>由是侵犯貴戚大臣. 所居好用世吏子孫新進年少者, 專 彊壯*蜂氣, 見事風生, 無所回避, 率多果敢之計, 莫爲持難. <廣漢>終以此敗.
初, <廣漢>客私 酒<長安>市, 丞相(史)[吏]逐去(客). 客疑男子<蘇賢>言之, 以語<廣漢>. <廣漢>使<長安>丞按<賢>, 尉史<禹>故劾<賢>爲騎士屯< 上>, 不詣屯所, 乏軍興. <賢>父上書訟罪, 告<廣漢>, 事下有司覆治. <禹>坐要斬, 請逮捕<廣漢>. 有詔卽訊, 辭服, 會赦, 貶秩一等. <廣漢>疑其邑子<榮畜>敎令, 後以 法論殺<畜>. 人上書言之, 事何丞相御史, 案驗甚急. <廣漢>使所親信<長安>人爲丞相府門卒, 令微司丞相門內不法事. <地節>三年七月中, 丞相傅婢有過, 自絞死. <廣漢>聞之, 疑丞相夫人 殺之府舍. 而丞相奉齋酎入廟祠, <廣漢>得此, 使中郞<趙奉壽>風曉丞相, 欲以脅之, 毋令窮正己事. 丞相不聽, 按驗愈急. <廣漢>欲告之, 先問太史知星氣者, 言今年當有戮死大臣, <廣漢>卽上書告丞相罪. 制曰: 下京兆尹治. <廣漢>知事迫切, 遂自將吏卒突入丞相府, 召其夫人 庭下受辭, 收奴婢十餘人去, 責以殺婢事. 丞相<魏相>上書自陳: 妻實不殺婢. <廣漢>數犯罪法不伏辜, 以詐巧迫脅臣<相>, 幸臣<相>寬不奏. 願下明使者治<廣漢>所驗臣<相>家事. 事下廷尉治(罪), 實丞相自以過譴笞傅婢, 出至外弟乃死, 不如<廣漢>言. 司直<蕭望之>劾奏: <廣漢> 辱大臣, 欲以劫持奉公, 逆節傷化, 不道. <宣帝>惡之, 下<廣漢>廷尉獄, 又坐賊殺不辜, 鞠獄故不以實, 擅斥除騎士乏軍興數罪. 天子可其奏. 吏民守闕號泣者數萬人, 或言 臣生無益縣官, 願代<趙京兆>死, 使得收養小民. <廣漢>竟坐要斬.
<廣漢>雖坐法誅, 爲京兆尹廉明, 威制豪彊, 小民得職. 百姓追思, 歌之至今.
<尹翁歸>字<子兄>, <河東平陽>人也, 徙<杜陵>. <翁歸>少孤, 與季父居. 爲獄小吏, 曉習文法. 喜擊劍, 人莫能當. 是時大將軍< 光>秉政, 諸< >在<平陽>, 奴客持刀兵入市鬪變, 吏不能禁, 及<翁歸>爲市吏, 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 , 百賈畏之.
後去吏居家. 會<田延年>爲<河東>太守, 行縣至<平陽>, 悉召故吏五六十人, <延年>親臨見, 令有文者東, 有武者西. 閱數十人, 次到<翁歸>, 獨伏不肯起, 對曰: <翁歸>文武兼備, 唯所施設. 功曹以爲此吏倨敖不遜, <延年>曰: 何傷 遂召上辭問, 甚奇其對, 除補卒史, 便從歸府. 案事發姦, 窮竟事情, <延年>大重之, 自以能不及<<翁歸>, 徙署督郵. 河東>二十八縣, 分爲兩部, < 孺>部<汾>北, <翁歸>部<汾>南. 所擧應法, 得其罪辜, 屬縣長吏雖中傷, 莫有怨者. 擧廉爲< 氏>尉, 歷守郡中, 所居治理, 遷補都內令, 擧廉爲<弘農>都尉.
徵拜<東海>太守, 過辭廷尉<于定國>. <定國>家在<東海>, 欲屬託邑子兩人, 令坐後堂待見. <定國>與<翁歸>語終日, 不敢見其邑子. 旣去, <定國>乃謂邑子曰: 此賢將, 汝不任事也, 又不可干以私.
<翁歸>治<東海>明察, 郡中吏民賢不肖, 及姦邪罪名盡知之. 縣縣各有記籍. 自聽其政, 有急名則少緩之;吏民小解, 輒披籍. 縣縣收取 吏豪民, 案致其罪, 高至於死. 收取人必於秋冬課吏大會中, 及出行縣, 不以無事時. 其有所取也, 以一警百, 吏民皆服, 恐懼改行自新. <東海>大豪< 許仲孫>爲姦猾, 亂吏治, 郡中苦之. 二千石欲捕者, 輒以力勢變詐自解, 終莫能制. <翁歸>至, 論棄<仲孫>市, 一郡怖栗, 莫敢犯禁. <東海>大治.
以高第入守右扶風, 滿歲爲眞. 選用廉平疾姦吏以爲右職, 接待以禮, 好惡與同之;其負<翁歸>, 罰亦必行. 治如在<東海>故迹, 姦邪罪名亦縣縣有名籍. 盜賊發其比伍中, <翁歸>輒召其縣長吏, 曉告以姦 主名, 敎使用類推迹盜賊所過抵, 類常如<翁歸>言, 無有遺(託)[脫]. 緩於小弱, 急於豪彊. 豪彊有論罪, 輸掌畜官, 使斫 , 責以員程, 不得取代, 不中程, 輒笞督, 極者至以 自 而死. 京師畏其威嚴, <扶風>大治, 盜賊課常爲<三輔>最.
<翁歸>爲政雖任刑, 其在公卿之間淸 自守, 語不及私, 然溫良 退, 不以行能驕人, 甚得名譽於朝廷. 視事數歲, <元康>四年病卒. 家無餘財, 天子賢之, 制詔御史: 朕夙興夜寐, 以求賢爲右, 不異親疏近遠, 務在安民而已. 扶風<翁歸>廉平鄕正, 治民異等, 早夭不遂, 不得終其功業, 朕甚憐之. 其賜<翁歸>子黃金百斤, 以奉其祭祠.
<翁歸>三子皆爲郡守. 少子<岑>歷位九卿, 至後將軍. 而< 孺>亦至<廣陵>相, 有治名. 由是世稱<田延年>爲知人.
<韓延壽>字<長公>, <燕>人也, 徙<杜陵>. 少爲郡文學. 父<義>爲<燕>郞中. <刺王>之謀逆也, <義>諫而死, <燕>人閔之. 是時<昭帝>富於春秋, 大將軍< 光>持政, 徵郡國賢良文學, 問以得失. 時<魏相>以文學對策, 以爲 賞罰所以勸善禁惡, 政之本也. 日者<燕王>爲無道, <韓義>出身彊諫, 爲王所殺. <義>無<比干>之親而蹈<比干>之節, 宜顯賞其子, 以示天下, 明爲人臣之義. <光>納其言, 因擢<延壽>爲諫大夫, 遷<淮陽>太守. 治甚有名, 徙<潁川>.
<潁川>多豪彊, 難治, 國家常爲選良二千石. 先是, <趙廣漢>爲太守, 患其俗多朋黨, 故構會吏民, 令相告 , 一切以爲聰明, <潁川>由是以爲俗, 民多怨讐. <延壽>欲更改之, 敎以禮讓, 恐百姓不從, 乃歷召郡中長老爲鄕里所信向者數十人, 設酒具食, 親與相對, 接以禮意, 人人問以謠俗, 民所疾苦, 爲陳和睦親愛銷除怨咎之路. 長老皆以爲便, 可施行, 因與議定嫁娶喪祭儀品, 略依古禮, 不得過法. <延壽>於是令文學校官諸生皮弁執俎豆, 爲吏民行喪嫁娶禮. 百姓遵用其敎, 賣偶車馬下里僞物者, 棄之市道. 數年, 徙爲<東郡>太守, <黃 >代<延壽>居<潁川>, < >因其迹而大治.
<延壽>爲吏, 上禮義, 好古敎化, 所至必聘其賢士, 以禮待用, 廣謀議, 納諫爭;擧行喪讓財, 表孝弟有行;修治學官, 春秋鄕(社)[射], 陳鍾鼓管弦, 盛升降揖讓, 及都試講武, 設斧鉞旌旗, 習射御之事. 治城郭, 收賦租, 先明布告其日, 以期會爲大事, 吏民敬畏趨鄕之. 又置正,五長, 相率以孝弟, 不得舍姦人. 閭里仟佰有非常, 吏輒聞知, 姦人莫敢入界. 其始若煩, 後吏無追捕之苦, 民無 楚之憂, 皆便安之. 接待下吏, 恩施甚厚而約誓明. 或欺負之者, <延壽>痛自刻責: 豈其負之, 何以至此? 吏聞者自傷悔, 其縣尉至自刺死. 及門下 自 , 人救不殊, 因 不能言. <延壽>聞之, 對 史涕泣, 遣吏 治視, 厚復其家.
<延壽>嘗出, 臨上車, 騎吏一人後至, 功曹議罰白. 還至府門, 門卒當車, 願有所言. <延壽>止車問之, 卒曰: {孝經}曰:『資於事父以事君, 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 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 今旦明府早駕, 久駐未出, 騎吏父來至府門, 不敢入. 騎吏聞之, 趨走出謁, 適會明府登車. 以敬父而見罰, 得毋虧大化乎? <延壽>擧手輿中曰: 微子, 太守不自知過. 歸舍, 召見門卒. 卒本諸生, 聞<延壽>賢, 無因自達, 故代卒, <延壽>遂待用之. 其納善聽諫, 皆此類也. 在<東郡>三歲, 令行禁止, 斷獄大減, 爲天下最.
入守左馮翊, 滿歲稱職爲眞. 歲餘, 不肯出行縣. 丞 數白: 宜循行郡中, 覽觀民俗, 考長吏治迹. <延壽>曰: 縣皆有賢令長, 督郵分明善惡於外, 行縣恐無所益, 重爲煩擾. 丞 皆以爲方春月, 可壹出勸耕桑. <延壽>不得已, 行縣至<高陵>, 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 <延壽>大傷之, 曰: 幸得備位, 爲郡表率, 不能宣明敎化, 至令民有骨肉爭訟, 旣傷風化, 重使賢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 咎在馮翊, 當先退. 是日移病不聽事, 因入臥傳舍, 閉閤思過. 一縣莫知所爲, 令丞,嗇夫,三老亦皆自繫待罪. 於是訟者宗族傳相責讓, 此兩昆弟深自悔, 皆自 肉袒謝, 願以田相移, 終死不敢復爭. <延壽>大喜, 開閤延見, 內酒肉與相對飮食, 勉以意告鄕部, 有以表勸悔過從善之民. <延壽>乃起聽事, 勞謝令丞以下, 引見尉薦. 郡中 然, 莫不傳相 , 不敢犯. <延壽>恩信周 二十四縣, 莫復以辭訟自言者. 推其至誠, 吏民不忍欺 .
<延壽>代<蕭望之>爲左馮翊, 而<望之>遷御史大夫. 侍謁者<福>爲<望之>道<延壽>在<東郡>時放散官錢千餘萬. <望之>與丞相<丙吉>議, <吉>以爲更大赦, 不須考. 會御史當問(事)<東郡>, <望之>因令幷問之. <延壽>聞知, 卽部吏案校<望之>在馮翊時 犧官錢放散百餘萬. 犧吏掠治急, 自引與<望之>爲姦. <延壽>劾奏, 移殿門禁止<望之>. <望之>自奏 職在總領天下, 聞事不敢不問, 而爲<延壽>所拘持. 上由是不直<延壽>, 各令窮竟所考. <望之>卒無事實, 而<望之>遣御史案<東郡>, 具得其事. <延壽>在<東郡>時, 試騎士, 治飾兵車. 龍虎朱爵. <延壽>衣黃紈方領, 駕四馬, 傅總, 建幢棨, 植羽 , 鼓車歌車. 功曹引車, 皆駕四馬, 載棨戟. 五騎爲伍, 分左右部, 軍假司馬,千人持幢旁 . 歌者先居射室, 望見<延壽>車, <楚>歌. <延壽>坐射室, 騎吏持戟夾陛列立, 騎士從者帶弓 羅後. 令騎士兵車四面營陳, 被甲 居馬上, 抱弩負 . 又使騎士 車弄馬盜 . <延壽>又取官銅物, 候月蝕鑄作刀劍*鉤 , 放效尙方事. 及取官錢帛, 私假繇使吏. 及治飾車甲三百萬以上.
於是<望之>劾奏<延壽>上僭不道, 又自陳: 前爲<延壽>所奏, 今復擧<延壽>罪, 衆庶皆以臣懷不正之心. 侵 <延壽>. 願下丞相,中二千石,博士議其罪. 事下公卿, 皆以<延壽>前旣無狀, 後復誣 典法大臣, 欲以解罪, 狡猾不道. 天子惡之, <延壽>竟坐棄市. 吏民數千人送至<渭城>, 老小扶持車 , 爭奏酒炙. <延壽>不忍距逆, 人人爲飮, 計飮酒石餘. 使 史分謝送者: 遠苦吏民, <延壽>死無所恨. 百姓莫不流涕.
<延壽>三子皆爲郞吏. 且死, 屬其子勿爲吏, 以己爲戒. 子皆以父言去官不仕. 至孫<威>, 乃復爲吏至將軍. <威>亦多恩信, 能 衆, 得士死力. <威>又坐奢僭誅, <延壽>之風類也.
<張敞>字<子高>, 本<河東平陽>人也. 祖父<孺>爲<上谷>太守, 徙<茂陵>. <敞>父<福>事<孝武帝>, 官至光祿大夫. <敞>後隨<宣帝>徙<杜陵>. <敞>本以鄕有秩補太守卒史, 察廉爲<甘泉倉>長, 稍遷太僕丞, <杜延年>甚奇之. 會<昌邑王>徵卽位, 動作不由法度, <敞>上書諫曰: <孝昭皇帝>蚤崩無嗣, 大臣憂懼, 選賢聖承宗廟, 東迎之日, 唯恐屬車之行遲. 今天子以盛年初卽位, 天下莫不拭目傾耳, 觀化聽風. 國輔大臣未 , 而<昌邑>小輦先遷, 此過之大者也. 後十餘日王<賀>廢, <敞>以切諫顯名, 擢爲<豫州>刺史. 以數上事有忠言, <宣帝>徵<敞>爲太中大夫, 與<于定國> 平尙書事. 以正違 大將軍< 光>, 而使主兵車出軍省減用度, 復出爲<函谷關>都尉. <宣帝>初卽位, 廢王<賀>在<昌邑>, 上心憚之, 徙<敞>爲<山陽>太守.
久之, 大將軍< 光>薨, <宣帝>始親政事, 封<光>兄孫<山>,<雲>皆爲列侯, 以<光>子<禹>爲大司馬. 頃之, <山>,<雲>以過歸第, < 氏>諸壻親屬頗出補吏. <敞>聞之, 上封事曰: 臣聞<公子季友>有功於<魯>, 大夫<趙衰>有功於<晉>, 大夫<田完>有功於<齊>, 皆疇其(官邑)[庸], 延及子孫, 終後<田氏>簒<齊>, <趙氏>分<晉>, <季氏> <魯>. 故<仲尼>作{春秋}, 迹盛衰, 譏世卿最甚. 乃者大將軍決大計, 安宗廟, 定天下, 功亦不細矣. 夫<周公>七年耳, 而大將軍二十歲, 海內之命, 斷於掌握. 方其隆時, 感動天地, 侵迫陰陽, 月 日蝕, 晝冥宵光, 地大震裂, 火生地中, 天文失度, 祥變怪, 不可勝記, 皆陰類盛長, 臣下 制之所生也. 朝臣宜有明言, 曰陛下 寵故大將軍以報功德足矣. 間者輔臣 政, 貴戚太盛, 君臣之分不明, 請罷< 氏>三侯皆就弟. 及衛將軍<張安世>, 宜賜 杖歸休, 時存問召見, 以列侯爲天子師. 明詔以恩不聽, 臣以義固爭而後許, 天下必以陛下爲不忘功德, 而朝臣爲知禮, < 氏>世世無所患苦. 今朝廷不聞直聲, 而令明詔自親其文, 非策之得者也. 今兩侯以出, 人情不相遠, 以臣心度之, 大司馬及其枝屬必有畏懼之心. 夫近臣自危, 非完計也, 臣<敞>願於廣朝白發其端, 直守遠郡, 其路無由. 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 言之微 書不能文也, 故<伊尹>五就<桀>, 五就<湯>, <蕭相國>薦<淮陰>累歲乃得通, 況乎千里之外, 因書文諭事指哉! 唯陛下省察. 上甚善其計, 然不徵也.
久之, <勃海>,<膠東>盜賊 起, <敞>上書自請治之, 曰: 臣聞忠孝之道, 退家則盡心於親, 進宦則竭力於君. 夫小國中君猶有奮不顧身之臣, 況於明天子乎! 今陛下遊意於太平, 勞精於政事, 不舍晝夜. 臣有司宜各竭力致身. <山陽郡>戶九萬三千, 口五十萬以上, 訖計盜賊未得者七十七人, 課諸事亦略如此. 臣<敞>愚駑, 旣無以佐思慮, 久處閒郡, 身逸樂而忘國事, 非忠孝之節也. 伏聞<膠東>,<勃海>左右郡歲數不登, 盜賊 起, 至攻官寺, 簒囚徒, 搜市朝, 劫列侯. 吏失綱紀, 姦軌不察. 臣<敞>不敢愛身避死, 唯明詔之所處, 願盡力 挫其暴虐, 存撫其孤弱. 事卽有業, 所至郡條奏其所由廢及所以興之狀. 書奏, 天子徵<敞>, 拜<膠東>相, 賜黃金三十斤. <敞>辭之官, 自請治劇郡非賞罰無以勸善懲惡, 吏追捕有功效者, 願得壹切比<三輔>尤異. 天子許之.
<敞>到<膠東>, 明設購賞, 開 盜令相捕斬除罪. 吏追捕有功, 上名尙書調補縣令者數十人. 由是盜賊解散, 傳相捕斬. 吏民 然, 國中遂平.
居頃之, 王太后數出游獵, <敞>奏書諫曰: 臣聞<秦王>好淫聲, <葉陽后>爲不聽<鄭衛>之樂;<楚嚴>好田獵, <樊姬>爲(之)不食鳥獸之肉. 口非惡旨甘, 耳非憎絲竹也, 所以抑心意, 絶耆欲者, 將以率二君而全宗祀也. 禮, 君母出門則乘輜輧, 下堂則從傅母, 進退則鳴玉佩, 內飾則結綢繆. 此言尊貴所以自斂制, 不從恣之義也, 今太后資質淑美, 慈愛寬仁, 諸侯莫不聞, 而少以田獵縱欲爲名, 於以上聞, 亦未宜也. 唯觀覽於往古, 全行乎來今, 令后姬得有所法則, 下臣有所稱誦, 臣<敞>幸甚! 書奏, 太后止不復出.
是時<潁川>太守<黃 >以治行第一入守京兆尹. < >視事數月, 不稱, 罷歸<潁川>. 於是制詔御史: 其以<膠東>相<敞>守京兆尹. 自<趙廣漢>誅後, 比更守尹, 如< >等數人, 皆不稱職. 京師 廢, <長安>市偸盜尤多, 百賈苦之. 上以問<敞>, <敞>以爲可禁. <敞>旣視事, 求問<長安>父老, 偸盜酋長數人, 居皆溫厚, 出從童騎, 閭里以爲長者. <敞>皆召見責問, 因貰其罪, 把其宿負, 令致諸偸以自贖. 偸長曰: 今一旦召詣府, 恐諸偸驚駭, 願一切受署. <敞>皆以爲吏, 遣歸休. 置酒, 小偸悉來賀, 且飮醉, 偸長以 其衣 . 吏坐里閭閱出者, 輒收縛之, 一日捕得數百人. 窮治所犯, 或一人百餘發, 盡行法罰. 由是 鼓稀鳴, 市無偸盜, 天子嘉之.
<敞>爲人敏疾, 賞罰分明, 見惡輒取, 時時越法縱舍, 有足大者, 其治<京兆>, 略循<趙廣漢>之迹. 方略耳目, 發伏禁姦, 不如<廣漢>, 然<敞>本治{春秋}, 以經術自輔, 其政頗雜儒雅, 往往表賢顯善, 不醇用誅罰, 以此能自全, 竟免於刑戮.
京兆典京師, <長安>中浩穰, 於<三輔>尤爲劇. 郡國二千石以高弟入守, 及爲眞, 久者不過二三年, 近者數月一歲, 輒毁傷失名, 以罪過罷. 唯<廣漢>及<敞>爲久任職. <敞>爲京兆, 朝廷每有大議, 引古今, 處便宜, 公卿皆服, 天子數從之. 然<敞>無威儀, 時罷朝會, 過走馬<章臺街>, 使御吏驅, 自以便面 馬. 又爲婦 眉, <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 有司以奏<敞>. 上問之, 對曰: 臣聞閨房之內, 夫婦之私, 有過於 眉者. 上愛其能, 弗備責也. 然終不得大位.
<敞>與<蕭望之>,<于定國>相善. 始<敞>與<定國>俱以諫<敞邑王>超遷. <定國>爲大夫平尙書事, <敞>出爲刺史, 時<望之>爲大行丞. 後<望之>先至御史大夫, <定國>後至丞相, <敞>終不過郡守. 爲京兆九歲, 坐與光祿勳<楊 >厚善, 後< >坐大逆誅, 公卿奏< >黨友, 不宜處位, 等比皆免, 而<敞>奏獨寢不下. <敞>使(卒)[賊]捕 <絮舜>有所案驗. <舜>以<敞>劾奏當免, 不肯爲<敞>竟事, 私歸其家. 人或諫<舜>, <舜>曰: 吾爲是公盡力多矣, 今五日京兆耳, 安能復案事? <敞>聞<舜>語, 卽部吏收<舜>繫獄. 是時冬月未盡數日, 案事吏晝夜驗治<舜>, 竟致其死事. <舜>當出死, <敞>使主簿持敎告<舜>曰: 五日京兆竟何如? 冬月已盡, 延命乎? 乃棄<舜>市. 會立春, 行 獄使者出, <舜>家載尸, 幷編<敞>敎, 自言使者. 使者奏<敞>賊殺不辜. 天子薄其罪, 欲令<敞>得自便利, 卽先下<敞>前坐<楊 >不宜處位奏, 免爲庶人. <敞>免奏旣下, 詣闕上印綬, 便從闕下亡命.
數月, 京師吏民解弛, 鼓數起, 而<冀州>部中有大賊. 天子思<敞>功效, 使使者卽家在所召<敞>. <敞>身被重劾, 及使者至, 妻子家室皆泣惶懼, 而<敞>獨笑曰: 吾身亡命爲民, 郡吏當就捕, 今使者來, 此天子欲用我也. 卽裝隨使者詣公(書)[車]上(車)[書]曰: 臣前幸得備位列卿, 待罪京兆, <坐殺>賊捕 <絮舜>. <舜>本臣<敞>素所厚吏, 數蒙恩貸, 以臣有章劾當免, 受記考事, 便歸臥家, 謂臣『五日京兆』, 背恩忘義, 傷化薄俗. 臣竊以<舜>無狀, 枉法以誅之. 臣<敞>賊殺無辜, 鞠獄故不直, 雖伏明法, 死無所恨. 天子引見<敞>, 拜爲<冀州>刺史. <敞>起亡命, 復奏使典州. 旣到部, 而<廣川王>國 輩不道, 賊連發, 不得. <敞>以耳目發起賊主名區處, 誅其渠帥. <廣川王>姬昆弟及王同族宗室<劉調>等通行爲之囊 , 吏逐捕窮窘, 迹皆入王宮. <敞>自將郡國吏, 車數百兩, 圍守王宮, 搜索<調>等, 果得之殿屋重 中. <敞>傅吏皆捕格斷頭, 縣其頭王宮門外. 因劾奏<廣川王>. 天子不忍致法, 削其戶. <敞>居部歲餘, <冀州>盜賊禁止. 守<太原>太守, 滿歲爲眞, <太原郡>淸.
頃之, <宣帝>崩. <元帝>初卽位, 待詔<鄭朋>薦<敞>先帝名臣, 宜傅輔皇太子. 上以問前將軍<蕭望之>, <望之>以爲<敞>能吏, 任治煩亂, 材輕非師傅之器. 天子使使者徵<敞>, 欲以爲左馮翊. 會病卒. <敞>所誅殺<太原>吏吏家怨<敞>, 隨至<杜陵>刺殺<敞>中子<璜>. <敞>三子官皆至都尉.
初, <敞>爲京兆尹, 而<敞>弟<武>拜爲<梁>相. 是時<梁王>驕貴, 民多豪彊, 號爲難治. <敞>問<武>: 欲何以治<梁>? <武>敬憚兄, 謙不肯言. <敞>使吏送至關, 戒吏自問<武>. <武>應曰: 馭 馬者利其銜策, <梁國>大都, 吏民凋敞, 且當以柱後惠文彈治之耳. <秦>時獄法吏冠柱後惠文, <武>意欲以刑法治<梁>. 吏還道之, <敞>笑曰: 審如 言, <武>必辨治<梁>矣. <武>旣到官, 其治有迹, 亦能吏也.
<敞>孫< >, <王莽>時至郡守, 封侯, 博學文雅過於<敞>, 然政事不及也. < >死, <敞>無後.
<王尊>字<子 >, < 郡高陽>人也. 少孤, 歸諸父, 使牧羊澤中. <尊>竊學問, 能史書. 年十三, 求爲獄小吏. 數歲, 給事太守府, 問詔書行事, <尊>無不對. 太守奇之, 除補書佐, 署守屬監獄. 久之, <尊>稱病去, 事師郡文學官, 治{尙書},{論語}, 略通大義. 復召署守屬治獄, 爲郡決曹史. 數歲, 以令擧<幽州>刺史從事. 而太守察尊廉, 補<遼西>鹽官長. 數上書言便宜事, 事下丞相御史.
<初元>中, 擧直言, 遷< >令, 轉守<槐里, 兼行<美陽>令事. 春正月, <美陽>女子告假子不孝, 曰: 兒常以我爲妻, 笞我. <尊>聞之, 遣吏收捕驗問, 辭服. <尊>曰: 律無妻母之法, 聖人所不忍書, 此經所謂造獄者也. <尊>於是出坐廷上, 取不孝子縣 著樹, 使騎吏五人張弓射殺之, 吏民驚駭.
後上行幸<雍>, 過< >, <尊>供張如法而辦. 以高弟擢爲<安定>太守. 到官, 出敎告屬縣曰*, 令長丞尉奉法守城, 爲民父母, 抑彊扶弱, 宣恩廣澤, 甚勞苦矣. 太守以今日至府, 願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 故行貪鄙, 能變更者與爲治. 明愼所職, 毋以身試法. 又出敎 功曹 各自底 , 助太守爲治. 其不中用, 趣自避退, 毋久妨賢. 夫羽 不修, 則不可以致千里; 內不理, 無以整外. 府丞悉署吏行能, 分別白之. 賢爲上, 毋以富. 賈人百萬, 不足與計事. 昔<孔子>治<魯>, 七日誅<少正卯>, 今太守視事已一月矣, 五官 <張輔>懷虎狼之心, 貪 不軌, 一郡之錢盡入<輔>家, 然適足以葬矣. 今將<輔>送獄, 直符史詣閤下, 從太守受其事. 丞戒之戒之! 相隨入獄矣! <輔>繫獄數日死, 盡得其狡猾不道, 百萬姦臧. 威震郡中, 盜賊分散, 入傍郡界. 豪彊多誅傷伏辜者. 坐殘賊免.
起家, 復爲護羌將軍轉校尉, 護送軍糧委輸. 而<羌>人反, 絶轉道, 兵數萬圍<尊>. <尊>以千餘騎奔突<羌>賊. 功未列上, 坐擅離部署, 會赦, 免歸家.
< 郡>太守<徐明>薦<尊>不宜久在閭巷, 上以<尊>爲< >令, 遷<益州>刺史. 先是, <琅邪王陽>爲<益州>刺史, 行部至< 九折阪>, 歎曰: 奉先人遺體, 柰何數乘此險! 後以病去. 及<尊>爲刺史, 至其阪, 問吏曰: 此非<王陽>所畏道邪? 吏對曰: 是. <尊>叱其馭曰: 驅之!<王陽>爲孝子, <王尊>爲忠臣. <尊>居部二歲, 懷來 外, 蠻夷歸附其威信. 博士<鄭寬中>使行風俗, 擧奏<尊>治狀, 遷爲<東平>相.
是時, <東平王>以至親驕奢不奉法度, 傅相連坐. 及<尊>視事, 奉璽書至庭中, 王未及出受詔, <尊>持璽書歸舍, 食已乃還. 致詔後, 謁見王, 太傅在前說{相鼠}之詩. <尊>曰: 毋持布鼓過<雷門>! 王怒, 起入後宮. <尊>亦直趨出就舍. 先是王數私出入, 驅馳國中, 與后姬家交通. <尊>到官, 召 長: 大王當從官屬, 鳴和鸞乃出, 自今有令駕小車, 叩頭爭之, 言相敎不得. 後<尊>朝王, 王復延請登堂. <尊>謂王曰: <尊>來爲相, 人皆弔<尊>也, 以<尊>不容朝廷, 故見使相王耳. 天下皆言王勇, 顧但負貴, 安能勇? 如<尊>乃勇耳. 王變色視<尊>, 意欲格殺之, 卽好謂<尊>曰: 願觀相君佩刀. <尊>擧掖, 顧謂傍侍郞: 前引佩刀視王, 王欲誣相拔刀向王邪? 王情得, 又雅聞<尊>高名, 大爲<尊>屈, 酌酒具食, 相對極驩. 太后<徵史>奏<尊> 爲相倨慢不臣, 王血氣未定, 不能忍. 愚誠恐母子俱死. 今妾不得使王復見<尊>. 陛下不留意, 妾願先自殺, 不忍見王之失義也. <尊>竟坐免爲庶人. 大將軍<王鳳>奏請<尊>補軍中司馬, 擢爲司 校尉.
初, 中書謁者令<石顯>貴幸, 專權爲姦邪. 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譚>皆阿附畏事<顯>, 不敢言. 久之, <元帝>崩, <成帝>初卽位, <顯>徙爲中太僕, 不復典權. <衡>,<譚>乃奏<顯>舊惡, 請免<顯>等. <尊>於是劾奏: 丞相<衡>,御史大夫<譚>位三公, 典五常九德, 以總方略, 壹統類, 廣敎化, 美風俗爲職. 知中書謁者令<顯>等專權擅勢, 大作威福, 縱恣不制, 無所畏忌, 爲海內患害, 不以時(皆)[白]奏行罰, 而阿諛曲從, 附下罔上, 懷邪迷國, 無大臣輔政之義, 皆不道, 在赦令前. 赦後, <衡>,<譚>擧奏<顯>, 不自陳不忠之罪, 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 妄言百官畏之, 甚於主上. 卑君尊臣, 非所宜稱, 失大臣體. 又正月行幸<曲臺>, 臨饗罷衛士, <衡>與中二千石大鴻 <賞>等會坐殿門下, <衡>南鄕, <賞>等西鄕. <衡>更爲<賞>布東鄕席, 起立延<賞>坐, 私語如食頃. <衡>知行臨, 百官共職, 萬衆會聚, 而設不正之席, 使下坐上, 相比爲小惠於公門之下, 動不中禮, 亂朝廷爵秩之位. <衡>又使官大奴入殿中, 問行起居, 還言漏上十四刻行臨到, <衡>安坐, 不變色改容. 無 肅敬之心, 驕慢不謹. 皆不敬. 有詔勿治. 於是<衡>慙懼, 免冠謝罪, 上丞相,侯印綬. 天子以新卽位, 重傷大臣, 乃下御史丞問狀. 劾奏<尊> 妄 欺非謗赦前事, 猥歷奏大臣, 無正法, 飾成小過, 以塗 宰相, 辱公卿, 輕薄國家, 奉使不敬. 有詔左遷<尊>爲<高陵>令, 數月, 以病免.
會<南山> 盜< 宗>等數百人爲吏民害, 拜故<弘農>太守<傅剛>爲校尉, 將迹射士千人逐捕, 歲餘不能禽. 或說大將軍<鳳>: 賊數百人在 下, 發軍擊之不能得, 難以視四夷. 獨選賢京兆尹乃可. 於是<鳳>薦<尊>, 徵爲諫大夫, 守京輔都尉, 行京兆尹事. 旬月間盜賊淸. 遷光祿大夫, 守京兆尹, 後爲眞, 凡三歲. 坐遇使者無禮. 司 遣假佐<放>奉詔書白<尊>發吏捕人, <放>謂<尊>: 詔書所捕宜密. <尊>曰: 治所公正, 京兆善漏泄人事. <放>曰: 所捕宜今發吏. <尊>又曰: 詔書無京兆文, 不當發吏. 及<長安>繫者三月間千人以上. <尊>出行縣, 男子<郭賜>自言<尊>: <許仲>家十餘人共殺<賜>兄<賞>, 公歸舍. 吏不敢捕. <尊>行縣還, 上奏曰: 彊不陵弱, 各得其所, 寬大之政行, 和平之氣通. 御史大夫中奏<尊>暴虐不改, 外爲大言, 倨 (嫌)[上], 威信日廢, 不宜備位九卿. <尊>坐(先)[免], 吏民多稱惜之.
<湖>三老公乘<興>等上書訟<尊>治<京兆>功 日著. 往者<南山>盜賊阻山橫行, 剽劫良民, 殺奉法吏, 道路不通, 城門至以警戒. 步兵校尉使逐捕, 暴師露衆, 曠日煩費, 不能禽制. 二卿坐黜, 盜 强, 吏氣傷沮, 流聞四方, 爲國家憂. 當此之時, 有能捕斬, 不愛金爵重賞. 關內侯<寬中>使問所徵故司 校尉<王尊>捕 盜方略, 拜爲諫大夫, 守京輔都尉, 行京兆尹事. <尊>盡節勞心, 夙夜思職, 卑體下士, 奔北之吏, 起沮傷之氣, 二旬之間, 大黨震壞, 渠率效首. 賊亂 除, 民反農業, 循貧弱, 耘豪彊. <長安>宿豪大猾東市<賈萬>,城西< 章>, <張禁>,酒<趙放>,<杜陵楊章>等皆通邪結黨, 挾養姦軌, 上干王法, 下亂吏治, 幷兼役使, 侵漁小民, 爲百姓豺狼. 更數二千石, 二十年莫能禽討, <尊>以正法案誅, 皆伏其辜. 姦邪銷釋, 吏民說服. <尊>撥劇整亂, 誅暴禁邪, 皆前所稀有, 名將所不及. 雖拜爲眞, 未有殊絶 賞加於<尊>身. 今御史大夫奏<尊>『傷害陰陽, 爲國家憂*, 無承用詔書之意, 靖言庸違, 象 滔天.』 原其所以, 出御史丞<楊輔>, 故爲<尊>書佐, 素行陰賊, 惡口不信, 好以刀筆陷人於法. <輔>常醉過<尊>大奴<利家> 搏其頰, 兄子< >拔刀欲 之. <輔>以故深怨疾毒, 欲傷害<尊>. 疑<輔>內懷怨恨, 外依公事, 建 爲此議, 傅致奏文, 浸潤加誣, 以復私怨. 昔<白起>爲<奏>將, 東破<韓>,<魏>, 南拔< 都>, <應侯> 之, 賜死<杜郵>;<吳起>爲<魏>守<西河>, 而<秦>,<韓>不敢犯, 讒人間焉, 斥逐奔<楚>. <秦>聽浸潤以誅良將, <魏>信讒言以逐賢守, 此皆偏聽不聰, 失人之患也. 臣等竊痛傷<尊>修身 己, 砥節首公, 刺譏不憚將相, 誅惡不避豪彊, 誅不制之賊, 解國家之憂, 功(岩)[著]職修, 威信不廢, 誠國家爪牙之吏, 折衝之臣, 今一旦無辜制於仇人之手, 傷於 欺之文, 上不得以功除罪, 下不得蒙棘木之聽, 獨掩怨 之偏奏, 被<共工>之大惡, 無所陳怨 罪. <尊>以京師廢亂, 盜 興, 選賢徵用, 起家爲卿, 賊亂旣除, 豪猾伏辜, 卽以 巧廢黜. 一<尊>之身, 三期之間, 乍賢乍 , 豈不甚哉! <孔子>曰:『愛之欲其生, 惡之欲其死, 是惑也.』『浸潤之 不行焉, 可謂明矣.』 願下公卿大夫博士議郞, 定<尊>素行. 夫人臣而傷害陰陽, 死誅之罪也;靖言庸違, 放 之刑也. 審如御史章, <尊>乃當伏觀闕之誅, 放於無人之域, 不得苟免. 及任擧<尊>者, 當獲選擧之辜, 不可但已. 卽不如章, 飾文深 以 無罪, 亦宜有誅, 以懲讒賊之口, 絶詐欺之(俗)[路]. 唯明主參詳, 使白黑分別. 書奏, 天子復以<尊>爲<徐州>刺史, 遷<東郡>太守.
久之, <河>水盛溢, 泛浸<瓠子金 >, 老弱奔走, 恐水大決爲害. <尊>躬率吏民, 投沈白馬, 祀水神<河伯>. <尊>親執圭璧, 使巫策祝, 請以身塡<金 >, 因止宿, 廬居 上. 吏民數千萬人爭叩頭救止<尊>, <尊>終不肯去. 及水盛 壞, 吏民皆奔走, 唯一主簿泣在<尊>旁, 立不動. 而水波稍 還. 吏民嘉壯<尊>之勇節, <白馬>三老<朱英>等奏其狀. 下有司考, 皆如言. 於是制詔御史: <東郡河>水盛長, 毁壞<金 >, 未決三尺, 百姓惶恐奔走. 太守身當水衝, 履咫尺之難, 不避危殆, 以安衆心, 吏民復還就作, 水不爲災, 朕甚嘉之. 秩<尊>中二千石, 加賜黃金二十斤.
數歲, 卒官, 吏民紀之. <尊>子<伯>亦爲京兆尹, 坐 弱不勝任免.
<王章>字<仲卿>, <泰山鉅平>人也. 少以文學爲官, 稍遷至諫大夫, 在朝廷名敢直言. <元帝>初, 擢爲左曹中郞將, 與御史中丞<陳咸>相善, 共毁中書令<石顯>, 爲<顯>所陷, <咸>減死 , <章>免官. <成帝>立, 徵<章>爲諫大夫, 遷司 校尉, 大臣貴戚敬憚之. <王尊>免後, 代者不稱職, <章>以選爲京兆尹. 時帝舅大將軍<王鳳>輔政, <章>雖爲<鳳>所擧, 非<鳳>專權, 不親附<鳳>. 會日有蝕之, <章>奏封事, 召見, 言<鳳>不可任用, 宜更選忠賢. 上初納受<章>言, 後不忍退<鳳>. <章>由是見疑, 遂爲<鳳>所陷, 罪至大逆. 語在{元后傳}.
初, <章>爲諸生學<長安>, 獨與妻居. <章>疾病, 無被, 臥牛衣中, 與妻決, 涕泣. 其妻呵怒之曰: <仲卿>! 京師尊貴在朝廷人誰踰<仲卿>者? 今疾病困 , 不自激 , 乃反涕泣, 何鄙也!
後<章>仕宦歷位, 及爲京兆, 欲上封事, 妻又止之曰: 人當知足, 獨不念牛衣中涕泣時耶? <章>曰: 非女子所知也. 書遂上, 果下廷尉獄, 妻子皆收繫. <章>小女年可十二, 夜起號哭曰: 平生獄上呼囚, (素)[數]常至九, 今八而止. 我君(數)[素]剛, 先死者必君. 明日問之, <章>果死. 妻子皆徙<合浦>.
大將軍<鳳>薨後, 弟<成都侯商>復爲大將軍輔政, 白上還<章>妻子故郡. 其家屬皆完具, 采珠致産數百萬, 時<蕭育>爲<泰山>太守, 皆令贖還故田宅.
<章>爲京兆二歲, 死不以其罪, 衆庶 紀之, 號爲三<王>. <王駿>自有傳, <駿>卽<王陽>子也.
贊曰:自<孝武>置左馮翊,右扶風,京兆尹, 而吏民爲之語曰: 前有<趙>,<張>, 後有三<王>. 然<劉向>獨序<趙廣漢>,<尹翁歸>,<韓延壽>, <馮商>傳<王尊>, <揚雄>亦如之. <廣漢>聰明, 下不能欺. <延壽> 善, 所居移風, 然皆 上不信, 以失身墮功. <翁歸>抱公 己, 爲近世表. <張敞> , 履忠進言, 緣飾儒雅, 刑罰必行, 縱赦有度, 條敎可觀, 然被輕 之名. <王尊>文武自將, 所在必發, 譎詭不經, 好爲大言. <王章>剛直守節, 不量輕重, 以陷刑戮, 妻子流遷, 哀哉!
漢書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蓋寬饒>字<次公>, <魏郡>人也. 明經爲郡文學, 以孝廉爲郞. 擧方正, 對策高第, 遷諫大夫, 行郞中戶將事. 劾奏衛將軍<張安世>子侍中<陽都侯彭祖>不下殿門, 幷連及<安世>居位無補. <彭祖>時實下門, <寬饒>坐擧奏大臣非是, 左遷爲衛司馬.
先是時, 衛司馬在部, 見衛尉拜謁, 常爲衛官繇使市買. <寬饒>視事, 案舊令, 遂揖官屬以下行衛者. 衛尉私使<寬饒>出, <寬饒>以令詣官府門上謁辭. 尙書責問衛尉, 由是衛官不復私使候,司馬. 候,司馬不拜, 出先置衛, 輒上奏辭, 自此正焉.
<寬饒>初拜爲司馬, 未出殿門, 斷其 衣, 令短離地, 冠大冠, 帶長劍, 躬案行士卒廬室, 視其飮食居處, 有疾病者身自撫循臨問, 加致醫藥, 遇之甚有恩. 及歲盡交代, 上臨饗罷衛卒, 衛卒數千人皆叩頭自請, 願復留共更一年, 以報<寬饒>厚德. <宣帝>嘉之, 以<寬饒>爲太中大夫, 使行風俗, 多所稱擧貶黜, 奉使稱意. 擢爲司 校尉, 刺擧無所 避, 小大輒擧, 所劾奏衆多, 廷尉處其法, 半用半不用, 公卿貴戚及郡國吏繇使至<長安>, 皆恐懼莫敢犯禁, 京師爲淸.
<平恩侯許伯>入第, 丞相,御史,將軍,中二千石皆賀, <寬饒>不行. <許伯>請之, 乃往, 從西階上, 東鄕特坐. <許伯>自酌曰: <蓋君>後至. <寬饒>曰: 無多酌我, 我乃酒狂. 丞相<魏侯>笑曰: <次公>醒而狂, 何必酒也? 坐者皆屬目卑下之. 酒 樂作, <長信>少府<檀長卿>起舞, 爲沐 與狗鬪, 坐皆大笑. <寬饒>不說, 視屋而歎曰: 美哉! 然富貴無常, 忽則易人, 此如傳舍, 所閱多矣. 唯謹愼爲得久, 君侯可不戒哉! 因起趨出, 劾奏<長信>少府以列卿而沐 舞, 失禮不敬. 上欲罪少府, <許伯>爲謝, 良久, 上乃解.
<寬饒>爲人剛直高節, 志在奉公. 家貧, 奉錢月數千, 半以給吏民爲耳目言事者. 身爲司 , 子常步行自戌北邊, 公廉如此. 然深刻喜陷害人, 在位及貴戚人與爲怨. 又好言事刺譏, 奸犯上意. 上以其儒者, 優容之, 然亦不得遷. 同列後進或至九卿, <寬饒>自以行淸能高, 有益於國, 而爲凡庸所越, 愈失意不快, 數上疏諫爭. 太子庶子<王生>高<寬饒>節, 而非其如此, 予書曰: 明主知君 白公正, 不畏彊禦, 故命君以司察之位, 擅君以奉使之權, 尊官厚祿已施於君矣. 君宜夙夜惟思當世之務, 奉法宣化, 憂勞天下, 雖日有益, 月有功, 猶未足以稱職而報恩也. 自古之治, <三王>之術各有制度. 今君不務循職而已, 乃欲以太古久遠之事匡拂天子, 數進不用難聽之語以摩切左右, 非所以揚令名全壽命者也. 方今用事之人皆明習法令, 言足以飾君之辭, 文足以成君之過, 君不惟< 氏>之高 , 而慕<子胥>之末行, 用不 之軀, 臨不測之險, 竊爲君痛之. 夫君子直而不挺, 曲而不 . {大雅}云:『旣明且哲, 以保其身.』 狂夫之言, 聖人擇焉. 唯裁省覽. <寬饒>不納其言.
是時上方用刑法, 信任中尙書宦官, <寬饒>奏封事曰: 方今聖道**침廢, 儒術不行, 以刑餘爲<周召>, 以法律爲{詩書}. 又引{韓氏易傳}言: <五帝>官天下, <三王>家天下, 家以傳子, 官以傳賢, 若四時之運, 功成者去, 不得其人則不居其位. 書奏, 上以<寬饒>怨謗終不改, 下其書中二千石. 時執金吾議, 以爲<寬饒>指意欲求**선, 大逆不道. 諫大夫<鄭昌>愍傷<寬饒>忠直憂國, 以言事不當意而爲文吏所 挫, 上書頌<寬饒>曰: 臣聞山有猛獸, 藜藿爲之不采;國有忠臣, 姦邪爲之不起. 司 校尉<寬饒>居不求安, 食不求飽, 進有憂國之心, 退有死節之義, 上無<許>,<史>之屬, 下無<金>,<張>之託, 職在司察, 直道而行, 多仇少與, 上書陳國事, 有司劾以大 , 臣幸得從大夫之後, 官以諫爲名, 不敢不言. 上不聽, 遂下<寬饒>吏. <寬饒>引佩刀自 北闕下, 衆莫不憐之.
<諸葛 >字<少季>, <琅邪>人也. 以明經爲郡文學, 名特立剛直. <貢禹>爲御史大夫, 除< >爲屬, 擧侍御史. <元帝>擢爲司 校尉, 刺擧無所避, 京師爲之語曰: 間何闊, 逢<諸葛>. 上嘉其節, 加< >秩光祿大夫.
時侍中<許章>以外屬貴幸, 奢淫不奉法度, 賓客犯事, 與<章>相連. < >案劾<章>, 欲奏其事, 適逢<許侍中>私出, < >駐車擧節詔<章>曰: 下! 欲收之. <章>迫窘, 馳車去, < >追之. <許侍中>因得入宮門, 自歸上. < >亦上奏, 於是收< >節. 司 去節自< >始.
< >上書謝曰: 臣< >駑怯, 文不足以勸善, 武不足以執邪. 陛下不量臣能否, 拜爲司 校尉, 未有以自效, 復秩臣爲光祿大夫, 官尊責重, 非臣所當處也. 又迫年歲衰暮, 常恐卒塡溝渠, (德)無以報厚[德], 使論議士譏臣無補, 長獲素餐之名. 故常願捐一旦之命, 不待時而斷姦臣之首, 縣於都市, 編書其罪, 使四方明知爲惡之罰, 然後 就斧鉞之誅, 誠臣所甘心也. 夫以布衣之士, 尙猶有刎頸之交, 今以四海之大, 曾無伏節死誼之臣, 率盡苟合取容, 阿黨相爲, 念私門之利, 忘國家之政. 邪穢濁 之氣上感于天, 是以災變數見, 百姓困乏. 此臣下不忠之效也, 臣誠恥之亡已. 凡人情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 然忠臣直士不避患害者, 誠爲君也. 今陛下天覆地載, 物無不容, 使尙書令<堯>賜臣< >書曰:『夫司 者刺擧不法, 善善惡惡, 非得 之也. 免處中和, 順經術意.』 恩深德厚, 臣< >頓首幸甚. 臣竊不勝憤 , 願賜淸宴, 唯陛下裁幸. 上不許.
是後所言益不用, < >復上書言: 臣聞<伯奇>孝而棄於親, <子胥>忠而誅於君, <隱公>慈而殺於弟, <叔武>弟而殺於兄. 夫以四子之行, <屈平>之材, 然猶不能自顯而被刑戮, 豈不足以觀哉! 使臣殺身以安國, 蒙誅以顯君, 臣誠願之. 獨恐未有云補, 而爲衆邪所排, 令讒夫得遂, 正直之路雍塞, 忠臣沮心, 智士杜口, 此愚臣之所懼也.
< >以春夏繫治人, 在位多言其短. 上徙< >爲城門校尉, < >上書告光祿勳<周堪>,光祿大夫<張猛>. 上不直< >, 乃制詔御史: 城門校尉< >, 前與光祿勳<堪>,光祿大夫<猛>在朝之時, 數稱言<堪>,<猛>之美. < >前爲司 校尉, 不順四時, 修法度, 專作苛暴, 以獲虛威, 朕不忍下吏, 以爲城門校尉. 不內省諸己, 而反怨<堪>,<猛>, 以求報擧, 告案無證之辭, 暴揚難驗之罪, 毁譽恣意, 不顧前言, 不信之大者也. 朕憐< >之耆老, 不忍加刑, 其免爲庶人. 終於家.
<劉輔>, <河間>宗室[人]也. 擧孝廉, 爲<襄賁>令. 上書言得失, 召見, 上美其材, 擢爲諫大夫. 會<成帝>欲立<趙 >爲皇后, 先下詔封 父<臨>爲列侯. <輔>上書言: 臣聞天之所與必先賜以符瑞, 天之所違必先降以災變, 此神明之徵應, 自然之占驗也. 昔<武王>,<周公>承順天地, 以饗魚烏之瑞, 然猶君臣祗懼, 動色相戒, 況於季世, 不蒙繼嗣之福, 屢受威怒之異者 ! 雖夙夜自責, 改過易行, 畏天命, 念祖業, 妙選有德之世, 考卜窈窕之女, 以承宗廟, 順神祗心, 塞天下望, 子孫之祥猶恐晩暮, 今乃觸情縱欲, 傾於卑賤之女, 欲以母天下, 不畏于天, 不婢于人, 惑莫大焉. 里語曰:『腐木不可以爲柱, 卑人不可以爲主.』天人之所不予, 必有禍而無福, 市道皆共知之, 朝廷莫肯壹言, 臣竊傷心. 自念得以同姓拔擢, 尸祿不忠, 汚辱諫爭之官, 不敢不盡死, 唯陛下深察. 書奏, 上使侍御史收縛<輔>, 繫掖庭 獄, 臣莫知其故.
於是中朝左將軍<辛慶忌>,右將軍<廉 >,光祿勳<師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書曰: 臣聞明王垂寬容之聽, 崇諫爭之官, 廣開忠直之路, 不罪狂 之言, 然後百僚在位, 竭忠盡謀, 不懼後患, 朝廷無 諛之士, 元首無失道之 . 竊見諫大夫<劉輔>, 前以縣令求見, 擢爲諫大夫, 此其言必有卓詭切至, 當聖心者, 故得拔至於此. 旬日之間, 收下 獄, 臣等愚, 以爲<輔>幸得託公族之親, 在諫臣之列, 新從下土來, 未知朝廷體, 獨觸忌諱, 不足深過. 小罪宜隱忍而已, 如有大惡, 宜暴治理官, 與衆共之. 昔<趙簡子>殺其大夫<鳴犢>, <孔子>臨<河>而還. 今天心未豫, 災異屢降, 水旱迭臻, 方當隆寬廣問, 直盡下之時也. 而行慘急之誅於諫爭之臣, 震驚 下, 失忠直心. 假令<輔>不坐直言, 所坐不著, 天下不可戶曉. 同姓近臣本以言顯, 其於治親養忠之義誠不宜幽囚于掖庭獄. 公卿以下見陛下進用<輔> , 而折傷之暴, 人有懼心, 精銳銷 , 莫敢盡節正言, 非所以昭<有虞>之聽, 廣德美之風也. 臣等竊深傷之, 唯陛下留神省察.
上乃徙繫<輔>共工獄, 減死罪一等, 論爲鬼薪. 終於家.
<鄭崇>字<子游>, 本<高密>大族, 世與<王>家相嫁娶. 祖父以 徙<平陵>. 父<賓>明法令, 爲御史, 事<貢公>, 名公直. <崇>少爲郡文學史, 至丞相大車屬. 弟<立>與<高武侯傅喜>同門學, 相友善. <喜>爲大司馬, 薦<崇>, <哀帝>擢爲尙書僕射. 數求見諫爭, 上初納用之. 每見曳革履, 上笑曰: 我識<鄭尙書>履聲.
久之, 上欲封祖母<傅太后>從弟<商>, <崇>諫曰: <孝成皇帝>封親舅五侯, 天爲赤黃晝昏, 日中有黑氣. 今祖母從昆弟二人已侯. <孔鄕侯>, 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 尙有因緣. 今無故欲復封<商>, 壞亂制度, 逆天人心, 非<傅氏>之福也. 臣聞師曰:『逆陽者厥極弱, 逆陰者厥極凶短折, 犯人者有亂亡之患, 犯神者有疾夭之禍.』 故<周公>著戒曰:『惟王不知艱難, 唯耽樂是從, 時亦罔有克壽.』 故衰世之君夭折蚤沒, 此皆犯陰之害也. 臣願以身命當國咎. <崇>因持詔書案起. <傅太后>大怒曰: 何有爲天子乃反爲一臣所 制邪! 上遂下詔曰: 朕幼而孤, 皇太后躬自養育, 免于襁褓, 敎道以禮, 至於成人, 惠澤茂焉. 『欲報之德, 天罔極.』 前追號皇太后父爲<崇祖侯>, 惟念德報未殊, 朕甚 焉. 侍中光祿大夫<商>, 皇太太后父同産子, 小自保大, 恩義最親. 其封<商>爲<汝昌侯>, 爲<崇祖侯>後, 更號<崇祖侯>爲<汝昌哀侯>.
<崇>又以<董賢>貴寵過度諫, 由是重得罪. 數以職事見責, 發疾頸癰, 欲乞骸骨, 不敢. 尙書令<趙昌> , 素害<崇>, 知其見疏, 因奏<崇>與宗族通, 疑有姦, 請治. 上責<崇>曰: 君門如市人, 何以欲禁切主上? <崇>對曰: 臣門如市, 臣心如水. 願得考覆. 上怒, 下<崇>獄, 窮治, 死獄中.
<孫寶>字<子嚴>, <潁川 陵>人也. 以明經爲郡吏. 御史大夫<張忠> <寶>爲屬, 欲令授子經, 更爲除舍, 設儲 . <寶>自劾去, <忠>固還之, 心內不平. 後署<寶>主簿, <寶>徙入舍, 祭 請比 . <忠>陰察, 怪之, 使所親問<寶>: 前大夫爲君設除大舍, 子自劾去者, 欲爲高節也. 今兩府高士俗不爲主簿, 子旣爲之, 徙舍甚說, 何前後不相副也? <寶>曰: 高士不爲主簿, 而大夫君以<寶>爲可, 一府莫言非, 士安得獨自高? 前日君男欲學文, 而移<寶>自近. 禮有來學, 義無往敎;道不可 , 身 何傷? 且不遭者可無不爲, 況主簿乎! <忠>聞之, 甚慙, 上書薦<寶>經明質直, 宜備近臣. 爲議郞, 遷諫大夫.
<鴻嘉>中, <廣漢> 盜起, 選爲<益州>刺史. <廣漢>太守<扈商>者, 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 子, 軟弱不任職. <寶>到部, 親入山谷, 諭告 盜ㅡ 非本造意. 渠率皆得悔過自出, 遣歸田里. 自劾矯制, 奏<商>爲亂首, {春秋}之義, 誅首惡而已. <商>亦奏<寶>所縱或有渠率當坐者. <商>徵下獄, <寶>坐失死罪免. <益州>吏民多陳<寶>功效, 言爲車騎將軍所排. 上復拜<寶>爲<冀州>刺史, 遷丞相司直.
時帝舅<紅陽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尙>占墾草田數百頃, 願有民所假少府陂澤, 略皆開發, 上書願以入縣官. 有詔郡平田予直, 錢有貴一萬萬以上. <寶>聞之, 遣丞相史按驗, 發其姦, 劾奏<立>,<尙>懷姦罔上, 狡猾不道. <尙>下獄死. <立>雖不坐, 後兄大司馬衛將軍<商>薨, 次當代<商>, 上度<立>而用其弟<曲陽侯根>爲大司馬票騎將軍.
會<益州>蠻夷犯法, <巴蜀>頗不安, 上以<寶>著名西州, 拜爲<廣漢>太守, 秩中二千石, 賜黃金三十斤. 蠻夷安輯, 吏民稱之.
徵爲京兆尹. 故吏<侯文>以剛直不苟合常稱疾不肯仕, <寶>以恩禮請<文>, 欲爲布衣友, 日設酒食, 妻子相對. <文>求受署爲 , 進見如賓禮. 數月, 以立秋日署<文>東部督郵. 入見, 曰: 今日鷹 始擊, 當順天氣取姦惡, 以成嚴霜之誅, 部渠有其人乎? <文> 曰: 無其人不敢空受職. <寶>曰: 誰也? <文>曰: < 陵杜穉季>. <寶>曰: 其次. <文>曰: 豺狼橫道, 不宜復問狐狸. <寶>默然. <穉季>者大俠, 與衛尉<淳于長>,大鴻 <蕭育>等皆厚善. <寶>前失車騎將軍, 與<紅陽侯>有 , 自恐見危, 時<淳于長>方貴幸, 友<寶>, <寶>亦欲附之, 始視事而<長>以<穉季>託<寶>, 故<寶>窮, 無以復應<文>. <文>怪<寶>氣索, 知其有故, 因曰: 明府素著威名, 今不敢取<穉季>, 當且闔閤, 勿有所問. 如此竟歲, 吏民未敢誣明府也. 卽度<穉季>而譴 事, 衆口 譁, 終身自墮. <寶>曰: 受敎. <穉季>耳目長, 聞知之, 杜門不通水火, 穿舍後牆爲小戶, 但持 自治園, 因<文>所厚自陳如此. <文>曰: 我與<穉季>幸同土壤, 素無 , 顧受將命, 分當相直. 誠能自改, 嚴將不治前事, 卽不更心, 但更門戶, 適趣禍耳. <穉季>遂不敢犯法, <寶>亦竟歲無所譴. 明年, <穉季>病死. <寶>爲京兆尹三歲, 京師稱之. 會<淳于長>敗, <寶>與<蕭育>等皆坐免官. <文>復去吏, 死於家. <穉季>子<杜蒼>, 字<君敖>, 名出<穉季>右, 在游俠中.
<哀帝>卽位, 徵<寶>爲諫大夫, 遷司 . 初, <傅太后>與<中山孝王>母<馮太后>俱事<元帝>, 有 , <傅太后>使有司考<馮太后>, 令自殺, 衆庶 之. <寶>奏請覆治, <傅太后>大怒, 曰: 帝置司 , 主使察我. <馮氏>反事明白, 故欲 以揚我惡. 我當坐之. 上乃順指下<寶>獄. 尙書僕射<唐林>爭之, 上以<林>朋黨比周, 左遷<敦煌魚澤障>候. 大司馬<傅喜>,光祿大夫< 勝>固爭, 上爲言太后, 出<寶>復官.
頃之, <鄭崇>下獄, <寶>上書曰: 臣聞疏不圖親, 外不慮內. 臣幸得銜命奉使, 職在刺擧, 不敢避貴幸之勢, 以塞視聽之明. 按尙書令<昌>奏僕射<崇>, 下獄覆治, 榜掠將死, 卒無一辭, 道路稱 . 疑<昌>與<崇>內有纖介, 浸潤相陷, 自禁門內樞機近臣, 蒙受 , 虧損國家, 爲謗不小. 臣請治<昌>, 以解衆心. 書奏, 天子不說, 以<寶>名臣不忍誅, 乃制詔丞相大司空: 司 <寶>奏故尙書僕射<崇> , 請獄治尙書令<昌>. 案<崇>近臣, 罪惡暴著, 而<寶>懷邪, 附下罔上, 以春月作 欺, 遂其姦心, 蓋國之賊也. 傳不云乎? 『惡利口之覆國家.』 其免<寶>爲庶人.
<哀帝>崩, <王莽>白<王太后>徵<寶>以爲光祿大夫, 與<王舜>等俱迎<中山王>. <平帝>立, <寶>爲大司農. 會<越*峻郡>上黃龍游江中, 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等咸稱<莽>功德比<周公>, 宜告祠宗廟. <寶>曰: <周公>上聖, <召公>大賢. 尙猶有不相說, 著於經典, 兩不相損. 今風雨未時, 百姓不足, 每有一事, 臣同聲, 得無非其美者. 時大臣皆失色, 侍中奉車都尉<甄邯>卽時承制罷議者. 會<寶>遣吏迎母, 母道病, 留弟家, 獨遣妻子. 司直<陳崇>以奏<寶>, 事下三公卽訊. <寶>對曰: 年七十 , 恩衰共養, 營妻子, 如章. <寶>坐免, 終於家. <建武>中, 錄舊德臣, 以<寶>孫<伉>爲<諸>長.
<母將隆>字<君房>, <東海><蘭陵>人也. 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內領尙書, 外典兵馬, 踵故選置從事中郞與參謀議, 奏請<隆>爲從事中郞, 遷諫大夫. <成帝>末, <隆>奏封事言: 古者選諸侯入爲公卿, 以 功德, 宜徵<定陶王>使在國邸, 以塡萬方. 其後上竟立<定陶王>爲太子, <隆>遷<冀州>牧,<潁川>太守. <哀帝>卽位, 以高第入爲京兆尹, 遷執金吾.
時侍中<董賢>方貴, 上使中黃門發武庫兵, 前後十輩, 送<董賢>及上乳母<王阿舍>. <隆>奏言: 武庫兵器, 天下公用, 國家武備, 繕治造作, 皆度大司農錢. 大司農錢自乘輿不以給共養, 共養勞賜, 壹出少府. 蓋不以本臧給末用, 不以民力共浮費, 別公私, 示正路也. 古者諸侯方伯得 征伐, 乃賜斧鉞. <漢家>邊吏, 職在距寇, 亦賜武庫兵, 皆任其事然後蒙之. {春秋}之誼, 家不臧甲, 所以抑臣威, 損私力也. 今<賢>等便僻弄臣, 私恩微妾, 而以天下公用給其私門, 契國威器共其家備. 民力分於弄臣, 武兵設於微妾, 建立非宜, 以廣驕僭, 非所以示四方也. <孔子>曰:『奚取於三家之堂!』 臣請收還武庫. 上不說.
頃之, <傅太后>使謁者買諸官婢, 賤取之, 復取執金吾官婢八人. <隆>奏言賈賤, 請更平直. 上於是制詔丞相,御史大夫: 交讓之禮興, 則<虞芮>之訟息. <隆>位九卿, 旣無以匡朝廷之不逮, 而反奏請與<永信宮>爭貴賤之賈, 程奏顯言, 衆莫不聞. 擧錯不由誼理, 爭求之名自此始, 無以示百僚, 傷化失俗. 以<隆>前有安國之言, 左遷爲<沛郡>都尉, 遷<南郡>太守.
<王莽>少時, 慕與<隆>交, <隆>不甚附. <哀帝>崩, <莽>秉政, 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爲<冀州>牧治<中山馮太后>獄 陷無辜, 不宜處位在中土. 本中謁者令<史立>,侍御史<丁玄>自典考之, 但與<隆>連名奏事. <史立>時爲中太僕, <丁玄泰山>太守, 及尙書令<趙昌> <鄭崇>者爲<河內>太守, 皆免官, 徙<合浦>.
<何 >字<子廉>, 祖父以吏二千石自<平輿>徙<平陵>. < >爲郡吏, 至大司空 , 事<何武>. <武>高其志節, 擧能治劇, 爲<長陵>令, 道不拾遺.
初, < 成太后>外家<王氏>貴, 而侍中<王林卿>通輕俠, 傾京師. 後坐法免, 賓客愈盛, 歸<長陵>上 , 因留飮連日. < >恐其犯法, 自造門上謁, 謂<林卿>曰: * 間單外 君宜以時歸. <林卿>曰: 諾. 先是<林卿>殺婢壻埋 舍, < >具知之, 以非己時, 又見其親免, 故不發擧, 欲無令留界中而已, 卽且遣吏奉謁傳送. <林卿>素驕, 慙於賓客, < >度其爲變, 儲兵馬以待之. <林卿>旣去, 北度<涇>橋, 令騎奴還至寺門, 拔刀剝其建鼓. < >自從吏兵追<林卿>. 行數十里, <林卿>迫窘, 乃令奴冠其冠被其 自代, 乘車從童騎, 身變服從間徑馳去. 會日暮追及, 收縛冠奴, 奴曰: 我非侍中, 奴耳. < >心自知已失<林卿>, 乃曰: <王君>困, 自稱奴, 得脫死邪? 叱吏斷頭持還, 縣所剝鼓置都亭下, 署曰: 故侍中<王林卿>坐殺人埋 舍, 使奴剝寺門鼓. 吏民驚駭. <林卿>因亡命, 衆庶 譁, 以爲實死. <成帝太后>以< 成太后>愛<林卿>故, 聞之涕泣, 爲言<哀帝>. <哀帝>問狀而善之, 遷< 西>太守.
徙<潁川>太守, 代<陵陽嚴 >. < >本以孝行爲官, 謂 史爲師友, 有過輒閉閤自責, 終不大言. 郡中亂, <王莽>遣使徵< >, 官屬數百人爲設祖道, < >據地哭. 史曰: 明府吉徵, 不宜若此. < >曰:吾哀<潁川>士, 身豈有憂哉! 我以柔弱徵, 必選剛猛代. 代到, 將有 者, 故相弔耳. < >至, 拜爲美俗使者. 是時<潁川鍾元>爲尙書令, 領廷尉, 用事有權. 弟<威>爲郡 , 臧千金. < >爲太守, (故)[過]辭<鍾廷尉>, 廷尉免冠爲弟請一等之罪, 願蚤就 鉗. < >曰: 罪在弟身與君律, 不在於太守. <元>懼, 馳遣人呼弟. <陽翟>輕俠<趙季>,<李款>多畜賓客, 以氣力漁食閭里, 至姦人婦女, 持吏長短, 從橫郡中, 聞< >且至, 皆亡去. < >下車求勇猛曉文法吏且十人, 使文吏治三人獄, 武吏往捕之, 各有所部. 曰: 三人非負太守, 乃負王法, 不得不治. <鍾威>所犯多在赦前, 驅使入<函谷關>, 勿令 民間;不入關, 乃收之. <趙>,<李>桀惡, 雖遠去, 當得其頭, 以謝百姓. <鍾威>負其兄, 止< 陽>, 吏格殺之. 亦得<趙>,<李> 郡, 持頭還, < >皆縣頭及其具獄於市. 郡中淸靜, 表善好士, 見紀<潁川>, 名次<黃 >. 性淸廉, 妻子不至官舍. 數年, 卒. 疾病, 召丞 作先令書, 曰: 告子<恢>, 吾生素餐日久, 死雖當得法賻, 勿受. 葬爲小*槨, 亶容下棺. <恢>如父言. <王莽>擢<恢>爲關都尉. <建武>中以< >孫爲郞.
贊曰:<蓋寬饒>爲司臣, 正色立於朝, 雖{詩}所謂 國之司直 無以加也. 若采<王生>之言以終其身, 斯近古之賢臣矣. <諸葛>,<劉>,<鄭>雖云狂 , 有異志焉. <孔子>曰: 吾未見剛者. 以數子之名迹, 然<毋將> 於<冀州>, <孫寶>橈於<定陵>, 況俗人乎! <何 >之節, 亞<尹翁歸>云.
漢書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蕭望之>字<長 >, <東海蘭陵>人也, 徙<杜陵>. 家世以田爲業, 至<望之>, 好學, 治{齊詩}, 事同縣<后倉>且十年. 以令詣太常受業, 復事同學博士<白奇>, 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 京師諸儒稱述焉.
是時大將軍< 光>秉政, 長史<丙吉>薦儒生<王仲翁>與<望之>等數人, 皆召見. 先是左將軍<上官桀>與<蓋主>謀殺<光>, <光>旣誅<桀>等, 後出入自備. 吏民當見者, 露索去刀兵, 兩吏挾持. <望之>獨不肯聽, 自引出閤曰: 不願見. 吏牽持匈匈. <光>聞之, 告吏勿持. <望之>旣至前, 說<光>曰: 將軍以功德輔幼主, 將以流大化, 致於洽平, 是以天下之士延頸企踵, 爭願自(劾)[ ], 以輔高明. 今士見者皆先露索挾持, 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 致白屋之意. 於是<光>獨不除用<望之>, 而<仲翁>等皆補大將軍史. 三歲間, <仲翁>至光祿大夫給事中, <望之>以射策甲科爲郞, 署小苑東門候. <仲翁>出入從倉頭廬兒, 下車趨門, 傳呼甚寵, 顧謂<望之>曰: 不肯錄錄, 反抱關爲. <望之>曰: 各從其志.
後數年, 坐弟犯法, 不得宿衛, 免歸爲郡吏. 及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爲屬, 察廉爲大行治禮丞.
時大將軍<光>薨, 子<禹>復爲大司馬, 兄子<山>領尙書, 親屬皆宿衛內侍. <地節>三年夏, 京師雨雹, <望之>因是上疏, 願賜淸閒之宴, 口陳災異之意. <宣帝>自在民間聞<望之>名, 曰: 此<東海蕭生>邪? 下少府<宋畸>問狀, 無有所諱. <望之>對, 以爲 {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 是時<季氏>專權, 卒逐<昭公>. 鄕使<魯君>察於天變, 宜亡此害. 今陛下以聖德居位, 思政求賢, <堯舜>之用心也. 然而善祥未臻, 陰陽不和, 是大臣任政, 一姓擅勢之所致也. 附枝大者賊本心, 私家盛者公室危. 唯明主躬萬機, 選同姓, 擧賢材, 以爲腹心, 與參政謀, 令公卿大臣朝見奏事, 明陳其職, 以考功能. 如是, 則庶事理, 公道立, 姦邪塞, 私權廢矣. 對奏, 天子拜<望之>爲謁者. 時上初卽位, 思進賢良, 多上書言便宜, 輒下<望之>問狀, 高者請丞相御史, 次者中二千石試事, 滿歲以狀聞, 下者報聞, 或罷歸田里, 所白處奏皆可. 累遷諫大夫, 丞相司直, 歲中三遷, 官至二千石. 其後< 氏>竟謀反誅, <望之> 益任用.
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 以<望之>爲<平原>太守. <望之>雅意在本朝, 遠爲郡守, 內不自得, 乃上疏曰: 陛下哀愍百姓, 恐德化之不究, 悉出諫官以補郡吏, 所謂憂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朝無爭臣則不知過, 國無達士則不聞善. 願陛下選明經術, 溫故知新, 通於幾微謀慮之士以爲內臣, 與參政事. 諸侯聞之, 則知國家納諫憂政, 亡有闕遺. 若此不怠, <成康>之道其庶幾乎! 外郡不治, 豈足憂哉? 書聞, 徵入守少府. <宣帝>察<望之>經明持重, 論議有餘, 材任宰相, 欲詳試其政事, 復以爲左馮翊. <望之>從少府出爲左遷, 恐有不合意, 卽移病. 上聞之, 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諭意曰: 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 君前爲<平原>太守日淺, 故復試之於三輔, 非有所聞也. <望之>卽視事.
是歲<西羌>反, <漢>遣後將軍征之. 京兆尹<張敞>上書言: 國兵在外, 軍以夏發, < 西>以北, <安定>以西, 吏民 給轉輸, 田事頗廢, 素無餘積, 雖<羌>虜以破, 來春民食必乏. 窮 之處, 買亡所得, 縣官 度不足以振之. 願令諸有*罪, 非盜受財殺人及犯法不得赦者, 皆得以差入 此八郡贖罪. 務益致 以豫備百姓之急. 事下有司, <望之>與少府<李彊>議, 以爲 民函陰陽之氣, 有(仁)[好]義欲利之心, 在敎化之所助. <堯>在上, 不能去民欲利之心, 而能令其欲利不勝其好義也;雖<桀>在上, 不能去民好義之心, 而能令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 故<堯>,<桀>之分, 在於義利而已, 道民不可不愼也. 今欲令民量粟以贖罪, 如此則富者得生, 貧者獨死, 是貧富異刑而法不壹也. 人情, 貧窮, 父兄囚執, 聞出財得以生活, 爲人子弟者將不顧死亡之患, 敗亂之行, 以赴財利, 求救親戚. 一人得生, 十人以喪, 如此, <伯夷>之行壞, <公綽>之名滅. 政敎壹傾, 雖有<周召>之佐, 恐不能復. 古者臧於民, 不足則取, 有餘則予. {詩}曰『爰及矜人, 哀此鰥寡』, 上專下也. 又曰『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下急上也. 今有西邊之役, 民失作業, 雖戶賦口斂以贍其困乏, 古之通義, 百姓莫以爲非. 以死救生, 恐未可也. 陛下布德施敎, 敎化旣成, <堯舜>亡以加也. 今議開利路以傷旣成之化, 民竊痛之.
於是天子復下其議兩府, 丞相,御史以難問<張敞>. <敞>曰: 少府左馮翊所言, 常人之所守耳. 昔先帝征四夷, 兵行三十餘年, 百姓猶不加賦, 而軍用給. 今<羌>虜一隅小夷, 跳梁於山谷間, <漢>但令*罪人出財減*罪以誅之, 其名賢於煩擾良民橫興賦斂也. 又諸盜及殺人犯不道者, 百姓所疾苦也, 皆不得贖;首匿,見知縱,所不當得爲之屬, 議者或頗言其法可 除, 今因此令贖, 其便明甚, 何化之所亂? {甫刑}之罰, 小過赦, 薄罪贖, 有金選之品, 所從來久矣, 何賊之所生? <敞>備 衣二十餘年, 嘗聞罪人贖矣, 未聞盜賊起也. 竊憐< 州>被寇, 方秋饒時, 民尙有飢乏, 病死於道路, 況至來春將大困乎! 不早慮所以振救之策, 而引常經以難, 恐後爲重責. 常人可與守經, 未可與權也. <敞>幸得備列卿, 以輔兩府爲職, 不敢不盡愚.
<望之>,<彊>復對曰: 先帝聖德, 賢良在位, 作憲垂法, 爲無窮之規, 永惟邊竟之不贍, 故{金布令甲}曰『邊郡數被兵, 難飢寒, 夭絶天年, 父子相失, 令天下共給其費』, 固爲軍旅卒暴之事也. 聞<天漢>四年, 常使死罪人入五十萬錢減死罪一等, 豪彊吏民請奪假 *. 至爲盜賊以贖罪. 其後姦邪橫暴, 盜 起, 至攻城邑, 殺郡守, 充滿山谷, 吏不能禁, 明詔遣繡衣使者以興兵擊之, 誅者過半, 然後衰止. 愚以爲此使死罪贖之敗也, 故曰不便. 時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亦以爲<羌>虜且破, 轉輸略足相給, 遂不施<敞>議. <望之>爲左馮翊三年, 京師稱之, 遷大鴻 .
先是<烏孫>昆彌<翁歸靡>因<長羅侯常惠>上書, 願以<漢>外孫<元貴靡>爲嗣, 得復尙少主, 結婚內附, 畔去<匈奴>. 詔下公卿議, <望之>以爲<烏孫>絶域, 信其美言, 萬里結婚, 非長策也. 天子不聽. <神爵>二年, 遣<長羅侯惠>使送公主配<元貴靡>. 未出塞, <翁歸靡>死, 其兄子<狂王>背約自立. <惠>從塞下上書, 願留少主<敦煌郡>. <惠>至<烏孫>, 責以負約, 因立<元貴靡>, 還迎少主. 詔下公卿議, <望之>復以爲 不可. <烏孫>持兩端, 亡堅約, 其效可見. 前少主在<烏孫>四十餘年, 恩愛不親密, 邊境未以安, 此已事之驗也. 今少主以<元貴靡>不得立而還, 信無負於四夷, 此中國之大福也. 少主不止, 繇役將興, 其原起此. 天子從其議, 徵少主還. 後<烏孫>雖分國兩立, 以<元貴靡>爲大昆彌, <漢>遂不復與結婚.
三年, 代<丙吉>爲御史大夫. <五鳳>中<匈奴>大亂, 議者多曰<匈奴>爲害日久, 可因其壞亂擧兵滅之. 詔遣中朝大司馬車騎將軍<韓增>,諸吏<富平侯張延壽>,光祿勳<楊 >,太僕<戴長樂>問<望之>計策, <望之>對曰: {春秋}<晉士* >帥帥侵<齊>, 聞<齊侯>卒, 引師而還, 君子大其不伐喪, 以爲恩足以服孝子, 誼足以動諸侯. 前單于慕化鄕善稱弟, 遣使請求和親, 海內欣然, 夷狄莫不聞. 未終奉約, 不幸爲賊臣所殺, 今而伐之, 是乘亂而幸災也, 彼必奔走遠遁. 不以義動兵, 恐勞而無功. 宜遣使者弔問, 輔其微弱, 救其災患, 四夷聞之, 咸貴中國之仁義. 如遂蒙恩得復其位, 必稱臣服從, 此德之盛也. 上從其議, 後竟遣兵護輔<呼韓邪單于>定其國.
是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設常平倉, 上善之, <望之>非<壽昌>. 丞相<丙吉>年老, 上重焉, <望之>又奏言: 百姓或乏困, 盜賊未止, 二千石多材下不任職. 三公非其人, 則三光爲之不明, 今首歲日月少光, 咎在臣等. 上以<望之>意輕丞相, 乃下侍中<建章>衛尉<金安上>,光祿勳<楊 >,御史中丞<王忠>, 幷詰問<望之>. <望之>免冠置對, 天子繇是不說.
後丞相司直<**번延壽>奏: 侍中謁者<良>使(丞)[承]制詔<望之>,<望之>再拜已. <良>與<望之>言, <望之>不起, 因故下手, 而謂御史曰『<良>禮不備』, 故事丞相病, 明日御史大夫輒問病;朝奏事會庭中, 差居丞相後, 丞相謝, 大夫少進, 揖. 今丞相數病, <望之>不問病;會庭中, 與丞相鈞禮. 時議事不合意, <望之>曰:『侯年寧能父我邪!』 知御史有令不得擅使, <望之>多使守史自給車馬, 之<杜陵>護視家事. 少史冠法冠, 爲妻先引, 又使賣買, 私所附益凡十萬三千. 案<望之>大臣, 通經術, 居九卿之右, 本朝所仰, 至不奉法自修, 踞慢不遜攘, 受所監臧二百五十以上, 請逮捕繫治. 上於是策<望之>曰: 有司奏君責使者禮, 遇丞相亡禮, 廉聲不聞, 敖慢不遜, 亡以扶政, 帥先百僚. 君不深思, 陷于玆穢, 朕不忍致君于理, 使光祿勳< >策詔, 左遷君爲太子太傅, 授印. 其上故印使者, 便道之官. 君其秉道明孝, 正直是與, 帥意亡 , 靡有後言.
<望之>旣左遷, 而<黃 >代爲御史大夫. 數月間, <丙吉>薨, < >爲丞相. < >薨, <于定國>復代焉. <望之>遂見廢, 不得相. 爲太傅, 以{論語},{禮服}授皇太子.
初, <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 詔公卿議其儀, 丞相< >,御史大夫<定國>議曰: 聖王之制, 施德行禮, 先京師而後諸夏, 先諸夏而後夷狄. {詩}云:『率禮不越, 遂視旣發;<相土>烈烈, 海外有截.』 陛下聖德充塞天地, 光被四表, <匈奴>單于鄕風慕化, 奉珍朝賀, 自古未之有也. 其禮儀宜如諸侯王, 位次在下. <望之>以爲 單于非正朔所加, 故稱敵國, 宜待以不臣之禮, 位在諸侯王上. 外夷稽首稱藩, 中國讓而不臣, 此則羈 之誼, 謙亨之福也. {書}曰『戎狄荒服』, 言其來[服], 荒忽亡常. 如使<匈奴>後嗣卒有鳥竄鼠伏, 闕於朝享, 不爲畔臣. 信讓行乎蠻 , 福祚流于亡窮, 萬世之長策也. 天子采之, 下詔曰: 蓋聞<五帝三王>敎化所不施, 不及以政. 今<匈奴>單于稱北藩, 朝正朔, 朕之不逮, 德不能弘覆. 其以客禮待之, 令單于位在諸侯王上, 贊謁稱臣而不名.
及<宣帝>寢疾, 選大臣可屬者, 引外屬侍中<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 拜<高>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望之>爲前將軍光祿勳, <堪>爲光祿大夫, 皆受遺詔輔政, 領尙書事. <宣帝>崩, 太子襲尊號, 是爲<孝元帝>. <望之>,<堪>本以師傅見尊重, 上卽位, 數宴見, 言治亂, 陳王事. <望之>選白宗室明經達學散騎諫大夫<劉更生>給事中, 與侍中<金敞> 拾遺左右. 四人同心謀議, 勸道上以古制, 多所欲匡正, 上甚鄕納之.
初, <宣帝>不甚從儒術, 任用法律, 而中書宦官用事. 中書令<弘恭>,<石顯>久典樞機, 明習文法, 亦與車騎將軍<高>爲表裏, 論議常獨持故事, 不從<望之>等. <恭>,<顯>又時傾仄見 . <望之>以爲中書政本, 宜以賢明之選, 自<武帝>游宴後庭, 故用宦者, 非國舊制, 又違古不近刑人之義, 白欲更置士人, 繇是大與<高>,<恭>,<顯> . 上初卽位, 謙讓重改作, 議久不定, 出<劉更生>爲宗正.
<望之>,<堪>數薦名儒茂材以備諫官. <會稽鄭朋>陰欲附<望之>, 上疏言車騎將軍<高>遣客爲姦利郡國, 及言<許>,<史>子弟罪過. 章視<周堪>, <堪>白令<朋>待詔<金馬門>. <朋>奏記<望之>曰: 將軍體<周召>之德, 秉<公綽>之質, 有<卞莊>之威. 至乎耳順之年, 履折衝之位, 號至將軍, 誠士之高致也. 窟穴黎庶莫不 喜, 咸曰將軍其人也. 今將軍規**무云若<管晏>而休, 遂行日仄至<周召>乃留乎? 若<管晏>而休, 則下走將歸<延陵>之皐, 修農圃之疇, 畜 種黍, 見二子, 沒齒而已矣. 如將軍昭然度行, 積思塞邪枉之險蹊, 宣中庸之常政, 興<周召>之遺業, 親日仄之兼聽, 則下走其庶幾願竭區區, 底 鋒鍔, 奉萬分之一. <望之>見納<朋>, 接待以意. <朋>數稱述<望之>, 短車騎將軍, 言<許>,<史>過失.
後<朋>行傾邪, <望之>絶不與通. <朋>與大司農史<李宮>俱待詔, <堪>獨白<宮>爲黃門郞. <朋>, <楚>士, 怨恨, 更求入<許>,<史>, 推所言<許>,<史>事曰: 皆<周堪>,<劉更生>敎我, 我<關東>人, 何以知此? 於是侍中<許章>白見<朋>. <朋>出揚言曰: 我見, 言前將軍小過五, 大罪一. 中書令在旁, 知我言狀. <望之>聞之, 以問<弘恭>,<石顯>. <顯>,<恭>恐<望之>自訟, 下於 吏, 卽挾<朋>及待詔<華龍>. <龍>者, <宣帝>時與<張子 >等待詔, 以行 濊不進, 欲入<堪>等, <堪>等不納, 故與<朋>相結. <恭>,<顯>令二人告<望之>等謀欲罷車騎將軍疏退<許>,<史>狀, 候<望之>出休日, 令<朋>,<龍>上之. 事下<弘恭>問狀, <望之>對曰: 外戚在位多奢淫, 欲以匡正國家, 非爲邪也. <恭>,<顯>奏 <望之>,<堪>,<更生>朋黨相稱擧, 數 訴大臣, 毁離親戚, 欲以專擅權勢, 爲臣不忠, 誣上不道, 請謁者召致廷尉. 時上初卽位, 不省 謁者召致廷尉 爲下獄也, 可其奏. 後上召<堪>,<更生>, 曰繫獄. 上大驚曰: 非但廷尉問邪? 以責<恭>,<顯>, 皆叩頭謝. 上曰: 令出視事. <恭>,<顯>因使<高>言: 上新卽位, 未以德化聞於天下, 而先驗師傅, 旣下九卿大夫獄, 宜因決免. 於是制詔丞相御史: 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 亡 罪過, 今事久遠, 識忘難明. 其赦<望之>罪, 收前將軍光祿勳印綬, 及<堪>,<更生>皆免爲庶人. 而<朋>爲黃門郞.
後數月, 制詔御史: 國之將興, 尊師而重傅. 故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 道以經術, 厥功茂焉. 其賜<望之>爵關內侯, 食邑六百戶, 給事中, 朝朔望, 坐次將軍. 天子方倚欲以爲丞相, 會<望之>子散騎中郞<伋>上書訟<望之>前事, 事下有司, 復奏 <望之>前所坐明白, 無 訴者, 而敎子上書, 稱引亡辜之{詩}, 失大臣體, 不敬, 請逮捕. <弘恭>,<石顯>等知<望之>素高節, 不 辱, 建白 <望之>前爲將軍輔政, 欲排退<許>,<史>, 專權擅朝. 幸得不坐, 復賜爵邑, 與聞政事, 不悔過服罪, 深懷怨望, 敎子上書, 歸非於上, 自以託師傅, 懷終不坐. 非頗 <望之>於牢獄, 塞其怏怏心, 則聖朝亡以施恩厚. 上曰: <蕭太傅>素剛, 安肯就吏? <顯>等曰: 人命至重, <望之>所坐, 語言薄罪, 必亡所憂. 上乃可其奏.
<顯>等封以付謁者, 令召<望之>手付, 因令太常急發執金吾車騎馳圍其第. 使者至, 召<望之>. <望之>欲自殺, 其夫人止之, 以爲非天子意. <望之>以問門下生<朱雲>. <雲>者好節士, 勸<望之>自裁. 於是<望之> 天歎曰: 吾嘗備位將相, 年踰六十矣, 老入牢獄, 苟求生活, 不亦鄙乎! 字謂<雲>曰: <游>, 趣和藥來, 無久留我死! 竟飮 自殺. 天子聞之驚, 手曰: 固疑其不就牢獄, 果然殺吾賢傅! 是時太官方上晝食, 上乃 食, 爲之涕泣, 哀慟左右. 於是召<顯>等責問以議不詳. 皆免冠謝, 良久然後已.
<望之>有罪死, 有司請絶其爵邑. 有詔加恩, 長子<伋>嗣爲關內侯. 天子追念<望之>不忘, 每歲時遣使者祠祭<望之> , 終<元帝>世. <望之>八子, 至大官者<育>,<咸>,<由>.
<育>字<次君>, 少以父任爲太子庶子. <元帝>卽位, 爲郞, 病免, 後爲御史. 大將軍<王鳳>以<育>名父子, 著材能, 除爲功曹, 遷謁者, 使<匈奴>副校尉. 後爲<茂陵>令, 會課, <育>第六. 而<漆>令<郭舜>殿, 見責問, <育>爲之請, 扶風怒曰: 君課第六, 裁自脫, 何暇欲爲左右言? 及罷出, 傳召<茂陵>令詣後曹, 當以職事對. <育>徑出曹, 書佐隨牽<育>, <育>案佩刀曰: <蕭育杜陵>男子, 何詣曹也! 遂趨出, 欲去官. 明旦, 詔召入, 拜爲司 校尉. <育>過扶風府門, 官屬 史數百人拜謁車下. 後坐失大將軍指免官. 復爲中郞將使<匈奴>. 歷<冀州>,<靑州>兩郡刺史, <長水>校尉, <泰山>太守, 入守大鴻 . 以< >名賊<梁子政>阻山爲害, 久不伏辜, <育>爲右扶風數月, 盡誅<子政>等. 坐與<定陵侯淳于長>厚善免官.
<哀帝>時, <南郡江>中多盜賊, 拜<育>爲<南郡>太守. 上以<育>耆舊名臣, 乃以三公使車載<育>入殿中受策, 曰: <南郡>盜賊 輩爲害, 朕甚憂之. 以太守威信素著, 故委<南郡>太守, 之官, 其於爲民除害, 安元元而已, 亡拘於小文. 加賜黃金二十斤. <育>至<南郡>, 盜賊靜. 病去官, 起家復爲光祿大夫執金吾, 以壽終於官.
<育>爲人嚴猛尙威, 居官數免, 稀遷. 少與<陳咸>,<朱博>爲友, 著聞當世. 往者有<王陽>,<貢公>, 故<長安>語曰 <蕭>,<朱>結綬, <王>,<貢>彈冠 , 言其相薦達也. 始<育>與<陳咸>俱以公卿子顯名, <咸>最先進, 年十八爲左曹, 二十餘御史中丞. 時<朱博>尙爲<杜陵>亭長, 爲<咸>,<育>所攀援, 入<王氏>. 後遂 歷刺史郡守相, 及爲九卿, 而<博>先至將軍上卿, 歷位多於<咸>,<育>, 遂至丞相. <育>與<博>後有隙, 不能終, 故世以交爲難.
<咸>字<仲>, 爲丞相史, 擧茂材, <好 >令, 遷<淮陽>,<泗水>內史, <張掖>,<弘農>,<河東>太守. 所居有迹, 數增秩賜金. 後免官, 復爲<越>騎校尉,護軍都尉,中郞將, 使<匈奴>, 至大司農, 終官.
<由>字<子驕>, 爲丞相西曹衛將軍 , 遷謁者, 使<匈奴>副校尉. 後擧賢良, 爲<定陶>令, 遷<太原>都尉, <安定>太守. 治郡有聲, 多稱薦者. 初, <哀帝>爲<定陶王>時, <由>爲<定陶>令, 失王指, 頃之, 制書免<由>爲庶人. <哀帝>崩, 爲復土校尉,京輔左輔都尉, 遷<江夏>太守. 平<江>賊<成重>等有功, 增秩爲<陳留>太守. <元始>中, 作明堂 雍, 大朝諸侯, 徵<由>爲大鴻 , 會病, 不及賓贊, 還歸故官, 病免. 復爲中散大夫, 終官. 家至吏二千石者六七人.
贊曰:<蕭望之>歷位將相, 籍師傅之恩, 可謂親 亡間. 及至謀泄隙開, 讒邪 之, 卒爲便嬖宦 所圖, 哀哉! [不然], <望之>堂堂, 折而不橈, 身爲儒宗, 有輔佐之能, 近古社稷臣也.
漢書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馮奉世>字<子明>, <上黨潞>人也, 徙<杜陵>. 其先<馮亭>, 爲<韓上黨>守. <秦>攻<上黨>, 絶<太行>道, <韓>不能守, <馮亭>乃入<上黨城>守於<趙>, <趙>封<馮亭>爲<華陽君>, 與<趙>將<括>距<秦>, 戰死於<長平>. 宗族繇是分散, 或留<潞>, 或在<趙>. 在<趙>者爲官帥將, 官帥將子爲<代>相. 及<秦>滅六國, 而<馮亭>之後<馮毋擇>,<馮去疾>,<馮劫>皆爲<秦>將相焉.
<漢>興, <文帝>時<馮唐>顯名, 卽<代>相子也. 至<武帝>末, <奉世>以良家子選爲郞. <昭帝>時, 以功次補<武安>長. 失官, 年三十餘矣, 乃學{春秋}涉大義, 讀兵法明習, 前將軍<韓增>奏以爲軍司空令. <本始>中, 從軍擊<匈奴>. 軍罷, 復爲郞.
先是時, <漢>數出使<西域>, 多辱命不稱, 或貪 , 爲外國所苦. 是時<烏孫>大有擊<匈奴>之功, 而<西域>諸國新輯, <漢>方善遇, 欲以安之, 選可使外國者. 前將軍<增>擧<奉世>以衛候使持節送<大宛>諸國客. 至<伊脩城>, 都尉<宋將>言<莎車>與旁國共攻殺<漢>所置<莎車王萬年>, 幷殺<漢>使者<奚充國>. 時<匈奴>又發兵攻<車師城>, 不能下而去. <莎車>遣使揚言北道諸國已屬<匈奴>矣, 於是攻劫南道, 與 盟畔<漢>, 從< 善>以西皆絶不通. 都護<鄭吉>,校尉<司馬意>皆在北道諸國間. <奉世>與其副<嚴昌>計, 以爲不 擊之則<莎車>日彊, 其勢難制, 必危<西域>. 遂以節諭告諸國王, 因發其兵, 南北道合萬五千人進擊<莎車>, 攻拔其城. <莎車王>自殺, 傳其首詣<長安>. 諸國悉平, 威振<西域>. <奉世>乃罷兵以聞. <宣帝>召見<韓增>, 曰: 賀將軍所擧得其人. <奉世>遂西至<大宛>. <大宛>聞其斬<莎車王>, 敬之異於 使. 得其名馬象龍而還. 上甚說, 下議封<奉世>. 丞相,將軍皆曰: {春秋}之義, 大夫出彊, 有可以安國家, 則 之可也. <奉世>功效尤著, 宜加爵土之賞. 少府<蕭望之>獨以<奉世>奉使有指, 而擅矯制違命, 發諸國兵, 雖有功效, 不可以爲後法. 卽封<奉世>, 開後奉使者利, 以<奉世>爲比, 爭逐發兵, 要功萬里之外, 爲國家生事於夷狄. 漸不可長, <奉世>不宜受封. 上善<望之>議, 以<奉世>爲光祿大夫,水衡都尉.
<元帝>卽位, 爲執金吾. <上郡>屬國歸義降<胡>萬餘人反去. 初, <昭帝>末, <西河>屬國<胡伊酋若王>亦將衆數千人畔, <奉世>輒持節將兵追擊. 右將軍典屬國<常惠>薨, <奉世>代爲右將軍典屬國, 加諸吏之號. 數歲, 爲光祿勳.
<永光>二年秋, < 西羌 姐>旁種反, 詔召丞相<韋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大司馬車騎將軍<王接>,左將軍<許嘉>,右將軍<奉世>入議. 是(歲時)[時, 歲]比不登, 京師 石二百餘, 邊郡四百, <關東>五百. 四方饑饉, 朝廷方以爲憂, 而遭<羌>變. <玄成>等漠然莫有對者. <奉世>曰: <羌>虜近在竟內背畔, 不以時誅, 亡以威制遠蠻. 臣願帥師討之. 上問用兵之數, 對曰: 臣聞善用兵者, 役不再興, 糧不三載, 故師不久暴而天誅 決. 往者數不料敵, 而師至於折傷;再三發 , 則曠日煩費, 威武虧矣. 今反虜無慮三萬人, 法當倍用六萬人. 然<羌戎>弓矛之兵耳, 器不犀利, 可用四萬人, 一月足以決. 丞相,御史,兩將軍皆以爲民方收斂時, 未可多發;萬人屯守之, 且足. <奉世>曰: 不可. 天下被饑饉, 士馬羸 , 守戰之備久廢不簡, 夷狄皆有輕邊吏之心, 而<羌>首難. 今以萬人分屯數處, 虜見兵少, 必不畏懼, 戰則挫兵病師, 守則百姓不救. 如此, 怯弱之形見, <羌>人乘利, 諸種 和, 相扇而起, 臣恐中國之役不得止於四萬, 非財幣所能解也. 故少發師而曠日, 與一擧而疾決, 利害相萬也. 固爭之, 不能得. 有詔益二千人.
於是遣<奉世>將萬二千人騎, 以將屯爲名. 典屬國<任立>,護軍都尉<韓昌>爲偏裨, 到< 西>, 分屯三處. 典屬國爲右軍, 屯<白石>;護軍都尉爲前軍, 屯<臨 >;<奉世>爲中軍, 屯<首陽西極>上. 前軍到<降同阪>, 先遣校尉在前與<羌>爭地利, 又別遣校尉救民於<廣陽谷>. <羌>虜盛多, 皆爲所破, 殺兩校尉. <奉世>具上地形部衆多少之計, 願益三萬六千人乃足以決事. 書奏, 天子大爲發兵六萬餘人, 拜太常< 陽侯><任千秋>爲奮武將軍以助焉. <奉世>上言: 願得其衆, 不須(復)煩大將. 因陳轉輸之費.
上於是以璽書勞<奉世>, 且讓之, 曰: 皇帝問將兵右將軍, 甚苦暴露. <羌>虜侵邊境, 殺吏民, 甚逆天道, 故遣將軍帥士大夫行天誅. 以將軍材質之美, 奮精兵, 誅不軌, 百下百全之道也. 今乃有畔敵之名, 大爲中國羞. 以昔不閑習之故邪? 以恩厚未洽, 信約不明也? 朕甚怪之. 上書言<羌>虜依深山, 多徑道, 不得不多分部遮要害, 須得後發營士, 足以決事, 部署已定, 勢不可復置大將, 聞之. 前爲將軍兵少, 不足自守, 故發近所騎, 日夜詣, 非爲擊也. 今發<三輔>,<河東>,<弘農越>騎,迹射,[ 飛, 者, 羽林孤兒及<呼速> ,< 種>, 方急遣. 且兵, 凶器也, 必有成敗者, 患策不豫定, 料敵不審也, 故復遣奮武將軍. 兵法曰大將軍出必有偏裨, 所以揚威武, 參計策, 將軍又何疑焉? 夫愛吏士, 得衆心, 擧而無悔, 禽敵必全, 將軍之職也. 若乃轉輸之費, 則有司存, 將軍勿憂. 須奮武將軍兵到, 合擊<羌>虜.
十月, 兵畢至< 西>. 十一月, 進. <羌>虜大破, 斬首數千級, 餘皆走出塞. 兵未決間, <漢>復發募士萬人, 拜<定襄>太守<韓安國>爲建威將軍. 未進, 聞羌<破>, 還. 上曰: <羌>虜破散創艾, 亡(逃)出塞, 其罷吏士, 頗留屯田, 備要害處.
明年二月, <奉世>還京師, 更爲左將軍, 光祿勳如故. 其後錄功拜爵, 下詔曰: <羌>虜桀 , 賊害吏民, 攻< 西>府寺, 燔燒置亭, 絶道橋, 甚逆天道. 左將軍光祿勳<奉世>前將兵征討, 斬捕首虜八千餘級, 鹵馬牛羊以萬數. 賜<奉世>爵關內侯, 食邑五百戶, 黃金六十斤. 裨將,校尉三十餘人, 皆拜.
後歲餘, <奉世>病卒. 居爪牙官前後十年, 爲折衝宿將, 功名次<趙充國>.
奮武將軍<任千秋>者, 其父<宮>, <昭帝>時以丞相徵事捕斬反者左將軍<上官桀>, 封侯, <宣帝>時爲太常, 薨. <千秋>嗣後, 復爲太常. <成帝>時, <樂昌侯王商>代<奉世>爲左將軍, 而<千秋>爲右將軍, 後亦爲左將軍. 子孫傳國, 至<王莽>乃絶云.
<奉世>死後二年, <西域>都護<甘延壽>以誅< 支單于>封爲列侯. 時丞相<匡衡>亦用<延壽>矯制生事, 據<蕭望之>前議, 以爲不當封, 而議者咸美其功, 上從衆而侯之. 於是<杜欽>上疏, 追訟<奉世>前功曰: 前<莎車王>殺<漢>使者, 約諸國背畔. 左將軍<奉世>以衛候便宜發兵誅<莎車王>, 策定城郭, 功施邊境. 議者以<奉世>奉使有指, {春秋}之義亡遂事, <漢>家之法有矯制, 故不得侯. 今<匈奴 支單于>殺<漢>使者, 亡保<康居>, 都護<延壽>發城郭兵屯田吏士四萬餘人以誅斬之, 封爲列侯. 臣愚以爲比罪則< 支>薄, 量敵則<莎車>衆, 用師則<奉世>寡, 計勝則<奉世>爲功於邊境安, 慮敗則<延壽>爲禍於國家深. 其違命而擅生事同, <延壽>割地封, 而<奉世>獨不錄. 臣聞功同賞異則勞臣疑, 罪鈞刑殊則百姓惑;疑生無常, 惑生不知所從;亡常則節趨不立. 不知所從則百姓無所(措)[錯]手足. <奉世>圖難忘死, 信命殊俗, 威功白著, 爲世使表, 獨抑厭而不揚, 非聖主所以塞疑 節之意也. 願下有司議. 上以先帝時事, 不復錄.
<奉世>有子男九人, 女四人. 長女<媛>以選充後宮, 爲<元帝>昭儀, 産<中山孝王>. <元帝>崩, <媛>爲<中山太后>, 隨王就國. <奉世>長子<譚>, 太常擧孝廉爲郞, 功次補<天水>司馬. <奉世>擊<西羌>, <譚>爲校尉, 隨父從軍有功, 未拜病死. <譚>弟<野王>,<逡>,<立>,<參>至大官.
<野王>字<君卿>, 受業博士, 通{詩}. 少以父任爲太子中庶子. 年十八, 上書願試守<長安>令. <宣帝>奇其志, 問丞相<魏相>, <相>以爲不可許. 後以功次補<當陽>長, 遷爲< 陽>令, 徙<夏陽>令. <元帝>時, 遷< 西>太守, 以治行高, 入爲左馮翊. 歲餘, 而<池陽>令< >素行貪 , 輕<野王>外戚年少, 治行不改. <野王>部督郵 < 趙都>案驗, 得其主守盜十金罪, 收捕. < >不首吏, <都>格殺. < >家上書陳 , 事下廷尉. <都>詣吏自殺以明<野王>, 京師稱其威信, 遷爲大鴻 .
數年, 御史大夫<李延壽>病卒, 在位多擧<野王>. 上使尙書選第中二千石, 而<野王>行能第一. 上曰: 吾用<野王>爲三公, 後世必謂我私後宮親屬, 以<野王>爲比. 乃下詔曰: 剛彊堅固, 確然亡欲, 大鴻 <野王>是也. 心辨善辭, 可使四方, 少府<五鹿充宗>是也. 廉 節儉, 太子少傅<張譚>是也. 其以少傅爲御史大夫. 上繇下第而用<譚>, 越次避嫌不用<野王>, 以昭儀兄故也. <野王>乃歎曰: 人皆以女寵貴, 我兄弟獨以賤! <野王>雖不爲三公, 甚見器重, 有名當世.
<成帝>立, 有司奏<野王>王舅, 不宜備九卿. 以秩出爲<上郡>太守, 加賜黃金百斤. <朔方>刺史<蕭育>奏封事, 薦言 <野王>行能高妙, 內足與圖身, 外足以慮化. 竊惜<野王>懷國之寶, 而不得陪朝廷與朝者 . <野王>前以王舅出, 以賢復入, 明國家樂進賢也. 上自爲太子時聞知<野王>. 會其病免, 復以故二千石使行<河> , 因拜爲<琅邪>太守. 是時, <成帝>長舅<陽平侯王鳳>爲大司馬大將軍, 輔政八九年矣, 時數有災異, 京兆尹<王章>譏<鳳> 權不可任用, 薦<野王>代<鳳>. 上初納其言, 而後誅<章>, 語在{元后傳}. 於是<野王>懼不自安, 遂病, 滿三月賜告, 與妻子歸<杜陵>就醫藥. 大將軍<鳳>風御史中丞劾奏<野王>賜告養病而私自便, 持虎符出界歸家, 奉詔不敬. <杜欽>時在大將軍莫府, <欽>素高<野王>父子行能, 奏記於<鳳>, 爲<野王>言曰: 竊見令曰, 吏二千石告, 過<長安>謁, 不分別予賜. 今有司以爲予告得歸, 賜告不得, 是一律兩科, 失省刑之意. 夫三最予告, 令也;病滿三月賜告, 詔恩也. 令告則得, 詔恩則不得, 失輕重之差. 又二千石病賜告得歸有故事, 不得去郡亡著令. 傳曰:『賞疑從予, 所以廣恩勸功也;罰疑從去, 所以愼刑, 闕難知也.』 今釋令與故事而假不敬之法, 甚違闕疑從去之意. 卽以二千石守千里之地, 任兵馬之重, 不宜去郡, 將以制刑爲後法者, 則<野王>之罪, 在未制令前也. 刑賞大信, 不可不愼. <鳳>不聽, 竟免<野王>. 郡國二千石病賜告不得歸家, 自此始.
初, <野王>嗣父爵爲關內侯, 免歸. 數年, 年老, 終于家. 子<座>嗣爵, 至孫坐<中山太后>事絶.
<逡>字<子産>, 通{易}. 太常察孝廉爲郞, 補謁者. <建昭>中, 選爲復土校尉. 光祿勳<于永>擧茂材, 爲<美陽>令. 功次遷<長樂>屯衛司馬, <淸河>都尉, < 西>太守. 治行廉平, 年四十餘卒. 爲都尉時, 言<河> 方略, 在{溝 志}.
<立>字<聖卿>, 通{春秋}. 以父任爲郞, 稍遷諸曹. <竟寧>中, 以王舅出爲<五原>屬國都尉. 數年, 遷<五原>太守, 徙<西河>,<上郡>. <立>居職公廉, 治行略與<野王>相似, 而多知有恩貸, 好爲條敎. 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爲太守, 歌之曰: <大馮君>,<小馮君>, 兄弟繼踵相因循, 聰明賢知惠吏民, 政如<魯>,<衛>德化鈞, <周公>,<廉叔>猶二君. 後遷爲<東海>太守, 下**濕病痺. 天子聞之, 徙<立>爲<太原>太守. 更歷五郡, 所居有迹. 年老卒官.
<參>字<叔平>, 學通{尙書}. 少爲黃門郞給事中, 宿衛十餘年. <參>爲人矜嚴, 好修容儀, 進退恂恂, 甚可觀也. <參>, 昭儀少弟, 行又 備, 以嚴見憚, 終不得親近侍 幄. <竟寧>中, 以王舅出補<渭陵>食官令. 以數病徙爲寢中郞, 有詔勿事. <陽朔>中, <中山王>來朝, <參>擢爲<上河>農都尉. 病免官, 復爲<渭陵>寢中郞. <永始>中, 超遷<代郡>太守. 以邊郡道遠, 徙爲<安定>太守. 數歲, 病免, 復爲諫大夫, 使領護<左馮翊>都水. <綏和>中, 立<定陶王>爲皇太子, 以<中山王>見廢, 故封王舅<參>爲<宜鄕侯>, 以慰王意. <參>之國, 上書願至<中山>見王,太后. 行未到而王薨. 王病時, 上奏願貶<參>爵以關內侯食邑留<長安>. 上憐之, 下詔曰: <中山孝王>短命早薨, 願以舅<宜鄕侯參>爲關內侯, 歸家, 朕甚愍之. 其還<參>京師, 以列侯奉朝請. 五侯皆敬憚之. 丞相<翟方進>亦甚重焉, 數謂<參>: 物禁太甚. 君侯以王舅見廢, 不得在公卿位, 今五侯至尊貴也, 與之 列, 宜少 節卑體, 視有所宗. 而君侯盛修容貌以威嚴加之, 此非所以下五侯而自益者也. <參>性好禮儀, 終不改其 操. 頃之, <哀帝>卽位, 帝祖母<傅太后>用事, 追怨<參> <中山太后>, 陷以祝詛大逆之罪, 語在{外戚傳}. <參>以同産當相坐, 謁者承制召<參>詣廷尉, <參>自殺. 且死, 仰天歎曰: <參>父子兄弟皆備大位, 身至封侯, 今被惡名而死, 弟不敢自惜, 傷無以見先人於地下! 死者十七人, 衆莫不憐之. 宗族徙歸故郡.
贊曰:{詩}稱 抑抑威儀, 惟德之隅 . <宜鄕侯參>鞠躬履方, 擇地而行, 可謂淑人君子, 然卒死於非罪, 不能自免, 哀哉! 讒邪交亂, 貞良被害, 自古而然. 故<伯奇>放流, <孟子>宮刑, <申生>雉經, <屈原>赴<湘>, {小弁}之詩作, {離騷}之辭興. 經曰: 心之憂矣, 涕旣隕之. <馮參> 弟, 亦云悲矣!
漢書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孝宣皇帝>五男. <許皇后>生<孝元帝>, <張 >生<淮陽憲王欽>, <衛 >生<楚孝王 >, <公孫 >生<東平思王宇>, <戎 >生<中山哀王竟>.
<淮陽憲王欽>, <元康>三年立, 母<張 >有寵於<宣帝>. < 皇后>廢後, 上欲立<張 >爲后. 久之, 懲艾< 氏>欲害皇太子, 乃更選後宮無子而謹愼者, 乃立<長陵王 >爲后, 令母養太子. 后無寵, 希御見, 唯<張 >最幸. 而<憲王>壯大, 好經書法律, 聰達有材, 帝甚愛之. 太子寬仁, 喜儒術, 上數嗟歎<憲王>, 曰: 眞我子也! 常有意欲立<張 >與<憲王>, 然用太子起於微細, 上少依倚<許氏>, 及卽位而<許后>以殺死, 太子蚤失母, 故弗忍也. 久之, 上以故丞相<韋賢>子<玄成>陽狂讓侯兄, 經明行高, 稱於朝廷, 乃召拜<玄成>爲<淮陽>中尉, 欲感諭<憲王>, 輔以推讓之臣, 由是太子遂安. <宣帝>崩, <元帝>卽位, 乃遣<憲王>之國.
時<張 >已卒, <憲王>有外祖母, 舅<張博>兄弟三人歲至<淮陽>見親, 輒受王賜. 後王上書:請徙外家<張氏>於國, <博>上書:願留守墳墓, 獨不徙. 王恨之. 後<博>至<淮陽>, 王賜之少. <博>言: 負責數百萬, 願王爲償. 王不許. <博>辭去. 令弟<光>恐(王)云王遇大人益解, <博>欲上書爲大人乞骸骨去. 王乃遣人持黃金五十斤送<博>. <博>喜, 還書謝, 爲諂語盛稱譽王, 因言: 當今朝廷無賢臣, 災變數見, 足爲寒心. 萬姓咸歸望於大王, 大王奈何恬然不求入朝見, 輔助主上乎? 使弟<光>數說王宜聽<博>計, 令於京師說用事貴人爲王求朝. 王不納其言.
後<光>欲至<長安>, 辭王, 復言 願盡力與<博>共爲王求朝. 王卽日至<長安>, 可因<平陽侯>. <光>得王欲求朝語, 馳使人語<博>. <博>知王意動, 復遺王書曰: <博>幸得肺腑, 數進愚策, 未見省察. 北游<燕趙>, 欲循行郡國求幽隱之士, 聞<齊>有<駟先生>者, 善爲{司馬兵法}, 大將之材也, <博>得謁見, 承間進問<五帝三王>究竟要道, 卓爾非世俗之所知. 今邊境不安, 天下騷動, 微此人其莫能安也. 又聞<北海>之瀕有賢人焉, 累世不可逮, 然難致也. 得此二人而薦之, 功亦不細矣. <博>願馳西以此赴助<漢>急, 無財幣以通顯之. <趙王>使謁者持牛酒, 黃金三十斤勞<博>, <博>不受;復使人願尙女, 聘金二百斤, <博>未許. 會得<光>書云大王已遣<光>西, 與<博>幷力求朝. <博>自以棄捐, 不意大王還意反義, 結以朱顔, 願殺身報德. 朝事何足言! 大王誠賜咳唾, 使得盡死, <湯禹>所以成大功也. <駟先生>蓄積道術, 書無不有, 願知大王所好, 請得輒上. 王得書喜說, 報<博>書曰: <子高>乃幸左顧存恤>, 發心惻隱, 顯至誠, 納以嘉謀, 語以至事, 雖亦不敏, 敢不諭意! 今遣有司爲<子高>償責二百萬.
是時, <博>女壻<京房>以明{易陰陽}得幸於上, 數召見言事. 自謂爲<石顯>,<五鹿充宗>所排, 謀不得用, 數爲<博>道之. <博>常欲 耀<淮陽王>, 卽具記<房>諸所說災異及召見密語, 持予<淮陽王>以爲信驗, 詐言 已見中書令<石君>求朝, 許以金五百斤. 賢聖制事, 蓋慮功而不計費. 昔<禹>治鴻水, 百姓罷勞, 成功卽立, 萬世賴之. 今聞陛下春秋未滿四十, 髮齒墮落, 太子幼弱, 人用事, 陰陽不調, 百姓疾疫飢饉死者且半, 鴻水之害殆不過此. 大王緖欲救世, 將比功德, 何可以忽? <博>已與大儒知道者爲大王爲便宜奏, 陳安危, 指災異, 大王朝見, 先口陳其意而後奏之, 上必大說. 事成功立, 大王卽有<周>,<邵>之名, 邪臣散亡, 公卿變節, 功德亡比, 而<梁>,<趙>之寵必歸大王, 外家亦將富貴, 何復望大王之金錢? 王喜說, 報<博>書曰: 乃者詔下, 止諸侯朝者, 寡人 然不知所出. <子高>素有<顔 >之資, <臧武>之智, <子貢>之辯, <卞莊子>之勇, 兼此四者, 世之所鮮. 旣開端緖, 願卒成之. 求朝, 義事也, 奈何行金錢乎! <博>報曰: 已許<石君>, 須以成事. 王以金五百斤予<博>.
會<房>出爲郡守, 離左右, <顯>具得此事告之. <房>漏泄省中語, <博>兄弟 誤諸侯王, 誹謗政治, 狡猾不道, 皆下獄. 有司奏請逮捕<欽>, 上不忍致法, 遣諫大夫<王駿>賜<欽>璽書曰: 皇帝問<淮陽王>. 有司奏王, 王舅<張博>數遺王書, 非毁政治, 謗 天子, 擧諸侯, 稱引<周>,<湯>, 以 惑王, 所言尤惡, 悖逆無道. 王不擧奏而多與金錢, 報以好言, **罪至不赦, 朕惻焉不忍聞, 爲王傷之. 推原厥本, 不祥自<博>, 惟王之心, 匪同于凶. 已詔有司勿治王事, 遣諫大夫<駿>申諭朕意. {詩}不云乎? 『靖恭爾位, 正直是與.』 王其勉之!
<駿>諭指曰: 禮爲諸侯制相朝聘之義, 蓋以考禮壹德, 尊事天子也. 且王不學{詩}乎? {詩}云:『 侯於<魯>, 爲<周室>輔.』今王舅<博>數遺王書, 所言悖逆. 王幸受詔策, 通經術, 知諸侯名譽不當出竟. 天子普覆, 德布於朝, 而恬有<博>言, 多予金錢, 與相報應, 不忠莫大焉. 故事, 諸侯王獲罪京師, 罪惡輕重, 縱不伏誅, 必蒙遷削貶黜之罪, 未有但已者也. 今聖主赦王之罪, 又憐王失計忘本, 爲<博>所惑, 加賜璽書, 使諫大夫申諭至意, 殷勤之恩, 豈有量哉! <博>等所犯(罪)惡大, 下之所共攻, 王法之所不赦也. 自今以來, 王毋復以<博>等累心, 務與衆棄之. {春秋}之義, 大能變改. {易}曰『藉用白茅, 无咎』, 言臣子之道, 改過自新, 己以承上, 然後免於咎也. 王其留意愼戒, 惟思所以悔過易行, 塞重責, 稱厚恩者. 如此, 則長有富貴, 社稷安矣.
於是<淮陽王欽>免冠稽首謝曰: 奉藩無狀, 過惡暴列, 陛下不忍致法, 加大恩, 遣使者申諭道術守藩之義. 伏念<博>罪惡尤深, 當伏重誅. 臣<欽>願悉心自新, 奉承詔策. 頓首死罪.
<京房>及<博>兄弟三人皆棄市, 妻子徙邊.
至<成帝>卽位, 以<淮陽王>屬爲叔父, 敬寵之, 異於 國. 王上書自陳舅<張博>時事, 頗爲<石顯>等所侵, 因爲<博>家屬徙者求還. 丞相御史復劾<欽>: 前與<博>相遺私書, 指意非諸侯王所宜, 蒙恩勿治, 事在赦前. 不悔過而復稱引, 自以爲直, 失藩臣體, 不敬. 上加恩, 許王還徙者.
三十六年薨. 子<文王玄>嗣, 二十六年薨. 子<縯>嗣, <王莽>時絶.
<楚孝王 >, <甘露>二年立爲<定陶王>, 三年徙<楚>. <成帝河平>中入朝, 時被疾, 天子閔之, 下詔曰: 蓋聞『天地之性人爲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 <楚王 >素行孝順仁慈, 之國以來二十餘年, 介之過未嘗聞, 朕甚嘉之. 今乃遭命, 離于惡疾, 夫子所痛, 曰:『蔑之, 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朕甚閔焉. 夫行純茂而不顯異, 則有國者將何 哉? {書}不云乎? 『用德章厥善.』 今王朝正月, 詔與子男一人俱, 其以<廣戚縣>戶四千三百封其子<勳>爲<廣戚侯>. 明年, < >薨. 子<懷王文>嗣, 一年薨, 無子, 絶. 明年, <成帝>復立<文>弟<平陸侯衍>, 是爲<思王>. 二十一年薨, 子<紆>嗣, <王莽>時絶.
初, <成帝>時又立<紆.弟<景>爲<定陶王>. <廣戚侯勳>薨, 諡曰<煬侯>, 子<顯>嗣. <平帝>崩, 無子, <王莽>立<顯>子< >爲<孺子>, 奉<平帝>後. <莽>簒位, 以< >爲<定安公>. <漢>旣誅<莽>, <更始>時< >在<長安>, <平陵方望>等頗知天文, 以爲<更始>必敗, < >本統當立者也, 共起兵將< >至<臨涇>, 立爲天子. <更始>遣丞相<李松>擊破殺< >云.
<東平思王宇>, <甘露>二年立. <元帝>卽位, 就國. 壯大, 通姦犯法, 上以至親貰弗罪, 傅相連坐.
久之, 事太后, 內不相得, 太后上書言之, 求守<杜陵園>. 上於是遣太中大夫<張子 >奉璽書 諭之, 曰: 皇帝問<東平王>. 蓋聞親親之恩莫重於孝, 尊尊之義莫大於忠, 故諸侯在位不驕以致孝道, 制節謹度以翼天子, 然後富貴不離於身, 而社稷可保. 今聞王自修有闕, 本朝不和, 流言紛紛, 謗自內興, 朕甚 焉, 爲王懼之. {詩}不云乎? 『毋念爾祖, 述修厥德,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朕惟王之春秋方剛, 忽於道德, 意有所移, 忠言未納, 故臨遣太中大夫<子 >諭王朕意. <孔子>曰:『過而不改, 是謂過矣.』 王其深惟孰思之, 無違朕意.
又特以璽書賜王太后, 曰: 皇帝使諸吏宦者令承問<東平王太后>. 朕有聞, 王太后少加意焉. 夫福善之問莫美於和睦, 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 今<東平王>出 褓之中而託于南面之位, 加以年齒方剛, 涉學日寡, 忽臣下, 不自 於太后, 以是之間, 能無失禮義者, 其唯聖人乎! 傳曰:『父爲子隱, 直在其中矣.』 王太后明察此意, 不可不詳. 閨門之內, 母子之間, 同氣異息, 骨肉之恩, 豈可忽哉! 豈可忽哉! 昔<周公>戒<伯禽>曰:『故舊無大故, 則不可棄也, 毋求備於一人.』 夫以故舊之恩, 猶忍小惡, 而況此乎! 已遣使者諭王, 王旣悔過服罪, 太后寬忍以貰之, 後宜不敢. 王太后强餐, 止思念, 愼疾自愛.
<宇>慙懼, 因使者頓首謝死罪, 願 心自改. 詔書又 傅相曰: 夫人之性皆有五常, 及其少長, 耳目牽於耆欲, 故五常銷而邪心作, 情亂其性, 利勝其義, 而不失厥家者, 未之有也. 今王富於春秋, 氣力勇武, 獲師傅之敎淺, 加以少所聞見, 自今以來, 非{五經}之正術, 敢以游獵非禮道王者, 輒以名聞.
<宇>立二十年, <元帝>崩. <宇>謂中謁者<信>等曰: <漢>大臣議天子少弱, 未能治天下, 以爲我知文法, 建欲使我輔佐天子. 我見尙書晨夜極苦, 使我爲之, 不能也. 今暑熱, 縣官年少, 持服恐無處所, 我危得之! 比至下, <宇>凡三哭, 飮酒食肉, 妻妾不離側. 宇姬< >故親幸, 後疏遠, 數歎息呼天. <宇>聞, 斥< >爲家人子, 掃除永巷, 數笞擊之. < >私疏<宇>過失, 數令家告之. <宇>覺知, 絞殺< >. 有(詔)[司]奏請逮捕, 有詔削<樊>,<亢父>二縣. 後三歲, 天子詔有司曰: 蓋聞仁以親親, 古之道也. 前<東平王>有闕, 有司請廢, 朕不忍. 宇請削, 朕不敢專. 惟王之至親, 未嘗忘於心. 今聞王改行自新, 尊修經術, 親近仁人, 非法之求, 不以奸吏, 朕甚嘉焉. 傳不云乎? 朝過夕改, 君子與之. 其復前所削縣如故.
後年來朝, 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 上以問大將軍<王鳳>, 對曰: 臣聞諸侯朝聘, 考文章, 正法度, 非禮不言. 今<東平王>幸得來朝, 不思制節謹度, 以防危失, 而求諸書, 非朝聘之義也. 諸子書或反經術, 非聖人, 或明鬼神, 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國>從橫權譎之謀, <漢>興之初謀臣奇策, 天官災異, 地形**액塞:皆不宜在諸侯王. 不可予. 不許之辭宜曰:『{五經}聖人所制, 萬事靡不畢載. 王審樂道, 傅相皆儒者, 旦夕講誦, 足以正身虞意. 夫小辯破義, 小道不通, 致遠恐泥, 皆不足以留意. 諸益於經術者, 不愛於王.』 對奏, 天子如<鳳>言, 遂不與.
立三十三年薨, 子<煬王雲>嗣. <哀帝>時, <無鹽危山>土自起覆草, 如馳道狀, 又<瓠山>石轉立. <雲>及后<謁>自之石所祭, 治石象<瓠山>立石, 束倍草, 幷祠之. <建平>三年, <息夫躬>,<孫寵>等共因幸臣<董賢>告之. 是時, <哀帝>被疾, 多所惡, 事下有司, 逮王,后<謁>下獄驗治, 言使巫<傅恭>,婢<合歡>等祠祭詛祝上, 爲<雲>求爲天子. <雲>又與知災異者<高尙>等指星宿, 言上疾必不愈, <雲>當得天下. 石立, <宣帝>起之表也. 有司請誅王, 有詔廢徙<房陵>. <雲>自殺, <謁>棄市. 立十七年, 國除.
<元始>元年, <王莽>欲反<哀帝>政, 白太皇太后, 立<雲>太子<開明>爲<東平王>, 又立<思王>孫<成都>爲<中山王>. <開明>立三年, 薨, 無子. 復立<開明>兄<嚴鄕侯信>子<匡>爲<東平王>, 奉<開明>後. <王莽>居攝, <東郡>太守<翟義>與<嚴鄕侯信>謀擧兵誅<莽>, 立<信>爲天子. 兵敗, 皆爲<莽>所滅.
<中山哀王竟>, <初元>二年立爲<淸河王>. 三年, 徙<中山>, 以幼少未之國. <建昭>四年, 薨邸, 葬<杜陵>, 無子, 絶. 太后歸居外家<戎氏>.
<孝元皇帝>三男. <王皇后>生<孝成帝>, <傅昭儀>生<定陶共王康>, <馮昭儀>生<中山孝王興>.
<定陶共王康>, <永光>三年立爲<濟陽王>. 八年, 徙爲<山陽王>. 八年, 徙<定陶>. 王少而愛, 長多材藝, 習知音聲, 上奇器之. 母昭儀又幸, 幾代皇后太子. 語在{元后}及{史丹傳}.
<成帝>卽位, 緣先帝意, 厚遇異於 王. 十九年薨, 子<欣>嗣. 十五年, <成帝>無子, 徵入爲皇太子. 上以太子奉大宗後, 不得顧私親, 乃立<楚思王>子<景>爲<定陶王>, 奉<,共王>後. <成帝>崩, 太子卽位, 是爲<孝哀帝>. 卽位二年, 追尊<共王>爲<共皇>, 置寢廟京師, 序昭穆, 儀如<孝元帝>. 徙<定陶王景>爲<信都王>云.
<中山孝王興>, <建昭>二年(王)[立]爲<信都王>. 十四年, 徙<中山>. <成帝>之議立太子也, 御史大夫<孔光>以爲{尙書}有<殷>及王, 兄終弟及, <中山王元帝>之子, 宜爲後. <成帝>以<中山王>不材, 又兄弟, 不得相入廟. 外家<王氏>與<趙昭儀>皆欲用<哀帝>爲太子, 故遂立言. 上乃封<孝王舅<馮參>爲<宜鄕侯>, 而益封<孝王>萬戶, 以尉其意. 三十年, 薨, 子< >嗣. 七年, <哀帝>崩, 無子, 徵<中山王 >入卽位, 是爲<平帝>. 太皇太后以帝爲<成帝>後, 故立<東平思王>孫<桃鄕頃侯>子<成都>爲<中山王>, 奉<孝王>後. <王莽>時絶.
贊曰:<孝元>之後, 有天下, 然而世絶於孫, 豈非天哉! <淮陽憲王>於時諸侯爲聰察矣, <張博>誘之, 幾陷無道. {詩}云 貪人敗類 , 古今一也.
漢書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匡衡>字<稚圭>, <東海承>人也. 父世農夫, 至<衡>好學, 家貧, 庸作以供資用, 尤精力過絶人. 諸儒爲之語曰: 無說{詩}, <匡>鼎來;<匡>說{詩}, 解人 .
<衡>射策甲科, 以不應令除爲太常掌故, 調補<平原>文學. 學者多上書薦<衡>經明, 當世少雙, 令爲文學就官京師;後進皆欲從<衡平原>, <衡>不宜在遠方. 事下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府<梁丘賀>問, <衡>對{詩}諸大義, 其奉深美. <望之>奏<衡>經學精習, 說有師道, 可觀覽. <宣帝>不甚用儒, 遣<衡>歸官. 而皇太子見<衡>對, 私善之.
會<宣帝>崩, <元帝>初卽位, <樂陵侯史高>以外屬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領尙書事, 前將軍<蕭望之>爲副. <望之>名儒, 有師傅舊恩, 天子任之, 多所貢薦. <高>充位而已, 與<望之>有隙. <長安>令<楊興>說<高>曰: 將軍以親戚輔政, 貴重於天下無二, 然衆庶論議令問休譽不專在將軍者何也? 彼誠有所聞也. 以將軍之莫府, 海內莫不 望, 而所擧不過私門賓客, 乳母子弟, 人情(以)[忽]不自知, 然一夫竊議, 語流天下. 夫富貴在身而列士不譽, 是有狐白之 而反衣之也. 古人病其若此, 故卑體勞心, 以求賢爲務. 傳曰:以賢難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賢, 以食難得之故而曰飽不待食, 或之甚者也. <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餘, 經學絶倫, 但以無階朝廷, 故隨牒在遠方. 將軍誠召置莫府, 學士 然歸仁, 與參事議, 觀其所有, 貢之朝廷, 必爲國器, 以此顯示衆庶, 名流於世. <高>然其言, <衡>爲議曹史, 薦<衡>於上, 上以爲郞中, 遷博士, 給事中.
是時, 有日蝕地震之變, 上問以政治得失, <衡>上疏曰:
臣聞<五帝>不同(樂)[禮], <三王>各異敎, 民俗殊務, 所遇之時異也. 陛下躬聖德, 開太平之路, 閔愚吏民觸法抵禁, 比年大赦, 使百姓得改行自新, 天下幸甚. 臣竊見大赦之後, 姦邪不爲衰止, 今日大赦, 明日犯法, 相隨入獄, 此殆導之未得其務也. 蓋保民者, 陳之以德義 , 示之以好惡 , 觀其失而制其宜, 故動之而和, 綏之而安. 今天下俗貪財賤義, 好聲色, 上侈靡, 廉恥之節薄, 淫 之意縱, 綱紀失序, 疏者踰內, 親戚之恩薄, 婚姻之黨隆, 苟合 幸, 以身設利. 不改其原, 雖歲赦之, 刑猶難使錯而不用也.
臣愚以爲宜壹曠然大變其俗. <孔子>曰: 能以禮讓爲國乎, 何有? 朝廷者, 天下之楨幹也. 公卿大夫相與循禮恭讓, 則民不爭;好仁樂施, 則下不暴;上義高節, 則民興行;寬柔和惠, 則衆相愛. 四者, 明王之所以不嚴而成化也. 何者? 朝有變色之言, 則下有爭鬪之患;上有自專之士, 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 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 則下有盜竊之民:此其本也. 今俗吏之治, 皆不本禮讓, 而上克暴, 或 害好陷人於罪, 貪財而慕勢, 故犯法者衆, 姦邪不止, 雖嚴刑峻法, 猶不爲變. 此非其天性, 有由然也.
臣竊考{國風}之詩, {周南},{召南}被賢聖之化深, 故篤於行而廉於色. <鄭伯>好勇, 而國人暴虎;<秦穆>貴信, 而士多從死;<陳夫人>好巫, 而民淫祀;<晉侯>好儉, 而民畜聚;<太王>躬仁, < 國>貴恕. 由此觀之, 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 今之僞薄 害, 不讓極矣. 臣聞敎化之流, 非家至而人說之也. 賢者在位, 能者布職, 朝廷崇禮, 百僚敬讓. 道德之行, 由內及外, 自近者始, 然後民知所法, 遷善日進而不自知. 是以百姓安, 陰陽和, 神靈應, 而嘉祥見. {詩}曰 <商邑>翼翼, 四方之極;壽考且寧, 以保我後生. 此<成湯>所以建至治, 保子孫, 化異俗而懷<鬼方>也. 今<長安>天子之都, 親承聖化, 然其習俗無以異於遠方, 郡國來者無所法則, 或見侈靡而放效之. 此敎化之原本, 風俗之樞機, 宜先正者也.
臣聞天人之際, 精 有以相 , 善惡有以相推, 事作乎下者象動乎上, 陰陽之理各應其感, 陰變則靜者動, 陽蔽則明者 , 水旱之災隨類而至. 今<關東>連年饑饉, 百姓乏困, 或至相食, 此皆生於賦斂多, 民所共者大, 而吏安集之不稱之效也. 陛下祗畏天戒, 哀閔元元, 大自減損, 省<甘泉>,<建章>宮衛, 罷<珠崖>, 偃武行文, 將欲度<唐虞>之隆, 絶<殷周>之衰也. 諸見罷<珠崖>詔書者, 莫不欣欣, 人自以將見太平也. 宜遂減宮室之度, 省靡麗之飾, 考制度, 修外內, 近忠正, 遠巧 , 放<鄭衛>, 進{雅頌}, 擧異材, 開直言, 任溫良之人, 退刻薄之吏, 顯 白之士, 昭無欲之路, 覽{六藝}之意, 察上世之務, 明自然之道, 博和睦之化, 以崇至仁, 匡失俗, 易民視, 令海內昭然咸見本朝之所貴, 道德弘於京師, 淑問揚乎疆外, 然後大化可成, 禮讓可興也.
上說其言, 遷<衡>爲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時, 上好儒術文辭, 頗改<宣帝>之政, 言事者多進見, 人人自以爲得上意. 又<傅昭儀>及子<定陶王>愛幸, 寵於皇后,太子. <衡>復上疏曰:
臣聞治亂安危之機, 在乎審所用心. 蓋受命之王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 繼體之君心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 大其功. 昔者<成王>之嗣位, 思述<文武>之道以養其心, 休烈盛美皆歸之二后而不敢專其名, 是以上天歆享, 鬼神祐焉. 其{詩}曰: 念我皇祖, 陟降廷止. 言<成王>常思祖考之業, 而鬼神祐助其治也.
陛下聖德天覆, 子愛海內, 然陰陽未和, 姦邪未禁者, 殆論議者未丕揚先帝之盛功, 爭言制度不可用也, 務變更之, 所更或不可行, 而復復之, 是以 下更相是非, 吏民無所信. 臣竊恨國家釋樂成之業, 而虛爲此紛紛也. 願陛下詳覽統業之事, 留神於遵制揚功, 以定 下之心. {大雅}曰: 無念爾祖, 聿修厥德. <孔子>著之{孝經}首章, 蓋至德之本也. 傳曰: 審好惡, 理情性, 而王道畢矣. 能盡其性, 然後能盡人物之性;能盡人物之性, 可以贊天地之化. 治性之道, 必審己之所有餘, 而强其所不足. 蓋聰明疏通者戒於大察, 寡聞少見者戒於雍蔽, 勇猛剛强者戒於大暴, 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 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 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 必審己之所當戒, 而齊之以義, 然後中和之化應, 而巧僞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 唯陛下戒所以崇聖德.
臣又聞室家之道修, 則天下之理得, 故{詩}始{國風}, {禮}本{冠婚}. 始乎{國風}, 原情性而明人倫也;本乎{冠婚}, 正基兆而防未然也. 福之興莫不本乎室家, (之道)[道之]衰莫不始乎梱內. 故聖王必愼妃后之際, 別適長之位. 禮之於內也, 卑不 尊, 新不先故, 所以統人情而理陰氣也. 其尊適而卑庶也, 適子冠乎 , 禮之用醴, 衆子不得與列, 所以貴正體而明嫌疑也. 非虛加其禮文而已, 乃中心與之殊異, 故禮探其情而見之外也. 聖人動靜游燕, 所親物得其序;得其序, 則海內自修, 百姓從化. 如當親者疏, 當尊者卑, 則 巧之姦因時而動, 以亂國家. 故聖人愼防其端, 禁於未然, 不以私恩害公義. 陛下聖德純備, 莫不修正, 則天下無爲而治. {詩}云: 于以四方, 克定厥家. 傳曰: 正家而天下定矣.
<衡>爲少傅數年, 數上疏陳便宜, 及朝廷有政議, 傅經以對, 言多法義. 上以爲任公卿, 由是爲光祿勳,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 代<韋玄成>爲丞相, 封<樂安侯>, 食邑六百戶.
<元帝>崩, <成帝>卽位, <衡>上疏戒妃匹, 勸經學威儀之則, 曰:
陛下秉至孝, 哀傷思慕不絶於心, 未有游虞 射之宴, 誠隆於愼終追遠, 無窮已也. 竊願陛下雖聖性得之, 猶復加聖心焉. {詩}云 在 , 言<成王>喪畢思慕, 意氣未能平也, 蓋所以就<文武>之業, 崇大化之本也.
臣又聞之師曰: 妃匹之際, 生民之始, 萬福之原. 婚姻之禮正, 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論{詩}以{關雎}爲始, 言太上者民之父母, 后夫人之行不 乎天地, 則無以奉神靈之統而理萬物之宜. 故{詩}曰: 窈窕淑女, 君子好仇. 言能致其貞淑, 不貳其操, 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 宴私之意不形乎動靜, 夫然後可以配至尊而爲宗廟主. 此綱紀之首, 王敎之端也, 自上世已來, <三代>興廢, 未有不由此者也. 願陛下詳覽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 采有德, 戒聲色, 近嚴敬, 遠技能.
竊見聖德純茂, 專精{詩書}, 好樂無厭. 臣<衡>材駑, 無以輔相善義, 宣揚德音. 臣聞{六經}者, 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 著善惡之歸, 明吉凶之分, 通人道之正, 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 故審{六藝}之指, 則人天之理可得而和, 草木昆蟲可得而育, 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及{論語},{孝經}, 聖人言行之要, 宜究其意.
臣又聞聖王之自爲動靜周旋, 奉天承親, 臨朝享臣, 物有節文, 以章人倫. 蓋欽翼祗栗, 事天之容也;溫恭敬遜, 承親之禮也;正躬嚴恪, 臨衆之儀也;嘉惠和說, 饗下之顔也. 擧錯動作, 物遵其儀, 故形爲仁義, 動爲法則. <孔子>曰; 德義可尊, 容止可觀, 進退可度, 以臨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 則而象之. {大雅}云: 敬愼威儀, 惟民之則. 諸侯正月朝覲天子, 天子惟道德, 昭穆穆以視之, 又觀以禮樂, 饗醴乃歸. 故萬國莫不獲賜祉福, 蒙化而成俗. 今正月初幸路寢, 臨朝賀, 置酒以饗萬方, 傳曰 君子愼始 , 願陛下留神動靜之節, 使 下得望盛德休光, 以立基楨, 天下幸甚!
上敬納其言. 頃之, <衡>復奏正南北郊, 罷諸淫祀, 語在{郊祀志}.
初, <元帝>時, 中書令<石顯>用事, 自前相<韋玄成>及<衡>皆畏<顯>, 不敢失其意. 至<成帝>初卽位, <衡>乃與御史大夫<甄譚>共奏<顯>, 追條其舊惡, 幷及黨與. 於是司 校尉<王尊>劾奏: <衡>,<譚>居大臣位, 知<顯>等專權勢, 作威福, 爲海內患害, 不以時白**奏行罰, 而阿諛曲從, 附下罔上, 無大臣輔政之義. 旣奏<顯>等, 不自陳不忠之罪, 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 罪至不道. 有詔勿劾. <衡>慙懼, 上疏謝罪, 因稱病乞骸骨, 上丞相<樂安侯>印綬. 上報曰: 君以道德修明, 位在三公, 先帝委政, 遂及朕躬. 君遵修法度, 勤勞公家, 朕嘉與君同心合意, 庶幾有成. 今司 校尉<尊>妄 欺, 加非於君, 朕甚閔焉. 方下有司問狀, 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 是章朕之未燭也. 傳不云乎? 『禮義不愆, 何恤人之言!』 君其察焉. 專精神, 近醫藥, 强食自愛. 因賜上尊酒,養牛. <衡>起視事. 上以新卽位, 優大臣, 然 下多是<王尊>者. <衡> 不自安, 每有水旱, 風雨不時, 連乞骸骨讓位. 上輒以詔書慰撫, 不許.
久之, <衡>子<昌>爲<越>騎校尉, 醉殺人, 繫詔獄. <越>騎官屬與<昌>弟且謀簒<昌>. 事發覺, <衡>免冠徒跣待罪, 天子使謁者詔<衡>冠履. 而有司奏<衡>專地盜土, <衡>竟坐免.
初, <衡>封< >之<樂安鄕>, 鄕本田 封三千一百頃, 南以< 佰>爲界. <初元>元年, 郡圖誤以< 佰>爲<平陵佰>. 積十餘歲, <衡>封<臨淮郡>, 遂封眞<平陵佰>以爲界, 多四百頃. 至<建始>元年, 郡乃定國界, 上計簿, 更定圖, 言丞相府. <衡>謂所親吏<趙殷>曰: 主簿<陸賜>故居奏曹, 習事曉知國界, 署集曹 . 明年治計時, <衡>問<殷>國界事: 曹欲柰何? <殷>曰: <賜>以爲擧計, 令郡實之. 恐郡不肯從實, 可令家丞上書. <衡>曰: 顧當得不耳, 何至上書? 亦不告曹使擧也, 聽曹爲之. 後<賜>與屬<明>擧計曰: 案故圖, <樂安鄕>南以<平陵佰>爲界, 不(足)[從]故而以< 佰>爲界, 解何? 郡卽復以四百頃付<樂安國>. <衡>遣從史之< >, 收取所還田租 千餘石入<衡>家. 司 校尉<駿>,少府<忠>行廷尉事劾奏 <衡>監臨盜所主守直十金以上. {春秋}之義, 諸侯不得專地, 所以壹統尊法制也. <衡>位三公, 輔國政, 領計簿, 知郡實, 正國界, 計簿已定而背法制, 專地盜土以自益, 及<賜>,<明>阿承<衡>意, 猥擧郡計, 亂減縣界, 附下罔上, 擅以地附益大臣, 皆不道. 於是上可其奏, 勿治, 丞相免爲庶人, 終於家.
子<咸>亦明經, 歷位九卿. 家世多爲博士者.
<張禹>字<子文>, <河內 >人也, 至<禹>父徙家<蓮(白)[ ]>. <禹>爲見, 數隨家至市, 喜觀於卜相者前. 久之, 頗曉其別蓍布卦意, 時從旁言. 卜者愛之, 又奇其面貌, 謂<禹>父: 是兒多知, 可令學經. 及<禹>壯, 至<長安>學, 從<沛郡施 >受{易}, <琅邪王陽>,<膠東庸生>問{論語}, 旣皆明習, 有徒衆, 擧爲郡文學. <甘露>中, 諸儒薦<禹>, 有詔太子太傅<蕭望之>問. <禹>對{易}及{論語}大義, <望之>善焉, 奏<禹>經學精習, 有師法, 可試事. 奏 , 罷歸故官. 久之, 試爲博士. <初元>中, 立皇太子, 而博士<鄭寬中>以{尙書}授太子, 薦言<禹>善{論語}. 詔令<禹>授太子{論語}, 由是遷光祿大夫. 數歲, 出爲<東平>內史.
<元帝>崩, <成帝>卽位, 徵<禹>,<寬中>, 皆以師賜爵關內侯, <寬中>食邑八百戶, <禹>六百戶. 拜爲諸吏光祿大夫, 秩中二千石, 給事中, 領尙書事. 是時, 帝舅<陽平侯王鳳>爲大將軍輔政專權, 而上富於春秋, 謙讓, 方鄕經學, 敬重師傅. 而<禹>與<鳳> 領尙書, 內不自安, 數病上書乞骸骨, 欲退避<鳳>. 上報曰: 朕以幼年執政, 萬機懼失其中, 君以道德爲師, 故委國政. 君何疑而數乞骸骨, 忽忘雅素, 欲避流言? 朕無聞焉. 君其固心致思, 總秉諸事, 推以 , 無違朕意. 加賜黃金百斤,養禹,上尊酒, 太官致餐, 侍醫視疾, 使者臨問. <禹>惶恐, 復起視事, <河平>四年代<王商>爲丞相, 封<安昌侯>.
爲相六歲, <鴻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 上加優再三, 乃聽許. 賜安車駟馬, 黃金百斤, 罷就第, 以列侯朝朔望, 位特進, 見禮如丞相, 置從事史五人, 益封四百戶. 天子數加賞賜, 前後數千萬.
<禹>爲人謹厚, 內殖貨財, 家以田爲業. 及富貴, 多買田至四百頃, 皆<涇>,<渭>漑灌, 極膏 上賈. 財物稱是. <禹>性習知音聲, 內奢淫, 身居大第, 後堂理絲竹 弦.
<禹>成就弟子尤著者, <淮陽彭宣>至大司空, <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 <宣>爲人恭儉有法度, 而<崇>愷弟多智, 二人異行. <禹>心親愛<崇>, 敬<宣>而疏之. <崇>每候<禹>, 常責師宜置酒設樂與弟子相娛. <禹>將<崇>入後堂飮食, 婦女相對, 優人 弦 極樂, 昏夜乃罷. 而<宣>之來也, <禹>見之於便坐, 講論經義, 日晏賜食, 不過一肉 酒相對. <宣>未嘗得至後堂. 及兩人皆聞知, 各自得也.
<禹>年老, 自治 塋, 起祠室, 好<平陵肥牛亭>部處地, 又近<延陵>, 奏請求之, 上以賜<禹>, 詔令<平陵>徙亭 所. <曲陽侯根>聞而爭之: 此地當<平陵>寢廟衣冠所出游道, <禹>爲師傅, 不遵謙讓, 至求衣冠所游之道, <又>徙壞舊亭, 重非所宜. <孔子>稱『<賜>愛其羊, 我愛其禮』, 宜更賜<禹> 地. <根>雖爲舅, 上敬重之不如<禹>, <根>言雖切, 猶不見從, 卒以<肥牛亭>地賜<禹>. <根>由是害<禹>寵, 數毁惡之. 天子愈益敬厚<禹>. <禹>每病, 輒以起居聞, 車駕自臨問之. 上親拜<禹>牀下, <禹>頓首謝恩, [因]歸誠, 言 老臣有四男一女, 愛女甚於男, 遠嫁爲<張掖>太守<蕭咸>妻, 不勝父子私情, 思與相近. 上卽時徙<咸>爲<弘農>太守. 又<禹>小子未有官, 上臨候<禹>, <禹>數視其小子, 上卽<禹>牀下拜爲黃門郞, 給事中.
<禹>雖家居, 以特進爲天子師, 國家每有大政, 必與定議. <永始>,<元延>之間, 日蝕地震尤數, 吏民多上書言災異之應, 譏切<王氏>專政所致. 上懼變異數見, 意頗然之, 未有以明見, 乃車駕至<禹>弟, 左右, 親問<禹>以天變, 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 <禹>自見年老, 子孫弱, 又與<曲陽侯>不平, 恐爲所怨. <禹>則謂上曰: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 日蝕三十餘, 地震五(十六), 或爲諸侯相殺, 或夷狄侵中國. 災變之異深遠難見, 故聖人罕言命, 不語怪神. 性與天道, 自<子 >之屬不得聞, 何況淺見鄙儒之所言! 陛下宜修政事以善應之, 與下同其福喜, 此經義意也. 新學小生, 亂道誤人, 宜無信用, 以經術斷之. 上雅信愛<禹>, 由此不疑<王氏>. 後<曲陽侯根>及諸王子弟聞知<禹>言, 皆喜說, 遂親就<禹>. <禹>見時有變異, 若上體不安, 擇日 齋露蓍, 正衣冠立筮, 得吉卦則獻其占, 如有不吉, <禹>爲感動憂色.
<成帝>崩, <禹>及事<哀帝>, <建平>二年薨, 諡曰<節侯>. <禹>四子, 長子<宏>嗣侯, 官至太常, 列於九卿. 三弟皆爲校尉散騎諸曹.
初, <禹>爲師, 以上難數對己問經, 爲{論語章句}獻之. 始<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 篇第或異. <禹>先事<王陽>, 後從<庸生>, 采獲所安, 最後出而尊貴. 諸儒爲之語曰: 欲爲{論}, 念<張>文. 由是學者多從<張氏>, 餘家 微.
<孔光>字<子夏>, <孔子>十四世之孫也. <孔子>生<伯魚鯉>, <鯉>生<子思伋>, <伋>生<子上帛>, <帛>生<子家求>, <求>生<子眞箕>, <箕>生<子高穿>. <穿>生<順>, <順>爲<魏>相. <順>生< >, < >爲<陳涉>博士, 死<陳>下. < >弟<子襄>爲<孝惠>博士, <長沙>太傅. <襄>生<忠>, <忠>生<武>及<安國>, <武>生<延年>. <延年>生< >, 字<次儒>. < >生<光>焉. <安國>,<延年>皆以治{尙書}爲<武帝>博士. <安國>至<臨淮>太守. < >亦治{尙書}, 事太傅<夏侯勝>, <昭帝>末年爲博士, <宣帝>時爲太中大夫, 以選授皇太子經, 遷詹事, <高密>相. 是時, 諸侯王相在郡守上.
<元帝>卽位, 徵< >, 以師賜爵關內侯, 食邑八百戶, 號< 成君>, 給事中, 加賜黃金二百斤, 第一區, 徙名數于<長安>. < >爲人謙退, 不好權勢, 常稱爵位泰過, 何德以堪之! 上欲致< >相位, 自御史大夫<貢禹>卒, 及<薛廣德>免, 輒欲拜< >. < >讓位, 自陳至三, 上深知其至誠, 乃弗用. 以是敬之, 賞賜甚厚. 及< >薨, 上素服臨弔者再, 至賜<東園> 器錢帛, 策贈以列侯禮, 諡曰<烈君>.
< >四子, 長子<福>嗣關內侯. 次子<捷>,<捷>弟<喜>皆列校尉諸曹. <光>, 最少子也, 經學尤明, 年未二十, 擧爲議郞. 光祿勳<匡衡>擧<光>方正, 爲諫大夫. 坐議有不合, 左遷<虹>長, 自免歸敎授. <成帝>初卽位, 擧爲博士, 數使錄寃獄, 行風俗, 振贍流民, 奉使稱旨, 由是知名. 是時, 博士選三科, 高(第)爲尙書, 次爲刺史, 其不通政事, 以久次補諸侯太傅. <光>以高第爲尙書, 觀故事品式, 數歲明習<漢>制及法令. 上甚信任之, 轉爲僕射, 尙書令. 有詔<光>周密謹愼, 未嘗有過, 加諸吏官, 以子男<放>爲侍郞, 給事黃門. 數年, 遷諸吏光祿大夫, 秩中二千石, 給事中, 賜黃金百斤, 領尙書事. 後爲光祿勳, 復領尙書, 諸吏給事中如故. 凡典樞機十餘年, 守法度, 修故事. 上有所問, 據經法以心所安而對, 不希指苟合;如或不從, 不敢强諫爭, 以是久而安. 時有所言, 輒削草稿, 以爲章主之過, 以奸忠直, 人臣大罪也. 有所薦擧, 唯恐其人之聞知. 沐日歸休, 兄弟妻子燕語, 終不及朝省政事. 或問<光>: <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 <光> 不應, 更答以 語, 其不泄如是. <光>帝師傅子, 少以經行自著, 進官蚤成. 不結黨友, 養游說, 有求於人. 旣性自守, 亦其勢然也. 徙光祿勳爲御史大夫.
<綏和>中, 上卽位二十五年, 無繼嗣, 至親有同産弟<中山孝王>及同産弟子<定陶王>在. <定陶王>好學多材, 於帝子行. 而王祖母<傅太后>陰爲王求<漢>嗣, 私事<趙皇后>,<昭儀>及帝舅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 故皆勸上. 上於是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光>,右將軍<廉 >,後將軍<朱博>, 皆引入禁中, 議<中山>,<定陶王>誰宜爲嗣者. <方進>,<根>以爲<定陶王>帝弟之子, {禮}曰 昆弟之子猶子也 , 爲其後者爲之子也 , <定陶王>宜爲嗣. < >,<博>皆如<方進>,<根>議. <光>獨以爲禮立嗣以親, <中山王>先帝之子, 帝親弟也, 以{尙書}{盤庚}<殷>之及王爲比, <中山王>宜爲嗣. 上以{禮}兄弟不相入廟, 又皇后,昭儀欲立<定陶王>, 故遂立爲太子. <光>以議不中意, 左遷廷尉.
<光>久典尙書, 練法令, 號稱詳平. 時<定陵侯淳于長>坐大逆誅, <長>小妻< 始>等六人皆以<長>事未發覺時棄去, 或更嫁. 及<長>事發, 丞相<方進>,大司空<武>議, 以爲 令, 犯法者各以法時律令論之, 明有所訖也. <長>犯大逆時, < 始>等見爲<長>妻, 已有當坐之罪, 與身犯法無異. 後乃棄去, 於法無以解. 請論. <光>議以爲 大逆無道, 父母妻子同産無少長皆棄市, 欲懲後犯法者也. 夫婦之道, 有義則合, 無義則離. <長>未自知當坐大逆之法, 而棄去< 始>等, 或更嫁, 義已絶, 而欲以爲<長>妻論殺之, 名不正, 不當坐. 有詔<光>議是.
是歲, 右將軍< >,後將軍<博>坐<定陵>,<紅陽侯>皆免爲庶人. 以<光>爲左將軍, 居右將軍官職, 執金吾<王咸>爲右將軍, 居後將軍官職. 罷後將軍官. 數月, 丞相<方進>薨, 召左將軍<光>, 當拜, 已刻侯印書贊, 上暴崩, 卽其夜於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綬.
<哀帝>初卽位, 躬行儉約, 省減諸用, 政事由己出, 朝廷翕然, 望至治焉. 賞大臣, 益封<光>千戶. 時<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長樂宮>, 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國邸, 有詔問丞相,大司空: <定陶共王太后>宜當何居? <光>素聞<傅太后>爲人剛暴, 長於權謀, 自帝在襁褓而養長敎道至於成人, 帝之立又有力. <光>心恐<傅太后>與政事, 不欲令與帝旦夕相近, 卽議以爲<定陶太后>宜改築宮. 大司空<何武>曰: 可居<北宮>. 上從<武>言. <北宮>有紫房復道通<未央宮>, <傅太后>果從復道朝夕至帝所, 求欲稱尊號, 貴寵其親屬, 使上不得直道(而)行. 頃之, 太后從弟子<傅遷>在左右尤傾邪, 上免官遣歸故郡. <傅太后>怒, 上不得已復留<遷>. <光>與大司空<師丹>奏言: 詔書『侍中駙馬都尉<遷>巧 無義, 漏泄不忠, 國之賊也, 免歸故郡.』 復有詔止. 天下疑惑, 無所取信, 虧損聖德, 誠不小愆. 陛下以變異連見, 避正殿, 見 臣, 思求其故, 至今未有所改. 臣請歸<遷>故郡, 以銷姦黨, 應天戒. 卒不得遣, 復爲侍中. 脅於<傅太后>, 皆此類也.
又<傅太后>欲與<成帝>母俱稱尊號, 下多順指, 言母以子貴, 宜立尊號以厚孝道. 唯<師丹>與<光>持不可. 上重違大臣正議, 又內迫<傅太后>, 違者連歲. <丹>以罪免, 而<朱博>代爲大司空. <光>自先帝時議繼嗣有持異之隙矣, 又重 <傅太后>指, 由是<傅氏>在位者與<朱博>爲表裏, 共毁 <光>. 後數月遂策免<光>曰: 丞相者, 朕之股肱, 所與共承宗廟, 統理海內, 輔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朕旣不明, 災異重仍, 日月無光, 山崩河決, 五星失行, 是章朕之不德而股肱之不良也. 君前爲御史大夫, 輔翼先帝, 出入八年, 卒無忠言嘉謀, 今相朕, 出入三年, 憂國之風復無聞焉. 陰陽錯謬, 歲比不登, 天下空虛, 百姓饑饉, 父子分散, 流離道路, 以十萬數. 而百官 職曠廢, 姦軌放縱, 盜賊 起, 或攻官寺, 殺長吏. 數以問君, 君無 憂懼之意, 對毋能爲. 是以 卿大夫咸惰哉莫以爲意, 咎由君焉. 君秉社稷之重, 總百僚之任, 上無以匡朕之闕, 下不能*綏安百姓. {書}不云乎? 『毋曠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 於 ! 君其上丞相<博山侯>印綬, 罷歸.
<光>退閭里, 杜門自守. 而<朱博>代爲丞相, 數月, 坐承<傅太后>指妄奏事自殺. <平當>代爲丞相, 數月薨. <王嘉>復爲丞相, 數諫爭 指. 旬歲間閱三相, 議者皆以爲不及<光>. 上由是思之.
會<元壽>元年正月朔日有蝕之, 後十餘日<傅太后>崩. 是月徵<光>詣公車, 問日蝕事. <光>對曰: 臣聞日者, 衆陽之宗, 人君之表, 至尊之象. 君德衰微, 陰道盛彊, 侵蔽陽明, 則日蝕應之. {書}曰『羞用五事』, 『建用皇極』. 如貌,言,視,聽,思失, 大中之道不立, 則咎徵薦臻, 六極屢降, 皇之不極, 是爲大中不立, 其傳曰『時則有日月亂行』, 謂 ,側匿, 甚則薄蝕是也. 又曰『六 之作』, 歲之朝曰三朝, 其應至重. 乃正月辛丑朔日有蝕之, 變見三朝之會. 上天聰明, 苟無其事, 變不虛生. {書}曰『惟先假王正厥事』*, 言異變之來, 起事有不正也. 臣聞師曰, 天(右)[左]與王者, 故災異數見, 以譴告之, 欲其改更. 若不畏懼, 有以塞除, 而輕忽簡誣, 則凶罰加焉, 其至可必. {詩}曰:『敬之敬之, 天惟顯思, 命不易哉!』 又曰:『畏天之威, 于時保之.』 皆謂不懼者凶, 懼之則吉也. 陛下聖德聰明, 兢兢業業, 承順天戒, 敬畏變異, 勤心虛己, 延見 臣, 思求其故, 然後 躬自約, 總正萬事, 放遠讒說之黨, 援納斷斷之介, 退去貪殘之徒, 進用賢良之吏, 平刑罰, 薄賦斂, 恩澤加於百姓, 誠爲政之大本, 應變之至務也. 天下幸甚. {書}曰『天旣付命正厥德』, 言正德以順天也. 又曰『天 諶辭』, 言有誠道, 天輔之也. 明承順天道在於崇德博施, 加精致誠, 而已. 俗之祈禳小數, 終無益於應天塞異, 銷禍興福, 較然甚明, 無可疑惑.
書奏, 上說, 賜<光>束帛, 拜爲光祿大夫, 秩中二千石, 給事中, 位次丞相. 詔<光>擧可尙書令者封上, <光>謝曰: 臣以朽材, 前比歷位典大職, 卒無尺寸之效, 幸免罪誅, 全保首領, 今復拔擢, 備內朝臣, 與聞政事. 臣<光>智謀淺短, 犬馬齒 , 誠恐一旦顚 , 無以報稱. 竊見國家故事, 尙書以久次轉遷, 非有 絶之能, 不相踰越. 尙書僕射<敞>, 公正勤職, 通敏於事, 可尙書令. 謹封上. <敞>以擧故, 爲<東平>太守. <敞>姓<成公>, <東海>人也.
<光>爲大夫月餘, 丞相<嘉>下獄死, 御史大夫<賈延>免. <光>復爲御史大夫, 二月(復)[爲]丞相, 復故國<博山侯>. 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 以過近臣毁短<光>者, 復免<傅嘉>, 曰: 前爲侍中, 毁 仁賢, 誣 大臣, 令俊艾者久失其位. <嘉>傾覆巧僞, 挾姦以罔上, 崇黨以蔽朝, 傷善以肆意. {詩}不云乎? 『讒人罔極, 交亂四國.』 其免<嘉>爲庶人, 歸故郡.
明年, 定三公官, <光>更爲大司徒. 會<哀帝>崩, 太皇太后以<新都侯王莽>爲大司馬, 徵立<中山王>,是爲<平帝>. 帝年幼, 太后稱制, 委政於<莽>. 初, <哀帝>罷黜<王氏>, 故太后與<莽>怨<丁>,<傅>,<董賢>之黨. <莽>以<光>爲舊相名儒, 天下所信, 太后敬之, 備禮事<光>. 所欲搏擊, 輒爲草, 以太后指風<光>令上之, 厓 莫不誅傷. <莽>權日盛, <光>憂懼不知所出, 上書乞骸骨. <莽>白太后: 帝幼少, 宜置師傅. 徙<光>爲帝太傅, 位四輔, 給事中, 領宿衛供養, 行內署門戶, 省服御食物. 明年, 徙爲太師, 而<莽>爲太傅. <光>常稱疾, 不敢與<莽> . 有詔朝朔望, 領城門兵. <莽>又風 臣奏<莽>功德, 稱宰衡, 位在諸侯王上, 百官統焉. <光>愈恐, 固稱疾辭位. 太后詔曰: 太師<光>, 聖人之後, 先師之子, 德行純淑, 道術通明, 居四輔職, 輔道于帝. 今年耆有疾, 俊艾大臣, 惟國之重, 其猶不可以闕焉. {書}曰『無遺耉老』, 國之將興, 尊師而重傅. 其令太師毋朝, 十日一賜餐. 賜太師靈壽杖, 黃門令爲太師省中坐置 , 太師入省中用杖, 賜餐十七物, 然後歸老于第, 官屬按職如故.
<光>凡爲御史大夫,丞相各再, 壹爲大司徒,太傅,太師, 歷三世, 居公輔位前後十七年. 自爲尙書, 止不敎授, 後爲卿, 時會門下大生講問疑難, 擧大義云. 其弟子多成就爲博士大夫者, 見師居大位, 幾得其助力, <光>終無所薦擧, 至或怨之. 其公如此.
<光>年七十, <元始>五年薨. <莽>白太后, 使九卿策贈以太師<博山侯>印綬, 賜乘輿 器, 金錢雜帛. 少府供張, 諫大夫持節與謁者二人使護喪事, 博士護行禮. 太后亦遣中謁者持節視喪. 公卿百官會弔送葬. 載以乘輿 及副各一乘, 羽林孤兒諸生合四百人輓送, 車萬餘兩, 道路皆擧音以過喪. 將作穿復土, 可甲卒五百人, 起墳如大將軍<王鳳>制度. 諡曰<簡烈侯>.
初, <光>以丞相封, 後益封, 凡食邑萬一千戶. 病甚, 上書讓還七千戶, 及還所賜一弟.
子<放>嗣. <莽>簒位後, 以<光>兄子<永>爲大司馬, 封侯. 昆弟子至卿大夫四五人. 始<光>父< >以<初元>元年爲關內侯食邑. < >上書求奉<孔子>祭祀, <元帝>下詔曰: 其令師< 成君>關內侯< >以所食邑八百戶祀<孔子>焉. 故< >還長子<福>名數於<魯>, 奉夫子祀. < >薨, 子<福>嗣. <福>薨, 子<房>嗣. <房>薨, 子<莽>嗣. <元始>元年, 封<周公>,<孔子>後爲列侯, 食邑各二千戶. <莽>更封爲< 成侯>, 後避<王莽>, 更名<均>.
<馬宮>字<游卿>, <東海戚>人也. 治{春秋}<嚴氏>, 以射策甲科爲郞, 遷<楚>長史, 免官. 後爲丞相史司直. <師丹>薦<宮>行能高 , 遷廷尉平, <靑州>刺史, <汝南>,<九江>太守, 所在見稱. 徵爲詹事, 光祿勳, 右將軍, 代<孔光>爲大司徒, 封<扶德侯>. <侊>爲太師薨, <宮>復代<光>爲太師, 兼司徒官.
初, <宮哀帝>時與丞相御史雜議帝祖母<傅太后>諡, 及<元始>中, <王莽>發<傅太后>陵徙歸<定陶>, 以民葬之, 追誅前議者. <宮>爲<莽>所厚, 獨不及, 內慙懼, 上書謝罪乞骸骨. <莽>以太皇太后詔賜<宮>策曰: 太師大司徒<扶德侯>上書言『前以光祿勳議故<定陶共王>母諡, 曰 婦人以夫爵尊爲號, 諡宜曰<孝元傅皇后>, 稱<渭陵東園>. 臣知妾不得體君, 卑不得敵尊, 而希指雷同, 詭經 說, 以惑誤上. 爲臣不忠, 當伏斧鉞之誅, 幸蒙 心自新, 又令得保首領. 伏自惟念, 入稱四輔, 出備三公, 爵爲列侯, 誠無顔復望闕廷, 無心復居官府, 無宜復食國邑. 願上太師大司徒<扶德侯>印綬, 避賢者路.』 下君章有司, 皆以爲四輔之職爲國維綱, 三公之任鼎足承君, 不有鮮明固守, 無以居位. 如君言至誠可聽, 惟君之惡在 心前, 不敢文過, 朕甚多之, 不奪君之爵邑, 以著『自古皆有死』之義. 其上太師大司徒印綬使者, 以侯就弟. <王莽>簒位, 以<宮>爲太子師, 卒官.
本姓<馬矢>, <宮>仕學, 稱<馬氏>云.
贊曰:自<孝武>興學, <公孫弘>以儒相, 其後<蔡義>,<韋賢>,<玄成>,<匡衡>,<張禹>,<翟方進>,<孔光>,<平當>,<馬宮>及<當>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 服儒衣冠, 傳先王語, 其 藉可也, 然皆持祿保位, 被阿諛之譏. 彼以古人之迹見繩, 烏能勝其任乎!
漢書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王商>字<子威>, < 郡 吾>人也, 徙<杜陵>. <商>父<武>, <武>兄<無故>, 皆以<宣帝>舅封. <無故>爲<平昌侯>, <武>爲<樂昌侯>. 語在{外戚傳}.
<商>少爲太子中庶子, 以肅敬敦厚稱. 父薨, <商>嗣爲侯, 推財以分異母諸弟, 身無所受, 居喪哀慽. 於是大臣薦<商>行可以 臣, 義足以厚風俗, 宜備近臣. 繇是擢爲諸曹侍中中郞將. <元帝>時, 至右將軍,光祿大夫. 是時, <定陶共王>愛幸, 幾代太子. <商>爲外戚重臣輔政, 擁佑太子, 頗有力焉.
<元帝>崩, <成帝>卽位, 甚敬重<商>, 徙爲左將軍. 而帝元舅大司馬大將軍<王鳳> 權, 行多驕僭. <商>論議不能平<鳳>, <鳳>知之, 亦疏<商>. <建始>三年秋, 京師民無故相驚, 言大水至, 百姓奔走相蹂躪, [老弱號呼], <長安>中大亂. 天子親御前殿, 召公卿議. 大將軍<鳳>以爲太后與上及後宮可御船, 令吏民上<長安>城以避水. 臣皆從<鳳>議. 左將軍<商>獨曰: 自古無道之國, 水猶不冒城郭. 今政治和平, 世無兵革, 上不商安, 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 此必訛言也, 不宜令上城, 重驚百姓. 上乃止. 有頃, <長安>中稍定, 問之, 果訛言. 上於是美壯<商>之固守, 數稱其議. 而<鳳>大慙, 自恨失言.
明年, <商>代<匡衡>爲丞相, 益封千戶, 天子甚尊任之. 爲人多質有威重, 長八尺餘, 身體鴻大, 容貌甚過絶人. <河平>四年, 單于來朝, 引見<白虎殿>. 丞相<商>坐<未央>廷中, 單于前, 拜謁商. <商>起, 離席與言, 單于仰視<商>貌, 大畏之, 遷延 退. 天子聞而歎曰: 此眞<漢>相矣!
初, 大將軍<鳳>連昏<楊 >爲<琅邪>太守, 其郡有災害十四, 已上. <商>部屬按問, <鳳>以曉<商>曰: 災異天事, 非人力所爲. < >素善吏, 宜以爲後. <商>不聽, 竟奏免< >, 奏果 不下, <鳳>重以是怨<商>, 陰求其短, 使人上書言<商>閨門內事. 天子以爲暗昧之過, 不足以傷大臣, <鳳>固爭, 下其事司 .
先是皇太后嘗詔問<商>女, 欲以備後宮. 時女病, <商>意亦難之, 以病對, 不入. 及<商>以閨門事見考, 自知爲<鳳>所中, 惶怖, 更欲內女爲援, 乃因新幸<李 >家白見其女.
會日有蝕之, 太中大夫<蜀郡張匡>, 其人 巧, 上書願對近臣陳日蝕咎. 下朝者在將軍<丹>等問<匡>, 對曰: 竊見丞相<商>作威作福, 從外制中, 取必於上, 性殘賊不仁, 遣票輕吏微求人罪, 欲以立威, 天下患苦之. 前<頻陽耿定>上書言<商>與父傅通, 及女弟淫亂, 奴殺其私夫, 疑<商>敎使. 章下有司, <商>私怨 . <商>子<俊>欲上書告<商>, <俊>妻將軍<丹>女, 持其書以示<丹>, <丹>惡其父子乖 , 爲女求去. <商>不盡忠納善以輔至德, 知聖主崇孝, 遠別不親, 後庭之事皆受命皇太后, 太后前聞<商>有女, 欲以備後宮, <商>言有固疾, 後有<耿定>事, 更詭道因<李貴人>家內女. 執左道以亂政, 誣罔 大臣節, 故應是而日蝕. {周書}曰:『以左道事君者誅.』 {易}曰:『日中見昧, 則折其右肱.』 往者丞相<周勃>再建大功, 及<孝文>時纖介怨恨, 而日爲之蝕, 於是退<勃>使就國, 卒無 憂. 今<商>無尺寸之功, 而有三世之寵, 身位三公, 宗族爲列侯,吏二千石,侍中諸曹, 給事禁門內, 連昏諸侯王, 權寵至盛. 審有內亂殺人怨 之端, 宜窮(意)[竟]考問. 臣聞<秦>丞相<呂不韋>見王無子, 意欲有<秦國>, 卽求好女以爲妻, 陰知其有身而獻之王, 産<始皇帝>. 及<楚>相<春申君>亦見王無子, 心利<楚國>, 卽獻有身妻而産<懷王>. 自<漢>興幾遭<呂>,< >之患, 今<商>有不仁之性, 乃因怨以內女, 其姦謀未可測度. 前<孝景>世七國反, 將軍<周亞夫>以爲卽得< 陽劇孟>, <關東>非<漢>之有. 今<商>宗族權勢, 合 鉅萬計, 私奴以千數, 非特<劇孟>匹夫之徒也. 且失道之至, 親戚畔之, 閨門內亂, 父子相 , 而欲使之宣明聖化, 調和海內, 豈不謬哉! <商>視事五年, 官職陵夷而大惡著於百姓, 甚虧損盛德, 有鼎折足之凶. 臣愚以爲聖主富於春秋, 卽位以來, 未有懲姦之威, 加以繼嗣未立, 大異 見, 尤宜誅討不忠, 以 未然. 行之一人, 則海內震動, 百姦之路塞矣.
於是左將軍<丹>等奏: <商>位三公, 爵列侯, 親受詔策爲天下師, 不遵法度以翼國家, 而回 下媚以進其私, 執左道以亂政, 爲臣不忠, 罔上不道, {甫刑}之 , 皆爲上戮, 罪名明白. 臣請詔謁者召<商>詣<若盧>詔獄. 上素重<商>, 知<匡>言多險, 制曰 弗治 . <鳳>固爭之, 於是制詔御史: 蓋丞相以德輔翼國家, 典領百寮, 協和萬國, 爲職任莫重焉. 今<樂昌侯商>爲丞相, 出入五年, 未聞忠言嘉謀, 而有不忠執左道之辜, 陷于大 . 前<商>女弟內行不修, 奴賊殺人, 疑<商>敎使, 爲<商>重臣, 故抑而不窮. 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 , 朕甚傷之. 惟<商>與先帝有外親, 未忍致于理. 其赦<商>罪. 使者收丞相印綬.
<商>免相三日, 發病 血薨, 諡曰:<戾侯>. 而<商>子弟親屬爲駙馬都尉,侍中,中常侍,諸曹大夫郞吏者, 皆出補吏, 莫得留給事宿衛者. 有司奏<商>罪過未決, 請除國邑. 有詔長子<安>嗣爵爲<樂昌侯>, 至<長樂>衛尉,光祿勳.
<商>死後, 連年日蝕地震, 直臣京兆尹<王章>上封事召見, 訟<商>忠直無罪, 言<鳳> 權蔽主. <鳳>竟以法誅<章>, 語在{元后傳}. 至<元始>中, <王莽>爲<安漢公>, 誅不附己者, <樂昌侯安>見被以罪, 自殺, 國除.
<史丹>字<君仲>, <魯國>人也, 徙<杜陵>. 祖父<恭>有女弟, <武帝>時爲<衛太子>良 , 産<悼皇考>. 皇考者, <孝宣帝>父也. <宣帝>微時依倚<史氏>. 語在{史良 傳}. 及<宣帝>卽尊位, <恭>已死, 三子, <高>,<曾>,<玄>. <曾>,<玄>皆以外屬舊恩封, <曾>爲<將陵侯>, <玄平臺侯>. <高>侍中貴幸, 以發擧反者大司馬< 禹>功封<樂陵侯>. <宣帝>疾病, 拜<高>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領尙書事. 帝崩, 太子襲尊號, 是爲<孝元帝>. <高>輔政五年, 乞骸骨, 賜安車駟馬黃金, 罷就第. 薨, 諡曰<安侯>.
自<元帝>爲太子時, <丹>以父<高>任爲中庶子, 徒從十餘年. <元帝>卽位, 爲駙馬都尉侍中, 出常 乘, 甚有寵. 上以<丹>舊臣, 皇考外屬, 親信之, 詔<丹>護太子家. 是時, <傅昭儀>子<定陶共王>有材藝, 子母俱愛幸, 而太子頗有酒色之失, 母<王皇后>無寵.
<建昭>之間, <元帝>被疾, 不親政事, 留好音樂. 或置 鼓殿下, 天子自臨軒檻上, 銅丸以 鼓, 聲中嚴鼓之節. 後宮及左右習知音者莫能爲, 而<定陶王>亦能之, 上數稱其材. <丹>進曰: 凡所謂材者, 敏而好學, 溫故知新, 皇太子是也. 若乃器人於絲竹鼓 之間, 則是<陳惠>,<李微>高於<匡衡>, 可相國也. 於是上 然而 . 其後, <中山哀王>薨, 太子前弔. <哀王>者, 帝之少弟, 與太子遊學相長大. 上望見太子, 感念<哀王>, 悲不能自止. 太子旣至前, 不哀. 上大恨曰: 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廟爲民父母者乎! 上以責謂<丹>. 丹免冠謝上曰: 臣誠見陛下哀痛<中山王>, 至以感損. 向者太子當進見, 臣竊戒屬毋涕泣, 感傷陛下. 罪乃在臣, 當死. 上以爲然, 意乃解. <丹>之輔相, 皆此類也.
<竟寧>元年, 上 疾, <傅昭儀>及<定陶王>常在左右, 而皇后太子希得進見. 上疾稍侵, 意忽忽不平, 數問尙書以<景帝>時立<膠東王>故事. 是時, 太子長舅<陽平侯王鳳>爲衛尉侍中, 與皇后太子皆憂, 不知所出. <丹>以親密臣得侍視疾, 候上間獨寢時, <丹>直入臥內, 頓首伏靑蒲上, 涕泣言曰: 皇太子以適長立, 積十餘年, 名號繫於百姓, 天下莫不歸心臣子. 見<定陶王>雅素愛幸, 今者道路流言, 爲國生意, 以爲太子有動搖之議. 審若此, 公卿以下必以死爭, 不奉詔. 臣願先賜死以示 臣! 天子素仁, 不忍見<丹>涕泣, 言又切至, 上意大感, 然太息曰: 吾日困劣, 而太子兩王幼少, 意中戀戀, 亦何不念乎! 然無有此議. 且皇后謹愼, 先帝又愛太子, 吾豈可違指! 駙馬都尉安所受此語? <丹>卽 , 頓首曰: 愚臣妄聞, 罪當死! 上因納, 謂<丹>曰: 吾病 加, 恐不能自還. 善輔道太子, 毋違我意! <丹>噓 而起. 太子由是遂爲嗣矣.
<元帝>竟崩, <成帝>初卽位, 擢<丹>爲<長樂>衛尉, 遷右將軍, 賜爵關內侯, 食邑三百戶, 給事中, 後徙左將軍,光祿大夫. <鴻嘉>元年, 上遂下詔曰: 夫 有德, 賞元功, 古今通義也. 左將軍<丹>往時導朕以忠正, 秉義醇壹, 舊德茂焉. 其封<丹>爲<武陽侯>, 國<東海 >之<武彊聚>, 戶千一百.
<丹>爲人足知, 愷弟愛人, 貌若 蕩不備, 然心甚謹密, 故尤得信於上. <丹>兄嗣父爵爲侯, 讓不受分. <丹>盡得父財, 身又食大國邑, 重以舊恩, 數見 賞, 賞賜累千金, 奴以百數, 後房妻妾數十人, 內奢淫, 好飮酒, 極滋味聲色之樂. 爲將軍前後十六年, <永始>中病乞骸骨, 上賜策曰: 左將軍 病不衰, 願歸治疾, 朕愍以官職之事久留將軍, 使躬不 . 使光祿勳賜將軍黃金五十斤, 安車駟馬, 其上將軍印綬. 宜專精神, 務近醫藥, 以輔不衰.
<丹>歸第數月薨, 諡曰<頃侯>. 有子男女二十人, 九男皆以<丹>任 爲侍中諸曹, 親近在左右. <史氏>凡四人侯, 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餘人, 皆訖<王莽>乃絶, 唯<將軍侯曾>無子, 絶於身云.
<傅喜>字<稚游>, <河內溫>人也, <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從父弟. 少好學問, 有志行. <哀帝>立爲太子, <成帝>選<喜>爲太子庶子. <哀帝>初卽位, 以<喜>爲衛尉, 遷右將軍. 是時, <王莽>爲大司馬, 乞骸骨, 避帝外家. 上旣聽<莽>退, 衆庶歸望於<喜>. <喜>從弟<孔鄕侯晏>親與<喜>等, 而女爲皇后. 又帝舅<陽安侯><丁明>, 皆親以外屬封. <喜>執謙稱疾. <傅太后>始與政事, <喜>數諫之, 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輔政. 上於是用左將軍<師丹>代<王莽>爲大司馬, 賜<喜>黃金百斤, 上將軍印綬, 以光祿大夫養病.
大司空<何武>,尙書令<唐林>皆上書言: <喜>行義修 , 忠誠憂國, 內輔之臣也, 今以 病, 一旦遣歸, 衆庶失望, 皆曰<傅氏>賢子, 以論議不合於<定陶太后>故退, 百寮莫不爲國恨之. 忠臣, 社稷之衛, <魯>以<季友>治亂, <楚>以<子玉>輕重, <魏>以<無忌>折衝, <項>以<范增>存亡. 故<楚>跨有南土, 帶甲百萬, 國不以爲難, <子玉>爲將, 則<文公>側席而坐, 及其死也, 君臣相慶. 百萬之衆, 不如一賢, 故<秦>行千金以間<廉頗>, <漢>散萬金以疏<亞父>. <喜>立於朝, 陛下之光煇, <傅氏>之廢興也. 上亦自重之. 明年正月, 乃徙<師丹>爲大司空, 而拜<喜>爲大司馬, 封<高武侯>.
<丁>,<傅>驕奢, 皆嫉<喜>之恭儉. 又<傅太后>欲求稱尊號, 與<成帝>母齊尊, <喜>與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共執正議. <傅太后>大怒, 上不得已, 先免<師丹>以感動<喜>, <喜>終不順. 後數月, 遂策免<喜>曰: 君輔政出入三年, 未有昭然匡朕不逮, 而本朝大臣遂其姦心, 咎由君焉. 其上大司馬印綬, 就第. <傅太后>又自詔丞相御史曰: <高武侯喜>無功而封, 內懷不忠, 附下罔上, 與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 放命* 族, 虧損德化, 罪惡雖在赦前, 不宜奉朝請, 其遣就國. 後又欲奪<喜>侯, 上亦不聽.
<喜>在國三歲餘, <哀帝>崩, <平帝>卽位, <王莽>用事, 免<傅氏官爵歸故郡, <晏>將妻子徙<合浦>. <莽>白太后下詔曰: <高武侯喜>姿性端慤, 論議忠直, 雖與故<定陶太后>有屬, 終不順指從邪, 介然守節, 以故斥逐就國. 傳不云乎?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其還<喜長安>, 以故<高安侯>莫府賜<喜>, 位特進, 奉朝請. <喜>雖外見 賞, 孤立憂懼, 後復遣就國, 以壽終. <莽>賜曰<貞侯>. 子嗣, <莽>敗乃絶.
贊曰:自<宣>,<元>,<成>,<哀>外戚興者, <許>,<史>,三<王>,<丁>,<傅>之家, 皆重侯累將, 窮貴極富, 見其位矣, 未見其人也. <陽平>之<王>多有材能, 好事慕名, 其勢尤盛, 曠貴最久. 然至於<莽>, 亦以覆國. <王商>有剛毅節, 廢黜以憂死, 非其罪也. <史丹>父子相繼, <高>以重厚, 位至三公. <丹>之輔道副主, 掩惡揚美, 傅會善意, 雖宿儒達士無以加焉. 及其歷房 , 入臥內, 推至誠, 犯顔色, 動寤萬乘, 轉移大謨, 卒成太子, 安母后之位. 無言不 , 終獲忠貞之報. <傅喜>守節不傾, 亦蒙後凋之賞. <哀>,<平>際會, 禍福速哉!
漢書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薛宣<字>< 君>, <東海 >人也. 少爲廷尉書佐都船獄史. 後以大司農斗食屬察廉, 補<不其>丞. <琅邪>太守<趙貢>行縣, 見<宣>, 甚說其能. 從<宣>歷行屬縣, 還至府, 令妻子與相見, 戒曰: < 君>至丞相, 我兩子亦中丞相史. 察<宣>廉, 遷<樂浪>都尉丞. <幽州>刺史擧茂材, 爲<宛句>令. 大將軍<王鳳>聞其能, 薦<宣>爲<長安>令, 治果有名, 以明習文法詔補御史中丞.
是時, <成帝>初卽位, <宣>爲中丞, 執法殿中, 外總部刺史, 上疏曰: 陛下至德仁厚, 哀閔元元, 躬有日仄之勞, 而亡佚豫之樂, 允執聖道, 到罰惟中, 然而嘉氣尙凝, 陰陽不和, 是臣下未稱, 而聖化獨有不洽者也. 臣竊伏思其一端, 殆吏多苛政, 政敎煩碎, 大率咎在部刺史, 或不循守條職, 擧錯各以其意, 多與郡縣事, 至開私門, 聽讒 , 以求吏民過失, 譴呵及細微, 責義不量力. 郡縣相迫促, 亦內相刻, 流至衆庶. 是故鄕黨闕於嘉賓之 , 九族忘其親親之恩, 飮食周急之厚彌衰, 送往勞來之禮不行. 夫人道不通, 則陰陽否 , 和氣不興, 未必不由此也. {詩}云:『民之失德, 乾 以愆.』 鄙語曰:『苛政不親, 煩苦傷恩.』 方刺史奏事時, 宜明申 , 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務. 臣愚不知治道, 唯明主察焉. 上嘉納之.
<宣>數言政事便宜, 擧奏部刺史郡國二千石, 所貶退稱進, 白黑分明, 繇是知名. 出爲<臨淮>太守, 政敎大行. 會<陳留郡>有大賊廢亂, 上徙<宣>爲<陳留>太守, 盜賊禁止, 吏民敬其威信. 入守左馮翊, 滿歲稱職爲眞.
始<高陵>令(陽)<[楊]湛>,< 陽>令<謝游>皆貪猾不遜, 持郡短長, 前二千石數案不能竟. 及<宣>視事, 詣府謁, <宣>設酒飯與相對, 接待甚備. 已而陰求其罪臧, 具得所受取. <宣>察<湛>有改節敬<宣>之效, 乃手自牒書, 條其姦臧, 封與<湛>曰: 吏民條言君如牒, 或議以爲疑於主守盜. 馮翊敬重令, 又念十金法重, 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書相曉, 欲君自圖進退, 可復伸眉於後. 卽無其事, 復封還記, 得爲君分明之. <湛>自知罪臧皆應記, 而<宣>辭語溫潤, 無傷害意. <湛>卽時解印綬付吏, 爲記謝<宣>, 終無怨言. 而< 陽>令<游>自以大儒有名, 輕<宣>. <宣>獨移書顯責之曰: 告< 陽>令:吏民言令治行煩苛, 適罰作使千人以上;賊取錢財數十萬, 給爲非法;賣買聽任富吏, 賈數不可知. 證驗以明白, 欲遣吏考案, 恐負擧者, 恥辱儒士, 故使 <平>鐫令. <孔子>曰:『陳力就列, 不能者止.』 令詳思之, 方調守. <游>得檄, 亦解印綬去.
又<頻陽縣>北當<上郡>,<西河>, 爲數郡湊, 多盜賊. 其令<平陵薛恭>本縣孝者, 功次稍遷, 未嘗治民, 職不辦. 而<粟邑>縣小, 在山中, 民謹樸易治. 令<鉅鹿尹賞>久郡用事吏, 爲<樓煩>長, 擧茂材, 遷在<粟>. <宣>卽以令奏<賞>與<恭>換縣. 二人視事數月, 而兩縣皆治. <宣>因移書勞勉之曰: 昔<孟公綽>優於<趙魏>而不宜< 薛>, 故或以德顯, 或以功擧, 『君子之道, 焉可憮也!』 屬縣各有賢君, 馮翊垂拱蒙成. 願勉所職, 卒功業.
<宣>得郡中吏民罪名, 輒召告其縣長吏, 使自行罰. 曉曰: 府所以不自發擧者, 不欲代縣治, 奪賢令長名也. 長吏莫不喜懼, 免冠謝<宣>歸恩受戒者.
<宣>爲吏賞罰明, 用法平而必行, 所居皆有條敎可紀, 多仁恕愛利. <池陽>令擧廉吏獄 <王立>, 府未及召, 聞<立>受囚家錢. <宣>責讓縣, 縣案驗獄 , 乃其妻獨受繫者錢萬六千, 受之再宿, 獄 實不知. 慙恐自殺. <宣>聞之, 移書<池陽>曰: 縣所擧廉吏獄 <王立>, 家私受 , 而<立>不知, 殺身以自明. <立>誠廉士, 甚可閔惜! 其以府決曹 書<立>之柩, 以顯其魂. 府 史素與<立>相知者, 皆予送葬.
及日至休吏, 賊曹 <張扶>獨不肯休, 坐曹治事. <宣>出敎曰: 蓋禮貴和, 人道尙通. 日至, 吏以令休, 所繇來久. 曹雖有公職事, 家亦望私恩意. 宜從衆, 歸對妻子, 設酒肴, 請 里, 壹*笑相樂, 斯亦可矣! <扶>慙愧. 官屬善之.
<宣>爲人好威儀, 進止雍容, 甚可觀也. 性密靜有思, 思省吏職, 求其便安. 下至財用筆硏, 皆爲設方略, 利用而省費. 吏民稱之, 郡中淸靜. 遷爲少府, 共張職辦.
月餘, 御史大夫<于永>卒, <谷永>上疏曰: 帝王之德莫大於知人, 知人則百僚任職, 天工不曠. 故<*皐陶>曰:『知人則哲, 能官人.』 御史大夫內承本朝之風化, 外佐丞相統理天下, 任重職大, 非庸材所能堪. 今當選於 卿, 以充其缺. 得其人則萬姓欣喜, 百僚說服;不得其人則大職墮 , 王功不興. <虞帝>之明, 在玆壹擧, 可不致詳! 竊見少府<宣>, 材茂行 , 達於從政, 前爲御史中丞, 執憲 下, 不吐剛茹柔, 擧錯時當;出守<臨淮>,<陳留>, 二郡稱治;爲在馮翊, 崇敎養善, 威德 行, 衆職修理, 姦軌絶息, 辭訟者歷年不至丞相府, 赦後餘盜賊什分<三輔>之一. 功效卓爾, 自<在內史>初置以來未嘗有也. <孔子>曰:『如有所譽, 其有所試.』 <宣>考績功課, 簡在兩府, 不敢過稱以奸欺誣之罪. 臣聞賢材莫大於治人, <宣>已有效. 其法律任廷尉有餘, 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 斷國論;身兼數器, 有『退食自公』之節. <宣>無私黨游說之助, 臣恐陛下忽於{羔羊}之詩, 舍公實之臣, 任華虛之譽, 是用越職, 陳<宣>行能, 唯陛下留神考察. 上然之, 遂以<宣>爲御史大夫.
數月, 代<張禹>爲丞相, 封<高陽侯>, 食邑千戶. <宣>除<趙貢>兩子爲史. <貢>者, <趙廣漢>之兄子也, 爲吏亦有能名. <宣>爲相, 府辭訟例不滿萬錢不爲移書, 後皆遵用<薛侯>故事. 然官屬譏其煩碎無大體, 不稱賢也. 時天子好儒雅, <宣>經術又淺, 上亦輕焉.
久之, <廣漢郡>盜賊 起, 丞相御史遣
史逐捕不能克. 上乃拜<河東>都尉<趙護>爲<廣漢>太守, 以軍法從事. 數月, 斬其渠帥<鄭躬>, 降者數千人, 乃平. 會< 成太后>崩, 喪事倉卒, 吏賦斂以趨辦. 其後上聞之, 以過丞相御史, 遂冊免<宣>曰: 君爲丞相, 出入六年, 忠孝之行, 率先百僚, 朕無聞焉. 朕旣不明, 變異數見, 歲比不登, 倉 空虛, 百姓飢饉, 流離道路, 疾疫死者以萬數, 人至相食, 盜賊 興, 職曠廢, 是朕之不德而股肱不良也. 乃者<廣漢> 盜橫恣, 殘賊吏民, 朕惻然傷之, 數以問君, 君對輒不如其實. <西州> 絶, 幾不爲郡. <三輔>賦斂無度, 酷吏 緣爲姦, 侵擾百姓, 詔君案驗, 復無欲得事實之意. 九卿以下, 咸承風指, 同時陷于 欺之辜, 咎繇君焉! 有司法君領職解 , 開 欺之路, 傷薄風化, 無以帥示四方. 不忍致君于理, 其上丞相<高陽侯>印綬, 罷歸.
初, <宣>爲丞相, 而<翟方進>爲司直. <宣>知<方進>名儒, 有宰相器, 深結厚焉. 後<方進>竟代爲丞相, 思<宣>舊恩, <宣>免後二歲, 薦<宣>明習文法, 練國制度, 前所坐過薄, 可復進用. 上徵<宣>, 復爵<高陽侯>, 加寵特進, 位次師<安昌侯>, 給事中, 視尙書事. <宣>復尊重. 任政數年, 後坐善<定陵侯淳于長>罷就第.
初, <宣>有兩弟, <明>,<修>. <明>至<南陽>太守. <修>歷郡守,京兆尹,少府, 善交接, 得州里之稱. 後母常從,修>居官. <宣>爲丞相時, <修>爲<臨 >令, <宣>迎後母, <修>不遣. 後母病死, <修>去官持服. <宣>謂<修>三年服少能行之者, 兄弟相 不可, <修>遂竟服, 繇是兄弟不和.
久之, <哀帝>初卽位, 博士<申咸>給事中, 亦<東海>人也, 毁<宣>不供養行喪服, 薄於骨肉, 前以不忠孝免, 不宜復列封侯在朝省. <宣>子<況>爲右曹侍郞, 數聞其語, 客<楊明>, 欲令創<咸>面目, 使不居位. 會司 缺, <況>恐<咸>爲之, 遂令<明>遮斫<咸>宮門外, 斷鼻脣, 身八創.
事下有司, 御史中丞<衆>等奏: <況>朝臣, 父故宰相, 再封列侯, 不相 丞化, 而骨肉相疑, 疑<咸>受<修>言以謗毁<宣>. <咸>所言皆<宣>行迹, 衆人所共見, 公家所宜聞. <況>知<咸>給事中, 恐爲司 擧奏<宣>, 而公令<明>等迫切宮闕, 要遮創戮近臣於大道人衆中, 欲以 塞聰明, 杜絶論議之端. 桀 無所畏忌, 萬衆 譁, 流聞四方, 不與凡民忿怒爭鬪者同. 臣聞敬近臣, 爲近主也. 禮, 下公門, 式路馬, 君畜産且猶敬之. {春秋}之義, 意惡功遂, 不免於誅, 上浸之源不可長也. <況>首爲惡, <明>手傷, 功意俱惡, 皆大不敬. <明>當以重論, 及<況>皆棄市. 廷尉<直>以爲 律曰『鬪以刃傷人, 完爲城旦, 其賊加罪一等, 與謀者同罪.』 詔書無以 欺成罪. 傳曰:『遇人不以義而見 者, 與 人之罪鈞, 惡不直也.』 <咸>厚善<修>, 而數稱<宣>惡, 流聞不誼, 不可謂直. <況>以故傷<咸>, 計謀已定, 後聞置司 , 因前謀而趣<明>, 非以恐<咸>爲司 故造謀也, 本爭私變, 雖於掖門外傷<咸>道中, 與凡民爭鬪無異. 殺人者死, 傷人者刑, 古今之通道, <三代>所不易也. <孔子>曰:『必也正名.』 名不正, 則至於刑罰不中;刑罰不中, 而民無所錯手足. 今以<況>爲首惡, <明>手傷爲大不敬, 公私無差. {春秋}之義, 原心定罪. 原<況>以父見謗發忿怒, 無 大惡. 加 欺, 輯小過成大 , 陷死刑, 違明詔, 恐非法意, 不可施行. 聖王不以怒增刑. <明>當以賊傷人不直, <況>與謀者皆爵完爲城旦. 上以問公卿議臣. 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以中丞議是, 自將軍以下至博士議郞皆是廷尉. <況>竟減罪一等, 徙<敦煌>. <宣>坐免爲庶人, 歸故郡, 卒於家.
<宣>子<惠>亦至二千石. 始<惠>爲<彭城>令, <宣>從<臨淮>遷至<陳留>, 過其縣, 橋梁郵亭不修. <宣>心知<惠>不能, 留<彭城>數日, 案行舍中, 處置什器, 觀視園菜, 終下問<惠>以吏事. <惠>自知治縣不稱<宣>意, 遣門下 送<宣>至<陳留>, 令 進見, 自從其所問<宣>不敎戒<惠>吏職之意. <宣>笑曰: 吏道以法令爲師, 可問而知. 及能與不能, 自有資材, 何可學也? 衆人傳稱, 以<宣>言爲然.
初, <宣>後封爲侯時, 妻死, 而<敬武長公主>寡居, 上令<宣>尙焉. 及<宣>免歸故郡, 公主留京師. 後<宣>卒, 主上書願還<宣>葬<延陵>, 奏可. <況>私從<敦煌>歸<長安>, 會赦, 因留與主私亂. <哀帝>外家<丁>,<傅>貴, 主附事之, 而疏<王氏>. <元始>中, <莽>自尊爲<安漢公>, 主又出言非<莽>. 而<況>與<呂寬>相善, 及<寬>事覺時, <莽>幷治<況>, 發揚其罪, 使使者以太皇太后詔賜主藥. 主怒曰: <劉氏>孤弱, <王氏>擅朝, 排 宗室, 且嫂何與取妹披抉其閨門而殺之? 使者迫守主, 遂飮藥死. <況>梟首於市. 白太后云主暴病薨. 太后欲臨其喪, <莽>固爭, 乃止.
<朱博>字<子元>, <杜陵>人也. 家貧, 少時給事縣爲亭長, 好容少年, 捕搏敢行. 稍遷爲功曹, 伉俠好交, 隨從士大夫, 不避風雨. 是時, 前將軍<望之>子<蕭育>,御史大夫<萬年>子<陳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 <博>皆友之矣. 時諸陵縣屬太常, <博>以太常 察廉, 補<安陵>丞. 後去官入<京兆>, 歷曹史列 , 出爲督郵書 , 所部職辦, 郡中稱之.
而<陳咸>爲御史中丞, 坐漏泄省中語下獄. <博>去吏, 間步至廷尉中, 候司<咸>事. <咸>掠治困篤, <博>詐得爲醫入獄, 得見<咸>, 具知其所坐罪. <博>出獄, 又變姓名, 爲<咸>驗治數百, 卒免<咸>死罪. <咸>得論出, 而<博>以此顯名, 爲郡功曹.
久之, <成帝>卽位, 大將軍<王鳳>秉政, 奏請<陳咸>爲長史. <咸>薦<蕭育>,<朱博>除莫府屬, <鳳>甚奇之, 擧<博 陽>令, 徙<雲陽>,<平陵>縣, 以高弟入爲<長安>令. 京師治理, 遷<冀州>刺史.
<博>本武吏, 不更文法, 及爲刺史行部, 吏民數百人遮道自言, 官寺盡滿. 從事白請且留此縣錄見諸自言者, 事畢乃發, 欲以觀試<博>. <博>心知之, 告外趣駕. 旣白駕辦, <博>出就車見自言者, 使從事明 告吏民: 欲言縣丞尉者, 刺史不察黃綬, 各自詣郡. 欲言二千石墨綬長吏者, 使者行部還, 詣治所. 其民爲吏所 , 及言盜賊辭訟事, 各使屬其部從事. <博>駐車決遣, 四五百人皆罷去, 如神. 吏民大驚, 不意<博>應事變乃至於此. 後<博>徐問, 果老從事敎民聚會. <博>殺此吏, 州郡畏<博>威嚴. 徙爲<幷州>刺史,護漕都尉, 遷<琅邪>太守.
<齊郡>舒緩養名, <博>親視事, 右曹 史皆移病臥. <博>問其故, 對言 惶恐! 故事二千石新到, 輒遣吏存問致意, 乃敢起就職. <博>奮髥抵 曰: 觀<齊>兒欲以此爲俗邪! 乃召見諸曹史書佐及縣大吏, 選視其可用者, 出敎置之. 皆斥罷諸病吏, 白巾走出府門. 郡中大驚. 頃之, 門下 < 遂>耆老大儒, 敎授數百人, 拜起舒遲. <博>出敎主簿: < >老生不習吏禮, 主簿且敎拜起, 閑習乃止. 又 功曹: 官屬多 衣大 , 不中節度, 自今 史衣皆令去地三寸. <博>尤不愛諸生, 所至郡輒罷去議曹, 曰: 豈可復置謀曹邪! 文學儒吏時有奏記稱說云云, <博>見謂曰: 如太守<漢>吏, 奉三尺律令以從事耳, 亡奈生所言聖人道何也! 且持此道歸, <堯舜>君出, 爲陳說之. 其折逆人如此. 視事數年, 大改其俗, 史禮節如<楚>,<趙>吏.
<博>治郡, 常令屬縣各用其豪桀以爲大吏, 文武從宜. 縣有劇賊及 非常, <博>輒移書以詭責之. 其盡力有效, 必加厚賞;懷詐不稱, 誅罰輒行. 以是豪强 服. <姑幕縣>有 輩八人報仇廷中, 皆不得. 長吏自繫書言府, 賊曹 史自白請至<姑幕>. 事留不出. 功曹諸 卽皆自白, 復不出. 於是府丞詣閤, <博>乃見丞 曰: 以爲縣自有長吏, 府未嘗與也, 丞 謂府當與之邪? 閤下書佐入, <博>口占檄文曰: 府告<姑幕>令丞:言賊發不得, 有書. 檄到, 令丞就職, 游 <王卿>力有餘, 如律令! <王卿>得 惶怖, 親屬失色, 晝夜馳 , 十餘日間捕得五人. <博>復移書曰: <王卿>憂公甚效! 檄到, 齎伐閱詣府. 部 以下亦可用, 漸盡其餘矣. 其操持下, 皆此類也.
以高弟入守左馮翊, 滿歲爲眞. 其治<左馮翊>, 文理聰明殊不及<薛宣>, 而多武譎, 網絡張設, 少愛利, 敢誅殺. 然亦縱舍, 時有大貸, 下吏以此爲盡力.
<長陵>大姓<尙方禁>少時嘗盜人妻, 見斫, 創著其頰. 府功曹受賂, 白除<禁>調守尉. <博>聞知, 以 事召見, 視其面, 果有瘢. <博> 左右問<禁>: 是何等創也? <禁>自知情得, 叩頭服狀. <博>笑曰: 丈夫固時有是. 馮翊欲 卿恥, 拭用<禁>, 能自效不? <禁>且喜且懼, 對曰: 必死! <博>因 <禁>: 毋得泄語, 有便宜, 輒記言. 因親信之以爲耳目. <禁>晨夜發起部中盜賊及 伏姦, 有功效. <博>擢<禁>連守縣令. 久之, 召見功曹, 閉閤數責以<禁>等事, 與筆札(便)[使]自記, 積受取一錢以上, 無得有所匿. 欺 半言, 斷頭矣! 功曹惶怖, 具自疏姦臧, 大小不敢隱. <博>知其對以實, 乃令就席, 受 自改而已. 投刀使削所記, 遣出就職. 功曹後常戰栗, 不敢蹉跌, <博>遂成就之.
遷爲大司農. 歲餘, 坐小法, 左遷< 爲>太守. 先是南蠻<若兒>數爲寇盜, <博>厚結其昆弟, 使爲反間, 襲殺之, 郡中淸.
徙爲<山陽>太守, 病免官. 復徵爲光祿大夫, 遷廷尉, 職典決疑, 當 平天下獄. <博>恐爲官屬所誣, 視事, 召見正監典法 史, 謂曰: 廷尉本起於武吏, 不通法律, 幸有衆賢, 亦何憂! 然廷尉治郡斷獄以來且二十年, 亦獨耳剽日久, 三尺律令, 人事出其中. 史試與正監共撰前世決事吏議難知者數十事, 持以問廷尉, 得[爲]諸君覆意之. 正監以爲<博>苟强, 意未必能然, 卽共條白焉. <博>皆召 史, 坐而問, 爲平處其輕重, 十中八九. 官屬咸服<博>之疏略, 材過人也. 每遷徙易官, 所到輒出奇譎如此, 以明示下爲不可
欺者.
久之, 遷後將軍, 與<紅陽侯立>相善. <立>有罪就國, 有司奏<立>黨友, <博>坐免, 後歲餘, <哀帝>卽位, 以<博>名臣, 召見, 起家復爲光祿大夫, 遷爲京兆尹, 數月超爲大司空.
初, <漢>興襲<秦>官, 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至<武帝>罷太尉, 始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 非有印綬官屬也. 及<成帝>時, <何武>爲九卿, 建言 古者民樸事約, 國之輔佐必得賢聖, 然猶則天三光, 備三公官, 各有分職. 今末俗(文)[之]弊, 政事煩多, 宰相之材不能及古, 而丞相獨兼三公之事, 所以久廢而不治也. 宜建三公官, 定卿大夫之任, 分職授政, 以考功效. 其後上以問師<安昌侯張禹>, <禹>以爲然. 時<曲陽侯王根>爲大司馬票騎將軍, 而<何武>爲御史大夫. 於是上賜<曲陽侯根>大司馬印綬, 置官屬, 罷票騎將軍官, 以御史大夫<何武>爲大司空, 封列侯, 皆增奉如丞相, 以備三公官焉. 議者多以爲古今異制, <漢>自天子之號下至佐史皆不同於古, 而獨改三公, 職事難分明, 無益於治亂. 是時御史府吏舍百餘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 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 晨去暮來, 號曰 朝夕烏 , 烏去不來者數月, 長老異之. 後二歲餘, <朱博>爲大司空, 奏言 帝王之道不必相襲, 各繇時務. <高皇帝>以聖德受命, 建立鴻業, 置御史大夫, 位次丞相, 典正法度, 以職相參, 總領百官, 上下相監臨, 歷載二百年, 天下安寧. 今更爲大司空, 與丞相同位, 未獲嘉祐. 故事, 選郡國守相高第爲中二千石, 選中二千石爲御史大夫, 任職者爲丞相, 位次有序, 所以尊聖德, 重國相也. 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爲丞相, 權輕, 非所以重國政也. 臣愚以爲大司空官可罷, 復置御史大夫, 遵奉舊制. 臣願盡力, 以御史大夫爲百僚率. <哀帝>從之, 乃更拜<博>爲御史大夫. 會大司馬<喜>免, 以<陽安侯丁明>爲大司馬衛將軍, 置官屬, 大司馬冠號如故事. 後四歲, <哀帝>遂改丞相爲大司徒, 復置大司空,大司馬焉.
初, <何武>爲大司空, 又與丞相<方進>共奏言: 古選諸侯賢者以爲州伯, {書}曰『咨十有二牧』, 所以廣聰明, 燭幽隱也, 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 秉一州之統, 選第大吏, 所薦位高至九卿, 所惡立退, 任重職大. {春秋}之義, 用貴治賤, 不以卑臨尊. 刺史位下大夫, 而臨二千石, 輕重不相準, 失位次之序. 臣請罷刺史, 更置州牧, 以應古制. 奏可. 及<博>奏復御史大夫官, 又奏言: <漢家>至德溥大, 宇內萬里, 立置郡縣. 部刺史奉使典州, 督察郡國吏民安寧, 故事居部九歲擧爲守相, 其有異材功效著者輒登擢, 秩卑而賞厚, 咸勸功樂進. 前丞相<方進>奏罷刺史, 更置州牧, 秩眞二千石, 位次九卿. 九卿缺, 以高弟補, 其中材則苟自守而已, 恐功效陵夷, 姦軌不禁. 臣請罷州牧, 置刺史如故. 奏可.
<博>爲人廉儉, 不好酒色游宴. 自微賤至富貴, 食不重味, 案上不過三 . 夜 早起, 妻希見其面. 有一女. 無男. 然好樂士大夫, 爲郡守九卿, 賓客滿門, 欲仕宦者薦擧之, 欲報仇怨者解劍以帶之. 其趨事待士如是, <博>以此自立, 然終用敗.
初, <哀帝>祖母<定陶太后>欲求稱尊號, 太后從弟<高武侯傅喜>爲大司馬, 與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共持正議. <孔鄕侯傅晏>亦太后從弟, 諛欲順指, 會<博>新徵用爲京兆尹, 與交結, 謀成尊號, 以廣孝道. 繇是<師丹>先免, <博>代爲大司空, 數燕見奏封事, 言 丞相<光>志在自守, 不能憂國;大司馬<喜>至尊至親, 阿黨大臣, 無益政治. 上遂罷<喜>遣就國, 免<光>爲庶人, 以<博>代<光>爲丞相, ***<鄕侯>, 食邑二千戶. <博>上書讓曰: 故事封丞相不滿千戶, 而獨臣過制, 誠慙懼, 願還千戶. 上許焉, <傅太后>怨<傅喜>不已, 使<孔鄕侯晏>風丞相, 令奏免<喜>侯. <博>受詔, 與御史大夫<趙玄>議, <玄>言 事已前決, 得無不宜? <博>曰: 已許<孔鄕侯>有指. 匹夫相要, 尙相得死, 何況至尊? <博>唯有死耳! <玄>卽許可. <博>惡獨斥奏<喜>, 以故大司空<氾鄕侯何武>前亦坐過免就國, 事與<喜>相似, 卽幷奏: <喜>,<武>前在位, 皆無益於治, 雖已退免, 爵土之封非所當得也. 請皆免爲庶人. 上知<傅太后>素常怨<喜>, 疑<博>,<玄>承指, 卽召<玄>詣尙*書問狀. <玄>辭服, 有詔左將軍<彭宣>與中朝者雜問. <宣>等劾奏: <博>宰相, <玄>上卿, <晏>以外親封位特進, 股肱大臣, 上所信任, 不思竭誠奉公, 務廣恩化, 爲百寮先, 皆知<喜>,<武>前已蒙恩詔決, 事更三赦, <博>執左道, 虧損上恩, 以結信貴戚, 背君鄕臣, 傾亂政治, 姦人之雄, 附下罔上, 爲臣不忠不道;<玄>知<博>所言非法, 枉義附從, 大不敬;<晏>與<博>議免<喜>, 失禮不敬. 臣請詔謁者召<博>,<玄>,<晏>詣廷尉詔獄. 制曰: 將軍,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郞議. 右將軍< 望>等四十四人以爲 如<宣>等言, 可許. 諫大夫< 勝>等十四人以爲 {春秋}之義, 姦以事君, 常刑不舍. <魯>大夫<叔孫僑如>欲 公室, 其族兄<季孫行父>於<晉>, <晉>執囚<行父>以亂<魯國>, {春秋}重而書之. 今<晏>放命* 族, 干亂朝政, 要大臣以罔上, 本造計謀, 職爲亂階, 宜與<博>,<玄>同罪, 罪皆不道. 上減<玄>死罪三等, 削<晏>戶四分之一, 假謁者節召丞相詣廷尉詔獄. <博>自殺, 國除.
初<博>以御史爲丞相, 封<陽鄕侯>, <玄>以少府爲御史大夫, 拜於前殿, 延登受策, 有音如鍾聲. 語在{五行志}.
贊曰:<薛宣>,<朱博>皆起佐史, 歷位以登宰相. <宣>所在而治, 爲世吏師, 及居大位, 以苛察失名, 器誠有極也. <博>馳騁進取, 不思道德, 已亡可言, 又見<孝成>之世委任大臣, 假備用權. 世主已更, 好惡異前, 復附<丁>,<傅>,稱順<孔鄕>. 事發見詰, 遂陷誣罔, 辭窮情得, 仰藥飮 . <孔子>曰: 久矣哉, <由>之行詐也! <博>亦然哉!
漢書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翟方進>字<子威>, <汝南上蔡>人也. 家世微賤, 至<方進>父<翟公>, 好學, 爲郡文學. <方進>年十二三, 失父孤學, 給事太守府爲小史, 號遲頓不及事, 數爲 史所 辱. <方進>自傷, 乃從<汝南蔡父>相問己能所宜. <蔡父>大奇其形貌, 謂曰: 小史有封侯骨, 當以經術進, 努力爲諸生學問. <方進>旣厭爲小史, 聞<蔡父>言, 心喜, 因病歸家, 辭其後母, 欲西至京師受經. 母憐其幼, 隨之<長安>, 織 以給<方進>讀, 經博士受{春秋}. 積十餘年, 經學明習, 徒衆日廣, 諸儒稱之. 以射策甲科爲郞. 二三歲, 擧明經, 遷議郞.
是時宿儒有<淸河胡常>, 與<方進>同經. <常>爲先進, 名譽出<方進>下, 心害其能, 論議不右<方進>. <方進>知之, 候伺<常>大都授時, 遣門下諸生至<常>所問大義疑難, 因記其說. 如是者久之, <常>知<方進>之宗讓己, 內不自得, 其後居士大夫之間未嘗不稱述<方進>, 遂相親友.
<河平>中, <方進>轉爲博士. 數年, 遷<朔方>刺史, 居官不煩苛, 所察應條輒擧, 甚有威名. 再三奏事, 遷爲丞相司直. 從上<甘泉>, 行馳道中, 司 校尉<陳慶>劾奏<方進>, 沒入車馬. 旣至<甘泉宮>, 會殿中, <慶>與廷尉<范延壽>語, 時<慶>有章劾, 自道: 行事以贖論, 今尙書持我事來, 當於此決. 前我爲尙書時, 嘗有所奏事, 忽忘之, 留月餘. <方進>於是擧劾<慶>曰: 案<慶>奉使刺擧大臣, 故爲尙書, 知機事周密壹統, 明主躬親不解. <慶>有罪未伏誅, 無恐懼心, 豫自殺不坐之比. 又暴揚尙書事, 言遲疾無所在, 虧損聖德之聰明, 奉詔不謹, 皆不敬, 臣謹以劾. <慶>坐免官.
會<北地浩商>爲<義渠>長所捕, 亡, 長取其母, 與 連繫都亭下. <商>兄弟會賓客, 自稱司 ,<長安>縣尉, 殺<義渠>長妻子六人, 亡, 丞相,御史請遣 史與司 校尉,部刺史幷力逐捕, 察無狀者, 奏可. 司 校尉<涓勳>奏言: {春秋}之義, 王人微者序乎諸侯之上, 尊王命也. 臣幸得奉使, 以督察公卿以下爲職, 今丞相<宣>請遣 史, 以宰士督察天子奉使命大夫, 甚 逆順之理. <宣>本不師受經術, 因事以立姦威. 案<浩商>所犯, 一家之禍耳, 而<宣>欲專權作威, 乃害於乃國, 不可之大者. 願下中朝特進列侯,將軍以下, 正國法度. 議者以爲丞相 不宜移書督趣司 . 會<浩商>捕得伏誅, 家屬徙<合浦>.
故事, 司 校尉位在司直下, 初除, 謁兩府, 其有所會, 居中二千石前, 與司直 迎丞相,御史. 初<方進>新視事, 而<涓勳>亦初拜爲司 , 不肯謁丞相,御史大夫, 後朝會相見, 禮節又倨. <方進>陰察之, <勳>私過光祿勳<辛慶忌>, 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 下車立, 過, 乃就車. 於是<方進>擧奏其狀, 因曰: 臣聞國家之興, 尊尊而敬長, 爵位上下之禮, 王道綱紀. {春秋}之義, 尊上公謂之宰, 海內無不統焉. 丞相進見聖主, 御坐爲起, 在輿爲下. 臣宜皆承順聖化, 以視四方. <勳>吏二千石, 幸得奉使, 不遵禮儀, 輕 宰相, 賤易上卿, 而又 節失度, 邪 無常, 色 內荏. 墮國體, 亂朝廷之序, 不宜處位. 臣請下丞相免勳.
時太中大夫<平當>給事中, 奏言 <方進>國之司直, 不自 正以先 下, 前親犯令行馳道中, 司 <慶>平心擧劾, <方進>不自責悔而內挾私恨, 伺記<慶>之從容語言, 以 欺成罪. 後丞相<宣>以一不道賊, 請遣 督趣司 校尉, 司 校尉<勳>自奏暴於朝廷, 今<方進>復擧奏<勳>. 議者以爲<方進>不以道德輔正丞相, 苟阿助大臣, 欲必勝立威, 宜抑絶其原. <勳>素行公直, 姦人所惡, 可少寬假, 使遂其功名. 上以<方進>所擧應科, 不得用逆詐廢正法, 遂貶<勳>爲<昌陵>令. <方進>旬歲間免兩司 , 朝廷由是憚之. 丞相<宣>甚器重焉, 常誡 史: 謹事司直, <翟君>必在相位, 不久.
是時起<昌陵>, 營作陵邑, 貴戚近臣子弟賓客多辜 爲姦利者, <方進>部 史覆案, 發大姦贓數千萬. 上以爲任公卿, 欲試以治民, 徙<方進>爲京兆尹, (博)[搏]擊豪彊, 京師畏之. 時<胡常>爲<靑州>刺史, 聞之, 與<方進>書曰: 竊聞政令甚明, 爲京兆能, 則恐有所不宜. <方進>心知所謂, 其後少弛威嚴.
居官三歲, <永始>二年遷御史大夫. 數月, 會丞相<薛宣>坐<廣漢>盜賊 起及太皇太后喪時<三輔>吏
徵發爲姦, 免爲庶人. <方進>亦坐爲京兆尹時奉喪事煩擾百姓, 左遷執金吾. 二十餘日, 丞相官缺, 臣多擧<方進>, 上亦器其能, 遂擢<方進>爲丞相, 封<高陵侯>, 食邑千戶. 身旣富貴, 而後母尙在, <方進>內行修飾, 供養甚篤. 及後母終, 旣葬三十六日, 除服起視事, 以爲身備<漢>相, 不敢踰國家之制. 爲相公 , 請託不行郡國. 持法刻深, 擧奏牧守九卿, 峻文深 , 中傷者尤多. 如<陳咸>,<朱博>,<蕭育>,<逢信>,<孫 >之屬, 皆京師世家, 以材能少歷牧守列卿, 知名當世, 而<方進>特立後起, 十餘年間至宰相, 據法以彈<咸>等, 皆罷退之.
初<咸>最先進, 自<元帝>初爲御史中丞顯名朝廷矣. <成帝>初卽位, 擢爲部刺史, 歷<初國>,<北海>,<東郡>太守. <陽朔>中, 京兆尹<王章>譏切大臣, 而薦<琅邪>太守<馮野王>可代大將軍<王鳳>輔政, <東郡>太守<陳咸>可御史大夫. 是時<方進>甫從博士爲刺史云. 後<方進>爲京兆尹, <咸>從<南陽>太守入爲少府, 與<方進>厚善. 先是<逢信>已從高弟郡守歷京兆,太僕爲衛尉矣, 官簿皆在<方進>之右. 及御史大夫缺, 三人皆名卿, 俱在選中, 而<方進>得之. 會丞相<宣>有事與<方進>相連, 上使五二千石雜問丞相,御史, <咸>詰責<方進>, 冀得其處, <方進>心恨. 初大將軍<鳳>奏除<陳湯>爲中郞, 與從事. <鳳>薨後, 從弟車騎將軍<音>代<鳳>輔政, 亦厚<湯>, <逢信>,<陳咸>皆與<湯>善, <湯>數稱之於<鳳>,<音>所. 久之, <音>薨, <鳳>弟<成都侯商>復爲大司馬衛將軍輔政. <商>素憎<陳湯>, 白其罪過, 下有司案驗, 遂免<湯>, 徙<敦煌>. 時<方進>新爲丞相, <陳咸>內懼不安, 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觀其意, 微自解說. <子夏>旣過<方進>, 知其指, 不敢發言. 居亡何, <方進>奏<咸>與<逢信> 邪枉貪 , 營私多欲. 皆知<陳湯>姦 傾覆, 利口不軌, 而親交賂遺, 以求薦擧. 後爲少府, 數饋遺<湯>. <信>,<咸>幸得備九卿, 不思盡忠正身, 內自知行 亡功效, 而官媚邪臣, 欲以 幸, 苟得亡恥. <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咸>,<信>之謂也. 過惡暴見, 不宜處位, 臣請免以示天下. 奏可.
後二歲餘, 詔擧方正直言之士, <紅陽侯立>擧<咸>對策, 拜爲光祿大夫給事中. <方進>復奏: 咸>前爲九卿, 坐爲貪邪免, 自知罪惡暴陳, 依託<紅陽侯立> 幸, 有司莫敢擧奏. 冒濁苟容, 不顧恥辱, 不當蒙方正擧, 備內朝臣. 幷劾<紅陽侯立>選擧故不以實. 有詔免<咸>, 勿劾<立>.
後數年, 皇太后 子侍中衛尉<定陵侯淳于長>有罪, 上以太后故, 免官勿治罪. 有司奏請遣<長>就國, <長>以金錢與<立>, <立>上封事爲<長>求留曰: 陛下旣託文以皇太后故, 誠不可更有 計. 後<長>陰事發, 遂下獄. <方進>劾<立> 懷姦邪, 亂朝政, 欲傾誤要主上, 狡猾不道, 請下獄. 上曰: <紅陽侯>, 朕之舅, 不忍致法, 遣就國. 於是<方進>復奏<立>黨友曰: <立>素行積爲不善, 衆人所共知. 邪臣自結, 附託爲黨, 庶幾<立>與政事, 欲獲其利. 今<立>斥逐就國, 所交結尤著者, 不宜備大臣, 爲郡守. 案後將軍<朱博>,<鉅鹿>太守<孫 >,故光祿大夫<陳咸>與<立>交通厚善, 相與爲腹心, 有背公死黨之信, 欲相攀援, 死而後已;皆內有不仁之性, 而外有儁材, 過絶(於)人[倫], 勇猛果敢, 處事不疑, 所居皆尙殘賊酷虐, 苛刻慘毒以立威, 而亡纖介愛利之風. 天下所共知, 愚者猶惑.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言不仁之人, 亡所施用;不仁而多材, 國之患也. 此三人皆內懷姦猾, 國之所患, 而深相與結, 信於貴戚姦臣, 此國家大憂, 大臣所宜沒身而爭也. 昔<季孫行父>有言曰:『見有善於君者愛之, 若孝子之養父母也;見不善者誅之, 若鷹 之逐鳥爵也.』 翅翼雖傷, 不避也. 貴戚彊黨之衆誠難犯, 犯之, 衆敵 怨, 善惡相冒. 臣幸得備宰相, 不敢不盡死. 請免<博>,< >,<咸>歸故郡, 以銷姦雄之黨, 絶 邪之望. 奏可. <咸>旣廢錮, 復徙故郡, 以憂發疾而死.
<方進>知能有餘, 兼通文法吏事, 以儒雅緣飭法律, 號爲通明相, 天子甚器重之, 奏事亡不當意, 內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 初, <定陵侯淳于長>雖外戚, 然以能謀議爲九卿, 新用事, <方進>獨與<長>交, 稱薦之. 及<長>坐大逆誅, 諸所厚善皆坐<長>免, 上以<方進>大臣, 又素重之, 爲隱諱. <方進>內慙, 上疏謝罪乞骸骨. 上報曰: <定陵侯長>已伏其辜, 君雖交通, 傳不云乎, 朝過夕改, 君子與之, 君何疑焉? 其專心壹意毋怠, 近醫藥以自持. <方進>乃起視事, 條奏<長>所厚善京兆尹<孫寶>,右扶風<蕭育>, 刺史二千石以上免二十餘人, 其見任如此.
<方進>雖受{ 梁}, 然好{左氏傳},天文星曆, 其{左氏}則國師<劉歆>, 星曆則<長安>令<田終術>師也. 厚<李尋>, 以爲議曹. 爲相九歲, <綏和>二年春<熒惑>守<心>, <尋>奏記言: 應變之權, 君侯所自明. 往者數白, 三光垂象, 變動見端, 山川水泉, 反理視患, 民人訛謠, 斥事感名. 三者旣效, 可爲寒心. 今<提>揚眉, <矢>貫中, <狼>奮角, <弓>且張, <金>歷<庫>, <土>逆度, <輔>湛沒, <火>守舍, 萬歲之期, 近愼朝暮. 上無惻 濟世之功, 下無推讓避賢之效, 欲當大位, 爲具臣以全身, 難矣! 大責日加, 安得但保斥逐之 ? 闔府三百餘人, 唯君侯擇其中, 與盡節轉凶.
<方進>憂之, 不知所出. 會郞<賁麗>善爲星, 言大臣宜當之. 上乃召見<方進>. 還歸, 未及引決, 上遂賜冊曰: 皇帝問丞相:君有<孔子>之慮, <孟賁>之勇, 朕嘉與君同心一意, 庶幾有成. 惟君登位, 於今十年, 災害 臻, 民被飢餓, 加以疾疫溺死, 關門牡開, 失國守備, 盜賊黨輩. 吏民殘賊, 毆殺良民, 斷獄歲歲多前. 上書言事, 交錯道路, 懷姦朋黨, 相爲隱蔽, 皆亡忠慮, 下兇兇, 更相嫉 , 其咎安在? 觀君之治, 無欲輔朕富民便安元元之念. 間者郡國 雖頗孰, 百姓不足者尙衆, 前去城郭, 未能盡還, 夙夜未嘗忘焉. 朕惟往時之用, 與今一也, 百僚用度各有數. 君不量多少, 一聽 下言, 用度不足, 奏請一切增賦, 稅城郭堧及園田, 過更, 算馬牛羊, 增益鹽鐵, 變更無常. 朕旣不明, 隨奏許可, (使)[後]議者以爲不便, 制詔下君, 君云賣酒 . 後請止, 未盡月復奏議令賣酒 . 朕誠怪君, 何持容容之計, 無忠固意, 將何以輔朕帥道 下? 而欲久蒙顯尊之位, 豈不難哉! 傳曰:『高而不危, 所以長守貴也.』 欲退君位, 尙未忍. 君其孰念詳計, 塞絶姦原, 憂國如家, 務便百姓以輔朕. 朕旣已改, 君其自思, 强食愼職. 使尙書令賜君上尊酒十石, 養牛一, 君審處焉.
<方進>卽日自殺. 上 之, 遣九卿冊贈以丞相<高陵侯>印綬, 賜乘輿 器, 少府供張, 柱檻皆衣素. 天子親臨弔者數至, 禮賜異於 相故事. 諡曰<恭侯>. 長子<宣>嗣.
<宣>字<太伯>, 亦明經篤行, 君子人也. 及<方進>在, 爲關都尉,<南郡>太守.
少子曰<義>. <義>字<文仲>, 少以父任爲郞, 稍遷諸曹, 年二十出爲<南陽>都尉, <宛>令<劉立>與曲陽侯>爲婚, 又素著名州郡, 輕<義>年少. <義>行太守事, 行縣至<宛>, 丞相史在傳舍. <立>持酒肴謁丞相史, 對飮未訖, 會<義>亦往, 外吏白都尉方至, <立>語言自若. 須臾<義>至, 內謁徑入, <立>乃走下. <義>旣還, 大怒, 陽以他事召<立>至, 以主守盜十金, 賊殺不辜, 部 <夏恢>等收縛<立>, 傳送<鄧>獄. <恢>亦以<宛>大縣, 恐見簒奪, 白<義>可因隨後行縣送<鄧>. <義>曰: 欲令都尉自送, 則如勿收邪! 載環<宛>市乃送, 吏民不敢動, 威震<南陽>.
<立>家輕騎馳從<武關>入語<曲陽侯>, <曲陽侯>白<成帝>, 帝以問丞相. <方進>遣吏 <義>出<宛>令. <宛>令已出, 吏還白狀. <方進>曰: 小兒未知爲吏也, 其意以爲入獄當輒死矣.
後<義>坐法免, 起家而爲<弘農>太守, 遷<河(南)[內]>太守, <靑州>牧. 所居著名, 有父風烈. 徙爲<東郡>太守.
數歲, <平帝>崩, <王莽>居攝, <義>心惡之, 乃謂 子<上蔡><陳 >曰: <新都侯>攝天子位, 號令天下, 故擇宗室幼稚者以爲<孺子>, 依託<周公>輔<成王>之義, 且以觀望, 必代<漢家>, 其漸可見. 方今宗室衰弱, 外無彊蕃, 天下傾首服從, 莫能亢 國難. 吾幸得備宰相子, 身守大郡, 父子受<漢>厚恩, 義當爲國討賊, 以安社稷. 欲擧兵西誅不當攝者, 選宗室子孫輔而立之. 設令時命不成, 死國埋名, 猶可以不慙於先帝. 今欲發之, 乃肯從我乎? < >年十八, 勇壯, 許諾.
<義>遂與<東郡>都尉<劉宇>,<嚴鄕侯><劉信>,<信>弟<武平侯劉璜>結謀. 及<東郡王孫慶>素有勇略, 以明兵法, 徵在京師, <義>乃詐移書以重罪傳逮<慶>. 於是以九月都試日斬<觀>令, 因勒其車騎材官士, 募郡中勇敢, 部署將帥. <嚴鄕侯信>者, <東平王雲>子也. <雲>誅死, <信>兄<開明>嗣爲王, 薨, 無子, 而<信>子<匡>復立爲王, 故<義>擧兵幷<東平>, 立<信>爲天子. <義>自號大司馬柱天大將軍, 以<東平王>傅<蘇隆>爲丞相, 中尉<皐丹>爲御史大夫, 移檄郡國, 言<莽> 殺<孝平皇帝>, 矯攝尊號, 今天子已立, 共行天罰. 郡國皆震, 比至<山陽>, 衆十餘萬.
<莽>聞之, 大懼, 乃拜其黨親輕車將軍<成武侯孫建>爲奮武將軍, 光祿勳<成都侯王邑>爲虎牙將軍, <明義侯王駿>爲强弩將軍, <春王>城門校尉<王況>爲震威將軍, 宗伯<忠孝侯劉宏>爲奮衝將軍, 中少府<建威侯王昌>爲中堅將軍, 中郞將<震羌侯竇兄>爲奮威將軍, 凡七人, 自擇除<關西>人爲校尉軍吏, 將<關東>甲卒, 發奔命以擊<義>焉. 復以太僕<武讓>爲積弩將軍屯<函谷關>, 將作大匠<蒙鄕侯 >爲橫*野將軍屯<武關>, 羲和<紅休侯劉歆>爲揚武將軍屯<宛>, 太保後丞<丞陽侯甄邯>爲大將軍屯< 上>, <常鄕侯王 >爲車騎將軍屯<平樂館>, 騎都尉<王晏>爲建威將軍屯城北, 城門校尉<趙恢>爲城門將軍, 皆勒兵自備.
<莽>日抱<孺子>(謂)[會] 臣而稱曰: 昔<成王>幼, <周公>攝政, 而<管蔡>挾<祿父>以畔, 今<翟義>亦挾<劉信>而作亂. 自古大聖猶懼此. 況臣<莽>之斗 ! 臣皆曰: 不遭此變, 不章聖德. <莽>於是依{周書}作{大誥}, 曰:
惟<居攝>二年十月甲子, 攝皇帝若曰:大誥道諸侯王三公列侯于汝卿大夫元士御事. 不弔, 天降喪于<趙>,<傅>,<丁>,<董>. 洪惟我幼沖<孺子>, 當承繼嗣無疆大歷服事, 予未遭其明 能道民於安, 況其能往知天命! 熙! 我念<孺子>, 若涉淵水, 予惟往求朕所濟度, 奔走以傅近奉承<高皇帝>所受命, 予豈敢自比於前人乎! 天降威明, 用寧帝室, 遺我居攝寶龜. 太皇太后以丹石之符, 乃紹天明意, 詔予卽命居攝踐祚, 如<周公>故事.
反虜故<東郡>太守<翟義>擅興師動衆, 曰 有大難于西土, 西土人亦不靖. 於是動<嚴鄕侯信>, 誕敢犯祖亂宗之序. 天降威遺我寶龜, 固知我國有 災, 使民不安, 是天反復右我<漢國>也. 其聞日, 宗室之儁有四百人, 民獻儀九萬夫, 予敬以終於此謀繼嗣圖功. 我有大事, 休, 予卜幷吉, 故我出大將告郡太守諸侯相令長曰: 予得吉卜, 予惟以汝于我<東郡嚴鄕>逋播臣. 爾國君或者無不反曰: 難大, 民亦不靜, 亦惟在帝宮諸侯宗室, 於小子族父, 敬不可征. 帝不違卜, 故予爲沖人長思厥難曰: 烏 ! <義>,<信>所犯, 誠動鰥寡, 哀哉! 予遭天役遺, 大解難於予身, 以爲<孺子>, 不身自 .
予義彼國君<泉陵侯>上書曰: <成王>幼弱, <周公>踐天子位以治天下, 六年, 朝諸侯於明堂, 制禮樂, 班度量, 而天下大服. 太皇太后承順天心, 成居攝之義. 皇太子爲<孝平皇帝>子, 年在襁褓, 宜且爲子, 知爲人子道, 令皇太后得加慈母恩. 畜養成就, 加元服, 然後復(予)[子]明 .
熙! 爲我<孺子>之故, 予惟<趙>,<傅>,<丁>,<董>之亂, 絶繼嗣, 變剝適庶, 危亂<漢>朝, 以成三**액, 隊極厥命. 烏 ! 害其可不旅力同心戒之哉! 予不敢僭上帝命. 天休於安帝室, 興我<漢國>, 惟卜用克綏受玆命. 今天其相民, 況亦惟卜用!
太皇太后肇有<元城沙鹿>之右, 陰精女主聖明之祥, 配<元>生<成>, 以興我天下之符, 遂獲<西王母>之應, 神靈之徵, 以祐我帝室, 以安我大宗, 以紹我後嗣, 以繼我<漢>功. 厥害適統不宗元緖者, 不違親, 辜不避戚. 夫豈不愛? 亦惟帝室. 是以廣立王侯, 建曾玄, 屛我京師, 綏撫宇內;博徵儒生, 講道於廷, 論序乖繆, 制禮作樂, 同律度量, 混壹風俗;正天地之位, 昭郊宗之禮, 定五 廟 , 咸秩亡文;建靈臺, 立明堂, 設 雍, 張太學, 尊<中宗>,<高宗>之號. 昔我<高宗>崇德建武, 克綏<西域>, 以受白虎威勝之瑞, 天地判合, {乾坤}序德. 太皇太后臨政, 有龜龍麟鳳之應, 五德嘉符, 相因而備. {河圖 書}遠自<昆侖>, 出於<重*野>. 古讖著言, 肆今享實. 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 我成就洪烈也. 烏 ! 天(用)[明]威輔<漢>始而大大矣. 爾有惟舊人<泉陵侯>之言, 爾不克遠省, 爾豈知太皇太后若此勤哉!
天毖勞我成功所, 予不敢不極卒安皇帝之所圖事. 肆予告我諸侯王公列侯卿大夫元士御事:天輔誠辭, 天其累我以民, 予害敢不於祖宗安人圖功所終? 天亦惟勞我民, 若有疾, 予害敢不於祖宗所受休輔? 予聞孝子善繼人之意, 忠臣善成人之事. 予思若考作室, 厥子堂而構之;厥父 , 厥子播而穫之. 予害敢不於身撫祖宗之所受大命? 若祖宗乃有效<湯武>伐厥子, 民長其勸弗救. 烏 肆哉! 諸侯王公列侯卿大夫元士御事, 其勉助國道明! 亦惟宗室之俊, 民之表儀, 迪知上帝命. [ 天輔誠, 爾不得易定!] 況今天降定于<漢國>, 惟大艱人<翟義>,<劉信>大逆, 欲相伐於厥室, 豈亦知命之不易乎? 予永念曰天惟喪<翟義>,<劉信>, 若嗇夫, 予害敢不終予*畝? 天亦惟休於祖宗, 予害其極卜, 害敢不(卜)[于]從? 率寧人有旨疆土, 況今卜幷吉! 故予大以爾東征, 命不僭差, 卜陳惟若此.
乃遣大夫<桓譚>等班行諭告當反位<孺子>之意. 還, 封<譚>爲明告里附城.
諸將東(破)[至]<陳留 >, 與<義>會戰, 破之, 斬<劉璜>首. <莽>大喜, 復下詔曰: 太皇太后遭家不造, 國統三絶, 絶輒復續, 恩莫厚焉, 信莫立焉. <孝平皇帝>短命蚤崩, 幼嗣孺沖, 詔予居攝. 予承明詔, 奉社稷之任, 持大宗之重, 養六尺之託, 受天下之寄, 戰戰兢兢, 不敢安息. 伏念太皇太后惟經藝分析, 王道離散, <漢家>制作之業獨未成就, 故博徵儒士, 大興典制, 備物致用, 立功成器, 以爲天下利. 王道粲然, 基業旣著, 千載之廢, 百世之遺, 於今乃成, 道德庶幾於<唐虞>, 功烈比齊於<殷周>. 今<翟義>,<劉信>等謀反大逆, 流言惑衆, 欲以簒位, 賊害我<孺子>, 罪深於<管蔡>, 惡甚於禽獸. <信>父故<東平王雲>, 不孝不謹, 親毒殺其父<思王>, 名曰鉅鼠, 後<雲>竟坐大逆誅死. <義>父故丞相<方進>, 險 陰賊, 兄<宣>靜言令色, 外巧內嫉, 所殺鄕邑<汝南>者數十人. 今積惡二家, 迷惑相得, 此時命當殄, 天所滅也. <義>始發兵, 上書言<宇>,<信>等與<東平>相<輔>謀反, 執捕械繫, 欲以威民, 先自相被以反逆大惡, 轉相捕械, 此其破殄之明證也. 已捕斬斷<信>二子< 鄕侯章>,<德廣侯 >, <義>母<練>,兄<宣>,親屬二十四人皆 暴于<長安>都市四通之衢. 當其斬時, 觀者重疊, 天氣和淸, 可謂當矣. 命遣大將軍共行皇天之罰, 討海內之 , 功效著焉, 予甚嘉之. {司馬法}不云乎? 『賞不踰時.』 欲民速覩爲善之利也. 今先封車騎都尉<孫賢>等五十五人皆爲列侯, 戶邑之數別下. 遣使者持黃金印,赤 ,朱輪車, 卽軍中拜授. 因大赦天下.
於是吏士精銳遂攻圍<義>於< 城>, 破之, <義>與<劉信>棄軍庸亡. 至<固始>界中捕得<義>, 尸 陳都市. 卒不得<信>.
初, <三輔>聞<翟義>起, 自<茂陵>以西至< >二十三縣盜賊 發, <趙明>,< 鴻>等自稱將軍, 攻燒官寺, 殺右輔都尉及< >令, 劫略吏民, 衆十餘萬, 火見<未央宮>前殿. <莽>晝夜抱<孺子>禱宗廟. 復拜衛尉<王級>爲虎賁將軍, 大鴻 <望鄕侯閻遷>爲折衝將軍, 與<甄邯>,<王晏>西擊<趙明>等. 正月, 虎牙將軍<王邑>等自<關東>還, 便引兵西. 彊弩將軍<王駿>以無功免, 揚武將軍<劉歆>歸故官. 復以<邑>弟侍中<王奇>爲揚武將軍, 城門將軍<趙恢>爲彊弩將軍, 中郞將<李 >爲厭難將軍, 復將兵西. 二月, <明>等殄滅, 諸縣悉平, 還師振旅. <莽>乃置酒<白虎殿>, 勞饗將帥, 大封拜. 先是<益州>蠻夷及<金城>寒外<羌>反畔, 時州郡擊破之. <莽>乃幷錄, 以小大爲差, 封侯伯子男凡三百九十五人, 曰 皆以奮怒, 東指西擊<羌>寇蠻盜, 反虜逆賊, 不得旋踵, 應時殄滅, 天下咸服 之功封云. <莽>於是自謂大得天人之助, 至其年十二月, 遂卽眞矣.
初, <義>所收<宛>令<劉立>聞<義>擧兵, 上書願備軍吏爲國討賊, 內報私***<莽>擢<立>爲<陳留>太守, 封<明德侯>.
始, <義>兄<宣>居<長安>, 先<義>未發, 家數有怪, 夜聞哭聲, 聽之不知所在. <宣>敎授諸生滿堂, 有狗從外入, 齧其中庭 數十, 比驚救之, 已皆斷頭. 狗走出門, 求不知處. <宣>大惡之, 謂後母曰: <東郡>太守<文仲>素 , 今數有惡怪, 恐有妄爲而大禍至也. 大夫人可歸, 爲棄去<宣>家者以避害. 母不肯去, 後數月敗.
<莽>盡壞<義>第宅, 池之. 發父<方進>及先祖 在<汝南>者, 燒其棺柩, 夷滅三族, 誅及種嗣, 至皆同坑, 以棘五毒幷葬之. 而下詔曰: 蓋聞古者伐不敬, 取其 築武軍, 封以爲大戮, 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乃者反虜<劉信>,<翟義> 逆作亂於東, 而<芒竹> 盜<趙明>,< 鴻>造逆西土, 遣武將征討, 咸伏其辜. 惟<信>,<義>等始發自< 陽>, 結姦<無鹽>, 殄滅於< >. <趙明>依阻<槐里>環 , < 鴻>負倚< ><芒竹>, 咸用破碎, 亡有餘類. 其取反虜逆賊之 , 聚之通路之旁, < 陽>,<無鹽>,< >,<槐里>,< >凡五所, 各方六丈, 高六尺, 築爲武軍, 封以爲大戮, 薦樹之棘. 建表木, 高丈六尺. 書曰『反虜逆賊 』, 在所長吏常以秋循行, 勿令壞敗, 以懲淫慝焉.
初, <汝南>舊有<鴻隙>大陂, 郡以爲饒, <成帝>時, <關東>數水, 陂溢爲害. <方進>爲相, 與御史大夫<孔光>共遣 行(事)[視], 以爲決去陂水, 其地肥美, 省 防費而無水憂, 遂奏罷之. 及<翟氏>滅, 鄕里歸惡, 言<方進>請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罷陂云. <王莽>時常枯旱, 郡中追怨<方進>, 童謠曰: 壞陂誰? <翟子威>. 飯我豆食羹芋魁. 反乎覆, 陂當復. 誰云者? 兩黃鵠.
司徒 <班彪>曰: 丞相<方進>以孤童 老母, 羈旅入京師, 身爲儒宗, 致位宰相, 盛矣. 當<莽>之起, 蓋乘天威, 雖有<賁育>, 奚益於敵? <義>不量力, 懷忠憤發, 以隕其宗, 悲夫!
漢書卷八十五 谷永杜 傳第五十五
<谷永>字<子雲>, <長安>人也. 父<吉>, 爲衛司馬, 使送< 支單于>侍子, 爲< 支>所殺, 語在{陳湯傳}. <永>少爲<長安>小史, 後博學經書. <建昭>中, 御史大夫<繁延壽>聞其有茂材, 除補屬, 擧爲太常丞, 數上疏言得失.
<建始>三年冬, 日食地震同日俱發, 詔擧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太常<陽城侯劉慶忌>擧<永>待詔公車. 對曰:
陛下秉至聖之純德, 懼天地之戒異, 飭身修政, 納問公卿, 又下明詔, 帥擧直言, 燕見紬繹, 以求咎愆, 使臣等得造明朝, 承聖問. 臣材朽學淺, 不通政事. 竊聞明王卽位, 正五事, 建大中, 以承天心, 則庶徵序於下, 日月理於上;如人君淫溺後宮, 般樂游田, 五事失於躬, 大中之道不立, 則咎徵降而六極至. 凡災異之發, 各象過失, 以類告人. 乃十二月朔戊申, 日食< 女>之分, 地震蕭牆之內, 二者同日俱發, 以丁寧陛下, 厥咎不遠, 宜厚求諸身. 意豈陛下志在閨門, 未 政事, 不愼擧錯, 婁失中與? 內寵大盛, 女不遵道, 嫉 專上, 妨繼嗣與? 古之王者廢五事之中, 失夫婦之紀, 妻妾得意, 謁行於內, 勢行於外, 至覆傾國家, 或亂淫陽. 昔< >用國, <宗周>以喪;<閻妻>驕扇, 日以不臧. 此其效也. 經曰: 皇極, 皇建其有極. 傳曰: 皇之不極, 是謂不建, 時則有日月亂行.
陛下踐至尊之祚爲天下主, 奉帝王之職以統 生, 方內之治亂, 在陛下所執. 誠留意於正身, 勉强於力行, 損燕私之閒以勞天下, 放去淫溺之樂, 罷歸倡優之*笑, 絶 不享之義, 愼節游田之虞, 起居有常, 循禮而動, 躬親政事, 致行無倦, 安服若性. 經曰: 繼自今嗣王, 其毋淫于酒, 毋逸于游田, 惟正之共. 未有身治正而臣下邪者也.
夫妻之際, 王事綱紀, 安危之機, 聖王所致愼也. 昔<舜>飭正二女, 以崇至德;<楚莊>忍絶<丹姬>, 以成伯功;<幽王>惑於< >, <周>德降亡;<魯桓>脅於<齊>女, 社稷以傾. 誠修後宮之政, 明尊卑之序, 貴者不得嫉妬專寵, 以絶驕 之端, 抑< >,<閻>之亂, 賤者咸得秩進, 各得厥職, 以廣繼嗣之統, 息{白華}之怨, 後宮親屬, 饒之以財, 勿與政事, 以遠<皇父>之類, 損妻黨之權, 未有閨門治而天下亂者也.
治遠自近始, 習善在左右. 昔<龍> 納言, 而帝命惟允;四輔旣備, <成王>靡有過事. 誠 正左右齊栗之臣, 戴金貂之飾執常伯之職者皆使學先王之道, 知君臣之義, 濟濟謹孚, 無敖 驕恣之過, 則左右肅艾, 僚仰法, 化流四方. 經曰: 亦惟先正克左右. 未有左右正而百官枉者也.
治天下者尊賢考功則治, 簡賢違功則亂. 誠審思治人之術, 歡樂得賢之福, 論材選士, 必試於職, 明度量以程能, 考功實以定德, 無用比周之虛譽, 毋聽* 潤之 , 則抱功修職之吏無蔽傷之憂, 比周邪僞之徒不得卽工, 小人日銷, 俊艾日隆. 經曰: 三載考績, 三考黜陟幽明. 又曰: 九德咸事, 俊艾在官. 未有功賞得於前衆賢布於官而不治者也.
<堯>遭洪水之災, 天下分絶爲十二州, 制遠之道微而無乖畔之難者, 德厚恩深, 無怨於下也. <秦>居平土, 一夫大呼而海內崩析者, 刑罰深酷, 吏行殘賊也. 夫違天害德, 爲上取怨於下, 莫甚乎殘賊之吏. 誠放退殘賊酷暴之吏[錮]廢勿用, 益選溫良上德之士以親萬姓, 平刑釋寃以理民命, 務省繇役, 毋奪民時, 薄收賦稅, 毋 民財, 使天下黎元咸安家樂業, 不苦踰時之役, 不患苛暴之政, 不疾酷烈之吏, 雖有<唐堯>之大災, 民無離上之心. 經曰: 懷保小人, 惠于鰥寡. 未有德厚吏良而民畔者也.
臣聞災異, 皇天所以譴告人君過失, 猶嚴父之明誡. 畏懼敬改, 則禍銷福降;忽然簡易, 則咎罰不除. 經曰: 饗用五福, 畏用六極. 傳曰: 六 作見, 若不共御, 六罰旣侵, 六極其下. 今三年之間, 災異鋒起, 小大畢具, 所行不享上帝, 上帝不豫, 炳然甚著. 不求之身, 無所改正, 疏擧廣謀, 又不用其言, 是循不享之迹, 無謝過之實也, 天責愈深. 此五者, 王事之綱紀, 南面之急務, 唯陛下留神.
對奏, 天子異焉, 特召見<永>.
其夏, 皆令諸方正對策, 語在{杜欽傳}. <永>對畢, 因曰: 臣前幸得條對災異之效, 禍亂所極, 言關於聖聰. 書陳於前, 陛下委棄不納, 而更使方正對策, 背可懼之大異, 問不急之常論, 廢承天之至言, 角無用之虛文, 欲末殺災異, 滿 誣天, 是故皇天勃然發怒, 甲己之間暴風三溱, 拔樹折木, 此天至明不可欺之效也. 上特復問<永>, <永>對曰: 日食地震, 皇后貴妾專寵所致. 語在{五行志}.
是時, 上初卽位, 謙讓委政元舅大將軍<王鳳>, 議者多歸咎焉. <永>知<鳳>方見柄用, 陰欲自託, 乃復曰:
方今四夷賓服, 皆爲臣妾, 北無<薰粥冒頓>之患, 南無<趙 >,<呂嘉>之難, 三垂晏然, 靡有兵革之警. 諸侯大者乃食數縣, <漢>吏制其權柄, 不得有爲, 亡<吳>,<楚>,<燕>,<梁>之勢. 百官盤互, 親疏相錯, 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 洞洞屬屬, 小心畏忌, 無<重合>,<安陽>,<博陸>之亂. 三者無毛髮之辜, 不可歸咎諸舅. 此欲以政事過差丞相父子,中尙書宦官, 檻塞大異, 皆 說欺天者也. 竊恐陛下舍昭昭之白過, 忽天地之明戒, 聽 昧之 說, 歸咎乎無辜, 倚異乎政事, 重失天心, 不可之大者也.
陛下卽位, 委任遵舊, 未有過政. 元年正月, 白氣較然起乎東方, 至其四月, 黃濁四塞, 覆冒京師, 申以大水, 著以震蝕. 各有占應, 相爲表裏, 百官庶事無所歸倚, 陛下獨不怪與? 白氣起東方, 賤人將興之表也;黃濁冒京師, 王道微絶之應也. 夫賤人當起而京師道微, 二者已醜. 陛下誠深察愚臣之言, 致懼天地之異, 長思宗廟之計, 改往反過, 抗湛溺之意, 解偏 之愛, 奮乾剛之威, 平天覆之施, 使列妾得人人更進, 猶尙未足也, 急復益納宜子婦人, 毋擇好醜, 毋避嘗字, 毋論年齒. 推法言之, 陛下得繼嗣於微賤之間, 乃反爲福. 得繼嗣而已, 母非有賤也. 後宮女史使令有直意者, 廣求於微賤之間, 以遇天所開右, 慰釋皇太后之憂 , 解謝上帝之譴怒, 則繼嗣蕃滋, 災異訖息. 陛下則不深察愚臣之言, 忽於天地之戒, 咎根不除, 水雨之災, 山石之異, 將發不久;發則災異已極, 天變成形, 臣雖欲捐身關策, 不及事已.
疏賤之臣, 至敢直陳天意, 斥譏 幄之私, 欲間離貴后盛妾, 自知 心逆耳, 必不免於湯 之誅. 此天保右<漢家>, 使臣敢直言也. 三上封事, 然後得召;待詔一旬, 然後得見. 夫由疏賤納至忠, 甚苦;由至尊聞天意, 甚難. 語不可露, 願具書所言, 因侍中奏陛下, 以示腹心大臣. 腹心大臣以爲非天意, 臣當伏妄言之誅;卽以爲誠天意也, 奈何忘國家大本, 背天意而從欲! 唯陛下省察熟念, 厚爲宗廟計.
時對者數十人, <永>與<杜欽>爲上第焉. 上皆以其書示後宮. 後上嘗賜<許皇后>書, 采<永>言以責之, 語在{外戚傳}.
<永>旣陰爲大將軍<鳳>說矣, 能實最高, 由是擢爲光祿大夫. <永>奏書謝<鳳>曰: <永>斗 之材, 質薄學朽, 無一日之雅, 左右之介, 將軍說其狂言, 擢之 衣之吏, 之爭臣之末, 不聽浸潤之 , 不食膚受之 , 雖<齊桓晉文>用士篤密, 察父*哲兄覆育子弟, 誠無以加! 昔<豫子>呑炭壞形以奉見異, <齊>客隕首公門以報恩施, <知氏>,<孟嘗>猶有死士, 何況將軍之門! <鳳>遂厚之.
數年, 出爲<安定>太守. 時上諸舅皆修經書, 任政事. <平阿侯譚>年次當繼大將軍<鳳>輔政, 尤與<永>善. <陽朔>中, <鳳>薨. <鳳>病困, 薦從弟御史大夫<音>以自代. 上從之, 以<音>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領尙書事, 而<平阿侯譚>位特進, 領城門兵. <永>聞之, 與<譚>書曰: 君侯躬<周召>之德, 執<管晏>之操, 敬賢下士, 樂善不倦, 宜在上將久矣, 以大將軍在, 故抑鬱於家, 不得舒憤. 今大將軍不幸蚤薨, 親疏, 序材能, 宜在君侯. 拜吏之日, 京師士大夫 然失望. 此皆<永>等愚劣, 不能 揚萬[分]. 屬聞以特進領城門兵, 是則車騎將軍秉政雍容于內, 而至戚賢舅執管 於外也. 愚竊不爲君侯喜. 宜深辭職, 自陳淺薄不足以固城門之守, 收<太伯>之讓, 保謙謙之路, 闔門高枕, 爲知者首. 願君侯與博覽者參之, 小子爲君侯安此. <譚>得其書大感, 遂辭讓不受領城門職. 由是<譚>,<音>相與不平.
<永>遠爲郡吏, 恐爲<音>所危, 病滿三月免. <音>奏請<永>補營軍司馬, <永>數謝罪自陳, 得轉爲長史.
<音>用從舅越親輔政, 威權損於<鳳>時. <永>復說<音>曰: 將軍履上將之位, 食膏 之都, 任<周召>之職, 擁天下之樞, 可謂富貴之極, 人臣無二, 天下之責四面至矣, 將何以居之? 宜夙夜 , 執<伊尹>之彊德, 以守職匡上, 誅惡不避親愛, 擧善不避仇 , 以章至公, 立信四方. 篤行三者, 乃可以長堪重任, 久享盛寵. <太白>出西方六十日, 法當參天, 今已過期, 尙在桑楡之間, 質弱而行遲, 形小而光微. <熒惑>角怒明大, 逆行守<尾>. 其逆, 常也;守<尾>, 變也. 意豈將軍忘湛漸之義, 委曲從順, 所執不彊, 不廣用士, 尙有好惡之忌, 蕩蕩之德未純, 方與將相大臣乖離之萌也? 何故始襲司馬之號, 俄而<金火> 有此變? 上天至明, 不虛見異, 唯將軍畏之愼之, 深思其故, 改求其路, 以享天意. <音>猶不平, 薦<永>爲護 使者.
<音>薨, <成都侯商>代爲大司馬衛將軍, <永>乃遷爲< 州>刺史. 奏事京師訖, 當之部, 時有黑龍見<東萊>, 上使尙書問<永>, 受所欲言. <永>對曰:
臣聞王天下有國家者, 患在上有危亡之事, 而危亡之言不得上聞;如使危亡之言輒上聞, 則<商周>不易姓而迭興, 三正不變改而更用. <夏商>之將亡也, 行道之人皆知之, 晏然自以若天有日莫能危, 是故惡日廣而不自知, 大命傾而不寤. {易}曰: 危者有其安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陛下誠垂寬明之聽, 無忌諱之誅, 使芻 之臣得盡所聞於前, 不懼於後患, 直言之路開, 則四方衆賢不遠千里, 輻湊陳忠, 臣之上願, 社稷之長福也.
<漢家>行<夏>正, <夏>正色黑, 黑龍, 同姓之象也. 龍陽德, 由小之大, 故爲王者瑞應. 未知同姓有見本朝無繼嗣之慶, 多危殆之隙, 欲因擾亂擧兵而起者邪? 將動心冀爲後者, 殘賊不仁, 若<廣陵>,<昌邑>之類? 臣愚不能處也. 元年九月黑龍見, 其晦, 日有食之. 今年二月己未夜星隕, 乙酉, 日有食之. 六月之間, 大異四發, 二而同月, <三代>之末, <春秋>之亂, 未嘗有也. 臣聞<三代>所以隕社稷喪宗廟者, 皆由婦人與 惡沈 於酒. {書}曰: 乃用婦人之言, 自絶于天; 四方之逋逃多罪, 是宗是長, 是信是使. {詩}云: 燎之方陽, 寧或滅之? 赫赫<宗周>, < >**혈之! {易}曰: 濡其首, 有孚失是. <秦>所以二世十六年而亡者, 養生泰奢, 奉終泰厚也. 二者陛下兼而有之, 臣請略陳其效.
{易}曰 在中 , 無攸遂 , 言婦人不得與事也. {詩}曰: 懿厥*哲婦, 爲梟爲 ; 匪降自天, 生自婦人. <建始>,<河平>之際, <許>,<班>之貴, 頃動前朝, 熏灼四方, 賞賜無量, 空虛內臧, 女寵至極, 不可上矣;今之後起, 天所不饗, 什倍於前. 廢先帝法度, 聽用其言, 官秩不當, 縱釋王誅, 驕其親屬, 假之威權, 從橫亂政, 刺擧之吏, 莫敢奉憲. 又以掖庭獄大爲亂 , 榜 **참於 格, 絶滅人命, 主爲<趙>,<李>報德復怨, 反除白罪, 建始正吏, 多繫無辜, 掠立迫恐, 至爲人起責, 分利受謝. 生入死出者, 不可勝數. 是以日食再旣, 以昭其辜.
王者必先自絶, 然后天絶之. 陛下棄萬乘之至貴, 樂家人之賤事, 厭高美之尊號, 好匹夫之卑字, 崇聚 輕無義小人以爲私客, 數離深宮之固, 挻身晨夜, 與 小相隨, 烏集雜會, 飮醉吏民之家, 亂服共坐, 流 , 無別, 閔免遁樂, 晝夜在路. 典門戶奉宿衛之臣執干戈而守空宮, 公卿百僚不知陛下所在, 積數年矣.
王者以民爲基, 民以財爲本, 財竭則下畔, 下畔則上亡. 是以明王愛養基本, 不敢窮極, 使民如承大祭. 今陛下輕奪民財, 不愛民力, 聽邪臣之計, 去高敞初陵, 捐十年功緖, 改作<昌陵>, 反天地之性, 因下爲高, 積土爲山, 發徒起邑, 治宮館, 大興繇役, 重增賦斂, 徵(法)[發]如雨, 役百<乾谿>, 費疑<驪山>, 靡敞天下, 五年不成而後反故. 又廣 營表, 發人 墓, 斷截骸骨, 暴揚尸柩. 百姓財竭力盡, 愁恨感天, 災異婁降, 饑饉仍臻. 流散冗食, 死於道, 以百萬數. 公家無一年之畜, 百姓無旬日之儲, 上下俱 , 無以相救. {詩}云: <殷>監不遠, 在<夏>后之世. 願陛下追觀<夏>,<商>,<周>,<秦>所以失之, 以鏡考己行. 有不合者, 臣當伏妄言之誅!
<漢>興九世, 百九十餘載, 繼體之主七, 皆承天順道, 遵先祖法度, 或以中興, 或以治安. 至於陛下, 獨違道縱欲, 輕身妄行, 當盛壯之隆, 無繼嗣之福, 有危亡之憂, 積失君道, 不合天意, 亦已多矣. 爲人後嗣, 守人功業, 如此, 豈不負哉! 方今社稷宗廟禍福安危之機在於陛下, 陛下誠肯發明聖之德, 昭然遠寤, 畏此上天之威怒, 深懼危亡之徵兆, 蕩滌邪 之惡志, 精致政, 專心反道, 絶 小之私客, 免不正之詔除, 悉罷<北宮>私奴車馬 出之具, 克己復禮, 毋貳微行出飮之過, 以防迫切之禍, 深惟日食再旣之意, 抑損椒房玉堂之盛寵, 毋聽後宮之請謁, 除掖庭之亂獄, 出 格之陷 , 誅戮邪 之臣及左右執左道以事上者以塞天下之望, 且 初陵之作, 止諸繕治宮室, 闕更減賦, 盡休力役, 存 振 困乏之人以 遠方, 崇忠直, 放退殘賊, 無使素餐之吏久尸厚祿, 以次貫行, 固執無違, 夙夜 , 婁省無怠, 舊愆畢改, 新德旣章, 纖介之邪不復載心, 則赫赫大異庶幾可銷, 天命去就庶幾可復, 社稷宗廟庶幾可保. 唯陛下留神反覆, 熟省臣言. 臣幸得備邊部之吏, 不知本朝失得, 言觸忌諱, 罪當萬死.
<成帝>性寬而好文辭, 又久無繼嗣, 數爲微行, 多近幸小臣, <趙>,<李>從微賤專寵, 皆皇太后與諸舅夙夜所常憂. 至親難數言, 故推<永>等使因天變而切諫, 勸上納用之. <永>自知有內應, 展意無所依違, 每言事輒見答禮. 至上此對, 上大怒. 衛將軍<商>密 <永>令發去. 上使侍御史收<永>, 過<交道廐>者勿追. 御史不及<永>, 還, 上意亦解, 自悔. 明年, 徵<永>爲太中大夫, 遷光祿大夫給事中.
<元延>元年, 爲<北地>太守. 時災異尤數, <永>當之官, 上使衛尉<淳于長>受<永>所欲言. <永>對曰:
臣<永>幸得以愚朽之材爲太中大夫, 備拾遺之臣, 從朝者之後, 進不能盡思納忠輔宣聖德, 退無被堅執銳討不義之功, 猥蒙厚恩, 仍遷至<北地>太守. 絶命隕首, 身膏(草野)[野草], 不足以報塞萬分. 陛下聖德寬仁, 不遺易忘之臣, 垂<周文>之聽, 下及芻 之愚, 有詔使衛尉受臣<永>所欲言. 臣聞事君之義, 有言責者盡其忠, 有官守者修其職. 臣<永>幸得免於言責之辜, 有官守之任, 當畢力遵職, 養綏百姓而已, 不宜復關得失之辭. 忠臣之於上, 志在過厚, 是故遠不違君, 死不忘國. 昔<史魚>旣沒, 餘忠未訖, 委柩後 , 以屍達誠;<汲 >身外思內, 發憤舒憂, 遺言<李息>. 經曰: 雖爾身在外, 乃心無不在王室. 臣<永>幸得給事中出入三年, 雖執干戈守邊垂, 思慕之心常存於省 , 是以敢越郡吏之職, 陳累年之憂.
臣聞天生蒸民, 不能相治, 爲立王者以統理之, 方制海內非爲天子, 列土封疆非爲諸侯, 皆以爲民也. 垂三統, 列三正, 去無道, 開有德, 不私一姓, 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非一人之天下也. 王者躬行道德, 承順天地, 博愛仁恕, 恩及行葦, 籍稅取民不過常法, 宮室車服不踰制度, 事節財足, 黎庶和睦, 則卦氣理效, 五徵時序, 百姓壽考, 庶 蕃滋, 符瑞 降, 以昭保右. 失道妄行, 逆天暴物, 窮奢極欲, 湛 荒淫, 婦言是從, 誅逐仁賢, 離 骨肉, 小用事, 峻刑重賦, 百姓愁怨, 則卦氣悖亂, 咎徵著郵, 上天震怒, 災異婁降, 日月薄食, 五星失行, 山崩川潰, 水泉踊出, 妖 見, 星耀光, 饑饉 臻, 百姓短折, 萬物夭傷. 終不改寤, 惡洽變備, 不復譴告, 更命有德. {詩}云: 乃眷西顧, 此惟予宅.
夫去惡奪弱, 遷命賢聖, 天地之常經, 百王之所同也. 加以功德有厚薄, 期質有修短, 時世有中季, 天道有盛衰. 陛下承八世之功業, 當陽數之標季, 涉三七之節紀, 遭{无妄}之卦運, 直百六之災**액. 三難異科, 雜焉同會. <建始>元年以來二十載間, 災大異, 交錯鋒起, 多於{春秋}所書. 八世著記, 久不塞除, 重以今年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三朝之會, 四月丁酉四方衆星白晝流隕, 七月辛未彗星橫天. 乘三難之際會, 畜衆多之災異, 因之以饑饉, 接之以不贍. 彗星, 極異也, <土>精所生, 流隕之應出於飢變之後, 兵亂作矣, 厥期不久, 隆德積善, 懼不克濟. 內則爲深宮後庭將有驕臣悍妾醉酒狂悖卒起之敗, <北宮>苑 街巷之中臣妾之家幽閒之處<徵舒>,<崔 >之亂;外則爲諸夏下土將有<樊 >,<蘇令>,<陳勝>,<項梁>奮臂之禍. 內亂朝暮, 日戒諸夏, 擧兵以<火>角爲期. 安危之分界, 宗廟之至憂, 臣<永>所以破膽寒心, 豫言之累年. 下有其萌, 然後變見於上, 可不致愼!
禍起細微, 姦生所易. 願陛下正君臣之義, 無復與 小 燕飮;中黃門後庭素驕慢不謹嘗以醉酒失臣禮者, 悉出勿留. 勤三綱之嚴, 修後宮之政, 抑遠驕 之寵, 崇近婉順之行, 加惠失志之人, 懷柔怨恨之心. 保至尊之重, 秉帝王之威, 朝覲法出而後駕, 陳兵淸道而後行, 無復輕身獨出, 飮食臣妾之家. 三者旣除, 內亂之路塞矣.
諸夏擧兵, 萌在民饑饉而吏不 , 興於百姓困而賦斂重, 發於下怨離而上不知. {易}曰: 屯其膏, 小貞吉, 大貞凶. 傳曰: 飢而不損玆謂泰, 厥災水, 厥咎亡. { 辭}曰: 關動牡飛, 爲無道, 臣爲非, 厥咎亂臣謀簒. 王者遭衰難之世, 有飢饉之災, 不損用而大自潤, 故凶;百姓困貧無以共求, 愁悲怨恨, 故水;城關守國之固, 固將去焉, 故牡飛. 往年郡國二十二傷於水災, 禾黍不入. 今年蠶麥咸惡. 百川沸騰, <江河>溢決, 大水泛濫郡國十五有餘. 比年喪稼, 時過無宿麥. 百姓失業流散, 輩守關. 大異較炳如彼, 水災浩浩, 黎庶窮困如此, 宜損常稅小自潤之時, 而有司奏請加賦, 甚繆經義, 逆於民心, 布怨趨禍之道也. 牡飛之狀, 殆爲此發. 古者 不登虧膳, 災婁至損服, 凶年不 塗, 明王之制也. {詩}云: 凡民有喪, 扶服 之. {論語}曰: 百姓不足, 君孰予足? 臣願陛下勿許加賦之奏, 益減大官,導官,中御府,均官,掌畜, 犧用度, 止尙方,織室,京師郡國工服官發輸造作, 以助大司農. 流恩廣施, 振贍困乏, 開關梁, 內流民, 恣所欲之, 以救其急. 立春, 遣使者循行風俗, 宣布聖德, 存 孤寡, 問民所苦, 勞二千石, 勸耕桑, 毋奪農時, 以慰綏元元之心, 防塞大姦之隙. 諸夏之亂, 庶幾可息.
臣聞上主可與爲善而不可與爲惡, 下主可與爲惡而不可與爲善. 陛下天然之性, 疏通聰敏, 上主之姿也. 少省愚臣之言, 感寤三難, 深畏大異, 定心爲善, 捐忘邪志, 毋貳舊愆, 精致(改)[政], 至誠應天, 則積異塞於上, 禍亂伏於下, 何憂患之有? 竊恐陛下公志未專, 私好頗存, 尙愛 小, 不肯爲耳!
對奏, 天子甚感其言.
<永>於經書, 汎爲疏達, 與<杜欽>,<杜 >略等, 不能洽浹如<劉向>父子及<揚雄>也. 其於天官,{京氏易}最密, 故善言災異, 前後所上四十餘事, 略相反覆, 專攻上身與後宮而已. 黨於<王氏>, 上亦知之, 不甚親信也.
<永>所居任職, 爲<北地>太守歲餘, 衛將軍<商>薨, <曲陽侯根>爲票騎將軍, 薦<永>, 徵入爲大司農. 歲餘, <永>病, 三月, 有司奏請免. 故事, 公卿病, 輒賜告, 至<永>獨卽時免. 數月, 卒於家. 本名< >, 以<尉氏樊 >反, 更名<永>云.
<杜 >字<子夏>, 本<魏郡繁陽>人也. 祖父及父積功勞皆至郡守, <武帝>時徙<茂陵>. < >少孤, 其母<張敞>女. < >壯, 從<敞>子<吉>學問, 得其家書. 以孝廉爲郞.
與車騎將軍<王音>善. <平阿侯譚>不受城門職, 後薨, 上閔悔之, 乃復令<譚>弟<成都侯商>位特進, 領城門兵, 得擧吏如將軍府. < >見<音>前與<平阿>有隙, 卽說<音>曰: < >聞人情, 恩深者其養謹, 愛至者其求詳. 夫戚而不見殊, 孰能無怨? 此{棠 },{角弓}之詩所爲作也. 昔<秦伯>有千乘之國, 而不能容其母弟, {春秋}亦書而譏焉. <周召>則不然, 忠以相輔, 義以相匡, 同己之親, 等己之尊, 不以聖德獨兼國寵, 又不爲長專受榮任, 分職於<陜>, 爲弼疑. 故內無感恨之隙, 外無侵侮之羞, 俱享天祐, 兩荷高名者, 蓋以此也. 竊見<成都侯>以特進領城門兵, 復有詔得擧吏如五府, 此明詔所欲寵也. 將軍宜承順聖意, 加異往時, 每事凡議, 必與及之, 指爲誠發, 出於將軍, 則孰敢不說諭? 昔<文侯>寤大 之獻而父子益親, <陳平>共壹飯之**찬而將相加驩, 所接雖在楹階俎豆之間, 其於爲國折衝厭難, 豈不遠哉! 竊慕<倉唐>,<陸子>之義, 所白 內, 唯深察焉. <音>甚嘉其言, 由是與<成都侯商>親密, 二人皆重< >. 後以病去郞. <商>爲大司馬衛將軍, 除< >主簿, 以爲腹心, 擧侍御史. <哀帝>卽位, 遷爲< 州>刺史. < >居職寬舒, 少威嚴, 數年以病免.
是時, 帝祖母<定陶傅太后>稱皇太太后, 帝母<丁姬>稱帝太后, 而皇后卽<傅太后>從弟子也. <傅氏>侯者三人, <丁氏>侯者二人. 又封<傅太后>同母弟子<鄭業>爲<陽信侯>. <傅太后>尤與政專權. <元壽>元年丁月朔, 上以皇后父<孔鄕侯傅晏>爲大司馬衛將軍, 而帝舅<陽安侯丁明>爲大司馬票騎將軍. 臨拜, 日食, 詔擧方正直言. <扶陽侯韋育>擧< >方正, < >對曰:
臣聞<禽息>憂國, 碎首不恨;<卞和>獻寶, 則足願之. 臣幸得奉直言之詔, 無二者之危, 敢不極陳! 臣聞陽尊陰卑, 卑者隨尊, 尊者兼卑, 天之道也. 是以男雖賤, 各爲其家陽;女雖貴, 猶爲其國陰. 故禮明三從之義, 雖有<文母>之德, 必繫於子. {春秋}不書<紀侯>之母, 陰義殺也. 昔<鄭伯>隨<姜氏>之欲, 終有<叔段>簒國之禍;<周襄王>內迫<惠后>之難, 而遭居<鄭>之危. <漢>興, <呂太后>權私親屬, 又以外孫爲<孝惠后>, 是時繼嗣不明, 凡事多 , 晝昏冬雷之變, 不可勝載. 竊見陛下行不偏之政, 每事約儉, 非禮不動, 誠欲正身與天下更始也. 然嘉瑞未應, 而日食地震, 民訛言行籌, 傳相驚恐. 案{春秋}災異, 以指象爲言語, 故在於得一類而達之也. 日食, 明陽爲陰所臨, {坤卦}乘{離}, {明夷}之象也. {坤}以法地, 爲土爲母, 以安靜爲德. 震, 不陰之效也. 占象甚明, 臣敢不直言其事!
昔<曾子>問從令之義, <孔子>曰: 是何言與! 善<閔子騫>守禮不苟, 從親所行, 無非理者, 故無可間也. 前大司馬<新都侯莽>退伏弟家, 以詔策決, 復遣就國. <高昌侯宏>去蕃自絶, 猶受封土. 制書侍中駙馬都尉<遷>不忠巧 , 免歸故郡, 間未旬月, 則有詔還, 大臣奏正其罰, 卒不得遣, 而反兼官奉使, 顯寵過故. 及<陽信侯業>, 皆緣私君國, 非功義所止. 諸外家昆弟無賢不肖, 侍 幄, 布在列位, 或典兵衛, 或將軍屯, 寵意幷於一家, 積貴之勢, 世所希見所希聞也. 至乃幷置大司馬將軍之官. <皇甫>雖盛, <三桓>雖隆, <魯>爲作三軍, 無以甚此. 當拜之日, 然日食. 不在前後, 臨事而發者, 明陛下謙遜無專, 承指非一, 所言輒聽, 所欲輒隨, 有罪惡者不坐辜罰, 無功能者畢受官爵, 流漸積猥, 正尤在是, 欲令昭昭以覺聖朝. 昔詩人所刺, {春秋}所譏, 指象如此, 殆不在 . 由後視前, 忿邑非之, 逮身所行, 不自鏡見, 則以爲可, 計之過者. 疏賤獨偏見, 疑內亦有此類. 天變不空, 保右世主如此之至, 奈何不應!
臣聞野 著怪, <高宗>深動;大風暴過, <成王> 然. 願陛下加致精誠, 思承始初, 事稽諸古, 以厭下心, 則黎庶 生無不說喜, 上帝百神收還威怒, 禎祥福祿何嫌不報!
< >未拜, 病卒. < >言民訛言行籌, 及<谷永>言王者買私田, 彗星隕石牡飛之古, 語在{五行志}.
初, < >從<張吉>學, <吉>子< >又幼孤, 從< >學問, 亦著於世, 尤長小學. < >子<林>, 淸靜好古, 亦有雅材, <建武>中歷位列卿, 至大司空. 其正文字過於< >,< >, 故世言小學者由<杜公>.
贊曰:<孝成>之世, 委政外家, 諸舅持權, 重於<丁>,<傅>在<孝哀>時. 故<杜 >敢譏<丁>,<傅>, 而<欽>,<永>不敢言<王氏>, 其勢然也. 及<欽>欲 損<鳳>權, 而< >附會<音>,<商>. <永>陳三七之戒, 斯爲忠焉, 至其引<申伯>以阿<鳳>, 隙<平阿>於車騎, 指<金火>以求合, 可謂諒不足而談有餘者. <孔子>稱 友多聞 , 三人近之矣.
漢書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何武>字<君公>, <蜀郡 縣>人也. <宣帝>時, 天下和平, 四夷賓服, <神>爵,<五鳳>之間婁蒙瑞應. 而<益州>刺史<王襄>使辯士<王 >頌<漢>德, 作{中和},{樂職},{宣布}詩三篇. <武>年十四五, 與<成都楊覆衆>等共習歌之. 是時, <宣帝>循<武帝>故事, 求通達茂異士, 召見<武>等於<宣室>. 上曰: 此盛德之事, 吾何足以當之哉! 以< >爲待詔, <武>等賜帛罷.
<武>詣博士受業, 治{易}. 以射策甲科爲郞, 與<翟方進>交志相友. 光祿勳擧四行, 遷爲< >令, 坐法免歸.
<武>兄弟五人, 皆爲郡吏, 郡縣敬憚之. <武>弟<顯>家有市籍, 租常不入, 縣數負其課. 市嗇夫<求商>捕辱<顯>家, <顯>怒, 欲以吏事中<商>. <武>曰: 以吾家租賦繇役不爲衆先, 奉公吏不亦宜乎! <武>卒白太守, 召<商>爲卒吏, 州里聞之皆服焉.
久之, 太僕<王音>擧<武>賢良方正, 徵對策, 拜爲諫大夫, 遷<揚州>刺史. 所擧奏二千石長吏必先露章, 服罪者爲虧除, 免之而已;不服, 極法奏之, 抵罪或至死.
<九江>太守<戴聖>, {禮經}號<小戴>者也, 行治多不法, 前刺史以其大儒, 優容之. 及<武>爲刺史, 行部錄囚徒, 有所擧以屬郡. <聖>曰: 後進生何知, 乃欲亂人治! 皆無所決. <武>使從事廉得其罪, <聖>懼, 自免. 後爲博士, 毁<武>於朝廷. <武>聞之, 終不揚其惡. 而<聖>子賓客爲 盜, 得, 繫<廬江>, <聖>自以子必死. <武>平心決之, 卒得不死. 自是後, <聖>慙服. <武>每奏事至京師, <聖>未嘗不造門謝恩.
<武>爲刺史, 二千石有罪, 應時擧奏, 其餘賢與不肖敬之如一, 是以郡國各重其守相, 州中淸平. 行部必先卽學官見諸生, 試其誦論, 問以得失, 然後人傳舍, 出記問墾田頃畝, 五 美惡, 已乃見二千石, 以爲常.
初, <武>爲郡吏時, 事太守<何壽>. <壽>知<武>有宰相器, 以其同姓故厚之. 後<壽>爲大司農, 其兄子爲<廬江>長史. 時<武>奏事在邸, <壽>兄子適在<長安>, <壽>爲具召<武>弟<顯>及故人<楊覆衆>等, 酒 , 見其兄子, 曰: 此子<揚州>長史, 材能駑下, 未嘗省見. <顯>等甚慙, 退以謂<武>, <武>曰: 刺史古之方伯, 上所委任, 一州表率也, 職在進善退惡. 吏治行有茂異, 民有隱逸, 乃當召見, 不可有所私問. <顯>,<覆衆>强之, 不得已召見, 賜 酒. 歲中, <廬江>太守擧之. 其守法見憚如此.
爲刺史五歲, 入爲丞相司直, 丞相<薛宣>敬重之. 出爲<淸河>太守, 數歲, 坐郡中被災害什四以上免. 久之, 大司馬<曲陽侯王根>薦<武>, 徵爲諫大夫. 遷< 州>刺史, 入爲司 校尉, 徙京兆尹. 二歲, 坐擧方正所擧者召見槃 雅拜, 有司以爲詭衆虛僞. <武>坐左遷<楚>內史, 遷<沛郡>太守, 復入爲廷尉. <綏和>[元]年, 御史大夫<孔光>左遷廷尉, <武>爲御史大夫. <成帝>欲修 雍, 通三公官, 卽改御史大夫爲大司空. <武>更爲大司空, 封<氾鄕侯>, 食邑千戶. <氾鄕>在<琅邪不其>, <哀帝>初卽位, 賞大臣, 更以<南陽 >之<博望鄕>爲<氾鄕侯>國, 增邑千戶.
<武>爲人仁厚, 好進士, 奬稱人之善. 爲<楚>內史厚兩< >, 在<沛郡>厚兩<唐>, 及爲公卿, 薦之朝廷. 此人顯於世者, <何侯>力也, 世以此多焉. 然疾朋黨, 問文吏必於儒者, 問儒者必於文吏, 以相參檢. 欲除吏, 先爲科例以防請託. 其所居亦無赫赫名, 去後常見思.
及爲御史大夫司空, 與丞相<方進>共奏言: 往者諸侯王斷獄治政, 內史典獄事, 相總綱紀輔王, 中尉備盜賊. 今王不斷獄與政, 中尉官罷, 職幷內史, 郡國守相委任, 所以壹統信, 安百姓也. 今內史位卑而權重, 威職相踰, 不統尊者, 難以爲治. 臣請相如太守, 內史如都尉, 以順尊卑之序, 平輕重之權. 制曰: 可. 以內史爲中尉. 初<武>爲九卿時, 奏言宜置三公官, 又與<方進>共奏罷刺史, 更置州牧, 後皆復復故, 語在{朱博傳}. 唯內史事施行.
多所擧奏, 號爲煩碎, 不稱賢公. 功名略比<薛宣>, 其材不及也, 而經術正直過之. <武>後母在郡, 遣吏歸迎. 會<成帝>崩, 吏恐道路有盜賊, 後母留止, 左右或譏<武>事親不篤. <哀帝>亦欲改易大臣, 遂策免<武>曰: 君擧錯煩苛, 不合衆心, 孝聲不聞, 惡名流行, 無以率示四方. 其上大司空印綬, 罷歸就國. 後五歲, 諫大夫<鮑宣>數稱 之, 天子感丞相<王嘉>之對, 而<高安侯董賢>亦薦<武>, <武>由是復徵爲御史大夫. 月餘, 徙爲前將軍.
先是, <新都侯王莽>就國, 數年, 上以太皇太后故徵<莽>還京師. <莽>從弟<成都侯王邑>爲侍中, 矯稱太皇太后指白<哀帝>, 爲<莽>求特進給事中. <哀帝>復請之, 事發覺. 太后爲謝, 上以太后故不忍誅之, 左遷<邑>爲<西河>屬國都尉, 削千戶. 後有詔擧大常, <莽>私從<武>求擧, <武>不敢擧. 後數月, <哀帝>崩, 太后卽日引<莽>入, 收大司馬<董賢>印綬, 詔有司擧可大司馬者. <莽>故大司馬, 辭位 <丁>,<傅>, 衆庶稱以爲賢, 又太后近親, 自大司徒<孔光>以下擧朝皆擧<莽>. <武>爲前將軍, 素與左將軍<公孫祿>相善, 二人獨謀, 以爲往時<孝惠>,<孝昭>少主之世, 外戚<呂>,< >,<上官>持權, 幾危社稷, 今<孝成>,<孝哀>比世無嗣, 方當選立親近輔幼主, 不宜令異姓大臣持權, 親疏相錯, 爲國計便. 於是<武>擧<公孫祿>可大司馬, 而<祿>亦擧<武>. 太后竟自用<莽>爲大司馬. <莽>風有司劾奏<武>,<公孫祿>互相稱擧, 皆免.
<武>就國後, <莽> 盛, 爲宰衡, 陰誅不附己者. <元始>三年, <呂寬>等事起. 時大司空<甄 >承<莽>風指, 遣使者乘傳案治黨與, 連引諸所欲誅, <上黨鮑宣>, <南陽彭偉>,<杜公子>, 郡國豪桀坐死者數百人. <武>在見誣中, 大理正檻車徵<武>, <武>自殺. 衆人多 <武>者, <莽>欲厭衆意, 令<武>子<況>嗣爲侯, 諡<武>曰<刺侯>. <莽>簒位, 免<況>爲庶人.
<王嘉>字<公仲>, <平陵>人也. 以明經射策甲科爲郞, 坐戶殿門失 免. 光祿勳<于永>除爲 , 察廉爲<南陵>丞, 復察廉爲<長陵>尉. <鴻嘉>中, 擧敦朴能直言, 召見<宣室>, 對政事得失, 超遷太中大夫. 出爲<九江>,<河南>太守, 治甚有聲. 徵入爲大鴻 , 徙京兆尹, 遷御史大夫. <建平>三年代<平當>爲丞相, 封<新甫侯>, 加食邑千一百戶.
<嘉>爲人剛直嚴毅有威重, 上甚敬之. <哀帝>初立, 欲匡<成帝>之政, 多所變動, <嘉>上疏曰:
臣聞聖王之功在於得人. <孔子>曰: 材難, 不其然與! 故繼世立諸侯, 象賢也. 雖不能盡賢, 天子爲擇臣, 立命卿以輔之. 居是國也, 累世尊重, 然後士民之衆附焉, 是以敎化行而治功立. 今之郡守重於古諸侯, 往者致選賢材, 賢材難得, 拔擢可用者, 或起於囚徒. 昔<魏尙>坐事繫, <文帝>感<馮唐>之言, 遣使持節赦其**罪, 拜爲<雲中>太守, <匈奴>忌之. <武帝>擢<韓安國>於徒中, 拜爲<梁>內史, 骨肉以安. <張敞>爲京兆尹, 有罪當免, 吏知而犯<敞>, <敞>收殺之, 其家自 , 使者覆獄, 劾<敞>賊殺人, 上逮捕不下, 會免, 亡命數十日, <宣帝>徵<敞>拜爲<冀州>刺史, 卒獲其用. 前世非私此三人, 貪其材器有益於公家也.
<孝文>時, 吏居官者或長子孫, 以官爲氏, <倉氏>,<庫氏>則倉庫吏之後也. 其二千石長吏亦安官樂職, 然後上下相望, 莫有苟且之意. 其後稍稍變易, 公卿以下傳相促急, 又數改更政事, 司 ,部刺史察過悉劾, 發揚陰私, 吏或居官數月而退, 送故迎新, 交錯道路. 中材苟容求全, 下材懷危內顧, 壹切營私者多. 二千石益輕賤, 吏民慢易之. 或持其微過, 增加成**罪, 言於刺史,司 , 或至上書章下;衆庶知其易危, 小失意則有離畔之心. 前<山陽>亡徒<蘇令>等從橫, 吏士臨難, 莫肯伏節死義, 以守相威權素奪也. <孝成皇帝>悔之, 下詔書, 二千石不爲縱, 遣使者賜金, 尉厚其意, 誠以爲國家有急, 取辦於二千石, 二千石尊重難危, 乃能使下.
<孝宣皇帝>愛其良民吏, 有章劾, 事留中, 會赦壹解. 故事, 尙書希下章, 爲煩擾百姓, 證驗繫治, 或死獄中, 章文必有 敢告之 字乃下. 唯陛下留神於擇賢, 記善忘過, 容忍臣子, 勿責以備. 二千石,部刺史,<三輔>縣令有材任職者, 人情不能不有過差, 宜可闊略, 令盡力者有所勸. 此方今急務, 國家之利也. 前<蘇令>發, 欲遣大夫使逐問狀, 時見大夫無可使者, 召< >令<尹逢>拜爲諫大夫遣之. (令)[今]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 宜豫畜養可成就者, 則士赴難不愛其死;臨事倉卒乃求, 非所以明朝廷也.
<嘉>因薦儒者<公孫光>,<滿昌>及能吏<蕭咸>,<薛修>等, 皆故二千石有名稱. 天子納而用之.
會<息夫躬>,<孫寵>等因中常侍<宋弘>上書告<東平王雲>祝詛, 又與后舅<伍宏>謀弑上爲逆, <雲>等伏誅, <躬>,<寵>擢爲吏二千石. 是時, 侍中<董賢>愛幸於上, 上欲侯之而未有所緣, <傅嘉>勸上因<東平>事以封<賢>. 上於是定<躬>,<寵>告<東平>本章, 去<宋弘>, 更言因<董賢>以聞, 欲以其功侯之, 皆先賜爵關內侯. 頃之, 欲封<賢>等, 上心憚<嘉>, 乃先使皇后父<孔鄕侯傅晏>持詔書視丞相御史. 於是<嘉>與御史大夫<賈延>上封事言: 竊見<董賢>等三人始賜爵, 衆庶匈匈, 咸曰<賢>貴, 其餘幷蒙恩, 至今流言未解. 陛下仁恩於<賢>等不已, 宜暴<賢>等本奏語言, 延問公卿大夫博士議郞, 考合古今, 明正其義, 然後乃加爵土;不然, 恐大失衆心, 海內引領而議. 暴平其事, 必有言當封者, 在陛下所從;天下雖不說, 咎有所分, 不獨在陛下. 前<定陵侯淳于長>初封, 其事亦議. 大司農<谷永>以<長>當封, 衆人歸咎於<永>, 先帝不獨蒙其譏. 臣<嘉>,臣<延>材駑不稱, 死有餘責. 知順指不 , 可得容身須臾, 所以不敢者, 思報厚恩也. 上感其言, 止, 數月, 遂下詔封<賢>等, 因以切責公卿曰: 朕居位以來, 寢疾未 , 反逆之謀相連不絶, 賊亂之臣近侍 幄. 前<東平王雲>與后<謁>祝詛朕, 使侍醫<伍宏>等內侍案脈, 幾危社稷, 殆莫甚焉! 昔<楚>有<子玉得臣>, <晉文>爲之側席而坐;近事, <汲 >折<淮南>之謀. 今<雲>等至有圖弑天子逆亂之謀者, 是公卿股肱莫能悉心務聰明以銷厭未萌之故. 賴宗廟之靈, 侍中駙馬都尉<賢>等發覺以聞, 咸伏厥辜. {書}不云乎? 『用德章厥善.』 其封<賢>爲<高安侯>,<南陽>太守<寵>爲<方陽侯>,左曹光祿大夫<躬>爲<宜陵侯>.
後數月, 日食, 擧直言, <嘉>復奏封事曰:
臣聞<咎繇>戒<帝舜>曰: 亡敖佚欲有國, 兢兢業業, 一日二**目萬機. <箕子>戒<武王>曰: 臣無有作威作福, 亡有玉食;臣之有作威作福玉食, 害于而家, 凶于而國, 人用側頗 , 民用僭慝. 言如此則逆尊卑之序, 亂陰陽之統, 而害及王者, 其國極危. 國人傾仄不正, 民用僭差不壹, 此君不由法度, 上下失序之敗也. <武王>躬履此道, 隆至<成康>. 自是以後, 縱心恣欲, 法度陵遲, 至於臣弑君, 子弑父. 父子至親, 失禮患生, 何況異姓之臣? <孔子>曰: 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孝文皇帝>備行此道, 海內蒙恩, 爲<漢太宗>. <孝宣皇帝>賞罰信明, 施與有節, 記人之功, 忽於小過, 以致治平. <孝元皇帝>奉承大業, 溫恭少欲, 都內錢四十萬萬, 水衡錢二十五萬萬, 少府錢十八萬萬. 嘗幸<上林>, 後宮<馮貴人>從臨獸圈, 猛獸驚出, 貴人前當之, <元帝>嘉美其義, 賜錢五萬. 掖庭見親, 有加賞賜, 屬其人勿衆謝. 示平惡偏, 重失人心, 賞賜節約. 是時外戚 千萬者少耳, 故少府水衡見錢多也. 雖遭<初元>,<永光>凶年飢饉, 加有<西羌>之變, 外奉師旅, 內振貧民, 終無傾危之憂, 以府臧內充實也. <孝成皇帝>時, 諫臣多言燕出之害, 及女寵專愛, *耽於酒色, 損德傷年, 其言甚切, 然終不怨怒也. 寵臣<淳于長>,<張放>,<史育>, <育>數貶退, 家 不滿千萬, 放斥逐就國, <長>榜死於獄. 不以私愛害公義, 故雖多內譏, 朝廷安平, 傳業陛下.
陛下在國之時, 好{詩書}, 上儉節, 徵來所過道上稱誦德美, 此天下所以回心也. 初卽位, 易 帳, 去錦繡, 乘輿席緣 繒而已. <共皇>寢廟比比當作, 憂閔元元, 惟用度不足, 以義割恩, 輒且止息, 今始作治. 而駙馬都尉<董賢>亦起官寺<上林>中, 又爲<賢>治大第, 開門鄕北闕, 引<王渠>灌園池, 使者護作, 賞賜吏卒, 甚於治宗廟. <賢>母病, <長安>廚給祠具, 道中過者皆飮食. 爲<賢>治器, 器成, 奏御乃行, 或物好, 特賜其工, 自貢獻宗廟三宮, 猶不至此. <賢>家有賓婚及見親, 諸官 共, 賜及倉頭奴婢, 人十萬錢. 使者護視, 發取市物, 百賈震動, 道路 譁, 臣惶惑. 詔書罷 , 而以賜<賢>二千餘頃, 均田之制從此墮壞. 奢僭放縱, 變亂陰陽, 災異衆多, 百姓訛言, 持籌相驚, 被髮徒跣而走, 乘馬者馳, 天惑其意, 不能自止. 或以爲籌者策失之戒也. 陛下素仁智愼事, 今而有此大譏.
<孔子>曰: 危而不持, 顚而不扶, 則將安用彼相矣! 臣<嘉>幸得備位, 竊內悲傷不能通愚忠之信;身死有益於國, 不敢自惜. 唯陛下愼己之所獨鄕, 察衆人之所共疑*. 往者寵臣<鄧通>,<韓 >驕貴失度, 逸豫無厭, 小人不勝情欲, 卒陷罪辜. 亂國亡軀, 不終其祿, 所謂愛之適足以害之者也. 宜深覽前世, 以節<賢>寵, 全安其命.
於是上 不說, 而愈愛<賢>, 不能自勝.
會祖母<傅太后>薨, 上因託<傅太后>遺詔, 令<成帝>母<王太后>下丞相御史, 益封<賢>二千戶, 及賜<孔鄕侯>,<汝昌侯>,<陽新侯>國. <嘉>封還詔書, 因奏封事諫上及太后曰: 臣聞爵祿土地, 天之有也. {書}云:『天命有德, 五服五章哉!』 王者代天爵人, 尤宜愼之. 裂地而封, 不得其宜, 則衆庶不服, 感動陰陽, 其害疾自深. 今聖體久不平, 此臣<嘉>所內懼也. <高安侯賢>, 幸之臣, 陛下傾爵位以貴之, 單貨財以富之, 損至尊以寵之, 主威已黜, 府藏已竭, 唯恐不足. 財皆民力所爲, <孝文皇帝>欲起露臺, 重百金之費, 克己不作. 今<賢>散公賦以施私惠, 一家至受千金, 往古以來貴臣未嘗有此, 流聞四方, 皆同怨之. 里諺曰:『千人所指, 無病而死.』 臣常爲之寒心. 今太皇太后以<永信太后>遺詔, 詔丞相御史益<賢>戶, 賜三侯國, 臣<嘉>竊惑. 山崩地動, 日食於三朝, 皆陰侵陽之戒也. 前<賢>已再封, <晏>,<商>再易邑, <業>緣私橫求, 恩已過厚, 求索自恣, 不知厭足, 甚傷尊(卑)[尊]之義, 不可以示天下, 爲害痛矣! 臣驕侵罔, 陰陽失節, 氣感相動, 害及身體. 陛下寢疾久不平, 繼嗣未立, 宜思正萬事, 順天人之心, 以求福祐, 柰何輕身肆意, 不念<高祖>之勤苦垂立制度欲傳之於無窮哉! {孝經}曰:『天子有爭臣七人, 雖無道, 不失其天下.』 臣謹封上詔書, 不敢露見, 非愛死而不自法, 恐天下聞之, 故不敢自劾. 愚( )[戇]數犯忌諱, 唯陛下省察.
初, 廷尉<梁相>與丞相長史,御史中丞及五二千石雜治<東平王雲>獄, 時冬月未盡二旬, 而<相>心疑<雲> , 獄有飾辭, 奏欲傳之<長安>, 更下公卿覆治. 尙書令<鞫譚>,僕射<宗伯鳳>以爲可許. 天子以<相>等皆見上體不平, 外內顧望, 操持兩心, 幸<雲>踰冬, 無討賊疾惡主 之意, 制詔免<相>等皆爲庶人. 後數月大赦, <嘉>奏封事薦<相>等明習治獄, <相>計謀深沈, <譚>頗知雅文, <鳳>經明行修, 聖王有計功除過, 臣竊爲朝廷惜此三人. 書奏, 上不能平. 後二十餘日, <嘉>封還益<董賢>戶事, 上乃發怒, 召<嘉>詣尙書, 責問以 <相>等前坐在位不盡忠誠, 外附諸侯, 操持兩心, 背人臣之義, 今所稱<相>等材美, 足以相計除罪. 君以道德, 位在三公, 以總方略一統萬類分明善惡爲職, 知<相>等罪惡陳列, 著聞天下, 時輒以自劾, 今又稱譽<相>等, 云爲朝廷惜之. 大臣擧錯, 恣心自在, 迷國罔上, 近由君始, 將謂遠者何! 對狀. <嘉>免冠謝罪.
事下將軍中朝者. 光祿大夫<孔光>,左將軍<公孫祿>,右將軍<王安>,光祿勳<馬宮>,光祿大夫< 勝>劾<嘉>迷國罔上不道, 請與廷尉雜治. <勝>獨以爲<嘉>備宰相, 諸事 廢, 咎由<嘉>生;<嘉>坐薦<相>等, 微薄, 以應迷國罔上不道, 恐不可以示天下. 遂可<光>等奏.
<光>等請謁者召<嘉>詣廷尉詔獄, 制曰: 票騎將軍,御史大夫,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郞議. 衛尉<雲>等五十人以爲 如<光>等言可許 . 議郞< >等以爲 <嘉>言事前後相違, 無所執守, 不任宰相之職, 宜奪爵土, 免爲庶人. <永信>少府<猛>等十人以爲 聖王斷獄, 必先原心定罪, 探意立情,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 生者不銜怨而受罪. 明主躬聖德, 重大臣刑 , 廣延有司議, 欲使海內咸服. <嘉>罪名雖應法, 聖王之於大臣, 在輿爲下, 御坐則起, 疾病視之無數, 死則臨弔之, 廢宗廟之祭, 進之以禮, 退之以義, 之以行. 案<嘉>本以<相>等爲罪, 罪惡雖著, 大臣括髮關械,裸躬就笞, 非所以重國 宗廟也. 今春月寒氣錯繆, 霜露數降, 宜示天下以寬和. 臣等不知大義, 唯陛下察焉. 有詔假謁者節, 召丞相詣廷尉詔獄.
使者旣到府, 史涕泣, 共和藥進<嘉>, <嘉>不肯服. 主簿曰: 將相不對理陳 , 相踵以爲故事, 君侯宜引決. 使者危坐府門上. 主簿復前進藥, <嘉>引藥杯以擊地, 謂官屬曰: 丞相幸得備位三公, 奉職負國, 當伏刑都市以示萬衆. 丞相豈兒女子邪, 何謂咀藥而死! <嘉>遂裝出, 見使者再拜受詔, 乘吏小車, 去蓋不冠, 隨使者詣廷尉. 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綬, 縛<嘉>載致都船詔獄.
上聞<嘉>生自詣吏, 大怒, 使將軍以下與五二千石雜治. 吏詰問<嘉>, <嘉>對曰: 案事者思得實. 竊見<相>等前治<東平王>獄, 不以<雲>爲不當死, 欲關公卿示重愼;置驛馬傳囚, 勢不得踰冬月, 誠不見其外內顧望阿附爲<雲>驗. 復幸得蒙大赦, <相>等皆良善吏, 臣竊爲國惜賢, 不私此三人. 獄吏曰: 苟如此, 則君何以爲罪猶當? 有以負國, 不空入獄矣. 吏稍侵辱<嘉>, <嘉> 然 天歎曰: 幸得充備宰相, 不能進賢退不肖, 以是負國, 死有餘責. 吏問賢不肖主名, <嘉>曰: 賢, 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 不能進;惡, <高安侯董賢>父子, 邪亂朝, 而不能退. 罪當死, 死無所恨. <嘉>繫獄二十餘日, 不食歐血而死. 帝舅大司馬票騎將軍<丁明>素重<嘉>而憐之, 上遂免<明>, 以<董賢>代之, 語在{賢傳}.
<嘉>爲相三年誅, 國除. 死後上覽其對而思<嘉>言, 復以<孔光>代<嘉>爲丞相, 徵用<何武>爲御史大夫. <元始>四年, 詔書追錄忠臣, 封<嘉>子<崇>爲<新甫侯>, 追諡<嘉>爲<忠侯>.
<師丹>字<仲公>, <琅邪東武>人也. 治{詩}, 事<匡衡>. 擧孝廉爲郞. <元帝>末, 爲博士, 免. <建始>中, 州擧茂材, 復補博士, 出爲<東平王>太傅. 丞相<方進>,御史大夫<孔光>擧<丹>論議深博, 廉正守道, 徵入爲光祿大夫,丞相司直. 數月, 復以光祿大夫給事中, 由是爲少府,光祿勳,侍中, 甚見尊重. <成帝>末年, 立<定陶王>爲皇太子, 以<丹>爲太子太傅. <哀帝>卽位, 爲左將軍, 賜爵關內侯, 食邑, 領尙書事, 遂代<王莽>爲大司馬, 封<高樂侯>. 月餘, 徙爲大司空.
上少在國, 見<成帝>委政外家, <王氏>僭盛, 常內邑邑. 卽位, 多欲有所匡正. 封拜<丁>,<傅>, 奪<王氏>權. <丹>自以師傅居三公位, 得信於上, 上書言: 古者諒闇不言, 聽於 宰,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前大行尸柩在堂, 而官爵臣等以及親屬, 赫然皆貴寵. 封舅爲<陽安侯>, 皇后尊號未定, 豫封父爲<孔鄕侯>. 出侍中<王邑>,射聲校尉<王邯>等. 詔書比下, 變動政事, 卒暴無漸. 臣縱不能明陳大義, 復曾不能牢讓爵位, 相隨空受封侯, 增益陛下之過. 間者郡國多地動, 水出流殺人民, 日月不明, 五星失行, 此皆擧錯失中, 號令不定, 法度失理, 陰陽 濁之(患)[應]也. 臣伏惟人情無子, 年雖六七十, 猶博取而廣求. <孝成皇帝>深見天命, 燭知至德, 以壯年克己, 立陛下爲嗣. 先帝暴棄天下而陛下繼體, 四海安寧, 百姓不懼, 此先帝聖德當合天人之功也. 臣聞天威不違顔咫尺, 願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 且克己躬行以觀 下之從化. 天下者, 陛下之家也, 附何患不富貴, 不宜倉卒. 先帝不量臣愚, 以爲太傅, 陛下以臣託師傅, 故亡功德而備鼎足, 封大國, 加賜黃金, 位爲三公, 職在左右, 不能盡忠補過, 而令庶人竊議, 災異數見, 此臣之大罪也. 臣不敢言乞骸骨歸於海濱, 恐嫌於僞. 誠慙負重責, 義不得不盡死. 書數十上, 多切直之言.
初, <哀帝>卽位, <成帝>母稱太皇太后, <成帝趙皇后>稱皇太后, 而上祖母<傅太后>與母<丁后>皆在國邸, 自以<定陶共王>爲稱. <高昌侯董宏>上書言: <秦莊襄王>母本<夏氏>, 而爲<華陽夫人>所子, 及卽位後, 俱稱太后. 宜立<定陶共王后>爲皇太后. 事下有司, 時<丹>以左將軍與大司馬<王莽>共劾奏<宏> 知皇太后至尊之號, 天下一統, 而稱引亡<秦>以爲比喩, 誤聖朝, 非所宜言, 大不道. 上新立, 謙讓, 納用<莽>,<丹>言, 免<宏>爲庶人. <傅太后>大怒, 要上欲必稱尊號, 上於是追尊<定陶共王>爲<共皇>, 尊<傅太后>爲<共皇太后>, <丁后>爲<共皇后>. 郞中令< >,黃門郞<段猶>等復奏言: <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復引<定陶>蕃國之名以冠大號, 車馬衣服宜皆稱皇之意, 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職, 又宜爲<共皇>立廟京師. 上復下其議, 有司皆以爲宜如< >,<猶>言. <丹>議獨曰: 聖王制禮取法於天地, 故尊卑之禮明則人倫之序正, 人倫之序正則乾坤得其位而陰陽順其節, 人主與萬民俱蒙祐福. 尊卑者, 所以正天地之位, 不可亂也. 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爲號者, 母從子妻從夫之義也. 欲立官置吏, 車服與太皇太后 , 非所以明尊卑亡二上之義也. <定陶共皇>號諡已前定, 義不得復改. {禮}:『父爲士, 子爲天子, 祭以天子, 其尸服以士服.』 子亡爵父之義, 尊父母也. 爲人後者爲之子, 故爲所後服斬衰三年, 而降其父母朞, 明尊本祖而重正統也. <孝成皇帝>聖恩深遠, 故爲<共王>立後, 奉承祭祀, 今<共皇>長爲一國太祖, 萬世不毁, 恩義已備. 陛下旣繼體先帝, 持重大宗, 承宗廟天地社稷之祀, 義不得復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廟. 今欲立廟於京師, 而使臣下祭之, 是無主也. 又親盡當毁, 空去一國太祖不墮之祀, 而就無主當毁不正之禮, 非所以尊厚<共皇>也. <丹>由是浸不合上意.
會有上書言古者以龜貝爲貨, 今以錢易之, 民以故貧, 宜可改幣. 上以問<丹>, <丹>對言可改. 章下有司議, 皆以爲行錢以來久, 難卒變易. <丹>老人, 忘其前語, 後從公卿議. 又<丹>使吏書奏, 吏私寫其草, <丁>,<傅>子弟聞之, 使人上書告<丹>上封事行道人 持其書. 上以問將軍中朝臣, 皆對曰: 忠臣不顯諫, 大臣奏事不宜漏泄, 令吏民傳寫流聞四方. 『臣不密則失身』, 宜下廷尉治. 事下廷尉, 廷尉劾<丹>大不敬. 事未決, 給事中博士<申咸>,< 欽>上書, 言 <丹>經行無比, 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 發憤 , 奏封事, 不及深思遠慮, 使主簿書, 漏泄之過不在<丹>. 以此貶黜, 恐不厭衆心. 尙書劾<咸>,<欽>: 幸得以儒官選擢備腹心, 上所折中定疑, 知<丹>社稷重臣, 議罪處罰, 國之所愼, <咸>,欽初傅經義以爲當治, 事以暴列, 乃復上書妄稱譽<丹>, 前後相違, 不敬. 上貶<咸>,<欽>秩各二等, 遂策免<丹>曰: 夫三公者, 朕之腹心也, 輔善相過, 匡率百僚, 和合天下者也. 朕旣不明, 委政於公, 間者陰陽不調, 寒暑失常, 變異婁臻, 山崩地震, 河決泉涌, 流殺人民, 百姓流連, 無所歸心, 司空之職尤廢焉. 君在位出入三年, 未聞忠言嘉謀, 而反有朋黨相進不公之名. 乃者以挺力田議改幣章示君, 君內爲朕建可改不疑;以君之言博考朝臣, 君乃希衆雷同, 外以爲不便, 令觀聽者歸非於朕. 朕隱忍不宣, 爲君受愆. 朕疾夫比周之徒虛僞壞化, 以成俗, 故屢以書飭君, 幾君省過求己, 而反不受, 退有後言. 及君奏封事, 傳於道路, 布聞朝市, 言事者以爲大臣不忠, 辜陷重 , 獲虛采名, 謗譏匈匈, 流於四方. 腹心如此, 謂疏者何? 殆謬於二人同心之利焉, 將何以率示 下, 附親遠方? 朕惟君位尊任重, 慮不周密, 懷 迷國, 進退違命, 反覆異言, 甚爲君恥之, 非所以共承天地, 永保國家之意. 以君嘗託傅位, 未忍考於理, 已詔有司赦君勿治. 其上大司空<高樂侯>印綬, 罷歸.
尙書令<唐林>上疏曰: 竊見免大司空<丹>策書, 泰深痛切, 君子作文, 爲賢者諱. <丹>經爲世儒宗, 德爲國黃耉, 親傅聖躬, 位在三公, 所坐者微, 海內未見其大過, 事旣已往, 免爵大重, 京師識者咸以爲宜復<丹>邑爵, 使奉朝請, 四方所瞻 也. 惟陛下財覽衆心, 有以尉復師傅之臣. 上從<林>言, 下詔賜<丹>爵關內侯, 食邑三百戶.
<丹>旣免數月, 上用<朱博>議, 尊<傅太后>爲皇太太后, <丁后>爲帝太后, 與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同尊, 又爲<共皇>立廟京師, 儀如<孝元皇帝>. <博>遷爲丞相, 復與御史大夫<趙玄>奏言: 前<高昌侯宏>首建尊號之議, 而爲<丹>所劾奏, 免爲庶人. 時天下衰 , 委政於<丹>. <丹>不深惟 廣尊親之義而妄稱說, 抑貶尊號, 虧損孝道, 不忠莫大焉. 陛下聖仁, 昭然定尊號, <宏>以忠孝復封<高昌侯>. <丹>惡逆暴著, 雖蒙赦令, 不宜有爵邑, 請免爲庶人. 奏可. <丹>於是廢歸鄕里者數年.
<平帝>卽位, <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發掘<傅太后>,<丁太后> , 奪其璽綬, 更以民葬之, <定陶> 廢<共皇廟>. 諸造議< >,<段猶>等皆徙<合浦>, 復免<高昌侯宏>爲庶人. 徵<丹>詣公車, 賜爵關內侯, 食故邑. 數月, 太皇太后詔大司徒,大司空曰: 夫 有德, 賞元功, 先聖之制, 百王不易之道也. 故<定陶太后>造稱僭號, 甚悖義理. 關內侯<師丹>端誠於國, 不顧患難, 執忠節, 據聖法, 分明尊卑之制, 確然有柱石之固, 臨大節而不可奪, 可謂社稷之臣矣. 有司條奏邪臣建定稱號者已放退, 而<丹>功賞未加, 殆繆乎先賞後罰之義, 非所以章有德報厥功也. 其以<厚丘>之<中鄕>戶二千一百封<丹>爲<義陽侯>. 月餘薨, 諡曰<節侯>. 子<業>嗣, <王莽>敗乃絶.
贊曰:<何武>之擧, <王嘉>之爭, <師丹>之議, 考其禍福, 乃效於後. 當<王莽>之作, 外內咸服, <董賢>之愛, 疑於親戚, <武>,<嘉>區區, 以一 障<江河>, 用沒其身. <丹>與<董宏>更受賞罰, 哀哉! 故曰 依世則廢道, 違俗則(免)[危]殆 , 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者也.
漢書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揚雄>字<子雲>, <蜀郡成都>人也. 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 以支庶初食采於<晉>之(楊)[<揚>], 因氏焉, 不知<伯僑周>何別也. <揚>在<河>,<汾>之間, <周>衰而<揚氏>或稱侯, 號曰<揚侯>. 會<晉>六卿爭權, <韓>,<魏>,<趙>興而<范中行>,<知伯>弊. 當是時, <揚侯>, <揚侯>逃於<楚巫山>, 因家焉. <楚漢>之興也, <揚氏>遡<江>上, 處<巴江州>. 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 <漢元鼎>間避仇復遡<江>上, 處<*岷山>之陽曰< >, 有田一*廛, 有宅一區, 世世以農桑爲業. 自<季>至<雄>, 五世而傳一子, 故<雄>亡 <揚>於<蜀>.
<雄>少而好學, 不爲章句, 訓 通而已, 博覽無所不見. 爲人簡易佚蕩, 口吃不能劇談, 默而好深湛之思, 淸靜亡爲, 少耆欲, 不汲汲於富貴, 不戚戚於貧賤, 不修廉隅以 名當世. 家産不過十金, 乏無 石之儲, 晏如也. 自有大度, 非聖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 雖富貴不事也. 顧嘗好辭賦.
先是時, <蜀>有<司馬相如>, 作賦甚弘麗溫雅, <雄>心壯之, 每作賦. 常擬之以爲式. 又怪<屈原>文過<相如>, 至不容, 作{離騷}, 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 讀之未嘗不流涕也. 以爲君子得時則大行, 不得時則龍蛇, 遇不遇命也, 何必湛身哉! 乃作書, 往往撫{離騷}文而反之, 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弔<屈原>, 名曰{反離騷};又旁{離騷}作重一篇, 名曰{廣騷};又旁{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 名曰{畔牢愁}. {畔牢愁},{廣騷}文多不載, 獨載{反離騷}, 其辭曰:
<有周氏>之蟬 兮, 或鼻祖於<汾>隅, 靈宗初諜<伯僑>兮, 流于末之<揚侯>. 淑<周楚>之 烈兮, 超旣離 皇波, 因<江>潭而**王記兮, 欽弔<楚>之<湘> .
惟天軌之不 兮, 何純 而離紛! 紛 以其 兮, 暗 以其 紛.
<漢>十世之<陽朔>兮, <招搖>紀于<周>正, 正皇天之淸則兮, 度后土之方貞. 圖 承彼洪族兮, 又覽 之昌辭, 帶鉤矩而佩衡兮, 履 槍以爲 . 素初貯厥麗服兮, 何文肆而質** ! 資< 娃>之珍 兮, <九戎>而索賴.
鳳皇翔於<蓬 >兮, 豈 鵝之能捿! 騁 以曲*艱兮, 驢 連蹇而齊足. 枳棘之榛榛兮, 擬而不敢下, 靈修旣信<椒>,<蘭>之접 兮, 吾 忽焉而不蚤睹?
衿 茄之綠衣兮, 被夫容之朱裳, 芳酷烈而莫聞兮, 不如 而幽之離房. 閨中容競 約兮, 相態以麗佳, 知衆 之嫉 兮, 何必 之蛾*眉?
懿神龍之淵潛, 慶雲而將擧, 亡春風之被離兮, 孰焉知龍之所處? 愍吾 之衆芬兮, **폭**폭之芳 , 遭季夏之凝霜兮, 慶夭 而喪榮.
橫<江>,<湘>以南**王兮, 云走乎彼<蒼吾>, 馳<江>潭之汎溢兮, 將折衷 <重華>. 舒中情之煩或兮, 恐<重華>之不 與, 陵<陽侯>之素波兮, 豈吾 之獨見許?
精瓊靡與秋菊兮, 將以延夫天年;臨< 羅>而自隕兮, 恐日薄於西山. 解扶桑之總 兮, 縱令之遂奔馳, 鸞皇騰而不屬兮, 豈獨<飛廉>與<雲師>!
卷 芷與若蕙兮, 臨<湘>淵而投之;棍申椒與菌桂兮, 赴江湖而 之. 費椒 以要神兮, 又勤索彼瓊茅, 違<靈 >而不從兮, 反湛身於江*皐!
旣**조夫<傅說>兮, 奚不信而遂行? 徒恐 **계之將鳴兮, 顧先百草爲不芳!
初 棄彼<*비妃>兮, 更思瑤臺之逸女, 雄 以作媒兮, 何百離而曾不壹 ! 乘雲 之 兮, 望<昆侖>以 流, 覽四荒而顧懷兮, 奚必云女彼高丘?
旣亡鸞車之幽 兮, 駕八龍之委蛇? 臨江瀕而掩涕兮, 何有{九招}與{九歌}? 夫聖哲之(不)遭兮, 固時命之所有;雖增 以於邑兮, 吾恐靈修之不 改. 昔<仲尼>之去<魯>兮, 遲遲而周邁, 終回復於舊都兮, 何必<湘>淵與濤瀨! 漁父之 兮, 沐浴之振衣, 棄<由>,< >之所珍兮, 蹠<彭咸>之所遺!
<孝成帝>時, 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 上方郊祠<甘泉泰 >,<汾陰后土>, 以求繼嗣, 召<雄>待詔<承明>之庭. 正月, 從上<甘泉>, 還奏{甘泉賦}以風. 其辭曰:
惟<漢>十世, 將郊上玄, 定<泰 >, 雍神休, 尊明號, 同符<三皇>, 錄功<五帝>, 胤錫羨, 拓迹開統. 於是乃命 僚, 歷吉日, 協靈辰, 星陳而天行. 詔<招搖>與<泰陰>兮, 伏<鉤陳>使當兵, 屬堪輿以壁壘兮, 梢<夔 >而 < 狂>. 八神奔而警 兮, 振殷 而軍裝;<蚩尤>之倫帶干將而秉玉戚兮, 飛蒙茸而走陸梁. 齊總總 , 其相膠葛兮, 駭雲訊, 奮以方攘;騈羅列布, 鱗以雜沓兮, 柴 參差, 魚 而鳥**행;翕赫 , 霧集蒙合兮, 半散照爛, 粲以成章.
於是乘輿乃登夫鳳皇兮 華芝, 駟蒼 兮六素 , 略 綏, . 帥爾陰閉, 然陽開, 騰淸 而 浮景兮, 夫何 偈之 也! 流星 以電燭兮, 咸翠蓋而鸞旗. 敦萬騎於中營兮, 方玉車之千乘. 聲 隱以陸離兮, 輕先疾雷而 遺風. 陵高衍之 兮, 超紆譎之淸澄. 登<椽欒>而 天門兮, 馳 闔而入凌兢.
是時未 夫<甘泉>也, 乃望<通天>之繹繹. 下陰潛以慘 兮, 上洪紛而相錯;直嶢嶢以造天兮, 厥高慶而不可 疆度. 平原唐其壇曼兮, 列新雉於林薄; 幷閭與 兮, 紛被麗其亡鄂. 崇丘陵之*파*아兮, 深溝 巖而爲谷;*往*往離宮般以相燭兮, <封巒石關>施靡 延屬.
於是大夏雲譎波詭, 而成觀, 仰 首以高視兮, 目冥 而亡見. 正瀏濫以弘 兮, 指東西之漫漫, 徒回回以徨徨兮, 魂固 而昏亂. 據 軒而周流兮, 忽 軋而亡垠. 翠玉樹之靑蔥兮, 壁馬犀之 **빈. 金人 其承鍾 兮, 嵌巖巖其龍鱗, 揚光曜之燎燭兮, 乘景火之炘炘, 配帝居之<縣圃>兮, 象<泰壹>之威神. 洪臺掘其獨出兮, *치北極之 , 列宿乃施於上榮兮, 日月 經於 桭, 雷鬱律而巖突兮, 電 忽於牆藩. 鬼魅不能自還兮, 半長途而下顚. 歷倒景而絶飛梁兮, 浮蔑 而 天.
左 槍右玄冥兮, 前 闕後應門;陰西海與幽都兮, 涌醴 以生川. 蛟龍連 於東厓兮, 白虎敦 <昆侖>. 覽 流於<高光>兮, 溶方皇於西淸. 前殿崔巍兮, <和氏>瓏玲, 浮柱之飛 兮, 神莫莫而扶傾, 其寥廓兮, 似<紫宮>之 嶸. 騈交錯而曼衍兮, **퇴* 其相 . 乘雲閣而上下兮, 紛蒙籠以 成. 曳紅采之流離兮, 翠氣之 延. 襲<琁室>與<傾宮>兮, 若登高妙遠, 肅 臨淵.
回 肆其 駭兮, 桂椒, 鬱 楊. 香芬 以窮隆兮, 擊薄 而將榮. 일* 以 根兮, 聲 隱而歷鍾, 排玉戶而 金鋪兮, 發蘭惠與穹窮. 惟 其拂 兮, 稍暗暗而 深. 陰陽淸濁穆羽相和兮, 若<夔>,<牙>之調琴. <般>,< >棄其 兮, <王爾>投其鉤繩. 雖方<征僑>與< 佺>兮, 猶 佛其若夢.
於是事變物化, 目駭耳回, 蓋天子穆然珍臺閒館琁題玉英 濩之中, 惟夫所以澄心淸魂, 儲精垂思, 感動天地, 逆釐三神者. 乃搜逑索 <皐>,<伊>之徒, 冠倫魁能, 函甘棠之惠, 挾東征之意, 相與齊 陽靈之宮. 靡 而爲席兮, 折瓊枝以爲芳, 淸雲之流瑕兮, 飮若木之露英, 集 禮神之 , 登乎頌祇之堂. 建光燿之長 兮, 昭華覆之威威, 攀<琁璣>而下視兮, 行遊目 <三危>, 陳衆車(所)[於]東 兮, 肆玉 而下馳, 漂龍淵而還九垠兮, 窺地底而上回. 風 而扶轄兮, 鸞鳳紛其御 , 梁<弱水>之 兮, <不周>之 蛇, 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壽兮, 屛<玉女>而 <**비妃>. <玉女>無所眺其淸盧兮, <**비妃>曾不得施其蛾眉. 方擥道德之精剛兮, (眸)[ ]神明與之爲資.
於是欽 宗祈. 燎熏皇天, 招繇<泰壹>. 擧洪 , 樹靈旗. 樵蒸 上, 配藜四施, 東燭倉海, 西燿流沙, 北 <幽都>, 南煬丹厓. 玄瓚 **류, 淡, 嚮 融, 懿懿芬芬. 炎感黃龍兮, 訛碩麟, 選<巫咸>兮叫帝 , 開天庭兮延 神. 暗 兮降淸壇, 瑞穰穰兮委如山.
於是事畢功弘, 回車而歸, 度<三巒>兮偈<棠梨>. 天 決兮地垠開, 八荒協兮萬國諧. 登<長平>兮雷鼓 , 天聲起兮勇士 , 雲飛揚兮雨滂沛, 于胥德兮麗萬世.
亂曰:崇崇 丘, 隆隱天兮, 登降 , 單 垣兮. 增宮 差, 騈嵯峨兮, , 洞亡厓兮. 上天之縡, 杳旭卉兮, 聖皇穆穆, 信厥對兮. 祗郊 , 神所依兮, 俳 招搖, 靈*遲*遲兮. 煇光眩燿, 隆厥福兮, 子子孫孫, 長亡極兮.
<甘泉>本因<秦>離宮, 旣奢泰, 而<武帝>復增<通天>,<高光>,<迎風>. 宮外近則<洪厓>,<旁皇>,<儲胥>,<弩 >, 遠則<石關>,<封巒>,<枝鵲>,<露寒>,<棠梨>,<師得>, 遊觀屈奇 瑋, 非木摩而不彫, 牆塗而不 , <周宣>所考, <般庚>所遷, <夏>卑宮室, <唐虞> 椽三等之制也. 且爲其已久矣, 非<成帝>所造, 欲諫則非時, 欲默則不能已, 故遂推而隆之, 乃上比於帝室<紫宮>, 若曰此非人力之所(能)[爲], 黨鬼神可也. 又是時<趙昭儀>方大幸, 每上<甘泉>, 常法從, 在屬車間豹尾中. 故<雄>聊盛言車騎之衆, 參麗之駕, 非所以感動天地, 逆釐三神. 又言 屛<玉女>, <**비妃> , 以微戒齊肅之事. 賦成奏之, 天子異焉.
其三月, 將祭后土, 上乃帥 臣橫<大河>, 湊<汾陰>. 旣祭, 行遊<介山>, 回<安邑>, 顧<龍門>, 覽<鹽池>, 登<歷觀>, 陟<西岳>以望八荒, 迹<殷周>之虛, 然以思<唐虞>之風. <雄>以爲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罔, 還, 上{河東賦}以勸, 其辭曰:
伊年暮春, 將 后土, 禮靈祇, 謁<汾陰.于東郊, 因玆以勒崇垂鴻, 發祥 祉, 欽若神明者, 盛哉 乎, 越不可載已! 於是命 臣, 齊法服, 整靈輿, 乃撫翠鳳之駕, 六先景之乘, 掉 星之流 , <天狼>之威<弧>. 張燿日之玄 , 揚左纛, 被雲梢. 奮電鞭, 雷輜, 鳴洪鍾, 建五旗. (義)<[羲]和>司日, <顔倫>奉輿, 風發 拂, 神騰鬼 ;千乘霆亂, 萬騎屈橋, 旭旭, 天地稠**오. 丘跳巒, 涌<渭>躍<涇>. <秦>神下 , 魂負 ;<河>靈 , *爪<華>蹈<衰>. 遂臻<陰宮>, 穆穆肅肅, 如也.
靈祇旣鄕, 五位時敍, 絪縕玄黃, 將紹厥後. 於是靈輿安步, 周流容與, 以覽 <介山>. 嗟<文公>而愍<推>兮, 勤<大禹>於<龍門>, 灑沈(* )[* ]於豁瀆兮, 播<九河>於東瀕. 登<歷觀.而遙望兮, 聊浮游以經營. 樂往昔之遺風兮, 喜<虞氏>之所耕. 瞰<帝唐>之嵩高兮, 隆<周>之大寧. 低回而不能去兮, 行 < 下>與<彭城>. 濊<南巢>之坎 兮, 易< 岐>二夷平. 乘翠龍而超<河>兮, 陟<西岳>之嶢 . 雲* * 而來迎兮, 澤渗 而下降, 鬱蕭條其幽 兮, 汎沛以 隆. 叱<風伯>於南北兮, 呵<雨師>於西東, 參天地而獨立兮, 廓 其亡雙.
遵逝 歸來, 以函夏之<大漢>兮, 彼曾何足與比功? 建{乾坤}之貞兆兮, 將悉總之以 龍. 麗<鉤芒>與 < 收>兮, 服<玄冥>及<祝融>. 敦衆神使式道兮, 奮{六經}以攄頌. 於穆之緝熙兮, 過{淸廟}之 ; <五帝>之遐迹兮, <三皇>之高 . 旣發 於平盈兮, 誰謂路遠而不能從?
其十二月羽獵, <雄>從. 以爲昔在<二帝三王>, 宮館臺 沼池苑 林麓藪澤財足以奉郊廟, 御賓客, 充 廚而已, 不奪百姓膏 土桑 之地. 女有餘布, 男有餘粟, 國家殷富, 上下交足, 故甘露零其庭, 醴泉流其唐, 鳳皇巢其樹, 黃龍游其沼, 麒麟臻其 , 神爵棲其林. 昔者<禹>任<益>虞而上下和, 木茂;<成湯>好田而天下用足;<文王> 百里, 民以爲尙小;<齊宣王> 四十里, 民以爲大:裕民之與奪民也. <武帝>廣開<上林>, 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 旁<南山>而西, 至<長楊>,<五 >, 北繞<黃山>, 瀕<渭>而東, 周 數百里. 穿<昆明池>象< 河>, 營<建章>,<鳳闕>,<神明>,< 娑>, <漸臺>,<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萊>. 游觀侈靡, 窮妙極麗. 雖頗割其三垂以贍齊民, 然至羽獵田車戎馬器械儲 禁禦所營, 尙泰奢麗誇 , 非<堯>,<舜>,<成湯>,<文王>三驅之意也. 又恐後世復修前好, 不折中以<泉臺>, 故聊因{校獵賦}以風, 其辭曰:
或稱< 農>, 豈或帝王之彌文哉? 論者云否, 各亦 時而得宜, 奚必同條而公貫? 則<泰山>之封, 烏得七十而有二儀? 是以創業垂統者俱不見其爽, 遐邇五三孰知其是非? 遂作頌曰:麗哉神聖, 處於玄宮, 富旣與地 ,貴正與天 比崇. <齊桓>曾不足使扶 , <楚嚴>未足以爲 乘; <三王>之**액 , 嶠高擧而大興;歷<五帝>之寥廓, 涉<三皇>之登 ;建道德以爲師, 友仁義與爲朋.
於是玄冬季月, 天地隆烈, 萬物權輿於內, 落於外, 帝將惟田于靈之 , 開北垠, 受不周之制, 以終始< 頊>,<玄冥>之統. 乃詔虞人典澤, 東延<昆> , 西馳< 闔>. 儲積共 , 戌卒夾道, 斬叢棘, 夷野草, 禦自< >,<渭>, 經營< >,<鎬>, 章皇周流, 出入日月, 天與地杳. 爾乃虎路三 以爲司馬, 圍經百里而爲殿門. 外則正南極海, 邪界<虞淵>, 鴻 沆茫, 碣以崇山. 營合圍會, 然后先置 <白楊>之南, <昆明>靈沼之東. <賁育>之倫, 蒙盾負羽, 杖 邪而羅者以萬計, 其餘荷垂天之畢, 張竟*野之 , 靡日月之朱竿, 曳彗星之飛旗. 靑雲爲紛, 紅 爲 , 屬之 <昆侖>之虛, 渙若天星之羅, 浩如濤水之波, 淫淫與與, 前後要遮. 槍爲 , 明月爲候, <熒惑>司命, <天弧>發射, 鮮扁陸離, 騈衍 路. 徽車輕武, 鴻 獵, 殷殷軫軫, 被陵緣阪, 窮冥極遠者, 相與 高原之上;羽騎營營, 分殊事, 紛往來, 不絶, 若光若滅者, 布 靑林之下.
於是天子乃以陽 始出 玄宮, 撞鴻鍾, 建九(流)[旒], 六白虎, 載靈輿, <蚩尤> , <蒙公>先驅. 立歷天之 , 曳 星之 , 歷列缺, 吐火施鞭. 萃 允溶, 淋離廓落, 八鎭而開關;<飛廉>,<雲師>, 吸 潚率, 鱗羅布列, 以龍翰. 秋秋 , 入西園, 切神光;望<平樂>, 徑竹林, 蹂惠圃, 踐蘭唐. 擧烽烈火, 者施披, 方馳千駟, 校騎萬師. 虎之陳, 從橫膠 , 泣雷 , , 洶洶旭旭, 天動地 . 羨漫半散, 蕭條數千萬里外.
若夫壯士 慨, 殊鄕別趣, 東西南北, 騁耆奔欲. 蒼 , 跋犀 , 蹶浮 . 巨 , 搏玄 , 騰空虛, 連卷. 夭 , 澗門, 莫莫紛紛, 山谷爲之風 , 林叢爲之生塵. 及至獲夷之徒, 蹶松柏, 掌疾梨;獵蒙龍, 輕飛;履般首, 帶修蛇;鉤赤豹, **갱象犀; 巒 , 超唐陂. 車騎雲會, 登降闇 , 泰<華>爲旒, <熊耳>爲綴. 木 山還, 漫若天外, 儲與 大溥, 聊浪 宇內.
於是天淸日晏, <逢蒙>列 , < 氏>控弦. 皇車幽 , 光純天地, <望舒>彌 , 翼乎徐至於<上蘭>. 移圍徙陳, 浸淫蹴部, 曲隊堅重, 各按行伍. 壁壘天旋, 神 電擊, 逢之則碎, 近之則破, 鳥不及飛, 獸不得過, 軍驚師駭, 刮野 地. 及至*罕車飛揚, 武騎聿皇;蹈飛豹, 絹 陽;追<天寶>, 出一方;應 聲, 擊流光. 野盡山窮, 囊括其雌雄, 沈沈容容, 遙 **횡中. 三軍芒然, 窮*흠閼與, 亶觀夫票禽之 , 犀 之抵觸, 熊 之 攫, 虎豹之凌遽, 徒角 題注, 蹙 怖, 魂亡魄失, 觸輻關 . 妄發期中, 進退履獲, 創淫輪夷, 丘累陵聚.
於是禽 中衰, 相與集於靖冥之館, 以臨珍池. 灌以<岐梁>, 溢以<江河>, 東瞰目盡, 西暢亡厓, <隨>珠<和氏>, 其陂. 玉石 , 眩燿靑熒, <漢女>水潛, 怪物暗冥, 不可 形. 玄鸞孔雀, 翡翠垂榮, 王雎關關, 鴻 , 其中, 昆鳴;鳧 振鷺, 上下 , 聲若雷霆. 乃使文身之技, 水格鱗蟲, 凌堅 , 犯嚴淵, 探巖排 , 薄索蛟 , 蹈**빈獺, 據 , 靈 . 入<洞穴>, 出<蒼梧>, 乘鉅鱗, 騎京魚. 浮<彭 >, 目<有虞>. 方椎夜光之流離, 剖明月之珠胎, 鞭<洛水>之<*비妃>, 餉<屈原>與<彭胥>.
於玆 鴻生鉅儒, 俄軒冕, 雜衣裳, 修<唐>典, 匡{雅頌}, 揖讓於前. 昭光振燿, 如神, 仁聲惠於<北狄>, 武義動於<南 >. 是以 之王, <胡 >之長, 移珍來享, 抗手稱臣. 前入圍口, 後陳<盧山>. 公常伯<楊朱>,<墨翟>之徒 然稱曰: 崇哉乎德, 雖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 何以侈玆! 太古之覲<東嶽>, 禪<梁>基, 舍此世也, 其誰與哉?
上猶謙讓而未兪也, 方將上獵三靈之流, 下決醴泉之滋, 發黃龍之穴, 窺鳳皇之巢, 臨麒麟之 , 幸神雀之林;奢<雲夢>, 侈<孟諸>, 非<章華>, 是<靈臺>, 罕 離宮而輟觀游, 土事不飾, 木功不彫, 承民乎農桑, 勸之以弗 , 男女使莫違;恐貧窮者不 被洋溢之饒, 開禁苑, 散公儲, 創道德之 , 弘仁惠之虞, 馳 乎神明之 , 覽觀乎 臣之有亡;放雉 , 收 , 鹿芻 與百姓共之, 蓋所以臻玆也. 於是醇洪 之德, 茂世之規, 加勞<三皇>, 勤<五帝>, 不亦至乎! 乃祗莊雍穆之徒, 立君臣之節, 崇賢聖之業, 未皇苑 之麗, 游獵之靡也, 因回軫還衡, 背<阿房>, 反<未央>.
漢書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明年. 上將大誇<胡>人以多禽獸, 秋, 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 西自< 斜>, 東至<弘農>, 南 <漢中>, 張羅罔 , 捕熊 豪 虎豹* 狐 鹿, 載以檻車, 輸<長楊射熊館>. 以罔爲周 , (從)[縱]禽獸其中, 令<胡>人手搏之, 自取其獲, 上親臨觀焉. 是時, 農民不得收斂. <雄>從至<射熊館>, 還, 上{長楊賦}, 聊因筆墨之成文章, 故藉<翰林>以爲主人, <子墨>爲客卿以風. 其辭曰:
<子墨客卿>問於<翰林主人>曰: 蓋聞聖主之養民也, 仁霑而恩洽, 動不爲身. 今年獵<長楊>, 先命右扶風, 左<太華>而右< 斜>, (截)<[**절] >而爲 , 紆<南山>以爲 , 羅千乘於林莽, 列萬騎於山隅, 帥軍 , 錫<戎>獲<胡>. 熊 , 豪 , 木雍槍 , 以爲儲胥, 此天下之窮覽極觀也. 雖然, 亦頗擾于農民. 三旬有餘, 其 至矣, 而功不圖, 恐不識者, 外之則以爲娛樂之遊, 內之則不以爲乾豆之事, 豈爲民乎哉! 且人君以玄默爲神, 澹泊爲德, 今樂遠出以露威靈, 數搖動以罷車甲, 本非人主之急務也, 蒙竊或焉.
<翰林主人>曰: , 謂之玆邪! 若客, 所謂知其一未睹其二, 見其外不識其內者也. 僕嘗倦談, 不能一二其詳, 請略擧凡, 而客自覽其切焉.
客曰: 唯, 唯.
主人曰: 昔有彊<秦>, 封豕其士, 其民, 鑿齒之徒相與摩牙而爭之, 豪俊 沸雲擾, 黎爲之不康. 於是上帝眷顧<高祖>, <高祖>奉命, 順斗極, 運天關, 橫鉅海, 票<昆侖>, 提劍而叱之, 所麾城(*간)[ ]邑, 下將降旗, 一日之戰, 不可 記. 當此之勤, 頭蓬不暇疏, 飢不及餐, 生 蝨, 介胄被霑汗, 以爲萬姓請命 皇天. 乃展民之所 , 振民之所乏, 規億載, 恢帝業, 七年之間而天下密如也.
逮至聖<文>, 隨風乘流, 方垂意於至寧, 躬服節儉, 衣不 , 革 不穿, 大夏不居, 木器無文. 於是後宮賤 瑁而疏珠璣, 翡翠之飾, 除彫 之巧, 惡麗靡而不近, 斥芬芳而不御, 抑止絲竹晏衍之樂, 憎聞<鄭衛>幼 之聲, 是以玉衡正而太階平也.
其後<熏 >作虐, <東夷>橫畔, <羌戎> , < 越>相亂, 遐萌爲之不安, 中國蒙被其難. 於是聖<武>勃怒, 爰整其旅, 乃命票,<衛>, 汾 沸渭, 雲合電發, 騰波流, 機駭*蜂 , 疾如奔星, 擊如震霆, , 破穹廬, 腦沙幕, *髓<余吾>. 遂獵乎王延. , 燒**정 , 分梨單于, 裂屬國, 夷 谷, 拔鹵莽, 刊山石, 蹂屍輿 , 係累老弱, 瘢耆,金鏃淫夷者數十萬人, 皆稽 樹 , 扶服蛾伏, 二十餘年矣, 尙不敢 息. 夫天兵四臨, 幽都先加, 回戈邪指, <南越>相夷, 靡節西征, <羌 >東馳. 是以遐方疏俗殊 絶黨之域, 自上仁所不化, 茂德所不綏, 莫不 足抗手, 請獻厥珍, 使海內澹然, 永亡邊城之災, 金革之患.
今朝廷純仁, 遵道顯義, 幷包書林, 聖風雲靡;英華沈浮, 洋溢八區, 普天所覆, 莫不沾濡;士有不談王道者則樵夫笑之. 故意者以爲事罔隆而不殺, 物靡盛而不虧, 故平不肆險, 安不忘危. 乃時以有年出兵, 整輿 戎, 振師<五 >, 習馬<長楊>, 簡力狡獸. 校武票禽. 乃萃然登<南山>, 瞰<烏 >, 西厭月**굴, 東震日域. 又恐後世迷於一時仔事, 常以此取國家之大務, 淫荒田獵, 陵夷而不禦也, 是以車不安 , 日未靡 , 從者 佛, * 屬而還;亦所以奉<太宗>之烈, 遵<文武>之度, 復<三王>之田, 反<五帝>之虞;使農不輟 , 工不下機, 婚姻以時, 男女莫違;出愷弟, 行簡易, 矜 勞, 休力役;見百年, 存孤弱, 帥與之, 同苦樂. 然後陳鐘鼓之樂, 鳴 磬之和, 建碣 之 , 拮隔鳴球, 掉八列之舞;酌允 , 肴樂胥, 聽廟中之雍雍, 受神人之福祜;歌投頌, 吹合雅. 其勤若此, 故眞神之所勞也. 方將俟元符, 以禪<梁甫>之基, 增<泰山>之高, 延光于將來, 比榮乎往號, 豈徒欲淫覽浮觀, 馳騁* 稻之地, 周流梨栗之林, 蹂踐芻 , 誇 衆庶, 盛* 之收, 多 鹿之獲哉! 且盲不見咫尺, 而<離婁>燭千里之隅;客徒愛<胡>人之獲我禽獸, 曾不知我亦已獲其王侯.
言未卒, <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曰: 大哉體乎! 允非小子之所能及也. 乃今日發 , 廓然已昭矣!
<哀帝>時<丁>,<傅>,<董賢>用事, 諸附離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 時<雄>方草{太玄}, 有以自守, 泊如也. 或*嘲<雄>以玄尙白, 而<雄>解之, 號曰{解*嘲}. 其辭曰:
客*嘲<揚子>曰: 吾聞上世之士, 人綱人紀, 不生則已, 生則上尊人君, 下榮父母, 析人之圭, 人之爵, 懷人之符, 分人之祿, 紆靑 紫, 朱丹其 . 今子幸得遭明盛啖世, 處不諱之朝, 與 賢同行, 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 曾不能 一奇, 出一策, 上說人主, 下談公卿. 目如燿星, 舌如電光, 壹從壹衡, 論者莫當, 顧而作{太玄}五千文, 支葉扶疏, 獨說十餘萬言, 深者入黃泉, 高者出蒼天, 大者含元氣, 纖者入無倫, 然而位不過侍郞, 擢 給事黃門. 意者玄得毋尙白乎? 何爲官之拓落也?
<揚子>笑而應之曰: 客徒欲朱丹吾 , 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 往者<周>罔解結, 鹿爭逸, 離爲十二, 合爲六七, 四分五剖, 爲<戰國>. 士無常君, 國亡定臣, 得士者富, 失士者貧, 矯翼 , 恣意所存, 故士或自盛以 , 或鑿 以遁. 是故<騶衍>以 亢而取世資, <孟軻>雖連蹇, 猶爲萬乘師.
今大<漢>左<東海>, 右<渠搜>, 前<番 >, 後<陶塗>. 東南一尉, 西北一候. 徽以糾墨, 製以質 , 散以禮樂, 風以{詩書}, 曠以歲月, 結以倚廬. 天下之士, 雷動雲合, 魚鱗雜襲, 咸營于八區, 家家自以爲<稷契>, 人人自以爲<咎繇>, 戴縱垂纓而談者皆擬於<阿衡>, 五尺童子羞比<晏 >與<夷吾>;當塗者入靑雲, 失路者委溝渠, 旦握權則爲卿相, 夕失勢則爲匹夫;譬若<江湖>之雀, <勃解>之鳥, 乘雁集不爲之多, 雙鳧飛不爲之少. 昔三仁去而<殷>虛, 二老歸而<周>熾, <子胥>死而<吳>亡, <種>,< >存而< >伯, <五 >入而<秦>喜, <樂毅>出而<燕>懼, <范雎>以折摺而危<穰侯>, <蔡澤>雖 吟而笑<唐擧>. 故當其有事也, 非<蕭>,<曹>,<子房>,<平>,<勃>,<樊>,< >則不能安;當其亡事也, 章句之徒相與坐而守之, 亦亡所患. 故世亂, 則聖哲馳 而不足;世治, 則庸夫高枕而有餘.
夫上世之士, 或解縛而相, 或釋褐而傅;或倚<夷門>而笑, 或橫江潭而漁;或七十說而不遇, 或立談間而封侯;或枉千乘於陋巷, 或擁 彗而先驅. 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 窒隙蹈瑕而無所 也. 當今縣令不請士, 郡守不迎師, 卿不揖客, 將相不 眉;言奇者見疑, 行殊者得 , 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 欲行者擬足而投迹. 鄕使上世之士處 今, 策非甲科, 行非孝廉, 擧非方正, 獨可抗疏, 時道是非, 高得待詔, 下觸聞罷, 又安得靑紫?
且吾聞之, 炎炎者滅, 隆隆者絶;觀雷觀火, 爲盈爲實, 天收其聲, 地藏其熱. 高明之家, 鬼瞰其室. 攫 者亡, 默默者存;位極者宗危, 自守者身全. 是故知玄知默, 守道之極;爰淸爰靜, 游神之廷;惟寂惟寞, 守德之宅. 世異事變, 人道不殊, 彼我易時, 未知何如. 今子乃以 梟而笑鳳皇, 執 而*嘲龜龍, 不亦病乎! 子徒笑我玄之尙白, 吾亦笑子之病甚, 不遭<臾 >,<扁鵲>, 悲夫!
客曰: 然則靡{玄}無所成名乎? <范>,<蔡>以下何必{玄}哉?
<揚子>曰: <范雎>, <魏>之亡命也, 折脅拉 , 免於徽索, 翕肩蹈背, 扶服入 , 激 萬乘之主, 界<涇陽>抵<穰侯>而代之, 當也. <蔡澤>, <山東>之匹夫也, 折 , 涕*唾流沫, 西揖彊<秦>之相, 其咽, 其氣, 附其背而奪其位, 時也. 天下已定, 金革已平, 都於< 陽>, <婁敬>委輅脫輓, 掉三寸之舌, 建不拔之策, 擧中國徙之<長安>, 適也. <五帝>垂典, <三王>傳禮, 百世不易, <叔孫通>起於 鼓之間, 解甲投戈, 遂作君臣之儀, 得也. {甫刑}靡 , <秦>法酷烈, 聖<漢>權制, 而<蕭何>造律, 宜也. 故有造<蕭何>律於<唐虞>之世, 則 矣;有作<叔孫通>儀於<夏殷>之時, 則惑矣;有建<婁敬>之策於<成周>之世, 則繆矣;有談<范>,<蔡>之說於<金>,<張>,<許>,<史>之間, 則狂矣. [夫]<蕭>規<曹>隨, <留侯> 策, <陳平>出奇, 功若<泰山>, 嚮若 , 唯其人之贍知哉, 亦會其時之可爲也. 故爲可爲於可爲之時, 則從;爲不可爲於不可爲之時;則凶. 夫<藺先生>收功於<章臺>, 四皓采榮於<南山>, <公孫>創業於<金馬>, 票騎發迹於<祁連>, <司馬長卿>竊 於<卓氏>, <東方朔>割(名)[炙]於<細君>. 僕誠不能與此數公者 , 故默然獨守吾{太玄}.
<雄>以爲賦者, 將以風也, 必推類而言, 極麗靡之辭, 侈鉅衍, 競於使人不能加也, 旣乃歸之於正, 然覽者已過矣. 往時<武帝>好神仙, <相如>上{大人賦}, 欲以風, 帝反 有陵雲之志. 繇是言之, 賦勸而不止, 明矣. 又頗似俳優<淳于 >,<優孟>之徒, 非法度所存, 賢人君子詩賦之正也, 於是輟不復爲. 而大潭思渾天, 參摹而四分之, 極於八十一. 旁則三摹九据, 極之七百二十九贊, 亦自然之道也. 故觀{易}者, 見其卦而名之;觀{玄}者, 數其 而定之. {玄}首四重者, 非卦也, 數也. 其用自天元推一晝一夜陰陽數度律曆之紀, 九九大運, 與天終始. 故{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贊, 分爲三卷, 曰一二三, 與{泰初歷}相應, 亦有< 頊>之曆焉. **설之以三策, 關之以休咎, 之以象類, 播之以人事, 文之以五行, 擬之以道德仁義禮知. 無主無名, 要合{五經}, 苟非其事, 文不虛生. 爲其泰曼 而不可知, 故有{首},{衝},{錯},{測},{ },{瑩},{數},{文},{ },{圖},{告}十一篇, 皆以解剝{玄}體, 離散其文, 章句尙不存焉. {玄}文多, 故不著;觀之者難知, 學之者難成. 客有難{玄}大深, 衆人之不好也, <雄>解之, 號曰{解難}. 其辭曰:
客難<揚子>曰: 凡著書者, 爲衆人之所好也, 美味期乎合口, 工聲調於比耳. 今吾子乃抗辭幽說, 意 指, 獨馳騁於有亡之際, 而陶治大 , 旁薄 生, 歷覽者玆年矣, 而殊不寤. 亶費精神於此, 而煩學者於彼, 譬 者 於無形, 弦者放於無聲, 殆不可乎?
<揚子>曰: 兪. 若夫 言崇議, 幽微之塗, 蓋難與覽者同也. 昔人有觀象於天, 視度於地, 察法於人者, 天麗且彌, 地音而深, 昔人之辭, 乃玉乃金. 彼豈好爲艱難哉? 勢不得已也. 獨不見夫翠 絳 之將登 天, 必聳身於<倉梧>之淵;不階浮雲, 翼疾風, 虛擧而上升, 則不能 膠葛, 騰九 . 日月之經不千里, 則不能燭六合, 燿八紘;<泰山>之高不 嶢, 則不能 雲而散 烝. 是以<宓犧氏>之作{易}也, 絡天地, 經以八卦, <文王>附六爻, <孔子>錯其象而彖其辭, 然後發天地之臧, 定萬物之基. {典謨}之篇, {雅頌}之聲, 不溫純深潤, 則不足以揚鴻烈而章緝熙. 蓋胥靡爲宰, 寂寞爲尸;大味必淡, 大音必希;大語叫叫, 大道低回. 是以聲之 者不可同於衆人之耳, 形之美者不可棍於世俗之目, 辭之衍者不可齊於庸人之聽. 今夫弦者, 高張急徽, 追趨逐耆, 則坐者不期而附矣;試爲之施{咸池}, 揄{六莖}, 發(蕭){[簫]韶}, 詠{九成}, 則莫有和也. 是故<鍾期>死, <伯牙>絶弦破琴而不肯與衆鼓;< 人>亡, 則<匠石>輟斤而不敢妄 . <師曠>之調鍾, 知音者之在後也;<孔子>作{春秋}, 幾君子之前睹也. <老聃>有遺言, 貴知我者希, 此非其操與!
<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 大 聖人, 卽爲怪迂, 析辯詭辭, 以撓世事, 雖小辯, 終破大道而或衆, 使溺於所聞而不自知其非也. 及<太史公>記<六國>, 歷<楚漢>, (記)[訖]麟止, 不與聖人同, 是非頗謬於經. 故人時有問<雄>者, 常用法應之, 以爲十三卷, 象{論語}, 號曰{法言}. {法言}文多不著, 獨著其目:
天降生民, 蒙, 恣于情性, 聰明不開, 訓諸理. {學行}第一.
降<周> <孔>, 成于王道, 終後誕章乖離, 諸子圖微. {吾子}第二.
事有本眞, 陳施於億, 動不克咸, 本諸身. {修身}第三.
芒芒天道, 在昔聖考, 過則失中, 不及則不至, 不可姦罔. {問道}第四.
神信 , 經緯萬方, 事繫諸道德仁誼禮. {問神}第五.
明哲煌煌, 旁燭亡疆, 遜于不虞, 以保天命. {問明>第六.
假言周于天地, 贊于神明, 幽弘橫廣, 絶于邇言. {寡見}第七.
聖人悤明淵懿, 繼天測靈, 冠于 倫, 經諸范. {五百}第八.
立政鼓衆, 動化天下, 莫上於中和, 中和之發, 在於哲民情. {先知}第九.
<仲尼>以來, 國君將相卿士名臣參差不齊, 壹 諸聖. {重黎}第十.
<仲尼>之後, 訖于<漢>道, 德行<顔>,<閔>, 股肱<蕭>,<曹>, 爰及名將尊卑之條, 稱述品藻. {淵騫}第十一.
君子純終領聞, 蠢迪檢押, 旁開聖則. {君子}第十二.
孝莫大於寧親, 寧親莫大於寧神, 寧神莫大於四表之驩心. {孝至}第十三.
贊曰:<雄>之自序云爾. 初, <雄>年四十餘, 自<蜀>來至游京師, 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奇其文雅, 召以爲門下史, 薦<雄>待詔, 歲餘, 奏{羽獵賦}, 除爲郞, 給事黃門, 與<王莽>,<劉歆> . <哀帝>之初, 又與<董賢>同官. 當<成>,<哀>,<平>間, <莽>,<賢>皆爲三公, 權傾人主, 所薦莫不拔擢, 而<雄>三世不徙官. 及<莽>簒位, 談說之士用符命稱功德獲封爵者甚衆, <雄>復不侯, 以耆老久次轉爲大夫, 恬於勢利乃如是. 實好古而樂道, 其意欲求文章成名於後世, 以爲經莫大於{易}, 故作{太玄};傳莫大於{論語}, 作{法言};史篇莫善於{倉 }, 作{訓纂};箴莫善於{虞箴}, 作{州箴};賦莫深於{離騷}, 反而廣之;辭莫麗於<相如>, 作四賦:皆斟酌其本, 相與放依而馳騁云. 用心於內, 不求於外, 於時人皆 之;唯<劉歆>及<范逡>敬焉, 而<桓譚>以爲絶倫.
<王莽>時, <劉歆>,<甄 >皆爲上公, ,莽>旣以符命自立, 卽位之後欲絶其原以神前事, 而< >子<尋>,<歆>子< >復獻之. <莽>誅< >父子, 投< >四裔, 辭所連及, 便收不請. 時<雄>校書<天祿閣>上, 治獄使者來, 欲收<雄>, <雄>恐不能自免, 乃從閣上自投下, 幾死. <莽>聞之曰: <雄>素不與事, 何故在此? 間請問其故, 乃<劉 >嘗從<雄>學作奇字, <雄>不知情. 有詔勿問. 然京師爲之語曰: 惟寂寞, 自投閣;爰淸靜, 作符命.
<雄>以病免, 復召爲大夫. 家素貧, 耆酒, 人希至其門. 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游學, 而<鉅鹿侯芭>常從<雄>居, 受其{太玄},{法言}焉. <劉歆>亦嘗觀之, 謂<雄>曰: 空自苦! 今學者有祿利, 然尙不能明{易}, 又如{玄}何? 吾恐後人用覆醬 也. <雄>笑而不應. 年七十一, <天鳳>五年卒, <侯芭>爲起墳, 喪之三年.
時大司空<王邑>,納言<嚴尤>聞<雄>死, 謂<桓譚>曰: 子嘗稱<揚雄>書, 豈能傳於後世乎? <譚>曰: 必傳. 顧君與<譚>不及見也. 凡人賤近而貴遠, 親見<揚子雲>祿位容貌不能動人, 故輕其書. 昔<老聃>著虛無之言兩篇, 薄仁義, 非禮學, 然後世好之者尙以爲過於{五經}, 自<漢文景>之君及<司馬遷>皆有是言. 今<揚子>之書文義至深, 而論不詭於聖人, 若使遭遇時君, 更閱賢知, 爲所稱善, 則必度越諸子矣. 諸儒或譏以爲<雄>非聖人而作經, 猶<春秋吳楚>之君僭號稱王, 蓋誅絶之罪也. 自<雄>之沒至今四十餘年, 其{法言}大行, 而{玄}終不顯, 然篇籍具存.
'이야기 모음 > 고전'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黃帝內經 (0) | 2020.06.29 |
---|---|
海嵐講義錄 (0) | 2020.06.29 |
韓 非 子 (0) | 2020.06.29 |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三 (0) | 2020.06.29 |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二 (0) | 2020.06.29 |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