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眞論篇 第一 1
四氣調神大論篇 第二 3
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 5
金 眞言論篇 第四 8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10
陰陽離合論篇 第六 14
陰陽別論篇 第七 15
靈蘭秘典論篇 第八 17
六節藏象論篇 第九 18
五藏生成篇 第十 21
五藏別論篇 第十一 23
異法方宜論篇 第十二 24
移精變氣論篇 第十三 25
湯液 醴論篇 第十四 26
玉版論要篇 第十五 27
診要經終論篇 第十六 28
脈要精微論篇 第十七 30
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35
玉機眞藏論篇 第十九 38
三部九候論篇 第二十 43
經脈別論篇 第二十一 46
藏氣法時論篇 第二十二 47
宣明五氣篇 第二十三 50
血氣形志篇 第二十四 51
寶命全形論篇 第二十五 52
八正神明論篇 第二十六 54
離合眞邪論篇 第二十七 56
通評虛實論篇 第二十八 58
太陰陽明論篇 第二十九 61
陽明脈解篇 第三十 62
熱論篇 第三十一 63
刺熱篇 第三十二 65
評熱病論篇 第三十三 67
逆調論篇 第三十四 69
論篇 第三十五 71
刺 篇 第三十六 75
氣厥論篇 第三十七 77
論篇 第三十八 78
擧痛論篇 第三十九 79
腹中論篇 第四十 82
刺腰痛篇 第四十一 84
風論篇 第四十二 86
痺論篇 第四十三 88
論篇 第四十四 91
厥論篇 第四十五 93
病能論篇 第四十六 95
奇病論篇 第四十七 97
大奇論篇 第四十八 99
脈解篇 第四十九 101
刺要論篇 第五十 103
刺齊論篇 第五十一 104
刺禁論篇 第五十二 105
刺志論篇 第五十三 107
鍼解篇 第五十四 108
長刺節論篇 第五十五 110
皮部論篇 第五十六 112
經絡論篇 第五十七 113
氣穴論篇 第五十八 114
氣府論篇 第五十九 116
骨空論篇 第六十 118
水熱穴論篇 第六十一 122
調經論篇 第六十二 124
繆刺論篇 第六十三 129
四時刺逆從論篇 第六十四 133
標本病傳論篇 第六十五 135
天元紀大論篇 第六十六 137
五運行大論篇 第六十七 140
六微旨大論篇 第六十八 144
氣交變大論篇 第六十九 149
五常政大論篇 第七十 156
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 166
刺法論篇 第七十二 191
本病論篇 七十三 198
至眞要大論篇 第七十四 207
著至敎論篇 第七十五 226
示從容論篇 第七十六 227
疏五過論篇 第七十七 229
徵四失論篇 第七十八 230
陰陽類論篇 第七十九 231
方盛衰論篇 第八十 233
解精微論篇 第八十一 235
九鍼十二原 第一(法天) 237
本輸 第二(法地) 241
小鍼解 第三(法人) 245
邪氣藏府病形 第四(法時) 247
根結 第五(法音) 253
壽夭剛柔 第六(法律) 256
官鍼 第七(法星) 259
本神 第八(法風) 261
終始 第九(法野) 263
經脈 第十 268
經別 第十一 284
經水 第十二 285
經筋 第十三 288
骨度 第十四 300
五十營 第十五 301
營氣 第十六 302
脈度 第十七 303
營衛生會 第十八 305
四時氣 第十九 307
五邪 第二十 308
寒熱病 第二十一 309
癲狂 第二十二 311
熱病 第二十三 313
厥病 第二十四 315
病本 第二十五 317
雜病 第二十六 318
周痺 第二十七 320
口問 第二十八 321
師傳 第二十九 324
決氣 第三十 326
腸胃 第三十一 327
平人絶穀 第三十二 328
海論 第三十三 329
五亂 第三十四 330
脹論 第三十五 331
五 津液別 第三十六 333
五閱五使 第三十七 334
逆順肥瘦 第三十八 335
血絡論 第三十九 337
陰陽淸濁 第四十 338
陰陽繫日月 第四十一 339
病傳 第四十二 341
淫邪發夢 第四十三 342
順氣一日分爲四時 第四十四 343
外 第四十五 345
五變 第四十六 346
本藏 第四十七 348
禁服 第四十八 353
五色 第四十九 355
論勇 第五十 358
背 第五十一 360
衛氣 第五十二 361
論痛 第五十三 363
天年 第五十四 364
逆順 第五十五 365
五味 第五十六 366
水脹 第五十七 367
賊風 第五十八 368
衛氣失常 第五十九 369
玉版 第六十 371
五禁 第六十一 374
動 第六十二 375
五味論 第六十三 376
陰陽二十五人 第六十四 377
五音五味 第六十五 381
百病始生 第六十六 383
行鍼 第六十七 385
上膈 第六十八 386
憂 無言 第六十九 387
寒熱 第七十 388
邪客 第七十一 389
通天 第七十二 393
官能 第七十三 395
論疾診尺 第七十四 397
刺節眞邪 第七十五 399
衛氣行 第七十六 404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406
九鍼論 第七十八 408
歲露論 第七十九 411
大惑論 第八十 414
癰疽 第八十一 416
上古天眞論篇 第一
第一章
昔在黃帝,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 成而登天.
{{) 내: 俗字. 校釋作 乃
}}問於天師曰 余聞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歲, 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 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 時世異耶, 人將{{) 校釋作 將人.
}}失之耶?
伯對曰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 食飮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 以酒爲漿, 以妄爲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眞,
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快其心, 逆於生樂, 起居無節, 故半百而衰也.
第二章
夫上古聖人之敎下也, 皆謂之,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恬 虛無, 眞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 心安而不懼, 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 各從其欲, 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 任其服, 樂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賢不肖, 不懼於物, 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 而動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
第三章
帝曰 人年老而無子者, 材力盡耶{{) 校釋作 邪.
}}, 將天數然也?
伯曰 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衝脈盛, 月事以時下, 故有子;
三七, 腎氣平均, 故眞牙生而長極;
四七, 筋骨堅, 髮長極, 身體盛壯;
五七, 陽明脈衰, 面始焦, 髮始墮;
六七, 三陽脈衰於上, 面皆焦, 髮始白;
七七, 任脈虛, 太衝脈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 腎氣實, 髮長齒更;
二八, 腎氣盛, 天癸至, 精氣溢寫, 陰陽和, 故能有子;
三八, 腎氣平均, 筋骨勁强, 故眞牙生而長極;
四八, 筋骨隆盛, 肌肉滿壯;
五八, 腎氣衰, 髮墮齒槁;
六八, 陽氣衰竭於上, 面焦, 髮 頒白;
七八, 肝氣衰, 筋不能動, 天癸竭, 精少, 腎藏衰, 形體皆極;
八八, 則齒髮去{{) 校釋作 筋不能動, 八八, 天癸竭, 精少, 腎藏衰, 形體皆極, 則齒髮去.
}}.
腎者主水, 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故五藏盛, 乃能寫.
今五藏皆衰, 筋骨解墮, 天癸盡矣.
故髮 白, 身體重, 行步不正, 而無子耳.
帝曰 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 何也?
伯曰 此其天壽過度, 氣脈常通, 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 男不過盡八八, 女不過盡七七, 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 夫道者年皆百數, 能有子乎?
伯曰 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身年雖壽, 能生子也.
第四章
黃帝曰 余聞上古有眞人者, 提 {{)설:끌다.
}}天地, 把握陰陽, 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壽 {{)폐:옷이 헤어지다.무너지다.
}}天地, 无有終時, 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 淳德全道, 和於陰陽, 調於四時,
去世離俗, 積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間, 視聽八達之外,
此蓋益其壽命而强者也, 亦歸於眞人.
其次有聖人者, 處天地之和, 從八風之理,
適嗜欲於世俗之間, 无 {{)에:성내다.
}}嗔{{)진:성내다.
}}之心, 行不欲離於世, 被服章, 擧不欲觀於俗,
外不勞形於事, 內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爲務, 以自得爲功,
形體不 ,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 法則天地, 象似日月, 辯列星辰, 逆從陰陽, 分別四時.
將從上古, 合同於道, 亦可使益壽, 而有極時.
四氣調神大論篇 第二
第一章
春三月, 此謂發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 被髮緩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 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 夏爲寒變, 奉長者少.
夏三月, 此謂蕃秀, 天地氣交, 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 無厭於日, 使志無怒, 使華英成秀,
使氣得泄, 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應, 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 秋爲 {{)해:하루거리.학질.
}} ,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 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 與 俱興, 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 使肺氣淸, 此秋氣之應, 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 冬爲 泄, 奉藏者少.
冬三月, 此謂閉藏, 水 地坼, 無擾乎陽,
早臥晩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溫, 無泄皮膚使氣 奪, 此冬氣之應, 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 春爲 厥, 奉生者少.
第二章
天氣, 淸淨光明者也, 藏德不止, 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 邪害空竅, 陽氣者閉塞, 地氣者冒明, 雲霧不精, 則上應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 萬物命故不施, 不施則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 校釋作 發.
}}, 風雨不節, 白露不下, 則 {{)완(원,울):자완.무성한 모양.
}} {{)고:나무가 마르다.
}}不榮.
賊風數至, 暴雨數起, 天地四時不相保, 與道相失, 則未央絶滅.
唯聖人從之, 故身無奇病, 萬物不失, 生氣不竭.
逆春氣, 則少陽不生, 肝氣內變;
逆夏氣, 則太陽不長, 心氣內洞;
逆秋氣, 則太陰不收, 肺氣焦滿;
逆冬氣, 則少陰不藏, 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 則伐其本, 壞其眞矣.
第三章
故陰陽四時者, 萬物之終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 是謂得道.
道者, 聖人行之, 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 逆之則死; 從之則治, 逆之則亂, 反順爲逆, 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亂, 治未亂, 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鬪而鑄錐, 不亦晩乎.
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
第一章
黃帝曰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 六合之內, 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 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 其氣三, 數犯此者, 則邪氣傷人, 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 淸淨則志意治, 順之則陽氣固, 雖有賊邪, 弗能害也. 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校釋作 (단: 둥글다. 드리우다. 오로지. 전: 오로지하다. 묶다.).
}}精神, 服天氣, 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 外壅肌肉, 衛氣散解, 此謂自傷, 氣之削也.
第二章
第一節
陽氣者, 若天與日, 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 衛外者也.
因於寒, 欲如運樞, 起居如驚, 神氣乃浮.
因於暑, 汗煩則喘{{).천:헐떡거리다.
}}喝{{).애:목이 메다.목쉬다. 갈:꾸짖다.
}}, 靜則多言, 體若燔炭, 汗出而散.
因於濕, 首如 {{).과:싸다. 꾸러미. 풀 열매.
}}, 濕熱不攘{{).양:밀치다. 훔치다. 물리치다. 덜다.
}}, 大筋 {{).연:주름. 오그라들다.
}}短, 小筋 {{).이:弛同.
}}長, 短爲拘, 長爲 .
因於氣, 爲腫, 四維相代, 陽氣乃竭.
第二節
陽氣者, 煩勞則張, 精絶 {{).벽: 임금. 하늘. 편벽되다. 간사하다. 물러나다. 절름발이. 피: 피하다.
}}積, 於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視, 耳閉不可以聽, 潰{{).궤: 무너뜨리다. 흩어지다. 성내다.
}}潰乎若壞都, 汨{{).멱:물이름. 골:다스리다. 물소리. 통하다.
}}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 大怒則形氣絶而血 於上, 使人薄厥.
有傷於筋, 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 乃生 {{).좌: 뾰로지. 종기. 헌데.
}} {{).비: 땀띠. 校釋作 (비: 풍병. 뾰루지. 땀띠.).
}}.
高梁之變, 足生大丁, 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 寒薄爲 {{).사: 俗字. (사).: 코에 열꽃이 돋다.
}}, 鬱乃 .
第三節
陽氣者, 精則養神, 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 寒氣從之, 乃生大 {{).루: 굽다. 곱추. 앉은뱅이.
}},
陷脈爲瘻{{).루: 붓다. 오래된 종기. 헌데. 문둥이.
}}, 留連肉 ,
兪氣化薄, 傳爲善畏, 及爲驚駭,
營氣不從, 逆於肉理, 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 形弱而氣 , 穴兪以閉, 發爲風 .
故風者, 百病之始也.
淸靜則肉 閉拒, 雖有大風苛毒, 弗之能害, 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 上下不幷, 良醫弗爲.
故陽畜積病死, 而陽氣當隔, 隔者當寫, 不 正治, 粗乃敗之.
第四節
故陽氣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氣生, 日中而陽氣隆, 日西而陽氣已虛, 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 無擾筋骨, 無見霧露,
反此三時, 形乃困薄.
第三章
第一節
伯曰 陰者, 藏精而起 也; 陽者, 衛外而爲固也.
陰不勝其陽, 則脈流薄疾, 幷乃狂;
陽不勝其陰, 則五藏氣爭, 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 筋脈和同, 骨髓堅固, 氣血皆從.
如是則內外調和, 邪不能害, 耳目聰明, 氣立如故.
第二節
風客淫氣, 精乃亡, 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腸 {{).벽: 빨래하다. 뱃속물.
}}爲痔;
因而大飮, 則氣逆;
因而强力, 腎氣乃傷, 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 陽密乃固, 兩者不和, 若春無秋, 若冬無夏, 因而和之, 是謂聖度.
故陽强不能密, 陰氣乃絶;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絶.
因於露風, 乃生寒熱.
第三節
是以春傷於風, 邪氣留連, 乃爲洞泄;
夏傷於暑, 秋爲 ;
秋傷於濕, 上逆而 , 發爲 厥;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 更傷五藏.
第四節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絶;
味過於鹹, 大骨氣勞, 短肌, 心氣抑;
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 筋脈沮 , 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
金 {{).궤: 갑. 궤. 없다.
}}眞言論篇 第四
第一章
黃帝問曰 天有八風, 經有五風, 何謂?
伯對曰 八風發邪, 以爲經風, 觸五藏, 邪氣發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 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 病在肝, 兪在頸項;
南風生於夏, 病在心, 兪在 脇;
西風生於秋, 病在肺, 兪在肩背;
北風生於冬, 病在腎, 兪在腰股;
中央爲土, 病在脾, 兪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 夏氣者病在藏, 秋氣者病在肩背, 冬氣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 {{).구: 감기로 코막히다.
}} , 仲夏善病 脇,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風 , 冬善病痺厥.
故冬不按 {{).교: 발을 높이 들다. 날래다. 강성하다. 갹: 교만한 모양. 짚신.
}}, 春不 ,
春不病頸項, 仲夏不病 脇, 長夏不病洞泄寒中, 秋不病風 , 冬不病痺厥 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 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 , 此平人脈法也.
第二章
故曰 陰中有陰, 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 天之陽, 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 天之陽, 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 鳴, 天之陰, 陰中之陰也;
鳴至平旦, 天之陰, 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 則外爲陽, 內爲陰.
言人身之陰陽, 則背爲陽, 腹爲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 則藏者爲陰, 府者爲陽,
肝心脾肺腎五藏, 皆爲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 皆爲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 陽中之陽者, 何也?
爲冬病在陰, 夏病在陽, 春病在陰, 秋病在陽, 皆視其所在, 爲施鍼石也.
故背爲陽, 陽中之陽, 心也;
背爲陽, 陽中之陰, 肺也;
腹爲陰, 陰中之陰, 腎也;
腹爲陰, 陰中之陽, 肝也;
腹爲陰, 陰中之至陰, 脾也.
此皆陰陽表裏, 內外雌雄, 相輸應也, 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第三章
帝曰 五藏應四時, 各有收受乎?
伯曰 有.
東方靑色, 入通於肝, 開竅於目, 藏精於肝, 其病發驚駭.
其味酸, 其類草木, 其畜 , 其穀麥, 其應四時, 上爲歲星,
是以春氣在頭也, 其音角, 其數八,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其臭 {{).조: 비린내. 돼지기름.
}}.
南方赤色, 入通於心, 開竅於耳, 藏精於心, 故病在五藏,
其味苦, 其類火, 其畜羊, 其穀黍{{).서: 기장.
}}, 其應四時, 上爲熒{{).형: 등불 반짝거리다. 별이름.
}}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其音徵, 其數七, 其臭焦.
中央黃色, 入通於脾, 開竅於口, 藏精於脾, 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 其類土, 其畜牛, 其穀稷{{).직: 메기장. 피. 귀신이름. 사직.
}}, 其應四時, 上爲鎭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宮, 其數五, 其臭香.
西方白色, 入通於肺, 開竅於鼻, 藏精於肺, 故病在背.
其味辛, 其類金, 其畜馬, 其穀稻, 其應四時, 上爲太白星,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 其數九, 其臭腥.
北方黑色, 入通於腎, 開竅於二陰, 藏精於腎, 故病在谿.
其味鹹, 其類水, 其畜 {{).체: 돼지.
}}, 其穀豆, 其應四時, 上爲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 其數六, 其臭腐.
故善爲脈者, 謹察五藏六府, 一逆一從, 陰陽表裏, 雌雄之紀,
藏之心意, 合心於精.
非其人勿敎, 非其眞勿授, 是爲得道.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第一章
黃帝曰 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爲天, 積陰爲地. 陰靜陽躁, 陽生陰長, 陽殺陰藏. 陽化氣, 陰成形.
寒極生熱, 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 熱氣生淸.
淸氣在下, 則生 泄; 濁氣在上, 則生 {{).진: 일어나다. 부어오르다.
}}脹. 此陰陽反作, 病之逆從也.
第二章
第一節
故淸陽爲天, 濁陰爲地. 地氣上爲雲, 天氣下爲雨; 雨出地氣, 雲出天氣.
第二節
故淸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淸陽發 理, 濁陰走五藏; 淸陽實四支, 濁陰歸六府.
第三節
水爲陰, 火爲陽, 陽爲氣, 陰爲味. 味歸形, 形歸氣, 氣歸精, 精歸化.
精食氣, 形食味, 化生精, 氣生形. 味傷形, 氣傷精, 精化爲氣, 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 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爲陰, 薄爲陰之陽; 氣厚者爲陽, 薄爲陽之陰.
味厚則泄, 薄則通; 氣薄則發泄, 厚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 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 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 少火生氣.
氣味, 辛甘發散爲陽, 酸苦涌泄爲陰.
第四節
陰勝則陽病, 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 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 重熱則寒.
寒傷形, 熱傷氣, 氣傷痛, 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 氣傷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 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乾,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寫.
第五節
天有四時五行, 以生長收藏, 以生寒暑燥濕風 ; 人有五藏, 化五氣, 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 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 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 寒暑過度, 生乃不固.
故重陰必陽, 重陽必陰.
第六節
故曰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春傷於風, 夏生 泄;
夏傷於暑, 秋必 ;
秋傷於濕, 冬生 嗽.
第三章
帝曰 余聞上古聖人, 論理人形, 列別藏府, 端絡經脈,
會通六合, 各從其經; 氣穴所發, 各有處名; 谿谷屬骨, 皆有所起; 分部逆從, 各有條理;
四時陰陽, 盡有經紀; 外內之應, 皆有表裏, 其信然乎?
伯對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肝主目.
其在天爲玄, 在人爲道, 在地爲化, 化生五味, 道生智, 玄生神,
神在天爲風, 在地爲木, 在體爲筋, 在藏爲肝,
在色爲蒼, 在音爲角, 在聲爲呼, 在變動爲握, 在竅爲目, 在味爲酸, 在志爲怒.
怒傷肝, 悲勝怒; 風傷筋, 燥勝風; 酸傷筋, 辛勝酸.
南方生熱, 熱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心生血, 血生脾, 心主舌.
其在天爲熱, 在地爲火, 在體爲脈, 在藏爲心,
在色爲赤, 在音爲徵, 在聲爲笑, 在變動爲憂, 在竅爲舌, 在味爲苦, 在志爲喜.
喜傷心, 恐勝喜; 熱傷氣, 寒勝熱; 苦傷氣, 鹹勝苦.
中央生濕, 濕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 脾生肉, 肉生肺, 脾主口.
其在天爲濕, 在地爲土, 在體爲肉, 在藏爲脾,
在色爲黃, 在音爲宮, 在聲爲歌, 在變動爲 {{).얼: 딸꾹질하다. 홰: 새가 울다. 말방울소리.
}}, 在竅爲口, 在味爲甘, 在志爲思.
思傷脾, 怒勝思; 濕傷肉, 風勝濕; 甘傷肉, 酸勝甘.
西方生燥, 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 肺生皮毛, 皮毛生腎, 肺主鼻.
其在天爲燥, 在地爲金, 在體爲皮毛, 在藏爲肺,
在色爲白, 在音爲商, 在聲爲哭, 在變動爲 , 在竅爲鼻, 在味爲辛, 在志爲憂.
憂傷肺, 喜勝憂; 熱傷皮毛, 寒勝熱; 辛傷皮毛, 苦勝辛.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鹹, 鹹生腎, 腎生骨髓, 髓生肝, 腎主耳.
其在天爲寒, 在地爲水, 在體爲骨, 在藏爲腎,
在色爲黑, 在音爲羽, 在聲爲呻, 在變動爲慄, 在竅爲耳, 在味爲鹹, 在志爲恐.
恐傷腎, 思勝恐; 寒傷血, 燥勝寒; 鹹傷血, 甘勝鹹.
故曰 天地者, 萬物之上下也;
陰陽者, 血氣之男女也;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 陰陽之徵兆也;
陰陽者, 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 陰在內, 陽之守也; 陽在外, 陰之使也.
第四章
第一節
帝曰 法陰陽奈何?
伯曰 陽勝則身熱 理閉, 喘 {{).추: 멀리가다. 거칠다. 성글다. 대강. 조잡하다. 校釋作 粗.
}}爲之 {{).면: 구부리다. 校釋作 俯.
}}仰,
汗不出而熱, 齒乾以煩寃{{).원: 俗字. 원통하다.
}}, 腹滿死, 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 汗出, 身常淸, 數慄而寒, 寒則厥, 厥則腹滿死, 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 病之形能也.
第二節
帝曰 調此二者, 奈何?
伯曰 能知七損八益, 則二者可調; 不知用此, 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 而陰氣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 體重, 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 陰 , 氣大衰, 九竅不利, 下虛上實, 涕泣俱出矣.
故曰 知之則强, 不知則老, 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 愚者察異;
愚者不足, 智者有餘, 有餘則耳目聰明, 身體輕强, 老者復壯, 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爲無爲之事, 樂恬{{).념: 편안하다. 고요하다.
}}憺{{).담: 편안하다. 고요하다.
}}之能, 從欲快志於虛无之守,
故壽命无窮, 與天地終, 此聖人之治身也.
第三節
天不足西北, 故西北方陰也,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 故東南方陽也, 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 何以然?
伯曰 東方陽也, 陽者其精幷於上, 幷於上, 則上明而下虛, 故使耳目聰明, 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 陰者其精幷於下, 幷於下, 則下盛而上虛, 故其耳目不聰明, 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 其在上則右甚, 在下則左甚, 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 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 地有形; 天有八紀, 地有五里{{) 校釋作 理.
}}, 故能爲萬物之父母.
淸陽上天, 濁陰歸地, 是故天地之動靜, 神明爲之綱紀, 故能以生長收藏, 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 下象地以養足, 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天氣通於肺, 地氣通於 {{).익: 목구멍. 애: 목메다.
}}, 風氣通於肝, 雷氣通於心, 谷氣通於脾, 雨氣通於腎.
六經爲川, 腸胃爲海, 九竅爲水注之氣.
以天地爲之陰陽,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 逆氣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 不用地之理, 則災害至矣.
第四節
故邪風之至, 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 治皮毛, 其次治肌膚, 其次治筋脈, 其次治六府, 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 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 感則害人五藏; 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於六府; 地之濕氣, 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鍼者, 從陰引陽, 從陽引陰;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 以表知裏,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 見微得過, 用之不殆.
善診者, 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 審淸濁, 而知部分; 視喘息, 聽音聲{{). 校釋作 聲音.
}}, 而知所苦;
觀權衡規矩{{).구: 네모꼴. 곡척. 행위의 표준. 規矩: 콤파스와 곡척.
}}, 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 觀浮沈滑 {{).색(삽): 깔깔하다. 껄끄럽다. 校釋作 . 同. 이하 같다.
}}, 而知病所生,
以治無過, 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 病之始起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之, 因其重而減之, 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滿者, 寫之於內, 其有邪者, 漬{{).지: 물거품. 적시다. 앓다.
}}形以爲汗.
其在皮者, 汗而發之; 其慓悍者, 按而收之; 其實者, 散而寫之.
審其陰陽, 以別柔剛, 陽病治陰, 陰病治陽, 定其血氣, 各守其鄕.
血實宜決之, 氣虛宜 {{).체: 끌다. 거리끼다. 철: 당기다. 들다. 취하다.
}}引之.
陰陽離合論篇 第六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天爲陽, 地爲陰, 日爲陽, 月爲陰,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 人亦應之.
今三陰三陽, 不應陰陽, 其故何也?
伯對曰 陰陽者, 數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 推之可萬, 萬之大不可勝數, 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 萬物方生, 未出地者, 命曰陰處, 名曰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 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 陰爲之主.
故生因春, 長因夏, 收因秋, 藏因冬, 失常則天地四塞.
陰陽之變, 其在人者, 亦數之可數.
第二章
帝曰 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伯曰 聖人南面而立, 前曰廣明, 後曰太衝,
太衝之地, 名曰少陰,
少陰之上, 名曰太陽, 太陽根起於至陰, 結於命門, 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 名曰廣明,
廣明之下, 名曰太陰,
太陰之前, 名曰陽明, 陽明根起於 兌, 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 名曰少陽, 少陽根起於竅陰, 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 太陽爲開, 陽明爲闔, 少陽爲樞.
三經者, 不得相失也, 搏而勿浮, 命曰一陽.
第三章
帝曰 願聞三陰.
伯曰 外者爲陽, 內者爲陰, 然則中爲陰,
其衝在下, 名曰太陰, 太陰根起於隱白, 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 名曰少陰, 少陰根起於涌泉, 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 名曰厥陰, 厥陰根起於大敦, 陰之絶陽, 名曰陰之絶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 太陰爲開, 厥陰爲闔, 少陰爲樞.
三經者, 不得相失也, 搏而勿沈, 名曰一陰.
陰陽 {{).중: 기운 왕래하다.
}} , 積傳爲一周, 氣裏形表而爲相成也.
陰陽別論篇 第七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人有四經ㆍ十二從, 何謂?
伯對曰 四經應四時, 十二從應十二月, 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 知陽者知陰, 知陰者知陽.
凡陽有五, 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 眞藏也, 見則爲敗, 敗必死也; 所謂陽者, 胃脘之陽也.
別於陽者, 知病處也; 別於陰者, 知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 三陰在手, 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 知病忌時; 別於陰者, 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 無與衆謀.
所謂陰陽者, 去者爲陰, 至者爲陽;
靜者爲陰, 動者爲陽;
遲者爲陰, 數者爲陽.
凡持眞脈之藏脈者{{). 校釋作 凡持眞藏之脈者.
}}, 肝至懸絶急{{). 校釋作 肝至懸絶.
}}, 十八日死;
心至懸絶, 九日死;
肺至懸絶, 十二日死;
腎至懸絶, 七日死;
脾至懸絶, 四日死.
第二章
曰 二陽之病, 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 其傳爲風消, 其傳爲息賁者, 死不治.
曰 三陽爲病, 發寒熱, 下爲癰腫, 及爲 厥, {{).천(선).: 장딴지.
}} {{).연: 뼈마다 쑤시다. 답답하다.
}}; 其傳爲索澤, 其傳爲頹{{).퇴: 뺨아래. 턱뼈. 대머리. 병. 무너지다. 아래로가다.
}}疝{{).산: 복통. 병. 산증.
}}.
曰 一陽發病, 少氣, 善 , 善泄, 其傳爲心 , 其傳爲隔.
二陽一陰發病, 主驚駭, 背痛, 善噫{{).희: 흐느끼다. 한탄하다. 한숨쉬다. 애: 트림하다.
}}, 善欠, 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 善脹, 心滿, 善氣.
三陽三陰發病, 爲偏枯 易, 四支不擧.
第三章
鼓一陽曰鉤, 鼓一陰曰毛, 鼓陽勝急曰絃, 鼓陽至而絶曰石, 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 陽擾於外, 魄汗未藏, 四逆而起, 起則熏肺, 使人喘鳴.
陰之所生, 和本曰和.
是故剛與剛, 陽氣破散, 陰氣乃消亡; {{).뇨: 진흙. 수렁. 물에빠지다. 도: 화하다. 작: 가냘픈 모양
}}則剛柔不和, 經氣乃絶.
死陰之屬, 不過三日而死; 生陽之屬, 不過四日而死{{). 校釋作 已.
}}.
所謂生陽死陰者, 肝之心, 謂之生陽;
心之肺, 謂之死陰;
肺之腎, 謂之重陰;
腎之脾, 謂之 陰, 死不治.
結陽者, 腫四支{{). 校釋作 肢.
}}; 結陰者, 便血一升, 再結二升, 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 多陰少陽曰石水, 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陰結謂之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
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 陰陽虛, 腸 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 二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搏, 十三日夕時死;
一陰俱搏, 十日死{{). 校釋作 十日平旦死.
}};
三陽俱搏且鼓, 三日死;
三陰三陽俱搏, 心腹滿發盡, 不得隱曲, 五日死;
二陽俱搏, 其病溫, 死不治, 不過十日死.
靈蘭秘典論篇 第八
第一章
黃帝問曰 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 何如?
伯對曰 悉乎哉, 問也! 請遂言之.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肺者, 相傅之官, 治節出焉.
肝者, 將軍之官, 謀慮出焉.
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中者, 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
脾胃者, 倉 之官, 五味出焉.
大腸者, 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小腸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腎者,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三焦者, 決瀆之官, 水道出焉.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第二章
凡此十二官者, 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 以此養生則壽, 歿世不殆, 以爲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使道閉塞而不通, 形乃大傷,
以此養生則殃, 以爲天下者, 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
第三章
至道在微, 變化無窮, 孰知其原!
窘{{).군: 군색하다. 급하다. 곤궁하다. 저리다.
}}乎哉, 消{{). 校釋作 肖
}}者瞿瞿, 孰知其要!
閔閔之當, 孰者爲良!
恍惚之數, 生於毫 {{).리: 쇠꼬리. 말꼬리. 잡털. 수 단위. 釐通.
}}, 毫 之數, 起於度量, 千之萬之, 可以益大, 推之大之, 其形乃制.
黃帝曰 善哉! 余聞精光之道, 大聖之業, 而宣明大道, 非齋戒擇吉日, 不敢受也.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 而藏靈蘭之室, 以傳保焉.
六節藏象論篇 第九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天以六六之節, 以成一歲,
人以九九制會, 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 以爲天地久矣, 不知其所謂也?
伯對曰 昭乎哉, 問也! 請遂言之.
夫六六之節, 九九制會者, 所以正天之度, 氣之數也.
天度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氣數者, 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第二章
天爲陽, 地爲陰; 日爲陽, 月爲陰.
行有分紀, 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 積氣餘而盈閏矣.
立端於始, 表正於中, 推餘於終, 而天度畢矣.
第三章
第一節
帝曰 余已聞天度矣, 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伯曰 天以六六爲節, 地以九九制會, 天有十日, 日六竟而周甲, 甲六復而終歲, 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於陰陽, 其氣九州九竅, 皆通乎天氣.
故其生五, 其氣三,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 合則爲九,
九分爲九野, 九野爲九藏, 故形藏四, 神藏五, 合爲九藏以應之也.
第二節
帝曰 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 夫子言積氣盈閏, 願聞何謂氣. 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伯曰 此上帝所秘, 先師傳之也.
帝曰 請遂聞之.
伯曰 五日謂之候, 三候謂之氣, 六氣謂之時, 四時謂之歲, 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 而皆治之, 終朞之日, 周而復始;
時立氣布, 如環無端, 候亦同法.
故曰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爲工矣.
第三節
帝曰 五運之始, 如環無端, 其太過不及何如?
伯曰 五氣更立, 各有所勝, 盛虛之變, 此其常也.
帝曰 平氣何如?
伯曰 無過者也.
帝曰 太過不及奈何?
伯曰 在經有也.
帝曰 何謂所勝?
伯曰 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所謂得五行時之勝, 各以氣命其藏.
帝曰 何以知其勝?
伯曰 求其至也, 皆歸始春,
未至而至, 此謂太過, 則薄所不勝, 而乘所勝也, 命曰氣淫. 不分邪僻{{).벽: 후미지다. 치우치다. 피: 피하다.
}}內生, 工不能禁.{{). 校釋作 命曰氣淫
}}
至而不至, 此謂不及, 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命曰氣迫.
所謂求其至者, 氣至之時也.
謹候其時, 氣可與期; 失時反候, 五治不分, 邪僻內生, 工不能禁也.
帝曰 有不襲乎?
伯曰 蒼天之氣, 不得無常也. 氣之不襲, 是謂非常, 非常則變矣.
帝曰 非常而變柰何?
伯曰 變至則病, 所勝則微, 所不勝則甚, 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 故非其時則微, 當其時則甚也.
第四章
帝曰 善! 余聞氣合而有形, 因變以正名, 天地之運, 陰陽之化, 其於萬物, 孰少孰多, 可得聞乎?
伯曰 悉哉問也!{{). 校釋作 悉乎哉問也.
}} 天至廣不可度, 地至大不可量, 大神靈問, 請陳其方.
草生五色, 五色之變, 不可勝視;
草生五味, 五味之美, 不可勝極.
嗜欲不同, 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 藏於心肺, 上使五色脩{{).수: 포. 다스리다. 익히다. 길다. 갖추다. 修通. 校釋作 修.
}}明, 音聲能彰;
五味入口, 藏於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第五章
帝曰 藏象何如?
伯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變{{). 校釋作 處.
}}也; 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爲陽中之太陽, 通於夏氣.
肺者, 氣之本, 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爲陽中之太陰, 通於秋氣.
腎者, 主蟄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髮, 其充在骨, 爲陰中之少陰, 通於冬氣.
肝者, 罷極之本, 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以生血氣, 其味酸, 其色蒼, 此爲陽中之少陽, 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 倉 之本, 營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 轉味而入出者也;
其華在脣四白, 其充在肌, 其味甘, 其色黃, 此至陰之類, 通於土氣.
凡十一藏, 取決於膽也.
第六章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 二盛病在太陽, 三盛病在陽明, 四盛已上爲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 二盛病在少陰, 三盛病在太陰, 四盛已上爲關陰.
人迎與寸口俱盛, 四倍已上爲關格. 關格之脈 {{).영: 이익. 남다. 지나치다. 나머지. 받다. 이기다.
}}, 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 則死矣.
五藏生成篇 第十
第一章
心之合脈也, 其榮色也, 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 其榮毛也, 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 其榮爪也, 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 其榮脣也, 其主肝也.
腎之合骨也, 其榮髮也, 其主脾也.
第二章
是故多食鹹, 則脈凝泣而變色;
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則肉 {{).지: 못박히다. 부르트다.
}} {{).추: 포. 반찬. 곱다. 주름.
}}而脣揭;
多食甘, 則骨痛而髮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 肺欲辛, 肝欲酸, 脾欲甘, 腎欲鹹, 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氣{{). 校釋作 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氣也.
}}.
故色見靑如草玆{{).자: 우거지다. 이것. 풀이름. 거듭. 더하다.
}}者死, 黃如枳實者死, 黑如 {{). 同. (대,태): 그을음.
}}者死, 赤如 {{).배: 엉긴 피. 멍들다.
}}血者死, 白如枯骨者死,
此五色之見死也.
靑如翠羽者生, 赤如 冠者生, 黃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烏羽者生,
此五色之見生也.
生於心, 如以縞 朱;
生於肺, 如以縞 紅;
生於肝, 如以縞 紺;
生於脾, 如以縞 樓實;
生於腎, 如以縞 紫, 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藏, 白當肺ㆍ辛, 赤當心ㆍ苦, 靑當肝ㆍ酸, 黃當脾ㆍ甘, 黑當腎鹹.
故白當皮, 赤當脈, 靑當筋, 黃當肉, 黑當骨.
第三章
諸脈者皆屬於目, 諸髓者皆屬於腦, 諸筋者皆屬於節, 諸血者皆屬於心, 諸氣者皆屬於肺,
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故人臥, 血歸於肝, 肝受血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攝.
臥出而風吹之, 血凝於膚者爲痺, 凝於脈者爲泣, 凝於足者爲厥,
此三者, 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故爲痺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 小谿三百五十四名, 少十二兪, 此皆衛氣所留止, 邪氣之所客也, 鍼石緣而去之.
第四章
第一節
診病之始, 五決爲紀, 欲知其始, 先建其母. 所謂五決者, 五脈也.
是以頭痛 疾, 下虛上實, 過在足少陰ㆍ巨陽, 甚則入腎.
徇蒙招尤, 目冥耳聾, 下實上虛, 過在足少陽ㆍ厥陰, 甚則入肝.
腹滿 脹, 支 {{).력: 다리굽은 솥. 입이좁은 솥. 격: 옹기병. 웅큼. 막다. 액: 멍에.
}} {{).거: 갈비. 열다. 가다.
}}脇, 下厥上冒, 過在足太陰ㆍ陽明.
嗽上氣, 厥在 中, 過在手陽明ㆍ太陰.
心煩頭痛, 病在 中, 過在手巨陽ㆍ少陰.
第二節
夫脈之小大滑 浮沈, 可以指別;
五藏之象, 可以類推;
五藏相音, 可以意識;
五色微診, 可以目察. 能合脈色, 可以萬全.
赤脈之至也, 喘而堅, 診曰有積氣在中, 時害於食, 名曰心痺, 得之外疾, 思慮而心虛, 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 喘而浮, 上虛下實, 驚, 有積氣在 中, 喘而虛, 名曰肺痺寒熱, 得之醉而使內也.
靑脈之至也, 長而左右彈, 有積氣在心下支 , 名曰肝痺, 得之寒濕, 與疝同法, 腰痛足淸頭痛.
黃脈之至也, 大而虛, 有積氣在腹中, 有厥氣, 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 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 上堅而大, 有積氣在小腹與陰, 名曰腎痺, 得之沐浴淸水而臥.
第三節
凡相五色之奇脈{{). 校釋作 凡相五色.
}}, 面黃目靑, 面黃目赤, 面黃目白, 面黃目黑者, 皆不死也.
面靑目赤, 面赤目白, 面靑目黑, 面黑目白, 面赤目靑, 皆死也.
五藏別論篇 第十一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方士, 或以腦髓爲藏, 或以腸胃爲藏, 或以爲府,
敢問更相反, 皆自謂是, 不知其道, 願聞其說.
伯對曰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此六者, 地氣之所生也, 皆藏於陰而象於地, 故藏而不寫, 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此五者, 天氣之所生也, 其氣象天,
故寫而不藏, 此受五藏濁氣, 名曰傳化之府, 此不能久留, 輸寫者也.
魄門亦爲五藏使, 水穀不得久藏.
所謂五藏者, 藏精氣而不寫也, 故滿而不能實;
六府者, 傳化物而不藏, 故實而不能滿也.
所以然者, 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 實而不滿, 滿而不實也.
第二章
帝曰 氣口何以獨爲五藏主?
伯曰 胃者水穀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 藏於胃以養五藏氣, 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 皆出於胃, 變見於氣口.
故五氣入鼻, 藏於心肺, 心肺有病, 而鼻爲之不利也.
第三章
凡治病必察其上下{{). 校釋作 下.
}}, 適其脈候{{). 校釋作 .
}}, 觀其志意, 與其病也{{). 校釋作 能.
}}.
拘於鬼神者, 不可與言至德;
惡於鍼石者, 不可與言至巧;
病不許治者, 病必不治, 治之無功矣.
異法方宜論篇 第十二
第一節
黃帝問曰 醫之治病也, 一病而治各不同, 皆愈何也?
伯對曰 地勢使然也.
故東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 魚鹽之地, 海濱{{).빈: 물에 가까운 땅. 절박하다. 끝. 가깝다.
}}傍水, 其民食魚而嗜鹹, 皆安其處, 美其食.
魚者使人熱中, 鹽者勝血, 故其民皆黑色 {{).소: 성글다. 疎俗字
}}理, 其病皆爲癰瘍, 其治宜 石.
故 石者, 亦從東方來.
第二節
西方者, 金玉之域, 沙石之處, 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風, 水土剛强.
其民不衣而褐{{).갈: 굵은 베. 갈색.
}}薦{{).천: 쑥. 꼴. 올리다. 자리. 천거하다.
}}, 其民華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傷其形體, 其病生於內, 其治宜毒藥.
故毒藥者, 亦從西方來.
第三節
北方者, 天地所閉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 風寒 冽{{).렬: 찬 기운. 강추위. 찬 바람.
}}.
其民樂野處而乳食, 藏寒生滿病, 其治宜灸 {{).열(설): 사르다.
}}.
故灸 者, 亦從北方來.
第四節
南方者, 天地所長養, 陽之所盛處也, 其地下, 水土弱, 霧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 {{).부: 장부. 발. 종기. 붙다.
}}, 故其民皆緻{{).치: 빽빽하다. 깁다.
}}理而赤色, 其病攣{{).련: 매다. 손발 구부러지는 병. 돌아보다.
}}痺, 其治宜微鍼.
故九鍼者, 亦從南方來.
第五節
中央者, 其地平以濕, 天地所以生萬物也衆.
其民食雜而不勞, 故其病多 厥寒熱, 其治宜導引按 .
故導引按 者, 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 各得其所宜.
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 得病之情, 知治之大體也.
移精變氣論篇 第十三
黃帝問曰 余聞古之治病, 惟其移精變氣, 可祝由而已.
今世治病, 毒藥治其內, 鍼石治其外, 或愈或不愈, 何也?
伯對曰 往古人居禽獸之間, 動作以避寒, 陰居以避暑,
內無眷{{).권: 돌아보다. 돌보다. 친척.
}}慕之累, 外無伸宦{{).환: 벼슬. 배우다. 고자.
}}之形, 此恬憺之世, 邪不能深入也.
故毒藥不能治其內, 鍼石不能治其外, 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當今之世不然, 憂患緣其內, 苦形傷其外, 又失四時之從, 逆寒暑之宜, 賊風數至, 虛邪朝夕,
內至五藏骨髓, 外傷空竅肌膚, 所以小病必甚, 大病必死, 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 善! 余欲臨病人, 觀死生, 決嫌疑, 欲知其要, 如日月光, 可得聞乎?
伯曰 色脈者, 上帝之所貴也, 先師之所傳也.
上古使 貸季, 理色脈而通神明, 合之金木水火土, 四時八風六合,
不離其常, 變化相移, 以觀其妙, 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 則色脈是矣. 色以應日, 脈以應月, 常求其要, 則其要也.
夫色之變化, 以應四時之脈,
此上帝之所貴, 以合於神明也, 所以遠死而近生, 生道以長, 命曰聖王.
中古之治病, 至而治之, 湯液十日, 以去八風五痺之病, 十日不已, 治以草蘇草 {{).해: 풀뿌리.
}}之枝,
本末爲助, 標本已得, 邪氣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 治不本四時, 不知日月, 不審逆從,
病形已成, 乃欲微鍼治其外, 湯液治其內,
粗工兇兇{{). 校釋作 凶凶.
}}, 以爲可攻, 故病未已, 新病復起.
帝曰 願聞要道.
伯曰 治之要極, 無失色脈, 用之不惑, 治之大則. 逆從到{{). 校釋作 倒.
}}行, 標本不得, 亡神失國.
去故就新, 乃得眞人.
帝曰 余聞其要於夫子矣, 夫子言不離色脈, 此余之所知也.
伯曰 治之極於一.
帝曰 何謂一?
伯曰 一者, 因得之.
帝曰 奈何?
伯曰 閉戶塞 {{).유: 들창. 엇살창. 향하다. 인도하다.
}}, 繫{{).계: 궂은 솜. 묶다. 머무르다. 매다. 얽다. 고삐.
}}之病者, 數問其情, 以從其意,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帝曰 善!
湯液 {{).료: 막걸리.
}}醴{{).례: 단술. 물맛이단 샘.
}}論篇 第十四
第一章
黃帝問曰 爲五穀湯液及 醴, 奈何?
伯對曰 必以稻米, 炊之稻薪, 稻米者完, 稻薪者堅.
帝曰 何以然?
伯曰 此得天地之和, 高下之宜, 故能至完; 伐取得時, 故能至堅也.
帝曰 上古聖人作湯液 醴, 爲而不用, 何也?
伯曰 自古聖人之作湯液 醴者, 以爲備耳, 夫上古作湯液, 故爲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 道德稍{{).초: 점점. 녹. 고르다. 조금.
}}衰, 邪氣時至, 服之萬全.
帝曰 今之世不必已, 何也?
伯曰 當今之世, 必齊毒藥攻其中, {{).참: 돌침. 보습. 찌르다. 약탕관.
}}石鍼艾{{).애: 쑥. 늙다. 기르다. 갚다. 예: 베다. 거두다.
}}治其外也.
第二章
帝曰 形弊{{).폐: 모질다. 곤하다. 궁리하다.
}}血盡而攻不立者何?
伯曰 神不使也.
帝曰 何爲神不使?
伯曰 鍼石, 道也. 精神不進,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 今精壞神去, 營衛不可復收.
何者? 嗜欲無窮, 而憂患不止, 精氣 壞, 營泣衛除, 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第三章
帝曰 夫病之始生也, 極微極精, 必先入結於皮膚.
今良工皆稱曰 病成名曰逆, 則鍼石不能治, 良藥不能及也.
今良工皆得其法, 守其數, 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 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 亦何暇不早乎?
伯曰 病爲本, 工爲標, 標本不得, 邪氣不服, 此之謂也.
第四章
帝曰 其有不從毫毛而生, 五藏陽以竭也, 津液充郭, 其魄獨居, 孤精{{). 校釋作 情孤.
}}於內, 氣耗於外,
形不可與衣相保, 此四極急而動中, 是氣拒於內, 而形施於外, 治之奈何?
伯曰 平治於權衡, 去宛{{).완: 흡사하다. 사양하는 모양. 蘊通
}}陳 {{).촤(좌): 여물. 하찮은 것.
}}, 微動四極, 溫衣, 繆{{).무: 얽다. 심오하다. 류: 그르치다.
}}刺其處, 以復其形.
開鬼門, 潔淨府, 精以時服, 五陽已布, 疎滌{{).척: 씻다. 바싹마르다. 깨끗이하다. 술거르다.
}}五藏, 故精自生, 形自盛, 骨肉相保, 巨氣乃平.
帝曰 善!
玉版論要篇 第十五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揆{{).규: 아욱. 헤아리다. 법. 일.
}}度≫≪奇恒≫, 所指不同, 用之柰何?
伯對曰 ≪揆度≫者, 度病之淺深也; ≪奇恒≫者, 言奇病也.
請言道之至數, ≪五色≫≪脈變≫≪揆度≫≪奇恒≫, 道在於一.
神轉不回, 回則不轉, 乃失其機.
至數之要, 迫近以微, 著之玉版, 命曰合玉機.
第二章
容色見上下左右, 各在其要.
其色見淺者, 湯液主治, 十日已;
其見深者, 必齊主治, 二十一日已;
其見大深者, 酒主治, 百日已;
色夭面脫, 不治, 百日盡已, 脈短氣絶死, 病溫虛甚死.
色見上下左右, 各在其要.
上爲逆, 下爲從.
女子右爲逆, 左爲從; 男子左爲逆, 右爲從.
易, 重陽死, 重陰死.
第三章
陰陽反他, 治在權衡相奪, ≪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脈痺 {{).벽: 잘 걷지 못하다. 쓰러지다.
}}, 寒熱之交.
脈孤爲消氣, 虛泄爲奪血. 孤爲逆, 虛爲從.
行≪奇恒≫之法, 以太陰始.
行所不勝曰逆, 逆則死; 行所勝曰從, 從則活.
八風四時之勝, 終而復始, 逆行一過, 不復可數, 論要畢矣.
診要經終論篇 第十六
第一章
黃帝問曰 診要何如?
伯對曰 正月二月, 天氣始方, 地氣始發, 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 天氣正方, 地氣定發, 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 天氣盛, 地氣高, 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 陰氣始殺, 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 陰氣始 , 地氣始閉, 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 復, 地氣合, 人氣在腎.
第二章
故春刺散兪, 及與分理, 血出而止, 甚者傳氣, 間者環也.
夏刺絡兪, 見血而止, 盡氣閉環, 痛病必下.
秋刺皮膚, 循理, 上下同法, 神變而止.
冬刺兪竅於分理, 甚者直下, 間者散下.
春夏秋冬, 各有所刺, 法其所在.
第三章
春刺夏分, 脈亂氣微, 入淫骨髓, 病不能愈, 令人不嗜食, 又且少氣.
春刺秋分, 筋攣, 逆氣環爲咳嗽, 病不愈, 令人時驚, 又且哭.
春刺冬分, 邪氣著藏, 令人脹, 病不愈, 又且欲言語.
夏刺春分, 病不愈, 令人解 {{).解 同 懈惰(해타): 게으르다.
}}.
夏刺秋分, 病不愈, 令人心中欲無言, {{).척: 근심하다. 두려워하다. 사랑하다.
}} 如人將捕之.
夏刺冬分, 病不愈, 令人少氣, 時欲怒.
秋刺春分, 病不已, 令人 然, 欲有所爲, 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 病不已, 令人益嗜臥, 又且善 {{).몽: 꿈. 희미하다. 夢同. 校釋作 夢.
}}.
秋刺冬分, 病不已, 令人 時寒.
冬刺春分, 病不已, 令人欲臥不能眠, 眠而有見.
冬刺夏分, 病不愈, 氣上, 發爲諸痺.
冬刺秋分, 病不已, 令人善渴.
第四章
凡刺 腹者, 必避五藏.
中心者環死{{). 校釋作 中心者環死, 刺中肝, 五日死.
}}, 中脾者五日死, 中腎者七日死, 中肺者五日死,
中 者皆爲傷中, 其病雖愈, 不過一歲必死.
刺避五藏者, 知逆從也.
所謂從者, 與脾腎之處, 不知者反之.
刺 腹者, 必以布 {{). 校釋作 (교: 행전. 발에서 무릎까지 싸는 천.)
}}著之, 乃從單布上刺, 刺之不愈, 復刺.
刺鍼必肅, 刺腫搖鍼, 經刺勿搖, 此刺之道也.
第五章
帝曰 願聞十二經脈之終, 奈何?
伯曰 太陽之脈, 其終也, 戴眼反折 {{).계(제): 미치다. 미친개. 간질.
}} {{).종: 어린아이 경기. 풍병.
}}, 其色白, 絶汗乃出, 出則死矣.
少陽終者, 耳聾百節皆縱, 目 {{).경: 눈이 휘둥그러지다.
}}絶系, 絶系一日半死; 其死也, 色先靑白, 乃死矣.
陽明終者, 口目動作, 善驚妄言, 色黃, 其上下經盛, 不仁則終矣.
少陰終者, 面黑, 齒長而垢, 腹脹閉, 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 腹脹閉不得息, 善噫善嘔, 嘔則逆,
逆則面赤, 不逆則上下不通, 不通則面黑, 皮毛焦而終矣.
厥陰終者, 中熱 乾, 善溺心煩, 甚則舌卷, 卵上縮而終矣.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脈要精微論篇 第十七
第一章
黃帝問曰 診法何如?
伯對曰 診法常以平旦, 陰氣未動, 陽氣未散, 飮食未進, 經脈未盛,
絡脈調勻{{).윤: 적다(少). 가지런하다. 두루. 균: 고르다.
}}, 氣血未亂, 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 察五色, 觀五藏有餘不足, 六府强弱, 形之盛衰, 以此參伍, 決死生之分.
第二章
夫脈者, 血之府也.
長則氣治, 短則氣病,
數則煩心, 大則病進,
上盛則氣高, 下盛則氣脹,
代則氣衰, 細則氣少, 則心痛,
渾渾革至如涌泉, 病進而色弊; {{).면: 햇솜. 고운솜. 끊이지않다. 가늘다.
}} 其去如弦絶, 死{{). 校釋作 病進而危色, 弊弊綿綿其去如弦絶死.
}}.
夫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赤欲如白{{). 校釋作 帛.
}} 朱, 不欲如 {{).자: 붉은 흙. 붉다. 민둥산.
}};
白欲如 {{).아: 거위. 鵝同
}}羽, 不欲如鹽;
靑欲如蒼璧之澤, 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 雄黃, 不欲如黃土;
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蒼, 五色精微象見矣, 其壽不久也.
夫精明者, 所以視萬物, 別白黑, 審短長. 以長爲短, 以白爲黑, 如是則精衰矣.
第三章
五藏者, 中之守也.
中盛藏滿, 氣勝傷恐者, 聲如從室中言, 是中氣之濕也.
言而微, 終日乃復言者, 此奪氣也.
衣被不斂, 言語善惡, 不避親 者, 此神明之亂也.
倉 不藏者, 是門戶不要者.
水泉不止者, 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 身之强也.
頭者, 精明之府, 頭傾視深, 精神將奪矣.
背者, 中之府, 背曲肩隨, 府將壞矣.
腰者, 腎之府, 轉搖不能, 腎將憊{{).비: 고단하다. 나른하다. 폐: 몸살나다. 곤궁하다.
}}矣.
膝者, 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則 附, 筋將憊矣.
骨者, 髓之府, 不能久立, 行則振掉{{).도: 흔들다. 떨치다. 요동하다. 바로잡다.
}}, 骨將憊矣.
得强則生, 失强則死.
第四章
伯曰 反四時者, 有餘爲精, 不足爲消. 應太過, 不足爲精; 應不足, 有餘爲消.
陰陽不相應, 病名曰關格.
帝曰 脈其四時動柰何, 知病之所在奈何, 知病之所變奈何, 知病乍在內奈何, 知病乍在外奈何?
請問此五者, 可得聞乎?
伯曰 請言其與天運轉大{{). 校釋作 轉.
}}也.
萬物之外, 六合之內, 天地之變, 陰陽之應, 彼春之暖, 爲夏之暑, 彼秋之忿, 爲冬之怒.
四變之動, 脈與之上下, 以春應中規, 夏應中矩, 秋應中衡, 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 陽氣微上, 陰氣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 陰氣微上, 陽氣微下.
陰陽有時, 與脈爲期, 期而相失, 知脈所分, 分之有期, 故知死時.
微妙在脈, 不可不察. 察之有紀, 從陰陽始.
始之有經, 從五行生; 生之有度, 四時爲宜{{). 校釋作 數.
}}.
補寫{{). 校釋作 循數.
}}勿失, 與天地如一, 得一之情, 以知死生.
是故聲合五音, 色合五行, 脈合陰陽.
是知陰盛則夢涉{{).섭: 물걷고 건너다. 거치다. 여기저기 찾아다니다.
}}大水恐懼,
陽盛則夢大火燔灼,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毁傷;
上盛則夢飛, 下盛則夢墮;
甚飽則夢予, 甚飢則夢取;
肝氣盛則夢怒, 肺氣盛則夢哭;
短蟲多則夢聚衆, 長蟲多則夢相擊毁傷.
是故持脈有道, 虛靜爲保.
春日浮, 如魚之遊在波;
夏日在膚, 泛泛乎萬物有餘;
秋日下膚, 蟄蟲將去;
冬日在骨, 蟄蟲周密, 君子居室.
故曰 知內者按而紀之, 知外者終而始之. 此六者, 持脈之大法.
第五章
心脈搏堅而長, 當病舌卷不能言; 其 {{).연: 부드럽다. 가냘프다. 무디다.
}}而散者, 當消環{{). 校釋作 渴.
}}自已.
肺脈搏堅而長, 當病唾血; 其 而散者, 當病灌汗, 至今{{). 校釋作 令.
}}不復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 色不靑, 當病墜{{).추: 떨어지다.
}}若搏, 因血在脅下, 令人喘逆; 其 而散色澤者, 當病溢飮.
溢飮者, 渴暴多飮, 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 其色赤, 當病折 {{).비: 넓적다리.
}}; 其 而散者, 當病食痺.
脾脈搏堅而長, 其色黃, 當病少氣; 其 而散色不澤者, 當病足 {{).행: 등뒤뼈.
}}腫, 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 其色黃而赤者, 當病折腰; 其 而散者, 當病少血, 至今不復也.
帝曰 診得心脈而急, 此爲何病, 病形何如?
伯曰 病名心疝, 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 何以言之?
伯曰 心爲牡{{).모: 수컷. 빗장. 모란.
}}藏, 小腸爲之使, 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 診得胃脈, 病形何如?
伯曰 胃脈實則脹, 虛則泄.
第六章
帝曰 病成而變何謂?
伯曰 風成爲寒熱, {{).단: 허로병. 악창. 황달. 수족관절통.
}}成爲消中, 厥成爲 疾, 久風爲 泄, 脈風成爲{{).려: 문둥병. 염병. 유행병. 병일으키는 기후.
}} , 病之變化, 不可勝數.
帝曰 諸癰腫筋攣骨痛, 此皆安生?
伯曰 此寒氣之腫, 八風之變也.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此四時之病, 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 有故病五藏發動, 因傷脈色, 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徵其脈小, 色不奪者, 新病也; 徵其脈不奪, 其色奪者, 此久病也;
徵其脈與五色, 俱奪者, 此久病也; 徵其脈與五色, 俱不奪者, 新病也.
肝與腎脈 至, 其色蒼赤, 當病毁傷, 不見血, 已見血, 濕若中水也.
第七章
尺內兩傍, 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 尺裏以候腹中.
附上左, 外以候肝, 內以候 ,
右, 外以候胃, 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 外以候肺, 內以候 中,
左, 外以候心, 內以候 {{).단: 양유간. 전: 노린내.
}}中.
前以候前, 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 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고: 넓적다리. 직각삼각형의 긴변.
}}膝脛{{).경: 정강이. 종아리뼈.
}}足中事也.
第八章
{{). 校釋作 粗.
}}大者, 陰不足陽有餘, 爲熱中也.
來疾去徐, 上實下虛, 爲厥 疾;
來徐去疾, 上虛下實, 爲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 陽氣受也.
有脈俱沈細數者, 少陰厥也;
沈細數散者, 寒熱也;
浮而散者, 爲 {{).현: 눈부시다. 혼란한 모양. 선명한 모양. 현기증.
}} {{).부: 엎드리다. 자빠지다.
}}.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 則爲熱, 其有躁者在手;
諸細而沈者皆在陰, 則爲骨痛, 其有靜者在足.
數動一代者, 病在陽之脈也, 洩及便膿血也.
諸過者切之, 者陽氣有餘也, 滑者陰氣有餘也.
陽氣有餘, 爲身熱无汗;
陰氣有餘, 爲多汗身寒;
陰陽有餘, 則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 內而不外, 有心腹積也;
推而內之, 外而不內, 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 腰足淸也;
推而下之, 下而不上, 頭項痛也.
按之至骨, 脈氣少者, 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第一章
黃帝問曰 平人何如?
伯對曰 人一呼脈再動, 一吸脈亦再動, 呼吸定息脈五動, 閏以太息, 命曰平人.
平人者, 不病也. 常以不病調病人, 醫不病, 故爲病人平息以調之爲法.
人一呼脈一動, 一吸脈一動, 曰少氣.
人一呼脈三動, 一吸脈三動而躁, 尺熱曰病溫; 尺不熱, 脈滑曰病風; 脈 曰痺.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 脈絶不至曰死; 乍 乍數曰死.
第二章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 胃者, 平人之常氣也, 人无胃氣曰逆, 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病, 但弦无胃曰死; 胃而有毛曰秋病, 毛甚曰今病.
藏眞散於肝, 肝藏筋膜之氣也.
夏胃微鉤曰平, 鉤多胃少曰心病, 但鉤无胃曰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 石甚曰今病.
藏眞通於心, 心藏血脈之氣也.
長夏胃微 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无胃曰死; 弱有石曰冬病, 弱甚曰今病.
藏眞濡於脾, 脾藏肌肉之氣也.
秋胃微毛曰平, 毛多胃少曰肺病, 但毛无胃曰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甚曰今病.
藏眞高於肺, 以行榮衛陰陽也.
冬胃微石曰平, 石多胃少曰腎病, 但石无胃曰死; 石而有鉤曰夏病, 鉤甚曰今病.
藏眞下於腎, 腎藏骨髓之氣也.
胃之大絡, 名曰虛里, 貫 絡肺, 出於左乳下, 其動應衣, 脈宗氣也.
盛喘數絶者, 則病在中; 結而橫, 有積矣; 絶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動應衣, 宗氣泄也.
第三章
第一節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
寸口之脈, 中手短者, 曰頭痛.
寸口脈, 中手長者, 曰足脛痛,
寸口脈, 中手促上擊者, 曰肩背痛.
寸口脈, 沈而堅者, 曰病在中.
寸口脈, 浮而盛者, 曰病在外.
寸口脈, 沈而弱, 曰寒熱, 及疝 {{).하: 여자 뱃속에 괴있는 병. 흠집. 가: 뱃속의 오래된 병.
}}少腹痛.
寸口脈, 沈而橫, 曰脇下有積, 腹中有橫積痛.
寸口脈, 沈而喘, 曰寒熱.
脈盛滑堅者, 曰病在外.
脈小實而堅者, 病在內.
脈小弱以 , 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 謂之新病.
脈急者, 曰疝 少腹痛.
脈滑曰風, 脈 曰痺, 緩而滑曰熱中, 盛而緊曰脹.
第二節
脈從陰陽, 病易已; 脈逆陰陽, 病難已.
脈得四時之順, 曰病无他; 脈反四時及不間藏, 曰難已.
第三節
臂多靑脈, 曰脫血.
尺脈緩 {{). 校釋作 尺緩脈 .
}}, 謂之解 {{).역: 맥이 고르지 못하다. 잘먹는데 마른다.
}}.
安臥脈盛{{). 校釋作 謂之解 安臥. 尺熱 盛.
}}, 謂之脫血.
尺 脈滑, 謂之多汗.
尺寒脈細, 謂之後泄.
脈尺 {{). 校釋作 粗.
}}常熱者, 謂之熱中.
第四節
肝見庚辛死, 心見壬癸死, 脾見甲乙死, 肺見丙丁死, 腎見戊己死, 是謂眞藏見, 皆死.
第五節
頸脈動喘疾 , 曰水. 目 微腫, 如臥蠶起之狀, 曰水.
溺黃赤安臥者, 黃疸. 已食如飢者, 胃疸.
面腫曰風. 足脛腫曰水.
目黃者曰黃疸.
第六節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 姙子也.
第七節
脈有逆從四時, 未有藏形, 春夏而脈瘦{{). 校釋作 沈 .
}}, 秋冬而脈浮大, 命曰逆四時也.
風熱而脈靜, 泄而脫血脈實, 病在中; 脈虛, 病在外. 脈 堅者, 皆難治, 命曰反四時也.
第四章
人以水穀爲本, 故人絶水穀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 但得眞藏脈, 不得胃氣也.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 肝不弦腎不石也.
太陽脈至, 洪大以長;
少陽脈至, 乍數乍 , 乍短乍長;
陽明脈至, 浮大而短.
夫平心脈來, 累累如連珠, 如循琅{{).랑: 옥돌. 옥소리. 난간옥.
}} {{).간: 아름다운 돌.
}}, 曰心平, 夏以胃氣爲本.
病心脈來, 喘喘連屬, 其中微曲, 曰心病.
死心脈來, 前曲後居, 如操帶鉤, 曰心死.
平肺脈來, 厭厭 , 如落楡莢, 曰肺平, 秋以胃氣爲本.
病肺脈來, 不上不下, 如循 羽, 曰肺病.
死肺脈來, 如物之浮, 如風吹毛, 曰肺死.
平肝脈來, 弱招招, 如揭長竿末梢, 曰肝平, 春以胃氣爲本.
病肝脈來, 盈實而滑, 如循長竿, 曰肝病.
死肝脈來, 急益勁, 如新張弓弦, 曰肝死.
平脾脈來, 和柔相離, 如 踐地, 曰脾平, 長夏以胃氣爲本.
病脾脈來, 實而盈數, 如 擧足, 曰脾病.
死脾脈來, 銳堅如烏之喙, 如鳥之距, 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 曰脾死.
平腎脈來, 喘喘累累如鉤, 按之而堅, 曰腎平, 冬以胃氣爲本.
病腎脈來, 如引葛, 按之益堅, 曰腎病.
死腎脈來, 發如奪索, 如彈石, 曰腎死.
玉機眞藏論篇 第十九
第一章
黃帝問曰 春脈如弦, 何如而弦?
伯對曰 春脈者肝也, 東方木也, 萬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氣來 弱, 輕虛而滑, 端直以長, 故曰弦, 反此者病.
帝曰 何如而反?
伯曰 其氣來實而强,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帝曰 春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伯曰 太過則令人善忘{{). 校釋作 怒.
}}, 忽忽眩冒而 疾; 其不及則令人 痛引背, 下則兩脇 滿.
帝曰 善. 夏脈如鉤, 何如而鉤?
伯曰 夏脈者心也, 南方火也, 萬物之所以盛長也, 故其氣來盛去衰, 故曰鉤, 反此者病.
帝曰 何如而反?
伯曰 其氣來盛, 去亦盛,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不盛, 去反盛,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帝曰 夏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伯曰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 爲浸淫; 其不及則令人煩心, 上見 唾, 下爲氣泄.
帝曰 善. 秋脈如浮, 何如而浮?
伯曰 秋脈者肺也, 西方金也, 萬物之所以收成也, 故其氣來, 輕虛以浮, 來急去散, 故曰浮, 反此者病.
帝曰 何如而反?
伯曰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 兩傍虛,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帝曰 秋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伯曰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 然; 其不及則令人喘, 呼吸少氣而 , 上氣見血, 下聞病音.
帝曰 善. 冬脈如營, 何如而營?
伯曰 冬脈者腎也, 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以合藏也, 故其氣來沈以搏, 故曰營, 反此者病.
帝曰 何如而反?
伯曰 其氣來如彈石者,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帝曰 冬脈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伯曰 太過則令人解 ,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 {{).묘: 허구리. 배의 측부.
}}中淸, 脊中痛, 少腹滿, 小便變{{). 校釋作 小便變赤黃.
}}.
帝曰 善.
帝曰 四時之序, 逆從之變異也, 然脾脈獨何主?
伯曰 脾脈者土也, 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 然則脾善惡, 可得見之乎?
伯曰 善者不可得見, 惡者可見.
帝曰 惡者何如可見?
伯曰 其來如水之流者,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如鳥之喙者,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帝曰 夫子言脾爲孤藏, 中央土, 以灌四傍, 其太過與不及, 其病皆何如?
伯曰 太過則令人四支不擧; 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名曰重强.
帝瞿{{).구: 노려보다. 놀라서 보다. 둘러보다. 가슴 두근거리다. 두려워하다.
}}然而起, 再拜而稽首曰 善.
吾得脈之大要, 天下至數, 五色脈變, 揆度奇恒, 道在於一.
神轉不 {{).회: 돌아오다. 피하다. 回同.
}}, 則不轉, 乃失其機.
至數之要, 迫近以微, 著之玉版, 藏之藏府, 每旦讀之, 名曰玉機.
第二章
第一節
五藏受氣於其所生, 傳之於其所勝, 氣舍於其所生, 死於其所不勝.
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 至其所不勝, 病乃死, 此言氣之逆行也, 故死.
肝受氣於心, 傳之於脾, 氣舍於腎, 至肺而死.
心受氣於脾, 傳之於肺, 氣舍於肝, 至腎而死.
脾受氣於肺, 傳之於腎, 氣舍於心, 至肝而死.
肺受氣於腎, 傳之於肝, 氣舍於脾, 至心而死.
腎受氣於肝, 傳之於心, 氣舍於肺, 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
一日一夜五分之, 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第二節
黃帝曰 五藏相通, 移皆有次.
五藏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
不治, 法三月若六月, 若三日若六日, 傳五藏而當死, 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 "別於陽者, 知病從來; 別於陰者, 知死生之期."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第三節
是故風者, 百病之長也, 今風寒客於人, 使人毫毛畢直, 皮膚閉而爲熱, 當是之時, 可汗而發也;
或痺不仁腫痛, 當是之時, 可湯 {{).위: 고약 붙이다. 편안하게하다. 울: 다리다. 다리미.
}}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 病入舍於肺, 名曰肺痺, 發 上氣.
弗治, 肺卽傳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痺, 一名曰厥, 脇痛出食, 當是之時, 可按若刺耳.
弗治, 肝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 發 , 腹中熱, 煩心, 出黃,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 脾傳之腎, 病名曰疝 , 少腹寃熱而痛, 出白, 一名曰蠱,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
弗治, 腎傳之心, 病筋脈相引而急, 病名曰 , 當是之時, 可灸可藥.
弗治, 滿十日, 法當死.
腎因傳之心, 心卽復反傳而行之肺, 發寒熱, 法當三歲死, 此病之次也.
第四節
然其卒發者, 不必治於傳;
或其傳化有不以次, 不以次入者, 憂恐悲喜怒, 令不得以其次, 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怒則肝氣乘矣, 悲則肺氣乘矣, 恐則脾氣乘矣, 憂則心氣乘矣, 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 五五二十五變, 及其傳化. 傳, 乘之名也.
第三章
大骨枯 {{). 校釋作 槁.
}}, 大肉陷下, 中氣滿, 喘息不便, 其氣動形, 期六月死, 眞藏脈見, 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 , 大肉陷下, 中氣滿, 喘息不便, 內痛引肩項, 期一月死, 眞藏見, 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 , 大肉陷下, 中氣滿, 喘息不便, 內痛引肩項, 身熱脫肉破 {{).군: 창자속 기름. 살덩어리. 사태.
}},
眞藏見, 十月{{). 校釋作 日.
}}之內死.
大骨枯 , 大肉陷下, 肩髓內消, 動作益衰, 眞藏來{{). 校釋作 未.
}}見, 期一歲死, 見其眞藏, 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 , 大肉陷下, 中氣滿, 腹內痛, 心中不便, 肩項身熱, 破 脫肉, 目匡{{).광: 눈자위. 눈두덩.
}}陷,
眞藏見, 目不見人, 立死, 其見人者, 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 五藏絶閉, 脈道不通, 氣不往來, 譬於墮溺, 不可爲期.
其脈絶不來, 若人一息五六至, 其形肉不脫, 眞藏雖不見, 猶死也.
眞肝脈至, 中外急, 如循刀刃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色靑白不澤, 毛折, 乃死.
眞心脈至, 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色赤黑不澤, 毛折, 乃死.
眞肺脈至, 大而虛, 如以毛羽中人膚, 色白赤不澤, 毛折, 乃死.
眞腎脈至, 搏而絶, 如指彈石 然, 色黑黃不澤, 毛折, 乃死.
眞脾脈至, 弱而乍數乍 , 色黃靑不澤, 毛折, 乃死. 諸眞藏脈見者, 皆死不治也.
黃帝曰 見眞藏曰死, 何也?
伯曰 五藏者, 皆稟氣於胃, 胃者五藏之本也.
藏氣者, 不能自致於手太陰, 必因於胃氣, 乃至於手太陰也,
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爲, 而至於手太陰也.
故邪氣勝者, 精氣衰也; 故病甚者, 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 故眞藏之氣獨見,
獨見者, 病勝藏也, 故曰死.
帝曰 善.
第四章
第一節
黃帝曰 凡治病, 察其形氣色澤, 脈之盛衰, 病之新故, 乃治之, 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 謂之可治;
色澤以浮, 謂之易已;
脈從四時, 謂之可治;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命曰易治, 取之以時.
形氣相失, 謂之難治;
色夭不澤, 謂之難已;
脈實以堅, 謂之益甚;
脈逆四時, 爲不可治. 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 春得肺脈, 夏得腎脈, 秋得心脈, 冬得脾脈, 其至皆懸絶沈 者, 命曰逆.
四時未有藏形, 於春夏而脈沈 , 秋冬而脈浮大, 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 泄而脈大, 脫血而脈實, 病在中脈實堅, 病在外脈不實堅者, 皆難治.
第二節
黃帝曰 余聞虛實以決死生, 願聞其情.
伯曰 五實死, 五虛死.
帝曰 願聞五實五虛.
伯曰 脈盛, 皮熱, 腹脹, 前後不通, 悶 , 此謂五實.
脈細, 皮寒, 氣少, 泄利前後, 飮食不入, 此謂五虛.
帝曰 其時有生者, 何也?
伯曰 漿粥入胃, 泄注止, 則虛者活;
身汗, 得後利, 則實者活, 此其候也.
三部九候論篇 第二十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九鍼於夫子, 衆多博大, 不可勝數.
余願聞要道, 以屬子孫, 傳之後世.
著之骨髓, 藏之肝肺, {{)삽: 마시다. 입에 피 바르다. 합: 맛보다.
}}血而受, 不敢妄泄,
令合天道, 必有終始, 上應天光星辰歷紀, 下副四時五行.
貴賤更互{{). 校釋作 立.
}}, 冬陰夏陽, 以人應之奈何? 願聞其方.
伯對曰 妙乎哉, 問也! 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 願聞天地之至數, 合於人形血氣, 通決死生, 爲之奈何?
伯曰 天地之至數, 始於一, 終於九焉.
一者天, 二者地, 三者人, 因而三之, 三三者九, 以應九野.
故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 以決死生, 以處百病, 以調虛實, 而除邪疾.
第二章
帝曰 何謂三部?
伯曰 有下部, 有中部, 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 有天有地有人也, 必指而導之, 乃以爲眞{{). 校釋作 質.
}}.
上部天, 兩額之動脈; 上部地, 兩頰之動脈; 上部人, 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 手太陰也; 中部地, 手陽明也; 中部人, 手少陰也.
下部天, 足厥陰也; 下部地, 足少陰也; 下部人, 足太陰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地以候腎, 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 中部之候奈何?
伯曰 亦有天, 亦有地, 亦有人. 天以候肺, 地以候 中之氣, 人以候心.
帝曰 上部以何候之.
伯曰 亦有天, 亦有地, 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 地以候口齒之氣, 人以候耳目之氣.
三部者, 各有天, 各有地, 各有人.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 合則爲九, 九分爲九野, 九野爲九藏.
故神藏五, 形藏四, 合爲九藏.
五藏已敗, 其色必夭, 夭必死矣.
帝曰 以候奈何?
伯曰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調其氣之虛實, 實則寫之, 虛則補之.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 無問其病, 以平爲期.
第三章
第一節
帝曰 決死生奈何?
伯曰 形盛脈細, 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 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 參伍不調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 如參 {{).용: 방아찧다. 악기. 고요하다. 찌르다. 해 지다.
}}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 不可數者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 與衆藏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目內陷者死.
帝曰 何以知病之所在?
伯曰 察九候, 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 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 獨寒者病; 獨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 上去 五寸按之, 庶右手足當 而彈之{{). 校釋作 以左手足上去 五寸按之, 右手當 而彈之.
}},
其應過五寸以上, 然者不病;
其應疾, 中手渾渾然者病; 中手徐徐然者病;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 彈之不應者死.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疎乍數者死.
其脈代而鉤者, 病在絡脈.
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 一候後則病, 二候後則病甚, 三候後則病危.
所謂後者, 應不俱也.
察其府藏, 以知死生之期.
第二節
必先知經脈, 然後知病脈, 眞藏脈見者, 勝死{{). 校釋作 眞藏 見勝者死.
}}.
足太陽氣絶者, 其足不可屈伸, 死必戴眼.
帝曰 冬陰夏陽奈何?
伯曰 九候之脈, 皆沈細懸絶者爲陰, 主冬, 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數者爲陽, 主夏, 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熱病者, 以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 以日中死; 病風者, 以日夕死; 病水者, 以夜半死.
其脈乍疎乍數乍遲乍疾者, 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脫, 九候雖調, 猶死; 七診雖見, 九候皆從者, 不死.
所言不死者, 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 似七診之病而非也, 故言不死.
若有七診之病, 其脈候亦敗者死矣, 必發 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 與今之所方病, 而後各切循其脈, 視其經絡浮沈, 以上下逆從循之.
其脈疾者不病, 其脈遲者病. 脈不往來者死, 皮膚著者死.
第四章
帝曰 其可治者奈何?
伯曰 經病者治其經, 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其病者在奇邪, 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留瘦不移, 節而刺之.
上實下虛, 切而從之, 索其結絡脈, 刺出其血, 以見通之.
瞳子高者, 太陽不足; 戴眼者, 太陽已絶, 此決死生之要, 不可不察也.
手指及手外 上五指, 留鍼.
經脈別論篇 第二十一
第一章 動靜勇怯喘汗出於五藏 (질병53)
黃帝問曰 人之居處動靜勇怯, 脈亦爲之變乎?
伯對曰 凡人之驚恐 勞動靜, 皆爲變也.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 淫氣病肺.
有所墮恐, 喘出於肝, 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 喘出於肺, 淫氣傷心.
度水跌 , 喘出於腎與骨.
當是之時, 勇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爲病也.
故曰 診病之道, 觀人勇怯骨肉皮膚, 能知其情, 以爲診法也.
故飮食飽甚, 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 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 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 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 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 四時陰陽, 生病起於過用, 此爲常也.
第二章 食飮之氣歸輸藏府 (장상12)
食氣入胃, 散精於肝, 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 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 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於府. 府精神明, 留於四藏, 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 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飮入於胃,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光.
水精四布, 五經 行, 合於四時五藏, 陰陽揆度以爲常也.
第三章 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맥색15)
太陽藏獨至, 厥ㆍ喘ㆍ虛氣逆, 是陰不足ㆍ陽有餘也, 表裏當俱寫, 取之下兪.
陽明藏獨至, 是陽氣重幷也, 當寫陽補陰, 取之下兪.
少陽藏獨至, 是厥氣也, 前卒大, 取之下兪. 少陽獨至者, 一陽之過也.
太陰藏搏者, 用心省眞, 五脈氣少, 胃氣不平, 三陰也, 宜治其下兪, 補陽寫陰.
一陽獨嘯, 少陽厥也{{). 校釋作 二陰獨嘯, 少陰厥也.
}}, 陽幷於上, 四脈爭張, 氣歸於腎, 宜治其經絡, 寫陽補陰.
一陰至, 厥陰之治也, 眞虛 心, 厥氣留薄, 發爲白汗, 調食和藥, 治在下兪.
帝曰 太陽藏何象?
伯曰 象三陽而浮也.
帝曰 少陽藏何象?
伯曰 象一陽也, 一陽藏者, 滑而不實也.
帝曰 陽明藏何象?
伯曰 象大浮也.
太陰藏搏, 言伏鼓也. 二陰搏至, 腎沈不浮也.
藏氣法時論篇 第二十二
第一章
黃帝問曰 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 何如而從, 何如而逆? 得失之意, 願聞其事.
伯對曰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 更貴更賤, 以知死生, 以決成敗, 而定五藏之氣, 間甚之時, 死生之期也.
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肝主春, 足厥陰少陽主治, 其日甲乙,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 手少陰太陽主治, 其日丙丁, 心苦緩, 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長夏, 足太陰陽明主治, 其日戊己,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 手太陰陽明主治, 其日庚辛, 肺苦氣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
腎主冬, 足少陰太陽主治, 其日壬癸,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開 理, 致津液, 通氣也.
第二章
病在肝, 愈於夏; 夏不愈, 甚於秋; 秋不死, 持於冬, 起於春, 禁當風.
肝病者, 愈在丙丁; 丙丁不愈, 加於庚辛; 庚辛不死, 持於壬癸, 起於甲乙.
肝病者, 平旦慧{{) 혜: 영리하다. 깨닫다. 밝다. 마치다.
}}, 下 {{) 포: 申時. 저녁때.
}}甚, 夜半靜.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補之, 酸寫之.
病在心, 愈在長夏; 長夏不愈, 甚於冬; 冬不死, 持於春, 起於夏, 禁溫食熱衣.
心病者, 愈在戊己; 戊己不愈, 加於壬癸; 壬癸不死, 持於甲乙, 起於丙丁.
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靜. 心欲 , 急食鹹而 之, 用鹹補之, 甘寫之.
病在脾, 愈在秋; 秋不愈, 甚於春; 春不死, 持於夏, 起於長夏, 禁溫食飽食, 濕地濡衣.
脾病者, 愈在庚辛; 庚辛不愈, 加於甲乙; 甲乙不死, 持於丙丁, 起於戊己.
脾病者, 日 {{) 질: 未時. 해기울다. 일: 고운 모양.
}}慧, 日出甚, 下 靜.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用苦寫之, 甘補之.
病在肺, 愈在冬; 冬不愈, 甚於夏; 夏不死, 持於長夏, 起於秋, 禁寒飮食寒衣.
肺病者, 愈在壬癸; 壬癸不愈, 加於丙丁; 丙丁不死, 持於戊己, 起於庚辛.
肺病者, 下 慧, 日中甚, 夜半靜.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補之, 辛寫之.
病在腎, 愈在春; 春不愈, 甚於長夏; 長夏不死, 持於秋, 起於冬,
禁犯 {{) 쉬: 담금질하다. 물들이다. 굽다. 지지다.
}} {{) 애: 불빛. 덥다. 뜨겁다. 사르다.
}}熱食, 溫炙{{) 자(적): 구운고기. 굽다. 김쏘이다. 덥다. 노하다.
}}衣.
腎病者, 愈在甲乙; 甲乙不愈, 甚於戊己; 戊己不死, 持於庚辛, 起於壬癸.
腎病者, 夜半慧, 四季甚, 下 靜.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用苦補之, 鹹寫之.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 以勝相加, 至其所生而愈, 至其所不勝而甚, 至於所生而持, 自得其位而起.
必先定五藏之脈, 乃可言間甚之時, 死生之期也.
第三章
第一節
肝病者, 兩脇下痛引少腹, 令人善怒;
虛則目 {{) 황: 눈어둡다.
}} 無所見, 耳無所聞, 善恐如人將捕之.
取其經, 厥陰與少陽. 氣逆, 則頭痛, 耳聾不聰{{) 총: 귀밝다.
}}, 頰腫, 取血者.
第二節
心病者, 中痛, 脇支滿, 脇下痛, 膺背肩甲間痛, 兩臂內痛;
虛則 腹大, 脇下與腰相引而痛.
取其經, 少陰太陽, 舌下血者.
其變病, 刺 中血者.
第三節
脾病者, 身重善肌肉 , 足不收行, 善 {{) 계: 미치다. 제: 소아경기병. 혜: 간질.
}}, 脚下痛;
虛則腹滿腸鳴, 泄食不化.
取其經, 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第四節
肺病者, 喘 逆氣, 肩背痛, 汗出尻{{) 고: 꽁무니. 엉덩뼈. 볼기.
}}陰股{{) 고: 다리. 굳다.
}}膝 {{) 행: 정강뼈의 끝.
}}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耳聾 乾.
取其經, 太陰足太陽之外, 厥陰內血者.
第五節
腎病者, 腹大脛{{) 경: 정강이.
}}腫, 喘 身重, 寢汗出憎風;
虛則 中痛, 大腹小腹痛, 淸厥意不樂.
取其經, 少陰太陽血者.
第四章
肝色靑, 宜食甘, 粳{{) 갱: 메벼.
}}米牛肉棗葵{{) 규: 아욱. 해바라기.
}}皆甘.
心色赤, 宜食酸, 小豆犬肉李 {{) 구: 부추.
}}皆酸.
肺色白, 宜食苦, 麥羊肉杏 {{) 해: 염교.
}}皆苦.
脾色黃, 宜食鹹, 大豆豕肉栗藿{{) 곽: 청대콩. 콩잎. 곽향.
}}皆鹹.
腎色黑, 宜食辛, 黃黍{{) 서: 기장.
}} 肉桃 {{) 총: 파> 푸르다.
}}皆辛.
辛散, 酸收, 甘緩, 苦堅, 鹹 .
毒藥攻邪, 五穀爲養, 五果爲助, 五畜爲益, 五菜爲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也.
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鹹,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 或緩或急, 或堅或 , 四時五藏病, 隨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氣篇 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鹹入腎, 甘入脾, 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 心爲噫, 肺爲 , 肝爲語, 脾爲呑, 腎爲欠爲 {{).체: 재체기하다. 코골다.
}},
胃爲氣逆爲 {{).얼: 딸꾹질하다. 홰: 새우는 소리.
}}爲恐, 大腸小腸爲泄,
下焦溢爲水, 膀胱不利爲 {{).파리하다. 늙다. 곱사등이.
}}, 不約爲遺溺, 膽爲怒, 是謂"五病".
五精所幷: 精氣幷於心則喜, 幷於肺則悲, 幷於肝則憂, 幷於脾則畏, 幷於腎則恐,
是謂"五幷", 虛而相幷者也.
五藏所惡: 心惡熱, 肺惡寒, 肝惡風, 脾惡濕, 腎惡燥, 是謂"五惡".
五藏化液: 心爲汗, 肺爲涕{{).체: 울다. 눈물.
}}, 肝爲淚{{). 校釋作 . : 淚同.
}}, 脾爲涎{{).연: 침. 물흐르는 모양.
}}, 腎爲唾{{).타: 침. 침뱉다.
}}, 是謂"五液".
五味所禁: 辛走氣, 氣病無多食辛;
鹹走血, 血病無多食鹹;
苦走骨, 骨病無多食苦;
甘走肉, 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 筋病無多食酸; 是謂"五禁", 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 陰病發於骨, 陽病發於血, 陰病發於肉, 陽病發於冬, 陰病發於夏, 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 邪入於陽則狂, 邪入於陰則痺, 搏陽則爲 疾, 搏陰則爲 {{)음: 벙어리. 말못하는 병.
}},
陽入之陰則靜, 陰出之陽則怒, 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 春得秋脈, 夏得冬脈, 長夏得春脈, 秋得夏脈, 冬得長夏脈.
名曰陰出之陽, 病善怒不治. 是謂"五邪", 皆同命, 死不治.
五藏所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腎藏志, 是謂"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 心主脈, 肺主皮, 肝主筋, 脾主肉, 腎主骨, 是謂"五主".
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 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 肝脈絃, 心脈鉤, 脾脈代, 肺脈毛, 腎脈石, 是謂"五藏之脈".
血氣形志篇 第二十四
第一章
夫人之常數, 太陽常多血少氣, 少陽常少血多氣, 陽明常多氣多血,
少陰常少血多氣, 厥陰常多血少氣, 太陰常多氣少血, 此天之常數.
足太陽與少陰爲表裏, 少陽與厥陰爲表裏, 陽明與太陰爲表裏, 是爲足陰陽也.
手太陽與少陰爲表裏, 少陽與心主爲表裏, 陽明與太陰爲表裏, 是爲手之陰陽也.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乃去其所苦, 伺之所欲, 然後寫有餘, 補不足.
第二章
欲知背兪, 先度其兩乳間, 中折之, 更以他草度, 去半已, 卽以兩隅相 {{).주: 지탱하다. 찌르다. 막다. 비난하다.
}}也.
乃擧以度其背, 令其一隅居上, 齊脊大椎, 兩隅在下,
當其下隅者, 肺之兪也;
復下一度, 心之兪也;
復下一度左角, 肝之兪也;
右角, 脾之兪也;
復下一度, 腎之兪也. 是謂五藏之兪, 灸刺之度也.
第三章
形樂志苦, 病生於脈, 治之以灸刺;
形樂志樂, 病生於肉, 治之以鍼石;
形苦志樂, 病生於筋, 治之以 引;
形苦志苦, 病生於咽 , 治之以百藥;
形數驚恐, 經絡不通, 病生於不仁, 治之以按摩 藥. 是謂"五形志"也.
第四章
刺陽明, 出血氣,
刺太陽, 出血惡氣,
刺少陽, 出氣惡血,
刺太陰, 出氣惡血,
刺少陰, 出氣惡血,
刺厥陰, 出血惡氣也.
寶命全形論篇 第二十五
第一章
黃帝問曰 天覆地載, 萬物悉備, 莫貴於人.
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君王衆庶, 盡欲全形.
形之疾病, 莫知其情, 留淫日深, 著於骨髓, 心私慮之.
余欲鍼除其疾病, 爲之奈何?
伯對曰 夫 之味鹹者, 其氣令器津泄;
絃{{).현: 현악기. 새끼줄.
}}絶者, 其音嘶{{).시: 목메다. 목쉬다. 말울다. 울다.
}}敗;
木敷者, 其葉發;
病深者, 其聲 .
人有此三者, 是謂壞府, 毒藥無治, 短鍼無取, 此皆絶皮傷肉, 血氣爭黑.
第二章
帝曰 余念其痛, 心爲之亂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
百姓聞之, 以爲殘賊, 爲之奈何?
伯曰 夫人生於地, 懸命於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人能應四時者, 天地爲之父母; 知萬物者, 謂之天子.
天有陰陽, 人有十二節; 天有寒暑, 人有虛實.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 不失四時; 知十二節之理者, 聖智不能欺也;
能存八動之變{{). 校釋作 能存八動之變者.
}}, 五勝更立;
能達虛實之數者, 獨出獨入, {{).거: 입을 크게 벌리다. 겁: 누워 숨쉬다. 업: 입벌리다.
}}吟至微, 秋毫在目.
第三章
帝曰 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天地合氣, 別爲九野, 分爲四時, 月有小大, 日有短長, 萬物 至, 不可勝量.
虛實 吟, 敢問其方.
伯曰 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滅, 土得木而達, 金得火而缺, 水得土而絶, 萬物盡然, 不可勝竭.
故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黔{{).검: 검다. 검어지다. 황흑색. 금: 귀신이름.
}}首共餘食, 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 二曰知養身, 三曰知毒藥爲眞, 四曰制 石小大, 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
五法俱立, 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 虛者實之, 滿者泄之, 此皆衆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則地, 隨應而動, 和之者若響, 隨之者若影, 道無鬼神, 獨來獨往.
第四章
帝曰 願聞其道.
伯曰 凡刺之眞, 必先治神, 五藏已定, 九候已備, 後乃存鍼.
衆脈不見, 衆凶弗聞, 外內相得, 無以形先, 可玩往來, 乃施於人.
人有虛實, 五虛勿近, 五實勿遠, 至其當發, 間不容 {{).순: 눈깜박거리다. 瞬, , 同
}}.
手動若務, 鍼耀{{).요: 빛나다. 曜,燿同.
}}而勻{{).윤: 적다(少). 가지런하다. 두루. 균: 고르다.
}}, 靜意視義, 觀適之變, 是謂冥冥,
莫知其形, 見其烏烏, 見其稷稷, 從見其飛, 不知其誰, 伏如橫弩, 起如發機.
帝曰 何如而虛, 何如而實?
伯曰 刺虛者須其實, 刺實者須其虛.
經氣已至, 愼守勿失, 深淺在志, 遠近若一, 如臨深淵, 手如握虎, 神無營於衆物.
八正神明論篇 第二十六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 用鍼之服, 必有法則焉, 今何法何則?
伯對曰 法天則地, 合以天光.
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 氣定乃刺之.
是故天溫日明, 則人血 液, 而衛氣浮, 故血易寫, 氣易行;
天寒日陰, 則人血凝泣, 而衛氣沈.
月始生, 則血氣始精, 衛氣始行;
月郭滿, 則血氣實, 肌肉堅;
月郭空, 則肌肉減, 經絡虛, 衛氣去, 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是以天寒無刺, 天溫無疑.
月生無寫, 月滿無補, 月郭空無治, 是謂得時而調之.
因天之序, 盛虛之時, 移光定位, 正立而待之.
故日{{) '曰' 原本作'日', 張介賓, 吳昆, 張志聰, 高世 等 均改爲'曰'.
}}月生而寫, 是謂"藏虛";
月滿而補, 血氣揚溢, 絡有留血, 命曰"重實";
月郭空而治, 是謂"亂經".
陰陽相錯, 眞邪不別, 沈以留止, 外虛內亂, 淫邪乃起.
第二節
帝曰 星辰八正何候?
伯曰 星辰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 所以候八風之虛邪, 以時至者也;
四時者, 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 以時調之也, 八正之虛邪, 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虛, 而逢天之虛, 兩虛相感, 其氣至骨, 入則傷五藏, 工候救之, 弗能傷也.
故曰 天忌不可不知也.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善. 其法星辰者, 余聞之矣, 願聞"法往古"者.
伯曰 法往古者, 先知≪鍼經≫也.
驗於來今者, 先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以候氣之浮沈, 而調之於身, 觀其立有驗也.
觀其{{). 校釋作 於.
}}冥冥者, 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 而工獨知之,
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四時氣之浮沈, 參伍相合而調之,
工常先見之, 然而不形於外, 故曰觀於冥冥焉.
通於無窮者, 可以傳於後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異也, 然而不形見於外, 故俱不能見也.
視之無形, 嘗之無味, 故謂冥冥, 若神 {{).방: 비슷하여 구별하기 어려운 모양.
}} {{).불: 비슷하여 구별하기 어려운 모양.
}}.
虛邪者, 八正之虛邪氣也,
正邪者, 身形若用力, 汗出, 理開, 逢虛風. 其中人也微, 故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맹: 싹. 싹트다. 비롯하다.
}}牙{{).牙通芽.
}}, 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 盡調不敗而救之, 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 救其已敗. 救其已成者, 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 因病而敗之也.
知其所在者, 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 故曰"守其門戶"焉, 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第二節
帝曰 余聞補寫, 未得其意.
伯曰 寫必用方. 方者, 以氣方盛也, 以月方滿也, 以日方溫也, 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內鍼, 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鍼, 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鍼.
故曰 寫必用方, 其氣而行焉.
補必用員. 員者行也, 行者移也, 刺必中其榮, 復以吸排鍼也.
故員與方, 非鍼也.
故養神者, 必知形之肥瘦, 榮衛血氣之盛衰. 血氣者, 人之神, 不可不謹養.
第三章
帝曰 妙乎哉, 論也! 合人形於陰陽四時, 虛實之應, 冥冥之期, 其非夫子, 孰能通之!
然夫子數言形與神, 何謂形, 何謂神? 願卒聞之.
伯曰 請言形, 形乎形, 目冥冥, 問其所病, 索之於經, 慧然在前, 按之不得, 不知其情, 故曰形.
帝曰 何謂神?
伯曰 請言神, 神乎神, 耳不聞, 目明心開, 而志先, 慧然獨悟,
口弗能言, 俱視獨見, 適若昏, 昭然獨明, 若風吹雲, 故曰神.
三部九候爲之原, 九鍼之論, 不必存也.
離合眞邪論篇 第二十七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九鍼九篇, 夫子乃因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篇, 余盡通其意矣.
經言氣之盛衰, 左右傾移, 以上調下, 以左調右, 有餘不足, 補寫於榮{{) 校釋作 滎(형)
}}輸, 余知之矣.
此皆榮衛之傾移, 虛實之所生, 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
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 其病人何如, 取之奈何?
伯對曰 夫聖人之起度數, 必應於天地, 故天有宿度, 地有經水, 人有經脈.
天地溫和, 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 則經水凝泣;
天暑地熱, 則經水沸{{).비: 끓다. 불: 물뿌리다. 샘물이 솟아나오다. 용솟음치다.
}}溢;
卒風暴起, 則經水波涌而 {{).롱: 언덕. 밭두둑. 시골. 쇠퇴한 모양.
}}起.
夫邪之入於脈也, 寒則血凝泣, 暑則氣 澤.
虛邪因而入客, 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經之動脈, 其至也亦時 起, 其行於脈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 時大時小, 大則邪至, 小則平.
其行無常處, 在陰與陽, 不可爲度, 從而察之, 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 早 其路.
吸則內鍼, 無令氣 {{).오: 거스르다. 기뻐하지않다.
}};
靜以久留, 無令邪布;
吸則轉鍼, 以得氣爲故;
候呼引鍼, 呼盡乃去;
大氣皆出, 故命曰寫.
帝曰 不足者補之, 奈何?
伯曰 必先 {{).문: 어루만지다. 더듬다.
}}而循之, 切而散之, 推而按之, 彈而怒之, {{).조: 긁다. 손톱으로 찌르다.
}}而下之, 通而取之,
外引其門, 以閉其神.
呼盡內鍼, 靜以久留, 以氣至爲故, 如待所貴, 不知日暮, 其氣以至, 適而自護,
候吸引鍼, 氣不得出, 各在其處, 推闔其門, 令神氣存, 大氣留止, 故命曰補.
第二章
帝曰 候氣奈何?
伯曰 夫邪去絡入於經也, 舍於血脈之中, 其寒溫未相得, 如涌波之起也, 時來時去, 故不常在.
故曰 方其來也, 必按而止之, 止而取之, 無逢其衝而寫之.
眞氣者, 經氣也. 經氣大虛, 故曰 "其來不可逢", 此之謂也.
故曰 候邪不審, 大氣已過, 寫之則眞氣脫, 脫則不復, 邪氣復至, 而病益蓄.
故曰"其往不可追", 此之謂也.
不可 以髮者, 待邪之至時而發鍼寫矣. 若先若後者, 血氣已盡, 其病不可下.
故曰 知其可取如發機, 不知其取如 {{).구: 치다. 두드리다. 말을 끌다.
}}椎{{).추: 치다. 쇠망치. 메. 밀다. 뻣뻣하다. 굽정이.
}}.
故曰 "知機道者, 不可 以髮; 不知機者, 之不發", 此之謂也.
帝曰 補寫奈何?
伯曰 此攻邪也, 疾出以去盛血, 而復其眞氣,
此邪新客, 溶{{).용: 물이 성하다. 고요히흐르다. 한가한 모양. 성한 모양. 녹이다.
}}溶未有定處也, 推之則前, 引之則止, 逆而刺之, 溫血也.
刺出其血, 其病立已.
第三章
帝曰 善. 然眞邪以合, 波 不起, 候之奈何?
伯曰 審 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 審其病藏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 陰陽不別, 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 天以候天, 人以候人, 調之中府, 以定三部.
故曰 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 雖有大過且至, 工不能禁也.
誅罰無過, 命曰大惑, 反亂大經, 眞不可復,
用實爲虛, 以邪爲眞, 用鍼無義, 反爲氣賊, 奪人正氣,
以從爲逆, 榮衛散亂, 眞氣已失, 邪獨內著, 絶人長命, 予人夭殃.
不知三部九候, 故不能久長.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 因加相勝, 釋邪攻正, 絶人長命.
邪之新客來也, 未有定處, 推之則前, 引之則止, 逢而寫之, 其病立已.
通評虛實論篇 第二十八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何謂虛實?
伯對曰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帝曰 虛實何如?
伯曰 氣虛者肺虛也; 氣逆者足寒也.
非其時則生, 當其時則死.
餘藏皆如此.
帝曰 何謂重實?
伯曰 所謂重實者, 言大熱病, 氣熱脈滿, 是謂重實.
帝曰 經絡俱實何如, 何以治之?
伯曰 經絡皆實, 是寸脈急而尺緩也, 皆當治之.
故曰 滑則從, 則逆也.
夫虛實者, 皆從其物類始, 故五藏骨肉滑利, 可以長久也.
帝曰 絡氣不足, 經氣有餘, 何如?
伯曰 絡氣不足, 經氣有餘者, 脈口熱而尺寒也.
秋冬爲逆, 春夏爲從, 治主病者.
帝曰 經虛絡滿何如?
伯曰 經虛絡滿者, 尺熱滿脈口寒 也, 此春夏死, 秋冬生也.
帝曰 治此者奈何?
伯曰 絡滿經虛, 灸陰刺陽;
經滿絡虛, 刺陰灸陽.
帝曰 何謂重虛?
伯曰 脈氣上虛尺虛{{) 校釋作 虛氣虛尺虛.
}}, 是謂重虛.
帝曰 何以治之?
伯曰 所謂氣虛者, 言無常也;
尺虛者, 行步 {{).광: 겁내다. 두려워하다.
}}然;
脈虛者, 不象陰也.
如此者, 滑則生, 則死也.
第二章
帝曰 寒氣暴上, 脈滿而實何如?
伯曰 實而滑則生, 實而逆則死.
帝曰 脈實滿, 手足寒, 頭熱, 何如?
伯曰 春秋則生, 冬夏則死.
脈浮而 , 而身有熱者死.
帝曰 其形盡滿何如?
伯曰 其形盡滿者, 脈急大堅, 尺 而不應也, 如是者, 故從則生, 逆則死.
帝曰 何謂從則生, 逆則死?
伯曰 所謂從者, 手足溫也; 所謂逆者, 手足寒也.
帝曰 乳子而病熱, 脈懸小者何如?
伯曰 手足溫則生, 寒則死.
帝曰 乳子中風熱{{) 校釋作 乳子中風病熱.
}}, 喘鳴肩息者, 脈何如?
伯曰 喘鳴肩息者, 脈實大也, 緩則生, 急則死.
帝曰 腸 便血何如?
伯曰 身熱則死, 寒則生.
帝曰 腸 下白沫何如?
伯曰 脈沈則生, 脈浮則死.
帝曰 腸 下膿血何如?
伯曰 脈懸絶則死, 滑大則生.
帝曰 腸 之屬, 身大熱, 脈不懸絶何如?
伯曰 滑大者曰生, 懸 者曰死, 以藏期之.
帝曰 癲{{).전: 미치다.
}}疾何如?
伯曰 脈搏大滑, 久自已; 脈小堅急, 死不治.
帝曰 癲疾之脈, 虛實何如?
伯曰 虛則可治, 實則死.
帝曰 消 虛實何如?
伯曰 脈實大, 病久可治; 脈懸小堅, 病久不可治.
第三章
帝曰 形度骨度脈度筋度, 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 春 {{).극: 빠르다. 급하다. 성급하다. 다하다(極). 기: 자주. 창졸. 혁: 고치다.
}}治經絡, 夏 治經兪, 秋 治六府, 冬則閉塞, 閉塞者, 用藥而少鍼石也.
所謂少鍼石者, 非癰疽之謂也, 癰疽不得頃時回.
癰不知所, 按之不應手, 乍來乍已, 刺手太陰傍三 {{).유: 타박상. 멍들다. 흉터. 머리흔들다. 욱: 병.
}}與纓{{).영: 갓끈. 관끈. 말 배띠. 노끈. 동이다.
}}脈各二.
掖{{).액: 끼다. 겨드랑이. 궁곁채.
}}癰大熱, 刺足少陽五, 刺而熱不止, 刺手心主三, 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暴癰筋 {{).연: 주름. 줄어들다. 베짜다.
}}, 隨分而痛, 魄汗不盡, 胞氣不足, 治在經兪.
腹暴滿, 按之不下, 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 少陰兪去脊椎三寸傍五, 用員利鍼.
{{).곽: 빠르다. 흩어져 사라지다. 여닫는 모양. 곽란.
}}亂, 刺兪傍五, 足陽明及上傍三.
刺癎{{).간: 병. 간질. 俗字.
}}驚脈五, 鍼手太陰各五, 刺經太陽五,
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 足陽明一, 上 {{).과: 복숭아뼈. 발꿈치. 뛰다. 혼자말.
}}五寸刺三鍼.
第四章
凡治消 擊, 偏枯 厥, 氣滿發逆, 肥貴人{{) 校釋作 甘肥貴人.
}}, 則高粱之疾也.
隔塞閉絶, 上下不通, 則暴憂之病也.
暴厥而聾, 偏塞閉不通, 內氣暴薄也.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 故瘦留著也.
蹠{{).척: 뛰어오르다. 밟다. 이르다. 발바닥.
}}跛{{).파: 비틀거리다. 절름발이. 피: 비스듬히서다.
}}, 寒風濕之病也.
黃帝曰 黃疸暴痛, 癲疾厥狂, 久逆之所生也.
五藏不平, 六府閉塞之所生也.
頭痛耳鳴, 九竅不利, 腸胃之所生也.
太陰陽明論篇 第二十九
第一章
黃帝問曰 太陰陽明爲表裏, 脾胃脈也, 生病而異者何也?
伯對曰 陰陽異位, 更虛更實, 更逆更從, 或從內或從外, 所從不同, 故病異名也.
帝曰 願聞其異狀也.
伯曰 陽者, 天氣也, 主外; 陰者, 地氣也, 主內.
故陽道實, 陰道虛.
故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食飮不節ㆍ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府; 陰受之則入五藏.
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 上爲喘呼;
入五藏則 滿閉塞, 下爲 泄, 久爲腸 .
故喉主天氣, 咽主地氣.
故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 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 而下行至足.
故曰 "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脾病而四支不用, 何也?
伯曰 四支皆稟氣於胃, 而不得至經, 必因於脾, 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 四支不得稟水穀氣,
氣日以衰, 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 皆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第二節
帝曰 脾不主時, 何也?
伯曰 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時長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獨主於時也.
脾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頭足, 不得主時也.
第三節
帝曰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 而能爲之行其津液, 何也?
伯曰 足太陰者, 三陰也, 其脈貫胃ㆍ屬脾ㆍ絡 , 故太陰爲之行氣於三陰.
陽明者, 表也, 五藏六府之海也, 亦爲之行氣於三陽.
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 故爲胃行其津液.
四支不得稟水穀氣, 日以益衰, 陰道不利, 筋骨肌肉, 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陽明脈解篇 第三十
第一章
黃帝問曰 足陽明之脈病, 惡人與火,
聞木音則 然而驚, 鐘鼓不爲動, 聞木音而驚, 何也? 願聞其故.
伯對曰 陽明者胃脈也, 胃者土也, 故聞木音而驚者, 土惡木也.
帝曰 善. 其惡火, 何也?
伯曰 陽明主肉, 其脈血氣盛, 邪客之則熱, 熱甚則惡火.
帝曰 其惡人何也?
伯曰 陽明厥則喘而 , 則惡人.
帝曰 或喘而死者, 或喘而生者, 何也?
伯曰 厥逆連藏則死, 連經則生.
第二章
帝曰 善. 病甚則棄衣而走, 登高而歌, 或至不食數日, 踰{{).유: 넘다. 양쪽에 걸리다. 통과하다. 뛰어넘다. 걸출하다. 더욱.
}}垣{{).원: 담. 호위하다.
}}上屋,
所上之處, 皆非其素所能也, 病反能者何也?
伯曰 四支者, 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支實, 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 其棄衣而走者, 何也?
伯曰 熱盛於身, 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 其妄言罵 不避親 {{).소: 성기다. 疎 字.
}}而歌者, 何也?
伯曰 陽盛則使人妄言罵 不避親 , 而不欲食, 不欲食, 故妄走也.
熱論篇 第三十一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今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或愈或死,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 何也? 不知其解, 願聞其故.
伯對曰 巨陽者, 諸陽之屬也, 其脈連於風府, 故爲諸陽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 則爲病熱, 熱雖甚不死,
其兩感於寒而病者, 必不免於死.
第二章
帝曰 願聞其狀.
伯曰 傷寒一日, 巨陽受之, 故頭項痛, 腰脊强.
二日, 陽明受之, 陽明主肉, 其脈俠鼻, 絡於目, 故身熱目疼而鼻乾, 不得臥也.
三日, 少陽受之, 少陽主膽{{). 校釋作 骨.
}}, 其脈循脇, 絡於耳, 故 脇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 皆受其病, 而未入於藏者, 故可汗而已.
四日, 太陰受之, 太陰脈布胃中, 絡於 , 故腹滿而 乾.
五日, 少陰受之, 少陰脈貫腎, 絡於肺, 繫舌本, 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 厥陰受之, 厥陰脈循陰器, 而絡於肝, 故煩滿而囊{{).낭: 주머니. 자루.
}}縮.
三陰三陽, 五藏六府, 皆受病, 榮衛不行, 五藏不通, 則死矣.
第三章
其不兩感於寒者,
七日, 巨陽病衰, 頭痛少愈;
八日, 陽明病衰, 身熱少愈;
九日, 少陽病衰, 耳聾微聞;
十日, 太陰病衰, 腹減如故, 則思飮食;
十一日, 少陰病衰, 渴止不滿, 舌乾已而 ;
十二日, 厥陰病衰, 囊縱少腹微下, 大氣皆去, 病日已矣.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治之各通其藏脈, 病日衰已矣.
其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 可泄而已.
第四章
帝曰 熱病已愈, 時有所遺者, 何也?
伯曰 諸遺者, 熱甚而强食之, 故有所遺也.
若此者, 皆病已衰, 而熱有所藏, 因其穀氣相薄, 兩熱相合, 故有所遺也.
帝曰 善. 治遺奈何?
伯曰 視其虛實, 調其逆從, 可使必已矣.
帝曰 病熱當何禁之?
伯曰 病熱少愈, 食肉則復, 多食則遺, 此其禁也.
第五章
帝曰 其病兩感於寒者, 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伯曰 兩感於寒者,
病一日, 則巨陽與少陰俱病, 則頭痛口乾而煩滿;
二日, 則陽明與太陰俱病, 則腹滿身熱, 不欲食 {{).섬: 수다스럽다. 헛소리하며 앓다.
}}言;
三日, 則少陽與厥陰俱病, 則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 不知人, 六日死.
帝曰 五藏已傷, 六府不通, 榮衛不行, 如是之後, 三日乃死, 何也?
伯曰 陽明者, 十二經脈之長也, 其血氣盛,
故不知人, 三日其氣乃盡, 故死矣.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者, 爲病溫,
後夏至日者, 爲病暑, 暑當與汗皆出, 勿止.
刺熱篇 第三十二
第一章
肝熱病者, 小便先黃{{). 校釋作 先小便黃.
}}, 腹痛多臥身熱,
熱爭則狂言及驚, 脇滿痛, 手足躁, 不得安臥,
庚辛甚, 甲乙大汗, 氣逆則庚辛死, 刺足厥陰少陽.
其逆則頭痛員員, 脈引衝頭也.
心熱病者, 先不樂, 數日乃熱.
熱爭則卒心痛, 煩悶善嘔, 頭痛面赤無汗,
壬癸甚, 丙丁大汗, 氣逆則壬癸死, 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 先頭重頰痛, 煩心顔靑, 欲嘔身熱,
熱爭則腰痛不可用 仰{{). 校釋作 俯仰.
}}, 腹滿泄, 兩 痛,
甲乙甚, 戊己大汗, 氣逆則甲乙死, 刺足太陰陽明.
肺熱病者, 先淅{{).석: 쌀 일다. 빗소리.
}}然厥, 起毫毛惡風寒, 舌上黃身熱.
熱爭則喘 , 痛走 膺背, 不得大息, 頭痛不堪{{).감: 견디다. 이기다. 맡다. 가능하다.
}}, 汗出而寒,
丙丁甚, 庚辛大汗, 氣逆則丙丁死, 刺手太陰陽明, 出血如大豆, 立已.
腎熱病者, 先腰痛 {{).행: 등뒤뼈.
}} {{).산: 아프다.
}}, 苦渴數飮, 身熱.
熱爭則項痛而强, 寒且 , 足下熱, 不欲言,
其逆則項痛員員澹{{).담: 물이 바람따라 움직이는 모양. 고요하다. 싱겁다. 담박하다.
}}澹{{). 校釋作 淡淡.
}}然.
戊己甚, 壬癸大汗, 氣逆則戊己死, 刺足少陰太陽.
諸汗者, 至其所勝日, 汗出也.
肝熱病者, 左頰先赤,
心熱病者, 顔先赤,
脾熱病者, 鼻先赤,
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 先赤.
病雖未發, 見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熱病從部所起者, 至期而已;
其刺之反者, 三周而已; 重逆則死.
諸當汗者, 至其所勝日, 汗大出也.
諸治熱病, 以飮之寒水, 乃刺之, 必寒衣之, 居止寒處, 身寒而止也.
第二章
熱病先 脇痛, 手足躁, 刺足少陽, 補足太陰, 病甚者爲五十九刺.
熱病始手臂痛者, 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熱病始於頭首者, 刺項太陽而汗出止.
熱病始於足脛者, 刺足陽明而汗出止.
熱病先身重骨痛, 耳聾好瞑{{).명: 눈감다. 눈이 흐리다. 장님. 확실히 보이지 않다.
}}, 刺足少陰, 病甚, 爲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현: 아찔하다. 현혹하다. 눈부시다. 어지럽다. 현묘하다.
}}冒{{).모: 감기. 무릅쓰다. 가리다. 거짓칭하다. 쓰개.
}}而熱, 脇滿, 刺足少陰少陽.
太陽之脈, 色榮 {{).관(권): 콧마루. 광대뼈.
}}骨, 熱病也, 榮未交{{). 校釋作 夭.
}}, 曰 "今且得汗, 待時而已".
與厥陰脈爭見者, 死期不過三日.
其熱病內連腎, 少陽之脈色也.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 熱病也, 榮未交{{). 校釋作 夭.
}}, 曰 "今且得汗, 待時而已".
與少陰脈爭見者, 死期不過三日.
第三章
熱病, 氣穴三椎下間, 主 中熱,
四椎下間, 主 中熱,
五椎下間, 主肝熱,
六椎下間, 主脾熱,
七椎下間, 主腎熱, 榮在 {{).제(저): 등. 볼기.
}}也, 項上三椎陷者, 中也.
頰下逆 爲大 , 下牙車爲腹滿, 後爲脇痛, 頰上者, 上也.
評熱病論篇 第三十三
第一章
黃帝問曰 有病溫者, 汗出輒{{).첩: 오로지. 문득. 번번이. 발병들다.
}}復熱, 而脈躁疾不爲汗衰, 狂言不能食, 病名爲何?
伯對曰 病名"陰陽交", 交者死也.
帝曰 願聞其說.
伯曰 "人{{). 校釋作 人之.
}}所以汗出"者, 皆生於穀, 穀生於精.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勝"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復熱"者邪氣也, 汗者精氣也, 今汗出而輒復熱者, 是邪勝也.
"不能食"者, 精無 {{).비: 돕다. 시키다. 따르다.
}}也, 病而留者, 其壽可立而傾也.
且夫≪熱論≫曰 "汗出而脈尙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 此不勝其病也, 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
今見三死, 不見一生, 雖愈必死也.
第二章
帝曰 有病身熱汗出煩滿, 煩滿不爲汗解, 此爲何病?
伯曰 汗出而身熱者, 風也, 汗出而煩滿不解者, 厥也, 病名曰"風厥".
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巨陽主氣, 故先受邪, 少陰與其爲表裏也, 得熱則上從之, 從之則厥也.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表裏刺之, 飮之服湯.
第三章
帝曰 "勞風"爲病何如?
伯曰 勞風法在肺下, 其爲病也, 使人强上冥視, 唾出若涕, 惡風而振寒, 此爲勞風之病.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以救 仰{{). 校釋作 俯仰.
}}.
巨陽引精者三日, 中年者五日, 不精者七日,
出靑黃涕, 其狀如膿, 大如彈丸, 從口中若鼻中出, 不出則傷肺, 傷肺則死也.
第四章
帝曰 有病"腎風"者, 面 {{).부: 육부. 발. 종기. 붙다.
}} {{).방(망): 병으로 고생하다. 술로 앓다.
}}然壅, 害於言, 可刺不?
伯曰 虛不當刺, 不當刺而刺, 後五日其氣必至.
帝曰 其至何如?
伯曰 至必少氣時熱, 時熱從 背上至頭,
汗出手熱, 口乾苦渴, 小便黃, 目下腫, 腹中鳴,
身重難以行, 月事不來, 煩而不能食, 不能正偃{{).언: 엎어지다. 복종하다. 눕다. 나른하다.
}}, 正偃則 ,
病名曰"風水", 論在≪刺法≫中.
帝曰 願聞其說.
伯曰 邪之所湊{{).주: 항구. 모이다. 나가다. 피부.
}}, 其氣必虛, 陰虛者, 陽必湊之, 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小便黃"者, 少腹中有熱也;
"不能正偃"者, 胃中不和也;
"正偃則 甚", 上迫肺也;
諸有水氣者, 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帝曰 何以言?
伯曰 水者陰也, 目下亦陰也, 腹者至陰之所居, 故水在腹者, 必使"目下腫"也.
眞氣上逆, 故口苦舌乾, 臥不得正偃, 正偃則 , 出淸水也.
諸水病者, 故不得臥, 臥則驚, 驚則 甚也.
"腹中鳴"者, 病本於胃也.
薄脾則"煩不能食", 食不下者, 胃脘隔也.
"身重難以行"者, 胃脈在足也;
"月事不來"者, 胞脈閉也,
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 今氣上迫肺, 心氣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來也.
帝曰 善.
逆調論篇 第三十四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 人身非常溫也, 非常熱也, 爲之熱而煩滿者, 何也?
伯對曰 陰氣少而陽氣勝, 故熱而煩滿也.
第二節
帝曰 人身非衣寒也, 中非有寒氣也, 寒從中生者何?
伯曰 是人, 多痺氣也, 陽氣少, 陰氣多, 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人有四支熱, 逢風寒, 如炙如火者, 何也?
伯曰 是人者, 陰氣虛, 陽氣盛,
四支者陽也, 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
少水不能滅盛火, 而陽獨治, 獨治者不能生長也, 獨勝而止耳.
"逢風而如炙如火"者, 是人當肉 也.
第二節
帝曰 人有身寒, 湯火不能熱, 厚衣不能溫, 然不凍慄, 是爲何病?
伯曰 是人者, 素腎氣勝{{). 校釋作 盛.
}}, 以水爲事,
太陽氣衰, 腎脂枯不長, 一水不能勝兩火.
腎者水也, 而生於骨, 腎不生, 則髓不能滿, 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凍慄"者, 肝一陽也, 心二陽也, 腎孤藏也,
一水不能勝二火, 故不能凍慄, 病名曰骨痺, 是人當攣節也.
第三章
帝曰 人之肉苛者, 雖近衣絮{{).서: 헌솜. 솜. 두건. 처: 간 맞추다. 가: 실 얼크러지다.
}}, 猶尙苛也, 是謂何疾?
伯曰 榮氣虛, 衛氣實也.
榮氣虛則不仁; 衛氣虛則不用, 榮衛俱虛, 則不仁且不用, 肉如故也.
人身與志不相有, 曰死.
第四章
帝曰 人有逆氣,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
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有得臥, 行而喘者,
有不得臥, 不能行而喘者,
有不得臥, 臥而喘者, 皆何藏使然? 願聞其故.
伯曰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 是陽明之逆也.
足三陽者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 胃脈也, 胃者六府之海, 其氣亦下行, 陽明逆不得從其道, 故"不得臥"也.
≪下經≫曰 "胃不和則臥不安", 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此肺之絡脈逆也.
絡脈不得隨經上下, 故留經而不行, 絡脈之病人也微, 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臥, 臥則喘"者, 是水氣之客也.
夫水者, 循津液而流也, 腎者水藏, 主津液, 主臥與喘也.
帝曰 善.
論篇 第三十五
第一章
黃帝問曰 夫 皆生於風, 其蓄作有時者, 何也?
伯對曰 之始發也, 先起於毫毛, 伸欠乃作, 寒慄鼓 , 腰脊俱痛,
寒去則內外皆熱, 頭痛如破, 渴欲冷飮.
帝曰 何氣使然? 願聞其道.
伯曰 陰陽上下交爭, 虛實更作, 陰陽相移也.
陽幷於陰, 則陰實而陽虛, 陽明虛, 則"寒慄鼓 "也;
巨陽虛, 則"腰背頭項痛",
三陽俱虛, 則陰氣勝, 陰氣勝, 則骨寒而痛; 寒生於內, 故中外皆寒.
陽盛則外熱, 陰虛則內熱, "外內皆熱", 則喘而渴, 故"欲冷飮"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 熱氣盛, 藏於皮膚之內ㆍ腸胃之外, 此榮氣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 , 理開,
因得秋氣, 汗出遇風, 及得之以浴, 水氣舍於皮膚之內, 與衛氣幷居.
衛氣者, 晝日行於陽, 夜行於陰.
此氣得陽而外出, 得陰而內薄, 內外相薄, 是以日作.
第二章
帝曰 其間日而作者, 何也?
伯曰 其氣之舍深, 內薄於陰, 陽氣獨發, 陰邪內著, 陰與陽爭不得出, 是以間日而作也.
帝曰 善. 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 何氣使然?
伯曰 邪氣客於風府, 循 {{).려: 등골. 고기. 힘세다.
}}而下,
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 其明日, 日下一節, 故其作也晏.
此先客於脊背也, 每至於風府則 理開, 理開則邪氣入, 邪氣入則病作,
以此日作稍{{).초: 점점. 녹. 균등하다. 조금.
}}益晏也.
其出於風府, 日下一節, 二十五日, 下至 骨,
二十六日, 入於脊內, 注於伏 之脈, 其氣上行,
九日, 出於缺盆之中, 其氣日高, 故作日益早也.
其間日發者, 由邪氣內薄於五藏, 橫連募原也,
其道遠, 其氣深, 其行遲, 不能與衛氣俱行, 不得皆出, 故間日乃作也.
第三章
帝曰 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 理乃發, 發則邪氣入, 入則病作,
今衛氣日下一節, 其氣之發也, 不當風府, 其日作者柰何?
伯曰 此邪氣客於頭項, 循 而下者也,
故虛實不同, 邪中異所, 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故邪中於頭項者, 氣至頭項而病;
中於背者, 氣至背而病;
中於腰脊者, 氣至腰脊而病;
中於手足者, 氣至手足而病.
衛氣之所在, 與邪氣相合, 則病作.
故風無常府, 衛氣之所發, 必開其 理,
邪氣之所合, 則其府也.
帝曰 善.
第四章
夫風之與 也, 相似同類, 而風獨常在, 得有時而休者, 何也?
伯曰 風氣留其處, 故常在;
氣隨經絡沈以內薄, 故衛氣應乃作.
帝曰 先寒而後熱者, 何也?
伯曰 夏傷於大暑, 其汗大出, 理開發,
因遇夏氣 {{).처: 구름 피어오르는 모양. 날씨가 쌀쌀하다.
}}滄{{).창: 물이름. 차다.
}}之水寒{{). 校釋作 小寒迫之.
}}, 藏於 理皮膚之中, 秋傷於風, 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 而後傷於風, 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 名曰寒 .
帝曰 先熱而後寒者, 何也?
伯曰 此先傷於風, 而後傷於寒, 故"先熱而後寒"也, 亦以時作, 名曰溫 .
其但熱而不寒者, 陰氣先絶, 陽氣獨發, 則少氣煩寃, 手足熱而欲嘔, 名曰 .
第五章
帝曰 夫經言"有餘者寫之, 不足者補之", 今熱爲有餘, 寒爲不足.
夫 者之寒, 湯火不能溫也,
及其熱, 水不能寒也, 此皆有餘不足之類.
當此之時, 良工不能止, 必須其自衰, 乃刺之, 其故何也? 願聞其說.
伯曰 經言無刺 {{).혹: 불로 뜨거워지다. 불이 활활 타다. 뜨거운 모양.
}} 之熱,
無刺渾{{).혼: 섞여 흐르는 소리. 흐리다. 크다. 성하다. 많이 흐르다.
}}渾之脈,
無刺 {{).록: 거르다. 스미다. 새다. 젖다.
}} 之汗, 故爲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 之始發也, 陽氣幷於陰, 當是之時, 陽虛而陰盛, 外無氣, 故"先寒慄"也.
陰氣逆極, 則復出之陽, 陽與陰復幷於外, 則陰虛而陽實, 故"先熱而渴".
夫 氣者, 幷於陽則陽勝, 幷於陰則陰勝, 陰勝則寒, 陽勝則熱.
者, 風寒之氣不常也, 病極則復.
至病{{). 校釋作 則復至. 病
}}之發也, 如火之熱, 如風雨, 不可當也.
故經言曰 "方其盛時, 必毁{{). 校釋作 勿敢毁傷.
}}; 因其衰也, 事必大昌", 此之謂也.
夫 之未發也, 陰未幷陽, 陽未幷陰,
因而調之, 眞氣得安, 邪氣乃亡,
故工不能治其已發, 爲其氣逆也.
帝曰 善. 攻之柰何, 早晏何如?
伯曰 之且發也, 陰陽之且移也, 必從四末始也,
陽已傷, 陰從之, 故先其時堅束其處, 令邪氣不得入, 陰氣不得出,
審候見之, 在孫絡盛堅而血者, 皆取之, 此眞往而未得幷者也.
帝曰 不發, 其應何如?
伯曰 氣者, 必更盛更虛, 當氣之所在也,
病在陽則熱而脈躁;
在陰則寒而脈靜;
極則陰陽俱衰, 衛氣相離, 故病得休;
衛氣集, 則復病也.
第六章
帝曰 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 或渴或不渴, 其故何也?
伯曰 其間日者, 邪氣與衛氣客於六府, 而有時相失, 不能相得, 故休數日乃作也.
者, 陰陽更勝也, 或甚或不甚, 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 論言"夏傷於暑, 秋必病 ", 今 不必應者, 何也?
伯曰 此應四時者也. 其病異形者, 反四時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
以冬病者寒不甚,
以春病者惡風,
以夏病者多汗.
第七章
帝曰 夫病溫 與寒 而皆安舍, 舍於何藏?
伯曰 溫 者, 得之冬中於風, 寒氣藏於骨髓之中,
至春則陽氣大發, 邪氣不能自出,
因遇大暑, 腦髓 , 肌肉消, 理發泄, 或有所用力, 邪氣與汗皆出,
此病藏於腎, 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如是者, 陰虛而陽盛, 陽盛則熱矣.
衰則氣復反入, 入則陽虛, 陽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 名曰溫 .
帝曰 何如?
伯曰 者, 肺素有熱, 氣盛於身, 厥逆上衝, 中氣實而不外泄,
因有所用力, 理開, 風寒舍於皮膚之內, 分肉之間而發,
發則陽氣盛, 陽氣盛而不衰, 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 故但熱而不寒,
氣內藏於心, 而外舍於分肉之間, 令人消 脫肉, 故命曰 .
帝曰 善.
刺 篇 第三十六
第一章
足太陽之 , 令人腰痛頭重, 寒從背起, 先寒後熱, {{).갈: 더위먹다. 빛나다. 할: 덥다.
}} 然,
熱止汗出, 難已, 刺 中出血.
足少陽之 , 令人身體解 , 寒不甚, 熱不甚, 惡見人, 見人心 然,
熱多汗出甚, 刺足少陽.
足陽明之 , 令人先寒 淅 淅, 寒甚久乃熱,
熱去汗出, 喜見日月光火氣, 乃快然, 刺足陽明 上.
足太陰之 , 令人不樂, 好大息, 不嗜食,
多寒熱汗出, 病至則善嘔, 嘔已乃衰, 卽取之.
足少陰之 , 令人嘔吐甚, 多寒熱, 熱多寒少,
欲閉戶 {{).유: 들창. 향하다. 인도하다.
}}而處, 其病難已.
足厥陰之 , 令人腰痛少腹滿, 小便不利, 如 {{).륭: 파리하다. 가쁘다. 늙다. 곱추. 同.
}}狀, 非 也, 數便,
意恐懼氣不足, 腹中 {{).읍: 위태하다. 답답하다. 근심하다.
}} , 刺足厥陰.
第二章
肺 者, 令人心寒, 寒甚熱, 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 刺手太陰陽明.
心 者, 令人煩心甚, 欲得淸水, 反寒多, 不甚熱, 刺手少陰.
肝 者, 令人色蒼蒼然, 太息, 其狀若死者, 刺足厥陰見血.
脾 者, 令人寒, 腹中痛. 熱則腸中鳴, 鳴已汗出, 刺足太陰.
腎 者, 令人 寒, 腰脊痛宛{{).완: 흡사하다. 사양하는 모양. 죽는 모양. 울: 쌓다.
}}轉, 大便難, 目 {{).현: 눈부시다. 혼란하다. 현기증. 순: 눈 깜박이다. 눈부시다.
}} 然, 手足寒, 刺足太陽少陰.
胃 者, 令人且病也, 善飢而不能食, 食而支滿腹大, 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第三章
第一節
發身方熱, 刺 上動脈, 開其空出其血, 立寒.
方欲寒, 刺手陽明太陰, 足陽明太陰.
第二節
脈滿大急, 刺背兪, 用中鍼傍五 {{).거: 갈비. 열다. 가다.
}}兪各一, 適肥瘦, 出其血也.
脈小實急, 灸脛少陰, 刺指井.
脈滿大急, 刺背兪, 用五 兪背兪各一, 適行至於血也.
脈緩大虛, 便宜用藥, 不宜用鍼.
凡治 , 先發如食頃, 乃可以治, 過之則失時也.
諸 而脈不見, 刺十指閒{{).간: 틈. 사이. 용서하다. 간략하다. 한: 안존하다. 가깝다. 한가하다. 間:閒俗字.
}}出血, 血去必已.
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 盡取之.
第三節
十二 者, 其發各不同時,
察其病形, 以知其何脈之病也.
先其發時, 如食頃而刺之, 一刺則衰, 二刺則知, 三刺則已,
不已, 刺舌下兩脈出血; 不已, 刺 中盛經出血, 又刺項已下俠脊者, 必已.
舌下兩脈者, 廉泉也.
第四章
刺 者, 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 先刺之.
先頭痛及重者, 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閒出血,
先項背痛者, 先刺之.
先腰脊痛者, 先刺 中出血,
先手臂痛者, 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閒,
先足脛 痛者, 先刺足陽明十指閒出血.
風 , 發則汗出惡風, 刺三陽經背兪之血者,
痛甚按之不可, 名曰 髓病, 以 {{).참: 돌침. 보습. 찌르다. 끌.
}}鍼, 鍼絶骨出血, 立已.
身體小痛, 刺至陰{{). 校釋作 刺.
}}.
諸陰之井無出血, 間日一刺.
不渴, 閒日而作, 刺足太陽;
渴而閒日作, 刺足少陽.
溫 汗不出, 爲五十九刺.
氣厥論篇 第三十七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五藏六府, 寒熱相移者何?
伯曰 腎移寒於肝{{) 校釋作 脾.
}}, 癰腫少氣.
脾移寒於肝, 癰腫筋攣.
肝移寒於心, 狂隔中.
心移寒於肺, 肺消, 肺消者飮一 二, 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 爲涌水,
涌水者, 按腹不堅, 水氣客於大腸, 疾行則鳴濯濯, 如囊 漿, 水之病也.
第二章
脾移熱於肝, 則爲驚 .
肝移熱於心, 則死.
心移熱於肺, 傳爲 消.
肺移熱於腎, 傳爲柔 {{).치: 나쁘다. 풍병.
}}.
腎移熱於脾, 傳爲虛, 腸 死, 不可治.
第三章
胞移熱於膀胱, 則 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 腸不便, 上爲口 {{).미: 순록. 추한사람. 물가. 눈썹. 궁궁이.
}}.
小腸移熱於大腸, 爲 {{).복: 범모양. 복희씨.
}} 爲沈.
大腸移熱於胃, 善食而瘦人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 亦曰食亦.
膽移熱於腦, 則辛 {{).알: 콧대. 콧마루.
}}鼻淵, 鼻淵者, 濁涕下不止也, 傳爲 {{).멸: 피칠하다. 코피.
}}瞑目.
故得之氣厥也.
論篇 第三十八
第一章
黃帝問曰 肺之令人 , 何也?
伯對曰 五藏六府, 皆令人 , 非獨肺也.
帝曰 願聞其狀.
伯曰 皮毛者, 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 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飮食入胃, 從肺脈上至於肺, 則肺寒, 肺寒則外內合, 邪因而客之, 則爲肺 .
五藏各以其時受病, 非其時, 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 故五藏各以治, 時感於寒則受病, 微則爲 , 甚則爲泄爲痛.
乘秋則肺先受邪, 乘春則肝先受之,
乘夏則心先受之, 乘至陰則脾先受之, 乘冬則腎先受之.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何以異之?
伯曰 肺 之狀, 而喘息有音, 甚則唾血.
心 之狀, 則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경: 산느릅나무. 병. 곧다. 가시. 가짜. 강경하다.
}}狀, 甚則咽腫喉痺.
肝 之狀, 則兩脇下痛, 甚則不可以轉, 轉則兩 下滿.
脾 之狀, 則右脇下痛, 陰陰引肩背, 甚則不可以動, 動則 劇.
腎 之狀, 則腰背相引而痛, 甚則 涎.
第二節
帝曰 六府之 柰何, 安所受病?
伯曰 五藏之久 , 乃移於六府,
脾 不已, 則胃受之, 胃 之狀, 而嘔, 嘔甚則長蟲出.
肝 不已, 則膽受之, 膽 之狀, 嘔膽汁.
肺 不已, 則大腸受之, 大腸 狀, 而遺失{{). 校釋作 矢.
}}.
心 不已, 則小腸受之, 小腸 狀, 而失氣, 氣與 俱失.
腎 不已, 則膀胱受之, 膀胱 狀, 而遺溺.
久 不已, 則三焦受之, 三焦 狀, 而腹滿, 不欲食飮.
此皆聚於胃, 關於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第三節
帝曰 治之柰何?
伯曰 治藏者, 治其兪; 治府者, 治其合; 浮腫者, 治其經.
帝曰 善.
擧痛論篇 第三十九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善言天者, 必有驗於人;
善言古者, 必有合於今;
善言人者, 必有厭於己.
如此, 則道不惑而要數極, 所謂明也.
今余問於夫子, 令言而可知, 視而可見, 而可得,
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 可得而聞乎?
伯再拜稽首對曰 何道之問也?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願聞人之五藏卒痛, 何氣使然?
伯對曰 經脈流行不止, 環周不休, 寒氣入經而稽遲, 泣而不行,
客於脈外, 則血少,
客於脈中, 則氣不通, 故卒然而痛.
第二節
帝曰 其痛或卒然而止者, 或痛甚不休者;
或痛甚不可按者, 或按之而痛止者, 或按之無益者,
或喘動應手者,
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 或脇肋{{).륵: 갈비뼈.
}}與少腹相引而痛者, 或腹痛引陰股者,
或痛宿昔而成積者,
或卒然痛死不知人, 有少閒復生者,
或痛而嘔者,
或腹痛而後泄者, 或痛而閉不通者,
凡此諸痛, 各不同形, 別之奈何?
第三節
伯曰 寒氣客於脈外, 則脈寒,
脈寒則縮 {{).권: 몸이 오그라져 펴지지 않다. 굽히다.
}}, 縮 則脈 {{).줄: 깊게 붉다. 꿰매다. 굽혔다 폈다하다. 출: 물러가다.
}}急, 急則外引小絡, 故卒然而痛.
得炅{{).경: 나타나다. 빛나다. 덥다. 영: 연기나는 모양. 계: 빛나다.
}}則痛立止, 因重中於寒, 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 與炅氣相薄, 則脈滿, 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寒氣稽留, 炅氣從上, 則脈充大而血氣亂, 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閒ㆍ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絡急引故痛,
按之則血氣散, 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 則深按之不能及, 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 衝脈起於關元, 隨腹直上,
寒氣客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氣因之, 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兪之脈則脈泣, 脈泣則血虛, 血虛則痛,其兪注於心, 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 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 厥陰之脈者, 絡陰器繫於肝,
寒氣客於脈中, 則血泣脈急, 故脇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 寒氣上及少腹, 血泣在下相引, 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ㆍ絡血之中, 血泣,
不得注於大經, 血氣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藏, 厥逆上泄, 陰氣竭, 陽氣未入,
故卒然痛, 死不知人, 氣復反, 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 小腸不得成聚, 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 腸中痛, 熱焦渴, 則堅乾不得出, 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 所謂"言而可知"者也.
第三章
"視而可見", 柰何?
伯曰 五藏六府, 固盡有部,
視其五色, 黃赤爲熱, 白爲寒, 靑黑爲痛, 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 " 而可得", 奈何?
伯曰 視其主病之脈, 堅而血及陷下者, 皆可 而得也.
第四章
帝曰 善. 余知百病生於氣也,
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寒則氣收, 炅則氣泄, 驚則氣亂, 勞則氣耗, 思則氣結,
九氣不同, 何病之生?
伯曰 怒則氣逆, 甚則嘔血及 泄, 故氣上矣.
喜則氣和志達, 榮衛通利, 故氣緩矣.
悲則心係急, 肺布葉擧, 而上焦不通, 榮衛不散, 熱氣在中, 故氣消矣.
恐則精却, 却則上焦閉, 閉則氣還, 還則下焦脹, 故氣不行矣.
寒則 理閉, 氣不行, 故氣收矣.
炅則 理開, 榮衛通汗大泄, 故氣泄.
驚則心無所倚, 神無所歸, 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 內外皆越, 故氣耗矣.
思則心有所存, 神有所歸, 正氣留而不行, 故氣結矣.
腹中論篇 第四十
第一節
黃帝問曰 有病心腹滿, 旦食則不能暮食, 此爲何病?
伯對曰 名爲鼓脹.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治之以 矢醴, 一劑知, 二劑已.
帝曰 其時有復發者, 何也?
伯曰 此飮食不節, 故時有病也.
雖然其病且已, 時故當病, 氣聚於腹也.
第二節
帝曰 有病 脇支滿者, 妨於食,
病至則先聞腥{{).성: 돼지 군살. 기름. 비리다. 더럽다. 날고기.
}} {{).조: 돼지의 누린내. 비린내.
}}臭, 出淸液, 先唾血, 四支淸, 目眩, 時時前後血, 病名爲何, 何以得之?
伯曰 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時, 有所大脫血; 若醉入房中, 氣竭肝傷, 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曰 治之柰何? 復以何術?
伯曰 以四烏 {{).적: 오징어.
}}骨, 一 {{).려: 꼭두서니.
}}茹{{).여: 서로 연한 뿌리. 받다. 먹다. 푸성귀. 꼭두서니.
}}, 二物幷合之, 丸以雀卵, 大如小豆,
以五丸爲後飯, 飮以鮑{{).포: 절인 어물.
}}魚汁, 利腸中及傷肝也.
第三節
帝曰 病有少腹盛, 上下左右皆有根, 此爲何病? 可治不?
伯曰 病名曰伏梁.
帝曰 伏梁何因而得之.
伯曰 大膿血, 居腸胃之外, 不可治.
治之每切, 按之致死.
帝曰 何以然?
伯曰 此下則因陰, 必下膿血, 上則迫胃脘, 生{{). 校釋作 出.
}} , 俠胃脘內癰, 此久病也, 難治.
居齊上爲逆, 居齊下爲從, 勿動 奪, 論在≪刺法≫中.
帝曰 人有身體 股 皆腫, 環齊而痛, 是爲何病?
伯曰 病名伏梁, 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 , 之原在齊下, 故環齊而痛也.
不可動之, 動之爲水溺 之病.
第四節
帝曰 夫子數言熱中消中, 不加服高梁芳草石藥, 石藥發 {{).전: 병들다. 미치다. 거꾸러지다. 진: 배부르는 병.
}}, 芳草發狂.
夫熱中消中者, 皆富貴人也, 今禁高梁, 是不合其心, 禁芳草石藥, 是病不愈, 願聞其說.
伯曰 夫芳草之氣美, 石藥之氣悍, 二者其氣急疾堅勁, 故非緩心和人, 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 不可以服此二者, 何以然?
伯曰 夫熱氣慓悍, 藥氣亦然, 二者相遇, 恐內傷脾.
脾者土也, 而惡木, 服此藥者, 至甲乙日更論.
第五節
帝曰 善. 有病膺腫頸痛 滿腹脹, 此爲何病? 何以得之?
伯曰 名厥逆.
帝曰 治之柰何?
伯曰 灸之則 , 石之則狂, 須其氣幷, 乃可治也.
帝曰 何以然?
伯曰 陽氣重上, 有餘於上, 灸之則陽氣入陰, 入則 ; 石之則陽氣虛, 虛則狂;
須其氣幷而治之, 可使全也.
第六節
帝曰 善. 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伯曰 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第七節
帝曰 病熱而有所痛者, 何也?
伯曰 病熱者, 陽脈也, 以三陽之動也, 人迎一盛少陽, 二盛太陽, 三盛陽明.
入陰也, 夫陽入於陰, 故病在頭與腹, 乃 脹而頭痛也.
帝曰 善.
刺腰痛篇 第四十一
第一章
足太陽脈, 令人腰痛, 引項脊尻背如重狀; 刺其 中, 太陽正經出血, 春無見血.
少陽令人腰痛, 如以鍼刺其皮中, 循循然不可以 仰{{). 校釋作 俯仰.
}}, 不可以顧;
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 夏無見血.
陽明令人腰痛, 不可以顧, 顧如有見者, 善悲;
刺陽明於 前三 , 上下和之出血, 秋無見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 痛引脊內廉; 刺小陰於內 上二 , 春無見血, 出血太多, 不可復也.
厥陰之脈, 令人腰痛, 腰中如張弓弩弦;
刺厥陰之脈, 在 踵{{).종: 뒤밟다. 밟다. 발꿈치. 이르다. 자주.
}}魚腹之外, 循之累累然, 乃刺之,
其病令人善言{{). 校釋作 言.
}}, 默默然不慧, 刺之三 .
解脈令人腰痛, 痛引肩, 目 然, 時遺 ;
刺解脈, 在膝筋肉分閒, 外廉之橫脈出血, 血變而止.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 常如折腰狀, 善恐;
刺解脈, 在 中結絡如黍米, 刺之血射以黑, 見赤血而已.
同陰之脈, 令人腰痛, 痛如小錘居其中, 然腫;
刺同陰之脈, 在外 上絶骨之端, 爲三 .
陽維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 然腫;
刺陽維之脈, 脈與太陽合 下間, 去地一尺所.
衡絡之脈, 令人腰痛, 不可以 仰{{). 校釋作 俯仰.
}}, 仰則恐 , 得之擧重傷腰, 衡絡絶, 惡血歸之;
刺之在 陽筋之間, 上 數寸, 衡居爲二 出血.
會陰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 然汗出, 汗乾令人欲飮, 飮已欲走;
刺直陽之脈上三 , 在 上 下五寸橫居, 視其盛者出血.
飛陽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 然, 甚則悲以恐;
刺飛陽之脈, 在內 上五{{). 校釋作 二.
}}寸, 少陰之前, 與陰維之會.
昌陽之脈, 令人腰痛, 痛引膺, 目 然, 甚則反折, 舌卷不能言;
刺內筋爲二 , 在內 上大筋前, 太陰後上 二寸所.
散脈, 令人腰痛而熱, 熱甚生煩, 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 甚則遺 ;
刺散脈, 在膝前骨肉分間, 絡外廉束脈爲三 .
肉裏之脈, 令人腰痛, 不可以 , 則筋縮急;
刺肉裏之脈爲二 , 在太陽之外, 少陽絶骨之後.
第二章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 {{).수: 새깃이 짧다. 然: 당기고 뻣뻣함.
}} 然, 目 欲 , 刺足太陽 中出血.
腰痛上寒, 刺足太陽陽明; 上熱, 刺足厥陰.
不可以 仰, 刺足少陽.
中熱而喘, 刺足少陰, 刺 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顧, 刺足陽明; 上熱, 刺足太陰; 中熱而喘, 刺足少陰.
大便難, 刺足少陰.
少腹滿, 刺足厥陰.
如折不可以 仰, 不可擧, 刺足太陽.
引脊內廉, 刺足少陰.
腰痛引少腹控{{).공: 당기다. 고하다. 던지다. 덜다.
}} {{).묘: 허구리.
}}, 不可以仰,
刺腰尻交者, 兩 {{).과: 넓적다리뼈. 볼기뼈. 무릎뼈.
}} {{).신: 펴다. 기지개하다. 등심.
}}上, 以月生死爲 數, 發鍼立已, 左取右, 右取左.
風論篇 第四十二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 風之傷人也, 或爲寒熱, 或爲熱中, 或爲寒中, 或爲 風, 或爲偏枯, 或爲風也,
其病各異, 其名不同, 或乃至五藏六府. 不知其解, 願聞其說.
伯對曰 風氣藏於皮膚之閒, 內不得通, 外不得泄.
風者, 善行而數變,
理開則 然寒, 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食飮, 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 {{).돌: 깜박잊다. 질: 방탕하다. 퇴: 늘어지다. 잊다.
}}慄, 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 循脈而上至目內 ,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 則爲熱中而目黃;
人瘦則外泄而寒, 則爲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兪, 散於分肉之閒,
與衛氣相干, 其道不利, 故使肌肉憤 而有瘍;
衛氣有所凝而不行, 故其肉有不仁也.
者, 有榮氣熱 , 其氣不淸, 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潰.
風寒客於脈而不去, 名曰 風, 或名曰寒熱.
第二節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爲肝風;
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爲心風;
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爲脾風;
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爲肺風;
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爲腎風.
風中五藏六府之兪, 亦爲藏府之風, 各入其門戶所中, 則爲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 則爲腦風;
風入係頭, 則爲目風眼寒;
飮酒中風, 則爲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 則爲內風;
新沐中風, 則爲首風;
久風入中, 則爲腸風 泄;
外在 理, 則爲泄風.
故風者, 百病之長也, 至其變化, 乃爲他病也, 無常方, 然致有風氣也.
第二章
帝曰 五藏風之形狀不同者何? 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伯曰 肺風之狀, 多汗惡風, 色 {{).팽: 희다. 옅은빛.
}}然白, 時 短氣, 晝日則差, 暮則甚; 診在眉上, 其色白.
心風之狀, 多汗惡風, 焦絶善怒 {{).하: 성내어 내는소리. 웃음소리. 위협하다. 혁: 성내다.
}}赤色, 病甚則言不可快; 診在口, 其色赤.
肝風之狀, 多汗惡風, 善悲, 色微蒼, 乾善怒, 時憎女子; 診在目下, 其色靑.
脾風之狀, 多汗惡風, 身體怠 {{).타: 무너지다. 떨어지다. 상하다. 게으르다. 墮同.
}}, 四支不欲動, 色薄微黃, 不嗜食; 診在鼻上, 其色黃.
腎風之狀, 多汗惡風, 面 然浮腫, 脊{{). 校釋作 腰脊.
}}痛不能正立, 其色 {{).태(대): 그을음. 同.
}}, 隱曲不利;
診在肌{{). 校釋作 .
}}上, 其色黑.
胃風之狀, 頸多汗惡風, 食飮不下, {{). 校釋作 隔.
}}塞不通, 腹善滿, 失衣則 脹, 食寒則泄;
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 頭面多汗惡風, 當先風一日則病甚, 頭痛不可以出內, 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 或多汗, 常不可單衣, 食則汗出, 甚則身汗喘息惡風, 衣常濡, 口乾善渴, 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 多汗, 汗出泄衣上, 口中乾上漬{{).지: 물거품. 적시다. 물들이다. 앓다.
}}, 其風不能勞事, 身體盡痛則寒.
帝曰 善.
痺論篇 第四十三
第一章
黃帝問曰 痺之安生?
伯對曰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爲痺也.
其風氣勝者爲行痺, 寒氣勝者爲痛痺, 濕氣勝者爲著痺也.
帝曰 其有五者, 何也?
伯曰 以冬遇此者爲骨痺,
以春遇此者爲筋痺,
以夏遇此者爲脈痺,
以至陰遇此者爲肌痺,
以秋遇此者爲皮痺.
帝曰 內舍五藏六府, 何氣使然?
伯曰 五藏皆有合病, 久而不去者, 內舍於其合也.
故骨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腎;
筋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肝;
脈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心;
肌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脾;
皮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肺. 所謂痺者, 各以其時, 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第二章
凡痺之客五藏者,
肺痺者, 煩滿喘而嘔;
心痺者, 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暴上氣而喘, 乾善噫, 厥氣上則恐;
肝痺者, 夜臥則驚, 多飮數小便, 上爲引如懷;
腎痺者, 善脹, 尻以代踵, 脊以代頭;
脾痺者, 四肢解 , 發咳嘔汁, 上爲大塞;
腸痺者, 數飮而出不得, 中氣喘爭, 時發 泄;
胞痺者, 少腹膀胱, 按之內痛, 若沃以湯, 於小便, 上爲淸涕.
第三章
陰氣者, 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 飮食自倍, 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 痺聚在肺;
淫氣憂思, 痺聚在心;
淫氣遺溺, 痺聚在腎;
淫氣乏竭, 痺聚在肝;
淫氣肌絶, 痺聚在脾.
諸痺不已, 亦益內也, 其風氣勝者, 其人易已也.
帝曰 痺, 其時有死者, 或疼久者, 或易已者, 其故何也?
伯曰 其入藏者死, 其留連筋骨閒者疼久, 其留皮膚閒者易已.
第四章
帝曰 其客於六府者, 何也?
伯曰 此亦其食飮居處, 爲其病本也.
六府亦各有兪, 風寒濕氣中其兪, 而食飮應之, 循兪而入, 各舍其府也.
帝曰 以鍼治之, 奈何?
伯曰 五藏有兪, 六府有合, 循脈之分, 各有所發. 各隨{{). 校釋作 治.
}}其過, 則病 {{).추(료): 병낫다. 덜다.
}}也.
第五章
帝曰 榮衛之氣, 亦令人痺乎?
伯曰 榮者水穀之精氣也, 和調於五藏, 灑{{).쇄: 뿌리다. 나뉘다. 불다. 던지다. 깜짝놀라는 모양. 사:떨어지다. 뿌리다.
}}陳於六府, 乃能入於脈也,
故循脈上下, 貫五藏絡六府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 其脈慓疾滑利, 不能入於脈也,
故循皮膚之中, 分肉之閒, 熏於 膜, 散於 腹.
逆其氣則病, 從其氣則愈.
不與風寒濕氣合, 故不爲痺.
帝曰 善. 痺或痛, 或不痛或不仁, 或寒或熱, 或燥或濕, 其故何也?
伯曰 痛者, 寒氣多也, 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 病久入深, 榮衛之行 , 經絡時 , 故不通, 皮膚不營, 故爲不仁.
其寒者, 陽氣少, 陰氣多, 與病相益, 故寒也.
其熱者, 陽氣多, 陰氣少, 病氣勝, 陽遭陰, 故爲痺熱.
其多汗而濡者, 此其逢濕甚也, 陽氣少, 陰氣盛, 兩氣相感, 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 夫痺之爲病, 不痛何也?
伯曰 痺在於骨則重,
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
在於筋則屈不伸,
在於肉則不仁,
在於皮則寒, 故具此五者, 則不痛也.
凡痺之類, 逢寒則蟲{{). 校釋作 急.
}}, 逢熱則縱.
帝曰 善.
論篇 第四十四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五藏使人 , 何也?
伯對曰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脈, 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 腎主身之骨髓.
故肺熱葉焦, 則皮毛虛弱, 急薄著則生 也;
心氣熱, 則下脈厥而上, 上則下脈虛, 虛則生脈 , 樞折 {{).설: 달아올리다. 끌다. 가지런하다. 계: 이지러지다. 끊어지다. 판서하다.
}}, 脛縱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 則膽泄口苦, 筋膜乾, 筋膜乾則筋急而攣, 發爲筋 ;
脾氣熱, 則胃乾而渴, 肌肉不仁, 發爲肉 ;
腎氣熱, 則腰脊不擧, 骨枯而髓減, 發爲骨 .
第二章
帝曰 何而得之?
伯曰 肺者藏之長也, 爲心之蓋也. 有所失亡, 所求不得, 則發肺鳴, 鳴則肺熱葉焦.
故曰 五藏因肺熱葉焦, 發爲 , 此之謂也.
悲哀太甚, 則胞絡絶, 胞絡絶, 則陽氣內動, 發則心下崩數 血也.
故≪本病≫曰 大經空虛, 發爲肌痺, 傳爲脈 .
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 意淫於外, 入房太甚, 宗筋 縱, 發爲筋 , 及爲白淫.
故≪下經≫曰 筋 者, 生於肝使內也.
有漸於濕, 以水爲事, 若有所留, 居處相濕, 肌肉濡漬, 痺而不仁, 發爲肉 .
故≪下經≫曰 肉 者, 得之濕地也.
有所遠行勞倦, 逢大熱而渴, 渴則陽氣內伐, 內伐則熱舍於腎.
腎者水藏也, 今水不勝火, 則骨枯而髓虛, 故足不任身, 發爲骨 .
故≪下經≫曰 骨 者, 生於大熱也.
帝曰 何以別之?
伯曰 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脾熱者色黃而肉 {{).연: 꿈틀거리다. 유: 벌레기어가는 모양.
}}動,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第三章
帝曰 如夫子言可矣, 論言"治 者, 獨取陽明", 何也?
伯曰 陽明者, 五藏六府之海, 主潤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衝脈者, 經脈之海也, 主渗灌谿谷, 與陽明合於宗筋.
陰陽摠{{).총: 장수. 모으다. 묶다. 다. 무리. 겸하여 가지다. 맺다. 校釋作 總.
}}宗筋之會, 會於氣街, 而陽明爲之長, 皆屬於帶脈, 而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 帶脈不引, 故足 不用也.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各補其榮而通其兪, 調其虛實, 和其逆順, 筋脈骨肉, 各以其時受月, 則病已矣.
帝曰 善.
厥論篇 第四十五
第一章
黃帝問曰 厥之寒熱者, 何也?
伯對曰 陽氣衰於下, 則爲寒厥; 陰氣衰於下, 則爲熱厥.
帝曰 熱厥之爲熱也, 必起於足下者, 何也?
伯曰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 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 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帝曰 寒厥之爲寒也, 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 何也?
伯曰 陰氣起於五指之裏, 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
故陰氣勝, 則從五指至膝上寒; 其寒也, 不從外, 皆從內也.
帝曰 寒厥何失而然也?
伯曰 前陰者, 宗筋之所聚, 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 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此人者質壯, 以秋冬奪於所用, 下氣上爭, 不能復, 精氣溢下, 邪氣因從之而上也;
氣因於中, 陽氣衰, 不能渗營其經絡, 陽氣日損, 陰氣獨在, 故手足爲之寒也.
帝曰 熱厥何如而然也?
伯曰 酒入於胃, 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脾主爲胃行其津液者也,
陰氣虛則陽氣入, 陽氣入則胃不和, 胃不和則精氣竭, 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 氣聚於脾中不得散,
酒氣與穀氣相薄, 熱盛於中, 故熱 {{). 校釋作 遍.
}}於身, 內熱而溺赤也.
夫酒氣盛而慓悍, 腎氣有衰, 陽氣獨勝, 故手足爲之熱也.
帝曰 厥或令人腹滿, 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 何也?
伯曰 陰氣盛於上, 則下虛, 下虛則腹脹滿;
陽氣盛於上, 則下氣重上, 而邪氣逆, 逆則陽氣亂, 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第二章
帝曰 善. 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伯曰 巨陽之厥, 則腫首頭重, 足不能行, 發爲 ;
陽明之厥, 則癲疾欲走呼, 腹滿不得臥, 面赤而熱, 妄見而妄言;
少陽之厥, 則暴聾頰腫而熱, 脇痛, 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 則服滿 脹後不利不欲食, 食則嘔不得臥;
少陰之厥, 則口乾溺赤, 腹滿心痛;
厥陰之厥, 則少腹腫痛, 腹脹涇{{).경: 통하다. 통하여 흐르다. 물이름.
}} 不利, 好臥屈膝, 陰縮腫, 內熱.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 急攣, 心痛引腹, 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 虛滿嘔變, 下泄淸, 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 攣腰痛, 虛滿前閉 言, 治主病者;
三陰俱逆, 不得前後, 使人手足寒, 三日死.
太陽厥逆, , 嘔血, 善 , 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 機關不利, 機關不利者, 腰不可以行, 項不可以顧, 發腸癰, 不可治, 驚者死;
陽明厥逆, 喘 身熱, 善驚, 嘔血.
手太陰厥逆, 虛滿而 , 善嘔沫, 治主病者;
手心主ㆍ少陰厥逆, 心痛引喉, 身熱, 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 耳聾泣出, 項不可以顧, 腰不可以 仰, 治主病者;
手陽明ㆍ少陽厥逆, 發喉痺, 腫, , 治主病者.
病能論篇 第四十六
第一節
黃帝問曰 人病胃脘癰者, 診當何如?
伯對曰 診此者, 當候胃脈, 其脈當沈細, 沈細者氣逆, 逆者, 人迎甚盛, 甚盛則熱.
人迎者胃脈也, 逆而盛, 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 故胃脘爲癰也.
第二節
帝曰 善. 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 何也?
伯曰 藏有所傷, 及{{). 校釋作 傷及,.
}}精有所之寄則安, 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第三節
帝曰 人之不得偃臥者, 何也?
伯曰 肺者藏之蓋也, 肺氣盛則脈大, 脈大則不得{{). 校釋作 能.
}}偃臥, 論在≪奇恒陰陽≫中.
第四節
帝曰 有病厥者, 診右脈沈而緊, 左脈浮而遲, 不然{{). 校釋作 知.
}}病主安在?
伯曰 冬診之右脈固當沈緊, 此應四時; 左脈浮而遲, 此逆四時.
在左當主病在腎, 頗關在肺, 當腰痛也.
帝曰 何以言之?
伯曰 少陰脈貫腎絡肺, 今得肺脈, 腎爲之病, 故腎爲腰痛之病也.
第五節
帝曰 善. 有病頸癰者, 或石治之, 或鍼灸治之, 而皆已, 其眞{{). 校釋作 治.
}}安在?
伯曰 此同名異等者也.
夫癰氣之息者, 宜以鍼開除去之;
夫氣盛血聚者, 宜石而寫之, 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第六節
帝曰 有病怒狂者, 此病安生?
伯曰 生於陽也.
帝曰 陽何以使人狂?
伯曰 陽氣者, 因暴折而難決, 故善怒也, 病名曰陽厥.
帝曰 何以知之?
伯曰 陽明者常動, 巨陽少陽不動, 不動而動, 大疾, 此其候也.
帝曰 治之柰何?
伯曰 奪其食卽已. 夫食入於陰, 長氣於陽, 故奪其食卽已.
使之服以生鐵洛爲飮, 夫生鐵洛者, 下氣疾也.
第七節
帝曰 善. 有病身熱解 , 汗出如浴, 惡風少氣, 此爲何病?
伯曰 病名曰酒風.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以澤寫ㆍ朮各十分, 銜{{).함: 재갈. 입에 물다. 명에따라 행하다. 직함. 느끼다. 인삼.
}}五分, 合, 以三指撮, 爲後飯.
第八節
所謂"深之細"者, 其中手如鍼也, 摩之切之, 聚者堅也, 博者大也.
≪上經≫者, 言氣之通天也;
≪下經≫者, 言病之變化也;
≪金 ≫者, 決死生也;
≪揆度≫者, 切度之也;
≪奇恒≫者, 言奇病也.
所謂"奇"者, 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
"恒"者, 得以四時死也.
所謂"揆"者, 方切求之也, 言切求其脈理也,
"度"者, 得其病處, 以四時度之也.
奇病論篇 第四十七
第一節
黃帝問曰 人有重身, 九月而 {{). 校釋作 . (음: 목쉬다. 목잠기다. 암: 크게 부르다.)
}}, 此爲何也?
伯對曰 胞之絡脈絶也.
帝曰 何以言之?
伯曰 胞絡者繫於腎, 少陰之脈, 貫腎繫舌本, 故不能言.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無治也, 當十月復.
≪刺法≫曰 無損不足, 益有餘, 以成其疹, 然後調之{{). 校釋 無此四字.
}}.
所謂無損不足者, 身羸{{).리: 파리하다. 앓다. 약하다. 뒤집다. 지치다.
}}瘦, 無用 石也;
無益其有餘者, 腹中有形而泄之, 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천: 오로지하다. 의지하다.
}}中, 故曰疹成也.
第二節
帝曰 病脇下滿氣逆, 二三歲不已, 是爲何病?
伯曰 病名曰息積, 此不妨於食, 不可灸刺, 積爲導引服藥, 藥不能獨治也.
第三節
帝曰 人有身體 股 皆腫, 環齊而痛, 是爲何病?
伯曰 病名曰伏梁, 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 而著於 , 之原, 在齊下, 故環齊而痛也.
不可動之, 動之爲水溺 之病也.
第四節
帝曰 人有尺脈數甚, 筋急而見, 此爲何病?
伯曰 此所謂疹筋, 是人腹必急, 白色黑色見, 則病甚.
第五節
帝曰 人有病頭痛, 以數歲不已, 此安得之, 名爲何病?
伯曰 當有所犯大寒, 內至骨髓, 髓者以腦爲主, 腦逆故令頭痛, 齒亦痛, 病名曰厥逆.
帝曰 善.
第六節
帝曰 有病口甘者, 病名爲何? 何以得之?
伯曰 此五氣之溢也, 名曰脾 .
夫五味入口, 藏於胃, 脾爲之行其精氣, 津液在脾, 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發也.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內熱, 甘者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 轉爲消渴.
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
第七節
帝曰 有病口苦, 取陽陵泉, 口苦者病名爲何? 何以得之?
伯曰 病名曰膽 .
夫肝者中之將也, 取決於膽, 咽爲之使.
此人者, 數謀慮不決, 故膽虛, 氣上溢, 而口爲之苦.
治之以膽募兪, 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第八節
帝曰 有 者, 一日數十 , 此不足也;
身熱如炭, 頸膺如格, 人迎躁盛, 喘息氣逆, 此有餘也;
太陰脈, 微細如髮者, 此不足也. 其病安在? 名爲何病?
伯曰 病在太陰, 其盛在胃, 頗在肺, 病名曰厥, 死不治. 此所謂得五有餘ㆍ二不足也.
帝曰 何謂"五有餘ㆍ二不足"?
伯曰 所謂"五有餘"者, 五病之氣有餘也; "二不足"者, 亦病氣之不足也.
今外得"五有餘", 內得"二不足", 此其身不表不裏, 亦正死明矣.
第九節
帝曰 人生而有病 {{). 校釋作 癲.
}}疾者, 病名曰何? 安所得之?
伯曰 病名爲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時, 其母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 精氣幷居, 故令子發爲 {{). 校釋作 癲.
}}疾也.
第十節
帝曰 有病 然如有水狀, 切其脈大緊, 身無痛者, 形不瘦, 不能食, 食少, 名爲何病?
伯曰 病生在腎, 名爲腎風.
腎風而不能食, 善驚, 驚已, 心氣 者死.
帝曰 善.
大奇論篇 第四十八
第一章
第一節
肝滿ㆍ腎滿ㆍ肺滿皆實, 卽爲腫.
肺之雍, 喘而兩 滿;
肝雍, 兩 滿, 臥則驚, 不得小便;
腎雍, 脚{{). 校釋作 .
}}下至少腹滿, 脛有大小, 大跛, 易偏枯.
第二節
心脈滿大, 癎 筋攣;
肝脈小急, 癎 筋攣;
肝脈 暴, 有所驚駭, 脈不至若 , 不治自已;
腎脈小急, 肝脈小急, 心脈小急, 不鼓皆爲 .
腎肝幷沈爲石水, 幷浮爲風水, 幷虛爲死, 幷小絃欲驚.
第三節
腎脈大急沈, 肝脈大急沈, 皆爲疝.
心脈搏滑急爲心疝, 肺脈沈搏爲肺疝.
三陽急爲 , 三陰急爲疝, 二陰急爲癎厥, 二陽急爲驚.
第四節
脾脈外鼓沈爲腸 , 久自已;
肝脈小緩爲腸 , 易治;
腎脈小搏沈, 爲腸 下血, 血溫身熱者死;
心肝 亦下血, 二藏同病者可治, 其脈小沈 爲腸 , 其身熱者死, 熱見七日死.
第五節
胃脈沈鼓 , 胃外鼓大, 心脈小堅急, 皆 偏枯.
男子發左, 女子發右, 不 舌轉, 可治, 三十日起.
其從者 , 三歲起.
年不滿二十者, 三歲死.
第六節
脈至而搏, 血 身熱者死; 脈來懸鉤浮, 爲常脈.
脈至如喘, 名曰暴厥, 暴厥者, 不知與人言;
脈至如數, 使人暴驚, 三四日自已.
第二章
脈至浮合, 浮合如數, 一息十至以上, 是經氣予不足也, 微見九十日死;
脈至如火薪{{). 校釋作 新.
}}然, 是心精之予奪也, 草乾而死;
脈至如散葉, 是肝氣予虛也, 木葉落而死;
脈至如省客, 省客者, 脈塞而鼓, 是腎氣予不足也, 懸去棗華而死;
脈至如丸泥, 是胃精予不足也, 楡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 是膽氣予不足也, 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루: 실오리. 자세하다. 남루하다. 풀이름.
}}, 是胞精予不足也, 病善言, 下霜而死, 不言可治;
脈至如交漆{{).칠: 물이름. 옻. 검다. 절: 공손히 절하는 모양.
}}, 交漆者, 左右傍至也, 微見三十日死;
脈至如涌泉, 浮鼓肌中, 太陽氣予不足也, 少氣, 味 英而死;
脈至如頹土之狀, 按之不得, 是肌氣予不足也, 五色先見黑, 白壘{{).류: 진. 벼슬이름. 거듭. 씩씩하다.
}}發死;
脈至如懸雍{{). 校釋作 離.
}}, 懸雍{{). 校釋作 離.
}}者, 浮 {{).췌: 헤아리다. 시험하다. 덜다. 천: 헤아리다. 타: 흔들다. 추: 종아리치다. 단: 모으다.
}}切之益大, 是十二兪之予不足也, 水凝而死;
脈至如偃刀, 偃刀者, 浮之小急, 按之堅大急, 五藏 熟, 寒熱獨幷於腎也,
如此其人不得坐, 立春而死;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 不直手者, 按之不可得也, 是大腸氣予不足也, 棗葉生而死;
脈至如華者, 令人善恐, 不欲坐臥, 行立常聽, 是小腸氣予不足也, 季秋而死.
脈解篇 第四十九
第一章
太陽所謂"腫腰 {{).수: 꽁무니. 엉덩뼈. 볼기.
}}痛"者, 正月太陽寅, 寅, 太陽也,
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 陽未得自次也, 故腫腰 痛也.
病偏虛爲跛者, 正月陽氣凍解, 地氣而出也, 所謂"偏虛"者, 冬寒頗有不足者, 故偏虛爲跛也.
所謂"强上引背"者, 陽氣大上而爭, 故强上也.
所謂"耳鳴"者, 陽氣萬物盛上而躍, 故耳鳴也.
所謂"甚則狂 疾"者, 陽盡在上, 而陰氣從下, 下虛上實, 故狂 疾也.
所謂"浮爲聾"者, 皆在氣也.
所謂"入中爲 "者, 陽盛已衰, 故爲 也,
內奪而厥, 則爲 俳{{).배: 광대. 머뭇거리다.
}}, 此腎虛也, 少陰不至者, 厥也.
第二章
少陽所謂心脇痛者, 言少陽盛{{). 校釋作 戌.
}}也, 盛{{). 校釋作 戌
}}者, 心之所表也,
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 故心脇痛也.
所謂不可反側者, 陰氣藏物也, 物藏則不動, 故不可反側也.
所謂甚則躍者, 九月萬物盡衰, 草木畢落而墮, 則氣去陽而之陰, 氣盛而陽之下長, 故謂躍.
第三章
陽明所謂 振寒者, 陽明者, 午也, 五月盛陽之陰也, 陽盛而陰氣加之, 故 振寒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 是五月盛陽之陰也,
陽者衰於五月, 而一陰氣上, 與陽始爭, 故脛腫而股不收也.
所謂上喘而爲水者, 陰氣下而復上, 上則邪客於藏府間, 故爲水也.
所謂 痛少氣者, 水氣在藏府也, 水者陰氣也, 陰氣在中, 故 痛少氣也.
所謂甚則厥, 惡人與火, 聞木音則 然而驚者, 陽氣與陰氣相薄, 水火相惡, 故 然而驚也.
所謂欲獨閉戶 而處者, 陰陽相薄也, 陽盡而陰盛, 故欲獨閉戶 而居.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 棄衣而走者, 陰陽復爭, 而外幷於陽, 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 腹腫者, 陽明幷於上, 上者則其孫脈{{). 校釋作 絡.
}}太陰也, 故頭痛鼻 腹腫也.
第四章
太陰所謂病脹者, 太陰子也, 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 故曰病脹.
所謂上走心爲噫者, 陰盛而上走於陽明, 陽明絡屬心, 故曰上走心爲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 物盛滿而上溢, 故嘔也.
所謂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者,
十二{{). 校釋作 一.
}}月陰氣下衰, 而陽氣且出, 故曰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也.
第五章
少陰所謂腰痛者, 少陰者腎{{). 校釋作 申.
}}也, 十{{). 校釋作 七.
}}月萬物陽氣皆傷, 故腰痛也.
所謂嘔 上氣喘者, 陰氣在下, 陽氣在上, 諸陽氣浮, 無所依從, 故嘔 上氣喘也.
所謂色色{{). 校釋作 邑邑.
}}不能久立, 久坐起則目 無所見者, 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
秋氣始至, 微霜始下, 而方殺萬物, 陰陽內奪, 故目 無所見也.
所謂少氣善怒者, 陽氣不治, 陽氣不治, 則陽氣不得出,
肝氣當治而未得, 故善怒, 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 秋氣萬物未有畢去, 陰氣少, 陽氣入, 陰陽相薄, 故恐也.
所謂惡聞食臭者, 胃無氣, 故惡聞食臭也.
所謂面黑與地色者, 秋氣內奪, 故變於色也.
所謂 則有血者, 陽脈傷也, 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 滿則 , 故血見於鼻也.
第六章
厥陰所謂 疝, 婦人少腹腫者, 厥陰者辰也, 三月陽中之陰, 邪在中, 故曰 疝少腹腫也.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 {{). 校釋作 俯.
}}仰者, 三月一振榮華萬物, 一 {{). 校釋作 俯.
}}而不仰也.
所謂 疝膚脹者, 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 故曰 疝也.
所謂甚則 乾熱中者, 陰陽相薄而熱, 故 乾也.
刺要論篇 第五十
黃帝問曰 願聞刺要.
伯對曰 病有浮沈, 刺有淺深, 各至其理, 無過其道.
過之則內傷, 不及則生外壅, 壅則邪從之.
淺深不得, 反爲大賊, 內動五藏, 後生大病.
故曰 病有在毫毛 理者, 有在皮膚者, 有在肌肉者, 有在脈者, 有在筋者, 有在骨者, 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 理無傷皮, 皮傷則內動肺, 肺動則秋病溫 , 然寒慄.
刺皮, 無傷肉, 內傷則內動脾, 脾動則七十二日, 四季之月, 病腹脹煩, 不嗜食.
刺肉, 無傷脈, 脈傷則內動心, 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 無傷筋, 筋傷則內動肝, 肝動則春病熱而筋 {{). 校釋作 弛.
}}.
刺筋, 無傷骨, 骨傷則內動腎, 腎動則冬病脹ㆍ腰痛.
刺骨, 無傷髓, 髓傷則銷 酸, 體解 然不去矣.
刺齊論篇 第五十一
第一章
黃帝問曰 願聞刺淺深之分.
伯對曰 刺骨者無傷筋, 刺筋者無傷肉, 刺肉者無傷脈, 刺脈者無傷皮;
刺皮者無傷肉, 刺肉者無傷筋, 刺筋者無傷骨.
第二章
帝曰 余未知其所謂, 願聞其解.
伯曰 刺骨無傷筋者, 鍼至筋而去, 不及骨也;
刺筋無傷肉者, 至肉而去, 不及筋也;
刺肉無傷脈者, 至脈而去, 不及肉也;
刺脈無傷皮者, 至皮而去, 不及脈也.
所謂刺皮無傷肉者, 病在皮中, 鍼入皮中, 無傷肉也;
刺肉無傷筋者, 過肉中筋也;
刺筋無傷骨者, 過筋中骨也. 此之謂反也.
刺禁論篇 第五十二
第一章
黃帝問曰 願聞禁數.
伯對曰 藏有要害, 不可不察.
肝生於左, 肺藏於右, 心部於表, 腎治於裏, 脾爲之使, 胃爲之市.
之上, 中有父母, 七節之傍, 中有小心.
從之有福, 逆之有咎{{).구: 재앙. 병. 허물. 미워하다.
}}.
第二章
刺中心, 一日死, 其動爲噫.
刺中肝, 五日死, 其動爲語.
刺中腎, 六日死, 其動爲 .
刺中肺, 三日死, 其動爲 .
刺中脾, 十日死, 其動爲呑.
刺中膽, 一日半死, 其動爲嘔.
第三章
刺 上, 中大脈, 血出不止, 死.
刺面, 中溜脈, 不幸爲盲.
刺頭, 中腦戶, 入腦立死.
刺舌下, 中脈太過, 血出不之爲 {{). 校釋作 .
}}.
刺足下布絡中脈, 血不出, 爲腫.
刺 中大脈, 令人 , 脫色.
刺氣街, 中脈, 血不出爲腫, 鼠僕.
刺脊閒, 中髓, 爲 .
刺乳上, 中乳房, 爲腫, 根蝕.
刺缺盆中內陷, 氣泄, 令人喘 逆.
刺手魚腹內陷, 爲腫.
無刺大醉, 令人氣亂.
無刺大怒, 令人氣逆.
無刺大勞人, 無刺新飽人, 無刺大饑人, 無刺大渴人, 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 中大脈, 血出不止, 死.
刺客主人內陷, 中脈, 爲內漏, 爲聾.
刺膝 {{).빈: 종지뼈.
}}出液, 爲跛.
刺臂太陰脈, 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 重虛出血, 爲舌難以言.
刺膺中陷, 中肺, 爲喘逆仰息.
刺 中內陷, 氣歸之, 爲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 令人遺溺.
刺掖下脇間內陷, 令人 .
刺少腹, 中膀胱, 溺出, 令人少腹滿.
刺 腸內陷, 爲腫.
刺匡上陷骨中脈, 爲漏, 爲盲.
刺關節中液出, 不得屈伸.
刺志論篇 第五十三
第一節
黃帝問曰 願聞虛實之要.
伯對曰 氣實形實, 氣虛形虛,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穀盛氣盛, 穀虛氣虛,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脈實血實, 脈虛血虛,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第二節
帝曰 如何而反?
伯曰 氣虛身熱{{). 校釋作 氣盛身寒, 氣虛身熱.
}}, 此謂反也;
穀入多而氣少, 此謂反也;
穀不入而氣多, 此謂反也;
脈盛血少, 此謂反也;
脈少{{). 校釋作 小.
}}血多, 此謂反也.
第三節
氣盛身寒, 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 得之傷暑.
穀入多而氣少者, 得之有所脫血, 濕居下也.
穀入少而氣多者, 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小血多者, 飮中熱也.
脈大血少者, 脈有風氣, 水漿不入, 此之謂也.
第四節
夫實者, 氣入也; 虛者, 氣出也.
氣實者, 熱也; 氣虛者, 寒也.
入實者, 左手開鍼空也; 入虛者, 左手閉鍼空也.
鍼解篇 第五十四
第一章
黃帝問曰 願聞九鍼之解, 虛實之道.
伯對曰 刺虛則實之者, 鍼下熱也, 氣實乃熱也;
滿而泄之者, 鍼下寒也, 氣虛乃寒也;
陳則除之者, 出惡血也.
邪勝{{). 校釋作 盛.
}}則虛之者, 出鍼勿按;
徐而疾則實者, 徐出鍼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 疾出鍼而徐按之;
言實與虛者, 寒溫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 疾不可知也; 察後與先者, 知病先後也.
爲虛與實者, 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 離其法也.
虛實之要, 九鍼最妙者, 爲其各有所宜也.
補寫之時者{{) 校釋作 時以鍼爲之者.
}}, 與氣開闔相合也.
九鍼之名, 各不同形者, 鍼窮其所當補寫也.
第二章
刺實須其虛者, 留鍼陰氣隆至, 乃去鍼也.
刺虛須其實者, 陽氣隆至, 鍼下熱, 乃去鍼也.
"經氣已至, 愼守勿失"者, 勿變更也.
"深淺在志"者, 知病之內外也.
"近遠如一"者, 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 不敢 也.
"手如握虎"者, 欲其壯也.
"神無營於衆物"者, 靜志觀病人, 無左右視{{). 校釋作 視左右.
}}也.
"義無邪下"者, 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 欲瞻{{).첨: 우러러보다. 임하여 보다. 보다.
}}病人目制其神, 令氣易行也.
第三章
所謂三里者, 下膝三寸也.
所謂 之者, 擧膝分易見也.
巨虛者, 足 獨陷者.
下廉者, 陷下者也.
第四章
帝曰 余聞九鍼, 上應天地四時陰陽, 願聞其方, 令可傳於後世以爲常也.
伯曰 夫一天, 二地, 三人, 四時, 五音, 六律, 七星, 八風, 九野,
身形亦應之, 鍼各有所宜, 故曰九鍼.
人皮應天, 人肉應地, 人脈應人,
人筋應時, 人聲應音, 人陰陽合氣應律,
人齒面目應星, 人出入氣應風,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鍼皮, 二鍼肉, 三鍼脈, 四鍼筋, 五鍼骨, 六鍼調陰陽, 七鍼益精, 八鍼除風, 九鍼通九竅,
除三百六十五節氣, 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第五章
人心意應八風, 人氣應天, 人髮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 人陰陽脈血氣應地, 人肝目應之九.
九竅三百六十五.
人一以觀動靜, 天二以候五色,
七星應之以候髮母澤,
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
六律有餘不足, 應之二地,
一以候高下有餘, 九野一節兪應之, 以候閉節,
三人變一分, 人候齒泄多血少,
十分角之變五分, 以候緩急六分, 不足三分, 寒關節, 第九分,
四時人寒溫燥濕, 四時一應之, 以候相反, 一四方各作解.
長刺節論篇 第五十五
第一節
刺家不診, 聽病者言.
在頭, 頭疾痛, 爲藏鍼之, 刺至骨, 病已上{{). 校釋作 止.
}}, 無傷骨肉及皮, 皮者道也.
第二節
陰刺, 入一傍四處, 治寒熱.
深專者, 刺大藏, 迫藏刺背, 背兪也.
刺之迫藏, 藏會, 腹中寒熱去而止.
與刺之要, 發鍼而淺出血.
第三節
治腐{{). 校釋作 癰.
}}腫者, 刺腐{{). 校釋作 癰.
}}上, 視癰小大深淺刺. 刺大者多血, 小者深之, 必端內鍼爲故止.
第四節
病在少腹有積, 刺皮 {{).철: 皮肉肥厚處(馬蒔 注). 臍下五寸橫約紋(王 注). : 臍下橫骨之端. 同.
}}以下, 至少腹而止;
刺俠脊兩傍四椎閒, 刺兩 {{).가: 허리뼈.
}} {{).료: 엉덩이뼈.
}}季脇肋閒, 導腹中氣熱下已.
第五節
病在少腹, 腹痛不得大小便, 病名曰疝, 得之寒.
刺少腹兩股閒, 刺腰 {{).과: 넓적다리뼈. 볼기뼈. 종지뼈.
}}骨閒, 刺而多之, 盡炅病已.
第六節
病在筋, 筋攣節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痺.
刺筋上爲故, 刺分肉閒, 不可中骨也.
病起筋炅, 病已止.
第七節
病在肌膚, 肌膚盡痛, 名曰肌痺, 傷於寒濕.
刺大分小分, 多發鍼而深之, 以熱爲故.
無傷筋骨, 傷筋骨, 癰發若變,
諸分盡熱, 病已止.
第八節
病在骨, 骨重不可擧, 骨髓酸痛, 寒氣至, 名曰骨痺,
深者刺, 無傷脈肉爲故.
其道大分小分, 骨熱病已止.
第九節
病在諸陽脈, 且寒且熱, 諸分且寒且熱, 名曰狂.
刺之虛脈, 視分盡熱, 病已止.
第十節
病初發, 歲一發; 不治, 月一發; 不治, 月四五發, 名曰癲病.
刺諸分諸脈, 其無寒者以鍼調之, 病止{{). 校釋作 已止.
}}.
第十一節
病風且寒且熱, 炅汗出, 一日數過, 先刺諸分理絡脈;
汗出且寒且熱, 三日一刺, 百日而已.
第十二節
病大風, 骨節重, 鬚{{).수: 수염.
}}眉墮, 名曰大風.
刺肌肉爲故, 汗出百日, 刺骨髓, 汗出百日, 凡二百日, 鬚眉生而止鍼.
皮部論篇 第五十六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皮有分部, 脈有經紀, 筋有結絡, 骨有度量,
其所生病各異, 別其分部, 左右上下, 陰陽所在, 病之始終, 願聞其道.
伯對曰 欲知皮部以經脈爲紀者, 諸經皆然.
陽明之陽, 名曰害蜚{{). 비: 빈대. 벼메뚜기.
}},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陽明之絡也.
其色多靑則痛, 多黑則痺, 黃赤則熱, 多白則寒, 五色皆見, 則寒熱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陽主外, 陰主內.
少陽之陽, 名曰樞持,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少陽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故在陽者主內, 在陰者主出, 以渗於內, 諸經皆然.
太陽之陽, 名曰關樞,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太陽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少陰之陰, 名曰樞儒,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少陰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其入經也, 從陽部注於經, 其出者, 從陰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 名曰害肩,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心主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 名曰關蟄, 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太陰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
凡十二經絡脈者, 皮之部也.
第二章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必先於皮毛;
邪中之則 理開, 開則入客於絡脈;
留而不去, 傳入於經;
留而不去, 傳入於府, 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 然起毫毛, 開 理;
其入於絡也, 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於經也, 則感虛乃陷下;
其留於筋骨之間, 寒多則筋攣骨痛, 熱多則筋 骨消, 肉 破, 毛直而敗.
帝曰 夫子言皮之十二部, 其生病皆何如?
伯曰 皮者, 脈之部也.
邪客於皮, 則 理開, 開則邪入客於絡脈, 絡脈滿則注於經脈, 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也.
故皮者, 有分部, 不與而生大病也.
帝曰 善.
經絡論篇 第五十七
黃帝問曰 夫絡脈之見也, 其五色各異, 靑黃赤白黑不同, 其故何也?
伯對曰 經有常色, 而絡無常變也.
帝曰 經之常色何如?
伯曰 心赤, 肺白, 肝靑, 脾黃, 腎黑, 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帝曰 絡之陰陽, 亦應其經乎?
伯曰 陰絡之色應其經, 陽絡之色變無常, 隨四時而行也.
寒多則凝泣, 凝泣則靑黑;
熱多則 澤, 澤則黃赤, 此皆常色, 謂之無病.
五色具見者, 謂之寒熱.
帝曰 善.
氣穴論篇 第五十八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 以應一歲, 未知其所, 願卒聞之.
伯稽首再拜對曰 窘乎哉, 問也! 其非聖帝, 孰能窮其道焉! 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 夫子之開余道也, 目未見其處, 耳未聞其數, 而目以明, 耳以 矣.
伯曰 此所謂聖人易語, 良馬易御也.
帝曰 余非聖人之易語也.
世言眞數開人意, 今余所訪問者眞數, 發蒙解惑, 未足以論也.
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 令解其意, 請藏之金 , 不敢復出.
伯再拜而起曰 臣請言之.
背與心相控而痛, 所治天突, 與十椎, 及上紀{{). 校釋作 上紀下紀.
}}. 上紀者, 胃脘也; 下紀者, 關元也.
背 邪繫陰陽左右, 如此其病前後痛 , 脇痛而不得息, 不得臥, 上氣短氣偏痛,
脈滿起, 斜出尻脈, 絡 脇, 支心貫 , 上肩加天突, 斜下肩交十椎下.
藏兪五十穴, 府兪七十二穴, 熱兪五十九穴, 水兪五十七穴,
頭上五行行五, 五五二十五穴,
中 {{).려: 등성마루.
}}兩傍各五, 凡十穴,
大椎上兩傍各一, 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兩 厭分中二穴, 犢{{).독: 송아지. 하구명.
}}鼻二穴, 耳中多所聞二穴,
眉本二穴, 完骨二穴, 頂中央一穴, 枕骨二穴, 上關二穴, 大迎二穴,
下關二穴, 天柱二穴, 巨虛上下廉四穴, 曲牙二穴, 天突一穴, 天府二穴,
天 二穴, 扶突二穴, 天 {{). 俗字. (창): 지게문.
}}二穴, 肩解二穴, 關元一穴, 委陽二穴,
肩貞二穴, 門一穴, 齊一穴, 兪十二穴, 背兪二穴, 膺兪十二穴,
分肉二穴, 上橫二穴, 陰陽 四穴.
水兪在諸分, 熱兪在氣穴, 寒熱兪在兩骸厭中二穴, 大禁二十五, 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 鍼之所由行也.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 余已知氣穴之處, 遊{{). 校釋作 游.
}}鍼之居, 願聞孫絡谿谷, 亦有所應乎?
伯曰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 亦以應一歲,
以溢奇邪, 以通榮衛, 榮衛稽留, 衛散榮溢, 氣竭血著, 外爲發熱, 內爲少氣.
疾寫無怠, 以通榮衛, 見而寫之, 無問所會.
帝曰 善.
第二節
願聞谿谷之會也.
伯曰 肉之大會爲谷, 肉之小會爲谿.
肉分之閒, 谿谷之會, 以行榮衛, 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 脈熱肉敗, 榮衛不行, 必將爲膿, 內銷骨髓, 外破大 {{).괵: 오금. 획: 발. 校釋作 .
}}, 留於節湊, 必將爲敗.
積寒留舍, 榮衛不居, 卷肉縮筋, 肋 不得伸, 內爲骨痺, 外爲不仁, 命曰不足, 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 亦應一歲.
其小痺淫溢, 循脈往來, 微鍼所及, 與法相同.
第三節
帝乃闢{{).벽: 열다. 개간하다. 열리다. 피하다.
}}左右而起再拜曰 今日發蒙解惑, 藏之金 , 不敢復出. 乃藏之金蘭之室, 署{{).서: 관청. 일을 맡기다.
}}曰氣穴所在.
伯曰 孫絡之脈別經者, 其血盛而當寫者, 亦三百六十五脈,
注於絡, 傳注十二絡脈, 非獨十四絡脈也, 內解寫於中者十脈.
氣府論篇 第五十九
第一節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 七十八穴:
兩眉頭各一, 入髮至項三寸半, 傍五, 相去三寸.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 行五, 五五二十五.
項中大筋兩傍各一, 風府兩傍各一, 俠背{{). 校釋作 脊.
}}以下, 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閒各一,
五藏之兪各五, 六府之兪各六,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 各六兪.
第二節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 六十二穴:
兩角上各二, 直目上髮際內各五, 耳前角上各一, 耳前角下各一,
銳髮下各一, 客主人各一, 耳後陷中各一, 下關各一,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
缺盆各一, 掖{{). 校釋作 腋.
}}下三寸, 脇下至 八閒各一, 樞中傍各一,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 各六兪.
第三節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 六十八穴:
額 {{).로: 두개골. 천령개. 머리.
}}髮際傍各三, 面 骨空各一, 大迎之骨空各一, 人迎各一,
缺盆外骨空各一, 膺中骨閒各一, 俠鳩尾之外, 當乳下三寸, 俠胃脘各五,
俠齊廣三寸各三, 下齊二寸, 俠之各三, 氣街動脈各一, 伏 上各一,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 各八兪, 分之所在穴空.
第四節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 三十六穴:
目內 各一, 目外各一, 骨下各一, 耳郭上各一, 耳中各一,
巨骨穴各一, 曲掖上骨穴各一, 柱骨上陷者各一, 上天 四寸各一, 肩解各一, 肩解下三寸各一,
以下至手小指本, 各六兪.
第五節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 二十二穴:
鼻空外廉項上各二, 大迎骨空各一, 柱骨之會各一, {{).우: 앙가슴뼈. 어깨쭉지.
}}骨之會各一,
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 各六兪.
第六節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 三十二穴:
骨下各一, 眉後各一, 角上各一, 下完骨後各一,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
俠扶突各一, 肩貞各一, 肩貞下三寸分閒各一,
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 各六兪.
第七節
督脈氣所發者, 二十八穴:
項中央二, 髮際後中八, 面中三,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 至 下凡二十一節, 脊椎法也.
第八節
任脈之氣所發者, 二十八穴:
喉中央二, 膺中骨陷中各一, 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 胃脘以下, 至橫骨六寸半一, 腹脈法也.
下陰別一, 目下各一, 下脣一, {{).은: 이뿌리. 잇몸. 말다툼하다. 곤: 씹다. 깨물다. 간(연): 웃다.
}}交一.
第九節
衝脈氣所發者, 二十二穴:
俠鳩尾外各半寸, 至齊寸一, 俠齊下傍各五分, 至橫骨寸一, 腹脈法也.
第十節
足少陰舌下, 厥陰毛中急脈各一, 手少陰各一, 陰陽 各一.
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骨空論篇 第六十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 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 以鍼治之奈何?
伯對曰 風從外入, 令人振寒, 汗出頭痛, 身重惡寒,
治在風府, 調其陰陽, 不足則補, 有餘則寫.
第二節
大風頸項痛, 刺風府, 風府在上椎.
大風汗出, 灸 {{).의: 불평하는 소리. 슬퍼하다. 한하다.
}} {{).희: 아파서 부르짖는 소리. 두려워내는 소리. 원망하는 소리.
}}, 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 厭之, 令病者呼 , 應手.
從風憎風, 刺眉頭. 失枕, 在肩上橫骨閒. 折, 使揄{{).유: 당기다. 칭찬하다. 희롱하다. 절구질하다.
}}臂, 齊 正, 灸脊中.
絡季脇, 引少腹而痛脹, 刺 .
腰痛不可以轉搖, 急引陰卵, 刺八 與痛上, 八 在腰尻分閒.
第三節
鼠瘻{{).루: 붓다. 오래된 종기. 헌데. 문둥이. 곱사등이.
}}寒熱, 還刺寒府, 寒府在附膝外解營.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 取足心者使之 {{).궤: 무릎꿇고 절하다. 꿇어앉다. 발.
}}.
任脈者, 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
循腹裏, 上關元, 至咽喉, 上 循面入目.
衝脈者, 起於氣街, 少陰之經, 俠齊上行,
至 中而散.
任脈爲病, 男子內結七疝, 女子帶下 聚.
衝脈爲病, 逆氣裏急.
督脈爲病, 脊强反折.
督脈者, 起於少腹, 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繫廷孔, 其孔, 溺孔之端也,
其絡循陰器, 合簒{{).찬: 빼앗다. 취하다.
}}閒, 繞{{).요: 얽어매다. 둘리다. 동이다.
}}簒後, 別繞臀{{).둔: 볼기. 밑.
}}至少陰, 與巨陽中絡者合.
少陰上股內後廉, 貫脊屬腎.
與太陽起於目內 , 上額交 , 上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 循肩 {{).박: 어깨쭉지. 어깨뼈.
}}內, 俠脊抵腰中, 入循 絡腎.
其男子循莖下至簒, 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 貫齊中央, 上貫心, 入喉上 , 環脣, 上繫兩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 從少腹上衝心而痛, 不得前後, 爲衝疝; 其女子不孕, 痔遺溺 乾.
督脈生病, 治督脈, 治在骨上, 甚者在齊下營.
其上氣有音者, 治其喉中央, 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衝喉者, 治其漸, 漸者, 上俠 也.
第二章
第一節
蹇{{).건: 발을 절다. 교만하다. 뽑다. 머무르다. 탄식하다. 고생하는 모양.
}}膝伸不屈, 治其楗{{).건: 빗장. 게으름피다. 제방.
}}.
坐而膝痛, 治其機.
立而暑解{{). 校釋作 起而引解.
}}, 治其骸關.
膝痛, 痛及拇指, 治其 .
坐而膝痛如物隱者, 治其關.
膝痛不可屈伸, 治其背內.
連 若折, 治陽明中兪 .
若別, 治巨陽少陰滎.
淫 {{).록(복): 물이름. 박: 늪. 큰못. 력(약.삭): 약초이름. 관중. 면마.
}}脛 , 不能久立, 治少陽之維, 在外{{). 校釋作 外 .
}}上五寸.
輔骨上橫骨下爲楗, 俠 {{).관: 엉덩이뼈. 허리뼈. 사타구니.
}}爲機, 膝解爲骸關, 俠膝之骨爲連骸,
骸下爲輔, 輔上爲 , 上爲關, 頭橫骨爲枕.
第二節
水兪五十七穴者,
尻上五行, 行五;
伏 上兩行, 行五;
左右各一行, 行五;
上各一行, 行六穴.
第三章
第一節
髓空在腦後三分, 在 際銳骨之下, 一在 基下, 一在項後中復骨下, 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
脊骨下空, 在尻骨下空.
數髓空, 在面俠鼻, 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
兩 骨空, 在 中之陽.
臂骨空, 在臂陽, 去 四寸兩骨空之間.
股骨上空, 在股陽出上膝四寸.
骨空, 在輔骨之上端.
股際骨空, 在毛中動{{). 校釋作 動脈.
}}下.
尻骨空, 在 骨之後, 相去四寸.
扁骨有渗理湊, 無髓孔, 易髓無空.
第二節
灸寒熱之法, 先灸項大椎, 以年爲壯數; 次灸 {{).궐: 말뚝. 문지방. 토막나무. 말재갈. 바퀴굴대. 북채.
}}骨, 以年爲壯數.
視背兪陷者灸之,
擧臂肩上陷者灸之,
兩季脇之間灸之,
外 上絶骨之端灸之,
足小指次指間灸之,
下陷脈灸之,
外 後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 堅痛如筋者灸之,
膺中陷骨間灸之,
掌束骨下灸之,
齊下關元三寸灸之,
毛際動脈灸之,
膝下三寸分閒灸之,
足陽明 上動脈灸之,
上一灸之.
犬所 {{).설: 씹다. 깨물다.
}}之處, 灸之三壯, 卽以犬傷病法灸之. 凡當灸二十九處.
傷食灸之, 不已者, 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 數刺其兪而藥之.
水熱穴論篇 第六十一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 少陰何以主腎? 腎何以主水?
伯對曰 腎者至陰也, 至陰者盛水也.
肺者太陰也, 少陰者冬脈也. 故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皆積水也.
帝曰 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伯曰 腎者, 胃之關也. 關門不利, 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上下溢於皮膚, 故爲 腫, 腫者, 聚水而生病也.
第二節
帝曰 諸水皆生於腎乎?
伯曰 腎者, 牝藏也, 地氣上者屬於腎, 而生水液也, 故曰至陰.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 腎汗出逢於風, 內不得入於藏府, 外不得越於皮膚,
客於玄府, 行於皮裏, 傳爲 腫, 本之於腎, 名曰風水. 所謂玄府者, 汗空也.
第三節
帝曰 水兪五十七處者, 是何主也?
伯曰 腎兪五十七穴, 積陰之所聚也, 水所從出入也.
尻上五行, 行五者, 此腎兪.
故水病下爲 腫大腹, 上爲喘呼,
不得臥者, 標本俱病, 故肺爲喘呼, 腎爲水腫, 肺爲逆不得臥, 分爲相輸俱受者, 水氣之所留也.
伏 上各二行, 行五者, 此腎之街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脚也.
上各一行, 行六者, 此腎脈之下行也, 名曰太衝.
凡五十七穴者, 皆藏之陰絡, 水之所客也.
第二章
帝曰 春取絡脈分肉, 何也?
伯曰 春者, 木始治, 肝氣始生, 肝氣急, 其風疾, 經脈常深, 其氣少, 不能深入, 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 夏取盛經分 , 何也?
伯曰 夏者, 火始治, 心氣始長, 脈瘦氣弱, 陽氣留溢, 熱熏分 , 內至於經,
故取盛經分 , 絶膚而病去者, 邪居淺也. 所爲盛經者, 陽脈也.
帝曰 秋取經兪, 何也?
伯曰 秋者, 金始治, 肺將收殺, 金將勝火, 陽氣在合, 陰氣初勝, 濕氣及體, 陰氣未盛, 未能深入,
故取兪以寫陰邪, 取合以虛陽邪. 陽氣始衰, 故取於合.
帝曰 冬取井滎, 何也?
伯曰 冬者, 水始治, 腎方閉, 陽氣衰少, 陰氣堅盛, 巨陽伏沈, 陽脈乃去,
故取井以下陰逆, 取滎以實陽氣.
故曰 "冬取井滎, 春不 ", 此之謂也.
第三章
帝曰 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兪, 余論其意, 未能領別其處, 願聞其處, 因聞其意.
伯曰 頭上五行, 行五者, 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 , 膺兪, 缺盆, 背兪, 此八者, 以寫 中之熱也.
氣街, 三里, 巨虛上下廉, 此八者, 以寫胃中之熱也.
雲門, 骨, 委中, 髓空, 此八者, 以寫四支之熱也.
五藏兪傍五, 此十者, 以寫五藏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 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 人傷於寒而傳爲熱, 何也?
伯曰 夫寒盛, 則生熱也.
調經論篇 第六十二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刺法≫言, "有餘寫之, 不足補之", 何謂有餘? 何謂不足?
伯對曰 有餘有五, 不足亦有五. 帝欲何問?
帝曰 願盡聞之.
伯曰 神有餘有不足, 氣有餘有不足, 血有餘有不足, 形有餘有不足, 志有餘有不足.
凡此十者, 其氣不等也.
帝曰 人有精氣, 津液, 四支, 九竅, 五藏十六部, 三百六十五節, 乃生百病. 百病之生, 皆有虛實.
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 不足亦有五, 何以生之乎?
伯曰 皆生於五藏也.
夫心藏神, 肺藏氣, 肝藏血, 脾藏肉, 腎藏志, 而此成形.
志意通, 內連骨髓, 而成身形五藏.
五藏之道, 皆出於經隧, 以行血氣, 血氣不和, 百病乃變化而生, 是故守經隧焉.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神有餘不足何如?
伯曰 神有餘則笑不休, 神不足則悲.
血氣未幷, 五藏安定, 邪客於形, 淅起於毫毛, 未入於經絡也, 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 補寫奈何?
伯曰 神有餘, 則寫其小絡之血, 出血, 勿之深斥, 無中其大經, 神氣乃平.
神不足者, 視其虛絡, 按而致之, 刺而利之, 無出其血, 無泄其氣, 以通其經, 神氣乃平.
帝曰 刺微奈何?
伯曰 按摩勿釋, 著鍼勿斥, 移氣於不足, 神氣乃得復.
第二節
帝曰 善. 氣有餘不足, 奈何?
伯曰 氣有餘則喘 上氣, 不足則息利少氣.
血氣未幷, 五藏安定, 皮膚微病, 命曰白氣微泄.
帝曰 補寫奈何?
伯曰 氣有餘, 則寫其經隧, 無傷其經, 無出其血, 無泄其氣;
不足, 則補其經隧, 無出其氣.
帝曰 刺微奈何?
伯曰 按摩勿釋, 出鍼視之, 曰"我將深之",
適人必革, 精氣自伏, 邪氣散亂, 無所休息, 氣泄 理, 眞氣乃相得.
第三節
帝曰 善. 血有餘不足, 奈何?
伯曰 血有餘則怒, 不足則恐.
血氣未幷, 五藏安定, 孫絡水{{). 校釋作 外.
}}溢, 則經{{). 校釋作 絡.
}}有留血.
帝曰 補寫奈何?
伯曰 血有餘, 則寫其盛經, 出其血;
不足, 則視其虛經, 內鍼其脈中, 久留而視, 脈大, 疾出其鍼, 無令血泄.
帝曰 刺留血奈何?
伯曰 視其血絡, 刺出其血, 無令惡血得入於經, 以成其疾.
第四節
帝曰 善. 形有餘不足, 奈何?
伯曰 形有餘則腹脹涇 不利, 不足則四支不用.
血氣未幷, 五藏安定, 肌肉 動, 命曰微風.
帝曰 補寫奈何?
伯曰 形有餘, 則寫其陽經;
不足, 則補其陽絡.
帝曰 刺微奈何?
伯曰 取分肉間, 無中其經, 無傷其絡, 衛氣得復, 邪氣乃索.
第五節
帝曰 善. 志有餘不足, 奈何?
伯曰 志有餘則腹脹 泄, 不足則厥.
血氣未幷, 五藏安定, 骨節有動.
帝曰 補寫奈何?
伯曰 志有餘, 則寫然筋血者;
不足, 則補其復溜.
帝曰 刺未幷奈何?
伯曰 卽取之, 無中其經, 邪所乃能立虛.
第三章
帝曰 善. 余已聞虛實之形, 不知其何以生?
伯曰 氣血以幷, 陰陽相傾, 氣亂於衛, 血逆於經, 血氣離居, 一實一虛.
血幷於陰, 氣幷於陽, 故爲驚狂;
血幷於陽, 氣幷於陰, 乃爲炅中;
血幷於上, 氣幷於下, 心煩 善怒;
血幷於下, 氣幷於上, 亂而喜忘.
帝曰 血幷於陰, 氣幷於陽, 如是血氣離居, 何者爲實, 何者爲虛?
伯曰 血氣者, 喜溫而惡寒, 寒則泣不能流, 溫則消而去之, 是故氣之所幷爲血虛, 血之所幷爲氣虛.
帝曰 人之所有者, 血與氣耳. 今夫子乃言血幷爲虛, 氣幷爲虛, 是無實乎?
伯曰 有者爲實, 無者爲虛, 故氣幷則無血, 血幷則無氣. 今血與氣相失, 故爲虛焉.
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 血與氣幷, 則爲實焉.
血之與氣幷走於上, 則爲大厥, 厥則暴死, 氣復反則生, 不反則死.
帝曰 實者何道從來? 虛者何道從去? 虛實之要, 願聞其故.
伯曰 夫陰與陽, 皆有兪會.
陽注於陰, 陰滿之外, 陰陽勻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第四章
夫邪之生也, 或生於陰, 或生於陽.
其生於陽者, 得之風雨寒暑;
其生於陰者, 得之飮食居處, 陰陽喜怒.
帝曰 風雨之傷人, 奈何?
伯曰 風雨之傷人也, 先客於皮膚, 傳入於孫脈, 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 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
血氣與邪幷客於分 之閒, 其脈堅大, 故曰實.
實者, 外堅充滿, 不可按之, 按之則痛.
帝曰 寒濕之傷人, 奈何?
伯曰 寒濕之中人也, 皮膚不收, 肌肉堅緊, 榮血泣, 衛氣去, 故曰虛.
虛者, 闢氣不足, 按{{). 校釋作 血泣, 按.
}}之則氣足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 善. 陰之生實, 奈何?
岐伯曰 喜怒不節, 則陰氣上逆, 上逆則下虛, 下虛則陽氣走之, 故曰實矣.
帝曰 陰之生虛, 奈何?
伯曰 喜則氣下, 悲則氣消, 消則脈虛空;
因寒飮食, 寒氣熏滿{{). 校釋作 藏.
}}, 則血泣氣去, 故曰虛矣.
第五章
帝曰 經言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內熱, 陽盛則外熱, 陰盛則內寒, 余已聞之矣, 不知其所由然也.
伯曰 陽受氣於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之閒.
今寒氣在外, 則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 則寒氣獨留於外, 故寒慄.
帝曰 陰虛生內熱, 奈何?
伯曰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熏 中, 故內熱.
帝曰 陽盛生外熱, 奈何?
伯曰 上焦不通利, 則皮膚緻密, 理閉塞, 玄府不通, 衛氣不得泄越, 故外熱.
帝曰 陰盛生內寒, 奈何?
伯曰 厥氣上逆, 寒氣積於 中而不寫, 不寫則溫氣去,
寒獨留, 則血凝泣, 凝則脈不通, 其脈盛大以 , 故中寒.
第六章
帝曰 陰與陽幷, 血氣以幷, 病形以成, 刺之奈何?
伯曰 刺此者, 取之經隧, 取血於營, 取氣於衛, 用形哉, 因四時多少高下.
帝曰 血氣以幷, 病形以成, 陰陽相傾, 補寫奈何?
伯曰 寫實者, 氣盛乃內鍼, 鍼與氣俱內, 以開其門, 如利其戶;
鍼與氣俱出, 精氣不傷, 邪氣乃下, 外門不閉, 以出其疾; 搖大其道, 如利其路, 是謂大寫.
必切而出, 大氣乃屈.
帝曰 補虛奈何?
伯曰 持鍼勿置, 以定其意, 候呼內鍼, 氣出鍼入, 鍼空四塞, 精無從去.
方實而疾出鍼, 氣入鍼出, 熱不得還, 閉塞其門, 邪氣布散, 精氣乃得存.
動氣候時, 近氣不失, 遠氣乃來, 是謂"追之".
第七章
帝曰 夫子言虛實者有十, 生於五藏, 五藏五脈耳.
夫十二經脈, 皆生其病, 今夫子獨言五藏.
夫十二經脈者, 皆絡三百六十五節, 節有病, 必被經脈, 經脈之病, 皆有虛實, 何以合之?
伯曰 五藏者, 故得六府與爲表裡, 經絡支節, 各生虛實, 其病所居, 隨而調之.
病在脈, 調之血;
病在血, 調之絡;
病在氣, 調之衛;
病在肉, 調之分肉;
病在筋, 調之筋;
病在骨, 調之骨.
燔鍼劫刺其下及與急者;
病在骨, 鍼藥 ;
病不知所痛, 兩 爲上;
身形有痛, 九候莫病, 則繆刺之;
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 巨刺之.
必謹察其九候, 鍼道備矣.
繆{{).무: 얽다. 심오하다. 류: 그르치다. 거짓. 규: 목매다.
}}刺論篇 第六十三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余聞繆刺, 未得其意, 何謂繆刺?
伯對曰 夫邪之客於形也, 必先舍於皮毛;
留而不去, 入舍於孫脈;
留而不去, 入舍於絡脈;
留而不去, 入舍於經脈;
內連五藏, 散於腸胃, 陰陽俱感, 五藏乃傷.
此邪之從皮毛而入, 極於五藏之次也.
如此則治其經焉.
今邪客於皮毛, 入舍於孫絡, 留而不去, 閉塞不通, 不得入於經, 流溢於大絡, 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絡者, 左注右, 右注左, 上下左右, 與經相干, 而布於四末,
其病無常處, 不入於經兪, 命曰繆刺.
帝曰 願聞繆刺, 以左取右, 以右取左, 奈何? 其與巨刺, 何以別之?
伯曰 邪客於經, 左盛則右病, 右盛則左病, 亦有移易者, 左痛未已, 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 必巨刺之. 必中其經, 非絡脈也.
故絡病者, 其痛與經脈繆處, 故命曰繆刺.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願聞繆刺奈何? 取之何如?
伯曰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 令人卒心痛, 暴脹, 脇支滿.
無積者, 刺然骨之前出血, 如食頃而已;
不已, 左取右, 右取左, 病新發者, 取五日已.
第二節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 令人喉痺舌卷, 口乾心煩, 臂外廉痛, 手不及頭.
刺手中{{). 校釋作 小.
}}指次指爪甲上, 去端如 葉, 各一 .
壯者立已, 老者有頃已, 左取右, 右取左, 此新病數日已.
第三節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 令人卒疝暴痛.
刺足大指爪甲上, 與肉交者, 各一 .
男子立已, 女子有頃已, 左取右, 右取左.
第四節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 令人頭項肩痛.
刺足少指爪甲上, 與肉交者, 各一 , 立已;
不已, 刺外 下三 , 左取右, 右取左, 如食頃已.
第五節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 令人氣滿, 中喘息, 而支 中熱.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 去端如 葉, 各一 , 左取右, 右取左, 如食頃已.
第六節
邪客於臂掌之閒, 不可得屈.
刺其 後, 先以指按之痛, 乃刺之,
以月死生爲數, 月生一日一 , 二日二 , 十五日十五 , 十六日十四 .
邪客於足陽 之脈, 令人目痛從內 始.
刺外 之下半寸所, 各二 , 左刺右, 右刺左, 如行十里頃而已.
人有所墮墜, 惡血留內, 腹中滿脹, 不得前後, 先飮利藥.
此上傷厥陰之脈, 下傷少陰之絡.
刺足內 之下, 然骨之前, 血脈出血, 刺足 上動脈;
不已, 刺三毛上各一 , 見血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善悲驚不樂, 刺如右方.
第七節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 令人耳聾, 時不聞音.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 去端如 葉, 各一 , 立聞;
不已, 刺中指爪甲上, 與肉交者, 立聞;
其不時聞者, 不可刺也.
耳中生風者, 亦刺之如此數, 左刺右, 右刺左.
第八節
凡痺往來, 行無常處者, 在分肉閒痛而刺之, 以月死生爲數, 用針者, 隧氣盛衰, 以爲 數,
針過其日數則脫氣, 不及日數則氣不寫, 左刺右, 右刺左, 病已止;
不已, 復刺之如法.
月生一日一 , 二日二 , 漸多之; 十五日十五 , 十六日十四 , 漸少之.
第九節
邪客於足陽明之經{{). 校釋作 絡.
}}, 令人 , 上齒寒.
刺足中{{). 校釋作 大.
}}指次指爪甲上, 與肉交者, 各一 , 左刺右, 右刺左.
第十節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 令人脇痛, 不得息, 而汗出.
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 與肉交者, 各一 , 不得息立已, 汗出立止,
者, 溫衣飮食, 一日已.
左刺右, 右刺左, 病立已; 不已, 復刺如法.
第十一節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 令人 痛, 不可內食, 無故善怒, 氣上走賁上.
刺足下中央之脈, 各三 , 凡六刺, 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中腫, 不能內唾, 時不能出唾者, 刺{{). 校釋作 繆刺.
}}然骨之前, 出血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第十二節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 令人腰痛, 引少腹控 , 不可以仰息.
刺腰尻之解, 兩 之上, 是腰兪{{). 校釋作 內引心而痛, 刺.
}}, 以月死生爲 數, 發鍼立已, 左刺右, 右刺左.
第十三節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 令人拘攣, 背急, 引脇而痛.
刺之從項始, 數脊椎俠脊, 疾按之應手如痛, 刺之傍三 , 立已.
第十四節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 令人留於樞中痛, 不可擧.
刺樞中以毫鍼, 寒則久留鍼, 以月死生爲數, 立已.
第十五節
治諸經刺之, 所過者不病, 則繆刺之.
耳聾, 刺手陽明; 不已, 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齒 {{).우: 이 벌레먹다. 이앓이.
}}, 刺手陽明; 不已, 刺其脈入齒中, 立已.
邪客於五藏之閒, 其病也, 脈引而痛, 時來時止.
視其病, 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
視其脈, 出其血, 閒日一刺. 一刺不已, 五刺已.
繆傳引上齒, 齒脣寒痛.
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
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 ,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 , 立已, 左取右, 右取左.
第十六節
邪客於手足少陰ㆍ太陰ㆍ足陽明之絡, 此五絡, 皆會於耳中, 上絡左角,
五絡俱竭, 令人身脈皆動, 而形無知也, 其狀若尸, 或曰尸厥.
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 去端如 葉, 後刺足心, 後刺足中指爪甲上, 各一 ,
後刺手大指內側, 去端如 葉, 後刺手心主, 少陰銳骨之端, 各一 , 立已;
不已, 以竹管吹其兩耳, {{).체: 가발. 머리깍다. 뼈 발르다.
}}其左角之髮, 方一寸, 燔治,
飮以美酒一杯, 不能飮者灌之, 立已.
第三章
凡刺之數, 先視其經脈, 切而從之, 審其虛實而調之.
不調者, 經刺之; 有痛而經不病者, 繆刺之; 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 盡取之, 此繆刺之數也.
四時刺逆從論篇 第六十四
第一章
厥陰有餘病陰痺, 不足病生熱痺; 滑則病狐疝風, 則病少腹積氣.
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 不足病肺痺; 滑則病肺風疝, 則病積 血.
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 不足病脾痺; 滑則病脾風疝, 則病積, 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脈痺身時熱, 不足病心痺; 滑則病心風疝, 則病積, 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 不足病腎痺; 滑則病腎風疝, 則病積, 善時 疾.
少陽有餘病筋痺脇滿, 不足病肝痺; 滑則病肝風疝, 則病積, 時筋急目痛.
第二章
是故春氣在經脈, 夏氣在孫絡, 長夏氣在肌肉, 秋氣在皮膚, 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 余願聞其故.
伯曰 春者, 天氣始開, 地氣始泄, 凍解 釋, 水行經通, 故人氣在脈.
夏者, 經滿氣溢, 入孫絡受血, 皮膚充實.
長夏者, 經絡皆盛, 內溢肌中.
秋者, 天氣始收, 理閉塞, 皮膚引急.
冬者, 蓋藏, 血氣在中, 內著骨髓, 通於五藏.
是故邪氣者, 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
至其變化, 不可爲度, 然必從其經氣, 除其邪, 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第三章
帝曰 逆四時而生亂氣, 奈何?
伯曰 春刺絡脈, 血氣外溢, 令人少氣;
春刺肌肉, 血氣環逆, 令人上氣;
春刺筋骨, 血氣內著, 令人腹脹.
夏刺經脈, 血氣乃竭, 令人解 ;
夏刺肌肉, 血氣內却, 令人善恐;
夏刺筋骨, 血氣上逆, 令人善怒.
秋刺經脈, 血氣上逆, 令人善忘;
秋刺絡脈, 氣不外行, 令人臥不欲動;
秋刺筋骨, 血氣內散, 令人寒慄.
冬刺經脈, 血氣皆脫, 令人目不明;
冬刺絡脈, 內氣外泄, 留爲大痺;
冬刺肌肉, 陽氣竭絶, 令人善忘.
凡此四時刺者, 大逆之病, 不可不從也; 反之則生亂氣, 相淫病焉.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 病之所生, 以從爲逆, 正氣內亂, 與精相薄.
必審九候, 正氣不亂, 精氣不轉.
第四章
帝曰 善.
刺五藏, 中心一日死, 其動爲噫;
中肝五日死, 其動爲語;
中肺三日死, 其動爲 ;
中腎六日死, 其動爲 欠;
中脾十日死, 其動爲呑.
刺傷人五藏必死, 其動則依其藏之所變候, 知其死也.
標本病傳論篇 第六十五
第一章
黃帝問曰 病有標本, 刺有逆從, 奈何?
伯對曰 凡刺之方, 必別陰陽, 前後相應, 逆從得施, 標本相移.
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 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 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 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
故治有取標而得者, 有取本而得者; 有逆取而得者, 有從取而得者.
故知逆與從, 正行無問; 知標本者, 萬擧萬當; 不知標本, 是謂妄行.
第二章
夫陰陽逆從, 標本之爲道也,
小而大, 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 淺而博, 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以淺而知深, 察近而知遠.
言標與本, 易而勿及.
治反爲逆, 治得爲從.
先病而後逆者, 治其本; 先逆而後病者, 治其本.
先寒而後生病者, 治其本; 先病而後生寒者, 治其本.
先熱而後生病者, 治其本; 先熱而後生中滿者, 治其標.
先病而後泄者, 治其本; 先泄而後生他病者, 治其本, 必且調之, 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先中滿者, 治其標; 先中滿而後煩心者, 治其本.
人有客氣, 有同氣, 小大不利治其標, 小大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餘, 本而標之, 先治其本, 後治其標;
病發而不足, 標而本之, 先治其標, 後治其本.
謹察間甚, 以意調之. 間者幷行, 甚者獨行. 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 治其本.
第三章
夫病傳者, 心病先心痛, 一日而 ; 三日脇支痛; 五日閉塞不通, 身痛體重; 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中.
肺病喘 , 三日而脇支滿痛; 一日身重體痛; 五日而脹; 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日出.
肝病頭目眩, 脇支滿, 三日體重身痛; 五日而脹; 三日腰脊少腹痛, 脛 ; 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早食.
脾病身痛體重, 一日而脹; 二日少腹腰脊痛, 脛 ; 三日背 筋痛, 小便閉; 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 夏晏{{).안: 밝다. 개다. 늦다.
}}食.
腎病少腹腰脊痛, , 三日背 筋痛, 小便閉; 三日腹脹; 三日兩脇支痛; 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 夏晏 .
胃病脹滿, 五日少腹腰脊痛, ; 三日背 筋痛, 小便閉; 五日身體重; 六日不已死.
冬夜半後, 夏日 .
膀胱病小便閉, 五日少腹脹, 腰脊痛, ; 一日腹脹, 一日身體痛; 二日不已死.
冬 鳴, 夏下 .
諸病以次是相傳{{). 校釋作 相傳.
}}, 如是者, 皆有死期, 不可刺.
閒一藏止{{). 校釋作 止者.
}}, 及至三四藏者, 乃可刺也.
天元紀大論篇 第六十六
第一章
黃帝問曰 天有五行, 御五位, 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藏, 化五氣, 以生喜怒思憂恐.
論言"五運相襲, 而皆治之, 終朞之日, 周而復始", 余已知之矣.
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 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 昭乎哉, 問也!
夫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可不通乎?
故物生謂之化, 物極謂之變, 陰陽不測謂之神, 神用無方謂之聖.
夫變化之爲用也, 在天爲玄, 在人爲道, 在地爲化; 化生五味, 道生智, 玄生神.
神在天爲風, 在地爲木;
在天爲熱, 在地爲火;
在天爲濕, 在地爲土;
在天爲燥, 在地爲金;
在天爲寒, 在地爲水.
故在天爲氣, 在地成形, 形氣相感, 而化生萬物矣.
然天地者, 萬物之上下也;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 陰陽之徵兆也;
金木者, 生成之終始也.
氣有多少, 形有盛衰, 上下相召, 而損益彰矣.
第二章
帝曰 願聞五運之主時也, 何如?
鬼臾區曰 五氣運行, 各終朞日, 非獨主時也.
帝曰 請聞其所謂也.
鬼臾區曰 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 "太虛寥{{) 료(력): 비다. 고요하다. 텅비어있다. 깊다.
}}廓{{).확(곽): 크다. 비다. 열다. 넓히다. 칼집.
}}, 肇{{).조: 치다. 비로서. 바로잡다. 가지런하다. 민첩하다. 길다. 꾀하다.
}}基化元, 萬物資始, 五運終天.
布氣眞靈, 摠統坤元, 九星懸朗, 七曜周旋, 曰陰曰陽, 曰柔曰剛,
幽顯旣位, 寒暑弛張, 生生化化, 品物咸章." 臣斯十世, 此之謂也.
帝曰 善. 何謂{{). 校釋作 爲.
}}氣有多少, 形有盛衰?
鬼臾區曰 陰陽之氣, 各有多少, 故曰三陰三陽也.
形有盛衰, 謂五行之治, 各有太過不及也.
故其始也, 有餘而往, 不足隨之; 不足而往, 有餘從之.
知迎知隨, 氣可與期, 應天爲天符, 承歲爲歲直, 三合爲治.
帝曰 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 寒暑燥濕風火, 天之陰陽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火, 地之陰陽也, 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天以陽生陰長, 地以陽殺陰藏.
天有陰陽, 地亦有陰陽.
木火土金水火, 地之陰陽也, 生長化收藏{{). 校釋 脫.
}}.
故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 應天之氣, 動而不息, 故五歲而右遷;
應地之氣, 靜而守位, 故六朞而環會.
動靜相召, 上下相臨, 陰陽相錯, 而變由生也.
第三章
帝曰 上下周紀, 其有數乎?
鬼臾區曰 天以六爲節, 地以五爲制. 周天氣者, 六朞爲一備; 終地紀者, 五歲爲一周.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五六相合, 而七百二十氣爲一紀, 凡三十歲;
千四百四十氣, 凡六十歲, 而爲一周, 不及太過, 斯皆見矣.
帝曰 夫子之言, 上終天氣, 下畢地紀, 可謂悉矣!
余願聞而藏之, 上以治民, 下以治身,
使百姓昭著, 上下和親, 德澤下流, 子孫無憂, 傳之後世, 無有終時, 可得聞乎?
鬼臾區曰 至數之機, 迫 {{).책(작): 발끈일어나다. 닥치다. 오그라지다.
}}以微, 其來可見, 其往可追,
敬之者昌, 慢之者亡, 無道行私, 必得天殃, 謹奉天道. 請言眞要.
帝曰 善言始者, 必會於終; 善言近者, 必知其遠, 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 所謂明矣.
願夫子推而次之, 令有條理, 簡而不 , 久而不絶, 易用難忘, 爲之綱紀. 至數之要, 願盡聞之.
鬼臾區曰 昭乎哉問! 明乎哉道! 如鼓之應 {{).부: 북채. 흙삼태기. 울타리. 질경이.
}}, 響之應聲也.
臣聞之, 甲己之歲, 土運統之;
乙庚之歲, 金運統之;
丙辛之歲, 水運統之;
丁壬之歲, 木運統之;
戊癸之歲, 火運統之.
帝曰 其於三陰三陽, 合之奈何?
鬼臾區曰 子午之歲, 上見少陰;
丑未之歲, 上見太陰;
寅申之歲, 上見少陽;
卯酉之歲, 上見陽明;
辰戌之歲, 上見太陽;
巳亥之歲, 上見厥陰. 少陰所謂標也, 厥陰所謂終也.
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
少陰之上, 熱氣主之;
太陰之上, 濕氣主之;
少陽之上, 相火主之;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所謂本也, 是謂六元.
帝曰 光乎哉道! 明乎哉論! 請著之玉版, 藏之金 , 署曰天元紀.
五運行大論篇 第六十七
第一章
黃帝坐明堂, 始正天綱, 臨觀八極, 考建五常, 請天師而問之.
曰 論言天地之動靜, 神明爲之紀; 陰陽之升降, 寒暑彰其兆.
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 夫子之所言, 正五氣之各主歲爾, 首甲定運, 余因論之.
鬼臾區曰 "土主甲己, 金主乙庚, 水主丙辛, 木主丁壬, 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 少陰主之;
丑未之上, 太陰主之;
寅申之上, 少陽主之;
卯酉之上, 陽明主之;
辰戌之上, 太陽主之;
巳亥之上, 厥陰主之." 不合陰陽, 其故何也?
伯曰 是明道也, 此天地之陰陽也.
夫數之可數者, 人中之陰陽也, 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
夫陰陽者, 數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 推之可萬, 天地陰陽者, 不以數推, 以象之謂也.
第二章
帝曰 願聞其所始也.
伯曰 昭乎哉, 問也!
臣覽≪太始天元冊≫文,
丹天之氣, 經于牛女戊分;
{{).금: 누른빛.
}}天之氣, 經于心尾己分;
蒼天之氣, 經于危室柳鬼;
素天之氣, 經于亢 {{).저: 이르다(至). 근본. 대저. 뿌리. 집.
}}昴{{).묘: 별이름.
}}畢;
玄天之氣, 經于張翼婁胃.
所謂戊己分者, 奎ㆍ壁ㆍ角ㆍ軫, 則天地之門戶也.
夫候之所始, 道之所生, 不可不通也.
第三章
帝曰 善. 論言"天地者, 萬物之上下;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 未知其所謂也.
伯曰 所謂上下者, 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
左右者, 諸上見厥陰, 左少陰, 右太陽;
見少陰, 左太陰, 右厥陰;
見太陰, 左少陽, 右少陰;
見少陽, 左陽明, 右太陰;
見陽明, 左太陽, 右少陽;
見太陽, 左厥陰, 右陽明. 所謂面北而命其位, 言其見也.
帝曰 何謂下?
伯曰 厥陰在上, 則少陽在下, 左陽明, 右太陰;
少陰在上, 則陽明在下, 左太陽, 右少陽;
太陰在上, 則太陽在下, 左厥陰, 右陽明;
少陽在上, 則厥陰在下, 左少陰, 右太陽;
陽明在上, 則少陰在下, 左太陰, 右厥陰;
太陽在上, 則太陰在下, 左少陽, 右少陰. 所謂面南而命其位, 言其見也.
上下相 , 寒暑相臨, 氣相得則和, 不相得則病.
帝曰 氣相得而病者, 何也?
伯曰 以下臨上, 不當位也.
帝曰 動靜何如?
伯曰 上者右行, 下者左行, 左右周天, 餘而復會也.
帝曰 余聞鬼臾區曰 應地者靜.
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 不知其所謂也. 願聞何以生之乎?
伯曰 天地動靜, 五行{{). 校釋作 運.
}}遷復, 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 猶不能 明.
夫變化之用, 天垂象, 地成形, 七曜緯虛, 五行麗地.
地者, 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
虛者, 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
形精之動, 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仰觀其象, 雖遠可知也.
第四章
帝曰 地之爲下, 否乎?
伯曰 地爲人之下, 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 馮乎?
伯曰 大氣擧之也. 燥以乾之, 暑以蒸之, 風以動之, 濕以潤之, 寒以堅之, 火以溫之.
故風寒在下, 燥熱在上, 濕氣在中, 火遊{{). 校釋作 游.
}}行其間, 寒暑六入, 故令虛而化生也.
故燥勝則地乾, 暑勝則地熱, 風勝則地動, 濕勝則地泥, 寒勝則地裂, 火勝則地固矣.
第五章
第一節
帝曰 天地之氣, 何以候之?
伯曰 天地之氣, 勝復之作, 不形於診也.
≪脈法≫曰 "天地之變, 無以脈診", 此之謂也.
帝曰 間氣何如?
伯曰 隨氣所在, 期於左右.
帝曰 期之奈何?
伯曰 從其氣則和, 違其氣則病, 不當其位者病, 迭{{).질: 교대하다. 번갈아. 범하다. 일: 달아나다.
}}移其位者病, 失守其位者危,
尺寸反者死, 陰陽交者死.
先立其年, 以知其氣, 左右應見, 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第二節
帝曰 寒暑燥濕風火, 在人合之奈何? 其於萬物何以生化?
伯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其在天爲玄, 在人爲道, 在地爲化.
化生五味, 道生智, 玄生神, 化生氣.
神在天爲風, 在地爲木, 在體爲筋, 在氣爲柔, 在藏爲肝.
在性爲暄{{).훤: 따뜻하다. 늦은봄. 날이 따뜻하다.
}}, 其德爲和, 其用爲動, 其色爲蒼, 其化爲榮, 其蟲毛,
其政爲散, 其令宣發, 其變 拉, 其 {{).생: 눈에 백태 끼다. 허물. 재앙. 생략하다. 여위다. 덜다.
}}爲隕, 其味爲酸, 其志爲怒.
怒傷肝, 悲勝怒; 風傷肝, 燥勝風; 酸傷筋, 辛勝酸.
第三節
南方生熱, 熱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心生血, 血生脾.
其在天爲熱, 在地爲火, 在體爲脈, 在氣爲息, 在藏爲心.
其性爲暑, 其德爲顯, 其用爲躁, 其色爲赤, 其化爲茂, 其蟲羽,
其政爲明, 其令鬱蒸, 其變炎 , 其 燔 , 其味爲苦, 其志爲喜.
喜傷心, 恐勝喜; 熱傷氣, 寒勝熱; 苦傷氣, 鹹勝苦.
第四節
中央生濕, 濕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 脾生肉, 肉生肺.
其在天爲濕, 在地爲土, 在體爲肉, 在氣爲充, 在藏爲脾.
其性靜兼, 其德爲濡, 其用爲化, 其色爲黃, 其化爲盈, 其蟲 {{).파: 좁다. 라: 벌거벗다. 화: 옷벌거벗어 메다.
}},
其政爲謐{{).밀: 고요히 이야기하다. 소리없다. 삼가다. 편안하다.
}}, 其令雲雨, 其變動注, 其 淫潰{{).궤: 무너뜨리다. 어지럽다. 흩어지다. 드디어. 성내다. 물 엇갈려 흐르다.
}}, 其味爲甘, 其志爲思.
思傷脾, 怒勝思; 濕傷肉, 風勝濕; 甘傷脾, 酸勝甘.
第五節
西方生燥, 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 肺生皮毛, 皮毛生腎.
其在天爲燥, 在地爲金, 在體爲皮毛, 在氣爲成, 在藏爲肺.
其性爲 , 其德爲淸, 其用爲固, 其色爲白, 其化爲斂, 其蟲介,
其政爲勁, 其令霧露, 其變肅殺, 其 蒼落, 其味爲辛, 其志爲憂.
憂傷肺, 喜勝憂; 熱傷皮毛, 寒勝熱; 辛傷皮毛, 苦勝辛.
第六節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鹹, 鹹生腎, 腎生骨髓, 髓生肝.
其在天爲寒, 在地爲水, 在體爲骨, 在氣爲堅, 在藏爲腎.
其性爲凜{{).름: 맵게 차다.
}}, 其德爲寒, 其用爲藏{{) 校釋 脫.
}}, 其色爲黑, 其化爲肅, 其蟲鱗,
其政爲靜, 其令霰雪{{). 校釋 脫
}}, 其變凝冽{{).렬: 찬기운. 강추위. 찬샘. 찬바람.
}}, 其 雹{{).박: 우박.
}}, 其味爲鹹, 其志爲恐.
恐傷腎, 思勝恐; 寒傷血, 燥勝寒; 鹹傷血, 甘勝鹹.
第七節
五氣更立, 各有所先, 非其位則邪, 當其位則正.
帝曰 病之生變何如?
伯曰 氣相得則微, 不相得則甚.
帝曰 主歲何如?
伯曰 氣有餘, 則制己所勝, 而侮所不勝;
其不及, 則己所不勝, 侮而乘之, 己所勝, 輕而侮之.
侮反受邪, 侮而受邪, 寡於畏也.
帝曰 善.
六微旨大論篇 第六十八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 嗚呼遠哉! 天之道也, 如迎浮雲, 若視深淵, 視深淵尙可測, 迎浮雲莫知其極.
夫子數言謹奉天道, 余聞而藏之, 心私異之, 不知其所謂也.
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 令終不滅, 久而不絶. 天之道可得聞乎?
伯稽首再拜對曰 明乎哉問! 天之道也, 此因天之序, 盛衰之時也.
第二節
帝曰 願聞天道六六之節, 盛衰何也?
伯曰 上下有位, 左右有紀.
故少陽之右, 陽明治之;
陽明之右, 太陽治之;
太陽之右, 厥陰治之;
厥陰之右, 少陰治之;
少陰之右, 太陰治之;
太陰之右, 少陽治之. 此所謂氣之標, 蓋南面而待之{{). 校釋作 待.
}}也.
故曰 "因天之序, 盛衰之時, 移光定位, 正立而待之", 此之謂也.
少陽之上, 火氣治之, 中見厥陰;
陽明之上, 燥氣治之, 中見太陰;
太陽之上, 寒氣治之, 中見少陰;
厥陰之上, 風氣治之, 中見少陽;
少陰之上, 熱氣治之, 中見太陽;
太陰之上, 濕氣治之, 中見陽明. 所謂本也, 本之下, 中之見也, 見之下, 氣之標也.
本標不同, 氣應異象.
第三節
帝曰 其有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太過, 何也?
伯曰 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 來氣不及也; 未至而至, 來氣有餘也.
帝曰 至而不至, 未至而至, 如何?
伯曰 應則順, 否則逆, 逆則變生, 變生則病.
帝曰 善. 請言其應.
伯曰 物, 生其應也; 氣, 脈其應也.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善. 願聞地理之應六節, 氣位何如?
伯曰 顯明之右, 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復行一步, 土氣治之; 復行一步, 金氣治之;
復行一步, 水氣治之; 復行一步, 木氣治之; 復行一步, 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 水氣承之; 水位之下, 土氣承之; 土位之下, 風氣承之;
風位之下, 金氣承之; 金位之下, 火氣承之; 君火之下, 陰精承之.
帝曰 何也?
伯曰 亢則害, 承 {{). 校釋作 乃.
}}制, 制則生化, 外列盛衰, 害則敗亂, 生化大病.
第二節
帝曰 盛衰何如?
伯曰 非其位則邪, 當其位則正, 邪則變甚, 正則微.
帝曰 何謂當位?
伯曰 木運臨卯, 火運臨午, 土運臨四季, 金運臨酉, 水運臨子, 所謂歲會, 氣之平也.
帝曰 非位何如?
伯曰 歲不與會也.
帝曰 土運之歲, 上見太陰;
火運之歲, 上見少陽少陰;
金運之歲, 上見陽明;
木運之歲, 上見厥陰;
水運之歲, 上見太陽. 奈何?
伯曰 天之與會也, 故≪天元冊≫曰天符.
帝曰 天符歲會何如?
伯曰 太一天符之會也.
帝曰 其貴賤何如?
伯曰 天符爲執法, 歲位爲行令, 太一天符爲貴人.
帝曰 邪之中也, 奈何?
伯曰 中執法者, 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 其病徐而持; 中貴人者, 其病暴而死.
帝曰 位之易也, 何如?
伯曰 君位臣則順, 臣位君則逆.
逆則其病近, 其害速;
順則其病遠, 其害微. 所謂二火也.
第三章
第一節
帝曰 善. 願聞其步何如?
伯曰 所謂步者, 六十度而有奇. 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 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伯曰 位有終始, 氣有初中, 上下不同, 求之亦異也.
帝曰 求之柰何?
伯曰 天氣始於甲, 地氣始於子, 子甲相合, 命曰歲立. 謹候其時, 氣可與期.
第二節
帝曰 願聞其歲, 六氣始終, 早晏何如?
伯曰 明乎哉, 問也!
甲子之歲, 初之氣, 天數始於水下一刻, 終於八十七刻半;
二之氣, 始於八十七刻六分, 終於七十五刻;
三之氣, 始於七十六刻, 終於六十二刻半;
四之氣, 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終於五十刻;
五之氣, 始於五十一刻, 終於三十七刻半;
六之氣, 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終於二十五刻. 所謂初六, 天之數也.
乙丑歲, 初之氣, 天數始於二十六刻, 終於一十二刻半;
二之氣, 始於一十二刻六分, 終於水下百刻;
三之氣, 始於一刻, 終於八十七刻半;
四之氣, 始於八十七刻六分, 終於七十五刻;
五之氣, 始於七十六刻, 終於六十二刻半;
六之氣, 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終於五十刻. 所謂六二, 天之數也.
丙寅歲, 初之氣, 天數始於五十一刻, 終於三十七刻半;
二之氣, 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終於二十五刻;
三之氣, 始於二十六刻, 終於一十二刻半;
四之氣, 始於一十二刻六分, 終於水下百刻;
五之氣, 始於一刻, 終於八十七刻半;
六之氣, 始於八十七刻六分, 終於七十五刻. 所謂六三, 天之數也.
丁卯歲, 初之氣, 天數始於七十六刻, 終於六十二刻半;
二之氣, 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終於五十刻;
三之氣, 始於五十一刻, 終於三十七刻半;
四之氣, 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終於二十五刻;
五之氣, 始於二十六刻, 終於一十二刻半;
六之氣, 始於一十二刻六分, 終於水下百刻. 所謂六四, 天之數也.
次戊辰歲, 初之氣, 復始於一刻, 常如是無已, 周而復始.
帝曰 願聞其歲候何如?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日行一周, 天氣始於一刻;
日行再周, 天氣始於二十六刻;
日行三周, 天氣始於五十一刻;
日行四周, 天氣始於七十六刻;
日行五周, 天氣復始於一刻, 所謂一紀也.
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
卯未亥歲氣會同,
辰申子歲氣會同,
巳酉丑歲氣會同, 終而復始.
第三節
帝曰 願聞其用也.
伯曰 言天者求之本, 言地者求之位, 言人者求之氣交.
帝曰 何謂氣交?
伯曰 上下之位, 氣交之中, 人之居也.
故曰 天樞之上, 天氣主之;
天樞之下, 地氣主之;
氣交之分, 人氣從之, 萬物由之, 此之謂也.
第四章
第一節
帝曰 何謂初中?
伯曰 初凡三十度而有奇, 中氣同法.
帝曰 初中何也?
伯曰 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初者地氣也, 中者天氣也.
帝曰 其升降何如?
伯曰 氣之升降, 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 願聞其用何如?
伯曰 升已而降, 降者謂天; 降已而升, 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 氣流于地; 地氣上升, 氣騰于天. 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而變作矣.
第二節
帝曰 善. 寒濕相 , 燥熱相臨, 風火相値, 其有聞{{). 校釋作 間.
}}乎?
伯曰 氣有勝復, 勝復之作, 有德有化, 有用有變, 變則邪氣居之.
帝曰 何謂邪乎?
伯曰 夫物之生從於化, 物之極由乎變, 變化之相薄, 成敗之所由也.
故氣有往復, 用有遲速, 四者之有, 而化而變, 風之來也.
帝曰 遲速往復, 風所由生, 而化而變, 故因盛衰之變耳. 成敗倚伏遊{{). 校釋作 游.
}}乎中, 何也?
伯曰 成敗倚伏, 生乎動, 動而不已, 則變作矣.
帝曰 有期乎?
伯曰 不生不化, 靜之期也.
帝曰 不生化乎?
伯曰 出入廢, 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 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 則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 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 無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 器散則分之, 生化息矣.
故無不出入, 無不升降.
化有小大{{). 校釋作 大小.
}}, 期有近遠. 四者之有, 而貴常守, 反常則災害至矣.
故曰 "無形無患", 此之謂也.
帝曰 善. 有不生不化乎?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與道合同, 惟眞人也.
帝曰 善.
氣交變大論篇 第六十九
第一章
黃帝問曰 五運更治, 上應天朞; 陰陽往復, 寒暑迎隨;
眞邪相薄, 內外分離, 六經波蕩, 五氣傾移, 太過不及, 專勝兼幷.
願言其始, 而有常名, 可得聞乎?
伯稽首再拜對曰 昭乎哉, 問也! 是明道也. 此上帝所貴, 先師傳之, 臣雖不敏, 往聞其旨.
帝曰 余聞得其人不敎, 是謂{{). 校釋作 爲.
}}失道; 傳非其人, 慢泄天寶.
余誠菲德, 未足以受至道, 然而衆子哀其不終,
願夫子保於無窮, 流於無極, 余司其事, 則而行之, 柰何?
伯曰 請遂言之也.
≪上經≫曰 "夫道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長久", 此之謂也.
帝曰 何謂也?
伯曰 本氣, 位也.
位天者, 天文也;
位地者, 地理也;
通於人氣之變化者, 人事也.
故太過者先天, 不及者後天. 所謂治化, 而人應之也.
第二章
帝曰 五運之化, 太過何如?
伯曰 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脾土受邪.
民病 泄食減, 體重煩寃, 腸鳴腹支滿, 上應歲星.
甚則忽忽善怒, 眩冒 疾.
化氣不政, 生氣獨治, 雲物飛動, 草木不寧, 甚而搖落.
反脇痛而吐甚. 衝陽絶者, 死不治. 上應太白星.
歲火太過, 炎暑流行, 金肺受邪.
民病 , 少氣 喘, 血溢血泄注下, 燥耳聾, 中熱肩背熱, 上應熒惑星.
甚則 中痛, 脇支滿脇痛, 膺背肩胛間痛, 兩臂內痛, 身熱骨{{). 校釋作 膚.
}}痛而爲浸淫.
收氣不行, 長氣獨明, 雨水{{). 校釋作 .
}}霜寒, 上應辰星.
上臨少陰少陽, 火燔 , 水泉 {{).학: 마르다. 말리다.
}}, 物焦槁.
病反 妄狂越, 喘息鳴, 下甚血溢泄不已. 太淵絶者, 死不治. 上應熒惑星.
歲土太過, 雨濕流行, 腎水受邪.
民病腹痛, 淸厥, 意不樂, 體重煩寃, 上應鎭星.
甚則肌肉萎, 足 不收, 行善 {{). 校釋作 .
}}, 脚下痛, 飮發中滿, 食減, 四支不擧.
變生得位, 藏氣伏, 化氣獨治之, 泉涌河衍, 澤生魚, 風雨大至, 土崩潰, 鱗見于陸.
病腹滿 {{).당: 수렁. 진흙. 못.
}}泄腸鳴, 反下甚. 而太谿絶者, 死不治. 上應歲星.
歲金太過, 燥氣流行, 肝木受邪.
民病兩脇下少腹痛, 目赤痛 瘍, 耳無所聞.
肅殺而甚, 則體重, 煩寃, 痛引背, 兩脇滿且痛引少腹, 上應太白星.
甚則喘 逆氣, 肩背痛, 尻陰股膝 足皆病, 上應熒惑星.
收氣峻, 生氣下, 草木斂, 蒼乾凋{{). 校釋作 雕.
}}隕.
病反暴痛, 脇不可反側, 逆甚而血溢. 太衝絶者, 死不治. 上應太百星.
歲水太過, 寒氣流行, 邪害心火.
民病身熱煩心躁悸, 陰厥上下中寒, 妄心痛, 寒氣早至, 上應辰星.
甚則腹大脛腫, 喘 , 汗出憎風. 大雨至, 埃{{).애: 티끌. 세상일. 10-10.
}}霧朦{{).몽: 달빛이 어른거리다. 달이지다. 의식불명.
}}鬱, 上應鎭星.
上臨太陽{{). 校釋作 陽則.
}}, 雨 雪霜不時降, 濕氣變物.
病反腹滿腸鳴, 泄食不化, 渴而妄冒. 神門絶者, 死不治. 上應熒惑辰星.
第三章
帝曰 善. 其不及何如?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歲木不及, 燥 {{). 校釋作 乃. 이하 같다.
}}大行, 生氣失應, 草木晩榮.
肅殺而甚, 則剛木 著, 柔萎蒼乾, 上應太白星.
民病中淸, 脇痛, 少腹痛, 腸鳴 泄.
雨時至, 上應太白星{{). 校釋作 太白星 鎭星.
}}, 其穀蒼.
上臨陽明, 生氣失政, 草木再榮, 化氣 急, 上應太白鎭星, 其主蒼早.
復則炎暑流火, 濕性燥, 柔脆草木焦槁, 下體再生, 華實齊化.
病寒熱瘡瘍, {{).비: 땀띠.
}} {{).진: 마마. 역질. 입술에 나는 종기.
}}癰 {{).좌: 뾰로지. 옴. 멍울. 헌데.
}}. 上應熒惑太白, 其穀白堅.
白露早降, 收殺氣行, 寒雨害物, 蟲食甘黃, 脾土受邪.
赤氣後化, 心氣晩治, 上勝肺金, 白氣 屈, 其穀不成, 而 {{).구: 감기로 코막히다.
}}. 上應熒惑太白星.
歲火不及, 寒 大行, 長政不用, 物榮而下.
凝慘而甚, 則陽氣不化, 折榮美, 上應辰星.
民病 中痛, 脇支滿, 兩脇痛, 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痛,
鬱冒朦昧, 心痛暴 {{). 校釋作 .
}}, 復大, 脇下與腰背相引而痛,
甚則屈不能伸, {{).관: 옹두리뼈. 허리뼈. 사타구니.
}} {{).비: 넓적다리.
}}如別. 上應熒惑辰星, 其穀丹.
復則埃鬱, 大雨且至, 黑氣 辱.
病鶩{{).목: 집오리. 어지럽게 달리다.
}} 腹滿, 食飮不下, 寒中腸鳴, 泄注腹痛, 暴攣 痺, 足不任身.
上應鎭星辰星, 玄穀不成.
歲土不及, 風 大行, 化氣不令, 草木茂榮.
飄揚而甚, 秀而不實, 上應歲星.
民病 泄 亂, 體重腹痛, 筋骨繇{{).요: 따르다. 뽑다. 무성하다. 유: 지나다. 말미암다. 까닭. 길. 오히려.
}}復, 肌肉 酸,
善怒, 藏氣擧事, 蟄蟲早附, 咸{{). 校釋作 民.
}}病寒中. 上應歲星鎭星, 其穀 .
復則收政嚴峻, 名木蒼凋,
脇暴痛, 下引少腹, 善大息, 蟲食甘黃,
氣客於脾, 穀 減, 民食少失味, 蒼穀 損. 上應太白歲星.
上臨厥陰, 流水不 , 蟄蟲來見, 藏氣不用. 白 不復. 上應歲星, 民 康.
歲金不及, 炎火 行, 生氣 用, 長氣專勝, 庶物以茂, 燥 以行, 上應熒惑星.
民病肩背 重, 血便注下.
收氣 後, 上應太白星{{). 校釋作 太白 熒惑星.
}}, 其穀堅芒.
復則寒雨暴至, 零 雹霜雪殺物,
陰厥且格, 陽反上行, 頭腦戶痛, 延及腦{{). 校釋作 .
}}頂, 發熱. 上應辰星{{). 校釋作 辰星 熒惑.
}}, 丹穀不成.
民病口瘡, 甚則心痛.
歲水不及, 濕 大行, 長氣反用, 其化 速, 暑雨數至, 上應鎭星.
民病腹滿身重, 濡泄寒瘍流水, 腰股痛發, 股膝不便,
煩寃足 淸厥, 脚下痛, 甚則 腫, 藏氣不政, 腎氣不衡. 上應辰星{{). 校釋作 鎭星 辰星.
}}, 其穀 {{).거: 검은 기장.
}}.
上臨太陰, 則大寒數擧, 蟄蟲早藏, 地積堅 , 陽光不治.
民病寒疾於下, 甚則腹滿浮腫, 上應鎭星{{). 校釋作 鎭星 熒惑.
}}, 其主 穀.
復則大風暴發, 草偃木零, 生長不鮮,
面色時變, 筋骨倂 , 肉 , 目視 , 物疎 {{).문: 옥깨지다. 금가다. 터지다.
}}, 肌肉 發, 氣幷 中, 痛於心腹.
黃氣 損, 其穀不登, 上應歲星{{). 校釋作 歲星 鎭星.
}}.
第四章
帝曰 善. 願聞其時也.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木不及, 春有鳴條律暢之化, 則秋有霧露淸 之政;
春有慘凄殘賊之勝, 則夏有炎暑燔 之復.
其 東, 其藏肝, 其病內舍 脇, 外在關節.
火不及, 夏有炳明光顯之化, 則冬有嚴肅霜寒之政;
夏有慘凄凝冽之勝, 則不時有埃昏大雨之復.
其 南, 其藏心, 其病內舍膺脇, 外在經絡.
土不及, 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 則春有鳴條鼓折之政;
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 則秋有肅殺霖 之復.
其 四維, 其藏脾, 其病內舍心腹, 外在肌肉四支.
金不及, 夏有光顯鬱蒸之令, 則冬有嚴凝整肅之應;
夏有炎 燔燎之變, 則秋有 雹霜雪之復.
其 西, 其藏肺, 其病內舍膺脇肩背, 外在皮毛.
水不及, 四維有湍潤埃雲之化, 則不時有和風生發之應;
四維發埃昏驟注之變, 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復.
其 北, 其藏腎, 其病內舍腰脊骨髓, 外在谿谷 膝.
夫五運之政, 猶權衡也, 高者抑之, 下者擧之, 化者應之, 變者復之,
此生長化成{{). 校釋作 化.
}}收藏之理, 氣之常也. 失常則天地四塞矣.
故曰 "天地之動靜, 神明爲之紀; 陰陽之往復, 寒暑彰其兆", 此之謂也.
第五章
帝曰 夫子之言五氣之變, 四時之應, 可謂悉矣.
夫氣之動亂, 觸遇而作, 發無常會, 卒然災合, 何以期之?
伯曰 夫氣之動變, 固不常在, 而德化政令災變, 不同其候也.
帝曰 何謂也?
伯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其德敷和, 其化生榮, 其政舒啓, 其令風, 其變振發, 其災散落.
南方生熱, 熱生火, 其德彰顯, 其化蕃茂, 其政明曜, 其令熱, 其變銷 , 其災燔 .
中央生濕, 濕生土, 其德 蒸, 其化 備, 其政安靜, 其令濕, 其變驟注, 其災霖潰.
西方生燥, 燥生金, 其德淸潔, 其化緊斂, 其政勁切, 其令燥, 其變肅殺, 其災蒼隕.
北方生寒, 寒生水, 其德 滄, 其化淸謐, 其政凝肅, 其令寒, 其變 冽, 其災 雪霜雹.
是以察其動也, 有德有化, 有政有令, 有變有災, 而物由之, 而人應之也.
第六章
帝曰 夫子之言歲候, 不及其太過{{). 校釋作 其太過不及.
}}, 而上應五星,
今夫德化政令災 變易, 非常而有也, 卒然而動, 其亦爲之變乎?
伯曰 承天而行之, 故無妄動, 無不應也;
卒然而動者, 氣之交變也, 其不應焉.
故曰 "應常不應卒", 此之謂也.
帝曰 其應柰何?
伯曰 各從其氣化也.
帝曰 其行之徐疾逆順何如?
伯曰 以道留久, 逆守而小, 是謂省下;
以道而去, 去而速來, 曲而過之, 是謂省遺過也;
久留而環, 或離或附, 是謂議災與其德也;
應近則小, 應遠則大.
芒而大, 倍常之一, 其化甚, 大常之二, 其 卽{{). 校釋作 卽發.
}}也;
小常之一, 其化減, 小常之二, 是謂臨視.
省下之過與其德也. 德者福之, 過者伐之.
是以象之見也, 高而遠則小, 下而近則大, 故大則喜怒邇, 小則禍福遠.
歲運太過, 則運星北越; 運氣相得, 則各行以道.
故歲運太過, 畏星失色, 而兼其母;
不及, 則色兼其所不勝.
肖者瞿瞿, 莫知其妙, 閔閔之當, 孰者爲良, 妄行無徵, 示畏侯王.
帝曰 其災應何如?
伯曰 亦各從其化也.
故時至有盛衰,
凌犯有逆順,
留守有多少,
形見有善惡,
宿屬有勝負,
徵應有吉凶矣.
帝曰 其善惡, 何謂也?
伯曰 有喜有怒, 有憂有喪, 有澤有燥, 此象之常也, 必謹察之.
帝曰 六者, 高下異乎?
伯曰 象見高下, 其應一也, 故人亦應之.
第七章
帝曰 善. 其德化政令之動靜損益, 皆何如?
伯曰 夫德化政令災變, 不能相加也;
勝復盛衰, 不能相多也;
往來小大, 不能相過也;
用之升降, 不能相無也, 各從其動而復之耳.
帝曰 其病生何如?
伯曰 德化者, 氣之祥;
政令者, 氣之章;
變易者, 復之紀;
災 者, 傷之始.
氣相勝者和, 不相勝者病, 重感於邪則甚也.
帝曰 善. 所謂精光之論, 大聖之業, 宣明大道, 通於無窮, 究於無極也.
余聞之, 善言天者, 必應於人;
善言古者, 必驗於今;
善言氣者, 必彰於物;
善言應者, 同天地之化;
善言化言變者, 通神明之理, 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歟!
擇良兆而藏之靈室, 每旦讀之, 命曰≪氣交變≫, 非齋戒不敢發, 愼傳也.
五常政大論篇 第七十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 太虛寥廓, 五運廻薄, 衰盛不同, 損益相從.
願聞平氣何如而名? 何如而紀也?
伯對曰 昭乎哉, 問也! 木曰敷和, 火曰升明, 土曰備化, 金曰審平, 水曰靜順.
帝曰 其不及奈何?
伯曰 木曰委和, 火曰伏明, 土曰卑監, 金曰從革, 水曰 流.
帝曰 太過何謂?
伯曰 木曰發生, 火曰赫曦, 土曰敦阜, 金曰堅成, 水曰流衍.
帝曰 三氣之紀, 願聞其候.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敷和之紀, 木德周行, 陽舒陰布, 五化宣平.
其氣端, 其性隨, 其用曲直, 其化生榮, 其類草木, 其政發散, 其候溫和, 其令風,
其藏肝, 肝其畏淸, 其主目, 其穀麻, 其果李, 其實核, 其應春, 其蟲毛, 其畜犬,
其色蒼, 其養筋, 其病裏急支滿, 其味酸, 其音角, 其物中堅, 其數八.
升明之紀, 正陽而治, 德施周普, 五化均衡.
其氣高, 其性速, 其用燔灼, 其化蕃茂, 其類火, 其政明曜, 其候炎暑, 其令熱,
其藏心, 心其畏寒, 其主舌, 其穀麥, 其果杏, 其實絡, 其應夏, 其蟲羽, 其畜馬,
其色赤, 其養血, 其病 , 其味苦, 其音徵, 其物脈, 其數七.
備化之紀, 氣協天休, 德流四政, 五化齊脩.
其氣平, 其性順, 其用高下, 其化 滿, 其類土, 其政安靜, 其候 蒸, 其令濕,
其藏脾, 脾其畏風, 其主口, 其穀稷, 其果棗, 其實肉, 其應長夏, 其蟲 , 其畜牛,
其色黃, 其養肉, 其病否, 其味甘, 其音宮, 其物膚, 其數五.
審平之紀, 收而不爭, 殺而無犯, 五化宣明.
其氣潔, 其性剛, 其用散落, 其化堅斂, 其類金, 其政勁肅, 其候淸切, 其令燥,
其藏肺, 肺其畏熱, 其主鼻, 其穀稻, 其果桃, 其實殼, 其應秋, 其蟲介, 其畜 ,
其色白, 其養皮毛, 其病 , 其味辛, 其音商, 其物外堅, 其數九.
靜順之紀, 藏而勿害, 治而善下, 五化咸整.
其氣明, 其性下, 其用沃衍, 其化凝堅, 其類水, 其政流演, 其候凝肅, 其令寒,
其藏腎, 腎其畏濕, 其主二陰, 其穀豆, 其果栗, 其實濡, 其應冬, 其蟲鱗, 其畜 ,
其色黑, 其養骨髓, 其病厥, 其味鹹, 其音羽, 其物濡, 其數六.
故生而勿殺, 長而物罰, 化而勿制, 收而勿害, 藏而勿抑, 是謂平氣.
第二節
委和之紀, 是謂勝生. 生氣不政, 化氣 揚, 長氣自平, 收令 早,
雨時降, 風雲 興, 草木晩榮, 蒼乾凋{{). 校釋作 雕.
}}落, 物秀而實, 膚肉內充.
其氣斂, 其用聚, 其動 戾拘緩, 其發驚駭, 其藏肝,
其果棗李{{). 校釋作 桃.
}}, 其實核殼, 其穀稷稻, 其味酸辛, 其色白蒼, 其畜犬 , 其蟲毛介,
其主霧露 滄, 其聲角商, 其病搖動注恐, 從金化也.
少角與判商同, 上角與正角同, 上商與正商同. 其病支廢癰腫瘡瘍, 其甘蟲, 邪傷肝也.
上宮與正宮同. 蕭{{).소: 쑥. 말우는 소리. 쓸쓸한 모양. 바쁘다.
}} {{).슬: 가을바람.
}}肅殺, 則炎赫沸騰, 於三, 所謂復也,
其主飛 {{).두: 굼벵이. 좀. 좀먹다. 해치다.
}} {{).저: 지네. 구더기.
}}雉{{).치: 꿩.
}}. 乃爲雷霆{{).정: 천둥소리. 벼락. 번개.
}}.
伏明之紀, 是謂勝長. 長氣不宣, 藏氣反布, 收氣自政, 化令 衡,
寒淸數擧, 暑令 薄, 承化物生, 生而不長, 成實而稚, 遇化已老, 陽氣屈伏, 蟄蟲早藏.
其氣鬱, 其用暴, 其動彰伏變易, 其發痛, 其藏心,
其果栗桃, 其實絡濡, 其穀豆稻, 其味苦鹹, 其色玄丹, 其畜馬 , 其蟲羽鱗,
其主 雪霜寒, 其聲徵羽, 其病昏惑悲忘, 從水化也.
少徵與少羽同, 上商與正商同, 邪傷心也.
凝慘 冽, 則暴雨霖 , 於九,
其主驟注, 雷霆震驚, 沈 {{).음: 그늘. 陰 古字.
}}淫雨.
卑監之紀, 是謂減化. 化氣不令, 生政獨彰, 長氣整, 雨 愆, 收氣平,
風寒 興, 草木榮美, 秀而不實, 成而粃{{).비: 쭉정이. 어리석다. 나쁜 정치.
}}也.
其氣散, 其用靜定, 其動瘍涌, 分潰癰腫, 其發濡滯, 其藏脾,
其果李栗, 其實濡{{). 校釋作 肉.
}}核, 其穀豆麻, 其味酸甘, 其色蒼黃, 其畜牛犬, 其蟲 毛,
其主飄怒振發, 其聲宮角, 其病留滿否塞, 從木化也.
少宮與少角同, 上宮與正宮同, 上角與正角同. 其病 泄, 邪傷脾也.
振拉飄揚, 則蒼乾散落, 其 四維,
其主敗折虎狼, 淸氣 用, 生政 辱.
從革之紀, 是謂折收. 收氣 後, 生氣 揚, 長化合德, 火政 宣, 庶類以蕃.
其氣揚, 其用躁切, 其動 禁 厥, 其發 喘, 其藏肺,
其果李杏, 其實殼絡, 其穀麻麥, 其味苦辛, 其色白丹, 其畜 羊, 其蟲介羽,
其主明曜炎 , 其聲商徵, 其病 , 從火化也.
少商與少徵同, 上商與正商同, 上角與正角同. 邪傷肺也.
炎光赫烈, 則 雪霜雹, 於七,
其主鱗伏 鼠, 歲氣早至, 生大寒.
流之紀, 是謂反陽. 藏令不擧, 化氣 昌, 長氣宣布,
蟄蟲不藏, 土潤水泉減, 草木條茂, 榮秀滿盛.
其氣滯, 其用渗泄, 其動堅止, 其發燥槁, 其藏腎,
其果棗杏, 其實濡肉, 其穀黍稷, 其味甘鹹, 其色 玄, 其畜 牛, 其蟲鱗 ,
其主埃鬱昏 , 其聲羽宮, 其病 厥堅下, 從土化也.
少羽與少宮同, 上宮與正宮同. 其病 悶, 邪傷腎也.
埃昏驟雨, 則振拉 拔, 於一,
其主毛顯狐 {{). 校釋作 .
}}, 變化不藏.
故乘危而行, 不速而至, 暴虐無德, 災反及之.
微者復微, 甚者復甚, 氣之常也.
第三節
發生之紀, 是謂啓 {{).진: 벌리다. 陳, 同.
}}, 土疎泄, 蒼氣達, 陽和布化, 陰氣 隨, 生氣淳化, 萬物以榮.
其化生, 其氣美, 其政散, 其令條舒,
其動掉眩 疾, 其德鳴靡啓坼, 其變振拉 拔.
其穀麻稻, 其畜 犬, 其果李桃, 其色靑黃白, 其味酸甘辛,
其象春, 其經足厥陰少陽, 其藏肝脾,
其蟲毛介, 其物中堅外堅, 其病怒.
太角與上商同{{). 校釋 脫.
}}, 上徵則其氣逆, 其病吐利.
不務其德, 則收氣復, 秋氣勁切, 甚則肅殺,
淸氣大至, 草木凋{{). 校釋作 雕.
}}零, 邪 傷肝.
赫曦之紀, 是謂蕃茂, 陰氣內化, 陽氣外榮, 炎暑施化, 物得以昌.
其化長, 其氣高, 其政動, 其令鳴顯,
其動炎灼妄擾, 其德暄暑鬱蒸, 其變炎烈沸騰.
其穀麥豆, 其畜羊 , 其果杏栗, 其色赤白玄, 其味苦辛鹹,
其象夏, 其經手少陰太陽, 手厥陰少陽, 其藏心肺,
其蟲羽鱗, 其物脈濡,
其病笑 , 瘡瘍血流, 狂妄目赤.
上羽與正徵同, 其收齊, 其病 {{).치: 나쁘다. 풍병.
}},
上徵而收氣後也,
暴烈其政, 藏氣 復, 時見凝慘, 甚則雨水霜雹切寒, 邪傷心也.
敦阜之紀, 是謂廣化, 厚德淸靜, 順長以盈, 至陰內實, 物化充成,
煙埃朦鬱, 見於厚土, 大雨時行, 濕氣 用, 燥政 .
其化圓, 其氣 , 其政靜, 其令周備,
其動濡積幷 {{).축: 쌓다. 모으다.
}}, 其德柔潤重 , 其變震驚飄驟崩潰,
其穀稷麻, 其畜牛犬, 其果棗李, 其色 玄蒼, 其味甘鹹酸,
其象長夏, 其經足太陰陽明, 其藏脾腎,
其蟲 毛, 其物肌核,
其病腹滿, 四支不擧, 大風迅至, 邪傷脾也.
堅成之紀, 是謂收引, 天氣潔, 地氣明, 陽氣隨, 陰治化,
燥行其政, 物以司成, 收氣繁布, 化洽不終.
其化成, 其氣削, 其政肅, 其令銳切,
其動暴折瘍 {{).주: 병.
}}, 其德霧露蕭 , 其變肅殺凋{{). 校釋作 雕.
}}零.
其穀稻黍, 其畜 馬, 其果桃杏, 其色白靑丹, 其味辛酸苦,
其象秋, 其經手太陰陽明, 其藏肺肝,
其蟲介羽, 其物殼絡,
其病喘喝, 憑仰息,
上徵與正商同, 其生齊, 其病 ,
政暴變則名木不榮, 柔脆焦首,
長氣斯救, 大火流, 炎 且至, 蔓將槁, 邪傷肺也.
流衍之紀, 是謂封藏, 寒司物化, 天地嚴凝, 藏政以布, 長令不揚.
其化凜, 其氣堅, 其政謐, 其令流注,
其動漂泄沃涌, 其德凝慘寒雰{{).분: 안개. 눈 날리는 모양. 서리. 상서로운 기운.
}}, 其變 雪霜雹,
其穀豆稷, 其畜 牛, 其果栗棗, 其色黑丹 , 其味鹹苦甘,
其象冬, 其經足少陰太陽, 其藏腎心,
其蟲鱗 , 其物濡滿, 其病脹.
上羽而長氣不化也.
政過則化氣大擧, 而埃昏氣交, 大雨時降, 邪傷腎也.
故曰 不恒其德, 則所勝來復,
政恒其理, 則所勝同化, 此之謂也.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天不足西北, 左寒而右 , 地不滿東南, 右熱而左溫, 其故何也?
伯曰 陰陽之氣, 高下之理, 太少之異也.
東南方, 陽也, 陽者, 其精降於下, 故右熱而左溫;
西北方, 陰也, 陰者, 其精奉於上, 故左寒而右 .
是以地有高下, 氣有溫 , 高者氣寒, 下者氣熱,
故適寒 者脹之, 溫熱者瘡, 下之則脹已, 汗之則瘡已,
此 理開閉之常, 太少之異耳.
帝曰 其於壽夭, 何如?
伯曰 陰精所奉, 其人壽; 陽精所降, 其人夭.
帝曰 善. 其病也, 治之奈何?
伯曰 西北之氣, 散而寒之;
東南之氣, 收而溫之, 所謂同病異治也.
故曰 氣寒氣 , 治以寒 , 行水漬之;
氣溫氣熱, 治以溫熱, 强其內守.
必同其氣, 可使平也, 假者反之.
第二節
帝曰 善. 一州之氣, 生化壽夭不同, 其故何也?
伯曰 高下之理, 地勢使然也.
崇高則陰氣治之, 汚下則陽氣治之.
陽勝者先天, 陰勝者後天, 此地理之常, 生化之道也.
帝曰 其有壽夭乎?
伯曰 高者其氣壽, 下者其氣夭.
地之小大異也, 小者小異, 大者大異.
故治病者, 必明天道地理, 陰陽更勝, 氣之先後, 人之壽夭, 生化之期, 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第三章
帝曰 善. 其歲有不病, 而藏氣不應不用者, 何也?
伯曰 天氣制之, 氣有所從也.
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少陽司天, 火氣下臨, 肺氣上從, 白起金用, 草木 .
火見燔 , 革金且耗, 大暑以行, 鼻窒, 曰瘍{{). 校釋作 瘡瘍.
}}, 寒熱 腫.
風行于地, 塵沙飛揚, 心痛胃脘痛, 厥逆 不通, 其主暴速.
陽明司天, 燥氣下臨, 肝氣上從, 蒼起木用而立, 土 .
滄數至, 木伐草萎, 脇痛目赤, 掉振鼓慄, 筋 不能久立.
暴熱至, 土 暑, 陽氣鬱發, 小便變, 寒熱如 , 甚則心痛,
火行于槁, 流水不 , 蟄蟲 見.
太陽司天, 寒氣下臨, 心氣上從, 而火且明, 丹起金 .
寒淸時擧, 勝則水 .
火氣高明, 心熱煩, 乾善渴, , 善悲數欠.
熱氣妄行, 寒 復, 霜不時降, 善忘, 甚則心痛.
土 潤, 水 衍, 寒客至, 沈陰化,
濕氣變物, 水飮內 , 中滿不食, 皮 肉苛, 筋脈不利, 甚則 腫, 身後癰.
厥陰司天, 風氣下臨, 脾氣上從, 而土且隆. 黃起水 .
土用革, 體重肌肉萎{{). 校釋作 .
}}, 食減口爽.
風行太虛, 雲物搖動, 目轉耳鳴.
火縱其暴, 地 暑, 大熱消 , 赤沃下,
蟄蟲數見, 流水不 , 其發機速.
少陰司天, 熱氣下臨, 肺氣上從, 白起金用, 草木 .
喘嘔寒熱, 鼻窒.
大暑流行, 甚則瘡瘍燔灼, 金 石流.
地 燥淸, 滄數至, 脇痛善太息, 肅殺行, 草木變.
太陰司天, 濕氣下臨, 腎氣上從, 黑起水變{{). 校釋作 變, 火乃 ..
}}, 埃冒雲雨,
中不利, 陰 氣大衰而不起不用, 當其時, 反腰 痛, 動轉不便也, 厥逆.
地 藏陰, 大寒且至, 蟄蟲早附, 心下否痛, 地裂 堅, 少腹痛, 時害於食.
乘金則止水增, 味 鹹, 行水減也.
第四章
帝曰 歲有胎孕不育, 治之不全, 何氣使然?
伯曰 六氣五類, 有相勝制也, 同者盛之, 異者衰之, 此天地之道, 生化之常也.
故厥陰司天, 毛蟲靜, 羽蟲育, 介蟲不成;
在泉, 毛蟲育, 蟲耗, 羽蟲不育.
少陰司天, 羽蟲靜, 介蟲育, 毛蟲不成;
在泉, 羽蟲育, 介蟲耗不育.
太陰司天, 蟲靜, 鱗蟲育, 羽蟲不成;
在泉, 蟲育, 鱗蟲不{{). 校釋作 耗不.
}}成.
少陽司天, 羽蟲靜, 毛蟲育, 蟲不成;
在泉, 羽蟲育, 介蟲耗, 毛蟲不育.
陽明司天, 介蟲靜, 羽蟲育, 介蟲不成;
在泉, 介蟲育, 毛蟲耗, 羽蟲不成.
太陽司天, 鱗蟲靜, 蟲育;
在泉, 鱗蟲耗{{). 校釋作 育, 羽蟲耗.
}}, 蟲不育.
諸乘所不成之運, 則甚也.
故氣主有所制, 歲立有所生.
地氣制己勝, 天氣制勝己.
天制色, 地制形.
五類衰盛, 各隨其氣之所宜也.
故有胎孕不育, 治之不全, 此氣之常也, 所謂中根也,
根于外者亦五, 故生化之別, 有五氣, 五味, 五色, 五類, 五宜也.
帝曰 何謂也?
伯曰 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
根于外者, 命曰氣立, 氣止則化絶.
故各有制, 各有勝, 各有生, 各有成.
故曰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同異, 不足以言生化", 此之謂也.
第五章
帝曰 氣始而生化, 氣散而有形, 氣布而蕃育, 氣終而象變, 其致一也.
然而五味所資, 生化有薄厚, 成熟有少多, 終始不同, 其故何也?
伯曰 地氣制之也, 非天不生, 地不長也.
帝曰 願聞其道.
伯曰 寒熱燥濕, 不同其化也.
故少陽在泉, 寒毒不生, 其味辛, 其治苦酸, 其穀蒼丹.
陽明在泉, 濕毒不生, 其味酸, 其氣濕, 其治辛苦甘, 其穀丹素.
太陽在泉, 熱毒不生, 其味苦, 其治淡鹹, 其穀 .
厥陰在泉, 淸毒不生, 其味甘, 其治酸苦, 其穀蒼赤, 其氣專, 其味正.
少陰在泉, 寒毒不生, 其味辛, 其治辛苦甘, 其穀白丹.
太陰在泉, 燥毒不生, 其味鹹, 其氣熱, 其治甘鹹, 其穀 .
化淳則鹹守, 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第六章
故曰 補上下者, 從之;
治上下者, 逆之. 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
故曰 上取下取, 內取外取, 以求其過.
能毒者以厚藥, 不勝毒者以薄藥, 此之謂也.
氣反者,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病在中, 傍取之.
治熱以寒, 溫而行之;
治寒以熱, 而行之;
治溫以淸, 冷而行之;
治淸以溫, 熱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 吐之下之, 補之寫之, 久新同法.
帝曰 病在中而不實不堅, 且聚且散, 奈何?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無積者求其藏, 虛則補之, 藥以祛之, 食以隨之, 行水漬之, 和其中外, 可使畢已.
帝曰 有毒無毒, 服有約乎?
伯曰 病有久新, 方有大小, 有毒無毒, 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
不盡, 行復如法.
必先歲氣, 無伐天和.
無盛盛, 無虛虛, 而遺人夭殃.
無致邪, 無失正, 絶人長命.
帝曰 其久病者, 有氣從不康, 病去而瘠{{).척: 여위다. 파리하다. 줄다. 자: 고기 썩다. 여위는 병.
}}, 奈何?
伯曰 昭乎哉, 聖人之問也! 化不可代, 時不可違.
夫經絡以通, 血氣以從, 復其不足, 與衆齊同.
養之和之, 靜以待時, 謹守其氣, 無使傾移, 其形 彰, 生氣以長, 命曰聖王.
故≪大要≫曰 "無代化, 無違時, 必養必和, 待其來復", 此之謂也.
帝曰 善.
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 六化六變, 勝復淫治, 甘苦辛鹹酸淡先後, 余知之矣.
夫五運之化, 或從天氣, 或逆天氣,
或從天氣而逆地氣, 或從地氣而逆天氣, 或相得或不相得, 余未能明其事.
欲通天之紀, 從地之理, 和其運, 調其化,
使上下合德, 無相奪倫, 天地升降, 不失其宜, 五運宣行, 勿乖其政, 調之正味, 從逆奈何?
伯稽首再拜對曰 昭乎哉, 問也!
此天地之綱紀, 變化之淵源, 非聖帝孰能窮其至理歟!
臣雖不敏, 請陳其道, 令終不滅, 久而不易.
帝曰 願夫子推而次之, 從其類序, 分其部主, 別其宗司, 昭其氣數, 明其正化, 可得聞乎?
伯曰 先立其年, 以明其氣, 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 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
則天道可見, 民氣可調, 陰陽卷舒, 近而無惑.
數之可數者, 請遂言之.
第二節
帝曰 太陽之政, 奈何?
伯曰 辰戌之紀也.
太陽, 太角, 太陰, 壬辰, 壬戌,
其運風, 其化鳴紊啓 , 其變振拉 拔, 其病眩掉目瞑.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宮, 少商, 太羽終.
太陽, 太徵, 太陰, 戊辰, 戊戌, 同正徵,
其運熱, 其化暄暑鬱 , 其變炎烈沸騰, 其病熱鬱.
太徵, 少宮, 太商, 少羽終, 少角初.
太陽, 太宮, 太陰, 甲辰歲會同天符, 甲戌歲會同天符,
其運陰埃{{). 校釋作 雨.
}}, 其化柔潤重澤, 其變震驚飄驟, 其病濕下重.
太宮, 少商, 太羽終, 太角初, 少徵.
太陽, 太商, 太陰, 庚辰, 庚戌.
其運 , 其化霧露蕭 , 其變肅殺凋{{). 校釋作 雕.
}}零, 其病燥, 背 滿.
太商, 少羽終, 少角初, 太徵, 少宮.
太陽, 太羽, 太陰, 丙辰天符, 丙戌天符,
其運寒{{). 校釋作 寒肅.
}}, 其化凝慘 冽, 其變 雪霜雹, 其病大寒留於谿谷.
太羽終, 太角初, 少徵, 太宮, 少商.
凡此太陽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先天, 天氣肅, 地氣靜,
寒臨太虛, 陽氣不令, 水土合德, 上應辰星鎭星.
其穀玄 , 其政肅, 其令徐.
寒政大擧, 澤無陽 {{).염: 불이 작게 타오르기 시작하다. 불길이 성하다. 불꽃. 校釋作 焰.
}}, 則火發待時.
少陽中治, 時雨 涯, 止極雨散, 還於太陰, 雲朝北極, 濕化 布, 澤流萬物,
寒敷于上, 雷動于下, 寒濕之氣, 持於氣交.
民病寒濕, 發肌肉萎, 足 不收, 濡寫血溢.
初之氣, 地氣遷, 氣 大溫, 草 早榮,
民 , 溫病 作, 身熱, 頭痛, 嘔吐, 肌 瘡瘍.
二之氣, 大 反至, 民 慘, 草 遇寒, 火氣遂抑,
民病氣鬱中滿, 寒 始.
三之氣, 天政布, 寒氣行, 雨 降,
民病寒, 反熱中, 癰疽注下, 心熱 悶, 不治者死.
四之氣, 風濕交爭, 風化爲雨, 長 化 成,
民病大熱少氣, 肌肉萎足 , 注下赤白.
五之氣, 陽復化, 草 長 化 成,
民 舒.
終之氣, 地氣正, 濕令行, 陰凝太虛, 埃昏郊野,
民 慘悽, 寒風以至, 反者孕 死.
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 必折其鬱氣, 先資其化源,
抑其運氣, 扶其不勝, 無使暴過而生其疾,
食歲穀以全其眞, 避虛邪以安其正, 適氣同異, 多少制之.
同寒濕者燥熱化, 異寒濕者燥濕化,
故同者多之, 異者少之, 用寒遠寒, 用 遠 ,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 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 反是者病, 所謂時也.
第三節
帝曰 善. 陽明之政, 柰何?
伯曰 卯酉之紀也.
陽明, 少角, 少陰, 淸熱勝復同, 同正商.
丁卯歲會, 丁酉, 其運風淸熱.
少角初正, 太徵, 少宮, 太商, 少羽終.
陽明, 少徵, 少陰, 寒雨勝復同, 同正商.
癸卯同歲會, 癸酉同歲會, 其運熱寒雨.
少徵, 太宮, 少商, 太羽終, 太角初.
陽明, 少宮, 少陰, 風 勝復同.
己卯, 己酉, 其運雨風 .
少宮, 太商, 少羽終, 少角初, 太徵.
陽明, 少商, 少陰, 熱寒勝復同, 同正商.
乙卯天符, 乙酉歲會, 太一天符, 其運 熱寒.
少商, 太羽終, 太角初, 少徵, 太宮.
陽明, 少羽, 少陰, 雨風勝復同, 辛卯少宮同.
辛酉, 辛卯{{) 校釋作 同少宮. 辛卯, 辛酉.
}}, 其運寒雨風.
少羽終, 少角初, 太徵, 太宮, 太商.
凡此陽明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後天, 天氣急, 地氣明,
陽專其令, 炎暑大行, 物燥以堅, 淳風 治.
風燥橫運, 流於氣交, 多陽少陰, 雲趨雨府, 濕化 敷, 燥極而澤.
其穀白丹, 閒穀命太者, 其耗白甲品羽, 金火合德, 上應太白熒惑.
其政切, 其令暴, 蟄蟲 見, 流水不 .
民病 塞, 寒熱, 發暴振慄, {{).비: 문닫다. 마치다. 삼가다. 신비롭다. 깊다.
}}, 淸先而勁, 毛蟲 死, 熱後而暴, 介蟲 殃.
其發躁, 勝復之作, 擾而大亂, 淸熱之氣, 持於氣交.
初之氣, 地氣遷, 陰始凝, 氣始肅, 水 , 寒雨化,
其病中熱脹, 面目浮腫, 善眠, 欠嘔, 小便黃赤, 甚則淋.
二之氣, 陽 布, 民 舒, 物 生榮.
大至, 民善暴死.
三之氣, 天政布, 行, 燥熱交合, 燥極而澤,
民病寒熱.
四之氣, 寒雨降.
病暴 , 振慄 妄, 少氣 乾引飮, 及爲心痛, 癰腫瘡瘍, 寒之疾, 骨 血便.
五之氣, 春令反行, 草 生榮,
民氣和.
終之氣, 陽氣布, 候反溫, 蟄蟲來見, 流水不 ,
民 康平, 其病溫.
故食歲穀以安其氣, 食間穀以去其邪, 歲宜以鹹以苦以辛, 汗之淸之散之.
安其運氣, 無使受邪, 折其鬱氣, 資其化源.
以寒熱輕重少多其制.
同熱者多天化, 同淸者多地化, 用 遠 , 用熱遠熱, 用寒遠寒, 用溫遠溫, 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之, 此其道也.
反是者, 亂天地之經, 擾陰陽之紀也.
第四節
帝曰 善. 少陽之政, 奈何?
伯曰 寅申之紀也.
少陽, 太角, 厥陰, 壬寅同天符, 壬申同天符,
其運風鼓, 其化鳴紊啓坼, 其變振拉 拔, 其病掉眩支脇驚駭.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宮, 少商, 太羽終.
少陽, 太徵, 厥陰, 戊寅天符, 戊申天符,
其運暑, 其化暄 鬱 , 其變炎烈沸騰, 其病上熱鬱, 血溢, 血泄, 心痛.
太徵, 少宮, 太商, 少羽終, 少角初.
少陽, 太宮, 厥陰, 甲寅, 甲申,
其運陰雨, 其化柔潤重澤, 其變震驚飄驟, 其病體重, 腫, 飮.
太宮, 少商, 太羽終, 太角初, 少徵.
少陽, 太商, 厥陰, 庚寅, 庚申, 同正商,
其運 , 其化霧露淸切, 其變肅殺凋{{). 校釋作 雕.
}}零, 其病肩背 中.
太商, 少羽終, 少角終, 太徵, 少宮.
少陽, 太羽, 厥陰, 丙寅, 丙申,
其運寒肅{{). 校釋作 寒.
}}, 其化凝慘 冽, 其變 雪霜雹, 其病寒, 浮腫.
太羽終, 太角初, 少徵, 太宮, 少商.
凡此少陽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先天, 天氣正, 地氣擾,
風 暴擧, 木偃沙飛, 炎火 流, 陰行陽化, 雨 時應, 火木同德, 上應熒惑歲星.
其穀丹蒼, 其政嚴, 其令擾.
故風熱參布, 雲物沸騰, 太陰橫流, 寒 時至, 雨 起.
民病寒中, 外發瘡瘍, 內爲泄滿,
故聖人遇之, 和而不爭.
往復之作, 民病寒熱 泄, 聾瞑嘔吐, 上 腫色變.
初之氣, 地氣遷, 風勝 搖, 寒 去, 候 大溫, 草木早榮, 寒來不殺, 溫病 起.
其病氣 於上, 血溢目赤, 逆頭痛, 血崩, 脇滿, 膚 中瘡.
二之氣, 火反鬱, 白埃四起, 雲趨雨府, 風不勝濕, 雨 零, 民 康.
其病熱鬱於上, 逆嘔吐, 瘡發於中, 不利, 頭痛身熱, 昏 膿瘡.
三之氣, 天政布, 炎暑至, 少陽臨上, 雨 涯,
民病熱中, 聾瞑血溢, 膿瘡 嘔, 渴 欠, 喉痺目赤, 善暴死.
四之氣, 至, 炎暑閒化, 白露降, 民氣和平.
其病滿身重.
五之氣, 陽 去, 寒 來, 雨 降, 氣門 閉, 剛木早凋{{). 校釋作 雕.
}},
民避寒邪, 君子周密.
終之氣, 地氣正, 風 至, 萬物反生, {{).몽: 안개. 어둡다. 무: 인색하다. 어리석다. 안개.
}}霧以行,
其病關閉不禁, 心痛, 陽氣不藏而 .
抑其運氣, 贊所不勝, 必折其鬱氣, 先取化源, 暴過不生, 苛疾不起.
故歲宜鹹辛宜酸, 渗之泄之, 漬之發之, 關氣寒溫, 以調其過.
同風熱者多寒化, 異風熱者少寒化.
用熱遠熱, 用溫遠溫, 用寒遠寒, 用 遠 , 食宜同法, 此其道也.
有假者反之. 反是者, 病之階也.
第五節
帝曰 善. 太陰之政, 奈何?
伯曰 丑未之紀也.
太陰, 少角, 太陽, 淸熱勝復同, 同正宮,
丁丑, 丁未, 其運風, 淸熱.
少角初正, 太徵, 少宮, 太商, 少羽終.
太陰, 少徵, 太陽, 寒雨勝復同,
癸丑, 癸未, 其運熱寒雨.
少徵, 太宮, 少商, 太羽終, 太角{{). 校釋作 太角初.
}}.
太陰, 少宮, 太陽, 風淸勝復同, 同正宮,
己丑太一天符, 己未太一天符, 其運雨風淸.
少宮, 太商, 少羽終, 少角初, 太徵.
太陰, 少商, 太陽, 熱寒勝復同,
乙丑, 乙未, 其運 熱寒.
少商, 太羽終, 太角初, 少徵, 太宮.
太陰, 少羽, 太陽, 雨風勝復同, 同正宮.
辛丑{{). 校釋作 辛丑同歲會.
}}, 辛未{{). 校釋作 辛未同歲會.
}}, 其運寒雨風.
少羽終, 少角初, 太徵, 少宮, 太商.
凡此太陰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後天, 陰專其政, 陽氣退 {{). 校釋作 避.
}},
大風時起, 天氣下降, 地氣上騰, 原野昏 , 白埃四起, 雲奔南極, 寒雨數至, 物成於差夏.
民病寒濕, 腹滿身 憤 腫, 逆寒厥拘急.
濕寒合德, 黃黑埃昏, 流行氣交, 上應鎭星辰星.
其政肅, 其令寂, 其穀 玄.
故陰凝於上, 寒積於下, 寒水勝火則爲 雹, 陽光不治, 殺氣 行.
故有餘宜高, 不及宜下; 有餘宜晩, 不及宜早.
土之利, 氣之化也, 民氣亦從之, 閒穀命其太也.
初之氣, 地氣遷, 寒 去, 春氣正, 風 來, 生布萬物以榮, 民氣條舒, 風濕相薄, 雨 後.
民病血溢, 筋絡拘强, 關節不利, 身重筋 .
二之氣, 大火正, 物承化, 民 和.
其病溫 大行, 遠近咸若, 濕蒸相薄, 雨 時降.
三之氣, 天政布, 濕氣降, 地氣騰, 雨 時降, 寒 隨之.
感於寒濕, 則民病身重 腫, 腹滿.
四之氣, 畏火臨, 蒸化, 地氣騰, 天氣否隔,
寒風曉暮, 蒸熱相薄, 草木凝煙{{). 校釋作 烟.
}}, 濕化不流, 則白露陰布, 以成秋令.
民病 理熱, 血暴溢 , 心腹滿熱 脹, 甚則 腫.
五之氣, 慘令已行, 寒露下, 霜 早降, 草木黃落, 寒氣及體,
君子周密, 民病皮 .
終之氣, 寒大擧, 濕大化, 霜 積, 陰 凝, 水堅 , 陽光不治.
感於寒, 則病人關節禁固, 腰 痛, 寒濕推{{). 校釋作 持.
}}於氣交而爲疾也.
必折其鬱氣, 而取化源, 益其歲氣, 無使邪勝, 食歲穀以全其眞, 食閒穀以保其精.
故歲宜以苦燥之溫之, 甚者發之泄之, 不發不泄, 則濕氣外溢, 肉潰皮 , 而水血交流.
必贊其陽火, 令禦甚寒, 從氣異同, 少多其判{{). 校釋作 制.
}}也.
同寒者以熱化, 同濕者以燥化, 異者少之, 同者多之.
用 遠 , 用寒遠寒,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 食宜同法.
假者反之, 此其道也. 反是者病也.
第六節
帝曰 善. 少陰之政, 柰何?
伯曰 子午之紀也.
少陰, 太角, 陽明, 壬子, 壬午,
其運風鼓, 其化鳴紊啓 , 其變振拉 拔, 其病支滿.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宮, 少商, 太羽終.
少陰, 太徵, 陽明, 戊子天符, 戊午太一天符,
其運炎暑, 其化暄曜鬱 , 其變炎烈沸騰, 其病上熱, 血溢.
太徵, 少宮, 太商, 少羽終, 少角初.
少陰, 太宮, 陽明, 甲子, 甲午,
其運陰雨, 其化柔潤時雨{{). 校釋作 重澤.
}}, 其變震驚飄驟, 其病中滿身重.
太宮, 少商, 太羽終, 太角初, 少徵.
少陰, 太商, 陽明, 庚子同天符, 庚午同天符, 同正商,
其運 勁, 其化霧露蕭 , 其變肅殺凋{{). 校釋作 雕.
}}零. 其病下淸.
太商, 少羽終, 少角初, 太徵, 少宮.
少陰, 太羽, 陽明, 丙子歲會, 丙午,
其運寒, 其化凝慘 冽, 其變 雪霜雹, 其病寒下.
太羽終, 太角初, 少徵, 太宮, 少商.
凡此少陰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先天,
地氣肅, 天氣明, 寒交暑, 熱加燥, 雲馳雨府, 濕化 行, 時雨 降, 金火合德, 上應熒惑太白.
其政明, 其令切, 其穀丹白.
水火寒熱持於氣交而爲病始也, 熱病生於上, 淸病生於下, 寒熱凌犯而爭於中.
民病 喘, 血溢, 血泄, , 目赤 瘍, 寒厥入胃, 心痛腰痛, 腹大 乾, 腫上.
初之氣, 地氣遷, 燥{{). 校釋作 暑.
}}將去, 寒 始, 蟄復藏, 水 , 霜復降, 風 至{{). 校釋作 冽.
}}, 陽氣鬱.
民反周密, 關節禁固, 腰 痛, 炎暑將起, 中外瘡瘍.
二之氣, 陽氣布, 風 行, 春氣以正, 萬物應榮, 寒氣時至, 民 和.
其病淋, 目瞑目赤, 氣鬱於上而熱.
三之氣, 天政布, 大火行, 庶類蕃鮮, 寒氣時至.
民病氣厥心痛, 寒熱更作, 喘目赤.
四之氣, 暑至, 大雨時行, 寒熱互至.
民病寒熱, 乾黃 , 飮發.
五之氣, 畏火臨, 暑反至, 陽 化, 萬物 生 長榮{{). 校釋作 乃榮.
}},
民 康, 其病溫.
終之氣, 燥令行, 餘火內格, 腫於上, 喘, 甚則血溢.
寒氣數擧, 則 霧 , 病生皮 , 內舍於脇, 下連少腹而作寒中, 地將易也.
必抑其運氣, 資其歲勝, 折其鬱發, 先取化源, 無使暴過而生其病也.
食歲穀以全眞氣, 食間穀以 {{). 校釋作 避.
}}虛邪.
歲宜鹹以 之, 而調其上, 甚則以苦發之;
以酸收之, 而安其下, 甚則以苦泄之.
適氣同異而多少之, 同天氣者以寒淸化, 同地氣者以溫熱化.
用熱遠熱, 用 遠 , 用溫遠溫, 用寒遠寒, 食宜同法.
有假則反, 此其道也. 反是者病作矣.
第七節
帝曰 善. 厥陰之政, 奈何?
伯曰 巳亥之紀也.
厥陰, 少角, 少陽, 淸熱勝復同, 同正角.
丁巳天符, 丁亥天符, 其運風淸熱.
少角初政, 太徵, 少宮, 太商, 少羽終.
厥陰, 少徵, 少陽, 寒雨勝復同.
癸巳同歲會, 癸亥同歲會, 其運熱寒雨.
少徵, 太宮, 少商, 太羽終, 太角初.
厥陰, 少宮, 少陽, 風淸勝復同, 同正角.
己巳, 己亥, 其運雨風淸.
少宮, 太商, 少羽終, 少角初, 太徵.
厥陰, 少商, 少陽, 熱寒勝復同, 同正角.
乙巳, 乙亥, 其運 熱寒.
少商, 太羽終, 太角初, 少徵, 太宮.
厥陰, 少羽, 少陽, 雨風勝復同.
辛巳, 辛亥, 其運寒雨風.
少羽終, 少角初, 太徵, 少宮, 太商.
凡此厥陰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後天, 諸同正歲, 氣化運行同天, 天氣擾, 地氣正,
風生高遠, 炎熱從之, 雲趨雨府, 濕化 行, 風火同德, 上應歲星熒惑.
其政撓, 其令速, 其穀蒼丹, 閒穀言太者, 其耗文角品羽.
風燥火熱, 勝復更作, 蟄蟲來見, 流水不 , 熱病行於下, 風病行於上, 風燥勝復, 形於中.
初之氣, 寒始肅, 殺氣方至,
民病寒於右之下.
二之氣, 寒不去, 華雪水 , 殺氣施化, 霜 降, 名草上焦, 寒雨數至.
陽復化, 民病熱於中.
三之氣, 天政布, 風 時擧.
民病泣出, 耳鳴掉眩.
四之氣, 暑濕熱相薄, 爭於左之上.
民病黃 而爲 腫.
五之氣, 燥濕更勝, 沈陰 布, 寒氣及體, 風雨 行.
終之氣, 畏火司令, 陽 大化, 蟄蟲出見, 流水不 , 地氣大發, 草 生,
人乃舒, 其病溫 .
必折其鬱氣, 資其化源, 贊其運氣, 無使邪勝.
歲宜以辛調上, 以鹹調下, 畏火之氣, 無妄犯之.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 用 遠 , 用寒遠寒, 食宜同法.
有假反常, 此之道也. 反是者病.
第八節
帝曰 善. 夫子之言可謂悉矣, 然何以明其應乎?
伯曰 昭乎哉, 問也!
夫六氣者, 行有次, 止有位, 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 覩{{). 校釋作 睹.
}}其位而知其所在矣.
運有餘, 其至先;
運不及, 其至後. 此天之道, 氣之常也.
運非有餘, 非不足, 是謂正歲, 其至當其時也.
帝曰 勝復之氣, 其常在也, 災 時至, 候也奈何?
伯曰 非氣化者, 是謂災也.
帝曰 天地之數, 終始奈何?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是明道也.
數之始, 起於上而終於下.
歲半之前, 天氣主之;
歲半之後, 地氣主之;
上下交互, 氣交主之, 歲紀畢矣. 故曰 位明氣月可知乎, 所謂氣也.
帝曰 余司其事, 則而行之, 不合其數何也?
伯曰 氣用有多少, 化洽有盛衰, 衰盛多少, 同其化也.
帝曰 願聞同化何如?
伯曰 風溫春化同,
熱 昏火夏化同, 勝與復同,
燥淸煙{{). 校釋作 烟.
}}露秋化同,
雲雨昏暝埃長夏化同,
寒氣霜雪 冬化同. 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 更用盛衰之常也.
帝曰 五運行同天化者, 名曰天符, 余知之矣. 願聞同地化者, 何謂也?
伯曰 太過而同天化者三,
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
太過而同地化者三,
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 此凡二十四歲也.
帝曰 願聞其所謂也.
伯曰 甲辰甲戌太宮下加太陰,
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
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 如是者三.
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陽,
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
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陰, 如是者三.
戊子戊午太徵上臨少陰,
戊寅戊申太徵上臨少陽,
丙辰丙戌太羽上臨太陽, 如是者三.
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
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
己丑己未少宮上臨太陰, 如是者三.
除此二十四歲, 則不加不臨也.
帝曰 加者何謂?
伯曰 太過而加同天符, 不及而加同歲會也.
帝曰 臨者何謂?
伯曰 太過不及, 皆曰天符, 而變行有多少, 病形有微甚, 生死有早晏耳.
帝曰 夫子言用寒遠寒, 用熱遠熱, 余未知其然也. 願聞何謂遠.
伯曰 熱無犯熱, 寒無犯寒, 從者和, 逆者病, 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所謂時興六位也.
帝曰 溫 何如?
伯曰 司氣以熱, 用熱無犯;
司氣以寒, 用寒無犯;
司氣以 , 用 無犯;
司氣以溫, 用溫無犯;
閒氣同其主無犯, 異其主則小犯之. 是謂四畏, 必謹察之.
帝曰 善. 其犯者何如?
伯曰 天氣反時, 則可依時, 及勝其主則可犯, 以平爲期, 而不可過, 是謂邪氣反勝者.
故曰 無失天信, 無逆氣宜, 無翼其勝, 無贊其復, 是謂至治.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善. 五運氣行主歲之紀, 其有常數乎?
伯曰 臣請次之. 甲子, 甲午歲, 上少陰火, 中太宮土運, 下陽明金.
熱化二, 雨化五, 燥化四,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 中苦熱, 下酸熱{{). 校釋作 溫.
}}, 所謂藥食宜也.
乙丑, 乙未歲, 上太陰土, 中少商金運, 下太陽水.
熱化寒化勝復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七宮. 濕化五, 淸化四, 寒化六,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熱, 中酸和, 下甘熱, 所謂藥食宜也.
丙寅, 丙申歲, 上少陽相火, 中太羽水運, 下厥陰木.
火化二, 寒化六, 風化三,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 中鹹溫, 下辛溫{{). 校釋作 凉.
}}, 所謂藥食宜也.
丁卯歲會, 丁酉歲, 上陽明金, 中少角木運, 下少陰火.
淸化熱化勝復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三宮. 燥化九, 風化三, 熱化七,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辛和, 下鹹寒, 所謂藥食宜也.
戊辰, 戊戌歲, 上太陽水, 中太徵火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熱化七, 濕化五,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溫, 中甘和, 下甘溫, 所謂藥食宜也.
己巳, 己亥歲, 上厥陰木, 中少宮土運, 下少陽相火.
風化淸化勝復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五宮. 風化三, 濕化五, 火化七,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辛 , 中甘和, 下鹹寒, 所謂藥食宜也.
庚午同天符, 庚子歲同天符, 上少陰火, 中太商金運, 下陽明金.
熱化七, 淸化九, 燥化九,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 中辛溫, 下酸溫, 所謂藥食宜也.
辛未同歲會, 辛丑歲同歲會, 上太陰土, 中少羽水運, 下太陽水.
雨化風化勝復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一宮. 雨化五, 寒化一,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熱, 中苦{{). 校釋作 甘.
}}和, 下苦熱, 所謂藥食宜也.
壬申同天符, 壬寅歲同天符, 上少陽相火, 中太角木運, 下厥陰木.
火化二, 風化八,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 中酸和, 下辛 , 所謂藥食宜也.
癸酉同歲會, 癸卯歲{{). 校釋作 癸卯歲同歲會
}}, 上陽明金, 中少徵火運, 下少陰火.
寒化雨化勝復同, 所謂邪氣化日也, 災九宮. 燥化九, 熱化二, 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鹹溫, 下鹹寒, 所謂藥食宜也.
甲戌歲會同天符, 甲辰歲{{). 校釋作 甲辰歲歲會同天符.
}}, 上太陽水, 中太宮土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濕化五, 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熱, 中苦溫, 下苦溫, 藥食宜也.
乙亥, 乙巳歲, 上厥陰木, 中少商金運, 下少陽相火.
熱化寒化勝復同, 邪氣化日也, 災七宮. 風化八, 淸化四, 火化二,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 , 中酸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丙子歲會, 丙午歲, 上少陰火, 中太羽水運, 下陽明金.
熱化二, 寒化六, 淸化四,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鹹熱{{). 校釋作 溫.
}}, 下酸溫, 藥食宜也.
丁丑, 丁未歲, 上太陰土, 中少角木運, 下太陽水.
淸化熱化勝復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三宮. 雨化五, 風化三, 寒化一,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溫, 中辛溫{{). 校釋作 和.
}}, 下甘熱, 藥食宜也.
戊寅天符, 戊申歲{{). 校釋作 戊申歲天符.
}}, 上少陽相火, 中太徵火運, 下厥陰木.
火化七, 風化三,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甘和, 下辛 , 藥食宜也.
己卯, 己酉歲, 上陽明金, 中少宮土運, 下少陰火.
風化淸化勝復同, 邪氣化度也, 災五宮. 淸化九, 雨化五, 熱化七,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甘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庚辰, 庚戌歲, 上太陽水, 中太商金運, 下太陰土.
寒化一, 淸化九, 雨化五,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熱, 中辛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辛己, 辛亥歲, 上厥陰木, 中少羽水運, 下少陽相火.
雨化風化勝復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一宮. 風化三, 寒化一, 火化七,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 , 中苦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壬午, 壬子歲, 上少陰火, 中太角木運, 下陽明金.
熱化二, 風化八, 淸化四,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酸 {{). 校釋作 和.
}}, 下酸溫, 藥食宜也.
癸未, 癸丑歲, 上太陰土, 中少徵火運, 下太陽水.
寒化雨化勝復同, 邪氣化度也, 災九宮. 雨化五, 火化二, 寒化一,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溫, 中鹹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甲申, 甲寅歲, 上少陽相火, 中太宮土運, 下厥陰木.
火化二, 雨化五, 風化八,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鹹和, 下辛 , 藥食宜也.
乙酉太一天符, 乙卯歲天符, 上陽明金, 中少商金運, 下少陰火.
熱化寒化勝復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七宮. 燥化四, 淸化四, 熱化二,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溫, 中苦{{). 校釋作 酸.
}}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丙戌天符, 丙辰歲天符, 上太陽水, 中太羽水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雨化五,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熱, 中鹹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丁亥天符, 丁巳歲天符, 上厥陰木, 中少角木運, 下少陽相火.
淸化熱化勝復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三宮. 風化三, 火化七,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 , 中辛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戊子天符, 戊午歲太一天符, 上少陰火, 中太徵火運, 下陽明金.
熱化七, 淸化九,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甘寒{{). 校釋作 和.
}}, 下酸溫, 藥食宜也.
己丑太一天符, 己未歲太一天符, 上太陰土, 中少宮土運, 下太陽水.
風化淸化勝復同, 邪氣化度也, 災五宮. 雨化五, 寒化一,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熱, 中甘和, 下甘熱, 藥食宜也.
庚寅, 庚申歲, 上少陽相火, 中太商金運, 下厥陰木.
火化七, 淸化九, 風化三, 正化度也.
其化上鹹寒, 中辛溫, 下辛 , 藥食宜也.
辛卯, 辛酉歲, 上陽明金, 中少羽水運, 下少陰火.
雨化風化勝復同, 邪氣化度也, 災一宮. 淸化九, 寒化一, 熱化七,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少溫, 中苦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壬辰, 壬戌歲, 上太陽水, 中太角木運, 下太陰土.
寒化六, 風化八, 雨化五,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溫, 中酸和, 下甘溫, 藥食宜也.
癸巳同歲會, 癸亥{{). 校釋作 癸亥歲.
}}同歲會, 上厥陰木, 中少徵火運, 下少陽相火,
寒化雨化勝復同, 邪氣化度也, 災九宮. 風化八, 火化二,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 , 中鹹和{{). 校釋作 溫.
}}, 下鹹寒, 藥食宜也.
凡此定期之紀, 勝復正化, 皆有常數, 不可不察,
故"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第二節
帝曰 善. 五運之氣, 亦復歲乎?
伯曰 鬱極 發, 待時而作也.
帝曰 請問其所謂也.
伯曰 五常之氣, 太過不及, 其發異也.
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太過者暴, 不及者徐; 暴者爲病甚, 徐者爲病持.
帝曰 太過不及, 其數何如?
伯曰 太過者其數成, 不及者其數生, 土常以生也.
帝曰 其發也何如?
伯曰 土鬱之發, 巖谷震驚, 雷殷氣交, 埃昏黃黑, 化爲白氣,
飄驟高深, 擊石飛空, 洪水 從, 川流漫衍, 田牧土駒.
化氣乃敷, 善爲時雨, 始生始長, 始化始成.
故民病心腹脹, 腸鳴而爲數後, 甚則心痛脇 , 嘔吐 亂, 飮發注下, 腫身重.
雲奔雨府, 霞擁朝陽, 山澤埃昏, 其 發也, 以其四氣.
雲橫天山, 浮游生滅, 之先兆{{). 校釋作 兆也.
}}.
金鬱之發, 天潔地明, 風淸氣切, 大 擧, 草樹浮煙{{). 校釋作 烟.
}},
燥氣以行, 霧數起, 殺氣來至, 草木蒼乾, 金 有聲.
故民病 逆, 心脇滿引少腹, 善暴痛, 不可反側, 乾面塵色惡.
山澤焦枯, 土凝霜鹵{{).로: 염전. 소금. 소홀하다. 노략질하다.
}}, 發也, 其氣五.
夜零白露, 林莽聲悽, 之兆也.
水鬱之發, 陽氣乃闢{{). 校釋作 .
}}, 陰氣暴擧, 大寒 至, 川澤嚴凝, 寒雰{{). 校釋作 .(분: 기운. 妖氣. 瑞氣.)
}}結爲霜雪,
甚則黃黑昏 , 流行氣交, 爲霜殺, 水 見祥.
故民病寒客心痛, 腰 痛, 大關節不利, 屈伸不便, 善厥逆, 堅腹滿.
陽光不治, 空積沈陰, 白埃昏暝, 而 發也. 其氣二火前後.
太虛深玄, 氣猶麻散, 微見而隱, 色黑微黃, 之先兆也.
木鬱之發, 太虛埃昏, 雲物以擾, 大風 至, 屋發折木, 木有變.
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脇, 咽不通, 食飮不下,
甚則耳鳴眩轉, 目不識人, 善暴 .
太虛蒼埃, 天山一色, 或氣{{). 校釋作 爲.
}}濁色, 黃黑鬱若, 橫雲不起雨, 而 發也, 其氣無常.
長川草偃, 柔葉呈陰, 松吟高山, 虎嘯巖岫{{).수: 산구멍. 바위구멍.
}}, 之先兆也.
火鬱之發, 太虛腫{{). 校釋作 .
}} , 大明不彰, 炎火行, 大暑至, 山澤燔燎, 材木流津,
廣廈騰煙{{). 校釋作 烟.
}}, 土浮霜鹵, 止水 減, 蔓草焦黃, 風行惑言, 濕化 後.
故民病少氣, 瘡瘍癰腫, 脇腹 背, 面首四支, 憤 脹,
瘍 嘔逆, 骨痛, 節 有動, 注下溫 , 腹中暴痛,
血溢流注, 精液 少, 目赤心熱, 甚則 {{).무: 눈이 희미하다. 어지럽다. 감히 바로보지 못하는 모양.
}}悶懊{{).오: 번뇌하다. 한하다. 탐하다.
}} {{).농: 기뻐하다. 낭: 심란하다. 노: 몹시 뉘우치다. 懊 (오노).
}}, 善暴死.
刻終大溫, 汗濡玄府, 其 發也, 其氣四.
動復則靜, 陽極反陰, 濕令 化 成.
華發水凝, 山川 雪, 焰陽午澤, 之先兆也.
有 之應, 而後報也, 皆觀其極, 而 發也.
木發無時, 水隨火也.
謹候其時, 病可與期, 失時反歲, 五氣不行, 生化收藏, 政無恒也.
帝曰 水發而雹雪, 土發而飄驟, 木發而毁折, 金發而淸明, 火發而 昧, 何氣使然?
伯曰 氣有多少, 發有微甚.
微者當其氣, 甚者兼其下, 微其下氣而見可知也.
帝曰 善. 五氣之發, 不當位者何也?
伯曰 命其差.
帝曰 差有數乎?
伯曰 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帝曰 氣至而先後者何?
伯曰 運太過則其至先, 運不及則其至後, 此候之常也.
帝曰 當時而至者何也?
伯曰 非太過非不及, 則至當時, 非是者 也.
帝曰 善. 氣有非時而化者, 何也?
伯曰 太過者當其時, 不及者歸其己勝也.
帝曰 四時之氣, 至有早晏高下左右, 其候何如?
伯曰 行有逆順, 至有遲速, 故太過者化先天, 不及者化後天.
帝曰 願聞其行, 何謂也?
伯曰 春氣西行, 夏氣北行, 秋氣東行, 冬氣南行.
故春氣始於下, 秋氣始於上, 夏氣始於中, 冬氣始於標.
春氣始於左, 秋氣始於右, 冬氣始於後, 夏氣始於前, 此四時正化之常.
故至高之地, 冬氣常在, 至下之地, 春氣常在, 必謹察之.
帝曰 善.
第三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 五運六氣之應見, 六化之正, 六變之紀, 何如?
伯對曰 夫六氣正紀, 有化有變, 有勝有復, 有用有病, 不同其候. 帝欲何乎?
帝曰 願盡聞之.
伯曰 請遂言之.
夫氣之所至也,
厥陰所至爲和平,
少陰所至爲暄,
太陰所至爲埃 ,
少陽所至爲炎暑,
陽明所至爲淸勁,
太陽所至爲寒雰{{). 校釋作 .
}}. 時化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風府, 爲 啓,
少陰所至爲火府, 爲舒榮,
太陰所至爲雨府, 爲員盈,
少陽所至爲熱府, 爲行出,
陽明所至爲司殺府, 爲庚蒼,
太陽所至爲寒府, 爲歸藏. 司化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生爲風搖,
少陰所至爲榮爲形見,
太陰所至爲化爲雲雨,
少陽所至爲長爲蕃鮮,
陽明所至爲收爲霧露,
太陽所至爲藏爲周密. 氣化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風生, 終爲肅,
少陰所至爲熱生, 中爲寒,
太陰所至爲濕生, 終爲注雨,
少陽所至爲火生, 終爲蒸 ,
陽明所至爲燥生, 終爲 ,
太陽所至爲寒生, 中爲溫. 德化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毛化,
少陰所至爲羽化,
太陰所至爲 化,
少陽所至爲羽化,
陽明所至爲介化,
太陽所至爲鱗化. 德化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生化,
少陰所至爲榮化,
太陰所至爲濡化,
少陽所至爲茂化,
陽明所至爲堅化,
太陽所至爲藏化. 布政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飄怒太 ,
少陰所至爲太暄寒,
太陰所至爲雷霆驟注烈風,
少陽所至爲飄風燔燎霜凝,
陽明所至爲散落溫,
太陽所至爲寒雪 雹白埃. 氣變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撓動, 爲迎隨,
少陰所至爲高明焰, 爲 ,
太陰所至爲沈陰, 爲白埃, 爲晦暝,
少陽所至爲光顯, 爲 {{).동: 붉은칠하다. 붉다.
}}雲, 爲 ,
陽明所至爲煙{{). 校釋作 烟.
}}埃, 爲霜, 爲勁切, 爲悽鳴,
太陽所至爲剛固, 爲堅芒, 爲立. 令行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裏急,
少陰所至爲瘍 身熱,
太陰所至爲積飮否隔,
少陽所至爲 嘔爲瘡瘍,
陽明所至爲浮虛,
太陽所至爲屈伸不利. 病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支痛,
少陰所至爲驚惑, 惡寒戰慄, 妄,
太陰所至爲 滿,
少陽所至爲驚躁, 昧暴病,
陽明所至爲 尻陰股膝 足病,
太陽所至爲腰痛. 病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 戾,
少陰所至爲悲妄 {{).멸: 피칠하다. 코피.
}},
太陰所至爲中滿 亂吐下,
少陽所至爲喉痺耳鳴嘔涌,
陽明所至爲 {{).준: 살이 터지다. 주름지다.
}}揭,
太陽所至爲寢汗痙. 病之常也.
厥陰所至爲脇痛, 嘔泄,
少陰所至爲語笑,
太陰所至爲重 腫,
少陽所至爲暴注, , 暴死,
陽明所至爲 ,
太陽所至爲流泄, 禁止. 病之常也.
凡此十二變者, 報德以德, 報化以化, 報政以政, 報令以令,
氣高則高, 氣下則下, 氣後則後, 氣前則前, 氣中則中, 氣外則外, 位之常也,
故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乾,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泄, 甚則水閉 腫,
隨氣所在, 以言其變耳.
第二節
帝曰 願聞其用也.
伯曰 夫六氣之用, 各歸不勝而爲化,
故太陰雨化, 施於太陽;
太陽寒化, 施於少陰;
少陰熱化, 施於陽明;
陽明燥化, 施於厥陰;
厥陰風化, 施於太陰. 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
帝曰 自得其位何如?
伯曰 自得其位, 常化也.
帝曰 願聞所在也.
伯曰 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帝曰 六位之氣, 盈虛何如?
伯曰 太少異也, 太者之至徐而常, 少者暴而亡.
帝曰 天地之氣, 盈虛何如?
伯曰 天氣不足, 地氣隨之;
地氣不足, 天氣從之, 運居其中, 而常先也.
惡所不勝, 歸所同和, 隨運歸從, 而生其病也.
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 下勝則地氣遷而上.
多{{). 校釋作 勝多.
}}少而差其分, 微者小差, 甚者大差, 甚則位易氣交, 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大要≫曰 "甚紀五分, 微紀七分, 其差可見", 此之謂也.
第三節
帝曰 善. 論言熱無犯熱, 寒無犯寒. 余欲不遠寒, 不遠熱柰何?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發表不遠熱, 攻裏不遠寒.
帝曰 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 何如?
伯曰 寒熱內賊, 其病益甚.
帝曰 願聞無病者, 何如?
伯曰 無者生之, 有者甚之.
帝曰 生者何如?
伯曰 不遠熱則熱至, 不遠寒則寒至,
寒至則堅否腹滿, 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熱至則身熱, 吐下 亂, 癰疽瘡瘍, 鬱注下, 腫脹,
嘔 頭痛, 骨節變, 肉痛, 血溢血泄, 淋 之病生矣.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時必順之, 犯者治以勝也.
黃帝問曰 婦人重身, 毒之何如?
伯曰 有故無殞, 亦無殞也.
帝曰 願聞其故, 何謂也?
伯曰 大積大聚, 其可犯也, 衰其太半而止, 過者死.
帝曰 善. 鬱之甚者, 治之奈何?
伯曰 木鬱達之, 火鬱發之, 土鬱奪之, 金鬱泄之, 水鬱折之.
然調其氣, 過者折之, 以其畏也, 所謂寫之.
帝曰 假者何如?
伯曰 有假其氣, 則無禁也.
所謂主氣不足, 客氣勝也.
帝曰 至哉, 聖人之道!
天地大化, 運行之節, 臨御之紀, 陰陽之政, 寒暑之令, 非夫子孰能通之!
請藏之靈蘭之室, 署曰≪六元正紀≫.
非齋戒不敢示, 愼傳也.
刺法論篇 第七十二
黃帝問曰 升降不前, 氣交有變, 卽成暴鬱, 余已知之. 如何預救生靈, 可得却乎?
伯稽首再拜對曰 昭乎哉問!
臣聞夫子言, 旣明天元, 須窮法刺, 可以折鬱扶運, 補弱全眞, 寫盛 {{).견: 노래기. 깨끗하다. 밝다. 덜다. 용서하다.
}}餘, 令除斯苦.
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升之不前, 卽有甚凶也.
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 木欲發鬱, 亦須待時, 當刺足厥陰之井.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 火欲發鬱, 亦須待時, 君火相火同刺包絡之滎.
土欲升而天衝窒抑之, 土欲發鬱, 亦須待時, 當刺足太陰之兪.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 金欲發鬱, 亦須待時, 當刺手太陰之經.
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 水欲發鬱, 亦須待時, 當刺足少陰之合.
帝曰 升之不前, 可以預備, 願聞其降, 可以先防.
伯曰 旣明其升, 必達其降也.
升降之道, 皆可先治也.
木欲降而地 {{).효: 나타나다. 희다. 밝다. 경: 밝다. 백: 치다.
}}窒抑之, 降而不入, 抑之鬱發, 散而可得位,
降而鬱發, 暴如天間之待時也,
降而不下, 鬱可速矣, 降可折其所勝也,
當刺手太陰之所出, 刺手陽明之所入.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 降而不入, 抑之鬱發, 散而可矣,
當折其所勝, 可散其鬱,
當刺足少陰之所出, 刺足太陽之所入.
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 降而不下, 抑之鬱發, 散而可入,
當折其勝, 可散其鬱,
當刺足厥陰之所出, 刺足少陽之所入.
金欲降而地 窒抑之, 降而不下, 抑之鬱發, 散而可入,
當折其勝, 可散其鬱,
當刺心包絡所出, 刺手少陽所入也.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 降而不下, 抑之鬱發, 散而可入,
當折其土, 可散其鬱,
當刺足太陰之所出, 刺足陽明之所入.
帝曰 五運之至有前後, 與升降往來, 有所承抑之, 可得聞乎刺法?
伯曰 當取其化源也.
是故太過取之, 不及資之.
太過取之, 次抑其鬱, 取其運之化源, 令折鬱氣;
不及扶資, 以扶運氣, 以避虛邪也.
資取之法, 令出≪密語≫.
黃帝問曰 升降之刺, 以知其要. 願聞司天未得遷正, 使司化之失其常政, 卽萬化之或其皆妄.
然與民爲病, 可得先除, 欲濟群生, 願聞其說.
伯稽首再拜曰 悉乎哉問! 言其至理, 聖念慈憫, 欲濟群生, 臣乃盡陳斯道, 可申洞微.
太陽復布, 卽厥陰不遷正, 不遷正氣塞於上, 當寫足厥陰之所流.
厥陰復布, 少陰不遷正, 不遷正卽氣塞於上, 當刺心包絡脈之所流.
少陰復布, 太陰不遷正, 不遷正卽氣留於上, 當刺足太陰之所流.
太陰復布, 少陽不遷正, 不遷正則氣塞未通, 當刺手少陽之所流.
少陽復布, 則陽明不遷正, 不遷正則氣未通上, 當刺手太陰之所流.
陽明復布, 太陽不遷正, 不遷正則復塞其氣, 當刺足少陰之所流.
帝曰 遷正不前, 以通其要. 願聞不退, 欲折其餘, 無令過失, 可得明乎?
伯曰 氣過有餘, 復作布正, 是名"不退位"也.
使地氣不得後化, 新司天未可遷正, 故復布化令如故也.
巳亥之歲, 天數有餘, 故厥陰不退位也, 風行於上, 木化布天, 當刺足厥陰之所入.
子午之歲, 天數有餘, 故少陰不退位也, 熱行於上, 火餘化布天, 當刺手厥陰之所入.
丑未之歲, 天數有餘, 故太陰不退位也, 濕行於上, 雨化布天, 當刺足太陰之所入.
寅申之歲, 天數有餘, 故少陽不退位也, 熱行於上, 火化布天, 當刺手少陽之所入.
卯酉之歲, 天數有餘, 故陽明不退位也, 金行於上, 燥化布天, 當刺手太陰之所入.
辰戌之歲, 天數有餘, 故太陽不退位也, 寒行於上, 凜水化布天, 當刺足少陰之所入.
故天地氣逆, 化成民病, 以法刺之, 預可平 {{).아: 병이 깊이 들다.
}}.
黃帝問曰 剛柔二干, 失守其位, 使天運之氣皆虛乎? 與民爲病, 可得平乎?
伯曰 深乎哉問! 明其奧旨. 天地迭移, 三年化疫, 是謂根之可見, 必有逃門.
假令甲子, 剛柔失守, 剛未正, 柔孤而有虧, 時序不令, 卽音律非從, 如此三年, 變大疫也.
詳其微甚, 察其淺深, 欲至而可刺, 刺之當先補腎兪, 次三日, 可刺足太陰之所注.
又有下位己卯不至, 而甲子孤立者, 次三年作土 , 其法補寫, 一如甲子同法也.
其刺以畢, 又不須夜行及遠行, 令七日, 潔淸淨齋戒, 所有自來.
腎有久病者, 可以寅時面向南, 淨神不亂思, 閉氣不息七遍,
以引頸嚥{{).연: 삼키다. 校釋作 咽.
}}氣順之, 如嚥{{). 校釋作 咽.
}}甚硬物, 如此七遍, 後餌{{).이: 음식. 음식을 먹다. 떡. 먹이. 미끼. 낚다.
}}舌下津, 令無數.
假令丙寅, 剛柔失守, 上剛干失守, 下柔不可獨主之, 中水運非太過, 不可執法而定之,
布天有餘, 而失守上正, 天地不合, 卽律呂音異, 如此卽天運失序, 後三年變疫.
詳其微甚, 差有大小, 徐至卽後三年至, 甚卽首三年, 當先補心兪, 次五日可刺腎之所入.
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剛, 亦名失守, 卽地運皆虛, 後三年變水 , 卽刺法皆如此矣.
其刺如畢, 愼其大喜, 欲情於中, 如不忌, 卽其氣復散也, 令靜七日, 心欲實, 令少思.
假令庚辰, 剛柔失守, 上位失守, 下位無合, 乙康金運, 故非相招, 布天未退, 中運勝來,
上下相錯, 謂之失守, 姑洗林鐘, 商音不應也, 如此則天運化易, 三年變大疫.
詳其天數, 差有微甚, 微卽微, 三年至, 甚卽甚, 三年至,
當先補肝兪, 次三日, 可刺肺之所行.
刺畢, 可靜神七日, 愼勿大怒, 怒必眞氣却散之.
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 卽乙柔干, 卽上庚獨治之, 亦名失守者, 卽天運孤主之.
三年變 , 名曰金 , 其至待時也, 詳其地數之等差, 亦推其微甚, 可知遲速爾.
諸位乙庚失守, 刺法同, 肝欲平, 卽勿怒.
假令壬午, 剛柔失守, 上壬未遷正, 下丁獨然, 卽雖陽年,
虧及不同, 上下失守, 相招其有期, 差之微甚, 各有其數也,
律呂二角, 失而不和, 同音有日, 微甚如見, 三年大疫.
當刺脾之兪, 次三日, 可刺肝之所出也.
刺畢, 靜神七日, 勿大醉歌樂, 其氣復散,
又勿飽食, 勿食生物, 欲令脾實, 氣無滯飽, 無久坐,
食無太酸, 無食一切生物, 宜甘宜淡.
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 未得中司,
卽氣不當位, 下不與壬奉合者, 亦名失守, 非名合德.
故柔不附剛, 卽地運不合, 三年變 , 其刺法, 一如木疫之法.
假令戊申, 剛柔失守, 戊癸雖火運, 陽年不太過也.
上失其剛, 柔地獨主, 其氣不正, 故有邪干, 迭移其位, 差有淺深, 欲至將合, 音律先同.
如此天運失時, 三年之中, 火疫至矣.
當刺肺之兪.
刺畢, 靜神七日, 勿大悲傷也, 悲傷卽肺動, 而眞氣復散也, 人欲實肺者, 要在息氣也.
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 卽柔失守位也, 卽上失其剛也, 卽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
卽運與地虛, 後三年變 , 卽名火 .
是故立地五年, 以明失守, 以窮法刺,
於是疫之與 , 卽是上下剛柔之名也, 窮歸一體也, 卽刺疫法, 只有五法,
是總其諸位失守, 故只歸五行而統之也.
黃帝曰 余聞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無問大小, 病狀相似, 不施救療, 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伯曰 不相染者,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氣,
天牝從來, 復得其往, 氣出於腦, 卽不邪干.
氣出於腦, 卽室先想心如日, 欲將入於疫室,
先想靑氣自肝而出, 左行於東, 化作林木;
次想白氣自肺而出, 右行於西, 化作戈甲;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 南行於上, 化作焰明;
次想黑氣自腎而出, 北行於下, 化作水;
次想黃氣自脾而出, 存於中央, 化作土.
五氣護身之畢, 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 然後可入於疫室.
又一法, 於春分之日, 日未出而吐之.
又一法, 於雨水日後, 三浴以藥泄汗.
又一法, 小金丹方.
辰砂二兩, 水磨雄黃一兩, 葉子雌黃一兩, 紫金半兩, 同入合中, 外固了,
地一尺築地實, 不用爐, 不須藥制, 用火二十斤 之也,
七日終, 候冷七日取, 次日出合子, 埋藥地中七日, 取出順日硏之三日,
煉白沙蜜爲丸, 如梧桐子大,
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 水下一丸, 和氣嚥{{). 校釋作 咽.
}}之, 服十粒, 無疫干也.
黃帝問曰 人虛卽神遊{{). 校釋作 游.
}}失守位, 使鬼神外干, 是致夭亡, 何以全眞, 願聞刺法.
伯稽首再拜曰 昭乎哉問! 謂神移失守, 雖在其體, 然不致死, 或有邪干, 故令夭壽.
只如厥陰失守, 天以虛, 人氣肝虛,
感天重虛, 卽魂遊{{). 校釋作 游.
}}於上, 邪干厥大氣,
身溫猶可刺之, 刺其足少陽之所過, 次刺肝之兪.
人病心虛, 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 感而三虛,
遇火不及, 黑尸鬼犯之, 令人暴亡,
可刺手少陽之所過, 復刺心兪.
人脾病, 又遇太陰司天失守, 感而三虛,
又遇土不及, 靑尸鬼邪犯之於人, 令人暴亡,
可刺足陽明之所過, 復刺脾之兪.
人肺病, 遇陽明司天失守, 感而三虛,
又遇金不及, 有赤尸鬼干人, 令人暴亡,
可刺手陽明之所過, 復刺肺兪.
人腎病, 又遇太陽司天失守, 感而三虛,
又遇水運不及之年, 有黃尸鬼干犯人正氣, 吸人神魂, 致暴亡,
可刺足太陽之所過, 復刺腎兪.
黃帝問曰 十二藏之相使, 神失位, 使神彩之不圓, 恐邪干犯, 治之可刺, 願聞其要.
伯稽首再拜曰 悉乎哉問, 至理, 道眞宗, 此非聖帝, 焉究斯源. 是謂氣神合道, 契符上天.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可刺手少陰之源.
肺者, 相傅{{).부: 스승. 붙이다. 다다르다. 편들다.
}}之官, 治節出焉, 可刺手太陰之源.
肝者, 將軍之官, 謀慮出焉, 可刺足厥陰之源.
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可刺足少陽之源.
中者, 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 可刺心包絡所流.
脾爲諫議之官, 知周出焉, 可刺脾之源.
胃爲倉 之官, 五味出焉, 可刺胃之源.
大腸者, 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可刺大腸之源.
小腸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可刺小腸之源.
腎者,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刺其腎之源.
三焦者, 決瀆之官, 水道出焉, 刺三焦之源.
膀胱者, 州都之官, 精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刺膀胱之源. 凡此十二官者, 不得相失也.
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眞之旨, 亦法有修眞之道, 非治疾也, 故要修養和神也.
道貴常存, 補神固根, 精氣不散, 神守不分,
然卽神守而雖不去, 亦能全眞; 人神不守, 非達至眞.
至眞之要, 在乎天玄, 神守天息, 復入本元, 命曰歸宗.
本病論篇 七十三
黃帝問曰 天元九窒, 余已知之, 願聞氣交, 何名失守?
伯曰 謂其上下升降, 遷正退位, 各有經論, 上下各有不前, 故名失守也.
是故氣交失易位, 氣交 變, 變易非常, 卽四時失序, 萬化不安, 變民病也.
帝曰 升降不前, 願聞其故, 氣交有變, 何以明知?
伯曰 昭乎問哉! 明乎道矣.
氣交有變, 是爲天地機, 但欲降而不得降者, 地窒刑之.
又有五運太過, 而先天而至者, 卽交不前,
但欲升而不得其升, 中運抑之; 但欲降而不得其降, 中運抑之.
於是有升之不前ㆍ降之不下者, 有降之不下ㆍ升而至天者, 有升降俱不前,
作如此之分別, 卽氣交之變, 變之有異, 常各各不同, 災有微甚也.
帝曰 願聞氣交遇會勝抑之由, 變成民病輕重何如?
伯曰 勝相會, 抑伏使然.
是故辰戌之歲, 木氣升之, 主逢天柱, 勝而不前;
又遇庚戌, 金運先天, 中運勝之, 忽然不前.
木運升天, 金 抑之, 升而不前, 卽淸生風少, 肅殺於春, 露霜復降, 草木乃萎.
民病溫疫早發, 咽 乾, 四肢{{). 校釋作 兩脇.
}}滿, 肢節皆痛.
久而化鬱, 卽大風 拉, 折隕鳴紊, 民病卒中偏痺, 手足不仁.
是故巳亥之歲, 君火升天, 主窒天蓬, 勝之不前;
又厥陰木遷正, 則少陰未得升天, 水運以至其中者.
君火欲升, 而中水運抑之, 升之不前, 卽淸寒復作, 冷生旦暮.
民病伏陽, 而內生煩熱, 心神驚悸, 寒熱間作.
日久成鬱, 卽暴熱 至,
赤風腫 , 化疫, 溫 暖作; 赤氣彰而化火疫, 皆煩而躁渴, 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歲, 太陰升天, 主窒天沖, 勝之不前;
又或遇壬子, 木運先天而至者, 中木遇{{). 校釋作 運.
}}抑之也.
升天不前, 卽風埃四起, 時擧埃昏, 雨濕不化.
民病風厥涎潮, 偏痺不隨, 脹滿.
久而伏鬱, 卽黃埃化疫也, 民病夭亡, {{).검: 뺨. 눈아래 뺨 윗부분. 첨: 곰국.
}}肢府黃疸滿閉, 濕令弗布, 雨化 微.
是故丑未之年, 少陽升天, 主窒天蓬, 勝之不前;
又或遇太陰未遷正者, 卽少陽未升天也, 水運以至者.
升天不前, 卽寒雰反布, 凜冽如冬, 水復 , 再結, 暄暖乍作, 冷復布之, 寒暄不時.
民病伏陽在內, 煩熱生中, 心神驚駭, 寒熱間爭.
以成久鬱{{). 校釋作 以久成鬱.
}}, 卽暴熱 生,
赤風氣瞳{{). 校釋作 腫.
}} , 化成鬱 , 化作伏熱內煩, 痺而生厥, 甚則血溢.
是故寅申之年, 陽明升天, 主窒天英, 勝之不前;
又或遇戊申戊寅, 火運先天而至;
金欲升天, 火運抑之, 升之不前, 卽時雨不降, 西風數擧, 鹹鹵燥生.
民病上熱, 喘嗽血溢.
久而化鬱, 卽白埃 霧, 淸生殺氣, 民病脇滿悲傷, 寒 乾, 手折皮膚燥.
是故卯酉之年, 太陽升天, 主窒天芮, 勝之不前;
又遇陽明未遷正者, 卽太陽未升天也, 土運以至.
水欲升天, 土運抑之, 升之不前, 卽濕而熱蒸, 寒生雨間.
民病注下, 食不及化.
久而成鬱, 冷來客熱, 雹卒至,
民病厥逆而 , 熱生於內, 氣痺於外, 足脛 疼, 反生心悸懊熱, 暴煩而復厥.
黃帝曰 升之不前, 余已盡知其旨. 願聞降之不下, 可得明乎?
伯曰 悉乎哉問! 是之謂天地微旨, 可以盡陳斯道.
所謂升已必降也, 至天三年, 次歲必降, 降而入地, 始爲左間也.
如此升降往來, 命之六紀者矣.
是故丑未之歲, 厥陰降地, 主窒地 , 勝而不前;
又或遇少陰未退位, 卽厥陰未降下,
金運以至中, 金運承之, 降之未下, 抑之變鬱, 木欲降下, 金承之, 降而不下,
蒼埃遠見, 白氣承之, 風擧埃昏, 淸燥行殺, 霜露復下, 肅殺布令.
久而不降, 抑之化鬱, 卽作風躁{{). 校釋作 燥.
}}相伏, 暄而反淸, 草木萌動, 殺霜乃下;
蟄蟲未見, 懼淸傷藏.
是故寅申之歲, 少陰降地, 主窒地玄, 勝之不入;
又或遇丙申丙寅, 水運太過, 先天而至, 君火欲降, 水運承之, 降而不下,
卽 雲 {{).삼: 회색 비단. 엷게 검은빛. 재: 겨우. 얕다. 적다.
}}見, 黑氣反生, 暄暖如舒, 寒常布雪, 凜冽復作, 天雲慘悽{{). 校釋作 凄.
}}.
久而不降, 伏之化鬱, 寒勝復熱, 赤風化疫, 民病面赤心煩, 頭痛目眩也.
赤氣彰而溫病欲作也.
是故卯酉之歲, 太陰降地, 主窒地蒼, 勝之不入;
又或少陽未退位者, 卽太陰未得降也; 或木運以至, 木運承之, 降而不下,
卽黃雲見而靑霞彰, 鬱蒸作而大風, 霧 埃勝, 折損 作.
久而不降也, 伏之化鬱, 天埃黃氣, 地布濕蒸,
民病四肢不擧, 昏眩肢節痛, 腹滿塡臆{{).억: 안심. 가슴. 가득하다. 누르다. 기막히다.
}}.
是故辰戌之歲, 少陽降地, 主窒地玄, 勝之不入;
又或遇水運太過, 先天而至也, 水運承之, 水降不下,
卽 雲 見, 黑氣反生, 暄暖欲生, 冷氣卒至, 甚卽 雹也.
久而不降, 伏之化鬱, 冷氣復熱, 赤風化疫, 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
赤氣彰而熱病欲作也.
是故巳亥之歲, 陽明降地, 主窒地 , 勝而不入;
又或遇太陰{{). 校釋作 陽.
}}未退位, 卽少陽未得降;
卽火運以至之, 火運承之, 不下{{). 校釋作 降而不下.
}},
卽天淸而肅, 赤氣 彰, 暄熱反作,
民皆昏倦, 夜臥不安, 咽乾引飮, 懊熱內煩, 大淸朝暮, 暄還復作;
久而不降, 伏之化鬱, 天淸薄寒, 遠生白氣.
民病掉眩, 手足直而不仁, 兩脇作痛, 滿目 .
是故子午之年, 太陽降地, 主窒地阜勝之, 降而不入;
又或遇土運太過, 先天而至, 土運承之, 降而不入{{). 校釋作 下.
}},
卽天彰黑氣, 暝暗悽慘, 施黃埃而布濕, 寒化令氣, 蒸濕復令.
久而不降, 伏之化鬱, 民病大厥, 四肢重怠, 陰 少力, 天布沈陰, 蒸濕間作.
帝曰 升降不前, {{).석: 밝다.
}}知其宗, 願聞遷正, 可得明乎?
伯曰 正司中位, 是謂遷正位, 司天不得其遷正者, 卽前司天以遇交司之日.
卽遇司天太過有餘日也, 卽仍舊治天數, 新司天未得遷正也.
厥陰不遷正, 卽風暄不時, 花卉萎 {{).췌: 병들다. 수고롭다. 고달픈 모양. 무너뜨리다.
}}.
民病淋 , 目系轉, 轉筋喜怒, 小便赤.
風欲令而寒由不去, 溫暄不正, 春正失時.
少陰不遷正, 卽冷氣不退, 春冷後寒, 暄暖不時.
民病寒熱, 四肢煩痛, 腰脊强直.
木氣雖有餘, 位不過於君火也.
太陰不遷正, 卽雲雨失令, 萬物枯焦, 當生不發.
民病手足肢節腫滿, 大腹水腫, 塡臆不食, 泄脇滿, 四肢不擧.
雨化欲令, 熱猶治之, 溫煦於氣, 亢而不澤.
少陽不遷正, 卽炎灼弗令, 苗 不榮, 酷暑於秋, 肅殺晩至, 霜露不時.
民病 骨熱, 心悸驚駭, 甚時血溢.
陽明不遷正, 則暑化於前, 肅{{). 校釋作 肅殺.
}}於後, 草木反榮.
民病寒熱 , 皮毛折, 爪甲枯焦, 甚則喘嗽息高, 悲傷不樂.
熱化乃布, 燥化未令, 卽淸勁未行, 肺金復病.
太陽不遷正, 卽冬淸反寒, 易令於春, 殺霜在前, 寒 於後, 陽光復治, 凜冽不作, 雰雲待時.
民病溫 至, 喉閉 乾, 煩燥而渴, 喘息而有音也.
寒化待燥, 猶治天氣, 過失序, 與民作災.
帝曰 遷正早晩, 以命其旨, 願聞退位, 可得明哉?
伯曰 所謂不退者, 卽天數未終, 卽天數有餘, 名曰復布政, 故名曰再治天也, 卽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厥陰不退位, 卽大風早擧, 時雨不降, 濕令不化.
民病溫疫疵{{).자: 병. 주근깨. 흠. 비방하다.
}}廢{{).폐: 집이 기울다. 폐하다. 내치다. 떨어지다.
}}風生, 民病皆{{). 校釋作 皆.
}}肢節痛, 頭目痛, 伏熱內煩, 咽喉乾引飮.
少陰不退位, 卽溫生春冬, 蟄蟲早至, 草木發生.
民病膈熱咽乾, 血溢驚駭, 小便赤 , 丹瘤{{).류: 혹.
}} {{).진: 두드러기. 땀띠.
}}瘡瘍留毒.
太陰不退位, 而取寒暑不時, 埃昏布作, 溫令不去.
民病四肢少力, 食飮不下, 泄注淋滿, 足脛寒, 陰 {{). 校釋作 萎.
}}閉塞, 失溺小便數.
少陽不退位, 卽熱生於春, 暑 後化, 冬溫不凍, 流水不 , 蟄蟲出見.
民病少氣, 寒熱更作, 便血上熱, 小腹堅滿, 小便赤沃, 甚則血溢.
陽明不退位, 卽春生淸冷, 草木晩榮, 寒熱間作.
民病嘔吐暴注, 食飮不下, 大便乾燥, 四肢不擧, 目瞑掉眩.
太陽不退位, 卽春寒復作, 雹乃降, 沈陰昏 , 二之氣寒猶不去.
民病痺厥, 陰 失溺, 腰膝皆痛, 溫 晩發.{{) "太陽不退位, …, 溫 晩發."이 41자는 원래 탈간된 것이나, 金刻本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하였다. [校釋]
}}
帝曰 天歲早晩, 余以知之, 願聞地數, 可得聞乎?
伯曰 地下遷正升{{). 校釋作 升天.
}}及退位, 不前之法, 卽地土産化, 萬物失時之化也.
帝曰 余聞天地二甲子, 十干十二支, 上下經緯天地, 數有迭移, 失守其位, 可得昭乎?
伯曰 失之迭位者, 謂雖得歲正, 未得正位之司, 卽四時不節, 卽生大疫.
注≪玄珠密語≫云, 陽年三十年, 除六年天刑, 計有太過二十四年,
除此六年, 皆作太過之用, 令不然之旨. 今言迭支迭位, 皆可作其不及也{{). 校釋 脫.
}}.
假令甲子陽年, 土運太窒,
如癸亥天數有餘者, 年雖交得甲子, 厥陰猶尙治天,
地已遷正, 陽明在泉, 去歲少陽以作右間, 卽厥陰之地陽明, 故不相和奉者也.
癸巳相會, 土運太過, 虛反受木勝, 故非太過也. 何以言土運太過?
黃鍾不應太窒, 木旣勝而金還復, 金旣復而少陰如至, 卽木勝如火而金復微.
如此則甲己失守, 後三年, 化成土疫, 晩至丁卯, 早至丙寅, 土疫至也.
大小善惡, 推其天地, 詳乎太一.
又只如甲子年, 如甲至子而合, 應交司而治天,
卽下己卯未遷正, 而戊寅少陽未退位者, 亦甲己下有合{{). 校釋作 未合德.
}}也,
卽土運非太過, 而木乃乘虛而勝土也, 金次又行復勝之, 卽反邪化也.
陰陽天地殊異爾, 故其大小善惡, 一如天地之法旨也.
假令丙寅陽年太過,
如乙丑天數有餘者, 雖得丙寅, 太陰尙治天也,
地已遷正, 厥陰司地, 去歲太陽, 以作右間, 卽天太陰而地厥陰, 故地不奉天化也.
乙辛相會, 水運太虛, 反受土勝, 故非太過, 卽太簇{{).족: 가는 대. 주: 정월.
}}之管, 太羽不應.
土勝而雨化, 水{{). 校釋作 木.
}}復卽風.
此者丙辛失守其會, 後三年化成水疫, 晩至己巳, 早至戊辰, 甚卽速, 微卽徐, 水疫至也.
大小善惡, 推其天地數乃{{). 校釋作 及.
}}太乙游宮.
又只如丙寅年, 丙至寅且合, 應交司而治天,
卽辛巳未得遷正, 而庚辰太陽未退位者, 亦丙辛不合德也,
卽水運亦小虛而小勝, 或有復.
後三年化 , 名曰水 , 其狀如水疫. 治法如前.
假令庚辰陽年太過,
如己卯天數有餘者, 雖交得庚辰年也, 陽明猶尙治天,
地已遷正, 太陰司地, 去歲少陰以作右間, 卽天陽明而地太陰也, 故地不{{) 匯粹作 下.
}}奉天也.
乙巳相會, 金運太虛, 反受火勝, 故非太過也, 卽姑洗之菅, 太商不應.
火勝熱化, 水復寒刑,
此乙庚失守, 其後三年, 化成金疫也, 速至壬午, 徐至癸未, 金疫至也.
大小善惡, 推本年天數, 及太一也.
又只如庚辰, 如庚至辰, 且應交司而治天,
卽下乙未未得遷正者, 卽地甲午少陰未退位者, 且乙庚不合德也,
卽下乙未干{{). 校釋作 柔干.
}}失剛, 亦金運小虛也, 有小勝, 或無復.
後三年化 , 名曰金 , 其狀如金疫也. 治法如前.
假令壬午陽年太過,
如辛巳天數有餘者, 雖交後壬午年也, 厥陰猶尙治天,
地已遷正, 陽明在泉, 去歲丙申少陽以作右間, 卽天厥陰而地陽明, 故地不奉天者也.
丁辛相合會, 木運太虛, 反受金勝, 故非太過也, 卽 賓之菅, 太角不應.
金行燥勝, 火化熱復, 甚卽速, 微卽徐, 疫至.
大小善惡, 推疫至之年, 天數及太一.
又只如壬至午{{). 校釋作 壬午, 如壬至午.
}}, 且應交司而治之,
卽下丁酉未得遷正者, 卽地下丙申少陽, 未得退位者, 見丁壬不合德也,
卽丁柔干失剛, 亦木運小虛也, 有小勝小復.
後三年化 , 名曰木 , 其狀如風疫. 治法如前.
假令戊申陽年太過,
如丁未天數太過者, 雖交得戊申年也, 太陰猶尙治天,
地已遷正, 厥陰在泉, 去歲壬戌太陽以退位作右間, 卽天丁未, 地癸亥, 故地不奉天化也.
丁癸相會, 化運太虛, 反受水勝, 故非太過也, 卽夷則之管, 上太徵不應.
此戊癸失守其會, 後三年化疫也, 速至庚戌.
大小善惡, 推疫至之年, 天數及太一.
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 且應交司而治天,
卽下癸亥未得遷正者, 卽地下壬戌太陽未退位者, 見戊癸未合德也,
卽下癸柔干失剛, 見火運小虛也, 有小勝, 或無復也,
後三年化 , 名曰火 也. 治法如前, 治之法, 可寒之泄之.
黃帝曰 人氣不足, 天氣如虛, 人神失守, 神光不聚, 邪鬼干人, 致有夭亡, 可得聞乎?
伯曰 人之五藏, 一藏不足, 又會天虛, 感邪之至也.
人憂愁思慮, 卽傷心.
又或遇少陰司天, 天數不及, 太陰作接間至, 卽謂天虛也, 此卽人氣天氣同虛也.
又遇驚而奪精, 汗出於心, 因而三虛, 神明失守.
心爲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神失守位, 卽神游上丹田, 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宮下.
神旣失守, 神光不聚, 却遇火不及之歲, 有黑尸鬼見之, 令人暴亡.
人飮食勞倦, 卽傷脾.
又或遇太陰司天, 天數不及, 卽少陽作接間至, 卽謂之{{). 校釋作 天.
}}虛也, 此卽人氣虛而天氣虛也.
又遇飮食飽甚, 汗出於胃, 醉飽行房, 汗出於脾, 因而三虛, 脾神失守.
脾爲諫議之官, 智周出焉.
神旣失守, 神光失位而不聚也,
却遇土不及之年, 或己年或甲年失守, 或太陰天虛, 靑尸鬼見之, 令人卒亡.
人久坐濕地, 强力入水, 卽傷腎.
腎爲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因而三虛, 腎神失守, 神志失位, 神光不聚,
却遇水不及之年, 或辛不會符, 或丙年失守, 或太陽司天虛, 有黃尸鬼至, 見之令人暴亡.
人或 怒, 氣逆上而不下, 卽傷肝也.
又遇厥陰司天, 天數不及, 卽少陰作接間至, 是謂天虛也, 此謂天虛人虛也.
又遇疾走恐懼, 汗出於肝.
肝爲將軍之官, 謀慮出焉.
神位失守, 神光不聚,
又遇木不及年, 或丁年不符, 或壬年失守, 或厥陰司天虛也, 有白尸鬼見之, 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 天虛而人虛也, 神游失守其位, 卽有五尸鬼干人, 令人暴亡也, 謂之曰尸厥.
人犯五神易位, 卽神光不圓也.
非但尸鬼, 卽一切邪犯者, 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此謂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至眞要大論篇 第七十四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 五氣交合, 盈虛更作, 余知之矣.
六氣分治, 司天地者, 其至何如?
伯再拜對曰 明乎哉, 問也! 天地之大紀, 人神之通應也.
帝曰 願聞上合昭昭, 下合冥冥奈何?
伯曰 此道之所主, 工之所疑也.
帝曰 願聞其道也.
伯曰 厥陰司天, 其化以風;
少陰司天, 其化以熱;
太陰司天, 其化以濕;
少陽司天, 其化以火;
陽明司天, 其化以燥;
太陽司天, 其化以寒, 以所臨藏位, 命其病者也.
帝曰 地化奈何?
伯曰 司天同候, 間氣皆然.
帝曰 間氣何謂?
伯曰 司左右者, 是謂間氣也.
帝曰 何以異之?
伯曰 主歲者, 紀歲, 間氣者, 紀步也.
帝曰 善. 歲主奈何?
伯曰 厥陰司天爲風化, 在泉爲酸化, 司氣爲蒼化, 閒氣爲動化.
少陰司天爲熱化, 在泉爲苦化, 不司氣化, 居氣爲灼化.
太陰司天爲濕化, 在泉爲甘化, 司氣爲 化, 閒氣爲柔化.
少陽司天爲火化, 在泉爲苦化, 司氣爲丹化, 間氣爲明化.
陽明司天爲燥化, 在泉爲辛化, 司氣爲素化, 間氣爲淸化.
太陽司天爲寒化, 在泉爲鹹化, 司氣爲玄化, 間氣爲藏化.
故治病者, 必明六化分治,
五味五色所生, 五藏所宜, 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緖也.
第二節
帝曰 厥陰在泉而酸化, 先余知之矣. 風化之行也, 何如?
伯曰 風行于地, 所謂本也, 餘氣同法.
本乎天者, 天之氣也, 本乎地者, 地之氣也.
天地合氣, 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故曰 謹候氣宜, 無失病機, 此之謂也.
帝曰 其主病何如?
伯曰 司歲備物, 則無遺主矣.
帝曰 先{{). 校釋作 司.
}}歲物, 何也?
伯曰 天地之專精也.
帝曰 司氣者何如?
伯曰 司氣者主歲同, 然有餘不足也.
帝曰 非司歲物何謂也?
伯曰 散也, 故質同而異等也.
氣味有薄厚, 性用有躁靜, 治保有多少, 力化有淺深, 此之謂也.
帝曰 歲主藏害何謂?
伯曰 以所不勝命之, 則其要也.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上淫于下, 所勝平之, 外淫于內, 所勝治之.
帝曰 善. 平氣何如?
伯曰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以平爲期.
正者正治, 反者反治.
第三節
帝曰 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 若引繩, 小大齊等, 命曰平.
陰之所在寸口, 何如?
伯曰 視歲南北, 可知之矣.
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北政之歲, 少陰在泉, 則寸口不應,
厥陰在泉, 則右不應,
太陰在泉, 則左不應.
南政之歲, 少陰司天, 則寸口不應,
厥陰司天, 則右不應,
太陰司天, 則左不應, 諸不應者, 反其診則見矣.
帝曰 尺候何如?
伯曰 北政之歲, 三陰在下, 則寸不應,
三陰在上, 則尺不應.
南政之歲, 三陰在天, 則寸不應,
三陰在泉, 則尺不應, 左右同.
故曰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 善. 天地之氣, 內淫而病何如?
伯曰 歲厥陰在泉, 風淫所勝, 則地氣不明, 平野昧, 草 早秀.
民病 振寒, 善伸數欠, 心痛支滿, 兩脇裏急, 飮食不下, 咽不通,
食則嘔, 腹脹善噫,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 身體皆重.
歲少陰在泉, 熱淫所勝, 則焰浮川澤, 陰處反明.
民病腹中常鳴, 氣上衝, 喘, 不能久立,
寒熱皮膚痛, 目瞑齒痛, {{).절: 콧마루. 광대뼈. 출: 머리모양.
}}腫, 惡寒發熱如 ,
少腹中痛, 腹大, 蟄蟲不藏.
歲太陰在泉, 草乃早榮, 濕淫所勝, 則埃昏巖谷, 黃反見黑, 至陰之交.
民病飮積, 心痛, 耳聾, 渾渾焞焞, 腫喉痺, 陰病見血,
少腹痛腫, 不得小便, 病衝頭痛,
目似脫, 項似拔, 腰似折, 不可以回, 如結, 如別.
歲少陽在泉, 火淫所勝, 則焰明郊野, 寒熱更至.
民病注泄赤白, 少腹痛, 溺赤, 甚則血便, 少陰同候.
歲陽明在泉, 燥淫所勝, 則 霧淸暝.
民病喜嘔, 嘔有苦, 善太息, 心脇痛, 不能反側,
甚則 乾, 面塵, 身無膏澤, 足外反熱.
歲太陽在泉, 寒淫所勝, 則凝肅慘慄.
民病少腹控睾, 引腰脊, 上衝心痛, 血見, 痛, 腫.
帝曰 善. 治之奈何?
伯曰 諸氣在泉,
風淫于內, 治以辛 , 佐以苦, 以甘緩之, 以辛散之.
熱淫于內, 治以鹹寒, 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濕淫于內, 治以苦熱,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火淫于內, 治以鹹冷, 佐以苦辛,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燥淫于內,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以苦下之.
寒淫于內,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以鹹寫之, 以辛潤之, 以苦堅之.
第二節
帝曰 善. 天氣之變何如?
伯曰 厥陰司天, 風淫所勝, 則太虛埃昏, 雲物以擾, 寒生春氣, 流水不 .
民病胃脘, 當心而痛, 上支兩脇, 咽不通, 飮食不下, 舌本强, 食則嘔,
冷泄腹脹, 泄 水閉. 蟄蟲不去, 病本于脾. 衝陽絶, 死不治.
少陰司天, 熱淫所勝, 熱至, 火行其政.
民病 中煩熱, 乾, 右 滿, 皮膚痛, 寒熱 喘.
大雨且至. 唾血血泄, 嘔, 溺色變,
甚則瘡瘍 腫, 肩背臂 及缺盆中痛, 心痛, 肺 , 腹大滿, 膨{{).팽: 배가 불룩하다. 배가 불룩한 모양.
}}膨而喘 .
病本于肺. 尺澤絶, 死不治.
太陰司天, 濕淫所勝, 則沈陰且布. 雨變枯槁.
腫骨痛陰痺, 陰痺者, 按之不得, 腰脊頭項痛, 時眩, 大便難,
陰氣不用, 飢不欲食, 唾則有血, 心如懸. 病本于腎. 太谿絶, 死不治.
少陽司天, 火淫所勝, 則溫氣流行. 金政不平.
民病頭痛, 發熱惡寒而 , 熱上皮膚痛, 色變黃赤, 傳而爲水, 身面 腫, 腹滿仰息,
泄注赤白, 瘡瘍, 唾血, 煩心, 中熱, 甚則 . 病本于肺. 天府絶, 死不治.
陽明司天, 燥淫所勝, 則木 晩榮, 草 晩生, 筋骨內變.
民病左 脇痛, 寒淸于中感而 , 大 革候, , 腹中鳴, 注泄, 鶩 .
名木斂生, 于下, 草焦上首. 心脇暴痛, 不可反側, 乾, 面塵腰痛,
丈夫 疝, 婦人少腹痛, 目昧 , 瘍瘡 癰. 蟄蟲來見, 病本于肝. 太衝絶, 死不治.
太陽司天, 寒淫所勝, 則寒氣反至, 水且 , 血變于中, 發爲癰瘍.
民病厥心痛, 嘔血, 血泄, , 善悲, 時眩 .
運火炎烈, 雨暴 雹.
腹滿, 手熱 攣掖腫, 心澹澹大動, 脇胃脘不安, 面赤目黃, 善噫 乾,
甚則色 , 渴而欲飮. 病本于心. 神門絶, 死不治. 所謂動氣, 知其藏也.
帝曰 善. 治之奈何?
伯曰 司天之氣, 風淫所勝, 平以辛 , 佐以苦甘, 以甘緩之, 以酸寫之.
熱淫所勝, 平以鹹寒, 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
濕淫所勝, 平以苦熱, 佐以酸辛,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濕上甚而熱,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以汗爲故而止.
火淫所勝, 平以酸{{). 校釋作 鹹.
}}冷, 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以酸復之, 熱淫同.
燥淫所勝, 平以苦溫, 佐以酸辛, 以苦下之.
寒淫所勝, 平以辛熱, 佐以甘苦, 以鹹寫之.
第三節
帝曰 善. 邪氣反勝, 治之奈何?
伯曰 風司于地, 淸反勝之, 治以酸溫, 佐以苦甘, 以辛平之.
熱司于地, 寒反勝之,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以鹹平之.
濕司于地, 熱反勝之, 治以苦冷, 佐以鹹甘, 以苦平之.
火司于地, 寒反勝之,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以鹹平之.
燥司于地, 熱反勝之, 治以平寒, 佐以苦甘, 以酸平之, 以和爲利{{). 校釋作 制.
}}.
寒司于地, 熱反勝之, 治以鹹冷, 佐以甘辛, 以苦平之.
帝曰 其司天邪勝, 何如?
伯曰 風化於天, 淸反勝之, 治以酸溫, 佐以甘苦.
熱化於天, 寒反勝之, 治以甘溫, 佐以苦酸辛.
濕化於天, 熱反勝之, 治以苦寒, 佐以苦酸.
火化於天, 寒反勝之,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燥化於天, 熱反勝之, 治以辛寒, 佐以苦甘.
寒化於天, 熱反勝之, 治以鹹冷, 佐以苦辛.
第四節
帝曰 六氣相勝奈何?
伯曰 厥陰之勝, 耳鳴頭眩, 欲吐, 胃 如寒;
大風數擧, 蟲不滋;
脇氣幷, 化而爲熱, 小便黃赤,
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脇, 腸鳴 泄, 少腹痛, 注下赤白, 甚則嘔吐, 咽不通.
少陰之勝, 心下熱, 善飢, 齊下反動, 氣遊{{). 校釋作 游.
}}三焦;
炎暑至, 木 津, 草 萎;
嘔逆躁煩, 腹滿痛, 泄, 傳爲赤沃.
太陰之勝, 火氣內鬱, 瘡瘍於中, 流散於外,
病在 脇, 甚則心痛, 熱格, 頭痛, 喉痺, 項强,
獨勝則濕氣內鬱, 寒迫下焦, 痛留頂, 互引眉閒, 胃滿;
雨數至, 燥{{). 校釋作 鱗見於陸, 燥.
}}化 見;
少腹滿, 腰 重强, 內不便, 善注泄, 足下溫, 頭重, 足脛 腫, 飮發於中, 腫於上.
少陽之勝, 熱客於胃, 煩心, 心痛, 目赤, 欲嘔, 嘔酸, 善飢, 耳痛, 溺赤, 善驚, 妄;
暴熱消 , 草萎水 , 介蟲 屈.
少腹痛, 下沃赤白.
陽明之勝, 淸發於中, 左 脇痛, 泄, 內爲 塞, 外發 疝;
大 肅殺, 華英改容, 毛蟲 殃;
中不便, 塞而 .
太陽之勝, 凝 且至, 非時水 , 羽 後化;
痔 發, 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 陰中 瘍, 隱曲不利, 互引陰股,
筋肉拘苛, 血脈凝泣, 絡滿色變, 或爲血泄, 皮膚否腫, 腹滿食減,
熱反上行, 頭項 {{).신: 정수리.
}}頂腦戶中痛, 目如脫, 寒入下焦, 傳爲濡寫.
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厥陰之勝, 治以甘淸, 佐以苦辛, 以酸寫之.
少陰之勝, 治以辛寒, 佐以苦鹹, 以甘寫之.
太陰之勝, 治以鹹熱, 佐以辛甘, 以苦寫之.
少陽之勝, 治以辛寒, 佐以甘鹹, 以甘寫之.
陽明之勝, 治以酸溫, 佐以辛甘, 以苦泄{{). 校釋作 瀉.
}}之.
太陽之勝, 治以甘熱, 佐以辛酸, 以鹹寫之.
第五節
帝曰 六氣之復, 何如?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厥陰之復, 少腹堅滿, 裏急暴痛;
偃木飛沙, 蟲不榮;
厥心痛, 汗發嘔吐, 飮食不入, 入而復出, 筋骨掉眩, 淸厥, 甚則入脾, 食痺而吐;
衝陽絶, 死不治.
少陰之復, 熱內作, 煩燥 , 少腹絞痛, 火見燔 , 燥,
分注時止, 氣動於左, 上行於右, , 皮膚痛, 暴 , 心痛, 鬱冒不知人,
淅惡寒, 振慄, 妄, 寒已而熱, 渴而欲飮, 少氣骨 ,
隔腸不便, 外爲浮腫, 噫;
赤氣後化, 流水不 , 熱氣大行, 介蟲不復;
病 瘡瘍, 癰疽 痔, 甚則入肺, 而鼻淵; 天府絶, 死不治.
太陰之復, 濕變 擧, 體重中滿, 食飮不化, 陰氣上厥, 中不便, 陰發於中, 喘有聲;
大雨時行, 鱗見於陸;
頭頂{{). 校釋作 項.
}}痛重, 而掉 尤甚, 嘔而密默, 唾吐淸液, 甚則入腎, 竅寫無度;
太谿絶, 死不治.
少陽之復, 大熱將至, 枯燥燔 , 介蟲 耗;
驚 , 心熱煩燥, 便數憎風, 厥氣上行, 面如浮埃, 目乃 ,
火氣內發, 上爲口 , 嘔逆, 血溢血泄, 發而爲 ,
惡寒鼓慄, 寒極反熱, 絡焦槁, 渴引水漿, 色變黃赤, 少氣脈萎,
化而爲水, 傳爲 腫, 甚則入肺, 而血泄; 尺澤絶, 死不治.
陽明之復, 淸氣大擧, 森木蒼乾, 毛蟲 ,
病生 脇, 氣歸於左, 善太息, 甚則心痛否滿, 腹脹而泄, 嘔苦 , 煩心,
病在 中, 頭痛, 甚則入肝, 警駭筋攣; 太衝絶, 死不治.
太陽之復, 厥氣上行, 水凝雨 , 羽蟲 死;
心胃生寒, 膈不利, 心痛否滿, 頭痛善悲, 時眩 , 食減, 腰 反痛, 屈伸不便;
地裂 堅, 陽光不治;
少腹控睾, 引腰脊, 上衝心, 唾出淸水, 及爲 噫, 甚則入心, 善忘善悲;
神門絶, 死不治.
帝曰 善. 治之奈何?
伯曰 厥陰之復, 治以酸寒, 佐以甘辛, 以酸寫{{). 校釋作 泄.
}}之, 以甘緩之.
少陰之復, 治以鹹寒, 佐以苦辛,
以甘寫之, 以酸收之, 辛苦發之, 以鹹 之.
太陰之復, 治以苦熱, 佐以酸辛, 以苦寫之, 燥之, 泄之.
少陽之復, 治以鹹冷, 佐以苦辛, 以鹹 之, 以酸收之, 辛苦發之,
發不遠熱, 無犯溫 . 少陰同法.
陽明之復, 治以辛溫, 佐以苦甘, 以苦泄之, 以苦下之, 以酸補之.
太陽之復, 治以鹹熱, 佐以甘辛, 以苦堅之.
治諸勝復,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溫者淸之, 淸者溫之,
散者收之, 抑者散之, 燥者潤之, 急者緩之,
堅者 之, 脆者堅之, 衰者補之, 强者寫之,
各安其氣, 必淸必靜, 則病氣衰去, 歸其所宗, 此治之大體也.
第三章
第一節
帝曰 善. 氣之上下, 何謂也?
伯曰 身半以上, 其氣三矣, 天之分也, 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 其氣三矣, 地之分也, 地氣主之.
以名命氣, 以氣命處, 而言其病. 半, 所謂天樞也.
故上勝而下俱病者, 以地名之;
下勝而上俱病者, 以天名之.
所謂勝至, 報氣屈伏而未發也,
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 皆如復氣爲法也.
第二節
帝曰 勝復之動, 時有常乎? 氣有必乎?
伯曰 時有常位, 而氣無必也.
帝曰 願聞其道也.
伯曰 初氣終三氣, 天氣主之, 勝之常也;
四氣盡終氣, 地氣主之, 復之常也.
有勝則復, 無勝則否.
帝曰 善. 復已而勝何如?
伯曰 勝至則復, 無常數也, 衰 止耳.
復已而勝, 不復則害, 此傷生也.
帝曰 復而反病, 何也?
伯曰 居非其位, 不相得也.
大復其勝, 則主勝之, 故反病也, 所謂火燥熱也.
帝曰 治之何如?
伯曰 夫氣之勝也, 微者隨之, 甚者制之;
氣之復也, 和者平之, 暴者奪之.
皆隨勝氣, 安其屈伏, 無問其數, 以平爲期, 此其道也.
第三節
帝曰 善. 客主之勝復, 奈何?
伯曰 客主之氣, 勝而無復也.
帝曰 其逆從何如?
伯曰 主勝逆, 客勝從, 天之道也.
帝曰 其生病何如?
伯曰 厥陰司天, 客勝則耳鳴掉眩, 甚則 ;
主勝則 脇痛, 舌難以言.
少陰司天, 客勝則 頸項强, 肩背 熱, 頭痛少氣, 發熱, 耳聾目瞑,
甚則 腫, 血溢瘡瘍, 喘;
主勝則心熱煩躁, 甚則脇痛支滿.
太陰司天, 客勝則首面 腫, 呼吸氣喘;
主勝則 腹滿, 食已而 .
少陽司天, 客勝則丹 外發, 及爲丹 瘡瘍, 嘔逆喉痺, 頭痛 腫, 耳聾血溢, 內爲 ;
主勝則 滿 仰息, 甚而有血手熱.
陽明司天, 淸復內餘, 則 塞, 心 中熱, 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太陽司天, 客勝則 中不利, 出淸涕, 感寒則 ;
主勝則喉 中鳴.
厥陰在泉, 客勝則大關節不利, 內爲痙强拘 , 外爲不便;
主勝則筋骨繇倂, 腰腹時痛.
少陰在泉, 客勝則腰痛尻股膝 足病, 熱以酸, 腫不能久立, 便變;
主勝則厥氣上行, 心痛發熱, 中衆痺皆作, 發於 脇, 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太陰在泉, 客勝則足 下重, 便 不時, 濕客下焦, 發而濡寫, 及爲腫隱曲之疾;
主勝則寒氣逆滿, 食飮不下, 甚則爲疝.
少陽在泉, 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 甚則下白溺白,
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 心痛發熱, 格中而嘔, 少陰同候.
陽明在泉, 客勝則淸氣動下, 少腹堅滿, 而數便寫,
主勝則腰重腹痛, 少腹生寒, 下爲鶩 , 則寒厥於腸, 上衝 中, 甚則喘不能久立.
太陽在泉, 寒復內餘, 則腰尻痛, 屈伸不利, 股脛足膝中痛.
帝曰 善. 治之奈何?
伯曰 高者抑之, 下者擧之;
有餘折之, 不足補之;
佐以所利, 和以所宜;
必安其主客, 適其寒溫, 同者逆之, 異者從之.
帝曰 治寒以熱, 治熱以寒, 氣相得者逆之, 不相得者從之, 余已知之矣, 其於正味何如?
伯曰 木位之主, 其寫以酸, 其補以辛.
火位之主, 其寫以甘{{). 宜作 苦.
}}, 其補以鹹.
土位之主, 其寫以苦{{). 宜作 甘.
}}, 其補以甘{{). 宜作 酸.
}}.
金位之主, 其寫以辛, 其補以酸.
水位之主, 其寫以鹹, 其補以苦.
厥陰之客, 以辛補之, 以酸寫之, 以甘緩之.
少陰之客, 以鹹補之, 以甘寫之, 以鹹{{). 校釋作 酸.
}}收之.
太陰之客, 以甘補之, 以苦寫之, 以甘緩之.
少陽之客, 以鹹補之, 以甘寫之, 以鹹 之.
陽明之客, 以酸補之, 以辛寫之, 以苦泄之.
太陽之客, 以苦補之, 以鹹寫之, 以苦堅之, 以辛潤之, 開發 理, 致津液通氣也.
第四章
第一節
帝曰 善. 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
伯曰 氣有多少異用也.
帝曰 陽明何謂也?
伯曰 兩陽合明也.
帝曰 厥陰何{{). 宜作 何謂.
}}也?
伯曰 兩陰交盡也.
帝曰 氣有多少, 病有盛衰, 治有緩急, 方有大小, 願聞其約奈何.
伯曰 氣有高下, 病有遠近, 證有中外, 治有輕重, 適其至所爲故也.
≪大要≫曰 君一臣二, 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 偶之制也;
君二臣三, 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
故曰 近者奇之, 遠者偶之,
汗者不以奇, 下者不以偶{{). 宜作 汗者不以偶, 下者不以奇.
}},
補上治上, 制以緩,
補下治下, 制以急,
急則氣味厚, 緩則氣味薄, 適其至所, 此之謂也.
病所遠, 而中道氣味之{{). 宜作 乏.
}}者, 食而過之, 無越其制度也.
是故平氣之道, 近而奇偶, 制小其服也;
遠而奇偶, 制大其服也.
大則數少, 小則數多, 多則九之, 少則二之.
奇之不去, 則偶之, 是謂重方.
偶之不去, 則反佐以取之, 所謂寒熱溫 , 反從其病也.
帝曰 善. 病生於本, 余知之矣, 生於標者, 治之奈何?
伯曰 病反其本, 得標之病, 治反其本, 得標之方.
第二節
帝曰 善. 六氣之勝, 何以候之?
伯曰 乘其至也.
淸氣大來, 燥之勝也, 風木受邪, 肝病生焉.
熱氣大來, 火之勝也, 金燥受邪, 肺病生焉.
寒氣大來, 水之勝也, 火熱受邪, 心病生焉.
濕氣大來, 土之勝也, 寒水受邪, 腎病生焉.
風氣大來, 木之勝也, 土濕受邪, 脾病生焉. 所謂感邪而生病也.
乘年之虛, 則邪甚也;
失時之和, 亦邪甚也;
遇月之空, 亦邪甚也.
重感於邪則病危矣.
有勝之氣, 其必來復也.
帝曰 其脈至何如?
伯曰 厥陰之至, 其脈弦,
少陰之至, 其脈鉤,
太陰之至, 其脈沈,
少陽之至, 大而浮,
陽明之至, 短而 ,
太陽之至, 大而長,
至而和則平,
至而甚則病,
至而反者病,
至而不至者病,
未至而至者病,
陰陽易者危.
帝曰 六氣標本所從不同, 奈何?
伯曰 氣有從本者, 有從標本者, 有不從標本者也.
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少陽太陰從本,
少陰太陽從本從標,
陽明厥陰不從標本, 從乎中也.
故從本者化生於本,
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
從中者以中氣爲化也.
帝曰 脈從而病反者, 其診何如?
伯曰 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
帝曰 諸陰之反, 其脈何如?
伯曰 脈至而從, 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
有生於本者, 有生於標者, 有生於中氣者,
有取本而得者, 有取標而得者, 有取中氣而得者, 有取標本而得者,
有逆取而得者, 有從取而得者, 逆, 正順也, 若順, 逆也.
故曰 "知標與本, 用之不殆, 明知逆順, 正行無問", 此之謂也.
不知是者, 不足以言診, 足以亂經.
故≪大要≫曰 "粗工 {{).희: 화락한 소리. 탄식하다. 꾸짖다. 아파서 내는 소리.
}} , 以爲可知, 言熱未已, 寒病復始, 同氣異形, 迷診亂經", 此之謂也.
夫標本之道, 要而博, 小而大, 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言標與本, 易而勿損;
察本與標, 氣可令調;
明知勝復, 爲萬民式, 天之道畢矣.
第三節
帝曰 勝復之變, 早晏何如?
伯曰 夫所勝者, 勝至已病, 病已 , 而復已萌也.
夫{{). 或作 天.
}}所復者, 勝盡而起, 得位而甚, 勝有微甚, 復有少多, 勝和而和, 勝虛而虛, 天之常也.
帝曰 勝復之作, 動不當位, 或後時而至, 其故何也?
伯曰 夫氣之生, 與其化衰盛異也.
寒暑溫 , 盛衰之用, 其在四維.
故陽之動, 始於溫, 盛於暑;
陰之動, 始於淸, 盛於寒. 春夏秋冬, 各差其分.
故≪大要≫曰 彼春之暖, 爲夏之暑, 彼秋之忿, 爲冬之怒,
謹按四維, 斥候皆歸, 其終可見, 其始可知, 此之謂也.
帝曰 差有數乎?
伯曰 又{{). 宜作 差.
}}凡三十度也.
帝曰 其脈應皆何如?
伯曰 差同正法, 待時而去也.
脈要曰 春不沈, 夏不弦, 冬不 , 秋不數, 是謂四塞.
沈甚曰病, 弦甚曰病, 甚曰病, 數甚曰病,
參見曰病, 復見曰病, 未去而去曰病, 去而不去曰病, 反者死.
故曰 氣之相守司也, 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
夫陰陽之氣, 淸靜則生化治, 動則苛疾起, 此之謂也.
帝曰 幽明何如?
伯曰 兩陰交盡, 故曰幽; 兩陽合明, 故曰明. 幽明之配, 寒暑之異也.
帝曰 分至何如?
伯曰 氣至之謂至, 氣分之謂分, 至則氣同, 分則氣異, 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帝曰 夫子言春秋氣始于前, 冬夏氣始于後, 余已知之矣. 然六氣往復, 主歲不常也, 其補寫奈何?
伯曰 上下所主, 隨其攸利, 正其味, 則其要也, 左右同法.
≪大要≫曰 少陽之主, 先甘後鹹,
陽明之主, 先辛後酸,
太陽之主, 先鹹後苦,
厥陰之主, 先酸後辛,
少陰之主, 先甘後鹹,
太陰之主, 先苦後甘. 佐以所利, 資以所生, 是謂得氣.
第五章
第一節
帝曰 善. 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 以之化之變也.
經言"盛者寫之, 虛者補之",
余錫以方士, 而方士用之, 尙未能十全,
余欲令要道必行, 鼓相應, 猶拔刺雪汗, 工巧神聖, 可得聞乎?
伯曰 "審察病機, 無失氣宜", 此之謂也.
帝曰 願聞病機何如.
伯曰 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諸寒收引, 皆屬於腎,
諸氣 鬱, 皆屬於肺,
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
諸熱 , 皆屬於火,
諸痛 瘡, 皆屬於心,
諸厥固泄, 皆屬於下,
諸 喘嘔, 皆屬於上,
諸禁鼓慄, 如喪神守, 皆屬於火,
諸痙項强, 皆屬於濕,
諸逆衝上, 皆屬於火,
諸脹腹大, 皆屬於熱,
諸躁狂越, 皆屬於火,
諸暴强直, 皆屬於風,
諸病有聲, 鼓之如鼓, 皆屬於熱,
諸病 腫, 疼酸驚駭, 皆屬於火,
諸轉反戾, 水液渾濁, 皆屬於熱,
諸病水液, 澄澈淸冷, 皆屬於寒,
諸嘔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 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 盛者責之, 虛者責之,
必先五勝, 疎其血氣, 令其調達, 而致和平, 此之謂也.
第二節
帝曰 善. 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伯曰 辛甘發散爲陽, 酸苦涌泄爲陰, 鹹味涌泄爲陰, 淡味渗泄爲陽.
六者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燥或潤, 或 或堅, 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其平也.
帝曰 非調氣而得者, 治之奈何? 有毒無毒, 何先何後? 願聞其道.
伯曰 有毒無毒, 所治爲主, 適大小爲制也.
帝曰 請言其制.
伯曰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
君一臣三佐五, 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微者逆之, 甚者從之,
堅者削之, 客者除之, 勞者溫之,
結者散之, 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 急者緩之,
散者收之, 損者溫之,
逸者行之, 驚者平之,
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 薄之劫之, 開之發之, 適事爲故.
第三節
帝曰 何謂逆從?
伯曰 逆者正治, 從者反治, 從少從多, 觀其事也.
帝曰 反治何謂?
伯曰 熱因寒用, 寒因熱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 其始則同, 其終則異,
可使破積, 可使潰堅, 可使氣和, 可使必已.
帝曰 善. 氣調而得者何如?
伯曰 逆之從之, 逆而從之, 從而逆之, 疎氣令調, 則其道也.
帝曰 善. 病之中外何如?
伯曰 從內之外者, 調其內;
從外之內者, 治其外,
從內之外, 而盛於外者, 先調其內, 而後治其外,
從外之內, 而盛於內者, 先治其外, 而後調其內,
中外不相及, 則治主病.
第四節
帝曰 善. 火熱復惡寒, 發熱有如 狀, 或一日發, 或間數日發, 其故何也?
伯曰 勝復之氣, 會遇之時, 有多少也.
陰氣多而陽氣少, 則其發日遠;
陽氣多而陰氣少, 則其發日近. 此勝復相薄, 盛衰之節, 亦同法.
帝曰 論言治寒以熱, 治熱以寒, 而方士不能廢繩墨, 而更其道也.
有病熱者, 寒之而熱, 有病寒者, 熱之而寒, 二者皆在, 新病復起, 奈何治?
伯曰 諸寒之而熱者, 取之陰;
熱之而寒者, 取之陽, 所謂求其屬也.
帝曰 善. 服寒而反熱, 服熱而反寒, 其故何也?
伯曰 治其王氣, 是以反也.
帝曰 不治王而然者, 何也?
伯曰 悉乎哉, 問也! 不治五味屬也{{). 或作 不味王, 味屬也.
}}.
夫五味入胃, 各歸所喜攻,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 宜作 反.
}}之由也.
第五節
帝曰 善. 方制君臣, 何謂也?
伯曰 主病之謂君, 佐君之謂臣, 應臣之謂使, 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 三品何謂?
伯曰 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帝曰 善. 病之中外何如?
伯曰 調氣之方, 必別陰陽, 定其中外, 各守其鄕.
內者內治, 外者外治,
微者調之, 其次平之,
盛者奪之汗之下之,
寒熱溫 , 衰之以屬, 隨其攸利,
謹道如法, 萬擧萬全, 氣血正平, 長有天命.
帝曰 善.
著至敎論篇 第七十五
第一章
黃帝坐明堂, 召雷公而問之曰 子知醫之道乎?
雷公對曰 誦而頗{{). 校釋作 未.
}}能解, 解而未能別, 別而未能明, 明而未能彰, 足以治群僚, 不足至{{). 校釋作 治.
}}侯王.
願得受樹天之度, 四時陰陽合之{{). 或作 合之四時陰陽.
}}, 別{{). 或作 列.
}}星辰與日月光,
以彰經術, 後世益明, 上通神農, 著至敎疑於二皇.
帝曰 善, 無失之! 此皆陰陽表裏ㆍ上下雌雄, 相輸應也,
而道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長久, 以敎衆庶, 亦不疑殆.
醫道論篇, 可傳後世, 可以爲寶.
雷公曰 請受道, 諷誦用解.
第二章
帝曰 子不聞≪陰陽傳≫乎?
曰 不知.
曰 夫三陽天爲業, 上下無常, 合而病至, 偏害陰陽.
雷公曰 三陽莫當, 請聞其解.
帝曰 三陽獨至者, 是三陽幷至, 幷至如風雨, 上爲 疾, 下爲漏病.
外無期, 內無正, 不中經紀, 診無上下以書別.
雷公曰 臣治疎愈, 說意而已.
帝曰 三陽者, 至陽也, 積幷則爲驚, 病起疾風, 至如 {{).벽: 벼락.
}} {{).력: 돌소리. 벼락. 밝다.
}}, 九竅皆塞, 陽氣滂溢, 乾 喉塞.
幷於陰則上下無常, 薄爲腸 .
此爲三陽直心, 坐不得起, 臥者便身全, 三陽之病.
且以知天下, 何以別陰陽, 應四時, 合之五行.
雷公曰 陽言不別, 陰言不理, 請起受解, 以爲至道.
帝曰 子若受傳, 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敎, 語子至道之要, 病傷五藏, 筋骨以消.
子言不明不別, 是世主學盡矣.
腎且絶, 日暮, 從容不出, 人事不殷.
示從容論篇 第七十六
第一章
黃帝燕坐, 召雷公而問之曰
汝受術誦書者, 若能覽觀雜學, 及於比類, 通合道理, 爲余言子所長,
五藏六府, 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 腦髓涕唾, 哭泣悲哀, 水所從行,
此皆人之所生, 治之過失, 子務明之, 可以十全, 卽不能知, 爲世所怨.
雷公曰 臣請誦≪脈經≫上下篇, 甚衆多矣, 別異比類, 猶未能以十全, 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 子別試通五藏之過, 六府之所不和, 鍼石之敗, 毒藥所宜, 湯液滋味, 具言其狀,
悉言以對, 請問不知.
雷公曰 肝虛, 腎虛, 脾虛, 皆令人體重煩寃, 當投毒藥, 刺灸 石湯液, 或已或不已, 願聞其解.
帝曰 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 余眞問以自謬也.
吾問子窈{{).요: 아득하다. 깊다. 고요하다. 마음씨가 곱다.
}}冥, 子言上下篇以對, 何也?
夫脾虛浮似肺, 腎小浮似脾, 肝急沈散似腎, 此皆工之所時亂也, 然從容得之.
若夫三藏, 土木水參居, 此童子之所知, 問之何也?
第二章
雷公曰 於此有人, 頭痛筋攣骨重, 怯然少氣, 噫腹滿, 時驚, 不嗜臥, 此何藏之發也?
脈浮而弦, 切之石堅, 不知其解, 復問所以三藏者, 以知其比類也.
帝曰 夫≪從容≫之謂也.
夫年長則求之於府, 年少則求之於經, 年壯則求之於藏.
今子所言皆失, 八風 熟{{). 校釋作 熱.
}}, 五藏消 , 傳邪相受.
夫浮而弦者, 是腎不足也;
沈而石者, 是腎氣內著也;
怯然少氣者, 是水道不行, 形氣消索也;
嗽煩寃者, 是腎氣之逆也.
一人之氣, 病在一藏也. 若言三藏俱行, 不在法也.
雷公曰 於此有人, 四支解 , 喘 血泄, 而愚診之, 以爲傷肺, 切脈浮大而緊, 愚不敢治.
粗工下 石, 病愈, 多出血, 血止身輕, 此何物也?
帝曰 子所能治, 知亦衆多, 與此病失矣. 譬以鴻飛, 亦沖於天.
夫聖人之治病, 循法守度, 援物比類, 化之冥冥, 循上及下, 何必守經?
今夫脈浮大虛者, 是脾氣之外絶, 去胃外歸陽明也.
夫二火不勝三水, 是以脈亂而無常也.
四支解 , 此脾精之不行也.
喘 者, 是水氣幷陽明也.
血泄者, 脈急血無所行也.
若夫以爲傷肺者, 由失以狂也, 不引比類, 是知不明也.
夫傷肺者, 脾氣不守ㆍ胃氣不淸,
經氣不爲使, 眞藏壞決, 經脈傍絶, 五藏漏泄, 不 則嘔, 此二者, 不相類也.
譬如天之無形, 地之無理, 白與黑相去遠矣, 是失吾過矣.
以子知之, 故不告子, 明引≪比類從容≫, 是以名曰診輕, 是謂至道也.
疏五過論篇 第七十七
第一章
黃帝曰 嗚呼, 遠哉! 閔閔乎若視深淵, 若迎浮雲, 視深淵尙可測, 迎浮雲莫知其際.
聖人之術, 爲萬民式, 論裁志意, 必有法則, 循經守數, 按循醫事, 爲萬民副.
故事有五過四德, 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 臣年幼小, 蒙愚以惑, 不聞五過與四德, 比類形名, 虛引其經, 心無所對.
第二章
帝曰 凡未診病者, 必問嘗貴後賤, 雖不中邪, 病從內生, 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 名曰失精; 五氣留連, 病有所幷.
醫工診之, 不在藏府, 不變軀形, 診之而疑, 不知病名;
身體日減, 氣虛無精, 病深無氣, 然時驚.
病深者, 以其外耗於衛, 內奪於榮. 良工所失, 不知病情, 此亦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 必問飮食居處, 暴樂暴苦, 始樂後苦, 皆傷精氣, 精氣竭絶, 形體毁沮.
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 滿脈去形.
愚醫治之, 不知補寫, 不知病情, 精華日脫, 邪氣乃幷, 此治之二過也.
善爲脈者, 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 爲工而不知道, 此診之不足貴, 此治之三過也.
診有三常, 必問貴賤, 封君敗傷, 及欲侯王.
故貴脫勢, 雖不中邪, 精神內傷, 身必敗亡;
始富後貧, 雖不傷邪, 皮焦筋屈, 爲攣.
醫不能嚴, 不能動神, 外爲柔弱, 亂至失常, 病不能移, 則醫事不行. 此治之四過也.
凡診者, 必知終始, 有知餘緖, 切脈問名, 當合男女.
離絶 結, 憂恐喜怒, 五藏空虛, 血氣離守, 工不能知, 何術之語!
嘗富大傷, 斬筋絶脈, 身體復行, 令澤不息, 故傷敗結, 留薄歸陽, 膿積寒炅.
粗工治之, 刺陰陽, 身體解散, 四支轉筋, 死日有期,
醫不能明, 不問所發, 唯言死日, 亦爲粗工, 此治之五過也.
第三章
凡此五者, 皆受術不通, 人事不明也.
故曰 聖人之治病也, 必知天地陰陽, 四時經紀, 五藏六府, 雌雄表裏; 刺灸 石, 毒藥所主;
從容人事, 以明經道, 貴賤貧富, 各異品理; 問年少長, 勇怯之理.
審於分部, 知病本始, 八正九候, 診必副矣.
治病之道, 氣內爲寶, 循求其理; 求之不得, 過在表裏.
守數據治, 無失兪理, 能行此術, 終身不殆.
不知兪理, 五藏 熟{{). 校釋作 熱.
}}, 癰發六府. 診病不審, 是謂失常.
謹守此治, 與經相明. ≪上經≫≪下經≫, 揆度陰陽, 奇恒五中, 決以明堂, 審於終始, 可以橫行.
徵四失論篇 第七十八
黃帝在明堂, 雷公侍坐.
黃帝曰 夫子所通書受事衆多矣, 試言得失之意, 所以得之, 所以失之.
雷公對曰 循經受業, 皆言十全, 其時有過失者, 請聞其事解也.
帝曰 子年少智未及邪, 將言以雜合耶?
夫經脈十二, 絡脈三百六十五, 此皆人之所明知, 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 精神不專, 志意不理, 外內相失, 故時疑殆.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 此治之一失矣.
受師不卒, 妄作雜術, 謬言爲道, 更名自功, 妄用 石, 後遺身咎{{).구: 재앙. 병. 허물.
}}, 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 坐之薄厚, 形之寒溫,
不適飮食之宜, 不別人之勇怯, 不知比類, 足以自亂, 不足以自明, 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 憂患飮食之失節, 起居之過度, 或傷於毒,
不先言此, 卒持寸口, 何病能中, 妄言作名, 爲粗所窮, 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 馳千里之外; 不明尺寸之論, 診無人事.
治數之道, 從容之 {{).보: 초목이 더부룩하게 난 모양. 일산. 칭찬하다. 평안하다. 감추다. 푸성귀.
}}; 坐持寸口, 診不中五脈, 百病所起, 始以自怨, 遺師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 棄術於市, 妄治時愈, 愚心自得.
嗚呼, 窈窈冥冥, 熟知其道!
道之大者, 擬於天地, 配於四海, 汝不知道之諭, 受以明爲晦.
陰陽類論篇 第七十九
第一章
孟春始至, 黃帝燕坐, 臨觀八極, 正八風之氣, 而問雷公,
曰 陰陽之類, 經脈之道, 五中所主, 何藏最貴?
雷公對曰 春甲乙靑, 中主肝, 治七十二日, 是脈之主時, 臣以其藏最貴.
帝曰 却念上下經陰陽從容, 子所言貴, 最其下也.
雷公致齋七日, 且復侍坐.
帝曰 三陽爲經, 二陽爲維, 一陽爲游部, 此知五藏終始.
三陽爲表, 二陰爲裏, 一陰至絶, 作朔晦, 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 受業未能明.
帝曰 所謂三陽者, 太陽爲經, 三陽脈至手太陰, 弦浮而不沈, 決以度, 察以心, 合之陰陽之論.
所謂二陽者, 陽明也, 至手太陰, 弦而沈, 急不鼓, 炅至以病皆死.
一陽者, 少陽也, 至手太陰上連人迎, 弦急懸不絶, 此少陽之病也, 專陰則死.
三陰者, 六經之所主也, 交於太陰, 伏鼓不浮, 上空志心.
二陰至肺, 其氣歸膀胱, 外連脾胃.
一陰獨至, 經絶, 氣浮不鼓, 鉤而滑.
此六脈者, 乍陰乍陽, 交屬相幷, 繆通五藏, 合於陰陽, 先至爲主, 後至爲客.
第二章
雷公曰 臣悉盡意, 受傳經脈, 頌得從容之道, 以合≪從容≫, 不知陰陽, 不知雌雄.
帝曰 三陽爲父, 二陽爲衛, 一陽爲紀;
三陰爲母, 二陰爲雌, 一陰爲獨使.
二陽一陰, 陽明主病, 不勝一陰, {{). 校釋作 脈 .
}}而動, 九竅皆沈.
三陽一陰, 太陽脈勝, 一陰不能止, 內亂五藏, 外爲驚駭.
二陰二陽, 病在肺, 少陰脈沈, 勝肺傷脾, 外傷四支.
二陰二陽, 皆交至, 病在腎, 罵{{)매: 꾸짖다.
}} {{).리: 꾸짖다.
}}妄行, 疾爲狂.
二陰一陽, 病出於腎, 陰氣客遊{{). 校釋作 游.
}}於心, 脘下空竅, 堤閉塞不通, 四支別離.
一陰一陽, 代絶, 此陰氣至心, 上下無常, 出入不知, 喉咽乾燥, 病在土脾.
二陰三陽, 至陰皆在, 陰不過陽, 陽氣不能止陰, 陰陽 絶, 浮爲血 , 沈爲膿 .
陰陽皆壯, 下至陰陽.
上合昭昭, 下合冥冥, 診決死生之期, 遂合歲首.
第三章
雷公曰 請問短期.
黃帝不應, 雷公復問.
黃帝曰 在經論中.
雷公曰 請聞短期.
黃帝曰 冬三月之病, 病合於陽者, 至春正月脈有死徵, 皆歸出春.
冬三月之病, 在理已盡, 草與柳葉皆殺, 春陰陽皆絶, 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 曰陽殺, 陰陽皆絶, 期在草乾.
夏三月之病, 至陰不過十日, 陰陽交, 期在 水.
秋三月之病, 三陽俱起, 不治自已.
陰陽交合者, 立不能坐, 坐不能起.
三陽獨至, 期在石水.
二陰獨至, 期在盛水.
方盛衰論篇 第八十
第一章
雷公請問, 氣之多少, 何者爲逆, 何者爲從.
黃帝答曰 陽從左, 陰從右; 老從上, 少從下.
是以春夏歸陽爲生, 歸秋冬爲死, 反之則歸秋冬爲生. 是以氣{{). 校釋作 氣之.
}}多少逆皆爲厥.
問曰 有餘者厥耶?
答曰 一上不下, 寒厥到膝, 少者秋冬死, 老者秋冬生.
氣上不下, 頭痛 疾, 求陽不得, 求陰不審, 五部隔無徵,
若居曠野, 若伏空室, {{).면: 햇솜. 고운솜. 길다. 끊어지지 않다.
}} 乎屬不滿日.
是以少氣之厥, 令人妄夢, 其極至迷. 三陽絶, 三陰微, 是爲少氣.
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 見人斬血藉{{).자: 자리. 깔다.
}}藉, 得其時則夢見兵戰.
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 得其時則夢伏水中, 若有畏恐.
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 得其時則夢伏樹下, 不敢起.
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 得其時則夢燔灼.
脾氣虛則夢飮食不足, 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此皆五藏氣虛, 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合之五診, 調之陰陽, 以在經脈.
第二章
診有十度, 度人脈度, 藏度, 肉度, 筋度, 兪度.
陰陽氣盡, 人病自具.
脈動無常, 散陰頗陽, 脈脫不具, 診無常行.
診必上下, 度民君卿.
受師不卒, 使術不明, 不察逆從, 是爲妄行,
持雌失雄, 棄陰附陽, 不知幷合, 診故不明, 傳之後世, 反論自章.
至陰虛, 天氣絶; 至陽盛, 地氣不足.
陰陽 交, 至人之所行. 陰陽 交者, 陽氣先至, 陰氣後至.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 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恒之勢, 乃六十首.
診合微之事, 追陰陽之變, 章五中之情, 其中之論, 取虛實之要, 定五度之事, 知此乃足以診.
是以切陰不得陽, 診消亡; 得陽不得陰, 守學不湛{{).잠: 빠지다. 맑다. 고요하다.
}}.
知左不知右, 知右不知左, 知上不知下, 知先不知後, 故治不久.
知醜知善, 知病知不病, 知高知下, 知坐知起, 知行知止, 用之有紀, 診道乃具, 萬世不殆.
起所有餘, 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 脈事因格.
是以形弱氣虛死; 形氣有餘, 脈氣不足死; 脈氣有餘, 形氣不足生.
第三章
是以診有大方,
坐起有常, 出入有行,
以轉神明, 必淸必淨,
上觀下觀, 司八正邪,
別五中部, 按脈動靜, 循尺滑 , 寒溫之意,
視其大小, 合之病能, 逆從以得, 復知病名, 診可十全,
不失人情, 故診之或視息視意, 故不失條理, 道甚明察, 故能長久.
不知此道, 失經絶理, 亡言妄期, 此謂失道.
解精微論篇 第八十一
第一章
黃帝在明堂, 雷公請曰 臣授業傳之, 行敎以經論, 從容形法, 陰陽, 刺灸, 湯藥所滋.
行治有賢不肖, 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 燥濕寒暑, 陰陽婦女,
請問其所以然者, 卑賤富貴, 人之形體所從, 群下通使, 臨事以適道術, 謹聞命矣.
請問有 {{).참: 약은 토끼. 빠른 토끼. 박달나무.
}}愚 漏之問, 不在經者, 欲聞其狀.
帝曰 大矣.
公請問 哭泣而淚不出者, 若出而少涕, 其故何也?
帝曰 在經有也.
復問 不知水所從生, 涕所從出也.
帝曰 若問此者, 無益於治也, 工之所知, 道之所生也.
第二章
夫心者, 五藏之專精也, 目者其竅也, 華色者其榮也.
是以人有德也, 則氣和於目, 有亡, 憂知於色.
是以悲哀則泣下, 泣下水所由生.
水宗者積水也, 積水者至陰也, 至陰者賢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 是精持之也, 輔之 之, 故水不行也.
夫水之精爲志, 火之精爲神, 水火相感, 神志俱悲, 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諺言曰 心悲名曰志悲,
志與心精, 共湊於目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 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 故泣出也.
第三章
泣涕者腦也, 腦者陰也, 髓者, 骨之充也, 故腦渗爲涕.
志者, 骨之主也, 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 其行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 譬如人之兄弟, 急則俱死, 生則俱生, 其志以早悲, 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 所屬之類也.
第四章
雷公曰 大矣! 請問人哭泣而淚{{). 校釋作 .
}}不出者, 若出而少, 涕不從之何也?
帝曰 夫泣不出者, 哭不悲也.
不泣者, 神不慈也; 神不慈則志不悲, 陰陽相持, 泣安能獨來?
夫志悲者 , 則衝陰, 衝陰則志去目, 志去則神不守精, 精神去目, 涕泣出也.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
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幷於上, 陰氣幷於下.
陽幷於上, 則火獨光也; 陰幷於下, 則足寒, 足寒則脹也.
夫一水不勝五火, 故目 盲.
是以衝風, 泣下而不止.
夫風之中目也, 陽氣內守於精, 是火氣燔目, 故見風則泣下也.
有以比之, 夫火疾風生乃能雨, 此{{). 或作 其.
}}之類也.
九鍼十二原 第一(法天)
第一章
黃帝問於 伯曰 余子萬民, 養百姓, 而收租稅.{{) 校釋作 而收其租稅.
}} 余哀其不給, 而屬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藥, 無用 石, 欲以微鍼通其經脈, 調其血氣, 營其逆順出入之會, 令可傳於後世.
必明爲之法, 令終而不滅, 久而不絶, 易用難忘;
爲之經紀, 異其章{{) 校釋作 異其篇章.
}}, 別其表裏;
爲之終始, 令各有形, 先立鍼經, 願聞其情.
第二章
伯答曰 臣請推而次之, 令有綱紀, 始於一, 終於九焉. 請言其道.
小鍼之要, 易陳而難入, {{).추: 멀리가다. 거칠다. 크다. 성글다. 대강. 조잡하다. 현미.
}}守形, 上守神, 神乎神, 客在門, 未覩其疾, 惡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遲, 守關, 上守機,
機之動, 不離其空, 空中之機, 淸靜而微, 其來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
知機之道者, 不可掛以髮, 不知機道, 叩之不發,
知其往來, 要與之期, 之闇{{).암: 문닫다. 어둡다. 그윽하다. 어둠. 흐리다. 숨는 모양.
}}乎, 妙哉工獨有之.
往者爲逆, 來者爲順, 明知逆順, 正行無問.
逆而奪之, 惡得無虛, 追而濟之, 惡得無實, 迎之隨之, 以意和之, 鍼道畢矣.
第三章
凡用鍼者, 虛則實之, 滿則泄之, 宛陳則除之, 邪勝則虛之.
≪大要≫曰 徐而疾則實, 疾而徐則虛.
言實與虛, 若有若無; 察後與先, 若存若亡; 爲虛與實, 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 九鍼最妙, 補寫之時, 以鍼爲之.
寫曰 必持內之, 放而出之, 排陽得鍼, 邪氣得泄.
按而引鍼, 是謂內溫, 血不得散, 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 隨之, 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 如 {{).문: 모기. 蚊古字.
}} {{).맹: 등에. 同.
}}止, 如留如還,
去如絃絶, 令左屬右, 其氣故止, 外門以閉, 中氣乃實, 必無留血, 急取誅之.
持鍼之道, 堅者爲寶, 正指直刺, 無鍼左右; 神在秋毫, 屬意病者; 審視血脈者{{) 校釋無 '者'字
}}, 刺之無殆.
方刺之時, 必在懸{{).현: 매달다. 멀다. 마음에 걸리다. 떨어지다.
}}陽, 及與兩衛, 神屬勿去, 知病存亡.
血脈者, 在 {{).수: 침주는 혈.
}}橫居, 視之獨澄, 切之獨堅.
第四章
九鍼之名, 各不同形.
一曰 {{).참: 돌침. 보습. 찌르다. 끌. 약탕관.
}}鍼, 長一寸六分;
二曰員鍼, 長一寸六分;
三曰 {{).저: 창끝. 시: 열쇠. 숟가락. 적: 살촉.
}}鍼, 長三寸半;
四曰鋒{{).봉: 창끝. 칼끝. 앞장. 끝. 날이 있는 무기.
}}鍼, 長一寸六分;
五曰 {{).피: 큰 바늘. 칼. 흩어지다.
}}鍼, 長四寸, 廣二分半;
六曰員利鍼, 長一寸六分;
七曰毫鍼, 長三寸六分;
八曰長鍼, 長七寸;
九曰大鍼, 長四寸.
鍼者, 頭大末銳, 去{{) 校釋作 主.
}}寫陽氣.
員鍼者, 鍼如卵形, {{).개: 문지르다. 씻다. 세게 부딪히다.
}}摩分間, 不得傷肌肉, 以寫分氣.
鍼者, 鋒如黍粟之銳, 主按脈勿陷, 以致其氣.
鋒鍼者, 刃三隅, 以發痼疾.
鍼者, 末如劒鋒, 以取大膿.
員利鍼者, 大{{) 校釋作 尖.
}}如 {{).리: 쇠꼬리. 잡털. 10-2. 釐通. 모: 꼬리긴 짐승.
}}, 且員且銳, 中身微大, 以取暴氣.
毫鍼者, 尖如 喙, 靜以徐往, 微以久留{{).류: 물이름. 물방울져 흘러내리다. 열다. 낙수물.
}}之{{) 校釋作 , 正氣因之, 眞邪俱往,
}}, 而養以取痛痺{{). 俗字. 비: 습병. 각기. 저리다. 뻣뻣하다.
}}.
長鍼者, 鋒利身薄, 可以取遠痺.
大鍼者, 尖如 {{).정: 외줄기. 꼿꼿한 모양. 막대기.
}}, 其鋒微員, 以寫機關之水也. 九鍼畢矣.
第五章
夫氣之在脈也, 邪氣在上, 濁氣在中, 淸氣在下.
故鍼陷脈則邪氣出, 鍼中脈則濁氣出, 鍼太深則邪氣反沈, 病益.
故曰 皮肉筋脈, 各有所處, 病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以任其所宜.
無實無虛{{) 校釋作 無實實, 無虛虛.
}}, 損不足而益有餘, 是謂甚病, 病益甚.
取五脈者死, 取三脈者 {{).광: 겁내다. 두려워하다.
}}, 奪陰者死, 奪陽者狂, 鍼害畢矣.
刺之而氣不至, 無問其數; 刺之而氣至, 乃去之, 勿復鍼.
鍼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任其所爲.
刺之要, 氣至而有 , 之信, 若風之吹雲, 明乎若見蒼天, 刺之道畢矣.
第六章
黃帝曰 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
伯曰 五藏五 , 五五二十五 ; 六府六 , 六六三十六 ,
經脈十二, 絡脈十五, 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所出爲井, 所溜爲滎, 所注爲 , 所行爲經, 所入爲合, 二十七氣所行, 皆在五 也.
節之交, 三百六十五會,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所言節者, 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觀{{) 校釋作 睹.
}}其色, 察其目, 知其散復; 一其形, 聽其動靜, 知其邪正.
右主推之, 左持而禦之, 氣至而去之.
凡將用鍼, 必先診脈, 視氣之劇易, 乃可以治也.
五藏之氣已絶於內, 而用鍼者反實其外, 是謂重竭, 重竭必死, 其死也靜,
治之者, 輒{{).첩: 오로지. 문득. 번번이. 발병들다.
}}反其氣, 取腋與膺;
五藏之氣, 已絶於外, 而用鍼者, 反實其內, 是謂逆厥, 逆厥則必死, 其死也躁,
治之者, 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 則精泄; 害中而去, 則致氣.
精泄則病益甚而 , 致氣則生爲癰{{).옹: 헌데. 종기.
}}瘍{{).양: 두창. 상하다. 피부병.
}}.
第七章
五藏有六府, 六府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於四關, 四關主治五藏.
五藏有疾, 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 五藏之所以稟{{).름: 녹으로 받는 곡식. 주다. 받다. 품: 받들다. 아뢰다. 받다.
}}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五藏有疾也, 應出十二原, 十二{{) 校釋作 而.
}}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 覩其應, 而知五藏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 肺也, 其原出於太淵, 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 心也, 其原出於大陵, 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 肝也, 其原出於太衝, 太衝二.
陰中之至陰, 脾也, 其原出於太白, 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 腎也, 其原出於太谿, 太谿二.
膏之原, 出於鳩尾, 鳩尾一.
{{).황: 명치 끝. 흉격.
}}之原, 出於 {{).발: 배꼽.
}} {{).앙: 거슬리는 사람. 배꼽.
}}, 一.
凡此十二原者, 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 泄取三陰.
第八章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 譬猶刺也, 猶汚也, 猶結也, 猶閉也.
刺雖久, 猶可拔也;
汚雖久, 猶可雪也;
結雖久, 猶可解也;
閉雖久, 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 非其說也.
夫善用鍼者, 取其疾也, 猶拔刺也, 猶雪汚也, 猶解結也, 猶決閉也, 疾雖久, 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術也.
刺諸熱者, 如以手探湯;
刺寒淸者, 如人不欲行.
陰有陽疾者, 取之下陵三里, 正往無殆, 氣下乃止, 不下復始也.
疾高而內者, 取之陰之陵泉;
疾高而外者, 取之陽之陵泉也.
本輸 第二(法地)
第一章
黃帝問於 伯曰 凡刺之道, 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
絡脈之所別處, 五輸之所留, 六府之所與合, 四時之所出入, 五藏之所溜處,
闊{{).활: 성글다. 멀다. 넓다. 관대하다. 간편하다.
}}數之度, 淺深之狀, 高下所至. 願聞其解.
伯曰 請言其次也.
第二章
第一節
肺出於少商, 少商者, 手大指端內側也, 爲井木;
溜于魚際, 魚際者, 手魚也, 爲滎;
注于太淵, 太淵, 魚後一寸陷者中也, 爲 ;
行於經渠{{).거: 개천. 도랑. 부지런하다. 적시다. 껄껄 웃는 모양. 괴수.
}}, 經渠, 寸口中也, 動而不居, 爲經;
入于尺澤, 尺澤, 中之動脈也, 爲合. 手太陰經也.
心出於中衝, 中衝, 手中指之端也, 爲井木;
溜於勞宮, 勞宮, 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 爲滎;
注于大陵, 大陵, 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 爲 ;
行於間使, 間使之道, 兩筋之間, 三寸之中也, 有過則至, 無過則止, 爲經;
入于曲澤, 曲澤, 內廉下陷者之中也, 屈而得之, 爲合. 手少陰也.{{) 校釋作 足少陰經也.
}}
第二節
肝出於大敦, 大敦者, 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 爲井木;
溜于行間, 行間, 足大指間也, 爲滎;
注于太衝, 太衝, 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 爲 ;
行於中封, 中封, 內 之前一寸半, 陷者之中, 使逆則宛, 使和則通, 搖足而得之, 爲經;
入于曲泉, 曲泉, 輔骨之下, 大筋之上也, 屈膝而得之, 爲合. 足厥陰也.{{) 校釋作 足厥陰經也.
}}
脾出於隱白, 隱白者, 足大指之端內側也, 爲井木;
溜於大都, 大都, 本節之後, 下陷者之中也, 爲滎;
注于太白, 太白, 腕{{) 校釋作 核.
}}骨之下也, 爲 ;
行於商丘, 商丘, 內 之下, 陷者之中也, 爲經;
入于陰之陵泉, 陰之陵泉, 輔骨之下, 陷者之中也, 伸而得之, 爲合. 足太陰也.{{) 校釋作 足太陰經也.
}}
腎出於湧{{).용: 물솟다. 涌同.
}}泉, 湧泉者, 足心也, 爲井木;
溜于然谷, 然谷, 然骨之下者也, 爲滎;
注于太谿, 太谿, 內 之後, {{).근: 발꿈치. 발뒤축. 뒤따르다.
}}骨之上, 陷中者也{{) 校釋作 陷者中也.
}}, 爲 ;
行於復留, 復留, 上內 二寸, 動而不休, 爲經;
入于陰谷, 陰谷, 輔骨之後, 大筋之下, 小筋之上者, 按之應手, 屈膝而得之, 爲合. 足少陰經也.
第三節
膀胱出於至陰, 至陰者, 足小指之端也, 爲井金;
溜于通谷, 通谷, 本節之前外側也, 爲滎;
注于束骨, 束骨, 本節之後陷者中也, 爲 ;
過于京骨, 京骨, 足外側大骨之下, 爲原;
行於崑崙, 崑崙, 在外 之後, 骨之上, 爲經;
入於委中, 委中, {{).괵(국): 오금. 획: 발.
}}中央, 爲合, 委而取之. 足太陽也.{{) 校釋作 足太陽經也.
}}
膽出於竅陰, 竅陰者, 足小指次指之端也, 爲井金;
溜于俠{{).협: 의기. 겹: 곁. 아우르다.
}}谿, 俠谿, 足小指次指之間也, 爲滎;
注于臨泣, 臨泣, 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 爲 ;
過于丘墟, 丘墟, 外 之前下, 陷者中也, 爲原;
行於陽輔, 陽輔, 外 之上, 輔骨之前, 及絶骨之端也, 爲經;
入於陽之陵泉, 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 爲合, 伸而得之. 足少陽也.{{) 校釋作 足少陽經也.
}}
胃出于 兌, 兌者, 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 爲井金;
溜于內庭, 內庭, 次指外間也, 爲滎;
注于陷谷, 陷谷者, 上中指內間, 上行二寸陷者中也, 爲 ;
過于衝陽, 衝陽, 足 上五寸陷者中也, 爲原, 搖足而得之;
行於解谿, 解谿, 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 爲經;
入于下陵, 下陵, 膝下三寸, {{).행: 정강이 뼈끝. 배. 정강이.
}}骨外三里也, 爲合.
復下三里三寸, 爲巨虛上廉, 復下上廉三寸, 爲巨虛下廉也,
大腸屬上, 小腸屬下, 足陽明胃脈也. 大腸小腸, 皆屬于胃, 是足陽明也.{{) 校釋作 足陽明經也.
}}
第四節
三焦者, 上合手少陽, 出于關衝, 關衝者, 手小指次指之端也, 爲井金;
溜于液門, 液門, 小指次指之間也, 爲滎;
注于中渚{{).저: 물이름. 작은섬. 막다. 물이 갈라지다. 물가.
}}, 中渚, 本節之後陷中者也,{{) 校釋作 陷者中也.
}} 爲 ;
過于陽池, 陽池, 在腕上陷者之中也, 爲原;
行于支溝, 支溝, 上腕三寸, 兩骨之間陷者中也, 爲經;
入于天井, 天井, 在 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 爲合, 屈 乃得之;
三焦下 , 在于足大指之前ㆍ少陽之後, 出于 中外廉, 名曰委陽, 是太陽絡也, 手少陽經也.
三焦者, 足少陽太陰之所將, 太陰之別也, 上 五寸, 別入貫 {{).천(선): 장딴지. 침주는 혈.
}}腸, 出于委陽,
太陽之正, 入絡膀胱, 約下焦, 實則閉 {{).륭: 가쁘다. 늙다. 곱추.
}}, 虛則遺溺, 遺溺則補之, 閉 則寫之.
手太陽{{) 校釋作 無'手太陽'.
}}小腸者, 上合於太陽, 出於少澤, 少澤, 小指之端也, 爲井金;
溜於前谷, 前谷, 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 爲滎;
注于後谿, 後谿者, 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 爲 ;
過于腕骨, 腕骨, 在手外側腕骨之前, 爲原;
行于陽谷, 陽谷, 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 爲經;
入於小海, 小海, 在 內大骨之外, 去端半寸陷者中也, 伸臂而得之, 爲合. 手太陽經也.
大腸上合手陽明, 出于商陽, 商陽, 大指次指之端也, 爲井金;
溜于本節之前二間, 爲滎;
注于本節之後三間, 爲 ;
過于合谷, 合谷, 在大指 骨之間, 爲原;
行于陽谿, 陽谿, 在兩筋間陷者中也, 爲經;
入于曲池, 在 外輔骨陷者中也{{) 校釋 無'也'字.
}}, 屈臂而得之, 爲合. 手陽明也.
第五節
是謂五藏六府之 , 五五二十五 , 六六三十六 也.
六府皆出足之三陽, 上合于手者也.
第三章
缺盆之中, 任脈也, 名曰天突;
一次任脈側之動脈, 足陽明也, 名曰人迎;
二次脈手陽明也, 名曰扶突;
三次脈手太陽也, 名曰天 ;
四次脈足少陽也, 名曰天容;
五次脈手少陽也, 名曰天 {{).유: 들창. 엇살창. 향하다. 인도하다.
}};
六次脈足太陽也, 名曰天柱;
七次脈頸中央之脈, 督脈也, 名曰風府.
腋內動脈, 手太陰也, 名曰天府.
腋下三寸, 手心主也, 名曰天池.
刺上關者, {{).거: 입을 크게벌리다. 겁: 누워 숨쉬다.
}}不能欠; 刺下關者, 欠不能 ; 刺犢{{).독: 송아지.
}}鼻者, 屈不能伸; 刺兩關者, 伸不能屈.
第四章
足陽明, 挾喉之動脈也, 其 在膺中; 手陽明, 次在其 外, 不至曲頰一寸.
手太陽當曲頰.
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 手少陽出耳後, 上加完骨之上; 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髮際.
陰尺動脈在五里, 五 之禁也.
第五章
肺合大腸, 大腸者, 傳道之府;
心合小腸, 小腸者, 受盛之府;
肝合膽, 膽者, 中精之府;
脾合胃, 胃者, 五穀之府;
腎合膀胱, 膀胱者, 津液之府也. 少陽{{) 校釋作 少陰.
}}屬腎, 腎上連肺, 故將兩藏.
三焦者, 中瀆{{).독: 개천. 도랑. 더럽히다. 통하다. 업신여기다. 욕되다. 거듭. 바꾸다.
}}之府也, 水道出焉, 屬膀胱, 是孤之府也. 是六府之所與合者.
第六章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 甚者深取之, 間者淺取之;
夏取諸 孫絡肌肉皮膚之上;
秋取諸合, 餘如春法;
冬取諸井諸 之分, 欲深而留之. 此四時之序, 氣之所處, 病之所舍, 藏之所宜.
轉筋者, 立而取之, 可令遂已;
{{).위: 습병. 각기병. 절룩거리다. 마비되다. 뻣뻣하다.
}}厥者, 張而刺之, 可令立快也.
小鍼解 第三(法人)
第一章
所謂"易陳"者, 易言也; "難入"者, 難著于人也.
" 守形"者, 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 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 可補寫也.
"神客"者, 正邪共會也. "神"者, 正氣也. "客"者, 邪氣也.
"在門"者, 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覩其疾"者, 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 "惡知其原"者, 先知何經之病, 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 徐疾之意也.
" 守關"者, 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上守機"者, 知守氣也.
"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 知氣之虛實, 用鍼之徐疾也.
"空中之機淸淨以微"者, 鍼以得氣, 密意守氣勿失也.
"其來不可逢"者, 氣盛不可補也; "其往不可追"者, 氣虛不可寫也.
"不可掛以髮"者, 言氣易失也.
" {{).구: 치다. 두드리다. 말끌다.
}}之不發"者, 言不知補寫之意也, 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 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 知氣之可取之時也.
" 之闇"者, 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 "妙哉工獨有之"者, 盡知鍼意也.
"往者爲逆"者, 言氣之虛而小, 小者逆也; "來者爲順"者, 言形氣之平, 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 正行無問"者, 言知所取之處也.
"迎而奪之"者, 寫也; "追而濟之"者, 補也.
第二章
所謂"虛則實之"者, 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滿則泄之"者, 氣口盛而當寫之也.
"宛陳則除之"者, 去血脈也; "邪勝則虛之"者, 言諸經有盛者, 皆寫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 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 言疾內而徐出也.
"言實與虛, 若有若無"者, 言實者有氣, 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 若亡若存"者, 言氣之虛實, 補寫之先後也, 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爲虛與實, 若得若失"者, 言補者 {{).필: 위엄있다. 점잖다. 가득하다.
}}然若有得也, 寫則 然若有失也.
第三章
"夫氣之在脈也, 邪氣在上"者, 言邪氣之中人也高, 故邪氣在上也.
"濁氣在中"者, 言水穀皆入于胃, 其精氣上注于肺, 濁溜于腸胃,
言寒溫不適, 飮食不絶{{) 校釋作 節
}}, 而病生于腸胃, 故命曰濁氣在中也.
"淸氣在下"者, 言淸濕地氣之中人也, 必從足始, 故曰淸氣在下也.
"鍼陷脈則邪氣出"者, 起{{) 校釋作 取.
}}之上;
"鍼中脈則邪{{) 校釋作 濁.
}}氣出"者, 取之陽明合也;
"鍼太深則邪氣反沈"者, 言淺浮之病, 不欲深刺也, 深則邪氣從之入, 故曰反沈也.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 言經絡各有所主也.
"取五脈者死", 言病在中, 氣不足, 但用鍼盡大寫其諸陰之脈也;
"取三陽之脈者唯{{) 校釋作 .
}}", 言盡寫三陽之氣, 令病人 然不復也.
"奪陰者死", 言取尺之五里, 五往者也;
"奪陽者狂", 正言也.
第四章
"覩其色, 察其目, 知其散復, 一其形, 聽其動靜"者,
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 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 , 以言所病也.
"知其邪正"者, 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
"右主推之, 左持而御之"者, 言持鍼而出入也.
"氣至而去之"者, 言補寫氣調而去之也.
"調氣在于終始一"者, 持心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 絡脈之渗灌諸節者也.
所謂"五藏之氣, 已絶于內"者, 脈口氣內絶不至, 反取其外之病處,
與陽經之合, 有留鍼以致陽氣, 陽氣至則內重竭, 重竭則死矣, 其死也, 無氣以動, 故靜.
所謂"五藏之氣, 已絶于外"者, 脈口氣外絶不至, 反取其四末之輸,
有留鍼以致其陰氣, 陰氣至則陽氣反入, 入則逆, 逆則死矣, 其死也, 陰氣有餘, 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 五藏使五色循明, 循明則聲章, 聲章者, 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邪氣藏府病形 第四(法時)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於 伯曰 邪氣之中人也, 柰何?
伯答曰 邪氣之中人高也.
黃帝曰 高下有度乎?
伯曰 身半已上者, 邪中之也; 身半以下者, 濕中之也.
故曰, 邪之中人也, 無有常, 中于陰則溜于府, 中于陽則溜于經.
黃帝曰 陰之與陽也, 異名同類, 上下相會, 經絡之相貫, 如環無端.
邪之中人, 或中于陰, 或中于陽, 上下左右, 無有恒常, 其故何也?
伯曰 諸陽之會, 皆在于面.
中人也方乘虛時, 及新用力, 若飮食汗出, 湊理開, 而中于邪.
中于面則下陽明, 中于項則下太陽, 中于頰則下少陽, 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黃帝曰 其中于於陰, 柰何?
伯答曰 中于陰者, 常從臂 始.
夫臂與 , 其陰皮薄, 其肉 澤, 故俱受于風, 獨傷其陰.
黃帝曰 此故傷其藏乎?
伯答曰 身之中于風也, 不必動藏, 故邪入于陰經, 則{{) 校釋作 則其.
}}藏氣實, 邪氣入而不能客, 故還之於府.
故中陽則溜于經, 中陰則溜于府.
黃帝曰 邪之中人藏, 柰何?
伯曰 愁憂恐懼則傷心, 形寒寒飮則傷肺, 以其兩寒相感, 中外皆傷, 故氣逆而上行.
有所墮墜{{).추: 떨어지다. 잃다.
}}, 惡血留內, 有{{) 校釋作 若有.
}}所大怒, 氣上而不下, 積于脅下, 則傷肝.
有所擊 {{).부: 엎드리다. 자빠지다.
}}, 若醉入房, 汗出當風, 則傷脾.
有所用力擧重, 若入房過度, 汗出浴水, 則傷腎.
黃帝曰 五藏之中風, 柰何?
伯曰 陰陽俱感, 邪乃得往.
黃帝曰 善哉.
第二節
黃帝問於 伯曰 首面與身形也, 屬骨連筋, 同血合於{{) 校釋 無'於'字.
}}氣耳.
天寒則裂地凌{{).릉: 얼음 창고. 벌벌떨다. 넘다. 얼음.
}} , 其卒寒, 或手足懈{{).해: 게으르다.
}}惰{{).타: 게으르다. 공손치 못하다.
}}, 然而其面不衣, 何也?
伯答曰 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爲睛,
其別氣走於耳而爲聽,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爲臭,
其濁氣出於胃, 走脣舌而爲味.
其氣之津液, 皆上 {{) 校釋作 燻.
}}于面, 而皮又厚, 其肉堅, 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 邪之中人, 其病形何如?
伯曰 虛邪之中身也, 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 先見于色, 不知于身, 若有若無, 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 莫知其情.
黃帝曰 善哉.
黃帝問於 伯曰 余聞之,
見其色, 知其病, 命曰明.
按其脈, 知其病, 命曰神.
問其病, 知其處, 命曰工.
余願聞見而知之, 按而得之, 問而極之, 爲之柰何?
伯答曰 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 如 {{).부: 북채. 흙삼태기. 울타리.
}}鼓影響之相應也, 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 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肉, 不得相失也, 故知一則爲工, 知二則爲神, 知三則神且明矣.
第二節
黃帝曰 願卒聞之.
伯答曰 色靑者, 其脈弦也; 赤者, 其脈鉤也; 黃者, 其脈代也; 白者, 其脈毛; 黑者, 其脈石.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反得其相勝之脈, 則死矣;
得其相生之脈, 則病已矣.
黃帝問於 伯曰 五藏之所生, 變化之病形, 何如?
伯答曰 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 其病乃可別也.
第三節
黃帝曰 色脈已定, 別之柰何?
伯曰 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 , 而病變定矣.
黃帝曰 調之柰何?
伯答曰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脈小者, 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 脈大者, 尺之皮膚亦賁而起.
脈滑者, 尺之皮膚亦滑; 脈 者, 尺之皮膚亦 .
凡此變者, 有微有甚.
故善調尺者, 不待於寸; 善調脈者, 不待於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 可以爲上工, 上工十全九;
行二者爲中工, 中工十全七;
行一者爲下工, 下工十全六.
第四節
黃帝曰 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 之病形何如?
伯曰 臣請言五藏之病變也.
心脈急甚者爲 {{).계: 미치다. 간질. 미친개.
}} {{).종: 어린아이 경기병. 풍병.
}}, 微急爲心痛引背, 食不下;
緩甚爲狂笑, 微緩爲伏梁, 在心下上下行, 時唾血.
大甚爲喉 {{).개: 소리.
}}, 微大爲心痺引背, 善淚出;
小甚爲善 {{).얼: 딸꾹질하다. 홰: 새울다. 말방울 소리. 밝은 모양.
}}, 微小爲消 {{).단: 허로병. 나쁜 종기. 황달. 수족 관절통.
}}.
滑甚爲善渴, 微滑爲心疝引臍, 小腹鳴;
甚爲 {{).음: 말못하는 병. 몹시 아프다. 그늘.
}}, 微 爲血溢, 維厥, 耳鳴, 顚疾.
肺脈急甚爲癲{{).전: 미치다.
}}疾, 微急爲肺寒熱, 怠惰, 唾血, 引腰背 若鼻息肉不通.
緩甚爲多汗, 微緩爲 瘻{{).루: 붓다. 오래된 종기. 헌데. 문둥이. 곱사등이.
}}, 偏風, 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大甚爲脛腫, 微大爲肺痺引 背, 起惡日光;
小甚爲泄, 微小爲消 .
滑甚爲息賁上氣, 微滑爲上下出血.
甚爲嘔血, 微 爲鼠瘻, 在頸支腋之間, 下不勝其上, 其應善 矣.
肝脈急甚者爲惡言, 微急爲肥氣, 在脅下若覆杯;
緩甚爲善嘔, 微緩爲水 {{).하: 뱃속병. 흠집. 인후병. 가: 뱃속의 오래된병. 뱃속에 생긴 덩어리.
}}痺也.
大甚爲內癰, 善嘔 {{).뉵: 코피. 同.
}}, 微大爲肝痺陰縮, 引小腹;
小甚爲多飮, 微小爲消 .
滑甚爲 {{).퇴: 음질. 자궁병. 대하증.
}}疝, 微滑爲遺溺;
甚爲溢飮, 微 爲 攣筋痺.
脾脈急甚爲 , 微急爲膈中, 食飮入而還出, 後沃{{).옥: 물대다. 성하다. 좋다. 부드럽다. 기름진 땅.
}}沫{{).말: 물이름. 물거품. 침. 물방울. 땀흐르는 모양.
}};
緩甚爲 {{) 校釋作 厥.
}}, 微緩爲風 , 四肢不用, 心慧然若無病.
大甚爲擊 , 微大爲疝{{) 校釋作 .
}}氣, 腹裏大膿血, 在腸胃之外;
小甚爲寒熱, 微小爲消 .
滑甚爲 , 微滑爲蟲毒 {{).회: 회충.
}}蝎{{).할: 나무굼벵이. 뽕나무 벌레. 갈: 전갈. 도마뱀 붙이. 홍: 무지개.
}}腹熱;
甚爲腸潰, 微 爲內 , 多下膿血.
腎脈急甚爲骨癲疾, 微急爲沈厥奔豚, 足不收, 不得前後;
緩甚爲折脊, 微緩爲洞, 洞者, 食不化, 下 還出.
大甚爲陰 , 微大爲石水, 起臍已下至小腹 {{).추: 딱지자리 껍질. 수: 볼기.
}} 然, 上至胃脘, 死不治;
小甚爲洞泄, 微小爲消 .
滑甚爲 , 微滑爲骨 , 坐不能起, 起則目無所見;
甚爲大癰, 微 爲不月沈痔{{).치: 치질.
}}.
第三章
第一節
黃帝曰 病之六變者, 刺之柰何?
伯答曰 諸急者多寒, 緩者多熱;
大者多氣少血, 小者血氣皆少;
滑者陽氣盛, 微有熱, 者多血少氣, 微有寒.
是故刺急者, 深內而久留之;
刺緩者, 淺內而疾發鍼, 以去其熱.
刺大者, 微寫其氣, 無出其血.
刺滑者, 疾發鍼而淺內之, 以寫其陽氣而去其熱;
刺 者, 必中其脈, 隨其逆順而久留之, 必先按而循之,
已發鍼, 疾按其 {{).유: 타박상. 멍들다. 흉터.
}}, 無令其血出, 以和其脈.
諸小者, 陰陽形氣俱不足, 勿取以鍼, 而調以甘藥也.
第二節
黃帝曰 余聞五藏六府之氣, 滎輸{{) 校釋作 .
}}所入爲合, 令何道從入, 入安連過? 願聞其故.
伯答曰 此陽脈之別, 入于內, 屬於府者也.
黃帝曰 滎輸與合, 各有名乎?
伯答曰 滎輸治外經, 合治內府.
黃帝曰 治內府柰何?
伯曰 取之于合.
黃帝曰 合各有名乎?
伯答曰 胃合於三里,
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
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
三焦合入于委陽,
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膽合入于陽陵泉.
黃帝曰 取之柰何?
伯答曰 取之三里者, 低 取之;
巨虛者, 擧足取之;
委陽者, 屈伸而索之;
委中者, 屈而取之;
陽陵泉者, 正 {{).수: 세우다. 더벅머리. 어떻던지. (수)俗字.
}}膝予之齊, 下至委陽之陽取之. 取諸外經者, {{).유: 당기다. 칭찬하다. 야유하다. 수: 기울어진 모양. 校釋作 揄.
}}申而從之.
第三節
黃帝曰 願聞六府之病.
伯答曰 面熱者, 足陽明病; 魚絡血者, 手陽明病; 兩 之上脈 陷{{) 校釋作 若陷.
}}者, 足陽明病, 此胃脈也.
大腸病者, 腸中切痛而鳴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卽泄, 當臍而痛, 不能久立, 與胃同候, 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 腹 {{).진: 일어나다. 부어오르다. 끌어올리다. 퉁퉁붓다.
}}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脅, 膈咽不通, 食飮不下, 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공: 당기다. 고하다. 억제하다. 던지다. 덜다. 강: 치다.
}}睾而痛,
時窘{{).군: 군색하다. 급하다. 곤궁하다. 저리다.
}}之後, 當耳前熱, 若寒甚, 若獨肩上熱甚, 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若脈陷者, 此其候也. 手太陽病也, 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 腹{{) 校釋作 腹脹.
}}氣滿, 小腹尤堅,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則水{{) 校釋作 爲水.
}}, 留卽爲脹,
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 大絡在太陽ㆍ少陽之間, 亦{{) 校釋作 赤.
}}見于脈, 取委陽.
膀胱病者, 小腹偏腫而痛, 以手按之, 卽小便而不得,
肩上熱若脈陷, 及足小指外廉及脛 後皆熱若脈陷, 取委中央{{) 校釋作 中.
}}.
膽病者, 善太息, 口苦, 嘔宿汁, 心下澹{{).담: 물이 바람따라 움직이는 모양. 고요하다. 움직이다. 담박하다.
}}澹, 恐人將捕之, 中 然, 數唾,
在足少陽之本末, 亦視其脈之陷下者, 灸之, 其寒熱者, 取陽陵泉.
第四節
黃帝曰 刺之有道乎?
伯答曰 刺此者, 必中氣穴, 無中肉節.
中氣穴則鍼染{{) 校釋作 游.
}}于巷, 中肉節卽皮膚痛, 補寫反則病益篤{{).독: 두텁다. 견고하다. 순수하다. 병이 위태롭다.
}}.
中筋則筋緩, 邪氣不出, 與其眞相搏, 亂而不去, 反還內著.
用鍼不審, 以順爲逆也.
根結 第五(法音)
第一章
伯曰 天地相感, 寒暖相移, 陰陽之道, 孰少孰多, 陰道偶, 陽{{) 校釋作 而陽.
}}道奇.
發于春夏, 陰氣少, 陽{{) 校釋作 而陽.
}}氣多, 陰陽不調, 何補何寫?
發于秋冬, 陽氣少, 陰{{) 校釋作 而陰.
}}氣多, 陰氣盛而陽氣衰, 故莖葉枯槁{{).고: 마른 나무. 말린 고기. 나무가 마르다.
}}, 濕雨下歸,
陰陽相移, 何寫何補?
奇邪離經, 不可勝數, 不知根結, 五藏六府, 折關敗樞, 開闔{{).합: 문짝. 닫다. 전부. 어찌아니.
}}而走, 陰陽大失, 不可復取.
九鍼之玄, 要在終始; 故能知終始, 一言而畢, 不知終始, 鍼道咸絶.
第二章
太陽根于至陰, 結于命門, 命門者, 目也.
陽明根于 兌, 結于 {{).상: 이마. 이마땅에 대고 절하다.
}}大, 大者, 鉗{{).겸: 죄인의 목에 씌우는 형구. 집게. 미워하다.
}}耳也.
少陽根于竅陰, 結于 籠{{).롱: 삼태기. 농. 새장. 얽다. 대나무 상자.
}}, 籠者, 耳中也.
太陽爲開, 陽明爲闔, 少陽爲樞.
故開折則內{{) 校釋作 肉.
}}節瀆而暴病起矣, 故暴病者, 取之太陽, 視有餘不足.
瀆者, 皮肉宛 而弱也.
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 疾起矣, 故 疾者, 取之陽明, 視有餘不足.
無所止息者, 眞氣稽留, 邪氣居之也.
樞折卽骨繇{{).요: 따르다. 무성하다. 뽑다. 힘든일. 유: 지나다. 말미암다. 까닭.
}}而不安於地, 故骨繇者, 取之少陽, 視有餘不足.
骨繇者, 節緩而不收也. 所謂骨繇者, 搖故也, 當窮其本也.
太陰根于隱白, 結于太倉.
少陰根于湧泉, 結于廉泉.
厥陰根于大敦, 結于玉英, 絡于 {{).단: 젖사이. 전(선): 노린내. 양의 비린내.
}}中.
太陰爲開, 厥陰爲闔, 少陰爲樞.
故開折則倉 無所輸膈洞, 膈洞者, 取之太陰, 視有餘不足, 故開折者, 氣不足而生病也.
闔折卽氣絶{{) 校釋作 弛.
}}而喜悲, 悲者, 取之厥陰, 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 不通者, 取之少陰, 視有餘不足, 有結者, 皆取之不足{{) 校釋 無"不足"字.
}}.
第三章
第一節
足太陽根于至陰, 溜于京骨, 注于崑崙, 入于天柱ㆍ飛揚也.
足少陽根于竅陰, 溜于丘墟, 注于陽輔, 入于天容ㆍ光明也.
足陽明根于 兌, 溜于衝陽, 注于下陵, 入于人迎ㆍ豊隆也.
手太陽根于少澤, 溜于陽谷, 注于少海, 入于天 ㆍ支正也.
手少陽根于關衝, 溜于陽池, 注于支溝, 入于天 ㆍ外關也.
手陽明根于商陽, 溜于合谷, 注于陽谿, 入于扶突ㆍ偏歷也.
此所謂十二經者, 盛絡皆當取之.
第二節
一日一夜五十營, 以營五藏之精, 不應數者, 名曰狂生.
所謂五十營者, 五藏皆受氣, 持其脈口, 數其至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五藏皆受氣;
四十動一代者, 一藏無氣;
三十動一代者, 二藏無氣;
二十動一代者, 三藏無氣;
十動一代者, 四藏無氣;
不滿十動一代者, 五藏無氣, 予之短期, 要在終始.
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以爲常也.
以知五藏之期, 予之短期者, 乍數乍疏也.
第四章
第一節
黃帝曰 逆順五體者, 言人骨節之小大, 肉之堅脆, 皮之厚薄, 血之淸濁, 氣之滑 , 脈之長短,
血之多少, 經絡之數, 余已知之矣, 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
夫王公大人, 血食之君, 身體柔脆, 肌肉軟弱, 血氣慓{{).표: 급하다.
}}悍{{).한: 날래다. 모질다. 독살스럽다.
}}滑利,
其刺之徐疾ㆍ淺深多少, 可得同之乎?
伯答曰 膏粱{{).량: 기장. 강아지풀.
}}菽{{).숙: 콩.
}}藿{{).곽: 푸른콩. 콩잎. 곽향. 미역. 미역국.
}}之味, 何可同也?
氣滑卽出疾, 其氣 則出遲, 氣悍則鍼小而入淺, 氣 則鍼大而入深, 深則欲留, 淺則欲疾.
以此觀之, 刺布衣者深以留之, 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此皆因氣慄悍滑利也.
第二節
黃帝曰 形氣之逆順柰何?
伯曰 形氣不足, 病氣有餘, 是邪勝也, 急寫之.
形氣有餘, 病氣不足, 急補之.
形氣不足, 病氣不足, 此陰陽氣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 刺之則重不足, 重不足則陰陽俱竭,
血氣皆盡, 五藏空虛, 筋骨髓枯, 老者絶滅, 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 病氣有餘, 此謂陰陽俱有餘也, 急寫其邪, 調其虛實.
故曰 有餘者寫之, 不足者補之, 此之謂也.
故曰 刺不知逆順, 眞邪相搏.
滿而補之, 則陰陽四溢, 腸胃充郭, 肝肺內 , 陰陽相錯.
虛而寫之, 則經脈空虛, 血氣竭枯, 腸胃 {{).섭: 믿다.
}} , 皮膚薄著, 毛 夭 {{).초: 삼초. 살이 붙지 않다.
}}, 予之死期.
故曰 用鍼之要, 在于知調陰與陽{{) 校釋 無"陰與陽".
}}, 調陰與陽, 精氣乃光, 合形與氣, 使神內藏.
故曰 上工平氣, 中工亂脈{{) 校釋作 經.
}}, 下工絶氣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愼也.
必審{{) 校釋作 審其.
}}五藏變化之病, 五脈之應, 經絡之實虛, 皮之柔 , 而後取之也.
壽夭剛柔 第六(法律)
第一章
黃帝問於少師曰 余聞人之生也, 有剛有柔, 有弱有强, 有短有長, 有陰有陽, 願聞其方.
少師答曰 陰中有陰, 陽中有陽,
審知陰陽, 刺之有方;
得病所始, 刺之有理;
謹度病端, 與時相應,
內合于五藏六府, 外合于筋骨皮膚, 是故內有陰陽, 外亦有陰陽.
在內者, 五藏爲陰, 六府爲陽;
在外者, 筋骨爲陰, 皮膚爲陽.
故曰 病在陰之陰者, 刺陰之滎輸;
病在陽之陽者, 刺陽之合;
病在陽之陰者, 刺陰之經;
病在陰之陽者, 刺絡脈.
故曰 病在陽者, 命曰風; 病在陰者, 命曰痺; 陰陽俱病, 命曰風痺.
病有形而不痛者, 陽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陰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其陽完而陰傷之也, 急治其陰, 無攻其陽;
有形而不痛者, 其陰完而陽傷之也, 急治其陽, 無攻其陰.
陰陽俱動, 乍有形乍無形, 加以煩心, 命曰陰勝其陽, 此謂不表不裏, 其形不久.
第二章
黃帝問於伯高曰 余聞形氣, 病之先後外內之應, 柰何?
伯高答曰 風寒傷形, 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藏, 乃病藏; 寒傷形, 乃應形.
風傷筋脈, 筋脈乃應.
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黃帝曰 刺之柰何?
伯高答曰 病九日者, 三刺而已; 病一月者, 十刺而已. 多少遠近, 以此衰之.
久痺不去身者, 視其血絡, 盡出其血.
黃帝曰 外內之病, 難易之治, 柰何?
伯高答曰 形先病而未入藏者, 刺之半其日;
藏先病而形乃應者, 刺之倍其日. 此外內難易之應也.
第三章
黃帝問於伯高曰 余聞形有緩急, 氣有盛衰, 骨有大小, 肉有堅脆, 皮有厚薄, 其以立壽夭柰何?
伯高曰 形與氣相任則壽, 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 不相果則夭;
血氣經絡勝形則壽, 不勝形則夭.
黃帝曰 何謂形之緩急?
伯高答曰 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 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
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 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 衰則危矣.
若形充而 不起者骨小, 骨小而{{) 校釋作 則.
}}夭矣.
形充而大肉 {{).군: 창자속 기름. 무릎과 팔꿈치뒤의 살덩어리. 짐승 비계찐 모양.
}}堅而有分者肉堅, 肉堅則壽矣.
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 肉脆則夭矣.
此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氣, 而視壽夭者,
必明乎此, 立形定氣而後以臨病人, 決死生.
黃帝曰 余聞壽夭, 無以度之.
伯高答曰 牆{{).장: 담. 둘러막다. 감옥. 경계.
}}基卑, 高不及其地者, 不滿三十而死;
其有因加疾者, 不及二十而死也.
黃帝曰 形氣之相勝, 以立壽夭柰何?
伯高答曰 平人而氣勝形者壽;
病而形肉脫, 氣勝形者死;
形勝氣者危矣.
第四章
黃帝曰 余聞刺有三變, 何謂三變?
伯高曰 有刺營者, 有刺衛者, 有刺寒痺之留經者.
黃帝曰 刺三變者柰何?
伯高答曰 刺營者出血, 刺衛者出氣, 刺寒痺者內熱.
黃帝曰 營衛寒痺之爲病柰何?
伯高答曰 營之生病也, 寒熱少氣, 血上下行;
衛之生病也, 氣痛時來時去, 愾{{).희: 한숨쉬다. 개: 차다(滿). 성내다. 흘: 다다르다.
}}賁響, 風寒客于腸胃之中.
寒痺之爲病也, 留而不去, 時痛而皮不仁.
黃帝曰 刺寒痺內熱柰何?
伯高答曰 刺布衣者, 以火 {{).쉬: 담금질하다. 물들이다. 굽다. 지지다.
}}之; 刺大人者, 以藥{{).위: 고약붙이다. 누르다. 기다리다. 울: 다리다. 다리미.
}} 之.
黃帝曰 藥 柰何?
伯高答曰 用淳酒二十斤, 蜀椒一升, 乾薑一斤, 桂心一斤,
凡四種, 皆 {{).부: 씹다. 헤아리다.
}}咀{{).저: 씹다. 맛보다.
}}, 漬酒中, 用綿絮{{).서: 헌솜. 솜. 두건. 처: 간맞추다. 가: 실이 얼크러지다.
}}一斤, 細白布四丈, 幷內酒中.
置酒馬矢 {{).온: 연기끼다. 찌는 기운. 따뜻하다.
}}中, 蓋封塗, 勿使泄,
五日五夜, 出布綿絮, 曝{{).폭: 햇빛을 쬐다.
}}乾之, 乾復漬, 以盡其汁.
每漬必, {{).쉬(수): 돌다. 환갑. 첫돌. 그때.
}}其日, 乃出乾.
乾, 幷用滓{{).재: 앙금. 찌꺼기. 즙을 짜낸 찌끼.
}}與綿絮, 複布爲複巾, 長六七尺, 爲六七巾,
則用之生桑炭炙巾, 以慰寒痺所刺之處, 令熱入至于病所, 寒復炙巾以慰之, 三十遍而止.
汗出, 以巾拭{{).식: 청소하다. 닦다. 씻다. 지우다. 조용하다.
}}身, 亦三十遍止.
起步內中, 無見風.
每刺必 , 如此病已矣, 此所謂內熱也.
官鍼 第七(法星)
第一章
凡刺之要, 官鍼最妙.
九鍼之宜, 各有所爲, 長短大小, 各有所施也{{) 校釋 無"也"字.
}}, 不得其用, 病弗能移.
疾淺鍼深, 內傷良肉, 皮膚爲癰;
病深鍼淺, 病氣不寫, 支{{) 校釋作 反.
}}爲大膿.
病小鍼大, 氣寫太甚, 疾必爲害;
病大鍼小, 氣不寫泄, 亦復爲敗.
失鍼之宜, 大者寫{{) 校釋作 大寫.
}}, 小者不移.
已言其過, 請言其所施.
第二章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 取以 鍼于病所, 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 取以員鍼于病所.
病在經絡痼{{).고: 고질병. 오래된 병.
}}痺者, 取以鋒鍼.
病在脈, 氣少當補之者, 取之 鍼于井滎分輸.
病爲大膿者, 取以 鍼.
病痺氣暴發者, 取以員利鍼.
病痺氣痛而不去者, 取以毫鍼.
病在中者, 取以長鍼.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 取以大鍼.
病在五藏固居者, 取以鋒鍼, 寫于井滎分輸, 取以四時.
第三章
凡刺有九, 日{{) 校釋作 以.
}}應九變, 一曰輸刺, 輸刺者, 刺諸經滎輸藏 也.
二曰遠道刺, 遠道刺者, 病在上, 取之下, 刺府 也.
三曰經刺, 經刺者, 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
四曰絡刺, 絡刺者, 刺小絡之血脈也.
五曰分刺, 分刺者, 刺分肉之間也.
六曰大寫刺, 大寫刺者, 刺大膿以 鍼也.
七曰毛刺, 毛刺者, 刺浮痺{{) 校釋作 痺于.
}}皮膚也.
八曰巨刺, 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
九曰 刺, 刺者, 刺燔鍼則取痺也.
第四章
凡刺有十二節, 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 偶刺者, 以手直心若背, 直痛所, 一刺前一刺後, 以治心痺, 刺此者傍鍼之也.
二曰報刺, 報刺者, 刺痛無常處也, 上下行者,
直內無拔鍼, 以左手隨病所按之, 乃出鍼復刺之也.
三曰恢{{).회: 크다. 넓다. 넓히다.
}}刺, 恢刺者, 直刺傍之, 擧之前後恢筋急, 以治筋痺也.
四曰齊刺, 齊刺者, 直入一傍入二, 以治寒氣小深者, 或曰三刺, 三刺者治痺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 揚刺者, 正內一, 傍內四, 而浮之, 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
六曰直鍼刺, 直鍼刺者, 引皮乃刺之, 以治寒氣之淺者也.
七曰輸刺, 輸刺者, 直入直出, 稀發鍼而深之, 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 短刺者, 刺骨痺, 稍{{).초: 점점. 록. 균등하다. 조금. 구실.
}}搖而深之, 致鍼骨所, 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 浮刺者, 傍入而浮之, 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陰刺, 陰刺者, 左右率{{) 校釋作 卒.
}}刺之, 以治寒厥, 中寒厥, 足 後少陰也.
十一曰傍鍼刺, 傍鍼刺者, 直刺傍刺各一, 以治留痺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찬: 나타나다. 밝다. 돕다. 나아가다. 칭찬하다. 고하다.
}}刺, 贊刺者, 直入直出, 數發鍼而淺之出血, 是謂治癰腫也.
第五章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 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 以致其空脈氣也.
脈淺者勿刺, 按絶其脈乃刺之, 無令精出, 獨出其邪氣耳.
所謂三刺, 則穀氣出者, 先淺刺絶皮, 以出陽邪;
再刺則陰邪出者, 少益深, 絶皮致肌肉, 未入分肉間也; 已入分肉之間, 則穀氣出.
故刺法曰 始刺淺之, 以逐邪氣, 而來血氣; 後刺深之, 以致陰氣之邪;
最後刺極深之, 以下穀氣, 此之謂也.
故用鍼者,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爲工也.
第六章
凡刺有五, 以應五藏.
一曰半刺, 半刺者, 淺內而疾發鍼, 無鍼傷肉, 如拔毛狀, 取皮氣, 此肺之應也.
二曰豹{{).표: 표범.
}}文刺, 豹文刺者, 左右前後鍼之, 中脈爲故, 以取經絡之血者, 此心之應也.
三曰關刺, 關刺者, 直刺左右, 盡筋上, 以取筋痺, 愼無出血, 此肝之應也,
或曰淵刺, 一曰豈{{).기: 하고자하다. 오르다. 어찌. 일찍. 개: 승전악. 화락하다.
}}刺.
四曰合谷刺, 合谷刺者, 左右 足, 鍼于分肉之間, 以取肌痺, 此脾之應也.
五曰輸刺, 輸刺者, 直入直出, 深內之至骨, 以取骨痺, 此腎之應也.
本神 第八(法風)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於 伯曰 凡刺之法, 先必本于神.
血脈營氣精神, 此五藏之所藏也,
至其淫 {{).일: 물이 출렁거리다. 넘치다. 음탕하다.
}}離藏則精失, 魂魄飛揚, 志意恍{{).황: 어둡다. 광: 굳세다.
}}亂, 智慮去身者, 何因而然乎?
天之罪與, 人之過乎?
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 請問其故.
第二節
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
隨神往來者, 謂之魂, 精而出入者, 謂之魄.
所以任物者, 謂之心;
心有所憶, 謂之意;
意之所存, 謂之志;
因志而存變, 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 謂之慮;
因慮而處物, 謂之智.
第三節
故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僻{{).벽: 후미지다. 치우치다. 깊숙하다. 피: 피하다.
}}邪不至, 長生久視.
是故 {{).출: 두렵다. 슬프다. 꾀다. 휼: 미치다.
}} {{).척: 공경하다. 근심하다. 두려워하다. 사랑하다. 빠르다.
}}思慮者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動中者, 竭絶而失生;
喜樂者, 神憚{{).탄: 꺼리다. 어렵다. 두렵다. 놀래다. 수고롭다. 다: 허로병. 천: 업신여기다.
}}散而不藏;
愁憂者, 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 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 神蕩憚而不收.
第二章
心 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 破 脫肉, 毛悴{{).췌: 근심하다. 초췌하다. 수: 마르다.
}}色夭, 死於冬.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 意傷則 {{).만: 미혹하다. 문: 잊다. 짝없는 모양.
}}亂, 四支不擧, 毛悴色夭, 死於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 魂傷則狂忘不精,
不精則不正當, 人陰縮而攣筋, 兩脅骨不擧, 毛悴色夭, 死于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 魄傷則狂, 狂者意不存人, 皮革焦, 毛悴色夭, 死于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 腰脊不可以 仰屈伸, 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 厥, 精時自下.
是故五藏, 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鍼者, 察觀病人之態,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五者以傷, 鍼不可以治之也.
第三章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氣虛則恐, 實則怒.
脾藏營, 營舍意,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 五藏不安, 實則腹脹, 經 {{).수: 물뿌리다. 반죽하다. 배갈. 오줌. 성하고 많은 모양.
}}不利.
心藏脈, 脈舍神, 心氣虛則悲, 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 氣舍魄,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 實則喘喝{{).애: 목메다. 목쉬다. 개: 소리. 갈: 꾸짖다. 성난소리. 부르다.
}} 盈仰息.
腎藏精, 精舍志, 腎氣虛則厥, 實則脹, 五藏不安.
必審五藏之病形, 以知其氣之虛實, 謹而調之也.
終始 第九(法野)
第一章
凡刺之道, 畢于終始, 明知終始, 五藏爲紀, 陰陽定矣.
陰者主藏, 陽者主府, 陽受氣于四末, 陰受氣于五藏,
故寫者迎之, 補者隨之, 知迎知隨, 氣可令和.
和氣之方, 必通陰陽, 五藏爲陰, 六府爲陽.
傳之後世, 以血爲盟, 敬之者昌, 慢之者亡, 無道行私, 必得夭殃.
謹奉天道, 請言終始.
終始者, 經脈爲紀.
持其脈口人迎, 以知陰陽有餘不足, 平與不平, 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
不病者, 脈口人迎應四時也,
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
六經之脈不結動也,
本末之寒溫之{{) 校釋 無'之'字.
}}相守司也,
形肉血氣必相稱{{).칭: 저울질하다. 일컫다. 들다. 헤아리다. 적당하다. 좋다.
}}也, 是謂平人.
少氣者, 脈口人迎俱少, 而不稱尺寸也.
如是者, 則陰陽俱不足, 補陽則陰竭, 寫陰則陽脫.
如是者, 可將以甘藥, 不{{) 校釋作 不愈, .
}}可飮以至劑.
如此者, 弗灸, 不已者{{) 校釋 無'者'字.
}}, 因而寫之, 則五藏氣壞矣.
第二章
人迎一盛, 病在足少陽, 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陽;
人迎二盛, 病在足太陽, 二盛而躁, 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盛, 病在足陽明, 三盛而躁, 病在手陽明;
人迎四盛,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溢陽爲外格.
脈口一盛, 病在足厥陰, 厥陰{{) 校釋 無'厥陰'字.
}}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 病在足少陰, 二盛而躁, 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 病在足太陰, 三盛而躁, 在手太陰;
脈口四盛, 且大且數者, 名曰溢陰, 溢陰爲內關, 內關不通, 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 命曰關格, 關格者, 與之短期.
人迎一盛, 寫足少陽而補足厥陰, 二寫一補, 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 校釋作 躁.
}}取之上, 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 寫足太陽, 補{{) 校釋作 而補.
}}足少陰, 二寫一補, 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 校釋作 躁.
}}取之上, 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 寫足陽明而補足太陰, 二寫一補, 日二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 校釋作 躁.
}}取之上, 氣和乃止.
脈口一盛, 寫足厥陰而補足少陽, 二補一寫, 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而取上{{) 校釋作 躁取之上.
}}, 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 寫足少陰而補足太陽, 二補一寫, 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疎{{) 校釋作 躁.
}}取之上, 氣和乃止.
脈口三盛, 寫足太陰而補足陽明, 二補一寫, 日二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 校釋作 躁.
}}而取之上, 氣和乃止.
所以日二取之者, 陽明{{) 校釋作 太陰.
}}主胃, 大富于穀氣, 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已{{) 校釋作 以.
}}上, 命曰陰陽俱溢,
如是者不開, 則血脈閉塞, 氣無所行, 流淫于中, 五藏內傷.
如此者, 因而灸之, 則變易而爲他病矣.
第三章
凡刺之道, 氣調而止, 補陰寫陽, 音氣益彰, 耳目聰明, 反此者, 血氣不行.
所謂氣至而有 者,
寫則益虛, 虛者, 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 堅如其故者, 適雖言故{{) 校釋作 快.
}}, 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 實者, 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 夫如其故而不堅者, 適雖言快, 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 寫則虛, 痛雖不隨鍼{{) 校釋作 鍼減.
}}, 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 而後可得傳于終始矣.
故陰陽不相移, 虛實不相傾, 取之其經.
凡刺之屬, 三刺至穀氣.
邪僻妄合, 陰陽易居, 逆順相反, 沈浮異處, 四時不得, 稽留淫 , 須鍼而去.
故一刺則陽邪出, 再刺則陰邪出, 三刺則穀氣至, 穀氣至而止.
所謂"穀氣至"者, 已補而實, 已寫而虛, 故以知穀氣至也.
邪氣獨去者, 陰與陽未能調, 而病知愈也.
故曰 補則實, 寫則虛, 痛雖不隨鍼{{) 校釋作 鍼減.
}}, 病必衰去矣.
第四章
陰盛而陽虛, 先補其陽, 後寫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 先補其陰, 後寫其陽而和之.
三脈動于足大指之間, 必審其實虛.
虛而寫之, 是謂重虛, 重虛病益甚.
凡刺此者, 以指按之, 脈動而實且疾者疾寫之, 虛而徐者則補之, 反此者, 病益甚.
其動也, 陽明在上, 厥陰在中, 少陰在下.
膺 中膺, 背 中背, 肩膊{{).박: 포. 어깨. 찢다. 두껍게 저민 고기. 순: 넓적다리 뼈. 校釋作 .
}}虛者, 取之上.
重舌, 刺舌柱以 鍼也.
手屈而不伸者, 其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 其病在骨.
在骨守骨, 在筋守筋.
補須一方實, 深取之, 稀按其 , 以極出其邪氣.
一方虛, 淺刺之, 以養其脈, 疾按其 , 無使邪氣得入.
邪氣來也緊而疾, 穀氣來也徐而和.
脈實者, 深刺之, 以泄其氣;
脈虛者, 淺刺之, 使精氣無得出, 以養其脈, 獨出其邪氣.
第五章
第一節
刺諸痛者, 其脈皆實.
故曰{{) 校釋 無'故曰'.
}} 從腰以上者, 手太陰陽明皆主之; 從腰以下者, 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 下取之; 病在下者, 高取之; 病在頭者, 取之足; 病在腰者, 取之 .
病生于頭者, 頭重; 生於手者, 臂重; 生于足者, 足重.
治病者, 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第二節
春氣在毛{{) 校釋作 毫毛.
}}, 夏氣在皮膚, 秋氣在分肉, 冬氣在筋骨, 刺此病者, 各以其時爲齊.
故刺肥人者, 以秋冬之齊; 刺瘦人者, 以春夏之齊.
第三節
病痛者陰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 深刺之.
病在上者, 陽也; 病在下者, 陰也. {{).양: 가렵다. 痒同.
}}者, 陽也, 淺刺之.{{) 校釋作 者, 陽也, 淺刺之. 病在上者, 陽也. 病在下者, 陰也.
}}
病先起{{) 校釋作 起于.
}}陰者, 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
病先起{{) 校釋作 起于.
}}陽者, 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
第四節
刺熱厥者, 留鍼反爲寒; 刺寒厥者, 留鍼反爲熱.
刺熱厥者, 二陰一陽; 刺寒厥者, 二陽一陰.
所謂二陰者, 二刺陰也; 一陽者, 一刺陽也.
第五節
久病者, 邪氣入深.
刺此病者, 深內而久留之, 間日而復刺之, 必先調其左右, 去其血脈, 刺道畢矣.
第六章
第一節
凡刺之法, 必察其形氣.
形肉未脫, 少氣而脈又躁, 躁厥者, 必爲繆{{).무: 얽다. 심오하다. 규: 목매다. 류: 어그러지다. 그르치다. 거짓.
}}刺之, 散氣可收, 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 占神往來, 閉戶塞 , 魂魄不散, 專意一神, 精氣之{{) 校釋作 不.
}}分,
毋聞人聲, 以收其精, 必一其神, 令志在鍼,
淺而留之, 微而浮之, 以移其神, 氣至乃休.
男內女外, 堅拒勿出, 謹守勿內, 是謂得氣.
第二節
凡刺之禁, 新內勿刺, 新刺勿內;
已醉勿刺, 已刺勿醉;
新怒勿刺, 已刺勿怒;
新勞勿刺, 已刺勿勞;
已飽勿刺, 已刺勿飽;
已饑勿刺, 已刺勿饑;
已渴勿刺, 已刺勿渴;
大驚大恐, 必定其氣, 乃刺之.
乘車來者, 臥而休之, 如食頃, 乃刺之.
出{{) 校釋作 步.
}}行來者, 坐而休之, 如行十里頃, 乃刺之.
凡此十二禁者, 其脈亂氣散, 逆其營衛, 經氣不次,
因而刺之, 則陽病入於陰, 陰病出爲陽, 則邪氣復生, 工勿{{) 校釋作 不.
}}察, 是謂伐身,
形體淫 {{) 校釋作 .
}}, 乃消腦髓, 津液不化, 脫其五味, 是謂失氣也.
第七章
太陽之脈, 其終也, 戴{{).대: 덤받다. 머리에 이다. 모시다.
}}眼, 反折, {{).계(체): 경기병. 경풍. :어린아이 경기병. :간질병.
}} , 其色白, 絶皮乃絶汗, 絶汗則終矣.
少陽終者, 耳聾, 百節盡縱{{).종: 늘어지다. 버리다. 놓다. 어지럽다. 일으키다.
}}, 目系絶, 目系絶一日半則死矣, 其死也, 色靑白乃死.
陽明終者, 口目動作, 喜驚, 妄言, 色黃, 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 則終矣.
少陰終者, 面黑, 齒長而垢, 腹脹閉塞, 上下不通而終矣.
厥陰終者, 中熱, 乾, 喜溺, 心煩, 甚則舌卷, 卵上縮而終矣.
太陰終者, 腹脹閉, 不得息, 氣噫善嘔, 嘔則逆, 逆則面赤,
不逆則上下不通, 上下不通則面黑, 皮毛 {{).초: 횃불. 불에 데다. 끄슬르다. 애태우다. 작: 횃불. 사르다. 굽다.
}}而終矣.
經脈 第十
第一章
雷公問於黃帝曰 ≪禁脈{{) 校釋作 服.
}}≫之言, 凡刺之理, 經脈爲始,
營其所行, 制{{) 校釋作 知.
}}其度量, 內次五藏, 外別六府, 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腦髓生, 骨爲幹, 脈爲營, 筋爲剛, 肉爲牆, 皮膚堅而毛髮長,
穀入于胃, 脈道以通, 血氣乃行.
雷公曰 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黃帝曰 經脈者, 所以能決死生, 處百病, 調虛實, 不可不通{{) 校釋作 通也.
}}.
第二章
第一節
肺手太陰之脈, 起于中焦, 下絡大腸,
還循胃口, 上膈屬肺;
從肺系, 橫出腋下,
下循 {{).노: 팔꿈치. 정강이. 이: 삶다. 유: 팔꿈치뼈.
}}內, 行少陰ㆍ心主之前,
下 中, 循臂內上骨下廉, 入寸口,
上魚, 循魚際, 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 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 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 膨{{).팽: 배불룩하다.
}}膨而喘 , 缺盆中痛, 甚則交兩手而 {{).무: 눈이 희미하다. 어지럽다. 감히바로보지 못하는 모양. 모: 현기증.
}}, 此爲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 上氣, 喘渴{{) 校釋作 喝.
}}, 煩心, 滿, 臂內前廉痛厥, 掌中熱.
氣盛有餘, 則肩背痛, 風寒{{) 校釋作 痛風.
}}汗出中風{{) 校釋 無'中風'字.
}}, 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 寒, 少氣不足以息, 溺色變.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虛者, 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第二節
大腸手陽明之脈,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 出合谷兩骨之間,
上入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
入 外廉, 上 外前廉,
上肩, 出 {{).우: 앙가슴뼈. 어깨쭉지.
}}骨之前廉, 上出于柱骨之會上,
下入缺盆, 絡肺,
下膈, 屬大腸.
其支者, 從缺盆上頸, 貫頰, 入下齒中,
還出挾口, 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 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黃, 口乾, , 喉痺, 肩前 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 則當脈所過者熱腫, 虛則寒慄不復.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第三節
胃足陽明之脈, 起於鼻之{{) 校釋作 鼻, .
}}交 {{).알: 콧대. 안장.
}}中, 旁納{{) 校釋作 約.
}}太陽之脈, 下循鼻外, 入上齒中,
還出挾口, 環脣, 下交承漿,
却循 後下廉, 出大迎, 循頰車, 上耳前, 過客主人, 循髮際, 至額 {{).로: 해골. 두개골. 머리.
}}.
其支者, 從大迎前, 下人迎, 循喉 {{).롱: 목구멍.
}}, 入缺盆,
下膈, 屬胃, 絡脾;
其直者, 從缺盆下乳內廉, 下挾臍, 入氣街中;
其支者, 起于胃口, 下循腹裏, 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 {{).비: 넓적다리.
}}關, 抵{{).저: 밀치다. 거스르다. 범하다. 다다르다. 막다. 던지다. 대저. 씨름.
}}伏兎, 下{{) 校釋作 下入.
}}膝 {{).빈: 종지뼈. 정강이뼈. 발 베다.
}}中,
下循脛外廉, 下足 {{).부: 발. 발등. 발의 복사뼈 아래 부분.
}}, 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 下廉三寸而別, 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 別 上, 入大指間, 出其端.
是動則病 振寒, 善呻{{).신: 읊다. 신음하다. 校釋作 伸.
}}, 數欠, 顔黑,
病至則{{) 校釋 無'則'字.
}}惡人與火, 聞木聲{{) 校釋作 音.
}}則 然而驚, 心欲動, 獨閉戶塞 而處{{) 校釋作 心動, 欲獨閉戶 而處.
}}.
甚則欲上高而歌, 棄衣而走, 賁響ㆍ腹脹, 是謂 {{).간(한): 정강이뼈. 뼈. 갈빗대.
}}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 溫淫, 汗出, , 口 {{).괘: 입이 비뚤이지다.
}}, 脣 {{).진: 진 버짐. 역질. 날에 다치다.
}}, 頸腫, 喉痺, 大腹水腫,
膝 腫痛, 循膺乳ㆍ氣街ㆍ股{{).고: 다리. 대퇴부.
}}ㆍ伏兎ㆍ 外廉ㆍ足 上皆痛, 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于胃, 則消穀善饑, 溺色黃;
氣不足, 則身以前皆寒慄. 胃中寒, 則脹滿.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第四節
脾足太陰之脈, 起于大指之端, 循指內側白肉際, 過核骨後, 上內 前廉,
上 {{).선(단): 발꿈치. 발구르다. 校釋作 .
}}內, 循脛骨後, 交出厥陰之前,
上{{) 校釋作 上循.
}}膝股內前廉,
入腹, 屬脾, 絡胃,
上膈, 挾咽, 連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 復從胃, 別上膈, 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强, 食則嘔, 胃脘痛, 腹脹, 善噫, 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 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體不能動搖, 食不下, 煩心, 心下急痛,
{{).당: 수렁. 진흙. 못.
}} 泄, 水閉, 黃疸{{).달: 황달. 악창.
}}, 不能臥, 强立, 股膝內腫厥, 足大指不用.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虛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第五節
心手少陰之脈, 起于心中, 出屬心系,
下膈, 絡小腸;
其支者, 從心系, 上挾咽, 繫目系.
其直者, 復從心系, 却上肺, 下{{) 校釋 無'下'字
}}出腋下,
下循 內後廉, 行手太陰ㆍ心主之後,
下 內, 循臂內後廉, 抵掌後銳骨之端,
入掌內後廉, 循小指之內, 出其端.
是動則病 乾, 心痛, 渴而欲飮, 是爲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 目黃, 脅痛, 臂內後廉痛厥, 掌中熱痛.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虛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第六節
小腸手太陽之脈,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上腕, 出 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 內側兩筋{{) 校釋作 骨.
}}之間,
上循 外後廉,
出肩解, 繞{{).요: 얽어매다. 동이다. 둘리다.
}}肩胛{{).갑: 어깨쭉지. 견갑.
}}, 交肩上,
入缺盆, 絡心,
循咽下膈, 抵胃, 屬小腸.
其支者, 從缺盆循頸, 上頰, 至目銳 , 却入耳中;
其支者, 別頰上 {{).졸(절): 콧마루. 광대뼈. 출: 머리모양. 골: 광대뼈.
}}, 抵鼻, 至目內 ,
斜絡于 {{).관(권): 콧마루. 광대뼈.
}}.
是動則病 痛, {{).함: 얼굴빛이 노랗다. 부황이든 모양. 턱. 암: 머리끄덕이다.
}}腫, 不可以顧, 肩似拔, 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聾ㆍ目黃, 頰腫, 頸ㆍ ㆍ肩ㆍ ㆍ ㆍ臂外後廉痛.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第七節
膀胱足太陽之脈, 起于目內 , 上額, 交 {{).전: 산꼭대기.
}}.
其支者, 從 至耳上角;
其直者, 從 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 循肩 {{).박: 어깨죽지. 어깨뼈.
}}內, 挾脊, 抵腰中,
入循 {{).려: 척골. 고기. 힘세다.
}}, 絡腎, 屬膀胱;
其支者, 從腰中, 下挾脊, 貫臀{{).둔: 볼기. 밑.
}}, 入 中;
其支者, 從 內左右別下貫胛, 挾脊內,
過 樞, 循 外, 從{{) 校釋 無'從'字
}}後廉下合 中,
以下貫 內, 出外 之後,
循京骨, 至小指{{) 校釋作 小指之端.
}}外側.
是動則病衝頭痛, 目似脫, 項如{{) 校釋作 似.
}}拔, 脊痛, 腰似折, 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 是爲 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 痔, , 狂, 癲疾, 頭 {{).신: 정수리. 同. 古字.
}}項痛, 目黃, 淚出, ,
項ㆍ背ㆍ腰ㆍ尻ㆍ ㆍ脚皆痛, 小指不用.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第八節
腎足少陰之脈, 起于小指之下, 邪走足心, 出于然谷{{) 校釋作 骨.
}}之下,
循內 之後, 別入 中, 以{{) 校釋 無'以'字.
}}上 內,
出 內廉, 上股內後廉,
貫脊, 屬腎, 絡膀胱;
其直者, 從腎上貫肝ㆍ膈, 入肺中, 循喉 , 挾舌本;
其支者, 從肺出, 絡心, 注 中.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 面如漆柴, 唾則有血, 喝喝而喘,
坐而欲起, 目 {{).황: 눈어둡다.
}} 如無所見, 心如懸若饑狀.
氣不足則善恐, 心 如人將捕之, 是爲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 口熱, 舌乾, 咽腫, 上氣, 乾及痛, 煩心, 心痛, 黃疸, 腸 {{).벽: 빨래하다. 창자사잇물. 뱃속물.
}},
脊股內後廉痛, 厥, 嗜臥, 足下熱而痛.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灸則强食生肉, 緩帶被{{) 校釋作 披.
}}髮, 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 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虛者, 寸口反少于人迎也.
第九節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起于 中, 出屬心包絡, 下膈, 歷絡三焦.
其支者, 循 出脅, 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
循 內, 行太陰ㆍ少陰之間,
入 中, 下{{) 校釋作 下循.
}}臂, 行兩筋之間,
入掌中, 循中指, 出其端;
其支者, 別掌中,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 臂 攣急, 腋腫; 甚則 脅支滿, 心中憺憺{{).담: 편안하다. 움직이다. 고요하다. 校釋作 澹澹.
}}大動, 面赤, 目黃, 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 煩心, 心痛, 掌中熱.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第十節
三焦手少陽之脈,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上出兩指之間, 循手表腕,
出臂外兩骨之間, 上貫 ,
循 外上肩, 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入缺盆, 布 中, 散落{{) 校釋作 絡.
}}心包, 下膈循{{) 校釋作 遍.
}}屬三焦;
其支者, 從 中, 上出缺盆,
上項, 繫{{) 校釋作 俠.
}}耳後, 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 ;
其支者, 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過客主人前, 交頰至目銳 .
是動則病耳聾渾{{).혼: 섞여 흐르는 소리 또는 모양. 흐리다. 크다. 거느리다.
}}渾焞{{).돈: 빛이 희미하다. 순: 밝다. 불빛. 퇴: 성하다.
}}焞, 腫, 喉痺.
是主氣所生病者, 汗出, 目銳 痛, 頰痛, 耳後ㆍ肩ㆍ ㆍ 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第十一節
膽足少陽之脈, 起于目銳 , 上抵頭角, 下耳後,
循頸, 行手少陽之前,
至肩上, 却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
其支者, 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銳 後.
其支者, 別銳 , 下大迎, 合于手少陽, 抵于 ,
下加頰車, 下頸, 合缺盆, 以下 中,
貫膈, 絡肝, 屬膽, 循脅裏,
出氣街, 繞毛際, 橫入 厭{{).염: 족하다. 싫다. 편안하다. 배부르다. 감추다. 엽: 좁다. 진압하다.
}}中;
其直者, 從缺盆下腋, 循 , 過季脅,
下合 厭中, 以下循 陽, 出膝外廉,
下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絶骨之端, 下出外 之前,
循足 上, 入小指次指之間{{) 校釋作 出小指次指之端.
}}.
其支者, 別 上, 入大指之間, 循大指 骨內, 出其端, 還貫爪甲, 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 心脅痛, 不能轉側; 甚則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 是爲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頭痛, 痛, 目銳 痛, 缺盆中腫痛, 腋下腫, 馬刀俠 {{).영: 목의 혹.
}},
汗出振寒, , ㆍ脅ㆍ肋ㆍ ㆍ膝外至脛ㆍ絶骨ㆍ外 前及諸節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第十二節
肝足厥陰之脈, 起于大指叢毛之際, 上循足 上廉, 去內 一寸,
上 八寸, 交出太陰之後,
上 內廉, 循股陰,
入毛中, 過{{) 校釋作 環.
}}陰器, 抵小{{) 校釋作 少.
}}腹,
挾胃, 屬肝, 絡膽,
上貫膈, 布脅肋, 循喉 之後, 上入 {{).항: 새가 높은데서 아래로 날다. 목. 소리. 목구멍.
}} ,
連目系, 上出額, 與督 會于 ;
其支者, 從目系下頰裏, 環唇內.
其支者, 復從肝, 別貫膈, 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 仰, 丈夫 疝, 婦人少腹腫; 甚則 乾, 面塵, 脫色.
是{{) 校釋作 是主.
}}肝所生病者, 滿, 嘔逆, 泄, 狐疝, 遺溺, 閉 .
爲此諸病,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第三章
手太陰氣絶, 則皮毛焦, 太陰者, 行氣溫于皮毛者也,
故氣不榮則皮毛焦, 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 津液去皮節者{{) 校釋作 , 津液去則皮節傷, 皮節傷.
}}則爪{{) 校釋作 皮.
}}枯毛折,
毛折者則毛{{) 校釋作 氣.
}}先死, 丙篤丁死, 火勝金也.
手少陰氣絶, 則脈不通,{{) 校釋作 手少陰氣絶, 則脈不通, 少陰者心脈也, 心者脈之合也,.
}}
脈不通則血不流, 血不流則 {{).모: 긴머리. 뛰어나다. 말갈기.
}}色不澤,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血先死,
壬篤癸死, 水勝火也.
足太陰氣絶者{{) 校釋 無'者'字.
}}, 則脈不榮肌肉{{) 校釋作 其口唇.
}}, 脣舌{{) 校釋作 口唇.
}}者, 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則肌肉軟, 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 人中滿則脣反, 脣反者, 肉先死,
甲篤乙死, 木勝土也.
足少陰氣絶, 則骨枯, 少陰者, 冬脈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 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却,
肉軟却故齒長而垢, 髮無澤, 髮無澤者骨先死,
戊篤己死, 土勝水也.
足厥陰氣絶, 則筋絶{{) 校釋作 筋縮引卵與舌.
}}, 厥陰者肝脈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陰氣{{) 校釋作 陰器.
}}, 而脈絡于舌本也.
故脈弗榮則筋急, 筋急則引舌與卵, 故脣靑舌卷卵縮, 則筋先死,
庚篤辛死, 金勝木也.
五陰氣俱絶, 則目系轉, 轉則目運, 目運者爲志先死, 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六陽氣絶{{) 校釋作 俱絶.
}}, 則陰與陽相離, 離則 理發泄, 絶汗乃出,{{) 校釋作 絶汗乃出, 大如貫珠, 轉出不流, 卽氣先死, .
}} 故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第四章
經脈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間, 深而不見; 其常見者, 足太陰過于外{{) 校釋作 內.
}} 之上, 無所隱故也.
諸脈之浮而常見者, 皆絡脈也.
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 起于五指間, 上合 中.
飮酒者, 衛氣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絡脈先盛, 故衛氣已平, 營氣乃滿, 而經脈大盛.
脈之卒然動者, 皆邪氣居之, 留于本末;
不動則熱, 不堅則陷且空, 不與衆同, 是以知其何脈之動{{) 校釋作 病.
}}也.
雷公曰 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
黃帝曰 經脈者, 常不可見也, 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雷公曰 細子無以明其然也.
黃帝曰 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 必行絶道而出, 入復合于皮中, 其會皆見于外,
故諸刺絡脈者, 必刺其結上, 甚血者雖無結, 急取之以寫起邪而出其血, 留之發爲痺也.
凡診絡脈, 脈色靑, 則寒且痛, 赤則有熱.
胃中寒, 手魚之絡多靑矣; 胃中有熱, 魚際絡赤, 其暴{{) 校釋作 魚.
}}黑者, 留久痺也;
其有赤有黑有靑者, 寒熱氣也; 其靑短者, 少氣也.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 必間日而一取之, 血盡乃止, 乃調其虛實,
其小而短者少氣, 甚者寫之則悶, 悶甚則 不得言, 悶則急坐之也.
第五章
手太陰之別, 名曰列缺, 起于腕上分間, 太陰之經直入掌中, 散入于魚際.
其病實則手銳掌熱, 虛則欠 {{).거: 하품하다. 同.
}}, 小便遺數, 取之去腕半寸{{) 校釋作 一寸半.
}}, 別走陽明也.
手少陰之別, 名曰通里, 去腕一寸半{{) 校釋作 一寸.
}}, 別而上行, 循經入于心中, 繫舌本, 屬目系.
其實則支膈, 虛則不能言, 取之掌{{) 校釋作 腕.
}}後一寸, 別走太陽也.
手心主之別, 名曰內關, 去腕二寸, 出于兩筋之間循經以上,{{) 校釋作 別走少陽, 循經以上.
}} 繫于心包, 絡心系.
實則心痛, 虛則爲頭强{{) 校釋作 煩心.
}}, 取之兩筋間也.
手太陽之別, 名曰支正, 上{{) 校釋作 去.
}}腕五寸, 內注少陰;
其別者, 上走 , 絡肩 .
實則節弛 廢, 虛則生 {{).우: 군살. 혹. 필요없는 것.
}}, 小者如指痂{{).가: 헌데 딱지.
}}疥{{).개: 옴. 해: 하루거리. 학질.
}}, 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之別, 名曰偏歷, 去腕三寸, 別入{{) 校釋作 走.
}}太陰;
其別者, 上循臂, 乘肩 , 上曲頰偏齒;
其別者, 入耳合于宗 .
實則 {{).우: 이 벌레먹다. 잇병. 이앓이.
}}聾, 虛則齒寒痺隔, 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別, 名曰外關, 去腕二寸, 外繞{{).요: 두르다. 둘리다.
}}臂, 注 中, 合心主.
病實則 攣, 虛則不收, 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別, 名曰飛陽, 去 七寸, 別走少陰.
實則 窒頭背痛, 虛則 , 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別, 名曰光明, 去 五寸, 別走厥陰, 下絡足 .{{) 校釋作 幷經下絡足 .
}}
實則厥, 虛則 {{).벽: 애써 걷는 모양. 쓰러지다.
}}, 坐不能起, 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 名曰 隆, 去 八寸, 別走太陰;
其別者, 循脛骨外廉, 上絡頭項, 合諸經之氣, 下絡喉 .
其病氣逆則喉痺 {{).췌: 병들다. 수고롭다. 고달픈 모양. 무너뜨리다.
}} , 實則狂顚, 虛則足不收, 脛枯, 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之別, 名曰公孫, 去本節之後一寸, 別走陽明;
其別者, 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 {{).곽: 빠르다. 흩어져 사라지다. 곽란.
}}亂, 實則腸{{) 校釋作 腹.
}}中切痛, 虛則鼓脹, 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別, 名曰大鍾, 當 後繞 , 別走太陽;
其別者, 幷經上走于心包, 下外貫腰脊.
其病氣逆則煩悶, 實則閉 , 虛則腰痛, 取之所別者也.
足厥陰之別, 名曰 {{).려: 나무 굼벵이. 나무 좀.
}}溝, 去內 五寸, 別走少陽;
其別者, 經脛{{) 校釋作 循經.
}}上睾, 結于莖.
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 實則挺{{).정: 뽑다. 빼내다. 곧다. 당기다.
}}長, 虛則暴 , 取之所別也.
任 之別, 名曰尾 {{).예: 깃 일산. 비단 일산. 망하다. 가려 덮다. 막다. 가리다.
}}, 下鳩尾, 散于腹.
實則腹皮痛, 虛則 搔{{).소: 긁다. 잡다. 조: 손톱.
}}, 取之所別也.
督 之別, 名曰長强, 挾 上項, 散頭上, 下當肩胛左右, 別走太陽, 入貫 .
實則脊强, 虛則頭重, 高搖之, 挾脊之有過者, 取之所別也.
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 出淵腋下三寸, 布 脅.
實則身盡痛, 虛則百節盡皆縱, 此脈若羅絡之血者, 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 實則必見, 虛則必下, 視之不見, 求之上下, 人經不同, 絡脈異所別也.
經別 第十一
黃帝問于 伯曰 余聞人之合于天道也, 內有五藏, 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
外有六府, 以應六律, 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
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 校釋作 天道也.
}}.
夫十二經脈者, 人之所以生, 病之所以成; 人之所以治, 病之所以起;
學之所始, 工之所止也; 之所易, 上之所難也. 請問其離合出入柰何?
伯稽首再拜曰 明乎哉問也! 此 之所過, 上之所息也, 請卒言之.
足太陽之正, 別入于 中, 其一道下尻五寸, 別入于肛, 屬于膀胱, 散之腎, 循 , 當心入散;
直者, 從 上出于項, 復屬于太陽, 此爲一經也.
足少陰之正, 至 中, 別走太陽, 而合上至腎, 當十四 {{).추: 나온 이마. 목덜미.
}}, 出屬帶脈;
直者, 繫舌本, 復出于項, 合于太陽, 此爲一合. 成以諸陰之別, 皆爲正也.
足少陽之正, 繞 , 入毛際, 合于厥陰;
別者, 入季脅之間, 循 裏, 屬膽, 散之上肝貫心{{) 校釋作 散之肝, 上貫心.
}},
以上挾咽, 出 中, 散于面, 繫目系, 合少陽于外 也.
足厥陰之正, 別 上, 上至毛際, 合于少陽, 與別俱行, 此爲二合也.
足陽明之正, 上至 , 入于腹裏, 屬胃, 散之脾, 上通于心,
上循咽出于口, 上 , 還繫目系, 合于陽明也.
足太陰之正, 上至 , 合于陽明, 與別俱行, 上結于咽, 貫舌中, 此爲三合也.
手太陽之正, 指地別于肩解, 入腋走心, 繫小腸也.
手少陰之正, 別入于淵腋兩筋之間, 屬于心, 上走喉 , 出于面, 合目內 , 此爲四合也.
手少陽之正, 指天別于 , 入缺盆, 下走三焦, 散于 中也.
手心主之正, 別下淵腋三寸, 入 中, 別屬三焦,
出循喉 , 出耳後, 合少陽完骨之下, 此爲五合也.
手陽明之正, 從手循膺乳, 別于肩 , 入柱骨, 下走大腸, 屬于肺,
上循喉 , 出缺盆, 合于陽明也.
手太陰之正, 別入淵腋少陰之前, 入走肺, 散之太陽{{) 校釋作 大腸.
}},
上出缺盆, 循喉 , 復合陽明, 此{{) 校釋作 此爲.
}}六合也.
經水 第十二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經 十二者, 外合于十二經水, 而內屬于五藏六府.
夫十二經水者, 其有大小ㆍ深淺ㆍ廣狹ㆍ遠近各不同,
五藏六府之高下ㆍ小大, 受穀之多少亦不等, 相應柰何?
夫經水者, 受水而行之;
五藏者, 合神氣魂魄而藏之;
六府者, 受穀而行之, 受氣而揚之;
經脈者, 受血而營之. 合而以治柰何? 刺之深淺, 灸之壯數, 可得聞乎?
第二章
伯答曰 善哉問也! 天至高, 不可度, 地至廣, 不可量, 此之謂也.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間, 六合之內, 此天之高, 地之廣也, 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其藏之堅脆, 府之大小, 穀之多少, 脈之長短, 血之淸濁, 氣之多少,
十二經之多血少氣, 與其少血多氣, 與其皆多血氣, 與其皆少血氣, 皆有大數.
其治以鍼艾{{).애: 쑥. 늙다. 기르다. 갚다.
}}, 各調其經氣, 固其常有合乎?
第三章
黃帝曰 余聞之, 快于耳, 不解于心, 願卒聞之.
伯答曰 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 不可不察.
足太陽外合于淸水, 內屬于膀胱, 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外合于渭{{).위: 물이름. 주이름. 여러물결 소리. 속 끓이다.
}}水, 內屬于膽.
足陽明外合于海水, 內屬于胃.
足太陰外合于湖水, 內屬于脾.
足少陰外合于汝{{).여: 물이름. 고을 이름.
}}水, 內屬于腎.
足厥陰外合于 {{).승: 물이름.
}}水, 內屬于肝.
手太陽外合于淮{{).회: 물이름. 고르게하다.
}}水, 內屬于小腸, 而水道出焉.
手少陽外合于 {{).탑(루): 물이름. 물 모이는 모양.
}}水, 內屬于三焦.
手陽明外合于江水, 內屬于大腸.
手太陰外合于河水, 內屬于肺.
手少陰外合于濟水, 內屬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 {{).장: 물이름.
}}水, 內屬于心包.
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 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 此皆內外相貫, 如環無端, 人經亦然.
故天爲陽, 地爲陰, 腰以上爲天, 腰以下爲地.
故海以北者爲陰,
湖以北者爲陰中之陰,
以南者爲陽,
河以北至 者爲陽中之陰,
以南至江者爲陽中之太陽, 此一隅之陰陽也, 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第四章
黃帝曰 夫經水之應經脈也, 其遠近淺深, 水血之多少, 各不同. 合而以刺之, 柰何?
伯答曰 足陽明, 五藏六府之海也, 其脈大血多, 氣盛熱壯, 刺此者, 不深弗散, 不留不寫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 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 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 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 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 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 留二呼.
手之陰陽, 其受氣之道近, 其氣之來疾, 其刺深者, 皆無過二分, 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 以心 {{).료: 다스리다. 움켜쥐다. 으르다. 붙들다. 돕다.
}}之, 命曰法天之常, 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 得惡火則骨枯脈 ; 刺而過此者, 則脫氣.
黃帝曰 夫經脈之小大, 血之多少, 膚之厚薄, 肉之堅脆, 及 {{) 校釋作 .
}}之大小, 可爲量度乎?
伯答曰 其可爲量度者, 取其中度也, 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失度之人, {{).소: 머리아프다. 소갈증.
}}瘦而形肉脫者, 惡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 {{).문: 어루만지다. 더듬다.
}}按, 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 是謂因適而爲之眞也.
經筋 第十三
第一節
足太陽之筋, 起于足小指,
上結于 ,
邪上結于膝,
其下循足外側, 結于踵{{).종: 밟다. 발꿈치. 인하다. 이르다. 계속하다. 자주.
}},
上循 , 結于 ;
其別者, 結于 {{) 校釋作 .
}}外, 上 中內廉,
與 中幷上結于臀,
上挾脊上項;
其支者, 別入結于舌本;
其直者, 結于枕骨, 上頭,
下顔, 結于鼻;
其支者, 爲目上綱, 下結于 {{).구(귀,규): 광대뼈.
}};
其支者, 從腋後外廉, 結于肩 ;
其支者, 入腋下, 上出缺盆, 上結于完骨;
其支者, 出缺盆, 邪上出于 .
其病小指支, 腫痛, 攣, 脊反折, 項筋急, 肩不擧, 腋支, 缺盆中紐{{).뉴: 매다. 묶다. 풀수 있도록 맺다.
}}痛, 不可左右搖.
治在燔鍼 {{).겁: 겁탈하다. 빼앗아 가다. 俗字.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名曰仲春痺也.
第二節
足少陽之筋, 起于小指次指, 上結外 ,
上循脛外廉, 結于膝外廉;
其支者, 別起外輔骨, 上走 ,
前者結于伏兎之上,
後者結于尻;
其直者, 上乘 {{).묘: 허구리.
}}季脅, 上走腋前廉, 繫于膺乳, 結于缺盆;
直者, 上出腋, 貫缺盆, 出太陽之前,
循耳後, 上額角,
交 上,
下走 , 上結于 ;
支者, 結于目 爲外維.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 引膝外轉筋, 膝不可屈伸, 筋急, 前引 , 後引尻,
卽上乘 季脅痛, 上引缺盆膺乳頸, 維筋急, 從左之右, 右目不開, 上過右角,
竝 脈而行, 左絡于右, 故傷左角, 右足不用, 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名曰孟春痺也.
第三節
足陽明之筋, 起于中三指, 結于 上,
邪外上加于輔骨, 上結于膝外廉,
直上結于 樞,
上循脅屬脊.
其直者, 上循 , 結于缺{{) 校釋作 膝.
}};
其支者, 結于外輔骨, 合少陽;
其直者, 上循伏兎, 上結于 , 聚于陰器,
上腹而布, 至缺盆而結,
上頸, 上挾口, 合于 , 下結于鼻, 上合于太陽,
太陽爲目上綱{{) 校釋作 .
}}, 陽明爲目下綱{{) 校釋作 .
}}.
其支者, 從頰結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 脚跳堅, 伏兎轉筋, 前腫, 疝, 腹筋急, 引缺盆及頰, 卒口僻,
急者, 目不合, 熱則筋縱, 目不開.
頰筋有寒, 則急引頰移口, 有熱則筋弛縱, 緩不勝收, 故僻.
治之以馬膏, 膏其急者, 以白酒和桂, 以塗其緩者,
以桑鉤鉤之, 卽以生桑灰, 置之坎{{).감: 웅덩이. 험하다. 구멍. 괘이름. 북쪽. 땅파고 제사 지내다.
}}中, 高下以坐等.
以膏 急頰, 且飮美酒, {{).담: 씹다.
}}美炙肉, 不飮酒者, 自强也, 爲之三 {{).부: 만지다. 치다. 손잡이. 손으로 붙이다.
}}而已.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名曰季春痺也.
第四節
足太陰之筋, 起于大指之端內側, 上結于內 ;
其直者, 絡{{) 校釋作 上結.
}}于膝內輔骨,
上循陰股, 結于 ,
聚于陰器, 上腹, 結于齊,
循腹裏, 結于肋{{) 校釋作 脇.
}}, 散于 中;
其內者, 著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 內 痛, 轉筋痛, 膝內輔骨痛, 陰股引 而痛, 陰器紐痛,
下{{) 校釋作 上.
}}引齊兩脅痛, 引膺中脊內痛.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命曰孟{{) 校釋作 仲.
}}秋痺也.
第五節
足少陰之筋, 起于小指之下, 竝足太陰之筋, 邪走內 之下, 結于踵,
與太陽之筋, 合而上結于內輔之下,
竝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 結于陰器,
循脊內,
挾 上至項, 結于枕骨, 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病足下轉筋, 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
病在此者, 主癎{{).간: 간질. 同.
}} 及痙{{).경: 목이 뻣뻣하다. 경련하다.
}}, 在外者不能 , 在內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 , 陰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在內者 引飮藥.
此筋折紐, 紐發數甚者, 死不治, 名曰仲{{) 校釋作 孟.
}}秋痺也.
第六節
足厥陰之筋, 起于大指之上, 上結于內 之前,
上循脛, 上結內輔之下,
上循陰股,
結于陰器, 絡諸筋.
其病足大指支內 之前痛, 內輔痛, 陰股痛轉筋, 陰器不用.
傷於內則不起, 傷於寒則陰縮入, 傷於熱則縱挺不收.
治在行水淸陰氣.
其病轉筋者,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命曰季秋痺也.
第七節
手太陽之筋, 起于小指之上, 結于腕,
上循臂內廉, 結于 內銳骨之後, 彈之應小指之上,
入結于腋下;
其支者, 後走腋後廉, 上繞肩胛,
循頸出走{{) 校釋作 足.
}}太陽之前{{) 校釋作 筋前.
}}, 結于耳後完骨;
其支者, 入耳中;
直者, 出耳上,
下結于 ,
上屬目外 .
其病小指支 內銳骨後廉痛, 循臂陰, 入腋下, 腋下痛, 腋後廉痛, 繞肩胛引頸而痛,
應耳中鳴痛引 , 目瞑{{).명: 눈감다. 눈이 흐리다. 장님. 확실히 보이지 않다.
}}, 良久乃得視, 頸筋急則爲筋瘻頸腫.
寒熱在頸者, 治在燔鍼 刺之{{) 校釋 無'之'字.
}},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其爲腫者, 復而銳之.
本支者, 上曲牙, 循耳前, 屬目外 ,
上 , 結于角,
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校釋 無此41字.
}} 名曰仲夏痺也.
第八節
手少陽之筋,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結于腕,
上循臂, 結于 ,
上繞 外廉, 上肩, 走頸, 合手太陽;
其支者, 當曲頰入繫舌本;
其支者, 上曲牙, 循耳前, 屬目外 ,
上乘 , 結于角.
其病當所過者卽支轉筋, 舌卷.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名曰季夏痺也.
第九節
手陽明之筋,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結于腕,
上循臂, 上結于 外,
上 , 結于 ;
其支者, 繞肩胛, 挾脊;
直者, 從肩 上頸;
其支者, 上頰, 結于 ;
直者, 上出手太陽之前, 上左角, 絡頭,
下右 .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 肩不擧, 頸不可左右視.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名曰孟夏痺也.
第十節
手太陰之筋, 起于大指之上, 循指上行, 結于魚後,
行寸口外側, 上循臂, 結 中,
上 內廉, 入腋下, 出缺盆,
結肩前 ,
上結缺盆,
下結 裏, 散貫賁, 合賁下抵季脅.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 甚成息賁, 脅急吐血.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名曰仲冬痺也.
第十一節
手心主之筋, 起于中指, 與太陰之筋 行, 結于 內廉,
上臂陰, 結腋下,
下散前後挾脅;
其支者, 入腋散 中, 結于臂{{) 校釋作 賁.
}}.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 及 痛息賁.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名曰孟冬痺也.
第十二節
手少陰之筋, 起于小指之內側, 結于銳骨,
上結 內廉,
上入腋, 交太陰,
挾{{) 校釋作 伏.
}}乳裏, 結于 中,
循臂{{) 校釋作 賁.
}},
下繫于臍.
其病內急心承伏梁, 下爲 網{{) 校釋作 .
}}.
其病當所過者, 支轉筋, 筋痛.
治在燔鍼 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其成伏梁唾血膿者, 死不治{{) 校釋作 死不治, 名曰季冬痺也.
}}.
經筋之病, 寒則反折{{) 校釋 無'反折'字.
}}筋急, 熱則筋弛縱不收, 陰 不用.
陽急則反折, 陰急則 不伸.
刺者, 刺寒急也, 熱則筋縱不收, 無用燔鍼, 名曰季冬痺也.{{) 校釋 無此句.
}}
足之陽明, 手之太陽, 筋急則口目爲 {{). 音義未詳.
}}, {{) 校釋作 目 .
}}急不能卒視, 治皆如右方也.
骨度 第十四
黃帝問于伯高曰 脈度言經脈之長短, 何以立之?
伯高曰 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 而脈度定矣.
黃帝曰 願聞衆人之度, 人長七尺五寸者, 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
伯高曰 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圍四尺五寸, 腰圍四尺二寸.
髮所覆者, 至項尺二寸; 髮以下至 , 長一尺, 君子終{{) 校釋作 參.
}}折.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 長四寸; 缺盆以下至 {{).할(갈?): 어깨뼈.
}} {{).우: 가리. : 가슴앞의 오목한곳에 있는뼈.
}}, 長九寸, 過則肺大, 不滿則肺小.
以下至天樞, 長八寸, 過則胃大, 不及{{) 校釋作 滿.
}}則胃小.
天樞以下至橫骨, 長六寸半, 過則廻腸廣長, 不滿則狹短.
橫骨長六寸半, 橫骨上廉以下以至內輔之上廉, 長一尺八寸.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 長三寸半; 內輔下廉, 下至內 , 長一尺三寸; 內 以下至地, 長三寸.
膝 以下至 屬, 長一尺六寸; 屬以下至地, 長三寸.
故骨圍大則太過, 小則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 長一尺; 行腋中不見者, 長四寸;
腋以下至季脅, 長一尺二寸; 季脅以下至 樞, 長六寸;
樞以下至膝中, 長一尺九寸; 膝以下至外 , 長一尺六寸;
外 以下至京骨, 長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 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 廣九寸; 耳前當耳門者, 廣一尺三寸; 兩 之間, 相去七寸;
兩乳之間, 廣九寸半; 兩 之間, 廣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 廣四寸半.
肩至 , 長一尺七寸; 至腕, 長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節, 長四寸; 本節至其末, 長四寸半.
項髮以下至背{{) 校釋作 .
}}骨, 長二{{) 校釋作 三.
}}寸半; 骨以下至尾 {{).제(저): 등. 볼기.
}}二十一節, 長三尺.
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 奇分在下, 故上七節至于 骨, 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衆人骨之{{) 校釋作 之骨.
}}度也, 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
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 其見浮而堅, 其見明而大者, 多血; 細而沈者, 多氣也.
五十營 第十五
第一章
黃帝曰 余願聞五十營, 奈何?
伯答曰 天周二十八宿, 宿三十六分, 人氣行一周, 千八分.
日行二十八宿, 人經脈上下ㆍ左右ㆍ前後二十八脈, 周身十六丈二尺, 以應二十八宿.
第二章
漏水下百刻, 以分晝夜.
故人一呼, 脈再動, 氣行三寸, 一吸, 脈亦再動, 氣行三寸, 呼吸定息, 氣行六寸.
十息, 氣行六尺, 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 氣行十六丈二尺, 氣行交通于中, 一周于身, 下水二刻, 日行二十五分{{) 校釋作 二十分有奇.
}}.
五百四十息, 氣行再周于身, 下水四刻, 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 氣行十周于身, 下水二十刻, 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萬三千五百息, 氣行五十營于身, 水下百刻, 日行二十八宿, 漏水皆盡, 脈終矣.
第三章
所謂交通者, 幷行一數也, 故五十營備, 得盡天地之壽矣, 凡{{) 校釋作 氣凡.
}}行八百一十丈也.
營氣 第十六
黃帝曰 營氣之道, 內穀爲寶.
穀入于胃, 乃{{) 校釋作 氣.
}}傳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專者, 行于經隧, 常營無已, 終而復始, 是謂天地之紀.
故氣從太陰出, 注手陽明, 上行{{) 校釋作 上行至面, .
}}注足陽明, 下行至 上, 注大指間, 與太陰合, 上行抵 .
從脾注心中, 循手少陰出腋下臂, 注小指{{) 校釋作 小指之端, .
}}, 合手太陽;
上行乘腋出 內, 注目內 , 上 下項, 合足太陽;
循脊下尻, 下行注小指之端, 循足心注足少陰, 上行注腎.
從腎注心, 外散于 中, 循心主脈出腋下臂, 出兩筋之間, 入掌中,
出中指之端, 還注小指次指之端, 合手少陽;
上行注 中, 散于三焦.
從三焦注膽, 出脅, 注足少陽, 下行至 上, 復從 注大指間, 合足厥陰;
上行至肝.
從肝上注肺, 上循喉 , 入 之竅, 究于畜門.
其支別者, 上額循 下項中, 循脊入 , 是督脈也,
絡陰器, 上過毛中, 入臍中, 上循腹裏, 入缺盆, 下注肺中, 復出太陰.
此營氣之所{{) 校釋 無'所'字.
}}行也, 逆順之常也.
脈度 第十七
第一章
黃帝曰 願聞脈度.
伯答曰 手之六陽, 從手至頭, 長五尺, 五六三丈.
手之六陰, 從手至 中, 三尺五寸, 三六一丈八尺, 五六三尺, 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陽, 從足上至頭, 八尺, 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陰, 從足至 中, 六尺五寸, 六六三丈六尺, 五六三尺, 合三丈九尺.
脈從足至目, 七尺五寸, 二七一丈四尺, 二五一尺, 合一丈五尺.
督脈ㆍ任脈, 各四尺五寸, 二四八尺, 二五一尺, 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此氣之大經隧也.
經脈爲裏, 支而橫者爲絡, 絡之別者爲孫,{{) 校釋作 孫絡, 孫絡之.
}} 盛而血者, 疾誅之, 盛者寫之, 虛者飮藥以補之.
第二章
五藏常內閱{{).열: 점고하다. 세다. 가리다. 공로. 문벌.
}}于上七竅也,
故肺氣通於鼻, 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心氣通于舌, 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肝氣通于目, 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脾氣通于口, 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腎氣通于耳, 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 六府不和則留爲癰.
故邪在府則陽脈不和, 陽脈不和則氣留之, 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陽氣太盛則陰{{) 校釋作 陰脈.
}}不利, 陰脈不利則血留之, 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 則陽氣不能榮也, 故曰關.
陽氣太盛, 則陰氣弗能榮也, 故曰格.
陰陽俱盛, 不得相榮, 故曰關格.
關格者, 不得盡期而死也.
第三章
黃帝曰 脈安起安止, 何氣榮水?
伯答曰 脈者, 少陰之別, 起于然骨之後, 上內 之上,
直上, 循陰股, 入陰,
上循 裏, 入缺盆, 上出人迎之前,
入 , 屬目內 , 合于太陽ㆍ陽 而上行.
氣幷相還, 則爲濡目, 氣不榮, 則目不合.
第四章
黃帝曰 氣獨行五藏, 不榮六府, 何也?
伯答曰 氣之不得無行也, 如水之流, 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陰脈榮其藏, 陽脈榮其府,
如環之無端, 莫知其紀, 終而復始.
其流溢之氣, 內漑藏府, 外濡 理.
第五章
黃帝曰 脈有陰陽, 何脈當其數?
伯答曰 男子數其陽, 女子數其陰, 當數者爲經, 其不當數者爲絡也.
營衛生會 第十八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人焉受氣, 陰陽焉會, 何氣爲營, 何氣爲衛, 營安從生, 衛于焉會?
老壯不同氣, 陰陽異位, 願聞其會.
伯答曰 人受氣于穀, 穀入于胃, 以傳與肺, 五藏六府, 皆以受氣,
其淸者爲營, 濁者爲衛, 營在脈中, 衛在脈外, 營周不休, 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
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 行于陽二十五度, 分爲晝夜, 故氣至陽而起, 至陰而止.
故曰 日中而陽 {{).롱: 밭. 밭두둑. 시골. 구릉. 쇠퇴한 모양.
}}爲重陽, 夜半而陰 爲重陰,
故太陰主內, 太陽主外, 各行二十五度, 分爲晝夜.
夜半爲陰 , 夜半後而爲陰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而{{) 校釋作 爲.
}}陽 , 日西而陽衰, 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 萬民皆臥, 命曰合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如是無已, 與天地同紀.
第二章
黃帝曰 老人之不夜瞑者, 何氣使然? 少壯之人, 不晝瞑者, 何氣使然?
伯答曰 壯者之氣血盛, 其肌肉滑, 氣道通, 營衛之行, 不失其常, 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 其肌肉枯, 氣道 , 五藏之氣相搏, 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 故晝不精, 夜不瞑.
第三章
第一節
黃帝曰 願聞營衛之所行, 皆何道從來?
伯答曰 營出于中焦, 衛出于下{{) 校釋作 上.
}}焦.
黃帝曰 願聞三焦之所出.
伯答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竝咽以上, 貫膈而布 中, 走腋, 循太陰之分而行,
還至{{) 校釋作 注手.
}}陽明, 上至舌, 下{{) 校釋作 下注.
}}足陽明,
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 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復大會于手太陰矣.
黃帝曰 人有熱, 飮食下胃, 其氣未定, 汗則出,
或出于面, 或出于背, 或出于身半, 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 何也?
伯曰 此外傷于風, 內開 理, 毛蒸理泄, 衛氣走之, 固不得循其道,
此氣慓悍滑疾, 見開而出, 故不得從其道, 故命曰漏泄.
第二節
黃帝曰 願聞中焦之所出.
伯答曰 中焦亦 胃中{{) 校釋作 口.
}}, 出上焦之後, 此所受氣者, 泌{{).비(필): 개천물. 작은 구멍에서 나오는 물.
}}糟{{).조: 지게미. 술밑.
}}粕{{).박: 지게미.
}},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脈, 乃化而爲血, 以奉生身, 莫貴于此, 故獨得行于經隧, 命曰營氣.
黃帝曰 夫血之與氣, 異名同類, 何謂也?
伯答曰 營衛者精氣也, 血者神氣也, 故血之與氣, 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者無汗, 奪汗者無血, 故人生有兩死, 而無兩生.
第三節
黃帝曰 願聞下焦之所出.
伯答曰 下焦者, 別廻腸, 注于膀胱, 而渗入焉.
故水穀者, 常幷居于胃中, 成糟粕, 而俱下于大腸, 而成下焦,
渗而俱下, 濟泌別汁, 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黃帝曰 人飮酒, 酒亦入胃, 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 何也?
伯答曰 酒者, 熟穀之液也, 其氣悍以淸, 故後穀而入, 先穀而液出焉.
黃帝曰 善. 余聞"上焦如霧, 中焦如 {{).구: 담그다. 축이다. 물거품.
}}, 下焦如瀆", 此之謂也.
四時氣 第十九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夫四時之氣, 各不同形, 百病之起, 皆有所生, 灸刺之道, 何者爲定?
伯答曰 四時之氣, 各有所在, 灸刺之道, 得氣穴爲定.
故春取經ㆍ血脈ㆍ分肉之間, 甚者深刺之, 間者淺刺之; 夏取盛經孫絡, 取分間絶皮膚;
秋取經 , 邪在府, 取之合; 冬取井滎, 必深以留之.
第二章
溫 汗不出, 爲五十九 .
風 {{).수: 부종.
}}膚脹, 爲五十七 , 取皮膚之血者, 盡取之.
泄, 補三陰之上, 補陰陵泉, 皆久留之, 熱行乃止.
轉筋于陽治其陽, 轉筋于陰治其陰, 皆卒刺之.
徒 , 先取環谷下三寸, 以 鍼鍼之, 已刺而 {{).통: 대나무통. 낚시. 용: 화살통.
}}之, 而內之, 入而復之, 以盡其 , 必堅.
來{{) 校釋作 必堅束之, 束.
}}緩則煩 , 來{{) 校釋作 束.
}}急則安靜, 間日一刺之, 盡乃止.
飮閉藥, 方刺之時徒飮之, 方飮無食, 方食無飮, 無食他食, 百三十五日.
著痺不去, 久寒不已, 卒取其三里.
骨爲幹, 腸中不便, 取三里, 盛寫之, 虛補之.
風者, 素刺其腫上, 已刺, 以銳鍼鍼其處, 按出其惡氣,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無食他食.
腹中常鳴, 氣上衝 , 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腸, 刺 之原ㆍ巨虛上廉ㆍ三里.
小腹控睾, 引腰脊, 上衝心, 邪在小腸者, 連睾系, 屬于脊, 貫肝肺, 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 上衝腸胃, 燻肝, 散于 , 結于臍.
故取之 原以散之, 刺太陰以予之, 取厥陰以下之, 取巨虛下廉以去之, 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善嘔, 嘔有苦, 長太息, 心中憺憺, 恐人將捕之,
邪在膽, 逆在胃, 膽液泄則口苦, 胃氣逆則嘔苦, 故曰嘔膽.
取三里以下胃氣逆, 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 却調其虛實, 以去其邪.
飮食不下, 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 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 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小腹痛腫, 不得小便, 邪在三焦約, 取之太陽大絡;
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 腫上及胃脘, 取三里.
第三章
覩其色, 察其目, 以知其散復者, 視其目色, 以知病之存亡也.
一其形, 聽其動靜者, 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
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 脈軟者病將下, 諸經實者病三日已. 氣口候陰, 人迎候陽也.
五邪 第二十
第一節
邪在肺, 則病皮膚痛, 寒熱, 上氣喘, 汗出, 動肩背.
取之膺中外 , 背三節五藏{{) 校釋作 椎.
}}之傍, 以手疾按之, 快然, 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第二節
邪在肝, 則兩脅中痛, 寒中, 惡血在內, 行{{) 校釋作 .
}}善 {{).체: 끌다. 꺼리끼다. 철: 당기다. 들다. 취하다.
}}, 節時脚{{) 校釋 無'脚'字.
}}腫.
取之行間, 以引脅下, 補三里以溫胃中, 取血脈以散惡血, 取耳間靑脈, 以去其 .
第三節
邪在脾胃, 則病肌肉痛,
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則熱中善饑;
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 若俱不足, 則有寒有熱, 皆調于三里.
第四節
邪在腎, 則病骨痛, 陰痺. 陰痺者, 按之而不得, 腹脹腰痛, 大便難, 肩背頸項痛{{) 校釋作 强痛.
}}, 時眩{{).현: 아찔하다. 어지럽다. 눈어둡다.
}}.
取之湧泉, 崑崙, 視有血者, 盡取之.
第五節
邪在心, 則病心痛喜悲, 時眩 , 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寒熱病 第二十一
第一節
皮寒熱者, 不{{) 校釋作 皮不.
}}可附席, 毛髮焦, 鼻槁 {{).석: 포. 육포. 오래다. 몸의 주름.
}}, 不得汗, 取三陽之絡, 以補手太陰.
肌寒熱者, 肌痛, 毛髮焦而唇槁 , 不得汗, 取三陽于下, 以去其血者, 補足太陰, 以出其汗.
骨寒熱者, 病無所安, 汗注不休. 齒未槁, 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 齒已槁, 死不治, 骨厥亦然.
第二節
骨痺, 擧節不用而痛, 汗注煩心, 取三陰之經補之.
身有所傷, 血出多及中風寒, 若有所墮墜, 四支懈惰{{) 校釋作 解 .
}}不收, 名曰體惰{{) 校釋作 體解.
}}.
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 三結交者, 陽明太陰也, 臍下三寸關元也.
厥痺者, 厥氣上及腹, 取陰陽之絡, 視主病也, 寫陽補陰經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 人迎, 足陽明也, 在 {{).영: 어리다. 매다. 얽다.
}}筋之前.
筋之後, 手陽明也, 名曰扶突.
次脈, 足{{) 校釋作 手.
}}少陽脈也, 名曰天 .
次脈, 足太陽也, 名曰天柱.
腋下動脈, 臂太陰也, 名曰天府.
陽迎{{) 校釋作 逆.
}}頭痛, 滿不得息, 取之人迎.
暴 氣 {{).경: 단단하다. 억세다.
}}, 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暴聾氣蒙{{).몽: 새삼. 풀이름. 어둡다. 속이다. 숨기다. 싸다. 무릅쓰다. 어리석다.
}}, 耳目不明, 取天 .
暴攣癎眩, 足不任身, 取天柱.
暴 內逆, 肝肺相搏, 血溢鼻口, 取天府. 此爲天 五部.
第三節
臂陽明有入 齒者, 名曰大迎, 下齒 取之. 臂惡寒補之, 不惡寒寫之.
足太陽有入 齒者, 名曰角孫, 上齒 取之, 在鼻與 前.
方病之時, 其脈盛,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一曰取之出鼻外.{{) 校釋作 一曰取之出鼻外. 方病之時, 盛寫虛補.
}}
足陽明有挾鼻入于面者, 名曰懸 , 屬口, 對入繫目本,{{) 校釋作 對入繫目本, 頭痛引 取之, .
}}
視有過者取之, 損有餘, 益不足, 反者益其{{) 校釋作 益甚.
}}.
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 正屬目本, 名曰眼系, 頭目苦痛取之, 在項中兩筋間,
入腦乃別陰 ㆍ陽 , 陰陽相交, 陽入陰, 陰出陽,{{) 校釋作 陽入陰出, 陰陽.
}} 交于目銳 .
陽氣盛則瞋{{).진(치): 눈 부릅뜨다. 성내다. 전: 눈 내려 뜨다. 천: 우러러보다.
}}目, 陰氣盛則瞑目.
第四節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 皆留之; 寒厥取足{{) 校釋 無'足'字.
}}陽明少陰于足, 皆留之.
舌縱涎下, 煩 , 取足少陰.
振寒 , 鼓 , 不得汗出, 腹脹煩 , 取手太陰.
刺虛者, 刺其去也; 刺實者, 刺其來也.
春取絡脈, 夏取分 , 秋取氣口, 冬取經輸, 凡此四時, 各以時爲齊.
絡脈治皮膚, 分 治肌肉, 氣口治筋脈, 經輸治骨髓ㆍ五藏.
第五節
身有五部, 伏兎一, {{).비: 장딴지. 병들다. 변하다. 피하다.
}}二, 者 也, 背三, 五藏之 四, 項五. 此五部有癰疽{{).저: 오래된 종기. 고질. 가려운 병.
}}者死.
病始手臂者, 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
病始頭首者, 先取項太陽而汗出;
病始足脛者, 先取足陽明而汗出.
臂太陰可汗出, 足陽明可汗出.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 止之于陽; 取陽而汗出甚者, 止之于陰.
凡刺之害, 中而不去則精泄, 不中而去則致氣; 精泄則病甚而 , 致氣則生爲癰疽{{) 校釋作 瘍.
}}也.
癲狂 第二十二
第一章
第一節
目 外決于面者, 爲銳 ; 在內近鼻者爲內 , 上爲外 , 下爲內 .
癲疾始生, 先不樂, 頭重痛, 視擧目赤, 甚{{) 校釋作 其.
}}作極已而煩心,
候之于顔, 取手太陽ㆍ陽明ㆍ太陰, 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 而引口啼{{).제(체): 울다.
}}呼喘悸{{).계: 두렵다.
}}者,
候之手陽明ㆍ太陽, 左强者攻其右, 右强者攻其左, 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 先{{) 校釋作 而.
}}反 {{).강: 엎어지다. 쓰러지다.
}}, 因而脊痛,
候之足太陽ㆍ陽明ㆍ太陰ㆍ手太陰, 血變而止.
第二節
治癲疾者, 常與之居, 察其所當取之處.
病至, 視之有過者寫之, 置其血于瓠{{).호: 표주박. 질그릇. 깨진 그릇.
}}壺{{).호: 병. 박. 투호놀이.
}}之中, 至其發時, 血獨動矣.
不動, 灸窮骨二十壯. 窮骨者, 骨也.
第三節
骨癲疾者, {{).감(함): 부황들다. 주린 모양. 마르다.
}}ㆍ齒諸 ㆍ分肉皆滿而骨居, 汗出煩 . 嘔多沃沫, 氣下泄, 不治.
筋癲疾者, 身倦攣急大, 刺項大經之大 {{).저: 북(베짤 때 가로줄을 넣는 기구). 짓다. 얇다.
}}脈{{) 校釋 無'脈'字.
}}. 嘔多沃{{) 校釋作 涎.
}}沫, 氣下泄, 不治.
脈癲疾者, 暴 , 四肢之脈, 皆脹而縱.
脈滿, 盡刺之出血; 不滿, 灸之挾項太陽, 灸帶脈于腰相去三寸, 諸分肉本輸.
嘔多沃{{) 校釋作 涎.
}}沫, 氣下泄, 不治.
癲疾者, 疾發如狂者, 死不治.
第四節
狂始生, 先自悲也, 喜忘苦怒善恐者, 得之憂饑.
治之取手太陰ㆍ陽明, 血變而止, 及取足太陰ㆍ陽明.
狂始發, 少臥不飢, 自高賢也, 自辯智也, 自尊貴也, 善罵{{).매: 꾸짖다.
}} {{).리: 꾸짖다.
}}, 日夜不休.
治之取手陽明ㆍ太陽ㆍ太陰ㆍ舌下少陰, 視{{) 校釋作 視脈.
}}之盛者, 皆取之; 不盛, 釋之也.
狂言ㆍ警ㆍ善笑ㆍ好歌樂ㆍ妄行不休者, 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陽明ㆍ太陽ㆍ太陰.
狂, 目妄見, 耳妄聞, 善呼者, 少氣之所生也.
治之取手太陽ㆍ太陰ㆍ陽明ㆍ足太陰ㆍ頭兩 .
狂者多食, 善見鬼神, 善笑而不發于外者, 得之有所大喜.
治之取足太陰ㆍ太陽ㆍ陽明, 後取手太陰ㆍ太陽ㆍ陽明.
狂而新發, 未應如此者, 先取曲泉左右動脈, 及盛者見血, 有傾已.
不已, 以法取之, 灸骨 {{) 校釋作 骨.
}}二十壯.
第二章
風逆, 暴四肢腫, 身 , {{).희: 웃다. 슬프다. 탄식하다. 한숨쉬다. 두려워하다.
}}然時寒, 饑則煩, 飽則善變.
取手太陰表裏, 足少陰ㆍ陽明之經. 肉 {{).정(청): 서늘하다. 차다.
}}取滎, 骨 取井經也.
厥逆爲病也, 足暴淸, 若將裂, 腸若將以刀切之, 煩{{) 校釋作 .
}}而不能食, 脈大小皆 .
煖取足少陰, 淸取足陽明, 淸則補之, 溫則寫之.
厥逆腹脹滿, 腸鳴, 滿不得息,
取之下 二脅 而動手者, 與背 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內閉不得 , 刺足少陰太陽與 上以長鍼,
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 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少氣, 身 也, 言吸吸也, 骨 體重, 懈惰不能動, 補足少陰.
短氣, 息短不屬, 動作氣索, 補足少陰, 去血絡也.
熱病 第二十三
第一節
偏枯, 身偏不用而痛, 言不變, 志不亂, 病在分 之間,{{) 校釋作 病在分 之間, 宜溫臥取汗, .
}}
巨鍼取之,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復也.
{{).비: 풍병. 뾰루지. 열꽃. 땀띠.
}}之爲病也, 身無痛者,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 其言微知, 可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也.
病先起于陽, 後入于陰者, 先取其陽, 後取其陰, 浮而取之.
第二節
熱病三日, 而氣口靜ㆍ人迎躁者, 取之諸陽, 五十九刺, 以寫其熱而出其汗, 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身熱甚, 陰陽皆靜者, 勿刺也; 其可刺者, 急取之, 不汗出則泄{{) 校釋作 寫.
}}.
所謂勿刺者, 有死徵也.
熱病七日八日, 脈口動喘而短{{) 校釋作 眩.
}}者, 急刺之, 汗且自出, 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七日八日, 脈微小, 病者 血, 口中乾, 一日半而死, 脈代者, 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出, 而脈尙躁, 喘, 且復熱, 勿刺膚{{) 校釋作 勿庸刺.
}}, 喘甚者死.
熱病七日八日, 脈不躁, 躁不散數, 後三日中有汗; 三日不汗, 四日死. 未曾汗者, 勿 刺之.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 取之皮, 以第一鍼, 五十九;
苛軫{{).진: 구르다. 움직이다. 곧지 않다.
}}鼻, 索皮于肺, 不得索之火, 火者心也.
熱病先身 , 倚{{) 校釋作 煩.
}}而熱, 煩 , 乾脣口 {{) 校釋作 唇 乾.
}}, 取之皮{{) 校釋作 脈.
}}, 以第一鍼, 五十九;
膚{{) 校釋作 腹.
}}脹口乾, 寒汗出, 索脈于心, 不得索之水, 水者腎也.
熱病 乾多飮, 善驚, 臥不能起{{) 校釋作 安.
}}, 取之膚肉, 以第六鍼, 五十九;
目 靑, 索肉于脾, 不得索之木, 木者肝也.
熱病面靑腦痛, 手足躁, 取之筋間, 以第四鍼, 于四逆;
筋 目浸, 索筋于肝, 不得索之金, 金者肺也.
熱病數驚, 而狂, 取之脈, 以第四鍼, 急寫有餘者;
癲疾毛髮去, 索血于心, 不得索之水, 水者腎也.
熱病身重骨痛, 耳聾而好瞑, 取之骨, 以第四鍼, 五十九刺;
骨病不食, 齧{{).설: 씹다. 깨물다. 하늘소. 씀바귀. 校釋作 .
}}齒耳靑, 索骨于腎, 不得索之土, 土者脾也.
熱病不知所痛, 耳聾不能自收, 口乾, 陽熱甚, 陰頗{{).파: 치우치다. 약간. 자못. 유리.
}}有寒者, 熱在髓, 死不可治.
熱病頭痛, {{).섭: 귀밑뼈. 관자놀이.
}} {{).유: 관자놀이.
}}, 目 {{).체: 당겨서 늘어지다. 어리석은 병.
}}脈痛, 善 , 厥熱病也, 取之以第三鍼, 視有餘不足, 寒熱痔.
熱病體重, 腸中熱, 取之以第四鍼, 於其 , 及下諸指間, 索氣于胃 {{) 校釋作 絡.
}}, 得氣也.
熱病挾臍急痛, 脅滿, 取之湧泉與陰陵泉, 取以{{) 校釋作 以.
}}第四鍼, 鍼 裏.
熱病而汗且出, 及脈順可汗者, 取之魚際ㆍ太淵ㆍ大都ㆍ太白,
寫之則熱去, 補之則汗出, 汗出太甚, 取內 上橫脈以止之.
熱病已得汗而脈尙躁盛, 此陰脈之極也, 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 生.
熱病脈尙盛躁而不得汗者, 此陽脈之極也, 死; 脈盛躁得汗靜者, 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 一曰, 汗不出, 大 發赤 者死;
二曰, 泄而腹滿甚者死;
三曰, 目不明, 熱不已者死;
四曰, 老人 兒, 熱而腹滿者死;
五曰, 汗不出, 嘔下血者死;
六曰, 舌本爛{{).란: 데어 벗어지다. 밝다. 썩다. 뭉그러지다.
}}, 熱不已者死;
七曰, 而 ,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 髓熱者死;
九曰, 熱而痙者死. 腰折, , 齒 {{).금: 입다물다. 말않고 꾹참다.
}} {{).계: 이갈다. 성내다. 이가 서로 맞지 않다.
}}也. 凡此九者, 不可刺也.
所謂五十九刺者, 兩手外內側各三, 凡十二 ; 五指間各一, 凡八 , 足亦如是;
頭入髮一寸傍三分各三, 凡六 ; 更入髮三寸邊五, 凡十 ;
耳前後口下者各一, 項中一, 凡六 ;
上一, 會一, 髮際一, 廉泉一, 風池二, 天柱二.
第三節
氣滿 中喘息, 取足太陰大指之端, 去爪甲如 {{).해: 염교. 校釋作 .
}}葉, 寒則留之, 熱則疾之, 氣下乃止.
心疝暴痛, 取足太陰厥陰, 盡刺去其血絡.
喉痺舌卷, 口中乾, 煩心, 心痛, 臂內廉痛, 不可及頭, 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 去端如 {{).구: 부추. 산부추.
}}葉.
目中赤痛, 從內 始, 取之陰 .
風痙身反折, 先取足太陽及 中及血絡出血. 中有寒, 取三里.
, 取之陰 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男子如蠱{{).고: 회충. 뱃속벌레. 넋. 나쁜기운. 미혹케하다.
}}, 女子如 {{).저: 교만하다. 투기하다. 추: 마음이 정하지 못하다. 校釋作 阻.
}}, 身體腰脊如解, 不欲飮食, 先取湧泉見血, 視 上盛者, 盡見血也.
厥病 第二十四
第一章
厥頭痛, 面若腫起而煩心, 取之足陽明ㆍ太陰.
厥頭痛, 頭脈痛, 心悲善泣, 視頭動脈反盛者, 刺盡去血, 後調足厥陰.
厥頭痛, 貞貞頭重而痛, 寫頭上五行, 行五, 先取手少陰, 後取足少陰.
厥頭痛, 意善忘, 按之不得, 取頭面左右動脈, 後取足太陰.
厥頭痛, 項先痛, 腰脊爲應, 先取天柱, 後取足太陽.
厥頭痛, 頭痛甚, 耳前後脈湧有熱, 寫出其血, 後取足少陽.
眞頭痛, 頭痛甚, 腦盡痛, 手足寒至節, 死不治.
頭痛不可取于 者, 有所擊墮, 惡血在于內, 若肉傷, 痛未已, 可則刺, 不可遠取也.
頭痛不可刺者, 大痺爲惡, 日作者, 可令少愈, 不可已.
頭半寒痛, 先取手少陽ㆍ陽明, 後取足少陽ㆍ陽明.
第二章
厥心痛, 與背相控, 善 , 如從後觸其心, {{).구: 구부리다.
}} {{).루: 구부리다. 곱추. 굽다. 앉은뱅이.
}}者, 腎心痛也.
先取京骨崑崙, 發鍼不已, 取然谷.
厥心痛, 腹脹 滿, 心尤痛甚, 胃心痛也, 取之大都ㆍ太白.
厥心痛, 痛如以錐鍼刺其心, 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 取之然谷ㆍ太谿.
厥心痛, 色蒼蒼如死狀, 終日不得太息, 肝心痛也, 取之行間ㆍ太衝.
厥心痛, 臥若徒居心痛間, 動作痛益甚, 色不變, 肺心痛也, 取之魚際ㆍ太淵.
眞心痛, 手足淸至節, 心痛甚,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心痛不可刺者, 中有盛聚, 不可取于 .
腸中有蟲 及蛟{{).교: 교룡.
}} , 皆不可取以小鍼;
心腸{{) 校釋作 心腹.
}}痛, {{).농: 기뻐하다. 뇌(노): 몹시 뉘우치다. 한하다.
}}作痛{{) 校釋作 懊 發作.
}}, 腫聚, 往來上下行, 痛有休止, 腹熱喜渴涎出者, 是蛟 也.
以手聚按而堅持之, 無令得移, 以大鍼刺之, 久持之, 蟲不動, 乃出鍼也.
{{).팽: 배아프다.
}}腹 痛, 形中上者.
第三章
耳聾無聞, 取耳中; 耳鳴, 取耳前動脈.
耳痛不可刺者, 耳中有膿, 若有乾 {{).정: 귀지.
}} {{).녕: 귀지. 시끄럽다.
}}, 耳無聞也.
耳聾取手{{) 校釋作 手足.
}}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先取手, 後取足;
耳鳴取手足中指爪甲上, 左取右, 右取左, 先取手, 後取足.
足 不可擧, 側而取之, 在樞合中, 以員利鍼, 大鍼不可刺.
病注下血, 取曲泉.
風痺淫 {{).록(복,락): 물이름. 박: 방죽. 큰못. 력(약,삭): 관중. 약초명.
}}, 病不可已者, 足如履 , 時如入 {{) 校釋作 湯.
}}中,
股脛淫 , 煩心頭痛, 時嘔時 , 眩已汗出,
久則目眩, 悲以喜恐, 短氣, 不出三年死也.
病本 第二十五
先病而後逆者, 治其本; 先逆而後病者, 治其本.
先寒而後生病者, 治其本; 先病而後生寒者, 治其本.
先熱而後生病者, 治其本.{{) 校釋作 治其本, 先病而後生熱者, 治其本.
}}
先泄而後生他病者, 治其本, 必且調之, 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中滿者, 治其標.
先病後泄者, 治其本.
先中滿而後煩心者, 治其本.
有客氣, 有同氣, 大小便不利, 治其標; 大小便利, 治其本.
病發而有餘, 本而標之, 先治其本, 後治其標;
病發而不足, 標而本之, 先治其標, 後治其本.
謹詳察{{) 校釋作 謹察.
}}間甚, 以意調之, 間者幷行, 甚爲{{) 校釋作 者.
}}獨行.
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 治其本也.
雜病 第二十六
第一節
厥, 挾脊而痛至頂, 頭 然, 目 然, 腰脊强, 取足太陽 中血絡.
厥, 滿面腫, 脣 然, 暴言難, 甚則不能言, 取足陽明.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 手足淸, 大便不利, 取足少陰.
厥而腹嚮{{).향: 향하다. 대하다. 누리다. 그때. 대답하는 소리.
}}嚮然, 多寒氣, 腹中 {{).혹: 물소리. 물이름.
}} , 便 難, 取足太陰.
第二節
乾, 口中熱如膠{{).교: 아교. 굳다. 어그러지다. 붙다.
}}, 取足少陰.
膝中痛, 取犢鼻, 以員利鍼, 發而間之, 鍼大如 , 刺膝無疑.
喉痺, 不能言, 取足陽明, 能言, 取手陽明.
, 不渴, 間日而作, 取足陽明, 渴而日作, 取手陽明.
齒痛, 不惡淸飮, 取足陽明, 惡淸飮, 取手陽明.
聾而不痛者, 取足少陽, 聾而痛者, 取手陽明.
而不止, {{).배: 어혈. 엉긴 피. 멍들다.
}}血流, 取足太陽; 血, 取手太陽,
不已, 刺宛骨下, 不已, 刺 中出血.
腰痛, 痛上寒, 取足太陽ㆍ陽明;
痛上熱, 取足厥陰, 不可以 仰, 取足少陽.
中熱而喘, 取足少陰ㆍ 中血絡.
喜怒而不欲食, 言益小{{) 校釋作 少.
}}, 刺足太陰; 怒而多言, 刺足少陽.
痛, 刺手陽明與 之盛脈出血.
項痛, 不可 仰, 刺足太陽; 不可以顧, 刺手太陽也.
第三節
小腹滿大, 上走胃, 至心, 淅{{).석: 쌀일다. 빗소리.
}}淅身時寒熱, 小便不利, 取足厥陰.
腹滿, 大便不利, 腹大, 亦上走 , 喘息喝喝然, 取足少陰.
腹滿, 食不化, 腹嚮嚮然, 不能大便, 取足太陰.
心痛引腰脊, 欲嘔, 取足少陰.
心痛, 腹脹, 嗇{{).색: 아끼다. 인색하다. 탐하다.
}}嗇然大便不利, 取足太陰.
第四節
心痛, 引背, 不得息, 刺足少陰, 不已, 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 上下無常處, 便 難, 刺足厥陰.
心痛, 但短氣不足以息, 刺手太陰.
心痛, 當九節刺之, 按已{{) 校釋作 不已.
}}, 刺按之, 立已.
不已, 上下求之, 得之立已.
第五節
痛, 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 立已, 不已, 按人迎于經, 立已.
氣逆上, 刺膺中陷者, 與下 動脈.
腹痛, 刺臍左右動脈, 已刺按之, 立已, 不已, 刺氣街, 已刺按之, 立已.
厥爲四末束 , 乃疾解之, 日二, 不仁者, 十日而知, 無休, 病已止.
, 以草刺鼻, {{).체: 재채기하다. 코골다.
}}, 而已, 無息而疾迎引之, 立已, 大驚之, 亦可已.
周痺 第二十七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周痺之在身也, 上下移徙, 隨脈, 其上下{{) 校釋作 , 隨脈上下, .
}}左右相應, 間不容空,
願聞此痛, 在血脈之中邪, 將在分肉之間乎? 何以致是?
其痛之移也, 間不及下鍼, 其 {{).휵: 일어나다. 기르다. 쌓아모으다. 축: 한하다.
}}痛之時, 不及定治, 而痛已止矣. 何道使然? 願聞其故.
第二章
伯答曰 此衆痺也, 非周痺也.
黃帝曰 願聞衆痺.
伯對曰 此各在其處, 更發更止, 更居更起, 以右應左, 以左應右, 非能周也, 更發更休也.
黃帝曰 善. 刺之奈何?
伯對曰 刺此者, 痛雖已止, 必刺其處, 勿令復起.
帝曰 善. 願聞周痺何如?
伯對曰 周痺者, 在于血脈之中, 隨脈以上, 隨脈以下, 不能左右, 各當其所.
黃帝曰 刺之奈何?
伯對曰 痛從上下者, 先刺其下以過{{) 校釋作 .
}}之, 後刺其上以脫之;
痛從下上者, 先刺其上以過{{) 校釋作 .
}}之, 後者其下以脫之.
第三章
黃帝曰 善. 此痛安生? 何因而有名?
伯對曰 風寒濕氣, 客于外分肉之間, 迫切而爲沫, 沫得寒則聚, 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 分裂則痛,
痛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熱, 熱則痛解, 痛解則厥, 厥則他痺發, 發則如是.
第四章
帝曰 善. 余已得其意矣.
此內不在藏, 而外未發于皮, 獨居分肉之間, 眞氣不能周, 故命曰周痺.
故刺痺者, 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 視其虛實,
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 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 而通之, 其 堅, 轉引而行之.
黃帝曰 善. 余已得其意矣, 亦得其事也.
九者, 經巽{{).손: 동남방. 괘명. 사양하다. 부드럽다.
}}之, 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口問 第二十八
第一章
黃帝閑居, 左右而問于 伯曰 余已聞九鍼之經, 論陰陽逆順, 六經已畢, 願得口問.
伯避席再拜曰 善乎哉問也! 此先師之所口傳也.
黃帝曰 願聞口傳.
伯答曰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風雨寒暑, 陰陽喜怒, 飮食居處, 大驚卒恐,
則血氣分離, 陰陽破敗, 經絡厥{{) 校釋作 決.
}}絶, 脈道不通,
陰陽相逆, 衛氣稽留, 經脈虛空, 血氣不次, 乃失其常. 論不在經者, 請道其方.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 人之欠者, 何氣使然?
伯答曰 衛氣晝日行於陽, 夜半則行於陰, 陰者主夜, 夜者臥{{) 校釋作 主臥.
}};
陽者主上, 陰者主下, 故陰氣積于下, 陽氣未盡,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數欠.
陽氣盡, 陰氣盛, 則目瞑; 陰氣盡而陽氣盛, 則寤矣.
寫足少陰, 補足太陽.
第二節
黃帝曰 人之 者, 何氣使然?
伯曰 穀入于胃, 胃氣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 俱還入于胃, 新故相亂, 眞邪相攻, 氣幷相逆, 復出于胃, 故爲 .
補手太陰, 寫足少陰.
第三節
黃帝曰 人之 者, 何氣使然?
伯曰 此陰氣盛而陽氣虛, 陰氣疾而陽氣徐, 陰氣盛而陽氣絶, 故爲 .
補足太陽, 寫足少陰.
第四節
黃帝曰 人之振寒者, 何氣使然?
伯曰 寒氣客于皮膚, 陰氣盛, 陽氣虛, 故爲振寒寒慄, 補諸陽.
第五節
黃帝曰 人之噫者, 何氣使然?
伯曰 寒氣客于胃, 厥逆從下上散, 復出于胃, 故爲噫.
補足太陰陽明, 一曰補眉本也.{{) 校釋 無'一曰補眉本也'6字.
}}
第六節
黃帝曰 人之 者, 何氣使然?
伯曰 陽氣和利, 滿于心, 出于鼻, 故爲 .
補足太陽榮眉本, 一曰眉上也.{{) 校釋 無'一曰眉上也'5字.
}}
第七節
黃帝曰 人之 {{).타: 넓다. 늘어지다. 두텁다.
}}者, 何氣使然?
伯曰 胃不實則諸脈虛, 諸脈虛則筋脈懈惰, 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 氣不能復, 故爲 .
因其所在, 補分肉間.
第八節
黃帝曰 人之哀而泣涕出者, 何氣使然?
伯曰 心者, 五藏六府之主也; 目者, 宗脈之所聚也, 上液之道也; 口鼻者, 氣之門戶也.
故悲哀愁憂則心動, 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 搖則宗脈感, 宗脈感則液道開, 液道開, 故泣涕出焉.
液者, 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故上液之道開則泣, 泣不止則液竭, 液竭則精不灌, 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 故命曰奪精.
補天柱經俠頸.
第九節
黃帝曰 人之太息者, 何氣使然?
伯曰 憂思則心系急, 心系急則氣道約, 約則不利, 故太息以伸出之.
補手少陰ㆍ心主ㆍ足少陽留之也.
第十節
黃帝曰 人之涎下者, 何氣使然?
伯曰 飮食者, 皆入于胃, 胃中有熱則蟲動, 蟲動則胃緩, 胃緩則廉泉開, 故涎下.
補足少陰.
第十一節
黃帝曰 人之耳中鳴者, 何氣使然?
伯曰 耳者, 宗脈之所聚也,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 虛則下, 溜脈有所竭者, 故耳鳴.
補客主人ㆍ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第十二節
黃帝曰 人之自齧舌者, 何氣使然?{{) 校釋作 何氣使然? 伯曰.
}}
此厥逆走上, 脈氣輩至也. 少陰氣至卽齧舌, 少陽氣至則齧頰, 陽明氣至則齧脣矣.
視主病者, 則補之.
第三章
凡此十二邪者, 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
故邪之所在, 皆爲不足.
故上氣不足, 腦爲之不滿, 耳爲之苦鳴, 頭爲之苦傾, 目爲之眩;
中氣不足, 便爲之變, 腸爲之苦鳴;
下氣不足, 則乃爲 厥心 .
補足外 下留之.
黃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腎主爲欠, 取足少陰;
肺主爲 , 取手太陰ㆍ足少陰;
者, 陰與{{) 校釋作 盛.
}}陽絶, 故補足太陽, 寫足少陰;
振寒者, 補諸陽;
噫者, 補足太陰ㆍ陽明;
者, 補足太陽眉本;
, 因其所在, 補分肉間;
泣出, 補天柱經俠頸, 俠頸者, 頭中分也;
太息, 補手少陰ㆍ心主, 足少陽留之;
涎下, 補足少陰;
耳鳴, 補客主人ㆍ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自齧舌, 視主病者, 則補之;
目眩頭傾, 補足外 下留之;
厥心 , 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 一曰足外 下留之.
師傳 第二十九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曰 余聞先師, 有所心藏, 弗著于方.
余願聞而藏之, 則而行之, 上以治民, 下以治身,
使百姓無病, 上下和親, 德澤下流, 子孫無憂, 傳于後世, 無有終時, 可得聞乎?
伯曰 遠乎哉, 問也!
夫治民與自治, 治彼與治此, 治小與治大, 治國與治家, 未有逆而能治之也, 夫惟順而已矣.
順者, 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 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第二節
黃帝曰 順之奈何?
伯曰 入國問俗, 入家問諱, 上堂問禮, 臨病人問所便.
黃帝曰 便病人奈何?
伯曰 夫中熱消 則便寒, 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穀, 令人懸{{).현: 달아매다. 떨어지다. 고을.
}}心善饑, 臍以上皮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 {{).미: 죽. 싸래기. 범벅. 뭉그러지다.
}}, 臍以下皮寒.
胃中寒則腹脹, 腸中寒則腸鳴 泄.
胃中寒ㆍ腸中熱, 則脹而且泄; 胃中熱ㆍ腸中寒, 則疾饑, 小腹痛脹.
黃帝曰 胃欲寒饑{{) 校釋作 飮.
}}, 腸欲熱飮, 兩者相逆, 便之奈何?
且夫王公大人, 血食之君, 驕恣從欲, 輕人而無能禁之,
禁之則逆其志, 順之則加其病, 便之奈何? 治之何先?
第三節
伯曰 人之情, 莫不惡死而樂生, 告之以其敗, 語之以其善, 導之以其所便, 開之以其所苦,
雖有無道之人, 惡有不聽者乎?
黃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春夏先治其標, 後治其本; 秋冬先治其本, 後治其標.
黃帝曰 便其相逆者奈何?
伯曰 便此者, 食飮衣服, 亦欲適寒溫, 寒無凄{{).처: 차다. 서늘하다. 쓸쓸하다. ,悽通.
}}愴, 暑無出汗.
食飮者, 熱無灼灼, 寒無滄滄, 寒溫中適, 故氣將持, 乃不致邪僻也.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 本藏以身形支節 肉, 候五藏六府之小大焉.
今夫王公大人, 臨朝卽位之君而問焉, 誰可 循之而後答乎?
伯曰 身形支節者, 藏府之蓋也, 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曰 五藏之氣, 閱于面者, 余已知之矣, 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
伯曰 五藏六府者, 肺爲之蓋, 巨肩陷咽, 候見其外.
黃帝曰 善.
伯曰 五藏六府, 心爲之主, 缺盆爲之道, 骨有餘, 以候 .
黃帝曰 善.
伯曰 肝者, 主爲將, 使之候外, 欲知堅固, 視目小大.
黃帝曰 善.
伯曰 脾者, 主爲衛, 使之迎糧, 視脣舌好惡, 以知吉凶.
黃帝曰 善.
伯曰 腎者, 主爲外, 使之遠聽, 視耳好惡, 以知其性.
黃帝曰 善.
第二節
願聞六府之候.
伯曰 六府者, 胃爲之海, 廣骸{{) 校釋作 .
}}大頸張 , 五穀乃容.
鼻隧以長, 以候大腸.
脣厚, 人中長, 以候小腸.
目下果大, 其膽乃橫.
鼻孔在外, 膀胱漏泄.
鼻柱中央起, 三焦乃約, 此所以候六府者也.
上下三等, 藏安且良矣.
決氣 第三十
第一章
黃帝曰 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 余意以爲一氣耳, 今乃辨爲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
伯曰 兩神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謂精.
何謂氣?
伯曰 上焦開發, 宣五穀味, 熏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漑, 是謂氣.
何謂津?
伯曰 理發泄, 汗出溱{{).진: 물이름. 많다. 성한 모양. 펴다. 이르다(至).
}}溱, 是謂津.
何謂液?
伯曰 穀入氣滿, 澤注于骨, 骨屬屈伸, 洩{{).예: 퍼지다. 설: 새다. 없애다. 덜다.
}}澤補益腦髓, 皮膚潤澤, 是謂液.
何謂血?
伯曰 中焦受氣, 取汁變化而赤, 是謂血.
何謂脈?
伯曰 壅 {{).알: 머무르다. 못하게 하다. 막다.
}}營氣, 令無所避, 是謂脈.
第二章
黃帝曰 六氣者, 有餘不足, 氣之多少, 腦髓之虛實, 血脈之淸濁, 何以知之?
伯曰 精脫者, 耳聾;
氣脫者, 目不明;
津脫者, 理開, 汗大泄;
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 色夭, 腦髓消, 脛 , 耳數鳴;
血脫者, 色白, 夭然不澤,{{) 校釋作 夭然不澤, 脈脫者, .
}} 其脈空虛, 此其候也.
第三章
黃帝曰 六氣者, 貴賤何如?
伯曰 六氣者, 各有部主也, 其貴賤善惡, 可爲常主, 然五谷與胃爲大海也.
腸胃 第三十一
第一節
黃帝問于伯高曰 余願聞六府傳穀者, 腸胃之大小長短, 受穀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 請盡言之, 穀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
脣至齒長九分, 口廣二寸半.
齒以後至會厭, 深三寸半, 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 長七寸, 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兩, 廣一寸半, 至胃長一尺六寸.
第二節
胃紆{{).우: 굽다. 굽히다. 얽다. 줄.
}}曲屈, 伸之, 長二尺六寸, 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 大容二{{) 校釋作 三.
}}斗五升.
第三節
小腸後附脊, 左環廻周疊{{).첩: 거듭. 포개다. 쌓다. 두렵다. 굽히다. 접다. 校釋作 迭.
}}積, 其注于廻腸者, 外附于臍上,
廻運環{{) 校釋作 環反.
}}十六曲, 大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長三丈三{{) 校釋作 二.
}}尺.
廻腸當臍, 左{{) 校釋作 右.
}}環廻周葉積而下,
廻運環反十六曲, 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 長二丈一尺.
廣腸傳{{) 校釋作 傅.
}}脊, 以受廻腸, 左環葉脊{{) 校釋作 積.
}}上下, 大八寸, 徑二寸寸之大半, 長二尺八寸.
第四節
腸胃所入至所出, 長六丈四寸四分, 廻曲環反, 三十二曲也.
平人絶穀 第三十二
第一章
黃帝曰 願聞人之不食, 七日而死, 何也?
伯高曰 臣請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 長二尺六寸, 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
其中之穀, 常留二斗, 水一斗五升而滿,
上焦泄氣, 出其精微, 慓悍滑疾, 下焦下漑諸腸.
第二章
小腸大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長三丈二尺, 受穀二斗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廻腸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 長二丈一尺, 受穀一斗, 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 徑二寸寸之大半, 長二尺八寸, 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第三章
腸胃之長, 凡五丈八尺四寸, 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
平人則不然, 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更虛更滿,
故氣得上下, 五藏安定, 血脈和利, 精神乃居, 故神者, 水穀之精氣也.
故腸胃之中, 當{{) 校釋作 常.
}}留穀二斗, 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後, 後二升半, 一日中五升, 七日五七三斗五升, 而留水穀盡矣.
故平人不食飮七日而死者, 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海論 第三十三
第一章
黃帝問於 伯曰 余聞刺法于夫子, 夫子之所言, 不離于營衛血氣.
夫十二經脈者, 內屬于府藏, 外絡于肢節, 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伯答曰 人亦有四海ㆍ十二經水.
經水者, 皆注于海, 海有東西南北, 命曰四海.
黃帝曰 以人應之奈何?
伯曰 人有髓海, 有血海, 有氣海, 有水穀之海, 凡此四者, 以應四海也.
黃帝曰 遠乎哉, 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 願聞應之奈何?
伯答曰 必先明知陰陽表裏滎輸所在, 四海定矣.
第二章
黃帝曰 定之奈何?
伯曰 胃者水穀之海, 其輸上在氣街, 下至三里;
衝脈者, 爲十二經之海, 其輸上在于大 , 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
中者, 爲氣之海 , 其輸上在于柱骨之上下, 前在于人迎;
腦爲髓之海, 其輸上在于其蓋, 下在風府.
黃帝曰 凡此四海者, 何利何害, 何生何敗?
伯曰 得順者生, 得逆者敗, 知調者利, 不知調者害.
第三章
黃帝曰 四海之逆順奈何?
伯曰 氣海有餘者{{) 校釋作 則.
}}, 氣滿 中, {{) 校釋作 急.
}}息面赤;
氣海不足, 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 則常想其身大, 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不足, 亦常想其身小, 狹然不知其所病.
水穀之海有餘, 則腹滿;
水穀之海不足, 則饑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 則輕勁多力, 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脛 眩冒, 目無所見, 懈怠安臥.
黃帝曰 余已聞逆順, 調之奈何?
伯曰 審守其輸, 而調其虛實, 無犯其害, 順者得復, 逆者必敗.
黃帝曰 善.
五亂 第三十四
第一章
黃帝曰 經脈十二者, 別爲五行, 分爲四時, 何失而亂? 何得而治?
伯曰 五行有序, 四時有分, 相順則治, 相逆則亂.
黃帝曰 何謂相順?{{) 校釋作 何謂相順而治?
}}
伯曰 經脈十二者, 以應十二月.
十二月者, 分爲四時.
四時者, 春秋冬夏, 其氣各異, 營衛相隨, 陰陽已和, 淸濁不相干, 如是則順之而治.
第二章
黃帝曰 何謂逆{{) 校釋作 相逆.
}}而亂?
伯曰 淸氣在陰, 濁氣在陽, 營氣順脈, 衛氣逆行, 淸濁相干, 亂于 中, 是謂大 .
故氣亂於心, 則煩心密 {{).묵: 잠잠하다. 默同. 흑: 기침하다. 침뱉는 소리.
}}, 首靜伏;
亂於肺, 則 仰喘喝, 接手以呼;
亂于腸胃, 則爲 亂;
亂于臂脛, 則爲四厥;
亂于頭, 則爲厥逆, 頭重眩 .
第三章
黃帝曰 五亂者, 刺之有道乎?
伯曰 有道以來, 有道以去, 審知其道, 是謂身寶.
黃帝曰 善. 願聞其道.
伯曰 氣在于心者, 取之手少陰ㆍ心主之輸;
氣在于肺者, 取之手太陰滎, 足少陰輸;
氣在于腸胃者, 取之足太陰ㆍ陽明, 不下者, 取之三里;
氣在于頭者, 取之天柱大 , 不知, 取足太陽滎輸;
氣在于臂足, 取之先去血脈, 後取其陽明ㆍ少陽之滎輸.
黃帝曰 補寫奈何?
伯曰 徐入徐出, 謂之導氣.
補寫無形, 謂之同精.
是非有餘不足也, 亂氣之相逆也.
黃帝曰 允乎哉道, 明乎哉論, 請著之玉版, 命曰治亂也.
脹論 第三十五
第一章
黃帝曰 脈之應于寸口, 如何而脹?
伯曰 其脈大堅以 者, 脹也.
黃帝曰 何以知藏府之脹也.
伯曰 陰爲藏, 陽爲府.
黃帝曰 夫氣之令人脹也, 在於血脈之中邪, 藏府之內乎?
伯曰 三者皆存焉, 然非脹之舍也.
黃帝曰 願聞脹之舍.
伯曰 夫脹者, 皆在于藏府之外, 排藏府而郭 脅, 脹皮膚, 故命曰脹.
黃帝曰 藏府之在 脅腹裏之內也, 若匣 之藏禁器也, 各有次舍, 異名而同處.
一域之中, 其氣各異, 願聞其故.
黃帝曰 未解其意, 再問.{{) 校釋 無'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9字.
}}
伯曰 夫 腹{{) 校釋作 腹者.
}}, 藏府之郭也.
中者, 心主之宮域也.
胃者, 太倉也.
咽喉ㆍ小腸者, 傳送也.
胃之五竅者, 閭{{).려: 마을의 문. 마을.
}}里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 津液之道也.
故五藏六府者, 各有畔界, 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 衛氣逆爲脈脹, 衛氣 脈, 循分爲膚脹.
三里而寫, 近者一下, 遠者三下, 無問虛實, 工在疾寫.
第二章
黃帝曰 願聞脹形.
伯曰 夫心脹者, 煩心短氣, 臥不安.
肺脹者, 虛滿而喘 .
肝脹者, 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 善 , 四肢煩 , 體重不能勝衣, 臥不安.
腎脹者, 腹滿引背央央然, 腰 痛.
六府脹, 胃脹者, 腹滿, 胃脘痛, 鼻聞焦臭, 妨于食, 大便難.
大腸脹者, 腸鳴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 則 泄不化.
小腸脹者, 少腹 脹, 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 小腹滿而氣 .
三焦脹者, 氣滿于皮膚中, 輕輕然而不堅.
膽脹者, 脅下痛脹, 口中苦, 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 其道在一, 明知逆順, 鍼數不失.
寫虛補實, 神去其室, 致邪失正, 眞不可定, 之所敗, 謂之天命,
補虛寫實, 神歸其室, 久塞其空, 謂之良工.
第三章
黃帝曰 脹者焉生, 何因而有?
伯曰 衛氣之在身也, 常然 脈循分肉, 行有逆順, 陰陽相隨, 乃得天和,
五藏更始, 四時循序, 五穀乃化.
然後厥氣在下, 營衛留止, 寒氣逆上, 眞邪相攻, 兩氣相搏, 乃合爲脹也.
黃帝曰 善. 何以解惑?
伯曰 合之于眞, 三合而得.
帝曰 善.
黃帝問于 伯曰 脹論言無問虛實, 工在疾寫, 近者一下, 遠者三下,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 其過焉在?
伯對曰 此言陷于肉 , 而中氣穴者也.
不中氣穴, 則氣內閉;
鍼不陷 , 則氣不行;
上越中肉, 則衛氣相亂, 陰陽相逐.
其于脹也, 當寫不寫, 氣故不下.
三而不下, 必更其道, 氣下乃止.
不下復始, 可以萬全, 烏有殆者乎?
其于脹也, 必審其 {{).진: 俗字. 진버짐. 마마. 역질.
}}, 當寫則寫, 當補則補, 如鼓應 , 惡有不下者乎?
五 津液別 第三十六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水穀入于口, 輸于腸胃, 其液別爲五.
天寒衣薄則爲溺與氣, 天熱衣厚則爲汗, 悲哀氣幷則爲泣, 中熱胃緩則爲唾.
邪氣內逆, 則氣爲之閉塞而不行, 不行則爲水脹, 余知其然也, 不知其何由生, 願聞其道.
第二章
伯曰 水穀皆入于口, 其味有五, 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 充皮膚, 爲其津; 其流而不行者爲液.
天暑衣厚則 理開, 故汗出; 寒留于分肉之間, 聚沫則爲痛.
天寒則 理閉, 氣濕不行, 水下留于膀胱, 則爲溺與氣.
五藏六府, 心爲之主, 耳爲之聽, 目爲之候, 肺爲之相, 肝爲之將, 脾胃之衛, 腎爲之主外.
故五藏六府之津液, 盡上渗于目, 心悲氣幷則心系急, 心系急則肺擧, 肺擧則液上溢.
夫心系與肺, 不能常擧, 乍上乍下, 故 {{) 校釋作 .
}}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穀, 消穀則蟲上下作, 腸胃充郭故胃緩, 胃緩則氣逆, 故唾出.
第三章
五穀之津液, 和合而爲膏者, 內渗入于骨空, 補益腦髓, 而下流于陰股.
陰陽不和, 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 髓液皆減而下, 下過度則虛, 虛故腰背痛而脛 .
陰陽氣道不通, 四海塞閉, 三焦不寫, 津液不化,
水穀幷行腸胃之中, 別于廻腸, 留于下焦,
不得渗膀胱, 則下焦脹, 水溢則爲水脹, 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五閱五使 第三十七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余聞刺有五官五閱, 以觀五氣.
五氣者, 五藏之使也, 五時之副也. 願聞其五使當安出?
伯曰 五官者, 五藏之閱也.
黃帝曰 願聞其所出, 令可爲常.
伯曰 脈出于氣口, 色見于明堂, 五色更出, 以應五時, 各如其常, 經氣入藏, 必當治裏.
帝曰 善. 五色獨決于明堂乎?
伯曰 五官以{{) 校釋作 已.
}}辨, 闕庭必張, 乃立明堂.
明堂廣大, 蕃蔽{{).폐: 잔풀. 가리다. 작다. 끊다.
}}見外, 方壁高基, 引垂居外, 五色乃治, 平博廣大, 壽中百歲.
見此者, 刺之必已. 如是之人者, 血氣有餘, 肌肉堅緻{{).치: 빽빽하다. 채우다. 깁다. 해진 옷.
}}, 故可苦以鍼.
第二章
黃帝曰 願聞五官.
伯曰 鼻者, 肺之官也;
目者, 肝之官也;
口脣者, 脾之官也;
舌者, 心之官也;
耳者, 腎之官也.
黃帝曰 以官何候?
伯曰 以候五藏.
故肺病者, 喘息鼻張;
肝病者, 靑;
脾病者, 脣黃;
心病者, 舌卷短, 赤;
腎病者, 與顔黑.
黃帝曰 五脈安出, 五色安見, 其常色殆者, 如何?
伯曰 五官不辨, 闕庭不張, 小其明堂, 蕃蔽不見, 又 {{).비: 더하다. 두텁다. 낮은 담. 낮고 습한 땅.
}}其墻, 墻下無基, 垂角去外,
如是者, 雖平常殆, 況加疾哉!
黃帝曰 五色之見于明堂, 以觀五藏之氣, 左右高下, 各有形乎?
伯曰 府藏之在中也, 各以次舍左右上下, 各如其度也.
逆順肥瘦 第三十八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余聞鍼道于夫子, 衆多畢悉矣.
夫子之道, 應若失, 而據未有堅然者也.
夫子之問學熟乎, 將審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伯曰 聖人之爲道者, 上合于天, 下合于地, 中合于人事, 必有明法, 以起度數, 法式檢押, 乃後可傳焉.
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 廢繩墨而{{) 校釋作 以.
}}起平水也, 工人不能置規而爲員, 去矩而爲方.
知用此者, 固自然之物, 易用之敎, 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 願聞自然奈何?
伯曰 臨深決水, 不用功力, 而水可竭也; 循掘{{).굴: 파다. 다하다. 堀同. 궐: 뚫다.
}}決衝, 而經可通也.
此言氣之滑 , 血之淸濁, 行之逆順也.
第二章
黃帝曰 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 校釋作 少.
}}長, 各有數乎?
伯曰 年質壯大, 血氣充盈, 膚革堅固, 因加以邪, 刺此者, 深而留之, 此肥人也.
廣肩腋, 項肉薄, 厚皮而黑色, 脣臨臨然, 其血黑以濁, 其氣 以遲.
其爲人也, 貧于取與, 刺此者, 深而留之, 多益其數也.
黃帝曰 刺瘦人奈何?
伯曰 瘦人者, 皮薄色少, 肉廉廉然, 薄脣輕言, 其血淸氣滑, 易脫于氣, 易損于血, 刺此者, 淺而疾之.
黃帝曰 刺常人奈何?
伯曰 視其白黑, 各爲調之, 其端正敦厚者, 其血氣和調, 刺此者, 無失常數也.
黃帝曰 刺壯士眞骨者, 奈何?
伯曰 刺壯士眞骨, 堅肉緩節監監然, 此人重則氣 血濁, 刺此者, 深而留之, 多益其數.
輕則氣滑血淸, 刺此者, 淺而疾之.
黃帝曰 刺 兒奈何?
伯曰 兒者, 其肉脆, 血少氣弱, 刺此者, 以毫鍼, 淺刺而疾發鍼, 日再可也.
第三章
黃帝曰 臨深決水, 奈何?
伯曰 血淸氣濁{{) 校釋作 滑.
}}, 疾寫之, 則氣竭焉.
黃帝曰 循掘決衝, 奈何?
伯曰 血濁氣 , 疾寫之, 則經可通也.
黃帝曰 脈行之逆順, 奈何?
伯曰 手之三陰, 從藏走手; 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黃帝曰 少陰之脈濁下行, 何也?
伯曰 不然.
夫衝脈者, 五藏六府之海也, 五藏六府皆稟焉.
其上者, 出於 , 渗諸陽, 灌諸精;
其下者, 注少陰之大絡, 出于氣街, 循陰股內廉, 入 中, 伏行 骨內, 下至內 之後屬而別.
其下者, 于少陰之經, 渗三陰;
其前者, 伏行出 屬, 下循 , 入大指間, 渗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結則 上不動, 不動則厥, 厥則寒矣.
黃帝曰 何以明之?
伯曰 五官{{) 校釋作 以言.
}}導之, 切而驗之, 其非必動, 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
黃帝曰 窘乎哉, 聖人之爲道也! 明于日月, 微于毫釐, 其非夫子, 孰能道之也.
血絡論 第三十九
第一章
黃帝曰 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
伯曰 血絡是也.
黃帝曰 刺血絡而 者, 何也?
血出而射者, 何也?
血少{{) 校釋作 出.
}}黑而濁者, 何也?
血出淸而半爲汁者, 何也?
發鍼而腫者, 何也?
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 校釋作 蒼蒼然.
}}者, 何也?
發鍼而面色不變而煩 者, 何也?
多出血而不動搖者, 何也? 願聞其故.
第二章
伯曰 脈氣甚而血虛者, 刺之則脫氣, 脫氣則 .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 其血滑, 刺之則射;
陽氣畜積, 久留而不寫者, 其血黑以濁, 故不能射.
新飮而液渗于絡, 而未合和于血也, 故血出而汁別焉;
其不新飮者, 身中有水, 久則爲腫.
陰氣積于陽, 其氣因于絡, 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 故腫.
陰陽之氣, 其新相得而未和合, 因而寫之, 則陰陽俱脫, 表裏相離, 故脫色而蒼蒼然.
刺之血出多, 色不變而煩 者, 刺絡而虛經, 虛經之屬于陰者, 陰脫, 故煩 .
陰陽相得而合爲痺者, 此爲內溢于經, 外注于絡, 如是者, 陰陽俱有餘, 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第三章
黃帝曰 相之奈何?
伯曰 血脈者盛{{) 校釋作 盛者.
}}, 堅橫以赤, 上下無常處, 小者如鍼, 大者如筋, 則而寫之萬全也.
故無失數矣, 失數而反, 各如其度.
黃帝曰 鍼入而肉著者, 何也?
伯曰 熱氣因于鍼, 則鍼熱, 熱則肉著于鍼, 故堅焉.
陰陽淸濁 第四十
第一章
黃帝曰 余聞十二經脈, 以應十二經水者,{{) 校釋作 十二經水. 十二經水者, .
}} 其五色各異, 淸濁不同, 人之血氣若一, 應之奈何?
伯曰 人之血氣, 苟能若一, 則天下爲一矣, 惡有亂者乎?
黃帝曰 余聞一人, 非問天下之衆.
伯曰 夫一人者, 亦有亂氣, 天下之衆, 亦有亂人, 其合爲一耳.
黃帝曰 願聞人氣之淸濁.
伯曰 受穀者濁, 受氣者淸.
淸者注陰, 濁者注陽.
濁而淸者, 上出于咽; 淸而濁者, 則下行.
淸濁相干, 命曰亂氣.
第二章
黃帝曰 夫陰淸而陽濁, 濁者有淸, 淸者有濁, 淸濁{{) 校釋 無'淸濁'2字.
}}別之奈何?
伯曰 氣之大別, 淸者上注於肺, 濁者下走於胃.
胃之淸氣, 上出于口; 肺之濁氣, 下注于經, 內積于海.
黃帝曰 諸陽皆濁, 何陽濁甚乎?
伯曰 手太陽獨受陽之濁, 手太陰獨受陰之淸.
其淸者上走空竅, 其濁者下行諸經.
諸陰皆淸, 足太陰獨受其濁.
第三章
黃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淸者其氣滑, 濁者其氣 , 此氣之常也.
故刺陰{{) 校釋作 陽.
}}者, 深而留之; 刺陽{{) 校釋作 陰.
}}者, 淺而疾之; 淸濁相干者, 以數調之也.
陰陽繫日月 第四十一
第一章
黃帝曰 余聞天爲陽, 地爲陰, 日爲陽, 月爲陰, 其合之于人, 奈何?
伯曰 腰以上爲天, 腰以下爲地, 故天爲陽, 地爲陰.
故{{) 校釋 無'故'字.
}}足之十二經脈, 以應十二月, 月生於水, 故在下者爲陰.
手之十指, 以應十日, 日主{{) 校釋作 生于.
}}火, 故在上者爲陽.
第二章
黃帝曰 合之于脈, 奈何?
伯曰 寅者, 正月之生陽也, 主左足之少陽;
未者, 六月, 主右足之少陽;
卯者, 二月, 主左足之太陽;
午者, 五月, 主右足之太陽;
辰者, 三月, 主左足之陽明;
巳者, 四月, 主右足之陽明, 此兩陽合于前, 故曰陽明.
申者, 七月之生陰也, 主右足之少陰;
丑者, 十二月, 主左足之少陰;
酉者, 八月, 主右足之太陰;
子者, 十一月, 主左足之太陰;
戌者, 九月, 主右足之厥陰;
亥者, 十月, 主左足之厥陰, 此兩陰交盡, 故曰厥陰.
第三章
甲主左手之少陽, 己主右手之少陽,
乙主左手之太陽, 戊主右手之太陽,
丙主左手之陽明, 丁主右手之陽明, 此兩火幷合, 故爲陽明.
庚主右手之少陰, 癸主左手之少陰,
辛主右手之太陰, 壬主左手之太陰.
第四章
故足之陽者, 陰中之少陽也;
足之陰者, 陰中之太陰也;
手之陽者, 陽中之太陽也;
手之陰者, 陽中之少陰也.
腰以上者爲陽, 腰以下者爲陰.
其於五藏也, 心爲陽中之太陽,
肺爲陽中之少陰,
肝爲陰中之少陽,
脾爲陰中之至陰,
腎爲陰中之太陰.
第五章
黃帝曰 以治奈何?
伯曰 正月二月三月, 人氣在左, 無刺左足之陽;
四月五月六月, 人氣在右, 無刺右足之陽;
七月八月九月, 人氣在右, 無刺右足之陰;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人氣在左, 無刺左足之陰.
黃帝曰 五行以東方甲乙木王春, 春者, 蒼色, 主肝, 肝者足厥陰也.
今乃以甲爲左手之少陽, 不合于數, 何也?
伯曰 此天地之陰陽也, 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且夫陰陽者, 有名而無形, 故數之可十, 離之可百, 散之可千, 推之可萬, 此之謂也.
病傳 第四十二
第一章
黃帝曰 余受九鍼于夫子, 而私覽於諸方,
或有導引行氣ㆍ喬摩ㆍ灸ㆍ ㆍ刺ㆍ {{).열(설): 사르다.
}}ㆍ飮藥之一者, 可獨守耶, 將盡行之乎?
伯曰 諸方者, 衆人之方也, 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黃帝曰 此乃所謂守一勿失, 萬物畢者也.
今余已聞陰陽之要, 虛實之理, 傾移之過, 可治之屬,
願聞病之變化, 淫傳絶敗而不可治者, 可得聞乎?
伯曰 要乎哉問! 道, 昭乎其如日{{) 校釋作 旦.
}}醒, 窘乎其如夜瞑, 能被而服之, 神與俱成, 畢將服之, 神自得之.
生神之理, 可著于竹帛{{).백: 비단. 폐백.
}}, 不可傳于子孫.
黃帝曰 何謂日{{) 校釋作 旦.
}}醒?
伯曰 明於陰陽, 如惑之解, 如醉之醒.
黃帝曰 何謂夜瞑?
伯曰 乎其無聲, 漠{{).막: 사막. 멀다. 맑다. 베풀다. 무성하다. 넓다. 어둡다.
}}乎其無形, 折毛發理, 正氣橫傾,
淫邪泮{{).반: 물이름. 흩어지다. 언덕. 깨뜨리다. 얼음이 풀리다.
}}衍, 血脈傳溜, 大氣入藏, 腹痛下淫, 可以致死, 不可以致生.
第二章
黃帝曰 大氣入藏, 奈何?
伯曰 病先發于心, 一日而之肺, 三日而之肝, 五日而之脾, 三日不已, 死. 冬夜半, 夏日中.
病先發于肺, 三日而之肝, 一日而之脾, 五日而之胃, 十日不已, 死. 冬日入, 夏日出.
病先發于肝, 三日而之脾, 五日而之胃, 三日而之腎, 三日不已, 死. 冬日入, 夏蚤{{).조: 벼룩. 일찍. 손톱.
}}食.
病先發于脾, 一日而之胃, 二日而之腎, 三日而之 膀胱, 十日不已, 死. 冬人定, 夏晏食.
病先發于胃, 五日而之腎, 三日而之 膀胱, 五日而上之心, 二日不已, 死. 冬夜半, 夏日 {{).질: 해 기울어지다. 未時. 일: 고운 모양.
}}.
病先發于腎, 三日而之 膀胱, 三日而上之心, 三日而之小腸, 三日不已, 死.
冬大晨{{).신: 별이름. 이르다(早). 새벽. 펴다. 밝다.
}}, 夏早{{) 校釋作 晏.
}} {{).포: 申時. 저녁 때.
}}.
病先發于膀胱, 五日而之腎, 一日而之小腸, 一日而之心, 二日不已, 死. 冬鷄鳴, 夏下 .
諸病以次相傳, 如是者, 皆有死期, 不可刺也, 間一藏及二三四藏者, 乃可刺{{) 校釋作 刺也.
}}.
淫邪發夢 第四十三
第一章
黃帝曰 願聞淫邪泮衍, 奈何?
伯曰 正邪從外襲內, 而未有定舍, 反淫于藏, 不得定處, 與營衛俱行, 而與魂魄飛揚,
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
氣淫于府, 則有餘于外, 不足于內; 氣淫于藏, 則有餘于內, 不足于外.
第二章
黃帝曰 有餘不足有形乎?
伯曰 陰氣盛, 則夢涉大水而恐懼; 陽氣盛, 則夢大火而燔 ; 陰陽俱盛, 則夢相殺.
上盛則夢飛, 下盛則夢墮; 甚饑則夢取, 甚飽則夢予.
肝氣盛, 則夢怒;
肺氣盛, 則夢恐懼, 哭泣, 飛揚;
心氣盛, 則夢善笑, 恐畏;
脾氣盛, 則夢歌樂, 身體重不擧;
腎氣盛, 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凡此十二盛者, 至而寫之, 立已.
第三章
厥氣客于心, 則夢見邱山煙火;
客于肺, 則夢飛揚, 見金鐵之奇物;
客于肝, 則夢見山林樹木;
客于脾, 則夢見邱陵大澤, 壞屋風雨;
客于腎, 則夢臨淵, 沒居水中;
客于膀胱, 則夢遊行;
客于胃, 則夢飮食;
客于大腸, 則夢田野;
客于小腸, 則夢聚邑衝衢{{).구: 네거리. 갈림길. 별이름.
}};
客于膽, 則夢鬪訟{{).송: 다투다. 송사하다. 드러내다. 괘이름. 외다. 칭송하다.
}}自 {{).고: 가르다. 속을 파내다.
}};
客于陰器, 則夢接內;
客于項, 則夢斬首;
客于脛, 則夢行走而不能前, 及居深地 {{).교: 땅을 파다. 포: 크다.
}}苑中;
客于股肱{{).굉: 팔뚝.
}}, 則夢禮節拜起;
客于胞 {{).직: 길게 자른 포. 끈끈하다. 살찐 창자. 칙: 살찌다.
}}, 則夢 便. 凡此十五不足者, 至而補之立已也.
順氣一日分爲四時 第四十四
第一章
黃帝曰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 必起于燥濕寒暑風雨, 陰陽喜怒, 飮食居處,
氣合而有形, 得藏而有名, 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 多以旦慧晝安, 夕加夜甚, 何也?
伯曰 四時之氣使然.
黃帝曰 願聞四時之氣.
伯曰 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 是氣之常也, 人亦應之.
以一日分爲四時, 朝則爲春, 日中爲夏, 日入爲秋, 夜半爲冬.
朝則人氣始生, 病氣衰, 故旦慧;
日中人氣長, 長則勝邪, 故安;
夕則人氣始衰, 邪氣始生, 故加;
夜半人氣入藏, 邪氣獨居於身, 故甚也.
黃帝曰 其時有反者何也?
伯曰 是不應四時之氣, 藏獨主其病者, 是必以藏氣之所不勝時者甚, 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黃帝曰 治之奈何?
伯曰 順天之時, 而病可與期. 順者爲工, 逆者爲粗.
第二章
黃帝曰 善. 余聞刺有五變, 以主五輸, 願聞其數.
伯曰 人有五藏, 五藏有五變, 五變有五輸, 故五五二十五輸, 以應五時.
黃帝曰 願聞五變.
伯曰 肝爲牡{{).모: 수컷. 빗장.
}}藏, 其色靑, 其時春, 其音角, 其味酸, 其日甲乙.{{) 校釋作 其日甲乙, 其音角, 其味酸.
}}
心爲牡藏, 其色赤, 其時夏, 其日丙丁, 其音徵, 其味苦.
脾爲牝{{).빈: 암컷. 골짜기. 열쇠구멍.
}}藏, 其色黃, 其時長夏, 其日戊己, 其音宮, 其味甘.
肺爲牝藏, 其色白, 其音商, 其時秋, 其日庚辛, 其味辛.{{) 校釋作 其時秋, 其日庚辛, 其音商, 其味辛.
}}
腎爲牝藏, 其色黑, 其時冬, 其日壬癸, 其音羽, 其味鹹, 是爲五變.
第三章
黃帝曰 以主五輸奈何?
藏主冬,{{) 校釋作 伯曰 藏主冬,.
}} 冬刺井;
色主春, 春刺滎;
時主夏, 夏刺輸;
音主長夏, 長夏刺經;
味主秋, 秋刺合. 是謂五變, 以主五輸.
黃帝曰 諸原安合, 以致六輸.
伯曰 原獨不應五時, 以經合之, 以應其數, 故六六三十六輸.
黃帝曰 何謂藏主冬, 時主夏, 音主長夏, 味主秋, 色主春? 願聞其故.
伯曰 病在藏者, 取之井;
病變于色者, 取之滎;
病時間時甚者, 取之輸;
病變于音者, 取之經;
經滿而血者, 病在胃, 及以飮食不節得病者, 取之於合, 故命曰味主合, 是謂五變也.
外 第四十五
第一章
黃帝曰 余聞九鍼九篇, 余親授其調, 頗得其意.
夫九鍼者, 始于一而終於九, 然未得其要道也.
夫九鍼者, 小之則無內, 大之則無外, 深不可爲下, 高不可爲蓋, 恍惚無窮, 流溢無極,
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 然余願 之毫毛, 渾束爲一, 可乎?
伯曰 明乎哉問也! 非獨鍼道焉, 夫治國亦然.
黃帝曰 余願聞鍼道, 非國事也.
伯曰 夫治國者, 夫惟道焉, 非道何可小大深淺 合爲一乎?
第二章
黃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日與月焉, 水與鏡焉, 鼓與響焉.
夫日月之明, 不失其影, 水鏡之察, 不失其形, 鼓響之應, 不後其聲, 動搖則應和, 盡得其情.
黃帝曰 窘乎哉! 昭昭之明不可蔽.
其不可蔽, 不失陰陽也.
合而察之, 切而驗之, 見而得之, 若淸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
五音不彰, 五色不明, 五藏波蕩, 若是則外內相襲, 若鼓之應 , 響之應聲, 影之似形.
故遠者司外 內, 近者司內 外, 是謂陰陽之極, 天地之蓋, 請藏之靈蘭之室, 弗敢使泄也.
五變 第四十六
第一章
黃帝問於少兪曰 余聞百疾之始期也, 必生於風雨寒暑, 循毫毛而入 理,
或復還, 或留止, 或爲風腫汗出, 或爲消 , 或爲寒熱, 或爲留痺, 或爲積聚,
奇邪淫溢, 不可勝數, 願聞其故.
夫同時得病, 或病此, 或病彼, 意者天之爲人生風乎, 何其異也?
少兪曰 夫天之風{{) 校釋作 生風.
}}者, 非以私百姓也, 其行公平正直, 犯者得之, 避者得無殆, 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黃帝曰 一時遇風, 同時得病, 其病各異, 願聞其故.
少兪曰 善乎哉問! 請論以比匠人.
匠人磨斧斤, 礪{{).려: 숫돌. 갈다.
}}刀削 {{).착: 쪼개다. 깍다.
}}材木,
木之陰陽, 尙有堅脆, 堅者不入, 脆者皮弛, 至其交節, 而缺斤斧焉.
夫一木之中, 堅脆不同, 堅者則剛, 脆者易傷, 況其材木之不同, 皮之厚薄, 汁之多少, 而各異邪.
夫木之蚤花先生葉者, 遇春霜烈風, 則花落而葉萎;
久曝大旱, 則脆木薄皮者, 枝條汁少而葉萎, 久陰淫雨, 則薄皮多汁者, 皮潰而 {{).록: 거르다. 새다. 다하다. 젖다.
}};
卒風暴起, 則剛脆之木, 枝折 {{).올: 가지없는 나무. 나무 뭉툭한 모양.
}}傷;
秋霜疾風, 則剛脆之木, 根搖而葉落.
凡此五者, 各有所傷, 況於人乎!
黃帝曰 以人應木, 奈何?
少兪答曰 木之所傷也, 皆傷其枝, 枝之剛脆而堅, 未成傷也.
人之有常病也, 亦因其骨節皮膚 理之不堅固者, 邪之所舍也, 故常爲病也.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 人之善病風厥 汗者, 何以候之?
少兪答曰 肉不堅, 理疏, 則善病風.
黃帝曰 何以候肉之不堅也?
少兪答曰 {{) 校釋作 .
}}肉不堅, 而無分理, 理者粗理, 粗理而皮不緻者,{{) 校釋作 而無分理者, 肉不堅, 膚粗而皮不緻者,.
}} 理疏, 此言其渾然者.
第二節
黃帝曰 人之善病消 者, 何以候之?
少兪答曰 五藏皆柔弱者, 善病消 .
黃帝曰 何以知五藏之柔弱也?
少兪答曰 夫柔弱者, 必有剛强, 剛强多怒, 柔者易傷也.
黃帝曰 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强?
少兪答曰 此人薄皮膚, 而目堅固以深者, 長衝{{) 校釋作 衡.
}}直揚, 其心剛, 剛則多怒,
怒則氣上逆, 中畜積, 血氣逆留, {{).곤: 몸. 볼기. 꽁무니. 넓적다리. 관: 사타구니.
}}皮充肌, 血脈不行, 轉而爲熱, 熱則消肌膚, 故爲消 .
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
第三節
黃帝曰 人之善病寒熱者, 何以候之?
少兪答曰 小骨弱肉者, 善病寒熱.
黃帝曰 何以候骨之小大, 肉之堅脆, 色之不一也?
少兪答曰 骨者, 骨之本也. 大則骨大, 小則骨小.
皮膚薄而其肉無 , 其臂懦{{).유(연,난): 약하다. 나: 부드럽다.
}}懦然, 其地色殆然, 不與其天同色, 汚然獨異, 此其候也.
然後{{) 校釋 無'後'字.
}}臂薄者, 其髓不滿, 故善病寒熱也.
第四節
黃帝曰 何以候人之善病痺者?
少兪答曰 粗理而肉不堅者, 善病痺.
黃帝曰 痺之高下有處乎?
少兪答曰 欲知其高下者, 各視其部.
第五節
黃帝曰 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 何以候之?
少兪答曰 皮膚薄而不澤, 肉不堅而 澤.
如此{{) 校釋作 如此, 則.
}}, 腸胃惡, 惡則邪氣留止, 積聚乃傷{{) 校釋作 作.
}}, 脾胃之間, 寒溫不次,
邪氣稍至, {{).축: 쌓다. 모으다. 蓄同.
}}積留止, 大聚乃起.
第三章
黃帝曰 余聞病形, 已知之矣! 願聞其時.
少兪答曰 先立其年, 以知其時.
時高則起, 時下則殆, 雖不陷下, 當年有衝通, 其病必起, 是謂因形而生病, 五變之紀也.
本藏 第四十七
第一章
黃帝問於 伯曰 人之血氣精神者, 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經脈者, 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 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
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肥 理, 司關闔者也.
志意者, 所以御精神, 收魂魄, 適寒溫, 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 營覆陰陽, 筋骨勁强, 關節淸利矣.
衛氣和則分肉解利, 皮膚調柔, 理緻密矣.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藏不受邪矣.
寒溫和則六府化穀, 風痺不作, 經脈通利, 肢節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五藏者, 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
六府者, 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 無愚智賢不肖, 無以相倚也.
然有其獨盡天壽, 而無邪僻之病, 百年不衰, 雖犯風雨卒寒大暑, 猶有{{) 校釋 無'有'字.
}}弗能害也.
有其不離屛蔽室內, 無 之恐, 然猶不免於病, 何也? 願聞其故.
伯曰 窘乎哉, 問也! 五藏者, 所以參天地, 副陰陽, 而連四時, 化五節者也.
五藏者, 故{{) 校釋作 固.
}}有小大ㆍ高下, 堅脆ㆍ端正ㆍ偏傾者;
六府亦有小大ㆍ長短ㆍ厚薄ㆍ結直ㆍ緩急.
凡此二十五者, 各不同, 或善或惡, 或吉或凶, 請言其方.
第二章
第一節
心小則安, 邪弗能傷, 易傷以憂; 心大則憂不能傷, 易傷于邪.
心高則滿于肺中, 而善忘, 難開以言; 心下則藏外, 易傷于寒, 易恐以言.
心堅則藏安守固; 心脆則善病消 熱中.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 心偏傾則操持不一, 無守司也.
第二節
肺小則少飮, 不病喘喝; 肺大則多飮, 善病 痺ㆍ喉痺ㆍ逆氣.
肺高則上氣, 肩息 ; 肺下則居賁迫肺, 善脅下痛.
肺堅則不病 上氣; 肺脆則苦病消 易傷.
肺端正則和利難傷; 肺偏傾則 偏痛也.
第三節
肝小則藏安, 無脅下之病; 肝大則逼{{).핍: 가까이하다. 닥치다. 핍박하다.
}}胃, 迫咽則苦膈中, 且脅下痛.
肝高則上支賁, 切脅 , 爲息賁; 肝下則逼胃, 脅下空, 脅下空則易受邪.
肝堅則藏安難傷; 肝脆則善病消 易傷.
肝端正則和利難傷; 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第四節
脾小則藏安, 難傷於邪也; 脾大則苦湊 而痛, 不能疾行.
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 脾下則下加于大腸, 下加于大腸, 則藏苦受邪.
脾堅則藏安難傷; 脾脆則善病消 易傷.
脾端正, 則和利難傷; 脾偏傾, 則善滿善脹也.
第五節
腎小則藏安難傷; 腎大則善病腰痛, 不可以 仰, 易傷以邪.
腎高則苦背 痛, 不可以 仰; 腎下則腰尻痛, 不可以 仰, 爲狐疝.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 腎脆則苦{{) 校釋作 善.
}}病消 易傷.
腎端正則和利難傷; 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變者, 人之所苦常病{{) 校釋作 病也.
}}.
第三章
第一節
黃帝曰 何以知其然也?
伯曰 赤色小理者, 心小; 粗理者, 心大.
無 者, 心高; 小短擧者, 心下.
長者, 心下堅{{) 校釋作 心堅.
}}; 弱小以薄者, 心脆.
直下不擧者, 心端正; 倚一方者, 心偏傾也.
第二節
白色小理者, 肺小; 粗理者, 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 肺高; 合腋張脅者, 肺下.
好肩背厚者, 肺堅; 肩背薄者, 肺脆.
背膺厚者, 肺端正; 脅偏疎者, 肺偏傾也.
第三節
靑色小理者, 肝小; 精理者, 肝大.
廣 反 {{).교: 정강이뼈가 발과 붙이있는 부분. 수족이 굳다. 무릎아래.
}}者, 肝高; 合脅兎 者, 肝下.
脅好者, 肝堅; 脅骨弱者, 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 肝端正; 脅骨偏擧者, 肝偏傾也.
第四節
黃色小理者, 脾小; 粗理者, 脾大.
揭脣者, 脾高; 脣下縱者, 脾下.
脣堅者, 脾堅; 脣大而不堅者, 脾脆.
脣上下好者, 脾端正; 脣偏擧者, 脾偏傾也.
第五節
黑色小理者, 腎小; 粗理者, 腎大.
高耳{{) 校釋作 耳高.
}}者, 腎高; 耳後陷者, 腎下.
耳堅者, 腎堅; 耳薄不堅者, 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 腎端正; 耳偏高者, 腎偏傾也.
凡此諸變者, 持則安, 減則病也.
第六節
帝曰 善. 然非余之所問也.
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 至盡天壽,
雖有深憂大恐, 之志, 猶不能減{{) 校釋作 惑.
}}也, 甚寒大熱, 不能傷也;
其有不離屛蔽室內, 又無 之恐, 然不免於病者, 何也? 願聞其故.
伯曰 五藏六府, 邪之舍也, 請言其故.
五藏皆小者, 少病, 苦 心, 大愁憂;
五藏皆大者, 緩于事, 難使以憂.
五藏皆高者, 好高擧措;
五藏皆下者, 好出人下.
五藏皆堅者, 無病;
五藏皆脆者, 不離于病.
五藏皆端正者, 和利得人心;
五藏皆偏傾者, 邪心而善盜, 不可以爲人平, 反覆言語也.
第四章
第一節
黃帝曰 願聞六府之應.
伯答曰 肺合大腸, 大腸者, 皮其應;
心合小腸, 小腸者, 脈其應;
肝合膽, 膽者, 筋其應;
脾合胃, 胃者, 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 理毫毛其應.
第二節
黃帝曰 應之奈何?
伯曰 肺應皮. 皮厚者, 大腸厚; 皮薄者, 大腸薄;
皮緩腹裏大者, 大腸大{{) 校釋作 緩.
}}而長; 皮急者, 大腸急而短;
皮滑者, 大腸直; 皮肉不相離者, 大腸結.
第三節
心應脈. 皮厚者, 脈厚, 脈厚者, 小腸厚; 皮薄者, 脈薄, 脈薄者, 小腸薄;
皮緩者, 脈緩, 脈緩者, 小腸大而長; 皮薄而脈沖小者, 小腸小而短;
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 小腸結.
第四節
脾應肉. 肉 堅大者, 胃厚; 肉 {{).마: 그런가. 작다.
}}者, 胃薄.
肉 小而 者, 胃不堅; 肉 不稱身者, 胃下, 胃下者, 下管約不利.
肉 不堅者, 胃緩; 肉 無小裏{{) 校釋作 果.
}}累者, 胃急.
肉 多少裏累者, 胃結, 胃結者, 上管約不利也.
第五節
肝應爪. 爪厚色黃者, 膽厚; 爪薄色紅者, 膽薄.
爪堅色靑{{) 校釋作 紅.
}}者, 膽急; 爪濡色赤者, 膽緩.
爪直色白無約{{) 校釋作 紋.
}}者, 膽直; 爪惡色黑多紋者, 膽結也.
第六節
腎應骨. 密理厚皮者, 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 三焦膀胱薄.
疏 理者, 三焦ㆍ膀胱緩; 皮急而無毫毛者, 三焦ㆍ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 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 三焦ㆍ膀胱結也.
第七節
黃帝曰 厚薄美惡皆有形, 願聞其所病.
伯答曰 視其外應, 以知其內藏, 則知所病矣.
禁服 第四十八
第一章
雷公問於黃帝曰 細子得受業, 通於九鍼六十篇,
旦暮勤服之, 近者編絶, 久者簡垢, 然尙諷誦弗置, 未盡解於意矣.
≪外 ≫言渾束爲一, 未知所謂也.
夫大則無外, 小則無內, 大小無極, 高下無度, 束之奈何?
士之才力, 或有厚薄, 智慮 淺, 不能博大深奧, 自强于學若細子,
細子恐其散于後世, 絶于子孫, 敢問約之奈何?
黃帝曰 善乎哉問也! 此先師之所禁, 坐私傳之也, 割臂 {{).삽: 마시다. 합: 맛보다.
}}血之盟也, 子若欲得之, 何不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 請聞命于是也.
乃齋宿三日而請曰 敢問今日正陽, 細子願以受盟.
黃帝乃與俱入齋室, 割臂 血.
黃帝親祝曰 今日正陽, 血傳方, 有敢背此言者, 反{{) 校釋作 必.
}}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 細子受之.
黃帝乃左握其手, 右授之書,
曰 愼之愼之, 吾爲子言之.
第二章
凡刺之理, 經脈爲始, 營其所行, 知其度量, 內刺{{) 校釋作 次.
}}五藏, 外刺{{) 校釋作 別.
}}六府,
審察衛氣, 爲百病母, 調諸{{) 校釋作 其.
}}虛實, 虛實乃止, 寫其血絡, 血盡不殆矣.
雷公曰 此皆細子之所以通, 未知其所約也.
第三章
黃帝曰 夫約方者, 猶約囊也, 囊滿而弗約, 則輸泄, 方成弗約, 則神與弗俱.
雷公曰 願爲下材者, 勿滿而約之.
黃帝曰 未滿而知約之, 以爲工, 不可以爲天下師.
雷公曰 願聞爲工.
第四章
第一節
黃帝曰 寸口主中, 人迎主外, 兩者相應, 俱往俱來, 若引繩大小齊等.
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寸口微大, 如是者名曰平人.
第二節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病在足少陽, 一倍而躁, 在手少陽.
人迎二倍, 病在足太陽, 二倍而躁, 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倍, 病在足陽明, 三倍而躁, 病在手陽明.
盛則爲熱, 虛則爲寒, 緊則爲痛痺, 代則乍甚乍間.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緊痛則取之分肉, 代則取{{) 校釋作 取之.
}}血絡具{{) 校釋作 且.
}}飮藥,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名曰經刺.
人迎四倍者,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溢陽爲外格, 死不治.
必審按其本末, 察其寒熱, 以驗其藏府之病.
第三節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 病在足厥陰, 一倍而躁, 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 病在足少陰, 二倍而躁, 在手少陰.
寸口三倍, 病在足太陰, 三倍而躁, 在手太陰.
盛則脹滿, 寒中食不化, 虛則熱中, 出 , 少氣, 溺色變, 緊則痛痺, 代則乍痛乍止.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緊則先刺而後灸之, 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
陷下則徒灸之, 陷下者, 脈血結于中, 中有著血, 血寒, 故宜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寸口四倍者, 名曰內關, 內關者, 且大且數, 死不治.
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 以驗其藏府之病.
第五章
通其營輸, 乃可傳于大數.
大數曰 盛則徒寫之, 虛則徒補之, 緊則灸刺且飮藥, 陷下則徒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所謂經治者, 飮藥, 亦曰{{) 校釋作 用.
}}灸刺.
脈急則引, 脈大以弱, 則欲安靜, 用力無勞也.
五色 第四十九
第一章
第一節
雷公問於黃帝曰 五色獨決于明堂乎? 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黃帝曰 明堂者鼻也, 闕者眉間也, 庭者顔也, 蕃者頰側也, 蔽者耳門也.
其間欲方大, 去之十步, 皆見于外, 如是者壽, 必中百歲.
雷公曰 五官之辨奈何?
黃帝曰 明堂骨高以起, 平以直, 五藏次于中央, 六府挾其兩側, 首面上于闕庭, 王宮在于下極.
五藏安于 中, 眞色以致, 病色不見, 明堂潤澤以淸, 五官惡得無辨乎.
雷公曰 其不辨者, 可得聞乎?
黃帝曰 五色之見也, 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 必不免於病矣.
其色部乘襲者, 雖病甚, 不死矣.
雷公曰 官五色奈何?
黃帝曰 靑黑爲痛, 黃赤爲熱, 白爲寒, 是謂五官.
第二節
雷公曰 病之益甚與其方衰, 如何?
黃帝曰 外內皆在焉.
切其脈口, 滑小緊以沈者, 病益甚, 在中; 人迎氣大緊以浮者, 其病益甚, 在外.
其脈口浮滑者, 病日進{{) 校釋作 損.
}}; 人迎沈而滑者, 病日損.
其脈口滑以沈者, 病日進, 在內; 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 其病日進, 在外.
脈之浮沈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 病難已.
病之在藏, 沈而大者, 易已, 小爲逆; 病{{) 校釋作 病之.
}}在府, 浮而大者, 其病易已.
人迎盛堅者, 傷於寒; 氣口甚{{) 校釋作 盛.
}}堅者, 傷於食.
第三節
雷公曰 以色言病之間甚, 奈何?
黃帝曰 其色 以明, 沈夭者爲甚, 其色上行者, 病益甚, 其色下行, 如雲徹散者, 病方已.
五色各有藏部, 有外部, 有內部也.
色從外部走內部者, 其病從外走內; 其色從內走外者, 其病從內走外.
病生於內者, 先治其陰, 後治其陽, 反者益甚; 其病生於陽者, 先治其外, 後治其內, 反者益甚.
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 病從外來, 目有所見, 志有所惡, 此陽氣之幷也, 可變而已.
第四節
雷公曰 小子聞風者, 百病之始也, 厥逆者, 寒濕之起也, 別之奈何?
黃帝曰 常候闕中, 薄澤爲風, 沖{{) 校釋作 衝.
}}濁爲痺, 在地爲厥, 此其常也, 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 人不病卒死, 何以知之?
黃帝曰 大氣入于藏府者, 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 病小愈而卒死者, 何以知之?
黃帝曰 赤色出兩 , 大如母指者, 病雖小愈, 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 大如母指, 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曰 善哉! 其死有期乎?
黃帝曰 察色以言其時.
第二章
第一節
雷公曰 善乎, 願卒聞之.
黃帝曰 庭者, 首面也;
闕上者, 咽喉也; 闕中者, 肺也; 下極者, 心也;
直下者, 肝也; 肝左者, 膽也;
下者, 脾也; 方上者, 胃也;
中央者, 大腸也; 挾大腸者, 腎也; 當腎者, 臍也;
面王以上者, 小腸也; 面王以下者, 膀胱子處也;
者, 肩也; 後者, 臂也; 臂下者, 手也;
目內 上者, 膺乳也;
挾繩而上者, 背也;
循牙車以下者, 股也; 中央者, 膝也; 膝以下者, 脛也; 當脛以下者, 足也;
巨分者, 股裏也; 巨屈者, 膝 也.
此五藏六府肢節之部也.
第二節
各有部分, 有部分, 用陰和陽, 用陽和陰, 當明部分, 萬擧萬當.
能別左右, 是謂大道, 男女異位, 故曰陰陽, 審察澤夭, 謂之良工.
沈濁爲內, 浮澤爲外, 黃赤爲風, 靑黑爲痛, 白爲寒, 黃而膏潤爲膿, 赤甚者爲血,
痛甚爲攣, 寒甚爲皮不仁.
五色各見其部, 察其浮沈, 以知淺深;
察其澤夭, 以觀成敗;
察其散搏, 以知遠近{{) 校釋作 近遠.
}};
視色上下, 以知病處;
積神於心, 以知往今.
故相氣不微, 不知是非; 屬意勿去, 乃知新故.
色明不 , 沈夭爲甚; 不明不澤, 其病不甚.
其色散駒駒然, 未有聚; 其病散而氣痛, 聚未成也.
腎乘心, 心先病, 腎爲應, 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于面王, 爲小腹痛, 下爲卵痛.
其 直爲莖痛, 高爲本, 下爲首, 狐疝 陰之屬也.
女子在于面王, 爲膀胱ㆍ子處之病, 散爲痛, 搏爲聚.
方員左右, 各如其色形.
其隨而下至 爲淫, 有潤如膏狀, 爲暴食不潔.
左爲左, 右爲右, 其色有邪, 聚散而不端, 面色所指者也.
色者, 靑黑赤白黃, 皆端滿有別鄕. 別鄕赤者, 其色赤{{) 校釋作 亦.
}}大如楡莢, 在面王爲不日{{) 校釋作 月.
}}.
其色上銳, 首空上向; 下銳下向, 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藏, 靑爲肝, 赤爲心, 白爲肺, 黃爲脾, 黑爲腎.
肝合筋, 心合脈, 肺合皮, 脾合肉, 腎合骨也.
論勇 第五十
第一章
黃帝問於少兪曰 有人於此, 竝行竝立, 其年之長少等也, 衣之厚薄均也,
卒然遇烈風暴雨, 或病或不病, 或皆病, 或皆不病, 其故何也?
少兪曰 帝問何急?
黃帝曰 願盡聞之.
少兪曰 春靑{{) 校釋作 溫.
}}風, 夏陽風, 秋凉風, 冬寒風, 凡此四時之風者, 其所病各不同形.
黃帝曰 四時之風, 病人如何?
少兪曰 黃色薄皮弱肉者, 不勝春之虛風;
白色薄皮弱肉者, 不勝夏之虛風;
靑色薄皮弱肉{{) 校釋作 弱肉者.
}}, 不勝秋之虛風;
赤色薄皮弱肉{{) 校釋作 弱肉者.
}}, 不勝冬之虛風也.
黃帝曰 黑色不病乎?
少兪曰 黑色而皮厚肉堅, 固不傷於四時之風.
其皮薄而肉不堅, 色不一者, 長夏至而有虛風者, 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堅者, 長夏至而有虛風, 不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堅者, 必重感于寒, 外內皆然, 乃病.
黃帝曰 善.
第二章
黃帝曰 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 非勇怯之分也.
夫勇士之不忍痛者, 見難則前, 見痛則止;
夫怯士之忍痛者, 聞難則恐, 遇痛不動.
夫勇士之忍痛者, 見難不恐, 遇痛不動;
夫怯士之不忍痛者, 見難與痛, 目轉面 {{).혜: 눈 흘기는 모양. 돌아보다. 쉬지않고 힘쓰는 모양.
}}, 恐不能言, 失氣驚{{) 校釋作 驚悸.
}}, 顔色變化, 乍死乍生.
余見其然也, 不知其何由, 願聞其故.
少兪曰 夫忍痛與不忍痛者, 皮膚之薄厚, 肌肉之堅脆, 緩急之分也, 非勇怯之謂也.
黃帝曰 願聞勇怯之所由然.
少兪曰 勇士者, 目深以固, 長衡直揚,
三焦理橫, 其心端直, 其肝大以堅, 其膽滿以傍,
怒則氣盛而 張, 肝擧而膽橫, 裂而目揚, 毛起而面蒼, 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黃帝曰 願聞怯士之所由然.
少兪曰 怯士者, 目大而不減,
陰陽相失, 其焦理縱, 短而小, 肝系緩, 其膽不滿而縱, 腸胃挺, 脅下空,
雖方大怒, 氣不能滿其 , 肝肺雖擧, 氣衰復下, 故不能久怒, 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第三章
黃帝曰 怯士之得酒, 怒不避勇士者, 何藏使然?
少兪曰 酒者, 水穀之精, 熟穀之液也, 其氣慓悍.
其入于胃中, 則胃脹, 氣上逆, 滿於 中, 肝浮膽橫, 當是之時, 固比于勇士, 氣衰則悔.
與勇士同類, 不知避{{) 校釋作 爲.
}}之, 名曰酒悖{{).패(발): 어지럽다. 거스르다. 굳세다.
}}也.
背 第五十一
黃帝問於 伯曰 願聞五藏之 , 出於背者.
伯曰 中大 在 骨之端,
肺 在三焦之間{{) 校釋作 椎之傍.
}},
心 在五焦之間{{) 校釋作 椎之傍.
}},
膈 在七焦之間{{) 校釋作 椎之傍.
}},
肝 在九焦之間{{) 校釋作 椎之傍.
}},
脾 在十一焦之間{{) 校釋作 椎之傍.
}},
腎 在十四焦之間{{) 校釋作 椎之傍.
}},
皆挾脊相去三寸所, 則欲得而驗之, 按其處, 應在中而痛解, 乃其 也.
灸之則可, 刺之則不可.
氣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以火補者, 毋吹其火, 須自滅也;
以火寫者, 疾吹其火, 傳其艾, 須其火滅也.
衛氣 第五十二
第一章
黃帝曰 五藏者, 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六府者, 所以受水穀而化行{{) 校釋作 行化.
}}物者也.
其氣內于五藏, 而外絡肢節.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 爲衛氣; 其精氣之行于經者, 爲營氣.
陰陽相隨, 外內相貫, 如環之無端, 亭亭淳淳乎, 孰能窮之.
然其分別陰陽, 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
能別陰陽十二經者, 知病之所生.
候{{) 校釋作 知候.
}}虛實之所在者, 能得病之高下.
知六府之氣街者, 能知解結契{{).계: 계약하다. 맞추다. 겁내다. 설: 인명. 결: 이지러지다. 새기다. 끊다.
}}紹{{).소: 잇다. 얽다. 소개하다.
}}于門戶.
能知虛石{{) 校釋作 實.
}}之堅軟者, 知補寫之所在.
能知六經之標本者, 可以無惑于天下.
第二章
伯曰 博哉, 聖帝之論! 臣請盡意悉言之.
足太陽之本, 在 以上五寸中, 標在兩絡命門, 命門者, 目也.
足少陽之本, 在竅陰之間, 標在 籠之前, 籠者, 耳也.
足少陰之本, 在內 下上三寸中, 標在背 與舌下兩脈也.
足厥陰之本, 在行間上五寸所, 標在背 也.
足陽明之本, 在 兌, 標在人迎頰挾 也.
足太陰之本, 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 標在背 與舌本也.
手太陽之本, 在外 之後, 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少陽之本, 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 標在耳後上角下外 也.
手陽明之本, 在 骨中, 上至別陽, 標在顔下合鉗上也.
手太陰之本, 在寸口之中, 標在腋內動也.
手少陰之本, 在銳骨之端, 標在背 也.
手心主之本, 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 標在腋下下{{) 校釋作 下.
}}三寸也.
凡候此者, 下虛則厥, 下盛則熱, 上虛則眩, 上盛則熱痛.
故石{{) 校釋作 實.
}}者絶而止之, 虛者引而起之.
第三章
請言氣街, 氣有街, 腹氣有街, 頭氣有街, 脛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 止之于腦;
氣在 者, 止之膺與背 ;
氣在腹者, 止之背 與衝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
氣在脛者, 止之于氣街, 與承山ㆍ 上以下.
取此者, 用毫鍼, 必先按而在久, 應於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 頭痛眩 , 腹痛中滿暴脹, 及有新積.
痛可移者, 易已也; 積不痛, 難已也.
論痛 第五十三
第一節
黃帝問於少兪曰 筋骨之强弱, 肌肉之堅脆, 皮膚之厚薄, 理之疏密, 各不同, 其于鍼石火 之痛何如?
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 其於毒藥何如? 願盡聞之.
少兪曰 人之骨强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 其于鍼石之痛, 火 亦然.
黃帝曰 其耐火 者, 何以知之?
少兪答曰 加以黑色而美骨者, 耐火 .
黃帝曰 其不耐鍼石之痛者, 何以知之?
少兪曰 堅肉薄皮者, 不耐鍼石之痛, 于火 亦然.
第二節
黃帝曰 人之病, 或同時而傷, 或易已, 或難已, 其故何如?
少兪曰 同時而傷, 其身多熱者易已, 多寒者難已.
第三節
黃帝曰 人之勝毒, 何以知之?
少兪曰 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 皆勝毒; 故其瘦而薄胃者, 皆不勝毒也.
天年 第五十四
第一章
黃帝問於 伯曰 願聞人之始生, 何氣築爲基, 何立而爲楯{{).순: 난간. 방패. 상여.
}}, 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
伯曰 以母爲基, 以父爲楯, 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 何者爲神?
伯曰 血氣已和, 滎衛已通, 五藏已成, 神氣舍心, 魂魄畢具, 乃成爲人.
第二章
黃帝曰 人之壽夭各不同, 或夭壽, 或卒死, 或病久, 願聞其道.
伯曰 五藏堅固, 血脈和調, 肌肉解利, 皮膚緻密,
營衛之行, 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 氣以度行,
六府化穀, 津液布揚, 各如其常, 故能長久.
黃帝曰 人之壽百歲而死, 何以致之?
伯曰 使道隧以長, 基牆高以方, 通調營衛, 三部三里起, 骨高肉滿, 百歲乃得終.
第三章
黃帝曰 其氣之盛衰, 以至其死, 可得聞乎?
伯曰 人生十歲, 五藏始定, 血氣已通, 其氣在下, 故好走.
二十歲, 血氣始盛, 肌肉方長, 故好趨{{).추: 달아나다. 가다. 향하다. 나아가다. 촉: 빠르다. 재촉하다.
}}.
三十歲, 五藏大定, 肌肉堅固, 血氣盛滿, 故好步.
四十歲, 五藏六府十二經脈, 皆大盛以平定, 理始疏, 榮華頹落, 髮頗斑白, 平盛不搖, 故好坐.
五十歲, 肝氣始衰, 肝葉始薄, 膽汁始滅, 目始不明.
六十歲, 心氣始衰, 苦憂悲, 血氣懈惰, 故好臥.
七十歲, 脾氣虛, 皮膚枯.
八十歲, 肺氣衰, 魄離, 故言善 .
九十歲, 腎氣焦, 四藏經脈空虛.
百歲, 五藏皆虛, 神氣皆去, 形骸獨居而終矣.
第四章
黃帝曰 其不能終壽而死者, 何如?
伯曰 其五藏皆不堅, 使道不長, 空外以張, 喘息暴疾,
又卑基牆, 薄脈少血, 其肉不石, 數中風寒,
血氣虛, 脈不通, 眞邪相攻, 亂而相引, 故中壽而盡也.
逆順 第五十五
第一章
黃帝問於伯高曰 余聞氣有逆順, 脈有盛衰, 刺有大約, 可得聞乎?
伯高曰 氣之逆順者, 所以應天地ㆍ陰陽ㆍ四時ㆍ五行也.
脈之盛衰者, 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 校釋作 不足也.
}}
刺之大約者, 必明知病之可刺, 與其未可刺, 與其已不可刺也.
第二章
黃帝曰 候之奈何?
伯高曰 ≪兵法≫曰 無迎逢逢之氣, 無擊堂堂之陳.
≪刺法≫曰 無刺 {{).혹: 불 일어나다. 활활타다. 효: 불김. 햇빛에 쬐다. 고: 말리다.
}} 之熱, 無刺 之汗, 無刺渾渾之脈, 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曰 候其可刺奈何?
伯高曰 上工, 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 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 刺其已衰者也.
下工, 刺其方襲者也, 與其形之盛者也, 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故曰 方其盛也, 勿敢毁傷, 刺其已衰, 事必大昌.
故曰 "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此之謂也.
五味 第五十六
黃帝曰 願聞穀氣有五味, 其入五藏, 分別奈何?
伯高曰 胃者, 五藏六府之海也, 水穀皆入于胃, 五藏六府皆稟氣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 穀味酸, 先走肝,
穀味苦, 先走心,
穀味甘, 先走脾,
穀味辛, 先走肺,
穀味鹹, 先走腎.
穀氣津液已行, 營衛大通, 乃化糟粕, 以次傳下.
黃帝曰 營衛之行奈何?
伯高曰 穀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漑五藏, 別出兩行, 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 積于 中, 命曰氣海, 出於肺, 循喉咽, 故呼則出, 吸則入.
天地之精氣, 其大數常出三入一, 故穀不入, 半日則氣衰, 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曰 穀之五味, 可得聞乎?
伯高曰 請盡言之. 五穀, {{).갱: 메벼. 粳同.
}}米甘, 麻酸, 大豆鹹, 麥苦, 黃黍辛.
五果, 棗甘, 李酸, 栗鹹, 杏苦, 桃辛.
五畜, 牛甘, 犬酸, 鹹, 羊苦, 辛.
五菜, 葵{{).규: 아욱. 해바라기.
}}甘, 酸, 藿鹹, 苦, 蔥辛.
五色, 黃色宜甘, 靑色宜酸, 黑色宜鹹, 赤色宜苦, 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 各有所宜.
五宜, 所言五色{{) 校釋作 宜.
}}者, 脾病者, 宜食 米飯牛肉棗葵;
心病者, 宜食麥羊肉杏 ;
腎病者, 宜食大豆黃卷 肉栗藿;
肝病者, 宜食麻犬肉李 ;
肺病者, 宜食黃黍 肉桃蔥.
五禁, 肝病禁辛, 心病禁鹹, 脾病禁酸, 腎病禁甘, 肺病禁苦.
肝色靑, 宜食甘, 米飯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 宜食酸, 犬肉麻李 皆酸.
脾色黃, 宜食鹹, 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肺色白, 宜食苦, 麥羊肉杏 皆苦.
腎色黑, 宜食辛, 黃黍 肉桃蔥皆辛.
水脹 第五十七
第一節
黃帝問於 伯曰 水與膚脹, 鼓脹, 腸覃{{).담: 미치다(及). 뻗다. 깊고 넓다. 염(심): 날이 서다.
}}, 石 , 石水, 何以別之?
伯答曰 水始起也, 目 {{).과: 비다. 구멍. 둥우리.
}}上微腫, 如新臥起之狀,
其頸脈動, 時 , 陰股間寒, 足脛 {{).종: 다리가 붓다.
}},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 隨手而起, 如 水之狀, 此其候也.
第二節
黃帝曰 膚脹何以候之?
伯曰 膚脹者, 寒氣客于皮膚之間, {{).공: 북소리 진동하다.
}} 然不堅,
腹大, 身盡腫, 皮厚, 按其腹, {{).요: 움펑눈. 아득하다. 깊다. 면: 아프다.
}}而不起, 腹色不變, 此其候也.
第三節
鼓脹何如?
伯曰 腹脹身皆大, 大與膚脹等也, 色蒼黃, 腹筋起, 此其候也.
第四節
腸覃何如?
伯曰 寒氣客于腸外, 與衛氣相搏, 氣不得營, 因有所繫, 癖{{).벽: 積病. 버릇.
}}而內著, 惡氣乃起, {{).식: 혹. 군살.
}}肉乃生.
其始生也, 大如 卵, 稍以益大, 至其成{{) 校釋作 至其成也, .
}}如懷子之狀, 久者離歲,
按之則堅, 推之則移, 月事以時下, 此其候也.
第五節
石 何如?
伯曰 石 生于胞中, 寒氣客于子門, 子門閉塞, 氣不得通,
惡血當寫不寫, 以留止, 日以益大, 狀如懷子, 月事不以時下, 皆生于女子, 可導而下.
第六節
黃帝曰 膚脹鼓脹, 可刺邪?
伯曰 先寫其脹之血絡, 後調其經, 刺去其血絡也.
賊風 第五十八
第一章
黃帝曰 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 令人病焉,
今有其不離屛蔽, 不出室穴之中, 卒然病者, 非不{{) 校釋作 必.
}}離賊風邪氣, 其故何也?
伯曰 此皆嘗有所傷于濕氣, 藏于血脈之中, 分肉之間, 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墮墜, 惡血在內而不去.
卒然喜怒不節, 飮食不適, 寒溫不時, 理閉而不通.
其開而遇風寒, 則血氣凝結, 與故邪相襲, 則爲寒痺.
其有熱則汗出, 汗出則受風, 雖不遇賊風邪氣, 必有因加而發焉.
第二章
黃帝曰 今夫子之所言者, 皆病人之所自知也.
其毋所遇邪氣, 又毋 之所志, 卒然而病者, 其故何也? 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伯曰 此亦有故, 邪留而未發, 因而志有所惡, 及有所慕, 血氣內亂, 兩氣相搏.
其所從來者微, 視之不見, 聽而不聞, 故似鬼神.
黃帝曰 其祝而已者, 其故何也?
伯曰 先巫者, 因知百病之勝, 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 可祝而已也.
衛氣失常 第五十九
第一章
黃帝曰 衛氣之留於腹中, 積不行, 苑蘊不得常所, 使人肢脅胃中滿, 喘呼逆息者, 何以去之?
伯高曰 其氣積于 中者, 上取之;
積于腹中者, 下取之;
上下皆滿者, 傍取之.
黃帝曰 取之奈何?
伯高對曰 積于上{{) 校釋作 上者.
}}, 寫大{{) 校釋作 人.
}}迎ㆍ天突ㆍ喉中;
積于下者, 寫三里與氣街;
上下皆滿者, 上下取之, 與季脅之下一寸;
重者, 足取之, 診視其脈大而弦急, 及絶不至者, 及腹皮急甚者, 不可刺也.
黃帝曰 善.
第二章
黃帝問於伯高曰 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
伯高曰 色起兩眉薄澤者, 病在皮;
脣色靑黃赤白黑者, 病在肌肉;
營氣 {{) 校釋作 濡.
}}然者, 病在血氣;
目色靑黃赤白黑者, 病在筋;
耳焦枯受塵垢, 病在骨.
黃帝曰 病形何如, 取之奈何?
伯高曰 夫百病變化, 不可勝數, 然皮有部, 肉有柱, 血氣有輸, 骨有屬.
黃帝曰 願聞其故.
伯高曰 皮之部, 輸于四末.
肉之柱, 在臂脛諸陽分肉之間, 與足少陰分間.
血氣之輸, 輸于諸絡, 氣血留居, 則盛而起.
筋部無陰無陽, 無左無右, 候病所在.
骨之屬者, 骨空之所以受益{{) 校釋作 液.
}}而益腦髓者也.
黃帝曰 取之奈何?
伯高曰 夫病變化, 浮沈深淺, 不可勝窮, 各在其處.
病間者淺之, 甚者深之, 間者小之, 甚者衆之, 隨變而調氣, 故曰上工.
第三章
黃帝問於伯高曰 人之肥瘦大小寒溫, 有老壯少小, 別之奈何?
伯高對曰 人年五十已上爲老, 二{{) 校釋作 三.
}}十已上爲壯, 十八已上爲少, 六歲已上爲小.
黃帝曰 何以度知其肥瘦?
伯高曰 人有肥{{) 校釋作 脂.
}}有膏有肉.
黃帝曰 別此奈何?
伯高曰 肉堅, 皮滿者, 肥{{) 校釋作 脂.
}};
肉不堅, 皮緩者, 膏;
皮肉不相離者, 肉.
黃帝曰 身之寒溫何如?
伯高曰 膏者其肉 , 而粗理者身寒, 細理者身熱.
脂者其肉堅, 細理者熱, 粗理者寒.
黃帝曰 其肥瘦大小奈何?
伯高曰 膏者, 多氣而皮縱緩, 故能縱腹垂 {{).유: 아랫배 살찌다. 살찌다. 비옥한 땅.
}}.
肉者, 身體容大.
脂者, 其身收小.
黃帝曰 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 膏者多氣, 多氣者熱, 熱者耐寒.
肉者, 多血則充形, 充形則平.
脂者, 其血淸, 氣滑少, 故不能大. 此別于衆人者也.
黃帝曰 衆人奈何?
伯高曰 衆人皮肉脂膏不相加也, 血與氣不能相多, 故其形不小不大, 各自稱其身, 命曰衆人.
黃帝曰 善. 治之奈何?
伯高曰 必先別其三形, 血之多少, 氣之淸濁, 而後調之, 治無失常經.
是故膏人, 縱腹垂 ;
肉人者, 上下容大;
脂人者, 雖脂不能大者.
玉版 第六十
第一章
黃帝曰 余以小鍼爲細物也, 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 下合之于地, 中合之于人,
余以爲過鍼之意矣, 願聞其故.
伯曰 何物大於天乎?
夫大于鍼者, 惟五兵者焉. 五兵者, 死之備也, 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 天地之鎭也, 其不可不參乎?
夫治民者, 亦唯鍼焉.
夫鍼之與五兵, 其孰小乎?
第二章
黃帝曰 病之生時, 有喜怒不測, 飮食不節, 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 營氣不行, 乃發爲癰疽.
陰陽不通, 兩熱相搏, 乃化爲膿, 小鍼能取之乎?
伯曰 聖人不能使化者, 爲之邪不可留也.
故兩軍相當, 旗幟相望, 白刃陳于中野者, 此非一日之謀也;
能使其民, 令行禁止, 士卒無白刃之難者, 非一日之敎也, 須臾之得也.
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 膿血之聚者, 不亦離道遠乎!
夫癰疽之生, 膿血之成也, 不從天下, 不從地出, 積微之所生也.
故聖人自治于未有形也, 愚者遭其已成也.
黃帝曰 其已形, 不予遭, 膿已成, 不予見, 爲之奈何?
伯曰 膿已成, 十死一生, 故聖人弗使已成, 而明爲良方,
著之竹帛, 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 無有終時者, 爲其不予遭也.
黃帝曰 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 不導之以小鍼治乎?
伯曰 以小治小者其功小, 以大治大者多害, 故其已成膿血者, 其唯 石 鋒之所取也.
第三章
黃帝曰 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伯曰 其在逆順焉.
黃帝曰 願聞逆順.
伯曰 以爲傷者, 其白眼靑黑, 眼小, 是一逆也;
內藥而嘔者{{) 校釋 無'者'字.
}}, 是二逆也;
腹痛ㆍ渴甚, 是三逆也;
肩項中不便, 是四逆也;
音嘶{{).시: 목메다. 목쉬다. 울다.
}}色脫, 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爲順矣.
黃帝曰 諸病皆有逆順, 可得聞乎?
伯曰 腹脹身熱脈大, 是一逆也;
腹鳴而滿, 四肢淸, 泄, 其脈大, 是二逆也;
而不止, 脈大, 是三逆也;
咳且 血脫形, 其脈小勁, 是四逆也;
脫形, 身熱, 脈小以疾, 是謂五逆也. 如是者, 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脹, 四末淸, 脫形, 泄甚, 是一逆也;
腹脹便血, 其脈大, 時絶, 是二逆也;
血, 形肉脫, 脈搏, 是三逆也;
嘔血, 滿引背, 脈小而疾, 是四逆也;
嘔, 腹脹且 泄, 其脈絶, 是五逆也. 如是者, 不及一時而死矣.
工不察此者而刺之, 是謂逆治.
第四章
黃帝曰 夫子之言鍼甚駿, 以配天地, 上數天文, 下度地紀,
內別五藏, 外次六府, 經脈二十八會, 盡有周紀, 能殺生人, 不能起死者, 子能反之乎?
伯曰 能殺生人, 不能起死者也.
黃帝曰 余聞之, 則爲不仁, 然願聞其道, 弗行於人.
伯曰 是明道也, 其必然也, 其如刀劒之可以殺人, 如飮酒使人醉也, 雖勿診, 猶可知矣.
黃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人之所受氣者, 穀也. 穀之所注者, 胃也. 胃者, 水穀氣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 天下也.
胃之所出氣血者, 經隧也. 經隧者, 五藏六府之大絡也, 迎而奪之而已矣.
黃帝曰 上下有數乎?
伯曰 迎之五里, 中道而止, 五至而已, 五往而藏之氣盡矣, 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
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 非能絶其命而傾其壽者也.
黃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규: 엿보다. 언뜻 보다.
}}門而刺之者, 死于家中, 入門而刺之者, 死于堂上.
黃帝曰 善乎方, 明哉道, 請著之玉版, 以爲重寶, 傳之後世, 以爲刺禁, 令民勿敢犯也.
五禁 第六十一
第一節
黃帝問于 伯曰 余聞刺有五禁, 何謂五禁?
伯曰 禁其不可刺也.
黃帝曰 余聞刺有五奪.
伯曰 無寫其不可奪者也.
黃帝曰 余聞刺有五過.
伯曰 補寫無過其度.
黃帝曰 余聞刺有五逆.
伯曰 病與脈相逆, 命曰五逆.
黃帝曰 余聞刺有九宜.
伯曰 明知九鍼之論, 是謂九宜.
第二節
黃帝曰 何謂五禁? 願聞其不可刺之時.
伯曰 甲乙日自乘, 無刺頭, 無發 {{).몽: 청맹과니. 어둡다. 사리에 어둡다. 어리석다.
}}于耳內.
丙丁日自乘, 無振埃于肩喉廉泉.
戊己日自乘四季, 無刺腹去爪寫水.
庚辛日自乘, 無刺關節于股膝.
壬癸日自乘, 無刺足脛, 是謂五禁.
第三節
黃帝曰 何謂五奪?
伯曰 形肉已奪, 是一奪也;
大奪血之後, 是二奪也;
大汗出之後, 是三奪也;
大泄之後, 是四奪也;
新産及大血之後, 是五奪也. 此皆不可寫.
第四節
黃帝曰 何謂五逆?
伯曰 熱病脈靜, 汗已出, 脈盛躁, 是一逆也;
病泄脈洪大, 是二逆也;
著痺不移, 肉破, 身熱, 脈偏絶, 是三逆也;
淫而奪形, 身熱, 色夭然白, 及後下血 , 血 篤重, 是謂{{) 校釋作 是.
}}四逆也;
寒熱奪形, 脈堅搏, 是謂{{) 校釋作 是.
}}五逆也.
動 第六十二
第一章
黃帝曰 經脈十二, 而手太陰足少陰ㆍ陽明, 獨動不休, 何也?
伯曰 是{{) 校釋作 足陽.
}}明胃脈也.
第二章
胃爲五藏六府之海, 其淸氣上注于肺, 肺氣從太陰而行之,
其行也, 以息往來, 故人一呼, 脈再動, 一吸, 脈亦再動, 呼吸不已, 故動而不止.
黃帝曰 氣之過于寸口也, 上十焉息? 下八焉伏? 何道從還? 不知其極.
伯曰 氣之離藏也, 卒然如弓弩之發, 如水之下岸, 上于魚以反衰, 其餘氣衰散以逆上, 故其行微.
第三章
黃帝曰 足之陽明何因而動?
伯曰 胃氣上注于肺, 其悍氣上衝頭者, 循咽, 上走空竅, 循眼系, 入絡腦,
出 , 下客主人, 循牙車, 合陽明, 幷下人迎, 此胃氣別走于陽明者也.
故陰陽上下, 其動也若一.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爲逆, 陰病而陰脈大者爲逆.
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 相傾者病.
第四章
黃帝曰 足少陰何因而動?
伯曰 衝 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大絡, 起于腎下,
出于氣街, 循陰股內廉, 邪入 中, 循脛骨內廉, 少陰之經,
下入內 之後, 入足下;
其別者, 邪入 , 出屬ㆍ 上, 入大指之間, 注諸絡, 以溫足脛, 此脈之常動者也.
第五章
黃帝曰 營衛之行也, 上下相貫, 如環之無端.
今有其卒然遇邪氣, 及逢大寒, 手足懈惰, 其脈陰陽之道, 相輸之會, 行相失也, 氣何由還?
伯曰 夫四末陰陽之會者, 此氣之大絡也.
四街者, 氣之徑路也.
故絡絶則徑通, 四末解則氣從合, 相輸如環.
黃帝曰 善. 此所謂"如環無端, 莫知其紀, 終而復始", 此之謂也.
五味論 第六十三
第一章
黃帝問于少兪曰 五味入于口也, 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
酸走筋, 多食之, 令人 ;
鹹走血, 多食之, 令人渴;
辛走氣, 多食之, 令人洞心;
苦走骨, 多食之, 令人變嘔;
甘走肉, 多食之, 令人 心.
余知其然也, 不知其何由? 願聞其故.
第二章
第一節
少兪答曰 酸入于胃, 其氣 以收, 上之兩焦, 弗能出入也, 不出卽留于胃中,
胃中和溫, 則下注膀胱, 膀胱之胞薄以懦{{) 校釋作 濡.
}}, 得酸則縮 {{).권: 맹세하다. 정답다. 반복하다. 굽히다.
}}, 約而不通, 水道不行, 故 .
陰者, 積筋之所終也, 故酸入而走筋矣.
第二節
黃帝曰 鹹走血, 多食之, 令人渴, 何也?
少兪曰 鹹入于胃, 其氣上走中焦, 注于脈, 則血氣走之,
血與鹹相得則凝, 凝則胃中汁注之, 注之則胃中竭, 竭則咽路焦, 故舌本乾而善渴.
血脈者, 中焦之道也, 故鹹入而走血矣.
第三節
黃帝曰 辛走氣, 多食之, 令人洞心, 何也?
少兪曰 辛入于胃, 其氣走于上焦, 上焦者, 受氣而營諸陽者也,
薑 之氣薰{{).훈: 향풀. 향기. 태우다. 바람이 부드럽게 불다.
}}之, 營衛之氣不時受之, 久留心下, 故洞心.
辛與氣俱行, 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第四節
黃帝曰 苦走骨, 多食之, 令人變嘔, 何也?
少兪曰 苦入于胃, 五穀之氣, 皆不能勝苦, 苦入下脘, 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 故變嘔.
齒者, 骨之所終也, 故苦入而走骨, 故入而復出, 知其走骨也.
第五節
黃帝曰 甘走肉, 多食之, 令人 心, 何也?
少兪曰 甘入于胃, 其氣弱小, 不能上至于上焦, 而與穀留于胃中者, 令人柔潤者也,
胃柔則緩, 緩則蟲動, 蟲動則令人 心.
其氣外通於肉, 故甘走肉.
陰陽二十五人 第六十四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曰 余問陰陽之人, 何如?
伯高曰 天地之間, 六合之內, 不離于五, 人亦應之. 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 而陰陽之人不與焉.
其態又不合于衆者五, 余已知之矣.
願聞二十五人之形, 血氣之所生, 別而以候, 從外知內, 何如?
伯曰 悉乎哉問也! 此先師之 也, 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黃帝避席遵循而 曰 余聞之, 得其人弗敎, 是謂重失, 得而洩之, 天將厭之.
余願得而明之, 金 藏之, 不敢揚之.
伯曰 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 別其五色, 異其五形之人, 而二十五人具矣.
第二節
黃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愼之愼之, 臣請言之.
木形之人, 比於上角, 似於蒼帝.
其爲人蒼色, 小頭, 長面, 大肩背, 直身, 小手足,
好有才, 勞心{{) 校釋作 有才, 好勞心.
}}, 少力, 多憂勞於事.
能春夏不能秋冬, 感而病生, 足厥陰 {{).타: 저. 메다. 마음든든하다. 더하다.
}} 然.
大角之人, 比於左足少陽, 少陽之上遺遺然.
左角之人, 比於右足少陽, 少陽之下隨隨然.
{{).체(대,태): 족쇄.
}}角之人, 比於右足少陽, 少陽之上推推然.
判角之人, 比於左足少陽, 少陽之下括括{{) 校釋作 .
}}然.
第三節
火形之人, 比於上徵, 似於赤帝.
其爲人赤色, 廣 {{).인: 부스럼 자국. 급하다. 등심. 진: 매맞아 부어오른 곳. 윤音誤.
}}, 脫面小頭, 好肩背 腹, 小手足, 行安地, 疾心, 行搖, 肩背肉滿,
有氣輕財, 少信, 多慮, 見事明, 好顔, 急心, 不壽暴死.
能春夏不能秋冬, 秋冬感而病生, 手少陰核核然.
質徵之人, 比於左手太陽, 太陽之上肌肌然.
少徵之人, 比於右手太陽, 太陽之下, {{).도: 기쁘다. 업신여기다. 오래다. 의심하다. 감추다.
}} 然.
右徵之人, 比於右手太陽, 太陽之上, 鮫{{).교: 상어.
}}鮫然.
質判之人, 比於左手太陽, 太陽之下, 支支 然.
第四節
土形之人, 比於上宮, 似於上古黃帝.
其爲人黃色, 圓面, 大頭, 美肩背, 大腹, 美股脛, 小手足, 多肉, 上下相稱, 行安地, 擧足浮,
安心, 好利人, 不喜權勢, 善附人也.
能秋冬, 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 足太陰敦敦然.
大宮之人, 比於左足陽明, 陽明之上婉婉然.
加宮之人, 比於左足陽明, 陽明之下坎坎然.
少宮之人, 比於右足陽明, 陽明之上樞樞然.
左宮之人, 比於右足陽明, 陽明之下兀{{).올: 오뚝하다. 편안치 못하다. 움직이지 않다.
}}兀然.
第五節
金形之人, 比於上商, 似於白帝.
其爲人, 方面, 白色, 小頭, 小肩背, 小腹, 小手足, 如骨發踵外, 骨輕, 身淸廉,
急心, 靜悍, 善爲吏.
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 手太陰敦敦然.
商之人, 比於左手陽明, 陽明之上廉廉然.
右商之人, 比於左手陽明, 陽明之下脫脫然.
左{{) 校釋作 大.
}}商之人, 比於右手陽明, 陽明之上監監然.
少商之人, 比於右手陽明, 陽明之下嚴嚴然.
第六節
水形之人, 比於上羽, 似於黑帝.
其爲人, 黑色, 面不平, 大頭, 廉{{) 校釋作 廣.
}} , 小肩, 大腹, 動手足, 發行搖身, 下尻長, 背延延然,
不敬畏, 善欺 {{).태: 실이 약하다. 의심하다. 속이다. 늘어지다.
}}人, 戮{{).륙: 죽이다. 어리석은 행실. 욕되다. 병들다. 부끄럽다.
}}死.
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 足少陰汗汗然.
大羽之人, 比於右足太陽, 太陽之上, 頰頰然.
少羽之人, 比於左足太陽, 太陽之下, 紆紆然.
衆之爲人, 比於右足太陽, 太陽之下 {{) 校釋作 .
}}然.
桎{{).질: 족쇄. 막히다. 찌르다. 쐐기. 지: 거리끼다.
}}之爲人, 比於左足太陽, 太陽之上, 安安然.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 衆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第七節
黃帝曰 得其形, 不得其色, 何如?
伯曰 形勝色, 色勝形者, 至其勝時年加, 感則病行, 失則憂矣.
形色相得者, 富貴大樂.
黃帝曰 其形色相勝之時, 年加可知乎?
伯曰 凡年忌下上之人,
大忌常加七歲{{) 校釋作 凡人之大忌, 常加九歲, 七歲, .
}}, 十六歲, 二十五歲, 三十四歲, 四十三歲, 五十二歲, 六十一歲, 皆人之大忌,
不可不自安也, 感則病行, 失則憂矣.
當此之時, 無爲姦事, 是謂年忌.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 夫子之言, 脈之上下, 血氣之候, 以知形氣奈何?
伯曰 足陽明之上, 血氣盛則 {{).염: 구렛나루. 턱수염. 髥俗字.
}}美長;
血少氣多則 短;
故氣少血多則 少;
血氣皆少則無 , 兩吻{{).문: 입술. 입가. 면하다. 없애다.
}}多畵.
足陽明之下, 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 ;
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 行則善高擧足, 足指少肉, 足善寒;
血少氣多則肉而善 {{).촉: 손발에 얼음박히다. 손발이 얼어 터지다.
}};
血氣皆少則無毛, 有則稀枯悴, 善 厥足痺.
第二節
足少陽之上, 氣血盛則通 美長;
血多氣少則通 美短;
血少氣多則少 ;
血氣皆少則無鬚{{).수: 수염.
}}, 感於寒濕則善痺, 骨痛爪枯也.
足少陽之下, 血氣盛則脛毛美長, 外 肥;
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 外 皮堅而厚;
血少氣多則 毛少, 外 皮薄而軟;
血氣皆少則無毛, 外 瘦無肉.
第三節
足太陽之上, 血氣盛則美眉, 眉有毫毛;
血多氣少則惡眉, 面多少{{) 校釋作 小.
}}理;
血少氣多則面多肉;
血氣和則美色.
足太陽之下, 血氣盛則 肉滿, 踵堅;
氣少血多則瘦, 空;
血氣皆少則善轉筋, 踵下痛.
第四節
手陽明之上, 血氣盛則 {{).자: 코밑 수염. 웃수염. 모양이 예쁘다.
}}美; 血少氣多則 惡; 血氣皆少則無 .
手陽明之下, 血氣盛則腋下毛美, 手魚肉以溫; 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第五節
手少陽之上, 血氣盛則眉美以長, 耳色美; 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
手少陽之下, 血氣盛則手捲{{) 校釋作 卷.
}}多肉以溫; 血氣皆少則寒以瘦; 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第六節
手太陽之上, 血氣盛則口多鬚, 面多肉以平; 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
手太陽之下, 血氣盛則掌肉充滿; 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第三章
第一節
黃帝曰 二十五人者, 刺之有約乎?
伯曰 美眉者, 足太陽之脈, 氣血多;
惡眉者, 血氣少;
其肥而澤者, 血氣有餘;
肥而不澤者, 氣有餘, 血不足;
瘦而無澤者, 氣血俱不足. 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 可以知逆順矣.
第二節
黃帝曰 刺其諸陰陽, 奈何?
伯曰 按其寸口人迎, 以調陰陽, 切循其經絡之凝 , 結而不通者, 此於身皆爲痛痺, 甚則不行, 故凝 .
凝 者, 致氣以溫之, 血和乃止. 其結絡者, 脈結血不和, 決之乃行.
故曰 氣有餘於上者, 導而下之; 氣不足於上者, 推而休之;
其稽留不至者, 因而迎之, 必明於經隧, 乃能持之.
寒與熱爭者, 導而行之; 其宛陳血不結者, 側{{) 校釋作 則.
}}而予之.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 則血氣之所在, 左右上下, 刺約畢也.
五音五味 第六十五
第一章
右徵與少徵, 調右手太陽上.
左商與左徵, 調左手陽明上.
少徵與大宮, 調左手陽明上.
右角與大角, 調右足少陽下.
大徵與少徵, 調左手太陽上.
衆羽與少羽, 調右足太陽下.
少商與右商, 調右手太陽下.
桎羽與衆羽, 調右足太陽下.
少宮與大宮, 調右足陽明下.
判角與少角, 調右足少陽下.
商與上商, 調右足陽明下.
商與上角, 調左足太陽下.
上徵與右徵同, 穀麥, 畜羊, 果杏, 手少陰藏心, 色赤, 味苦, 時夏;
上羽與大羽同, 穀大豆, 畜 , 果栗, 足少陰藏腎, 色黑, 味鹹, 時冬;
上宮與大宮同, 穀稷, 畜牛, 果棗, 足太陰藏脾, 色黃, 味甘, 時季夏;
上商與右商同, 穀黍, 畜 , 果桃, 手太陰藏肺, 色白, 味辛, 時秋;
上角與大角同, 穀麻, 畜犬, 果李, 足厥陰藏肝, 色靑, 味酸, 時春.
大宮與上角同, 右足陽明上.
左角與大角同, 左足陽明上.
少羽與大羽同, 右足太陽下.
左商與右商同, 左手陽明上.
加宮與大宮同, 左足少陽上.
質判與大宮同, 左手太陽下.
判角與大角同, 左足少陽下.
大羽與大角同, 右足太陽上.
大角與大宮同, 右足少陽上.
右徵, 少徵, 質徵, 上徵, 判徵.
右角, 角, 上角, 大角, 判角.
右商, 少商, 商, 上商, 左商.
少宮, 上宮, 大宮, 加宮, 左宮{{) 校釋作 左角宮.
}}.
衆羽, 桎羽, 上羽, 大羽, 少羽.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 婦人無鬚者, 無血氣乎?
伯曰 衝脈任脈, 皆起於胞中, 上循背裏, 爲經絡之海.
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 會於咽喉, 別而絡脣口.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血獨盛則澹渗皮膚, 生毫毛.
今婦人之生, 有餘於氣, 不足於血, 以其數脫血也, 衝任之脈, 不榮口脣, 故鬚不生焉.
黃帝曰 士人有傷於陰, 陰氣絶而不起, 陰不用, 然其鬚不去, 其故何也? 宦者獨去何也? 願聞其故.
伯曰 宦者去其宗筋, 傷其衝脈, 血寫不復, 皮膚內結, 脣口不榮, 故鬚不生.
黃帝曰 其有天宦者, 未嘗被傷, 不脫於血, 然其鬚不生, 其故何也.
伯曰 此天之所不足也, 其任衝不盛, 宗筋不成, 有氣無血, 脣口不榮, 故鬚不生.
黃帝曰 善乎哉, 聖人之通萬物也!
若日月之光影, 音聲鼓響, 聞其聲而知其形, 其非夫子, 孰能明萬物之精?
第二節
是故聖人視其顔色, 黃赤者多熱氣, 靑白者少熱氣, 黑色者多血少氣.
美眉者太陽多血, 通 極鬚者少陽多血, 美鬚者陽明多血, 此其時然也.
夫人之常數, 太陽常多血少氣, 少陽常多氣少血, 陽明常多血多氣,
厥陰常多氣少血, 少陰常多血少氣, 太陰常多血少氣, 此天之常數也.
百病始生 第六十六
第一章
黃帝問於 伯曰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於風雨寒暑, 淸濕喜怒.
喜怒不節則傷藏, 風雨則傷上, 淸濕則傷下.
三部之氣, 所傷異類, 願聞其會.
伯曰 三部之氣各不同, 或起於陰, 或起於陽, 請言其方.
喜怒不節, 則傷藏, 藏傷則病起於陰也;
淸濕襲虛, 則病起於下;
風雨襲虛, 則病起於上, 是謂三部.
至於其淫 , 不可勝數.
黃帝曰 余固不能數, 故問先師, 願卒聞其道.
伯曰 風雨寒熱, 不得虛, 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 蓋無虛, 故邪不能獨傷人.
此必因虛邪之風, 與其身形, 兩虛相得, 乃客其形, 兩實相逢, 衆人肉堅.
其中於虛邪也, 因於天時, 與其身形, 參以虛實, 大病乃成.
氣有定舍, 因處爲名, 上下中外, 分爲三員.
第二章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 始於皮膚, 皮膚緩則 理開,
開則邪從毛髮入, 入則抵深, 深則毛髮立, 毛髮立則淅然, 故皮膚痛.
留而不去, 則傳舍於絡脈, 在絡之時, 痛於肌肉, 其痛之時息{{) 校釋作 其病時痛時息, .
}}, 大經乃代.
留而不去, 傳舍於經, 在經之時, 淅喜驚.
留而不去, 傳舍於輸, 在輸之時, 六經不通, 四肢則肢節痛, 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 傳舍於伏衝之脈, 在伏衝之時, 體重身痛.
留而不去, 傳舍於腸胃, 在腸胃之時, 賁響腹脹, 多寒則腸鳴 泄, 食不化, 多熱則 出 .
留而不去, 傳舍於腸胃之外, 募原之間, 留著於脈, 稽留而不去, 息而成積.
或著孫脈, 或著絡脈, 或著經脈, 或著輸脈, 或著於伏衝之脈, 或著於 筋.
或著於腸胃之募原, 上連於緩筋, 邪氣淫 , 不可勝論.
第三章
黃帝曰 願盡聞其所由然.
伯曰 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 其積往來上下, 臂手孫絡之居也,
浮而緩, 不能句積而止之, 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 水湊渗注灌, 濯濯有音,
有寒則 {{) 校釋作 .
}}滿雷引, 故時切痛.
其著於陽明之經, 則挾臍而居, 飽食則益大, 饑則益小.
其著於緩筋也, 似陽明之積, 飽食則痛, 饑則安.
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 痛而外連於緩筋, 飽食則安, 饑則痛.
其著於伏衝之脈者, 之{{) 校釋作 .
}}應手而動, 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 如湯沃之狀.
其著於 筋, 在腸後右{{) 校釋作 者.
}}, 饑則積見, 飽則積不見, 按之不得.
其著於輸之脈者, 閉塞不通, 津液不下, 孔竅乾壅, 此邪氣之從外入內, 從上下也.
第四章
黃帝曰 積之始生, 至其已成, 奈何?
伯曰 積之始生, 得寒乃生, 厥乃成積也.
黃帝曰 其成積奈何?
伯曰 厥氣生足 , 生脛寒, 脛寒則血脈凝 , 血脈凝 則寒氣上入於腸胃,
入於腸胃則 脹, 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 日以成積.
卒然多食飮, 則腸{{) 校釋作 脈.
}}滿, 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絡脈傷,
陽絡傷則血外溢, 血外溢則 血; 陰絡傷則血內溢, 血內溢則後血.
腸胃之絡傷, 則血溢於腸外, 腸外有寒, 汁沫與血相搏, 則幷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卒然外中於寒, 若內傷於憂怒, 則氣上逆,
氣上逆則六輸不通, 溫氣不行, 凝血蘊裏而不散, 津液 渗, 著而不去, 而積皆成矣.
黃帝曰 其生於陰者, 奈何?
伯曰 憂思傷心; 重寒傷肺; 忿怒傷肝; 醉以入房, 汗出當風傷脾; 用力過度, 若入房汗出浴, 則傷腎.
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第五章
黃帝曰 善. 治之奈何?
伯答曰 察其所痛, 以知其應, 有餘不足, 當補則補, 當寫則寫, 毋逆天時, 是謂至治.
行鍼 第六十七
第一節
黃帝問於 伯曰 余聞九鍼於夫子, 而行之於百姓, 百姓之血氣, 各不同形,
或神動而氣先鍼行, 或氣與鍼相逢, 或鍼已出氣獨行, 或數刺乃知, 或發鍼而氣逆, 或數刺病益劇.
凡此六者, 各不同形, 願聞其方.
第二節
伯曰 重陽之人, 其神易動, 其氣易往也.
黃帝曰 何謂重陽之人?
伯曰 重陽之人, 高高{{) 校釋作 蒿蒿.
}}, 言語善疾, 擧足善高,
心肺之藏氣有餘, 陽氣滑盛而揚, 故神動而氣先行.
第三節
黃帝曰 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 何也?
伯曰 此人頗有陰者也.
黃帝曰 何以知其頗有陰也?
伯曰 多陽者多喜, 多陰者多怒, 數怒者易解, 故曰頗有陰, 其陰陽之離合難, 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第四節
黃帝曰 其氣與鍼相逢, 奈何?
伯曰 陰陽和調而血氣 澤滑利, 故鍼入而氣出, 疾而相逢也.
第五節
黃帝曰 鍼已出而氣獨行者, 何氣使然?
伯曰 其陰氣多而陽氣少.
陰氣沈而陽氣浮者{{) 校釋作 , 沈者.
}}內藏, 故鍼已出, 氣乃隨其後, 故獨行也.
第六節
黃帝曰 數刺乃知, 何氣使然?
伯曰 此人之多陰而少陽, 其氣沈而氣往難, 故數刺乃知也.
第七節
黃帝曰 鍼入而氣逆者, 何氣使然?
伯曰 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 非陰陽之氣, 浮沈之勢也, 此皆粗之所敗, 工之所失, 其形氣無過焉.
上膈 第六十八
第一章
黃帝曰 氣爲上膈者, 食飮入而還出, 余已知之矣;
蟲爲下膈, 下膈者, 食 時乃出, 余未得其意, 願卒聞之.
伯曰 喜怒不適, 食飮不節, 寒溫不時, 則寒汁流於腸中, 流於腸中則蟲寒, 蟲寒則積聚,
守於下管, 則腸胃充郭, 衛氣不營, 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 蟲上食則下管虛, 下管虛則邪氣勝之, 積聚已留, 留則癰成, 癰成則下管約.
其癰在管內者, 卽而痛深; 其癰在外者, 則癰外而痛浮, 癰上皮熱.
第二章
黃帝曰 刺之奈何?
伯曰 微按其癰, 視氣所行, 先淺刺其傍, 稍內益深, 還而刺之, 無過三行, 察其沈浮{{) 校釋作 浮沈.
}}, 以爲深淺{{) 校釋作 淺深.
}}.
已刺必 , 令熱入中, 日使熱內, 邪氣益衰, 大癰乃潰.
伍以參禁, 以除其內; 恬憺無爲, 乃能行氣.
後以鹹苦, 化穀乃下矣.
憂 無言 第六十九
第一章
黃帝問於少師曰 人之卒然憂 , 而言無音者, 何道之塞, 何氣出行, 使音不彰? 願聞其方.
少師答曰 咽喉者, 水穀之道也.
喉 者, 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
口脣者, 音聲之扇也.
舌者, 音聲之機也.
懸雍垂者, 音聲之關也.
者, 分氣之所泄也.
橫骨者, 神氣所使, 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不開, 分氣失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 校釋作 薄.
}}, 則發氣疾, 其開闔利, 其出氣易;
其厭大而厚, 則開闔難, 其氣出遲, 故重言也.
人卒然無音者, 寒氣客于厭, 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 至其開闔不致, 故無音.
第二章
黃帝曰 刺之奈何?
伯曰 足之少陰, 上繫於舌, 絡於橫骨, 終於會厭.
兩寫其血脈, 濁氣乃 .
會厭之脈, 上絡任脈, 取之天突, 其厭乃發也.
寒熱 第七十
黃帝問于 伯曰 寒熱 {{).라: 연주창. 살찌다. 옴.
}} {{).력: 연주창.
}}在于頸腋者, 皆何氣使生?
伯曰 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 留於脈而不去者也.
黃帝曰 去之奈何?
伯曰 鼠瘻之本, 皆在於藏, 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
其浮於脈中, 而未內著於肌肉, 而外爲膿血者, 易去也.
黃帝曰 去之奈何?
伯曰 請從其本引其末, 可使衰去而絶其寒熱.
審按其道以予之, 徐往徐來以去之, 其小如麥者, 一刺知, 三刺而已.
黃帝曰 決其生死奈何?
伯曰 反其目視之, 其中有赤脈, 上下貫瞳子,
見一脈, 一歲死; 見一脈半, 一歲半死;
見二脈, 二歲死; 見二脈半, 二歲半死;
見三脈, 三歲而死.
見赤脈不下貫瞳子, 可治也.
邪客 第七十一
第一章
黃帝問於伯高曰 夫邪氣之客人也, 或令人目不瞑ㆍ不臥出者, 何氣使然?
伯高曰 五穀入于胃也, 其糟粕津液宗氣, 分爲三隧, 故宗氣積于 中, 出于喉 , 以貫心脈, 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脈, 化以爲血, 以榮四末, 內注五藏六府, 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 出其悍氣之慄疾, 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 而不休者也.
晝日行於陽, 夜行於陰, 常從足少陰之分間, 行於五藏六府.
今厥氣客于五藏六府, 則衛氣獨衛其外, 行於陽, 不得入於陰.
行於陽則陽氣盛, 陽氣盛則陽 陷{{) 校釋作 滿.
}}, 不得入於陰, 陰虛, 故目不瞑.
黃帝曰 善. 治之奈何?
伯高曰 補其不足, 寫其有餘, 調其虛實, 以通其道, 而去其邪;
飮以半夏湯一劑, 陰陽已通, 其臥立至.
黃帝曰 善. 此所謂決瀆壅塞, 經絡大通, 陰陽和得者也, 願聞其方.
伯高曰 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 揚之萬遍, 取其淸五升煮{{).자: 지지다. 삶다. 다리다.
}}之, 炊{{).취: 불때다. 밥 짓다.
}}以葦{{).위: 갈대. 거룻배.
}}薪{{).신: 섶. 땔나무. 잡초. 나무하다.
}}火,
沸置 {{).출: 차조. 붉은 조.
}}米一升, 治半夏五合徐炊, 令竭爲一升半, 去其滓, 飮汁一小杯, 日三稍益, 以知爲度.
故其病新發者, 覆杯則臥, 汗出則已矣.
久者, 三飮而已也.
第二章
黃帝問於伯高曰 願聞人之肢節, 以應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 天圓地方, 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天有日月, 人有兩目, 地有九州, 人有九竅.
天有風雨, 人有喜怒.
天有雷電, 人有音聲.
天有四時, 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 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 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 人有寒熱.
天有十日, 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 人有足十指, 莖垂以應之, 女子不足二節, 以抱人形.
天有陰陽, 人有夫妻.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 人有三百六十{{) 校釋作 三百六十五.
}}節.
地有高山, 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 人有腋 .
地有十二經水, 人有十二經脈.
地有泉脈, 人有衛氣.
地有草蓂{{).명: 명협. 책력풀. 약이름. 멱: 두루미 냉이.
}}, 人有毫毛.
天有晝夜, 人有臥起.
天有列星, 人有牙齒.
地有小山, 人有小節.
地有山石, 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 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 人有 肉.
歲有十二月, 人有十二節.
地有四時不生草, 人有無子.
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第三章
第一節
黃帝問于 伯曰 余願聞持鍼之數, 內鍼之理, 縱舍之意, {{).한: 손으로 막다. 호위하다. 사납다. 닥치다.
}}皮開 理, 奈何?
脈之屈折, 出入之處, 焉至而出, 焉至而止, 焉至而徐, 焉至而疾, 焉至而入?
六府之輸於身者, 余願盡聞.
少序{{) 校釋作 , 其序.
}}別離之處, 離而入陰, 別而入陽, 此何道而從行? 願盡聞其方.
伯曰 帝之所問, 鍼道畢矣.
黃帝曰 願卒聞之.
伯曰 手太陰之脈, 出於大指之端, 內屈, 循白肉際, 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
外屈, 上於本節下,
內屈, 與陰諸絡會於魚際, 數脈幷注,
其氣滑利, 伏行壅骨之下, 外屈出於寸口而行,
上至於 內廉, 入於大筋之下,
內屈上行 陰, 入腋下, 內屈走肺.
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心主之脈, 出於中指之端, 內屈, 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
伏行兩骨之間, 外屈, 出兩筋之間, 骨肉之際,
其氣滑利, 上二寸{{) 校釋作 上行三寸.
}}, 外屈出行兩筋之間,
上至 內廉, 入於小筋之下, 留兩骨之會,
上入於 中, 內絡於心脈.
第二節
黃帝曰 手少陰之脈, 獨無 , 何也?
伯曰 少陰, 心脈也.
心者, 五藏六府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其藏堅固, 邪弗能容也,
容之則心傷, 心傷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於心者, 皆在於心之包絡. 包絡者, 心主之脈也, 故獨無 焉.
黃帝曰 少陰獨無 者, 不病乎?
伯曰 其外經病而藏不病, 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
其餘脈出入屈折, 其行之徐疾, 皆如手少陰ㆍ心主之脈行也.
故本 者, 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 是謂因衝而寫, 因衰而補,
如是者, 邪氣得去, 眞氣堅固, 是謂因天之序.
第三節
黃帝曰 持鍼縱舍奈何?
伯曰 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 皮膚之寒熱, 脈之盛衰滑 .
其脈滑而盛者, 病日進; 虛而細者, 久以持; 大以 者, 爲痛痺; 陰陽如一者, 病難治.
其本末尙熱者, 病尙在, 其熱已衰者, 其病亦去矣.
持其尺, 察其肉之堅脆, 小大滑 , 寒溫燥濕.
因視目之五色, 以知五藏而決死生.
視其血脈, 察其色, 以知其寒熱痛痺;
黃帝曰 持鍼縱舍, 余未得其意也.
伯曰 持鍼之道, 欲端以正, 安以靜, 先知虛實, 而行疾徐, 左手執骨, 右手循之, 無與肉果.
寫欲端以正, 補必閉膚, 輔鍼導氣, 邪得淫 , 眞氣得居.
黃帝曰 皮開 理奈何?
伯曰 因其分肉, 左{{) 校釋作 在.
}}別其膚, 微內而徐端之, 適神不散, 邪氣得去.
第四章
黃帝問於 伯曰 人有八虛, 各何以候.
伯答曰 以候五藏.
黃帝曰 候之奈何?
伯曰 肺心有邪, 其氣留於兩 ;
肝有邪, 其氣留于兩腋;
脾有邪, 其氣留于兩 ;
腎有邪, 其氣留于兩 .
凡此八虛者, 皆機關之室, 眞氣之所過, 血絡之所遊, 邪氣惡血, 固不得住留.
住留則傷筋絡骨節, 機關不得屈伸, 故病{{) 校釋作 拘.
}}攣也.
通天 第七十二
第一章
黃帝問于少師曰 余嘗聞人有陰陽, 何謂陰人, 何謂陽人?
少師曰 天地之間, 六合之內, 不離於五, 人亦應之, 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 而略言耳, 口弗能 明也.
黃帝曰 願略聞其意, 有賢人聖人, 心能備而行之乎?
少師曰 蓋有太陰之人, 少陰之人, 太陽之人, 少陽之人, 陰陽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 其態不同, 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第二章
黃帝曰 其不等者, 可得聞乎?
少師曰 太陰之人, 貪而不仁, 下齊湛{{).잠: 빠지다. 물깊은 모양. 맑다. 편안하다. 담(탐): 즐겁다. 침: 빠지다. 젖다.
}}湛, 好內而惡出, 心和{{) 校釋作 抑.
}}而不發,
不務於時, 動而後之, 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 小貪而賊心, 見人有亡, 常若有得, 好傷好害,
見人有榮, 乃反 怒, 心疾而無恩, 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 居處于于, 好言大事, 無能而虛說, 志發于四野,
擧措不顧是非, 爲事如常自用, 事雖敗, 而常無悔, 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 {{).시: 이치. 이. 살피다. 바로잡다. 체: 살피다. 자세히하다. 이치.
}}諦{{).체: 살피다. 자세히하다. 이치. 깨닫다. 제: 부르짖다.
}}好自貴, 有小小官, 則高自宜{{) 校釋作 宣.
}},
好爲外交, 而不內附, 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 居處安靜, 無爲懼懼, 無爲欣{{).흔: 기쁘다. 좋다.
}}欣,
婉{{).완: 순하다. 젊다. 아름답다. 날아 움직이는 모양.
}}然從物, 或與不爭, 與時變化, 尊則謙{{).겸: 공경하다. 사양하다. 겸손하다. 괘이름. 혐: 의심하다. 감: 싫어하다.
}}謙, 譚{{).담: 크다. 붙다. 편안하다. 이야기. 깊다.
}}而不治, 是謂至治.
第三章
古之善用鍼艾者, 視人五態乃治之, 盛者寫之, 虛者補之.
黃帝曰 治人之五態奈何?
少師曰 太陰之人, 多陰而無陽, 其陰血濁, 其衛氣 , 陰陽不和, 緩筋而厚皮,
不之疾寫, 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 多陰{{) 校釋作 多陰而.
}}少陽, 小胃而大腸, 六府不調, 其陽明脈小, 而太陽脈大,
必審{{) 校釋作 必審而.
}}調之, 其血易脫, 其氣易敗也.
太陽之人, 多陽而少陰,
必謹調之, 無脫其陰, 而寫其陽. 陽重脫者, 易狂, 陰陽皆脫者, 暴死不知人也.
少陽之人, 多陽少陰, 經小而絡大, 血在中而氣外{{) 校釋作 在外.
}}, 實陰而虛陽,
獨寫其絡脈, 則强氣脫而疾, 中氣不足, 病不起也.
陰陽和平之人, 其陰陽之氣和, 血脈調,
謹{{) 校釋作 宜謹.
}}診其陰陽, 視其邪正, 安{{) 校釋作 安其.
}}容儀,
審有餘不足, 盛則寫之, 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此所以調陰陽, 別五態之人者也.
第四章
黃帝曰 夫五態之人者, 相與無故, 卒然新會, 未知其行也, 何以別之?
少師答曰 衆人之屬, 不如五態之人者, 故五五二十五人, 而五態之人不與焉.
五態之人, 尤不合於衆者也.
黃帝曰 別五態之人, 奈何?
少師曰 太陰之人, 其狀 {{).탐: 오디처럼 검은 모양. 검다. 담: 어둡다. 검은 모양. 몰래. 짐: 더럽히다.
}} 然黑色, 念然下意, 臨臨然長大, 然未 , 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 其狀淸然竊{{).절: 좀도둑. 私也. 근거없이 근거하다. 좀스럽게 아는척하다. 깐깐하다. 얕다.
}}然, 固以陰賊, 立而躁 {{).험: 막혀서 가기 어렵다. 산이 가파르다.
}}, 行而似伏, 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 其狀軒軒儲{{).저: 쌓다. 저축하다. 버금. 태자. 종. 너그럽다.
}}儲, 反身折 , 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 其狀立則好仰, 行則好搖, 其兩臂兩 , 則常出於背, 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 其狀委委然隨隨然, {{).옹: 큰 머리통. 우러르다. 엄정한 모양. 힘세다.
}} 然, 愉{{).유: 기쁘다. 유쾌한 모양. 복종하다. 고달프다. 게으르다.
}}愉然, {{).선: 눈매가 예쁘다. 예쁘다.
}} 然, 豆豆然,
衆人皆曰君子, 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官能 第七十三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余聞九鍼於夫子, 衆多矣, 不可勝數, 余推而論之, 以爲一紀.
余司誦之, 子聽其理, 非則語余, 請正其道, 令可久傳, 後世無患, 得其人乃傳, 非其人勿言.
伯稽首再拜曰 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 用鍼之理, 必知形氣之所在, 左右上下, 陰陽表裏, 血氣多少, 行之逆順, 出入之合, 謀伐有過.
知解結, 知補虛寫實, 上下氣門, 明通於四海,
審其所在, 寒熱淋露以{{) 校釋作 滎.
}}輸異處, 審於調氣, 明於經隧, 左右肢{{) 校釋作 支.
}}絡, 盡知其會.
寒與熱爭, 能合而調之; 虛與實 {{).린: 이웃. 서로 연접하여 있다.
}}, 知決而通之; 左右不調, 把而行之; 明於逆順, 乃知可治.
陰陽不奇, 故知起時, 審於本末, 察其寒熱, 得邪所在, 萬刺不殆.
知官九鍼, 刺道畢矣.
第二章
明於五輸, 徐疾所在, 屈伸出入, 皆有條理.
言陰與陽, 合於五行, 五藏六府, 亦有所藏.
四時八風, 盡有陰陽, 各得其位, 合於明堂.
各處色部, 五藏六府, 察其所痛, 左右上下, 知其寒溫, 何經所在.
審皮膚之寒溫滑 , 知其所苦; 膈有上下, 知其氣所在.
先得其道, 稀而疏之, 稍深以留, 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 推而下之; 從下上者, 引而去之; 視前痛者, 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 留而補之; 入於中者, 從合寫之.
鍼所不爲, 灸之所宜.
上氣不足, 推而揚之; 下氣不足, 積而從之; 陰陽皆虛, 火自當之.
厥而寒甚, 骨廉陷下, 寒過於膝, 下陵三里.
陰絡所過, 得之留止, 寒入於中, 推而行之.
經陷下者, 火則當之, 結絡堅下{{) 校釋作 緊.
}}, 火所治之{{) 校釋作 火之所治.
}}.
不知所苦, 兩 之下, 男陰女陽{{) 校釋作 男陽女陰.
}}, 良工所禁, 鍼論畢矣.
第三章
用鍼之服, 必有法則, 上視天光, 下司八正, 以 奇邪, 而觀百姓, 審於虛實, 無犯其邪.
是得天之露, 遇歲之虛, 救而不勝, 反受其殃.
故曰 必知天忌, 乃言鍼意.
法於往古, 驗於來今, 觀於窈冥, 通於無窮,
之所不見, 良工之所貴, 莫知其形, 若神 {{).방: 비슷하다. 비슷하여 구별하기 어려운 모양.
}} {{).불: 비슷하다. 비: 머리 헝크러진 모양.
}}.
邪氣之中人也, 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 微先見於色,
不知於其身, 若有若無, 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 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 乃救其萌芽; 下工守其已成, 因敗其形.
是故工之用鍼也, 知氣之所在, 而守其門戶, 明於調氣, 補寫所在, 徐疾之意, 所取之處.
寫必用員, 切而轉之, 其氣乃行, 疾而徐出, 邪氣乃出, 伸而迎之, 搖大其穴, 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 外引其皮, 令當其門, 左引其樞, 右推其膚, 微旋而徐推之,
必端以正, 安以靜, 堅心無解, 欲微以留, 氣下而疾出之, 推其皮, 蓋其外門, 眞氣乃存.
用鍼之要, 無忘其神.
第四章
雷公問於黃帝曰 ≪鍼論≫曰, 得其人乃傳, 非其人勿言. 何以知其可傳?
黃帝曰 各得其人, 任之其能, 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 願聞官能奈何?
黃帝曰 明目者, 可使視色.
聰耳者, 可使聽音.
捷疾辭語者, 可使傳論.
語徐而安靜, 手巧而心審諦者, 可使行鍼艾, 理血氣而調諸逆順, 察陰陽而兼諸方.
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 可使導引行氣.
疾毒言語輕人者, 可使唾癰呪病.
爪苦手毒, 爲事善傷者, 可使按積抑痺.
各得其能, 方乃可行, 其名乃彰.
不得其人, 其功不成, 其師無名.
故曰 "得其人乃言, 非其人勿傳", 此之謂也.
手毒者, 可使試按龜, 置龜於器下, 而按其上, 五十日而死矣;
手甘者, 復生如故也.
論疾診尺 第七十四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余欲無視色持脈, 獨調其尺, 以言其病, 從外知內, 爲之奈何?
伯曰 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 , 肉之堅脆, 而病形定矣.
視人之目 上微癰, 如新臥起狀, 其頸脈動, 時 , 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 風水膚脹也.
尺膚滑, 其 澤者, 風也;
尺肉弱者, 解 ; 安臥脫肉者, 寒熱不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 風也; 尺膚 者, 風痺也;
尺膚 如枯魚之鱗者, 水 飮也;
尺膚熱甚, 脈盛躁者, 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 病且出也.
尺膚寒, 其脈小者, 泄ㆍ少氣{{) 校釋作 少氣也.
}}.
尺膚炬{{).거: 횃불.
}}然先熱後寒者, 寒熱也.
尺膚先寒, 久大{{) 校釋作 持.
}}之而熱者, 亦寒熱也.
所獨熱者, 腰以上熱; 手所獨熱者, 腰以下熱.
前獨熱者, 膺前熱; 後獨熱者, 肩背熱.
臂中獨熱者, 腰腹熱; 後 {{) 校釋作 廉.
}}以下三四寸熱者, 腸中有蟲.
掌中熱者, 腹中熱; 掌中寒者, 腹中寒.
魚上白肉有靑血脈者, 胃中有寒.
尺炬然熱, 人迎大者, 當奪血.
尺堅大, 脈小甚,{{) 校釋作 尺緊, 人迎脈小甚, 則.
}} 少氣, 有加, 立死.
第二章
第一節
目赤色者, 病在心, 白在肺, 靑在肝, 黃在脾, 黑在腎.
黃色不可名者, 病在 中.
診目痛, 赤脈從上下者, 太陽病;
從下上者, 陽明病;
從外走內者, 少陽病.
診寒熱, 赤脈上下至瞳子, 見一脈, 一歲死; 見一脈半, 一歲半死,
見二脈, 二歲死; 見二脈半, 二歲半死; 見三脈, 三歲死.
診 齒痛, 按其陽之來, 有過者獨熱, 在左左熱, 在右右熱, 在上上熱, 在下下熱.
第二節
診血脈者, 多赤多熱, 多靑多痛, 多黑爲久痺, 多赤多黑多靑皆見者, 寒熱.
身痛而色微黃, 齒垢黃, 爪甲上黃, 黃疸也; 安臥, 小便黃赤, 脈小而 者, 不嗜食.
第三節
人病, 其寸口之脈, 與人迎之脈小大等, 及其浮沈等者, 病難已也.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 姙子.
兒病, 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耳間靑脈起者, 痛.
大便赤瓣{{).판: 외. 외씨. 박씨. 과실씨. 화판.
}}, 泄, 脈小者, 手足寒, 難已;
泄, 脈小, 手足溫, 泄易已.
第三章
四時之變, 寒暑之勝, 重陰必陽, 重陽必陰, 故陰主寒, 陽主熱, 故寒甚則熱, 熱甚則寒.
故曰 "寒生熱, 熱生寒", 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 "冬傷於寒, 春生 熱;
春傷於風, 夏生 {{) 校釋作 後.
}}泄腸 ;
夏傷於暑, 秋生 ;
秋傷於濕, 冬生咳嗽." 是謂四時之序也.
刺節眞邪 第七十五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于 伯曰 余聞刺有五節, 奈何?
伯曰 固有五節, 一曰振埃, 二曰發 , 三曰去爪, 四曰徹衣, 五曰解惑.
黃帝曰 夫子言五節, 余未知其意.
伯曰 振埃者, 刺外經, 去陽病也;
發 者, 刺府輸, 去府病也;
去爪者, 刺關節肢{{) 校釋作 之支.
}}絡也;
徹衣者, 盡刺諸陽之奇輸也;
解惑者, 盡知調陰陽, 補寫有餘不足, 相傾移也.
第二節
黃帝曰 刺節言振埃, 夫子乃言刺外經, 去陽病, 余不知其所謂也, 願卒聞之.
伯曰 振埃者, 陽氣大逆, 上滿於 中, 憤瞋肩息, 大氣逆上, 喘喝坐伏, 病惡埃煙, {{).열: 밥 체하다.
}}不得息,
請言振埃, 尙疾於振埃.
黃帝曰 善. 取之何如?
伯曰 取之天容.
黃帝曰 其 上氣, 窮 {{).굴: 굽어 펴지지 않다. 굽은 주름. 굽히다. 말 막히다. 다하다.
}} 痛者, 取之奈何?
伯曰 取之廉泉.
黃帝曰 取之有數乎?
伯曰 取天容者, 無過一里, 取廉泉者, 血變而止.
帝曰 善哉.
第三節
黃帝曰 刺節言發 , 余不得其意.
夫發 者, 耳無所聞, 目無所見, 夫子乃言刺府輸, 去府病, 何輸使然? 願聞其故.
伯曰 妙乎哉, 問也! 此刺之大約, 鍼之極也, 神明之類也, 口說書卷, 猶不能及也.
請言發 耳, 尙疾於發 也.
黃帝曰 善. 願卒聞之.
伯曰 刺此者, 必於日中, 刺其聽宮, 中其眸{{).모: 눈동자. 무릅쓰다. 침범하다.
}}子, 聲聞於耳, 此其輸也.
黃帝曰 善. 何謂聲聞於耳?
伯曰 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언: 자빠지다. 엎어지다. 복종하다. 쓰러지다. 눕다. 느른하다. 저수지. 뒷간.
}}, 其聲必應於鍼也.
黃帝曰 善. 此所謂弗見爲之, 而無目視, 見而取之, 神明相得者也.
第四節
黃帝曰 刺節言去爪, 夫子乃言刺關節肢{{) 校釋作 支.
}}絡, 願卒聞之.
伯曰 腰脊者, 身之大關節也;
肢脛者, 人之管以趨翔也;
莖垂者, 身中之機, 陰精之候, 津液之道也.
故飮食不節, 喜怒不時, 津液內溢, 乃下留於睾, 血道{{) 校釋作 水道.
}}不通, 日大不休, 仰不便, 趨翔不能.
此病滎然有水, 不上不下, 石所取, 形不可匿, 常不得蔽, 故命曰去爪.
帝曰 善.
第五節
黃帝曰 刺節言徹衣, 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 未有常處也, 願卒聞之.
伯曰 是陽氣有餘, 而陰氣不足.
陰氣不足則內熱, 陽氣有餘則外熱,
內{{) 校釋作 兩.
}}熱相搏, 熱於懷炭, 外畏綿帛近, 不可近身, 又不可近席.
理閉塞, 則汗不出, 舌焦脣槁, 乾 燥, 飮食不讓美惡.
黃帝曰 善. 取之奈何?
伯曰 取之於其天府ㆍ大 三 , 又刺中 , 以去其熱;
補足手太陰, 以去其汗, 熱去汗稀, 疾於徹衣.
黃帝曰 善.
第六節
黃帝曰 刺節言解惑, 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 補寫有餘不足, 相傾移也, 惑何以解之?
伯曰 大風在身, 血脈偏虛, 虛者不足, 實者有餘, 輕重不得, 傾側宛伏,
不知東西, 不知南北, 乍上乍下, 乍反乍覆, 顚倒無常, 甚於迷惑.
黃帝曰 善. 取之奈何?
伯曰 寫其有餘, 補其不足, 陰陽平復, 用鍼若此, 疾於解惑.
黃帝曰 善. 請藏之靈蘭之室, 不敢妄出也.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 余聞刺有五邪, 何謂五邪?
伯曰 病有持癰者, 有容大者, 有狹小者, 有熱者, 有寒者, 是謂五邪.
黃帝曰 刺五邪奈何?
伯曰 凡刺五邪之方, 不過五章, 痺熱消滅, 腫聚散亡, 寒痺益溫, 小者益陽, 大者必去, 請道其方.
第二節
凡刺癰邪無迎 , 易俗移性不得膿, 脆{{) 校釋作 詭.
}}道更行去其鄕, 不安處所乃散亡.
諸陰陽過癰者{{) 校釋作 所者.
}}, 取之其輸寫之.
第三節
凡刺大邪, 日{{) 校釋作 曰.
}}以小, 泄奪其有餘, 乃益虛.
剽其痛, 鍼其邪, 肌肉親, 視之毋有, 反其眞, 刺諸陽分肉間.
第四節
凡刺小邪, 日{{) 校釋作 曰.
}}以大, 補其不足, 乃無害.
視其所在, 迎之界, 遠近盡至, 其不得外, 侵而行之, 乃自費, 刺分肉間.
第五節
凡刺熱邪, 越而蒼{{) 校釋作 滄.
}}, 出遊不歸, 乃無病, 爲開通, 門戶, 使邪得出, 病乃已.
第六節
凡刺寒邪, 日{{) 校釋作 曰.
}}以溫, 徐往徐來{{) 校釋作 出.
}}, 致其神, 門戶已閉, 氣不分, 虛實得調, 其氣存也.
第七節
黃帝曰 官鍼奈何?
伯曰 刺癰者, 用 鍼;
刺大者, 用鋒鍼;
刺小者, 用員利鍼;
刺熱者, 用 鍼;
刺寒者, 用毫鍼也.
第三章
請言解論, 與天地相應, 與四時相副, 人參天地, 故可爲解.
下有漸{{).점: 물이름. 차차. 나아가다. 점점. 괘이름. 담그다. 젖다. 번지다.
}} {{).여: 물이름. 번지다. 젖다.
}}, 上生葦蒲, 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
陰陽者, 寒暑也,
熱則滋雨而在上, 根 {{).해: 풀뿌리.
}}少汁, 人氣在外, 皮膚緩, 理開, 血氣減, 汗大泄, 皮 澤.
寒則地凍水 , 人氣在中, 皮膚緻, 理閉, 汗不出, 血氣强, 肉堅 .
當是之時, 善行水者, 不能往 ;
善穿地者, 不能鑿{{).착: 끌. 파다. 뚫다. 개통하다. 만들다. 조: 뚫은 구멍. 촉: 꽃잎을 새기다.
}}凍;
善用鍼者, 亦不能取四厥;
血脈凝結, 堅搏不往來者, 亦未可卽柔.
故行水者, 必待天溫 釋凍解, 而{{) 校釋作 而後.
}}水可行, 地可穿也.
人脈猶是也,
治厥者, 必先 調和其經, 掌與腋ㆍ 與脚ㆍ項與脊而{{) 校釋作 以.
}}調之, 火氣已通, 血脈乃行.
然後視其病, 脈 澤者, 刺而平之,
堅緊者, 破而散之, 氣下乃止, 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用鍼之類, 在於調氣, 氣積於胃, 以通營衛, 各行其道.
宗氣留於海, 其下者注於氣街, 其上者走於息道.
故厥在於足, 宗氣不下, 脈中之血, 凝而留止, 弗之火調, 弗能取之.
用鍼者, 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 切而循之, 按而彈之, 視其應動者, 乃後取之而下之.
六經調者, 謂之不病, 雖病, 謂之自已也.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 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 令之不通, 視而寫之, 此所謂"解結"也.
上寒下熱, 先刺其項太陽, 久留之, 已刺則 項與肩胛, 令熱下合乃止, 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 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 氣下乃止, 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 身, 狂而妄見ㆍ妄聞ㆍ妄言, 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 虛者補之, 血而實者寫之,
因其偃臥, 居其頭前, 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 久持之,
卷而切, 推下至缺盆中, 而復止如前, 熱去乃止, 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第四章
第一節
黃帝曰 有一脈生數十病者, 或痛, 或癰, 或熱, 或寒, 或痒, 或痺, 或不仁, 變化無窮, 其故何也?
伯曰 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黃帝曰 余聞氣者, 有眞氣, 有正氣, 有邪氣, 何謂眞氣?
伯曰 眞氣者, 所受於天, 與穀氣幷而充身也{{) 校釋作 者也.
}}.
正氣者, 正風也, 從一方來, 非實風, 又非虛風也.{{) 校釋作 非虛風也.
}}
邪氣者, 虛風之賊傷人也, 其中人也深, 不能自去.
正風者, 其中人也淺, 合而自去, 其氣來柔弱, 不能勝眞氣, 故自去.
第二節
虛邪之中人也, 淅動形, 起毫毛而發 理.
其入深, 內搏於骨, 則爲骨痺.
搏於筋, 則爲筋攣.
搏於脈中, 則爲血閉不通, 則爲癰.
搏於肉, 與衛氣相搏, 陽勝者則爲熱, 陰勝者則爲寒, 寒則眞氣去, 去則虛, 虛則寒.
搏於皮膚之間, 其氣外發, 理開, 毫毛搖, 氣往來行, 則爲痒;
留而不去, 則痺; 衛氣不行, 則爲不仁.
虛邪 客於身半, 其入深, 內居榮衛, 榮衛稍衰, 則眞氣去, 邪氣獨留, 發爲偏枯.
其邪氣淺者, 脈偏痛.
第三節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 寒與熱相搏, 久留而內著,
寒勝其熱, 則骨疼肉枯,
熱勝其寒, 則爛肉腐肌爲膿, 內傷骨, 內傷骨爲骨蝕.
有所疾前筋{{) 校釋作 有所結, 中于筋, .
}}, 筋屈不得伸, 邪氣居其間而不反, 發於筋溜{{) 校釋作 發爲筋瘤.
}}.
有所結, 氣歸之, 衛氣留之, 不得反{{) 校釋作 復反.
}}, 津液久留, 合而爲腸溜{{) 校釋作 瘤.
}}, 久者數歲乃成, 以手按之柔.
已有{{) 校釋作 有.
}}所結, 氣歸之, 津液留之, 邪氣中之, 凝結日以易甚, 連以聚居, 爲昔瘤{{).류: 혹.
}}, 以手按之堅.
有所結, 深中骨, 氣因於骨, 骨與氣幷, 日以益大, 則爲骨疽{{) 校釋作 瘤.
}}.
有所結, 中於肉, 宗氣歸之, 邪留而不去, 有熱則化而爲膿, 無熱則爲肉疽{{) 校釋作 瘤.
}}.
凡此數氣者, 其發無常處, 而有常名也.
衛氣行 第七十六
第一章
黃帝問於 伯曰 願聞衛氣之行, 出入之合, 何如?
伯高{{) 校釋作 伯.
}}曰 歲有十二月, 日有十二辰, 子午爲經, 卯酉爲緯,
天周二十八宿, 而一面七星, 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묘: 별이름.
}}爲緯, 虛張爲經.
是故房至畢爲陽, 昴至心爲陰, 陽主晝, 陰主夜.
故衛氣之行, 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 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
夜行於陰二十五周, 周於五藏.
是故平旦陰盡, 陽氣出於目, 目張則氣上行於頭, 循項下足太陽, 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其散者, 別於目銳 , 下手太陽, 下至手小指之間{{) 校釋作 端.
}}外側.
其散者, 別於目銳 , 下足少陽, 注小指次指之間,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 校釋作 分.
}}, 下至小指{{) 校釋作 小指次指.
}}之間.
別者, 以上至耳前, 合於 脈, 注足陽明; 以下行至 上, 入五指之間.
其散者, 從耳下下手陽明, 入大指之間, 入掌中.
其至於足也, 入足心, 出內 下, 行陰分, 復合於目, 故爲一周.
第二章
是故日行一舍, 人氣行{{) 校釋作 人氣行於身.
}}一周與十分身之八.
日行二舍, 人氣行三周於身{{) 校釋作 於身三周.
}}與十分身之六.
日行三舍, 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
日行四舍, 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
日行五舍, 人氣行於身九周.
日行六舍, 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
日行七舍, 人氣行於身十二周在身{{) 校釋作 十二周.
}}與十分身之六.
日行十四舍, 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 陽盡於陰, 陰受氣矣.
第三章
其始入於陰, 當從足少陰注於腎, 腎注於心, 心注於肺, 肺注於肝, 肝注於脾, 脾復注于腎爲周.
是故夜行一舍, 人氣行於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 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 而復合於目.
陰陽一日一夜, 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 與十分藏之二.
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 奇分不盡故也.
第四章
黃帝曰 衛氣之在於身也, 上下往來不以期, 候氣而刺之, 奈何?
伯高曰 分有多少, 日有長短, 春秋冬夏, 各有分理, 然後常以平旦爲紀, 以夜盡爲始.
是故一日一夜, 水下百刻, 二十五刻者, 半日之度也, 常如是毋已, 日入而止.
隨日之長短, 各以爲紀而刺之.
謹候其時, 病可與期; 失時反候者, 百病不治.
故曰 "刺實者, 刺其來也, 刺虛者, 刺其去也."
此言氣存亡之時, 以候虛實而刺之.
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 是謂"逢時".
在{{) 校釋作 病在.
}}於三陽, 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 病在於三陰, 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四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五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六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七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八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九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一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十二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三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四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五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十六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七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八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九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一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十二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二十三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四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五刻, 人氣在太陽, 此半日之度也.
從房至畢一十四舍, 水下五十刻, 日行半度, 廻行一舍, 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
大要曰{{) 校釋 無'曰'字.
}} 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 人氣在太陽.
是故日行一舍, 人氣行三陽與陰分, 常如是無已,
天與地{{) 校釋作 與天地.
}}同紀, 紛紛 {{).파: 밝다. 끝에서 다시 시작하다.
}} , 終而復始, 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第一章
合八風虛實邪正
立秋二玄委西南方 秋分七倉果西方 立冬六新洛西北方
夏至九上天南方 招搖五中央 冬至一 蟄北方
立夏四陰洛東南方 春分三倉門東方 立春八天留東北方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 居 {{).협: 화합하다. 協古字.
}}蟄之宮四十六日, 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 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
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 明日居天宮{{) 校釋作 上天.
}}四十六日, 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
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 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 明日復居 蟄之宮, 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 以冬至之日, 居 蟄之宮, 數所在, 日從一處, 至九日, 復反於一.
常如是無已, 終而復始.
第二章
太一移日, 天必應之以風雨, 以其日風雨則吉, 歲美民安少病矣.
先之則多雨, 後之則多汗.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 占在君;
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 占在相;
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 占在吏;
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 占在將;
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 占在百姓.
所謂有變者, 太一居五宮之日, 病風折樹木, 揚沙石.
各以其所主, 占貴賤, 因視風所來{{) 校釋作 從來.
}}而占之.
風從其所居之鄕來爲實風, 主生長養萬物.
從其衝後來爲虛風, 傷人者也, 主殺主害者.
謹候虛風而避之, 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 如避矢石然, 邪弗能害, 此之謂也.
第三章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 乃朝八風, 以占吉凶也.
風從南方來, 名曰大弱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心, 外在於脈, 氣主熱{{) 校釋作 其氣主爲熱.
}}.
風從西南方來, 名曰謀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脾, 外在於肌, 其氣主爲弱.
風從西方來, 名曰剛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肺, 外在於皮膚, 其氣主爲燥.
風從西北方來, 名曰折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小腸, 外在於手太陽脈,
脈絶則溢, 脈閉則結不通, 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 名曰大剛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腎, 外在於骨與肩背之 筋, 其氣主爲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 名曰凶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大腸, 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 名曰 兒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肝, 外在於筋紐, 其氣主爲身濕.
風從東南方來, 名曰弱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胃, 外在肌肉, 其氣主體重.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鄕來, 乃能病人.
三虛相搏{{) 校釋作 .
}}, 則爲暴病卒死.
兩實一虛, 病則爲淋露寒熱.
犯其雨濕之地, 則爲 .
故聖人避風, 如避矢石焉.
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 則爲擊骨偏枯矣.
九鍼論 第七十八
黃帝曰 余聞九鍼於夫子, 衆多博大矣! 余猶不能寤, 敢問九鍼焉生? 何因而有名?
伯曰 九鍼者, 天地之大數也, 始於一而終於九.
故曰 一以法天, 二以法地, 三以法人, 四以法時{{) 校釋作 四時.
}}, 五以法音{{) 校釋作 五音.
}}, 六以法律{{) 校釋作 六律.
}},
七以法星{{) 校釋作 七星.
}}, 八以法風{{) 校釋作 八風.
}}, 九以法野{{) 校釋作 九野.
}}.
黃帝曰 以鍼應九之數, 奈何?
伯曰 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 一而九之, 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 以起黃鍾數焉, 以鍼應數也.
一者天也, 天者陽也, 五藏之應天者肺{{) 校釋作 肺也.
}}, 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 皮者肺之合也, 人之陽也.
故爲之治鍼, 必以{{) 校釋作 必.
}}大其頭而銳其末, 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
二者地也,{{) 校釋作 地也. 地者, 土也.
}} 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
故爲之治鍼, 必 其身而員其末, 令無得{{) 校釋作 無.
}}傷肉分, 傷則氣得竭{{) 校釋作 竭.
}}.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
故爲之治鍼, 必大其身而員其末, 令可以按脈勿陷, 以致其氣, 令邪氣獨出.
四者時也, 時者, 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 爲瘤{{) 校釋作 痼.
}}病者也,
故爲之治鍼, 必 其身而銳其末, 令可以寫熱出血, 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 冬夏之分, 分於子午, 陰與陽別, 寒與熱爭, 兩氣相搏{{) 校釋作 .
}}, 合爲癰膿者也.
故爲之治鍼, 必令其末如劒鋒, 可以取大膿.
六者律也, 律者, 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 虛邪客於經絡而爲暴痺者也,
故爲之治鍼必令尖如 , 且員且銳, 中身微大, 以取暴氣.
七者星也, 星者, 人之七竅, 邪之所客於經, 而爲痛痺, 舍於經絡者也.{{) 校釋作 而爲痛痺者也.
}}
故爲之治鍼, 令尖如蚊 喙, 靜以徐往, 微以久留, 正氣因之, 眞邪俱往, 出鍼而養者也.
八者風也, 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 八正之虛風, 八風傷人, 內舍於骨解腰脊節 理之間, 爲深痺也.
故爲之治鍼, 必長{{) 校釋作 薄.
}}其身, 鋒其末, 可以取深邪遠痺.
九者野也, 野者, 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 淫邪流溢於身, 如風水之狀, 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
故爲之治鍼, 令尖如挺{{) 校釋作 .
}}, 其鋒微員, 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
第三章
黃帝曰 鍼之長短有數乎?
伯曰 一曰 鍼者, 取法於巾鍼, 去末寸半{{) 校釋作 半寸.
}}, 卒銳之, 長一寸六分, 主熱在頭身也.
二曰員鍼, 取法於絮鍼, 其身而卵其鋒, 長一寸六分, 主治分肉{{) 校釋作 分.
}}間氣.
三曰 鍼, 取法於黍粟之銳, 長三寸半, 主按脈取氣, 令邪出.
四曰鋒鍼, 取法於絮鍼, 其身, 鋒其末, 長一寸六分, 主癰{{) 校釋作 寫.
}}熱出血.
五曰 鍼, 取法於劒鋒, 廣二分半, 長四寸, 主大癰膿, 兩熱爭者也.
六曰員利鍼, 取法於 鍼, 微大其末, 反小其身, 令可深內也, 長一寸六分, 主取癰痺者也.
七曰毫鍼, 取法於毫毛, 長一寸六分, 主寒熱{{) 校釋作 寒.
}}痛痺在絡者也.
八曰長鍼, 取法於 {{).기: 비단의 쑥색. 빌리지 않다. 짚북더기. 가는 채색 비단.
}}鍼, 長七寸, 主取深邪遠痺者也.
九曰大鍼, 取法於鋒鍼, 其鋒微員, 長四寸, 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 鍼形畢矣.
此九鍼大小長短法{{) 校釋作 之法.
}}也.
第四章
黃帝曰 願聞身形應九野, 奈何?
伯曰 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
左足應立春, 其日戊寅己丑;
左脅應春分, 其日乙卯;
左手應立夏, 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首頭應夏至, 其日丙午;
右手應立秋, 其日戊申己末;
右脅應秋分, 其日辛酉;
右足應立冬, 其日戊戌己亥;
腰尻下竅應冬至, 其日壬子.
六府{{) 校釋作 六府及.
}}膈下三藏應中州, 其大禁, 大禁太一所在之日, 及諸戊己.
凡此九者, 善候八正所在之處, 所主左右上下,
身體有癰腫者, 欲治之, 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 是謂天忌日也.
第五章
第一節
形樂志苦, 病生於脈, 治之以灸刺.
形苦志樂, 病生於筋, 治之以 引.
形樂志樂, 病生於肉, 治之以鍼石.
形苦志苦, 病生於咽喝, 治之以甘藥.
形數驚恐, 筋脈不通, 病生於不仁, 治之以按摩 藥, 是謂形{{) 校釋作 五形志也.
}}.
第二節
五藏氣, 心主噫, 肺主 , 肝主語, 脾主呑, 腎主欠.
六府氣, 膽爲怒, 胃爲氣逆 {{) 校釋作 爲 .
}}, 大腸小腸爲泄, 膀胱不約爲遺溺, 下焦溢爲水.
五味{{) 校釋作 五味所入.
}},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甘入脾, 鹹入腎, 淡入胃, 是謂五味{{) 校釋作 五入.
}}.
五幷, 精氣幷肝則憂, 幷心則喜, 幷肺則悲, 幷腎則恐, 幷脾則畏, 是謂五精之氣, 幷於藏也.
五惡, 肝惡風, 心惡熱, 肺惡寒, 腎惡燥, 脾惡濕, 此五藏之所惡也.
五液, 心主汗, 肝主泣, 肺主涕, 腎主唾, 脾主涎, 此五液所出也.
五勞, 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 此五久勞所病也.
五走, 酸走筋, 辛走氣, 苦走血, 鹹走骨, 甘走肉, 是謂五走也.
五裁, 病在筋, 無食酸; 病在氣, 無食辛; 病在骨, 無食鹹; 病在血, 無食苦; 病在肉, 無食甘.
口嗜而欲食之, 不可多矣, 必自裁也, 命曰五裁.
五發, 陰病發於骨, 陽病發於血, 陰病發於肉{{) 校釋作 以味病發於氣.
}}, 陽病發於冬, 陰病發於夏.
五邪, 邪入于陽, 則爲狂; 邪入于陰, 則爲血痺;
邪入于陽, 轉{{) 校釋作 .
}}則爲癲疾; 邪入于陰, 轉{{) 校釋作 .
}}則爲 ;
陽入之于陰, 病靜; 陰出之于陽, 病喜怒.
五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腎藏精志也.
五主, 心主脈, 肺主皮, 肝主筋, 脾主肌, 腎主骨.
第三節
陽明多血多氣, 太陽多血少氣, 少陽多氣少血,
太陰多血少氣, 厥陰多血少氣, 少陰多氣少血.
故曰 刺陽明出血氣, 刺太陽出血惡氣, 刺少陽出氣惡血,
刺太陰出血惡氣, 刺厥陰出血惡氣, 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足陽明太陰爲表裏, 少陽厥陰爲表裏, 太陽少陰爲表裏, 是謂足之陰陽也.
手陽明太陰爲表裏, 少陽心主爲表裏, 太陽少陰爲表裏, 是謂手之陰陽也.
歲露論 第七十九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經言夏日傷暑, 秋病 , 之發以時, 其故何也?
伯對曰 邪客于風府, 病循 而下, 衛氣一日一夜, 常大會于風府, 其明日日下一節, 故其日作晏.
此其先客于脊背也, 故每至於風府則 理開, 理開則邪氣入, 邪氣入則病作, 此所以日作尙晏也.
衛氣之行風府, 日下一節, 二十一日下至尾底, 二十二日入脊內, 注於伏衝之脈,
其行九日, 出于缺盆之中, 其氣上行, 故其病稍益至{{) 校釋作 早.
}}.
其內搏於五藏, 橫連募原, 其道遠, 其氣深, 其行遲, 不能日作, 故次日乃畜積而作焉.
黃帝曰 衛氣每至於風府, 理乃發, 發則邪入焉.
其衛氣日下一節, 則不當風府, 奈何?
伯曰 風府無常, 衛氣之所應, 必開其 理, 氣之所舍節, 則其府也.
黃帝曰 善. 夫風府之與 也, 相與同類, 而風常在, 而 特以時休, 何也?
伯曰 風氣留其處, 氣隨經絡沈而內搏, 故衛氣應乃作也.
帝曰 善.
第二章
黃帝問於少師曰 余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 故有寒暑, 寒則皮膚急而 理閉, 暑則皮膚緩而 理開.
賊風邪氣, 因得以入乎? 將必須八正虛邪, 乃能傷人乎?
少師答曰 不然.
賊風邪氣之中人也, 不得以時.
然必因其開也, 其入深, 其內極病, 其病人也, 卒暴;
因其閉也, 其入淺以留, 其病也, 徐以遲.
黃帝曰 有寒溫和適, 理不開, 然有卒病者, 其故何也?
少師答曰 帝弗知邪入乎? 雖平居, 其 理開閉緩急, 其故常有時也.
黃帝曰 可得聞乎?
少師曰 人與天地相參也, 與日月相應也.
故月滿則海水西盛,
人血氣積, 肌肉充, 皮膚緻, 毛髮堅, 理 , 煙垢著,
當是之時, 雖遇賊風, 其入淺不深.
至其月郭空, 則海水東盛,
人氣血虛, 其衛氣去, 形獨居, 肌肉減, 皮膚縱, 理開, 毛髮殘, 理薄, 煙垢落,
當是之時, 遇賊風則其入深, 其病人也卒暴.
黃帝曰 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 何也?
少師答曰 三虛{{) 校釋作 得三虛.
}}者, 其死暴疾也; 得三實者, 邪不能傷人也.
黃帝曰 願聞三虛.
少師曰 乘年之衰, 逢月之空, 失時之和, 因爲賊風所傷, 是爲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 工反爲 .
帝曰 願聞三實.
少師曰 逢年之盛, 遇月之滿, 得時之和, 雖有賊風邪氣, 不能危之也, 命曰三實.
黃帝曰 善乎哉論! 明乎哉道! 請藏之金 , 然此一夫之論也.
第三章
黃帝曰 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 何因而然?
少師曰 此八正之候也.
黃帝曰 候之奈何?
少師曰 候此者, 常以冬至之日, 太一立於 蟄之宮, 其至也, 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
風雨從南方來者, 爲虛風, 賊傷人者也.
其以夜半至也{{) 校釋作 者.
}}, 萬民皆臥而弗犯也, 故其歲民少病.
其以晝至者, 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 故萬民多病.
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 至其立春, 陽氣大發, 理開,
因立春之日, 風從西方來, 萬民又皆中於虛風, 此兩邪相搏{{) 校釋作 .
}}, 經氣結代者矣.
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 命曰遇歲露焉.
因歲之和, 而少賊風者, 民少病而少死;
歲多賊風邪氣, 寒溫不和, 則民多病而死{{) 校釋作 多死.
}}矣.
黃帝曰 虛邪之風, 其所傷貴賤何如, 候之奈何?
少師答曰 正月朔日, 太一居天留之宮, 其日西北風不雨, 人多死矣.
正月朔日, 平旦北風, 春, 民多死.
正月朔日, 平旦北風行, 民病多者, 十有三也.
正月朔日, 日中北風, 夏, 民多死.
正月朔日, 夕時北風, 秋, 民多死.
終日北風, 大病, 死者十有六.
正月朔日, 風從南方來, 命曰旱鄕,
從西方來, 命曰白骨, 將國有殃, 人多死亡.
正月朔日, 風從東方來, 發屋, 揚沙石, 國有大災也.
正月朔日, 風從東南方行, 春有死亡.
正月朔日, 天利{{) 校釋作 和.
}}溫不風, {{).적(착): 쌀 사들이다. 빠르다. 쌀 일다.
}}賤, 民不病; 天寒而風, 貴民多病.
此所謂候歲之風, 殘傷人者也.
二月丑不風, 民多心腹病;
三月戌不溫, 民多寒熱;
四月已不暑, 民多 病;
十月申不寒, 民多暴死.
諸所謂風者, 皆發屋, 折樹木, 揚沙石, 起毫毛, 發 理者也.
大惑論 第八十
第一章
黃帝問于 伯曰 余嘗上於淸冷之臺, 中階而顧, 匍{{).포: 기다. 엎드리다.
}}匐{{).복: 기다. 달리다. 엎드리다.
}}而前, 則惑.
余私異之, 竊內怪之, 獨瞑獨視, 安心定氣, 久而不解.
獨博{{) 校釋作 轉.
}}獨眩, 披髮長 , 而視之, 後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 校釋作 止.
}}, 何氣使然?
伯對曰 五藏六府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而爲之精.
精之 爲眼, 骨之精爲瞳子, 筋之精爲黑眼, 血之精爲絡, 其 氣之精爲白眼, 肌肉之精爲約束,
{{).힐: 따다. 뜯다. 옷깃.
}}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幷爲系, 上屬於腦, 後出於項中.
故邪中於項, 因逢其身之虛, 其入深, 則隨眼系以入於腦,
入於腦則腦轉, 腦轉則引目系急, 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其精, 其精所中, 不相比也, 則精散, 精散則視岐, 視岐見兩物.
目者, 五藏六府之精也, 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 神氣之所生也.
故神勞則魂魄散, 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 白眼赤脈法於陽也, 故陰陽合傳{{) 校釋作 .
}}而精明也.
目者, 心{{) 校釋作 心之.
}}使也, 心者, 神之舍也, 故神{{) 校釋作 神分.
}}精亂而不轉{{) 校釋作 .
}}.
卒然見非常處{{) 校釋作 之處.
}}, 精神魂魄, 散不相得, 故曰惑也.
黃帝曰 余疑其然. 余每之東苑, 未曾不惑, 去之則復, 余唯獨爲東苑勞神乎? 何其異也?
伯曰 不然也.
心有所喜, 神有所惡, 卒然相惑{{) 校釋作 感.
}}, 則精氣亂, 視誤, 故惑, 神移乃復.
是故間者爲迷, 甚者爲惑.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 人之善忘者, 何氣使然?
伯曰 上氣不足, 下氣有餘, 腸胃實而心肺虛, 虛則營衛留於下, 久之不以時上, 故善忘也.
第二節
黃帝曰 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 何氣使然?
伯曰 精氣幷於脾, 熱氣留於胃, 胃熱則消穀, 穀消故善饑, 胃氣逆上, 則胃脘寒{{) 校釋作 塞.
}}, 故不嗜食也.
第三節
黃帝曰 病而不得臥者, 何氣使然?
伯曰 衛氣不得入於陰, 常留於陽, 留於陽則陽氣滿, 陽氣滿則陽 盛,
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 故目不{{) 校釋作 不得.
}}瞑矣.
第四節
黃帝曰 病目而不得視者, 何氣使然?
伯曰 衛氣留於陰, 不得行於陽, 留於陰則陰氣盛, 陰氣盛則陰 滿,
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 故目閉也.
第五節
黃帝曰 人之多臥者, 何氣使然?
伯曰 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 校釋作 .
}}, 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 皮膚濕則分肉不解, 其行遲.
夫衛氣者, 晝日常行於陽, 夜行於陰, 故陽氣盡則臥, 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 則衛氣行留久, 皮膚濕{{) 校釋作 .
}}, 分肉不解, 則行遲;
留於陰也久, 其氣不淸{{) 校釋作 精.
}}, 則欲瞑, 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 皮膚滑以緩, 分肉解利, 衛氣之留於陽也久, 故少瞑{{) 校釋作 臥.
}}焉.
黃帝曰 其非常經也, 卒然多臥者, 何氣使然?
伯曰 邪氣留於上焦, 上焦閉而不通, 已食若飮湯, 衛氣留久{{) 校釋作 久留.
}}於陰而不行, 故卒然多臥焉.
第六節
黃帝曰 善. 治此諸邪, 奈何?
伯曰 先其藏府, 誅其小過, 後調其氣, 盛者寫之, 虛者補之, 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 定乃取之.
癰疽 第八十一
第一章
黃帝曰 余聞腸胃受穀, 上焦出氣, 以溫分肉, 而養骨節, 通 理.
中焦出氣如露, 上注谿谷, 而渗孫脈, 津液和調, 變化而赤爲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 乃注於絡脈, 皆盈{{) 校釋作 絡脈皆盈.
}}, 乃注於經脈.
陰陽已張, 因息乃行, 行有經紀, 周有道理, 與天合同, 不得休止.
切而調之, 從虛去實, 寫則不足, 疾則氣減, 留則先後.
從實去虛, 補則有餘, 血氣已調, 形氣{{) 校釋作 神.
}}乃持.
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
未知癰疽之所從生, 成敗之時, 死生之期有{{) 校釋作 或有.
}}遠近, 何以度之? 可得聞乎?
伯曰 經脈留{{) 校釋作 流.
}}行不止, 與天同度, 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 日月薄蝕;
地經失紀, 水道流溢, 草 不成, 五穀不殖;
徑路不通, 民不往來, 巷聚邑居, 則別{{) 校釋作 別.
}}離異處. 血氣猶然, 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 周流不休, 上應星宿, 下應經數,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 則血泣, 血泣則不通, 不通則衛氣歸之, 不得復反, 故癰腫.
寒氣化爲熱, 熱勝則腐肉, 肉腐則爲膿, 膿不寫則爛筋, 筋爛則傷骨, 骨傷則髓消,
不當骨空, 不得泄寫,
血枯空虛, 則筋骨肌肉不相榮, 經脈敗漏, 薰於五藏, 藏傷故死矣.
第二章
黃帝曰 願盡聞癰疽之形, 與忌日名.
伯曰 癰發於 中, 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 化爲膿, 膿不寫, 塞咽, 半日死;
其化爲膿者, 寫{{) 校釋作 寫已.
}}則合{{) 校釋作 含.
}}豕膏, 冷食{{) 校釋作 無冷食.
}}, 三日而已.
發於頸, 名曰夭疽.
其癰大以赤黑, 不急治, 則熱氣下入淵腋, 前傷任脈, 內薰肝肺, 薰肝肺, 十餘日而死矣.
陽留{{) 校釋作 氣.
}}大發, 消腦留項, 名曰腦 , 其色不樂, 項痛而如刺以鍼, 煩心者, 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 , 名曰疵{{).자: 병. 주근깨. 흠집. 비방하다. 헐다. 채: 노려보다.
}}癰,
其狀赤黑, 急治之, 此令人汗出至足, 不害五藏, 癰發四五日, 逞{{).령: 통하다. 상쾌하다. 다하다. 풀다. 빠르다. 만족해하다. 왕성하다.
}} 之.
發於腋下赤堅者, 名曰米疽, 治之以 石, 欲細而長, 疎 之, 塗已豕膏, 六日已, 勿 之.
其癰堅而不潰者, 爲馬刀挾纓{{) 校釋作 .
}}, 急治之.
發於 , 名曰井疽, 其狀如大豆, 三四日起, 不早治, 下入腹, 不治, 七日死矣.
發於膺, 名曰甘疽, 色靑, 其狀如穀實 {{).괄: 하늘타리. 감저병.
}} {{).루: 쥐 참외.
}}, 常苦寒熱,
急治之, 去其寒熱, 十歲死{{) 校釋作 不治, 十歲死.
}}, 死後出膿.
發於脅, 名曰敗疵.
敗疵者, 女子之病也, 灸{{) 校釋作 久.
}}之, 其病大癰膿, 治之, 其中乃有生肉, 大如赤小豆{{) 校釋作 其中乃有生肉, 大如赤小豆. 治之, .
}},
{{).좌(촤): 토막내다. 꺽어지다. 찍다.
}} {{).릉: 同. 마름모.
}} {{).교: 개나리.
}}草根各一升, 以水一斗六升煮之,
竭爲取三升, 則强飮厚衣, 坐於釜上, 令汗出至足, 已.
發於股脛, 名曰股脛疽, 其狀不甚變, 而癰膿搏骨, 不急治, 三十日死矣.
發於尻, 名曰銳疽, 其狀赤堅大, 急治之, 不治, 三十日死矣.
發於股陰, 名曰赤施, 不急治, 六十日死, 在兩股之內, 不治, 十日而當死.
發於膝, 名曰疵癰{{) 校釋作 疽.
}}.
其狀大癰, 色不變, 寒熱, 如堅石{{) 校釋作 而堅.
}}, 勿石, 石之者死, 須其柔, 乃石之者, 生.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 不可治也. 發於陽者, 百日死; 發於陰者, 三十日死.
發於脛, 名曰 齧{{) 校釋作 .
}}, 其狀赤至骨, 急治之, 不治害人也.
發於內 , 名曰走緩, 其狀癰也, 色不變, 數石其輸, 而止其寒熱, 不死.
發於足上下, 名曰四淫, 其狀大癰, 急{{) 校釋作 不急.
}}治之, 百日死.
發於足傍, 名曰 癰, 其狀不大, 初如小指發, 急治之, 去其黑者, 不消輒益, 不治, 百日死.
發於足指, 名脫癰, 其狀赤黑, 死不治, 不赤黑, 不死. 不衰{{) 校釋作 治之不衰.
}}, 急斬之, 不則死矣.
第三章
黃帝曰 夫子言癰疽, 何以別之?
伯曰 營衛{{) 校釋作 氣.
}}稽留於經脈之中, 則血泣而不行, 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 壅 而不得行, 故熱.
大熱不止, 熱勝則肉腐, 肉腐則爲膿, 然不能陷{{) 校釋作 陷於.
}}骨髓, 不爲 枯, 五藏不爲傷, 故命曰癰.
黃帝曰 何謂疽?
伯曰 熱氣淳盛, 下陷肌膚, 筋髓枯, 內連五藏, 血氣竭, 當其癰下, 筋骨良肉皆無餘, 故命曰疽.
疽者, 上之皮夭以堅, 上{{) 校釋作 狀.
}}如牛領之皮.
癰者, 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
이야기 모음/고전
댓글